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物馆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整理

博物馆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整理

博物馆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整理
博物馆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整理

1.南通博物苑

中国人自办的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创办于江苏南通。该苑是一所兼有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的集自然、历史、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学校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1.史密森学会

是唯一由美国政府资助、半官方性质的第三部门博物馆机构。由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史密森遗

赠捐款,根据美国国会法令于1846年创建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群和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截至2012年学会下设19个博物馆、17个研究中心和1所国立动物园。19所博物馆中有弗利尔美术馆、美国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家肖像馆、国家

航空和航天博物馆、美术和工业大厦、非洲艺术馆等。其董事会由历届美国副总统、最高法

院首席大法官、华盛顿市长、参议院3人、众议院3人、知名人士9人共18人组成。

1.阿什莫尔博物馆

近现代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英国贵

族阿什莫林将其收藏的货币、徽章、美术品、动植物标本和其它各种文物全部捐献给牛津大

学成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馆。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第一所向社会公开开放的

博物馆。这被认为是近现代公共博物馆设立的标志。同时也开创了私人收藏公之于众的先河。阿什莫林博物馆现设古器物部、西方艺术部、东方艺术部、赫伯登钱币室四个部门展出欧洲、古埃及、古希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的出土文物。还有包括中国、印度、日本以及伊斯兰国

家在内的各国绘画、陶器、雕刻、工艺品等。该博物馆的版画与素描室收藏有三万多件欧洲

版画与素描,包括大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丢勒、伦勃朗等古典大厦的素描、手

稿与版画。

1.大英博物馆

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

之一。博物馆拥有藏品600多万件,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

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是建立在私人收藏基础上的1753年英国医生、博物

馆学家汉司.斯隆爵士以建造一座珍藏馆为条件,将其收藏的8万余件珍贵藏品捐献给国家。1759年不列颠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以后藏品不断增加。该馆收藏有世界各国的精美艺术品,设100余间陈列室。分为埃及古器物、希腊、罗马古器物、西亚古器物、欧洲中世纪器物、东

方古器物、英国史前和罗马占领时期艺术、钱币和纪念章、版画和画稿等部门展出。著名展

品有法老木乃伊、巴台农神庙上的建筑雕刻、《女史箴图》、敦煌经卷、绘画等。

1.简述阿什莫尔博物馆的建立和卢浮宫开放的影响和意义

阿什莫尔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因为它的建立标志着博物馆

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场所。卢浮宫的开放标志着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开

始了一个新的时代,许多大博物馆在他的推动下得以开放,一些王宫殿堂也都开放了。法国

大革命开创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起点,博物馆工作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博物馆事业

成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1.论述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100多年来,博物馆在中国走过了一条极不寻常的道路。1905年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

馆诞生,才开始了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1928年全国博物馆只有10个,到1936年

发展到77个。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虽然起步晚,但一开始就具有比较鲜明的收藏、科研和教

育作用。因为战争中断了希望的进程,使博物馆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中国大陆只剩下21

个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发展文物、博物馆事业十分重视,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拨款发展博物馆事业,1952年全国省市以上博物馆就发展到40个,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博物馆仿照苏联地志博物馆筹办全面反映地方自然、历

史和社会主义建设面貌的地志博物馆,1957年全国博物馆达到72个,除青海、西藏外,省

级博物馆大体都已建立,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博物馆集中在少数城市的不平和局面。1988年

底统计全国文化系统共有博物馆903个,综合性博物馆为541个,专门性博物馆为156个,

纪念性博物馆为 206个。这些博物馆,加上非文化系统的博物馆,组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历史

和近代革命历史的博物馆体系,并正在形成自然历史类和专业类博物馆体系。2009年,全国

博物馆总数已达2900家,在文物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达到386个,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3.3%。2009年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447个。而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推进,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走近博物馆。

1.简述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

律的科学。研究内容有两方面,一是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

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1.谈谈你对2017年世界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

的历史”的理解

今年的主题关注博物馆的角色,博物馆如何使社会受益,成为推进人类和平共处的枢纽。该

主题同时强调了,接受有争议的历史是展望未来的第一步。通过选择“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这一主题,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着眼于探讨:作为伴随人类发展而固有的有争议的历史,如何理解其中难懂的方方面面。同时,该主题鼓励博物馆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其调节,

以多元化的观点和平讲述历史。国际博物馆协会邀请世界各类文化机构参与国际博物馆日庆

祝活动,希望人们通过这一活动增进理解。

1.谈谈你对2018年世界博物馆日主题“新方法,新观众”的理解

“超级连接”一词首次出现于2001年,以描述今日社会多渠道的沟通媒介,包括面对面的交流、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电话以及互联网。全球联络网变得日渐复杂、多元和融合。在超

级互联的今日世界,博物馆也融入了这一潮流。因此,国际博物馆协会将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若不考虑博物馆所创造的各种联系,我们无法了解博物馆发挥的重要作用。博物馆是当地社区、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中无法分离

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博物馆可以吸引核心观众以外的群体,通过新的

藏品阐释手段找到新的观众:博物馆可以将藏品数字化,为展览增添多媒体元素,比如,一

个简单的社交媒体“标签”就可以让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体验。然而,并不是所有新的联系

都诞生于科技。博物馆为了保持对社会的关切,他们将视野投向当地的社区,以及组成社区

的多元群体。近年来,我们见证许多博物馆通过与少数群体、原住民和地方机构合作组织了

无数的公众活动。为了吸引新的观众并增强彼此的联系,博物馆必须开创藏品阐释与展示的

新方式。我们邀请全世界的文博机构一起加入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庆祝活动,一起探索博物馆与社区、文化景观及自然环境的所有联系从而改变利用藏品的方法。

1.谈谈你对2019年世界博物馆日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的理解

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将聚焦博物馆作为社区活跃参与者的新角色。博物馆的社会作用正在发

生变化。不同于过去静止不变的机构,当今的博物馆正在重新定义自身,变得更具交互性,

以观众为中心,以社区为导向,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可移动性。它们成为了文化中枢,是

创意与知识相结合的平台,观众可以共同创造、分享和互动。因此,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主

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博物馆在保持其原始使命——收藏、保护、交流、研究和展览的同时,也在逐步增加新的功能,使自己与所服务的社区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今天,博物馆正在寻找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和冲突。通过在当地举办活动,

博物馆还可以倡导和缓解全球性问题,努力、积极、主动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作为社会

的核心机构,博物馆有能力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对话,为和平世界搭建桥梁,并定义可持续

发展的未来。随着向文化中枢的不断转化,博物馆也在寻找新的方式来纪念其收藏品、历史

和遗产,创造出对后代具有崭新意义的传统,并在全球层面上与日益多样化的当代观众保持

密切关联。这种转变将对博物馆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促使博物馆专业人员重新思

考博物馆的价值,并探寻界定其工作性质的伦理界限。博物馆既是社区的协调中心,也是全

球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个平台,将地方社区的需求和观点融入全球背景。国际

博物馆日的目标是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博物馆是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和促进各国人民相互

理解、合作与和平的重要手段。

1.《博物馆条例》

《博物馆条例》是为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发挥博物馆功能,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

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制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15年2月9日发布,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

1.藏品

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包括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过的和陆续出现的一切。

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或艺术价值,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简述国际通行的文物修复与保护原则

文物修复原则:

①要忠实于原物的形貌:在修复文物的全过程中一定要忠实于原物的一切,绝不允许凭自己

的主观臆造来改变文物的原貌。因为哪怕是微小的改变,都会使文物失去真实性。这是修复

文物最基本的原则,即要保持文物的一切特征,又要做到“整旧如旧”。尤其是修复中的补配

和仿色,必须有确凿的参照物,或遵照专家合议的方案实施。否则就是失真的修复,这必定

会使文物价值受损失。

②使用有效的修复工艺和原材料:在忠于文物原貌的基础上,使用行之有效的修复工艺和原

材料,是修复文物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没有把握实施技术和修复材料的性能之前,不允许直

接应用于文物的修复,更不允许用文物做任何无把握的试验。修复工艺和原材料是有定规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创新的。但新材料、新工艺必须要

经过实践的检验,在确认原材料的最终效果和熟练掌握实施工艺之后,才可用于文物修复。

文物修复后的效果,不仅仅是现在已有的形态,还要具有长期的稳定性,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③要做详细的修复记录:在修复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前、中、后三个阶段)都要做详细的记

录(包括填写修复单、修复方案、拍照、总结等)。尤其是失败的教训,哪怕是极小的一次

失误,也要将原因深刻地查出来,进而探寻出适合文物修复规律的科学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总结成功的经验,只是前进的起点;检点失败的过错,则是进步的阶梯。

④做到“修旧如旧”:我国修复文物要求必须保持原状,不允许有破坏或改变原状的做法,也

就是文物修复要遵循“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近年又融入“最小干预”、“可再处理性”等原则。不过,对于如何做才符合“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

见认为:文物已破碎或有所短缺,是文物的客观现状,修复时只能用白色的石膏补配,以保

持文物出土时的真实面貌。另一种意见认为:对破碎的文物,可进行形体复原,但应在忠于

文物原貌的基础上,恢复文物固有的面貌。

文物保护原则:①保护健康的原状,消除隐患(保护文物不是使文物返老还童,而是对文物

经常保健、消除隐患、维护病体、延年益寿);②预防性保护为主;③适当的应用新技术、

新材料;④继承弘扬传统的文物修复保养工艺。

1.简述藏品总登记账的内容

藏品总登记簿是博物馆藏品的根本帐,凡是经过鉴定,成为博物馆的入藏品,即是国家的科

学文化财产。博物馆的每一件藏品都必须依据入馆凭证,核对藏品,及时登入国家科学文化

财产帐,此即藏品总登记簿。总登记帐需要设专人负责登记、保管,这个专职人员不能兼任

库房保管,必须帐、物分管。总登记帐具有一定的机密性,需要规定管理制度。

1.简述博物馆藏品征集的途径

博物馆根据其性质、特点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地不断补充文物或标本的基本业务

工作。

征集的主要手段有:(1)考古发掘是人文科学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田野考古发掘获得。(2)田野采集: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自然部征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获得自然标本的主要途径。田野采集标本力求标本的完好,无损地运回博物馆。采集的标本一般以五份为宜(3)民族学调查征集:是收集民族文物的主要途径。深入民族地区,实地调查征集是主要方式。(4) 社会调查征集(5) 收购:博物馆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换取私人收藏的或文物商店的文物、标本。通过文物商店提供文物,是博物馆征集藏品的重要渠道(6)

接收捐赠:博物馆接收机关团体或私人的捐赠。(7)交换:是博物馆之间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

双方的藏品以有易无。一般是以本馆藏品中的复品或与本馆性质不相适合者,去换取本馆所

需要的藏品(8)调拨:是上级主管部门按各馆的性质与需要,有计划地拨给有关文物,或是馆际之间,一方支援另一方,拨给双方所需的藏品。藏品的征集必须明确目的性,从保护国家科

学文化财富出发,从陈列的需要出发。

1.简述我国博物馆的分类

2.按照藏品种类:农业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丝绸博物馆……

3.按照隶属关系或资助关系

(1)国立博物馆:①由中央政府出资资助;②数量少;③体现国家形象;④工作范围遍布

全国,藏品必须代表一国历史、自然发展;⑤代表国家对外交流;⑥着眼于全国历史发展、

国家民族的发展、现政府建立过程及其对历史的态度;⑦馆长由社会贤达人士担任。

(2)大学博物馆:①学术色彩突出;②工作人员为本校科研人员;③展览代表某一门类或

系列。

(3)私立博物馆:①个人出资;②目的或公益或经济利益。

?按规模:大型博物馆、中型博物馆、小型博物馆

小型博物馆:①规模小、人员少、资金少、数量多;②经济压力大,经营活动受影响;③工

作人员一专多能;④与社区关系密切,政治色彩少,侧重于为社区居民服务,对地方政府要

求少。

?按地理位置:露天博物馆、路边博物馆、城市博物馆、乡村博物馆、遗址博物馆、森林博物馆、自然保护区……

?按观众特点:儿童博物馆、警察博物馆、残障博物馆……

?按职能:研究型博物馆、收藏博物馆、宣传教育型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综合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专门性博物馆

?国际通用: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综合博物馆、其他类型。

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综合类博物馆、专题性博物馆、陵墓类博物馆、名人类博物馆、民族民俗类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遗址类博物馆。

1.简述藏品管理流程

[搜集]、接收、鉴选、登录(登记、录入)、定名、定级(经过鉴定)、分类、编目、建档、入库(排架)、保管(养)、提用、核对、统计、注销、备案等。

【(1)藏品管理的工作程序:接收、鉴选、登录、分类、入库、保管(养)、提用、核对、注销、

统计、备案等,共有11项。(2)藏品管理的工作项目:鉴定、编目、建档、保护等,共有四个

工作项目。】

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为了准确鉴别藏品的价值,确保藏品的安全,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按照

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对藏品所进行的科学管理。藏品管理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包括接收、鉴选、分类、定级、登帐、编目、建档、入库、保管、提用、注销、统计等项任

务和内容。

1.简述我国博物馆的类型及功能

功能:

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它实物资料;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对公

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科学研究;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类型:

?划分为综合性、纪念性和专门性

?从隶属关系按主管部门和领导系统划分为:文化系统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科技系统博物馆(中国科技馆)、教育系统博物馆(北京大学博物馆)、军事

系统博物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园林管理系统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

民政系统博物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其他有关政府部门博物馆(煤炭博物馆、邮

票博物馆)。

?按照博物馆的性质和陈列教育活动内容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

分类的研究意义:

(1)可以更科学把握某一类型博物馆的特点与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各类型博物馆的专

业方向,切合实际地制定各类方针政策。

(2)有助于更科学地制定发展规划,指导博物馆事业建设。

1.博物馆基本含义和功能

含义:

国际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

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中国: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

义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

收藏、研究、教育,是中国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反映了博物馆工作的主要内容。

(1)任何—个博物馆都必须收集保藏文物和自然标本。因为藏品是博物馆全部活动的物质

基础。没有藏品,就不称其为博物馆。所以,从博物馆的内部关系来说,收藏文物标本是博

物馆的首要功能。

(2)大量藏品,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只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能对藏

品进行科学的整理和保管;只有研究工作才能揭示藏品所具有的科学、历史以及艺术价值。

从而为充分利用提供前提条件,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目标。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一切活

动的物质基础,那么科学研究是博物馆一切活动的工作基础,发挥着“物”与“人”之间的中介

作用。

(3)博物馆教育是在藏品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有效

地使收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

1.非国有收藏单位收藏文物的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文物收藏单位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取得文物:①购买;②接受捐赠;③依法交换;④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国有文物收藏单位

还可以通过文物行政部门指定保管或者调拨方式取得文物。(非国有不可以)

1.博物馆的实物性特征

博物馆必须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品,即实物。这些“物”是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的,负载

着关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的各种信息,是对某种事物的实物见证。没有这样的“物”就不能

成为博物馆。博物馆作为一种事物的运动形式,可以说自始至终是围绕着“物”进行的:

第一,是对“物”的收集和保存。收集保存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

第二,是对“物”的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揭示藏品的内涵,展现其蕴藏的各种有

用信息,从而判定它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或艺术价值。

第三,是对“物”的利用。即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以各种工作方式和方法,为社会教育和有关

学科研究服务。

1.试述博物馆藏品分类的内容和目的

藏品分类:是按一定的分类方法,把同一特征的藏品聚集在一起,一类一类地把全部藏品组

织起来。

分类目的:藏品科学管理、整理研究和提供的中心环节。便于藏品的科学管理便于整理研究、提供使用

分类内容:

?按质地分为金、银、铜、铁、玉、石、陶、瓷、丝、毛、棉、麻、皮、纸、骨、角、牙。

?按用途分:生产工具、兵器、货币、食器、酒具、茶具、交通工具、乐器、礼器、装饰品、家具、科学仪器等。

?按制作时代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按的工艺分:织成、刺绣、缂丝、雕漆、珐琅、金银平脱等。

?按征集来源:考古发掘品、传世品、采集品

?按所属古今族别:匈奴族文物、滇人文物、鲜卑族文物、突厥族文物、南诏文物、渤海文物、回纥文物、畏兀儿文物、契丹文物、女真文物、蒙古族文物、苗族文物、藏族文物、傣族文物、高山族文物

?按所属国文物:日本文物、朝鲜文物、印度文物、波斯文物、大食文物、罗马文物、埃及文物等。

?陈列艺术设计

确定陈列内容设计、陈列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审定陈列内容设计和艺术设计方案;

审定陈列文字、布局和重点;掌握陈列设备加工工艺的质量,从全局出发,协调内容与形式、建筑与设备、局部与整体、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1.基本陈列

由比较稳定的主题、内容、展品,主要是馆藏文物标本和较完美的艺术形式构成的陈列体系

称为基本陈列。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陈列、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中国革命史陈列、故

宫博物院的宫殿复原陈列和历代艺术陈列、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鲁迅生平与纪念陈列等都属于

基本陈列。

1.博物馆陈列

是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

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观众观览的科学、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

/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

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陈列一般分为

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展示的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陈列方式。组织陈列的基本要求有:要

有先进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先进的科学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艺术性和普及型;增

强精品意识,创作陈列精品。设计陈列时分为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两者只要结合恰当,才

是精品陈列。陈列是沟通藏品和观众的桥梁。

1.简述近年来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文物展览及其特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文化产业也随之变化,“一带一路”相关文物展览

也不断兴起,其特色也日益凸显。如,2019年2月,《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

青海》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精品文物442件(套),以青海历史发展为

主线,以农耕与游牧的大视角切入,展示青海文化特征。再如,盛世·和平——“一带一路”下

的唐代文物展。此次展览选取了全面反映唐人社会与生产生活的各类精美文物共99件(组),包括金银器、铜器、玉器、瓷器、陶器等各种材质,展品集中呈现了大唐289年间的辉煌与

壮美。总的来说,“一带一路”相关文物展览的共性是,展览多从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角度,展览以历史发展线索为主线,展出的文物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历史文物、商贸遗物等,且展览的方式大多偏传统,没有过多的新式技术应用。

1.列举三个博物馆陈列并评述

答: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选用相应的陈列室布局。

历史性和纪念性博物馆其陈列通常按历史发展的年代顺序来组织陈列,整个陈列内容为一完

整的系统,各部分之间以及展品组合按逻辑序列排比,各部分首尾相接,陈列空间要求连贯,故宜选用具有上述特征的串联式陈列室组合。例如,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鲁迅纪念馆、陕

西历史博物馆等。

自然类和科技类博物馆的陈列是按学科的类别划分为体系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但在各部分之内则有顺序要求,宜选用并联式陈列室布局,因为这种组合的特点是各陈

列室互不相通,各有各的出入口,适宜此类陈列。例如,浙江自然博物馆。

艺术馆、科技馆(科技史除外)、自然博物馆的生态分类陈列宜选用放射式组合,因为这些陈

列由内容独立的各部分组成,而且各部分内的展品组合也不一-定表现其前后的顺序关系,而放射式组合各陈列室以放射枢纽为中心,满足了这类陈列的要求。遗址类博物馆、陈列有大

型展品的军事和工业博物馆一般用大厅式陈列室,大厅式组合实际只有一个具有高大空间的

大陈列室,适宜于此类陈列,当然,混合式组合也可以为上述类型的博物馆选用。例如,宁

波美术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1.有学者说博物馆陈列“形式是手段,研究是核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博物馆是个主要通过陈列展览向观众进行知识传播和公共教育的非正规教育机构,陈列展览

是博物馆传播先进文化、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主要手段,是博物馆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和服务的主要形式。因此,做好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不仅是博物馆经营的主要内容,也是衡

量一个博物馆经营绩效的主要指标。

众所周知,博物馆陈列展览是一项基于传播学和教育学的,集学术文化、思想知识和审美于

一体的,面向大众的知识信息和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目的是进行知识传

播和公众教育,“知识性和教育性”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目的。因此,对博物馆陈列展览来说,其选题及其内容策划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关键,而形式设计则是对陈列展览内容准确、完整、生动的表达。即内容是核心,形式是手段,并且形式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内容表达和传播的需要。

1.简述博物馆组织陈列的原则

①主要原则

(1)先进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2)先进的科学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艺术性和普及性。

(4)增强精品意识,创作陈列精品。

②基本程序

首先要研究并确定陈列的主题、基本内容和预期达到的目的;

第二,要选择、征集必要的文物标本和辅助展品;

第三,要深入地进行陈列内容、展品研究,拟定陈列大纲和计划,研究文物组合;

第四,要进行陈列艺术形式研究和设计;

第五,要进行辅助展品和必要设备的设计和制作;

第六,要进行现场安装和布置;

第七,在每一个工作阶段都要进行必要的评估和进行必要的修改。

1.试论高新技术在博物馆陈列上的应用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电子显示、感应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得到不断应用。博物馆通过新技术来实现特殊的展示效果,使陈列能够

彰显个性、展览的展示效果更为显著。高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使陈列展览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呈现出艺术化、科技化、互动化和趣味化的趋势。由此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的欢迎,到今天,新技术基本上已经成为傅物馆大中型陈列设计中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它将原来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展品、色彩、灯光等组合而成的较单一陈展形式,扩充到三维、感知、交互、智慧化的体验式陈展形式上,从而极大的增强的展览的趣味性和公众的参与性,

让观众得以感知以往紧锁在展柜里的文物,体验各种身临其境的场景,使展览形式生动起来、文物“活”起来、知识变得易接受起来。如此多的优势,使新技术的应用成为博物馆陈列展览

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新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陈列已打破了原有的陈列手法如何根据陈列的

现实需要和总体效果引进科学技术,使展览多一些现代化的诠释手段给观众在听觉视觉感官

上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之形成兴奋点不仅可以解除观众视觉疲劳还可以增加观众与展品沟

通交流的手段使博物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方式VR虚拟现实,投影,数字化等)

/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为博物馆陈列方法的革新提供着技术上的条件,也影响着博物馆陈

列理念的转变。使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突破了过去以展柜文物、文字图版、展墙图片为主

体的陈列模式和线性、平面化的陈列形式,而逐渐呈现多元化、网络化、多维化的趋势。博

物馆陈列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博物馆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媒介,如何更加快捷、高效地传

递信息,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接受信息,是博物馆陈列设计不断探寻的目标。新型科技手段在

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突破了时空、环境的制约,将传统的陈列转化为一种观众参与体验的艺

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全新艺术形态。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类先进科技手段的在

各类型的博物馆陈列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多媒体

技术、展品数字化、互动体验技术、计算机程控技术

1.概述叙事型展览的特点

作为一种叙事媒介,叙事展览区别于其他叙事媒介的最大特征就是连续变化的空间。在这样

的空间中,观众的认知特征也产生了相对于非叙事展览的新特点,完全不受控制的参观动线

会打破叙事的逻辑线索。构架叙事展览的主要工具是变形的时间线,并在展览中以空间形态

出现。多种叙事媒介的共同作用,让叙事展览超越了其他形态的展览,能给予观众更多的新

体验,也让多线叙事变得可能。叙事展览有自己独特的构建原则,利用空间化的时间线索串

联展览,让多重叙事媒介同时产生作用,通过完形的过程让观众产生自己的叙事解读。叙事

展览的传播优势体现在通过人们熟知的故事讲述的方式来唤起观众的情绪,从而加强观众与

展览的联结度,最终通过展厅空间,讲述具有博物馆独特形态的故事。

1.简述博物馆展览解说的主要方式

讲解的方式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①引导叙述。讲解员在引导观众参观的过程中按陈

列顺序进行解释和说明,既可以前后贯通讲完整个陈列内容,也可以根据观众的要求,讲解

陈列的某一部分。这种方法的讲解气氛较为宽松,适宜于接待零散的观众,是各博物馆比较

普遍采用的讲解方法。②课堂教学。这主要是接待利用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学生。他们有

组织、有计划地到博物馆参观,讲解员参照学校的授课进度进行讲解,讲解中穿插必要的提问。这种讲解方法教学气氛较浓。③总介绍。在观众参观前,先集中地、概括地介绍展览的

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使观众明了将要参观的是什么并对参观发生兴趣,这种方法适用于接

待较大规模的团体。④讨论式。适用于接待有目的地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较少的专业工作者,讲解员与观众边看边讲,不时进行交谈,气氛活跃,双方都有收获。⑤边讲边操作。在讲解

过程中,向观众提供一些模型、复制品或模拟品,让观众“触摸”、操作一番,产生身临其境

之感,加深对所讲、所看内容的理解,这种讲解方法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博物馆采用较多。

1.结合实例谈谈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的关系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藏品主要有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即周口店

遗址各化石地点,而这些化石地点出土的化石标本,就是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

周口店遗址以出土丰富、代表人类发展不同阶段的人类化石而著称于世,在不同时代的四处

地点;与此同时,周口店遗址出土遗物数量之大、已采集到的石制品数量之多、用火遗迹之

丰富、与人类生活休戚相关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之繁多,使之被称为远古文化宝库。那么,

到底要从这些大量的藏品中拣选出哪些进行展出?要用何种形式把这些貌似枯燥的藏品展现

在大众面前,又要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客观准确传递出这些藏品所包含的价值和信息吸引更

多的观众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博物馆人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针对周口店遗址的藏品,博物馆经过了前期大量的观众调查、参照了许多博物馆的展陈案例,经过和展陈团队的反复研究和讨论,周口店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以“周口店遗址的历史和价值”为主题,内容主要表现“发现、发掘、研究和保护利用”等方面,以人类演化历史及时间推移

为主线来贯串,对遗址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展示。

1.我国博物馆传统陈列方法

陈列方法也叫做陈列手段,是陈列内容的表现方式,也是组成陈列艺术形式的基本因素。陈

列方法的选择是博物馆开展陈列工作的首要环节,合理选择恰当的陈列方法,对于表现陈列

内容、组织高水平的陈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博物馆陈列常用的陈列方法主要

有以下几种:

一、系统分类陈列法

系统分类陈列法就是按照展品(标本或文物)的自然属性分门别类地排列的一种陈列形式,

适用于各类型的博物馆陈列,在社会历史和自然历史类陈列中应用较多。例如,自然历史类

博物馆中分科、目、属等类别陈列实物标本的不同层次和类群,在向观众展示标本的细节内

容的同时,可以通过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反映出标本的亲缘关系以及自然界进化过程。

社会历史类陈列在反映某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史时,通常根据文物自然属性的不同,分为

石器、青铜器、陶器、瓷器、书画等不同类别进行展示,虽然是将展示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

单元,但是也体现出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系统性。

这种陈列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简单清晰,使观众对陈列的层次结构和展品内容一目了然,而且,将同类别的展品集中陈列方便了观众的选择参观。但是其缺陷在于如果陈列只使用系

统分类陈列法,会显得内容单一、形式缺乏变化、不利于调动观众的参观兴趣。所以,目前

博物馆多选择将系统分类陈列法与其它陈列手段配合使用。

二、复原陈列法

复原陈列法就是通过科学处理或艺术加工,再现展品或文化遗迹的原生环境的一种陈列方法。复原陈列法可以帮助观众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展品的背景及详细情况,了解陈列的主题和内容。复原陈列法体现着现代博物馆陈列的核心理念,近年来在博物馆陈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衍生出多种类型。

(一)整体空间复原陈列

整体空间复原陈列也称为全景复原陈列,是将文物、标本等展品按照原先使用或存在的状态

布置在原来的地点,还原其原生的空间环境。例如,可以将一处战场、一个工厂、一片森林、甚至是一个城镇搬进博物馆,还原其整体原貌,使观众犹如身处真实的现场中,获得真切的

时空体验。由于整体空间复原陈列完全保持了完整的空间环境原貌和陈列种因素之间的原有

关系,因而无需借助于辅助手段。这种陈列方法适用于各种故居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露天

博物馆,近年来在历史博物馆中也得到了应用。但是整体空间复原陈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对展品及展示空间的要求较高,成本也相对较高;且收展品的限制较大,只有真实和系统

的展品,才能更好地营造出真实的现场感受。

(二)局部场景复原陈列

局部复原陈列是通过科学与艺术处理,在一定的陈列空间部分地复原自然与历史现场的陈列

方法。局部场景复原陈列以原生环境为依据,使用人工制作的替代品来营造场景环境,主要

展品是真实的实物展品,也可以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场景中所使用的背景、道具等

辅助材料,都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制作工艺精良,要想达到精致逼真的程度往往需要设计

人员对目标场景细致严谨的考察,同时要解决许多技术性的问题,所需成本较大。

局部场景复原陈列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陈列,在历史类陈列中,往往与分类系统陈列相配合,

表现某一重要历史瞬间,能够更好地检释陈列内容。在自然类博物馆陈列中通常以生态景观

陈列的形式出现,选取某一自然生态场景,将动、植物标本再现于生长环境中,以显示其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景观陈列起初一般使用景观、照片、投影、沙盘等辅助展品和手段,

表现某一生物主体或局部范围内的小生态。近年来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一些博物馆采用大

型生态环境景观陈列,通过现场采样和调查,在展厅内布置出某一地域内地貌、动物、植物、气候等整体自然环境,使观众身处其中亲身感受不同自然环境和生物物种的特征。纪念类陈

列中采用局部场景复原的方式来还原历史人物生前生活和工作的场景或是历史事件的重要场景,能产生强烈的历史感和真实感。遗址类博物馆通常采取还原遗址发掘现场或史前人类生

产生活的场景的形式,增添了陈列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三)原址复原陈列

原址复原陈列也称为原状陈列,是按文物、标本的群体或文化遗迹现存的原状布置的一种博

物馆陈列形式。与局部场景复原陈列不同的是,原状陈列所展示的文物群体、标本群体和文

化遗迹,必须保持其原来的布局,不得随意增减和艺术加工。原址复原陈列多见于大型的考

古和文化遗址,如宫殿、王陵、村落等均可使用原址复原陈列进行展示,近年来许多考古和

文化遗址采用在遗址发掘地原地保护和进行展示的方法,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原址复原陈

列具有固定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优势是可以为观众提供最真实可感的原生环境,但同时由于

现场陈列,对于文物展品的保护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互动体验陈列

互动体验陈列是博物馆在陈列设计中利用空间、造型、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元素,根据陈列主

题和内容,设置的一个展览情境,邀请观众参与到陈列中,通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使观众

获得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由亲自参与而获取信息、产生思考。互动体验陈列最初产生于科技博

物馆的“触摸展示”项目,改变了以物品为导向的传统陈列模式,使观众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甚至嗅觉亲自体验每一件展品和展项的内涵。这种展示方法具有参与性、趣

味性、教育性的特点,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博物馆陈列,目前已成为博

物馆陈列最为常用的陈列方法之一。随着互动体验陈列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和先进技术手段

的使用,互动体验陈列也衍生出多种形式。

(四)对比陈列法

对比陈列法就是通过打破固有的时空关系,运用逻辑比较的方法,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来

达到鲜明的展示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憾感受的陈列方法。常用的对比手

法有:通过揭示展品的新与旧、过去与现在、多与少、大与小、精与粗、真与假等具有强烈

反差的信息,使观众对展品的特点有更为深刻的把握。这种陈列方法适用于具有对比性的个

类展品,例如,同一地区相同拍摄地点不同时间段的照片放在一起进行陈列,可以使观众直

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进步。对比陈列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同时必须注意展品

的选择,所选用的展品必须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还要具有强烈的差异性,才能使对比陈列

达到最佳效果。

(五)集中陈列法

也可以称为组合陈列法,对某些成套的物品或体积较小的物品聚集陈列,以形成整体印象。

例如在青铜器陈列中,可以按照青铜器使用的礼制来进行排列,不仅能够反映出商周时期礼

仪制度的规范样式,同时也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1.“三部一室”制

我国博物馆现行的机构建置即保管部、陈列部、群工部和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协助

馆长了解、掌握全馆的各种情况处理馆内外的行政秘书事务陈列部主要负责陈列展览的

研究、设计、制作、布置等工作保管部主要负责文物标本的征集、鉴定、研究以及藏品的

管理、科学保护等工作群工部主要负责接待、组织观众、陈列讲解及其他形式的社会教育

活动。这种设置有利有弊。优点是功能统一缺点是学科研究、文物研究和文物征集的横向

阻隔较大。

1.非国有博物馆

非国有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

环境的见证物,由社会力量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经登记管

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非国有博物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博物馆职业道德(国际博物馆协会)

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经1986年11月4日在阿根廷召开的第十五届全体大会一致通过,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制定。它是关于博物馆职业道德的声明,这些博物馆是符合国际博物

馆协会章程规定的。本职业道德所表述的是被国际博物馆界普遍接受的原则。具有国际博物

馆协会会员资格和每年缴纳会费是本“职业道德”的基本前提。本“职业道德”规定了博物馆应

遵循的最低标准。它阐明了由理想的职业行为准则所支持的一系列原则规定。在一些国家,

特定最低标准以法律或政府规章的方式规定。在另外一些国家,有关最低职业标准的指导和

评价可能以“认证”、“登记”或其他评估方式加以规定。在还没有制定此类最低标准的地方,

可以通过国际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国际博物馆协会国家委员会、国际博物馆协会相关专业委

员会获取有关文件。此外,希望各国和与博物馆有关的各专业团体能以本“职业道德”为基础,制定相关标准。

1.建川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全称为成都市建川博物馆聚落,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位于中国博物馆小镇——大邑县安仁镇,拥有藏品8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25件。博物馆以“为了和平,

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分馆,已建成开放24座场馆,是目前国

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目前已对

外开放的陈列馆有抗战文物陈列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川军

抗战馆及抗战老兵手印广场和中国抗日壮士群塑广场;红色年代系列瓷器陈列馆、生活用品

陈列馆、章钟印陈列馆、镜面陈列馆、知青生活馆、邓公词;民俗系列三寸金莲文物陈列馆、老公馆家具陈列馆、中医文物陈列馆;地震系列震撼日记5.12-6.12馆、地震美术作品馆、

5.12抗震救灾纪念馆以及国防兵器馆、航空三线博物馆等。

1.巴西国家博物馆失火导致严重损失,我国引以为戒,颁布加强消防安全检查的文件,

如果有一座博物馆需要你提供安全策略和措施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保护,请问你如

何制定?

为了加强技术防范建设,确保博物馆历史文物、游客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博物馆应不断更新

和完善安全技术防范设备。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确保重点”的方针,树立“安全工作无止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目标,切实加强博物馆的安全防范工作,博物馆应制定重点要害防护部位,如文物陈列室、文物库房、档案室、资料室等。针对要害部门,建议单独安装消防设施。除了在博物馆配置足够数量的POLOPA消防应急箱之外,普通博物馆按规范要求可在室内外设置POLOPA消火栓给水系统,并在馆内设置足够的POLOPA火灾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

标志,且应装在醒目位置:省级博物馆应设置POLOPA闭式自动喷水灭火设备;国家级博物馆,应设置POLOPA气体灭火系统。

另外博物馆还应要求馆内安保人员必须加强消防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了解、

掌握更加先进的安防、消防手段,定期对馆内的P0LOPA 消防系统和设备进行维护检查。检

查的内容主要有:

?要检查气体灭火剂的储存量、有效期、管道压力,启动钢瓶的压力。

?检查保护空间内的封闭情况,门窗的耐压情况,有无大面积与外部空间连接导致泄漏的情况。

?检查消防控制室对气体灭火系统的控制情況。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是否正常。

?对泡沫系统的检查和自动喷洒灭火系统的检查内容大致相同。但是要注意泡沫灭火剂的有效期,是否过期:检查泡沫液是否变质、发酵、有无异味;或露天保存,在阳光

下曝晒。

?受保护的空间的气体喷射时的警示灯、警铃是否好用,警示牌的灯是否好用。

?泡沫系统的泡沫液罐、混合器、泡沫枪、泡沫炮等装置要完好有效。

博物馆内的消防设施的检查检测,要耐心细致,不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认真测试,详

细记录在案,作为维护检测的依据。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POLOPA消防设施的维护检查,是长期不辍的事情,要想保证消防设

施的完好有效,保证博物馆的消防安全,就必须耐心坚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博物馆的

特性使得其在火灾防范方面有一定的脆弱性,更需要细致周到的消防安全措施和严谨规范的

日常管理,这样才能保护好博物馆的丰富文物资源、保护好博物馆游客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P0L0PA 消防应急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防范博物馆的消防安全,更好地推进博物馆的全面

发展。

1.论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创意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商品,也附带文化影响。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的主要

是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与精神享受,文化体验通过有形的文化商品与无形的文化服务,对消费

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了解熟悉其承载的文化观念,甚至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创

意新颖为显著特点的文化创意产品,更是文化产品中的典型,其在充分熟知观众心理后,将

文化元素与生活元素紧密结合,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品还具有带动整体经济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元素从博物馆和相关文化机

构中抽离与借鉴,通过与当代审美与大众生活的相关设计,进入生产与流通销售渠道,促进

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同时也为与之相关的设计、生产、流通部门提供发展契机,进而间接提高文化所在地区的知名度与文化氛围,同时吸引观

光游客与投资者。

文化创意产品是博物馆藏品的延伸,是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在历史信息等方

面不能与博物馆藏品相提并论,但同样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

审美,与观众生活紧密相关,更具实用性。以台湾的文化创意为例,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

成了从设计、制造到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台湾华山文化园区中的故宫书画声电创意展示区,

将声控互动装置、光热感测设备等数字科技与传统书画相结合,重新进行动态阐释,通过家

庭装饰、会展布置等更亲民的形式使博物馆空间外延化。这些文化创意也使民众更深度地体

认传统文化的意境与情趣,做到一种文化精神的沟通与传递。

文化创意产品因其独特的创意风格和生活适用性,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大众审美和国民文化素质,同时以其鲜明的文化元素和丰富多样的形制,有力地增进了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尽管文化创意产品在历史性、学术性等方面逊于博物馆的文物陈列,但在亲民性上却弥补了博物馆的不足,为博物馆与观

众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1.博物馆信息化

是指博物馆工作的各个部门和各项职能都能够利用电脑作为日常工具,并且构成一一个以藏

品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网络平台,从信息技术角度看博物馆信息化至少包含信息管理,自动

化系统,和知识工程等三大门类;博物馆信息化与博物馆现代化互为表里的一个渐进的过程

1.智慧博物馆

智慧博物馆是近年来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狭义地说,智慧博物馆是基于

博物馆核心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系统;广义地讲,智慧博物馆是基于一个或多个实体博物馆

(博物馆群),甚至是在文物尺度、建筑尺度、遗址尺度、城市尺度和无限尺度等不同尺度

范围内,搭建的一个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

1.互联网+中华文化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

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形成更广泛的以互

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文物合理利用新形态,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1.高校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是隶属于大学并建在大学校园中的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构成了近现代大学的文

化景观之一为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高校博物馆又是一面镜子彰显

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大学博物馆是大学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和大学教育和社会责

任的承担者,它在教学科研和公共教育等领域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当前,各具特色

的大学博物馆有的是世界学科研究和教学的中心,有的是反映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先导。大学与博物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做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应当是要面向社会的。

1.论述大学博物馆的历史与发展

新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发展有两个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在这个时期,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对矿藏的勘探需要,高等教育中地质古生物专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自然类博物馆的诞生。如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1956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1952年)、昆明理工大学地学博物馆(5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之物标本馆(1952年)等。另外,出于历史教学的需要,50年代里各个高校在历史系内设立了一批准博物馆机构——文物标本室,如北京师大、华中师大、华东师大、辽宁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都设有内部教学使用的文物标本室。

第二的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加,各个高校开始加大对博物馆建设的力度,先将一批文物室升级为博物馆,同时建立新的专业类博物馆,如重庆师大博物馆(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程及美术馆(1999年)、上海体育学院博物馆(2005年)、上海戏曲学院博物馆(1997年)、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1987年)、扬州大学烹饪文化博物馆(2000年)、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2003年)、长江大学石油科技馆(198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2003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博物馆(2003年)、中南大学矿冶科技史馆(1992年)、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1991年)、辽宁大学自然博物馆(199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2005年)、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200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1986年)、天津大学计量博物馆(1998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博物馆(198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199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2004年)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博物馆建设进入高潮,高校的博物馆建设步伐也大大加快,仅2007年就有十一所高校博物馆开始筹建中。具体是:“大连海事大学的航海博物馆、西安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博物馆、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博物馆、江苏警官学院中华指纹博物馆、兰州大学校史博物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湖南怀化学院易图境美术馆、延安大学路遥纪念馆、安徽宿州学院孟二冬纪念馆、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1.什么是遗址博物馆?说一说其建设意义及你的建议

是用以保护和研究人类历史所遗留的非移动性文化遗产和自然界的遗迹。其中包括城堡、村落、住室、作坊、寺庙、陵园以及有纪念性的旧址和古生物化石现场等。并以收藏和陈列遗址出土物为主使之对公民进行科学、历史文化知识传播的宣传教育机构。其性质为保护、研究和利用。遗址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是遗址出土的文物,收藏社会上的闲散文物为辅。陈列方式以生动再现遗址社会生活原貌,利用动态陈列等手段。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是在大遗址保护、博物馆类的一种型。

1.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一个新类型,是管理教育文化机能变化的机构,有时称邻里博物馆或街区博物馆。由乔治?亨利?里维埃在1971年国际博协第9次大会上首次提出。它既是考察文化机构性质与结构的框架,又是使其民主化的过程。基本理念是博物馆和社区应与生活的各方民联系起来。其与一般博物馆的区别:藏品与遗产;建筑与社区;观众与居民;科学知

识与文化记忆;科学研究与公众知识的区别,主流与非主流的区别。生态博物馆主要分布于

法国、加拿大。

1.在比较生态博物馆和一般博物馆的基础上,陈述一下我国生态博物馆建设发展情况

一般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的区别:

一般博物馆生态博物馆

(传统、主流博物馆)(现代、非主流博物馆)

藏品遗产

建筑社区

观众居民

科学知识文化记忆

科学研究公众知识

我国生态博物馆建设

◎中国已有16个生态博物馆:

贵州四个: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隆里古城汉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

族生态博物馆

广西十个: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贺

州客家围屋生态博物馆、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那坡达文

黑衣壮生态博物馆、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

云南1个: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生态博物馆

内蒙古一个:敖伦苏木蒙古族生态博物馆

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到21世纪我国生态博物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全国各地在建和拟建的生态博物馆(云南称作“民族文化生态村”)约有80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

◎贵州省西北部生活着苗族的一个支系,这一苗族支系的妇女用一支木制长角以及亡故祖先

的头发拌之以黑麻毛线束成巨大发髻,装束极为奇特,又被称为“长角苗”

◎长角苗至今仍保持着简单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他们的风俗习惯内涵十分丰富,其

中以婚嫁、丧葬、跳花坡等最为独特。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

◎寨门的建筑形式多为重檐歇山顶,仿如意斗拱装饰,显现三斗三升。

◎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瓢井以及水碾、石雄、纺车等保存完好,禾晾、谷仓、水碾、石雄;(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堂等建筑物是侗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有旅游资

源开发价值和人类生态保护价值。

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

o隆里位于贵州东南部锦屏县内,距离贵阳480多公里。

o因为古城汉族居民长期生活在城墙内,很少与城外的民族交往,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逐

渐结束不与外人结婚的历史,经过600多年的强势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孤岛”现象。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带来的作用

◎1.生态博物馆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建筑、

景观等遗产。

◎2.生态博物馆促进了当地非物质遗产(无形遗产)的传承、弘扬、发展和保护

◎3.生态博物馆带动了当地旅游特备是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旅游的兴起,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效果明显。

◎4.生态博物馆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一条多赢的解决方案。

◎5.生态博物馆通过自身摸索实践,已经总结出丰富经验。◎6.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改变了遗

产地区和景观地区领导层发展经济的思路

中国生态博物馆现存的问题

1.目前的数量、规模距离我国民族村寨、工业遗产和古村古镇等保护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2.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个全国性的生态博物馆发展规划,也没有生态博物馆建设管理

的“行业标准”和机制,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3.目前的30多个生态博物馆需要在功能和层次上提升;

4.生态博物馆的专业人才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5.人们虽然对生态博物馆有了-定的了解,但相当多的人仍然缺乏基本了解和正确理解,个别知识精英甚至缺少“宽容态度"。

发展探索

除了国际上公认的生态博物馆要素外,我国在生态博物馆建设中也逐渐摸索中-套自身的理解和经验

1.谈谈“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

创新性地做好文物传承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工作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大有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

要文物工作者去挖掘文物背后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紧密结合新时代特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提供文化土壤。从文

物系统来讲,如何平衡好保护、研究、传承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接下来工作的重中

之重。文物工作者应该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文物背后蕴含的各类价值,

顺应新时代要求,改进弘扬传承文化遗产价值的方式方法,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最大限

度促进文物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服务。

首先,创新性地做好文物传承利用,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方面,要真正去挖掘文物所蕴

含的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掘历史文化与我们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丰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这就要求广大文物工作者加强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为文物的传

承利用提供学术支撑。另一方面,要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有新突破,利用各类博

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展示文物价值,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和互联网+中华文明等

举措,让文物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

和时代风采,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来家喻户晓的央

视节目《国家宝藏》,采用新颖的节目方式向大众展示、介绍27件来自9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这类节目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一个道理:让文物活起来,让传

统走向现代,仅仅靠情怀是不够的。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并不应该只是纸面的口号,她应该用一个昂扬的姿态,骄傲地走向时代的前列,用符合潮流的语言介绍自己,进一

步提升文化影响力,才能真正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神。

其次,做好文物的传承利用还应大力推动基于文物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

业的发展首先要注重社会效益,同时也应该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作为事业单位,我们要探索

出一套符合事业单位做文化产业的机制体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文

化事业与基于文物价值的文化产业平衡发展。将这个关系处理好,最终实现文博事业与文化

产业的双赢。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许多文创产品依托于经典文物应运而生,既

具备实用、工艺价值,又蕴含了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以故宫文创产品为例,它不仅起到了

推广、弘扬传统文化、优秀民族精神的作用,同时又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反过来还可以

为进一步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此外,文物工作单位,特别是博物馆,要立足根本,做好学术研究和展览陈列及宣传工作。

推进文化传播能力建设,讲好文物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国家

文化软实力。在展览方面,不仅要完善现有的展陈,提升陈列水平,还应结合新型的互联网

等先进科技平台与技术手段,让更多的公众可以足不出户看到文物、展览,吸引他们的关注,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文物与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更广泛的传播和交流。要做到讲好

文物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还需要做好人才建设与培养,教育部门在学科设置和文博高级人

才的培养机制创新上也应当给予支持。文物部门在人才的激励机制上也要有所创新突破,为

他们创造潜心做事的条件和平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并能长期扎根文物事业。同时,文

物部门应持有开放的心态,充分开放文物资源,吸引高校等机构的学者对其开展全方位多视

角的研究,深入全面挖掘文物价值,培养更多热爱文物事业的年轻人才,实现文博行业更快

且可持续的发展,解决人才断层问题。

文物不仅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一种优秀的文化,其影响力不仅覆盖一个国家,更要把

普适的价值观与人类文明的精华推向全世界。在文物的研究与传承中,我们要加强学术交流,与国外的学者共同探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多视角、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解读中华文明,不

仅我们自己要讲好中国文物故事,还应该让世界也了解中国文化,拓展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广

度与深度,使“让文物活起来”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物

珍存不断走近百姓、走进当代、走向世界。一件历史文物,最重要的不是它价值连城所带来

的某种噱头,更不仅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好奇心与搏人眼球。它所蕴含的象征着中华民族智慧

与精神的内涵,才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与发扬。因此,无论是在文物的研究与宣传、文创产

品的创新与研发,对外的文化交流中,都应以文物的文化属性为根本,大力弘扬历史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树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真正做到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如此方能真正做

到“让文物活起来”,让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全球,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出一条有

中国文化特色的道路。

1.目标观众群

博物馆举办的每一项陈列展览、讲座、电化教育等为观众服务的工作,由于主题,内容,艺

术形式,活动方式,举办时间和所适合的文化程度的局限,总是会对广泛观众中某一部分观

众最为合适,这一特定群体就是举办这项服务所面对的主要服务对象,这一特定的服务对象,在国际博物馆学界称之为陈列展览或某项活动的“目标观众群”。

1.博物馆疲劳

博物馆疲劳即观众疲劳,是指观众体力疲惫、注意力涣散导致中途从博物馆退出,是美国心

理学家鲁宾逊于1928年首先提出。导致观众疲劳的原因有环境因素,噪音、建筑因素,参观空间大小、楼梯、地板等陈列因素等。

1.简述博物馆展览如何更好服务于目标观众群

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了解观众、研究观众、吸引观众、为观众服务是博物馆做好公众

服务的重要环节。坚持“以人为本”,为观众服务是博物馆的根本宗旨。为了解举办陈列展览

和各种服务活动的实际社会效果,增强观众的吸引力,需要进行对博物馆观众的调查研究。

根据公众反馈,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推出贴近观众需求和受欢迎的社会服务,最终获得良好

的社会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注重观众调查工作,增进了与社会公众的紧密联系与交流。通

过观众调查,科学分析公众需求,针对公众开放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观

众宣传、观众交通、教育活动、接待服务等多方面进行了落实和改进促进了参观环境不断改

善和公众服务水平的稳步提升。

陈列是博物馆实现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在新展览筹办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和研究观众因素,做好市场需求分析和观众定位。在邀请专家指导的同时还需组织群众评议,听取受众意见,

立足观众需求进行必要的评估和改进,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良好的社会效果。

学生作为大多数博物馆数量最大的观众群,应努力打造学生的“第二课堂”,作好学校素质教

育的补充和拓展。在专题教育活动推出前,可面向大、中、小学校不同类型的受众开展调查,既达成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又通过采集大量客观的业务数据和信息,为博物馆“有的放矢”开展社会教育项目奠定坚实基础。另外,对接待咨询、讲解、安保、保洁等一线服务人员强

化培训,增强服务意识;立足适应不同观众的文化需求,对常设陈列展览实施调整,着力增

加展示内容的信息量和互动性;拓展网络宣传平台,加强观众沟通,完善网上预约参观服务等。为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的工作方向,应将观众调查和研究列入博物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之中,除日常调查和专项调查外,应定期组织全馆性综合性的大型观众调查,内容涵盖陈展、

社教、宣传、服务等多个方面,摸清不同时期观众构成和变化,分门别类建立科学的观众档案,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博物馆的目标观众群,根据观众类型的不同,分别制定和采取不同的

服务措施和手段。

1.博物馆教育的新特点和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

博物馆教育是在藏品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有效地使收

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

特点:

①博物馆是以真实物品作为自己活动基础的文化机构,充分体现教育过程是人和物的结合;

②是为数不多的非强制性教育机构之一,主要是由自我完善的愿望驱动;

③从观众学习过程来看,是唯一让观众在行走和站立中接受教育的地方。

(①全民的终生教育、终身学习;②以休闲为取向的学习,并非强迫性;③自导性的学习;

④强调全球变化、社区、文化多样性等;⑤信息中心、咨询中心。)

1.简述博物馆教育部门的职责

博物馆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面对不同的需求者时应该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

方法,具有寓教于乐寓抽象于形象的特性,依赖于博物馆的藏品其中包括大量的自然标本、

人文遗物以及大量新式的科技产品等,充分地把馆藏品中所蕴含的各类信息加以研究和诠释

以简洁而通俗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博物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公众提供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化知识

它以形象的展示和各种合理的手段为社会提供博物馆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科技内涵使人们在接

受博物馆教育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1.简述流动展览在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方面的优势

(1)扩大博物馆受众,改变基层博物馆力量薄弱,资源利用率低,满足偏远地区群众需要

等状况。

(2)流动展览一方面可以推广介绍博物馆的主要藏品和重点制作,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其他

博物馆的特有藏品或是优秀展览。无论推广还是引进,都能够促进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合作,

相互学习,也可以使更多的参观者接受更多的知识信息,具有“小投入,大产出”的优势。再者,流动展览有设计灵活,形式多样,投入少,制作周期短,普及性强,受益面广等优势,

可以让更多群众接受知识,获得教育。

流动展览为博物馆创造了更多的社会效益,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博物馆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

信息和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广泛的社会教育,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对于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效益。而流动展览就是将社会效益放在了

第一位,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公众传播更多的知识信息。////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基本职能包括收藏、研究和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传

统博物馆的职能正在被日益更新,发挥其教育功能已然成为博物馆的首要任务。时下博物馆

教育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阵地式展览、临时展览和流动展览等形式来完成。流动博物馆正

是在传统博物馆基础上延生出来的新型教育模式。流动博物馆以其内容简明扼要、展览规模

短小精悍、展览手段轻便等诸多优点,逐渐成为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地方传统文

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满足偏远地区民众求知渴望的一种有效方式。以往,博物馆多

以固定的永久性陈列和各种临时展览吸引观众,实现其宣传教育功能。而今,这种变被动为

主动的流动展览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博物馆服务领域狭窄的不足,使得博物馆的社

会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拓展。

流动博物馆的民众教育功能:流动博物馆以简单扼要、灵活多变的形式活跃于社区、部队、

学校、机关以及偏远山区,成为民众教育的常设教育模式。流动博物馆的这种教育更加侧重

于“人”的教育,从根本上触动着民众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影响着民众去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广阔时空,从而找到共同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

流动博物馆的科学教育功能:所谓流动博物馆的科学教育,它是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

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实物标本展示等多种形式走进校园,

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养成科

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的教育。流动博物馆拥有专业的创作团队,能够制作出针

对于青少年群体的系列完整的科学教育普及内容。因此,流动博物馆是青少年进行科学实践

的重要形式。当然,流动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同样会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吸引广大民众进一

步进行科学探索。此外,博物馆所收藏的科学文献资料也会以流动宣传展板或传单发放的形

式走进民众生活,以实现流动博物馆的科学教育功能,并进一步丰富流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

功能。

流动博物馆的学校教育功能:博物馆教育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阵地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诸多亮点和成绩,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流动博物

馆恰好弥补了传统学校教育的不足。形形色色的真实物件是流动博物馆教育的基础,可以更

档案学概论复习题精修订

档案学概论复习题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档案学概论模拟试卷1 一、填空题(20分) 1、档案中的“实物档案”确立的标准是其所记录的内容、信息的清晰性与确定性。 2、撰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档案,称__简牍档案______。 3、东周以后,石刻档案逐渐增多,最着名的当首推东周初年的十块__石鼓文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有系统内容的刻石文字记录。 4、档案整理的任务是将文件由杂乱状态转化为_ 系统______状态。 档案工作服务方向,是档案工作_ 政治性______的集中表现。 5、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基本动因是传统的档案工作_ 手段和方式___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客观需要,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和尖锐化。 6、音像档案也被称为声像档案或新型载体档案。 7、根据档案价值实现领域和效果的不同,可分为凭证价值和__情报价值___。 8、我国档案馆主要可分为各级国家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和__企事业____档案馆。 9、企业档案馆具有综合性、__专业性____特点。 10、所谓“四分法”基本模式,即把档案学学科体系分为“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叙述档案学”和辅助档案学档案学等四个部分。 11、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既有区别,又有___联系____。 12、档案学基础理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 __档案__与档案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性认识;二是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 13、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经历的三个阶段是现行、__半现行_和非现行。 二、选择题(15分) 1、“档案只要其自身存在就没有‘假’的,而都是‘真’的,‘假’的也是‘真’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档案具有(D) A.社会性 B.历史性 C.确定性 D.原始记录性 2、据现有资料分析,中国对文书和档案最早的称呼,叫做(A) A.册 B.简 C.案 D.卷 3、"档案"一词,见诸于文字材料记录是始于( B ) A.明代 B.清代 C.民国时期 D.建国后

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趋同适应:在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往往能沿着同一生态适应方向发展形成趋同适应。典型例子:生活型、生态类型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由于环境的作用在形态上、生理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改变能通过遗传被固定下类形成不同的类群。典型例子:生态型。生态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称为生态型。 生态因子:环境中凡是对生物起作用的事物被称作生态因子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维持起正常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积温:规定时间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或有效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植物某一生长发育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这是贝格曼规律。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法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由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往往被称为阿伦规律。种群:在特定空间中能自由交配、繁殖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个体集合。生命表:指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个种群特定年龄或特定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根据对同时出生的所有个体的存活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而获得的资料编制而成。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种群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最小面积(表现面积):能够包括群落中大多数植物种类的最小地段。r—选择:一般把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r—策略者:把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者。如山雀、虎皮鹦鹉、k—选择:一般把有利于竞争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k—策略者:把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如鹫、鹰、信天翁、老虎。选择受精: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生境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生境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要想生存必须发生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相关系数:当两个种都存在于所有样方时,一般通过数量数据(多度、盖度、重要值)计算种间相关系数来衡量两种间的相关程度。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频度=某物中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演替顶级群落: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级。植被型(高级单位):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凡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群系(中级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基本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片层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从。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形成的相互依赖、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链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称为营养级。反馈:指系统的输出端通过一定通道,变成了决定整个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正反馈:是系统不断增大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使偏离加剧。其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负反馈:是一种减小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是不断趋向平衡点的行为过程。其作用是保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这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 水循环:水分子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然后遇冷凝结,通过雨,雪,和其它降雪形成回到地球表面,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的物质循环。 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是与岩石,土壤,水,相联系的物质循环都称为循环。水生植物的特点:a、通气组织发达,充分吸收O2。b、机械组织不发达,以适于水体流动和浮力等特性;c、叶片分裂,增加吸收面积。 陆生植物特点:生存环境的变化:缺水:增加吸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能力:空气、土壤、固着性、根系发达,机械 组织发达。 如何统计种群的数量? ①动物:标志重捕法,假定重捕取样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 与样地总数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相等。计算公式:M ︰N = m ︰n N = (M ×n )/m 式中:M ——标志的个体数,N ——样地上个 体总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的个体 数;。 ②植物:样方法。 做样方时应注意:a.样方设置在典型地段;b.取样面 积要能反映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通常,草地:1×1m2、0.5×0.5m2 灌木:2× 2m2 、5×5m2森林:10×10 m2 或100×100m2 c.取样点应是随机确定的; d.样方个数要达到最小 取样量。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方程 其中:N/K:拥挤效应 K:意味着环境空间及其资源供应可供承载的 极限种群密度,又称为环境容纳量。 N:种群大小,t:时间,λ:种群的周限增 长率;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 来历: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同样有离散和连续的两类。 具密度效应、世代重叠的种群增长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 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N=K时,种 群为零增长,即dN/dt= 0;②种群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上 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即每增加一个个体(1/N), 就产生l/k的抑制影响。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 是“J字型,而是“S”型。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 型是在前述指数增长方程(dN/dt=rN)上新增加一项(1-N /K),有人称之为剩余空间。就得到该方程。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 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 重要概念。 生物学含义:种群增长动态是受环境阻力对其个体瞬时增 殖率的修饰和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制约。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类型):均匀型;随机型; 成群型 r—对策者特点: a、不断占领暂时性生境迁移是种群动态过程重要组成部 分;b、非密度制约,生活期大部分时间种群数量处于增 长状态;c、竞争力较小,死亡率高生活周期短; d、分配于生殖组织或器官的能量高繁殖较早或繁殖1-2 次(一生中)。 K—对策者特点: a、生境稳定; b、个体大、寿命长、死亡率低; c、把能 量更多地分配给防御机制和提高竞争能力方面;d、较晚 生殖并重复多次。 r—和K—对策生物的的优缺点: ⑴r—策略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偌,无亲代等原因而死亡率甚 高。但高的r值可以使种群迅速恢复,高的扩散力,又使 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并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 群。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 爆发和猛烈的破产”。 ⑵K—策略者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 但超不过它,所以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是稳定环 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又是保守主义者,当生 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 就可能趋向灭绝。 什么是中度干扰假说?其内容是什么? 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内容: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 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②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多 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中等于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 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他感作用的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生 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 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 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都由一定 的植物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 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 演替的内在因素,至今报道不多,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 要的因素之一。 如何衡量两个物种的关联程度? 种间关联一般用X2 检验(卡方检验); 首先将两物种出现与否的的观测值填入2×2 联列表。 表中a,b,c,d 是实际观测值: a:是两个种均出现的样方数,b:是仅出现物种A 的 样方数, c:是仅出现物种B 的样方数,d:是两个种均不出 现的样方数。 如果两物种是正关联,那么绝大多数样方为a和d 类; 如果属负关联,则为 b 和 c 类; 如果是没有关联的,则a、b、c、d各类样方数出现机率 相等,即完全是随机的。 生物群落总是从极端环境演替到中生环境:水生→湿生→ 中生←干旱 从水生/陆生开始的演替路径是什么样的? 水生演替模式:浮游生物与漂浮大型植物带→沉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浮叶扎根水生植物带挺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湿生草本植物带→中生森林带 演替与波动的区别? 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 向连续的变化过程;而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逐年 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 消费者;4、分解者 哪三个金字塔?哪几个可以倒置,哪几个不能倒置? 1.数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内的生物体的个体数。 2.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物 量。 3.能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产率, 千卡/米2/年。 能量金字塔不能倒置;生物量金字塔有时可以倒置,数量 金字塔大多数都能倒置。(什么情况下可以倒置见书P200)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收获量测定法:用于陆地生态系统。定期收割植被,烘 干至恒重,然后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重量来表示。 2.氧气测定法:多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即黑白瓶法 3.CO2测定法:用塑料帐篷将群落的一部分罩住,测定 进入和抽出空气中CO2含量。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把放射性以碳酸盐()的形式,放 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短时间 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在计数器中测定放射活性, 然后通过计算,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 5.叶绿素测定法:通过薄膜将自然水进行过滤,然后用丙 酮提取,将丙酮提出物在分光光度计中测量光吸收,再通 过计算,化为每m2含叶绿素多少克。 决定植被分布的因素:热和水 地球上有哪些类型的森林?各自有什么特点? 地球上森林的主要类型有4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北方针叶林 热带雨林:由常绿、喜温、耐高温、耐阴的高达30m以上 的乔木组成,并有藤本植物附生。生态系统特征: 生产者:高大乔木、种类组成复杂、终年发育、很少有季 节变化。 消费者:动物区系种类丰富、各类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都 特别多。 生产力: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 常绿阔叶林:指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 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 林生态系统。 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季相变化的、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的阔叶林。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在严寒的冬季,整 个植物群落处于休眠状态,灌木层是落叶的,草木层冬季 地上部分死亡,种子过冬,是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北方针叶林:在寒温带由松柏类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用经济学的原理解决生态学问题。 1、价值理论:资源是有价值的。 2、成本理论:让排污者 破坏环境者付出成本。-------外部性内在性。3、产权理论: 让资源有边界明显的产权。4、市场理论:由市场调查生 产。 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规律。 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 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 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 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 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 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 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 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 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 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 2、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 "三向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 不同植物群落类群的分布,决定于环境因素的综合影 响,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 的结合作用。 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从低纬度到高纬 度热量呈带状分布。 水分则随距海洋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特点递 变,在经向上不同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 水分和热量的结合,导致了气候按一定的规律的地理 性更替,导致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 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从沿 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 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水平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也发生有规律性变化,植物物 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档案学概论》课程笔记-冯惠玲

《档案学概论》课程笔记- 冯惠玲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档案学概论”听课笔记 论:对DA概念(定义)的理解:P5 1、社会性(或社会实践性):DA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与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原始记录物不同,如年轮 2、历史性(或后时性):从时态上讲,DA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所谓“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非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只有基础性支持意义的重要部分 3、确定性:DA内容信息的清晰、确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或:DA所记录的内容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且这些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又是以固化的物质载体形式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是DA区别于最为临近的事物——文物的根本点。 4、原始记录性:这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 简:DA的本质特性:P6 “原始记录性”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还从根本上决定着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对DA的管理无论怎样简便、有效,均不能以伤害DA的本质特性为代价,只能以充分实现其对以往历史事实的原始记录价值为轴心。这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管理方法必须维护被管理对象的本质特性。因此现在各国均以“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为核心的历史主义方法作为DA管理(尤其是实体管理)的基本方法。 简:DA的实存形态: DA的实存形态是DA在现实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中,只有具有DA属性者,才是DA.根据定义,尤其是DA的本质特性,其实存形态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目前DA的实存形态主要仍是各种文书,尤其是文书的定稿——唯一的且可信赖程度最高的稿本。 简:制作时是否有意,对档案的日后管理和档案的功能、价值具有不同的效应。 1、有意看作的优点:为久存,制作材料较好,格式规范,留存较齐全、完整。 缺点:内容往往难以做到客观、真实,常有虚假不实甚至有意作伪,易产生抑恶扬善、报喜不报忧等内容上的偏差、错误。 2、无意制作的优点:无意中留下真实客观的记录,较好地体现DA的原始记录性。 缺点:制作材料的质地不好,耐久性差,书写格式往往不规范,且留存状况不好,不易齐全完整。不利于DA的保存和日常管理使用。 论:准确理解DA的真实可靠性: DA,尤其是它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不是绝对的,准确、客观、真实、正确是相对的不能因此全盘否定DA的真实可靠性。种种不客观、不真实、甚至伪造的DA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真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DA的真实可靠性有至少2层含义: 1、如DA的内容无失实、歪曲、作伪之处,对同一历史事实均有记载的各种信息中它就是最真实、可靠的。因为档案是直接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的原生信息。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社会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1.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躯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的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4.规则系统: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即规范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等)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5.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6.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成。 7.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8.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9.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10.人文区位学:又称人文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1.“第三次浪潮”: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又进入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文明时期,他称该时期为“第三次浪潮”。也有人称之为“第四次产业革命”. 12.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

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1、三个二级学科:图书、情报、档案学管理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创成一级学科,档案管理学 2、是档案管理学的基础课程 是从事文员、秘书的技能课程,以下是8大技能 技能: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档案保管期限登记、编目)、检索、利用(用于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科技建设、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编辑研究、统计做公务员的总的要求:档案学管理、秘书学、办公室管理 档案学概论 第一章、档案 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与沿革 一、中国档案的起源 二、我国档案的形式和名称的演变与沿革 第二节、档案的定义 一、档案的定义 定义: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社会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音等不 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产生的条件 档案的产生是逐渐历年产生的。恩格斯说:蒙昧、野蛮、文明。今天的文书,明天的档案。 条件如下: 1、进入文明时代后,记录符号、文字记录 2、随生产实践发展,语言文字完善,出现了有条理的信息记录 3、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有条理信函及应用 4、有条理的信息用完后为了日后查考保存起来,形成档案 二、档案的基本含义 (一)、档案是各种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二)、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记录。 注: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归入档案。 (2)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 (3)按照一定的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三)档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档案信息的载体 载体形式:甲骨档案、简牍档案(竹简+木椟,这在战国至两晋产生最多,尤其是秦汉)、金石档案(青铜+石刻)、缣帛档案(细绢档案)、纸质档案 2、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 (1)从档案信息的处理技术即档案信息记录在载体上的方法看 刀刻、手写、印刷、晒制、摄影、录像、激光扫描等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1.0分)1.0 分A、 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 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 2分A、 枝干 B、 根部 C、 叶片 D、 土壤 3 A、 湿度 B、 惰性气体 C、 云量 D、 我的答案:C 4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1.0分)1.0 分 A、 压舱水 B、 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 运河的淤积 D、 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5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 辐射平衡 B、 空气温度 C、 湿度 D、 土壤 我的答案:D 6 (1.0 A、 时间长度 B、 变化强度 C、 影响范围 D、 造成后果 7 A、 B、 C、 D、 8 (1.0分)1.0 分 A、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 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D、 大气控制着气候,因而决定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B、 6% C、 3% D、 1% 我的答案:D 10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滞留()吨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1.0分)1.0 分 A、 1220亿 B、 1200亿 C、 220亿 D、 20亿 11 (1.0 A、 B、 C、 工业 D、 农业 12 1.0 分A、 澳大利亚 B、 挪威 C、 加拿大 D、 俄罗斯 我的答案:A 13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1.0分)1.0 分 A、 42% B、

(完整版)《档案学概论》课程笔记-冯惠玲

“档案学概论”听课笔记 论:对DA概念(定义)的理解:P5 1、社会性(或社会实践性):DA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与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原始记录物不同,如年轮 2、历史性(或后时性):从时态上讲,DA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所谓“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非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只有基础性支持意义的重要部分 3、确定性:DA内容信息的清晰、确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或:DA所记录的内容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且这些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又是以固化的物质载体形式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是DA区别于最为临近的事物——文物的根本点。 4、原始记录性:这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 简:DA的本质特性:P6 “原始记录性”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还从根本上决定着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对DA的管理无论怎样简便、有效,均不能以伤害DA的本质特性为代价,只能以充分实现其对以往历史事实的原始记录价值为轴心。这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管理方法必须维护被管理对象的本质特性。因此现在各国均以“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为核心的历史主义方法作为DA管理(尤其是实体管理)的基本方法。 简:DA的实存形态: DA的实存形态是DA在现实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中,只有具有DA属性者,才是DA.根据定义,尤其是DA的本质特性,其实存形态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目前DA的实存形态主要仍是各种文书,尤其是文书的定稿——唯一的且可信赖程度最高的稿本。 简:制作时是否有意,对档案的日后管理和档案的功能、价值具有不同的效应。 1、有意看作的优点:为久存,制作材料较好,格式规范,留存较齐全、完整。 缺点:内容往往难以做到客观、真实,常有虚假不实甚至有意作伪,易产生抑恶扬善、报喜不报忧等内容上的偏差、错误。 2、无意制作的优点:无意中留下真实客观的记录,较好地体现DA的原始记录性。 缺点:制作材料的质地不好,耐久性差,书写格式往往不规范,且留存状况不好,不易齐全完整。不利于DA的保存和日常管理使用。 论:准确理解DA的真实可靠性: DA,尤其是它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不是绝对的,准确、客观、真实、正确是相对的不能因此全盘否定DA的真实可靠性。种种不客观、不真实、甚至伪造的DA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真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DA的真实可靠性有至少2层含义: 1、如DA的内容无失实、歪曲、作伪之处,对同一历史事实均有记载的各种信息中它就是最真实、可靠的。因为档案是直接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的原生信息。 2、如有失实、歪曲、作伪乃至伪造之处,其不实之客观事实,也恰是由DA这一实存形态来予以记录、固化并示之世人的。DA只要其自身存在,就没有“假”的,“假”的也是“真”的。 简:DA与信息的关系: 逻辑上是种、属概念的关系。 DA是一种最真实、可靠、最具权威性与凭证性的原生性固化信息。从根本上体现着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而信息理论认为: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是信息的根基所在,没有或确定性、可靠性程度差的信息没有什么价值。所谓“错误、混乱或不可靠的信息还不如没有信息人类社会对信息的依赖、需求程度越高,对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的要求程度也就越高。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DA是一种最重要的信息,是信息之根——确定性与可靠性的最高体现形式和实存形态。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9) 学院专业级班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 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它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雷克斯 C、霍曼斯 D、帕森斯 2.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 )。 A、奥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宾塞 C、埃米尔?涂尔干 D、马克思?韦伯 3.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4.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常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5.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是(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6. 孙本文认为社会的四大要素是:地理要素、生物要素、( )和心理要素。 A.经济要素

B.政治要素 C.文化要素 D.社会要素 7. 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这是指( )。 A.户籍 B.身份 C.单位 D.契约 8.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9.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学中称之为( )。 A. 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 大众 D.公众 10.马克思主义群体动力观认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是( )。 A.组织环境 B.经济关系 C.群体利益 D.群体凝聚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 1、社会学: 2、生活方式: 3、参照群体: 4、社区行动: 5、社会现代化:

南林景观生态学考点整理

景观生态学考点整理 第1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景观生态学20世纪30年代在欧洲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 重视。现代景观生态学→1.欧洲景观生态学(偏实践) →2.北美景观生态学 ●19世纪初,现代植物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先驱洪堡把景观作为科学的地理术语提出,并 从此形成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的景观含义。 ●19世纪中期Haeckel把研究生物和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之为生态学。 ●自20世纪30年代德国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1939)提出景观生态一词以来,景观的 概念被引入生态学并形成景观生态学。 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习性和生活习性及其与生存环境所有关系的总和。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E.Haeckel 1866年《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次提出) ●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进化论物种起源的“自然选择”和“最适者生存”两项基本原 则上。 景观: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相互那个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1986,Forman & Godron)狭义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而空间单元。 (景观具有异质性尺度性)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动态变化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1)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 斑块:是景观的空间比例尺度上所能见到的最小的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连接度,节点及中断等是反映廊道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 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地域,是种重要的景观元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都是构成并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不仅是经管结构、功能和动态描述更为具体形象,而且有利于考虑经管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比较他们在时间上的变化。 (区分这三种与观察尺度相联系,往往具有相对性。某一尺度上的斑块可能成为较小尺度的基质,也可能是叫大尺度的廊道的一部分。

(完整版)生态工程学期末考试考点[1]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生态停滞:当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输入量大于输出量,且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过度输入的物质和能将以废物形式排放到周围环境中,或是以过剩物质的形式积蓄于生态系统中,这样就造成收支失衡,原有协调结构与功能失调,导致环境污染。 4自组织理论:生态系统通过反馈作用,依照最小耗能原理,建立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使之发展和进化的行为。 5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6生态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为生态位。 7自我设计:系统不藉外力自己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 8环境的时间节律:由于光照的周期性变化,地球上的温度、湿度、降水等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对于每年、每月、每日的不同变化动态分别称为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另外还有季节变化。这些变化称之为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 9机能节律:生物的机能节律也称之为律动,这种机能节律与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机能节律也分为年周期、季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这些周期性变动称其为生物的机能节律。 10湿地:是一个介于典型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水的存在为特征、其土壤与邻近的高地明显不同、供养的植物适应湿生条件) 11生态恢复: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12最小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小于或接近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该基本物质即为限制因子。 13物种耐性限度:每种生物有一个生态需求上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两量之间的幅度。 14山地:许多山岭、山谷连绵交错组合而成的地区。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地质复杂。15沙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干扰,形成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称为沙地。 16废弃地: 17加环:在一个生态系统或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或生产流程中,增加一些环节,改变食物链结构,扩大与增加系统的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以发挥物质生产潜力,更充分利用原先尚未利用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促使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途径畅通,此称为加环。 18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利用土地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水进行处理,同时又利用其中水分和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设施。 19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20矿山废弃地:指采矿活动所破坏和占用、非经整治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包括裸露的采矿岩口、废土(石、渣)堆、煤矸石堆、尾矿库、废弃厂房等建筑用地,地下采空塌陷地及圈定存在采空塌陷隐患的荒废地等。 21矿山复垦: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矿山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2海滩生态工程:利用海滩及海岸带的第一性生产力为主要成分组建的海滩生态工程,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