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寨山青铜艺术特征分析

石寨山青铜艺术特征分析

石寨山青铜艺术特征分析
石寨山青铜艺术特征分析

石寨山青铜艺术特征分析

摘要:这些铜器上有大量装饰铜雕,极其生动的描绘了祭祀、战争、赶集、舞蹈、狩猎、献俘等各种不同的场面,这些铜器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而这些青铜雕饰精美,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奔放新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其“怪”“实”“野”“玄”“动”等艺术特色。

关键词:青铜、艺术特征

云南远在商代晚期便已进入

青铜时代(1)。汉武帝时青铜在

滇池地区的发展达到了最高

阶段(2)。有大量的青铜艺术

品。楚雄石家坝至滇西一带是

我国及世界铜鼓的起源地。剑

川鳌凤山春秋青铜器具有我

国西北地区青铜文化的风格。

滇西青铜中还有著名的祥云

铜棺,滇中江川的牛虎铜案,

实为罕见。此外还有许多山型

格,螺旋纹剑柄的青铜及心叶

型铜锄等都是滇青铜文化的

典型。晋宁石寨山是滇人青铜

图一、云南青铜文化分布图

器发现最早的最多的地方

(3),石寨山的贮贝器、铜饰、铜鼓、铜枕、铜葫芦笙、铜编

钟、铜矛、铜伞盖、铜镜、铜房屋等更是与中原风格迥异、发现青铜器的地点遍及楚雄、大姚、姚安、祥云、大理、施甸、永胜、昆明、晋宁、安宁、富民、澄江、江川、曲靖、景洪、沧源、贡山等地(4)。这些铜器上有大量装饰铜雕,极其生动的描绘了祭祀、战争、赶集、舞蹈、狩猎、献俘等各种不同的场面,这些铜器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而这些青铜雕饰精美,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奔放新鲜,具有“怪”“实”“野”“玄”“动”等艺术特征,使其旺盛的生命力。

1、“动”是指作品的运动感、速度感

《二豹噬

猪》描写山豹和

野猪之间的一场

残酷的斗争,山

豹的阴险狡猾残

忍而灵活,野猪

笨重有力,身体

庞大。二物相遇

不是豹子咬死野

猪、就是野猪把

豹子撞伤或撞

死,他们之间的

图二、《二豹噬猪》图

斗争总是十分激

烈的。“二豹噬

猪”是一幅原始森林的图画,画面上出现一只山豹猛扑在野猪的后背脊,前爪紧紧抓住野猪的前身,正要咬它,后面的左腿已抓住野猪的臀部,露出一副残忍凶狠的样子,仿佛是想一下子抓到野猪,但是由于野猪的奔跑,他还不完全爬到野猪的背上去,野猪显然因为突然被袭击而感到惊恐,因此张大嘴巴跑,露出獠牙。一双眼睛发出恐怖的光芒,拼命的狂奔,显然是想以奔跑,挣扎来脱摆袭击者的伤害,还有另一只山豹,它们合伙咬野猪,但是它被野猪的猛然冲击撞倒,两个前爪已经完全松弛下来了,口虽张着,但显得没有力量了,但它仍然想爬起来,从他的后腿看,好象还有能够翻身的力量。这件雕塑选择了搏斗激烈的高潮,正是接近了胜负而又将决未决的时刻,乍看起来野猪像被打败了,如果野猪再不跑快一点,战斗的胜负好象是这样,但却又不完全可能这样。

从雕塑艺术上讲,用简单的手法表现激烈的动荡的情绪是十分困难的,这要求作者洞悉对象的形象、结构、神态、性格去了解对象在激烈斗争中的丰富感情。这件雕塑通过山豹的偷袭,和野猪的冲击,表现了两种不同性格动物之间的生死搏斗,通过这个情节,产生了一系列的强烈对比,那阴谋的偷袭和惊慌失措的对比,矫健和笨拙的对比,野猪笨重的身体和细窕扭动的山豹的对比,把这些极不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彼此互相衬托而显得丰富多彩,尽管他们很不相同,但作为一个艺术品来说却又是统一的,他们统一在用力这一点上,彼此间力量的抗衡,加强了战斗气氛,给人以极强的视角印象。这就是中国画论中的“气韵生动”。

生动也有多种原因,但是这些铜像除了刻画动态之外,更重要的是刻出充沛的生命力,捕捉到内在力量的运动。“动”的精华是“精”“气”“神”的充沛,这也正是石寨山铜雕的特征,《二豹噬猪》的搂花铜饰物,表现了豹子野猪的搏斗。作者在造型上加强了野猪的直线和山豹的弯曲线,以及弯曲中间的许多三角造型,扑在野猪身上的豹子的有力和机敏,因为三角造型是突出力的艺术造型,扑在野猪身上的豹子的肩胛骨、头颈和肘根构成的三角,而接近长方形轮廓的猪,它想逃跑的方向是很清楚,但是造型上比较平圆,比起三角形的力量就弱一些,从而预示了失败的未来。这是由于造型方面强调了对比,使我们一看就比较清楚了解这些形象。

这“动”的造型是汉代雕塑独有的特色和成就。用雕塑表现运动是难度很大的。但战国与汉代都在这方面有出色的突破,中厚的汉画像石和四川的汉画像砖

都有强烈的运动姿态,它不是晋宁铜雕的独有特色,但在晋宁铜雕中发挥得尽善尽美,反映了当时艺术家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的超强能力。

2、“玄”指古滇人对天、鬼神、祖先等的崇拜,及这一类玄异思想在作品中的再现。

祭祀在晋宁铜雕乃至整个滇铜艺术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其中对鬼魅天道的迷信玄之又玄。

我们还是来看一下《杀人祭祀贮贝器》。它作圆桶形,中腰收细,两侧雕有虎型双耳,有三只兽爪形足,盖上铸有杀人祭祀的圆雕群,共有127人,盖上有两圆柱形撑立的长方形楼房,楼上正中坐一形体较大,梳银锭髻的女人,楼的周围一共排列小铜鼓16具,有人执锤击鼓,有人执盘,有人杀牛羊,其中一裸体男人被捆缚于直牌上,另二人脚装于枷内,另一柱身蟠一巨蛇口内正吃一人,显然是祭祀的仪式,楼内女人为主祭者,被捆锁与被蛇吞吃的是祭祀的牺牲者。这无疑是一幅场面宏大的祭礼。

众多的参加者,完整丰富的祭器、祭品,肃穆的服饰发型,祭者位置有续的排列,无不说明古滇人对所祭对象——

天、神、鬼、死者等的敬重。所谓“迎神一曲鸣铜鼓”就是指人们常用“千牛一鼓”的价格之昂贵的铜鼓来祭祀。

这是因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中国古代社会,祭祀天地、社稷、宗庙祖先,是与战争同等重要的大事。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来对天有一种神秘的崇拜意识,汉代的儒生更是把“天”和“天命”提升到一个至高无上的程度。汉代大儒董仲舒把春秋战国以来的所谓“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哲学思想进一步总结,上升为“天人合一”的理论,并且更明确地强调和提倡“定名份、安命运、守常法”,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从而完成了一整套封建道德标准体系。所以产生了场面宏大的“祭天”习俗,尤其在云南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靠天吃饭”更是必然祭天,以求“天佑”。

而对祖先的崇拜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墓葬。特别是各代帝王陵墓的陈设直接仿效生人起居的宫殿,园林。墓葬雕塑与建筑充分反映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忠孝为本的伦理观念与宗教观念。古代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不灭,转化为鬼魂也要享受人间的衣食器用,居住条件和等级待遇。墓地的选择,方位要依据堪舆之说与道家的阴阳五行理论。入葬时和入葬以后,要遵照儒教之礼进行各种祭礼活动。根据

图三、《杀人祭祀贮贝器》

等级的不同,其先人享有不同的等级祭礼。而鬼神祭祀也理出同因。

这也就不难理解,古滇人为何用昂贵的青铜,花费巨大的心力为死者制造技术上,艺术上都水平极高而又场面宏大数额奇异的随葬品了。

值得一提的是秦汉时代迷信思想极为严重,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雕像会同其本人有着某重神秘的交感联系,如果表现不当,将会使本人遭受灾祸,因此汉人很少塑像。封建帝王更是忌讳甚多,一般都不使用自己造像的方式来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皇帝要宣扬自己的君权神授,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尊严,就往往采用借代和象征的手法。如卷云图案,日月等象征天,以龙象征皇帝等,而皇帝本人并不以“人”的形式留存下自己的真实形象。汉代的雕塑中一些帝王、贵族的陵墓处发现了一些侍卫性和纪念性的表饰浮雕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些大型的石兽和动物雕刻。它们多为驱逐邪崇的保持性神灵的象征。

而涉及到“人”的雕塑只有在“古滇”这种遍远的南夷之地才常见。

3、“实”

所谓“实”指的是取材和表现形式的朴实。以及由此导致的古拙淳朴的艺术风格。

让我们看看铜铸贮贝器盖上的铜铸雕刻的一组“赶集”场面,就看到作者在铜圆盖上塑造了十七各小的铜人,他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他们牵着牛、羊,后面跟着狗正在去赶集,每个人的动作特点都很鲜明,彼此间造型的区别也较大,那个头顶箩筐的老头子,看来是个山民,情绪很低沉,他大约因背着载有沉重的东西的箩筐,经过了长途跋涉,现在已经力不胜任了,显然他的背压弯了,腿也压弯了,有气无力,但是他仍然往前走,他的右手扶着箩筐的背带,像要减轻分担那条正压在前额头顶筐带的担负,以左手掌插腰际,表现出疲倦和无力,又好象要擦汗的样子,这个人物的脸部刻画并不多,但是从他那疲劳的姿态,从他那压弯的身躯……使人立刻联想到他的身世和境遇,并产生同情。

“赶集”中的另一人是个有力的壮汉,他的脚步重,步幅大,身体强壮,正在健步而行。他的手下坠,但很有劲,这个人的上身前倾,显得精力旺盛,他身上没有负担,他很悠然地迈着大步,想及时赶到集市上,他和那老头成明显的对比,看来他是个奴隶主,他后面跟着一个侍从,再后面还有一条狗,它的高大的身材,长长的尾巴,左前腿轻轻的提起,像小跑以后的悠闲漫步,若急若缓的跟随着主人,再后面是一位贵族妇女,她举起右手,整理乱发,头略抬高,好象在远眺,在寻找快要到达的目的地,她走路的步子不大,但是比较利落和自然,尽管她身上没有任何负担,但流露出一种不大耐烦的神气,这完全是上层人物的特征。她的后面跟着一个女奴。这些小小的铜像,虽然现在看起来,连面目都看不清楚,但仍能使我们感觉到每个人物的性格和身份,以及特定的精神状态,这是因为艺术家极其深刻的理解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整体的表情,即使不借助于脸部的表情,也能把人物的特点很好的表现出来。

以上仅是大量滇铜作品中的冰山一角、管中窥豹,已能明显地看出它与中原青铜风格上的巨大不同,滇铜有着明显的写实特征,生活氛围极浓。

晋宁石寨山铜器乃至整个滇铜艺术比起同时代中土雕塑艺术的“怪”或特殊性,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取材和表现的朴实,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才会说它是“古朴的写实主义”。它毫无回避的采用了不受中土道统哲学、伦理传统缚束的理念和形式直接表现生产生活,少有中土儒雅的抽象图案,上面毫无借代、象征手法的影子。

从青铜器的角度看,与中原青铜善于用线来表现富有威慑力的狰狞抽象风格相比明显更善于用具体的

实体而不是线条来表现那

些发生在周围的真实的事

情,具有显著的具像写实

特征;

从同时代雕塑看,与

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中土

雕塑比明显不够儒雅而显

古朴。这都跟古滇偏远的地理环境和边缘的人文环境

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

晋宁的

气候温暖,适合于生长树木,在古代,这里是一片野生的密林,野兽

时常出没,两千年前,狩猎与生产、祭祀一样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

晋宁出土的大量文物里,描写狩猎、动物搏杀的场面

特别多,也最有特色,含有铜铸鸳鸯、孔雀、蛇牛、

鹿等动物,又有虎牛、二豹噬猪、豹狼噬鹿、骑士猎

鹿、五人搏牛、八人猎虎等形式。

生产、祭祀等其他铜器也是对当时生产、生活的直接摹仿,这一类作品有《诅盟贮贝器(杀人祭祀贮贝器)》、《战争贮贝器》、《报祭贮贝器》、《纳贡贮贝器》、《人物屋宇

铜饰物》、《献俘铜扣饰》、《盘舞铜扣饰》、《三

水鸟铜扣饰》、《播种贮贝器》、《牧牛贮贝铜

奁》、《水鸟铜斧》以及豹饰钺、鱼饰杖和贮

贝器上籍田出行图及献粮图等。都是取材于

现实生产生活应用到现实生产生活的铜器。

它们都是在当时当地落后的技巧和“不

化”的文化状态下构筑起来的古朴的艺术风

格的产物。

4、野

图四、《献俘铜扣饰》 图五、《牧牛贮贝铜奁》

图六、《战争贮贝器》 图七、青铜房屋模型 图八、八人猎虎铜饰 图九、籍田出行图

野即作品中流露出的野气。“野”是这些青铜艺术品中较为显著的特征。 云南地处边陲,滇人被称为“南夷”,“南蛮”,即是野蛮不化,缺乏文明的

意思。狩猎、战争、祭祀都为“野”的艺术风格提供了丰富生活素材。

《杀人祭柱贮贝器》上有猛虎,又有吞人的飞蛇和准备用来祭祀的裸体被缚男人。又如《祭祀透雕扣饰》描写两人驱牛献祭,其中备件牺牲已用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正被人往柱上捆缚,另一儿童倒悬于牛

角,情景残酷之极。《献俘铜扣饰》中两士兵各

提一颗人头,后边一士兵脚下还踩着一无头死

尸,在他二人中间是一大一小,大人的脖子上缚

有绳索由前面的士兵牵着。还有《搏牛铜饰牌》、《战争贮贝器》、《捕牛铜饰牌》、《猎鹿铜饰牌》、

《八人猎虎扣饰》等都充满野气。还有专门用于撕杀的武器《两人被吊铜矛》、《叶形兽饰铜矛》、

《半月形饰铜兽钺》等直接弥漫着血腥、潜伏着

杀机。

5、怪

怪指的就是上述特征与中土同时代或同类

别的庄重的、唯美的、内蕴深远的雕塑而言,晋宁石寨山乃至整个滇铜艺术就显得怪了。与中土

雕塑的光亮、内蕴、宏大、工整、虚静等相对的是滇铜的怪、拙、野、玄、动的特征。

以上是形式上的怪,而其表现的内容与中土一比也是怪之又怪。如禽兽、房宇、服饰、风俗等中土人罕见之物。

实、野、玄、动、怪等特征共同构筑了古滇铜艺术。它们是古人留下来的精神财产,是滇人的自豪,也是华人的骄傲。是边缘雕塑艺术成功的典型案例,为中国雕塑的发展竖上了一座丰碑,为后人创下了没法度的法度。

注释:(1)、《云南省博物馆》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2)、(3)、汪宁生 著《云南考古》 1980年版 P32

(4)、杨飞 主编 《中国文物》 中国文化史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年

版 P62

参考文献:

[1] 李松 著 《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 陕西 陕西人民

美术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2] 汪宁生 著《云南考古》 昆明 1980年出版

[3] 杨飞 编 《中国文物》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

年1月版

[4] 杜迺松 著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5年

5月版

[5]《云南省博物馆》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图十、铜斧 图十一、铜矛

SHI ZHAI MEN BRONZ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There are some scene of decorating carved copper on these copper ware , that dreadfully and colorful description that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 or ancestors,war, going to a fair,dancing,hunting.taking prisoners.These copper ware reflect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live of circumstances. But these bronze copper that elegant delicate and beautiful. So it is also expressive and untrained , it possess exuberant vitality as well as “quite”“reality”“wild”“abstruse”“move” and so o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Bronz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青铜器(教案)

青铜器 李雪平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青铜及青铜时代 1、什么是青铜? 大家知道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是什么吗?(铜),玉和铜哪一个先被人们发现并使用?(玉)。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是铜,因为大家看到的或者接触到的青铜器大都年代久远,

而玉器现时都在生产。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发现了不一样的石头——玉石,在寻找石料和玉石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的铜(红铜)。我们来看一看红铜的特点(P16)、天然的纯铜是红色的,称为之红铜。这个红铜由于它的熔点很高(1080多度),不容易熔化,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只能是用锻打的办法来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后来随着陶器的产生,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慢慢地发现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锡或铅便会降低熔点(仅为800℃~900℃左右),硬度增强,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耐磨性和化学性也很稳定,因色泽青灰,故称青铜。所以,青铜也就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青铜器铸造最常用的方法是浇铸法、失蜡法。(失蜡法可以做细、做镂空效果) 失蜡法的特点: 1、制作简便,无需分块。它用蜡制成器形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熔液,蜡液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2、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 3、器物表面光滑,不再进行打磨。 4.精确度相当高。 青铜器的发明利用是为了铸造供发展生产用的工具和保护自己、攻击猛兽和敌人的兵器,而不是首先用作生活用具,这是青铜工艺发展的显着特征。 2、青铜时代 “夏铸九鼎”,而鼎又是青铜所铸,所以可想而知在夏朝就开始铸造青铜器了,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的代表作,那么青铜便是奴隶社会的典型代表。青铜器在奴隶社会广泛发展,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利的象征,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经历春秋,到了战国的时候,铁器的使用越来越多,铁铜并用,直到秦朝铁器大量的产生,才取代了青铜器,而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所以我们把奴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两个鼎盛时期:商后西周、春秋战国 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中国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分类 一、炊食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

中国青铜艺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少版)第十一册第19课 中国青铜艺术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青铜器艺术作品有所了解。 技能目标:能用大胆地将自己的欣赏感受表达给大家听;尝试用雕塑的形式仿制青铜作品。 情感目标:能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作品的美,开阔学生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鉴赏古代工艺美术品的能力,提高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学重点】 能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作品的美,并说出感受。 【教学难点】 能针对具体作品的说出具体感受。 【教学准备】 具有上网条件的电脑教室、多媒体课件、黏土、白板、实物投影仪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屈原问渡》,学生欣赏。 师:天籁般的乐曲,知道这是用什么演奏的吗?(生答)我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曾侯乙编钟”图片,学生欣赏。 师:这就是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看过后感觉如何?(生:气势宏大……)它架长7米48,宽3米35,高2米73,我们的教室大概长8米多,宽7米多,高3米左右,也就是它放进来就是半个教室大小了,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二千四百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是我们研究先秦音乐的重要资料。历史还给了它们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青铜器。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青铜器。(点击课件,揭示课题) 师:这组编钟均是青铜佳作,不仅要做的美观,而且要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实在不易,编钟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小学美术《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珍爱国宝---- 古代的青铜艺术》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 热爱生活的情感。 2、知识目标: 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活动,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等方面来 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代青铜艺术,陶冶艺术情操。 3、能力目标: 在欣赏青铜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认识中 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难点: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在 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利用flash 软件制作美术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录相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形像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 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师生共同搜集青铜工艺。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乐器吗?刚刚我们所听到的这首音乐就是这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它 的名字叫编钟。这件是曾侯乙编钟,它距今已经有2400 多年的历史了,还可以演奏出这么优美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1,中国画的分类: 技法不同:工笔画,写意画 题材不同: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 人物画:传神写照 山水画: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补充]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鉴赏(一) 在人类早期活动中,文字还远未形成以前,就已有了绘画的萌芽。大约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彩色陶器上画上各种图案花纹,或一些动物的形象。把过去的历史记载和近年来考古发掘中出上的文物对照来看,我国的绘画艺术在战国时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最突出的例子便是1949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中 出土的一帼晚周帛画。画着一个侧身而立的细腰长裳的女子,合掌敬礼,左上方为乘龙跨凤升天之像。画家运用细劲有力的线条,生动地描绘了仪态端庄的女子,矫健腾飞的龙凤,表现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但汉以前的绘画,笔墨简略,构图还未臻复杂。

秦汉时代,对画工和画家作了不少记述。汉元帝时的 御用画工毛延寿,就是一个很好的肖像画家,把人物的像貌和年龄特质都能画得很逼真。同时汉代石刻如画像石、画像砖等,存世很多,所以汉代又可以石刻艺术为其特征。另外在辽宁的辽阳、营城子,河北望都等地发现许多汉墓壁画,说明汉朝的壁画也开始盛行。从汉墓壁画的表现手法和特点来看,大都以朴实的墨线,勾出形象的轮廓,然后用朱、青、黄等明快的原色加以点染,具有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的特点。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文史箴图》,是为西晋诗人张华《女史箴》一文作的几段插图,在我国是最早的卷轴绘画,在中国和世界画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魏晋南北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勃兴期。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西等大画家,蔚然并起,他们继承秦汉艺术的传统,并大大发扬创造,后人对他们的评语是:“张得其肉,陆得 其骨,顾得其神。”说明三人各有其独特的绘画风格。顾画中的线条,具有连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特点。历代画家称顾的用笔“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或是“青云浮空,流水行地”。陆是顾的学生,画中的线条有连绵不断之状,而被人称为 “一笔画”。从文献记载获知张僧繇作画时,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有点像后来的速写法,后来人将此种画法与顾、陆连绵不绝的一笔画加以比较,则

19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课题:19 中国青铜艺术 课时:一课时 教材出处及分析:本课时苏教版第十一册十九课的教学内容。始于夏,兴于商、周的青铜文化,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一切都充满着神秘,充满着新鲜与好奇。《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这一课将带领学生进入到这个古老、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里畅游一番,让他们领略祖先遗留下的艺术瑰宝。本课以欣赏为主,教学从含有青铜器皿的成语导入,在欣赏的同时,简单了解青铜器皿的造型与用途,顺着欣赏这一条线,着重从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中来了解青铜艺术。再将视点引向作为国之象征的鼎,历经几千年演绎,凝练了浓郁的“鼎文化”,学生在通过视听感受这厚重文化的同时,去挖掘其造型、纹饰之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体验,着力培养学生感知美的眼睛,让学生学会感知、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尝试着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语言来赏析青铜器,在欣赏中提升审美感知能力。本课具有综合性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融入文学、历史、音乐等学科,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与整体综合性的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历史、作用、工艺等相关知识,感受青铜艺术的魅力。并能初步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激发潜在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欣赏、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先导,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创设直观丰富、探究实践的教学情境,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学科综合,尊重多元文化和个性感受,激励艺术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艺术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中华民族的经典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青铜文化,感受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的奇特与精美。 解决方法:多媒体视频展示、欣赏探究、讲解分析。 教学难点:领略青铜器更深层次的内涵与意境,能感受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解决方法:“欣赏.评述”领域主要是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艺术作品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视听欣赏教学,激活学生的感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心理审美需求,达到共鸣。教学准备:青铜面具、青铜爵、教学网页。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谈话导入

青铜器鉴赏

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关键词:夏代青铜器;造型;几何纹;动物纹;寓意象征;庄严厚重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 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 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 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造型形式 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2]。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 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 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

青铜艺术--宗教寓意的文化美

富有宗教寓意的文化之美 很多历史学家都将商代的青铜器作为窥探商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媒介”,这实际上与商代青铜器具有的文化感密切相关,在对商代青铜器进行分析后也能发现,商代青铜器具有着富有寓意的宗教文化美。 结合商代青铜器的功能来看,商代青铜器本身较为稀有的特质使得其被统治阶级看做一种“吉祥植物”,在祭祀中被广泛使用也印证了商代青铜器具备的这一特质。而文化传统视角下对商代青铜器富有的宗教文化美进行分析则可以看出,商代青铜器上的各种纹饰与图案不仅可以对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较好反应,更加能够将商代统治者的审美偏好,商代社会的审美偏好等进行如实反映,早期华夏文明在宗教文化发展上的进程等更加可以借助历史学的青铜器纹饰或图案分析而略知一二,青铜器的这种考古价值更加将其富有寓意的文化美充分体现了出来。 殷代的青铜艺术在纹饰及外形的饕餮上确实是狰狞恐怖的,这种形象正是奴隶制由形成到发展的独特标志。那-张张怒目狰狞、龇牙咧嘴的面孔,象征着神的威严、鬼的狞厉,归根结底是统治阶级统治权力的需要。是“自彼氐羌,奠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诗经.商颂.殷武》)的王权体制在青铜艺术上的体现。然而从今天看来,这些狰狞神秘的形象确实是美的,因为其中积淀了一种特定的力量,体现了“有虔秉铖、如火烈烈”(《诗经.商颂》)的血与火的斗争现实。因此暴力与强制成了一种值得骄傲甚至引以自豪的事情,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及“吃人”形象正是被殷人作为一种激昂豪迈的崇高饕餮是天地的媒介、人神相通的使者,象征着权力。甚至可以说就是他们崇拜的鬼神。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便主要来自铸刻其上的动物纹饰,特别是那长睛大耳、大口獠牙的被称作饕餮纹的兽面纹。《左传》记载:“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好。”这说明青铜纹样的狞厉之美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宗教意义非常强烈,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饕餮纹在商周时的神圣地位。 殷商青铜器形制多样,纹饰繁缛神秘,线条层层叠叠,将动物形象刻画得抽象而又灵动,精细入微的几何纹和深浅凸凹的浮雕,构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器物整体布局严谨,气韵庄重,显示出夸张而神秘的风格。当你面对这些历史久远的青铜器,一种粗犷厚重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使人深深感受到殷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 商人宗教思想在青铜器器形发展和纹饰改变的影响。最突出的纹饰就是饕餮纹。饕餮纹是由各种动物拼凑而形成的集合体。这个表达了商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观念。对于饕餮纹的解释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由此观念来规矩人们的行为。商代晚期青铜器纹饰复杂,甚至在视线看不到的底部也有纹饰,有的器物上有几种动物纹,比早期的更为丰富多样。也展示出古代中国文化的光辉。商代青铜器的纹饰,器形中都蕴藏着商文化神秘的色彩,也体现出商代人对神灵,自然的感受以及自我认知。由青铜器我们可以看到那一年代的宗教礼制,由青铜器我们可以感受那一年代的人文信仰,由青铜器我们可以追根溯源那一年代的中国历史。青铜器是文化物质的载体,带领我们解开那些年的秘密。 商周青铜器主要是作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器。因为在商周两代,宗教活动特别盛行,一为占卜,二为祭祀。特别是在商代的时候宗教活动尤为多。商朝时对卜辞的迷信,已发展到了极至。并且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古代记载原有“商人尚鬼”的话,证以卜辞而知其确切。在商人看来,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样地实在,而且这两个世界关系极密切。鬼神充斥于他们的四周,他们自身及其环境的一切变动,操纵着他们的一切利害吉凶祸福,需要他们不断的馈飨和贿赂。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犹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问,照例要昕命于龟壳和牛骨。《左传》中有记载日:“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各,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体。说明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要传达出“协上下、承天体”的时代精神。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 三、周学时:3-0 学分: 预修课程:素描、博物馆学 课程主要内容: 从博物馆学与艺术学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品和实用美术品的发生、发展、演变流程。掌握古代美术的重要文献纪载,古代各类美术作品的源起及传承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熟悉古代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家及理论。了解宋元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比较古代美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 六、推荐材料: 《中国美术史》王伯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画》杨仁恺主编,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美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周学时:3-0 学分:3 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从研究博物馆学与艺术学专业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的发生、发展。 2.基本要求: (1)掌握工艺器皿、雕塑、建筑、墓室、石窟等装饰绘画艺术发展演变流程。 (2)掌握有关于美术作品的古代文献记载。 (3)掌握古代各朝代绘画艺术各种画种、画派的源起和传承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 (4)熟悉中国古代著名美术家以及绘画理论。 (5)了解宋代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 (6)比较古代美术品与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以便于懂得全面欣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5学时) 第一节史前美术(3学时) 一、旧石器时期晚期的装饰品 二、石器时期陶文化产生的奥秘 三、从陶塑、陶绘上看新石器时期的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 四、装饰的形成 第二节先秦美术(2学时) 一、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03.doc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要求是学习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文字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在学生青铜艺术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是一节集欣赏性、探究性、乐趣性于一体的美术课。根据教材要求,本课用一个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和铸造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指导学生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文字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认识到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相对较强,在别的学科中对青铜器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难点是:运用所学欣赏方法,来赏析青铜作品。 五、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理念,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欣赏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六、说教具学具准备: 为了使学生在欣赏课中更好的掌握方法,并学会运用,我准备了以下

教具:多媒体资料、图片资料静物等。 学具:有关青铜器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多媒体播放中央十套探索·发现关于吴培文老人讲述国宝司母戊鼎被发现、挖掘、保护等曲折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司母戊鼎的相关情况以及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国宝及探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板书课题) (导课环节通过了解国宝司母戊鼎的曲折经历,直接引出课题。用时约10分钟) (二)、赏析作品、探究学习 1、多媒体动画展示中国古代青铜器,让同学们说说认得哪一件作品,并说出名称。 然后根据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小组讨论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 商代前期,青铜器上多有铭文,用于记录贵族的祭典、征代、赏赐、盟誓等,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商代中后期,青铜器铸造水平达到高峰,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 西周中晚期,有衰落趋势。器物轻薄简陋,种类也有所减少,纹饰走向简化。 春秋时期,王室铸器减少,各诸侯国大量铸造。铜器采用嵌红铜与嵌松绿石技术。多用拍印法制作纹饰,错金银术和鸟虫书体的出现,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艺的新成就。 秦汉以后,铁器、漆器、瓷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器,但青铜制品仍有所创新,即向轻巧、实用的生活用器方向发展。比如东汉时期的铜奔马,马型轻盈矫健;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造型优美生动而又实用。 运用收集到的青铜器相关资料,探讨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块范法、失蜡法。 2、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第一组青铜器图片,重点赏析长信宫灯和铜奔马,宫灯不仅体现了高深的艺术造诣,更将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反映了高超的合金冶炼技术,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赏析铜奔马: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它昂头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艺术造型优美,合乎力学平衡原理,给人以“腾云凌雾,一跃千里”之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_0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下面是有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欢迎参阅。 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

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中国的青铜器文化通常被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夏、商、周三代的器物是我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多出土于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心河南省各地,工艺极为精美,其制作工艺也基本相同,即采用陶范工艺。 其制作方法大概如下: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的模型,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合起来进行浇铸,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成器。这种手工制作陶范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器,因而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中是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增加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成为后人辨别夏商周三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大庆市第五十八中学李金燕 课时:1课时(第十六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特点,学生并尝试如何欣赏古代美术作品。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要求: 每人根据所学知识,试析一件古代艺术作品(欣赏过的或者从"自学教材"中选择均可)。要求从体裁、内容、表现方法、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的感受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文字限定500字左右。 课业类别:欣赏课。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2。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古代雕塑欣赏;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表扬认真搜集古代美术作品和资料的学生(2分钟) 二、导入新课:可以复习观赏艺术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进行导

入,针对不少学生面对一件古代美术作品不知如何欣赏,不知好在哪里的情况入手,激起学生兴趣。(1分钟) 三、讲授新课: (一)扳书课题: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二)出示本课学习提要: 1。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哪几类?各类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3。欣赏古代绘画的一般方法。 4。中国古代雕塑包括哪几部分? 5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1、请学生读第18页第一自然段"中国。。。三大类",让全班同学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下波纹线。 2、请学生读课本有关自然段"中国。。。根本要求",让学生在"线条、传神"下画波纹线。 3、依次欣赏二幅人物画 《韩熙载夜图》《历代帝王图》 人物、题材、内容、形象特征、造型。 以传神为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分析人物动态表情及相关关系。 提炼主题思想。 概括地讲,基顺序为:题材内容--形象分析--造型--提炼主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学设计

第16课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学科:小学美术 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年级: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教育学生热爱和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青铜器使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掌握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青铜器的制作、使用,从而化解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有关青铜器的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的图片,并制作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同学们,老师带来一段非常悠扬、远古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 同学们猜一猜,这么美好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 2、引出编钟,幻灯片播放编钟教师进行简单讲解。 (编钟只是我国众多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我国古代青铜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堪称为国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六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请同学们翻开书30页,在课题下面有一段文字,是介绍有关青铜器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板书课题:16: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二)新授 1、老师:今天我们将从“知识窗”、“用途”、“纹饰”、“铭文”以及“代表作

品”六个板块来欣赏青铜器,首先我们一起通过知识窗了解一些有关青铜器的基本知识。 1、知识窗:青铜: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红铜加入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2、青铜器的产生: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代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些青铜器的图片,在欣赏图片的时候,请大家思考,你会从哪些角度来欣赏我们的国宝——青铜器) 3、探讨如何来欣赏青铜器,请学生来说说(总结欣赏青铜器的三个方法) 4、教师归纳欣赏的基本方法: (1)从造型上来欣赏(首先我们从造型上来欣赏他们) (三)、欣赏青铜作品,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 1、老师:大家看看这件青铜器有什么特点?(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它的造型就是稳定,挺拔,) (1)、造型: ①乳钉纹爵(夏) 通高22.5cm。为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棱足。 腹部一侧有五枚横排乳钉,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 最精美的一件青铜酒具。 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二张图片 ②兽面纹方鼎: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兽 面纹方鼎》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市张寨(zhaì) 前街,属于商代前期的遗物。原器通高100 厘 米,口长62.5厘米,重82.4公斤。造型规整、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商朝青铜器的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1974年、1982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简朴,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线条粗疏,单层花,无底纹。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之后安徽、陕南等地商早期墓出土的青铜器,器形种类增多,已发现一批制作更加精美的器物如龙虎尊与饰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手法,纹饰装饰线条粗狂有力,构图茂密,主题纹饰多以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与凤鸟纹,其图案注重庄严威慑的特征,如兽面纹的双目突出的表现,上下多有圈带纹作边框。流行纹饰还有云雷纹、圆涡纹等。 商后期的青铜器开创了中国青铜艺术的极为辉煌时期。器形制作精湛,器表纹饰繁密精美。这一特征一直延续刀西周早期,即商末周初时期。近百年来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商代方国之地,众多商器的发现,多为精美绝伦。但南北方器物风格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由于北方受王权礼制的约束,气体庄重,南方无约束而气氛活泼的影响,器体奇秀。这一时期的器物总的来说与商前期的相比铸造更精湛且种类繁多,新出现了形体活泼的各种鸟兽形的尊,以及乐器、车马器等。此时器物的纹饰出现主题花纹与衬托花纹,采用浮雕与平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一变化是从殷墟二期开始的,该时期的青铜器出现主题纹饰如兽面纹的躯干以浮雕手法来表现,地纹填以云雷纹,即我们说的三重花,总体纹饰刻划极为精湛。随着三重花器物的出现,这一时期器物纹饰丰富多彩,繁缛富丽。并且流

小学美术教案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活动,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等方面来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代青铜艺术,陶冶艺术情操。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青铜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认识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策略 在学习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这课时,正好是让学生感受我中华民族古代优秀艺术文化的契机。虽然条件有限,不能带学生亲临博物馆参观,但可以运用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影片来了解我们祖国古代青铜艺术。作为一节美术欣赏课,应该让学生课前头脑中有一定印象,应该让学生课前首先预习美术课本,在课前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美术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录像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形象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省市第二十三中学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五年级美术《珍爱国宝---古代青铜艺术》

珍爱国宝——古代青铜艺术 课题: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第16课珍爱国宝——古代青铜艺术。 课堂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饰以及铭文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2、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教师了解青铜器的主要制作方法。 2、搜集古代青铜艺术的照片供学生欣赏。 3、上网搜集青铜艺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加强常规教育,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环境情况及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几件青铜器让学生欣赏,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出示一些思考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什么是青铜”、“你认为我国古代青铜器皿是怎样制造的?”、“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来欣赏古代的青铜艺术?” 2、让学生自由讨论,谈谈自己的见解。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 (1)什么是青铜?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红铜加锡后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2)我国古代青铜器皿的铸造? 使用泥陶模具(块范法)或者腊模具(失蜡法)制作 (教师分别对什么是块范法和失蜡法进行介绍) (3)我们可以从哪写方面来欣赏我国古代青铜工艺品? 我们主要从器形、纹饰、铭文等方面来欣赏古代青铜工艺。 三、展示讲解,引导欣赏: (一)教师示范欣赏: 1、课件展示青铜器《四羊方尊》,师介绍:这是件商代青铜器,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高58.3厘米,口长52.4厘米,重34.5公斤。它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重最大的一件。尊的四肩、腹部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 2、课件展示青铜器《司母戊鼎》,师介绍:这是件商后期青铜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3、课件展示青铜器《莲鹤方壶》,提示学生欣赏,然后师作介绍:这是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出土于河南新郑,高122厘米,宽54厘米,这件巨大的青铜酒器,采用了圆雕、浮雕、焊接等多种技法铸造而成,壶身通体布满了盘曲的龙形装饰纹,两侧并铸有圆雕的龙形细长双耳,底部两只伏兽,负壶而走。在壶盖周围并列双层向外展开的莲花瓣中,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神秘的气氛中烘托出一丝清新的感觉。 (二)学生自主欣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