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说新语-容止

世说新语-容止

世说新语-容止
世说新语-容止

《世说新语·容止》综述

《容止》篇39则,概而分之,可分为两类:一为美姿容,一为妙神韵。

(一)美姿容

美姿容者,顾名思义,美丽的姿态与容貌。《容止》篇中,有一部分条目是直接描写容貌举止,或概说其美,或着重写某一点,如眼睛、皮肤、身材等。有一些条目则不做具体描写,而是用侧面烘托法,表现人物姿容之美。

1.眼睛之美

“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第6);

“裴令公有俊容姿。……王出,语人日:‘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第10);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日:‘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第26);

“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第37)

还有如夏侯玄“朗朗如日月入怀”、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司马昱“轩轩如朝霞举”、王恭“濯濯如春月柳”等形神兼备者。

由此可见,一双黑白分明,明亮有神的眼睛,是美男子所不能或缺的。

2.皮肤之美

皮肤的颜色也是最直观地映人人们眼帘的部分。魏晋时对男性的审美是以白为美。皮肤白皙的代表,首推何晏。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第2)

另第8则中的王衍“捉白玉柄尘尾,与手无区别”;

第26则中的杜弘治“肤如凝脂”。这些面容自皙,仪容俊秀的男子,真如“玉山上行,光彩照人”。(第12)

3.容颜之美

在当时人看来,颜容之美者,莫过于潘安仁。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第7)

刘孝标注引《语林》亦云:“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张盂阳至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投之,亦满车。”后世貌若潘安,掷果盈车的典故,概由此出。

另外一个美男子是杜弘治。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日:‘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日:‘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第26)有人称赞王漾的长相俊美,蔡谟说可惜他们没见过杜弘治,意即王潆虽美,但无法与杜弘治相比。神仙中人,真是无法想象其美。

至于绝色美男,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卫玢。《容止》篇第14、16、19三则都提到卫玠,这三则都未直述卫玢之美,但经过侧面的烘托对比,勾勒出一个俊美无匹而又身体赢弱的美男子形象。

第14则:“骠骑王武子是卫玢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日:‘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最初,通过与王武子对比,已知卫玢姿容,常人难及;

第16则:“王丞相见卫洗马,日:‘居然有赢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既而,经王导之口,道出卫玢身体赢弱,为之后不寿埋下伏笔。

第19则:“卫玢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玢先有赢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玢。”(最终,卫玠为出众的美姿容所累,由于潮水般的仰慕者的围观,以至劳累成疾而死,实在不能不让人感慨美色的魔力。魏晋时人对男色的欣赏与追求,与今人疯狂的粉丝团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二)妙神韵

魏晋时期的审美是多元的,他们除对外貌形态欣赏外,也注重人物内在的精神气度之美。形神兼备向来是中国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至魏晋时期,玄学形而上的思辨,更进一步发展了形神思想,故品评人物时,特别讲究对神气、风韵的欣赏。正如汤用彤所说:“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

《容止》篇里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描述人物的神韵,其比重超过对姿容的刻画。“风朗气清”,“器朗神隽”,是对人物的最高期许。篇中既有形神兼备者如“朗朗如日月入怀”的美男子夏侯玄一类,亦有形陋神朗者如“貌甚丑悴,土木形骸”的刘伶一类。由此可见,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一个人即使容貌丑陋,但是如果他的精神气韵清爽明朗,那也是美的。因为完美的东西毕竟太少,“真”、“通”、“达”亦是美。

1. 形神兼备型。

《容止》篇里所写的妙神韵者,大部分都是形神兼备的美男子。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第5)嵇康身材高大,风度姿度秀美出众,而他的气质则更引人人胜,见到他的人都赞叹说:“他举止潇洒安详,气质豪爽清逸。”有人说:“他像松树间沙沙作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山涛评论他说:“嵇叔夜的为人,像挺拔的孤松傲然独立;他的醉态,像高大的玉山快要倾倒。”孤松的傲然独立,玉山的俊秀挺拔,都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和神韵。

《世说新语·容止》篇仅寥寥数语,采用各种意象来比拟,勾勒出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2. 形陋神朗型。

至于另一类形陋神朗者,虽为数不多,但有相当的代表性。形陋而神明者,首推曹操。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日:‘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日:‘魏王雅量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第1)

《魏氏春秋》也记载:“魏武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可见,曹操虽然外表长得丑,但是神清气朗,英姿勃发。因此匈奴使者不称赞美姿容的崔季琏,反而赞魏武英雄,此乃曹操形陋而神朗之明证也。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第13)刘伶形陋而风神放达,他虽矮小,貌甚丑,乱头粗服,不加修饰,但他那如土木一般自然放达的气韵,是形陋无法掩盖的风神。他的这种“悠悠忽忽”“兀然而醉”的神韵,是与他高深的玄学造

诣分不开的,故而能达到超然物外、外物不萦于心的境界。

庾子嵩也可归人刘伶一类。

“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第18)庾子嵩身材矮小,但是腰围很宽,比例很不协调。虽然形陋,但表现出一种通脱放达的精神气韵,所以仍得到时人的好评。

如庾亮评价庾子嵩“神气融散,差如得上。”(《赏誉》第42)

刘恢说他:“虽言不情情似道,突兀差可以拟道。”(《品藻》第58)也就是说庾子嵩的言谈虽然不像道那样寂静无为,但是其中突出之处大体能和道相比拟。

“王长史尝病,亲疏不通。林公来,守门人遽启之日:‘一异人在门,不敢不启。’王笑日:‘此必林公。’”(第31)

《语林》日:“诸人共要阮光禄共诣林公。阮日:‘欲闻其声,恶见其面。’”支道林虽形陋,但他的眼睛黑白分明,炯炯有神,体现了他内在的神韵。“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容止》第37)

而且他的玄学造诣深邃,王羲之亦赞他“气朗神俊”。(《赏誉》第88)

探求男色审美的成因

通篇读来,可见魏晋时人对人物审美,尤其是男性之美的欣赏与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世说新语》中《贤媛》专写女子,通篇所述之女子,基本上都是以德才兼备为主,甚少提及女子容貌。而《容止》则通篇写男子,所述之男子,或为美姿容,或为妙神韵,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帅哥如云的画册。

《世说新语》颠倒了传统的“男才女貌”的观点,而变之以“女才男貌”,这也就使士人们更加注重形貌仪容举止,使男色审美成了新的审美时尚,这种独特的审美现象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玄学的兴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魏晋士人身处极端动荡的社会之中,“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黑暗的政治,动荡的社会,频繁的战乱,人的生命在这动荡的环境里显得极其脆弱,而且儒家札法的繁文缛节也如层层枷锁,束缚了士人们精神的自由。于是,人生无常、生命苦短的悲情在整个社会弥漫。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残酷现实的哀伤,成为整个魏晋时代的一种基本情绪。由此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开始发生变化。

对死亡的终极恐惧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开始思考生命本身的意义,人的生命是外在价值追求的载体,如果生命不复存在,那么所有外在的东西也都会荡然无存。于是,人的容颜、服饰、举止也都重新成为被重视、被审视的对象。因而魏晋士人对容止的欣赏及追求,相比以前个体被淹没在社会等级礼法重压之下的漠然,可以说是自我觉醒的表现,是个性和情感的张扬,是个体生命意义的重建。

(二)玄学的兴起

社会现实的残酷,使士人们遁心玄学,崇尚老庄。玄学也直接影响了士人的心态、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他们在玄学思辨中追寻生命的本体意义和价值,追寻个体生命的自由、任情、通脱,将生命中的情感、个性、气质,以一种真实的、自然的、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道家所追求的“真人”、“至人”、“神人”无不美好飘逸,既有美之仪容,亦有风华气韵,是一种以自然为美的审美观,传达出一种清俊淡远的自然神韵。“在庄子那里,人的美是一种将人格精神和身体形式统一而溶为生命价值的完整实现的美,是一种实现了生命自由无限的广度和深度的美。”

(三)人物品评标准的转变

对人物的品评,两汉时期侧重实用性,多以人物的伦理道德来衡定。随着九品中正制的确立,以及门阀制度的形成,人物品评的政治作用逐渐减弱,此时品评人物的重点已着眼于个体本身。士人的德行、功绩、才能已不是品评的唯一风向标,而风姿仪容、神韵气度成为又一品评重点。“人在这里不再如西汉那样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是人和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事物,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人物品评标准的变化也导致了那个时代审美观念的改变。

(四)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审美行为产生影响。由于男子的容貌美在魏晋时代受到推崇,于是修饰仪容也就成为一项日常活动。当时男性也如女子一般敷粉、着华服。

“男子傅粉之习,起自汉魏,至南北朝犹然也。”

用《史记·佞幸传》卷一百二十五载:“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鹅鹱、贝带,傅脂粉”;

曹魏时,曹植、何晏等皆好傅粉,何晏还特别爱穿艳丽的服装,

《晋书·五行志》卷二十七日:“尚书何晏,好服妇人之服。”

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南朝。

《颜氏家训·勉学》说:“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薰衣剃面,敷粉施朱。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也就是因为有贵族的引领,男子敷粉施朱,以此为美,所以时人更加欣赏男子白皙的皮肤,女性化的装扮。这种审美风尚自然会对文学产生影响。

还有一个因素,也与当时男色受宠的现象有一定关联。龙阳之癖,古已有之。到了汉代,更是大大的发展了。汉朝几乎每个皇帝都有一个至几个男宠。如汉哀帝与董贤,所谓“断袖之癖”即源于此。到了魏晋六朝,这种风气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君主和贵族阶层中,如魏齐王芳的郭怀、袁信,秦苻坚的慕容冲等,都是公开的男宠;而且此时期男风也扩展到了民间,成为社会上某些民众的一般性嗜好。

如《晋书·五行志》卷二十九载:“自咸宁、太康之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皆相仿效。或有至夫妇离绝,怨旷妒忌者。”

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男风是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既然男风大盛,那么时人对男色的高度赞美,就更是容易理解了。

世说新语古今翻译全本

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②,登车揽辔③,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④太 守,至,便问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主薄⑥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 陈 曰:" 武王式商容之闾⑧,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末年人。与窦武等人谋除宦官不成,被害。 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言行成为当时人们的楷模。 ③登车揽辔:指为官上任。辔(p èi ):马缰绳。 ④豫章: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⑤徐孺子:豫章郡隐士。 ⑥主薄:掌管文书的官吏。 ⑦廨(xiè):官署。

⑦武王式商容之闾:武王,周武王。式,同" 轼" ,车前作扶手的横木,此为 动词,意思是乘车时双手扶轼,以示敬意。商容:殷商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 闾:里巷的门。 「译文」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 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 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 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 应该呢?" 二鄙吝复生 周子居①常云:"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③!

「注释」 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末年贤人。 ②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末年贤人。 ③鄙吝:粗鄙贪婪。已复:竟然。 「译文」 周子居(周乘)经常说:" 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黄宪),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 三汪汪如万顷之陂 郭林宗①至汝南,造袁奉高②,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③;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④。人问其故,林宗曰:"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⑥,难测量也。" 「注释」

世说新语资料原文与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德行第一 一陈仲举礼贤 1.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②,登车揽辔③,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④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主薄⑥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 陈曰:" 武王式商容之闾⑧,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末年人。与窦武等人谋除宦官不成,被害。 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言行成为当时人们的楷模。 ③登车揽辔:指为官上任。辔(p i ):马缰绳。 ④豫章: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⑤徐孺子:豫章郡隐士。 ⑥主薄:掌管文书的官吏。 ⑦廨(xi ):官署。 ⑦武王式商容之闾:武王,周武王。式,同" 轼"

,车前作扶手的横木,此为动词,意思是乘车时双手扶轼,以示敬意。商容:殷商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闾:里巷的门。 「译文」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二鄙吝复生 周子居①常云:"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③!" 「注释」 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末年贤人。 ②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末年贤人。 ③鄙吝:粗鄙贪婪。已复:竟然。 「译文」 周子居(周乘)经常说:" 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黄宪),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 三汪汪如万顷之陂

郭林宗①至汝南,造袁奉高②,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③;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④。人问其故,林宗曰:"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⑥,难测量也。" 「注释」 ①郭林宗:郭泰,字林宗,东汉末年太学生领袖。 ②造:拜访。袁奉高:袁阆,字奉高,东汉末年贤人。 ③车不停轨,鸾不辍轭:比喻停留的时间短暂。轨:车辙。鸾:鸾铃,此指马车。轭: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器具。 ④弥日:整日。信宿:连住两夜。 ⑤汪汪:水深广的样子。陂(b ēi ):池塘。 ⑥器:器局,气度。 「译文」 郭林宗(郭泰)到了汝南,拜访袁奉高(袁阆),车不停驶,马不驻足,就告辞了;到黄叔度(黄宪)那里,却住了整整两天。有人问他原委,郭林宗说:" 叔度犹如汪洋之水,澄不清,搅不浊,他的气度很宽广,实在让人难测呀。" 四身登龙门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①,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②。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③。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三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三篇 导读:本文《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一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名著不计其数,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世说新语》。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涉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趣事。《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异常丰富,对后世的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书中不少的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成为后世诗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庾公说:"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这位庾公(庾亮)骑乘的买主,难道因为它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而杀了两头蛇,被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这是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庚亮不卖的卢,

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应当为他人考虑,不要只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祸害到了他人。这样即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不利。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我们要顾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而对人骄横,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的人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从这则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的礼仪文明,做到与别人交往有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行为要有节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谀奉承,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泉水所润。 认真品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

世说新语译注

世说新语译注 世说新语译注(南朝宋)刘义庆 前言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公元403—444年)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刘义庆是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历任重职,喜好文辞。书中主要记载东汉未至魏晋间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琐语,而以晋代为主。但是书中谈到的人物不只士族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庶憎侣,都有记载。编撰者杂采众书,把值得称述的旧闻轶事纂辑起来,并加以润色,按内容分门别类,划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门,以士族阶级的观点,对士族名流的生活、思想、情趣等方面作了较多的反映。 从汉末到魏晋,天下动乱,军阀混战。特别是晋代,西晋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导致八工之乱,王室衰微,民不聊生,流民起事,割据称雄。东晋时,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北方外族并起,虎视江左;朝廷内外,士族之间,掌握军政实权者互相攻战,甚或举兵威逼朝廷,加以连年用兵,赋役繁重,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致使人民群众暴动迭起,东

晋王朝终于覆亡。这样的时代背景,虽然不是本书所要反映的内容,但是个别地方也有所透露。例如(识鉴》第22则讲到前秦皇帝符坚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又直下淮阴,想灭掉东晋;《方正》第32则讲到王敦谋逆,举兵东下京都,意欲废晋明帝;(政事)第11则叙述苏峻举兵把晋成帝软禁在石头城,并在成帝面前杀了侍中钟雅的事件;(雅量)第29则指出桓温想杀掉谢安、王坦之,以篡夺帝位;《德行》第43则说及江州刺吏桓玄击败荆州刺史殷仲堪,俘获殷氏手下将佐以壮大自己;《德行)第45则对孙恩发动的声势浩大的起义只以“后值孙恩贼出吴郡”一语匆匆带过。在这类内容里,我们能看到内忧外患有增无已的动乱局面和作者的观点立场。 政局动荡,弊端迭起,一些人不免讥议政事,不满朝廷,因而受到残酷的镇压。特别是当时的名士,一旦稍有不满,就会招致杀身灭门之祸。例如汉末名士孔融,因屡次触犯曹操而遭杀害,《言语)第8则和第5则分别记载孔融讽刺曹操的话和全家横遭逮捕一事。又如中散大夫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尽管他为人谨慎小心,但因拒绝与当时控制朝政的司马氏合作,便遭疑忌。《雅量》第2则记他被逮捕后,虽有三千大学生上书请以为师,还是被司马昭杀害了。残酷的镇压,使士大夫感到国家前途渺茫,个人生命没有保障,

《世说新语》历史意义 世说新语对后世的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世说新语》历史意义世说新语对后世的影响 导语:《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单、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单、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世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本性。又如《雅量》记述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时,得到丧子噩耗,竟强压悲痛,“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个细节就生动地表现出顾雍的个性。《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中 生活常识分享

《世说新语两则》原文译文作者简介习题及答案

世说新语两则 原文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字词解释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继于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时,转散骑常侍、秘书

世说新语简介

一、刘义庆的生平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明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可惜的是,《世说新语》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曾其谥号为康王。 二、《世说新语》写作背景 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通过一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长期争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到了公元二世纪左右时再度衰败,196年曹操控制了东汉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立魏国,同时尚有刘氏的蜀和孙氏的吴,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 265年,魏权臣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280年三国归晋,再度统一。晋朝的文化也有一定发展,当时由于战乱纷纷,很多学士选择归隐,不问世事,典型的代表人

世说新语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 【千岩万壑】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

世说新语(上卷 原文+注解+翻译)

世说新语 第1章 德行第一 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②,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③,至,便问徐孺子④所在,欲先看之。主簿⑤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⑥。”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⑦,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周子居⑧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⑨,则鄙吝之心⑩已复生矣!”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注释】 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人,官至太傅。②登车揽辔(pai):表示初到职任。③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太守:郡长官。④徐孺子:徐稚,字孺子,终身隐居不仕。⑤主簿:中央机构或地方官府属官,掌管文书簿籍。⑥府君:对太守的尊称。廨(xia):官署。⑦武王:指周武王姬发。式:通“轼”,车厢前部扶手的横木。商容:商代贤人,因直谏被纣王废黜。⑧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汝南安城(今河南省汝南东南)人。⑨时月:指一段时间。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汝南慎阳(今河南省正阳)人,与周子居同举孝廉,以学、行著称。⑩鄙吝之心:鄙俗贪婪的情怀。郭林宗:郭泰,字林宗,东汉人。汝南: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平舆北。袁奉高:袁阆,字奉高,东汉人,官至太尉掾。“车不”二句:指车子不停下,这里形容下车的时间极短。鸾,通“銮”,车铃,装在轭首或车辕头的横木上,铃内有弹丸,车行则摇动作响。轭,架在拉车牲口脖子上的曲木。弥曰:连日。信宿:留宿两夜。陂:池塘。

【译文】 陈蕃的言谈是读书人的模范,行为举止是世人的典范,他自从做官后,便有革新政治的志愿。他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便打听徐稚的住所,想要先去访问他。主簿告诉他说:“大家都希望您先到官署。”陈蕃说:“周武王获得天下后,连垫席都还没坐暖,就赶快去商容居住过的里巷致敬。我以尊敬贤人为先,有什么不可以呢?” 周子居常说:“我一段时间不看到黄叔度,鄙陋贪吝的念头就又滋长起来了!” 郭林宗来到汝南,访问袁奉高,车轮的辙印还没有消失,就又离去了。他去访问黄叔度,却整日留连,连住两夜。有人问其中的缘故,郭林宗说:“黄叔度的修养如浩瀚无边的万顷之池,难以看清,难以混浊,他的器量深厚宽广,难以测量。” 李元礼①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②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③者,皆以为登龙门。 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④,曰:“荀君清识难尚⑤,钟君至德可师。” 陈太丘诣荀朗陵⑥,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⑦,季方持杖后从⑧,长文⑨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⑩,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注释】 ①李元礼:名膺,字元礼,东汉人,曾任司隶校尉。②名教:以儒家所主张的正名定分为准则的礼教。③升其堂:登上他的厅堂。④荀淑:字季和,东汉颍川郡人,曾任朗陵侯相。他和钟皓(字季明)两人都清高有德,名重当时。⑤尚:超出,超越。⑥陈太丘: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曾官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长,故称。荀朗陵:荀淑,曾任朗陵侯相,故称。⑦元方:陈纪,字元方,陈寔长子。将车:驾车。⑧季方:陈谌,字季方,陈寔少子。后从:跟在后面。⑨长文:陈群,字长文,陈寔孙子。荀:指荀淑。叔慈:荀淑第三子,

教案——世说新语·期行

世说新语·期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大致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文史知识; 2、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六则选文的文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修养; 3、让学生理解六则选文所体现出来的魏晋风度,提升思想境界; 4、让学生体会《世说新语》隽永简约的艺术风格,增强文学艺术品的鉴赏力。 5、结合教材《世说新语·期行》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之本。 【重、难点】 六则短文的文义、显示的魏晋风度特征和隽永简约的艺术风格。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刘义庆、《世说新语》简介 二、文本分析——教材《期行》与其他 三、“魏晋风度”与“隽永简约” 【思考题】 1.什么是魏晋风度? 2.结合六则短文体会《世说新语》隽永简约的艺术风格。 【导入语】 东晋的尚书令诸葛令和丞相王导二人为姓族的先后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语言交锋。王导说:“为什么不说葛、王,却说王、葛?”“王、葛”的排序是当时习惯的说法,很难应对。没想到诸葛令说:“这就好像说驴马,而不说马驴,这难道是说驴胜过马吗?”(原文: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nìng胜马邪?)弄得丞相王导很尴尬。简文帝召见东晋名臣王坦之和中央秘书(黄门侍郎)范荣期。王坦之年龄小官位高,范荣期年龄大官位低,于是二人为了谁走在前谁走在后极力推让,最后还是年龄大的范荣期走在前边。走了一会儿,王坦之突然说:“簸呀扬呀,糠皮在前。”(原文:簸之扬之,糠秕bì在前)这是说范荣期是糠皮,自己是好米。老范不动声色地走着,也轻声地感叹:“淘呀汰呀,沙子在后。”(原文:洮之汰之,沙砾在后) 这都是《世说新语》的《排调》篇中记载的小幽默。《世说新语》中不仅记载了许多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它一共有36篇,每篇都是一个专题,内容非常丰富,把魏晋士人的风貌和社会风情展示得淋漓尽致,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津津乐道的一本书。本课选择了《世说新语》中的六则,在一定程度上映现出魏晋名

世说新语中的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 摘要:《世说新语》一书以记载魏晋士人的言行逸事为主。此书对魏晋社会政治、哲学、宗教、文学以及士人生活风貌、心理状态,莫不有真实记录,堪称“魏晋风度”的生动图画。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为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由此可见魏晋之风影响甚广。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风度;清谈;品题;任诞 《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度的故事集,这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内心世界乃至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他们以清谈玄理不问政事的生活方式,以清净明澈的心灵,以恣情任诞、率真放达、自然适意的性格演绎着流传千古的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 一、清谈之风 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思辩的清谈之风。从《世说新语》一书中我们可以领略魏晋清谈的主要特征: (一)互相辩难。谈玄涉及到魏晋时期玄学的广泛流行。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他们一般采用辩难和讲座两种形式。讲座是指一人单独树义讲论,听者不与讲者辩论,气氛比较和缓。辩难通常在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一人对数人辩难,还可以数人互相辩难,甚至有一人自为客主,自己问难自己辩答。如: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辩难。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世说新语?文学》第40 则)[1]这是两人之间的辩难,所谓“二家之美”,即支、许二人清谈的风度之美,四座鼓掌欢迎,但共嗟咏,不辩其理之所在。之所以产生这种效应,是因为他们完全陶醉在支、许谈玄论辩那种优雅风采的美感之中。其他如《文学》篇第55 则“支道林、许、谢盛德”条,则是一人对数人辩难,《文学》篇第6 则“何晏为吏部尚书”条,则是自己问难自己辩答。 (二)追求优雅的风致。清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高贵的身份和高雅

世说新语赏誉第八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赏誉第八原文及翻译 [8]赏誉第八 【题解】 赏誉指赏识并赞美人物,这是品评人物的风气所形成的。品评是士大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士大夫常在各种情况下评论人物的高下优劣,其中一些正面的、肯定的评语被纪录在本篇里,都是很简练而且被认为是恰当的话。从中可以看出士族阶层的追求和情致。 从所搜集的评语看,他们所赞赏的内容很广泛,可以说是有什么就赞什么,有一点可赞的就赞一点,举凡品德、节操、本性、心地、才情、识见、容貌、举止、神情、风度、意趣、清谈、为人处世,等等,都在赏誉之列。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佩服这些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其中有一些赞誉因为记载过于简略,没有记述说话的环境,至今时过境迁,令人难以了解是指哪些方面而言的。除外.如显示尊贵,喜好饮酒、会欣赏山光水色等,也受到赞誉。尊贵,是士族阶层所自诩的异于平民百姓的特点,如果言行神采显示出这种身分,自然会成为学习的榜样。例如第80 则记殷浩评王羲之为“清贵人”。鼓吹纵情饮酒,也许在开始时有愤世嫉俗而借酒浇愁之意,以后逐渐也被视为名士风流,借纵酒来表现超脱、放诞,或脐身名士。在世事纷争之中,与其机关算尽,何如酣饮一醉,于是饮酒也成了名士的一个特点。例如第130 则说:刘尹云:见何次道饮酒,使人欲倾家酿”,

这里同时也赞扬了他的酒德。至于寄情山水之间,更是名士借以表达意趣超脱或超然物外的心境的一仲追求,自然会得到很高的评价。例如第125 则说:“谢太傅称王脩龄曰:司州订与林泽游”。而对山水无心、缺乏欣赏眼光,就会受人讥笑。例如第107 则说:“孙兴公为咦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孙日:“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 还有一些评语,或者直接称赞其某一方面的特点,例如第148 则记王子敬对谢安说:“公故萧酒”。或者拿某人做对比,例如第55 则记:“大将军语右军:汝是我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或者以器物甚至飞禽走兽做比喻,例如第69 则说:“世称庚文康为丰年玉,稚恭为荒年谷”;第4 则记:“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窒之网所能罗也”。或者通过衬托或比较来赞美,例如苇45 则记:“王平子迈世有俊才,少所推服。每闻卫阶言,辄叹息绝倒”。卫玠的清谈竟然得到“少所推服”的人的赞叹倾倒.足见其何等迷人。又如第105 则记:“桓大司马病,谢公往省病,从东门入。桓公遥望,叹日:吾门中久不见如此人!”一个常人无法比拟的谢安的神采、举止就跃然于纸上了。 本篇也有一些条日非赞非弹,收入此篇,并不恰当。 (1)陈仲举尝叹曰:“若周子居者,真治国之器①。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②。” 【注释】 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人,官至泰山太守。

关于世说新语读后感5篇

关于世说新语读后感5篇 关于世说新语读后感一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名著不计其数,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世说新语》。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涉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趣事。《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异常丰富,对后世的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书中不少的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成为后世诗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庾公说:"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这位庾公(庾亮)骑乘的买主,难道因为它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而杀了两头蛇,被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这是选自

《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庚亮不卖的卢,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应 当为他人考虑,不要只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祸害到了他人。这样即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不利。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 我们要顾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 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 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 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 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 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 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而对人骄横,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 随从的人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 然自若,置之不理。从这则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的礼仪 文明,做到与别人交往有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行为要有节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谀奉承,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刘义庆《世说新语》课文解析

刘义庆《世说新语》课文解析 咏雪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讲论文义③。俄而④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⑤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⑥。”兄女曰:“未若⑦柳絮因⑧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史无奕女⑨,左将军王凝之⑩妻也。 【字词全解】 ①[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昊 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②[内集]家庭聚会。 ③[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⑥[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⑦[未若]不如。 ⑧[因]趁,乘。 ⑨[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 奕。 ⑩[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吏 等。 【句解】 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一句话,涵盖着丰富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说到

了。 “骤”字传神,表现雪景的非凡气势。 【段解】 这是文中对“白雪”的第一个比喻,即“撒盐空中”,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撒盐空中”比较接近。 这是对“白雪”的第二个比喻,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含蓄深刻。 谢太傅对以上两个答案可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起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赞赏。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忽然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太傅很高兴。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①与②友期③行,期日中④,过中不至⑤,太丘舍去⑥,去后乃至⑦。元方⑧时年⑨七岁,门外戏⑩。客问元方:“尊君○11在不○12?”答曰:“待○13君○14久不至,已去○15。”友人便怒:“非人哉○16!与人期行,相委○17而○18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19;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0。”友人惭○21,下车引○22之,元方入门不顾○23。 【字词全解】 ①[陈太丘]即陈寔( shí),字仲弓,东汉额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

世说新语两则翻译

世说新语两则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LZ,陈太丘与友期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 Translated Text 1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实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实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实的儿子陈纪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陈纪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道德!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自己离去。”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

亲,这便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前来拉陈纪。陈纪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解释: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乃至:才到。乃,才。 委:丢下。 去:离开。 引:拉。 顾:回头看。 咏雪 选自《世说新语》 《咏雪》 作者:刘义庆 《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大学语文《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刘义庆。 【言语】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钟毓、钟会兄弟俩少年时就有好名声,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俩,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赐见。进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译文: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块去偷药酒喝。他父亲当时已睡醒了,姑且装睡,来看他们怎么做。钟毓行过礼才喝,钟会只顾喝,不行礼。过了一会,他父亲起来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用的,我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于礼,因此我不行礼。 【文学】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秘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译文:钟会撰著《四本论》刚刚完成,很想让嵇康看一看。便揣在怀里,揣好以后,又怕嵇康质疑问难,揣着不敢拿出,走到门外远远地扔进去,便转身急急忙忙地跑了。

文学帝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刑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译文: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任诞】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 译文:步兵校尉的职位空出来了,步兵厨中储存着几百斜酒,阮籍就请求调去做步兵校尉。 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译文:阮籍的嫂子有一次回娘家,阮籍去看她,给她道别,有人责怪阮籍。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们这类人制订的吗?” 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译文:阮籍邻居的主妇,容貌漂亮,在酒庐旁卖酒。阮籍和安丰侯王戎常常到这家主妇那里买酒喝,阮籍喝醉了,就睡在那位主妇身旁。那家的丈夫起初特别怀疑阮籍,探察他的行为,发现他自始至终也没有别的意图。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译文:阮籍在葬母亲的时候,蒸熟一个小肥猪,喝了两斗酒,然后去向母亲遗体诀别,只是叫“完了!”总共才号哭了一声,就吐血,身体损伤。衰弱了很久。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吊喭毕,便去。或问裴:“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

《世说新语》原文及译文.doc

《世说新语》原文及译文赏析 原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 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节选自《世说 新语》)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因起彷徨②尝暂寄人空宅住 15、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6、“雪夜访戴”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何可一日无此君” 表达了古人怎样的理想和追求?(3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示例:①于是②曾经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15、答案示例:我本来乘着兴致而来的,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 要见戴安道!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要点:率性而为高尚有节正直谦虚坚韧不拔

评分:前一问1分,后一问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翻译: 王子猷住在山阴时,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他环顾四周,看到四周一片洁白,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他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船行了一夜才到,王子猷到了戴安道家门前却没有进去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而去的,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王子猷曾经暂时住在别人家中,就下令仆人种一些竹子。有人问:“只是暂时住在这,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呢?”王子猷思考许久,指着竹子说:“怎么能一天没有它呢?”

关于《世说新语》中浙江名士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历史学 关于《世说新语》中浙江名士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的一个大分裂和大动荡时期,同时也是我国思想文化一个大发展的时期,被称为“人的发现”。虽然四百年的时间里动乱不止,朝代更迭频繁,但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却出现了很多新的思潮,随着汉末儒学体系的崩溃和衰落,士人仕途理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以玄学清谈为主的士风,表现出了对人的内心的精神和价值的注重,这也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 一、选题理由及研究动态 (1)、兴趣。魏晋玄学不仅给当时的士人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后世的中华文化也产生了很重要的意义。而反映魏晋时期士人思想的一部很重要的文献就是南朝宋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世说》对我们研究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学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2)、前代人的研究。历来研究魏晋名士的都着眼于魏晋名士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类型、生命形态,以及他们的审美风格。主要是就总体而言的,而较少地涉及到地域性的研究和考察。而在当时来说,名士的分布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比如山东的琅琊王氏,陈郡的谢氏家族,而在永嘉南渡以后名士大多集中于政治中心所在地江苏一带。而统计《世说新语》全书,可以发现浙江一带的名士数量不是很多的,所以纵观前人关于魏晋名士的研究,虽有涉及浙江地区名士的研究,但对于浙江地区名士的研究尚不是很多,算是一个比较冷僻的领域。这应该会给本课题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阻力。 (3)、本文的研究意义。虽然如此,笔者还是认为自己的研究是有其相应的意义及价值的,首先是在《世说新语》一书中,虽然记载浙江名士的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少有的几个名士如王羲之、谢安、支道林,他们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王羲之祖籍山东琅琊,属琅琊王氏,后移居浙江会稽,王羲之不仅在书法上有极高的造诣,而且历任朝廷名臣,另王羲之也是当时很著名的名士,其言行在《世说新语》中多有记载,可以显见作者对于王羲之人格的推崇和向往。王羲之身上可以看出来魏晋时期的一些名士风流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特点。谢安更是在《世说新语》一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之一,据统计有114次之多,足见本书的编者对谢安本人的仰慕,谢安在浙江地区的活动主要是隐居和交游清谈,虽然他后来在出

《世说新语》容止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容止原文及译文 作者:刘义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下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目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名士传曰:“楷病困,诏遣黄门郎王夷甫省之,楷回眸属夷甫云:‘竟未相识。’夷甫还,亦叹其神俊。”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王丞相见卫洗马曰:“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 王大将军称太尉:“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闲。” 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周伯仁道桓茂伦:“嵚崎历落可笑人。”或云谢幼舆言。 周侯说王长史父:形貌既伟,雅怀有概,保而用之,可作诸许物也。 祖士少见卫君长云:“此人有旄仗下形。” 石头事故,朝廷倾覆。温忠武与庾文康投陶公求救,陶公云:“肃祖顾命不见及,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诛其兄弟,不足以谢 天下。”于时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 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庾风姿 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 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 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后王逸少下,与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