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征求意见稿)

《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征求意见稿)

《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征求意见稿)
《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征求意见稿)

《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

(征求意见稿)

目录

一、集成电路与专用设备 (1)

二、网络通信设备 (7)

三、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 (11)

四、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 (15)

五、智能制造装备 (22)

六、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29)

七、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 (30)

八、新型电力装备 (37)

九、航空航天装备 (43)

十、工程和农业机械 (53)

十一、节能环保装备 (56)

十二、节能型和新能源汽车 (59)

十三、新能源 (66)

十四、新材料 (71)

十五、生物医药 (78)

十六、医疗器械 (79)

一、集成电路与专用设备

(提高芯片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突破28nm及以下设计和先进制造工艺、高密度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关键装备和材料,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加快新型元器件、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技术、电子整机装联设备和关键仪器仪表研发和产业化,力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相关内容,供参考)

集成电路是指通过半导体工艺将大量电子元器件集成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本路线图主要包括江苏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较好的逻辑和功率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传感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以及相关装备等内容。

(一)需求

逻辑集成电路

逻辑集成电路是一种采用先进工艺,采取数模混合设计方法设计完成的集成电路,具体包括各类处理器,可编程可重构芯片、网络通信芯片以及其它专用集成电路。本路线图主要包括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测试封装等内容。

全球逻辑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在2011~2015年间在1250亿美元左右;在2015~2020年间约为1500亿美元左右;在2020~2025年间约为2000亿美元左右。

我国逻辑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在2011~2015年间约为590亿美元左右;在2015~2020年间约为750亿美元左右;在2020~2025年间约为1100亿美元左右。

我省逻辑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在2011~2015年间约为60亿美元左右,在2015~2020年间约为80亿美元左右,在2020~2025年间约为150亿美元。

目前,我省逻辑电路产值在2015年达到10亿美元左右,仅为全国需求总量的1.6%,由此可以看出我省逻辑集成电路的发展存在巨大空间。尤其是台积电落户南京之后,将可能带动逻辑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大发展,大幅提升我省逻辑集成电路的产业进展速度。功率集成电路

功率集成电路是一种通过特殊的高低压兼容工艺将高功率器件与传统中低压集成电路,进一步集成而成的、有特定功能的芯片。本路线图主要包括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测试封装、关键装备和材料等内容。

全球功率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在2011~2015年间约为138亿~149亿美元;在

1

2015~2020年间约为149亿~231亿美元;在2020~2025年间约为231亿~339亿美元。

我国功率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在2011~2015年间约为39亿~54亿美元,我国功率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在2015~2020年间约为54亿~100亿美元,我国功率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在2020~2025年间约为100亿~154亿美元。

我省功率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在2011~2015年间约为8亿~13亿美元,我省功率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在2015~2020年间约为13亿~31亿美元,我省功率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在2020~2025年间约为31亿~87亿美元。

目前,我省的产值在2015年达到13亿美元,占领了全国约24%的市场,2020年预计达到31亿美元,2025年预计达到87亿美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省功率集成电路的发展对于我国功率集成电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传感器的特点包括: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传感器的存在和发展,让物体有了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让物体慢慢变得活了起来。通常根据其基本感知功能分为热敏元件、光敏元件、气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湿敏元件、声敏元件、放射线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类。

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在2011至2015年间约为1019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1%;2016 至2020年间约为1544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1%;2021至2030年间约为2000亿美元,产业链市场规模为万亿美元。

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在2011至2015年间约为1024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0%;2016 至2020年间约为224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0%;2021至2030年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为4900亿人民币。

我省传感器市场规模在2011至2015年间约为6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0%;2016 至2020年间约为10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0%;2021至2030年间物联网发展是我省传感器市场的主要驱动力,我省传感器市场规模为1000亿人民币。

(二)目标

逻辑集成电路

大力发展逻辑集成电路设计业,围绕国家战略发展超算处理器、服务器处理器和网

2

络芯片,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嵌入式处理器、网络通信芯片、可重构可编程芯片、极低功耗物联网芯片等,围绕引进先进工艺重点发展智能手机系统芯片、智能电视系统芯片等。落实好先进工艺引进以及配套设施,提升我省逻辑集成电路代工制造的能力,发挥其代工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我国集成电路制造水平最高,产能最大的区域。进一步提高高端封测技术,在设计和制造带动下,提升我省封测技术水平。

到2020年,逻辑集成电路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其中逻辑集成电路代工制造水平达到10nm,处于国内领先,与国际最先进水平代差小于2代,12寸先进工艺产能在全国处于领先;大力发展设计产业,设计水平达到10nm,在网络芯片、极低功耗物联网芯片、服务器芯片、超算处理器芯片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封测能力,突破3D封装技术,满足先进逻辑芯片的封测需求。

到2030年,逻辑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实现跨越发展。

功率集成电路

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两个需求,着力发展功率集成电路设计业,以高端智能功率驱动芯片及模块、宽禁带器件及驱动产品,以及汽车电子、轨道交通、工业控制、光伏逆变等行业应用为示范重点,加速发展功率集成电路制造业,提升先进封装测试业发展水平,突破功率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材料。

到2020 年,功率集成电路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全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重点领域的功率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12/18英寸制造工艺实现规模量产,封装测试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关键装备和材料进入国际采购体系,基本建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功率集成电路产业体系。

到2030年,功率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实现跨越发展。

传感器

到2020年,有5-7类传感器龙头企业在进入国内前列,产业规模达到50-60亿人民币,中国市场占比3-4%;200mm传感器圆片制造产能10000片/月;集成传感器设计业产值达到30亿人民币,中国市场占比35%;圆片级传感器封装产值达到30亿人民币,中国市场占比35%。

到2030年,有3-5类传感器龙头企业进入国际排行榜,产业规模达到200亿人民币,中国市场占比5-7%;300mm传感器圆片制造产能20000片/月,制造能力与国际同

3

步;传感器系统设计能力与国际同步,设计业产值达到100亿人民币,中国市场占比40%,2-3种进入国际前列;三维异质集成封装产值达到100亿人民币,中国市场占比40%,2-3种进入国际前列。

封测

到2020年,致力于MCO(多元件集成电路),封测产值达到600亿元,封装测试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装备和材料进入国际主流采购体系。

到2030年,致力于3D IC package (三维芯片封装),封测产值达到800亿元。(三)发展重点

逻辑集成电路

1、逻辑集成电路设计

处理器芯片:超算众核处理器、服务器处理器、嵌入式处理器IP核

物联网芯片:极低功耗物联网芯片、极低功耗医疗芯片

可编程可重构逻辑芯片:FPGA、可重构芯片

网络芯片:网络路由芯片

智能手机电视芯片:智能手机SoC芯片以及套片、智能电视SoC芯片以及套片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近阈值低功耗设计方法学、ESL(电子系统级)设计和3D-IC 设计

2、逻辑集成电路制造

新器件: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纳米线晶体管、分子量子器件

光刻技术:两次曝光、多次曝光、EUV(极紫外光刻)、电子束曝光、193nm光刻胶、EUV光刻胶

3、逻辑集成电路封装

倒装封装技术:大面积倒装芯片球阵列封装

多芯片封装:三维系统级封装(3D SIP)

功率集成电路

1、功率集成电路设计

IPM:智能功率模块、单片集成智能功率模块

电源IC:高性能数字电源IC

驱动IC:高压硅基驱动IC、异质结驱动IC、SiC/GaN器件高压驱动IC

4

分立器件:大功率IGBT器件、超结器件、SiC/GaN新材料器件

2、功率集成电路制造

隔离技术:体硅高低压结隔离、SOI高低压深槽介质隔离、超高深宽比新型介质材料隔离

互联技术:高密度多层金属互联、TSV互联

新器件:SiC/GaN高压分立器件、SiC/GaN高低压可集成器件、SiC/GaN新型器件硅片尺寸:8英寸硅、12英寸硅片、18英寸硅片

3、功率集成电路封装技术

单芯片封装:单芯片小型化高功率密度封装

多芯片封装:2D多芯片智能功率模块封装、2.5D/3D堆叠式智能功率模块封装

4、封装装备及材料

高密度封装设备及高散热能力衬底材料、2.5/3D堆叠式智能模块封装关键设备及材料

传感器

1、传感器制造

硅传感器制造,表面加工、体加工、SOI加工

传感器与电路单片集成制造,CMOS单片传感器加工

多功能传感器与电路单片兼容制造,硅基多功能敏感材料,硅基兼容纳米材料

2、传感器设计

多场耦合分析,宏模型提取,工艺模型

传感器与电路协同系统级分析,系统级模型,协同设计

传感器、电路、封装体、电源协同设计,基于集成电路EDA的传感系统设计

3、传感器封装

分立传感器封装技术,封装材料、真空封装

圆片级传感器封装技术,封装工艺技术

三维异质集成封装技术,先进封装材料,异质封装工艺

封测

立足WLCSP、PoP/PiP等先进封装技术

发展Fan-out WLP、2.5D TSV、MCO等高端封装技术

大力发展三维芯片封装集成技术

采用高密度封装设备和配套材料、TSV封装设备和配套材料、封装核心设备和关

5

键材料

(四)战略支撑和保障

1、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十三五”发展路线图。

2、支持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省产业基金的支持,加强产业的协同创新设立。

3、加强现有政策和资源的协同,如省成果转化基金、高技术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加强科技计划的统一、阶段性部署。

4、加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加强人才资源培养和引进,引进国际领军人才,培养封装产业中青年骨干人才。

5、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机制。

6、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培养自主技术创新

6

二、网络通信设备

(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开展5G移动通信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等研发攻关,争取在国内形成先发优势;加快高效能、低成本智能终端及芯片,IPv6下一代互联网设备,高端网络服务器和安全产品,智能家居、车载终端等开发和应用,由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转变。——《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相关内容,供参考)

网络通信设备产业是指利用互联网、现代通信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和应用信息的系统和装置。本路线图主要包括无线移动通信设备、新一代网络设备等,不包括其它网络通信产品和服务。

(一)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信息消费、物联网等业务的不断增长,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不断深化,网络通信设备的需求仍将长期持续增长。

无线移动通信: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统计,2015年,全球移动用户数达71亿,其中移动宽带用户比例达到47.2%。根据ITU、Gartner等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移动用户数将达72亿,其中移动宽带用户数将达40亿,移动终端年出货量将达32亿部,M2M终端年出货量将达24亿部,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市场规模将达520亿美元;到2025年,全球移动用户数将达75亿,其中移动宽带用户数将达55亿,移动终端年出货量将达42亿部,M2M终端年出货量将达60亿部,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市场规模将达640亿美元。

新一代网络:2015年全球路由器与交换机市场规模为160亿美元。根据Gartner和中国网络通信研究院等机构预计:到2020年,全球路由器与交换机市场规模将达236亿美元;到2025年,全球路由器与交换机市场规模将达338亿美元。

(二)目标

1、2020年目标

网络通信设备产业技术和产业能力进入国内强省行列,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

2、2025年目标

7

网络通信设备产业体系更加完整、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大为增强,产业综合实力位列国内第一。

(三)发展重点

3-1 重点产品

1、无线移动通信

5G关键技术综合验证平台、5G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含5G基站、5G核心网设备、5G行业专网等)、5G移动通信仪器仪表(含5G终端综测仪、5G协议一致性测试仪等)、5G移动终端(含5G消费终端、5G行业终端、M2M终端等)、5G关键芯片(含5G基带芯片、5G射频(RF)芯片、5G片上系统(SoC)芯片等)和5G关键器件(如5G高频通信器件)等。

2、新一代网络

SDN交换芯片(1Tbps)、可编程虚拟路由器(Tbps)、SDN核心交换机(Tbps)、SDN 汇聚与接入交换机、高效NFV设备、高性能NFV网络安全防护系统、软件定义智能Wifi接入网络设备(300M/450M/1000M)、网络流量与性能综合监测分析、SDN智能存储与分发系统,以及高速大容量光传输设备(400G/1Tbps)、高速光接入设备(10G/100Gbps)、光交换设备、网络芯片(含SDN、OTN、光收发等)、网络处理器(400G/1T 及以上)等关键零部件。

3-2 关键技术

1、无线移动通信

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支持峰值速率达数十Gbps、超密集组网技术(链接密度大于106/km2,流量密度大于数十Tbps/km2)、新型多址接入技术、高频段通信技术(6GHz 以上)终端间通信技术(含车联网等)新型核心网架构技术(支持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5G增强型技术(100Gbps、以用户为中心和具有高感知的接入网与核心网)等关键技术。

2、新一代网络技术

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SCN、IPV6)、高性能路由交换技术、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自适应传输层机制与协议、网络功能虚拟化关键技术、软件定义网络关键技术、网络感知测量技术、网络内容智能存储与分发技术、高速分组传输技术,大容量光交换技术,网络设备的关键元器件技术(含:光收发器件技术、高速交换芯片技术、支持SDN/NFV的大容量分组交换芯片技术等)、硅光子和光电集成芯片技术、WSS光交

8

叉技术、超大容量长距离光通信技术和海底通信技术、WDM-PON器件技术等关键技术。

(四)应用示范工程

1、5G移动通信技术创新与应用工程

为实现我省在5G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产业、服务与应用的全国领先,以及5G技术在公网、专网、国防等多市场的应用与融合,由5G标准主导单位、5G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应用单位等联合实施。

2020年前部署5G创新示范网络并启动5G商用服务,应用我省自主创新5G技术优势与系统能力,支持10Gbps峰值速率、频谱效率提升3倍以上、端到端传输试验达1ms和5Tbps/km2以上的流量密度,测试和验证5G射频、基带等核心芯片和终端、测试仪表、系统设备等。

2020年开始部署天地海空一体化示范网络,综合应用5G等地面和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成果,实现数千至上万公里超远距离宽带通信,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信息化基础。

2、新一代网络创新与应用示范工程

2020年前建设完成未来网络创新研究的基础试验平台,在底层光传输网络的基础上,基于自主研发可编程虚拟路由设备至少互联全国30个以上的城市和50个试验节点,在南京建设总控中心和数据中心,并实现与GENI、ONELAB等国际试验床的互联,骨干数据网络具备100G/10G传输能力。基础试验平台部署全功能网络系统监测及试验工具集,通过试验门户向用户提供统一的试验资源接口,实现与运营商的互联互通,为我国在未来网络体系结构、关键技术、核心设备与新型业务等方面的创新与应用提供必要支撑,推动全国未来网络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五)战略支撑与保障

知识产权:对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议积极宣传我省网络通信领域知识产权取得的成果,继续优化知识产权商业和法律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国际运用。

政府与行业市场资源:继续培育和优化我省网络通信设备产业市场空间,对江苏省已牵头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给予在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以及行业市场之间的协同合作。

9

频谱规划与分配:建议5G频谱规划将移动通信、广电、卫星、军民融合等频谱需求统一考虑,实现频谱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走出去:探索“资本+产业”、“建设+运营服务”的“走出去”新模式,建议建立部省协调机制并设立“走出去”专项基金,推动我省网络通信设备产业“走出去”,打造信息丝绸之路。

10

三、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

(发展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关键领域安全操作系统、工业大数据处理系统等工业基础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制造物联与服务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建立集成标准与安全测评体系。——《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相关内容,供参考)

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的发展有力地推动工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进程。发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关键领域安全操作系统、工业大数据处理系统等工业基础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制造物联与服务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研发面向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和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装备等重点领域应用软件,构建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大力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

(一)需求

随着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向互联网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是推动产业变革发展的重要基石,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开发自主可控的江苏省重点领域工业软件,推出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集成整体解决方案,突破工业软件单一业务项目维度的基础性功能应用,上升到从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制造物流到服务保障全流程信息数据的集成整合,完善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集成标准体系,推进我省自主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产业化发展。

(二)目标

到2020 年,在工业技术软件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对接国家工业软件技术标准,构建我省互联网工业软件产业生态系统,力争中低端市场占有率超过**,软件业务收入增长**以上,聚焦生产效率提升与服务型制造,自主“云端”+“终端”工业大数据平台在重点行业的应用普及率达**。

到2025 年,在高端工业软件领域突破核心技术,推广实施国家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及其行业应用标准,研发我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

11

台及应用软件,确保我省自主工业软件市场占有率超过**,实现软件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互联网+”智慧工业云在重点行业的应用普及率超过**。

(三)发展重点

3-1 重点产品

1、工业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

衔接国家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安全、可信性等性能的测评标准和规范,针对我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研发可裁剪性、可伸缩性、易移植性嵌入式操作系统。面向数字化产品与智能成套装备需求,重点研制高安全、高可信的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实现与主流控制设备、CPU与总线协议的适配,以及高端产品及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监测、管理各种设备和系统运行。研制重点行业装备嵌入式系统,并在先进轨道交通设备、新型电力设备、网络通信设备等我省重点领域推广应用。

2、重点领域业务工具软件

面向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和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等重点工业领域,研发涵盖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产品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行业应用软件,重点突破产品智能设计仿真、智能分析优化、智能诊断、智能控制、制造物联与服务等业务工具软件。

3、智慧工业云与制造业业务系统软件

融合现有信息化管理和集成技术与云计算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面向我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构建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服务云体系架构,集中、统一的优化管理和经营制造资源和制造过程,建立工业资源库(包括知识库、模型库、零件库、工艺库和标准库等),重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SRM)以及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制造业核心软件,形成新型工业云构件库。构建“互联网+”智慧工业晕平台,推动工业企业互联网化,形成全行业与跨行业的工业应用生态系统。

4、“云端”+“终端”工业大数据平台

面向终端与云端数据的交换融合与智能协同,研制设备端的嵌入式数据管理平台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开发云端具有海量处理能力的工业数据采集、存储、查询、分析、挖掘与应用的工业数据处理软件栈。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业务活动的工业大数据平台,支持企业内部与外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同步与异步、动态与静态、设备与业务、实时与历史数据的整合,集成与统一访问,实现“数据驱动”。

12

3-2 关键技术

1、“端到端”的工业软件安全技术

研究从设备端到云端的控制系统安全、硬件安全、网络通信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信息与系统安全本质安全等技术。

2、工业基础资源库与标准化技术

对接国家工业基础资源库标准,研究行业基础资源库的分类标准,重点构建与自主工业软件相配套的行业基础资源库接口标准化体系和省内重点行业基础资源库的标准化评估与认证体系。

3、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

针对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及可信机理,研发满足高安全、可信嵌入式操作系统需求的实时调度算法。研究操作系统对底层异构、复杂装备及其现场总线协议的适配技术。研究模型驱动的控制程序统一设计、开发、测试与发布技术。

4、设备端智能化技术

研究小容量的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以及数据缓存与数据同步、交换技术。加快研究终端的环境语义建模技术,以及实时数据动态采集、变频传输、视觉理解、单机智能分析与控制、区域协同等终端智能化新技术。

5、工业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

研发工业数据的实时采集、高吞吐量存储、数据压缩、数据索引、查询优化、数据缓存等关键技术。研究时空关联与机理模型下的数据质量检查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前端装备实时数据与后台信息系统关系型数据的集成技术。突破工业大数据并行分析处理技术、机理模型建模技术、知识推理技术与仿真模型。

6、数据驱动的构件组合技术

研究行业垂直应用软件构件集开发和构件信息整合平台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制造资源数据、企业数据、行业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等信息要素分析驱动的行业内、企业间快速反应,动态融合、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四)应用示范重点

1、“工业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应用示范。在航空航天、工程机械、海洋工程与高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

2、“智慧工业云与制造业业务系统软件”应用示范。对接我省优势产业,兼顾大型和中小型企业,针对我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多层次、跨行业、跨地区应用示范。

3、“工业大数据平台”信息服务应用示范。选择流程与离散制造业龙头企业以及产

13

业链开展“工业大数据平台”信息服务应用示范,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等。

(五)战略支撑与保障

1、工业软件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

支持省内工业软件产业联盟发展,鼓励相关企业等加入工业应用云平台生态系统,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合资源和价值链。引导软件企业与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制定工业软件推广计划,促进工业软件规模化、深入化应用,推动各系统软件的集成应用。

2、对接推广实施国家标准

积极参与国家工业操作系统与软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推广实施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的国家评测与认证标准,加快制定我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业软件安全评测和监理的标准规范,确保工业软件在我省应用安全和质量。

14

四、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

(研发突破资源管理技术、大数据存储技术、并行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系统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核心技术。加快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集成创新,推出先进、实用解决方案。突破物联网感知领域核心技术,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缩小物联网组网和协同处理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相关内容,供参考)

云计算是指云计算中心利用高速互联网将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以按需提供的方式为用户服务的模式,本路线图包括云计算在制造业领域的服务平台建设、接入设备研制、操作系统开发、安全防护技术等。

大数据是指对数据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信息资产、相关技术和应用,本路线图包括制造业大数据分析、异构跨域共享交换、高效存储、安全防护、深度分析挖掘引擎等技术与产品。

物联网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本路线图包括高端RFID技术与产品、低成本RFID技术与产品、新一代物联网综合接入设备、微型高灵敏低功耗传感器技术等。

(一)需求

1、云计算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理想的支撑平台

云计算是实现社会计算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新模式,不仅能使企业方便地获取网络信息资源及其服务,满足企业的业务发展需要,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

现代制造业越来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同时协作、配套和产品营销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个性化设计、组织协作、仿真、材料配套、分布式柔性生产,以及产品销售、质量跟踪、售后服务、市场预测的生产经营模式,需要把企业管理系统和生产执行系统以及数据采集系统与监视控制系统(“甚至用户端系统”)进行综合集成,形成完整解决方案,并构建一个全球互联的、安全可靠的工业级互联网络和信息处理平台,实时处理分布全球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生产过程的海量信息,这种日趋庞大复杂的业务计算要求,超出了传统的实体计算模式能力,而云计

15

算技术和云平台架构,为制造业应对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和计算平台。

2、大数据是制造业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在制造业整个价值链和制造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可以重复使用的大量数据,比如原材料数据、生产环境数据、产品数据、质量数据、测试/实验数据、运营数据、客户需求数据等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可以促进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达到降本增效、节能环保、精准把握客户需求的效果,进而可为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提供决策支撑。同时,不断增长的制造业“大数据”,作为一种可重复利用的行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资产,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业态,值得培育、发掘和利用。

3、物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

物联网作为我国战略新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进入深化应用的新阶段。物联网与传统产业、其他信息技术不断融合渗透,催生出新型业态和新的应用,在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社会民生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是获取工业大数据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生产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泛在感知”的重要抓手,也是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物联网与制造业结合,使企业具备了产品需求定制化、分布式柔性生产、生产过程优化组织、产品质量跟踪追溯、精确个性化售后服务等能力的可能。

(二)目标

到2020年,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领域的重大设备、核心软件、支撑平台、关键产品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基本形成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生态体系。

构建制造业数据共享、开放服务和交易监管三大公共服务平台。

以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应用普及率达到50%。

在船舶、化工、纺织等江苏省传统优势行业开展以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集成应用示范工程,完成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的信息化纵向综合集成,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不低于30%,并初步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和社会关注的难题。

到2025年,绝大部分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库;基本形成以自主可控产品为主体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产业骨干集群。

示范工程逐步向其他行业拓展,应用成果推广率达到30%;示范工程依托物联网和

16

大数据技术完成覆盖机器人、智能设备、移动控制终端的深度纵向集成(示范二期),生产率再提高30%;

建立政府监管下的大数据交易市场,形成以数据交易为主体的新兴产业。积极引导数据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企业参与率达75%。

适时开展示范工程三期试点工作,重点示范跨行业跨地域的产业链横向集成和“虚拟工厂”试点。

(三)发展重点

3-1 重点产品

1、云制造操作系统

能为制造业的企业管理、辅助设计提供软件运行环境,支持制造业核心软件的综合集成和信息交互,支持企业业务对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的线性扩展需求,满足企业对信息安全的要求。

2、云制造服务平台

打造制造业公共云服务平台,使企业能够通过终端按需获得网络化的数字化设计、生产管理、仿真试验、智能设备控制等服务,为建立智能化“虚拟工厂”奠定基础。

3、工业级的云计算一体机

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构建私有云、混合云提供安全、高性能、工业级模块化的云计算一体机。通过计算、存储、网络等硬件设备和虚拟化、负载均衡、运维管理等软件的高度集成,在满足中小企业多系统资源共享、海量数据存储分析等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其“云”平台的一键式安装、即插即用,大幅降低平台故障率和运维成本。

4、制造业大数据平台

针对工业制造高实时、高可靠、高精度的需求,研制具有制造业产业特点的大数据存储、查询、分析、挖掘与应用的系列软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业务活动的工业大数据平台,支持企业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5、制造业高实时高可靠智能终端设备及配套软件

研制高实时、高可靠智能移动生产控制终端;研发具有无线存储和转发功能、“开箱即用”的智能数据采集终端设备;研制嵌入式数据管理平台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软件;研制分布式高实时高可靠大数据收集软件、大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软件。

6、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工具

研发企业物料品质监控、设备异常监控与预测、零部件生命周期预测、生产工艺流程优化、产品质量分析、客户需求挖掘、生产成本控制等大数据分析挖掘软件和面向工

17

业制造的大数据可视化软件。

7、大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软件

研制覆盖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产品,包括访问控制软件,数据安全审计软件、新一代大数据加解密软件、数据脱敏软件、大数据交易安全监控软件等。

8、智能工厂安全生产监控产品

面向重点行业安全生产需求,结合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研发车间/厂房入侵检测、颗粒物/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环境温湿度、车间/厂房结构强度等实时检测、分析及提前预警产品,实现多通道告警提示、自动应急处置等功能。

9、物联网感应产品

研发自主可控的高端RFID产品,打破国际垄断。引入新技术,降低中低端FFID 产品成本,进一步推动RFID产品在制造业中的普及应用。

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无线网络传感器和仿生传感器,掌握传感器的核心技术,提高我国新器件和新材料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10、新一代物联网综合接入设备

研发高安全、大容量、低开销的无线接入设备,提高网络传输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研制满足异构内容接入和大容量多种类传感器终端自主接入的工业设备,提升物联网智能化服务质量。

3-2 关键技术

1、“云到端”的制造业云安全技术

研究从设备端到云端的控制系统安全、硬件安全、网络通信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信息与系统安全等技术。研究安全、高可信云计算软件系统的安全标准、验证技术与认证体系。研究工业生产设备在网络攻击条件下的安全策略;研究工业无线网络终端接入环境下的安全技术;研究嵌入式系统的设备攻击防御策略及安全技术。

2、制造云智能化运维技术

面向软件定义的云制造数据中心的运维需求,研究制造云的智能化监视运维平台,提供多角度、多模式的基础运维解决方案。

3、制造云的能耗智能管理技术

研究制造云平台的能耗感知部署技术、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监控与测量技术、能耗评估与预测方法、云主机在线实时迁移技术、云主机调度策略算法,实现降低能源消耗、绿色生产、优化工业用计算资源及网络资源的目标。

4、多模式制造云构建与管理技术

结合制造业中小企业集中的特点,研究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构建技术;研究数

18

物联网系统技术方案

物联网系统技术方案 南京绛门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12月

目录 一.前言 (4) 1.1.建设背景 (4) 1.2.设计原则 (4) 1.3.系统分析 (5) 系统说明 (5) 运行环境与开发模式的选择 (5) 可行性分析 (7) 四大特点 (8) 二.解决方案 (8) 2.1.总体方案设计 (8) 系统框架结构 (8) 总体系统架构 (10) 系统组网图 (11) 物理组网图 (12) 系统总体功能构架 (12) 2.2.应用层功能需求详细设计 (12) 登陆 (12) 采集设备管理 (13) 监控管理 (14)

告警管理 (15) 统计分析 (15) 系统管理 (16) 2.3.基础层功能设计 (16) 身份认证 (16) 账户管理 (17) 权限管理 (17) 提醒机制 (17) 日志管理 (17) 三.关键性技术 (18) 3.1.系统技术架构方面的技术路线 (18) 3.2.Mysql集群部署 (19) 3.3.Nginx负载均衡 (20) 3.4.地图接口/工作流引擎集成/报表工具 (21) 四.性能配置 (21) 4.1.业务指标 (21) 4.2.性能指标 (22) 五.软硬件配置清单 (22) 5.1.软件方案 (22) 5.2.硬件方案 (23)

六.项目资金预估 (24) 七.项目实际计划 (24) 一. 前言 1.1.建设背景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其在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构成物联网产业五个层级的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分别占物联网产业规模的2.7%、22.0%、33.1%、37.5%和4.7%。而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参与厂商众多,成为产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1.2.设计原则 1、基础性和整体性 整个系统的各种软件应符合国际、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 2、技术的先进、实用性 目前技术发展迅速,本系统需要考虑未来的扩展性,在采用的技术方面应体现先进、实用,才能确保本项目建设结束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技术不落后。 由于此项目是工程建设项目,不是科研项目,所以使用先进技术并不能使用未经验证的、不成熟的技术和概念,而是以先进的、成功的理念为核心的成熟技术的组合。 3、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开放的结构意味着通信协议的开放和数据与数据结构的开放和共享。通信协议开放,系统接口透明,便于与其它系统组网,实现系统的集成与资源共享;数据与数据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全文https://www.doczj.com/doc/f62058578.html, 2015年10月08日10:16 中国电子商 务研究中心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

智能制造系统论文精编版

智能制造系统论文精编 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编号: 课程论文 题目智能制造系统 指导教师王慧 学生姓名邵芹 学号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教学单位德州学院机电工程系(盖 章) 2012年6月20日 目录 摘要及关键词 (1)

智能制造系统 邵芹 (德州学院机电系,山东德州 253023) 摘要:介绍了智能制造提出的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人工智能与 I M T、 I M S的关系, I M S 和C I M S, 智能制造的物质基础及理论基础, 智能制造系统的特征及 框架结构, 并简要介绍了智能加工中心 IMC, 智能制造技木的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制造 系统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智能制造;IMS; IMC;IMT。 Abstract: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main contents and objectiv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MT, IMS relations, IMS and CIM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the framework structure, and gave a briefing on intelligence Machining Center IMC,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of wood, as well as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research results and problematic. Key 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MS, IMC, IMT。 1 引言 智能制造提出的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部门, 是决定国家发展水平的最基本因素之一。从机 械制造业发展的历程来看, 经历了由手工制作、泰勒化制造、高度自动化、柔性自动 化和集成化制造、并行规划设计制造等阶段。就制造自动化而言, 大体上每十年上一个 台阶: 50~ 60年代是单机数控, 70 年代以后则是CNC 机床及由它们组成的自动化岛, 80 年代出现了世界性的柔性自动化热潮。与此同时, 出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 但与实用 化相距甚远。随着计算机的问世与发展, 机械制造大体沿两条路线发展: 一是传统制造 技术的发展, 二是借助计算机和自动化科学的制造技术与系统的发展。 80年代以来, 传 统制造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存在着很多问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 向产品、工艺和系统的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方法不 能有效地解决现代制造系统中所出现的问题, 这就促使我们借助现代的工具和方法, 利 用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集成传统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 发展一种新型的制造技术与系统, 这便是智能制造技术 ( In telligen t M anufactu r ingTechno logy, I M T ) 与智能制造系统( In telligen tM anufactu r ing System , I M S)[1 ]。 90 年代以后, 世界各国竞相大力发展 I M T 和I M S 的深层次原因有: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2016新版)

附件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一、电子信息 二、生物与新医药 三、航空航天 四、新材料 五、高技术服务 六、新能源与节能 七、资源与环境 八、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原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杭州高改660家,占33.4%

一、电子信息 (一)软件 1. 基础软件 服务器/客户端操作系统;通用及专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生命周期的开发、测试、运行、运维等支撑技术,以及各种接口软件和工具包/组、软件生成、软件封装、软件系统管理、软件定义网络、虚拟化软件、云服务等支撑技术;中间件软件开发技术等。 2. 嵌入式软件 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技术;嵌入式数据库管理技术;嵌入式网络技术;嵌入式软件平台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构建技术;嵌入式支撑软件生成技术;嵌入式专用资源管理技术;嵌入式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设计技术;嵌入式设备间互联技术;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等。 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工程管理软件 用于工程规划、工程管理/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等的软件工作平台或软件工具支撑技术;面向行业的产品数据分析和管理软件;基于计算机协同工作的辅助设计软件;快速成型的产品设计和制造软件;专用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产品开发工具支撑技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相关软件;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执行制造系统(MES)技术等。 4. 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 中文、外文及少数民族文字的识别、处理、编码转换与翻译技术;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文字手写/语音应用技术;多语种应用支撑技术;字体设计与生成技术;字库管理技术;支撑古文字、少数民族文字研究的相关技术;支撑书法及绘画研究的相关技术;语言、音乐和电声信号的处理技术;支撑文物器物、文物建筑研究的相关技术;支撑文物基础资源的信息采集、转换、记录、保存的相关技术等。 5. 图形和图像处理软件 基于内容的图形图像检索及管理软件;基于海量图像数据的服务软件;多通道用户界面技术;静态图像、动态图像、视频图像及影视画面的处理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裸眼3D内容制作技术;3D图像处理技术;3D模型原创性鉴定技术;

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图

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图 摘要: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领域进入《技术路线图》,意味着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主攻方向。 日前,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在京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重 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 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领域进入《技术路线图》。 引领发展方向 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五年超过美国成为制造大国,一些优势领域 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为了推进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国务院组织编制并于今年5月19日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做了整体部署,提出了我国 制造业由大变强“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制造业覆盖面很广,为了确保我国十年后能够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必须坚持整 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原则。受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托,中国工程院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 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和目标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十大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本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一医药生物技术 1.新型疫苗 新型高效基因工程疫苗、联合疫苗、减毒活疫苗研发技术;重大疾病和重大传染病治疗性疫苗技术;疫苗生产所使用新型细胞基质、培养基以及大规模培养生产的装备开发技术;疫苗生产所使用的新型佐剂、新型表达载体/菌(细胞)株开发技术;疫苗的新型评估技术、稳定和递送技术;针对突发传染病的疫苗快速制备和生产技术;其他基于新机理的新型疫苗技术。 2.生物治疗技术和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治疗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治疗药物技术;基因治疗药物的输送系统技术;重组蛋白、靶向药物、人源化及人源性抗体药物制剂研制技术;单克隆抗体规模化制备集成技术和工艺;新型免疫治疗技术;新型细胞治疗技术;疾病治疗的干细胞技术;小RNA药物开发技术;降低免疫原性的多肽的新修饰技术;ADC抗体偶联药物研制及工程细胞株建库技术等。 3.快速生物检测技术 重大疾病和重大传染病快速早期检测与诊断技术;新型基因扩增(PCR)诊断试剂及检测试剂盒制备技术;新一代测序技术与仪器开发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 4.生物大分子类药物研发技术 蛋白及多肽药物研究与产业化技术;细胞因子多肽药物开发技术;核酸及糖类药物研究与产业化技术等。 5.天然药物生物合成制备技术 生物资源与中药资源的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基因工程与生物法生产濒危、名贵、紧缺药用原料技术;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物制备、分离提取及纯化技术等。 6.生物分离介质、试剂、装置及相关检测技术 专用高纯度、自动化、程序化、连续高效的装置、介质和生物试剂研制技术;新型专用高效分离介质及装置、新型高效膜分离组件及装置、新型发酵技术与装置开发技术;生物反应和生物分离的过程集成技术与在线检测技术等。 二中药、天然药物 1.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技术 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品系提纯复壮的新方法、新技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物种的种源繁育、规范化种植或养殖及生态保护技术;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或养殖技术;中药材饮片炮制技术等。 2.创新药物研发技术 新型天然活性单体成分提取分离纯化技术;新药材、新药用部位、新有效成分的新药研发技术;能显著改善某一疾病临床终点指标的新中药复方研发技术等。 3.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 显著改善传统或名优中成药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均匀性或能显著降低用药剂量、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疾病治疗成本的新工艺技术及新中药制剂技术;突破中药传统功能主治范围的新适应症研发技术等。 4.中药质控及有害物质检测技术 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标准物质研制技术;中药产品标准新型控制技术;新型有效质控检测方法技术;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等。 三化学药研发技术 1.创新药物技术 基于新化学实体、新晶型、新机制、新靶点和新适应症的靶向化学药物及高端制剂的创制技术;提高药物安全性、有效性与药品质量的新技术;已有药品新适应症开发技术等。 2.手性药物创制技术 手性药物的化学合成、生物合成和拆分技术;手性试剂和手性辅料的制备和质量控制技术;手性药物产业化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新技术等。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具体包括哪些领域和行业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有哪些呢,具体内容如下: 一、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等) 二、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主要包括:医药生物技术,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等创新药物以及中药新品种的开发,新剂型及制剂技术,医疗仪器技术、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生物医药科研技术) 三、航空航天技术(主要包括:民用飞机技术,空中管制系统,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行保障系统,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系统德国、那个航空航天科技) 四、新材料技术(主要包括:金属材料深加工等创新型技术以及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精细化学品的新材料技术) 五、高技术服务业(主要包括: 1、共性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行业特定需求的共性技术,包括:行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制定与推广业务,专利分析等。 2、现代物流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或平台技术;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或平台技术等。 3、集成电路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专有设计技术,业务流程外包(BPO),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公共服务,技术咨询服务等) 六、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及氢能,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 七、资源与环境技术(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 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主要包括: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先进制造技术,新型机械,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汽车行业相关技术)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

(4)列车制动系统。研制新一代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自主化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进口替代。 (5)通信信号装备。突破列控系统车载ATP、车载ATO、地面RBC/ZC、地面列控中心、地面联锁设备以及无线通信宽带等关键技术,研制覆盖高、中、低速的自主化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装备。 (6)齿轮传动系统。开展高速动车组、城际快速动车组、现代有轨电车齿轮传动系统技术攻关,突破齿轮热处理、轻合金箱体铸造、在线故障诊断等技术,开发出适合不同平台的齿轮传动产品。 (7)车钩缓冲系统。突破城轨车辆和高速动车组车钩集成制造工艺、过载保护、吸能等技术,开发出半自动、全自动、半永久车钩系列产品。 3. 关键共性技术 (1)新型车辆车体技术。应用镁铝合金等新型材料,开发适用于城际快速动车组和现代有轨电车,并满足EN12663标准要求的轻量化车体。 (2)高性能转向架技术。研制粘着重量利用高、动力学性能优、不同轴系列、不同机型配置的转向架系列。 (3)电传动系统技术。完成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与应用,推进馈能式双向变流技术的应用;推广永磁电机驱动技术

与无齿轮直驱技术。 (4)储能与节能技术。加快大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的研制,利用超级电容优异的充放电性能,实现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全线无供电网运营和能量可循环利用运营。 (5)制动系统技术。研究高速动车组、快速动车组、现代有轨电车制动控制技术,完成装置及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 (6)列车网络控制技术。自主开发适用于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城际快速动车组的网络控制系统,及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的现代有轨电车用以太网络系统硬件、软件平台。 (7)通信信号技术。重点研究先进轨道交通安全处理平台技术、车地信息交换及安全通信技术、行车许可安全分配及优化技术、列车自动驾驶技术(ATO)、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全寿命周期维护保障技术、高速列车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等。 5.1.4应用示范工程 1.“绿色智能工程化样车”示范。集成储能电源、碳化硅新型高效变流器、高效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和基于能量最优特性的自动驾驶等城轨交通前沿技术,树立中国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车辆的样本。 2.“绿色智能轨道交通系统集成工程”示范。在“绿色智能工程化样车”工程实施的基础上,集成基于以太网的千兆带宽实时控制、网络控制、双向馈能等技术,实施“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集成工程”。

(完整版)2018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高新技术领域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一、电子信息技术 二、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三、航空航天技术 四、新材料技术 五、高技术服务业 六、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七、资源与环境技术 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1—

一、电子信息技术 (一)软件 1、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软件技术,包括实时操作系统技术;小型专用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基于EFI的通用或专用BIOS系统技术等。 2、支撑软件 测试支撑环境与平台技术;软件管理工具套件技术;数据挖掘与数据呈现、分析工具技术;虚拟现实(包括游戏类)的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技术;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软件生成环境与工具套件技术;模块封装、企业服务总线(ESB)、服务绑定等的工具软件技术;面向行业应用及基于相关封装技术的软件构件库技术等。 3、中间件软件 中间件软件包括:行业应用的关键业务控制;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和面向Web服务及SOA架构的应用服务器;面向业务流程再造;支持异种智能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控制等。 4、嵌入式软件 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技术;嵌入式数据库管理技术;嵌入式网络技术;嵌入式Java 平台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构建技术;嵌入式支撑软件层中的其他关键软件模块研发及生成技术;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嵌入式软件支撑平台(包括:智能手机软件平台、信息家电软件平台、汽车电子软件平台等)技术;嵌入式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研发等。 5、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软件 用于工程规划、工程管理/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等过程中使用的软件工作平台或软件工具。包括:基于模型数字化定义(MBD)技术的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制造及工艺软件技术;面向行业的产品数据分析和管理软件技术;基于计算机协同工作的辅助设计软件技术;快速成型的产品设计和制造软件技术;具有行业特色的专用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产品开发工具技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软件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相关软件技术等。 —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一、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中,我舍弃了自己搜索图片视频等资料,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网络,通过自己动手,合作探究、总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地理知识,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学习目标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掌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 4、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 学习重点: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特点、高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掌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学习方法: 上网搜索、合作探究,调查报告 三、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投影仪、录像设备等都已进入教室。轻点鼠标,就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深入知识的海洋,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是高新技术产业带给我们的便利。今天,我们将地理课安排在我们的多媒体教室,就是让同学们通过切身体验,来点击感受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魅力。 活动过程: 为了完成这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拟定了一份调查报告,需要各小组的同学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希望各位同学按照要求,合理分工,认真准备。让我们比一比,在成果展示中,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展示调查报告,小组合作探究:

四、小组展示、点评总结

五、教学反思: 1、注重了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网络,自主、合作、探究,在自身体验中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学习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直观可感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增强能力。 3、利用了现代化的设备进行教学。但课堂掌控不够,有少数几个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做到真正让网络为学习服务。 《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 2、理解黄河“地上河”的成因,探讨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树立忧患和责任意识。 3、认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学习重难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以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学法指导: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 河流概况:1、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

物联网服务平台的生产技术

图片简介: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物联网服务平台,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云服务平台、数据终端处理器、云储存系统、应用层监测模块、教师用户数据处理器、学生用户数据处理器、行政用户数据处理器、总用户服务器、用户数据备份服务器、学习信息采集终端、通讯单元、语言播报模块、视频演示模块、可视化交流模块、预警模块、急救模块、客户端和注册服务器;本物联网服务平台给出了应用在校园的物联网方案,可以灵活的将校园内的学生用户、教师用户和行政用户整合为一个整体,并可以对各自的工作或学习进行监督、反馈、存储、展播、传输等操作。 技术要求

1.一种物联网服务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云服务平台、数据终端处理器、云储存系统、应用层监测模块、教师用户数据处理器、学生用户数据处理器、行政用户数据处理器、总用户服务器、用户数据备份服务器、学习信息采集终端、通讯单元、语言播报模块、视频演示模块、可视化交流模块、预警模块、急救模块、客户端和注册服务器;所述数据终端处理器单独控制所述教师用户数据处理器、所述学生用户数据处理器、所述行政用户数据处理器,所述应用层监测模块实时检测所述教师用户数据处理器、所述学生用户数据处理器、所述行政用户数据处理器的运行并将运行状态反馈至所述云服务平台;所述用户数据备份服务器、所述学习信息采集终端、所述语言播报模块、所述视频演示模块、所述可视化交流模块、所述预警模块、所述急救模块分别通过通讯单元与所述总用户服务器通讯连接;所述学习信息采集终端采集所述语言播报模块、所述视频演示模块、所述可视化交流模块的内容并上传至所述用户数据备份服务器;所述总用户服务器向每个学生用户、教师用户以及行政用户单独分配所述客户端,所述客户端通过所述注册服务器注册认证之后与所述总用户服务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服务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云服务平台包括有访问接口层、支撑服务层和数据层,所述访问接口层提供SDK,所述访问接口层包含设备管理接口、数据采集接口和数据访问接口,所述访问接口层通过所述设备管理接口、所述数据采集接口和所述数据访问接口直接获取所述用户数据备份服务器存储的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服务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语言播报模块、所述视频演示模块、所述可视化交流模块分别包括有语法结构分析模块、语义内容解析模块,所述语法结构分析模块用于将每个学生用户、教师用户以及行政用户应用发来的语言内容拆分为不同词类的词组并转换为对应的标准词组,所述语义内容解析模块用于将每个学生用户、教师用户以及行政用户应用发来的语言内容进行解析并以文字的形式显示在显示终端上。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形势及任务

高新企业发展状况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科技规划)强调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把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取得了新成绩,上了新台阶。 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3%,2010年达到7.6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924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居世界第一位。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广泛应用与渗透,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息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占高技术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80%调整到2010年的69%。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93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8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8个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空间的合理格局逐步形成。 产业技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的研发投入稳步提高,2009年达到89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5.2%。产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增长,2009年达到41170件,是2005年的6.2倍,年均增长 57.7%。在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涌现出华为、联想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活力的企业,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技术企业超过40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8.6%提高到2010年的31.2%,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随着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开始由简单的加工贸易出口向资本、技术输出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变,在国际分工中的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一、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中,我舍弃了自己搜索图片视频等资料,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网络,通过自己动手,合作探究、总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地理知识,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学习目标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掌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 4、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 学习重点: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特点、高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掌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学习方法: 上网搜索、合作探究,调查报告 三、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投影仪、录像设备等都已进入教室。轻点鼠标,就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深入知识的海洋,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是高新技术产业带给我们的便利。今天,我们将地理课安排在我们的多媒体教室,就是让同学们通过切身体验,来点击感受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魅力。 活动过程: 为了完成这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拟定了一份调查报告,需要各小组的同学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希望各位同学按照要求,合理分工,认真准备。让我们比一比,在成果展示中,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展示调查报告,小组合作探究:

2、长度、流域面积、流量 3、支流、分段 河流特征:上游、中游、下流 人河关系:1、开发利用 2、治理保护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滔滔黄河水从天上而来,蜿蜒曲折,东流入海。请同学们读课本49页文字和黄河图,找出以下地理事物并尝试动手画出它们: 1、黄河的发源地为山脉;黄河注入的海洋是。全长千米、流域面积为平方千米,为我国的第二河。 2、找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 3、找出黄河主要的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 4、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和旧孟津,并读图看一下它们所在的省区分别是哪个?

物联网主要技术

Saas M2m 传感网络,指的是将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因而又叫“物联网”。比如,我们现在必须通过看、尝、摸、闻,才能形成关于某种食物的综合判断。但如果把这几种感知信息上传至网上,那么即使身在远方,也能随时了解到这种食物的色香味,这就是传感网技术的魅力。 项目的主要技术涉及物联网系统平台架构技术、中间件技术两个部分。在此 基础上,可以通过集成不同的物联网识别设备、物联网传感设备、网关设备,可 以快速开发并部署面向不同行业和不同应用的各种应用系统。其中,物联网系统 平台技术采用TOA(面向物联网的架构,Things Oriented Architecture)技术, 并基于中间件TOC(面向物联网的通信,Things Oriented Communication)技 术,为快速部署面向不同行业和不同应用物联网应用系统提供通用的集成应用技 术平台。 通过GPRS 无线通讯反馈给上位 监控主机,根据得到的电能量数据运用计算分析软件对某个电能量采集点进行实 时在线计算处理,并将计算结果发布在WEB 上面 IT、通信、基础平台、传感等领域的众多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

就目前而言,在物联网产业直接涉及的射频卡、射频卡读写器、软件、网络 传输、信息存储等行业,相关企业都大有机会。同时物联网产业在应用领域市场 更为广阔,尤其是在交通、平安城市、电力能源、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环境监 测、商品零售和物流、工业控制、金融和保险等行业更是潜力惊人 物联网是指把物品通过条码标签、射频识别(RFID)装置、传感器、数据 传输网络等信息感知、监测、传输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网络生态体系, 能够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智能”整合,它被认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 的“第三次IT浪潮”。物联网产业具有核心技术强、产业链条长、带动系数大、综 合效益好等特点,有望成为下一个突破万亿规模的新兴产业。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的Sarma、Brock、Siu创造性地提出将信息互联网络技术与RFID技术有机地结合,即利用全球统一的物品编码(EP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作为物品标识,利用RFID 实现自动化的“物品”与Internet的联接,无需借助特定系统,即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对任何物品的识别与管理。 1999年,由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吉列和宝洁等组织和企业共同出资,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成立Auto-ID Center,在随后的几年中,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士、中国、韩国等国的6所着名大学相继加入Auto-ID Center,对“物联网”相关研究实行分工合作,开展系统化研究,提出最初物联网系统构架: 射频标签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 2015年10月

前言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五年超过美国,成为制造大国,一些优势领域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仍有明显差距,大而不强。因此,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是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应着力实现的重大战略目标。 为了推进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国务院组织编制并于2015年5月8日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作了整体部署,提出了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制造业覆盖面很广,为了确保用十年的时间,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必须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国制造2025》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选择10大优势和战略产业作为突破点,力争到2025年达到国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十大重点领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为指明十大重点领域的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引导企业的创新活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特组织编制了这些领域的技术路线图,汇总成册,称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由于封面为绿色,也可称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 技术路线图的编制于2015年4月中旬启动,动员了48位院士、400多位专家及相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广泛征集了来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学会协会的意见。如汽车领域技术路线图编写组,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9位专家参与了讨论和编写工作,对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进行了充分讨论,形成了基本共识,并绘制了技术路线图。10大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多次广泛征求意见,六易其稿,已趋成熟,并于2015年8月25日提交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会后根据与会委员们的意见又作了修改完善,现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名义正式予以发布。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是参与编制工作的院士和专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具有十分重要参考价值的咨询报告。“技术路线图”的发布,可以引导广大企业和科研、教育等专业机构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审慎考虑自身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也可引导金融投资机构利用自己掌握的金融手段,支持从事研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哪些方面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哪些方面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其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是一蹴而成的,也少不了外力的支持。而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如果企业处于国家重点扶持领域,那么将无疑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目前来说,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八大领域,分别为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这些行业领域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其发展机遇都是非常的大的。 1、电子信息 其中电子信息领域包括软件、微电子技术、计算机产品及其网络应用技术、通信技术、广播影视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技术、智能交通和轨道交通技术这8个方面的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当然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低水平、应用前景不明的技术企业是不包含在其中的。

2、生物与新医药 而在生物与新医药方面,则包含了医药生物技术、中药与天然药物保护开发、化学药研发技术、药物新剂型与制剂创制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这7个类型的企业。同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企业只是单纯检测技术应用的话,是不包含在其中的。 3、航空航天 在航空航天领域,则非常的直观明了,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航空技术的研发,二是航天技术的研发。其中航空主要指的是航空领域的研发,包括各类飞行器的设计、动力、系统维护的研发等;而航天技术领域则主要指卫星、火箭发射等太空科技的技术研发。 4、新材料 新材料领域主要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精细和专用化学品、与文化艺术产业相关的新材料这六大块,企业在生产研发过程中涉及到相关材料领域的,基本都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 5、高技术服务 相对来说,高技术服务领域则较为复杂,其中包括了研发与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与标准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高技术专业化服务、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服务、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技术、城市管理与社会服务以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 说明 自国家高新区建立以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先后于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三次制定和修改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时期高新区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往的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关注高新区当期达到的发展状态,并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状态进行排序比较,是一种基于系统的绩效评价。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提出了推进国家高新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中明确了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定位,科技部在全国高新区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转变”的具体要求。 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国家高新区的新要求,建立新的发展导向,引导国家高新区肩负起新的责任和使命,体现国家目标要求和政策导向的目标需要;为了做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区扩区、改变区位和省级高新区升级的审批原则和审批程序》中提出的,对国家高新区主要指标进行排序的工作,在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高新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制定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 国家高新区作为国家的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应定位于“政策评价”,从“四位一体”和“五个转变”出发建立指标体系;从支撑性、投入性、和产出性等不同角度选取指标,尽可能使同一层次各指标具有独立性;用效率等比值型指标,不用总量等规模型指标,消除总量或规模等政策覆盖面的差异性影响;尽可能用可统计的量化指标,适当选择定性指标;按少、简、易操作的原则选择指标。

国家高新技术“十五”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 一、形势与任务 在新的世纪里,智力资源的富集、优化和开发将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我国必须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前,鉴于科技园区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地位,加速其规划与发展,已成为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措施。 (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 我国高新区自1991年建立以来,已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高新区的优越性。 1.超常的发展速度。按53个国家高新区统计,200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9209亿元,是1991年的105倍,平均增长率为67.8%;是1995年6倍,平均增长率为43.2%。 2.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利税总额是1991年88.8倍,1995年的6倍,达到1057亿元。人均工业产值为31.6万元,是1991年的5.1倍,1995年的2倍,是2000年全国平均值的10倍多。 3.突出的社会效益。在高新区内创造了251万个就业岗位,拉动区外就业人数为直接就业人数的5倍。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迅速提高。1999年,苏州占46%、吉林39%、绵阳31%、北京27%、南京27%、西安22%、武汉21%、深圳11%,有效地改变着当地的产业结构。 4.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至2000年底,共有高新技术企业达2.1万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达1252家,过10忆元的143家,百亿元以上的6家。联想、四通、北大方正和深圳华为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技术企业在高新区迅速崛起。 5.开发了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达70%以上,近600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许多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外,参与国际竞争。2000年出口创汇186亿美元,是1991年的103倍,1995年的 6.3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