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弯曲杆菌的分离鉴定

弯曲杆菌的分离鉴定

弯曲杆菌的分离鉴定
弯曲杆菌的分离鉴定

弯曲杆菌的分离鉴定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出口食品中弯曲杆菌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出口畜肉、禽肉、水产品和牛奶中弯曲杆菌检验。其他出口食品可参照使用。

2 设备和材料

2.1 微需氧培养设备:最佳微需氧条件为5%氧气、10%二氧化碳和85%氮气。可用具双相压力计的厌氧罐、蜡烛缸、气袋或其他可代用的装置。

2.2 天平:称量2000g,感量0.1g。

2.3 均质器。

2.4 离心机:带50mL离心管。

2.5 显微镜:相差或暗视野。

2.6 培养箱:25,37和42℃。

2.7 水浴箱:37℃。

2.8 注射器:20mL。

2.9 针头过滤器:滤膜孔隙为0.65μm。

2.10 三角烧瓶:50,250和500mL。

2.11 平皿:90或100mm。

2.12 吸管:1和5mL。

2.13 试管:16mm×125mm,带螺旋帽。

3 培养基和试剂

3.1 弯曲杆菌增菌肉汤:根据用途,加入1号或2号抗生素溶液制成(A1)。

3.2 弯曲杆菌分离琼脂(改良Skirrow氏培养基) (A2)。

3.3 含0.18%琼脂的半固体布氏肉汤(A3)。

3.4 布氏琼脂(A4)。

3.5 营养肉汤(A5)。

3.6 中性红溶液(A6)。

3.7 3%过氧化氢溶液。

3.8 氧化酶试验试剂(A7)。

3.9 亚硝酸盐检测(硝酸盐还原) 试剂(A8)。

3.10 乙酸铅纸条:将滤纸条浸入饱和乙酸铅溶液中,然后取出,使其干燥。

3.11 硝酸钾。

3.12 甘氨酸。

3.13 氯化钠。

3.14 盐酸半胱氨酸(cysteine-HCl)。

3.15 马尿酸钠(sodium hippurate)。

3.16 萘啶酮酸(nalidixic acid): 每个圆纸片含30μg。

3.17 头孢菌新素(又称先锋霉素Ⅰ,cephalothin): 每个圆纸片含30μg。

3.18 茚三酮(ninhydrin)。

3.19 丙酮。

3.20 丁醇。

4 增菌

4.1 碎牛肉

使用加有按1号配方配制的抗生素溶液的增菌肉汤。称取25g样品,置于均质杯内,加入100mL增菌肉汤,用均质器以8000~10000r/min均质30s。将均质液通过灭菌纱布,倒入一个容量为250mL的三角烧瓶,置微需氧条件下,42℃培养24~48h。

4.2 净膛全禽和分割禽肉

在一个灭菌容器中,用250mL 灭菌营养肉汤振摇洗涤样品5min。取肉汤,经灭菌纱布过滤,于

23000×g、4℃离心20min,或于16300×g、4℃离心30min,弃去上清液,将沉淀物混悬放在250mL三角烧瓶中的100mL加有按1号配方配制的抗生素溶液的增菌肉汤中。培养方法同4.1条。

4.3 牛奶

使用加有按1号配方配制的抗生素溶液的增菌肉汤。称取约40g牛奶放入离心管中,按4.2条中的方法离心。弃去脂肪和上清液,将沉淀物混悬放在250mL三角烧瓶内的100mL,增菌肉汤中,培养方法同4.1条。

4.4 贝类

使用加有按2号配方配制的抗生素溶液的增菌肉汤。将100g样品和100mL增菌肉汤放入均质杯中,

用均质器以8000~10000r/min转速均质30s。用灭菌纱布将均质液过滤。取50mL滤液放在500mL三角烧瓶内的200mL增菌肉汤中,培养方法同4.1条。

4.5 其他食品

所使用的增菌方法决定于食品的种类。虾、整只海鱼和海鱼片经表面洗涤法 (4.2条)处理后,用加有按2号配方配制的抗生素溶液的增菌肉汤增菌。羊肉和猪肉块可先用表面洗涤法处理,再用加有按1号配方配制的抗生素的肉汤增菌。碎肉按4.1条所列方法处理。液体食品按4.3条所列方法处理。各种样品的培养方法均同4.1条。

5 分离和初步鉴定

取5mL经24~48 h增菌的培养物,以0.65μm孔径滤膜过滤。取经过滤和未经过滤的增菌培养物,分别在分离用琼脂平板上划线接种,各不少于两个平板。将平皿置微需氧条件下42℃培养24~48h。检查平板上有无透明-白色-棕黄色(可能出现浅红色)凸起、边缘不整齐、有时沿接种线向外扩散的菌落。挑取典型菌落制作湿片,用相差(或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本菌呈现快速的螺旋样运动。涂片作革兰氏染色镜检时,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如小逗点状,两菌体的末端相接时,呈S形、海鸥展翅形或螺旋状。挑取初步鉴定为弯典杆菌菌落,在布氏琼脂上划线作纯分离。培养方法同上。根据生化、生长特性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进行菌株证实。

6 证实

6.1 生化试验

从用作纯分离的平板挑选2个典型菌落。从每个典型菌落各挑取一满接种环,分别接种于放在50mL三角烧杯中的4mL布氏肉汤中,置微需氧条件下42℃培养24~28 h。同时接种一份已知阳性培养物,以在整个证实试验中作为对照。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于生长试验和生化反应的基础培养基是含0.18%琼脂的布氏肉汤。这种培养基分装在16mm×125mm试管中,每管7mL。从所有布氏肉汤中取出各接种物,滴加0.2~0.3mL于琼脂表面。

6.1.1 生长温度试验

接种3管含0.002%中性红(NR)的基础培养基,其中一管置37℃培养,检查在这一温度下的生长情况,

并用于观察过氧化氢酶反应。另两管分别置42℃和25℃培养。每日检查有无生长。对未生长者需培养5d,方可作出最后判断。弯曲杆菌的生长应只限于接近培养基表面的一薄层,广泛的生长不是由于弯曲杆菌属细菌所致。

6.1.2 过氧化氢酶试验

滴加3%过氧化氢溶液于显示有细菌生长的试管内,出现气泡者为阳性反应。

6.1.3 氧化酶试验

使用琼脂平板表面经24h培养的生长物(也可取用于抗生素试验的平板),将氧化酶试剂滴于棉拭子上,并用棉拭子去接触表面生长物。在接触点出现深蓝色斑点者为阳性。

6.1.4 硝酸盐还原试验

将供试培养物接种于含1%硝酸钾的基础培养基。置空气中于37℃培养5d。加入亚硝酸盐检测试剂甲液和乙液(A8),出现红色者表明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为阳性反应。

6.1.5 1%甘氨酸中生长试验

将供试培养物接种于加有NR和1%甘氨酸的基础培养基。置空气中于37℃培养。每日检查有无生长,对未生长者需培养5 d,方可作出最后判断。

6.1.6 3.5%氯化钠中生长试验

将供试培养物接种于加有NR和3.5%氯化钠的基础培养基。置空气中于37℃培养。每日检查有无生长,对未生长者需培养5 d,方可作出最后判断。

6.1.7 硫化氢产生试验

将肉汤培养物接种于加有0.02%盐酸半胱氨酸的基础培养基,将一根浸有饱和乙酸铅的滤纸条悬于试管的上部(不让滤纸条接触培养基),旋紧试管帽。置空气中于37℃培养。每日检查,观察滤纸条是否变黑,纸条变黑表明有硫化氢产生,为阳性反应。对未出现阳性反应者需培养5 d,方可作出最后判断。

6.1.8 马尿酸盐水解试验

马尿酸盐水解培养基即1%灭菌马尿酸钠溶液,可用试管分装,每管0.4mL,冻存备用。用2mm接种环取一满环在琼脂平板上培养过夜的生长物,接种1%马尿酸钠溶液中,振摇试管以分散培养物,置37℃水浴中放置2h。在每个试管中加入0.5mL茚三酮试剂 [将3.5g茚三酮溶于100mL 1:1丙酮和丁醇的混合物中],将试管于室温下放置2 h。出现紫色者为阳性反应。

6.2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用灭菌棉拭子将预先准备的布氏肉汤培养物涂布于布氏琼脂平板。将含头孢菌新素(30μg)和萘啶酮酸(30μg)的圆纸片分别贴于平板表面。置微需氧条件下于37℃培养24h,检查有无抑菌圈。

6.3 根据下表对细菌作出鉴定

弯曲杆菌的特性鉴别

━━━━━━━━┳━━━━━━━━━━━━━━━━━━━━━━━━━━━━━━

┃ 弯曲杆菌

试验项目┣━━━━━━━━━━┳━━━━━━┳━━━━━━┳━━━━━

┃胎儿弯曲杆菌胎儿亚种┃空肠弯曲杆菌┃结肠弯曲杆菌┃NARTC**1)

━━━━━━━━╋━━━━━━━━━━╋━━━━━━╋━━━━━━╋━━━━━

过氧化氢酶┃ +┃ +┃ +┃ +

氧化酶┃ +┃ +┃ +┃+

硝酸盐还原┃ +┃ +┃ +┃+

半胱氨酸形成H2S ┃ +┃ +┃ +┃+

1%甘氨酸中生长┃ +┃ +┃ +┃+

3.5%氯化钠中生长┃ -┃ -┃ -┃-

37℃生长┃ +┃ +┃ +┃+

25℃生长┃ +┃ -┃ -┃-

42℃生长┃ -┃ +┃ +┃+

马尿酸盐水解┃ -┃ +┃ -┃-

萘啶酮酸试验┃ R**2) ┃S**2) ┃ S ┃ R

头孢菌新素试验┃ S ┃ R ┃ R ┃ R

━━━━━━━━┻━━━━━━━━━━┻━━━━━━┻━━━━━━┻━━━━━

注:1) NARTC为抗萘啶酮酸嗜温弯曲杆菌。

2) R为耐受; S为敏感。

第三节 奈瑟菌属

第三节奈瑟菌属(Neisseria) 致病菌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es) 淋病奈瑟菌(N. gonorrhoeae) 一、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es) (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肾形,G-双球菌,有荚膜,菌毛培养特性专性需氧,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5%CO2 菌落:光滑,透明,不溶血 1.抵抗力对干燥,热力,消毒剂均敏感 (二)致病性致病物质荚膜:菌毛: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 1.所致疾病流脑,人是其唯一易感宿主三种临床类型:普通型,爆发型,慢性败血病型 (三)免疫性:以体液免疫为主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快速诊断法 (五)防治原则流脑荚膜多糖疫苗,治疗首选青霉素G :1云南大学药学院(昆明650091);2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昆明6501l8 为制备四价脑膜炎球菌疫苗的需要2005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物的免疫原性研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朱为2002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感染是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因,按荚膜多糖可将其分成12个血清群,其中A、B 和C 群感染占所有感染者的90%。全球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发病率在30-50万,病死率约10%,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因脑膜炎球菌严重感染而发生致聋等永久后遗症。在我国,A群脑膜炎球菌是主要致病菌群,95%的病例由A群引起。80 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的大面积接种,有效地控制了发病率。该荚膜多糖是N-乙酰-3-O-乙酰甘露糖胺磷酸盐的线形共聚物,属T细胞非依赖性(TI)抗原,具有中等免疫原性和年龄相关的保护力,不能诱导免疫记忆。现已证实它对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在短期内有效,但随时间延续保护力下降,尤其在幼龄儿童中。因此有必要改进现有疫苗,提高其对各年龄组(包括婴儿)的免疫效果。近期的研究集中在开发多糖结合疫苗,即将多糖共价结合到蛋白质上,使其转化为T细胞依赖性(TD)抗原,以增强免疫原性和诱导免疫记忆。本文报道将!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共价结合到精制破伤风类毒素(TT)上制备结合物,观察其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一DT结合疫苗与多糖疫苗诱导的抗多糖抗体间的功能活性差异[英]2004 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对预防由一些有荚膜细菌(包括b型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和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侵袭性疾病高度有效。与未结合多糖疫苗相比,多糖一蛋白结合疫苗能在婴幼儿体内诱导更高浓度的血清抗荚膜抗体。而且,结合疫苗诱导的抗体亲和力更高,补体介导的杀菌活性更强。 。在限定剂量时,多糖疫苗诱导的血清抗荚膜抗体预防C群脑膜炎球菌感染婴鼠发生菌血症的效力弱于结合疫苗。结合疫苗组的抗C群抗体的亲和力指数高于多糖疫苗组。两种疫苗在成人中诱导的抗荚膜抗体的功能活性差异,意味着各自激活了不同的B细胞群。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崔萱林200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发病急,病死率高,且在各年龄组中都可发生,1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75%以上。脑膜炎球菌根据荚膜多糖的结构可分为12个血清群,其中A、B、c群引发的流脑占90%以上。流脑的流行具有菌群漂移特点,如美国在1945年以前为A群流行,1960年以后以B群为主,1967年以后转为C群流行。我国以A群菌流行为主,B群和C群菌有少量病例,约占lO%左右。因此预防流脑的重点应是A、B、C群流脑球菌引起的疾病。由于流脑菌群的漂移现象,国外多采用多价多糖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目前所使用的主要为A+C群二价疫苗(B群多糖对人体无效,主要研制外膜蛋白为基础的疫苗),其次为A、C、Y及WI35四价疫苗,其它相关菌群引起的流脑病例已少见。国内目前主要使用A群流脑多糖疫苗,自80年代初使用至今效果很好;对于其它菌群的预防.目前尚未有疫苗出现,因此我们研制了A+C群流脑多糖疫苗,即在现有的A群流脑多糖疫苗中加入C群流脑多糖抗原,形成二价疫苗以预防A、C群流脑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制造和检定均按照WHO(生物制品规程》的要求进行,C群流脑多糖原液的主要制造过程借鉴A群流脑多糖原液的生产工艺,在多糖纯化步骤另采用澄清过滤、苯酚抽提控制多糖浓度等措施,使得C群多糖原液的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符合要求。A群流脑多糖原液为选用的本所常规生产的原液制品。由于多糖原液在制备过程中未进行专门的除类毒素工艺,因而在原液检定中采用鲎试剂法对类毒素含量进行测定,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 2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在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一个月后,虽然同组儿童的免前及免后的血清杀菌抗体滴度有显著差.但血清4倍阳转率较大年龄组儿童低,而且免后血清中的杀菌抗体滴度的整体水平也相对较低。提示低年龄组儿童对多糖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较高年龄组儿童低,有关该疫苗人体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持久性的结果将另文报告。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自80年代在我国研制成功并广泛接种以来效果明显。我国A群带菌率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预防效果达90%以上。至今在我国引起流脑的脑膜炎球菌仍以A群为主,同时B群和C群的病例也开始出现。欧美国家主要流行菌群由A群转为B群和c群的事实。提示我们在A群脑膜炎被控制之后要防止B群和C群变迁。 1994年法国由法国巴斯德梅里厄血清疫苗研究所(PasteurMerreux)提供生产的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申请在我国注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与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协作,在河南省新县进行了人群安全性与免疫原性的现场考核,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该疫苗较安全,免疫原性较强,且更具免疫持久性。2000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研制2000杨丽华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130062)李风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本试验制备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理化特性及免疫特性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制备的结合疫苗可诱导出高水平的保护性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抗体和TT抗体。结合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制备工艺稳定,重复性好,可批量生产。本试验为进一步临床评价结合疫苗的人群免疫效果提供了实验基础。本试验选用Tr作为载体蛋白,因为这种蛋白目前已经标准化,作为载体蛋白的同时兼有预防伤风感染的作用,而用TT蛋白对于已经建立起的免疫程序和“自然”免疫并不产生干扰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制备熊慧玲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我国目前采用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而疫苗接种后,小于1岁的婴儿,即使加强接种产生的抗体只能维持1年,1~1.5岁半的婴幼儿,加强后只能维持2年,1.5~2岁的幼儿,接种1针维持不到1年_l1 。wHO指出,按目前的免疫程序,婴儿在出生后5年内至少需要免疫接种4次才可提供中度抗体水平一。说明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婴幼儿中,尤其在2岁以下,免疫原性低,即使产生抗体,抗体水平也不能长久保持。因而提高疫苗免疫原性,使它能对各年龄组,尤其2岁以下婴幼儿提供高水平的长期保护作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的成功研制和应用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一样,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为半抗原,为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当与蛋白结合后,可转化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保护抗体,重复接种有记忆抗体产生因此,我们进行了A群脑膜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研制,并对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的连续3批 200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被发现并确认已有l00多年.尽管对此病已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但它仍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而且病死率高、继续威胁着人类,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我国目前使用的预防制品是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该疫苗对4岁以上儿童有很好免疫效果,对幼儿免疫效果较差,保护时问较短。而脑膜炎球菌多糖与一种蛋白载体连接构成结合疫苗.可增强其对幼儿的免疫回忆反应,提高预防效果?。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已研制成功“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并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于2002年l0月~2003年1月在江苏省射阳县进行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临床研究”已圆满结束。现将婴幼儿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安全性报告如下本次临床试验表明,3~4月婴幼儿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该疫苗首次应用于人群,在大规模推广接种前,仍需对其安全性进一步进行观察 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质量控制与生产的科学挑战2004 世界卫生组织(WHO)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于1976年通过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建议,并于1978年和1981年进行了修订。在临床研究中,疫苗的有效率至少达9O% ,证明其在疫苗接种计划中高度有效。然而,不能在幼婴中诱生保护性应答或免疫记忆制约了其在英国婴儿免疫接种计划中的应用。随着b型流感杆菌(Hib)结合疫苗的成功引入,C群脑膜炎球菌(MenC)荚膜多糖结合疫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临床对照试验已证实它们在所有年龄组中均可诱生针对MenC多糖的保护性水平的抗体,并且作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能诱导免疫记忆和抗荚膜抗体的亲和力成熟。英国引入MenC结合疫苗后,证实该疫苗可提供保护性免疫。WHO已经制定了有关这些新疫苗生产和检定的建议。 脑膜炎球菌是细菌性脑膜炎和败血病的重要病原。根据荚膜多糖在化学和血清学上的不同,脑膜炎球菌可分为若干群,其中A、B、C、Y、Wl35群对人致病。A群在

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与分离

实验1: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一、教学要求 二、基本内容 培养 无菌技配制培养基的原 的培养基的配制计算→称量→溶化→调pH 实配制培养基的方法→分装→加棉塞→灭菌→倒验平板 室平板划线法培分离、纯化大肠杆菌 养稀释涂布法系列稀释平板涂布 1.培养基的种类和化学成份 培养基的种类有很多划分标准,按物理性质分: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加入琼脂多少)。液体培养基用于扩大培养和工业生产,固体培养基用于菌种分离,鉴定,计数(菌落数量)。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按照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自养还是异养,碳源不同,自养微生物为无机碳源,如硝化细菌是二氧化碳或碳酸盐,异养微生物为有机碳源,如大肠杆菌是葡萄糖等有机物。 2.常见微生物类群 原核生物(如细菌大肠杆菌――二分裂、革兰氏阴性、异养兼性厌氧性肠道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等)、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等)、真菌(酵母菌――出芽生殖.异养兼性厌氧性微生物、霉菌、食用菌)、病毒等。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环状DNA分子(拟核)。以分裂(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用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液染色后,再脱色处理,细菌仍保留染色液的颜色)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区别在细胞壁的成分不同。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胞壁薄,有荚膜)、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 3.无菌技术 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将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为避免周围微生物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旁进行;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灭菌方法: 。灼烧灭菌法①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

双歧杆菌与乳酸菌筛选培养基

BBL培养基 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成份 蛋白胨15.0g 酵母粉2.0g 葡萄糖20.0g 可溶性淀粉0.5g 氯化钠5.0g 5%半胱氨酸10.0mL 西红柿浸出液400.0mL 吐温80 1.0mL 肝提取液80.0mL 琼脂20.0g 蒸馏水520.0mL pH7.0 MRS培养基 乳酸细菌培养基(MRS) 蛋白胨10.0 g 牛肉膏10.0 g 酵母膏 5.0 g 柠檬酸氢二铵[(NH4)2HC6H5O7] 2.0 g 葡萄糖(C6H12O6·H2O) 20.0 g 吐温80 1.0 mL 乙酸钠(CH3COONa·3H2O) 5.0 g 磷酸氢二钾(K2HPO4·3H2O) 2.0 g 硫酸镁(MgSO4·7H2O)0.58 g 硫酸锰(MnSO4·H2O)0.25 g 琼脂18.0 g 蒸馏水 1 000 mL pH 6.2~6.6 当乳酸菌生长代谢出乳酸后,会使pH下降而使颜色由绿变为黄绿,也由于pH 值降低再加上抗生素及厌氧培养的作用,所以一般的微生物不容易在此培养基上生长,因此十分容易鉴别乳酸菌。 2005-03-10 08:08 消息引用收藏分享 奉上一篇实验,以供参考! 厌氧菌的分离和培养 目前培养厌氧微生物的简便而又有效的技术包括有:厌氧箱培养技术;厌氧罐培养技术;厌氧袋培养技术;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这里介绍的是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

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是美国微生物学家亨盖特(Hungate)于1950年首次提出并应用于瘤胃厌氧微生物研究的一种厌氧培养技术。以后这项技术又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改进,从而使亨盖特厌氧技术日趣完善,并逐渐发展成为研究厌氧微生物的一整套完整技术。而且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研究严格、专性厌氧菌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技术。 亨盖特厌样滚管培养技术不仅可用于有益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等的分离、与活菌培养计数,还可以用于有害***菌(如酪酸菌)或病原菌(如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1材料 1.1 样品 双歧酸奶(液体)、双歧杆菌制剂(固体)。 1.2 培养基 改良MRS培养基,PTYG培养基。 1.3 仪器和器具 亨盖特厌氧滚管装置一套,厌氧管,厌氧瓶,滚管机,定量加样器。 2 流程 铜柱除氧→预还原培养基→稀释用液制备→稀释样品→滚管→培养→计数 3方法 3.1铜柱系统除氧 铜柱是一个内部装有铜丝或铜屑的硬质玻璃管。此管的大小为40—400mm,两段被加工成漏斗装,外壁绕有加热带,并与变压器相连来控制电压和稳定铜柱的温度。铜柱两端连接胶管,一端连接气钢瓶,一端连接出气管口。由于从气钢瓶出来的气体如N2、CO2和H2等通常都含有O2,故当这些气体通过温度约360℃的铜柱时,铜和气体中的微量O2化合生成CuO,铜柱则由明亮的黄色变为黑色。当向氧化状的铜柱通入H2时,H2与CuO中的氧就结合形成H2O,而CuO又被还原成了铜,铜柱则又呈现明亮的黄色。此铜柱可以反复使用,并不断起到除氧的目的。当然H2源也可以由氢气发生器产生。 3.2 预还原培养基及稀释液的制备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方法解读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方法乳酸细菌是一类能利用发酵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通称。为兼性厌氧菌,杆状或球状,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不运动。营养要求高,需要提供丰富的肽类氨基酸维生素。在琼脂表面或内层形成较小的白色或淡黄色的菌落。 通常用作为有益微生物的菌种有乳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乳酸片球菌、双歧杆菌、屎肠球菌、戊糖片球菌等。 乳杆菌常用MRS琼脂作半选择培养基。当乳杆菌仅是复杂区系中的部分菌类 时,SL培养基常用作为选择性培养基。对于芽孢乳杆菌常用GYP培养基,链球菌有TYC培养基、MS培养基。M17培养基被用作乳球菌的分离培养基。 嗜酸乳杆菌属于乳杆菌属的一个种。其特性为:杆菌,两端圆,不运动,无 鞭毛。粪肠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圆形或椭圆形。 乳酸片球菌细胞呈球状,直径0.6~1.0μm,在直角两个平面交替形成四联状,一般细胞成对生,单生者罕见,不成链状排列。革兰氏阳性,不运动,兼性厌氧。在MRS培养基上菌落小,呈白色。沿洋菜穿刺线的生长物呈丝状。 乳酸菌在一般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微小菌落,不易观察,所以分离时先富集培养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分离培养基一般添加西红柿、酵母膏、吐温-80等物质,也常常加入醋酸盐,因醋酸盐能抑制部分细菌生长,对乳酸菌无害。 培养基中添加碳酸钙,乳酸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作为分离鉴别的依据,通过对生成的乳酸量进行性能鉴定。 乳酸菌生长繁殖时需要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氧,一般菌落比较小。分离培养基一般可添加西红柿酵母膏油酸吐温等物质,均具有促进生长作用。也常常添加醋酸盐抑制有些细菌的生长,对乳酸菌无害。 一.筛选方法: 1.溶钙圈法: 利用一些产酸类细菌在含CaCO3的培养基上产生CaCO3溶解圈,从而筛选出这些产酸类细菌,可用于乳酸菌的筛选。 其中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作用是:①鉴别能产生酸的细菌;②中和产生的酸,以维持培养基的PH。 筛选过程:样品预处理→梯度稀释至10-6→选择合适的稀释度涂布→37℃培养

中国部分地区人体粪便中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具潜在益生特性菌株的筛选

中国部分地区人体粪便中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具潜在益生特 性菌株的筛选 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河南、四川、西藏、云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的18份人体粪便样品中的双歧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分离到的29株双歧杆菌进行了鉴定。以B.animalis subsp.Iactis V9为参照,通过耐酸性、人工消化液和胆盐耐受试验,筛选出胃肠道转运过程中耐受性较好的4株双歧杆菌。 并对筛选出的双歧杆菌进行了脱脂乳发酵特性和贮藏特性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从18位中国部分地区健康人体粪便中分离得到29株双歧杆菌,经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法将IMAUFB064、IMAUFB065和IMAUFB091等9株菌鉴定为B. longum,其中河南6株、四川2株和新疆1株;将IMAUFB071、IMAUFB073、IMAUFB084、IMAUFB090和IMAUFB092等20株菌鉴定为B.pseudocatenulatum,其中四川9株、西藏7株、云南3株和内蒙古1株。 29株双歧杆菌中有24株在pH3.0、3.5和4.0的改良MRS培养液中生长良好,初筛出的24株双歧杆菌分别经pH3.0、2.5、2.0人工胃液消化3h后,存活率高于V9(84.97%)的菌株有2株,分别为IMAUFB084(85.98%)和MAUFB073(85.66%),占总菌数的6.90%,各菌株在不同pH值人工胃液中耐受性有显著差异 (P<0.05),随着pH值的降低,供试菌株对模拟人工胃液的耐受性也随之降低。4株复筛出的双歧杆菌在人工肠液消化8h后,其中MAUFB090的存活率为101.8%,高于V9(97.84%),MAUFB073(97.19%)、IMAUFB084(94.38%)和IMAUFB064(89.93%)都低于V9的存活率。 4株双歧杆菌均能耐受2.0%胆盐浓度,但各菌株的延迟时间差异显著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方案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及药敏实验 实验基本步骤:样品→肝、脾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实验鉴定→普通肉汤培养基增殖培养→药敏实验。 1 病料采集 1.1 准备材料:试管、载玻片、手术刀、手术剪、结扎绳、记号笔、冰块、泡沫箱、口罩、手套(该灭菌的都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冰箱。 1.2 取材部位:血液、肝脏、脾脏、肠内容物,若有鸡胚感染则去鸡胚及卵黄物。 1.3 操作方法:将病死鸡浸泡在消毒剂溶液中,打开腹腔,无菌采集肝脏、脾脏放于事先准备好的灭菌试管内,将带有肠内容物的肠管两端结扎放于灭菌是试管内。将有明显病变的脏器入肝、脾进行触片,做好标记。都贴上标签,标示采集样品,来源地,采集时间,采集人。将装有病料的试管放在放有冰袋的泡沫箱中,及时返回实验室,置于4℃冰箱待检。 2 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1 准备材料:光学显微镜、革兰氏染色液、载玻片、手术刀、接种环、平皿、恒温箱、高压锅、摇床、酒精灯、葡萄糖、甘露醇、乳糖、蔗糖等微量生化发酵管,蛋白胨水(蛋白胨(或胰蛋白胨)20g、氯化钠5g、蒸馏水1000mL pH7.4),葡萄糖蛋白胨水溶液(每100 mL蛋白胨水中加入葡萄糖1g)、甲基红试剂、吲哚试剂、乙醚、VP指示剂、超净台。 培养基: A. 普通琼脂培养基(牛肉粉 3g、蛋白胨 10g、氯化钠 5g、琼脂 20g、蒸馏水1000ml,ph7.3±0.1), B. 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蛋白胨20g、牛胆盐5g、氯化钠5g、琼脂15g,乳糖10g、结晶紫0.001g、中性红0.025g,ph7.2±0.2。), C. 营养肉汤培养基(牛肉粉 3g、蛋白胨 10g、氯化钠 5g、蒸馏水1000ml,ph7.2±0.2)。 2.2 样品触片镜检 涂片镜检:取触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2.2.1在玻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作用1min,水洗。 2.2.2 加革兰氏碘液于玻片上媒染,作用1min,水洗。

乳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乳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乳杆菌作为公认的安全级微生物,具有促消化、抗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益生功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程和畜牧业,其中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戊糖乳杆菌较为常用。在发酵工程中,噬菌体的污染可造成不可忽视的后果,严重影响产品品质,甚至导致发酵失败。 本研究通过噬菌体富集法从酸菜中分离出两株烈性乳杆菌噬菌体,分别命名为LpeD和Lpa804,并对这两株噬菌体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鉴定。通过电镜观察,噬菌体LpeD和Lpa804均具有典型的二十面体头部和非收缩性尾部,均属于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 根据宿主范围测定结果,噬菌体Lpa804可感染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 PA106和L.plantarum SC),而噬菌体LpeD可感染戊糖乳杆菌(L.pentosus KLDS1.0413)和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KLDSl.0344)。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显示,噬菌体LpeD的潜伏期为15min,裂解期为90min,裂解量为194PFU/cell;噬菌体Lpa804的潜伏期为30min,裂解期为105 min,裂解量为221 PFU/cell。 理化因素对噬菌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噬菌体LpeD和Lpa804均对热敏感,LpeD 在56℃作用2 min全部失活,Lpa804在63℃作用2 min全部失活。噬菌体LpeD 和Lpa804在pH 4-12的环境中较为稳定,显示了较强的酸碱耐受性。 紫外线照射并不能使噬菌体LpeD和Lpa804完全灭活,二者在紫外线照射20 min后均仍有部分噬菌体颗粒存活。噬菌体LpeD和Lpa804对乙醇和异丙醇较敏感,35%乙醇作用10 min可使LpeD全部失活,25%乙醇作用10 min可使Lpa804 全部失活。 35%异丙醇作用10 min可使LpeD全部失活,25%异丙醇作用10 min可使

实验方案(双歧杆菌的分离)

1 双歧杆菌的分离 1.1 样品 取出生后20天母乳喂养健康婴儿粪便。 1.2 培养基 根据目前的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以及X-Gal在这方面的应用。选择使用NPNL培养基,在其基础上添加X-Gal。 1.2.1 缓冲蛋白胨水溶液(BP) 成份:蛋白胨10g 磷酸氢二钠2g 葡萄糖5g 磷酸二氢钾2g 氯化钠5g 蒸馏水1000ml 制法:精确称取各种试剂,加人到1000ml的蒸馏水中,加热溶化后分装于250ml的三角瓶中,每瓶90ml,121℃,杀菌15min后置4℃的冰箱中备用。 1.2.2 选择性改良NPNL培养基(苏世彦) 成份:酵母膏5g 淀粉0.5g 蛋白胨10g L-半胱氨酸0.5g 胰蛋白胨5g 溶液A 10ml 大豆蛋白胨5g 溶液B 5ml 葡萄糖10g 溶液C 50ml 乳糖3g 琼脂 15g 吐温80 1g pH 7.2 牛肝提取液150ml 制法:将各成分准确量取后,分别加热溶化,混合摇匀后分装,121℃杀菌10min,备用。 溶液A:K2HPO4 10g、KH2PO4 10g溶于蒸馏水100ml。 溶液B:FeSO4·7H2O 0.2g、MgSO4·7H2O 4g、MnSO4·4H2O 0.135g、NaCl 0.2g溶于蒸馏水100ml。 溶液C:丙酸钠30g、硫酸巴龙霉素400mg、硫酸新霉素200mg、NaCl 6g溶于蒸馏水1000ml。 1.2.3 NPNL培养基(孙雪) 培养基成分及用量:牛肉浸汁粉(oxoid)3g,蛋白胨10g,胰蛋白酶5g,

植胨3g,酵母浸出汁5g,肝浸出汁150ml,葡萄糖10g,可溶性淀粉0.5g,溶液A 10ml,溶液B 5ml,吐温80 1g,盐酸半胱氨酸0.5g,琼脂15g,蒸馏水815ml,X-Gal(5-溴-4-氯-3-吲哚-β-D- 半乳糖苷)60mg。pH 7.2,121℃,15min 高压灭菌。 溶液A:K2HPO425g,KH2PO425g,蒸馏水250ml。 溶液B:MgSO4·7H2O 0.5g,FeSO4·7H2O 0.5g,NaCl 0.5g,MnSO40.337g,蒸馏水250ml,硫酸新霉素100μg/ml,硫酸巴龙霉素200μg/ml,萘啶酮酸15μg/ml,氯化锂3mg/ml。 1.3 分离方法 取成年人的粪便1g,放人含有9ml缓冲蛋白胨水溶液中,用液枪充分混匀,制成1:10的稀释液,摇匀后取1ml注人含有9ml缓冲蛋白胨溶液中制成1:100的稀释液,在此基础上作10-3~10-9与的稀释,由于肠道中双歧杆菌的菌数一般在109左右,所以取10-4~10-9稀释液用倾注法倒平板,每个稀释液都各取1ml分别注人到两只无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重复3个平板。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将温度调至37℃进行厌氧培养48h。用缓冲蛋白胨水溶液做稀释液可以有效地保护双歧杆菌的存活,避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1.4 分离培养 在加人样品稀释液的平皿中,分别注人适量冷却至50℃左右的选择性改良NPNL培养基,然后放人37℃的恒温培养箱中厌氧培养1.4.1 培养特性与镜检特性 双歧杆菌在改良NPNL培养基上,经过厌氧培养以后,菌落直径1-2cm,圆形、凸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乳白色,粘稠湿润。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双歧杆菌为革兰氏阳性无芽抱杆菌,呈多形性、典型的双歧杆菌为V字型或Y型;也有直、弯、棒状、匙形等多种形态,排列成单、双、短链、X、Y、V 或栅状;其大小为2-8×0.4-0.6μm,不具英膜和鞭毛,无运动性。 培养48h 后,平板上菌落呈现深蓝色、白色、浅蓝色三种颜色。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方案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方案 实验原理: 1、大肠杆菌的性质: 大肠杆菌是G--无芽孢直杆菌,在大多数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是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为红色短杆菌。三糖铁琼脂上的反应为斜面和底部都变黄,产气,不产生硫化氢。生化特性为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不发酵蔗糖。MR试验,吲哚试验为阳性,VP试验为阴性,不产生H2S,不能利用枸椽酸盐。半固体中沿穿刺线向四周生长。 2、沙门氏杆菌的性质: 沙门氏杆菌是G-直杆菌。在麦康凯平板上为细小半透明、圆形、无色小菌落,三糖铁斜面下层变黄色,上层仍为红色,穿刺处为变黑产生H2S。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能利用枸椽酸盐,不发酵乳糖不利用蔗糖肌醇,MR阳性,VP阴性,不产吲哚,不分解尿素。 实验材料: 含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猪肝脏、培养基(琼脂平板培养基、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基、麦康凯琼脂、生化培养基、SC)、器械(剪刀、记号笔、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试管、玻片、培养皿)、药品(消毒酒精、结晶紫、碘液、酸酒精、品红、松柏油) 实验内容及操作程序: 一、培养基制备: 制备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平板、SC增菌培养基、生化培养基,制备方法见附1.二、标本制备: (1)取新鲜猪肝脏一小块,火焰表面消毒。 (2)用浸过消毒液的剪刀剪开一个小口于消过毒的猪肝脏。 (3)用接种环在剪开的肝脏小口沾取肝脏液,分别画线于麦康凯培养基和接种于SC中,37°C恒温培养24小时。 三、细菌分离培养: (1)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麦康凯平板。挑选麦康凯平板上的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染色镜检,看是否为红色短杆菌,若是,即疑似为大肠杆菌,则取其接种于另一麦康凯平板,37°C 恒温培养24小时。 (2)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SC增菌培养基,染色镜检,看是否有疑似沙门氏菌,有则取其中细菌画线接种于麦康凯平板上,37°C恒温培养24小时。 四、细菌的鉴定纯化: (1)检查疑似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是否长满了粉红色菌落,染色镜检。并取其分别接种于生化培养基上(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肌醇、枸椽酸盐、尿素、MR、VP、H2S),并做穿刺实验于三糖铁上。37°C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实验结果满足预期效果,则可判定为大肠杆菌,则将其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传代培养。 (2)检查疑似沙门氏菌的平板上是否长满细菌,染色镜检,看是否满足于沙门氏菌的染色特性。并取其接种于生化培养基上,并作穿刺实验于三糖铁上,37°C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结果满足于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则可判定为沙门氏菌,则将其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传代培养。

乳酸菌得分离、纯化与鉴定

乳酸菌得分离、纯化与鉴定 第一部分:乳酸菌得分离、纯化 一、实验器材: 1、实验药品新鲜乳酸饮料(市售)、脱脂奶粉、蔗糖、1、6%溴甲酚绿乙醇溶液(溴甲酚绿、无水乙醇)、酵母膏、琼脂、革兰氏染液(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沙黄)、75%乙醇、香柏油、1mol/L NaOH、1mol/L HCl、碳酸钙; 0、4gNaOH固体、4、2ml浓HCL(分析纯) 、20gCaCO3固体、酵母膏20g 、琼脂30g 香柏油、脱脂奶粉100g 、蔗糖10g; 2、仪器与设备高压蒸汽灭菌锅、光学显微镜、培养箱、pH试纸、酸乳瓶、培养皿(φ9或φ12)、试管、300ml三角瓶(带玻珠)、移液管、天平、500ml锥形瓶、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 二、实验步骤: 1、培养基配制(BCG牛乳培养基): (A)溶液:取脱脂乳粉100g,水500ml,加入1、6%溴甲酚氯乙醇溶液1ml,混合均匀后分装入三角瓶于高压蒸汽灭菌锅80℃灭菌20 min;(1、6%溴甲苯酚绿(BCG)乙醇溶液用1、6g溴甲酚绿加入20ml无水乙醇中,再加水至100ml制成) (B)溶液:酵母膏10g,水500ml,CaCO3 10g,琼脂20g,加热溶解,用精密pH试纸调节pH到6、8,分装入三角瓶后在103kPa 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 以无菌操作趁热将(A)(B)溶液均匀混合。 2、药品配制 2、1 结晶紫:结晶紫乙醇饱与液(结晶紫2g溶于20ml 95%乙醇中)20ml,1%草酸氨水溶液80ml。将两液混匀,放置24小时后过滤即可。 2、2 卢哥氏碘液:碘1g,碘化钾2g,蒸馏水300ml。先将碘化钾溶于少量蒸馏水中,然后加入碘使之完全溶解,再加入蒸馏水300ml即成。 2、3 蕃红溶液:番红2、5g,95%乙醇100ml,溶解后存于密闭得棕色瓶中。用时取20ml与80ml蒸馏水混匀即可。 2、4 0、1%得吕氏美蓝染液:A液:美蓝0、3g,95%乙醇300ml;B液:0、01% KOH 100ml。混合A与B液即成,按1:100稀释即可。 2、4 生理盐水:称取9g氯化钠,溶解在少量蒸馏水中,稀释到1000毫升。 3、菌悬液得配制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双歧杆菌分离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乳酸菌分离纯化——双歧杆菌的分离纯化 2012/6/5 实验目的:从酸奶等富含乳酸菌的物质中分离到具有活性的双歧杆菌并进行初步鉴定。 实验原理:双歧杆菌是动物体肠道内的正常优势生理细菌,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没有运动能力,最适生长温度37℃~41℃,专性厌氧。双歧杆菌的细胞呈现多样形态,有短杆较规则形、纤细杆状具有尖细末端形、球形、长杆弯曲形、分枝或分叉形、棍棒状或匙形。单个或链状、V形、栅栏状排列,或聚集成星状。双歧杆菌的菌落光滑、凸圆、边缘完整、乳脂至白色、闪光并具有柔软的质地(7)。 因为双歧杆菌是严格厌氧细菌,所以双歧杆菌的培养条件必须无氧,且培养基要具有低氧化还原电势。培养双歧杆菌最常用的方法是亨盖特厌氧滚管法(1, 5, 7),此外还有厌氧箱法,厌氧袋法和厌氧罐法等。亨盖特厌氧滚管法是亨盖特(Hungate)于1950年发展起来的一套严格厌氧微生物的培养技术,主要原理是利用铜柱氧化除氧的滚管分离纯化法。亨盖特厌氧滚管法的优点是可以实时检查培养物,无氧效果好且花费不高,但需要专门的仪器和技术性很强的操作。本实验采用的简易厌氧罐法是一种操作简单且成本很低的方法,主要原理是利用焦性没食子酸除去厌氧罐内的氧气。该方法的缺点是焦性没食子酸与NaOH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NO,可能不利于细菌的生长;此外,过量的NaOH 会将厌氧罐中的CO2一起除掉,而CO2对多数厌氧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另外,在同一个培养皿上接种好氧细菌(如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能加强除氧的效果。 本实验所用的培养基参考了NPNL培养基(6)和BS培养基的配方,其中鱼粉、牛肉膏、酵母浸粉、胰蛋白胨的作用是提供氮源、维生素和生长因子,葡萄糖和乳糖为乳酸菌发酵提供糖类底物,磷酸氢二钾和磷酸二氢钾为酸碱缓冲剂,硫酸亚铁、硫酸锰为乳酸菌提供生长因子,氯化钠维持均衡的渗透压。如果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抗生素,比如硫酸卡那霉素(75μg/ml)、硫酸新霉素(30-200μg/ml)、硫酸巴龙霉素(20-200μg/ml)、萘啶酮酸(15或80μg/ml)、氧化锂(3mg/ml)、丙酸钠(10或15g/L)、山梨酸(0.4g/L)等,培养基就成为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7)。实验材料:蒙牛冠益乳(含bb-12双歧杆菌),伊利酸牛奶(ABLS益生菌),佳宝、光明原味酸牛奶,双歧杆菌乳酸菌三联活菌片(含长型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实验方法: 1.培养基 双歧杆菌琼脂培养基【蛋白胨(鱼粉)10.0g,牛肝浸粉5.0g,牛肉膏3.0g,酵母浸粉5.0g,胰蛋白胨8.0g,可溶性淀粉0.5g,磷酸氢二钾1.0g,磷酸二氢钾 1.0g,葡萄糖10.0g,乳糖3.0g,L-半胱氨酸0.5g,琼脂15g,吐温80 1g,溶液A (FeSO4·7H2O 0.2g,MgSO4·7H2O 4.0g,MnSO4·4H2O 0.135g,NaCl 0.2g 于100ml蒸馏水定容)10ml,蒸馏水定容至1L】 枯草芽孢杆菌LB琼脂培养基【胰蛋白胨10g/L,酵母浸粉5g/L,Nacl10g/L,琼脂粉15g/L】 2.简易厌氧罐法 将双歧杆菌琼脂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待培养基冷却后,先用接种环取LB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枯草芽孢杆菌菌落接种在培养皿一侧,再于另一侧划线接种酸奶或三联活菌片的稀释液,按照每L容积1.0g 焦性没食子酸、10%NaOH溶液10ml加入厌氧罐后,立即以凡士林和胶带密封,置于37℃恒温培养2-3天。 图1. 实验中使用的简易厌氧罐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方案

实验原理: 1、大肠杆菌的性质: 大肠杆菌是G无芽抱直杆菌,在大多数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是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为红色短杆菌。三糖铁琼脂上的反应为斜面和底部都变黄,产气,不产生硫化氢。生化特性为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不发酵蔗糖。MR试验,口引噪试验为阳性,VP试验为阴性,不产生H 2S,不能利用xx酸盐。 半固体中沿穿刺线向四周生长。 2、沙门氏杆菌的性质: -沙门氏杆菌是G直杆菌。在麦康凯平板上为细小半透明、圆形、无色小菌落,三糖铁斜面下层变黄色,上层仍为红色,穿刺处为变黑产生H 2S。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能利用枸椽酸盐,不发酵乳糖不利用蔗糖肌 醇,MR阳性,VP阴性,不产呵噪,不分解尿素。 实验材料: 含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猪肝脏、培养基(琼脂平板培养基、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基、麦康凯琼脂、生化培养基、SQ、器械(剪刀、记号笔、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试管、玻片、培养皿)、药品(消毒酒精、结晶紫、碘液、酸酒精、品红、松柏油) 实验内容及操作程序: 一、培养基制备: 制备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平板、SC增菌培养基、生化培养基,制备方法

见附 1. 二、标本制备: (1) 取新鲜猪肝脏一小块,火焰表面消毒。 (2) 用浸过消毒液的剪刀剪开一个小口于消过毒的猪肝脏。 (3) 用接种环在剪开的肝脏小口沾取肝脏液,分别画线于麦康凯培养基和接种于SC中,37 C恒温培养24小时。 三、细菌分离培养: (1) 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麦康凯平板。挑选麦康凯平板上的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染色镜检,看是否为红色短杆菌,若是,即疑似为大肠杆菌,则取其接种于另一麦康凯平板,37 C恒温培养24小时。 (2) 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SC增菌培养基,染色镜检,看是否有疑似沙门 氏菌,有则取其中细菌画线接种于麦康凯平板上,37 C恒温培养24小时。 四、细菌的鉴定纯化: (1) 检查疑似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是否长满了粉红色菌落,染色镜检。并取其分别接种于生化培养基上(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肌醇、枸椽酸盐、尿素、MR、VP、H 2S),并做穿刺实验于三糖铁上。37 C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实验结果满足预期效果,则可判定为大肠杆菌,则将其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传代培养。 (2) 检查疑似沙门氏菌的平板上是否长满细菌,染色镜检,看是否满足于沙门氏菌的染色特性。并取其接种于生化培养基上,并作穿刺实验于三糖铁 上,37 C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结果满足于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则可判定为沙门氏菌,则将其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传代培养。

食品中双歧杆菌检验方法

食品中双歧杆菌检验方法 环凯针对目前乳制品行业及质量监测单位检验双歧杆菌的需求及情况,对双歧杆菌检验相应的培养基进行了改进,使得双歧杆菌检出率较之前有很大的改进。扩充并完善了相关的微生物检测试剂,使得技术操作人员能更准确、快捷的检测出目标菌。 环凯依据GB 4789.34-201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双歧杆菌检验,推出成套的双歧杆菌检验解决方案,为生产企业及检验单位提供方便。 图1:GB 4789.34-2012双歧杆菌检验流程图 表1:实验操作所用培养基及生化试剂 功能阶段实 验 序 产品序 号 产品名称规格类别

号 稀释液1 CP0630 生理盐水 225mL× 10袋 盒(袋装) 平板分离2 027330 双歧杆菌琼脂培养基(BBL 琼脂培养基) 250g 瓶(干粉) 生理生化 3 029010 革兰氏染色液 10mL×4 支 盒 4 029161 过氧化氢酶试剂 2mL×10 支 盒(西林 瓶) 5 027340 PYG液体培养基基础250g 瓶(干粉)SR0300 PYG液体培养基配套试剂 (A、B各一支添加于100 ml 基础培养基中) 2种×5支 /盒 盒(西林 瓶) 6 027350 TPY液体培养基250g 瓶(干粉) 7 029010 革兰氏染色液 10mL×4 支 盒 8 029080 甘油 2mL×10 支 盒(西林 瓶) 9 075060 D-阿拉伯糖20支 盒(西林 瓶) 10 075400 D-核糖20支 盒(西林 瓶) 11 075070 D-木糖20支 盒(西林 瓶) 12 075080 D-半乳糖20支 盒(西林 瓶) 13 075010 D-葡萄糖20支 盒(西林 瓶) 14 075550 D-果糖20支 盒(西林 瓶) 15 075380 D-甘露糖20支 盒(西林 瓶) 16 075110 L-鼠李糖20支 盒(西林 瓶) 17 075100 卫矛醇20支 盒(西林 瓶) 18 075120 肌醇20支 盒(西林 瓶)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河南农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鸡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学院牧医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2011届动物医学专升本3班学生姓名王张凡 指导教师许兰菊(教授) 撰写日期:2011年5月10 日

鸡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王张凡 (2011届动物医学专升本3班) 摘要:为了对巩义某鸡场疑似鸡大肠杆菌病的鸡群进行确诊,并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细菌学检验方法对采集的典型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细菌药敏试验。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动物试验和血清学试验。结果表明:该鸡群中分离到的病原菌为鸡大肠杆菌。动物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鸡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雏鸡发病率为100%(5/5),死亡率达60%(3/5)。血清学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血清型为O1。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细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唑林、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氨苄西林、米诺环素和庆大霉素均敏感,对阿莫西林和阿奇霉素为中度敏感;但对罗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本研究结果对准确诊断和有效防治该病提供了依据和条件。 关键词:鸡;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Antibiotic Sensitivity Test of Chicken Escherichia Coli wang zhangfan (Class 3 of Veterinary Medicine, Graduated in 2011)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a definite diagnosis for the suspend Chicken Escherichia Coli about chicken house from Gongyi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e bacteria wa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typical samples and antibiotic sensitivity test was also adopted. By bacterial separate cultures,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biochemical tests, animal experiment and serological tests, the pathogen of this chickens is pathogenic E.coli bacteria. The result of animal experiment showed: this Escherichia coli had obviously pathogenic; the morbidity of chicklings was 100%(5/5) and the mortality was 60%(3/5).Serological testing results indicated: the serotype of this strain was O1. The antibiotic sensitivity test results illuminate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train to ceftriaxone、cefazolin and other 8 kinds of drug were sensitive; and the drug sensitivity to amoxicillin and azithromycin are intermediate;but the strain were drug resistant to roxithromycin and acheomycin. This research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and qualification for exact diagnosis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o Escherichia coli. Key word:Chicken,Escherichia Coli,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Antibiotic Sensitivity Test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genicity E.coli,APEC)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各种日龄的鸡均可发病,但雏鸡和产蛋鸡更易发病,其常与其他疾病混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