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层结构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书

五层结构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书

五层结构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书
五层结构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书

1 绪论

根据设计材料提供的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气象条件以及基本设计资料,确定计算方案。建筑物的设计过程包括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部分。

1.1 结构设计部分

分别从结构体系、结构总体布置、屋盖的结构方案、基础方案的选择及结构计算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

构件布置:按建筑方案中的平、立、剖面进行设计,确定各构件的截面及布置,绘出结构计算简图并初选梁、柱截面。

荷载统计:在选截面的基础上,按从到下的顺序进行,在荷载的取值按各房间的使用功能及位置查找荷载规范,完成恒载及活载的统计,并求出重力荷载代表值。

横向框架内力分析:分析了横向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梁端、柱端弯矩、剪力。

内力组合:对恒载、活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进行组合,找出最不利的内力组合,作为对框架梁、柱进行截面设计,和截面配筋计算的依据。

板的设计:用弹性理论对板进行设计,求出板的配筋。

1.2计算机应用

使用了AutoCAD、Excel表格制作和Word进行了排版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我严格按照现行结构设计规范和现行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取一榀框架进行内力配筋计算,绘制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参考了有关房建、混凝土结构、抗震等教材。

2 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某学生宿舍楼 2 拟建地点:见总平面图。 3 建设规模:建筑层数为4层。 4 建筑面积:约26002m

5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1设计原始资料

(一)气象条件

(1)气温 :北方寒冷地区。

(2)主导风向为北风,基本风压W0=0.75KN/m2。

(3)年降雨量:7至8月份为雨季,施工中应采用防范技术措施。 (二)地质条件

(1)场地描述:建筑场地地段情况见总平面图图所示,场地地势平坦。 (2)地质条件:根据勘察报告,建筑场地土类别为Ⅱ类,其它略。 (三)材料供应

(1)三材品种齐全,可生产C50以下混凝土。

(2)墙体材料:承重墙可供应页岩砖,填充墙用190规格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加气混凝土砌块或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 (四)施工条件

(1)合同工期:9个月 (2)水、电、路已通至现场 (五)基本资料

本建筑为某学生宿舍楼,共4层,室内地面标高:0.000±,室外标高:0.450m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建筑混凝土强度 等级为30C ,梁、板、柱受力钢筋采用400HRB 级,箍筋采用335HRB 级。 (六)建筑做法

1)屋面做法

防水层:两道3厚SBS 防水层 找平层:15厚水泥砂浆找平层

找坡层:水泥珍珠岩2%找坡,最薄处30;

结构层:12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保温层:100厚的棉板保温层

2)标准层楼面

面层:10厚地砖,素水泥砂浆填缝;

结合层:4厚水泥胶结合层;

找平层: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素水泥砂浆一道;

结构层:10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3)卫生间楼地面做法

面层:10厚防滑陶瓷地面砖,稀水泥浆填缝;

结合层: 1:2干硬性水泥砂浆结合层最薄处20厚,从门口向地漏找坡1%;素水泥砂浆一道;

防水层:高分子聚合物水泥复合防水涂料1厚,四周沿墙刷起250高;

结构层:12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找平层: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素水泥一道

工具体情况实测后予以适当调整,用料必须满足各种强度要求。

3 结构设计

3.1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横向承重)体系

下面以计算第6榀为例计算:

3.1.1 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 结构平面布置如图(3.1)所示

图3.1 结构平面布置图

各梁柱截面尺寸确定如下:

边跨(AB 、CD 跨)梁:取400h mm =,200b mm =。 中跨(BC 跨)梁:取400h mm =,200b mm =。 边柱连系梁(A 轴、D 轴):取b h ?=200mm ×400mm 。 中柱(B 轴、C 轴)连系梁:取b h ?=200mm ×400mm 。 柱截面均为b h ?=400mm ×400mm 。现浇楼板厚120mm 。 各梁柱构件的线刚度经计算见图3.2

其中在求梁截面惯性矩时考虑到现浇楼板的作用,取I =20I (0I 为不考虑楼板翼缘作用的梁截面惯矩)。

AB 、CD 跨梁:31

20.20.4/5.412c i E =?

??= 433.9510()c E m -? BC 跨梁: ()

343108.84.24.02.0121

2m E E i c c -?=???=

上部各层柱: ()

3431046.63.4.04.0121

m E E i C c -?=???=

底层柱: ()

3431068.455.4.04.0121

m E i c -?=???=

4310c E m -图3.2 注:图中数字为线刚度,单位:

3.2 荷载统计

3.2.1 恒荷载计算

① 屋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15厚1:2水泥砂浆找平 20.015200.3/KN m ?=

水泥珍珠岩2%找坡 2

0.05150.75/K N m ?= 100厚钢筋混凝土楼板 20.1225

3.00/

K N m ?

=

屋面恒荷载 23.98/K

N m 边跨(AB,CD 跨)框架梁自重梁侧粉刷

0.20.4252/ 2.20

4/2(0.40.1)0.02170.204/K N m K N m K N m ??=??

???-??=??

中跨(BC 跨)框架梁自重梁侧粉刷

0.20.4252/ 2.204/2(0.40.1)0.02170.204/KN m KN m KN m ??=?????-??=??

因此作用在顶层框架梁上的线荷载为:

m

KN g g CD AB 204.21414==

14BC g =2.204m KN

m KN g g CD AB 13.133.398.32424=?==

55.94.298.324=?=BC g m KN

(注:下标4代表第四层及顶层框架梁) ② 楼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20mm 厚1:2水泥砂浆找平 20.02200.4/KN m ?= 10mm 厚地砖 20.02200.4/KN m ?= 120mm 厚钢筋混凝土面板 20.1225 3.00/KN m ?= 15mm 厚纸筋石灰抹灰 20.015160.24/KN m ?= 楼面恒荷载 23.67/KN m

边跨梁及其粉刷 23.4/KN m

边跨填充墙自重

墙面粉刷

()()m

KN m KN m KN 5.89.11725.03.302.060.68.115.03.32.0???

=??-?=?-?

中跨框架梁及梁侧粉刷 2.204 m KN 因此作用在中间层框架梁上的线荷载为:

g 1AB =g 1CD =2.204+8.5=10.704m KN g 1BC = 2.204/KN m g 2AB =g 2CD = 111.123.367.3=?m KN g 2BC = 80.84.267.3=?m KN ③ 屋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边柱连系梁自重 6.6253.34.02.0=???KN

粉刷 ()63.0173.3212.04.02.0=???-?KN

0.9 m 高女儿墙自重 28.11192.03.39.0=???KN 粉刷 01.2173.3202.09.0=????KN 连系梁传来屋面自重

84.1098.33.32

1

3.321=????KN

顶层边节点集中荷载 36.3144==D A G G KN 中柱连系梁自重 6.6253.34.02.0=???KN

粉刷 ()63.0173.3212.04.002.0=???-?KN

连系梁传来屋面自重

()28.1198.335.14.23.33.32

1

=??-+?KN 82.1198.38.13.321

=???

—————————————————————————————————— 顶层中节点集中荷载 33.3044==D B G G KN ④ 楼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边柱连系梁自重 6.6KN 粉刷 0.63KN

钢窗自重 2.1 1.80.45 1.7KN ??= 窗下墙体自重 0.20.9 3.211.813.59KN ???=

粉刷 20.020.9 3.217 1.96KN ????=

窗边墙体自重 0.2 1.4(3.3 1.8)11.8 6.94KN ??-?= 窗上墙体自重 0.20.5 1.811.8 2.12KN ???= 框架柱自重 2.13253.3044.0=???KN

粉刷 0.8?0.02?3.3?17=0.84KN

连系梁传来楼面自重

0.1067.33.32

1

3.321=???KN

中间层边节点集中荷载 63.57==D A G G KN

中柱连系梁自重 6.6KN

粉刷 0.63KN 内纵墙自重 3.2 3.50.211.829.43KN ???=

扣除门洞重加上门重 2.10.9(3.040.2) 5.37KN -??-=-

框架柱自重 13.2KN

连系梁传来楼面自重

()4.23.33.32

1

-+?67.335.1??=10.40KN

2

1

?3.3?1.8?4.12=12.24KN 过梁自重 0.81KN

中间层边界点集中荷载 KN G G C B 94.67== ⑤ 恒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简图 恒荷载作用下结构计算简图如下图3.3

图3.3 恒荷载作用下结构计算简图

3.2.2楼面活荷载计算

楼面活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简图如图3.4所示 图中各荷载值计算如下: 顶层:

65.13.35.044=?==CD AB P P KN

KN P BC 2.14.25.04=?=

2144=

=D A P P ?3.3?21

?3.3?0.5=1.36KN ()KN P P C B 78.25.03.33.34

1

5.035.14.23.33.32144=???+??-+?==

标准层:

6.63.30.2=?==CD AB P P KN

64.25.2=?=BC P KN KN P P D A 445.523.33.34

1

=???=

= ()KN

P P C B 32.135.24.23.33.35.12

1

445.5=?-+??+==

图3.4 楼面活荷载作用下结构计算简图

3.3内力计算

3.3.1恒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恒荷载(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采用分层法。 标准层:

由图3取出中间任一层进行分析,结构计算简图如图(a)所示,图中除底层柱外其余柱的线刚度取框架柱实际线刚度的0.9倍。

图3.5-(a)中梁上分布荷载由矩形和梯形两部分组成,根据固端弯矩相等的原则,先将梯形分布荷载及三角形分布荷载,化为等效均布荷载如图3.5(b)所示,等效均布荷载的计算公式如图所示。

图3.5 分层法计算简图

图3.6荷载等效图

把梯形荷载化作等效均布荷载 3.04

.53

.35.01=?

=α '

=g 边231112(12)AB AB g g αα+-+=20.96m KN /

KN g g g BC BC 704.78.88

5

204.28521'

=?+=+

=中 图示结构内力可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并可利用结构对称性取二分之一结构计算,各杆的固端弯矩为:

2'12

1边边l g M AB ??=

=?12120.96?24.5=50.93m KN /

31312

'=??=中中l g M BC ?7.7?22.1=3.70m KN /

6

1612'==中中l g M CB ?7.7?2

2.1=1.85m KN /

0.316 0.316 0.278 0.234 0.324 0.324 0.118

47.76

图3.7 标准层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

图3.8标准层恒荷载弯矩图

顶层:

由图中取出顶层进行分析,结构计算简图如图(a)所示,图中除底层柱外其余柱

的线刚度取框架柱实际线刚度的0.9倍。

把梯形荷载化作等效均布荷载

3.04

.53

.35.01=?

=α '

=g 边(

)

243

1211421AB AB g g αα+-+=13.32m KN /

2414'

8

5

BC BC g g g +

=中=8.172m KN / 图示结构内力可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并可利用结构对称性取二分之一结构计算,各杆的固端弯矩为:

2

'12

1边边l g M AB ??=

=?12113.32?24.5=32.36m KN /

31312

'=??=中中l g M BC ?8.172?22.1=3.92m KN /

6

1612'==中中l g M CB ?8.172?2

2.1=1.96m KN /

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如图3.9所示,计算所得结构弯矩图见图3.10

图3.9 顶层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

图3.10 顶层恒荷载弯矩图

底层:

把梯形荷载化作等效均布荷载 3.04

.53

.35.01=?

=α '

=g 边231112(12)AB AB g g αα+-+ =20.96m KN /

KN g g g BC BC 704.78.88

5

204.28521'

=?+=+

=中 图示结构内力可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并可利用结构对称性取二分之一结构计算,各杆的固端弯矩为:

2'12

1边边l g M AB ??=

=?12120.96?24.5=50.93m KN /

31312

'=??=中中l g M BC ?7.7?22.1=3.70m KN /

6

1612'==中中l g M CB ?7.7?2

2.1=1.85m KN /

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如图3.11所示,计算所得结构弯矩图见图

图3.11 底层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

图3.12 底层恒荷载弯矩图

将各层分层法求得的弯矩图叠加,可得整个框架结构在恒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很显然,叠加后框架内各节点弯矩不一定能达到平衡,这是由于分层法计算的误差所造成的。为提高精度,将节点弯矩再分配一次进行修正,修正后竖向荷载作用下

整个结构弯矩图如图3.13所示。并进而求得框架各梁柱的剪力和轴力图3.14 在求得梁端支座弯矩后,欲求梁跨中弯矩,则需根据求得的支座弯矩和各跨的实际荷载分布按平衡条件计算而不能按等效分布荷载计算。框架梁在实际分布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如图3.15所示。

图3.13 框架在恒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KN·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