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之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之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之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之孙子兵法

我国最早使用“军事思想”一词是在1903年《湖北学报》上的一篇题为《论军事思想》的文章。

一、孙武生平

(一)、身世渊源:孙武祖上可上溯到西周初期陈侯妫满。之后历数代传至陈厉公,其子陈完避难逃至齐国,齐桓公任其为工正,至四世孙陈无宇即为孙武曾祖父。此时已改姓田。田无宇之子田书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为孙,食采于乐安(山东惠民县),其孙即为孙武,大致出生于前535年。

(二)、早年经历(前535年—前512年)

1、苦学兵法:孙武出生之后,自小极好军事,齐国组织五射五御比赛,孙武14岁夺冠,被齐国大司马军事理论家田穰苴(孙武堂爷爷)收为弟子,传授兵法,前517年,孙武18岁,兵法习成,齐国四姓之乱(田、栾、高、鲍),孙武避乱离开齐国,奔向吴国。

2、避乱奔吴:孙武奔吴之后,隐居在姑苏城外,等待时机,此时认识了好朋友伍子胥。

3、专心著书:在隐居期间,孙武专心编写兵书。

4、试兵任将:时值吴王阖闾用人之际(前512),伍子胥乃七荐孙子,吴王才召见孙武,于是演出了一幕“吴宫教战”的历史活剧。通过“吴宫教战”对于孙武军事才能的考察,吴王最终承认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任为大将。孙武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三)、戎马生涯(前512年—前484年)

重战思想。顾名思义,就是重视战争,重视对战争的研究和准备。《孙子兵法》第一篇第一句就是:“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死生,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长平之战,秦胜赵,秦国俘虏了赵国40万大军,将其分成十个营,每营4万,互相封闭,然后分批活埋在一个狭谷里(山西高平西北的王板村,后叫杀谷)。从此,赵国也即灭亡。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兵败波斯,国家被胜利者烧杀成一片废墟,并从此在地图上消失。这些教训是对战争问题“不察”(研

究不够)之过。战争不是某个人的事,也不是某个集团的事,而是其所代表的民族、国家的总体利益,成败所造成的影响足以使国家灭亡、种族灭绝。

兵事:道、天、地、将、法

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一生研究战争,却不是好战主义者。他对战争的态度是慎之又慎。《孙子兵法·火攻篇》中这样写道:“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因此,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贤良的将帅一定要慎重和警惕。由此出发,孙子又提出了“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观点。任何时候,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不是对国家有利的,没有取胜的把握,未处在危急关头,不能轻易发动战争。

“彛陵之战”就是蜀国君主刘备为其弟关羽之死“怒而兴师”伐吴,结果被火烧连营七百里,在回成都的路上,病忿而死于白帝城。

备战思想。其意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孙子,提出了必须重视战备的思想,告诫人们要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我有以等也;无恃其无攻,恃我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战争不要爆发,而要立足于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敌人不会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使敌人想攻不敢攻。)孙子所说的总体意思就是“有备无患。”

1964年5月之后,由于苏、美加紧了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中央对我国国民经济布局调整,做出“三线建设”战略方针,毛泽东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

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苏军死58人,伤94人,"吃了亏"。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1969年9月23日和29日,中国先后进行了当量为2万~2.5万吨当量的地下原子弹裂变爆炸和轰炸机空投的当量约300万吨的氢弹热核爆炸。美国地震监测站、苏联地震监测中心,以及两国的卫星几乎同时收到了能量巨大的爆炸信号,尤其是苏联,十分清楚中国核爆炸的含意。美联社播发的一篇评论颇具代表

性,“中国最近进行的两次核试验,不是为了获取某项成果,而是临战前的一种检测手段”。

柯西金待盛怒的勃列日涅夫稍为平静后说的:他们在四年前就进行过导弹负载核弹头的爆炸试验,其命中目标的精度是相当惊人的。而且他们有了防备,现在几乎动员了全国所有的人都在挖洞。我们应该和中国谈判。

10月20日,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由珍宝岛事件引发的紧张对峙局势开始缓和。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计篇》有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意思说:“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取胜的奥妙,是不可预先规定的。”

孙子兵法中所提出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其作为军事上著名法则之一,已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军事名言。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也正是运用此计智夺荆州的。这一战,使得三国名将关云长败走麦城,也使得蜀国实力大损。

面对名将关羽,名不见经传的吕蒙首先装病让陆逊代守陆口,陆逊修书一封并备厚礼遣人送给关公,当关公拆书阅后,见书词极其卑谨,就更不把陆逊放在眼里,于是对东吴放弃了戒备,撤掉了守荆州的主力来攻樊城。这时,吕蒙见时机一到,便率精兵3万,快船80余只,选会水者扮成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摇橹,却将精兵伏于船中,关羽派的守江边烽火台的将士误认为是商人,就让吕蒙的船队全部靠岸,结果吕蒙趁机偷袭了沿江各处守军,并用重金收买荆州的士兵,令其喊开城门。守荆州的将士以为是荆州之兵,就开了城门,于是吕蒙便趁机偷袭了荆州。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孙权梦寐以求的荆州。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重视的是先机的掌握和运用:在敌我双方未形成对峙,敌人还没有做好准备时,打他一个措手不及,损失最小,胜算最大。

当然,战争中也要靠自己创造条件,让敌人疏于戒备,从而使自己能“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到这一点,将领们必须学会隐藏自己的军队或者自己的进攻意图,营造出一些假势,迷惑敌人,“兵者,诡道也”!让

敌人错误的判断自己的目标,对自己不加防范,从而达到自己“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意图。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被称为"武经之冠冕",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文词言简意赅。宋人 郑有贤说:"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①所谓"包四种",即包举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的特色;所谓"笼百家",即囊括诸子百家的精华。正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因此在中国军事史上被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②下分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第一,革新进步的战争观 《孙子兵法》开章明义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 不察也"。在当时,战争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③。孙子看到,诸侯列国互相兼并,亡国破军的惨祸不断发生,因此,他告诫国君要把战争问题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引起重视。兵凶战危,不是儿戏,只有深刻地认识战争。才能慎重地对待战争。孙子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 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国君"慎",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不要轻启战端;他要将帅"警",即"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要妄动干戈。 军事是科学,战争是艺术。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有规律 可循,有方法可依。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武天才地发现"胜可知",同时也"胜可为",并且对探求战争胜利的规律作了明确而辩证的表述。 首先,他认识到客观物质力量是战争胜负的基础,这物质力量他概括为"五事 "--道(政治)、天(天时)、地(地理)、将(将帅)、法(法制),并进一步归结为"称"这一概念。"称'就是军事实力,甚至可以译为综合国力,请看孙子的解释:"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即是说。称是从土地、物产、兵源等诸因素综合推算出来的。在孙子看来,要夺取战争的胜利,我与敌之力量对比应当如同"以镒称铢"④那样处于绝对优势。 孙子一方面重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且对 二者加以辩证的分析,他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所谓"计利",是指根据对敌我双方"五事"的对比分析所提出的作战方针,这一方针还只具有胜利的可能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乃为之势,以佐其外",为胜利的取得创造现实的条件。孙子所说的"造势",便是指靠指挥员能动地造成有利的作战态势和凌敌威势。 孙子论战争,看到了政治因素的重要作用,例如他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 也","修道而保法"。但是,他毕竟还未能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只是停留在功利主义的认识上。在他看来,只要有利就可以兴师,就可以进攻,即所谓"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是孙子在战争观上历史局限性的表现。 第二,异彩纷呈的制胜之术

军事理论整理(复习重点+真题+答案+论述题范文)

军事理论整理 中国国防 1、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目前,世界上的国防类型主要有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和中立型四种,我国是自卫型国防。 2、国防法规是调整国防建设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国防法规主要包括:《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 3、学生军训的意义:(1)是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2)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举措; (3)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4、武装力量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各种武装组织的统称。一般以军队为主体,由军队和其他正规的、非正规的武装组织结合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5、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包括:第二炮兵、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和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 6、陆军是我军的重要力量,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1)抗敌军事入侵;(2)在一定地区和方向上打赢局部战争;(3)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和社会稳定。 7、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主要在海洋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我国海军的使命是什么?(1)防御外敌海上入侵;(2)收复敌占岛屿;(3)保卫我国领海主权;(4)维护祖国 统一和海洋权益。 1.军训的意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古往今来,国防教育都被各国置于极为关键的位置上,理所当然,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普及国防教育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其中军训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兵役法》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这既是国家法律赋予在校学生的一项保卫祖国的光荣使命,又是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 大学生通过军训,不仅能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而且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同时也学到了军事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技能,加深了对人民军队的理解,为国家战时兵员动员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大学生参加军训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军训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真才实学;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既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又有健康体魄和勤劳朴实工作态度的优秀人才,是我国新时期赋予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也是国家强盛,民族发达的战略目标。学生通过军训,不仅可以磨炼意志,增强斗志,培养组织纪律性,树立修身立人的标准;同时,也丰富了头脑,拓宽了知识,增强了体魄,促进了专业学习。所以说,学生参加军事训练,是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造就国家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对青年学生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军训作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 2.论述大学生树立国防意识的重要意义 国防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抵御外侮、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主观认识。 毛泽东主席曾说:“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组的运动,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在七十年后的今天,重复那段熟悉的历史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现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未来的作用。谁也不知道下一场“抗战”将在何时打响......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 《孙子兵法》历经了两千多年而不衰,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莫不把它奉为经典。西汉初的名将韩信曾以此书对部将教导谆谆,指挥其军队“举之不断、行而不迷、进退有据”,使他的军队攻无不克、风靡南北。据说拿破仑在戎马倥偬间也常看此书,他以雄才大略和多谋善胜著称于世,拿破仑的杰出战略战术思想不无借鉴《孙子兵法》。即使在现代,《孙子兵法》仍不失为军事战略的指南,他的 “不战而胜”思想已为世人所熟知。解读《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渊源,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应当有所裨益。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基础是《老子》哲学,正如《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一样,《孙子兵法》十三篇始终贯穿着老子哲学思想,它是《老子》哲学思想方法论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卓越发挥。 老子原名李耳,具体生卒年代未详,但他是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9年)的前辈,孔子曾远道登门“问礼于老子”,终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去。孙武生长于齐国贵族家庭,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曾拜授孙武为吴军统帅,“西破

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武是否到过老子那里求教,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俩人哲学思想的比较中,略知《孙子兵法》军事哲学基础的来龙去脉。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我们通过比较、评析,可以看到《孙子兵法》对老子哲学在论兵方面的全面承续关系,以及老子哲学对孙武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深刻影响。 一、不战而胜思想老子反对轻率的战争,认为“佳兵不祥”,即好战者不能得到吉祥,“兵者,不祥之器”,他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主张“无为而治”。孙子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指出:“凡兴师十万……日费千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他强调:“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由此可见自古知兵非好战。 二、出奇制胜思想“无”和“有 ”是《道德经》中一对很重要的哲学范畴,“

评析孙子兵法《军争篇》汇总

评析《军争篇》 《军争篇》初次阅读感觉杂乱无章,前面和后面的联系感很脆弱,整体而言无体系感,可仔细思考中,发现其中涉及的各种战争要素又紧密相连,我在前面篇章所用的分析方法在这里失效了,于是我竭尽思考,决定用一种新分析方法解剖孙武的思维模式。 这种方法,我称之为“建模法”,俗称就是以军事模型的方式进行推演,哲学上称之为动态的研究。 通过我对孙子兵法的仔细研究,发现前六章是孙武对影响战争因素的基本理论分析,体系性和逻辑性较强,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分析方法。 打个比方,犹如医学解剖中,把人体中的各个器官全部分离出来,就单个器官的性质和功能进行研究。自《军争篇》开始,就要把所有器官全部安装回原位,研究这些器官是在人体中如何运行的。 前六章是将战争完全“肢解”,研究战争的本体属性以及影响战争胜利与失败的主要因素,在《军争篇》里就要把这些属性和因素放在战争中动态分析,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彼此联系和作用。 在《军争篇》里孙武先假定了A、B两方的军事条件各方面同等,这是一个大前提,虽然孙武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论述中推理出来。 孙武本篇研究的对象是“军争”,论述的是两军如何争夺战争优势,从而掌握战争主动权,达到克敌制胜。 在这里我们可以模拟出一个理想状态的模型:理想模型下,军争会有三种状态,先假设优势=1,劣势=—1,平势=0, 对于我方军争遵循的准则: (1)由—1转化0 (2)由0转化1 (3)由—1转化为1 而对于敌方,则要设法: (1)由1转化0 (2)由0转化—1 (3)由1转化为—1 在这六种情况中,最困难的是我方第(3)情况和敌方第(3)情况。理想状态下,根据数据统计,两军相争会出现九种情况,应当要仔细研究并找出对策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体两面性,战争的客观属性决定了军争的利害两面取决于两大要素:军队和辎重。

孙子兵法重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一、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 (一)国家至上,胜利第一(价值判断)。 这就是《孙子兵法》战争观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它认为,决定战争现一不战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国家利益;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对于国君错误的指令也可以不执行,执行国;与否的最高标准就是唯民就是保,安国全军。要维护、扩大国家利益,就必须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因此,《孙子兵法》全书论述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在对敌斗争中取得胜利。《孙子兵法》说到底就是一部“制胜法”,从庙算多算到战场指挥,从选将到治卒,所有的谋划与行动都就是为了一个“胜”字。(评:价值准则,国家利益,唯民就是保,安国全军) (二)慎战。《孙子兵法》认识到战争就是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重视战争, 就必须备战: 1、要“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不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2、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到胜敌一筹。甚至要“以镒称铢”,“先为不可胜”造成绝对优势。 3、备战,但不可浪战,而必须“慎之”、“警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战”。(评:因关系重大,代价大,付出大,成本高,必须慎战。如果关系重大,但代价小,付出小,成本低,则可试探。战争有五不战:非利、非得、非危、主不可以怒与将不可以愠)

(三)多因素制胜。《孙子兵法》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就是道、天、地、将、法。道就是政治,要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就必须政治修明。这一条就是定点争胜首要因素。道、天、地、将、法后人称这为“五事”。此外,《孙子兵法》还瞧到了战争的对经济的依赖关系,认为经济实力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作战篇》、《用间篇》都论及了这一问题。(评:决定战争胜负《孙子兵法》认识就是“五事”、“七计”。“五事”中没有论及经济、武器等因素,这就是一个缺陷。) 二、关于战略战术原则 (一)先知原则。《孙子兵法》说:“故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就就是预先掌握情况,预见战争胜负。孙子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必须掌握,并对如何知彼傻作了专门的论述。书中对“知己”也多有论述。先知就是进行决策的前提,就是指挥军队的先决条件(“三军有所恃而动”),因此不惜爵禄重金,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有超越了时空的价值,就是其战略战术原则中的首要原则之一。(评:没有调查就发言权。先知的内容、对象、方式、方法、手段与行动规律。真假、深浅、多少、该把握的原则。内容:有静态、动态;强弱及其分布,以及变化;过去、现在与未来;最重要能知道与预见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对方下一步,甚至下二、三步可有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二)先胜原则。《孙子兵法》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1)先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应用的研究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应用的研究 姓名: 班级: 学号: 生活在这个和平的时代,虽然说身边实战很少,其实生活是一场暗战,处处充满着战争,既然我们选择了《孙子兵法》,我们就要好好理解它给我们带来的生存在这个现实世界的种种道理。孙子,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伟人,大家应该知道,他为人类留下的不朽之作,虽然说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在这个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世界的矛盾出现了新的力量组合的时代,作为军事文化著作,《孙子兵法》不仅仅影响了古代历史,在现代,也对政治、经济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虽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看不见的战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说,在现代军事领域,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军事地理以及特殊战法都可灵活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也很大方面体现了“仁”“礼”,这与当代和平发展的社会环境相适应。 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并经历千年传世而不衰,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研究具体战役战术的兵书和军事理论著作,而是结合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战略指导纲领。如果说我军是利用《论持久战》打赢了抗日战争,那么可以说孙子兵法的指导作用贯穿了自春秋战国纷杂、激烈的斗争以来,中华大地千年的军事斗争全过程。虽然,孙

子兵法成书于2500年前,但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无论是在中原大地,还是在异域外国,孙子兵法都已经成为了战略决策者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决策依据。孙子兵法在非军事领域的应用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开拓和发展。也正是由于孙子兵法这样不受历史局限性的战略指导意义,研究和应用孙子兵法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环顾当今中国的现状和周边战略环境,并不排除在未来发生局部或者更大范围战争的可能 在战争的旋涡中,大国胜败无常,小国安危不定,局势错综复杂。孙子从当时朝盟夕散、不宣而战的社会现实中认识到,战争只能暂时平息而不会从此废止。因此,他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提醒人们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和准备战争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当初的冷兵器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孙子兵法》从未过时。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国

孙子的军事思想

孙子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就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的军事著作。它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军事理论家的影响非常深远。三国时的曹操曾说:“朕观兵书战策哆,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也说:“吾观诸兵书,无出孙武。”不仅如此,《孙子兵法》把肥到世界上众多的外国军事家的重视与研究。英国著名军事学家利德尔;_哈特在其《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的翻译《孙子兵法》这本书了。“’美国的军事理论约翰;_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于就是方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也历代名某种咆括2_2_0_0_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与所受的制约的比她有更深刻的认识。她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面前的环境中仍然有其格当时同佯重大的意义。”可见,《孙子兵法》以其对战争规律的科学总结与对战略战术所作的精辟论断,不仅公证以了中国军事家的推崇,也得了了外国军事家们的极高地评价。因此,我们在向普通读者介绍《孙子兵法》原文与价始不武生平的同时,介绍一下孙子的军事思想也就是十分必要的。《孙子兵法》就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与战略战术原则。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地、整体地认识。她认为战争就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

危,因此,必须慎蛙对经。孙子认为,哪动战争要极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原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舍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_计篇可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比较地说,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得,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分析计算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密切协同。孙子认为::国群应做的事就是修道而保法;国群不可“怒而兴师”,不可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就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下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城认识。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领先国家的经济实力灰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就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技给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学生的负提。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个重要观点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四干驷,革四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久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四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这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的经济千万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而: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时物质供应以及兵源听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椐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为了使大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想介绍讲两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 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是对内统治的工具;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二)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今天,为了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而在那时则很简单,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相当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黥面,在脸上刺字)1000条、劓(割鼻)1000条、非(断足)500条、宫(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如果是士兵立功受赏,也只是将他们变为平民,使其获得人身自由而已,想升官是不可能的。另外“礼”主要是针对奴隶主的,以赏为主。如果对其处罚,也只是剥夺其奴隶、土地数量。可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遮人。 (三)迷信色彩重。这时候的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战争的起源和胜负都是由神决定的。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

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着名论断。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着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着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着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着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最早的战略名着《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史及西方军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并指导战争,阐明军队与国防建设基本理论与原则,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本章主要介绍古今中外有关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初步了解西方近代和现代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高峰。中国古代兵书是记录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兵书多达2300余部,18567卷。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下面分别从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学习。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元代,徘徊于明、清时期。 夏、商、西周经历了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鼎盛到衰亡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已经开始应用军事谋略。但此阶段的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很少且已失传。例如,《易经》中有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尚书》、《诗经》中记载了一些军事理论片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两部著作已经失传,但后世兵书中可以找到片断的引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频繁的战争实践和军事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出兵家182家),使得军事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军队的组织制度初步完善,战略战术原理走向系统,作战兵器也不断改良,许多军事家及兵书著作不断涌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子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与孔子同代,生卒年月不详。因齐内乱投奔吴国,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晋见吴王阖闾,献兵书,被吴王阖闾委以将军,经国治军,显名诸侯,助吴“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其军事思想集

浅议《孙子兵法》蕴含的军事思想

浅议《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军事思想 摘要:《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军事斗争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一部集我国春秋以前兵学思想之大成的权威性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世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春秋战国;思想启示 引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繁荣,而其中中国的军事思想也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向前迈进的。 一、《孙子兵法》的出现及其重要地位 在奴隶社会时期,我国便已出现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朴素唯物主义军事思想。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便成书于此时,它是我国春秋时期军事斗争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一部集我国春

秋以前兵学思想之大成的权威性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世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德国?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日本?宫本武藏) ),它着重阐述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问题,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被推为中国古代兵书之首。“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明朝军事著作家茅元仪的这句名言,是对《孙子兵法》重要历史地位和永恒思想价值的至为精当的评价。尽管古今中外的军事思想层出不穷,但是我对于《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军事思想却是最为推崇的,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理论的一个高峰》,奠立了中国战略文化的基础。 二、《孙子兵法》的简要介绍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开篇即从政治的角度来阐述军事国防的重要性,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接着从战略学的高度,指出敌我双方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是“五事”和“七计”。“五事”为道、天、地、将、法,“道”即政治问题,孙子将其列为第一,可见他把修明政治看作是战争制胜的最重要的条件,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编辑词条分享 目录 1 产生时期 2 迅速发展时期 3 丰富和提高时期 4 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 5 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张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正文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军争篇 第七原文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原文 军争篇第七全文_原文 原文:军争第七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

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军争第七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内容摘要:任何军事思想都具有时代特色,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点在于具有哲学思辨性和高度概括性,注重智谋,具有相对的政治性与心理普适性。在当今社会,战争多元化使其中的战术有所淘汰,但其思想辩证,军队精神,理性思考与大局观念仍值得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扬与继承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的理性认识,是对战争的实践认知与理论整理,本身基于战争所处的时代。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则代表了古代理性的战争理念,出于对战争的严谨思考与态势的把握,古代军事家撰写了很多军事论著。现今,中国古代相对比较著名的兵书大约在50部上下,如《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握奇经》,《六韬》,《三略》,《纪效新书》,《登坛必究》等。在这些兵书中,宋代编的武经七书为集各兵家兵书者大成。 在这些兵书中,随着各时代兵种演化,装备进步,作战方式也在不断改进,早期的作战方法已经被后人提炼,修改为了作战原则。例如《六韬·豹韬》中论述了各地形的作战方法,而到了《孙子兵法》中则总结成为了《地形篇》,《九地篇》这一军事地理部分的原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拓展。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实质上所谓的兵法演变其实更像是一颗树的成长历程,过时的战斗方法会成为培育未来战斗方法的战略原则。例如秦统一六国时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灭;东汉统一战争中的西和东攻,由

近及远,各个击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广结联盟;隋末李渊统一全国时的因势借力,乘虚入关,居险养威;蒙元初期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远程迂回,假道南宋灭金;明初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清初努尔哈赤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等方略、策略,使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有了一定发展。宋代统治者提出并实行的兵权高度集中,以军事行政权归枢密院,军事指挥权归“三司”、“三帅”,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的统军思想;明代戚继光提出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军队训练原则和方法,使中国古代治军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秦代修筑万里长城体现的“用险制塞”思想;汉代推行军屯戍边措施;隋至唐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事战略区,采取强干弱技、居中驭外、中外相维的兵力部署原则;明代提出的哨于远洋、击于近海、巩固海岸、严守要城的海防思想,使中国古代国防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后代李世民的“持久”防守和围城打援、一举两克的战法;《卫公兵法》提出的速决和持久不可偏废的观点;火器出现后,明代有人提出火器在先、各兵种配合作战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作战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本身的演化过程中,思辨与理性则体现在所有的著作里,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这一思辨与理性体现在了政治与人心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认定了政治因素对战争具有重大影响。而随着军事思想演变,政治也愈来愈成为兵书中论述的重要方面,尽管还未达成克劳塞维茨1所认为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2”但仍然是一种对战争本质的重要研究,毕竟在各个时 1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是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克劳塞维茨一生参加了四次著名战役:莱茵战役、奥斯塔德会战、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他的不朽兵学巨著《战争论》,是所有军人必读的兵学圣经,被称作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他也因此被称作西方兵圣。 2选自《战争论》第一章第二十四节

孙子兵法与军事

姓名与学号 年级与专业 所在学院 孙子兵法与军事 [摘要]:芬兰科协主席、前国防部战略问题研究所所长尤玛〃米尔蒂宁在谈到西方“新技术决定一切”的观点时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战略家孙子就列举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他批评现代一些军事家忽视了孙子所说的“士气”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一部印度人写的《印度军史》中写道:印军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孙子避实击虚的打法。种种事实与经验无不告诉我们孙子兵法其智慧之高。 关键字:《孙子兵法》,战争,军事思想,应用 战争不仅仅要讲战略和战术,还要讲“势”:“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他比之为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而将战略与战术发挥极致迄今为止非《孙子兵法》可谓功不可没。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系统。最完美的军事著作。他在中国军事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指导了中国历史上千百次有声有色的战争,培养了众多的著名将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