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必考知识点汇总

初中生物必考知识点汇总

初中生物必考知识点汇总
初中生物必考知识点汇总

初中生物必考知识点汇总

1.生态系统

一、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成分:生产者(主要指植物)

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分解者(主要指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2、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三、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食物链的定义: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食物链至少应当有三种生物,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

食物网的定义: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构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相对的稳定的状态,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的,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细胞

一、细胞的观察

1.观察工具——显微镜

(1)与调节光线强弱有关的结构有两个一个是反光镜,一个是遮光器;

(2)与放大倍数有关的两个结构是目镜和物镜;

(3)与调节焦距(使镜筒上升下降)有关的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4)显微镜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5)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2.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奏比较

二、各种生物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的比较

三、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的顺序:先细胞核分裂,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最后在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要形成新的细胞壁。

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变化最明显。

3.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分生组织:分裂产生新的新的细胞,再分化形成其他组织,例如位于根尖的分

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保护组织:起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例如根茎叶的表皮和根尖的根冠。 营养组织: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

输导组织:能够输送有机物、水分和 ,例如:根茎叶的导管和筛管。 机械组织:

三、植物比动物的结构层次少了系统这一层次。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一、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重点) 呼吸作用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重点)

光照 叶绿体

线粒体

二、植物的分类

三、花、种子、芽、根尖的结构

注: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胚乳,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

5.生物圈中的人

一、生殖系统

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人类受精过程胚胎发育的过程:

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受精卵在移入子宫的过程中,不断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入子宫以后,植入子宫内膜,这个过程称为怀孕;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和脐带经母体排出的。

二、消化与吸收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1.消化系统位于消化道外:唾液腺、肝脏、胰腺

消化腺:

位于消化道内:胃腺、肠腺

2.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将淀粉消为麦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能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酶,不能消化任何物质,但能乳化脂肪。

4、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1)食物的消化

蛋白质:消化始于胃,最终在小肠被消化成氨基酸

糖类:消化始于口腔,最终在小肠被消化成葡萄糖

脂肪:消化始于小肠,最终在小肠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注:小肠既是消化的主要器官也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三、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也是主要的呼吸器官

2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是依赖呼吸运动实现的:

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使胸腔容积扩大,肺便扩张,肺内气体压力变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完成吸气。

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使胸腔容积缩小,肺便收缩,肺内气体压力变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完成呼气。 四、血液循环 1.概述血液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尿素:肾脏毛细血管血液中的尿素含量减少

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他物质

营养物质:小肠毛细血管血液中养料含量增加

2.口诀记忆:

(1)心脏四腔,上房下室,上下相通,左右不通。

(2)心室连接动脉功率大,所以心室壁来厚又厚;由于左边边路途远,左室更比右室厚。

(3)人体循环分两部,体循从左回到右,肺循环从右回到左。

(4)血液流动有方向:静房室动毛又静。

(5)静脉、心脏有门户,血液哪敢倒着流?

(6)肺部血管有特点,肺动脉里静脉血,肺静脉里动脉血。

(7)左室左房动脉血,右室右房静脉血。

五、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1.泌尿系统的组成

由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和尿道(排除尿液)组成。

2.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除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余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形成尿液。

(3)尿的排出:尿液首先通过输尿管到达膀胱,当膀胱里的尿储存到一定量时,通过尿道排出尿液。

六、神经调节的方式

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系统。

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控制人体呼吸、心跳、血压的基本的生理活动。

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反射: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传导: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2、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简单的反射:人生来就具有,没有大脑参与的反射如:缩手反应,眨眼反应,排尿反应,膝跳反射。

(3)复杂的反射:通过长期生活积累形成,有大脑参与的反射,如:望梅止渴、听见上课铃声进教室。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复杂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如谈梅生津、谈虎色变。

七、激素调节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通过导管,直接进入到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部。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作用:促进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异常:幼年过多,患巨人症;幼年过少,侏儒症。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激素作用:促进生物的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幼年不足,发育迟缓,患呆小症;成年过少,导致大脖子病。缺乏时可以通过食用含碘的食物来治疗。如海带。

胰岛:分布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等,作用: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和消化等。缺乏胰岛素,导致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减弱,形成糖尿。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3、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

4、关节是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①关节头和关节窝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②关节囊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滑液贮存在关节腔中,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

二、动物的行为

1、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

2、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3、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7.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一、细菌的结构

二、真菌的主要特征

三、病毒的主要特征

注:①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繁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②病毒是唯一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③多细胞的真菌主要由细胞构成的菌丝组成,繁殖方式主要为孢子繁殖。

8.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3.无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嫁接有枝接和芽接。

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完全变态: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 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青蛙发育过程: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排出卵细胞和精子→体外受精

2、青蛙发育的四个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四、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鸟卵的结构: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卵黄、卵黄膜、胚盘是一个卵细胞。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9.遗传与变异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 2.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4.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5.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6.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7.相对性状有显性状和隐性状之分,成对的基因往往也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之分,它们常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表示。例如用D 和d 表示显隐性基因,生物基因组合为DD 或Dd 时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基因组合为dd 时,表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8.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原因是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9.男性体细胞中两条性染色体形态大小不一样,分别称为X 染色体和Y 染色体。而女性体细胞中两条性染色体形态大小是一样的,都是X 染色体。

10.遗传图解

子一代基因型 子一代性状

亲本

生殖细胞 子一代

基因型

子一代

性状

亲本 生殖细胞 子一代基因型

子一代性状

亲本

生殖细胞 子一代基因型 子一代性状

亲本

生殖细胞

10.传染病与免疫

一、传染病及其预防

1、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报告、诊断、治疗、隔离)对患病动物进行深埋、焚烧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环境卫生,做好环境消毒,消灭媒介生物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不与传染源接触

二、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阻挡、杀灭、清扫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

4.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发挥作用,如人体

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生活中逐渐建立的,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发挥作

用,如人体第三道防线

5.免疫的功能:识别、监视、自我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