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教育之我见

创新教育之我见

创新教育之我见
创新教育之我见

创新教育之我见

番禺区石楼镇中心小学陈伟汉

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规律等方面进行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我对创新教育浅谈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和任务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制高点。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创新人格,属动力系统,包括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自主性、好奇性、挑战性、求知欲、坚韧性等等;二是创新思维,属智能系统,包括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独创性等;三是创新技能,属操作系统,创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信息的能力和一般创造技法等,以上三方面以创新人格的培养最为重要。

二、小学生创新教育的定位

长期以来,由于“创新”的定位过高,有人对小学生创新持怀疑态度。其实通常说的“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前无古人”的层面,就是说首创的事物谓之创新。其参照系为人类历史,因而这种“创新”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达到。二是“概率不大”的层面,就是在特定群众中是鲜见的,同样具有“新”

意。可见,在前一层面上,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可达到者确实不多。但在后一层面上,尤以具体的学生群体为参照系时,情形就大不一样。哪怕学生别出心裁地解决一道题,也是创新。虽然没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锻炼了学生的心智,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是甚为宝贵的。不少事实也证明,小学生是有创新能力的。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的事迹就是证明。

我们要把小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区别开来。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是高层次目标,小学生的创新是低层次目标,对小学生是创新启蒙教育,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教育,不能定位过高,不能操之过急。

三、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教育创新,没有教育创新,穿新鞋走老路,创新教育会成为一句空话,教育创新最迫切、最关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观念创新,要屏弃“标准件型”的人才观、教育观,确立“注重创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必须坚决破

除这种“标准件型”的人才观、教育观,树立“注重创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听话的、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是创造型的人才;素质全面特别是具有科学批判精神和探究、发现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二是课程教材创新,要改造现有的课程教材体系,构建“引导创新”的课程教材体系。

课程是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软件。课程结构制约着人才素质结构,教材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我们在教育改革的实践正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课程教材是重在指向过去的世界,以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为本,以单通道方式向学生进行灌输、传授为主,还是面向未来时代,以人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发现和探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程教材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要求(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等)。

——如何改变分科过细,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内容偏多、偏全、偏深、偏难,以致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实现课程的重组和综合,既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保证核心和基本要求,以体现课程的多元化和可选择性。

总之,构建一个科学、开放、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教材体系,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我们特别要开发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三是评估体系创新,要改革“导向应试”评估体系,建立“激励创新”的评估体系。把统一的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迫使每个学生按照唯一的标准答案来应试,这是旧评估体系的一大弊端。

应当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实行评估内容的开放化、评估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估方式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发展和创新,增强考试内容的选择性和试题答案的发散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估,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估。构建这样的评估体系,才能发挥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才有利于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所必须的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

四是教学方法创新。改革单向灌输式教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评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鼓励教师以问题为纽带,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程序和方法。

五是教师队伍创新,要转变“搬运工式”的教师角色,建设“善于创新”的新型师资队伍。

按照“应试”的目标,把课本、教参以至练习册原封不动地搬来,灌给学生,年复一年循环往复,这样的教师角色,体现不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也贬低了教师应有的生命价值。我们不可能指望缺乏创造性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必须实现教师的转型,着力建立一支立志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队伍。今天,跨世纪的教师应当具备有自觉的创新精神、开阔的知识视野以及富有开创性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他们不应该仅仅是传统文化继承者,而应该同时是新文化的创建者;不应该是现成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知心朋友;不应该是固步自封的教学匠,而应该是不断超越和更新自我的教育家。

六是教育环境创新。创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首先是创建有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这包括①建立活跃、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气氛;②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一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③作出有利于促使学生创新的评价。其次,是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学校环境。学校的各种布置有利于让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有特定的学生活动室以利学生创新;有不必备的设备供学生创新;同时学校的陈设还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等。

四、运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搞好教育创新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先驱,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典范,特别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对我们实施创新教育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会想。从小就要培养儿童创新的良好习惯。那

就是每碰到一件不顺手的东西,就动脑筋想一想,如何改进这些东西,使之更加完善,这样就会产生新的见解,创造出新的东西。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会做。有句话说得好:“实验是发明的摇篮。”

光有好的想法不动手去做是不会有创新成果的。要创新就要把好的设想付之于行动,动手去实验,去创作。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智慧在人的手指尖上”。

只要肯动手,就会有创新。

3、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多看。要把视线从课堂、从书本释放出来。眼

睛不要老盯在分数上,要多看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要多留心身边的事

物,学会观察,从中“发现未发明的新理”。

4、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会说、会问,陶行知先生曾有诗曰:“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鼓励儿童敢说、敢问。巴尔扎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在教育、教学中开展“问号行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要把儿童从鸟笼式的学校里解放出来,只有这样知识面才宽,创造思维才广。

6、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学会做时间的主人。搞发明创造要有时间,要给儿童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合理地利用时间,科学地支配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做自己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开展创造性活动,只有这样,创新才不至于成为空谈。

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途径

㈠创设尝试情景,激发创新欲望

良好的尝试情境,是学生学习自主化、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的物质保证。

我们应为学生主动尝试学习、建构认知结构,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激起创新欲望。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老师便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先来做‘考老师’的数学游戏。”同学们一听做“游戏”,精神大振。老师又说:“只要同学们说出任意一个多位数,教师不仅能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而且凡能被3 整除的,教师还能看着这个数很快说出一连串能被3 整除的数来,倘若不信,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位多位数计算一下,然后说给老师。”这时,同学们心里都装着一个谜。于是,算呀算,并且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想试一试老师说的真伪,有的想“难”住老师,结果教师不仅说得快,而且说得对,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老师“快

速判断的绝招”。教师这时并不是作“揭秘”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去根据自己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寻找特征和推导规律。当学生一旦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后,都感到极其兴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规范的语言,准确而有激励性的演示,精炼而适当幽默的讲解艺术,唤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创设尝试情境。让学生尝试,不是放任自流,学生在自主尝试中会发现许多问题,产生许多疑难,有些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才能解决,因此教师要以自己驾驭课堂的艺术、独到的见解去影响学生,保护学生的创新欲,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㈡提出尝试目标,明确创新新方向

引导学生尝试是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尝试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教师应在学生尝试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目标,使学生明确创新新方向。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出示两组题目:第一组(1)2:4=(),(2)4:8=(),(3)1:2=(),要求学生:(1)求出各比的比值,并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2)从第一个比和第二个比看,它们的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第三个和第二个(或和第一个)比呢?(3)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第二组(1)():6=2/3;(2)8:()=2/3;(3)():()=2/3,要求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特别是第三个比,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尝试后各自列举了答案,几乎都不同,有的甚至一口气写出了几个比来验证自己的结论。

这样由于方向明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涵,提供学生操作、归纳的机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㈢留给尝试空间,提供创新条件

课堂教学的空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空间,以往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教师主宰的场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最大限度还空间给学生。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但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邱学华老师在《新世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一文中指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别人是无法代替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代替学生思考。”由此可见,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钻研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和探研、学习新知识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同学的共同探索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发现知识规律,为创新能力的提供创造条件。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前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印有直径、周长、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实验记录表和自备的各种硬币。上课后,教师讲完实验规则,就让学生动手实验量直径、测周长并上报结果,作出记录,再分别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保留一位小数),填进记录表。学生通过实验、计算、观察、分析发现:同圆中,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再用绕线法加以验证,让学生确信无疑地得出:圆,不论大小,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推导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式。

㈣调整尝试方法,寻求创新途径

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尝试形式、尝试方法、尝试效能进行不断的调整,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在调整寻求创新的途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妥善给予引导。

如:在计算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习

惯,不断改进计算方法,从中发现新的规律、方法。如计算简单的分数除法8/20÷4/5,按运算法则应写成8/20乘以4/5的倒数,但有学生这样计算:8÷4/20÷5,这不仅是对的,而且比运用法则更简捷,因此应对这种敢于标新立异的意识给予培养和引导。

㈤注重尝试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重视引导学生注重尝试过程。尝试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许多人往往注意到了尝试方法的指导、注重尝试结果,忽略了尝试过程的重要,而错过了一许,一瞬间出现的创造性的感觉。

老师应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尝试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还要反思尝试过程,归纳出过程的得失及其中独特的想法,使尝试过程成为创造思维的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整数应用题复习课中,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有6个一样重的苹果和2个一样重的梨,称一称,6个苹果和2个梨重量相等。一个梨重150克,一个苹果重多少克?一位学生列出了“150×2÷6”、“(150+150)÷6”算式后,再想一想又列出了“150÷3“的算式。这时应引导学生认真想一想,你在解题过程中是根据什么得出第三个算式的?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不仅经过这个尝试过程,而且在反馈自己的思维过程时,得到一点启示:创新无时不在,就看是否有心。

数学教学中情景教学的三种方式

数学教学中情景教学的三种方式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趣味性、探究性问题、动手实践的活动及充满科技魅力或人文魅力的 生动情境,有助于让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情境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 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探索数学,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笔者在文中 通过结合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性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学故事 创造生动的情境等三种方式在数学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进行了阐述。 一、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就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现状而言,学生在数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很多,这从学生周末、节假日的课外辅导以数学为主就可看出,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投入和产出的落差导致学 生学习数学时情绪低落、劳时伤神,尤其以女生的表现特别明显。而数学教师也感觉压力大、负担重,甚至会有“恨铁不成钢”的焦灼感。产生这些尴尬现象的原因与高考压力有着密切的 关系,这是无须讳言的。然而,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上的误差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考试压力 下的题海战术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与数学环境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数学之间缺乏情感,只 是被动地在使用背过的、学过的公式、定理解答出一个答案。而数学学习的实质需要学生与 数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情境教学含义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课堂上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便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 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它包括“情”与“境”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情”指的是情感,师生之间、学生和学习对象之问有着充分的 情绪互动,带有感情的积极投入学习过程中。“境”指的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相 应具体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情绪的优化的环境。这种环境中的教学活动处于真实的生活 背景之中。那么如何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概括如下: 三、情境教学的具体方式 1.利用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神秘难懂,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原本充满趣味性、应用性的数学内容演变成与学生生活情境无关的、干巴巴的数字组合。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了一种模仿和套用课本上的公理、定理、公式的状态,缺乏主动的思 考与探索。而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使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存在,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结合生活素材设置的问题具有情感性、探究性。 2.利用数学活动创设活动性情境 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比如:学习排列组合时,可引入排队 的小游戏或者摸球的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体会到排列分顺序和不分顺序两种算法。在学习圆、椭圆形状时,可教学生动手用简单的具画椭圆,通过手动,引导学生对椭圆给出自己的 定义。实践是建立主体和客休之间情感的有效手段。通过小制作、小游戏不但能加深学生对 数学的情感,放松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对抽象知识的加工。 3.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学故事创造生动的情境

在农村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在农村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提倡多年,通过各类媒体可知,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很多城市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山区,素质教育的实施却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和在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笔者认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思想认识落后 在农村,不少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感到很茫然。他们认为成绩好素质自然就好,如果成绩都不好那还有什么素质可谈。部门主管领导为了本地区的升学率,有时虽然也下来检查工作,但也是走走过场而已。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其他技能、兴趣,而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一来,分数就成了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的追求和唯一的目标。 2、考核评价老套 在农村,直以来都是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老师是否先进。勿容置疑,学生要进重点中学,分数;学生要进重点大学,分数。就算清华、北大也如此。这样一来,只要成绩好,浑身毛病的学生也是老师的宠儿;只要成绩好,你这个老师就是个好老师。这就导致了现在我们老师虽然口头上天天喊素质教育,而实际上仍然没有脱离应度试教育的轨道。 3、教师素质参差 在农村,虽然教师的地位、数量和质量都较过去有所提高,但教师的总体素质仍然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有的教师甚至有违法乱纪行为……有的教师刚参加工作时虽然满腔报负,并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但在多数素质一般或比较差的教师的影响下,也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素质教育在这里几乎找不到生存的空间。 那么,素质教育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的地区如何才能得到实施呢?针对以上几点,笔者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思想观念 应试教育给社会提供的人才只有一种,那就是高学历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单一人才。而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更多的、方方面面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育应当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功能。教育不仅仅授人以知识,更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创造、如何生存的能力。受教育者在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现代化的文明意识,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长。而素质教育就承载了这样的功能。为此,我们老师

浅谈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浅谈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 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 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 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 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 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 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 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 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 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 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 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 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 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 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 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 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XX课件在各类奥林匹克比赛中,我国的选手多次获得胜利,然而若提及诺贝尔奖,我们则是望而叹之。 前者注重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而后者更兼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创新的精神。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而关键是创新的精神有没有激发出来,有了精神才能拓展能力。 就此素质教育就从学校首先展开了。 小学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教育的重要起点。 以我所在的地区来说,小学素质教育正处在积极推行的状态,许多教师还处在探索尝试之中,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对于突然活起来的教学方法手段感到新鲜而满意,更多的是好奇。 就拿太和镇中心小学来说,学校联合周边的力量(工厂村庄农场等)建立学生的实践基地,让学生真正认识大自然的生产过程和建筑过程。 这种实践的反馈效果非常的好,从第一次实践活动开始,参加实践的小学生充满了求知欲,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他们会到阅览室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去寻找答案。 我觉得这种教育手段比起以前的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讲授灌输好几百倍,真实的东西往往比虚拟的东西更能激起人们的注意,特

别是小学生。 但有些老师却对实践活动提出怀疑,他们觉得,实践基地是校外的活动,它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了,哪还有心思学课堂上老师讲的呢?学生整天想着他的小制作,哪里还有精神做作业?另外有些老师还担心,建立实践基地需要投资,学校负担加重;组织学生实践要担心学生的安全,曾加了老师与家长的负担。 对此我不作评论,我相信实践可以证明一切。 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观念。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习成绩好,期末拿到三好学生的奖状。 于是教师变相地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家长把孩子关在家里学习,学习跟不上就请家教,坚持学习成绩高于一切。 作业占去学生的活动时间,把学生活泼好动好奇的天性封装起来。 其实,人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完全自由的思想过程中实现的,应该还给学生自由的活动与思想空间,并且指引正确的方向。 素质教育必须认真推进教学上的改革。 过去总觉得知识量越多就越有本事,现在我要否定这种观念了。 现在,学会一种知识,已经不能只单纯的学会这种知识,而是还要学会知识的重新组合和拓展——知识的创新。 记得我在实习时,学生们坐在座位上像个小老头,一个班六十几个人整整齐齐地坐在那儿,没有老师允许就一声也不敢吭,我觉得是

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_数学论文 现在,教育界已普遍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昔日日单纯的传授知识已转化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数学教育,如何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大面积的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这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一、激发主体性: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不可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教学不仅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要优化课堂情境,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直线与平面的垂直》这节课时,教师创

设以下的教学情境:植树节栽树如何判断树与地面垂直?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甚至生活中的办法也来了,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如何定义线面垂直,如何判定线面垂直等这一课时的重点内容也就在轻松和谐的情境之中完成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提问的设计、题目的选择、情境的创设等课件都要充分考虑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性,这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二、激励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例如,在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聂家庄学校乔建芳 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的认识是:首先要让孩子拥有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和天地;同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点燃火种的人”,在学生天赋最近的区域内点亮一把火,让学生自觉追求的欲望和快乐在小学数学的学科教育中,我们的做法是: 让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往往能展示出充分的个性和很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情营造感体验只有在集体的氛围中才能得到保证和持久。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数学,首先要营造一种群体乐学的氛围。 1、学校明确在教师学科教学中要做到1)必须是情感化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2)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3)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4)可以是现代化手段的课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让学生收集信息,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走进课堂,就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现代化技术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想,可以是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说,可以是不着边际;允许学生做,可以是做得不对。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体现在:教学设计、尽情激励,巧妙引导、恰当参与。 2、听课、评课、研究教学长抓不懈 在学校的领导下,自始至终进行听课、评课、研究。试讲课、研讨课、说课、比赛课接连不断。互相听,共同评,依照我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去要求,为了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感受我们增设了学生的评价即“我来选一选”,其中通过学生对这节课的感受、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首先想到谁、认为教师最关心学生什么、教师的亲和力、是否满意目前的师生关系、喜欢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及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对你有没有帮助等八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从而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为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及教学方法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3、教师教的方式变了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图解”,“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在备课上,改变了过去“课前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等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而是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制作教学课件,精心思考学生的活动;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在课后,教师引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收集信息,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4、学生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

初中化学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初中化学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素质教育,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创新精神。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执行新大纲,要以全民族素质教育为准则,牢牢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方向。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四个方面的教育。以这四个方面为红线,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新大纲确定的初中化学的教学目的是: 一: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体会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概括反映。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 (1)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2)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居民素质教育之我见

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居民素质教育之我见 【摘要】社区,是改善民生的主阵地,是维护和谐的大舞台。社区稳定,则企业稳定;社区和谐,则企业和谐。作为与企业发展、生产、安全工作息息相关的大后方,从大安全的理念来讲,社区安全是打造煤矿安全的基础,建设和谐社区,根在职工和职工家属。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不但影响着家庭的和谐、社区的建设,还影响着企业安全发展的目标。所以,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居民素养、丰富居民生活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方式,改变原有的“管理与被管理”的模式,使更多的居民自觉的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社区安全、文明建设中。借助社区管理发展更加人性化、全面化、更有针对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提升素质修养。因此只有居民素养提高了,家庭才会和睦,社区才会安心,团场才能顺利发展。 【关键词】居民素质;社区建设;居民管理 一、加强居民管理,为提高居民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综观社区现状,有些居民素质不高,自我约束意识缺乏,不注意邻里团结,不懂得爱护公物等,更严重的是有些居民语言粗俗,举止不雅,待人接物不当等等影响了社区对外的整体形象,也导致了我们所居住的小区内出现了侵占绿化带乱摆乱放、乱停乱放等等不文明行为的频频发生。为此,我们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将“网格化”管理与提高居民整体素质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网格长在居民管理中的引导、监督作用。实行网格长积极主动地开展网格管理各项工作:宣传企业、矿党政文件精神, 落实上级部门的各项工作部署;为新住户和流动人口发放社区居住管理规定并监督落实情况;充分掌握本网格内所有住户的家庭信息、安装设施,及时了解居民家庭矛盾,提前帮助解决,让矛盾消失在萌芽状态,促进家庭和谐;同时网格长对网格内职工进行登记,做好入户帮教工作,经常性组织职工家属学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提高安全意识,吹好安全“枕边风”。对网格内不文明行为及时劝阻,即时解决,做好不和谐因素前期调处稳控工作, 确保矛盾纠纷不升级, 问题隐患不扩大, 力争将一般性的不和谐因素化解在网格内。以硬性管理、分区负责的形式做好规范居民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居民素质。 二、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对居民教育在社区的认识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发表时间:2009-12-30T09:37:42.18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11期供稿作者:张跃峰(保定市高新区大马坊乡花庄学校河北保定071000) [导读] 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1. 课始,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日记得特别牢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分别来了哪些客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说道:“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看一下,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又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 2. 课中,创设情境 2.1加强直观,创设情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2.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动画技术,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 课尾,创设情境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收稿日期:2009-10-0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百听不厌。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中,不仅能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让学生在充满童真、童趣的奇妙世界中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开始学习分数时,我根据书上的画面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中秋节到了,为了让大家尝到不同口味的月饼,妈妈把好吃的月饼都平均分成了几份,你知道其中的一份该怎样表示吗?我的话音刚落,就听有同学说:“好像用用分数表示吧”。

“哪个分数表示呢?”还真有人说出来了!“二分之一!”我趁势引导学生认识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生轻松地认识了几分之一。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在课上演示了“乌鸦喝水”的主要片段。然后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直观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了一个“老师分巧克力”的故事:最近复习阶段,有三名同学进步很大,今天,老师想奖励他们,给他们发巧克力。我这儿有三块同样大的巧克力,我把第一块平均分成四份,奖励甲同学一块;把第二块平均分成八份,奖励乙同学两块;把第三块平均分成十二份,奖励丙同学三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位同学分得多呢?”多数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我追问:“老师是用什么办法分得这么公平,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从人际环境与创新、课堂教学与创新、数学 活动与创新、教学模式与创新、创新教育与成果五个方面,对如何实施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作了初步研究。每个案例描写的都是“创新教育”中遇到的真实问 题,然后运用创造学、思维科学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实施 “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 人际环境 课堂教学 数学活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着 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 题。”本文拟运用创造学、思维科学与数学教育的理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案 例”(其中甲、乙、丙为学生代表)作为分析,探索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 育”,以就教于同仁。 人际环境与创新 [例一] 甲生被以为是“中等生”学生。一天下午某老师把甲叫到办公室 辅导。后来这位老师有事出去了,甲做完题在等。甲四面看看,发现了我,就飞 快地走大我身旁,说:“王老师,昨天我做的填充题:分母是6的所有最简真分 数之和是1;今天做的填充题: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单真分数之和是2,是不是 所有这样的同分母最简单真分数的和都是自然数?”接着她取出一张草稿纸,上 面写着: 31+32=1+32=1,41 +43=1+4 3=1, 51+52+53+54=1+2+3+5 4=2,……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 10987654321+++++++++=11 55=5,…… 对甲的发现,我由衷赞赏。我鼓励她说:你真肯动脑筋,从一个个具体例 子中发现其中具有的规律,“创造”了知识,不过你发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 遍意义,还需进一步作出证明,现在只可以说是我们的“猜想”,而“猜想”是 科学发现的先兆,很有价值!今后你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可以进一步探索,作 出证明。在我的指导下,甲公开发表了我校学生撰写的第一篇数学小论文。其他 同学问讯后也展开了研究。乙进一步作出了“同分母(不为2)的所有最简真分 数之和,等于这些分数的个数除以2所得的商”猜想,在校内开拓了探索数学奥 秘的风气。 [分析] “从人的天资和使命来看,每个人均有创造力,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显 示出来。”从数学考试的成绩来看,甲生属于“中下”水平,她的“天资”不见得十分 聪明,但她对数学的好奇、好问,令我赞叹。这种好奇、好问正是创新意识的萌 芽,创造力的潜能的流露。

中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中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进步,都取决于该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而教育水平是决定科技发展的控制性因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生命力的。创新精神能为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这种创新要以一定的素质为基础,这就是素质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目标,素质教育已经取代传授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已渐渐渗入我国教育事业的各个阶段。我国站在战略的高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取得明显成效。具体表现为:一是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经济建设也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了。二是一批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面向个体学生,真正按照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要求培养教育学生。二是市场经济的需求,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教材的更新,教法的完善,教研、课改活动的深入开展均呈现好势头。 一、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临新世纪的挑战,部分地区和个人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 1.部分人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地方,有些人把素质教育跟现代教育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是抽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与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它可以取消考核评估,盲目开展兴趣活动,增加课外活动时间,以歌咏、书画竞赛、体育擂台来削弱文化课的力度,降低文化课的教学要求。似乎文化课等同应试教育,说什么应试教育要转轨就是要取消考试,不讲升学,以此造成了背弃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2.思维方式存在不明确性。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有关文章、论述在报刊上随处可见,相关会议、经验报道耳有所闻,而少数人还未明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考核评估仍以部分代替整体,离不开传统的评估方法,致使个别疲劳战术持续蔓延,思想意识为知所然。 3.工作注重表面不具实在性。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虽已引起广泛重视,得到了全体国民的认可。但一些地方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教学业务与主管部门分工较细。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够,不顾未来发展趋势,教学停留在“六认真”上,未能在学生创造力方面狠下功夫。对所开课程仍有偏激思想,导致了学生缺泛长远日标,不能很好地处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首先是克服片面认识,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性质是一种普通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带有主动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它的宗旨是:发展特长学科,培养特别兴趣,获得特殊成果。其教学模式是按照活动——目标——成功格局进行。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现代教育的扬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教学目的、对象、内容、过程、效果诸方面。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培养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以“三全”为核心。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部颁课程计划为依据,注重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效果方面形成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发展学生的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良好的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充分考虑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点看法: 1.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2.课堂教学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吧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 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好的情境, 既能使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 又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那么, 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因为故事里有可爱的人物、生动的情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将教学与故事相结合,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有血有肉。 例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时,教师采用“八戒争西瓜吃”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一路上,天气非常炎热,悟空叫八戒去地里摘西瓜来解渴。八戒汗淋淋地抱回了一个大西瓜,悟空说:“把这个西瓜分成4 份,我们师徒四人,每人吃这个西瓜的1/4 吧!”八戒一听,瞪着大眼睛,极不高兴地说:“不,这怎么行,西瓜是我摘来的,我应该多吃一点。”悟空问:“你想怎么分?”“我要吃1/6 ,至少也要吃 1/5 !”“同学们,八戒说得对吗?错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 二、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巧设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或耳濡目染的知识素材,让数学课堂不时地展现生活场景,有助于新知识的生成。 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这样设计: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吗?能准确地告诉老师吗?生1 :我是2003 年4 月5 日出生生2 、我是2002 年10 月18 日出生生3 、我是2003 年1 月30 日出生 师:在他们的回答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们听出来是什么吗?生:(齐)年、月、日师:年、月、日与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简洁明了的问题情境,一下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带入了数学学习之中。 三、创设悬念式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制造悬念,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

素质教育之我见 包万军

素质教育之我见包万军 发表时间:2013-09-22T10:10:49.2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8月总第94期供稿作者:包万军 [导读] 我觉得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也应该如此。德不仅是做人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快乐幸福的基础。培跟说:知识就是力量。 包万军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277000 长期以来,每个班级中都有或多或少学习方面较差的学生,这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冷遇,因此常常表现为自暴自弃、失意自卑、情绪抵触、做事懒散、破罐破摔等消极状态,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作为班主任应帮助他们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中摆脱出来,树立自信心。正确评价学生。如何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犯点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教师应在学生心理所能承受的条件下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多采取鼓励性语言,少挖苦训斥,公平评价,让学生听得口服心服,自觉扬长避短,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评价他们进步的大小,鼓舞其上进心、积极性。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可以采取众多有效的措施,但我认为,在众多环节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关键,正如《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把农村教师队伍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名教师,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 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素质教育的老师吧。但孔子最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他认为这是教育的根本。我觉得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也应该如此。德不仅是做人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快乐幸福的基础。培跟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没错,但教育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就象一个人除了要有力气还要有心才行。素质教育应该就是心的教育,心的教育就是心理和道德精神的教育,这是现在最困难的教育。学生学习美术音乐不是以此为职业,而是陶冶情操,使性情温和节制,对情感和艺术有更好的理解,为今后的生活增添乐趣。 首先,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正确的舆论支持和共同监督。 需要造就与选拔有素质的人主导教育系统,主导业务管理,主导学校运作,指导教师的对实施素质教育在思想认识上、业务水平上、工作方法上不断适应。改变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设施投入。针对面临的问题,不回避,正视它,并认真地研究它,争取尽快地解决它,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现代化水平。从根本上把教育评价从以考分和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转变为以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为标准。 其次,在学校教育中是把学生从“名次”束缚下解放出来。长期以来,考试分数成了家长的“命根子”。家长和学校要真正为孩子们“减负”,注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把学生从“呵斥”高压下解放出来。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展孩子的优点;把学生从“溺爱”中解放出来。善于把孩子放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放开手脚,让孩子做好自己的事,培养其吃苦耐劳和自强自立精神,更好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再次,调整学生的观念。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另外,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学校,家庭教育是其很重要的一环。中国历来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古往今来的很多名人学士都得益于深厚的家传门风。我们看到许多素质教育成功的范例,如哈佛女孩刘亦婷、赏识教育周弘的女儿等,不正都体现了家庭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吗?再如,我们也能看到学生在学校养成了好习惯,学到了学习的好方法,回到家以后,什么都忘了,习惯没了,技能没了,有的只是家长的包办与溺爱。对学生的教育,家长不理解,不配合,更增长了学生的气焰,对教师来说,实施素质教育是难上加难。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在社会日益强大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离不开素质教育,更离不开社会、家庭对教育的关心、理解与配合. 家庭教育不应是学校教育的重复,而应该比学校教育更活泼、更感性。孔子教育学生都是用生活的实例进行教育,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学到为人处事的方法和道理。 总之,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要从小做起:培养善的种子,使美好的、良好的习惯从小就植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从小培养孩子“看书学习的好习惯、卫生的好习惯、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帮父母和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好习惯、不说粗话的好习惯、不作损害班级、家庭荣誉事情的好习惯、尊敬长辈的好习惯”等等。素质教育要从点点滴滴身边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做起:要孩子养成刷牙的好习惯、叠被子的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意乱仍废弃物、随手关门、节约纸笔、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等,使“素质”教育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空中楼阁。 素质教育要从自身做起,“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是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纳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深刻地反省自己,使自己和素质教育接轨,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他人是一面镜子,自己又成为他人的一面镜子。作为一个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很难想象一个粗话连篇、尖酸刻薄、思想消极、自私自利的教师能培养出谈吐文明、和蔼友善、积极向上、大公无私的学生来。 总之,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为了国家的日益强大,为了祖国的建设,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实践,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让素质教育之花开得更美、更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