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周边环境的演变及建设现状提纲修改版本(1)

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周边环境的演变及建设现状提纲修改版本(1)

西安唐大明宫遗址

周边环境的演变及建设现状

西北工业大学

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建筑学2013级

小组成员:组长:张钰2013301612

组员:申妞妞2013301607

李欣2013301628

陈科林20133016

摘要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城市规划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规划发展尤为重要。我们小组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西安大明宫遗址周边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考察以及对其周边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周边拆迁实施现状,道路规划现状,绿化实施现状,结合《威尼斯宪章》、《西安宣言》、《西安共识》以及《奈良真实性文件》等相关史料的搜集,在此基础上,明晰大遗址周边环境的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历史环境下的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西安市大明宫周边环境建设现状

1.绪论

西安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周边环境建设并不是很完善,周围主要是居住区和家具商业区:南边隔着一条城市次要道路就是一大片将要拆迁的区域,将来规划成为西安市火车站的一部分,东边隔着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与一座大型的家具城相邻,北边是一片城市高层住宅,西边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已经建成的城市住宅区,也有规划拆迁区。现实的情况与规划后想到达到的周边的环境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没有完全实现围绕大明宫遗址公园来进行相关商业区、休闲区等必要区域的建设,不能充分突出大明宫遗址公园作为将来的城市标签所应有的地位。

本小组此次研究的目的一是通过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调查研究让自己对于相关的文献和规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二是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够了解如何建设大型古建筑遗址;三是对大型遗址公园周边环境建设的常见问题进行汇总并加以分析。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研究能够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周边环境建设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相关的可行性方案。

2.相关文献:

2.1《威尼斯宪章》

2.2《西安宣言》

2.3《奈良真实性文件》

3. 调研背景

3.1研究背景

3.1.1关于国外的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1)德国

德国保护大遗址主要方法是,建立优美的景观公园和和可供人学习参观的博物馆。比如说明斯特的城墙已经全部被毁了,然而,在原来的城墙所在的地方,德国人在此建设了围绕整个城墙的景观花园,形式呈带状环城带状。主要方式是用树木植物以及花卉来装饰,以此来达到植物作为景观的效果,德国古建筑遗址在历史文化的遗迹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他们的观点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积极地措施是,在遗址地区建立博物馆和展览馆,或者,可以做缩微景观展示,还可以选择,认为有重要意义的区域可以予以恢复和重建。

(2)意大利

意大利对于遗址保护的观点是将历史文化的价值传承保护与绿色生态的观念发展相结合,他们对建筑遗址,关注的是外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对古建筑遗址和周边环境的地貌以及原始风貌有很严格的研究原则。这样的观点比较近似于中对待古建筑遗址的保护发展的观点。

(3)法国

法国的研究者,不重视人类加以建设的景观,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行为会破坏建筑历史遗迹的原真性。因此,法国的研究者和政府的各个阶层,将遗址的保护重点放在对居民现在的生活环境的提高和对遗

址在新型社会下的利用价值,使居民整体生活的改善一遗址保护的目的意义相结合。以此来确保历史建筑遗址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发挥新的作用和意义,并体现遗址的价值。

(4)美国

在美国,关于对古建筑遗址的保护,是把所要保护的遗址地区与景观绿色生态的廊道建设相结合的形式作为保护的主要措施,在整个古建筑的大遗址片区内,建立遗产的景观廊道,起到历史文的在现与展示,以及对遗址保护区的绿化生态有着重要作用。遗址的廊道的内部可以包括多种不同的遗产,它将历史价值的保护上升到很重要的位置,在此,也注重经济价值和绿色生态系之间的相互关系,遗产廊道不单方面保护了历史建筑遗址本身,更重要的是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景观生态重建和旅游开发方式,使其能够与遗址区域内部的景观环境得到最大力度的,最有效的保护。

(5)日本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日本就开始对建筑大遗址的研究有很大量关注,日本的古建筑结构受中国唐代建筑风格的很大影响,也是砖木结构,基本建筑的构造很多保留至今或仿古建筑都是唐风建筑,因此从保护的观念和方式上也与中过一只保护的方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主要的对其的保护建设方法主要是覆罩保护、基址地上的复原、露天的建设保护、展示和勘探古建筑遗址现场的展览。对同类的历史建筑遗址也采用了各不相同的陈列展现方法。

3.2唐大明宫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唐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三大宫殿之一,它位于长安城外龙首山上“太极宫东北,禁苑东南部”。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毁于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其存世270多年间有240多年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大明宫南北长2500米,东西宽1200米,平面呈锲形,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为明清故宫的四倍,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3.3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历史背景

唐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的东北部,明城墙以北一公里处,距离市区中心约3公里。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唐大明宫探明或已探出的遗址的本体,包括宫门遗址9座、大部分宫墙、夹城墙遗址、37座建筑遗址,并已发掘出4座大型宫殿遗址以及太液池蓬莱岛望仙台遗址、龙首渠遗址。1961年,唐大明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大明宫遗址公园概况

4.1遗址公园的概念

大遗址公园也被称为考古遗址公园,是在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两者发展过程中,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较好地解决遗址保护、发掘、研究、展示等多方面要求的模式。是近些年来国际通用的一种对大型意志进行保护的新模式。它的目的并非重新恢复遗址原貌,只是将大多数重要遗址采用全新的展示手法加以保护的一种新措施和手段,是为了适应现

代城市生活的发展,以考古为主要目的的主题公园。遗址公园在向大众展示开放,让大众了解它的历程、认同他的价值、接纳他所赋予的文化特色之路的同时,最终成为文化名片,不断向世人展示它独特的文化魅力。

4.2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概况

4.3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中近现代遗存

5.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历程与现状

5.1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历程

5.2大明宫遗址公园内部的建设现状及问题

5.2.1 轴线的分析

《中国建筑史》把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并且指出“世界各国唯独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大明宫作为我国古代大建筑群的代表之一,遗址公园也存在着轴线。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小组了解到在古代,大明宫的中轴线从丹凤门开始,经过御桥,依次穿过前朝三大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到内朝后,穿过了太液池。但是经过讨论,我们小组觉得大明宫的轴线并不是很直,并且它也没有穿过玄武门和重玄门。未来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规划中,这条中轴线也会穿过这些区域的重建点。游客可以顺着这条中轴线对景区进行游览。

5.2.2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分区情况及变化

经过查找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大明宫遗址公园计划分为入口服务板块、殿前游览区板块、宫殿遗址游览板块、大唐文化休闲体验板块、都市休闲板块、大明宫宫廷文化游乐体验板块等六个分区。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六个区域除了前两个区域建设较为完善之外,其他的游览区因为调研时间的限制,没有进行更为详细的调研。但是通过在外围的相关了解,并没有建设完善,一些服务设施仍旧比较落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区域依旧处于很基本的阶段。经过小组成员的实地调研加上之后的讨论,并没有发现特别吸引人的景观,并且不同分区之间的连接不明显。这是我们小组建议相关部门进行改进的地方。

5.2.3遗址公园内部的植物配置

植物景观的设计关系到整体景观气势及空间氛围,在整体的景观设计中占有前提和基础的角色,并与建筑设计紧密的关联,因此植物景观设计采用大量乔木,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为保护古代土层不被破坏,使用了界面模数控制下的预制树池,种植竖向满足树阵种植的地形需要和自然排水坡度并满足总体规划的基本标高控制要求。

殿前区的绿化是唐长安城绿化的延续,主要种植了槐树、柳树。绿化的同时有考虑到了市民的休憩和组织大型活动的便利;宫殿区绿化配合密集建筑遗址景观,种类虽然不多,但是整体特色以松、竹为主,配合梅、梨、桂等开花灌木做点缀,大气雍容;宫苑区是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主要园林景区,花木茂盛、种类繁多,根据历史文献记载

以及现场实际分区种植了包括牡丹园、菊园、梅园、玫瑰园、竹园、梨园、杏园、桃园、柿园等大片园区,再现唐代皇家园林胜景。

宫墙东南西北四侧与城市道路之间均开辟了保护及隔离绿带,种植槐树、柳树及灌木花草,对遗址本体采用植物栽植,做了很好的保护。总之,目前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植物配置基本沿用了唐王朝时大明宫的整体园林布局,树木繁多、配置多样,对遗址本体的原真性进行了很好的体现。

5.2.4 遗址公园存在的问题

6.大明宫遗址公园周边环境现状概述

6.1调查范围

此次我们小组确定的调查范围是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中心,向四周各延伸1Km的距离,总体调查面积约为16.8平方千米。

6.2周边环境现状

6.2.1地理位置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整体面积划定是这样的,北起环城中路,到太华路路段,经过北二环,华清西路;西侧的情况是从未央路到红庙坡路段,再到星火路;东面的范围划定是:东起东二环的北路延伸路段,再到东二环路。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整体保护和改造建设的面积是19.6 平方公里,纵跨西安市城七区的三个区,从北向南依次分别是:未央区和新城区,以及莲湖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整个面积是3.2 平方公里,周边环境保护的地区为12.76平方公里,其中北二环以外的拆迁安置

的面积为3.2 平方公里。

6.2.2周边片区分析

根据对相关人员的采访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我们小组了解到在2007年以前,也就是遗址公园刚刚建成的时候,周围环境的发展和保护是一件非常难以实施的项目。当时遗址公园的规划还没有正式的实施,现在的遗址公园当时是一片棚户区,这种情况直到2012年拆迁工作初步完成后,周边的环境才得以改善。

根据相关工作人员所提供的资料并且结合小组的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大明宫遗址公园周边环境的现状是初步拆迁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较为具体的细致规划并没有详细的方案,也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

到目前为止,大明宫遗址公园北边是含元殿遗址作为缓冲地带,穿过玄武路后,是现代化的商业居住区,还有陕西师范大学锦园中学、西安市大明宫工商所,惠仁医院和一些分散的商业区;南边穿过自强东路是一片老城区,无论是外部景观还是服务功能都不能和周围环境规划的期望相符合,所以现在为了适应城市和遗址公园未来发展的需要,这一片老城区要计划被改造成为西安市火车站的一部分;西边紧邻建强路,穿过建强路是一大片居民区;东边紧邻太华路,太华路下是正在修建的地铁四号线,从北到南依次是高档住宅小区,太华路家具商业中心,建材家居城,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太华路小学。综上所述,大明宫遗址公园周围虽然有一些商业的分布,但是商业的分布非常分散,没有形成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中心的商圈,商业性质也比

较单一,和大明宫遗址公园相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还不是很完善,没有条理,分布上显得杂乱无章。

6.3 规划与实施现状

6.3.1 规划范围

关于大明宫的基本周边规划意向,经过问询相关的负责人和查找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未来大明宫周边环境的基本规划为,东西侧为商务核心,北侧同时也作为商业中心,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核心,南侧为文化旅游区和商贸服务区。大明宫周边环境通过紧邻的商务核心区传达保护遗址公园的理念,要从景观规划和空间设计上充分体现文化理念并且反映遗址公园所蕴含的历史遗址精神。

大明宫遗址地区的职能、地位、特点及发展方向,功能等的定位是:主要体现大明宫遗址保护,宣传大唐文化的意义,建设整个片区,发展整个片区,为民众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是西安市中心城市的改造发展的新片区,大明宫遗址公园片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来会发展成西安的贸易商圈。同时,也是文化中心,并且是北角地区的居住核心。

6.3.2 周边环境实施现状

①、大明宫南侧丹凤门极其周围环境的实施现状

大明宫遗址公园南面的丹凤门是遗址公园的正门。到目前为止,丹凤门的建设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且其周围的绿化带等配套设施也已经基本完成,整体的外观非常雄伟,基本重现了当时的情景。但是,周边的环境却与宏伟的丹凤门形成了十分不和谐的对比。首先,其紧

邻的自强东路是一条单行道,显然,它承担不起未来大明宫遗址公园要求它要的任务;其次,上文已经提到,自强东路南侧的居民区已经十分落后,人口比较稀少而且多为中低收入人群。比较好的消息是,现在这一片区域已经被确定要进行拆迁工作。

未来这一片区域将要被规划成为文化旅游区和商贸服务区,所以尽快解决拆迁之后的相关安置问题并且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规划,使其成为连接西安火车站和大明宫商业综合圈的纽带是相关负责人员比较重要的任务。

②、遗址公园东北角周边规划实施现状

遗址公园北侧周围的道路基本比较完善,但是依旧存在着拆迁之后的遗留问题,部分区域的环境状况依旧不是很乐观。

7. 大明宫遗址公园周边环境现状分析

7.1遗址公园周边的控制及缓冲地带

7.1.1南部缓冲区设计

南部用地主要为遗址公园主入口的前广场,人流相对较大,设计以大面积的铺装为主题,并且以大规格规则树木加以衬托,体现出此区域特有的庄重感。树木的设计在充分展示城墙的同时又为游客提供了必要的休息空间。

灰色调的广场铺装展现了该区域的大气、庄重的气质,并在宫墙南侧设置6m缓冲带,散铺黄色砾石,在有效保护遗址的基础上,使广场与宫墙更为协调同意。丹凤门东西两侧区域通过规则树阵与林下广场的均匀分割,形成了多个小空间,在林下广场周边设置坐凳、

商亭、厕所等服务设施,为游人休憩、游览提供了便利的设施条件。

为了减少周边环境的影响,设计在规则的绿地内堆起微地形,并配合相应的植物,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使城市道路与遗址公园形成了良好的景观过渡。

此区域采用了规则式的种植方式,缓坡草地内以常绿树和灌木为主;周边种植寓意高贵的玉兰和色彩变化丰富的五角枫相搭配,并在其间种植了大规格石榴;各门址两侧均种植法国梧桐等高大乔木体现庄重感。

7.1.2东部缓冲区设计

用地北段以商业为主,终端为恢复的左银台门门址,此区域体现出更多的城市景观空间。

用地南端呈南窄北宽之势,最窄处仅为20m,因此以绿化为主,用法国冬青代替了宫墙,将街道的喧嚣隔离在外,内部形成安静的空间环境。每隔几十米设有林下广场、设置座凳、厕所等配套设施满足游人休憩的要求。广场采用简洁的设计风格,中国传统风格的灰色地砖与灰色贴面的种植池及石材座凳体现出古朴的环境氛围。左银台门南侧有以保留建筑,与城市道路高差约为4.5m,为方便保护和游人参观,设置了挡墙及坡道,地面铺装与墙面铺设采用灰色仿古砖,游人可以登台远眺,形成了该段的一处景观亮点。在此段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处城墙遗址,为了对其进行保护,设计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其用玻璃构件加以保护,以便展示。北段以商业为主,外围设计水系,形成良好的滨水休闲环境。水系上分布汀步、小桥,方便游人穿行。

周边搭配层次丰富的植被;水系周边分布多处林下休憩空间,与酒吧外围的休憩空间相呼应,有人在此可感受到古代与现代不同文化的撞击。

北段靠近城市道路一侧堆起1-1.5m高的地形,起到阻挡视线与减少噪声的作用,再搭配以厚重的植物,力争为遗址公园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水系周边则以平缓地势为主,并以缓坡形式延伸入水。南段现状地形较平,此段以平整的场地为主,减少对现状地形的破坏。

用地北段种植以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丰富景观层次,水系周边增加水生植物,丰富立面层次。在植物选择上,利用成片的白蜡、国槐将城市道路屏蔽的同时,提供了空间的背景;宫墙东侧则采用高大乔木与地被的组合,减少灌木的出现,将宫墙完美的展示给游人。酒吧外围广场则以规则树阵、大面积竹林为主,营造出舒适的休息氛围。南端以乔木、灌木为主,城市道路与绿带内行列式的乔木种植,将遗址公园的庄重性展示给游人;靠近“植物墙”部分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方式。

7.1.2西部缓冲区设计

西部缓冲区绿地坡度较宽,交通流量较少,除满足游人休憩外,还承担着整个大明宫游览车辆停放的功能。在不破坏遗址,满足景观需求的前提下,规划了大量的绿色生态停车场,并设置了林下广场,左银台门广场及九仙门广场等休息空间。左银台门广场与九仙门广场作为遗址公园的次要入口之一,除满足进出要求外,还做到了景观与

城门、城墙的完美结合。左银台门广场中轴地面铺满以簇锦缠枝牡丹为底的花岗岩石雕,沿城门中轴伸向城门,强化城门轴线,形成壮美气势。九仙门广场则采用黄色透水混凝土铺装,与缓冲区内其他侧入口相协调统一。

由于该区域现状地形较为平坦,仅北段高差较大,因此设计以平整的场地为主,更好的展示城墙风貌。

7.2 遗址公园周边天际线的划分

以天空为背景的历史古建筑物以及建筑本体周围的其他现代的建筑所形成的轮廓线或剪影被叫做天际线。天际线的形成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改变,是一种逐步演变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在建造中非设想规划的,非秩序的一种变化结果,在这和总建筑天际线的形成过程中,在设计上有非人为控制因素存在。城市天际线的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整个城市规划控制和自然地理地势特征,并且取决于建筑的风格。理论上说,对天际线的控制可以通过对建筑高度和建筑体量的控制实现。

在大明宫遗址保护规划中,并没有对遗址公园周边建筑的高度方面实施相应的控制与措施。在大明宫遗址保护区进行高度上的控制,原因是使得要保护的建筑遗址在所身处的城市大环境中能够有着视觉上,空间感受上占有核心的位置,以防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渐渐模糊或消失在建筑纵向的空间中,同时,也防止现代社会发展由于人口密度增加,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导致的建筑楼层过高,引起的对大遗址片区的环境压抑的感受。

在对大遗址保护高度控制上,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可分为几个阶段,最主要的要点是,要尽量保证有宽敞的城市空间布局,以要保护的遗址片区为圆心,渐渐递增建筑的高度。与此同时,依照历史建筑不同的形式,对遗址保护片区界定了五类,划分为五个区,第一个控制区是平房的高度控制区,第二个建筑高度控制区是9 米建筑高度控制区,第三个建筑高度控制区是12 米的建筑高度控制区,第四的阶段是18米的控制区以及第五个控制区是30 米高度控制区。

但是在大明宫遗址的北端却已经建成了一大片高层住宅,这个现象并不符合相关文献对大遗址附近建筑高度的要求。这一大片的高层建筑严重影响了大明宫遗址北端的视线要求。考虑到北端的高层建筑并不会对大明宫遗址的采光和其他方向的视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将来的设计规划中,重点的区域也不在北端,所以在北端建造高层建筑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

对于有着十三朝历史的古都西安,在现代城区规划的高度控制方面,以一百米直径,建筑高度控制在十二米,距离更远的片区,建筑的层数可以渐渐增加,然而,不能够高于钟楼的高度,也就是不能超过36 米。

对于西安的大明宫遗址的建设中,高度控制重点要解决的是不仅仅是保护范围遗址周边的种植的植物的方式来遮住不良视线。众所周知的是,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保护区所在西安市的新兴的技术产业区,属于正在发展中的片区,更重要的是,此处的遗址是唐代建筑的宫殿

基座的遗址,从地平线算起,建筑基址的高度并不高,使得偌大的遗址公园给人的感受是空旷和苍凉。

基于此景此情,完全避免外部环境包括建筑和植物以及其他公共设施构筑物的影响比较不容易。因此,假定,完全理想的状态是:在遗址公园内,游览的人们的看线高度为一米七,而大明宫遗址公园外围区种植的树木高度定为十几米。的中型乔木进行视线阻挡,而遗址公园周围如果有18 楼房,也就差不多六层,如果确保在人们欣赏观光在遗址公园的时候不受外围现代建筑高度视线干扰,那就必须将现代建筑盖在至少五十米以外。

太华路是西安市北郊的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南起环城北路,北至东风路。环城北路至北二环段红线宽度52.5 米。人的视力距离一般是五十到一百米之间,如果观察某个个体建筑物时的清晰距离为300 米。大明宫遗址周边环境的保护,在整个环境的高度控制方面可以划分成三个区域,离大明宫遗址公园最近距离在五十到一百米的范围内,周边的整体建筑可以在9 米到12 米之间,那么这个高度在园区用种植的乔木可以做到基本上隐藏,以致在园内游览的旅客不受到外界景观不和谐的视线影响,并且成为周边环境保护的过渡地带。距离更远的区域,18 米到24 米,可以用别的方式来处理加以控制。

7.3遗址公园周边视线的分析

7.3.1与其他景点的视线联系(视阔)

7.3.1与周边高楼大厦的视线联系

7.4遗址公园周边环境存在问题

7.4.1周边街道及绿化问题

7.4.2周边视线问题

8.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解决改进方法

9.结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