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霍金的虚时间

霍金的虚时间

霍金的虚时间
霍金的虚时间

霍金的虚时间

奇点是什么?

1974年,年仅32岁的斯蒂芬·霍金发表了黑洞蒸发理论,其实早在4年前28岁时,他就曾经提出过膨胀宇宙的奇点定理:在宇宙的初创期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奇点。

前文讲过,在通常黑洞的中心存在着奇点,在旋转黑洞的赤道上存在着环状的奇点。在介绍黑洞、大爆炸、大塌缩的读物里,‘奇点’这个陌生的名词频频出现。既别扭又难懂,难道就找不到其它的表达方法吗?读者们大概都有这样的抱怨。

但是,我们只能原样照搬地使用这个数学名词。所谓奇点,浅显易懂地说(也许笔者的解释并不浅显易懂),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点,它存在于黑洞中以及大爆炸的起始点、大塌缩的终结点。

在数学上,当分数的分子为有限值,而分母变成零时,或者三角函数里的正切函数tanx当x成为90度时的值都是无穷大。当x从89度开始

渐渐接近90度时,tanx的值就无限地接近正无穷大;反过来当x从91

度开始一点点地变小接近90度时,函数值将无限地接近负无穷大;当x

正好是90度时,函数值(的绝对值)为无限大,无法判定其正负。数学

上的奇点就是如此奇妙的点。

虽然简单地使用了无穷大,但是笔者个人认为这样的数在物理学里是不存在的……人们为了进行加减乘除开平方等各种数学计算,引入了分

数、无理数、负数等等,但是无论什么数都不许被零除,在每一所学校里教师都这样严格地教导学生。无穷大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中从不使用。

比如:我们说宇宙的大小为150亿光年,尽管极为广阔,但绝不是无穷大。

笔者认为,把数学套用到物理的现实世界时,所谓无穷大的数只是不得已而暴露出的不真实的数值。尽管是不真实的数值,如果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方便的话,用之也无妨。

下面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物理问题中经常出现‘有个质量为m的点’之类的用词,质点是为了把力学问题简化而设想的非现实的点状物体,常有脑子好用且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提出‘那个质点的密度是多大?’的问题,令教师为难,最合适的回答也许是‘不考虑质点的密度’。事实上正是因

为所处理的问题不涉及密度,我们才放心地把‘质点’的概念引入力学之中。

在物理学里,对于(认真去分析的话)很奇怪的概念,只要我们不是直接地研究它,通常都采取默认的态度,这样的事例很多。当其影响不可避免时,则重新修正我们的思考方式。质点是力学中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当我们分析发生在时空中的电子-光子相互作用时,也会出现刚才说过的无穷大的困难,该困难至今仍未得到完美的解决。

奇点真的存在吗?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霍金等人指出的宇宙的奇点。对于不带自转的黑洞来说,视界或者说史瓦西半径以内的任何物质(包括光)都不可能跑出来,它们都落向中心点。黑洞大概是密度极高的球状物体……我们很愿意这样去想像,但它也可能是由中子星进一步缩聚而成,仍然保持着天体的形状。总之,黑洞的形状无人知晓。

原因在于,谁也无法知道黑洞之中究竟是什么状态。从它的外面来想像,我们只知道中心的引力值是无穷大,所以不妨认为黑洞内部的质量全部集中在中心点上。

由于引力强的地方空间弯曲得也厉害,随着接近中心,弯曲程度也愈来愈激烈。假如在不带自转的正球形黑洞里,空间将一下子靠向中央(那里的情景很难打比方,也很难想像),并且急剧地弯曲起来。在任何曲线的任何部位上,只要取无限短的一小段,都可以将其视为某个圆弧的一部分,圆的半径越小,曲线在该处的弯曲程度就越大。

我们乘火车时,在转弯处的铁路旁边经常能够看到标有转弯半径的标记,列车的设计时速越高,所要求的最小转弯半径就越大。我们将半径的倒数(1除以半径)叫做曲率,曲率越大,曲线越弯曲。

新买来的蚊香是由二根盘成一片的,二根都从外缘盘向中心,由外向内,曲率越来越大。不过蚊香比较粗,如果是一根细线紧密地盘向中心点的话,在终点处曲率的理论值将成为无穷大,在到达终点前需要绕无数圈。

重要的是,在黑洞的中心引力为无穷大,空间曲率(谁也无法想像三维空间如何弯曲)也是无穷大,因此该点被称为奇点。

奇点是作为数学上的极限被提出来的,在现实世界里那样的东西是否存在呢?如果数学计算的结果令我们不得不承认黑洞的中心是奇点的话,落入黑洞中的物质在到达奇点之前或许经过蛀洞从另一侧的白洞飞了出来……这种解释也许能成立吧。

霍金的思想

彭罗斯和霍金以前的理论研究认为:宇宙始于大爆炸终于大塌缩,即宇宙从奇点创生并且终结于奇点。在奇点处物理定律失效,所以有关初始及终结的问题被排除到了物理定律的适用范围之外,但是对于从不回避实际问题的科学家来说,在感情上不能容忍奇点这样的超现实的东西。在数学上碰到奇点时,总是想方设法绕道而行,换句话说,绝对不承认分母为零的事情。大家可以从稍后的介绍看出,霍金的思想正是如此。

霍金为了调查宇宙从大爆炸到大塌缩的路径,使用了一种特别的数学手段——路径积分。

最先使用这种方法的人是擅长用画图的手段求解物理问题的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他与朝永振一郎、施温格共同获得了196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朝永与施温格用数学公式完成了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体系,费曼用方便易懂的图解方法(横轴为空间,纵轴为时间)进行了同样的工作。

费曼图被广泛运用于物理学的各种领域,它表示了研究对象怎样从过去演变到未来,例如电子放出或吸收光子的过程,费曼用直观的视觉反映了自己的研究。

因此,某个物体从A地点(或状态)过渡到B地点(或状态)时,其中过程是怎样变化的即沿哪一条路行进的呢?费曼擅长用图研究这类问题。大家可能感到路径积分是先通过图进行分析然后再把分析过程数学公式化的方法。路径积分已经成为理论物理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实际上,有关路径积分的计算是非常繁琐的,例如时间积分就有无限多种组合方法。下面的例子也许不一定适当,为了便于理解还是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路径积分指出光的路线

光在真空中(如果忽略引力的影响)沿直线传播。在空气中,由于各处空气的浓淡不同,光有时会弯曲,原因在于光在浓的空气里传播速度会降低。假如考虑从A地到B地的光总是选择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的话,当大气的浓淡分布非常复杂时,利用路径积分方法能找出其中的捷径。

如图5-3,假定光从A地出发越过海湾到达B地,A与B之间能够引出无数的连线,我们任取一条来计算光所需的传播时间,先求从A到它附

近A1点所需的时间、沿着连线再求从A1到附近A2的时间、再求从A2到A3的时间……如此类推,先分段计算最后求和。因为每一处的光速都不一样,所以尽管很繁琐但是却没有别的办法。由于是对AB间的路径求和,所以称为路径积分。为找出最短路径,需要将无数的路径积分进行比较。

实际上,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叫做变分法的数学手段,非常巧妙地求出效率最佳的一条路线,光将沿着该路线从A传到B。海水温度低,贴近海面的空气比较冷,密度较高,而上空则比较暖和,空气密度也较低,所以光线实际上是从A出发沿着一条曲线到达B地的,海市蜃楼现象就是这个道理。

力学里也有类似的叫做最小作用原理的方法。在物理学的研究物质基本性质的分支——基本粒子物理学中,路径积分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不过,适用于基本粒子论的路径积分必须符合量子力学的要求。量子力学原本就是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加以综合考虑的理论,所以在AB间的任何路线上都存在光通过的可能性。霍金利用了这种数学手段,用量子力学的观点计算路径积分,分析了宇宙的路径——宇宙的演化过程。

为了消奇点

彭罗斯与霍金起先也认为宇宙起始于奇点、终止于奇点,从现在的宇宙向过去追溯的话,总会到达‘再没有以前’的一点——奇点,后退的终点也就是宇宙时间的起点,在该点上,质量为无穷大、弯曲为无穷大、其它的基本物理量都是无穷大,令物理学家们无从下手。宇宙似乎确实存在着起点,但是,宇宙是怎么开始的?在开始之前是什么样子?一切都笼罩在迷雾之中。

这些奇怪的概念都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必然推论,使人感到很无奈。但是,霍金并没有因此放弃努力,他把量子理论用到路径积分里发展了原来的路径积分方法,提出了‘无境界’宇宙模型。霍金勇敢地否定了自己以前提出的奇点定理,找出了回避奇点这个数学疑难的方法。

不过,无境界宇宙也不是个一提就懂的概念。虽然时空不可分割,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只考虑时间,所谓无境界就是没有任何断头的意思,霍金的结论用另一种说法来说就是:任何时候都存在时间,即使在大爆炸之前或大塌缩之后也不例外。

霍金的宇宙模型是个象地球一样的球形,球的表面代表宇宙空间,北极点对应于大爆炸。宇宙从北极点开始,球的纬度对应于宇宙的大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逐渐沿北纬80度圈、70度圈、60度圈……的方向扩大,现在是宇宙诞生后大约150亿年,大致相当于北纬40度附近,再过100亿年左右宇宙将膨胀到最大状态——赤道上,然后转入收缩,进入地球模型上的南半球,最后是大塌缩,即模型上的南极点。

用地球来打比方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重要的是:不把北极点和南极点当作特殊的点。的确,从几何学的角度看,极点与表面的其它部分完全相同。当然,地球的南、北极是自转的轴,按照纬度的定义,它们分别对应于南、北90度。霍金的宇宙模型里的南北极没有任何特殊的构造。

霍金与哈特尔一起消除了大爆炸和大塌缩的宇宙奇点,用地球来比喻他们的模型再恰当不过了,无论是在北极还是在南极都不存在无穷大或者其它的特殊因素。

大爆炸之前虚数时间

如果将宇宙比作地球的话,最初的大爆炸就相当于北极点,请读者容忍一下接受这个说法。霍金在使用路径积分法的同时把时间虚数化(关于虚数我们将在下一小节详细介绍),从而化解了时间的境界。各位一定会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用地球作比喻的话,大爆炸以前的宇宙对应于哪个部位呢?难道存在比北极点更‘北’的地方吗?

答案是,用路径积分法确实能够使时间的境界消失,由于大爆炸以前的时间是个虚数,所以无法用图或模型来表示。这里又冒出来一个叫做虚数的讨厌的数学概念,使用数学武器求解物理问题时,难免会陷入这样的窘境。不管怎样,按霍金的办法去做的话,就会出现‘过去存在过虚时间’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把过去看成虚时间的话,就可以不带奇点地‘平坦地’解释宇宙的初始与终结。

笔者绝对没有抬出虚数为难大家的意思,不过,在继续我们的话题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虚数的概念以及它‘在实际问题中所代表的含义’。

不曾存在的东西……

平方后等于负1的数称为虚数,用i表示。i的3倍记为3i、7倍记为7i,它们都是虚数。1与-1的平方都是1,平方为-1的数原本是没有的,虚数是在‘如果有的话’的前提下提出的概念。由实数和虚数组合成的数叫做复数,复变函数是专门研究复数的数学分支。

把不曾有的数当做仿佛真的存在一样地去研究,这样做未尝不可以。

我们再多举些数学味道更浓的例子,比如arcsins(正弦值为5的角

的数’。引入i的概念以后,对arcsin5之类的怪数也可以进行计算与分析,只要容忍i,就可以对其它的怪数置之不理,进行漂亮的数学处理。我们是不是对i太迁就了呢?

笔者建议对数学感兴趣的读者思索一下这个问题。如果您认为它不公平的话,就请您自己消除这种不公,创造一门新的数学分支。

只将虚数i数学系统化是有其充分理由的,复数可以适用于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到微分积分的各个数学领域,‘可以不矛盾地数学系统化’。3+2i与5-4i的和是8-2i,其它的演算也一样没有问题。虽说从现实观点看,初始的i本身是个奇妙的数字,但只要承认它的存在,其它方面就可以万事大吉。

有点象非欧几何的情形:只要承认‘通过一点可以画出一条直线及其平行线’的非欧几里德公理,就不会遇到其它的矛盾。不过非欧几何可以应用于球面,它具有实际的意义。

草率。问题是其它的数学计算无法进行,如果对于除了i以外的其它不存在的数,数学法则也能够成立的话,数学家们应该早就把它形式化了。

所以人们引入了叫做i的虚数,它冠冕堂皇地进入了教材并成为数学家的研究对象。

实数就是一切

数学是以公理为基础、没有矛盾地拓展的理论,而物理学则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由于物理学中常常定量地分析事物,所以大量地借用了数学家们所设定的数及其演算规律。不过,物理学家从未向数学家支付过专利费(或使用费),因为数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学的需要,两门学科相辅相成。现在的问题是,物理学怎样看待虚数i。

长度是最单纯、最直观的物理量之一,为了表达长度,人们定义了基本单位——1米,因此有了物体的长度为7米、0.8米等说法。32千米也罢、2.734米也罢,各种长度都有它的表达方法。

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它的对角线长度约为1.414米,纯粹派的人士可能讨厌使用暧昧的近似值,那么说对角线长√2米也无妨。对于时间、速度、质量等各种量,只要定义其单位,然后使用数字就能正确地表达量的大小。这里所说的数字指的是包括√2这样的无理数在内的实数,换言之,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实数之间(借用数学家的话)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用全部实数能够完全地记述自然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物理学里不应该有虚数或复数的市场。

不错,在交流电理论中确实运用了复变函数,但那只不过是为了图方便,如果你不嫌烦的话,运用正弦、余弦等实函数也完全可以解决问题。

从现实问题出发很难理解复数(特别是一部分为虚数)所表示的量。我们很容易理解3个苹果的意思,当别人向你要3i个苹果时怎么办?毫无办法!教室的黑板到对面墙壁的距离是12i米、这箱桔子重4i千克之类的话,谁也没有听说过。

五花八门的解释

在经典物理学里,实数就是一切(虽然为了方便有时也使用虚数),但是在量子力学里情况就复杂多了。

例如,在氢原子里有一个电子,按照玻尔的旧量子论,电子是绕原子核公转的粒子,即,电子是个颗粒,它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经典力学的模型不难理解。

但是创立于本世纪20年代的新量子力学指出,应该把电子理解成是聚集于原子核周围的云团,电子不是一个颗粒,而是一团云。为了用数学公式描述这团云,就得使用复数,电子以及其它的微观对象都属于复数范畴,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以及封闭箱子里的气体分子的状态原则上都要用复数来记述。因此,虚数已经大量地介入到了物理学之中。

虚数不是个不明不白的数吗?用它记述的对象是什么东西呢?量子力学认为粒子具有波的性质,数学上用波函数描述波的状态,然而波函数是个复数。

所谓复数波是什么样的波呢?无人能够画出它的图象。波函数描述的是对象物(原子或电子)的状态,而不是眼睛所看见的影象。人眼所能看到的是荧屏上出现的波纹状的痕迹——它对应于物体的能量的大小及变化。

波函数的确表示了粒子的存在位置,不过我们计算空间中粒子的存在概率时必须把复数平方(正确的说法是,复变函数与它的共轭函数相乘)后转变成实数才行。计算某个波函数所表示的粒子的能量时,我们通过求解量子力学的公式得出的是实数的能量值(在量子力学中称为本征值)。

这段文字或许令您费解,让我们再复述一遍其中的要点。用于描述粒子状态的波函数是由实数与虚数的和构成的复数,通过对式子进行变换一定能得出实数值,这种方法就是量子力学,我们把用量子力学公式求出的

所谓各物理量的理论值与实验测量值相对比进行各种分析,虽然人无法看见复数所表示的东西,但是这样做并不矛盾。

量子力学真是妙不可言,测量数值是实数,而谁也看不到的状态却用奇妙的复数来表述。

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复数所表述的状态是真实的存在呢?

例如,某个电子的状态用复数来记述,求解它的能量时,使用量子力学公式来计算得出了实数值,没有问题。结果没有问题能否说明其余一切也都没有问题呢?爱穷根究理的人(或形而上地研究问题的人)一定会拘泥于这样的困惑。

电子在被观测到之前,它的能量大小及存在位置均为不明,云一样存在的电子真的是个复数的东西呢?还是,因为我们对观测之前的事情一无所知,为了方便起见才使用了数学家创造的复数呢?电子的实体就是虚数呢?还是,虚数根本没有实体,使用虚数只不过是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以后的各种计算呢?

一场哲学争论好象开始了,关键的是,无论持哪一种观点都不会给以后的研究带来妨碍。物理学家们好象并不愿意过分深入地探讨这些纯哲学的问题。如果一定要说清楚的话,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似乎持有粒子本身就是复数的观点,与此对立,对作为量子力学基础的‘不确定性’持反对意见的爱因斯坦等人则认为宇宙的根本是实数的东西,他们的真实思想,笔者无从知晓。总之,如果有一百位物理学家的话,大概就会有一百种对量子力学的解释……

四维的勾股定理

为了介绍虚数,笔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正象举例说明的那样,虚的物理量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关于大爆炸以前的虚时间能不能更通俗易懂地讲解一下呢?面对这样的要求,笔者实在无能为力。

反正示意图是画不出来的,普通的时间尚无法看见,更别提看见虚时间了。我们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定时间的经过,如果这时间是虚时间的话将会怎样呢?谁也说不出来。霍金为了避开奇点用数学公式表示了时间的连续性,但是他却回避不了大爆炸前的虚时间。

虚时间的提出,消除了宇宙创生于奇点的困惑。接下来,笔者用比较易懂的狭义相对论的公式,再对虚时间进行一些讲解。

狭义相对论认为,光速是不变的,长度及时间随测量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时间与长度具有同等的资格。因此狭义相对论的公式是四维公式。

设x、y、z为三维空间坐标的互相垂直的三个轴,t为时间。为了使时间成为用长度表示的维,把时间与光速c的乘积ct作为代表第四维的轴。

假定光从A点出发沿直线(按狭义相对论观点)到达B点,所需时间为t,则AB间的直线距离为ct。一般地说,时间轴与x、y、z轴中的任何一个轴都不是互相垂直的,长度ct中含有各个轴的成份,光走过的距离ct相当于以x、y、z为三边的立方体的对角线之长,满足三维勾股定理

(ct)2=x2+y2+z2。

也可以写成

-(ct)2+x2+y2+z2=0。

如果将相对论的时间记述为三维空间里的一维时间的话,-(ct)2

与x2、y2、z2之和总应该为零。请注意:在数学处理上必须不带任何区别地看待时间与空间。四维几何学很难用我们的常识去理解,在四维几何学里从一开始就把ct作为一个独立的坐标,而不是光传播于x、y、z三维空间里……。四维空间中的距离并不一定为零,而是一个定数,四个维的平方之和表示四维超立方体对角线的平方(称为扩张的勾股定理),即,在四维几何学中,时间与空间之间存在下述关系:

-(ct)2+x2+y2+z2=(常数)=S2

S是个定值,与光从A到B的过程有关。

这个公式是四维时空间里的物理学公式。在原来的勾股定理中,各边的平方均为正值,只有与时空间有关的时间项的平方为负值,也就是把-(ct)2看作是加上一个负的项。

奇点的消除

以上述知识为基础,让我们看一看对应于宇宙创生的(被认为是奇点的)北极点。(纵向的)经度线长表示时间,(横向的)纬度线长表示空间(在模型上,空间只有一维——圆圈)。球面上近距离两点(时空)间的距离的平方等于纬度线方向上距离的平方与经度线方向上距离的平方之和。纬度对应于空间,为正值;经度对应于时间,为负值。

但是,把这个规律应用到北极点上就会遇到困难,因为从北极点引出的线都是经度线,如图所示在那里距离的平方只有负数值,所以必须特殊地对待北极点——不得不把它看作奇点。这个模型叫做弗里德曼宇宙的时空。

为了回避奇点,霍金等人使用了德西特的时空模型。在弗里德曼模型里,北极点象尖屋顶一般地突起,而德西特模型则圆滑地象个皮球,北极点与其它点一样,看上去没有任何不同。

在北极点附近,即宇宙的初期(或宇宙还很微小的时期——因为在霍金的理论中并没有规定宇宙的起点)时间为虚数it,于是时间项的平方

-(ict)2=(ct)2

就成了正值,因而在北极点及其附近的任何位置,时间及空间的平方都是正值,没有任何特别的点。

时间是虚的吗?

刚才介绍了利用虚时间消除奇点的方法。此时此刻各位读者大概是一种似懂非懂的心情,对数学式子按部就班地进行拆解是难度很高的工作,况且时间到底是什么?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同时,也会感到它的难度。让我们到下一章再继续探讨有关时间的问题。前文中出现了由狭义相对论导出的公式

-(ct)2+x2+y2+z2=S2,

这个公式是否在暗示我们时间是个虚数呢?聪明的读者一定意识到了这一点。勾股定理中的各平方项都应该是正的……。

上一节讲过,这个公式是扩展了的勾股定理,该命名本身就不同于各平方项均为正值的普通的勾股定理,扩展的勾股定理表示了四维时空中的光速不变性。如果想把它改成勾股定理的原样的话,就必须把时间定义为虚数it。

在除了量子力学以外的场合,我们所碰到的物理量都是实数,然而在这里当我们按正统的勾股定理的观点求平方根的话,时间却成了虚数。

于是,有的哲学家(?)认为,现实的时间本身就是虚数,这种观点的确有它的道理。从过去到将来推动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时间’是实实在在的呢?还是虚无漂渺的呢?与长度及质量不同,时间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无法感受的,它或许是虚的。不过……无论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表达,坦率地说,谁也说不清楚。

如果从x2+y2+z2=(ct)2出发换一种写法,把空间坐标移到等号右边的话,扩展后的勾股定理就变成

(ct)2-x2-y2-z2=r2,

r为四维时空间里的某个定值。这时,时间成了‘确确实实’的量,而空间(x、y、z)却成了虚量……,在数学上,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毕竟离现实世界太远,没有说服力。只从纯哲学的意义(?)去讨论让哪一项为负的问题,大概不会有任何价值吧。

虚时间引发大爆炸!

宇宙的创生是我们用虚时间研究的问题之一。最初,能量被封闭在非常非常狭小的空间里,四周是无法逾越的高墙,但是根据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里面的能量会贯穿墙壁跑到外面……

这是量子宇宙论对大爆炸起因的解释。笔者在这里想说的是,利用虚时间也可以解释大爆炸的发生。

假设在宇宙的最初(如同霍金所提倡的)时间是虚数,由于

加速度为距离除以时间的平方,所以当时间为虚数时,力的符号变为负(反方向)。难以逾越的高墙反过来变成了深深的堑壕,在力学上势能(位置能)的符号发生了变化,封闭着能量的口袋在一瞬间消失,从而揭开了宇宙大爆炸的序幕,在此瞬间里时间由虚变实,变成了通常的膨胀。

利用虚时间不仅能消除奇点,而且还能解释大爆炸的起因。话题似乎又转回到了一开始的问题上:虚时间是什么?由虚变实是怎么一回事?那个过程给周围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事情都超越了我们的想像。

朗读者刘慈欣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朗读者刘慈欣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我们生存在一个奇妙无比的宇宙中,只有凭借非凡的想象力才能鉴赏其年龄、尺度、狂暴甚至美丽。在这个极其广袤的宇宙中,我们人类所处的地位似乎微不足道,因此我们试图理解这一切的含义,并且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角色。几十年前,一位着名的科学家作了一次天文学讲演。他描述地球如何围绕太阳公转,而太阳又如何围绕着一个巨大的恒星集团的中心公转,我们把这个集团称作银河系。 讲演结束之际,坐在屋子后排的一位小个子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讲的是一派胡言,实际上,世界是驮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背上的平板。”这们科学家露出高傲的微笑,然后答道:“那么这只乌龟站在什么上面呢?”“你很聪明,年轻人,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塔啊!” 当今大多数人会觉得,把我们的宇宙喻为一个无限乌龟塔的图象相当荒谬。但是我们凭什么就自认为了解得更好呢?暂时忘却你所知道的—或者认为你所知道的有关空间的知识,然后抬头凝望夜空,你对所有那些光点做何解释呢?它们是微小的火焰吗?它们究竟是什么? 古人曾努力尝试理解宇宙,但是他们还没有发展出我们所知道的数学和科学,今天我们拥有强有力的工具;诸如数学和科学方法的智力工具,以及电脑和望远镜等技术工具,科学家借助这些工具把大量关于空间的知识拼凑在一起。但是关于宇宙,我们究竟知道什么,并且我们何以得到这些知识呢?宇宙从何处来?它又向何处去?宇宙有一个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到达一个终点吗?我们能在时间中返回到过去吗? 物理学中最新的突破,使我们有可能为其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答案,而新技术是实现这些突破的部分原因。对我们而言,这此答案有朝一日会变得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那么显而易见——或变得和乌龟塔一样荒谬,只有时间才能裁决。 ?朗读者赖敏三毛《你是我不及的梦》 ?朗读者张家敏泰戈尔《生如夏花》

敢于冲破传统观点的科学家 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

自然辩证法研究 Vol115,No15,1999 ?自然哲学? 敢于冲破传统观点的科学家 ———史蒂芬?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 李 宴 耕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经历了千难万苦,终于在1988年写成并出版了《时间简史》(副标题为“从大爆炸到黑洞”)一书。此书一出,立刻轰动西方,几个月内在美国就售出50万册;到1991年在英国则已被重印20次。在中国大陆,《时间简史》自1997年出版以来,也曾引起了相当的轰动,至今畅销不衰,有求大于供之势。 1 论及《时间简史》,不妨先谈谈在霍金之前,人们对时间的认识的“简史”。 《淮南子》云:“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老子》则把“先天地生”的“道”概括为空间和时间即宇宙的根源。屈原在《天问》中问道:“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对时间空间的形成发出了疑问。《太平御览》中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对宇宙的起源作了生动形象的“神话”式描述。《旧约全书》的“创世纪”第一章说“神创造天地”,即宇宙是上帝创造的。 现在,一般人对时间的理解和认识是:时间表示一种过程的延续,可分别出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间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所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时间是具体的,一分一秒地在消逝,时间具有一去不复返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故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间是可以感觉到的,是可以度量的,通过事物的变化,如机械运动、原子振动、日影移动等可以测量出时间及其长短。 在哲学方面,对时间的认识分为两大派系。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及其运动所固有的;是永恒的客观实在,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着,不受人的主观感觉的影响;时间这一实在,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象几何学中的直线似的正负向都是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物质、运动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离的。列宁说:“时间是客观实在的存在形式。”“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恩格斯说:“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指时间和空间———笔者注)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概念、抽象。”唯心主义者认为:时间只是意识、观念的产物,不是客观实在,是人的意识强加到事物上面的主观形式。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使自己“外化”为自然,这时才出现空间形式;时间则是在“绝对观念”发展的更后一个阶段上出现的。康德认为,时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用此去感知事物,才给予事物以时间性。马赫认为,时间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是用来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贝克莱把时间空间看作是主观体验的形式。还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则把时间与运动的物质相割裂,认为在运动着的物质之外另有一个时间空间的空框子,物质是被安放在这空框子中的。例如牛顿,他承认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他认为时间是绝对均匀流逝的与物质运动毫不相干的纯粹的持续性。一般人无意中都持有牛顿式的时间观,觉得很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是天经地义的。 实际上,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是在不断改变和深入的。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从平常处看出不平常来,能突破和敢于突破“世俗”之见。非欧几何证明了空间在特大的范围内(在天文学范围内)将是“弯曲”的;相对论揭示出时间的相对性:当运动速度接近或等于光速时,时间的持续就明显地加长了,

霍金的资料

霍金的资料 1959年17岁的霍金入读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攻读自然科学用了很少时间而得到一等荣誉学位,随后转读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1963年,21岁的他不幸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细胞病。 当时,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他只能活两年,可他一直坚强地活了下来。他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和两只眼睛可以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几乎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呲牙咧嘴”的样子。这已经成为他的标志性形象。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读活页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平摊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的逐页阅读。他在手术过后的几天又写下了世界名著《时间简史》。在往后数十年逐渐全身瘫痪并失去了说话能力。霍金曾澄清自己当时并无酗酒只感到自己有“悲剧性格”并使自己沉醉于瓦格纳的音乐里。直至他遇上了首任妻子珍·王尔德Jane Wilde,两人结婚后育有3名子女。23岁时他取得了博士学位留在剑桥大学进行研究工作。 1985年,他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

1973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天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或霍金辐射(包括de Sitter空间中的霍金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广义相对论、量子场论和热力学统一在一起,其为弯曲时空中的量子场论。1973年以后,他的研究转向了量子引力论。虽然人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成功的理论,但是它的一些特征已被发现。例如,空间-时间在普朗克尺度下不是平坦的,而是处于一种粉末的状态。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纯态,因果性受到破坏,因此使不可知性从经典统计物理学、量子统计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个层次。 1980年以后,霍金的兴趣转向了量子宇宙论,提出了能解决宇宙第一推动问题的无边界条件。2004年7月,他承认了自己原来的“黑洞悖论”观点是错误的。《时间简史》的副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威廉·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断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空间正是起始于此。理论物理学的细节在未来的20年中还会有变化,但就观念而言,已经相当完备了。 1985年,第一次来中国,在科大水上讲演厅作天体物理的学术报告。史蒂芬·威廉·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被卢伽雷氏症禁

朗读者刘慈欣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朗读者刘慈欣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导读: 朗读者刘慈欣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我们生存在一个奇妙无比的宇宙中,只有凭借非凡的想象力才能鉴赏其年龄、尺度、狂暴甚至美丽。在这个极其广袤的宇宙中,我们人类所处的地位似乎微不足道,因此我们试图理解这一切的含义,并且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角色。几十年前,一位着名的科学家作了一次天文学讲演。他描述地球如何围绕太阳公转,而太阳又如何围绕着一个巨大的恒星集团的中心公转,我们把这个集团称作银河系。 讲演结束之际,坐在屋子后排的一位小个子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讲的是一派胡言,实际上,世界是驮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背上的平板。”这们科学家露出高傲的微笑,然后答道:“那么这只乌龟站在什么上面呢?”“你很聪明,年轻人,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塔啊!” 当今大多数人会觉得,把我们的宇宙喻为一个无限乌龟塔的图象相当荒谬。但是我们凭什么就自认为了解得更好呢?暂时忘却你所知道的—或者认为你所知道的有关空间的知识,然后抬头凝望夜空,你对所有那些光点做何解释呢?它们是微小的火焰吗?它们究竟是什么? 古人曾努力尝试理解宇宙,但是他们还没有发展出我们所知道的数学和科学,今天我们拥有强有力的工具;诸如数学和科学方法的智力工具,以及电脑和望远镜等技术工具,科学家借助这些工具把大

量关于空间的知识拼凑在一起。但是关于宇宙,我们究竟知道什么,并且我们何以得到这些知识呢?宇宙从何处来?它又向何处去?宇宙有一个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到达一个终点吗?我们能在时间中返回到过去吗? 物理学中最新的突破,使我们有可能为其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答案,而新技术是实现这些突破的部分原因。对我们而言,这此答案有朝一日会变得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那么显而易见——或变得和乌龟塔一样荒谬,只有时间才能裁决。

关于时间简史感想范文五篇

关于时间简史感想范文五篇 《时间简史》就是用那些简学先辈的实验结果,以及人们对这种的看法与态度去 编写的,而且作者还不失时机的纳入理论和观测的最新成果,使人兴奋不已。今天小 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时间简史感想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关于时间简史感想范文一 黑洞、大爆炸、相对论、时空。这些词语不禁让我们对现代物理学产生了距离。 我们没法直接了解他们的存在,人类自身的局限给宇宙这一古考又年轻的学科蒙上了 神秘的面纱。 本书的作者霍金是一位富有传奇性的科学家,而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 他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又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 宇宙正是起源于此。 读次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研究现代物理学,而是寻找世界存在的真理。同艺术一 样自然科学不是简单的描述和解释自然,他乃是自然和我们人类之间互相作用的一个 组成部份。 关于时间简史感想范文二 现代杰出的物理学家,被誉为“宇宙”、“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思想家、理理物理 学家之一。”1942年生于英国牛津,毕业于牛津、剑桥大学,并获得剑桥大学的哲学 博士学位。21岁的他,患上了渐冻人症,被禁锢在轮椅上20年,他的贡献正是在轮 椅上做出来的,他,就是身残志坚的霍金先生。 《时间简史》是一本优秀的天文科普作品,它使我认识到--在世界之外,未来之 变是多么神奇和美妙。《时间简史》清晰地解读了宇宙的很多问题,将高深的理论物 理学通俗化,增配大量图片,让读者更加理解霍金的思路。 读了这本《时间简史》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许多天文科普知识,让我更加全面地 了解禁锢在轮椅上20年的成功人士--霍金。 霍金虽然是一位残疾人士,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向外发出告示,只能靠助理和家 人的帮助下生活,只能靠轮椅到世界各地演讲,只能靠三根手指去控制轮椅,虽然他

史蒂芬。霍金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在英国伦敦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之所以轮椅上坐了40年,是因为他在21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于英国牛津的霍金刚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之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因患“渐冻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 他被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 [编辑本段] 相关作品: 《时间简史续编》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霍金的生平简介

霍金的生平及简历 史蒂芬·霍金,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誊的伟人之一。他是当今世界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用毕生精力研究黑洞普通物理学定理不再适用的时空领域)和宇宙起源大爆炸原理。他提出黑洞能发射辐射(现在叫霍金辐射)的预言现在已是一个公认的假说。70年代他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除此外,他撰写的《时间简史》销售量达2,500万份,该书对量子物理学和相对论作了大量介绍。 1942年1月8日 出生于英国的牛津。 1962年 在牛津大学完成物理学学位课程,搬到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英国天文学家福雷德·霍伊尔(1915-),霍金青少年时代心目中的一位英雄,是这里的天文学教授。霍金被诊断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 1965年 被授予博士学位。他的研究表明:用来解释黑洞崩溃的数学方程式,也可以解释从一个点开始膨涨的宇宙。 1970年 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预言,来自黑洞(现在叫霍金辐射)的射线辐射及黑洞的表面积永远也不会减少。 1974年 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继续证明,黑洞有温度,黑洞发出热辐射,以及气化导致质量减少。 1980年 任剑桥大学数学卢卡斯教授(艾萨克·牛顿曾任此职)。 1988年 出版《时间简史》,成为关于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最畅销的书。 1996年至今 继续在剑桥大学工作。 成就荣誉 1、 1989年获得英国爵士荣誉称号

奥巴马亲自为霍金颁奖 2、是英国皇家学会学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3、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埃丁顿勋章 4、梵蒂冈教皇科学学会十一世勋章 5、霍普金斯奖 6、美国丹尼欧海涅曼奖 7、麦克斯韦奖 8、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勋章 9、 1978年获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 10、与罗杰·彭罗斯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11、1988年斯蒂芬·威廉·霍金的书《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获沃尔夫基金奖 12、2009年8月12日,获得自由勋章——由奥巴马亲自颁奖 精彩语录 1. 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2.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3. 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 4. 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5. 活着就有希望。 6. 时间有没有尽头? 7. 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前都会左右看。 8. 科学家和娼妓都是做他们喜欢的事赚钱。 9. 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10. 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11.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女记者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但霍金还是以恬静的微笑这样回答)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一) 宇宙经过无数次的爆炸走向灭亡;又通过无数次爆炸留下残骸而重生。 在《时间简史》中,霍金力图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和时间旅行、爆炸与重生等科普知识,完全改变了人们有关物理学、宇宙和时间本身的观念,向人们展现了当代有关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学思想。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万物的形成,人类及各种动植物的最初形态-成长-发展-衰亡的过程和轮回;就像草,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各种小草。它们在冬天会枯萎、发黄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们又能见到翠绿的草原,正是应验了一句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试想这不也是一种死亡后的重生吗? 在地球上,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个太阳系中,地球也只不过是千万星球中的一颗;而在宇宙中,太阳系是不是只是渺小的一个,我们人类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 回归到地球上的万物,不管是人还是植物,都会有终结而被取代的一天。因为宇宙是不规律的,正因为宇宙的不规律才有现在的太阳系、现在的地球以及现在的人类和现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辽阔苍穹,我们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尘,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沟通

的尘土。而世界上亦没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对待自己的还是他们的错误,我们能做的是只是以一颗微尘谦卑的心,给予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责备,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不规律的宇宙之中,我们需要互相理解!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通过迅速的膨胀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将爆炸后的相同元素的残骸吸引到一起。成千上万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万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类。 这样,我们不难想象灭亡之后的重生将会更精彩。就如同神话中的凤凰,每次死亡都是重生的开始,都会变得更加美丽。太阳系如此、地球如此、人类也是如此。但这都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也许等到地球、太阳系结束生命的时候,人类已经找到另外一个可以生存的星球。现在的人类只是整个地球的一个占有者,或许那时人类就是别的星域的主人了。 霍金给我展现的这一切,或许有人会认为是危言耸听,但是时间会是一个公平的评判者。然而,短时间内,我们能赖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们无法打破宇宙的法则,因此我们只能爱惜每寸时光,将每天都当做我们在世的最后一天,用生命感悟世界,才能使我们的每一天都过得更加充实,无悔。 再联想到我们这一代的高中生,我们将会是人类下一代最为重要的支柱,我们将要负责支起人类的未来,或许人类的未来就在我们的的手中。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浪费这宝贵的时间呢,我们有什么理由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2020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2020 通过阅读《时间简史》,普及天体物理的知识,让我对宇宙的神秘产生了浓厚发兴趣,更惊讶于那是多少次的必然与偶然,才有了太阳系,才有了地球,才有了孕育人类生命的场所。以下是整理了关于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希望你喜欢。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篇一 时值暑期,正是充电的好时候。上网一查,100本书一字排开,再仔细一看,我的眼球立刻被一本书吸引了,那本书正是《宇宙简史》。茫茫书海独见一书,此书当然不同凡响。自己平时一直喜欢看一些科普类的书,对《时间简史》也早已有所见闻,适逢暑假,又恰见这本仰慕已久的书的姐妹篇,当然立即拍案决定购买此书。这是一本写给普通人的科学巨著,用最简单的语言阐述了最深奥的宇宙原理。在不断汲取着新知识的同时,从书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其他的东西,这些已超过了知识本身给我带来的启迪。《时间简史》已给我带来了一轮强烈的冲击,而《宇宙简史》把这股冲击延续了下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我漫步在知识的世界中。曾几何时,自己对于宇宙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和渴望,想着天上的星星,想着天上的月亮。现在,我依然喜欢眺望星空,看着颗颗流星,看着五

彩的星座。从书中,我了解了更多关于黑洞的故事,揭开了反物质神秘的面纱,知道了更多遥远星系的奥秘。从书中,我掌握了许多天文学的知识,让自己与遥远的未知更近了一步。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我从中学会了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我们之所以看到宇宙是这个样子,只是因为如果他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去观察它。”从书中,我感悟到的是那颗对科学执着严谨的心,那颗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心,那颗刨根问底的心。科学家们的不懈追求,为的是人类科学文明的进步,特别是对于外太空的探索,从不曾止步。所以读罢此书,我更感受到的即是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而我更是被作者霍金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 简练的语言,播撒着浩渺的知识;睿智的语言,体现着博大的智慧。这次的阅读,让我长了知识,增了视野,也让我学会了严谨的态度。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无价的至宝,因为他们将成为我得垫脚石,对我以后的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这一点一点的积

时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

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我带着疑问,随着霍金的《时间简史》,畅游知识海洋,感受科学魅力,探寻科技之光! 一对于霍金大师的力量与榜样 霍金,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是科学时代下的巨人;他更是轮椅上挑战命运的勇士。他的世界或许很小很小,因为他不能说,不能写,只能坐着思考。他的世界却也很大很大,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学,宇宙大爆炸,思想的光芒在时空遨游,解开宇宙之谜。 在我眼里,霍金的《时间简史》并不仅是一本杰出的物理学著作,更是一本充满思想智慧火花,洋溢人文情怀的文学著作。我会记得:书中霍金将自旋为2的粒子比作是扑克牌中的Q,解释了自旋粒子旋转一周两次回到自身的原理。多么巧妙的比喻呀,把纷繁复杂的原理以最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真正的大师,真正的伟人,就是应该让更多的人感受科学的奥秘,投身科技事业。而这也正是,大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二对于译本充满希望的中国科技 我阅读的《时间简史》是译文版,感觉文字叙述流畅简明,避开了生硬干涩的直译,选择了生动形象的意译。我对于译者的佩服之情也是油然而生,故特意查阅了编者的资料,才认识这位冠绝中华的科技人才吴忠超。 吴忠超,中学时代的奥赛神牛,中科大的天才学生,霍金的亲门弟子。在牛津的日子里,吴忠超与霍金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也正是他,将霍金的著作一本本译为中文,让更多的中国人走进霍金的绚丽思想世界。 我想,在中国,像吴忠超这样,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卓越的科技人员有很多,他们身系祖国,奋战一线,奉献青春。中国神州系列飞船的升天与嫦娥登月,无不凝结着中国科技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也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拥有充满希望的中国科技。 三对于著作思考中回味,回味后思考 歌德曾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而《时间简史》也正是这样一本书,通过对宇宙的探寻,层层推进,引发我们对生活与生命的思考。 爱因斯坦在发现广义相对论以后,曾经竭力寻找一个理论,以使得令人讨厌量子论不再这么随意。我虽对量子学没有深入了解,但却讨厌那种基于统计学的偶然性。世界本是一部完美并且严格的机器,每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 我是无神论者,但也并不是没有信仰,就像我不喜欢孤注一掷地相信万能上帝操纵命运。却很喜欢时间这个概念。时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但我们却看不见摸不着,在数学意义上我们把时间看作是一个坐标轴。那我们走过的时间显然是无限个点连起的连续直线,但我们却只能存活在某些明确标出的点上。换句话说,那些被我们抛弃的点是时间的渣滓。每个人的坐标点不尽相同,但有些历史事件却显著地成为所有人或一群人存活的凭籍。那被茨威格形容为聚集在避雷针尖的电荷。在霍金看来,时间作为一个活动的直线轴与看上去沉静

时间简史导读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1 【单选题】《时间简史》首次出版于()。正确答案:20世纪80年代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2【多选题】霍金的作品包括()。正确答案:《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 A、《果壳中的宇宙》 B、《统一场论》 C、《大设计》 D、《宇宙的结构》 3【判断题】《时间简史》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畅销书。()正确答案:否 1【多选题】 霍金的主要贡献包括()。正确答案:提出黑洞辐射---提出量子引力论---提出量子宇宙论

A、 提出黑洞辐射 B、 提出量子引力论 C、 提出量子宇宙论 D、 提出量子论的物理学基础 2【多选题】根据黑洞辐射理论,以下观点正确的是()。正确答案:黑洞质量越小,辐射温度越高---黑洞会因为辐射而渐渐变小---因为辐射,黑洞最后会以爆炸告终 A、黑洞质量越小,辐射温度越高 B、黑洞会因为辐射而渐渐变小 C、黑洞会因为辐射而渐渐变冷 D、因为辐射,黑洞最后会以爆炸告终 3【判断题】经典物理理论很好地解决了奇点问题。()正确答案:否

1 【单选题】关于宇宙起源,霍金曾经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正确答案:奇点 A、奇点 B、虫洞 C、引力波 D、时空弯曲 2【判断题】霍金提出,大爆炸的奇点会被量子效应抹平,整个宇宙空间正是起始于此。()正确答案:是 3【判断题】弦理论是未来我们研究宇宙问题的方向之一。()正确答案:是 1 【单选题】根据霍金的观点,对偶性强烈地暗示了()的存在。正确答案:统一理论 A、奇点理论 B、引力理论 C、量子理论

霍金的故事

霍金的故事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1969 年起任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科学杰出成就研究员。1972-1975年先后在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部进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学高级讲师,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卢卡斯讲座数学教授。其间,1974年当选为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74-1975年为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费尔柴尔德讲座功勋学者。1978年获世界理论物理研究的最高奖爱因斯坦奖。霍金的成名始于对黑洞的研究成果。在爱因斯坦之后融合了20世纪另一个伟大理论——量子理论,他认为,宇宙是有限的,但无法找到边际,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无法找到边际一样;时间也是有开始的,大约始于150亿到200亿年前。1988年获沃尔夫物理学奖。 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5、6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1988年写成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至1995年10月该书发行量已超过2500万册,译成几十种语言,中译本也已出版。 著有《空间-时间的大比例结构》(1973年与人合著)、《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百年评论》(1979年与人合编)、《超空间和超重力》(1981年与人合编)、《宇宙之始》(1983年与人合编)、《时间简史》(1988年)。

霍金和他的科技成就

霍金和他的科技成就 对于我来说霍金并不算陌生,高中英语课本上有篇关于他的文章,《果核里的宇宙》在班里流传,我们认识了霍金。霍金的生平非常富有传奇性。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霍金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 史蒂芬·霍金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生日是1942年1月8日,这一天刚好是伽利略三百周年的忌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不过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镇上的确显得与众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从事热带病研究的医学家,母亲则从事过许多职业。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1959年,霍金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霍金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然而,病魔出现了。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霍金的病情渐渐加重。 17岁的霍金开始就读与牛津,并在剑桥跟随导师邓尼斯·西阿玛作博士论文。霍金被诊断患上这种疾病,这种病至今仍不能治愈乃至于控制它。霍金最终只能永远坐在轮椅上并且失去了语言能力,一切生活完全依靠他的妻子照顾。但这位据称全身只有三个手指能动的残疾人,却依靠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系列惊人的关于大爆炸和黑洞的理论,对量子物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将宇宙伟大而神秘的背景展现给世人。他被广泛尊崇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科学家。1974年,霍金被授予"剑桥卢卡逊数学教授"一职。在就职典礼上,霍金十分费力地将名字签在名册上,而这本名册最前页的签名便是-伊萨克·牛顿。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时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他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也就是说,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这一闪念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没离开它。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惟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1980年以后,他的兴趣转向量子宇宙论。他在1982年开始写《时间简史》。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

霍金《我的简史》读后感

《我的简史》读后感 提到史蒂芬?霍金,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坐在轮椅上的物理学家,而且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诞生于1942年1月8日,这天正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而牛顿又恰好诞生于伽利略逝世的那一天,这,似乎都暗示着霍金的一生。 这本简明,风趣,坦诚的自传让我们了解到了不一样,难得一见的霍金。 说霍金在小时候的绰号为爱因斯坦和爱追根究底的小男孩,这一点也不假。 在霍金十几岁时,他就建造了飞机模型,船模型,后来他还和他的学友一起发明了一个在4000多个方块上玩的游戏,甚至每一个玩家都是有家谱可查。他以为这些游戏,火车,船,飞机都来至要了解系统如何运行和如何控制他们的强烈愿望。在霍金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他对宇宙学充满了这个需求,如果你理解宇宙如何运行,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你就控制了他。 霍金向来对事物如何运行非常感兴趣,所以经常把东西拆开,但并不擅长把它们装回去,他的动手能力并不能与他的理论探索能力相配。他还有一个好父亲,霍金的父亲从事热带病研究,他父亲经常鼓励他

在科学上的兴趣,还指导他学数学,他知道霍金不想学生物,所以还指导霍金学化学,因为这样的路更广一些。后来,霍金经常走路走不好,再后来霍金意识到他自己有可能在几年内死去,但他见证了一位男孩儿死于血癌,每当霍金感到自怜时,就会想到那位男孩儿,后来,霍金和他女朋友结了婚,这给了他某种生活动力。 后来霍金被诊断出ALS后,就在轮椅上渡过,他还在医院做了手术,这导致他不能说话,但这并没有什么,他借助科技,坚持写完了《时间简史》。 霍金虽然身残但志不残,他非常乐观,他的大部分贡献都是在轮椅上50年之久做下的,他不仅是个天才,还是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去追求、去探索科学,他还有乐观顽强的人格力量使人折服。 他的贡献对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部清晰的、情切的、明智的书,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霍金个人宇宙的一扇窗户。 他的一生是充实满足的,他乐观顽强的对抗病魔的精神,对科学的毅力更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3000字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3000字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3000字 自古以来,我们头顶的天空究竟有什么奥秘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关于世界起源有我国的盘古开天辟地之说等,西方世界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于是乎,在欧美可以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数人都虔诚地信仰着上帝。不过很可惜呀,哈勃望远镜把地球周围200亿光年范围内的空间都检查了一遍,却丝毫没有上帝的影子。尽管这两种看法很明显都是错误的,但它也反映出人类爱思考的一面,实在想不出来时,就编一个盘古,上帝之类的出来,自圆其说。 霍金在这本书中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阐述方式来解释高深的物理知识,以达到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物理基础的话,那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其实阻碍我们理解的最大原因还是我们平时生活在宏观低速的环境中,无法理解在宇观或微观下的物质及其运动状态。就如

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它在物质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才有意义,但我们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类情况,所以除非有超强的想象能力与抽象分析能力,想要明白其实很难。所以我将从一个业余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仅仅是出于爱好与好奇关于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坚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观点。即宇宙原来是一个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因而它的密度无限大。它突然就爆发了,四散开来,同时爆炸产生的温度极高,从此宇宙就一直持续膨胀,直到现在,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时间的开始。在膨胀的过程中,有些气体,灰尘渐渐冷却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星球,宇宙的样貌渐渐清晰了起来。 1 这里有个麻烦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时间的开始,那么在大爆炸“之前”,那个奇点算什么,没有时间跨度么?或许用“之前”有些不合适,毕竟在开始之前能有什么呢?!可是开始又是从哪来的呢,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无论你说什么是源头,你都可以怀疑这个源头的来源,结束这种无休止的怀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个最早的,没

《时间简史》综述

《时间简史》综述 【摘要】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在1988年首版以来的岁月里,已成为全球科普著作的里程碑。本书探讨了宇宙的重大问题:我们从何而来,又去向何方?宇宙为什么是这样的?作者机智而清晰地阐释了宇宙物理的奥秘,以日常生活的隐喻诠释了极端复杂的主题。本文将就此书的基本框架做一些梳理和概括,以期为读者做一个简明的介绍。 【关键词】宇宙空间相对论量子力学起源 我们的宇宙图像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变更着,从早期希腊人的平坦宇宙到亚里士多德的球形地球,从托勒密的地球中心宇宙模型到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宇宙模型,从看似理所当然的宇宙静止观念到现在大多数人相信的脉动宇宙理论,无一不是让人们的宇宙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时间和空间 我们现在关于物体运动的观念来自于伽利略和牛顿,但在伽利略之前,人们相信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区别在于其对空间的理解,前者相信存在优越的静止状态,而后者认为没有静止的唯一标准;但是,他们对于时间的理解是相同的,即都相信绝对时间,而且时间对于空间是完全分开并独立的。 这种似乎显而易见的常识却在光速是相对于何物而言的争论中受到了质疑。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就突破了这种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相对论揭示了同时性的相对性以及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离。虽然爱因斯坦大大地变革了人们传统的时间观念,使时间和空间相互联系,但是并没有将时间真正地空间化,从而最终导致了宇宙奇点,使得自身垮台。 为了解决奇点的疑难,霍金引入了虚时间的概念,并将其和人们常指的实时间相区别。 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和能量会使时间和空间向其自身弯曲,在实时间方向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奇点,时间和空间在奇点处到达尽头。但在虚时间中,情况就不一样。在虚时空中,时间与空间形成一个犹如地球表面的闭合四维面。地球的表面面积虽然有限,但是它没有任何奇点、边界或边缘。同样道理,这三个空间方向和虚时间形成的闭合时空,也不会有任何边界或者边缘。因此,在虚时间里,宇宙是处于无边界状态的,科学定律处处有效,人们能够确定每种可能历史的概率,并能确定宇宙应该如何运行。 虽然在虚时间中时间无所谓始终,但在实时间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时间箭头:热力学时间箭头,心理学时间箭头和宇宙学时间箭头,而且三个时间箭头是同向的。由于总存在着比有序状态更多得多的无序状态的这一事实,故热力学时间箭头得以存在,即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无序度或熵增加。而对于心理学时间箭头,我们的大脑产生记忆就像计算机记忆器的工作一样,需要使用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以热的形式耗散之后增加了宇宙的无序度的量,因此我们对时间方向的主观感觉或心理学时间箭头,是在我们头脑中由热力学时间箭头所决定的。至于宇宙学时间箭头,根据量子引力理论,必须满足无边界条件的要求去讨论宇宙历史的开端,即宇宙开始时尺度上有限,但是没有边界或边缘。在这种情形下,时间的开端就会是规则的、光滑的空间一时间的点,并且宇宙在一个非常光滑和有序的状态下开始它的膨胀。这样,宇宙开始时处于一个光滑有序的状态,随时间演化成波浪起伏的无序的状态。而且,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必须消耗能量的一种有序形式——食物,并将其转化成能量的一种无序形式—

关于霍金的故事

关于霍金的故事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英国剑桥大学 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下面是整理的关于霍金的,欢迎阅读。 霍金读书的故事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 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 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 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成年经历 霍金本人毕业于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和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并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59年17岁的霍金入读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攻读自然科学用了很少时间而得到一 等荣誉学位,随后转读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1963年,21岁的他不幸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细胞病。 当时,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他只能活两年,可他一直坚强的活了下来。他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和两只眼睛可以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几乎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呲牙咧嘴”的样子。这已经成 为他的标志性形象。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读活页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平摊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的逐页阅读。他在手术过后的几天又写下了世界名著《时间简史》。在往后数十年逐渐全身瘫痪并失去了说话能力。

霍金的故事

霍金的故事 1963年,霍金21岁的人生发生了一悲一喜两个重大事件。这一年他被确诊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使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听使唤,只剩下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最后连心肺功能也会丧失,当时大夫预言他只能再活两年。这一致命的打击几乎使霍金放弃了学业,但生日舞会上一个女孩的出现神奇地改变了一切,她就是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简。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大约48小时后,他又回到了办公室投入工作。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跃入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斯蒂芬·威廉·霍金,他是一个让我深深震撼的人! 不知早在什么时候我就知道他患有我们常人几乎忍耐不了多久的病----” 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因为医生曾说“只要得了这种病的人最多不会活过2年!”,虽然霍金只剩下右手的一个大拇指能够操作了。全身只有三个手指会动,通过一个手指来“说”!但他却是医学上的奇迹! 也不知他的心中是怎么想的,总之他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乏味的脑力劳动! 几年下来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不顾艰辛的编写伦理宇宙,伦理黑洞,伦理大爆炸!的书籍,但是我们值得一注意的是,他全身只有一根手指可以来动,他的秘书曾私下对别人讲,他写一篇1小时的演讲稿需要3天的时间,打一段话需要近乎一个小时! 但是令人惊讶的霍金坚持下来了!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册册的书籍出现在我们世人的眼前——《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时间简史续篇》、《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时空本性》、《果壳中的宇宙》 要知道这是他一个人,坐在一个40年都没有离开的轮椅上,用仅可以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