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实验图像压缩
- 格式:docx
- 大小:848.02 KB
- 文档页数:10
多媒体数据的压缩与传输技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数据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音频、视频、图像等。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高效传输和存储。
本文将探讨多媒体数据的压缩与传输技术,以及优化这些技术的方法。
一、多媒体数据的压缩技术多媒体数据的压缩技术是指通过对数据进行编码和压缩,减少数据传输和存储所占用的空间和带宽。
常见的压缩技术包括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两种。
1. 有损压缩有损压缩是指通过丢弃一部分数据来减小数据的大小,以达到压缩的目的。
这种压缩方法适用于音频和视频等数据,一般情况下,这些数据对人的感知有一定的误差容忍度,可以通过有损压缩的方法将数据体积大幅度压缩。
常见的有损压缩算法包括MP3、JPEG、MPEG等。
2. 无损压缩与有损压缩相比,无损压缩可以确保数据在压缩后不会有任何信息丢失。
无损压缩适用于图像和文本等数据,这些数据对精确性要求较高。
常见的无损压缩方法包括GIF、PNG和ALAC等。
二、多媒体数据的传输技术多媒体数据的传输技术一般分为实时传输和非实时传输两类。
1. 实时传输实时传输是指数据的传输需要在某个时间点到达并得到有效处理的传输方法。
此类传输方法通常用于视频通话、游戏直播等场景中。
因此,实时传输需要具备低延迟、高质量和可靠性三个特点。
常见的实时传输技术包括传统的TCP/IP协议与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协议相对应的RTCP(Real-time 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和RTP(Real Time Transport Protocol)协议。
同时,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实时传输协议是WebRTC技术。
2. 非实时传输非实时传输则是指数据的传输不需要在某个时间点到达并得到有效处理的传输方式,该传输方法常用于文件下载、在线视频播放等场景中。
此类数据传输相对于实时传输,对于时间要求更为宽松,但需要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进行保证。
多媒体数据压缩多媒体数据压缩1.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频、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传输和存储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其数据量较大,对网络带宽和存储空间造成了巨大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应运而生。
2. 多媒体数据压缩概述多媒体数据压缩是通过消除冗余信息和利用信号处理算法来减小多媒体数据的尺寸,以达到减少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的目的。
常见的多媒体数据压缩方法有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
2.1 有损压缩有损压缩是指在压缩多媒体数据时,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一些数据的质量,从而达到较高的压缩比例。
音频和视频的压缩一般采用有损压缩方法。
在有损压缩中,一些冗余或不重要的数据将被舍弃或减少,从而减小数据的尺寸。
2.2 无损压缩无损压缩是指压缩多媒体数据时,完全保留原始数据的质量,不丢失任何信息。
图像和文本的压缩一般采用无损压缩方法。
无损压缩通过利用数据的统计特性和编码技术,将冗余信息进行编码和重新表示,从而减小数据的尺寸。
3. 多媒体数据压缩算法多媒体数据压缩算法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变换编码和熵编码三个过程。
3.1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多媒体数据压缩的第一步,它主要通过降低原始数据的冗余性来减小数据的尺寸。
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有去除冗余像素、空间上的局部特性分析和时间上的相关性分析等。
3.2 变换编码变换编码是指通过对多媒体数据进行变换,将信号的冗余信息转化为频域的权值,从而减少数据的尺寸。
常用的变换编码方法有离散余弦变换(DCT)和小波变换等。
3.3 熵编码熵编码是指基于信息论的编码方法,通过统计数据的出现频率,将频率高的数据用较短的编码表示,频率低的数据用较长的编码表示,从而减小数据的尺寸。
常用的熵编码方法有霍夫曼编码和算术编码等。
4. 多媒体数据压缩标准为了实现多媒体数据在不同平台和设备间的互通性,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多媒体数据压缩标准。
常见的多媒体数据压缩标准有:- 音频压缩标准:MP3、AAC、FLAC等;- 图像压缩标准:JPEG、PNG、GIF等;- 视频压缩标准:MPEG-2、H.264、AVC、H.265、HEVC等。
多媒体数据压缩多媒体数据压缩1.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数据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无论是在互联网、移动通信还是娱乐媒体领域,多媒体数据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多媒体数据的文件大小较大,传输和存储成本较高。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2. 多媒体数据压缩的意义多媒体数据压缩是指通过一系列算法和技术将多媒体数据的文件大小减小,并保持其视听效果的过程。
多媒体数据压缩的意义在于:减小文件大小:多媒体文件的压缩可以减小文件的存储和传输成本,提高多媒体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速度。
提高传输质量:压缩后的多媒体文件传输速度更快,能够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保持更好的质量,减少传输延迟。
提升用户体验:多媒体数据压缩可以减小存储空间的占用,用户可以更便捷地访问和共享多媒体文件,提升用户体验。
3. 多媒体数据压缩的方法多媒体数据压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3.1 图像压缩图像压缩是指对图像数据进行压缩,以减小图像文件的大小。
常见的图像压缩算法有:无损压缩算法,如GIF格式,通过移除冗余信息来减小文件大小,但不会丢失数据。
有损压缩算法,如JPEG格式,通过舍弃一些细节信息来减小文件大小,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图像质量损失。
3.2 音频压缩音频压缩是指对音频数据进行压缩,以减小音频文件的大小。
常见的音频压缩算法有:无损压缩算法,如FLAC格式,通过消除冗余信息来减小文件大小,但不会损失音频质量。
有损压缩算法,如MP3格式,通过减少音频数据的精度和采样率来减小文件大小,但会引入一定程度的音频质量损失。
3.3 视频压缩视频压缩是指对视频数据进行压缩,以减小视频文件的大小。
常见的视频压缩算法有:无损压缩算法,如H.264格式,通过消除冗余信息来减小文件大小,但不会损失视频质量。
有损压缩算法,如MPEG格式,通过减少视频数据的精度和帧率来减小文件大小,但会引入一定程度的视频质量损失。
4. 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有关数字图像压缩的基本概念,了解几种常用的图像压缩编码方式; 2. 进一步熟悉JPEG编码与离散余弦变换(DCT)变换的原理及含义; 3. 掌握编程实现离散余弦变换(DCT)变换及JPEG编码的方法; 4. 对重建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 二、 实验原理 1、图像压缩基本概念及原理 图像压缩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增加传输速度。图像压缩的理想标准是信息丢失最少,压缩比例最大。不损失图像质量的压缩称为无损压缩,无损压缩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压缩比;损失图像质量的压缩称为有损压缩,高的压缩比是以牺牲图像质量为代价的。压缩的实现方法是对图像重新进行编码,希望用更少的数据表示图像。应用在多媒体中的图像压缩编码方法,从压缩编码算法原理上可以分为以下3类: (1)无损压缩编码种类 哈夫曼(Huffman)编码,算术编码,行程(RLE)编码,Lempel zev编码。 (2)有损压缩编码种类 预测编码,DPCM,运动补偿; 频率域方法:正交变换编码(如DCT),子带编码; 空间域方法:统计分块编码; 模型方法:分形编码,模型基编码; 基于重要性:滤波,子采样,比特分配,向量量化; (3)混合编码 JBIG,H.261,JPEG,MPEG等技术标准。 2、JPEG 压缩编码原理 JPEG是一个应用广泛的静态图像数据压缩标准,其中包含两种压缩算法(DCT和DPCM),并考虑了人眼的视觉特性,在量化和无损压缩编码方面综合权衡,达到较大的压缩比(25:1以上)。JPEG既适用于灰度图像也适用于彩色图像。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DCT变换的顺序式模式,又称为基本系统。JPEG 的压缩编码大致分成三个步骤: (1) 使用正向离散余弦变换(forward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FDCT)把空间域表示的图变换成频率域表示的图。 (2) 使用加权函数对DCT系数进行量化,该加权函数使得压缩效果对于人的视觉系统最佳。 (3) 使用霍夫曼可变字长编码器对量化系数进行编码。 3、离散余弦变换(DCT)变换原理 离散余弦变换(DCT)是一种实数域变换,其变换核为实数余弦函数,图像处理运用的是二维离散余弦变换,对图像进行DCT,可以使得图像的重要可视信息都集中在DCT的一小部分系数中。 二维DCT变换是在一维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DCT变换,公式如下:
11(0.5)(0.5)(,)()()(,)coscos1,0()2,0NNijijFuvcucvfijuvNNuNcuuN
(1)
f为原图像,经DCT 变换之后,F为变换矩阵。(0,0)F是直流分量,其他为
交流分量。上述公式可表示为矩阵形式:
(0.5)(,)()cosTFAfAjAijciiN
(2)
其中A是变换系数矩阵,为正交阵。 逆DCT 变换:(,)(,)TfijAFuvA(3) 这里我们只讨论两个N相等的情况,即图像为方形(行列数相等),在实际应用中对不是方阵的数据都应先补齐再进行变换的。 4、图象质量评价 保真度准则是压缩后图象质量评价的标准。客观保真度准则:原图象和压缩图象之间的均方根误差或压缩后图象的均方根信噪比。主观保真度准则:极好、良好、通过、勉强、低劣、不能用。 客观保真度准则 新旧图像的均方误差 (4) 均方根误差 (5) 把压缩后图像表示成原图像和噪声的叠加 (6) 均方信噪比 (7) 三、 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一: 1) 把图像分解成若干个8x8的子块; 2) 对每个子块分别作DCT变换; 3) 保留变换后的直流分量,将交流分量全部清零; 4) 使用逆DCT变换,得到新的图像,观察图片变化。 代码: img = imread('C:\Program Files\MATLAB\R2016a\bin\1.png'); X = rgb2gray(img); X = double(X); figure (1) subplot(121); imshow(uint8(X)); title('1原始图象') subplot(122); Y=blkproc(X,[8 8],'dct21'); imshow(uint8(Y)); title('2分块DCT变换图'); X1=blkproc(Y,[8 8],'dct22'); figure (2) subplot(121); imshow(uint8(X1)); title('3分块DCT恢复图'); X2=blkproc(X,[8 8],'dct23'); subplot(122); imshow(uint8(X2)); title('4分块DCT交流分量全部清零恢复图');
1111220000,/,NNNNmsxyxySNRfxyexy
11222001,,NNxyefxygxyN
2rmsee
,,,fxygxyexyimwrite(uint8(X2),['分块交流0','.png']) 实验二: 1) 直接对整张原图像做DCT变换; 2) 保留直流分量,交流分量全部清零; 3) 再用逆DCT变换,得到新的图像. 代码: img = imread('C:\Program Files\MATLAB\R2016a\bin\1.png'); X = rgb2gray(img);%转换为灰度图 [~,m] = size(X); A = zeros(m,m); %DCT系数,当m=n=8时,AM(AN)就是JPEG中常用的8*8的变换矩阵 for i = 0:m-1 for j=0:m-1 if i==0 a=sqrt(1/m); else a=sqrt(2/m); end A(i+1,j+1)=a*cos(pi*(j+0.5)*i/m); end end X = double(X);%注意变换后的矩阵数据类型为double F = A*X*A'; %DCT变换
figure (1) subplot(121); imshow(uint8(X)); title('原始图象') subplot(122); imshow(uint8(F)) title('1 DCT变换图象'); X1=A'*F*A %DCT反变换恢复的矩阵 figure (2) subplot(121); imshow(uint8(X1)); title('2 DCT逆变换图象');
for i = 1:m for j = 1:m if i==1&&j==1 F(i,j)=F(i,j); else F(i,j)=0; end end end X2=A'*F*A %交流分量全部清零的DCT反变换恢复的矩阵 subplot(122); imshow(uint8(X2)); title('3交流分量全部清零的DCT逆变换图象'); imwrite(uint8(X2),['交流清零','.png']) 实验三: 1) 直接对整张原图像做DCT变换; 2) 保留直流分量; 3) 尝试保留有限个交流分量的个数; 4) 直到逆DCT变换以后的图像可以达到可观察的效果。 代码: img = imread('C:\Program Files\MATLAB\R2016a\bin\1.png'); X = rgb2gray(img);%转换为灰度图 [~,m] = size(X); A = zeros(m,m); %DCT系数,当m=n=8时,AM(AN)就是JPEG中常用的8*8的变换矩阵 for i = 0:m-1 for j=0:m-1 if i==0 a=sqrt(1/m); else a=sqrt(2/m); end A(i+1,j+1)=a*cos(pi*(j+0.5)*i/m); end end X = double(X);%注意变换后的矩阵数据类型为double F = A*X*A'; %DCT变换
figure (1) subplot(121); imshow(uint8(X)); title('1 原始图象') subplot(122); imshow(uint8(F)) title('DCT变换图象');
X1=A'*F*A %DCT反变换恢复的矩阵 figure (2) subplot(121); imshow(uint8(X1)); title('DCT逆变换图象');
for i = 1:m for j = 1:m if i<50&&j<50 F(i,j)=F(i,j); else F(i,j)=0; end end end X2=A'*F*A %交流分量部分保留50的DCT反变换恢复的矩阵 subplot(122); imshow(uint8(X2)); title('2交流分量部分保留50的DCT逆变换图象'); imwrite(uint8(X2),['3交流分量5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