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议论文的思辨性论证教案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议论文的思辨性论证教案

议论文的思辨性论证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 分)(2016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嘉祥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

有人建议推动街区化,原则上不再建封闭式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将逐步打开,实行内部道路公共化。这一动议关涉千家万户,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可以节约土地,缓解交通压力;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不利于小区安全;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将会与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冲突,有利有弊,需慎重推行。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1)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符合文体特征;(2)字数不少于800 字,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得抄袭。

【例文】

现代发展撞上传统文化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当我们惊讶于现代发展的速度迅猛,受益于物质条件丰裕,基础建筑完善的环境,问题与矛盾同样接踵而至。

近日饱受争论的“街区化”提案,将已建成住宅小区与单位大院逐步打开,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宅小区撞入大众眼界。这一提案无非让我们看到六现代化建设之路上需要舍弃改造,而社区文化这次受到危机。

其实,面对这项提案,我们应当各有所弃,各有所得。

首先,现代发展不可避免。

无论是因为人口泛滥,或是陆地面积有限,街区化都会延展城市面积,提高公共建设力度。缓解交通压力,是最好的益处。

试想,当上下班堵塞在交通街道难以动弹,你是否愿意将小区的一条小道用以通行?当你面对车道旁有邻街小区,你是想过借用其道通往家中?

是的,将心比心,仅是“让人一寸”便可获益无穷。那么,为何街区化还饱受争议呢?

因为传统文化难泯灭。

街坊四邻自古就在,建设住宅小区,其公共面积本是街坊四邻,小区成员大家的财产,用以平日休闲娱乐,散步聊天。忽然有一天,人们只有家这一个休息的居处,连散心的私有财产也被狠夺而取,这怕是没有人能轻易接受的。小院的幽静花香与汽车的吵闹聒噪,街坊的邻里互访与陌生人间的冷漠相视,大家更愿意留过去形成的格局里守候传统与习惯。

但是城市化的不可避免不容许传统情况的泛滥,要想解决,必须各有退让。

根据发展需要,适当改变格局,小区便大区。

如今转眼间将小区消失的确不恰当,但将小区变为大型住宅区是可观,将要建设为公共区,交通可行,为各小区划分“私有区”,供其居民娱乐休闲。

疏通民众固有化思想,解开小区情结。

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各种方式使人们了解小区的可替换性,同时,在原小区街道通行的车辆。在保障居民一定利益的前提下发展自身既定目标。

一切利益的获取都必将付之以相应的代价,合理取舍,则方能守住本心,又能发展自我。

传统可守,发展难挡!

【解析】考核的作文以材料作文为难度顶峰,材料作文尤其以热点类和寓言类为最大难度。“推动街区化”,还是有值得思索的部分,在命题主旨上继承了“历史的哲学的思辨”这一不变的主题,“外探社会中的真善美和深思索”的哲学矛盾,体现哲学的内蕴。其出题思路在探寻考生对于社会、人生、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定位等方面的思索与评价层面继续加深,逐步走向更广义的发展方向,立意标准也相比于之前,占到更高的地位上。从审题点上来说,该题首先必须表明自己对于“推动街区化”的态度。材料提出主干来对考生来说并非困难,从对待看法角度来看强调了“人生价值的选择”“人生定位”这两个大层次,而在人们的格局这个角度来说“人之所以产生不同的认识是由人的经验阅历决定”与“格局不同视角不同”也是可以突破的内容,在内容中包含这些的属于完美审题。

二、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一)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

说理议论,要做辩证分析,避免片面性。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片面性呢?通常要注意这样几点:

1.分析要全面。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候只说一面,可能会引起误会,就还得说另一面。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一方面指出,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高明,因为他“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另一方面指出,“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这样就防止了片面性。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阐述“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混蛋。不过因为原始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想一想,这是不是辩证分析?表现在哪里。

2.要避免静止的看问题。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看待事物,就不能认识它的本质和规律,分析起来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学习雷锋”这个口号,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在当前搞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怎样看待“雷锋精神”?如要发扬,该怎样做呢?

3.注意对立面的转化。事物对立的两极,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对立面转化。例如,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你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转化?

(二)理论基础

什么是辩证分析?明确:辩证分析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分析方式。它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认识问题时注意事物之间的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等等关系。

1.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2.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3.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三)提升文章思辨性的方法

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

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

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作文才有可能得高分。

(四)写作思路

1.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明确利与弊、正与反、得与失;

2.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现在,又要看到过去和未来,论及现象,揭示本质。

辩证分析段落的结构特点:

一分为二,善用转折;

联系条件,紧扣中心。

发展变化,完善论证。

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

考点 1.分析要全面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2015年上海卷高考试题)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例文】

造就和谐自我

海派在显摆时常用的一句话就是:“阿拉(我)那能(怎么样),那能”。想当年,即使“阿拉”钻着“鸽子笼”,但到外面也要西装领带,不管别人怎样的嘲笑他的假领头,但“阿拉”还是那样的不以为然,装着阔佬显牛逼,里子不重要,只要形象有了,面子也就有了。这也许就是最体现“阿拉”的“和谐自我”。

“和谐”一词还真是一个现代新词,且还极其的热门。从词义看,就是和睦谐调之意。从社会或群体层面看,反映了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如今海派要“造就和谐自我”,大概就是想抽身于这个背景或环境,独自来解剖自我。否则,作为一个个体怎样体现和谐关系呢?

人有七情六欲,若是某个因素出现了矛盾冲突,自然也就不和谐了。当然,有矛盾并不都是坏事,就人生而言,矛盾也是人生成长的对立统一。正如海派所悟的一样:“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不知当年海派领衔提出“解放思想”的口号,是因为自我的不和谐,还是因为需要被和谐呢?都说人有灵魂,正是人的灵魂主宰着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也正是因为人的情感和欲望经常出现矛盾,所以人的灵魂也常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有两种人最富“和谐自我”,一是能自我超脱的人,常被人称为“乐天派”或“逍遥派”,但这种超脱也是暂时的,只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而已。另一种就是没有意识、没有灵魂、没有欲望,也不知疼痛、不知痛苦的疯子,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吃了“AX神经阻断药”的横路敬二。(日本电影《追捕》中的人物)

在“阿拉”的灵魂中是“那能”对待自我的情感与欲望,“那能”处理自我心中的“坚硬”与“柔软”的呢?终于从“阿拉”的历史教科书中找到了答案。崇尚英雄是否太坚硬,革命史矛盾冲突是否过于显现了,所以“阿拉”决心把他们剔出历史教科书。历史不是帝王将相写的,是人民写的,所以把领袖删除了,转而替代的盖茨又“那能”代表人民?意识形态少了,思想清空了,灵魂也就荒芜了,“阿拉”自然也超脱了,自我也就和谐了。“阿拉”不仅是这样造就自己,也是用同样的方法造就自己的门徒门生,并高喊着:“阿拉,你看多么神奇的新干线,一直走,不要向两边看,你就会融化在时空隧道里!”【解析】上海考题一直延续两个概念对立统一、辩证思维的例子,引导语文教育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类作文题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此题看似比较开放,实际有些封闭。“坚硬”和“柔软”的两部分,无论如何权衡轻重、把握分寸,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达到自身和谐。题目并不复杂,但审题有难度,逻辑性很强,因此考虑一定要全面。

【易错点】坚硬的是什么,柔软的是什么,思考的不够深刻,需辩证看待。

【方法点拨】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的思维模式是两个概念对立统一的辩证思考。题目查考的是学生辩证的思考力,而这也是一些学生所缺失的。探讨心中的“坚硬”与“柔软”,培育精神和谐这个话题,具有时代特征。这个题目有写作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也有高度可攀。在写法上,可以写统一性,培育和谐人格;也可以分开写,“坚硬”

的力量和“柔软”的力量,同时兼顾另一方面。但是,考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扰的可能就是怎么找准主题。“坚硬”代表什么,“柔软”又代表什么,如果不能想透彻这个问题,后面就可能走歪了。所以一定要全面的分析。主题定好后,还得根据自己的擅长,

确定到底是适合写成议论文还是抒情散文,又怎么能够不空洞。

考点 2.要避免静止的看问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一些文化类节目走红,如: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共同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弘杨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通过草根与文化名人的对决来展现文化魅力的《挑战文化名人》,还有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价值的《朗读者》……这些文化节目一一走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

正在消失的年味

年味儿,从二十三就开始酝酿,环绕着忙碌的人群,不急不缓地发酵着,越来越浓,越发诱人,惹得人总是停下手中的活计,猛地嗅上两嗅,像是好酒之人等待着亲手酿的绝世琼浆出窖一般,每等上一秒就多了一份欣喜和期待。

三十儿晚上,震天的鞭炮声从家家户户中传出,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成了新年的序幕拉开前最强的音符。孩子们被炮声激得上蹿下跳,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下才钻进被窝,平日里有些惧怕的冰冷的被窝,此时却丝毫无法冷却孩子们雀跃的心。

大年初一,天上还有点点星光,人们就起身忙碌起来,爷爷踩着高凳细细地将蘸了糨子的新对联粘平,我在下面偷着抿一口冷糨糊,却粘住了嘴。奶奶抱着早准备好的苍绿的柏枝在院子中央堆成一堆,点了火,多油的柏枝立刻哗哗剥剥的响了起来,袅袅的烟也随之而起,在夜幕下,分辨不出颜色,火光点点,火苗跳跃着,随风飘摇着,小小的院中充斥着柏枝浓郁的奇香。

奶奶拿来衣裳,在火堆上烤了一遍,又招呼大家来烤手,我们围成一团,奶奶口中不住的念,问她念的什么,她却不屑于讲给我。之后奶奶就在火堆的照映下,上香,拜各路神通,再将驮了硬币的刺猬馍,含了枣的鱼儿馍,从东屋赶到西屋,从南屋赶到北屋,说是招财招福。这一切,在深蓝而冰冷的天空下,显得庄重神秘,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痕迹……

没错,这只是我心中的痕迹罢了,再鲜明生动也只是回忆。如今的年,被高档的团圆宴,飞满祝福语的朋友圈占据了,只是那奢侈的酒窝,到底是苦是甜?那转发群发的祝福,到底有几分真心?新年中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对劳动的赞美和犒劳,又留下多少?

当韩国将端午节作为本国的节日申遗时,我感到中华文化正在被一只手窃取,抑或说正大光明的拿取。追其根源,不过是这只手的主人珍爱它,重视它,而我们——真正的主人却对它不屑一顾。若文化不在了,中华精神也不在了,炎黄子孙之称又是从何而来?

我们,还是给自己的文化留片净土吧,切莫让这人类的瑰宝在我们的眼中,渐行渐远。

【解析】本文从国家政策国家战略需要,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立意,一定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只停留在现状。

【易错点】只谈现象,没有考虑到社会大背景,国家政策等。

【方法点拨】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注意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国民对中华文化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等角度立意。

考点3.注意对立面的转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15年浙江卷高考试题)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例文】

文品与人品

人们常说:要写好文,先做好人。通常情况下,做人与作文是一致的,文品与人品也是一致的。

文如其人。做人与作文一致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特别是卓越的作家、文学家都是如此。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不胜枚举。他们做人正直,性格坚

韧,文章也充满阳刚之气,不折不挠,令人感奋,激赏。

《离骚》《天问》是那么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也不仅仅是皇皇巨著《史记》,就是短篇如《报任安书》,都反映出太史公倔强而坚韧的思想性格。李白生性豪迈洒脱,他的作品也就热情奔放。杜甫为人深沉细致,他的作品也就沉郁顿挫。

韩愈一片赤诚,他在担当宣慰使时,孤身前往割据的军阀王庭凑的势力范围,在刀山剑林中,面对强悍而又狡狯的对手,慷慨陈词,终使对方折服,化解了一场危机。更可贵的是,韩愈出使前,皇帝跟他说,你到敌境前,先估计一下形势,勿遽入;韩愈说:“止,君之仁;死,臣之义。”他义无反顾,直入作乱的军阀王庭凑营地,陈述厉害,劝说他们归顺朝廷。事情的发展竟也奇迹般地如韩愈所愿。经过一番义正词严的说理,终于化危机为和平,使原本凶神恶煞般的将士心平气和。韩愈那一番严厉而又晓之以厉害的说辞,堂堂正正,俨然一篇好文章。这样的好文章,自然出于韩愈这样的优秀人物之手!

当然,做人与作文不一致者,中外文化史上也屡见不鲜。比如大魔头希特勒也曾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我的奋斗》,其文采也为很多读者熟知。他的帮凶戈培尔担任纳粹的宣传部长,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可是他们本质上是反人类的恶枭,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这是世相与文化复杂的一面。

还有一种情况是超越了文品与人品的“一致”或“不一致”,即一些奇人做人与作文所体现的:“做人要正直,作文要放荡。”这里的“放荡”,其实是一种创新。他们笔下的文章既出人意料,又入人意中,且完全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境界。这种境界可谓做人与作文的妙境。如能达到这样的妙境,可谓做人与作文的奇迹。这样的人才可谓“奇才”,这样的文章堪称“奇文”。

【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还是比较有时代性的,“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两句话虽为古语,但在现今社会依然有其存在价值。立意可以采取先分后合的办法先分:①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角度,这句话说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人的行为应是其内心的外在显示,可写一写“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言为心声”等;②从“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的角度,说明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同样人品的低劣不同说明其作品就低下,可写一写“做文先学做人”“读其文更要观其人”“读人莫从读文始”“人不如文”“辩证看待人与文”等。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一致的,也有可能是背离的。因此要辩证的看待。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到此次作文最佳立意:作文真性情、读其文见其人、文品与人品、人品与作文、人品与事业……

【易错点】从一句入手,论述过于片面。

【方法点拨】浙江卷的这则材料呈现出明显的探索性。主要表现为:一是限定范围,开放性稍有变窄,规定性明显增强,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让考生“就事论理”,即针对“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现象发表见解,洞中肯綮。二是明确要求,如“阐明你的看法”,

旨在引导、鼓励考生的个性化“发声”和表态,拒绝言不由衷,避免泛泛而谈。三是重视积累,命题设定的话题较为“专业”,需要相应的文化积累,倘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则难免左支右绌,捉襟见肘。四是突出思辨,“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彼此关系的分析、思考和探究,显然是写作的重中之重,除了扎实的语言功底,辩证性、周密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等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决定考生文章的优劣高下。换言之,考场佳作理当在思维品质上胜人一筹。平时有积累,善阅读,勤思考的学生,较容易写出立意深远的作文,反之写出的文章会略显呆板。

四、举一反三成果巩固

考点1. 分析要全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8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95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入学考试有这么一道题目:“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会怎么做?”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参加了这次阅卷,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说,我会留一块作为晚餐。本杰明批注道:你很节俭。有的干脆说,统统吃掉。本杰明笑一笑,批道:你真可爱。忽然,有一个答案吸引了他,上面写道:“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会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本杰明教授在卷末为他批了几行字:世人都知道面包的好,却不知道一朵水仙花的妙。我可爱的孩子,你小小年纪已经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不为物质所累,堪成大器。这位学生的名字就是沃伦·巴菲特,当年刚刚20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

绽放于心田的水仙花

当庄周垂钓于濮水之上,当他于濠梁之上与惠施玩味着“鱼之乐否”时,我们怎能不钦佩他那宁愿曳尾于涂中不为红尘的所得的仙风道骨?也许他是贫穷的,他家徒四壁,但因精神世界的充盈,一朵水仙花便于世俗尘埃中绽放,灼灼其华,雄视百代。

在现今物欲横流之时,人们似乎淡忘了“点一瓣心香”的感动,疏远了秦淮河上桨声灯影的浪漫,至于张岱夜船中的悠闲与文趣只怕也在灵性深处黯淡的落上了灰。殊不知,单翼难飞,独木难支,精神如水滋养心灵,物质若山支撑生活,山环水绕,高山流水才是和谐。

洛克菲勒早年吝啬狭隘,垄断市场后仍是抑郁难舒,物质的享受并未带来片刻的欢愉,医生断定他活不过60岁,可之后他捐款助人,借帮助他人丰富自己那早已枯竭的心,不久他开始活的饱满,充实。用一颗温暖,善感的心去味这世间的美好。谁又会忧愁满腹呢?

生活本就是一杯白水,杯子的华丽与否并不会改变水的香甜。可水若是变质了,再美的杯又有何用?

在那个人性泯灭道德沦丧的年代,多少人不堪侮辱,选择离开。好的坏的,都淹没于尘

埃中,可有那么些人坚守心中的水仙花,相信终有一天天地澄明,于是再深的伤害,再痛的打击也一笑置之,不然,胡风如何在几十年牢狱中忍受孤独,杨绛怎么挨得过牛棚中那艰难的岁月?生活中有各种痛与苦,唯有精神的力量才能帮助我们抵过风浪。

李白曾“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他的寂寞与无助像海一般深,可他寄情山水,逍遥酒中,他是失意的贫穷的,可精神上的水仙花都让他成就了一世英名。

一直很喜欢一句诗:掏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是物质上那种富贵奢侈的享受,只是简单的美,纯粹的与自然共舞,失水天烂漫。可那自有人生的真谛,让我们在经历了无数的捶败后,知道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浪漫。如同文君当垆,为了一个身无长物而才华横溢的才子,即使环堵萧然,也愿意度过相濡以沫的幸福,简单地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

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诋毁,寂寞孤独,自有人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也有人感慨“最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秋霜”,这时,再多的黄金也只是冰冷而无情的,而它可以饱腹,但水仙花才给你安适,心灵的充盈。

二战后,日本成了一片废墟,可废墟中的一盆花却象征了日后的迅猛发展。

你心中的水仙花在何方?花在,才能诗意的栖居!

【解析】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反的两个方面,注意辩证的分析材料中的原因。

考点 2.要避免静止的看问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 分)(2016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嘉祥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

有人建议推动街区化,原则上不再建封闭式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将逐步打开,实行内部道路公共化。这一动议关涉千家万户,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可以节约土地,缓解交通压力;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不利于小区安全;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将会与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冲突,有利有弊,需慎重推行。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1)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符合文体特征;(2)字数不少于800 字,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得抄袭。

【例文】

现代发展撞上传统文化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当我们惊讶于现代发展的速度迅猛,受益于物质条件丰裕,基础建筑完善的环境,问题与矛盾同样接踵而至。

近日饱受争论的“街区化”提案,将已建成住宅小区与单位大院逐步打开,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宅小区撞入大众眼界。这一提案无非让我们看到六现代化建设之路上需要舍弃改造,而社区文化这次受到危机。

其实,面对这项提案,我们应当各有所弃,各有所得。

首先,现代发展不可避免。

无论是因为人口泛滥,或是陆地面积有限,街区化都会延展城市面积,提高公共建设力度。缓解交通压力,是最好的益处。

试想,当你上下班堵塞在交通街道难以动弹,你是否愿意将小区的一条小道用以通行?当你面对车道旁有邻街小区,你是想过借用其道通往家中?

是的,将心比心,仅是“让人一寸”便可获益无穷。那么,为何街区化还饱受争议呢?

因为传统文化难泯灭。

街坊四邻自古就在,建设住宅小区,其公共面积本是街坊四邻,小区成员大家的财产,用以平日休闲娱乐,散步聊天。忽然有一天,人们只有家这一个休息的居处,连散心的私有财产也被狠夺而取,这怕是没有人能轻易接受的。小院的幽静花香与汽车的吵闹聒噪,街坊的邻里互访与陌生人间的冷漠相视,大家更愿意留过去形成的格局里守候传统与习惯。

但是城市化的不可避免不容许传统情况的泛滥,要想解决,必须各有退让。

根据发展需要,适当改变格局,小区便大区。

如今转眼间将小区消失的确不恰当,但将小区变为大型住宅区是可观,将要建设为公共区,交通可行,为各小区划分“私有区”,供其居民娱乐休闲。

疏通民众固有化思想,解开小区情结。

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各种方式使人们了解小区的可替换性,同时,在原小区街道通行的车辆。在保障居民一定利益的前提下发展自身既定目标。

一切利益的获取都必将付之以相应的代价,合理取舍,则方能守住本心,又能发展自我。

传统可守,发展难挡!

【解析】考核的作文以材料作文为难度顶峰,材料作文尤其以热点类和寓言类为最大难度。

“推动街区化”,还是有值得思索的部分,在命题主旨上,继承了“历史的哲学的思维”这一不变的主题,“外探社会中的真善美和深思索”的哲学矛盾,体现哲学的内涵。

其出题思路在探寻考生对于社会、人生、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定位等方面的思索与评价层面继续加深,逐步走向更广义的发展方向,立意标准也相比于之前占到更高的地位上。从审题点上来说,该题首先必须表明自己对于“推动街区化”的态度。材料提出主干来对考生来说并非困难,从对待看法角度来看强调了“人生价值的选择”“人生定

位”这两个大层次,而在人们的格局这个角度来说“人之所以产生不同的认识是由人的经验阅历决定”与“格局不同视角不同”也是可以突破的内容,在内容中包含这些的属于完美审题。

考点3. 注意对立面的转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国内一位年仅18岁的围棋选手小柯一年内连夺三项世界冠军,不仅如此,小柯还以其鲜明的个性引人关注。比如在决赛前夕,他直言对手只有50%的胜算,认为对方作为一代传奇“该谢幕了”。对小柯的表现,其父母认为,孩子大了,作为家长要懂得放手,让他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小柯的事情在广大棋迷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为棋坛出现一位天才棋手而感到欢欣鼓舞,也有人对小柯的狂傲个性和家长的放任态度提出了质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

君子以自信修身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如是说,面对前方风雨阻挠和无尽的未知,他只是豁达一笑,扶起长袖,继续坚定的前行,留给世人自信傲然的身影。其实,困难亦无所惧。君子以自信修身

材料中的小柯是个个性鲜明的天才棋手,他狂傲不羁,蔑视对手,更有甚者,他竟在决赛前夕直言对手只有5%的胜算,认为对手作为一代传奇“该谢幕了”,然而这位年仅18的选手,却拥有我喜欢的洒脱和率真,都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而我却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多棋迷都认为小柯是过于自大狂妄,年纪尚小,没有任何阅历,不可能赢得对手,而他们却忘了古时韩愈便说过“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年龄不是问题,连弟子都能超过师傅,为何小柯就不能战胜对手呢?

被誉为“汽车大王”的福特,从小就生活在美国的一个牧区。福特的父母经营这一片肥沃的田地,他们从小就没对福特有过什么奢望,只希望他能继承父业,安稳平凡的生活下去。然而,富有激情的福特却不甘于平庸,他厌倦了这种简单重复的生活,希望能做有挑战的事,直到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一个法国人发表了一种不需要马匹就能奔跑的消息,于是萌发出大胆的想法,为何我不尝试做一辆同样的车?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没想到却遭到父母的坚决反对,可是,不甘寂寞的心已然被梦想的激情点燃,他开始狂热的投身于机械制造,在那个时代,造汽车无异于痴人说梦,人们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而福特却天生一副傲骨,他渴望激情与挑战,历经8年的努力,他终于制造出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激情是生活的调味剂,挑战与拼搏使人生更加精彩,成功是给那些对生活充满激情敢于拼搏,敢于挑战的勇者,唯有傲然于天下的自信才有成功的先机,毛主席曾说过“恰同学少

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就应该要对生活充满激情,不甘于平庸,以自信焕发生命的光彩。

要知道,君子以自信修身,“凌然傲骨浑不怕,勇攀高峰俯天下”。

【解析】这是一则社会新闻材料,材料主要内容是:广大棋迷围绕“天才棋手决赛前口出狂言”这件事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各自的看法,题目要求考生也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立意作文。材料的立意角度分析如下:第一,天才棋手柯洁决赛前口出狂言,是自信的表现。“毕竟艺高胆大”,只有具备真本事的人才口出狂言。同时在赛场上,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战术,这是小柯智慧的表现,当然这种战术智慧都是以才能为基础的。第三,在赛场上,小柯口出狂言,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尊重对手是比赛的前提,德艺兼备才是大众心中真正的王者,因此生活中不可轻狂,要低调做人。第三,作为天才棋手的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发展个性,同时也要因势利导给出合理的建议,毕竟孩子年纪轻,在为人处事上也有一定的不成熟,作为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完善个性。

五、分层训练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漫画《说翻就翻》在媒体上骤然火爆,引发人们对“友谊” 的热议。班会课上,同学们就此展开了讨论。有人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其实是缺少理解和宽容;有人说,在大是大非面前,为坚持原则,该翻就翻;还有人说,要想友谊的小船不翻,还需要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材料内容表明你的态度及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例文】

说翻就翻的背后,是无处不在的焦虑

“翻船体”恰好隐藏着对友谊的一种信赖,“说翻就翻”的背后,反而是某种安全感的凸显。

因为“媒体版”“自媒体版”的推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在朋友圈刷屏了。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最早出自社交媒体,被一些网友用于朋友之间的调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逐步发展成为网络流行语。有人翻出了澳大利亚绘本作家潘蜜拉·艾伦的作品《谁弄翻了小船》,认为它才是“翻船体”的源头,也有人觉得,是微博博主喃东尼以两只企鹅为主角的漫画,点燃了“翻船体”。

“翻船体”的起源已不重要,它和此前流行的诸多网络语体如“凡客体”“甄嬛体”等一样,首先是个体创作行为,流行于小圈子,然后是网络大V助推,媒体关注,最后形成一轮话语狂欢。“翻船体”接棒“你咋不上天呢”,成为最热的网络语体。

“翻船体”的火爆是有着很长时间的情绪积累的。在2012年前后,曾流行过“暴打分手体”,当时网友使用这个语体,来吐槽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不被他人了解的苦恼。2014年前后,“绝交体”也曾短暂流行,朋友之间在社交媒体上一言不合,“绝交”二字便脱口而出,有段时间,微博上的绝交言论不绝于耳。衍生到“翻船体”的时候,因为有了漫画载体,更符合当下社交媒体环境的传播需求,网友们才得以用更畅快的心态,大肆进行“翻船”。

媒体向来是各种网络语体的最大推手,这次也不例外。“翻船体”的刷屏,说明媒体人群体的参与特别重要。如果不是大量媒体人和自媒体人自发创作与转发、点评,“翻船体”仍然会在微博平台上流行,不会外溢到朋友圈以及传统媒体。而媒体人参与的时机也很有意思,因为在当下,媒体人创业正在潮流当中,“翻船体”的“媒体版”和“自媒体版”,恰好把他们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表达了出来。

仍在传统媒体打拼的人,正盯着那些创业的自媒体人,而已经双脚踏进创业河流的人,正在体会着经营自媒体或者从事其他领域创业的快乐与痛苦。媒体的形态在割裂,媒体人的心态何尝不是,但因职业属性限制,媒体人吐槽并不容易找到好的方式与语言,“翻船体”则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吐槽的机会,他们用这种特殊的形式,说出了那些平时不太好说出口的种种“不容易”。

认为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友谊脆弱了、不稳固了,这显然是对“翻船体”的误读。“翻船体”恰好隐藏着对友谊的一种信赖,“说翻就翻”的背后,反而是某种安全感的凸显。两个人(或者两只企鹅)能坐在一条船上,本身就证明了他们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等方面具备共性,也为其中一人倾诉心声创造了环境与空间,可以预见的是,翻船之后,两人一定会齐心协力再次把船正过来,继续在友谊的海洋中航行。

让友谊的归友谊,让翻船的归翻船。“翻船”表达的内容,其实一点也不新鲜,不过是现代人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的另一种说法。对一些超出自身能力的委托,对一些根本无法帮助实现的求助,以及合作过程里甲方的蛮横态度,“翻船体”的传播者,在现实中是无法还击的,当朋友也提出类似要求时,“翻船”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从心理学的层面看,人们面对熟人,可以说翻脸就翻脸,是因为他们很快可以通过理解与谅解,重新建立关系,而面对陌生人,则没法随时保持“翻船”态度,否则很容易失去合作机会,变成孤家寡人。

“翻船体”越狂欢,其背后的事物就越沉重。对应“翻船体”的,恐怕是社会上无处不在的焦虑感。传统媒体人与新媒体人在焦虑,其他领域的人何尝不是有着属于自己的焦虑。“帮我策划一场热点事件,影响越大越好,钱越少越好,最好不花钱”,“帮我微信做篇‘10万+’,不能标题党,要走心别走肾,我们跟那些厕所读物不一样”……看到“翻船体”中这些不断被变化内容的语体,明显能体会到,这些内容与通行于现实社会中的急功近利、浮躁虚荣是相对应的。规则的混乱,底线的失守,才是导致友谊的小船翻掉的根本原因。让人焦虑的是,规则与底线,已经类似河底看不见的淤泥,起不到稳定友谊小船的作用。

回避负能量,尽可能地弱化现实的沉重,成为很多人的本能。用狂欢式的网络话语,来为内心拥堵的情绪提供纾解之道,在将来仍然会是人们网络行为的重要构成。从积极的层面看,“翻船体”起到了活跃群体气氛的作用,也有一定的激励成分在。然而避免不了地,狂欢之后消极情绪仍会主导一些人的内心,这是“翻船体”解决不了的沉重。

【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为话题友谊说就翻,二为话题分析有人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其实是缺少理解和宽容有人说,在大是大非面前,为坚持原则,该翻就翻;还有人,要想友谊的小船不翻,还需要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分析部分已经给出了“友谊的内涵,即需要理解和宽容,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持原则,需要共同的爱好,考生可以从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论述,也可以综合三点进行作文。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 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

品味大千世界尽显时代风采

笃学敏思的大李,锐意创新,阐释了生命科学的谜团;爱岗敬业的老王,苦心练技,用勤奋完成了焊接大师的蜕变。他们,都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凯歌,然而,跋山涉水的小刘,用心灵捕捉世间奇山丽水,用镜头抓拍天空七色彩虹,他给这个行色匆匆忽视美丽的枯涩的时代,注入了一泓清泉,彰显了时代最美的风采。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人们的双眼专注于科技的创新和技艺的精湛,却少有人如同小刘那样珍视生命中的美丽。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科技的创造力,笃实的思考力,和技师的巧夺天工。但是,大多时候,我们因为对物质太过执拗而迷失了脚步,我们睁着双眼,却看不见大自然的美景。正如蒋勋先生在《生活十讲》中写下:“物质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抗衡的力量。”我们不能任由物质的铁蹄践踏昔日的精神家园,不可任由功利的追求侵占心中对美的向往。如此,我以为,值此超物质的快进时代,像小刘一样肯在云白山青间捕捉最美的风景,才是时代最耀眼的风采。

品味大千世界,尽显时代风采,是拥有几米笔下那一个充满爱的心,所以我们走到哪里都会看到动人的风景。然而,科技的日新月异,技术的日益精湛,还有多少人存留着如同朱

光潜先生所言的“接近文化和欣赏美是人之为人的天性”?难怪阿尔卑斯山脚下矗立的牌子赫然写着“慢慢走,欣赏啊”来呼吁人们驻足身边的美丽?难怪鲍尔吉·原野在《月光手帕》中期望人们拥有空灵的目光,才不会被世俗磨砺,才不会失去美的愉悦?要知道,如今翠翠守护着的湘西已经不在了,月牙泉的波光粼粼再难寻觅,所幸,我们还有小刘那份对自然之美的皈依和珍惜。所以,彰显时代风采,他,当之无愧。

品味大千世界,尽显时代风采,因为缺少,所以珍贵。的确,“矢志创新”造就了神舟飞天和蛟龙入海;“技艺精湛”造就了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可是,小刘这看似与时代“背道而驰”的举动却挺起了国人精神的脊梁,铸就了文化的辉煌。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闪光灯下熠熠生辉,最美的乡愁于镜头中绽放光彩,软实力的增强,也同样会反作用于科技的飞黄腾达,个人的价值也会因为凝结了对自然深沉的爱而在时代中大放异彩。

龙应台有言:“人本是社会上散落一地的珍珠,而文化和语言就如同黏合剂,将人与人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小刘这份对美的笃定和追寻,是这快节奏时代中的了然欢喜,风采奕奕。

品味这大千世界,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精致的心,一双发现美丽的眼,在时代中用双手撷英而行,便是最美的最珍贵的风采。

【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的文字简明清晰,没太多干扰信息,写作时注意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要分析他的特征,如“大李”应该重点突出“学术”,“老王”应突出“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小刘”应突出“个人爱好”,这是这则材料的难度所在,写作时紧紧围绕人物的特征行文,观点明确,围绕特点分析深刻,结构清晰为一类,分析不深刻,重点不突出为二类,性格特征不和材料要求,或脱离材料为三类。2015年全国新课标一卷的作文题,延续之前五年的样式,仍然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给出的是一则虽是假设但现实生活中不难遇见的事情:从三名当代风采人物候选人中选出一名“更具风采”的人物,写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内容贴近当前社会现实,也比较能体现当代青年学生关于理想和志向的思考,难度也并不是很大。写作时注意中心明确、结构清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