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沙汀《在其香居的茶馆里》中的讽刺艺术

论沙汀《在其香居的茶馆里》中的讽刺艺术

论沙汀《在其香居的茶馆里》中的讽刺艺术
论沙汀《在其香居的茶馆里》中的讽刺艺术

论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讽刺艺术

作者:王康桃

【内容提要】

沙汀是一位非常敏锐的作家。抗战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揭露国统区黑暗、丑恶、腐败现象的小说,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便是其中之一。这篇小说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讽刺艺术成就。

沙汀是现实主义作家,为了讽刺批判丑恶,在作品中,他将讽刺、批判寓于冷峻的现实主义刻画中,采用让讽刺批判在情节推进中自然流露的现实主义手法让讽刺对象自我暴露。他还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暴露任务的“丑”,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方治国、邢么吵吵、新县长、茶客等人物的刻画,都是通过个性化的言行来实现的。结构方面,作者截取一个高度集中的场景,精心布局,采用回叙补充与人物对话相结合,并安排了出人意料的结局,可谓独具匠心。此外,以“丑”讽“丑”、细节描写等巧妙构思,都使得作品洋溢着炽热的讽刺力量。

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因取得很高的讽刺艺术成就,而成为沙汀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的标志作品。沙汀成熟的讽刺艺术技巧,对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讽刺艺术):

冷峻的现实主义个性化的言行独具匠心的结构以“丑”讽“丑”细节

30年代初,沙汀在“左联”的旗帜下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已成为具有独特风格与广泛影响的小说家。

沙汀是一位非常敏锐的作家。抗战期间,作者就发现:“这些新的东西是底面不符的。表面上是为了抗战,而实质上,它们的作用却不过是一种新的手段,或者是一批批心的供人们你争我夺的饭碗,”因此,作者决心用小说将一切“新的和旧的痼疾,一切阻碍抗战、阻碍改革的不良现象指明出来。”其创作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政权,揭示国统区黑暗、丑恶、腐败现象及其根源。

创作于1940年的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便是其诸多作品之一。小说反映的是川北回龙镇围绕兵役问题而引起的一场闹剧,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读了这篇小说,给我们留下深思的不仅是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更有作者令人叫绝的讽刺艺术。作者令人叫绝的讽刺艺术表现在哪里呢?下面,本人将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美学认为:讽刺,亦称“讥讽”、“嘲讽”。是以愤怒、轻蔑的态度,讽刺、嘲讽的方式对丑恶现象的揭露、鞭挞。是喜剧性的表现形态之一,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讽刺是人对否定性对象进行审美评价的特殊方式。其对象是社会上具有普遍性的弊端和人们的乖讹、丑恶、虚伪、荒诞的思想、言行。其手法既可描绘对象的表里不一、自相矛盾、虚伪、荒唐、无价值,让对象进行自我暴露;又可通过冷嘲、热讽、夸张、挖苦、幽默、诙谐、反唇相讥等进行揭露、鞭挞。目的是暴露丑和恶的本质,使人警醒、憎恶、戒备。审美价值在于从否定假恶丑中肯定真善美,使人产生优越感,愉悦感。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作者就是对国民党反动政权的黑暗、丑恶、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鞭挞,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手法达到嘲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讽刺批判于冷峻的现实主义刻画中。

沙汀是一位写实的社会剖析派作家,他在现实主义刻画中,态度是冷峻的。在这篇小说中,国统区的黑暗、腐败和丑恶,作者并没有直接对其进行主观的批判和讽刺,而是通过对联保主任主治国、地方实力派——土豪邢么吵吵等反面人物及小说所反映事件本身的写实描绘,显示其反动和丑恶,是让描绘对象的虚伪、荒唐,无价值在实际的对抗过程与演进中进行自我暴露,达到讽刺效果。

回到作品中,小说一开始就将两个主要人物——方治国和邢么吵吵推向读者。地方实力派邢么吵吵因自己的二儿子被告密抓了壮丁而对地方官吏联保主任方治国进行猛烈攻击,方治国则忍气吞声,以软克硬。接着邢么吵吵在新老爷的“调解”、“支招”下,开始妥协,但方治国不承诺拿钱赎人,激怒了邢么吵吵。邢么吵吵“气得胡子发抖”,“一把扭牢他(方治国)的领口就朝街面上拖”,双方大打出手,以致两人打得鼻青眼肿。正当方、邢二人闹得不可开交时,小说又通过他人之口,描绘了声称要“整顿兵役”的新县长与邢大老爷勾结交易成功,把早该服兵役的邢么吵吵的二儿子以“报数报错了”、“没资格打国仗”的罪名“开革”出来。统观全篇,没有一处直接表达作者讽刺、批判的文字,但“讽刺”、“批判”又无处不在。正是这种冷峻的、不动声色的现实主义刻画,才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兵役制度的腐败本质,说明新任县长的“整顿役政”,仍是一个骗局,是一种打着“整顿役政”的幌子,达到自己接受吃请目的的新手段;也正是这种冷峻的、不动声色的现实刻画,才把聚集在茶馆中的各色丑态人物的虚伪、荒唐、无价值充分暴露出来。

作者的这种寓讽刺、批判于冷峻的现实主义刻画的风格,与同时代的作家张天翼的暴露讽刺小说风格颇为相似。张天翼的暴露讽刺小说,也是从生活中取材,采用让倾向从人事描写中自然流露的现实主义原则,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使人物自我暴露,达到讽刺目的。他写于抗战初期的名篇《华威先生》,就是采用这种让倾向“自然流露”、“自我暴露”的现实主义原则,达到讽刺目的。两位作家的这种风格如出一辙。这种让讽刺、批判在情节推进中自然流露的现实主义手法,比作者直接对丑恶现象进行冷嘲热讽、夸张挖苦的讽刺效果更为强烈。

二、通过寓有个性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暴露人物的“丑”,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小说中强烈的讽刺性还体现在富有特色的人物塑造中。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小说中的各种人物,不仅写出了他们的反动共性,而且揭示了各个人物的独特性格,让各种人物争相亮相,形成一幅“群丑”图,使作品洋溢着炽热的讽刺力量。

1、联保主任方治国的形象刻画。方治国的性格典型特征是“软硬人”:“碰见老虎他是绵羊,如果对方是绵羊呢,他又变成了老虎了。”作者正是用他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来刻画他这一性格特征的。一开始,当方治国看到扰嚷不休的邢么吵吵正从东头走来时,他的反应是“简直立刻冷了半截,觉得身子快要坐不稳了”;当邢么吵吵走进茶馆大吵大嚷时,方治国是“苦笑”着说:“这回可把蜂窝戳破了。”接着,邢么吵吵对他又是一阵攻击,而他却总是一口一声的“邢表叔”、“邢么老爷”,并出现“假装的笑容”,“你发气做啥啊,都不是外人……”当邢么吵吵反问他:“你既知道不是外人,就不该搞我了,告我的密了!”方治国“又一下站起来了,而他的笑容更加充满一种讨好的意味,”“态度装得异常诚恳”;当他看见邢么吵吵松了劲,感觉到说理的机会到了,作者这样描写他:“于是就势坐向俞视学侧面去,赌咒发誓地分辩起来,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做出这样胆大糊涂的事情来的!”“他坐下,故意不注意邢么吵吵,仿佛视学他们倒是他的对手。”还有,当邢么吵吵向他宣告:“闲话少讲!方大主任,说不清楚你今天走不掉的!”他的反应是:“好呀!” “回龙镇只有这样大一个地方哩,我会往哪里跑?就是跑也跑不脱的。”这就把方大主任这个地方官吏在老虎(邢么吵吵)面前的“绵羊”性格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当然,方治国的性格也有“硬”的一面,那就是当他碰到“绵羊”时,他才会有“老虎”的性格。这一点,也可通过

他的语言和动作看出来。在邢么吵吵强大的攻势下,方治国向他辩解时,作者这样写道:“别的不讲,就拿救国公债说吧,别人写的多少,你又写的多少?”“他随又把嘴凑近视学的耳朵边呻唤道:‘连丁八字都五百元呀!’在方治国的眼里,“别人”、“丁八字”等都是好欺负的、可欺负的“绵羊”,因此,要狠狠地征收一把。这是他的“老虎”性格。在新老爷的“调解”下,邢么吵吵终于让步时,方治国却又“硬”了起来。“我负不了这个责。”“你想,我怎么能负这个责呢?”“笑话!”“我怕什么?又不是我的事。”他之所以这么“硬”,是因为如果答应拿钱赎人,他面对的将是新县长“整顿役政”的法令。邢么吵吵虽是地方豪绅,但和新县长相比,仍是一只可怜的“绵羊”。方治国怎么能因为这样一件不关自己的事而得罪新县长这只“老虎”呢?

此外,作品还通过他人(邢么吵吵)之口,完成方治国的形象塑造。这也是通过语言来塑造的。如:“么吵吵简直在咆哮了,‘去年蒋家寡母子的儿子五百,你放了;陈二靴子两百,你也放了!你比土匪头儿肖大个子还要厉害,钱也拿了,脑袋也保住了。’”这个不顾一切的泼皮无赖邢么吵吵,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勾画出方治国这个“两眼墨黑,见钱就拿”的形象。

2、邢么吵吵形象的刻画。小说中,邢么吵吵是地方实力派,“地头蛇”,他有着强有力的后台,粗鄙蛮横,是一个不顾一切的泼皮无赖。这个形象的塑造,作者也是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来完成的。作品一开始,邢么吵吵出场,“嘴里照例扰嚷不休”,“跨上其香居的阶沿,拖了把圈椅坐下,一面直着嗓子,干笑着嚷叫”。一开始就让读者领略其蛮横刻薄的威力。接着,邢么吵吵便对方治国进行“隐射”攻击:“嗨,对!看阳沟里还把船翻了么!……”并“横着眼睛嚷道”:“我要那么舒服做甚么哇?”“你知道么,我坐上席会头昏的,—没有那个资格!……”可见邢么吵吵仗势欺人,不把对方放在眼里,不相信“阳沟”会把自己的这条大船给翻了,同时,对方治国进行尖酸刻薄的嘲讽。方治国对其没有理睬,这时,邢么吵吵“已经拍着桌子,放开嗓子在叫嚷”:“搞到我名下来了!”“好得很!老子今天就要看他是甚么东西做出来的:人吗?狗吗?你们见过狗起草么,嗨,那才有趣!……”并且“又比又说地形容起来”。当方治国与之正面交锋之时,作品这样用其言行刻画邢么吵吵:“‘不是吗?’,么吵吵拍了一巴掌桌子,嗓子更加高了,‘兵役科的人亲自对我老大说的!你的报告真做得好呢。我今天倒要看你长的几个卵子!……’”这些言行,非常符合邢么吵吵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可见其横行霸道,同时,也可看出他是一个非常粗鄙、下流的家伙。象“闲话少讲!方大主任,说不清你今天走不掉的!”“我告诉你,赖,你今天无论如何赖不脱的!”这些话均出自邢么吵吵之口,这也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无赖,对方治国纠缠不清、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土绅形象。最后,联保主任方治国不答应拿钱赎人,这个有着强有力后台的地方实力派邢么吵吵是“冲过来”,而且“气得胡子发抖”,“一把扭牢他的领口就朝街面上拖。”“我晓得你是个软硬人!老子今天跟你拼了!……”双方大打出手,“‘你嘴巴硬吧!’ 么吵吵气喘吁吁地唾着牙血。”“老子还没有打够!”并且“吐着牙血”。这样,一个飞扬跋扈、横行霸道、不顾一切的泼皮无赖形象便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3、新县长形象的刻画。新任县长在作品中是采用暗写手法,虽笔墨不多,但形象依然清晰可见。作者同样是用人物的语言来刻画的,只不过是利用他人之口刻画出这一形象的。邢么吵吵为了避免人们误会,以为他的大哥没面子,向人们解释:“新县长的脾气又没有摸到,叫他怎么办呢?常言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又是闹起要整顿役政的,谁知道他会发些什么猫儿毛病?”可见,这位新县长一上任,是要做出一些“政绩”的,“整顿役政”是其“新举措”之一,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力度不小”。一个新近从城里回来的小商人对新县长的印象是:“新县长怕难说话”,“看样子就晓得了:随常一个人在街上串,戴他妈副黑眼镜子……”这话非常符合小商人的身份特征。他对新县长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他“随常一

个人在街上串,戴他妈副黑眼镜子”。仅凭这一点信息,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新县长“不务政业”、空虚无聊,是一位戴着黑眼镜的“不易接近”的“官痞子”。最后,蒋米贩子对新县长精采描述:“起初都讲新县长厉害,其实很好说话。前天大老爷请客,一个人老早就跑去了:戴他妈副黑眼镜子……”使新县长的形象清晰起来:原来,新县长精心经营的“整顿役政”,只不过是自己的“生财之道”,尽管他“戴他妈副黑眼镜子”,我们也能认清他的本质。

4、茶客形象的刻画。小说中不仅成功地刻画了方治国、邢么吵吵等主要人物形象,而且也成功地刻画出了不少富有个性特征的茶客形象。这些茶客形象的塑造,作者也是通过各自的语言和动作来完成的。如俞视学见到邢么吵吵来到茶馆时,就非常客气道:“坐下来好吧,这里要舒服些。”粗俗的邢么吵吵说下流话时,他插嘴道:“少造点口孽呵!有道理讲得清的。”当他被联保主任的态度感动时,又开始劝解邢么吵吵:“么哥!我看这样啊:人不抓,已经抓了,横竖是为国家……”每当他劝解邢么吵吵而被邢么吵吵尖酸刻薄的话语反驳时,他总是“禁不住红起脸来”或“满脸通红,故意勾下脑袋喝茶去了。”这些言行把俞视学那种“斯文”、“好好先生”的国民党文人形象勾画了出来。当方、邢二人大打出手时,他的反应是:“我管不了!”“看血喷在我身上。”并且“边说”“边往街上溜去”。这样,俞视学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一面也清晰地呈现了出来。象张三监爷,在紧要关头,他总会给主任进点忠告:“我看要赶紧‘缝’啊!”并且“皱着脸沉吟”:“另外找一个人去‘抵’怎样?”当他认为事情很严重时,他总是那句话:“不行不行,事情不同了。”并且“叹着气”,唯一的建设性忠告就是“去找找新老爷是对的!”看来,他虽是方治国的军师,但只是“跟主任坐坐酒馆,在紧要关头进点不着边际的忠告”的“废物”。方治国被打时,他在“四处向人求援,昏头昏脑地胡乱打着漩子”,“摇头叹气”说:“这太不成话了!”“大家把他们分开吧!”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这个在紧要关头,束手无策的无能“军师”形象描绘出来。此外,象黄毛牛肉的个性也很有特色。他是主任的“重要助手”,“虽然并无多少才干,唯一的本领就是毫无顾忌。”这从他的言行中也可清楚地看出来。他常常说的话是“现在的事你管那么多做甚么哇?”“拿得到手的就拿!”当邢么吵吵向主任发起攻击时,他的建议是“你不要管他的,发神经!”“管他做甚么呵!”“是他妈个火炮性子。”“我白还懒得答呢,你就让他吵去!”“不要管他!这么快县长就叫他们喂家了么?”这些都能说明他“毫无顾忌”而又“没有多少才干”的个性特征。小说除刻画了这些有名有姓的茶客形象外,还刻画了一些不知名的茶客形象,这也是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刻画的。如:新老爷来到茶堂时,作者描写了茶客们的反应:“茶堂里响起一片零乱的呼唤声,有照旧坐在座位上向堂倌叫喊的,有站起来叫喊的,有的一面挥着钞票一面叫喊,但是都把声音提得很高很高,深恐新老爷听不见。”“其间一个茶客,甚至于怒气冲冲地吼道:‘不准乱收钱啦!嗨!这个龟儿子听到没有?……’于是立刻跑去塞一张钞票在堂倌手里。”这些富有个性的动作和语言,就把众茶客在新老爷面前趋炎附势、讨好巴结的丑态勾画了出来。

纵观全篇,小说中塑造了各个人物的独特性格。虽然个性毫不雷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丑恶”、“虚伪”、“荒唐”、“无价值”。作者正是让这些“丑恶”、“虚伪”、“荒唐”、“无价值”的否定对象集中在一起,构成一幅“群丑”图,让其自我剥露,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三、独具匠心的结构,达到强烈的喜剧讽刺效果。

为了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作者在作品的结构安排上也独具匠心。

1、作者截取一个高度集中的场景—茶馆,精心布局,让其充分暴露。

茶馆是各种人物的会聚之所,来此饮茶休闲的人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茶馆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作者截取这样的场景来展开故事,是再集中不过的了。作品一开始,方、邢二人的矛盾冲突就已发展到十分尖锐的程度了,方治国已经上了“密告”,将邢么吵吵的二儿子捉

进城了。邢么吵吵也因此大怒,决定找方治国的麻烦。当邢么吵吵来到茶馆攻击联保主任时,作者让镇上各种势力的人物都上场亮相:有“斯文”的“好好先生”俞视学,靠利金生活的黄光锐,有在“紧要关头进点不着边际的忠告”的张三监爷,有“毫无顾忌”的黄毛牛肉,有“当过十年团总、十年哥老会头目”,“八年前才退休的”“但他的意见还同团总时代一样有效”的陈新老爷,还有众多形形色色的茶客。作者这样安排,一方面为了让方、邢的“表演”在茶客(镇上各层人物)面前充分暴露,同时,也是为了让这样的“表演”及丑态百出的茶客们在读者面前充分暴露,犹如“现场直播”,达到强烈的讽刺批判效果。

2、必要的回叙补充与人物对话相结合,共同完成对批判对象的讽刺。

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和展开主要是靠“闻其声如见其人”的人物对话来完成的,但光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讲的话,有些是人们听不明白的,说的事情有些是人们不明底细的。因此,作者就采用了必要的回叙、补充,而使人们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同时作品也得到了结构严谨、线索分明的妙处。这种必要的回叙补充也是作者批判讽刺的艺术手段,其功能是对人物对话未能涉及的范围进行暴露嘲讽。

在小说的回叙补充中,我们得知:联保主任原本是一个“糊涂而胆怯”的人。因为好些年前,“预征太多”,“许多人怕当公事”,在“实力派的阴谋下”,他接受了这个“头衔”,而对于他来说还是个“挑战”,因为他“糊涂而胆怯”。“起初老是垫钱”,但后来渐渐有了“甜头”:回扣、黑粮,并且在他走进茶馆时,“招呼茶钱的声音也来得响亮了”。就是这么一个贪赃枉法的地方官吏,居然还得到了县长“尽瘁桑梓”的美誉。这种极不协调的“美誉”有力地讽刺了国民党官场的黑暗腐败。

还有,作者为了暴露讽刺回龙镇上人们扭曲的价值观—“凡是照规矩行事的,那就是平常人,重要人物都是站在一切规矩之外的”,也是在回叙补充的结构中呈现的。陈新老爷之所以“连打醮这类事情,他也没份”,并不是因为他“惜疼金钱”,而是因为他是科举时代的末代秀才,“当过十年团总,十年哥老会的头目”的“重量级”人物。他必须“站在一切规矩之外”,否则,人们就会大惊小怪,“以为新老爷失了面子,和一个平常人没多少区别了。”而这样的批判、讽刺在人物对话中是无法实现的。

3、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说:“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他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归于消失。本文的结局,就很好地应证了这一学说。在阅读作品中,当蒋米贩子没有出现时,人们从方治国、邢么吵吵的争吵、厮打中都能感觉到事态的严重,都隐约觉察到县长“整顿役政”是认真的,邢么吵吵的二儿子也不会被放回来的。这是人们的心理期待。而蒋米贩子带来的消息却使人们紧张的心理期待突然消失。原来“人已经出来啦!”理由是点名他报错数了,“没资格打国仗”,被“开革”了,并且邢大老爷请客,新县长“一个人老早就跑去了”。这样的结局与事件本身是极不协调的。正是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使得这场闹得不可开交的纠纷立刻变成一出无谓的笑剧。在读者的笑声中,国民党的兵役黑幕也揭露无遗,同时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四、以“丑”讽“丑”、特定的细节描写等巧妙地构思,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量。

1、以“丑”讽“丑”,辛辣犀利,一箭双雕。

作品中高妙的讽刺艺术还体现在作者用一类“丑”去讽刺挖苦另一类的“丑”,达到以丑否定丑的效果。这种手法不仅使被讽刺者受到揭露、鞭挞,而且也使讽刺者自身进行自我暴露,可谓“一箭双雕”。

在作品中,联保主任方治国是一种类型的“丑”。他是“软硬人”,是一个“两眼墨黑,见钱就拿”的地方官吏。地方实力派刑幺吵吵是另一种类型的“丑”。他是一个飞扬跋扈、

横行霸道、不顾一切而又粗鄙下流的泼皮无赖。小说中,作者正是用刑幺吵吵这一丑态人物对方治国这一丑态人物进行挖苦讽刺,从而使方治国的丑恶在受到揭露、鞭挞的同时,也是刑幺吵吵自己的丑态得以充分暴露。

当刑幺吵吵一来到茶馆,就嚷道:“嗨,对!看阳沟里还把船翻了么!……”又开始就表现出对方治国的季度轻蔑,同时也暴露出自己因为有着强有力的后台而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丑恶心理;俞视学诚邀刑幺吵吵坐上茶桌时,他又对方治国进行挖苦讽刺:“你知道么,我坐上席会头昏的,——没有那个资格!……”表面上贬低自己,而实质上是嘲讽对方:你一个联保主任在我刑幺吵吵面前又算得了什么!与此同时,刑幺吵吵钠尖酸刻薄的一面也清晰地呈现出来;接着,刑幺吵吵对方治国由尖酸刻薄的讽刺变成了恶毒的辱骂:好得很!老子今天就要看他是什么东西做出来的:人吗?狗吗?你们见过够起草么,嗨,那才有趣!……方治国最大的忌讳是别人骂他为“狗”,因为他的外祖父曾经当过衙役。这一辱骂,对方治国来说是极大的“伤害”,而对刑幺吵吵来说也许最解心头之恨。刑幺吵吵自身那恶毒下流的卑劣灵魂也暴露无疑;当俞视学劝解刑幺吵吵时,刑幺吵吵仍不忘对方治国进行挖苦讽刺:“有道理,我也早当了什么主任了。两眼墨黑,见钱就拿!”方治国一口一声“刑表叔”,刑幺吵吵却故意模拟着他的声调,让其出丑,表现对这样的称呼不以为然;后来,直揭方治国在兵役问题上的老底:去年蒋家寡母子的儿子五百,你放了;陈二靴子两百,你也放了!……由讽刺辱骂变为揭露鞭挞。这样,方治国那“两眼墨黑,见钱就拿”的形象及刑幺吵吵尖酸刻薄、恶毒下流、不顾一切的形象便在以“丑”讽“丑”中得以暴露。

作者这种以“丑”讽“丑”、以“丑”否定“丑”的艺术构思,不仅辛辣犀利,更有“一箭双雕”的妙处。

2、特定的细节描写具有讽刺意味。

细节,是指作品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虽小,但在作品中也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邢么吵吵“大发其火”,要和联保主任“到场子前大河里去喝水”时,作者描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一个站在阶沿下人堆里的看客,大声回绝着朋友的催促道:

“你走你的嘛,我还要玩一会!”

提着茶壶穿堂走过的堂倌,也在兴高采烈叫道:“让开一点,看把脑袋烫肿!”

这个细节描写,对作品的情节发展没有多大意义,但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方、邢二人在大庭广众面前的相互攻击,对于别人来说,只不过是当作一出“精采节目”来“欣赏”。“看客”也好,“堂倌”也好,他们在“欣赏”这出“精采节目”时产生了“优越感、愉悦感”,表现出对方、邢二人丑恶的鄙弃,而讽刺的审美价值也在于此。

还有,蒋米贩子在叙说打听的消息时,忽然注意到了邢么吵吵和联保主任。“你们是怎么搞的?你牙齿痛吗?你的眼睛怎么肿啦?……”这也是作品中的一个细节描写,读后让人觉得十分搞笑。蒋米贩子哪里知道,邢么吵吵和联保主任因为这件事曾发生过激烈的争吵和厮打。而如此激烈的争吵和厮打与蒋米贩子带来的消息又是多么的不相称。这样的细微处,有力地嘲讽了方、邢二人行为的荒唐。

总之,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了使描绘的对象得到充分的暴露和讽刺,可以说是“极尽讽刺暴露之能事”:他将讽刺、批判寓于冷峻的现实主义刻画中,并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同时在作品的结构安排上也独具匠心,以“丑”讽“丑”、细节描写等,使得作品洋溢着炽热的讽刺力量。正因为如此,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也成为沙汀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的标志作品。

有人说,在文学的殿堂里,能够牢牢占得一个席位,让人时时提起的作家,是那些拥有自己个性、风格的作家,因为“风格就是生命”。沙汀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

成熟的讽刺艺术技巧,对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美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版

试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特色

试论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特色 姓名:准考证号: 【摘要】:鲁迅小说“讽刺艺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讽刺艺术”有所承传和突破,同时也广泛地借鉴西方小说的“讽刺艺术”特点的,从现实批判的高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讽刺艺术特色。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关键词】:讽刺传统世界思想手法价值 鲁迅不仅无愧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套话少说,要着重从鲁迅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小说成就的角度来开头,以引起下文的论述。)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世界文学的借鉴,是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表现手法的完美结合,在他宽广而深邃的艺术殿堂中,小说讽刺艺术的娴熟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至高无上的地步,是我们写作提供了范本。 一 鲁迅从小读的是旧书,具有深潜的古文基础,耳闻目染,就必然影响到自己的文学好尚和创作体式上来,其中受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作品影响很大,嵇康的“帅心使气”、“慷慨激昂”,孔融的“讥嘲笔调”,都曾得到鲁迅的赞许并为之效仿。在鲁迅幼年时代,曾接触了《目莲救母》之类的乡间的野台子戏,即鲁迅所谓的“社戏”。引起浓厚的欣赏兴趣,在十余岁时就满怀欣喜地充当了目莲大戏中的“业余演员”。实地体验了戏剧艺术的操作,从此在幼小的心灵构建起一座人而鬼、鬼而人、情而理、理而情的刚毅瑰丽的艺术世界,培养起对艺术与虚构的深挚感情。《故事新编》中的“油滑”讽刺手法正是我国传统戏曲中“二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油滑”出现在虚构的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是对生活中类似戏剧舞台上“二花脸”一样“势利小人”的灵魂发现,又是一种激愤与悲悯相交织的情感的真实流露,冷言相讥又怒目不争是其基调。这种戏剧中继承来的“油滑”成为鲁迅小说讽刺艺术手法之一,在“插科打诨”和新奇的艺术氛围中多了些智巧、尖刻、嬉笑怒骂、婉而多讽。《故事新编》中穿插性的喜剧人物的写法是鲁迅吸取戏曲的历史经验而作出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创造,除了能对现实发生讽刺和批评的作用外,并没有使小说整体蒙受损害,反而使作者所要着重写出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活’了。鲁迅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在《狂人日记》、《孔已己》、《阿Q正传》的小说中,通过讽刺手法极为尖锐而又深刻地批判了等级专制制度的儒家旧礼教,体现了现代的人道精神和自由平等的观念。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强烈的忧患意识,对社会对群体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又是鲁迅人生选择的指导原则。道家文化中的许多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鲁迅,例如道家对权势名利的蔑视,对“仁义道德”的讽刺,对庸俗市侩的嘲笑,追求自我内心自由的人生价值观念,从否定中进行肯定的思维方式,真和美相统一的审美规范,那种汪洋恣肆的浪漫情怀都能从鲁迅小说中找到烙印。鲁迅七岁开始诵读《鉴略》,少年时代喜欢《山海经》,后来又特别推荐《儒林外史》,称赞它“蹙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认为好的讽刺手法,应该笔锋委婉风趣,“词微而显,旨博而深”,鲁迅的小说正是这样。传统文化给了鲁迅深厚的艺术功底。“五四”时期。传统的中国文化与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冲突,在鲁迅的精神世界中产生了空前剧烈的震荡。在西方思想文化界中,他对叔本华、尼采、易卜生等情有独钟,因为这一派“刚毅不挠,虽遇外物而弗为移”。鲁迅早期接受尼采哲学作为人生观。贬视庸俗,抨击传统,勇猛入世,呼唤超人,是鲁迅一生不断揭露和痛斥国民性麻木的思想武器。《狂人日记》,鲁迅这篇反传统小说受过尼采的影响最明显,鲁迅曾译过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狂人日记》所展示的真理有两层。明显的一层是揭示传统中国文化的吃人主义,较深的一层是谈人的进化的真正性质。在这里“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一位中国进化论者对未来一代应更好些的“寓意”的祈求,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借鉴尼采的更多的是精神、思想方面的。这篇小说又借鉴了安德列夫的《红笑》,但也有区别。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小说中以其生动形象、极富魅力的笔墨,描画出一幅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小说虽以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为背景,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辛辣地讽刺了虚伪、残忍的科举制度,歌颂了淳朴的劳动人民,并给予同情,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小说以其生动、准确、洗炼、朴实、幽默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精湛独特的讽刺手法,创造了空前绝古的讽刺作品之典范。本文试图对其讽刺艺术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儒林外史》;科举制度;讽刺;夸张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通过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全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二部分描绘了理想文士的探求;最后的部分描写了“市井奇人”的发现。作者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他十分推崇《儒林外史》,特别欣赏其中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他说:“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首先让人赞赏的是作者的胆量和艺术家的勇气,敢于直面封建社会,勇于向腐朽没落黑暗的封建势力挑战,作者身处于一个由盛及衰的封建家庭,经历了由富贵到贫寒的不平常的家庭变化。在这个大变化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到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和社会污浊。这些都使他对现实有了进一步清醒的认识。官僚顾主家庭的破落,使吴敬梓走出富贵公子狭隘的天地;自身社会地位的下降,缩短了他和广大人民之间的距离,生活的贫困,使吴敬梓的思想沉重,并不断使他增添了厌恶,形成叛逆的思想,时代的先进思潮,给了他批判的武器,与社会上种种人物的广泛交往和接触,使他扩大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熟悉了生活。这是吴敬梓创作小说《儒林外史》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假若是吴敬梓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富贵生活,官场得意,他是无法写出《儒林外史》的,吴敬梓饱经风霜,遍尝人间辛酸和世态炎凉的生活经历以及艺术家的勇气,成就了《儒林外史》这部伟大作品的问世。更使人感叹的是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手法。吴敬梓继承我国文学史上的讽刺艺术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前代讽刺小说之作的成功经验,根据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创造了《儒林外史》这部我国古典文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广东省电白县环城中学 黄兆科作者 2005-1-15 11:12:47 【内容提要】本文拟从讽刺艺术的角度分析《围城》的语言艺术。钱钟书先生独树一帜,活用讽刺恰到好处,可谓新奇巧妙,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术,不愧是一位“语言魔术大师”。本论就对作品中的讽刺艺术作以下四方面的研 究: 一、运用比喻进行讽刺; 二、运用活用词语进行讽刺; 三、运用英文词语进行讽刺; 四、运用文言文词语进行讽刺。 【论文内容】在致老友郑朝宗教授的信中,钱钟书先生恳切地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面对“钱学”高涨的局面,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保持一个真正学者的谦虚谨慎的态度的。钱钟书 先生的为人、为文都如此可贵。 《围城》是钱钟书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的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方面所遇到的矛盾和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与灰色人生,色彩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病态社会中学术圈子里伪文化人的真实故事。《围城》是一部具有很深的悲剧意味的讽刺小说,但又充满浓郁的喜剧色彩。作品思想沉潜,寄慨深远,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钱先生的创作基调是讽刺。《围城》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强烈的讽刺性。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都逃不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钱先生在通篇作品中没有用说教来揭露他所看到的社会弊病,而是用讽刺。由于钱先生这位语言的魔术大师在小说中运用了妥贴而出人意表的比喻,辛辣冷峭的

讽刺,机智的幽默以及洞悉入微的心理分析,作品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小说一经载,便风行一时,更一版再版,引发了一股《围城》热潮,甚至被译成英、俄、法、德等十多种语言在国外发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堪与矛盾的《子夜》媲美。小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不能不归功于钱 钟书那非同一般的语言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围城》中高明的讽刺艺术。《围城》的讽刺不像同时期“左联”作家那样的长枪大戟,勇猛直前地同恶势力作战。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是冷眼旁观,忽而冷嘲,忽而热讽,出尽了那些庸俗知识分子的洋相。读《围城》,必然是一次轻松舒适的经历,小说对人物稍纵即逝的细微心理变化的把握,对人情世态的精确入微的描写,均堪称独到。他的讲述,处处流露出俏皮、诡异、聪明的评论者本色,而幽默之中又可让人体会到潜藏于后的悲剧意味。钱钟书在《<围城>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也就是说钱钟书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这种忽略阶层和时代的描写手法,也许是《围城》在刚面世时不如《家》、《春》、《秋》那样受欢迎的原因,但也使《围城》的魅力长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里窥见自己的影子。 一、运用比喻进行讽刺 《围城》的成功离不开大量妙趣横生、联篇缤至的新鲜比喻的创造和运用。他在比喻的创辟运用及建设独具风姿的批评语体上开了一代之风气。《围城》用喻之繁富令人叹为观止,随手拈来即妙语成珠,益人神智。在《围城》的讽刺语言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比喻。据有人粗略统计,书中的比喻多达七百余条。钱钟书的比喻别出心裁,超出常人的想象。他利用喻体和本体在价值等级上的强烈反差逻辑性,达到对对象的嘲讽贬抑,使作品显得更加机智、诙谐、幽默。他的比喻之所以取得特别强烈的讽刺效果,关键在于他所用的喻体。书中的 喻体既丰富又新奇,实在令人叹服。 如对沈太太的描写:“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连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来铺陈渲染,读之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厌恶至极。又如:说“鲍小姐那类女人” 是不“伤春”的,“一切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提要:讽刺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本文从人物、情节、细节描写、讽刺手法、语言特色四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流露,没有给人一丝做作的痕迹,同时,它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细节描写 鲁迅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钱钟书的《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煌煌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从国外留学生活到国内游荡经历的描绘,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在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沙汀是沉毅浑厚,张天翼是冷峭尖刻,而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有独到之处。他的古今中西文化的教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周密、丰盈的书斋思考,使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有时锋芒毕露,脱颖而出;有时运用譬喻,奇趣横生,既有中国《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有马克·吐温式的热讽,形成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方鸿渐为活动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围城》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而是以方鸿渐的活动贯穿全篇。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冲进去,展现他留学回国后所遭遇的人和事。作者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方鸿渐不通事务、无能懦弱,苏文纨装坐冷若冰霜孤芳自赏,而不顾廉耻、惟利是图。高松年撒谎老练、作假超真,对属下的妻子不怀好意,以生物学原理治校。李梅亭表面道貌岸然,实际男盗女娼、贩卖药材、勾搭妓女。这里面也有专门背后骂人,又擅长用各种借口来博取男人情感,包括采用假冒作家题字赠书的女生指导,也有由教员蜕变成"资本家走狗的走狗"的女大学生,有自称为"老古董"而打扮得妖形怪状,所写东西搬来搬去,几十篇如同一篇,宣言不问却随同已受伪职的丈夫离职遁去的报馆女编辑,也有认为机会要自己找,快乐要自己寻,换情人像换衣服一样随便,出洋学医而学到了不致怀孕的性开放女郎,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确实达到了作者想要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目的。 在人物的展示过程中,作者对官场腐败、政府无能、学术虚伪、社会落后等都不失时机的进行嘲弄讽刺,钱钟书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的丑陋,还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生活。作品也涉及了江南小县和由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又表现了旅途的艰难,抗战中的混乱,各种感人心的暴露,小说又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学校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学生意识落后,界的败类、投机政客、伪君子充斥了校园,写出了"为人师表"们逐利倾轧、蝇营狗苟的肮行径与灵魂,"学校的图书馆倒像个惜字的老式慈善机关","馆里通共不上一千本书,老的、糟的、破旧的中文教科书居其大半,都是因战事而停办的学校的遗产"。所有这些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的。钱钟书更站在哲理的高度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他的讽刺早已远远超出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 二、讽刺意味通过情节发展和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 《围城》通过人物可笑嘴脸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出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如书中对主人公方鸿渐流洋归来后的一段描写就十分精彩:方鸿渐留洋归来,"衣锦还乡",颇为惊动

浅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浅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讽刺是在真实的基础上,用比喻、夸张等方式揭露腐朽落后现象,批判愚昧蠢笨的行为,使人发笑而予以否定的一种创作方法。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就是讽刺小说的写作高手,他为世界文坛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题。选入初中课本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是这一写法的大成者。下面,我们就以这篇小说为例,谈一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就我看来,它的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漫画式的夸张,达到讽刺效果。 夸张是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某一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的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很离奇,可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又是可信的。当时的人热衷于科举,科举能改变许多读书人的命运,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中举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

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后受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二、运用典型细节,做实讽刺文章。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对细微事物所作的描写,它能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如《范进中举》、中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在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的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是泥,淋淋漓漓一身水……”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丑态百出,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三、运用对比映衬,强化讽刺效用。 对比即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个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在《范进中举》中,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变化的对比描写,塑造了人物的形象。中举前,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要] 我国古代优秀讽刺小说之一的《儒林外史》,其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我们学习它、欣赏它,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讽刺;真实性;喜剧性;悲剧性;夸张性 提起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最突出的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纵观我国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谐隐》篇指出:“古之嘲隐,振危释惫。”意为,古代嘲笑文章的诙谐和隐语,具有拯救危亡和释除疲惫的作用。的确,讽刺文学作品早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就出现了。就先秦寓言而言,《郑人置履》讽刺那些脱离实际、玩固保守者的愚蠢行动;《狐假虎威》指责那些仗势欺人者的丑恶灵魂;《守株待兔》嘲笑刻板守旧、希望坐享其成的寄生虫;《叶公好龙》鞭挞那些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等等。它们通过寓意形象和巧妙艺术构思,虽为只言片语,却揭示了一个深奥的哲理,无疑是那个时代高度文化发展的产物。诚然,寓言作品虽然能指斥时弊的某个侧面,但较之小说、戏曲之类作品,其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便远远不如了。明代拟

话和清初的《聊斋志异》中都涉及到一些讽刺性较强的作品,直至吴敬梓《儒林外史》的问世,才真正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第六讲) 《儒林外史》写作背景虽为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含蓄幽默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出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由此看来,《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本文试图对其讽刺艺术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特征之一:真实性和喜剧性相结合。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鲁迅语)。这个精神在《儒林外史》中得到充分体现。书中的人物多有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将它们加以集中概括,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公开作褒贬,真实地、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讽刺艺术是《围城》的一大艺术特色,它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故事情节及精雕的细节描写自然流露;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典故、比较、推理等随处可见;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将来定与《儒林外史》和《镜花缘》等古典名著永垂不朽”——夏志清 钱钟书以他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让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形成了既有尖酸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艺术。 “喜剧的艺术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的确,《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辉煌的人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其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一、讽刺范围的广泛性 《围城》以方鸿渐的活动为线索,来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者冲进去,来展示他留学归来所遭遇的人和事。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不通事务,懦弱无能的方鸿渐;虽混迹于学界,却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争强斗胜为己任的大家闺秀苏文纨;唯利是图,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高松年;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满腹男盗女娼的李梅亭;还有专门背后骂人,又擅长用各种手段来博取男人感情的女生指导等等,诸如此类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真的是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作者在对人物的展示过程中,对官场的腐败、政府的无能、学术的虚伪、社会的落后等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嘲弄讽刺,他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的生活,也涉及到江南的小县,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还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作者更是站在哲理的高度,来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从而表现他对中国西式知识分子无情的嘲讽和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围城》所讽刺的实已远远超出了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年代。二、讽刺意味的自然流露 《围城》的讽刺,丝毫看不出有人为的痕迹,它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以及精雕的细节描写,自然而然地达到讽刺目的的(1)、通过情节的发展,达到讽刺目的。 《围城》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勾画出人物那可笑的嘴脸,形象地暴露出人物的卑下的灵魂,让作品收到很好的喜剧效果。如对方鸿渐留洋归来后的一段描写得就十分精彩:方鸿渐留洋归来,“衣锦还乡”,后应母校邀请作关于“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学术报告”,是这样说的:“海通几百年,只有两件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鸦片引发了许多文学作品,古代诗人在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从鸦片里得灵感。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废,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通过这一情节的描写,那种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令人滑稽可笑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从整篇小说来看,作者并未对方鸿渐等作过多的评价,而是通过情节的发展,自然地把矛头指向了方鸿渐这一类人的性格弱点,指向了当时那种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 (2)、通过精雕的细节,收到了极好的讽刺效果。 自称一生最恨女人的褚慎明,眼睛近视而不配眼镜是因为怕看见女人的脸,并且声称自己的

简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

简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要] 《儒林外史》堪称我国古代讽刺小说一朵奇葩,是中国第一部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同时也是十八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文库中的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作品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作者通过运用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采用冷静理性的笔触全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和八股艺制的腐朽。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通过学习分析其讽刺艺术风格,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讽刺;喜剧性;悲剧性;真实性;夸张性 【前言】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创新和发展,而且在艺术上以其独创的讽刺手法,开创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先河。现代文学大师鲁讯先生曾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不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禄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独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和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奇人等理想人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寻找医治现世良方的社会改造理想。整部作品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作者亲身体会,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一、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我国古代的文学讽刺艺术史上可谓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喜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作品中的喜剧性人物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某些悲剧性特点。悲喜结合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小说揭露了虚伪吃人的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内容,八股取士制度则是推行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工具。吴敬梓把反科举制度和反程朱理学、反封建礼教结合起来。他从维护传统的“孝”、“悌”观念出发,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范进的母亲因为儿子中举喜极而过世。范进为母亲的死日日追荐,忙了七七四十九天。张静斋拉他到汤知县家打秋风,吃饭的时候,范进为了表示自己“居丧尽礼”,坚决不肯使用摆在前面的银镶杯箸,只好换了白颜色的竹箸,汤知县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王玉辉对于丧夫的女儿,不仅不加劝导安慰,反而劝导三女的公婆“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并鼓励自己的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八天以后,三女终于绝食而死。她母亲“伤心惨目,痛入心脾”,哭得死去活来。王玉辉则“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王玉辉不近情理的言论举动,正是宋明以来大量“节妇烈女”的现实写照。然而,王玉辉也终究不是野兽,当他的三女的神主被送入烈女祠举行公祭时,大家盛赞他生了“这样好女儿”,他却“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想出去散心,到了苏州虎丘,

论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摘要:鲁迅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既传承了古语的精华又开启了灵活运用现代汉语的通途,他杂文中讽刺性的语言更是把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本文主要从语言的修辞技巧、语言选择、语法来分折其杂文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杂文,讽刺艺术 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杂文也是他与敌人短兵相接匕首和投枪,具有强烈的战斗力和艺术感染力。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通过犀利辛辣,入木三分的语言将讽刺艺术展现于读者的眼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无穷的回味。 讽刺是一种手法,不能单独称为文学。讽刺的方法包括明讽,暗讽等。可以是口头讽刺也可是动作讽刺,还可以笔墨讽刺。它不是一种文学,鲁迅擅长的就是讽刺,其实讽刺是为了增加语言效果渲染气氛的。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与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既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他的语言集中今中外语言之长,庄词俚语,兼收并蓄,古语今词,冶为一炉;同时对语言和修辞的运用也是得心应手。本文就是从鲁迅语言的修辞技巧,语汇选择,语法活用对其杂文的讽刺艺术展开分折。 一、修辞技巧 (一) 夸张

(完整word版)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性幽默 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他认为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在该文中,他还转引切斯特顿的“在事物中看出一贯的,是有机智的。在事物中看出不一贯的,是个幽默者”。以此来说明幽默作家必须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自相矛盾的事,具体地加以描画和批评。因此,与其将老舍的幽默看作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不如将其看作一种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观察力强,才能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相互矛盾之事看出来,想象力强,才能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幽默的话来解释它,使人在笑中有所体悟。 所以,在老舍的幽默中,虽然有笑料,也有逗乐,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始终是以悲悯的心理、同情的心态来关注社会的欠缺、人生的苦难等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他在写一个可笑的人物时侯,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你我都有可能成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这样的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所以老舍的幽默给人的阅读感觉是平等、善意、宽容。老舍是大众的良心,他对底层的百姓有着天然的情感。他从未居高临下地哀怜胡同里的穷人,而仿佛是他们的代言人,在残酷中透出爱意,以至在灰色人生中竟也溢出些许的快活。 在《马裤先生》这篇小品、漫画式小说中,一个小人物的鄙俗相在作者的白描勾勒下活灵活现。小说的一开始便说到火车在北平还没开,接着重点人物“马裤先生”就上场了,为什么叫他这个名字呢?就是因为他睡在上铺,穿着一条马裤,却穿着“青缎子洋服”,“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一个打扮不

《围城》的讽刺艺术表达

《围城》的讽刺艺术表达 内容摘要:《围城》讽刺艺术表达中,钱钟书运用讽刺作为自己的武器,积极的进行深刻揭露,通过人物形象,讽刺语言,讽刺手法和细节的捕捉,积极的进行社会时弊抨击,道出了许多的人生哲理,在舒畅无比中,让人心服口服。《围城》对今天的讽刺文学欣赏和创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讽刺形象性语言性方法细节 《围城》是钱钟书的扛鼎之作,作为讽刺小说的代表之一,《围城》与老舍,张天翼和沙丁的讽刺作品一脉相承,却又展现出了日臻完善,成熟的讽刺艺术。在中国讽刺小说历史上鲁迅辛辣冷隽、老舍深切温厚、而钱钟书《围城》中的讽刺却是机智隽永。《围城》被称为奇书,也是一部具有历史地位的长篇小说。在嬉笑中展现出了妙趣无尽,隐喻无穷。在幽默的外表下,深藏着悲剧性的底蕴。《围城》是一部十分吸引人的小说,尤其是其中对虚假学历的讽刺,就是在今天依然具有惊醒的意义。 一.揭世间丑态,树讽刺形象 《围城》中并没有完整的情节线索,其中始终贯

穿的是方??渐的活动。《围城》展示了方鸿渐不断的从围困城堡中冲出来,向自己向往的城堡冲进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展现了其从留学到回国经历的人和事。从购买假文凭,到屈服于包办婚姻等,方鸿渐的怯懦和无能,没有传统文化的节义,也没有西方的竞争精神,展示了怯懦和萎缩的劣根性。《围城》塑造了一批“新儒林”的众生相,苏文纨貌似“才貌双全”,实际上却是唯利是图,矫柔造作。“哲学家”褚慎明道貌岸然,空虚无聊。李梅亭心狠手辣,自私厚颜。高松年好色贪杯,心术不正。 二.创辛辣幽默,语言精准恰当 《围城》的怨言独具一格,不仅仅机智,而且展示着成熟的讽刺韵味。《围城》不管是在叙述,还是在评论中,都是在真实基础上进行务实的指责,在讽刺人和事上给人感悟的空间。方鸿渐从爱尔兰人那里购买了文凭却劝说人家改邪归正,爱尔兰人气的买了酒准备好和中国人打架。在方鸿渐与赵辛楣进行斗口中认为是因为“保持实力,做战略上的撤退”,其实是在讽刺国民党在对日寇的进攻中狼狈逃窜的现状。《围城》心态的描摹,尤其是对唐晓芙初恋心态把握非常深入,同时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在一定的意义上充分刻画了老处女范懿和汪处厚的内心活动。阴暗心理的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它不但具有与其它优秀小说共同的特点,即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有它自己所独具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它的这两种特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作为一部讽刺杰作,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辟地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解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所谓“戚而能谐”,是指描写内容上的悲剧性,作品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这是内容上悲剧性。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描写深入到社会的时代原因,讽刺的矛头不是对着

某一个人。所谓“婉而多讽”,是指委婉曲折的讽刺,他不直接的褒贬人物,力求隐去作者的身影,而让形象直接同读者接触,在平凡、平庸、平常生活中表现出令人惊异的讽刺力量。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过很高的评价。他指出:“敬梓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见《中国小说史略》)。《儒林外史》以其三十万字的篇幅,共塑造出了三百多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即有五、六十人。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的性格鲜明。像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牛浦郎、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沈琼枝等,个个都栩栩如生,各具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讽刺’。” 正是如此,它所讽刺的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和事件,都是当时社会中实际存在着或是曾经出现过的事情。可以说是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摄取而来,作者虽不加任何评论,然而事实的可笑、可鄙、可恶和不合理的特性却立刻跃然于纸上。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过《社戏》、《故乡》、《孔乙已》、《药》、《祝福》、《阿Q 正传》和《狂人口记》等。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本文试从题材、人物、结构、思辩、讽刺和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如《药》、《阿Q正传》、《风波》等,是以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此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孔乙已》、《祝福》、《伤逝》、《孤独者》、《明天》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此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请看《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辫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二、以显示个性为准则的小说结构形式 鲁迅小说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著称。他的小说结构以显示人物个性为准则,结构形式丰富多彩。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单一线索结构。以一个中心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社戏》从看戏前写到看戏后,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肥皂》围绕着“肥皂”与孝女的关系展开故事情节,巧妙地揭穿了四铭的假道学而目。 2、两条线索结构。可以主线和副线出现,也可以明线和暗线出现。《故乡》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药》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反革命者残杀,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内容摘要】 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深刻透彻,它的讽刺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①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它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上作者的天才创造,把中国古代的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首先,《儒林外史》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写出清代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其次,《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心理描写,讽刺与批判科举制度毒害人的心灵。再次,《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戏剧性与悲剧性结合。第四,《儒林外史》善于运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的矛盾。第五,《儒林外史》语言准确、生动、洗练、含蓄婉曲而富于形象性。 【关键词】讽刺艺说儒林外史病态社会对照手法形象性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堪称讽刺文学的杰作。作者吴敬梓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儒士的那种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和附庸风雅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自食其力的市井四大奇人等理想人士的着意描写,表现作者对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自己理想未来的呼唤。同时,《儒林外史》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它的讽刺手法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儒林外史》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写出清代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吴敬梓所选取的都是平常、真实的题材。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一文中说过:“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最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是生活原型的写照,作者把那些常见的,谁也不觉得奇怪的生活场景捕捉下来,如实地加以描绘,一些可鄙可笑的现象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讽刺的目的。如中举之前的周进饱受了贫穷之苦,更连连遭逢年轻秀才、举人乃至乡人轻视和侮辱,最后还连糊口的塾师位子也丢掉了,当他走进贡院,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这在清代社会对于读书人不足为怪。“周进见了贡院的号板,又是一头撞将过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当众人们答应拿出银子让他纳监进场,“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活画出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的自我。揭示了八股制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的人格扭曲与堕落。范进中举后,家里的吃穿住用都有了,这让穷惯的母亲着实不敢相信,见了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督率着家人、媳妇、丫鬟洗碗杯著”,说道:“你们嫂嫂,姑娘们要仔细些,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家人、媳妇道:‘老太太那里是别人的,都是你老人家的!’”“连我们这些人和房,都是你老人家的!”“老太太听了,把细瓷碗和银镶的杯盘,逐渐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些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

浅谈《围城》讽刺艺术的特色

浅谈《围城》讽刺艺术的特色 2013级函授汉语言文学一班张莉泾川县移动公司 内容摘要:《围城》是一部以时代为背景,关注时代、关注人生的杰作。《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表现出来的,并以精雕的细节把它流露,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手法多样,反映了当时在中西文化交汇背影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由于这部小说的主题的复杂性和艺术的独特性,本文无意于小说的内容和主题的分析研究,仅拟对其讽刺艺术的独特性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风趣幽默比喻漫画手法名称寓义涉笔成讽 《围城》是钱钟书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让人回味无穷的奇书,它首先让你笑,然后让你哭。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人低徊轻叹的悲剧底蕴。钱钟书的《围城》创作基调是讽刺,撕破了那些学历辉煌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从国外留学生活到国内游荡经历的描绘,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而钱钟书受古今中西文化的教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周密、丰盈的书斋思考,使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围城》所表现出来的不单只是讽刺,而是将讽刺与幽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小说令人吃惊的讽刺效果通过如落英缤纷的比喻和一针见血的漫画笔法,还有名称寓义和涉笔成讽的手法表达出来,形成了小说一个十分突出的艺术特色,使其与《儒林外史》或其他讽刺作品截然地分开,显示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讽刺力量,形成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 一、《围城》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而是以方鸿渐的活动贯穿全篇。 《围城》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无处不闪烁着幽默、智慧的火花,幽默可以说在《围城》贯穿始终,无论是叙述还是评论,都在真实的基础上不作空泛的指责,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在《围城》中,讽刺与幽默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有如一卵双生,总是同时出现。正因为这一点,小说中散发出来的幽默的清香就像“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慝性存,无痕有味。”①形成这种讽刺与幽默的完美结合的原因首先是由于该小说中讽刺形象的独特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