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顶峰,涌现了众多不朽的名著。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从这一时期的经典长篇小说中节选的精彩片段。它们有的讲述英雄传奇,有的描绘儒林世相,有的演绎历史故事,有的展现封建大家族的生活,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让我们领略古代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围绕“生辰纲”的得失,记述了一场斗智斗勇的争夺战,表现了起义英雄们的智慧才略。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用范进意外中举,喜极而疯的故事,讽刺当时的炎凉世态。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通过记叙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红楼梦》,通过叙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和众人一起吃饭时出丑的故事,对“朱门酒肉臭”的现象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写作学习改写”举郭沫若将《九歌·礼魂》改写为现代诗的例子,阐释了改写的含义、形式、要求和方法等,要求学生掌握改写的方法。

“名著导读”以《水浒传》为例,讲解了阅读古典小说的方法。

“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四首古诗词,旨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单元相关的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积累重点字词。

2.把握《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3.在理解文学作品主旨的基础上,自主鉴赏、评析文学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深入领会,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掌握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通读四篇课文,梳理情节发展的脉络,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结合具体描写品析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感悟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古典小说的阅读兴趣,激发对古典小说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单元相关的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积累重点字词。

2.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在理解文学作品主旨的基础上,自主鉴赏、评析文学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深入领会,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培养对古典小说的阅读兴趣,激发对古典小说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自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把握大意。利用多媒体设施,创设教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韵味。

2.课外拓展,扩大阅读面。鼓励学生在课外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古典小说名著进行阅读,通过读书交流会等形式,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心得,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在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

课时安排

《智取生辰纲》 ············································ 2课时

《范进中举》 ··············································· 2课时

《三顾茅庐》 ··············································· 1课时

《刘姥姥进大观园》 ······································ 1课时

写作学习改写 ············································ 1课时

名著导读 ····················································· 1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 ············································ 1课时

21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了解环境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的作用。

3.理清小说发展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2.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古典文学名著,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团结协作、关爱他人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了解环境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的作用。

3.通过阅读古典文学名著,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小说发展的故事情节,学习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施耐庵(约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写成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水浒传》。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水浒传》。此故事是由大名府留守梁世杰要把十一万贯财宝送上东京,为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而引起。此前,梁世杰就曾送过十万盒珠宝给蔡京,半路给人打劫去了,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不料有人把这个消息告知晁盖。本文就是从杨志押送生辰纲上路开始写起的。

3.知识链接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长篇小说,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聚义梁山,杀富济贫的豪举,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其局限性在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将它翻译成英文时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虞.候(yú) 嗔.(chēn) 干.

系(ɡān) 尴尬..(gān gà) 厮.(sī) 朴.

刀(pō) 恁.地(nèn) 怨怅.(chàng) 省.

得(xǐnɡ) 崎岖..(qí qū) 兀的..(wù dì) 喃喃讷.

讷(nè) 剁.(duò) 逞.辩(chěng) 喏.

喏连声(rě) 芥.菜(jiè) 鬓.边(bìn) 剜.

口割舌(wān) 忒.(tuī/tēi) 啰唣.(zào) 面面厮觑.

(qù) 晁.盖(cháo) 三阮.

(ruǎn) 拗????? (niù)执拗(à

o )拗口(ǎo )拗断

勾?????

(ɡòu )勾当(ɡōu )勾魂摄魄 (2)词语释义

生辰纲:编队运送的成套寿礼。

端的:真的,确实。

干系:责任。

尴尬去处:指容易出麻烦的地方。

恁地:这样,如此。

省得:懂得,知道。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讷讷: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兀的:怎能。语气助词,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反问。

逞办:显示(自己的)机智。

呕:使人生气。

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窥望:暗中观察。

勾当:事情。

戴头识脸:有面子、有身份的。

面面厮觑:互相望着发愣。

聒噪:早期白话小说中江湖人物打招呼的常用语,相当于“打扰了”“麻烦了”。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多含贬义)。

(3)词语辨析

“忍气吞声”和“忍辱负重”都有“忍耐、忍受”的意思。“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侧重指不敢出声反抗,含贬义。“忍辱负重”指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侧重指承担重任,含褒义。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生辰纲是指编队运送的成套寿礼。文中指什么?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答案示例:生辰纲是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义之财。是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取的,从杨志手中智取。

2.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答案示例: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3.请大家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答案示例: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的主要情节是:上路——中计——失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的主要情节是:定计——施计——劫纲。

4.明、暗两线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的?

答案示例: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岗松树林。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1自然段乃至全文中反复写天气的炎热,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环境描写。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天气炎热是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

2.在第1~4自然段中分别写了杨志与哪些人的矛盾?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先写杨志和众军汉的矛盾,接着写与两个虞候的矛盾,最后写与老都管的矛盾。这样写使情节步步深入,内部矛盾逐渐加剧,杨志更加孤立。

3.杨志遇到贩枣客人后,又面临了什么样的矛盾?

答案示例:又产生了两大矛盾:杨志认为七个枣贩行为鬼祟;杨志急于押送生辰纲,怕被蒙汗药麻翻,于是阻止众军汉买酒。这两组矛盾交织一体,将情节推至高潮。

4.杨志是如何处理这两大矛盾的呢?从中可看出杨志怎样的性格?

答案示例:杨志对新的矛盾极其敏感。他机警地监视着枣贩,提防酒中有毒,不仅不准买酒,还责骂众军汉。直到看见枣贩喝了一桶酒后没出什么问题,且另一桶酒也喝了半瓢,才同意买酒。尽管他最终失败,但在这样的矛盾斗争中,他精明能干且处事谨慎的性格却表现得十分鲜明。

5.卖酒汉的出场和离场都是唱着山歌,这两次唱山歌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第一次唱的山歌,内容表现了天气的炎热,暗点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目的是为了引起杨志等人的注意。离开时唱着山歌,表现出计谋实施成功后内心的喜悦之情。

6.“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至课文第13自然段已经结束,作者为什么还要再写一段文字?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补充交代八位好汉的姓名及用计过程,突出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点明了题目。

7.八个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什么地方?

答案示例:①扮成枣贩,麻痹和稳住押运队伍;②挑酒上冈子却故意不卖,激化押运队伍的内部矛盾;③枣贩买下一桶,当面吃尽,增强诱惑力;④故意抢吃另一桶酒,显示酒中无药,消除杨志疑虑;⑤再装赌气不卖,由枣贩调解,卖与众军汉吃,使杨志的思虑没有反复的余地。

四、课堂小结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智多星吴用计谋比青面兽杨志的计谋要高明。杨志棋差一着。杨志之智,更加衬托出吴用之智的高明。可以说是“杨志输智,吴用有用”。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理解填空。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________(朝代)小说家________依据民间传说的故事编纂的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________》,暗写________等人的计谋,明写________的精明;既有大矛盾——________等人之间的矛盾,又有小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写法变化多端,而又合理地表现了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示例: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晁盖、吴用杨志杨志和吴用杨志与老都管、虞候、众军汉

2.根据古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及课文内容,下面四个回目能与“(吴用)智取生辰纲”配对的一项是()

A.(杨志)汴京城卖刀

B.(吴用)智赚玉麒麟

C.(杨志)押送金银担

D.(杨志)中计黄泥冈

答案示例:C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课文讲述的故事,并且对主要人物形象有了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杨志的人物形象,并且一起来学习课文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三、合作探究

(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这里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写出了杨志不注意与两个虞候搞好关系,导致他与两个虞候间的矛盾慢慢加剧,为后文护送生辰纲失败做铺垫。

2.“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说明了什么问题?“无可奈何”又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众军汉宁愿挨打,也不想再走,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天气异常炎热,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杨志与众人的矛盾已不可调和。“无可奈何”表明杨志已失去了领导力,从而导致后面生辰纲被劫。

3.找出文中对杨志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说说体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

这一系列对杨志的语言、心理描写,体现了他精明强干、处事谨慎的性格特点。

(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智取生辰纲”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倾向?

答案示例:赞扬了起义者的智慧和力量,揭示了人民群众同统治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

2.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的途中,在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去生辰纲的经过,刻画了杨志精明能干、小心谨慎、蛮横急躁的性格特征,集中反映了以蔡京、梁中书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的矛盾,热情歌颂了晁盖、吴用等英雄的大智大勇与组织才能。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杨志性格中的哪一面是其失败的内在因素?他性格中的哪一面衬托了吴用等人“智取”的高明?

答案示例:杨志性格中粗暴、蛮横、刚愎自用的一面,激化了内部矛盾。他虐待军汉,无视虞候和老都管,一意孤行,彻底被团队孤立,是其失败的内因。

杨志精明能干,他伪装成客商,在酷热天气下赶路时一反常态,热行凉歇,以预防强人埋伏打劫。黄泥冈上,遇到树林,就担心其中埋伏着强人,看到众军汉要买酒喝,马上想到蒙汗药的危险,就连最后自己喝酒也是经过了一番慎重考虑的。杨志如此小心谨慎,最后却还是中了计,丢了生辰纲,衬托了吴用等人的智谋高他一筹。

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对小说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艺术特色。文中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而这一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比较典型的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推动了情节发展:军汉非歇不可,杨志不允,打将起来,争执之中,遇见伪装的晁盖一行人;而其精疲力竭,口渴难耐,又为下文买酒中计埋下伏笔。

3.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收获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示例:本文中押送生辰纲的明线与智取生辰纲的暗线并行,在黄泥冈会合,构成了中心事件。直到生辰纲被劫,读者还一头雾水,到文末揭开谜底,才恍然大悟。这种双线结构的运用设置了悬念,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了艺术魅力。

(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聂夷中的《伤田家》并简要赏析。

伤田家

(唐)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揭露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诗篇。诗人以质朴明快的语言、沉痛激切的感情,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对农民因遭受剥削而生活困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结尾的祈求皇帝恩赐,则表现出其阶级局限性。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场英雄与英雄的斗争,智慧与智慧的较量,最终,众好汉更胜一筹。小说赞扬了他们劫取不义之财的壮举,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这与强盗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是有区别的。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

?杨志??????

????天不时:酷热难行地不利:黄泥冈险人不和:矛盾重重小心谨慎丟失生辰纲众好汉??????

????天时:酷热难行地利:黄泥冈险人和:齐心协力足智多谋夺取生辰纲斗智斗勇

22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小说发展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感知范进这一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人物的可笑行为背后所反映的荒谬的社会现实,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2.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性,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心灵的荼毒。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认识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感知范进这一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参加科举考试,凭“四书五经”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可惜有人中举了,却疯了,他就是范进。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为其代表作。

2.知识链接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它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腐败的吏治、压抑的科举、虚伪的礼教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作揖.(yī)带挈.(qiè) 醺.(xūn)

腆.(tiǎn) 啐.(cuì) 嗑.(hé)

簇.拥(cù) 讳.(huì) 踹.(chuài)

拙.病(zhuō) 商酌.(zhuó) 星宿.(xiù)

斋.

公(zhāi) 绾.(wǎn) 少顷.(qǐnɡ) 磕.(kē) 桑梓.(zǐ) 轩.

敞(xuān) 细丝锭.子(dìng) 攥.

(zuàn) 瘟.(wēn) 宿????? (xiù)星宿(sù

)住宿(xiǔ)一宿

帖?????

(tiě)请帖(tiē)妥帖(tiè)字帖 (2)词语释义

倒运:倒霉。 带挈: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烂忠厚:忠实厚道得没有出息。

见教:指教(我)。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像在对方头上喷了狗血一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尖嘴猴腮:形容人面部瘦削,相貌丑陋。

摸门不着:意思是被骂晕了,不知该怎么办。

火候:文中指写文章的功夫。

央及:恳求,请求。

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淋淋漓漓:形容湿淋淋地往下滴。

拙病:难治的病。

商酌:商量斟酌。

权变:随机应变。

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轩敞:高大,宽敞。

果不其然:果然(强调不出所料)。

(3)词语辨析

“吩咐”和“嘱咐”都有“对人口头交代”的意思。“吩咐”指口头派遣,带强制性口气。“嘱咐”含告诫、劝勉的语气,不带强制性。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试概括各部分大意。

答案示例: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11):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2.请分别给两个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第一层(1):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第一层(3~5):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9):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0、11):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出榜那天,家中断炊,范进奉母亲之命到集上去卖鸡这一情节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多余。①这一情节不仅写出了范进家境的贫穷,而且与后文中举后的富贵形成鲜明的对比。②范进一家穷困至此而无人伸出援手,突出了世态的炎凉。③范进的地位在一天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增强了讽刺意味。④引出下文:因为去卖鸡,他中举的消息才会由邻居去告知,才会有范进的不相信,由此引发了范进喜极而疯的闹剧。

2.邻居前来报喜,范进为何不信?

答案示例:范进对自己中举的消息一时难以置信,是因为他屡试不第,早已习惯接受失败,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中举。所以邻居告知他时,他并不信。说明了范进的迂腐无能和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之深。

3.第5、6自然段中众邻居所说的话及主动拿鸡蛋酒米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答案示例:“科举”是横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条鸿沟,则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表现了封建时代的世态炎凉和众邻居的趋炎附势。

4.胡屠户来贺喜拿的是些什么样的礼物?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带来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这与开头仅“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胡屠户的势利。

5.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前来拜会,范进和张乡绅的对话反映了什么?

答案示例:范进明知张乡绅是为了拉拢自己,说出了一些无稽攀附的话,但还是顺着他的话应答,说明两个人都是虚意逢迎、圆滑世故的人。张乡绅虚伪狡诈、趋炎附势;范进也早已被官场世故圆滑的污浊之气污染。

6.写张乡绅的富有、出手阔绰与范进中举发疯有无联系?

答案示例:二者之间有联系。中举就会大富大贵,所以读书人醉心功名,一心想通过科举一步登天。范进在一天之内就变得有钱有房有身份地位,这就说明了他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中举反而发疯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为线,将范进中举前后各色人物的行为态度进行了鲜明对比,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人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直指科举制度和病态的社会。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这是________描写,表现了胡屠户________的性格特点。“现世宝穷鬼”体现了他对范进的________。“唯唯连声”形象地写出了范进________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语言嫌贫爱富蔑视和侮辱麻木、懦弱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达到的讽刺效果。这节课,我们再来深入探讨课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三、合作探究

(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第2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胡屠户的哪些特点?

答案示例:语言描写。再次表现了胡屠户的粗俗和势利。胡屠户对范进恶语相向,不留一丝情面,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觉得自己比穷困潦倒的范进地位更高。可见胡屠户把钱作为了评价人的标准。

2.“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夸张。生动地写出胡屠户对范进的傲慢之态、嘲讽之意。从侧面写出范进家境的清贫,从而说明范进对科举考试极其热衷,连生计都荒废了。

3.赏析句子:“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答案示例:“一步一踱”是动作描写,“东张西望”是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出范进卖鸡时的可怜相,为下文中举喜极而疯的情节做铺垫。

4.胡屠户喝酒壮胆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表现了胡屠

户对中举后的范进的敬畏,这与中举前对范进的鄙视形成对比,显得异常滑稽可笑,增强了讽刺效果。

5.胡屠户打完范进后,认为“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这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此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胡屠户的惶恐、迷信和滑稽可笑,让故事情节妙趣横生。让人在发笑的同时仿佛看到了胡屠户谄媚、庸俗、势利的小人嘴脸,也从侧面揭示了“举人老爷们”的淫威。

6.范进屡试不第,突然高中,喜极而疯,醒了之后,感觉“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但对“中的第七名”记忆深刻,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范进热衷功名,但屡试不中,半生穷困潦倒,一旦考中了,脆弱麻木的神经无法承受巨大的欢喜,所以他是喜极而狂,喜极而疯。可他就算发疯也还牢记着自己的名次,可见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之深。

7.“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答案示例:范进中举之后,地位马上变了,原来平起平坐的邻居,不仅要对他口喊“老爷”,走路也让他在前边;原来威风八面的老丈人,也唯唯诺诺地给他扯弄滚皱的衣服。这些细节表现了众人的趋炎附势。

8.赏析句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答案示例:“攥、舒、缩、揣”这几个动词,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胡屠户嗜钱如命、自私贪婪又虚伪做作的市侩形象,饱含了丰富的讽刺意味。

9.结尾对胡屠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胡屠户拿着银子喜极而归,与前文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形成鲜明的对比,刻画出了胡屠户的虚伪、贪婪,也从侧面反映出中举给范进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课文以“范进中举”为核心,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遭遇,着重刻画了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在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作者对文中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细,请以范进为例作分析。

答案示例: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

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2.本文的讽刺效果极佳,请结合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本文达成讽刺效果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借助夸张的手法。要说喜极而泣,这是生活中常有的事,作者在此悄悄地绕开常情,运用夸张,将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让读者更清楚科举是怎么回事。但夸张并不是失真,在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里,“中举发疯”虽不是普遍的事,却也是“会有的实情”。

二是借助对比的手法。文中写胡屠户就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对众乡邻的描写也是用的对比。中举前没有人关心范进一家的死活,中举后人们纷纷主动送鸡蛋酒米;连向来不来往的张乡绅也上门拉拢关心。这种前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漠。

(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儒林外史》中还有哪些儒生和范进同类?这类儒生的存在反映了什么?

答案示例:如周进,薛家集的老塾师,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常受他人的轻蔑、侮辱。在他别无出路不得不与商人为伍之时,一见到贡院号板,便满腹委屈,当着众商人的面,撞头痛哭,遍地打滚,“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听到几个商人要凑钱为他捐个监生,他爬到地下就磕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他与范进均是大半生穷途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最终爬了上去。而且一个喜疯,一个哭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类人的大批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作者对他们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这样的人物形象的价值在于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状:①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②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③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

四、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和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的刻画,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

????中举前????? 胡屠户百般羞辱众乡邻漠不关心借钱参加乡试中举后??

??? 胡屠户百般讨好众乡邻关心倍切

张乡绅极力拉拢世态炎凉 趋炎附势

23*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以人物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刘备、诸葛亮二人的胸怀与才识,学习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2.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

以人物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就是以三国时代为背景,写就的一部传世名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三顾茅庐》就是书中一段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多才多艺,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2.背景资料

建安十二年(207)冬至建安十三年(208)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3.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现实。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拜谒.(yè) 今番.(f ān) 叱.

(chì) 侥.

幸(jiǎo) 岂可相强.(qiǎng) 犹.然(yóu) 纶.巾(guān) 鹤氅.

(chǎng) 汉室末胄.(zhòu) 愧赧.

(nǎn) 谬.(miù) 倾颓.(tuí) 窃.

命(qiè) 沔.水(miǎn) 殆.(dài) 民殷.(yīn) 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 冠????? (ɡuān )王冠(ɡuàn )冠军 屏?????

(bǐn ɡ)屏气(pín ɡ)屏风

殷????? (yīn )殷商(yān )殷红 塞????? (sè)阻塞(sāi )塞满(sài )塞外

宿????? (sù)宿舍(xiǔ)住一宿

(xiù

)星宿 纶?????

(ɡuān )纶巾(lún )涤纶 (2)词语释义

拜谒:拜见。 叱:大声责骂。

犹然:仍然。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林泉:山林和泉水,引申为隐居之地。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

倾颓:衰败。

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文中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暗弱:昏庸懦弱。

存恤:爱惜,体恤。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招揽有才德的人。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站立,表示敬意。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3)词语辨析

“如雷贯耳”和“臭名昭著”两个词都有“名声很大,名声在外”的意思。“如雷贯耳”是指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含褒义。“臭名昭著”是指坏名声人人都知道,含贬义。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答案示例:“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刘备三顾茅庐,

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建功立业,兴复汉室。刘备前两次拜访孔明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孔明出山。

2.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2、3):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4):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鲁莽、直爽。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答案示例: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末胄”“愚夫”并“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

答案示例:求贤若渴,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

2.第3自然段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肖像、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世事、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3.第3自然段中“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示例: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4.第3自然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天下将成三足鼎立之势。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智慧的旷世奇才。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试分析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时,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平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恭敬地等了许久,可见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

2.刘备三顾茅庐,几经波折才见到诸葛亮,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本文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刘备第三次拜谒孔明,好不容易遇到他在家里,没想到他还在睡觉,刘备只好继续等候。见孔明翻身以为是醒了,没想到他又侧身睡着了,起来后更衣又花掉“半晌”。这样千呼万唤孔明才露出真容。曲折的故事,处处设置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杜甫的《蜀相》并简要赏析。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六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准确诠释先进的课程理念,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在保持第三学段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老师们已经使用过五年级教材,对理解和把握本册教材打下了基础。为了让老师们更清楚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做简要的介绍,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 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 教案

13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三首诗词,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 资料超市: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行路难》

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三、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1 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模拟当时的情景,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积累好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法 学法指导:自学、交流、深入理解 课型及教学课时: 新授课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好朋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3.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接任C122班一年,我发现学生变化很大,虽然调皮但单纯可爱,虽然基础差,但上课善思维,爱发言。从八年级期末检测考试成绩来看,进步很大,由原来的倒数第二一跃为顺数第二,很多同学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部分同学的潜力还没开发出来,良好的语文习惯如课外阅读、利用工具书、主动积累素材、写日记等尚未养成,所以初三任重道远,但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会越来越高,来期的中考成绩也会不错的!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全册分析 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上期学生基础一般,成绩有所提升,但提升阅读水平和理解水平以及写水平还较差,有50%的同学对于阅读短文理解缺乏信心,见其兴叹,写作更是心中充满的激情,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自己的知识面较狭窄。本学期将在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二.思想情况 通过本册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准确思想方法。 三.教材内容分析 着“增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使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1篇,选读课文4篇,8个基础训练。教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导读,课例,读写例话,积累使用。体现了由实践到理解再到实践的过程。为了协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教材编绘了多幅插图. 四.教学目的要求 1、巩固汉语拼音,识字100个。能准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分清文章中的事物与联想;能提升默读的速度;能选择句子的表达方式;学会积累词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能有有条理地写事和人,做到有中心;会修改作文;会写简单的合理的想象作文;会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会写感谢信。 4、能听广播说说自己的感想;听录音以后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根据不同对象说说(写写)给同学的毕业赠言。 5、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准确思想方法. 五.教学措施 1、看图学文教学时,要将事物的形象和文字描述紧密结合起来。 2、讲读课文教学时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 3、重视词、句、段的训练,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增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4、增强信息反馈,注意师生沟通。 5、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6、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使用电教设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7、积极展开各项活动,让学生多一些体验教育,为语文学习提供实践经验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沁园春雪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 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 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 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 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 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 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 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 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 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六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简介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介绍 单元教材概貌: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进行一次“童话寓言之旅”。单元中《稻草人》、《寓言两则》、《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精读课文,《刺猬汉斯》、《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是略读课文。其中有两则是文言文寓言,剩下的课文是童话作品。 本单元以“要注意领悟作者在童话、寓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为专题。既编排了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作品,也有外国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格林兄弟、赛尔玛˙拉格洛芙的著名童话,还有在本套教材中首次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我国古代的著名寓言。 《稻草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由于看到稻子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由于发现稻叶上有小蛾及很多子而无比惊恐。又因自己无效的警告而愁闷。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叶而为白白付出辛苦的主人深感痛心。课文表达了稻草人因能力所限,而无力挽救主人命运的痛苦心情,一个忠诚、尽职、心地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浮于眼前。 《寓言两则》所选编的《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都是著名的寓言故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课文记叙了在大年夜,一个小姑娘又冷又饿,在街头卖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现了暖和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街头。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刺猬汉斯》这篇课文是德国格林兄弟的童话。讲的是一个富有的农夫的怪儿子---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童话表现了主人公汉斯的坚毅、勤劳、纯朴、善良,同时还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展现了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长篇童话中的一个情节。课文写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放鹅的男孩经常捉弄鹅。一天他被小精灵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他勇敢地从狐狸口中救下一只野鹅,最终得到野鹅们的信任。故事中我们看到尼尔斯知错改错、勇于舍己、乐于助人,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 这几篇课文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通过阅读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及深奥道理,并在潜移默化间感受到童话、寓言这两种文学体裁的无穷魅力。 教师在教学前,应大体了解童话、寓言的概念及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注重引领学生欣赏童话所展现的美丽奇妙的景色,注重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品味、积累童话的语言,从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启迪。对于首次学习《寓言两则》这篇文言文,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并在学习方法上教育恰当地指导。教师可以先行查找、归纳一些学习文言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文言语句的翻译可采用“留、换、补、删”四种具体方法。 1、保留原词。即凡人、事、物等名词性的表意词可以保留不动。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沁园春雪【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烧、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 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 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 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 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 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 情,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口口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 的评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 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 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 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嫄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 胸中豪情激

2018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生字:邀俯瀑峭躯津蕴侠谧巷俏逗庞烘烤韵勤勉吻 2、词语盘点: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 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神奇 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恶作剧奇妙无比不拘一格年过花甲 3、本单元形近字: 激(激动) 邀(邀请) 暴(暴露) 瀑(瀑布)律(纪律) 津(津津乐道) 俏(俏丽) 峭(陡峭) 悄(悄悄)巷(巷子) 港(香港) 龙(巨龙) 庞(庞大) 供(供应) 烘(烘烤)侠(侠客) 峡(峡谷)辩(辨认) 辨(辨别) 拷(拷问) 烤(烤干)漆(漆黑) 膝(膝盖) 4、本单元近义词: 轻盈──轻快水洼──水坑欢悦──愉悦清晰──清楚优雅──文雅柔软──柔和 宛若──好像啼啭──婉转湿润──潮湿轻捷──轻快辨认──分辨融化──消融 异常──非常幽静──寂静凝聚──凝结赋予──给予雕琢──雕刻万仞──万丈 绵亘──绵延清晰──模糊干燥──潮湿幽静──喧闹柔软──坚硬异常──正常 5、词语搭配: 德高望重的老人清凉的山泉汨沓的溪流飞流的瀑布陡峭的悬崖悠悠的白云 淘气的云雀别有深意的仪式湿润的山风无字的歌谣奇妙无比的琴键优雅的小曲 幻想的色彩轻捷柔软的手指炎一般的红色水淋淋的嫩绿清脆的音响天然的美 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美不拘一格的美野性的美 熙熙攘攘地往来意味深长地对视不断地左冲右撞悠悠忽忽地漫游 幽径一个老朋友一位老人一棵树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 一群归鸟几声犬吠一路月色一阵山风一缕缕云雾一曲歌谣一个音符一首小曲一丛绿草一只鸟儿一场山雨 6、本单元文学常识: (1)《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著名诗人、散文家; (2)《山雨》作者是赵丽宏; (3)《草虫的村落》作者郭枫著名诗人、作家; (4)《索溪峪的“野”》作者曹敬庄,作家、教授,编有《现代散文精选》。 第二单元: 1、生字:施挠庸艰毅铲劣惹讥浆岔挚寝频朦胧凄斑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归纳

部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 一、易读错的字 绿毯 ..(lǜ tǎn)马蹄.(tí)衣裳.(shang)稍.微(shāo)羞涩.(sè) 点缀.(zhuì)幽.雅(yōu)笨拙.(zhuō)参差 ..(cēn cī) 单薄.(bó) 花苞.(bāo)花蕾.(lěi)妩媚 ..(wǔ mèi)衣襟.(jīn)恍.然(huǎng)烟渚.(zhǔ)旷.工(kuàng) 惊鹊.(què) 鸣蝉.(chán)茅.店(máo) 苍穹.(qióng)坠.落(zhuì)孕.育(yùn)冠冕 ..(guān miǎn)摇曳.(yè) 旖旎 ..(fù yù)硕.大(shuò)凝.视(níng)婆.娑(pó suō)..(yǐ nǐ)馥郁 二、易写错的字 绿毯 ..马蹄.豆腐.稍微 ..礼貌.拘.束 ..羞涩 ..衣裳.柔美 ..彩虹 点缀 ..愁怨 ..惊鹊. ..笨拙.单薄.妩媚 ..花苞.衣襟.恍然 ..幽雅 三、多音字 báo(薄片) mēng(蒙骗) cān(参加) 薄bó(单薄)蒙méng(启蒙)参cēn(参差) bò(薄荷) měng(蒙古) shēn(人参)鲜xiān(新鲜)散sǎn(散文)结jiē(结实) xiǎn(鲜见) sàn(散步) jié(打结) 四、形近字 陈—阵裳—堂虹—红蹄—啼腐—俯稍—梢微—薇 雅—难拙—绌襟—禁糊—湖德—得鹊—借蝉—禅 五、近义词 明朗—晴朗愉快—高兴柔美—优美勾勒—勾画惊叹—惊奇 舒服—舒适奇丽—艳丽洒脱—潇洒忽然—突然大方—慷慨 拘束—约束羞涩—害羞响亮—洪亮表演—演出茂盛—茂密

朦胧—隐约幽雅—典雅分辨—辨别似乎—好像妩媚—妖娆 赠予—赠送傍晚—黄昏硕大—丰硕凝视—注视领悟—领会 六、反义词 愉快—难过喜欢—讨厌舒服—难受静寂—热闹热乎乎—冷冰冰 拘束—洒脱羞涩—大方茂盛—稀疏朦胧—清晰浑浊—清澈 笨拙—机灵参差—整齐遮掩—掩盖单薄—结实模糊—清楚 傍晚—黎明硕大—渺小 七、重点词语 高歌一曲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流入人际久立四望静立不动 忽飞忽落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热乎乎团结互助城里城外 半树银妆断断续续映入眼帘细雨迷蒙平淡无味苍穹坠落 昏昏睡去芬芳馥郁亮晶晶硕大无朋婆娑起舞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八、词语搭配 【形容词】 (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忽飞忽落)的小鸟 (远处)的小丘(各色)的衣裳(静寂)的草原 (尖尖)的帽子(会心)的微笑(幽雅)的甜香 九、常考句型 【比喻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拟人句】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比喻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比喻句】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相机理解第一自然段) (3)结合课件学习课后生字,比较形近字。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3)交流感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各单元拼音复习题

( 六年上—1—1 ) 姓名: q?nɡshuǎnɡyín s?nɡchànɡha( )( )( ) yüo qǐnɡ fǔ shyn nínɡ wànɡ( )( )( ) pù bù dǒu qiào tǐnɡ bá( )( )( ) shyn qū j?nɡ zhì yùn hán ( )( )( ) ào mì xiá ka jìnɡ mì( )( )( ) zhu?suíxiǎo xiànɡqiào lì( )( )( ) hōnɡ kǎo y?n yùn yǎn z?u ( )( )( ) tàn suǒ qín miǎn màn y?u ( )( )( ) qīn wtn d?ɡüo wànɡ zh?nɡ( )( ) ( 六年上—1—2 ) 姓名: j?n j?n ladào bi?yǒu shyn yì ( )( ) zuǒ chōnɡ y?u zhuànɡ ( ) yì wai shyn chánɡazu?jù ( )( ) pánɡrán dàwùxínɡsacōnɡcōnɡ ( )( ) sh?n qí yōu yǎ biàn ran ( )( )( ) q?nɡx?n huün yuaq?nɡcuì ( )( )( ) nínɡ jù qí miào wú bǐ ( )( ) bùjūyìɡ?nián ɡu?huüjiǎ ( )( ) ( 六年上—2—1 ) 姓名: ji? chū xiū zhù sha jì ( )( )( ) sh?ɡōnɡ zǔ náo k?nɡ zhì ( )( )( ) hōnɡ d?nɡ jiün jù yì rán ( )( )( ) chǎn pínɡ miǎn lìa lia ( )( )( ) ní jiünɡ chà dào zhyn zhì ( )( )( ) bì miǎn m?nɡ l?nɡ q? liánɡ ( )( )( ) yǐn y?nɡ jū yōnɡɡuün ( )( ) xuán yáqiào bìkuánɡfynɡnùháo 1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组 1 山中访友‥‥‥‥‥‥‥‥‥‥‥‥‥‥‥‥‥‥‥‥‥‥‥‥‥‥‥‥1 2* 山雨‥‥‥‥‥‥‥‥‥‥‥‥‥‥‥‥‥‥‥‥‥‥‥‥‥‥‥‥‥‥4 3 草虫的村落‥‥‥‥‥‥‥‥‥‥‥‥‥‥‥‥‥‥‥‥‥‥‥‥‥‥‥6 4* 索溪峪的“野”‥‥‥‥‥‥‥‥‥‥‥‥‥‥‥‥‥‥‥‥‥‥‥‥9 口语交际?习作一‥‥‥‥‥‥‥‥‥‥‥‥‥‥‥‥‥‥‥‥‥‥‥‥‥1 2 回顾?拓展一‥‥‥‥‥‥‥‥‥‥‥‥‥‥‥‥‥‥‥‥‥‥‥‥‥‥‥20 第二组 5 詹天佑‥‥‥‥‥‥‥‥‥‥‥‥‥‥‥‥‥‥‥‥‥‥‥‥‥‥‥‥23 6 怀念母亲‥‥‥‥‥‥‥‥‥‥‥‥‥‥‥‥‥‥‥‥‥‥‥‥‥‥‥26 7* 彩色的翅膀‥‥‥‥‥‥‥‥‥‥‥‥‥‥‥‥‥‥‥‥‥‥‥‥‥‥29 8* 中华少年‥‥‥‥‥‥‥‥‥‥‥‥‥‥‥‥‥‥‥‥‥‥‥‥‥‥‥32 口语交际?习作二‥‥‥‥‥‥‥‥‥‥‥‥‥‥‥‥‥‥‥‥‥‥‥‥‥35 回顾?拓展二‥‥‥‥‥‥‥‥‥‥‥‥‥‥‥‥‥‥‥‥‥‥‥‥‥‥‥41 第三组 9 穷人‥‥‥‥‥‥‥‥‥‥‥‥‥‥‥‥‥‥‥‥‥‥‥‥‥‥‥‥‥‥44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47 11 唯一的听众‥‥‥‥‥‥‥‥‥‥‥‥‥‥‥‥‥‥‥‥‥‥‥‥‥‥49 12* 用心灵去倾听‥‥‥‥‥‥‥‥‥‥‥‥‥‥‥‥‥‥‥‥‥‥‥‥‥52 口语交际?习作三‥‥‥‥‥‥‥‥‥‥‥‥‥‥‥‥‥‥‥‥‥‥‥‥‥54 回顾?拓展三‥‥‥‥‥‥‥‥‥‥‥‥‥‥‥‥‥‥‥‥‥‥‥‥‥‥‥58 第四组 13 只有一个地球‥‥‥‥‥‥‥‥‥‥‥‥‥‥‥‥‥‥‥‥‥‥‥‥‥60 14* 鹿和狼的故事‥‥‥‥‥‥‥‥‥‥‥‥‥‥‥‥‥‥‥‥‥‥‥‥‥63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65 16* 青山不老‥‥‥‥‥‥‥‥‥‥‥‥‥‥‥‥‥‥‥‥‥‥‥‥‥‥‥69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复习教案2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复习教案2 教学设计案学科语文授课年级初三授课教师课题九上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授课日期教学目标学习议论文,;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及相关知识点重难点分析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2、领悟作者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间接的方法。3、体会驳论文犀利的语言。4、体会驳论文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的特点。5、学习辩论技巧,、训练论辩能力。教学策略分析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过程与手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设计意图导入导学二、积土成山①生字:1. 丰富的字词慨玄渺仆摧抹搽诓宰诬刎篡蓟稽诏晏泮②生词:玄虚渺茫诓骗慨叹地大物博怀古伤今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前仆后继诬蔑脂粉抹杀自欺欺人死心塌地中兴典籍殊不知无稽祠堂造次爵士玲珑势必仆役下马威前呼后拥疏忽脆弱深奥疑虑2、精彩的句子①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品析: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才真正能够从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语句排列整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②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品析: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一开始就揭示对方的论点及其论据。指出这种悲观论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是事实”“也是事 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等语句,极富有嘲讽意味,极其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映衬,又从变化中显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品析: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真理。他们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不息,他们才是中华民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作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作文题 习作一 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 自然界中,雨是一抹绚烂奇丽的色彩,有蒙蒙的细雨,有狂风怒吼的暴雨,有闪电雷鸣的雷阵雨。而我是淅淅沥沥的秋雨。 调皮的我开始霏霏地飘洒,密密麻麻的洒地面上,但是无声无息。我放眼望去,整个大地焕然一新,我仿佛给大地挂上了一层簿簿的帘子。小树们贪婪吸着雨露,爱美的花儿们脱下自己五颜六色的长裙,松鼠孩子躲在树枝下,摊开小手接着水滴,并兴奋的叫着下雨啦下雨啦。树林是那么安静,只有雨打在落下的树叶上,融入泉水中,滴在每一个小动物的脸上。雨,如丝如缕飘向森林,织起了一张无崖的绿茸茸的地毯。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田野。我环顾四周,你看田野里层层梯田一片金黄,一人高的玉米,像老人捋着胡子笑口常开,沉甸甸的金黄色的谷子向你低头鞠躬表示欢迎。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红玛瑙似的大枣子,咧开大嘴的石榴,灯笼似的西红柿,金黄的稻田里,已有农民在开镰割稻,这是胜利的秋天,丰收的秋天。秋天的田野啊!金黄灿灿,一望无际,到处是金黄的稻浪。秋风拂过那沉甸甸的稻穗,发出声响,仿佛在催促人们:“快收吧,快收吧!”这已到丰收的季节了。我微笑的望着稻田,我舞动着,将雨泼洒。我使劲全身的力气,因为我知道这场雨过后是农民的笑脸,是丰厚的丰收。 我笑着离开了田野,来到了熙熙攘攘的都市里。人们撑着花花绿绿的伞,滴滴哒哒声音化成了一个一个的音符,跳入了大自然的乐曲中。马路上畅通无阻,没有喇叭的不和谐之声,没有大声喧哗的吵闹声,只有蒙蒙的雾,细细的雨。一切是那么安静祥和。 我哗啦啦唱起歌,咦,远处波涛汹涌的不是大海吗?我急速飞奔,要知道看大海一直是我的愿望。巨浪一次一次打击着海面,时而雄伟,时而柔和。水面上的波浪翻动着,滚动着。伴随着激情澎湃、急速雄伟的海浪我不禁在天空中跳起了迪斯科。海浪越翻越勇,我越跳越快,雨越下越大。 渐渐的云散了,雨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空气那么清新,人们收起了自己手中的伞,小动物们也纷纷从树下跑了出来。我仰望天空想,接下来应该是彩虹姐姐接班了吧…… 天空的那一边出现了彩虹,它凝结了我的汗水,它留给了天空一道绚烂。 天渐渐暗了下来。 月,一弯新月,带着难以描绘的含羞挂上了深蓝的天。天,好悠远好悠远,缀满了星斗,像宝石,似珍珠,又似如玛瑙,点缀着这明净的夜。月色润润,星光盈盈。世界的一切,早已沉浸在这月色中。 习作二 我给祖国画张像 从长城到长江,从布达拉宫到故宫,从敦煌石窟到龙门石窟......我们伟大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 诗词三首-教案

13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 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

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 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作者在这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这么说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处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他受诏入京后,却没有被皇帝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后一句化用了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典故。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作者化用典故刚刚有了信心,为何又开始感叹行路难? 明确:当作者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说明了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作者却相信终有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