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众意见的存在论解析

公众意见的存在论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d2012090.html,

公众意见的存在论解析

作者:王素珍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30期

摘要在传播媒介无孔不入的时代,公众意见越来越成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反映自身社会诉求的一种普遍表现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强烈的公众意见更青睐于法院对某些个案的判决。司法中立、不为公众意见所左右是司法公正的要求。而“公众意见”是真假难辩却又顽强地左右着人、支配着人的东西。从哲学的存在论上解析公众意见的本质及存在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公众意见面纱,正确认识公众意见,特别是司法裁决中能正确对待公众意见。

关键词公众意见存在论司法裁决

作者简介:王素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https://www.doczj.com/doc/fd2012090.html,ki.1009-0592.2016.10.375

一、存在论上的公众意见

“存在”是指:“①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还没有消失。②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即物质。” 这是现代汉语的解释。本文讲的“存在”是一个哲学概念。关于存在的概念曾经有过不少争论,甚至有人说难以给存在下定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being)是一个自明的概念,“存在”就是事物以其本来的样子呈现的状态。存在论即是还原事物的本真面貌。

公众意见作为一个“存在”,其是如何形成,以何种形态展现的呢?我们需要对“公众意见”之为“公众意见”在存在论上进行分析,才能揭开“公众意见”的面纱。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论上的“公众意见”就是“那种世代相传,真假难辩,却又顽强地左右着人、支配着人的东西。” 它是由“常人”以他们的存在方式组建着的。也即是说,公众意见是由我们所生活的常人世界的“常人”的意见构建的。因此,要揭示“公众意见”的本真面目,就得对“常人”进行探究。何为“常人”?“常人”以何种方式存在?要认识“常人”的“存在”,我们就得首先认识“此在”、“他人”及“共在”之间的关系。

“此在”(Dasein)是存在论的基础,是存在论最根本的东西。“此在”在外延上,就是指人,只是海德格尔不愿用人这个概念,因此他用了一个专门的概念即“此在”来表示他的哲学观点。海德格尔将“此在”定义为:期望、理解、把握、通达,都是构成存在的行为,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事物的本来面貌。即“…此在?就是我自己一向所是的那个存在者;存在一向是我的存在。” “此在”有两个特征:一是指“我的存在”,这里的“此在”是单一性的,不可替代不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