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当代小说

现当代小说

现当代小说
现当代小说

鲁迅(周树人)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的态度:鲁迅对传统的确是严厉批判,是决绝的态度,甚至很偏激,对典型的,也就是《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之口,把中国历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而传统中国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鲁迅做的不仅仅是批判,在此基础上,他也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对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并不是一味的否定。国民性批判思想: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国民性的猛烈的批判。《阿Q正传》中“丑陋的中国人“的代表,有时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甚至是恶心,因为这真是给我们的同胞揭了短、露了丑。这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写出国民沉默的魂灵来,通过阿Q我们重新发现了自己,以及我们周遭的许多落后的行为习惯,乃至心理模式、民风民性。鲁迅在揭示落后的国民性的同时,总是那样深沉地思考我们民族的处境和命运,完全是基于他对中国传统和国民性的深入了解,给予思想启蒙的要求,有鲁迅自己深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思考,外来的影响只是某种启发和促进。

《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又是成熟的标志:首先是阅读中如何把握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三是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其次是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的

突破,表现在题材的变革、取

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

的体式两个方面。再次,又表

现在揭示灵魂的深,突破了传

统的写法,并对后来小说的创

作有极大的示范与影响。最后,

是注意鲁迅小说艺术格局和语

言方面的突破与创新。《呐喊》

里面十多篇小说,每篇都是新

形式。中国现代小说从鲁迅这

里开始,又在鲁迅这里成熟,

并且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

展的重要源头。

郭沫若

较多时代隔膜的作品怎么去理

解:郭沫若的作品有很多不同

的评价,形成了“两极阅读现

象”,《女神》就是这样的作品,

所以读《女神》应当从作品到

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的关系

中去寻找历史现在感,理解当

年《女神》热的原因,而不是

局限于对文本的分析。最好采

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直观感

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

名理分析,才能站到一个更宽

容也更有历史感的角度去理

解。适当关照作品与读者之间

互动互涉的“阅读场”,才更有

可能接近历史原貌,对文学史

经典的阅读才不至于陷入偏颇

的两极。

评价《女神》中的《天狗》:《天

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狂躁、

焦灼,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句式,

给人一种异乎寻常的冲击。但

是慢慢回过头再看一遍的时候

结合“五四”运动时期的背景

的话就可以发现“我”很伟大,

威力无穷,但还是会有暴躁的

心态。最后立足于前面的两次

阅读后发现《天狗》所表达的

那种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

是如何充分代表和满足了“五

四”青年的普遍心态的,就不

难理解郭沫若为什么会写出这

样的作品,是那样的极富时代

色彩的阅读风气,甚至也是一

种不可重复的特殊之美。

《女神》中《晨安》评论:这

首诗初读起来有些刺耳,让人

感觉怪异,但其实郭沫若是以

不讲形式作为一种形式,一种

追求坦直、自然、原始的形式;

以“不像诗”来表现一种新的

诗体,有意对传统的温柔敦厚

诗风来一个冲击,造成猛烈的

审美逆差。可以读出跟随者作

者有着一种新鲜的感觉,能感

受到作者的新意,每个读者也

会有不同的理解。

创作道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五四”时期,

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女

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

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

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

神需求。第二时期是三四十年

代,变为“诗人到社会活动家”,

文人普遍感时忧国的时代风

尚,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就是这样有代表性的作品。第

三时期是中国内地解放后,身

居高位杂物缠身,虽仍不时动

笔,却没什么代表作品。

茅盾(沈德鸿,字雁冰)

“社会剖析小说”:茅盾先生反

映在以《子夜》为代表的“社

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

新的文学范式,要把总的“时

代情形表现出来”,并特别注重

反映社会变革阶段的重大事件

和斗争。茅盾所主张的文学“表

现人生”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

性,认为小说应担当起唤醒民

众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他又

主张小说应该真实地挥写人生

情理,反对把小说写成“宣传大纲”,转而剖析社会,这种观点也的确使他的作品走向了一种新的文学范式。

《子夜》吴荪甫悲剧中带有悲壮:茅盾成功塑造了吴荪甫这个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塑造过的民族资本家的人物典型,茅盾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中毫不掩饰他在思想上的反动性,另一方面,茅盾对自己笔下的男主角赞赏几乎不加掩饰,即使倒台崩溃,也落得像个巨人,并因此而透露出某些悲剧感。吴荪甫是在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第一代企业家的代表,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资产阶级形象中出现得最早、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个,他的悲剧是中国现代企业家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剧,甚至是带有某些悲壮的意味的。《子夜》的艺术特色:《子夜》有几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二是“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三是拥抱真实。基于这几个特点,茅盾在《子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那就是他的史诗性、时代感和对文学的本体艺术追求与社会功用双重重视,并尽可能将两者结合,有“感情地去影响读者”。

老舍

创作特色与贡献:一是对文化与民族性问题有深切的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美。二是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世态,是那么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味。加上其表现形式又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三是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

突出的地位。

“市民世界”:老舍的“市民世

界”中活跃着三种类型市民:

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

市民。给人印象最深、写的最

成功的是“老派市民”形象,

有《老马》中的老马,还有《牛

天赐传》里的牛老四,《四世同

堂》里的祁老太爷、祁天佑,

《离婚》里的张大哥等等,都

表现了老舍对“老派市民”形

象批判的文化劣根性,我们会

发现,老舍不激进,不追赶时

潮,在批判传统文明的同时,

对外来的思潮包括西方资本主

义文明,也吃一种非常谨慎甚

至排拒的态度。

《骆驼祥子》祥子悲剧的多重

含义: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谋

生,他“作一个独立的劳动者”

的善良愿望的毁灭,是有社会

原因的,他是被腐败的环境锁

住,而不得不堕落。在那个城

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沦落的

社会,也是为金钱所腐蚀的畸

形的人伦关系。祥子被物欲横

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

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从

祥子的悲剧中看到了老舍对城

市中“欲”的嫌恶,对城市人

伦关系中“丑”的反感,都是

出于道德的审视。

“京味”形成的因素:“京味”

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

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

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

文化趣味。老舍的语言艺术也

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

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成功地

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

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

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

不雕琢。所使用的语词、句式、

语气一直说话的神态气韵,都

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

约渗透着北京文化,所以形成

了“京味”艺术。

曹禺

两种创作心理状态:曹禺创作

过程中有现实的批判情绪和神

秘的冥想交织的情况。他说写

作时“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

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

而,他同时又说“《雷雨》对于

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

绪蕴成我对于宇宙间许多神秘

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曹禺写其他剧作时也有类似的

情况。显然并不同于那种冷静、

理性的作家,曹禺创作剧本时

的状态类似于诗人写诗,是主

要依仗灵感、情绪、想象,甚

至冥想的。可以看出剧中人无

论是有罪还是无辜,总是悲欢

无偿、生死无据,他们在人世

间的际遇根本没有绝对的理由

可言,也许正是这种不确定性

和神秘性,才构成了曹禺剧作

的丰富与生动。

《雷雨》谁是主角:我认为是

周朴园,因为全剧都是围绕着

他来讲述的,他是一家之长,

他的权威是绝对的,这符合儒

家的家庭伦理原则。他曾与侍

萍公开同居三年,生育了两个

儿子,本可以跨出封建的那一

道门槛,可最后还是抛弃了侍

萍回到了本阶级的阵营。他对

蘩漪的问候只是一种义务式的

关心,而不是夫妻真情。作者

突出周朴园这个“吃人的人”

实际上在更大的范围内也摆脱

不了被吃的命运,在痛恨周朴

园的个人品质上,更是反思一

些历史因袭和社会制度。

繁漪的性格内涵:繁漪敢爱敢

恨、不计后果的突出个性给人

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从情欲的解放中体味到精神的自由,重新找回丢失已久的生命力。对周朴园表面的对抗更像是由失望和绝望产生的报复心理的表现,而不是她思想觉醒、追求个性的表现,她在潜意识中其实仍然备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

沈从文

“京派”小说的共性:一是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出于对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品性的不满。二是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他们乐于追寻过去,从平凡的人生命运中细加品味,寄托一定的文化理想。三是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他们最拿手的还是抒情体小说,这方面他们有着突出的贡献。

《边城》的艺术特色:《边城》所展现的是一个完满而自足的“湘西世界”。他所独有的那种偏于表现单纯、素朴生活,并常与现代繁复生活相对照的作品的“牧歌式”作品,更注重自己进入阅读状态后的那种梦幻感和超离感。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边城》的自然景致与人事民俗的融合,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湘西与都市的文化内涵及得失:沈从文主要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力图通过湘西本真和原初的眼光来呈现,从而保留了那个世界的自在行和自足性,

生动复现了楚地的民俗、民风,

写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乡土风

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底层人

民的生活图景。而与“湘西世

界”相对照的现代都市的病态

文明景观,则是表现在都市两

性关系虚假性的揭示的不遗余

力。两个世界的对照,有着文

化审美与观照的功能。

张爱玲

《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

和《茉莉香片》为代表。像是

一则爱情传奇,而且有一个有

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式的结

局,但故事表面下却蕴涵着深

重的悲哀。

“上海传奇”:《金锁记》《红玫

瑰与白玫瑰》《花凋》《封锁》

都发生在上海的公馆、公寓、

或者“车厢社会”里。

《金锁记》七巧的心理:前一

部分写了姜公馆二奶奶曹七巧

的一天,一个女人的婚姻及生

存状况通过对话、事件交代出

来。后一部分是七巧带着一双

儿女分家单过后的生活。七巧

就像是一头困兽,一生都在欲

望的牢狱中挣扎。她在大家庭

中受排挤、得不到尊重的地位,

而她的儿女的悲剧更是她一手

操纵的。其实“在人身上的枷”

人性的无形枷锁才是永远无法

解除的桎梏。

意象艺术特色:张爱玲笔下的

女性多是时代夹缝中的没落淑

女,对那种新旧时代交叠下的

女性命运的确极为关注,对女

性的心理挖掘也非常深刻,她

笔下的系列女性形象,深切地

传达了张爱玲对人生的特殊感

悟以及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

考。不仅表现在她所有的“市

井小说的色彩”还在于“旧小

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这

种“西方现代小说的情调”,有

外来小说技巧或现代派手法的

因素,也有张爱玲英文文字训

练的因素。

穆旦(查良铮)与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或称“中国新诗”

派,是指40年代出现的一群具

有现代主义诗歌倾向的青年诗

人。得名自1981年出版的《九

叶集》,收录了穆旦、唐祁、陈

敬容等九位40年代诗人的诗

作。

二十年代诗歌发展轮廓,以及

四十年代诗歌创作的趋向:20

年代末到30年代,一方面,伴

随着革命文学的勃兴,后期创

造社和太阳社的诗人们将政治

使命与诗歌结合,另一方面,

以戴望舒等人为代表的“现代

派”诗人群的崛起,都使得一

种间接性的传达,并将智性的

思考融入抒情意象的构造之

中。到了四十年代,新诗的发

展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一是

历史意识的浮现,二是诗歌散

文美的追求,三是新诗现代性

的拓展。40年代诗歌创作趋向

可以看出九叶诗派的形成是有

其动力和渊源的。

“感性与知性融合”和“新诗

戏剧化”的诗歌美学主张:寻

求感性与知性的溶合,抽象玄

思与官能感觉的统一,将内在

经验转化成内蕴深厚的意象,

是九叶诗人追求的一种新的经

验方式,由于有了知性的烛照,

诗人情感外化而成的“意象”

才具有成熟凝重之美,完成对

经验的非个性化呈现。而新诗

戏剧化是九叶诗人提出的实现

新诗现代化的主要方案,现代

人生日趋复杂丰富,人的意识

也随之变得充满更多的冲突,

要捕捉表达这种人生现实,必须扩展诗歌的变现方式。

穆旦诗歌的主题:往往不像其他叙事类的作品那样明显,可以简扼地提取归纳。二是“丰富,和丰富的痛苦”这一句诗来表述。三是经常出现的主题,表现“残缺的我”。

三个创新:第一,就是戏剧张力的构造,他的诗作,读者会发现他十分偏爱从对立、矛盾的地方着笔,通过两种互相反对的力量的较量,形成诗歌曲折深入的表现力。第二是“用身体来思想”验证了诗歌想象力对现实、观念、感觉的重新组织能力。第三是对传统诗意的反动,主张要以特殊的现代经验为表现对象。

穆旦诗歌“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以及“非诗意”词句写诗的特点:所谓“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不但拓展了诗歌表达的功能,也可能更适于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难懂”,往往就难在这种复杂的纠缠中。把握其“张力”的诗艺,才能解读其含义,欣赏其特殊的诗美。在语言上,穆旦也表现出一种“非诗意”的反叛的姿态,将新诗从封闭的“诗歌语言”的狭隘中解放出来,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往往表现为用词的典雅,诗境的含蓄,语言的暗示性等,形成了一种幽妙醇美的诗风。

现代散文五家

“五四”散文格外发的状况及原因:30年代,散文创作异常丰盛,从1932年至1937年间结集出版的散文集就有五百种左右。首先,这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文体,没有严格的约束,没有一定的“作法”,散文更加

易于掌握,写的人也就比较多。

其次,散文是一种个人化极强

的文体,与“五四”时期强调

个性、张扬自我的社会思潮相

一致。再次,是因为“化传统”

化得比较好。最后是近现代中

国报刊事业的逐渐发达,使得

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急剧扩

张,也促进了发展。

周作人散文的“涩味”与“简

单味”:“涩味”是周作人指出

一种理想的文体应当是在纯粹

口语体文章的基础上,加上“涩

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

对所谓涩味与简单味,周作人

这里考虑的主要是“文词”因

素。一是文词之“涩”,,二是

在于他文章的“隔”,三是“简

单味”,具体说,就是不肯修饰

太过,不故作高深,语言以白

话口语为主,写来简练无华,

用小孩的眼光来看待就可以造

成“简单味”。

冰心与朱自清创作风格异同:

冰心与朱自清的作品都是很缜

密、漂亮风格的散文。相比之

下,冰心比较善于情感表达方

式,她那种行云流水的语体特

征,将白话文、文言文等的文

学语言,成为了文学语言的典

范,还有其独有的“新文艺腔”。

而朱自清擅长写景与抒情,对

声音、色彩的明锐感觉,巧妙

运用比喻、联想构成细密、幽

远、浑圆的意境。

“闲话体”与“独语体”不同

特征:“闲话”和“独语”指的

不仅是现代散文的内容,而且

更是与其内容相联系的话语方

式、结构方式及文体风格。“闲

话风”的散文追求一种日常交

流的语境,以聊天、闲谈的方

式结构文章,通常有种开放的

格局,风格上也讲求娓娓而谈,

“信口信腕”。“独语”则与“闲

话”相对,是一种内敛式的话

语方式,注重内心的自我满足,

强调独立、孤独的生命体验,

风格上也比较偏向奇崛与陈

思,代表作家是何其芳。

赵树理

评价与文学思潮的关系:评论

界对赵树理小说的艺术性和文

化上的“保守性”的批评是与

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

分不开的。70年代末以来,人

们对文学“一体化”的厌恶,

对“文学民主”的向往,对文

学多样化的要求已成为时代潮

流。随着改革开放,现代化进

程的展开,在取得巨大效益的

同时,种种负面效应如拜金主

义、道德败坏、贫富差距增大、

分配不均等出现。传统文化的

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出

现了“国学热”,民俗、民间文

化被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一部

分而受到注意,这正是这种文

化思潮的反映。

文学贡献与局限:赵树理在小

说语言和艺术形式的民族化方

面进行了自觉的探索,人物放

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放到矛

盾冲突中进行塑造,通过语言

和行动展示人物性格,不作静

止的心理描写。这样的语言和

艺术形式切合农民的口味,也

会让知识分子有别开生面之

感。但是赵树理在认识上有其

狭隘的一面,他过分地强调中

国民间文化传统,对“五四”

开创的新文化传统认识不足

《李家庄的变迁》就暴露了这

一弊端,忽略了掩盖这一倾向。

《三里湾》矛盾:是歌颂合作

化运动的,更多地体现了作者

对农村情况的观察,对农村应

如何发展的思考。第一,他没有按照互助合作运动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作全景式描写。第二,他没有把农村所谓的两条道路斗争写得那么尖锐剧烈、营垒分明。第三,他发挥了作者善于从家庭人伦关系变化这一角度表现农村变革这一特长。第四,他没有把农村的发展写成仅靠合作化就解决问题了。第五,他虽然以“大团圆”的方式作为结局,但没有把落后人物的入社写成思想观念问题得到解决的结果。第六,和以往的创作一样,作者过分粘着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样板戏”

如何辩证评价“样板戏”:“样板戏”在中国的遭遇是富于戏剧性的。“文化大革命”中它被捧到了天上,成了无产阶级解决自己的文艺方向的标志。“文化大革命”后,随着江青一伙的垮台,它收到批判和否定。“样板戏”和它的前身都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今天复演“样板戏”是理论界的任务之一,就是指出其问题所在,对它作出辩证的评价,以帮助群众对它作正确的鉴赏。

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形象的塑造:《红灯记》“赴宴斗鸠山”中的李玉和,先调侃后大义凛然,让鸠山的伎俩——破产;《智取威虎山》“舌战栾平”中的杨子荣,突遇意外,沉着镇定,利用矛盾,出奇制胜;《沙家浜》“智斗”中的阿庆嫂,柔中带刚,巧施手段,牢牢掌握主动权。这三个角色都被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与敌人面对面的较量,取材于革命历史斗争,情节曲折,斗争激烈,悬念丛生,富裕传奇性。

“样板戏”艺术成就:“样板戏”

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

了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一、写

实与虚拟相结合。二、打破主

演体制,调动各种力量为剧情

和塑造人物服务。三、音乐创

新。四、念白的个性化、通俗

化、生活化。它对当代中国生

活的想象和审美诸方面与当代

中国观众有较多的契合,它化

“雅”为“俗”,为京剧、芭蕾

舞等扩大观众做出了贡献。

朦胧诗

朦胧诗的论争从学术讨论演变

成政治运动的原因:朦胧诗的

“朦胧”问题引起社会的注意,

是顾城在一个非正式刊物上发

表的几首小诗开始的。后来在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围绕着一

种诗歌的创作展开的论争长达

五六年之久,既没有得出最后

的结论便不了了之,最后从学

术讨论形成一场政治运动。

朦胧诗的美学特点:首先,人

们不但发现朦胧诗对封建思想

和国民性的批判,正是“五四

“新文学未完成的主题,它在

启蒙主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探

索的创新精神两个方面,实现

了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

的对接。其次,通过这场论争,

朦胧诗由原来的自发的分散的

探索性艺术创作,演变成了一

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

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

中国化。最后,伴随着轰轰烈

烈的论争,朦胧诗不断涌现出

来的创新观念和先锋精神,不

但对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产生

了影响,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

作的探索者。

北岛、舒婷、顾城诗歌比较:

舒婷是朦胧诗中最早得到大家

认同的诗人,与北岛、顾城的

情况有很多共同之处,都经过

了地下流行才发表的过程,都

没想要迎合主流,都是真正的

情感流露。在众多朦胧诗人中,

北岛的态度最为激进,思想最

具反叛意识,也是最容易引起

争议的,但是,他的作品也最

能体现这一代青年从迷惘走向

觉醒后的精神状态。北岛与舒

婷虽然都是内向的,但他们在

表达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舒

婷是一个情感至上主义者,北

岛则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

者。北岛和顾城都具有十分鲜

明地现代主义倾向,关于朦胧

诗看不懂而引起的争论在很大

程度上正是源于顾城,但两人

的文化素养有很大的区别,顾

城更受文学史家们的喜爱。

新生代为什么反朦胧诗:因为

朦胧诗虽然恢复了诗的审美特

质,显示了肯定自我的价值观,

但是,朦胧诗只关注人的社会

意识,而没能充分表现个体人

的生命意识,朦胧诗中的自我,

只是呈现了他们那一代人对自

我价值从失落到寻觅的心路历

程,没能体现出改革开放时代

更为复杂多变的现代人躁动不

安的灵魂。他们“反崇高“”

反英雄“”反高雅“就是要强

调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主

张。是一种进步,没有让朦胧

诗没落,而是兴起了一种新的

看法,让人们更为关注这些矛

盾,不但激发了人们对朦胧诗

的关注,还让一些喜爱这类诗

的人有所选择的去关注。

汪曾祺

小说的整体特征:汪曾祺绝大

多数小说表达的是爱与美、温

情与风俗。在回忆中有意识地

过滤去那些丑恶的东西。《受

戒》是一篇极美的小说,他着重渲染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那些义气,小和尚和那个明秀的小英子洋溢着的健康与活泼。《大淖记事》里的巧云和十一子的悲情虽然因为号长的介入而有点波折,但正义和善良很快驱逐去丑恶,于是美丽的更加美丽。

小说中的散文化特征:汪曾祺的小说散文化主要体现在小说结构上,他的小说情节因素很弱,较少逻辑的、因果的关系,也较少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戏剧性,他更多关注的是生活,他写人写事,浮在上面的却是生活。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姿态。《异秉》中的王二卖卤菜、听书,《鸡鸭名家》中的余老五炕鸡,《八千岁》里的八千岁卖米、节俭,《职业》中的那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卖“椒盐饼子西洋糕“,《大淖记事》里挑妇们挑着鲜嫩的菱角、藕,锡匠打锡器。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一、《受戒》在新时期文学中的文学史意义,表现在小说自身审美功能的回归和观念上的平和疏散和叙述上的平淡当中。二、汪曾祺小说的“承前启后“意义。三、汪曾祺的小说文体对当代小说的意义在于他把小说样式赋予了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语言、结构,显示了一种成熟的小说问题的典范:如散文化的小说,平淡的叙述方式,简介准确地语言,点到为止,不多于渲染。

王安忆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一次是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学革命,伴随着“个性解放”、“民主自由”

的启蒙主义号召,大批女作家

用写作的方式参入到民族解放

的进程中来。第二次高潮被称

为“新时期”的七八十年代,

这又是一次思想、文化、社会

的重大转型时期,许多人把这

次“思想”解放描述为“五四”

精神的回归。第三次高潮是90

年代,这一次与前两次明显不

用的是它完全不借助于整个社

会文化思潮,而是依仗于自己

独立而丰富的思想资源。

王安忆独特的文学经验:王安

忆的作品涉及题材广泛,风格

变化很大,非常具有跳跃性,

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她的创作

状态,被认为是一位“能够驾

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

的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在现

实与历史之间王安忆以虚构家

族神话和传统的方式重塑了现

代城市人的历史。

作品中都市与女性的关系:在

追忆中,上海带着她所有的符

号和意义进入王安忆的生命体

验中,从而建立了一所大城和

一个女人之间的深刻关系。城

市的空间组织方式赋予了王安

忆追忆的方法,城市街道为都

市空间确立着顺序和节奏。《长

恨歌》集合起王安忆以前所有

对上海的经验与想象,《长恨

歌》里尽管仍留有王安忆极端

个人的经验,她尽可能把这些

经验客体化。城市和女人都没

有历史,城市为女人提供了施

展自己的空间,女人体力的弱

势在这种人为的空间内转化成

一种优势。

“三恋“描写性恋小说:王安

忆的”三恋“引起了文坛的震

惊与不安,褒贬参半。王安忆

以严谨、冷静的姿态来探讨这

个严肃的命题,表现出非凡的

功力。她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

感和经验,来把握性恋中男女

的微妙关系,以期探讨男女和

谐的融合状态。

作品中叙述上的变化:王安忆

走出自我经验的主观呈现,而

有能力对经验和观念作出谨慎

而理性的反省与检讨。《叔叔的

故事:中王安忆以叙述来处理

故事,对话、景物、画面都由

叙述来传递,时间、空间的秩

序也以叙述为原则,把一个80

年代流行的故事模式通过叙事

变成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和阐

释空间的叙事范本。富有“深

度“和”理想精神“。

王朔

八九十年代王朔现象的争议:

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化的一

个显著特点就是大众文化的兴

起,明确地为大众消费所制造,

具有规模化、标准化、大量化、

模拟个性的特征。不是王朔选

择了时代,而是时代选择了王

朔。大众传媒起到了推波助澜

的功能,王朔成为大众媒体的

宠儿,王朔因此在一个阶段内

拥有了广大的读者。但后来大

众趣味发生了转变,王朔已失

去了昔日的影响力。

王朔和大众文化的关系:王朔

作品本身就具有的大众文化特

征正是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的

关系。一、消费与娱乐,他认

为通俗的功能最重要,他为此

瞧不起那些没有读者的“新潮

作家“。二、批量与复制,他

的作品只停留在外部、表面对

人物性格的摹写,而没有贴到

人物精神深处。三、大众媒体,

他最善于利用大众媒体,也是

利用大众媒体最大的获利者。

作品中“顽主“形象:在王朔

的大多作品里,都是一些自由自在的年轻人,他们没有父母,即使有父母,也总是以对立面出现,或压抑他们的自由行为,或成为他们精神上的折磨着。顽主们打情骂俏,吃喝玩乐,欺骗敲诈,他们的行为没有任何限制和规约,社会秩序中那些持久的、正统的、老式的所有一切都受到他们的公开嘲弄。

作品中的调侃:在王朔的大多数作品当中,他的叙述空间多以军队大院或以现代楼房建筑为主,这里的年轻人也操一口流利的京腔,可是,他们所使用的北京话的组成成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朔把北京话的“侃“移到他的小说中,”侃“不仅是他的小说中人物的一个主要特点,”侃“也是他的小说的一种结构方式。所以,批评界用调侃来描述王朔的小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余华

创作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余华是先锋作家的代表,而先锋作家更是以创新作为标榜的。一个作家的创作过程是一个情绪宣泄和思想释放的过程,而作家的情绪和思想受时代变化和自身发展的影响,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他的创作发生变化的开始是从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开始的,他的选择是主观的,并且也是他对前期创作的一个总结。

“先锋小说“的创作思潮具有的象征性意义:余华曾经被看做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性拓展“的代表人物,他的先锋小说也曾经被看做是当代中国最生动地体现了”世纪末精神“的作品。先锋的特质和特点,有反叛性、先导性、流动性和悲剧性四个特点。而余华创作先锋小说也正是一种释放。

前后两个时期作品的比较的区别和联系:前期作品中《现实一种》里的三篇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班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运用了许多诗化的语言。。而后期作品中《活着》着重的只是作家心目中的主观形象,诗化的意味没有了,少了些文人气,而多了些民间文学的喜剧风格。这种变化,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用,而表现内容在本质上仍然故我,关心的仍然是人的生命,仍然是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余华的变化人们的不同观点:很多曾热衷于先锋实验的作家如今都已逐渐回归传统。虽然丧失了当初咄咄逼人的锋芒,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写作热情。也有些人会可观的认为先锋小说的过分形式化和虚无主义给文学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改变。两种不同的看法也可以看出人们审美的不同,作品本就是有人喜欢有人批判的,这都是发展的必然。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第一章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 一、“新文体”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端 主要批评论著有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3)《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1922)《情圣杜甫》(1922)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 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1、政论特征《陶渊明》 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新变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叙述等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3、笔锋常带感情 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 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评体系 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 第二,尝试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 文学批评理论 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 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思考(革新文学批评方法) 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 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 2、审美独立 第二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 探索审美批评理论 3、境界说:《人间词话》(1908) 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 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贡献 首先,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给予了更多关注 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 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评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评 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 第二章《新青年》批评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1鲁迅《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从三部作品之中分析鲁迅的写作内容及其艺术手法。 答:鲁迅是以启蒙主义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的,在“立人”的出发点上,揭露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与摧残,他的小说立足于为人生,改良人生,努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以其独特的呐喊与彷徨,或揭示封建礼教,或针砭麻木灵魂,或抨击冷漠的社会,或讴歌诚与爱,呈现出执着的反封建精神。 内容:(1)鲁迅的小说揭示封建礼教。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其思想忧郁深广。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2)鲁迅的小说抨击冷漠的社会。社会环境的冷漠是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原因。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环境之中,人们自私冷漠,无情无义,给人一种冻僵了的感觉。这种社会是孔乙己悲剧的催化剂。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弱者来说,社会不仅没有关爱他,更为严重的是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老板的无情,长衫的不屑,伙计的鄙视,甚至短衣帮的讥笑,都深深地伤害了孔乙己本来就千疮

百孔的心,这种社会正是鲁迅所批判的冷漠社会。 (3)鲁迅的小说针砭麻木的灵魂,小说《药》这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4)鲁迅的小说努力讴歌诚与爱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作品

矛盾: 1.《春蚕》 《春蚕》以江南农村为背景的。它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人蚕花丰收,而生活却更困苦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旧中国农民须在年成丰收之外,去另找真正的出路。作品采用虚写的手法把人物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上:“一二八”的上海战争刚刚过去,由于外货倾销,民族丝织工业陷于破产的境地,因而江南一带农民的主要副产品——蚕丝也就没有了销路;封建地主阶级的高利贷剥削更加残酷;资本家也乘机压低蚕丝的收购价格。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面,老通宝一村人经过一个月的辛勤紧张的养蚕劳动,虽然取得了多年未有的蚕茧丰收,但是丰收给他们带来的不是富裕和幸福,而是更多的贫困和灾难:“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饿熬夜还都不算!”老通宝是一个勤劳忠厚而又保守落后的老一代农民。他凭着“活了六十岁,反乱年头也经过好几个”的经验来分析和对待眼前的事物。他限约地觉察到,世界之所以“越变越坏”,都只因为有了“洋鬼子”的缘故,因此他不仅痛恨“洋鬼子”,而且仇视一切带有“洋”字的东西。他热爱劳动,相信只有田地熟和蚕花丰收,才可能使他们的日子变好。他也相信命运和鬼神,虔诚地遵守、而且要他的儿子阿多也遵守养蚕时的一切禁忌。时代变了,周围环境变了,而他的思想却一直未变,这是他成为悲剧性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儿子阿多,性格与他不同:他不相信田地熟或者蚕花丰收,就可以改变他们穷苦的命运;他没有老通宝的那种忧愁,对世事永远乐观;他开始对社会现象作更深一些的思索,“他觉得人和人中间有什么地方是永远弄不对的”,虽然他还“不能明白想出来是什么地方或是为什么”。这样,小说就在如何摆脱自己贫困处境的课题上描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旧中国农村中两代人的冲突。而阿多一代农民的逐渐成长和老通宝一代农民的逐渐觉醒,也就成为旧中国农村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2.《蚀》 《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她缺乏斗争的勇气;意志软弱。她对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了幻灭。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汉。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灭的悲哀”。章静抱着这种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动摇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他知道混入革命内部的胡国光的罪恶而不敢揭露和斗争。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当革命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不但束手无策,而且为了个人的安全而决定离开革命。胡国光是一个“积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种种卑污手段混进革命阵营,用伪装的革命面具掩盖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关于革命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锐果断、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当革命危机已经显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分来到这个县城,是他指出了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说服那些被胡国光所欺蒙和煽动了的群众,是他当革命遭受了失败,把革命的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去准备继续战斗。正是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由于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为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 《蚀》的第三部《追求》,如茅盾在《读〈倪焕之〉》中所说,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 1、现代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范伯群、朱栋霖编写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翔实而又独创性地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学史著作。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1898-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情况,经过不断地吸纳、排斥、变异与自我创造,直至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本土化的全过程。它以比较文学的特有立场与宽广视域,将历史文献学的方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探涉了一般文学史难以展开的领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

现代阅读书目: 《鲁迅全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女神》《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 胡适:《尝试集》《终身大事》《叶圣陶短篇小说选》:《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新月派诗选》 《郁达夫文集》《郁达夫小说集》《冰心选集》《朱自清散文》《周作人散文》《闻一多文集》 《死水》《徐志摩诗集》《丁西林剧作全集》(上下)《象征派诗选》《(语丝)作品选》《茅盾全集》:《子夜》《蚀》《虹》《腐蚀》《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老舍文集》:《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 《巴金全集》:《家》《憩园》《寒夜》 《沈从文文集》:《边城》 张恨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叶紫:《丰收》 《张天翼小说选》:《华威先生》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 艾芜:《南行记》 李劼人:《死水微澜》 钱钟书:《围城》 《张爱玲文集》:《金锁记》《倾城之恋》 《赵树理文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孙犁文集》:《荷花淀》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秦瘦鹃:《秋海棠》 徐訏:《鬼恋》《风萧萧》 周立波:《暴风骤雨》 路翎:《财主的儿女们》 萧军:《八月的乡村》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田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洪深:《五奎桥》 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包身工》 陈白尘:《升官图》 贺敬之等:《白毛女》《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诗歌会作品》《山药蛋派作品选》《殷夫诗选》 《艾青诗选》《戴望舒诗选》《田间诗选》《冯至诗选》《穆旦诗选》《臧克家诗选》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竟:《漳河水)袁水拍:《马凡驼的山歌》《现代派诗选》《七月派诗选》《白色花》《九叶集》《林语堂散文》《梁实秋散文》何其芳:《画梦录》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王一川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共8册) 《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一1927)(1一10)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1—20) 《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1—20) 当代文学阅读书目 小说: 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柳青《创业史》杜鹏程《保卫延安》 欧阳山《三家巷》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赵树理《登记》《“锻炼锻炼”》《三里湾》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黄河东流去》孙犁《风云初记》《山地回忆》《铁木前传》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王愿坚《党费》茹志鹃《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峻青《黎明的河边》 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春之声》《蝴蝶》《布礼》《活动变人形》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 谌容《人到中年》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沉重的翅膀》 徐怀中《西线轶事》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阿城《棋王》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铁凝《哦,香雪》《麦秸垛》《玫瑰门》 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邓友梅《那五》《烟壶》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 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 .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 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 , 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 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 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 说. 发轫之作: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 , 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 , 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 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 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又叫后新潮小说、“拟现代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三大特点:( 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覆与反抗. ( 2)形式的前卫性, 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 3)形态的多样性, 即现代派小说(余华、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解构主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等. 4 、女性主义小说:指8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 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朦胧诗:崛起于70 年代末期、 80 年代初期 , 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 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 气闷的“朦胧”》, 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 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7、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 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 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 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 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 , 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 走向文化视角 .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 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8、新写实小说:指(1)80 年代后期开始出现、( 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二、知识点: 反思小说:高晓声的反思小说, 从农民个体命运中反思历史的曲折. 如其作品《李顺大造屋》. 农民李顺大一生造屋的曲折经历. 1 )第一次:大跃进将造屋材料全部充公.2 )第二次:造屋之钱被文革被造反派头 头骗走或抢走.3 )第三次:文革中买造屋材料处处碰壁.4 )第四次:改革即将来临的1977 年 , 终圆造屋梦 .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中国现代文学主要作家 1、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树,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其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同时又是一座高峰。 第一,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是为了重塑和振兴民族精神,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将文学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他的创作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 第二,鲁迅决不只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家,其作品的思想深度与众不同。这种深度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及深厚的文化修养。少年时代的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饱尝人间冷暖,体悟到人生真相。青年时代的他广为接纳中外文化,弃医从文,确立人生志向。他亲身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对现实有清醒深刻的认识,这些都决定了其文学成就远远高于其他作家。鲁迅的创作始终饱含着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这些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三,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大量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附录一文学常识 2.胡适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学名洪骍,笔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学者、诗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是胡适里程碑式的著作。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3.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 4.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主要作品有《女神》(包括《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等),历史剧作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最,开创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5.巴金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憩园》《第四病室》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填空题 1.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立于上海。 3.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5.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 6、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其代表作有《国门之战》、《黄人之血》。 二、名词解释 1、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 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不幸与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郑伯奇。华汉,咆哮了的土地 3、“两个口号”论争 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 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三、简答题 1.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 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2.简析“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及意义。 1935年下半年,党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于1935年底提出“国防文学”口号。1936年4月,鲁迅、冯雪峰等为了补救“国防文学”在意义上的不明了性,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主张国防文学的人对此指责,于是发生了长达四五个月的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这场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左翼文艺界通过论争达到了团结,为过渡到下一个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3.简析京派的文学主张。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高蹈于现实功利之上,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他们的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 四、论述题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 1927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兴起于上海,有其历史原因:一、国民党破坏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有必要提出和建设与革命步调一致的无产阶级文学。二、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使中国作家受到很大鼓舞。三、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作家到达上海,他们经历了阶级斗争的风云变幻,思想进一步革命化。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试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主张及其不足。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读《明朝那些事儿》的一些感悟 我是在高三时找到这本书的,当时的历史老师向我们强烈的推荐。说这是当代除了黄仁宇以外写历史方面的一本最通俗易懂的历史书。所以我打开了她,但是从一开头我就被她吸引了。因为她有一个很好的开头。她从一份档案开始的而且是明帝国的开国者朱元璋的档案,以幽默风趣的笔法向我们展现了朱元璋的一份人事档案。同时也让我了解了明代的许多的历史知识,让我对明代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看法。这个看法也彻底的改变了我对明代的许多认识。作为一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不用多说这是一本可以流传下去的书,也是一本好书。 当下网上的文学也很多,有写得好的当然也有写得不是很好的,可谓是良莠不齐。在这当中这一本书无疑是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当然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她可以让我学到许多的历史知识。这也是她不同于其它的小说,首先她是一本历史书其次她才是一本小说。当然你要说她是一本历史小说这也和她的内容并不矛盾。作者写她的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可以把她当成小说

看,这与作者的最初目是一至的。 由于小时候受香港的电影的影响,在我心中明代一直是一个比清代还黑暗还软弱的朝代。特别是当时的《新龙门客栈》让我对明代的黑暗有了更为形象的认识。再后来看了李连杰的《东方不败》更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明代的一些负面的认识。在我心中明代的人从上到下就没有一个正常的或者说正直的人,他们不是贪官就是和那些宦官同流合污的人。所以在我心目中明代的灭亡是罪有应得的,可以这么说在我心中明代的人从皇帝到小吏都是坏得透胆了的人。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这一帮人中没有一个的好人。在我心中明代的人民是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过得比解放前的人还不如。这种思想一直伴随着我进如到了高中,而这一切我们公共的历史书也没有对明代有一个好的看法。因此在我心中明代除了宦官还是宦官。 但是当年明月对我这种看法来了一个彻底的颠覆,他让我重新的认识了明代。同时也让我更加进一步的了解了明代。他让我认识到了这个朝代的伟大也让我认识到了这个朝代的许多的不足。他让我了解了一个比我想像中更为精彩的明代,也让我知道了明代的强大。近三百年的历史也让我了解了作为一个人在历史中是多么的渺小,也是多么的无力。大明这三百年可以说是有血有肉精彩不断,从朱元璋的白手起家到南明朱由榔逃亡缅甸。这当中有开国初期的意气风发,也有日落西山的末路逃亡。许多的人物在这当中成就了历史也成就了他自己,但是这一切都被当作了历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诞生:由古典走向现代 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其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又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源头是五四文学。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本质性变异,它划定了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的不同历史时代。它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复杂的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深刻背景。 首先,五四文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外来文化背景。从作品的翻译介绍开始,到文学观念的倡导、文学创作的出现和文学思潮的形成,都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译介中,严复和林纾的贡献功不可没。严复被胡适称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1),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西方近代社会科学的名著,对近代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纾在五四之前,共译介西方文学名著170多种,1200余万字。在此之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介绍和引入了西方文学和美学理论。而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具有本质性影响的还是西方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思想主题和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这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转化的先期完成形态。与思想主题、文学思潮的进入相一致,在外来文学的示范下,各种与传统文学相异的文学样式应运而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白话诗;小说由章回体的故事小说走向多样的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戏剧从传统戏曲经“文明新戏”走向现代话剧;散文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杂文和美文。各种文学流派和社团迅速丛生和更迭。 其次,传统文学和文化对新文学的诞生有着复杂的影响。从五四文学的发生前提来看,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在表层上是一种相反的刺激,新文学以现代意识为尺度,以传统为批判对象,形成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主题。而其积极的影响则是潜层的,并且后来逐渐显现和加强的。作为传统文学的组成部分,对于新文学的形成而产生积极影响的是中国近代文学。黄遵宪倡导的“诗界革命”和梁启超所主张的“小说界革命”和“新文体”运动等,从文学观念、文体语言等诸方面对新文学的初生构成了重要的影响。(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从文学发展的多样性、主题的走向以及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1917年~1927年文化整体批判时期 (二)1927年~1937年政治分野与文化批判时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1、什么是鲁迅气氛?《在酒楼上》通过那些具体内容酿造了“鲁迅气氛”?鲁迅通过“吕纬甫”的形象展示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何种思想情绪与状态? (1)鲁迅气氛指的是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折射。是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现实之痛与未来之思,是一种孤愤,索然,凄清和漂泊感,也是一种求索的坚韧与不息。 (1)《在酒楼上》通过三个方面酿造了鲁迅气氛: 其一是通过吕纬甫和我的两种不同调子的叙述,展示了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反思,批判,求索,坚韧; 其二是环境的描写,包括小说开头关于s城的环境,废园中的景色,老梅,山茶花,等描写; 其三是鲁迅叙述吕纬甫的经历时特有的外冷内热风格,吕纬甫在无聊的迁坟,吃荞麦背后所包蕴的手足亲情,浓浓的人情味。 2、《铸剑》中有哪两种叙述调子?《铸剑》通过那些具体情节表现了批判的主题? (1)鲁迅在这短文字叙述中始终采用了两种语调:悲壮与嘲讽此起彼伏,最后推向嘲讽的高峰。昏庸的统治者,愚昧的百姓形成了更强烈的嘲讽效果。 (2)《铸剑》的这段文字包括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大出丧的狂欢”三个情节,三环相推把嘲讽与荒谬的主题推向极致。用生命向一群愚蠢、无能的官吏复仇,复仇的行为也随之走向愚昧。这是这段文字的寓意所在。 3、分析《纺纸记。楔子》及其它《菱荡》《桥,灯笼》、《莫须有先生传》等四个片段的语言特色。 (1)《纺纸记。楔子》的语言犹如好戏连台,胡言乱语,白日说梦,信马由缰,一切语言皆成风行水上,起落无痕。西方小说的现代手法,中国古典文学的笔调于一炉后的格调。如:大凡做文章必须切题,文不对题,。。。。。。只是喜欢撒野罢了。 (2)《菱荡》是一篇没有故事而只有单纯意境构成的小说。小说的语言及其精练,具有唐诗绝句的简练与洗练,表现了明显的受到中国诗词影响的特点,诗意盎然、淳朴恬静是它的语言风格。 (3)《桥,灯笼》的语言具有古典,极端俭省的特点,充满诗意与跳跃的语言表达了人物的心象,这是一种心绪的象征。 如:琴子答,眼睛依然没有离开灯火,————忽然她替史家庄唯一的一棵梅花开了一树花。。。。。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绪论 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的文学发展历史。 分期 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 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 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 2.“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 3.“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 4.“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 1.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主题 现代作家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并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与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复调现象。” 所谓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多样化的题材 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 同时又极为广阔: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形象与心理情绪都无一例外地被摄入作家们的艺术视野。 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纠结 现代文学前半期:文学形式的“现代化”诉求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抗战的爆发扭转了这一进程 一直在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轨道中寻求自己作为现代民族文学的位置和特色。 第一章中国新文学的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一、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世纪末发生的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已经是这种变革趋势的先声。那时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都取得过一定的成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