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发展社区医学是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1. 过去50年的医学发展史已经证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不符合已变化的客观健康形势

(1)中国的老龄化进程相当快。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已出现老龄化现象,从2000年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并且还以每年3%速度增长。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5%速度增长。因此中国仅用了20年时间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行列。老年型社会的医疗要求显著不同于成年型社会,要求在社区发展各种综合性、经常性的日常照顾和医疗服务更多,这使我国现行的高度专科化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

(2)在疾病谱已变化的中国社会,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也遇到了严重挑战。我国城市总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率已由1985年的23.7%增加到1994年的32.3%。三高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涨幅尤为明显。据有关部门调查,1959年三高者为7.73%,1979年上升到11.8%,1991年上升到15.4%,现在已超过20%,其中仅高血压患者已达1.3亿。又据上海市调查,10年前糖尿病患病率为1%,10年后的今天,已达到10%,估计全国糖尿病人已有4000万人。与此同时,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等)又来势汹汹。因此中国社会面临着世界第一次卫生革命和第二次卫生革命的双重压力,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在这里确实显得束手无策,虽然采用了相当多的先进技术,但这些疾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仍然是越演越烈。

(3)医疗费用高涨和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由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立足点是疾病诊断和救治,又由于高科技医学在疾病诊治上的急剧投入,其结果必然造成医疗费用高涨和资源配置失当。有资料估计85%以上卫生资源投入大医院,从而使原有的分级医疗体系被打破,各类医疗机构之间无序竞争、功能失调,医药价格上涨幅度过大。1993~ 1998年我国门诊医药费年增长率分别为35.5%、44.4%、45.8%、46.3%和32.2%,明显高于我国同期GDP增长率。与此同时医疗服务的效率却在下降,如1997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县以上医生人均日诊疗人次由5.5次下降到4.6次,医生人均每日负担住院人数由2.1人下降到1.4人,病床使用率由88.2%下降到67.4%。把这种服务效率下降和疾病增长相对照,充分显示出就医难。

(4)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导致基层医疗保健服务的进一步萎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全国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世人所瞩目。当时基层卫生工作确实有所发展,特别是后来的赤脚医生制度,曾为广大农村医疗做出了贡献。但后来由于过分相信现代高科技对医疗的作用,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导致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都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专科医疗服务模式,在80年代后甚至出现了基层医疗“门庭冷落”的情况,基层医疗走到了马鞍形的最低谷。

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符合人类健康和病患的宏观规律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是由美国医生G.L.Engle于1977年首先提出,他认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

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及其生活环境,并通过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

(1)人的生存、健康状态和疾病,与社会、心理、环境因素有着十分密切关系。例如肺癌,许多人均可能存在原癌基因,但同时也存在抑癌基因。在健康状态下,原癌基因不会被激活,处于在抑癌基因的控制下,因此不会发展成肺癌; 由于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了免疫应答强度时肺癌的原癌基因有可能被激活,从而引发肺癌。有人研究过9万个双胞胎,即使在同卵双生子中的人同时患癌的亦只有3%,说明纯粹与基因有关的生物因素即使在癌症这类有较大遗传影响的疾病中其权重也是很有限的。

(2)事实上人类极大多数疾病的发病模式与上述肺癌有相似之处,都存在着所谓各种致病基因即生物因素的存在,但它们并不一定处于被表达状态,因而表现为健康; 但如果受到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生活方式等行为的影响,很可能转化为显形态,即发病状态。据美国疾病中心1996年的报告,美国自从7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发展了以控烟为中心的、以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下降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 WHO报告,人的健康与长寿,与遗传的关系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象条件占7%,而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嗜好却占60%,可见社会、心理、环境,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在健康和病患之间的转化中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2)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必然会促使医生的服务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 从历史上看,古代的医学注意的重心是病人。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说过“了解你的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们患的什么病更加重要”。我国传统医学也特别强调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但随着以实验为基础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其结果使医生们的注意力从病人转向了疾病。虽然这种“转向”也是科学进步的阶段表现,但这种“转向”确实使医生逐渐忽视病人的需要,必然导致病人对医师信任的下降,以及“失人性化”(Dispersonality)医疗的出现。例如有人统计过一家内科诊所1000例门诊病例中,经检查证实只有16%居现在“疾病”范畴之内,是医生可以有办法去处理的,其余的“不适者”不属诊断范围的只好不予处理,忽视就诊者的需求,导致抱怨增多。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框架下,人的健康与疾病是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的,医生在诊治时必然会通盘考虑求诊者的方方面面的情况,并从中分析出相关因素,然后做出适当的处理,提出协调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建议,而这种新的工作方式会延伸至求诊者疾病尚处早期分化之前。在这种新医学模式框架下,医生必然会转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上来,实现医学自身的回归。现代医学的这种回归正好和我国传统医学在整体医学哲学思想上的相似性,现代医学的这种回归必将有利于“预防为主”和“中西医结合”方针的落实。

3. 发展社区医学是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最近由国务院组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人口与健康”专题组的研究结果指出,今后我国医学发展的重点应该“前移”和“下移”,前移的意思是要以防病为主,注意“治未病”,下移的意思是要把重点放到基层。这种结论均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理念。

前面已经分析过,生物、心理、社区医学模式确实有可能解决当前

医学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矛盾,前景看好,但有一点已成共识,即新的医学模式的医疗实践基点不在现在城市的大医院和大诊所,而应在基层的居民社区中。因此社区医学应是发展生物、心理、社区医学模式的基本单元。

二社区医学与医学工程

1. 社区医学

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各国定义和内容略有不同。在我国,卫生部会同国务院十个部委在1999年7月发布过《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中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是:“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要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病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服务。”

从上面的定义可看出,在我国的社区医学是六位一体的整体医学服务科学,也称全科医学。因此实施社区医学的主要成员是活跃在社区中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是由原历史上的通科医生,经过近十余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的。由于组成社区的基本单元是家庭,因此全科医生也可称为家庭医生,但现在的全科医生要求对心身疾病和心理学有更多的认识,以便以更好地按新的医学模式实施各项服务。

根据生物、心理、社区医学模式理念,国际上的社区医学已流行采用以社区为导向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COPC)来为居民提供基层医疗服务,它强调以社区人群为导向,在个体服务中融入了群体服务,是一种个体化服务的类型。

发展社区医学不仅可能解决前面所分析过的当前我国医学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加快和从真正意义上建立和发展我国医疗保险制度。

由于“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的观点日益深入人心,健康和医疗保健服务已经成为敏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之一,因此加快和落实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已是涉及民生的大事,而社区医疗的发展可能加速医疗保险制度的落实。在这方面英国和瑞典等欧洲国家就是因为他们十分重视社区医疗和全科医生的作用,使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全体居民,因此能以较低的费用,较少的卫生资源获得较好的效果。这值得我们借鉴。

发展社区还可能大大缓解当前城市中大医院的医疗服务压力。由于社区医学是以家庭为单位和以社区为范围的医学服务为主线,因此基本的和大部分的医学服务是在社区及家庭之间的范围内由经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训练的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社区医学中心进行实施。只有少数需要专科医生参与时才有必要与以专科医生为主体的大医院进行联系,才有必要由大医院来实施专科医学服务。这种社区医学的服务模式可用统计数据予以说明。1961年Kerr White 对英、美发达国家社区居民患病与利用医疗资源情况的调查表明,1000个16岁以上的人口中,一个月里约750人发生过某种不适或疾患,其中只有250就医。所有250个求医者中平均只有14人利用过专科医疗,其中的5人由专科医生会诊,8人住社区医院,只有1人被送往三级医院。以上数字说明,社区医学发展起来后,确实能大大减轻现在大医院医疗压力太大的现状,也有利于改善现有的

医患关系紧张状态。

2. 社区医学与医学工程

(1)社区医学从医疗的角度上看,可看成是“治未病”的科学,是以健康为目标的科学。1986年WHO在渥太华制定的健康促进宪章中指出:“健康促进是指个人及社会增加对健康影响因素的控制能力和改善其整体健康的全过程,以达到身体的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确保个人或群体能够确定和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改变和处理周围环境。”这就是说社区医学要求把过去的以“治病”为首要目标的医治调整到以“治未病”和促进健康为优先目标的方向上来。

“龙头”的转向必然应该导致为其服务的医学工程学科方向上的相应调整,即从主要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主旨的医学工程发展方向调整到以“治未病”和“促进健康”,从而以健康状态监测和调整为首要目标的医学工程发展方向上来。

(2)现在的问题。当医学的目的从“治病即一切”,转向以“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为第一优先时,医学工程将发生何种变化?

“治未病”的医学工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 对人体状态进行的观测、分析和辨识。它不同于现代医学的指标检测之处,在于它并不追求指标的特异性,而重在功能状态要素、表征(参量)观测方法(量化)的研究和系统综合分析(状态辨识)。

b) 从系统工程的观念出发,探索“预防疾病的损伤”,缓解、稳定、乃至逆转(局部或暂时)人体系统功能状态退变、恶化的可能性和可能的途径、方法、技术。

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是大生产(工业化)思维模式(大样本统一模式)的外延,无论是疾病的诊断(指标体系),还是治疗,都有一个基于统计的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方法和统一的标准。而现代流行病大多系心身失调所致,带有很强的个体性。因此,现代社会流行病的预防必然是个体化医疗框架内的预防。与此相应,人体系统功能状态的变异,是指个体化的人体系统功能状态的时序变化。系统功能状态的分析、辨识重在个体化的纵向比较、分析,而以现代医学已知的、相关的、横向统计分布为其背景。同样,亚健康状态的调治亦必然是以已有的医学(包括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心理学、养生学等为基础的个体化调治。据此,以下几点对于以“治未病”为首要目标的医学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 把人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建立动力学模型,考察其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这里,生物力学方法和生物控制论方法的结合,宏观表征和微观过程的结合,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电子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和知识(含经验)表达技术的综合运用等,将起重要作用。在这一方面,国外也还处在朦胧状态。我们应该把握机会,实现跨越。

d) 用系统工程的观念对人的一生的生命运动作系统的考察。在人一生的生命运动的若干转变时期,加强检测和综合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

e) 重视生命的1/3—睡眠的研究。人的生命约有1/3时间处于睡眠状态。睡眠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睡眠不良会引起精神的、情绪的和生理的种种异常,并导致疾病。使用药物不仅效果有限,而且有多种负面效应。不仅如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睡眠研究的结果表明,睡眠不仅仅是一种休息或抑制,而且和认识心理过程及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有密切的关系。近十余年来逐渐被医学界重视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即为一例。而睡眠研究和有关疾

病的诊治,本身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医学工程在其中起着纽带作用,且是进行睡眠研究的技术基础。

三社区医学发展内容分析

从分析社区医学的特点可知,社区医学是以家庭为单位和以社区为范围的医学服务模式,只有少数就医者(1.4%)才有必要求助于专科医院。这种由家庭—社区医学中心—专科医院联系在一起的三级医学模式决定了社区医学工程发展的重点内容如下:

1. 建立在现有通信设施基础上的远程医学技术与接口

社区医学的需要应该是我国远程医学信息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这是由家庭—社区医学中心—专科中心医院这种三级服务模式决定的。从社区响应的角度说,每个社区医学单元与以解决专科性较强的“中心医院”之间是网络上的成员关系。由此可见在家庭和社区,社区和“中心医院”之间联系的主要技术应是远程医学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发展成“虚拟诊断”、“虚拟心理帮助”、“虚拟健康档案”等。

在家庭和社区医学中心之间,一般情况下可利用现在电话线中的ADSL 传输信道,在2~3km范围内上行为512kbps,下行为3.6Mbps。这在一般情况下已经可以传输家庭和社区医疗中心之间的大部分信息(例如多参数监护仪的全部参数等)。在社区医学中心与专科医院之间的医学通信一般情况下也可利用ADSL 传输,这是一种最便宜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还可借ADSL申请使用例如2Mbps 带宽,并通过Internet设计成虚拟专用网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实现较为便宜的医学信息专用传输网(上行、下行均能传医学图像和其它有关的生命信息),并且由于VPN结构中具有多种安全机制,如信道、加密、认证、防火墙及黑客侦防系统等技术,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确保资料在公众网络中传输时不至于被窃取的安全性。

利用VPN在Internet中对救护车等移动医疗单元中使用远程医疗技术的可能性。存在两种途径,其一是利用无线收发系统,其二是利用移动手机通信中传短信的方式。后者是利用了正在发展的蜂窝式移动通信,并且兼有不太精确的定位性能,因此在医学应用中可能有一定前景,特别是CDMA 1X2000。从理论上说,CDMA 1X2000的上行传输率可达135k,但目前由于中国联通设备的原因,比较可靠的传输率保持在5kbps上、下行水平。就这点水平而言,已经在医学上可以有不少用途,例如在行进中的病人多参数监护,临时建立家庭监护病房都是不难实现的。

从以上分析的家庭—社区—中心医院之间的网络联系可看出,为社区、家庭使用的医学工程仪器设备,不论其用于状态监测或诊断检查,还是用于状态调整或是康复治疗设备,均应具有标准化接口。因此下面提到的所有仪器设备,都已包含了可接入网络的接口功能。

2. 研究适合家庭病房使用的远程生命基本功能监测设备

生命基本功能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及动态血压等,必要时可增加心电监测内容。在这里,发展低生理心理负荷的生理信号监测技术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低生理心理负荷的心动周期测量技术。在心动周期中包含着大量、而过去尚未被广大医学界注意到的重要信息,例如身体的健康状态,自主神经功能状态,是否存在过劳等。根据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可知,在有关健康信息的动态心动周期中所含有的信息大大超过一小段普通心电图。这是我们生物医学工程学

界可以为家庭医学,乃至人类健康监测做出更多贡献之处,通过利用各种信号处理技术,挖掘出各种与身体健康状态相关信息,然后通过运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多种信息融合技术,达到对人体状态的辨识。这是一种符合省钱的生物医学工程道路做法。

3. 研究设计适合家庭自测用的生命基本状态测量仪器

从原理上说,家庭用的自测医学仪器和医院中使用的应是类似的。但由于家庭成员是非专业性的,因此要求自测的医学仪器要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方便性,其测量内容根据当前的病谱应把重点放在血压(高血压患者为1.3亿)和血糖(糖尿病患者为0.4亿)自测仪器上。

动脉血压测量技术。自从100年前俄国医生Кrotcof发明以柯氏音为基础的血压计以来,整整一个世纪,被医生真正认可的仍然是100年前的水银柱血压计。这种血压计在使用时必需经过专们训练才能得到误差较小的测量结果,因此它不太适用于家庭。现在的适合家庭自测用的电子血压计均基于示波法原理,其在原理上不同于柯氏音法,因此在测量结果上常偏离柯氏音法较远,而且常存在测量结果的自身波动,因此示波法原理并未得到医院医生们的认可。为解决家庭中适合自测使用的自动血压计,当务之急是必须研究设计出测量结果在每个个体上和柯氏音一致的自动血压计。现在在这方面国内的研究已经有了苗头。这项工作,看起来是量大面广的,但它却是国际上未能解决的难题。如果中国确实能解决这一问题,这将是一项具世界意义的项目和产业。

4. 发展适合基层医疗单位检查睡眠质量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主要表现在睡眠过程中的某些生理、病理现象的仪器设备

其主要特征应该是低生理心理负荷指数的,但确实又能反映出睡眠中有关病理、生理信息的技术方法,而且成本便宜。例如可设计成带有某些检测功能的睡具、服装等。现在中国已经研究成功利用分区式睡眠床垫通过测量心搏、呼吸、体动等人体微动对床垫的压力的微小变化,分离出心动周期、呼吸运动及体动等信号,并研究出这些信号的变异性与标准睡眠图检测技术之间的耦合关系。在社区应用低生理心理负荷指数的睡眠技术的意义不仅是因为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碍人群比例很大,而且这种检测对许多重大疾病具有预警作用。例如患抑郁症之前常表现为失眠,而许多高血压的原因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所致。

5. 心理检测仪器

心理测验过去是心理学家所从事的,但由于心理状态和人的健康、疾病关系太密切,因此社区医学中心应该有受过临床心理学训练的全科医生,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念更全面地了解就诊者。这时心理测验仪器就成为全科医生的重要手段。临床心理检测仪器测验的内容包括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量两部分。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是临床评估中应用最广泛的。这种心理测验特别有助于就诊者当前心理状态的判断,例如是否存在精神障碍的可能性;亦有助于病患倾向性的评估。因此它在社区医学中会有广阔应用前景。

6. 能够缓解、稳定、乃至逆转人体系统功能状态退变、恶化的仪器设备

具备这些功能的康复、训练、治疗的仪器和方法是非常多的,包括现在的各种健身器具在内。许多用于治疗和康复的仪器和方法,它们的作用机理可能是讲不清的,但只要它们是安全、有效的,就不应该排斥它。特别要提出两种具有生理训练功能的仪器——生物反馈仪和腹式呼吸训练仪。已经有研究资料

证明,这两种仪器不仅对人体不存在任何副作用,而且有利于增强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对许多心身紊乱性疾患均显示出较明显的疗效。因此被许多人称为“绿色治疗”。

除了以上分析的6条以外,那些常规的检查和治疗仪器仍应是社区医学中心所必需具备的,如评估心功能的心电图平板试验、常规X射线设备等。但作为今后应用的社区医学设备,数字化应是必需的前提

中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标准

中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标准 口腔医学教育是培养从事口腔医疗卫生保健的专门人才的教育,规范的培养过程是培养合格口腔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加强质量监管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为保证国内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规范国内院校口腔医学教育标准,参考中国医学教育标准,结合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和国内医学教育认证标准,特制定中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标准。 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是整个口腔医学教育体系中的第一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口腔卫生保健机构培养人才,培养具有初步口腔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口腔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口腔卫生医疗保健机构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使其具备将来胜任口腔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继续口腔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的自觉再提高能力。本标准以五年制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为主要适用对象,针对我国本科口腔医学教育的基本方面提出最低要求。长学制教育可以参考此标准,适当提高要求。本标准既通用于全国各口腔医学院校(系、专业),也承认不同地区和各个学校(系、专业)之间的差异,尊重各口腔医学院校(系、专业)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不提出具体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以利于各校的个性发展,为发展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 本标准尽量反映我国口腔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方面的要求,是各个院校制定教育计划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必要基础,是本科口腔医学院校(系或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参照标准,必将对口腔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起重要作用。本标准也将用于我国口腔医学教育的评价与认证,并希望通过广泛研讨不断修改,通过评估与认证实践不断得以检验和完善。

一、口腔医学本科教育办学标准 1 宗旨及目标 1.1 宗旨及目标 口腔医学院校(系、专业)必须明确办学宗旨和目标,包括院校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等。口腔医学院校(系、专业)的办学宗旨和目标的确定,必须通过各利益方的认真讨论,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所属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的批准,使全校(系、专业)师生周知。 1.2 学术自治与学科融合 独立的或综合大学中的口腔医学院必须根据各自的规划要求,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自主制定课程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自主决定人员的任用和自主分配的学术支持,同时努力加强与大学各综合学科和医学学科之间的沟通及融合。 1.3 教育结果 口腔医学院校(系、专业)必须根据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制定合适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要求的口腔医生。 2 教育计划 2.1 课程计划 (1)口腔医学院校(系、专业)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和口腔医学科学进步和口腔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制定符合本院校(系、专业)实际的课程计划。 (2)口腔医学院校(系、专业)制定的课程计划,必须明确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

医学发展史

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 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医学理论著作。 包括《素问》(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和《灵枢》(解剖、经络、针灸) 2、扁鹊: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第一个进入正史记载的医生。 3、华佗:“外科始祖”,最突出贡献为创制“麻沸散”。其他贡献有行剖腹术、创五禽戏。 4、张仲景(医圣)与《伤寒杂病论》。 5、孙思邈与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大医精诚 ..》、《大医习业》 精湛医术高尚品德修养 6、李时珍与达尔文称其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 西 1、(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医学之父 ·重大贡献:推动巫医分离,奠定西方医学基础 ·其他:“体液说”(血液、粘液、黄胆、黑胆) “希波克拉底誓言” 2、维萨里(解剖学之父)的《人体的构造》:奠定了解剖学的基础。 盖伦:“猴子解剖学家”、血液运动的“潮汐说”。 3、哈维的《心血运动论》:提出“血液循环理论”。 、巴斯德(法)与科赫(德):开创现代微生物学与细菌学。 巴氏高温消毒法在结核病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使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治疗狂犬病方法 结核菌素 5、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抗生素的诞生。 过程:“抗生现象”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弗洛里、钱恩促进青霉素临床应用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青霉素的完美补充)抗生素大量问世 有抗结核杆菌的能力 现代医学的发展 一、现代医学的主要发展:器官移植、微创外科、医学影像学。 器官移植:1、移植:将身体的一部分(如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手术或其他途径移到同一个人或另一个人的特定部位,使其继续存活的方法。(供者移植物受者) 2、简史:器官移植萌芽临床应用

口腔正畸的发展历史

备注:如果排版放不下,可以删除这个色号文字。 标题:牙齿矫正的前世今生 地胶:时间段名字(黑体文字) 你知道吗?矫正牙齿的需求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不要以为只有你爱美,我们的祖先也一样爱美,人类对美的追求已经融入血液,流传至今。时光变迁,历史流转,变化的是世界,不变的是我们始终保有对于一口好牙的热爱。想要知道以前的人都是怎么矫正的吗?跟着维小美的脚步一起来探寻牙齿矫正的前世今生吧! 古埃及时期希波克拉底 考古学家曾发现木乃伊的牙齿用粗糙的金属片包裹,推测缝隙处的羊肠线起到现代牙齿矫正弓丝的作用。 早在公元前400~500年,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年~前370年,就是医护人员就职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致敬的那位医学之父)最早论述了牙颌颅面畸形;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伟人柏拉图的学生)也曾经研究过如何排齐牙齿,以及治疗各种牙齿问题。看吧!想不到的哲学问题先贤们已帮我们想好了,能想到的牙齿问题也还是他们先一步想到! 古希腊时期固定脱落牙 及时代的罗马人墓穴里,研究者发现他们用黄金线帮助固定脱落的门牙。 公元一世纪矫正错位牙 在你只需要花1~2年左右就可以把畸形牙齿矫正过来,放到过去你没准要用手推十几年,等把牙齿推整齐了青春少年已徐徐老矣! 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15世纪)牙科“手术” 净之物,医学院出身的医生都不愿意亲自做手术,动刀这种“肮脏”的行为让给了最底层的

理发师做。理发师会进行牙科“手术”,比如拔牙或者止血等。要是生在中世纪,没准你可以一边烫个头发,一边做个矫正,理发师咔咔剪掉头发的时候还能顺便帮你拔个智齿,想一想就很混搭! 18世纪矫正装置 本书叫做《The Surgeon Dentist》,书中有一章详细描述了如何用一种叫做“Bandeau”的装置来矫正牙齿,它由贵金属制成,形状像马蹄铁,是用来帮助扩大牙齿的牙弓。 18世纪中期:第一位美国总统的牙套人生总统的牙套 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留给后世的照片永远不苟言笑,哪怕是在美金钞票上也是如此。据说因为他常年忍受口腔问题的困扰,牙齿很早就全部脱落了,常年戴着一副象牙和木头制成的牙套,让他没有办法露出自信的笑容。要是华盛顿生在这个年代,一定不会有牙齿的烦恼,估计会笑得很开心! 19世纪学科与技术 尽管通过拔牙来改善牙齿排列在早些时候已经很常见,但是牙齿矫正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到19世纪才出现的。1819年,Delabarre发明了弓丝控制疗法,这被当做是现代牙齿矫正的诞生。英文单词中的Orthodontia(畸齿矫正术)是由Joachim Lafoulon在1841年创造的,一直沿用至今。 十九世纪下半叶错颌分类法 Kingsley(诺曼·金斯利)对美国口腔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第一个使用外部力量矫正牙齿前突的人,同时也是治疗腭裂及其相关问题的先驱。 更换为 美国学者Angle将口腔正畸学发展为口腔医学的分支科学,并于1890年提出的Anglec 错颌畸形分类法至今在世界各国还广泛应用。至今该法被沿用了一个多世纪,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错颌畸形分类方法。 20世纪初最贵的牙套 木头、象牙和铜)制成,14K到18K的黄金用来制成固定的金属丝、扣钩和绷带等等。黄金柔韧性好也易于造型,但是它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因为太柔软而需要频繁造型,而且,太贵了!这么看来最早的金属牙套是黄金和银制成的,并且包裹着每一颗牙齿,每一次开口笑都散发着钱的光芒啊! 20世纪70年代粘合剂

中国口腔医院行业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2017年中国口腔医院行业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一、口腔医疗产业概述口腔医疗产业是指以口腔医疗消费为基础,集合了口腔医疗服务、职业牙医教育培训、口腔医疗器材研究开发生产、市场策划、宣传、投资、经营、管理等于一体的医疗产业链。而口腔医疗机构大致可分为2个类型6种基本形式。这些医疗机构担负地区内口腔医疗任务,还担负社区口腔保健任务。我国现行的口腔科医疗服务是在解放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公立口腔医疗服务长期以来是医院口腔科服务的主要模式。随着模式的演变,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专科口腔医疗体系向“口腔诊所-牙病防治所-口腔医院”等三级口腔专科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发展,分别为不同级别省市地区提供口腔医疗和保健服务,并担负各自不同的功能。我国公立口腔医院饱和量约为500家,私立口腔门诊部或牙病防治所饱和量约为5000所,口腔诊所饱和量约为20万所。中国口腔医疗服务机构分类情况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二、口腔医疗消费升级

促进行业发展1、口腔疾病患病率高,就诊率低目前,我国口腔疾病的患病率非常高,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口腔疾病问题,且就诊率极低,特别是我国儿童、中老年人患龋率非常高。老年人(65-74岁)患龋率更是高达98.4%。 中国各年龄层患龋率情况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儿童、中老年人平均患龋颗数较多;5岁儿童平均患龋颗数为5颗。中国各年龄层平均患龋颗数情况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我国中老年人平均缺牙数较多。老年人(65-74岁)平均缺牙数更是高达11颗。中国各年龄层平均缺牙数情况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我国儿童、中老年人患龋治疗率较低。其中,儿童(5岁组)患龋治疗率只有2.8%,65-74岁老年人组患龋治疗率最低,只有 1.9%。中国各年龄层患龋治疗率情况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口腔疾病作为世界上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防治。第一是心血管疾病,第二是糖尿病,第三个就是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重大的慢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高发病的一种疾病。64%的美国人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口腔检查,加拿大成年人口腔疾病治疗率在74%以上,与发达国家

中国医科大学年月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查课试题及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3年7月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查课试题及答案 1. 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是B A. 武昌起义 B. 保路运动 C. 黄花岗起义 D. 收回利权运动 满分:1 分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进行了三次重大论战。其中,李大钊与胡适之间的论战是B A. 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B. 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C. 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D.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满分:1 分 3.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B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满分:1 分 4. 我国在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的赎买政策是B A. “四马分肥”

B. 定息制 C.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D. 国家资本主义 满分:1 分 5. 最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的会议是A A. 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满分:1 分 6.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思想,其中不包括A A. 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C.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满分:1 分 7. 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D A. 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C.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D.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满分:1 分

8. 下列事件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成立.c.北伐战争.d.大革命失败,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A. abcd B. bacd C. acbd D. badc 满分:1 分 9. 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着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是##。A A. 党指挥枪 B. 官兵平等 C. 拥政爱民 D. 一切行动听指挥 满分:1 分 10. 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会议是A A.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B. 中共七大 C.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 中共八大 满分:1 分 11. 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的事件是C A. 遵义会议 B. 中共一大

中国医学史重点50505

中国医学史重点 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 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 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 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 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 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 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 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的 “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药可分治疗类,预 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 互相转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对口腔医学的初步认识

对口腔医学的初步认识目录 一.口腔医学的概貌 二.中国口腔医学的简史 三.口腔医生的素质 四.口腔医学的分支 五.口腔医学的发展趋势

一.口腔医学的概貌 经过半年时间口导课的学习,以及平时对一些资料和文章的阅读,自己对于口腔医学有了一个较为初步的认识,并且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吸引。口腔医学,以它独特的美屹立于医学的一隅。 口腔医学顾名思义,是关于口腔的医学。口腔医学研究的范围:不仅仅是32颗牙齿,上至发际,下至锁骨以上,除眼、耳、鼻、喉、脑以外的头颈颌面部。面貌直接影响一个人形象。 口腔的疾病:诸如颜面部的血管瘤、造釉细胞瘤、面部损伤、疤痕、牙颌畸形等等,均影响人的形象。因此,口腔医生不仅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医师,而且是真正的美容师。 口腔医学可以说是医学领域中最为复杂和模糊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部”,它交织着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美以及人们对于没美的主观认识、客观认识和哲学思考。因此说,一个好的口腔医生不仅仅是一位医生,更是一位技师,是一位艺术家。 二.中国口腔医学的起源 同其他医学分支一样,口腔医学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总是那样迷人,其间流露出的人性的伟大与光辉也总是那样让人动容。口腔先驱们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困难的无畏令人敬佩,我也会陶醉于他们最终成功的喜悦之中 我国口腔医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经称为口齿科学、耳目口齿科学、口齿咽喉科学,民国时代称为牙科学,解放后国家重视,在牙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包涵内容更广后始称为口腔科学。 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口腔医学许多方面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口腔疾患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墟(现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出土的10多万片甲骨文中,其所涉及到的疾病记载有323片,共计415辞,其中有口腔疾患最早的文字记载。 而近代口腔的鼻祖是来自加拿大的林则博士。1907年,他在多伦多大学牙医学院毕业,获得了牙医学博士学位。接着,他到多伦多的西方医院进修了全身麻醉学,因此他对麻醉学也很有研究,造诣很深。然后,与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对口腔医学得初步认识

对口腔医学得初步认识 目录 一.口腔医学得概貌 二.中国口腔医学得简史 三.口腔医生得素质 四.口腔医学得分支 五.口腔医学得发展趋势 一.口腔医学得概貌 经过半年时间口导课得学习,以及平时对一些资料与文章得阅读,自己对于口腔医学有了一个较为初步得认识,并且深深地被它得魅力所吸引。口腔医学,以它独特得美屹立于医学得一隅。 口腔医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口腔得医学。口腔医学研究得范围:不仅仅就是32颗牙齿,上至发际,下至锁骨以上,除眼、耳、鼻、喉、脑以外得头颈颌面部。面貌直接影响一个人形象。 口腔得疾病:诸如颜面部得血管瘤、造釉细胞瘤、面部损伤、疤痕、牙颌畸形等等,均影响人得形象。因此,口腔医生不仅就是治疗这些疾病得医师,而且就是真正得美容师。 口腔医学可以说就是医学领域中最为复杂与模糊得科学与艺术得“结合部”,它交织着科学、技术与艺术得美以及人们对于没美得主观认识、客观认识与哲学思考。因此说,一个好得口腔医生不仅仅就是一位医生,更就是一位技师,就是一位艺术家。 二.中国口腔医学得起源 同其她医学分支一样,口腔医学也拥有着悠久得历史。历史总就是那样迷人,其间流露出得人性得伟大与光辉也总就是那样让人动容。口腔先驱们勇于创新得精神、面对困难得无畏令人敬佩,我也会陶醉于她们最终成功得喜悦之中 我国口腔医学在漫长得历史过程中,曾经称为口齿科学、耳目口齿科学、口齿咽喉科学,民国时代称为牙科学,解放后国家重视,在牙科学得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包涵内容更广后始称为口腔科学。

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口腔医学许多方面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口腔疾患最早得文字记载见于殷墟(现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出土得10多万片甲骨文中,其所涉及到得疾病记载有323片,共计415辞,其中有口腔疾患最早得文字记载。 而近代口腔得鼻祖就是来自加拿大得林则博士。1907年,她在多伦多大学牙医学院毕业,获得了牙医学博士学位。接着,她到多伦多得西方医院进修了全身麻醉学,因此她对麻醉学也很有研究,造诣很深。然后,与传教会签订了誓约卡后,新婚燕尔得她便于1907年得冬天来华,到了成都。她得夫人林铁心就是华西协合大学图书馆得创建人。林则得目标非常清楚,就就是力图将现代高等牙医学教育在中国传播。最初很多传教士对开展牙医学并不热心,她很难开展工作。恰巧,一个传教士安装得假牙坏了,林则成功地为她修复,从而改变了传教士们得瞧法。随后,她取得早已来到中国兴办医学教育得启尔德博士得支持,先在成都基督教会开设得四圣祠街仁济男医院内开了牙科,为成都得老百姓瞧病。开诊不久,一位妇女患了牙周脓肿,脸部红肿,异常痛苦,便勇敢地来诊所求治,林则很快地为她治好。林则得名声逐渐传开,来就诊者日渐增多。1911年她在仁济医院斜对面修建起牙症医院,与唐茂森博士合作,逐渐地,将口腔医学得业务扩大。1912年她招收了邓真明与刘仲儒两名中国人在牙症医院学习牙科修复工艺学,作为她得助手。到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开办后,她与唐茂森开始为医科学生讲授牙科课程。1917年吉士道博士又来与她们合作,在华西协合大学赫斐院建立了牙科系,林则任主任。1919年牙科扩建,成了与医科并列得牙科(学院),她担任院长,直至1950年离开中国。此后更多得来自西方得口腔方面得学者来到成都,与林则博士一起为口腔医学得建设与发展付出了一生得心血。华西口腔也为中国口腔得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得人才。可以说,华西口腔就是中国近代口腔得发源地。 三.口腔医生得素质 既然选择了口腔医学得专业,就要义无反顾地坚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医生,就是一个神圣得职业。它关乎着千千万万得人民得健康甚至生命。在授白大褂得仪式上,当第一次穿上圣洁得白大褂,庄严宣誓得时候。

中国近现代以来医生职业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以来医生职业的变迁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历史的变迁,人们越来越珍惜生命、重视生命,对医疗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步地提高,于是,医生这一职业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迁,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中西医的碰撞,使医生这一职业的变迁更为明显。 明清相沿宋制,长官称为院使,下设御医、吏目、医士数十人,主要为宫廷服务。御医属于皇帝内廷的医生,专门为皇帝服务。而在民间,中医则是救死扶伤的主力军。中医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却没有固定的医院,医生分散、游离不定,构成比较复杂。 近代岭南社会活动家梁龙章从中西比照中,指出中国医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他说:“中国公家无试医科大吏,无提倡、无毕业出身明文。既缺乏专门教育,医学固无根底。”“在西国学医不同,选少年聪颖子弟,入院读医书,学人形图,究五脏生长,审六腑气化,明大经大络筋骨窍道气血隧道,知化学,考药石,制药水,学成乃得与试,如超拔高等,国中荣之。有毕业纸,然后挂牌医人,主权甚大。”“西人真有专门之学乃敢治病,且本国多少博学之士,纵有学贯天人之才,非习专门亦不敢干预医事也。”中国则是“举国皆医”,“无论九流三教,科甲举贡生员,读书不第,涉猎医书,皆称儒医”。在中国对医生没有严格的资格认定和准入制度。门槛高,难入必精;门槛低,易入必滥。 在这样的情况下,游方郎中、江湖术士“应运而生”,这不仅危害着国人的生存与健康,更毁坏了医学的声誉,民国时期甚至被视为推进西医学的阻碍。时人认为:“我国医师多系悬壶问世,以谋一己之生活。对医学之社会性,毫无注重,问世医生,滥竽其中,不学无术者,亦不乏其人,且为生活之舒适,不顾医德机取巧诈,在在皆是,予人民之恶劣之影响,益增新医学推进之障碍。故今后医学教育,应着重医德之养成”。 传统的中医构成可以用良莠不齐来形容,既有一些造福一方,泽及万众的良医,也有医术低劣、医德不佳的庸医,“良医”“庸医”古已有之,他们一同构成了中医的群体。他们行医目的不一,手段各异,这就是中医医生群体成分复杂、医界混乱的现实根据。“今之医者类多读书不就,商贾无资,稍猎方书,借谋衣食,偶然奏效,便负神奇”,结果只能是“以谬传谬,以盲引盲”。(郑观应:《医道》)中医陆士谔对中医界鱼龙混杂的状况也进行了批评:“缘眼前医界,有真学者,有伪学者。所谓伪学者,乃是说嘴郎中,全无根底,摇笔弄墨,居然千言立就,反复盘问,则瞠目不能答一语。此等人何能与之群?” 对于社会上的游医及江湖郎中,在华生活了50年英国伦敦会著名的传教士麦高温有着极为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在麦高温的印象中,中国人获取行医的资格十分简单:“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人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公开地行医。中国没有大学考试,没有医院,没有对医药学和解剖学的研究,行医也不需要烦人的执照。只要那个人有一件长衫,一副有学识的面孔——就像在英国常见到的那种人一样,以及对于汤药和成药的肤浅知识,他随时都可以治疗令西医一流的内科医生头痛的疑难杂症。”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的同时,也把西医进一步地传播到了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中国的医疗发展及现状

中国的医疗发展及现状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生老病死,伴随着开始有了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同样的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华儿女运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了独特有充满神奇魅力的医学。 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神农炎帝更是尝尽百草,并且用茶来解毒。相传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一一《黄帝祝由科》,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世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由祝由科里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在周代中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周代的医 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医学分科。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周礼》记载“岁冬则稽其事,以制其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增减俸禄。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这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病历制度。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 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阴阳学说认为世界

是物质的,物质由阴阳二部分组成,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因而阴阳存在两个对立面,在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作用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变化中构成世界万物。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 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自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医学的发展。中国传统医学逐渐向现代医学发展。我国首次提倡将现代医学用于检验,始于清末。清光绪年间,刑部曾要求各省审判厅成立检验学习所,并制定了作为授课教材的《洗冤录》、《法医学》、《生理学》、《解剖学》、《法律大意》、《医学大意》等,但由于人才缺乏,未能成立。在当时各医院主持外科工作者,均为外藉医生,我国医护人员,处于在实践中学习的医徒位置。其后,教会或外国的医学基金会、慈善团体先后在各地创办医学院校。辛亥革命后,我国也相继自行筹建医学校。至20世纪中叶,上述高等医学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不少学识渊博、基础雄厚、出类拔萃的外科学家。 建国初期,我国的卫生医疗事业刚刚起步,医院少、药品缺,人民健康水平十分低下,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先后对各类医疗机构进行了恢复、整顿和改造工作,从而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以集体所有制为辅的,防治结合的城乡医疗卫生网络。但由于实行的是单纯福利性事业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使我国医院所有制日趋单一化,这种由国家独

口腔历史

口腔医学 一、1840~1911年口腔科学发展概况 1840~1845年间,有些教会医院设立了牙科。通过这些医院的牙科或牙医诊所的活动,将国外先进的近代口腔医学理论与技术陆续传入我国,促使我国近代口腔医学有了缓慢的发展。 我国近代口腔临床治疗诊室的建立,最早始于晚清皇宫太医院中的牙医室。在1898年间或稍后,清皇朝建立了宫庭式的牙医室,首届主持人陈镜容牙医师。在此牙医室中,已应用西方的口腔科药品和材料来治疗口腔疾患和修复牙齿缺损及牙列缺失。民间建立近代口腔临床治疗诊室的时间稍晚一些。1908年,英美教会人士在四川成都开设了专门的牙科诊所,为平民医治口腔疾病,此为我国最早建立的近代牙科诊所之一。清末年代,我国口腔医学发展虽比较缓慢,但临床上治疗的病种已涉及牙体病、牙髓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口腔炎症、口腔肿瘤、颜面神经疾患以及涎腺与颞颌关节疾病等。 我国近代口腔医学的发展,除一批传教士医师起着积极作用外,早期我国即有少数学者出国学习西方口腔医学,回国以后应用近代口腔医疗技术开展临床治疗工作,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善亭牙医师,是较早时期从事西医口腔科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于l900年前去澳大利亚学习外科与牙科,归国以后,在广州和香港开业医牙疾,并著有《[新发明牙科卫生书]》(1904年出版)。 二、1912~1949年口腔科学发展概况 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8年中,我国口腔科学有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临床方面比前半个多世纪有较大的进步。从1911~1946年间,国内先后建立的10所牙医本科与专科开设的口腔临床课程及实习内容分析,口腔外科、冠桥与托牙修复,牙颌正畸、儿童牙科、口腔X线诊断等诊治内容,基本上与国外近代口腔医学相类似。 旧社会经济基础很落后,儿童牙科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仅在少数口腔教学医院中设有专门为儿童进行牙病诊治的治疗室。19世末,Anggle氏对牙颌畸形防治方法提出一些理论,发表了错颌分类法,对我国口腔正畸学很有影响。我国一些留学的牙颌正畸学家,回国后率先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由于条件的限制,仅局限少数青少年中的患者,很不普及,只能算奠定基础而已。我国在20~30年代开始重视防龋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仅在少数小学的儿童中开展,牙病预防尚处于荫芽阶段。 1914年刘东生编《中国牙科大会记》所载每百万人中,仅有牙科医师一人。因为在1914年以前,我国尚无培养中国学生的牙医学校。至1949年,已建立的几所牙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总共不足700人(另一统计数为500名左右),而且只分布于几所院校的口腔教学医院及少数大中城市医院的口腔科中。就全国而言,口腔医学的“缺医少药”情况相当严重。由于旧社会政治经济落后的影响,口腔医学界少于交流,缺少统筹,更为导致其本身发展缓慢落后的结果。

对于医学发展史的认识

医学的发展史认识 ——与医学发展相关联的了解与认识 姓名:夏玉专业:护理学学号:11410310381 内容摘要:主要内容写的是医学的发展历史。其中介绍了医学的定义, 从古至今医学的发展模式,医学发展的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以及不同医学发展阶段对人类健康生活的影响,医学发展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医学生,如何来看待对于医学发展史的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学习又会给医学生带来怎样的收获。其中也有关于我个人的一点认识。主要目的是为了详细的介绍医学发展史。 关键词:医学人类健康发展医学发展模式意义影响医学生

医学的发展史认识 作为一名护理学的医学生,我对于医学怀着崇高的敬意。非常高兴能够写一篇关于医学发展史的论文。按理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应该是医学发展的历史。人从生到死总是要经历疾病的,而就在抵抗疾病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寻求方法,渐渐地,方法越来越多,最终,成为了一门学问:医学。医学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科技,社会的发展也有许多密切的关系,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医学的发展。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医学呢?大部分不了解的人会认为,医学就是给人治病的,当然,医学包含这一部分,而其实医学的专业定义,是处理健康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和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和提高人体自身素质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但也有说法称预防医学为第一医学,临床医学为第二医学,复健医学为第三医学。医学的科学面是应用基础医学的理论与发现,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学、解剖、病理学、药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来治疗疾病与促进健康。然而,医学也具有人文与艺术的一面,它关注的不仅是人体的器官和疾病,而是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生命。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是广为接受的理论,而其他如生理心理灵性社会的照顾、全人、全队、全程、全家的医疗也都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理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的人文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医学伦理目前最广为人知的是四初确原则方法论:自主、行善、不伤害、正义。医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应该学会全面的去了解。 漫漫岁月,医学的发展也经历了磕磕盼盼,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医学的发展过程,医学经历了传统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系统医学发展时期,欧洲传统医学与实验生物学的结合诞生了西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和西医学的融合正在形成系统医学的模式。伴随着医学的发展医药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经过了漫长复杂的道路,其发展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更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医学的发展在这里跟像是一种技术的进步。 在我看来,医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根据所查资料,目前为止,医学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叫生物医学模式,核心内容就是完全把人看作一种自然生物,诊疗上的指导思想也是从自然科学的各种实验结论出发;之后医学发展进入生物社会模式,这期间医生认识到人的健康与否并不只是生理方面的,还有社会的影响;现在普遍认同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病人不再是医疗行为中的客体。为什么医学模式会转变呢,除了技术发展提供了硬件外,还有以下几种原因,1.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了变化。2。一些死亡直接或间接与不良行为有关,而这些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3。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4。人们意识到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5。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生理上的舒适和健全。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中国近代西医学科的发展

中国近代西医学科的发展 在我们现在和平发展时期,医学的发展可能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生、专家群体的贡献,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医学的发展总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密不可分。在现代社会,西医已经超越了我国传统的中医成为主流。西医在中国的出现、发展,注定是由于特殊的群体,而非传统的医生、专家群体。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步入近代化,西医开始在中国得到传播与发展,其间经历了被动与主动两个阶段,而传教士与留学生这两个群体与西医的传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是我说的区别于医生专家的特殊群体。无论西医在中国后来得到怎样的发展,它总有一个开端、一个逐渐被人接受的过程,这就需要一批开拓者来开这个头。由于中国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随着资本主义扩张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和后期探求救国之路的留学生很大程度上担当了开拓者这个角色。 一,传教士推动近代医学传入中国及普及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逐渐卷入世界体系,在此后,一系列的条约使中国不断开放通商口岸,更多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并获得了更加自由的空间,此时“西医”与“中医”的概念区别才逐渐建立起来。由于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医学在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体系逐渐完善,治疗方法更加多样,对中医无法解决的杂症有了明显的疗效,因而被广泛接纳。 最初的西医普及完全是由西方基督教主导的。在西方传教士的理念范畴中,中国土地上几亿人远离对上帝的信仰,是极其危险的,因

此,要以极高的责任感为这些“处于地狱边缘的人们”传播上帝的福音。但军事上的胜利与文化上的征服往往不能同步。由于中国文化根深蒂固,西方传教士单一的理念灌输往往无法得到认同,而对于侵略者的敌视,则在中国人民心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对于传教士和教会的冲突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况下,传教士被迫调整方案。在贫瘠的广大地区,传教士很容易的发现,缺医少药的现状是他们可以从中找到转机的突破口,通过传播医学治病救人,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接纳,博的中国人的好感,同时也与中国绝大多数的传统观念不冲突。因此,教会医院开始建立,相当部分的教士原职只能开始削弱,逐渐转变为专职医生。虽然在初期阶段,西方医学中的解剖学对于中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仍然遭到了广泛的抵制,但随着西医疗效在实践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中国人对西方医学有了重新的审视角度,逐步接受了西方医学的治疗手段。西方医学也便是在传教士的推动下,在中国城市中逐渐占据了领先的地位,教会医院从最初的通商口岸逐步扩散到了传教士活动的广大区域中。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中国传统医学界风气日下,高额的出诊费、药费成了医生牟利的重要手段,两相比较,中国传统医学逐渐失去了更多人的青睐与信任。 与教会医院建立、部分传教士逐步过渡为专职医生的同时,西方医学的理论也逐步传入中国。这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仍然是传教士。 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一批中国人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浪潮,大量翻译西方文献资料,但从事医学编译的,仍然是专业知识较为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