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课程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

学校课程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

学校课程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
学校课程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的设置 根据《教育部关于调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的通知》(教考试函〔2006〕2号,以下简称2号文)文件精神,从2008年10月开始,调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有关规定如下: 一、调整后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统称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根据2号文件要求,从2008年10月开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再安排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5门公共政治课课程的考试。只按全国考办的考试时间安排表安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 三、2008年7月前(含2008年7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已取得高等教育自学

考试现行的公共政治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一门合格成绩的,其成绩继续有效。2008年7月后尚未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本科(基础科段)或本科(独立本科段、本科段)专业全部公共政治课课程合格成绩的考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的规定详见附件二。 四、2008年6月申请办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的考生,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调整前的考试计划执行。从2008年12月开始,申请办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的考生,已取得本专业2门以上现行公共政治课课程合格成绩的,可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调整前的考试计划执行,否则,一律按调整后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件: 一、教育部关于调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的通知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大纲

《纲要》自2002年新学年开始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经验。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各地、各校在施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已经施行《纲要》的学校即不再施行教体〔1992〕11号文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学科: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学术的分类(广义)。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狭义)。 ●专业:指专门职业(广义)。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 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狭义讲)三层涵义: 1、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2、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课程(斯宾塞——最早提出使用课程这一概念): (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即:隐性课程)。 ●课程的分类: 1、按侧重点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课程和核心课程。 3、按层次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选课形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5、按课时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按内容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7、按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 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专业的形成: 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的重复建设; 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课程编制的工作包括:确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 教科书。 ●教学计划:由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学时(学 分)的分学期分配。 ●学分制教学计划: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写原则(或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 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 量的重要保障。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要为学生服务,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汇总表

附件1: _________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汇总表主管部门:(盖章)填表时期:年月日 序号学校名称(全 称) 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全称) 修业 年限 学位 授予 门类 师范 专业 标识 所在院、系 名称 专业设置 评议委员 会意见 主管 部门 意见 备注 注:⒈师范专业须在“师范专业标识”栏中注明。师范性质的专业标注“S”,师范兼非师范性质的专业标注“J”。 ⒉撤销专业、调整专业、须教育部审批专业请在备注栏中注明。 ⒊若申请增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可授两种(或以上)学位的专业,须选择一种填入学位授予门类栏中。 1 / 16

2 / 16

附件2: 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试行) 学校名称(盖章): 学校主管部门: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 学位授予门类: 修业年限: 申请时间: 专业负责人: 联系电话: 教育部制

目录 1.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 2.学校基本情况表 3.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4.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6.教师基本情况表 7.主要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 8.办学条件情况表 9.学校近三年新增专业及本年度拟增设专业情况表⒑申请增设目录外专业的论证报告 ⒒医学类、中医学类、公安类专业相关部门意见

填表说明 1.申请表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各专业应分别装订成册,须教育部审批专业需报材料一式两份)。 2.若为新的目录外专业(无专业代码者),请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按专业的学科属性填写建议代码。 3.在学校办学基本类型、已有专业学科门类项目栏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对应的方框中画√。 4. 所有表格均可另加页。 5.本表内容应真实、准确。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雷呈勇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大学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在大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决策者绝不能轻视理论指导,缺乏主见,盲从上级或他人,靠经验决策。缺乏系统考虑的、恒定不变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应努力探讨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问题,使大学课程的设置避免随意性,增强适应性。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影响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1.社会需求 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大学课程必须适应这些需要。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人的成长是从一个生物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社会需求因素:一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满足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四是知识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创新素质的要求;五是在考虑社会要求这一因素时,不要仅仅认为是一个社会或职业适应性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个体的谋生能力、创业意识、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对社会和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于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以频繁的直接变化来应对,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应该寻求课程主体和学习者对社会因素的开放态度,主动吸收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并在辨别、比较中使社会因素有机地成为课程内容的积极因素。[1]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学校课程的发展一直很慢,原因是学校的课程与生产劳动脱节,生产中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学校课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二十世纪以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强化自然科学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这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不落伍。 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对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出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课程的扩充、内容更新提供了条件。不仅影响工作岗位的种类和内涵,还影响课程编制的形态和内容。大学课程的变革,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随的。 尤其是人类进入到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高技术时代后,科学技术与大学课程设置的这种联系,体现得更为鲜明与突出。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技术设备综合机械、电子、液压、气动、光学等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因而,操纵、调试、维修这种高技术设备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全面的综合技能,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这样的要求也就必然要在课程编制中反映出来。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最早的教材连插图都没有,现在有了彩图。除教科书、参考资料外,幻灯、电影、录音录像都成为新的教材。

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

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 前言 很多同学希望了解在北京大学各院系的某个年级要学习哪些课程,但又不容易查到课程表。本日志充当搬运工作用,将各院系开设课程列于下方,以备查询。 查询前必读 注释: ※在课程名称后标注含义如下: 标注(必)表示此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是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的课程; 标注(限)表示此课程为专业任选课(原称专业限选课),各院系规定需在所有专业任选课中选修足够的学分(通常为30~40)以获取学士学位; 标注(通)表示此课程为通选课,非本院系本科生可选修此类课程,并计入通选课所需总学分;通选课无年级限制; 标注(公)表示此课程为全校任选课(原称公共任选课),此类课程不与学位挂钩,公选课无年级限制。 标注(体)表示此课程为体育课,每名学生必须且仅能选修4.0学分体育课;男生必须选修“太极拳”,女生必须选修“健美操”。 ※实际上,多数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也没有年级限制。对应的年级是“培养方案”推荐的修该门课程的适当年级。 ※不开设任何专业必修课的院系为研究生院或其他不招收本科生的部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武装部等。 ※由于在某些院系下有不同专业方向,标注为必修课的课程可能并不对于所有学生均为必修(如外国语学院的各个语种分支)。相关信息请咨询相应院系教务。 ※多数课程可以跨院系选修,但可能需缴纳额外学费。 ※院系编号为学号中表示院系字段的数字,因院系调整原因,编号并不连续。“系”可能为院级单位,具体以相应主页标示为准。 ※课程名称后标注数字表示学分。一般情况下,对于非实验课及非习题课,每学分表示平均每周有一节50分钟时长课程,16-18周。 ※院系设置的课程不一定由本院系开设。 ※医学部课程仅包含在本部的课程内容。 ※本一览表不包括政治课、军事理论课、英语课、文科计算机基础、辅修及双学位课程。※本一览表不提供上课地点及主讲教师信息,请与相应院系教务联系。 001 数学科学学院 https://www.doczj.com/doc/f19646954.html,/ 一年级秋季学期 数学分析(I)(必) 5.0 数学分析(I)习题(必)0.0 高等代数(I)(必) 5.0 高等代数(I)习题(必)0.0 几何学(必)5.0 几何学习题(必)0.0 一年级春季学期 数学分析(II)(必)5.0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2002修订稿)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2 0 0 2修订稿) (国务院二OOC年月日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加强和改进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指通过国家规定的专门入学考试招收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考生,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包括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本科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主要指师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其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置,经国务院授权,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审批高等学校的设立,应当聘请由专家组成的评议机构评议。 第三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预测和办学条件以及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系,科学地编制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适时地调整普通高等学校的布局和结构,合理地确定学校层次和学科门类。 高等学校的调整中涉及到分立、全并、终止、变更名称、层次、类型和其他重要事项,均需报原审批机关审批。 第四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举办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并按照办学层次、类型,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 第二章学校名称 第五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其层次、类型、所设学科类别、规模、 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以及学校所在地,使用相应的学校名称。一般不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的字样。不以个人姓名命名,也不宜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 第六条称为大学的普通高等学校,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二)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商科(工商管理)等7 大学科门类中,至少拥有其中3 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每个主要学科门类中的本科专业至少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 个以上的一级学科;学校的本科专业总数至少在20 个以上,其中每个主要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数或者在校生数一般均不低于学校本科专业总数或者在校生总数的15%。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应具 有研究生培养资格,至少具有10个硕士点或者1 个博士点;至少设有3个省部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稿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 (2002修订稿) (国务院二OO二年月日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加强和改进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指通过国家规定的专门入学考试招收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考生,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包括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本科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主要指师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其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置,经国务院授权,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审批高等学校的设立,应当聘请由专家组成的评议机构评议。 第三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预测和办学条件以及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系,科学地编制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适时地调整普通高等学校的布局和结构,合理地确定学校层次和学科门类。 高等学校的调整中涉及到分立、全并、终止、变更名称、层次、类型和其他重要事项,均需报原审批机关审批。 第四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举办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并按照办学层次、类型,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 第二章学校名称

第五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其层次、类型、所设学科类别、规模、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以及学校所在地,使用相应的学校名称。一般不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的字样。不以个人姓名命名,也不宜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 第六条称为大学的普通高等学校,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二)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商科(工商管理)等7大学科门类中,至少拥有其中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每个主要学科门类中的本科专业至少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学校的本科专业总数至少在20个以上,其中每个主要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数或者在校生数一般均不低于学校本科专业总数或者在校生总数的15%。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应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至少具有10个硕士点或者1个博士点;至少设有3个省部级以上的并具有经费支持的重点实验室或重点学科;至少承担有2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课题(包括教育部级科研项目和课题),或者至少有20项获得国家级奖励的科研成果(包括教育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年度科研经费,以理工农医类为主的学校至少应有2000万元,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学校至少应有300万元。 (四)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但少数民族地区或边远省份及有特殊需要的,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七条称为学院的独立设置的本科普通高校,须符合下列规定:(一)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二)以本条例第六条第(二)项所列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在5000人以上。但艺术、体育及其他特殊科类或有特殊需要的学院,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八条称为高等专科学校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师范、医学专科层次的专门人才。

高等学校优化课程安排的一般原则

高等学校优化课程安排的一般原则 韩文灏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 要] 排课是教学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熟悉教学资源和教学计划是合理编排课程的前提,体现优先原则、限制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采用计算机手段,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使课程安排在时间、空间上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排课[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805(2005)01-0090-03 [收稿日期]2004-12-15 [作者简介]韩文灏(1977-),男,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教务处研习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排课作为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过程,是直接关系到全校师生教与学活动开展好与坏的关键,整个过程中蕴含着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又包含了理论联系实际等哲学原理。排课的过程,通常是时间紧,任务重。课程表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指令性文件。课表的合理编排,一方面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设备、师资等资源,提高办学的效率。 近几年来,高等学校连续大幅度的扩大招生,使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成倍增加,班级也相应增加,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室等硬件资源增长相对滞后。每个专业的课程没减少,有些专业的课程还在变化、增加。这些变化使教务处每学期排课内容变得更加复杂,这给课表的编排带来诸多的困难。如何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使高等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能够有序、规范地进行,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合理编排课程的前提 课程表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及教学课程等要素。课程表的编排实质上就是合理组织教学 过程,使其在时间、空间、人力上的组合具有合理性,为此,课表编制者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熟悉教学计划内容 了解并熟悉全校各专业教学执行计划的全部内容及其特点,掌握每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内容、课程性质及总学时数和周学时数。了解各专业教学进程中是否存在前半学期与后半学期松紧不一的情况;掌握全校各专业的实践环节是否交错进行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情况。同时教学计划中学时的规范性对排课也起着重要作用:课程的学时要与学校的教学周相对应,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多数理论课程的学时应是教学周的倍数。如我校的每学期教学周为18周,那么就课程学时应该为18学时、36学时、54学时等。对于大学时的实验课,应遵循理论课原则,对于小学时的实验课,应该进行课程合并,或者在排课时搭配排课,这样可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于高年级,他们存在实习的教学环境,就应该以实际的教学周为基数,进行学时核定。平台课程的设置,对于全校性公共课、基础课,应建立统一的平台;对专业基础课,应尽量将相关专业进行统一。 (二)掌握教学设施情况 对全校所有教室的个数、各教室的配备情况以及分布情况了如指掌。排课的时侯,应设法使 第3卷 第1期2005年3月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 No.1Marc h 2005

教育部课程设置方案

附件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

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 一、什么是课程、高等学校课程、课程体系 (一)课程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跑道”(cursum,race course),转义作为教育上的术语,意味着“学习者学习的路线”,与“学习过程”(course of study)同义。自课程一词被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正式提出后,关于课程界说的争论从未停止,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观点: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最早可以见诸于西方文法、修辞、几何等“七艺”,以及我国古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种观点通常被认为是狭义的课程定义,过分强调了向学生传递系统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心智、个性的发展。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这一定义认为课程不仅仅包括学科科目,还纳入了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安排以及教学方法,将课程视为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活动总和,扩充了课程的蕴涵。但是这种观点将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主要特征,容易将重点放在教学活动的结果上,而不是学生的上课体验。 (3)课程即学习经验 这种观点将学生的学习体验视为焦点,试图把握学生在课程中究竟掌握了什么。学生习得的经验需要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这种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问题在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难执行,这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难以把握。将学生的所有经验都纳入进来过于宽泛。 文章结合以上三种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某种目标,丰富学生体验而采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的总和,不仅包括学科课程,也包括活动课程,指向课堂内,也指向课堂外。 (二)高等学校课程 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所建构的某一门学习科目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或教学的共同体。(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学校课程是有目的的,为特定对象服务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系统,且具有一定的功能——培养人才)从课程制定主体来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内容看:理论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单一课程和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2002修订稿)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2002修订稿) (国务院二OO二年月日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加强和改进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指通过国家规定的专门入学考试招收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考生,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包括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本科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主要指师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其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置,经国务院授权,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审批高等学校的设立,应当聘请由专家组成的评议机构评议。 第三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预测和办学条件以及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系,科学地编制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适时地调整普通高等学校的布局和结构,合理地确定学校层次和学科门类。高等学校的调整中涉及到分立、全并、终止、变更名称、层次、类型和其他重要事项,均需报原审批机关审批。 第四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举办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并按照办学层次、类型,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 第二章学校名称 第五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其层次、类型、所设学科类别、规模、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以及学校所在地,使用相应的学校名称。一般不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的字样。不以个人姓名命名,也不宜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

高校课程设置

高校课程设置 教育界公认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最初是由老师和学生行会组建而成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学者的,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当时的课程内容很单一,主要设有神学、文学、法学、医学四科,为贵族培养牧师、医生、律师等,大学进行的是一种职业教育。在黑暗的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控制一切,因而大学成为神权的附庸。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反动、愚昧的神权统治,大学里的人文主义教育兴起,它主张追求纯“文学”、历史、诗歌和艺术。主要开设了语言文学、诗歌、演讲术、历史学和拉丁文学等。18世纪60年代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国开始了对大学的价值取向的思考。大学的本科教育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以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以中心,还是以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为中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着高校的课程内容设置的倾向性。怎样的课程设置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怎样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各国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地完善高校的课程设置。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几个国家的名牌大学的课程是如何设置,对我国又有哪些启示。 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以哈佛大学为例 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它的课程改革一直受到各国的关注。1869年,哈佛校长艾略特大力倡导选修课,推行专才教育;1909年,哈佛新校长劳威尔采用集中课程和分配课程,以求在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寻求一种平衡。1945年,哈佛校长科南特发表“红皮书”,宣称学生必须进行普通教育。1987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提出用“公共基础课计划”替代哈佛大学长期实行的“普通教育大纲”。1986年哈佛大学校长博克的《高等教育》一书问世,强调普通教育的重要性——“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深入的知识,并且通过注意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 哈佛课程设置1 哈佛本科生现行课程包括三个部分:专业课、选修课和核心课程。按规定,学生在所选的32门课中,专业课为16门,选修课8门,核心课程8门2。三类课程的整合,为每个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个性特征、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打造了一个可供调节的知识平台。 专业课是学生在所选专业内要求学习的课程,包括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及最新发展趋势,可供选择的知识范围很广,要求帮助学生培养分析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选修课可选修哈佛本校开设的课程,也可选修哈佛所在的波士顿地区与哈佛建立有合作关系的大学里所有课程,包括辅修科目。选修课帮助学生学习他们想学的学科,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 核心课程是哈佛大学独具特色的课型。现行核心课程分为7类学科领域:外国文化,历史1周海涛.大学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0 2郝平、程建芳.创新与挑战—世界名校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5—1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