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来源:《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1).-36—41 作者:高宗军等

摘要: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小麦生产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物理特性、杂草、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以前,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覆盖秸秆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小麦拔节后,作物覆盖度增加,处理间土壤含水量、温度差异减小。与旋耕(RT)相比,小麦收获后,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显著增加0-5 cm表土层容重、降低15—20 cm土层容重,可显著降低麦家公、播娘蒿的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显著增加荠菜的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旋耕秸秆还田(RTS)对荠菜的影响不显著,可降低麦家公、播娘蒿的发生密度,但有使其单株平均株高、鲜重增加的趋势。与RT相比,免耕覆盖秸秆3000 kg/hm

2(NTS

)、免耕不覆盖秸秆(NT)区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3.0%、8.3%,RTS、3ooo

免耕覆盖秸秆6000 kg/hm2(NTS6ooo)区小麦产量分别降低9.1%和17.4%。N

TS3ooo处理区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是较适合黄淮海地区的冬小麦保

护性耕作方式。

关键词:耕作方式;冬小麦;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容重;杂草

0 引言

保护性耕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型耕作方式,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已经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发达国家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轮耕休闲的农作制度相结合,以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为重要内容,不需要过多考虑单产等因素,而中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和资源压力,这种严峻形势决定了产量仍然是中国目前保护性耕作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决定旱地作物产量高低的因素除了作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外,还与土壤的水、肥、气、热因素以及农田杂草有关。少免耕对土壤的扰动程度低于常规耕作,加之地表覆盖秸秆量大,对太阳直射和地面有效辐射有拦截和吸收作用,影响了土壤与大气间的水热交换,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小气候特征,也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及杂草发生危害程度。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增加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延缓径流、增加降雨入渗、提高水分利用率,秸杆覆盖对杂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且控草作用与覆

盖量有关,而有一些研究则认为保护性耕作会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容重,使农田杂草数量增多、发育参差不齐、群落演替加快,增加防除难度。

产量是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自身及农田环境各种影响的综合反映。多数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有增产效应,但各项研究增产幅度不同,也有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产量影响不明显”,甚至有减产现象出现。

黄淮海地区,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是中国粮食主产区,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水资源不足、生产成本高、焚烧秸秆污染环境、地力持续下降、粮食高产压力大,所以有开展保护性耕作的迫切要求。但由于耕作措施及试验地区的差异,有关保护性耕作生态效应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为此,笔者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农田杂草、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探索适合黄淮海地区的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方式,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该地区的推广及小麦的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始于2008年冬小麦季,于2009年小麦收获后结束。试验地点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张马屯村(36°43’15.83”N,117°6’21.47”E),该地属半干旱半湿润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65.3 mm,年均气温1 3.6℃。试验地常年种植模式为冬小麦与夏玉米轮作,其中,冬小麦为旋耕播种,夏玉米免耕播种,土质为轻壤土。

1.2试验材料

供试冬小麦(Ttiticum aestivumL.)品种为‘济麦22号’,前茬玉米(Zeama ysL.)品种为‘郑单958’,覆盖及还田用玉米秸秆均为前茬玉米果穗收获后残余植株。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旋耕(RT ,耕深12 cm左右,下同)、旋耕秸秆还田(RTS,玉米秸秆随着旋耕就地粉碎、混入土中,还田量为6000 kg/hm 2)、免耕不覆盖秸秆(NT)、免耕覆盖秸秆3000 kg/hm2(NTS3000,覆盖用玉米秸秆预先粉碎至5 cm左右,播种后覆盖,下同)、免耕覆盖秸秆6000 kg/hm2(NT S6000),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5 m×3.3 m,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各

处理小麦播种量均为135 kg/hm2,试验地基施纯N 160 kg/hm2,P2O5150 kg/hm2,K20 105 kg/hrn2。小麦全生育期共降水350.0 mm,未进行人工灌溉,试验区不除草。

1.4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分别于小麦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测定不同处理区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共4个土层的温度及含水量,其中,土壤温度于14:00时采用曲管温度计测定,因为此时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效应最明显,含水量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容重于播种前及收获后采用环刀法测定。

1.4.2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田杂草的影响杂草调查于小麦拔节期、杂草花果期进行。每小区按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面积1 m2,记录各样点杂草种类、数量、株高及地上部鲜重。

1.4.3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于小麦成熟期,每小区3点取样,每点收获1 m2测产并室内考种。

1.5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3.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邓肯多重比较法(Du 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DMRT)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2.1.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小麦生长的4个重要时期,5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有所不同(图1略)。

小麦苗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主要在0—10 cm土层,且随着土层的加深不同处理间差异减小。与2种旋耕处理(RT、RTS)相比,3种免耕处理(NT、NTS3000、NTS6000)可显著( P<O.05)提高0-5 cm土壤含水量,其中,NTS3000处理的含水量(18.8%)比RT处理高8%。小麦苗期不同耕作处理区0-2 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NTS3000>NTS6000>RTS>NT>RT。

2008年冬季试验区降水较往年偏少,返青期测定土壤含水量前1个月降水量仅为4.6 mm,同时由于小麦生长耗水,与苗期相比,小麦返青期不同耕作处理区土壤含水量均有所减少,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小麦返青期不

同耕作处理区0—2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NTS,NTS3000>NT S6ooo>NT>RTS>RT。不同处理间含水量最大差异为NTS NTS3000与RT试验区0—5 cm土层,前者含水量比后者高6%。

由于小麦返青后生长加速,耗水量增加,与返青期相比,小麦拔节期不同耕作处理区土壤含水量均有所减少,同时,由于小麦逐渐封垄,不同处理间含水量差异减小,在0—10 cm土层,RTS区含水量显著高于(P<0.05)其余4种耕作处理区,10—20 cm土层含水量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

在测定孕穗期土壤含水量的前5天有一次较大的降雨(58.3 mm),所以孕穗期土壤含水量较前3个测定时期有较大提高,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含水量逐渐降低,与3种免耕处理含水量一直降低不同,2种旋耕处理在10—15 cm土层的含水量相对稳定,这可能与旋耕耕深较浅(12 cm左右)形成的犁底层阻隔有关。由于孕穗期小麦已完全封垄,不同耕作处理间含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2.1.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在4个测量时期,不同耕作处理区土壤温度均随着土层的加深呈降低趋势,且处理间差异减小,不同耕作处理区土壤温度差异主要在小麦拔节期以前(图2略)。

小麦苗期,覆盖秸秆处理区NTS、NTS 30000-20 cm土层温度显著低于其余3种处理区(P<0.05),不同耕作方式对5 cm土层土壤温度影响最大,其中,NTS3000处理比NT低4.7℃。与RT处理相比,秸秆还田(RTS)后土壤温度也略有降低,小麦返青期不同处理区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同苗期。

随着小麦的生长发育,拔节期后,小麦逐渐封垄,不同耕作处理在0—20 c m的各个土层间的温度差异减小。小麦拔节后,NT处理土壤温度较高可能与该时期土壤含水量较低有关,因为与水分相比,土壤热容量小且热传导率大,干土总是比湿土变冷或变热要快p ,小麦孕穗期,NTS6000处理土壤温度较高可能与小麦长势较差、未完全封垄以及秸秆部分腐解后覆盖率有所降低有关。2.1.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小麦播种前土壤容重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变大,收获后不同耕作处理区土壤容重差异较大,且均显著小于播种前土壤容重(RTS、RT处理区l5—20 cm土层除外)(表1略)。

小麦收获后,从0—5 cm土壤容重看,免耕处理容重较大,旋耕处理容重较小,其中,NT、NTS3000区土壤容重显著大于RTS、RT区,NTS6000区与2个

旋耕区差异不显著;5—10 cm土壤容重由高到低的顺序为:NTS60oo>NTS3000>R T>RTS>NT,不同耕作处理区5—15 cm土壤容重差异较小;从15-20 cm土壤容重看,2种旋耕处理区(RTS、RT)容重显著大于3种免耕处理区(NT、NTS3000、NTS6000)。

2.2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田主要杂草的影响

试验区小麦田发生量大的杂草主要有麦家公(Lithospermum alVellSe L.)、播娘蒿(DescurainiaSophia(L_)webb)和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zis(L.)Medic.) (表2略),不同耕作处理对3种杂草密度、株高、鲜重均有较大影响。与RT相比,NT、NTS3000、NTS6000可明显降低麦家公的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其中,NTS6000对麦家公的抑制作用最强,株防效、株高抑制率及鲜重抑制率分别为6 1.3%、32.5%、70.5%,RTS可显著降低麦家公的发生密度,但单株平均株高及鲜重高于RT。不同耕作处理对播娘蒿的影响基本同麦家公,与RT相比,N TS6000对播娘蒿的株防效、株高抑制率及鲜重抑制率分别为41.5%、46.8%、89.5%。RT与RTS区荠菜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差异不显著,但均明显低于3种免耕处理区(NT、NTS3000、NTS6000),其中,以NT区荠菜发生量最大,其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分别是RT区的10.6倍、3.3倍和10.7倍。

2.3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明显的差异(表3略)。小麦籽粒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NTS3000>NT>RT>RTS>NTS6000,与RT相比,NTS3000、N T区小麦产量分别增加l3.0%、8.3%,RTS、NTS6000区小麦产量分别降低9.1%和17.4%。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NTS3000区虽然有效穗数较低,但穗粒数及千粒重显著大于RT区,因此表现为增产,NT区表现为增产则主要是因为有效穗数及千粒重的显著增加,而RTS区虽然穗粒数及干粒重较大,但有效穗数却显著低于RT区,因此表现为减产,NTS 3000区表现为减产则主要与有效穗数及穗粒数的显著减少有关。

3结论与讨论

适宜的土壤条件是发挥旱区土壤生产潜力的重要因素,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粮食的优质、稳产、高产。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

善土壤环境具有多种独特的生态经济作用,强调有机培肥,注重秸秆还田,是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同耕作方式动土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环境。笔者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显著提高小麦拔节前表层土壤含水量,覆盖秸秆处理可显著降低小麦拔节期以前尤其是苗期的土壤温度,随着小麦的生长发育,作物覆盖度增加,处理问土壤含水量及温度差异逐渐减小。小麦生育前期水分充足有利于根系发育,是小麦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在拔节期NT、NTS3000、NTS6000区土壤含水量较低,可能是因为小麦生长后期耗水量增加,免耕及覆盖秸秆在有效减少棵间蒸发的同时增加了作物的蒸腾量,变非生产性耗水为有效耗水,有利于水分利用效率和小麦产量的提高嘲。与RT相比,小麦收获后,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明显增加0—5 cm表土层容重、降低15—20 cm土层容重,主要原因是旋耕耕深较浅(12 cm左右),而免耕处理不对土壤进行翻耕扰动,同时有前茬玉米残茬留田,有利于蚯蚓等土壤生物的生存和活动,从而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有利于土壤的蓄水保墒及作物增产。

农田杂草作为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长期适应气候、土壤等因素及与作物竞争的结果。笔者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试验区3种主要杂草有不同的影响,与旋耕处理相比,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明显降低麦家公、播娘蒿的发生,而加重荠菜的发生危害,旋耕秸秆还田对荠菜的影响不显著,可降低麦家公、播娘蒿的发生密度,但有使其单株平均株高、鲜重增加的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不同耕作方式导致杂草生存的外部环境条件不同,特别是土壤受扰动程度和光温水肥条件不同,而不同杂草的生长习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种子大小及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生态位宽度等有差异,从而影响了杂草的生长。

耕作措施的差异,导致水、肥、气、热及杂草发生危害的变化,进而影响小麦的生长状况。笔者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或混土还田处理均会造成小麦有效穗数降低,这主要是因为有秸秆存在情况下播种质量差、缺苗断垄严重、单位面积苗数不足,且有效穗数随秸秆量的增加而降低。与RT处理相比,NTS3000处理因有较大的穗粒数及千粒重、NT因有较大的有效穗数及于粒重均表现为增产效果,而RTS处理因秸秆浅混土后小麦有效穗数会显著降低,表现为减产,NTS6000处

理则因覆盖秸秆量较大,小麦出苗率低且后期贪青晚熟,造成小麦有效穗数及穗粒数显著降低,减产明显。

现代农业越来越强调高产和高效,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机械和人工投入,而又不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是作物栽培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笔者研究结果表明,NTS3000处理区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杂草生物量较小,节本增效显著,是较适合黄淮海地区的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方式。

虽然免耕及覆盖秸秆对部分杂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由于试验区未进行杂草防除,小麦产量整体较低,因此,免耕及覆盖秸秆条件下除草剂的精准、减量应用技术以及免耕覆盖秸秆的长期效应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持重大资助项目“农田恶性杂草防控新技术”(2006BAD08A09)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保护性耕作小麦田杂草发生消长规律研究”(Y2007D67)资助。

冬小麦生长周期

冬小麦生长周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麦的生长周期 以冬小麦为例(播种时间:9月下旬~10月上旬) 一、 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成熟种子的整个过程,小麦一生的时间长短,受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很大,冬小麦生育期为230~270天。小麦的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的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 1 .播种期:播种的日子。 2.出苗期:全田50%子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2厘米时,10月上中旬左右。 3.分蘖期:全田50%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2cm时,10月中下旬左右。 4.越冬期:日平均气温降到2℃左右,小麦植株基本停止生长的日期,11月底12月初。 5.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开始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

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2月下~3月上 6.起身期(生物学拔节):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始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着伸长,其第一伸长叶的叶耳与年前最后 一片叶的叶耳距达,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三月中旬。 7.拔节期(农艺拔节):小麦的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2cm,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四月中上旬。 8.挑旗(孕穗期):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全伸出(叶耳可见),4月下旬。 9.抽穗:穗子顶端或一侧(不是指芒),由旗叶鞘伸出穗长度的一半时,4月下旬~5月上旬。 10.开花:全田有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5月上、中旬。 11.灌浆:子粒外形已基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的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5月中旬开始灌浆。 12.成熟期:①蜡熟期:籽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内部呈蜡状,子粒含水22%,茎生叶基本变干,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是适宜的收获期。②完熟期:籽粒已具备品种正常大小和颜色,内部变硬,含水率降至20%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6月上旬。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好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季风气候: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弊:季风强、弱的影响,易形成旱、涝灾害,有效措施是兴修水利设施。 (1)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到三熟。 不利:多旱涝灾害。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平原—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山地丘陵——发展林业(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不利:多旱涝灾害;冬春季降水相对较少,且会受低温影响。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小麦、玉米),二年三熟、一年一熟。 不利:多旱涝灾害;降水相对较少,冬春季缺水(尤其华北);热量相对不足,且冬春季会受低温、寒潮(冻害)的影响。 2、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在水源充足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种植瓜果、棉花等。 不利: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干旱是典型特征,多为草原荒漠),适宜发展畜牧业。 3、地中海气候——有利: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时鲜业(园艺业)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作物越冬。 不利:夏季降水少,蒸发量大,雨热不同期,灌溉水源缺乏;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如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种植耐旱作物等。 4、温带海洋性气候——利:全年降水均匀,气温变化不大,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不利: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成熟, 5、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也适宜发展林业。 6、热带沙漠气候——利:光热充足,在有水源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不利:全年干旱。典型:A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滴灌技术;B埃及的棉花种植,长绒棉 5、热带草原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光热水较充足,可合理发展种植业,但干湿两季的特点易带来旱涝灾害。 6、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不利影响:冬季长而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生产不稳定。 7、高原气候——高原畜牧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青藏高原河谷种植青稞。 不利:热量不足。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 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 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 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 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 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田土壤 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3.2 区域土壤背景点 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调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壤样点。 3,3 农田土壤监测点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壤样点。 3.4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 按土壤发生学的主要特征,担整个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均后的A、B、C层或A、C等层的土壤样品。 3.5 农田土壤混合样 在耕作层采样点的周围采集若干点的耕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5~20个。 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 4.1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4.1.1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等。 4.1.2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耕作制度等。 4.1.3 区域土壤地力状况: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层次特点、质地、pH、Eh、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壤肥力等。 4.1.4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灌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情况、自然污染源情况等。 4.1.5 土壤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面积、侵蚀模数、沼泽化、潜育化、盐渍化、酸化等。 4.1.6 土壤环境背景资料: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 4.1.7 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等。 4.2 监测单元的划分 农田土壤监测单元按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为基本单元,结合参考土壤举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别、行政区划等要素,由当地农业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缩小。 4.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微专题

微专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识记重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2、能够准确评价主要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3、掌握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一般分析方法。 【关键词】光照、热量、降水、水热组合、昼夜温差、气象灾害 【导学案】 一、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要求:1、填写出各种气候类型。 2、标出各气候类型的纬度范围。 3、熟练背诵各气候类型的成因及特征。 二、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条件。 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熟制等。 降水-----------------决定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或畜牧业)和耕作方式(旱地或水田)。光照------------------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昼夜温差-----------影响有机质的积累。 水热组合--------高温期植物生长需水量多,水热组合好利于农作物生长。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和低温冻害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理论探究】-----------主要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条件评价的常用语

【实践探究】 探究一 下图是某国某州区域图,据图回答。 图示地区南部是该国重要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请从气候角度分析其条件。 探究二 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药材。武都(位置见图)素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据此完成下题。

与四川盆地相比,武都生产花椒的气候条件优越的主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高②年温差较小③位于夏季风迎风坡④海拔较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总结梳理】 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类题目的一般分析方法:

(江苏专用)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二轮知识点同步卷: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地域类型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据统计,世界上每10头奶牛中就有6头属于荷兰的荷斯坦奶牛,荷兰奶酪产量高居世界第一。图示为“荷兰北部某家庭牧场生产联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18南京学情调研,25)该家庭牧场( ) ①市场适应性强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专业化程度高④加工能力强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据材料分析可知,该家庭牧场生产联系部门有机器人公司(机械化程度高)、上门收奶公司、专业化育种公司、优质饮料合作社(专业化程度高)。 2.(2018南京学情调研,26)导致荷兰乳制品产量高的区位因素主要有( ) ①地形②气候③交通④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据材料分析可知,导致荷兰乳制品产量高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优质的环境)和技术(机器人公司、专业化育种公司等)。 下图甲、乙两国都以生产和输出粮食较多而闻名于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2018如皋一调,23)关于甲、乙两国农业类型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②甲国粮食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乙国高 ③甲国比乙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④乙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比甲国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据图示,甲国为泰国,乙国为乌克兰。甲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乙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亚洲水稻种植业单产高,但商品率不高,耗用劳动力比较多、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低。 4.(2018如皋一调,24)关于甲、乙两国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甲国比乙国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②甲国比乙国人口多,劳动力丰富 ③甲国比乙国纬度低,水热条件优越 ④甲国比乙国经济水平高,科技水平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乙国为乌克兰,黑土肥沃,乌克兰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泰国;泰国远比乌克兰人口多,劳动力丰富,且泰国比乌克兰纬度低,水热条件更优越,适于发展水稻种植业。 2016年国务院1号文件强调支持粮食生产优势区建设。读我国水稻优势区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9南京、盐城一模,13)我国水稻优势区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 ) A.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 C.土壤肥沃 D.劳动力丰富

冬小麦生长周期

小麦地生长周期 以冬小麦为例(播种时间:月下旬月上旬) 一、 小麦地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地成熟种子地整个过程,小麦一生地时间长短,受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地影响很大,冬小麦生育期为天.小麦地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地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 .播种期:播种地日子. .出苗期:全田子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厘米时,月上中旬左右. .分蘖期:全田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时,月中下旬左右. .越冬期:日平均气温降到℃左右,小麦植株基本停止生长地日期,月底月初. .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地回升,小麦开始生长,植株年后新长出地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且大田 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月下月上

.起身期(生物学拔节):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始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著伸长,其第一伸长叶地叶耳与年前最后 一片叶地叶耳距达,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三月中旬. .拔节期(农艺拔节):小麦地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四月中上旬. .挑旗(孕穗期):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全伸出(叶耳可见),月下旬. .抽穗:穗子顶端或一侧(不是指芒),由旗叶鞘伸出穗长度地一半时,月下旬月上旬. .开花:全田有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月上、中旬. .灌浆:子粒外形已基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地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月中旬开始灌浆. .成熟期:①蜡熟期:籽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内部呈蜡状,子粒含水,茎生叶基本变干,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是 适宜地收获期.②完熟期:籽粒已具备品种正常大小和颜色,内部变硬,含水率降至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月上旬. 二、

2018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环境对于工业的布局的影响

2018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环境对于 工业的布局的影响 2018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环境对于工业的布局的影响 工业布局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从污染物的类型考虑,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部门应布里在居民区盛行风向下风地带的郊外。 在季风区要布局在与当地主要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使工厂排放的大量烟尘、有害气体不至于吹到居民区。在厂区与生活区之间应有绿化带。以便净化空气。需要大量工业用水、又要排放大谙污水的工矿企业,工厂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居民区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2)城市工业布局要符合工业布局的原则。 如:用地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摆放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大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有严重污染、一时又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具体地说,应布置在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造成的“城市风”范围以外,)并考虑到盛行风向的影响。 (3)要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区域综合治理。

某些工业部门产生的“三废”有可利用的部分,可 在附近布局配套工厂就近加以利用,将污染物有效地控 制在生产过程之中,使一个工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工厂 的资源.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目的。如某地区,铜矿和煤矿资源都比较丰富,拟建铜矿冶炼厂,同时建火电厂为其提供电力。但铜矿冶炼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企的二氧化硫,火电厂排放的“废气”中,有大觉的粉煤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因二氧 化硫是制硫酸的原料,而粉煤灰也可用来制造建筑材料,所以在附近建硫酸厂和粉煤灰建筑材料厂。 (4)还要考虑到地形的影响。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要布局在盆地或谷地中,耍 布局在通风良好的地区,以免污染物难以扩散而造成污 染事故。 (5)设置卫生防护带。 在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设里防护带,植树造林.可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美化环境。 (6)作无害处理。 建立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建立焚烧炉或深埋废清; 增加除尘装置和化学手段,清除烟尘和有害气体。 有些工业部门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如电子、感光 器材、精密仪表、航天工业等,需要建立在空气比较洁

高考地理选择题专练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某边防站(海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1~2题。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 )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 (℃) 5.1 6.6 11. 16. 1 19.6 22.2 23.9 23. 6 20. 6 16. 3 11. 8 7.4 月平均云量(%) 87 87 82 83 84 85 80 72 75 78 80 79 月平均降水量 (mm) 20. 5 20. 1 32. 8 87. 6 164 225. 177. 126 100 . 97. 5 47. 4 18. 1 3 A.冷锋B.暖锋 C.准静止锋D.气旋 4.关于该城市所在省份农业发展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多,地表水丰富B.太阳辐射强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D.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下图为山东丘陵某区域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而少在山谷,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早。如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理由: 6.关于P、Q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P地由于地形阻挡.不受夏季风影响 B.P地位于来自海洋的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降水多于Q地 C.Q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全年降水以地形雨为主 D.P、Q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不同 7. “天下黄河富宁夏”。有关宁夏与广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宁夏昼夜长短相等时,正是广东荔枝成熟时 B.宁夏平原发展农业具有水土与光热匹配的优势,灌溉条件好,日照强 C.广东城郊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水热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 D.广东农业基础明显削弱,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粮食总量下降 8. 东北的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 ( ) ①生长周期长,光照条件好,水热配合好②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③降水多,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④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气候风险度越大,柑橘减产的可能性也越大。下图示意我国大陆亚热带柑橘产地气候风险度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导致E、F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A.大气环流、地形 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地形 D.海陆位置、河网密度 10.若图示地区气候变暖,以下四地中风险度降低最明显的是 () A.E B.F C.G D.H 11.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苹果春华秋实,花期和生长期受气温影响显著。花期气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影响 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 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 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 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合理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 影响。如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板结、酸度增加,杀虫剂的广泛 使用,会导致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不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 人类对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灾难。 ②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自然界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 陡坡开荒:水土流失 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板结 大量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等

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小麦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栽培面积3000万亩(200万公顷)左右。淮北平原冬小麦区和江淮丘陵冬小麦区是我省小麦的主产区。其中淮北平原冬小麦区占全省的2/3以上。 温度 小麦属温凉作物,生物学零度为5℃。各生育时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如表1。 表1. 小麦各生育时期对温度条件的需求(℃) 时期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萌芽2~4 15~25 32~37 出苗3~5 15~18 32~35 分蘖0~3 10~17 28~23 越冬- - - 拔节8~10 12~16 30~32 抽穗9~10 13~20 32~35 开花9~11 18~24 30~32 灌浆~黄熟10~12 18~22 32~35 表2. 冬小麦各发育期活动积温及间隔天数(合肥) 发育期间隔天数活动积温(≥0℃) 播种~出苗11 134.9 出苗~三叶14 137.7 三叶~分蘖20 116.4 分蘖~起身74 250.8 起身~拔节25 181.7 拔节~孕穗25 314.0 孕穗~抽穗11 157.6 抽穗~开花 6 99.1 开花~乳熟17 336.4 乳熟~黄熟15 261.9 黄熟~成熟8 132.6 全生育期226 2123.1 2. 降水 表3. 淮北地区冬小麦生育阶段需水规律* 生育期播种~出 苗出苗~分蘖分蘖~拔节拔节~孕穗孕穗~乳熟乳熟~成 熟 全生育期 起止月日28/10~5/ 11 6/11~5/12 6/12~23/3 24/3~13/4 14/4~15/5 16/5~1/6 28/10~1/6 天数9 30 108 21 32 17 217 阶段需水量 ( mm) 8.7 18.0 100.9 77.2 174.3 75.6 454.7 需水强度 ( 0.96 0.60 0.93 3.68 5.45 4.45 2.10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的采样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通过对该地特种玉米种植区的土壤质量现状监测,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I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II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III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士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土壤和矿场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I类II类III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2对长期釆用未经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灌溉对土地的影响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釆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把许多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带入土壤,其中有的污染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并不断地积累,它们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危害的临界值,需要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以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能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通过分析测定该地士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状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二、土壤的背景资料 该地区为特种玉米种植区,自然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有:该地区长期采用未经处理过

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混合灌溉,并用污水灌溉3到5年。特种玉米种植区发生大面积死亡现象。 三、监测项目的确定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将监测项目分为三类,即规定必测项目,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择项目。必测项目有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六六六、滴滴涕、pH。选择必测项目是根据监测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积累积累较多,对农业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物强的污染物。选择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包括贴、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总磷、水份、总硒、有效硼、总硼、总钼,氟化物、矿化油、苯并(a)芘、全盐量等项目。 四、采样点的布设以及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采样布点 先将所监测的土地线划分为若干单元。考虑到所监测的土地属于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因此每个单元宜采用对角线布点法。对角线布点法适用于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由田块进水口向出水口引一条对角线,至少分五等分,以等分点为采样分点。土壤差异性大,可再等分,增加分点数。 2、样品釆集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本次监测目的是了解该地区的土壤污染状况,故采用采集混合样品。根据采样布点,将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成。因为该地区为一般农作物种植耕地,所以采集0? 20cm耕作层土壤。混合样量较大,需要采用四分法,最后留下lkg到2kg,装入样品袋。为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垂直分布,按土壤发生层次釆土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复习旧课: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

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四、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 ⑴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for soils GB 15618-1995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 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达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2 术语 2.1 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旨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溶液中的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千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防离子的厘摩尔(按一价离子计)数表示。 3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 3.1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

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3.2 标准分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3.3 各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级别规定如下: 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 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 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4 标准值 本标准规定的三级标准值,见表1。表1 土壤环境质理标准值mg/kg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真题再现 2017全国卷ⅢT36.日光温室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6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2015课标Ⅰ,36.卤虫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 来源。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5) (4)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4分) 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分) 三、知识建构

该部分设问多为开放式命题,赞同或不赞同皆可。赞同多就经济、社会条件和意义阐述,不赞同多就环境影响阐述。 四、对点训练 情境:固原胡麻

冬小麦生长周期

小麦得生长周期 以冬小麦为例(播种时间:9月下旬~10月上旬) 一、 小麦得一生就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得成熟种子得整个过程,小麦一生得时间长短,受生态条件与栽培条件得影响很大,冬小麦生育 期为230~270天。小麦得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得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 1 .播种期:播种得日子。 2、出苗期:全田50%子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2厘米时,10月上中旬左右。 3.分蘖期: 全田50%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1.5~2cm时,10月中下旬左右、 4.越冬期:日平均气温降到2℃左右,小麦植株基本停止生长得日期,11月底12月初。 5、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得回升,小麦开始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得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

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2月下~3月上 6.起身期(生物学拔节):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始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著伸长,其第一伸长叶得叶耳与年前最后 一片叶得叶耳距达1、5cm,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三月中旬。 7.拔节期(农艺拔节):小麦得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1、5~2cm,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四月中上旬。 8。挑旗(孕穗期):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全伸出(叶耳可见),4月下旬、 9.抽穗:穗子顶端或一侧(不就是指芒),由旗叶鞘伸出穗长度得一半时,4月下旬~5月上旬。 10.开花:全田有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5月上、中旬。 11.灌浆:子粒外形已基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得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5月中旬开始灌浆、 12、成熟期:①蜡熟期:籽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内部呈蜡状,子粒含水22%,茎生叶基本变干,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就是 适宜得收获期。②完熟期:籽粒已具备品种正常大小与颜色,内部变硬,含水率降至20%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6月上旬。

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61773115.html, 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作者:葛国华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第17期 各种不同类型的降水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型降水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密切关系。农谚说:“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这说明适时适量的降水对农业生产能提供有利的条件,而反常降水则会带来灾害。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都集中在下半年,而这时正是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大型降水的多少能造成大面积的涝旱。尤其是时间长、面积大的暴雨,还能引起洪水泛滥,不仅对生产建设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无论工农业生产、航空、航海、交通运输、水利建设、防涝抗旱等都需要及时准确的降水预报。 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它们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产生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是我国气象部门工作的重点,但强对流天气成因比较复杂,给气象部门的预报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强对流天气如何做好气象预报工作。雷雨;大风;冰雹;夏秋两季的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强度大、历时短、局域性强,给社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对它们准确预报并降低损失。 但是现有的气象预报方法存在一些弊端,不能有效预测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就来谈一谈强对流天气的科学预报方法。 一、雷雨天气的气象预报方法 雷暴是伴有雷电和暴雨的局域强对流天气,它的成因比较复杂,具有不稳定性。雷雨天气多发生在夏秋两季,持续时间虽短,破坏性却极大。气象部门应综合国内外先进的成果,以雷雨天气产生的成因入手,从雷雨抬升条件层层切入,对雷雨天气的发生概率和强度等作准确的预报。由于天气变化,影响着生产、交通等很多部门的活动,所以天气预报对几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并且掌握正确收看天气预报的方法。除了上面提到的现象外,一些动物、植物,包括人也能感觉到天气变化并做出预报,基本说明了天气预报的出台过程,大致可以把这些过程划分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三个环节。预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国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其源地不同,种类不同,路径不同,影响区域不同,所带来的降水性质也不同.各地预报 台站根据各地的情况,总结出本地的降水预报经验及环流形式,根据天气形式及数值预报产品的形式分析判断未来某一时段是否有降水形式存在降水预报目前作降水预报所用的预报方法 主要有天气图、各地区的降水预报系统。首先对天气图作认真分析,根据环流形势的演变情况,以及国内数值预报产品的高空、地面形势预报,判定预报时段内是否有降水形势出现。

农田土壤修复,看这一篇就够啦

农田土壤修复,看这一篇就够啦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是改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保障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为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甚至“水缸子”安全提供基本保障,最终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示意图 一、如何评价农田土壤污染?目前,农田土壤污染大多采用1995年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值作为评价指标,也有的采用土壤环境背景值的上限值来评价农田土壤污染情况。即:低于环境背景值上限值的可认为基本良好,农田土壤利用不受任何限制;高于环境背景值上限值、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的,则表明还没有污染,农田土壤利用一般不受限制,但要分析和控制污染源;高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的,则表示受到污染。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并采用土壤污染指数(实测值/二级标准值)法,进行农田土壤污染的分级评价:将土壤污染指数细分为1.0~2.0、2.0~3.0、大于3.0,分别定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土壤污染程度分级补充材料:2016年3月10日,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次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在2017年5月环保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

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介绍,标准目前还在进一步修改,希望今年年底按计划出台。二、农田土壤修复技术有哪些?农田土壤污染修复主要以原位修复技 术为主,其可分为生物、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三大类型。示意图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转化或固定土壤的污染物,一般可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有时也包括动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有换土法、热处理法。换土法是将污染土壤通过深翻到土壤底层(深层翻土法)、或在污染土壤上覆盖清洁土壤(客土法)、或将污染土壤挖走换上清洁土壤(换土法)将污染土壤与生态系统隔离;热处理是通过加热的方式,将一些有机物和具有挥发性的重金属如汞、砷等从土壤中解吸出来,或者进行热固定的一种方法。化学修复技术是向土壤中添加化学物质,通过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等作用与土壤中污染物发生反应,将污染物进行固定、解毒、分离提取的一种方法。三、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 术选择主要有三个原则:(1)可行性原则一是技术上可行,选用的修复技术对污染农田土壤的治理效果比较好,能达到预期目标,能大面积实施和推广;二是经济上可行,治理成本不能太高,让农村、农户能够承受,便于推广,应尽量采用成熟度高和可操作性强的技术。(2)安全性原则尽可能选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分析角度 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对策分析 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核心点三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 模式: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区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

小麦生长周期

1.小麦 黄淮冬麦区小麦生长阶段和影响产量的因素 阶段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抽穗—扬花灌浆—乳熟 月份 10上(寒露后)-11 12-1-2上 3月份还可部分春分蘖 2中下-3-4 5初—5中 5下—6 需水量适中 2月较少 3月逐渐增大 4月高峰期最关键适中 与气候的关系如果在播种阶段天气持续阴雨或干旱,土壤长期处于过湿或过干状态,小麦播期会推迟(比如10-15天),则导致出苗发育期较常年推迟,苗情会相对较差。不能满足种子的吸水量要求,就不能发芽。 1.分蘖数量的多少初步决定了小麦的收成好坏。如果小麦苗情较差,则分蘖数量会偏少。分蘖数量决定小麦的穗数。如果分蘖能力太强,则在收获前遇到大风,容易形成倒伏,从而影响产量。 2.越冬是小麦储备能量的时期,如果能有几场大雪,则可有效补充土壤水分。降雪虽伴随着较强的降温过程,但大部地区有积雪覆盖,对农田起到了增墒、保温作用,保证了冬小麦安全越冬。 3.12月下旬至1月底正常生长的小麦进入越冬期以后,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而一旦气温回升,幼苗缓慢生成,抗寒力就会降,这时若出现-13~-15℃的低温,对小麦会造成较严重的冻害。 在2月中下旬,冬小麦开始陆续返青, 4月上旬陆续进入拔节阶段。由于返青后植株生长加快,抗寒力明显下降,加之早春麦田气候多变,冻害频繁,影响小麦生长。 1.如果此一阶段遭受严重冻害袭击,则部分已处于拔节期的冬小麦将会被冻死,由此决定了该地区冬小麦的单产水平将肯定出现下降。这段时间要提防“倒春寒”。 2.期间如果干旱,则影响穗器官的发育,使穗粒数锐减,对产量影响最大。 主要因素是每天有比较长的日照时数和一定的天数,其次要求比较高的温度,以20度左右通过光照阶段最快,温度低于10度。如果光照阶段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正常发育,不能正常抽穗。在5月份,冬小麦生长进入需水最关键时期。 如果旱情不仅没有缓解,反而继续发展,则抑制子粒灌浆及干物质向子粒的运输与积累,导致粒重下降,会直接影响到小麦单产水平。 如果出现大风天气,则对小麦扬花不利,容易使花粉流失,小麦受粉程度减弱,影响小麦质量,使容重降低。 冬小麦灌浆充实籽粒阶段。如果水分适中,则小麦会充分灌浆。 1.如果天气严重干旱和高温,则会造成小麦灌浆期缩短,千粒重下降,不完善粒增加; 2.如果出现强降雨和大风天气,则容易形成倒伏现象,影响后期生长和正常收割;一般小麦抽穗前后倒伏造成产量损失30%-40%,灌浆期倒伏减产10%-30%。 3.如果出现干热风,则会使小麦灌浆受到影响,容易早熟,影响籽粒饱满。干热风轻者造成减产5%左右,重则减产10%~30%或更多。 4.如果在收获前或中,遭受大范围降雨天气,则小麦容易生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