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特理论考试提纲

中特理论考试提纲

中特理论考试提纲
中特理论考试提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它们

各自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什么根本问题?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为什么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

二是它们都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理论主题上一脉相承;

三是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品质上一脉相承;

四是它们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在理论基点上一脉相承;

五是它们都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理论目标上式一脉相承的。

他们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根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重点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2、什么是“三个自信”?它们的内涵、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坚持“三个自信”

有何意义?

答: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内涵:道路自信是指在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历史运动在当代中国路径选择的合理性自信;理论自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理论创新成果的真理性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实现与创新的正义性的理解与认同。

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一个整体,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意义:(1)这三个自信,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党的建设起到提纲挈领理论引导的作用,为今后的发展鼓足了信心,指明了方向。(2)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我党开创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和基础,是凝聚人心、团结人民、团结社会力量的精神基础和理论基础。(3)这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4)党领导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取得巨大辉煌成就,靠的就是高度自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这是坚定“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5)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6)坚持“三个自信”,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

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布局、任务和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什么是统筹兼顾?如何统筹兼顾?如何城乡统筹?

答:(1)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统筹兼顾,是一个具有丰富实践内涵的哲学命题,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2)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3)做好城乡统筹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应把握好四方面的基本要求:①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仅是富民强县的根本所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②加强耕地管理,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要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占补平衡,以消除因圈地引发的城乡矛盾与社会冲突,做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保持农村社会稳定。③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性

调整,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同时,把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④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改变重城轻乡的状况,进一步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5、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政治体制

改革?

答:(1)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它不是要根本改变政治制度,而是要通过优化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实际功能,健全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增强国家政治制度组织国家、治理社会、推动发展的能力。

(2)原则: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循序渐进,扎实推进为改革原则,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稳步推进。

(3)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的前提下,按照“渐进式”改革的方式,在一下几个方面做出有益探索:(1)实行党政分开。党政职能分开,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地走向制度化。(2)进一步下放权力。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由下面决定和执行。(3)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求,合并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机构,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适当加强决策咨询和调节、监督、审计、信息部门,转变综合部门的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控制能力。(4)改革人事制度。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改变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改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现状,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6)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理顺共产党和行政组织、群众团体的关系。更充分地尊重选举人的意志,保证选举人有选择的余地。抓紧制定新闻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等法律,建立人民申诉制度,使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进程。

6、什么是文化建设?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通过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

答:(1)文化建设,就是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并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活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2)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外在表现:①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即指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以及个体对国家的文化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国家的形象力。包括政府形象,公民形象,企业形象,现

代国家形象;③精神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包括:非意识形态、非信仰性的文化知识的影响;本国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对对国际文化秩序的影响;文化的渗透和影响;④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文化软实力体现在政治层面,就是一个政党倡导的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创新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要求上,党的执政理念要有利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从内容上,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软实力体

现在国家层面,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竞争力。文化软实力体现在民众层面,

就是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民族精神与人格类型的进步性。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就要在民族精神上树立坚定的

理想信仰;在共同价值观上强调尊重、平等;在思维方式上确立创新思维。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体现

在公民个体的素质上,每个人都要提高学习能力,具有不懈追求、开拓进取的钢铁般意志。一个国家的文

化软实力还体现在国家之间的文化比较优势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既要注重汲取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

文化的精华,也要注重提升公民对共同体文化的认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一)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胡锦涛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新,首先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更新,就难以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快速发展。推进文化观念创新,主要是树立和更新文化创新观、文化权益观、文化安全观、文化产业观、文化人才观等等。

(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

文化产业概念强调文化创造财富和文化增加价值,既重视文化的市场化,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又重视市场文化化的趋势,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和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或创意产业。

(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承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基础,是一种内在的、隐性的文化竞争力。面对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四)强化体系建设,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灵魂,我们必须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任务。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上,不断凝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政治理想的价值共识,进而内化为自觉地追求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以此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建构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

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的舞台。此外,加强海外民间文化交流的力度,调动海内外各种华人组织和社团参与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六)改善文化传播理念和方式,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

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该国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今时代,“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的形成,就与西方传媒产业的高度发展和我国传媒产业的相对落后直接相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七)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特别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努力使本国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思想、观念和原则等价值理念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和传播是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7、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它有哪些理论基础?怎样进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理论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思想:①民主、平等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②全面发展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2)列宁的社会建设思想:①提高劳动生产力是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②人民大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③民主管理是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④合作社制度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形式。

(3)社会建设途径:①构建和谐社会②保障和改善民生③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④促进城乡协调发展⑤兼顾不同阶层利益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明确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优先发展地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有师道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只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③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持可持续性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⑤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⑥住房问题,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是健全廉租房建设。

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19个考点汇总

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19个考点汇总 一、三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二、正确评价毛泽东及其意义 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的重要观点: 1.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3.在社会主义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4.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特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依据:(1)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决定的;(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是统治薄弱环节。 四、两个“不能否定”(毛中特与史纲交叉考点) 我们既不能以改革开放以后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时期,也不能以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的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中国这话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从而也找到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

九年级体育理论考试综合复习提纲答案纲修订版

九年级体育理论考试综合复习提纲答案纲修订 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九年级体育理论考试综合复习提纲一.选择题(每题0.5分) 1,人体运动中,_____起着杠杆作用,_____是运动的枢纽,_____是运动的动力。( B ) A,关节,骨骼,肌肉收缩 B,骨骼,关节,肌肉收缩 C肌肉收缩,关节,骨骼D,关节,肌肉收缩,骨骼 2,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其原因是: ( B ) A,体育锻炼能拉长骨骼和肌肉 B,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身体长高,还可以使肌纤维变粗,体积增大 C,体育锻炼可以减肥 D,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许多疾病 3,小敏是九年级学生,她的800米成绩很差,老师给提供了三个锻炼项目,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 A,跑步,骑自行车,游泳 B,50米快跑,负重练习,俯卧撑 C,躲闪跑,乒乓球,跳绳 D,引体向上,伸展运动,游泳 4,成年人安静时的正常脉率为: ( B ) A,60—70次/分 B,70一80次/分 C,80一90次/分 D,70一90次/分 5,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充分说明; ( C ) A,经常笑的人会显得年轻 B,经常发愁的人容易使头发变白 C,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D,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没什么影响

6,调节情绪的方法有:①参加有氧运动⑦呼吸法③肌肉放松法④自我暗示法③合理渲泄法。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D ) A④③ B,①⑦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我国着名体育家马约翰先生提倡的“运动家精神”是指: ( A ) A,以平等,诚实,礼让的态度去参加运动和比赛 B,以平等,拼搏,顽强的态度去参加运动和比赛 C,以竞争的意识去参加运动和比赛 D,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参加运动和比赛 8,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是: ( B ) A,助跑,腾空,踏跳,落地 B,助跑,踏跳,腾空,落地 C,踏跳,助跑,腾空,落地 D,踏跳,腾空,助跑,落地 9,下列犯规中,属于在足球比赛中出现的犯规是:①铲球犯规②推人犯规③越位犯规④手球犯规⑤持球犯规 ( D ) A,①⑦③ B,⑦③④ C,③④③ D,①③④ 10,一个人的自觉性品质是指: ( C ) A,在复杂环境下能迅速作出决定 B,以饱满的精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完成任务C,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的 D,善于控制情绪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ll,下列为发展学生心肺功能的练习是:( D )

中特考试重点 (2)

一导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答: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

毛中特期末考试要点

2014到2015年 考试题型与重点章节 1.题型 单选题20% 20 多选题10% 5 简答题30%3 材料题20%2 论述题20%1 2.重点章节 重点章节出主观题与客观题,非重点章节出客观题,所以,需要进行全面复习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p3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4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间的关系p5,6,74.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p27.28.295.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29,30,31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p38, 39,40,41,42 7.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族主义革命间的区别43 8.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间的关系43 9. 能够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原因64 10.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66,67 11.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与偏差68 ▼出现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是: 第一,对中国国情和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第二,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求成、方法上过于简单等因素 第三,虽然我们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方法是创新的,但受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影响,急于消灭私有制经济,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等。

1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间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是要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际是一场革命。 (2)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对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进行合理的修正; 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改造所确立的制度。 (4)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96 两层基本含义间的关系9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间的关系97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4780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说明:黑体大字未必看内容,小字部分为学习参考内容) 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六项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 (4)教学模式(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是什么? 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5、为什么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

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传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6、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7、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 (1)面向全体学生;(2)全面发展;(3)主动地发展。 8、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9、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基本特征是什么? 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基本特征: (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 10、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哪四种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11、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毛中特考试重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马克思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失误。大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的的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道路。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的内容:

毛中特期末试题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起止时间(P90),特点(从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三个方面论述)(P90-91)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①经济结构:国营经济引导下五种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②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③主要矛盾:国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外: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P117)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体现在哪两个方面?(P118-119)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内涵体现在:①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盛会主义的本质 ②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3.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P157)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137)什么是小康社会?(P15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5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9) 坚持基本路线,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第一、三者相互促进,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二、三者相互制约。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稳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和巩固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的主体与动力,又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6、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P192) 必然性: 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再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主体地位体现: ①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②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③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收入的参照标准 7.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P189)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资金短缺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财政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吸纳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公有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8.依法治国的意义(P237)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法制。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五,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9.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276)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27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10. 一国两制的意义(P303) 1、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同一问题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篮球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篮球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1.篮球运动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即春田市),基督教青年会干部训练学校,在加拿大出生的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James Nai smith)1881年发明的。2.1891 ~1920年,由于篮球比赛的趣味性较强,在美国教会学校迅速得以推广。3.篮球运动是一项技能类同场对抗的集体运动项目,其基本活动方式是围绕着悬挂于离地3.05m、直径0.45m的篮筐,以周长75~78cm、重为600~650g的篮球展开空间和时间的争夺 4.1976年,在第21届奥运会上,女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5.1959年举办的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设有男女篮球赛。 6.2001年4月,王治郅与达拉斯小牛队签约,成为第一位在NBA效力的中国球员,同时也是“NBA亚洲第一人”。 7.2002年6月,中国球员姚明当选NBA状元秀,加盟休斯敦火箭队。中国球员巴特尔在2002 ~2003赛季效力于圣安东尼奥马刺队,获NBA总冠军。 8.2002年中国首次承办世界女篮锦标赛,中国女篮进入世界六强行列。 9.篮球基本功可为手功、脚功、腰功、眼功,他们之间既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的,同时各自又相对独立,具有个性和形成自己规律的特点。 10.篮球技术主要由移动、接球、传球、运球、投篮等动作组成。 11.起动是队员在球场上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的一种起始的动作,是获得位移初速度的方法。 12.接球是篮球运动中的最主要技术之一,是获得球的动作,是抢篮板球和抢断球的基础。13.运球的种类很多,有高运球、低运球、运球急起急停、体前变向换手练习、背后运球、转身运球、跨下运球等动作。 14.2002年10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又印发了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方法的通知。 15.抢球、打球、断球是具有攻击性的防守动作,也是防守对手时获得球的重要手段。16.进攻技术是指比赛中具有进攻效果的、实用的动作以及动作多元组合。 17.篮球比赛中队员经常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技术动作组成的动作系列去完成具体的进攻任务。 18.穿越与突破是持球者传球或运球通过对手的防守,是进攻中具有攻击性的手段,是得分的前奏。 19.圆柱体原则是一名站在地面上的队员占据一个假象的圆柱体内的空间。 20.积极拼抢进攻篮板球是一个重要的进攻行动,是争夺继续控球权的重要方法。 21.防守无球是指进攻队员处于无球状态时,防守队员灵活的利用多种移动动作和手部的有效组合,最大限度的防止和破坏对手行动。 22.进攻队员有球时有三种攻击行动,即传球、运突和投篮。 23.防传球的重点应放在不让对手轻易地把球传向篮下有攻击威胁的内线区域。 24.抢防守篮板球是防守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夺回控球权的重要的途径。 25.力量素质是篮球运动中的首要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6.篮球力量训练过程中要力求选择与篮球运动技术、结构相一致的动作方法。 27.耐力素质的发展对篮球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8.篮球运动员宽阔的视野是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能力的基础。 29.灵敏素质有助于掌握、运用各种复杂技术、战术和提高场上的应变能力,对篮球运动有着重要作用。

研究生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题及答案

1、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有一种误区并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颠覆。有的把“稳定压倒一切”作为拒绝政治体制改革的托词;有人经常错误地把前苏联的解体归咎于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在中国不断制造“政治体制改革恐惧症”。大量事实证明,苏联剧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执政党及其政府官员腐败变质,脱离人民群众,形成了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由这种腐败落后的上层建筑构筑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说苏共的倒台与政治体制改革有关的话,那也只能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和改革不当造成的,而不能本末倒置,以此作为拒绝改革的理由。 其次,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自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领域姓“资”姓“社”的问题虽然不能说完全解决了,但是这方面的困惑和争议大大减少,而在政治领域似乎仍然受着姓“资”姓“社”的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困难重重,但总是不断有所突破。相比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却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一提到政治体制改革,有些人马上就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制扯在一起,于是在有些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似乎成了禁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种倾向的干扰:其一是“向西看”,即把政治体制改革等同于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其二是“向后看”,即用完全否定的目光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得出“今不如昔”结论的同时表现出对改革开放前社会状态的眷恋,甚至主张用“文革”的手段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三是“向上看”,即完全无视我国存在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描绘得完美无缺,实际上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改革。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我们看到,经济体制改革既有远景目标———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又有战略步骤———“三步走”发展战略,还有“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一系列的规划设计,甚至还规制出了每个阶段各个领域和行业所要达到的具体数据指标,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这不能不说是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的丧失。一方面,权力主体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织策划者、推动者和具体操作者,而另一方面,权力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需要改革的对象。实践证明,当改革者自身成为改革对象的时候,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这就陷入了一个改革的逻辑悖论。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所指出的:“现在的改革太过依赖于官僚机构自身。官僚机构自己设计改革,自己实施改革,所以不可避免地造成…左手改革右手?的局面。这样,改革往往陷入无限的既得利益的博弈,改革成了各方争取更多利益的工具。”从改革的实践过程来看也确实出现了这种倾向。本来是一个好的改革动议,也常常在操作中走样变形,甚至会出现与改革出发点南辕北辙的背反现象。 因此,要破除那种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本末倒置的“伪稳定”观,理直气壮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稳定是建立在社会和谐基础之上的,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的情况下,采用强制性的手段造成的“稳定”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最终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体制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化解政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体制改革恰恰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姓“资”姓“社”的困扰,研究设计出阶段

毛中特考试试卷与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期末考试(查)卷 适用专业:A卷 注意事项:1、请在试卷的密封处填写系部、专业班级、姓名和学号。 、考试时间共 分钟。 、综合类考题答案位置不够,可写在所附的白纸上。 、演草请使用所提供的专用白纸,不准使用自备纸张。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一、单 正确选项写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三民主义 、邓小平理论 ?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革命的前途不同 ??革命的对象不同 ?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 ?.人口多,底子薄 ?.地区发展不平衡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重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是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 .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以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 ?、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告诫我们:“ ?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都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话的意思是,农业( ) ??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 ?、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能够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这是因为( ) ??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既坚持按劳分配约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 )

游泳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游泳理论考试复习题纲 一、填空题: 1、游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将浴、浴、浴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2、水的导热能力约是空气的倍。 3、竞技游泳的比赛项目有、、、、、。 4、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就有游泳比赛项目,当时只举行了、、自由泳。 5、使五星红旗首次在国际体坛上升起的是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他获得的是 冠军。 6、是我国第一个打破女子5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7、使我国在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运动员是、、、。 8、、、、不宜下水游泳。 9、蛙泳翻脚时,脚尖要,脚底要。 10、标准游泳池长度为米,误差范围为米。 11、潜泳限制线应设在离出发端处,高出水面米以上。 12、水的密度是空气密度的倍。 13、游泳运动员的安静心率一般为次/分。 14、实用游泳包括、、、、等技能。 15、女子游泳比赛是在第届奥运会时增设的。 16、世界上在一届奥运会上获得七枚金牌的运动员是美国的。 17、是我国第一个打破男子100米娃泳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18、熟悉水性是包括、、、四个步骤。 19、蛙泳臂部技术分为、、、。 20、出发台应高出水面,台面面积为,台面倾斜角度不超 过。 21、三块秒表读取的成绩都不相同时,应以表的成绩为决定成绩。 22、古尔德在第二十届奥运会上获得了女子、、三块金牌。 23、游蛙泳收腿时,大腿与躯干的夹角约为。 24、爬泳的臂腿配合,一般是两次臂,腿。 25、游爬泳时,身体的纵轴与水平面约成的迎角。 26、爬泳划臂时,肘关节弯屈的角度约为。 27、出发台应高出水面,台面的面积,向前倾斜不超过。 28、仰泳标志线,应设在离游泳池两端米处,高出水面米。 29、发令员发现有运动员抢码时,取消犯规运动员的比赛资格和录取名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一、简答 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六项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教学模式 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 2、课改的主要任务 (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 和“三个代表” 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6、“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8、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9、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10、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主动性 2、独立性、 3、独特性、 4、体验性、 5、问题性 1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毛中特理论内容整理

此份毛中特资料凝聚了5班广大同学的汗水和智慧,在此感谢参与资料整理的宋晓婷、辛花花、王梓楠、安帅、王凯丽、孟艳迪、由雅文、李承龙、郭琳同学的辛勤付出,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工作量繁重,不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敬请广大同学批评指正。 ————2010级临本5班毛中特资料整理小组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为什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⑴(现实应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⑵(将来必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⑶(历史已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⑴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 论问题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 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 运的重大问题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不同点:①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②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 ③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相同点:①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③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是被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特征。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7.对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 ⑴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⑵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⑶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毛中特概论》复习重点

《毛中特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 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使之提升为创新的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让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现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2)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要求。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中特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1怎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已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了十分明确的概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色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首先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包涵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理论,促进文化发展的理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推进先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则是指现阶段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范社会文化生活,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它既包括基本文化制度,也包括各项具体制度,也就是基本文化制度在文化各领域的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展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它深入回答了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也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制度和发展道路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根本的指导思想,制度则是对理论做出的具体的规定和原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大纲和具体步骤之间的关系一样,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制度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事业、科学文化事业等各方面的建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得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怎么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有效途径? 答: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4年1月4日,召开了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2月10日山东省又在曲阜市召开了全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现场会议,要把《意见》、全国专题座谈会和我省现场会的精神落到实处,关键是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深刻领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以增强主动性,把握规律性,并最终达到预期工作实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科学内涵

中特理论复习资料三 电大国开考试题库复习资料

中特理论复习资料三 一、论述 1.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从价值理念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价值观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没停止过。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的客观要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