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钟书

钱钟书

钱钟书
钱钟书

关于钱钟书的素材及其运用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

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

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代表作品:围城、管锥编、谈艺录、

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

素材集锦

一、宁静淡泊

1.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钱锺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锺书却无关。

2. 1989年《钱锺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

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3. 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

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4. 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锺书,被他婉

拒了,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5. 杨绛坚持钱钟书的遗愿,要求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二三亲人护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

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钱锺书生前淡泊名利,去世也希望能摆脱掉一切虚礼和俗套。按照他的遗嘱,连骨灰也不曾保留。但是,钱钟书先生是不朽的,他的音容笑貌、崇高品质和等身著作将永远地留存于天地之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管锥编》出来以后,“钱学”兴起,钱先生声名大起,而他却潜心

读书研究,闭门谢客。一些“钟书迷”不远万里从港台、美国、法国……慕名而来,他却常常以病或者其他原因辞谢,“避之唯恐不及”。“如果你吃了一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难道一定要见到那只母鸡?”钱钟书曾这样幽默地婉拒一位想亲见他本人的读者。

7. 面对国内、外的“钱钟书热”一直居高不下,钱钟书对此很不以为然,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

惕。在致老友郑朝宗教授的信中,他恳切地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8. 他拒绝了华中师大为其先父钱基博老先生作百年诞辰纪念;他拒绝了三联书店为其出“全

集”的提议;他拒绝了世界名流赵浩生的录音采访;他拒绝了法国政府授其“对中法文化交流的贡献”勋章;他把《写在人生边上》重印的稿酬全部捐献给了社科院计算机室,他把电视剧《围城》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国家;他多次谢绝了国外的重金聘请;他在病重之时,感谢无锡家乡领导与乡亲的厚爱,但是不同意为他修建纪念馆,认为没有必要;他留下遗

言,不开追悼会……2001年9月,九十高龄的杨绛先生将夫妇俩2001年上半年所获稿酬现金72万元及其后出版作品获得报酬的权利,捐赠给了清华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努力学习、成才报国。她希望获奖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二、疏狂自傲

9. 才高因为一世,所以他也颇自负自诩,相当的“狂”。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说他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钱锺书的狂,狂在才气,狂得汪洋恣肆,颇类古代庄生。他的堂弟曾说过,钱钟书少年时就狂得惊人,从小就不愿说赞扬别人的话,倒批评、挖苦、调侃过不少人,说话既刻薄,又俏皮,这脾气一直未改,这些被他批评的人中有的是他的同学友人,有的还是他的师长、前辈,像朱自清、周作人、冯友兰、赵万里、吴宓,甚至还包括他的父亲钱基博在内。上大学时他就敢挑剔博学的父亲的学问,断定父亲的学问“还不完备”。大学快毕业时,清华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曾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狂如此!

10. 他虽然一方面仍是谦虚,但是恃才傲物。”,据说钱对西南联大外文系几位教授有这样的

评价:「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

三、博闻强识

11. 将自己一生饱学之识汇于一册,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有人

称钱锺书为文学宝库、昆仑或是大海,但在我看来,《管锥编》更像是匠心别具的文化园林,将世间文化精华移天缩地,巧妙陈置,相映成趣,打造成立体的风景,让人流连其中,惊异忘返。我曾顺着他的目光,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片“文化风景”,而钱锺书正是这座“文化园林”的向导和打理者。

12.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

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13. 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但有关这四个字的材料一点影也没有。他找

遍了《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请教遍了北京城一个庙一个寺的和尚方丈,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查遍问遍北京城,一点根据也查不出!他忽然想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救星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钟书就在电话里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黄永玉依言果然马上找到,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博闻强识,的确令人叹服。

14. 钱钟书考入清华有一段佳话流传:1929年钱钟书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时,数学考试极差,考

了15分,本应被退回,但因国文、英文两科得了特优(英文还是满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是校长亲阅试卷后定夺收下他。可以说,当年清华大学心胸的宽阔为一代才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四、乐观幽默

15. 1966年,杨绛和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这对于有些人来说,

简直是噩梦。但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钱钟书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比如被迫剃了“阴阳头”,别人会觉得受了莫大的侮辱,而钱钟书却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

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

五、童心未泯

16.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他手

舞足蹈看《福尔摩斯探案集》,他给妻子脸上画花脸,他往女儿被窝里藏笤帚疙瘩、埋“地雷”,他帮猫打架不怕天寒夜冷,他爱看当代侦探小说(包括克里斯蒂的),他爱看儿童动画片,爱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六、谦恭宽容

17. 钱钟书学识广博,功力深厚,讲话坦直,且能言善辩,再加上媒体的片面宣传,也误导了

世人,有些人认为他过于倨傲自负、恃才傲物,甚至有时他被目为不可近的“狂生”。例如别人的著述不管来头多大,有来请教者,总是坦率地加以批评指摘,使得对方有时很难堪;

万乘之尊的英国女王到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他时,他称病推掉……这种行径非人人能理解,因此便难摆脱“狂”的称号。其实,耿介绝俗才是钱先生的本质。1947年周振甫先生为他编《谈艺录》一书,错别字未能尽数扫除,钱先生非但没批评,反为之开脱,书出版后又题辞相赠,拜谢。这些足可见钱先生的谦恭和做人。

经典语录

1.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2. 飓风后的海洋波平浪静,而底下随时潜伏着汹涌翻腾的力量。

3. 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4. 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

5.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6. 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7. 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

8. 历史该如洛高所说,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写在敌人的皮肤上当纸。

9. 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

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

综合评价

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他数十年间所实践的“打通”、“参互”、“比较”的方法,努力使中国学自觉地成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体系,从而获得一个更深、更广、更新的发展。(创新)

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钱先生的创作贯注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文学创作都不是那种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具有真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人也为外国人所喜爱的作品。

是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上的立人格榜样。在三、四十年代,钱钟书先生不向恶势力俯首,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社会。1949年以后,钱钟书先生虽然“经过九蒸九焙的改造”,“文革”中更是受尽凌辱和折磨,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钱钟书先生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他作为一个学者,要为祖国和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他不走冷门,不投热机,不计利钝,不易操守,反对树宗立派,只是一心一意地搞研究、出成果。在当今之世,这种品格更其难能可贵。

批评质疑

吴组湘曾对钱钟书说你的书里面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自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认为钱钟书只是一个书呆子罢了。著名学者施蛰存表示不喜欢钱钟书,认为太狂傲了。台湾狂人李敖对钱钟书的看法是书读得很好,学问却做得一塌糊涂。同样出身北大的两位“文化杀手”余杰,孔庆东都批评了钱钟书,余杰把阅读管锥编钱钟书看作是阅读枯骨一样,没有对

社会的关怀。孔庆东则把钱钟书和陈寅恪进行对比,扬陈贬钱,并认为钱钟书是以中贯西,用国学贯通西学。一个名叫陈云的学者在《书城》上发表文章认为钱钟书为人谨小慎微,并不是什么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才子,《管锥编》里有好些迎合时俗的东西。特立独行的少年作家的代表韩寒也认为<围城>写得不象小说象散文。除去上面叙述的,还有不少,比如指摘钱著的错误,批评他的不关心社会现实的人格表现,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从反面观照出钱钟书的形象,就像钱氏本人引证一位西方学者的话一样,最好的批评正如最好的赞扬。

素材运用

1. 不管外间如何风云变幻,钱钟书始终安如泰山,锲而不舍地守着他的摊子,埋头做学

问,不掷光阴于交游。他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保持着高尚人格操守和独立学问品格,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2. 钱钟书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做自己爱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在行为和精

神上特立独行,清明自守,硬起脊梁笔直地走自己要走的道路。“书囊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钱钟书身上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突出要求和愿望: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收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

3. 读钱钟书,读到的是他那种"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思绕树鹊难安"的治学精神,读到的

是他那种甘于寂寞、不求闻达的淡泊宁静和毁誉不惊的人格魅力,读到的是他“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的刚直与坚韧。他拒绝了华中师大为其先父钱基博老先生作百年诞辰纪念;他拒绝了世界名流赵浩生录音采访;他拒绝了全国18家省级电视台联袂所拍《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对他的拍摄;他拒绝了法国政府授其“对中法文化交流的贡献”勋章……他以静穆对喧嚣,以冷峻对狂热。他不违其性,不背其行,心无旁骛,专注疑神,洁身行己,始终如一。在人生这部大书上,钱锺书就是这样心如止水,卓而不群,写下不同寻常的一页,他一生为人行事,是一代的典范。他似一缕清风、一江春水,拂尘涤污,带给人间一些明媚、一些清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读钱锺书能使时间变短,生命变长;悟钱锺书使人高尚超然,灵魂净化。

4. 你就是那位风华绝代的博学鸿儒吗?你就是那位用一句幽默的“假使你吃了一个鸡蛋

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婉拒拜访者的大家吗?你从来不愿意写官样文章,从来不愿意当御用文人,从来不考虑什么文章是符合“潮流”的,只做自己爱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你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你不务虚名,落落自甘,澹泊自守,宠辱不惊,虚怀若谷。“书囊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你学问做到极致,虚誉浮名也淡泊到极致,站在学问至精至深、人品至纯至正的你的身边,每个人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生之屹立,去亦伟岸;生之从容,去亦潇洒。这就是“文化昆仑”的巍峨。

我想握住你的手,体会你那份甘于寂寞,不求闻达的心境,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较真精神。

我想握住你的手,体会你“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的刚直与坚韧。

5. 生无所息,是一份坚忍一份执着,钱钟书在这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他一生钟情

于书,心无旁骛、竭毕生精力做着学问,读书治学就是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他选择的生命存在方式与价值所在。就是在文革期间,他也没有因境遇落魄而蹉跎岁月。正是“一本本看下来”的不倦精神,奠定了钱锺书“文化昆仑”的基础。他的每一部著述都是这座坚固基石的向上延伸。他自身毕生不懈的努力,终造就了一株奕奕生辉的奇葩;他的苦读打通了古今中外学问的路径,为中国文化界带来骄傲。生无所息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

钱钟书诗词作品集,钱钟书诗词选

钱钟书诗词作品集,钱钟书诗词选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代表作品是《围城》。其夫人杨绛也是着名作家。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着有学术着作《谈艺录》(1948)、《宋诗选注》(1958)、《管锥篇》(1979)等,还着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槐聚诗存序余童时从先伯父与先君读书,经、史、”古文”而外,有”唐诗三百首”,心焉好之。独索冥行,渐解声律对偶,又发家藏清代各家诗集泛览焉。及毕业中学,居然自信成章实则如鹦鹉猩猩之学人语,所谓”不离鸟兽”者也。本寡交游,而牵率酬应,仍所不免。且多俳谐嘲戏之篇,几於谑虐。代人

捉刀,亦复时有。此类先后篇什,概从削弃。自录一本,绛恐遭劫火,手写三册,分别藏隐,幸免灰烬。去年余大病,绛亦积劳成疾,衰弊馀生,而或欲以余流传篇什印为一书牟薄利者。绛谓余曰:”与君皆如风烛草露,宜自定诗集,俾免欲本传讹。”因助余选定推敲,并力疾手写。余笑谓:他年必有搜集弃馀,矜诩创获,且凿空索隐,发为弘文,则拙集於若辈冷淡生活,亦不无小补云尔。一九九四年一月钱钟书还乡杂诗昏黄落日恋孤城,嘈杂啼鸦乱市声。乍别暂归情味似,一般如梦欠分明。还乡杂诗盘餐随例且充肠,不羡侯鲭入馔尝。知为鲈鱼归亦得,底须远作水曹郎。谈坡诗因戏作还乡杂诗浅梦深帷人未醒,街声呼彻睡忪惺。高腔低韵天会籁,也当晨窗唤起听。还乡杂诗深浅枫如被酒红,杉松偃蹇翠浮空。残秋景物秾春色,烘染丹青见化工。还乡杂诗索笑来寻记几回,装成七宝炫楼台。譬如禁体文章例,排比铺张未是才。【注释】:梅园一还乡杂诗未花梅树不多山,廊榭沉沉黯旧殷。匹似才人增阅历,少年客气半除删。梅园二还乡杂诗未甘闾里竟浮沉,湖海飘姚有夙心。一首移

钱钟书先生教案

六钱钟书先生 上海成功教育东沟实验学校方晴 教学目标 1.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 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2.难点: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 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钱钟书论

钱钟书论 胡河清 文艺理论不管怎么说,无非也就是谈文艺的而已。然而我认为最好的文艺,总是渗透着人生的感怀;如果谈文艺的理论文章一概都写得如同哲学家的著述,一点点汗臭或者酒香的味儿都嗅不出来,那也未必就算顶高明的理论境界。我先前特别喜欢的一篇文艺理论的大文章,便是柏拉图的《斐德若篇》。看那篇文章,不但领教了不少文艺理论方面的道理,且又能见识到如许希腊哲人高谈雄辩时的风采。当代戏剧讲究推倒“第四堵墙”及观众的参与意识。我读《斐德若篇》的时候,也觉得那“第四堵墙”荡然无存了似的,有时竟忍不住想开口狠狠刺一下那位自以为全知全能的苏格拉底。要是当初斗胆敢只身去“会饮”,恐怕十有八九会被苏格拉底大人的收发室赶出艺术的宝殿的。 知趣之余,还是谈谈咱们东方吧。咱们中国的钱钟书先生,也是以辩才著称的,且又写过艺术的大著作如《谈艺录》、《管锥编》及其它。不过到底是诗书礼义之邦的老先生,态度气象上是要比苏格拉底谦虚了许多。比如那《管锥编》的“管锥”也者,钱钟书在此书的一开场便解释:“锥指管窥”的意思。这样低调的题目对有着雄赳赳的希腊格斗士那般姿态的、专爱作总结发言的苏格拉底大概是不大会起的。但据说钱钟书先生是江苏无锡人氏,而老话则有“刁无锡”之说,意谓无锡人说话口气是很“刁”的。大凡“刁”者必喜“锥”人也。如此看来,钱钟书之谈艺,从书的标题上便露出自己的脾气来,也比不得新星们之高深抽象的。 为什么说到艺术理论,便单单先举出个钱钟书来呢?因为,中国历代的文论、诗论乃至画论极多,其中还有不少被后人当作“名山文章”,但我对此则有自己的看法,尽管钱钟书称他著的也是“诗话”,却与传统的诗话大有异趣存焉。依我看来,传统的诗话文论类文章其中固然不乏警语佳句,但也有些不及钱钟书的地方。 传统诗学作品的品类之一,是一味地高玄。比如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文字就极狷洁明净。我原先颇欣赏他的《典雅》一品:“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想想做人若能永远如此悠哉游哉,消遣岁月,真是其乐无穷。由此之故,已能将此段文字倒背如流。但既熟诵之后,不满也就渐渐生了出来。人生在世,总有些七情六欲十二万枯槁奇想在此,而若是一生老坐在竹子丛里稳稳地“人淡如菊”,那岂不太辜负了那风起浪作,苦乐兼并的人间世?乃至于生死的大畛域亦难辩矣。对于此类雅得过分的文字,现代的人谈起来,若一味地咏叹其风雅,未免就不露出些遗少的迂曲可笑之处。我们现在若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之类,那一个个托钵老僧坐在松柏之间,左右修竹,双目似开还闭,真似蝉蜕凡骨超入梵天了。哪知道当时禅门中的斗心机,实在比得水火之难容。禅宗的祖师慧能就因为得了一件达摩的袈裟,而差些被同行拿了头颅去的。所以范文澜先生揭此辈雅人的老底说:“成佛的最初戒律是不杀不偷,而教人作佛的禅师却是杀偷兼备,甚至要杀死人的头。不管禅宗大师们口头上说得多么空、多么净,在争夺名利时,终究是禅师即强盗,无二无别。” 而钱钟书对这些假超脱的释子们似乎看得更透些。如韩愈扬儒宗而谤佛。释门中人南宋释志磐对此评曰:“今人有能少抑盛气,尽观此书,反覆详味,则知韩公之立言皆阳挤阴助之意也。”对此钱钟书议论道:“盖辟佛而名高望重者,如泰山之难摇,大树之徒撼,则释子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钱钟书《说笑》素材

说笑 钱钟书 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着幽默。刘继庄《广阳杂记》云:“驴鸣似哭,马嘶如笑。”而马并不以幽默名家,大约因为脸太长的缘故。老实说,一大部分人的笑,也只等于马鸣萧萧,充不得什么幽默。 把幽默来分别人兽,好像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他在《动物学》里说:“人是惟一能笑的动物。”近代奇人白伦脱(W.S.Blunt)有《笑与死》的一首十四行诗,略谓自然界如飞禽走兽之类,喜怒爱惧,无不发为适当的声音,只缺乏表示幽默的笑声。不过,笑若为表现幽默而设,笑只能算是废物或者奢侈品,因为人类并不都需要笑。禽兽的呜叫,尽够来表达一般人的情感,怒则狮吼,悲则猿啼,争则蛙噪。遇冤家则如犬之吠影,见爱人则如鸩之呼妇(Cooing)。请问多少人真有幽默,需要笑来表现呢?然而造物者已经把笑的能力公平地分给了整个人类,脸上能做出笑容,嗓子里能发出笑声,有了这种本领而不使用,未免可惜。所以,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的没有幽默。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地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于是你看见傻子的呆笑,瞎子的趁淘笑——还有风行一时的幽默文学。 笑是最流动、最迅速的表情,从眼睛里泛到口角边。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载东王公投壶不中,“天为之笑”,张华注说天笑即是闪电,真是绝顶聪明的想像。据荷兰夫人(LadyHolland)的《追忆录》,薛德尼斯密史(SudneySmith)也曾说:“电光是天的诙谐(wit)。”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我们不能扣留住闪电来代替高悬普照的太阳和月亮,所以我们也不能把笑变为一个固定的、集体的表情。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这种机械化的笑容,只像骷髅的露齿,算不得活人灵动的姿态。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居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

钱钟书作品读后感

钱钟书作品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钱钟书作品读后感(一) 这段时间,一口气读完了钱钟书的。觉得书中最经典的句子,莫过如描述婚姻仿佛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的故事背景是1937年抗战初期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故事中的主人翁方鸿渐的婚姻、爱情、生活、事业就象当时社会环境,处处不如人意。 但现实生活中,婚姻围城内外在困扰着人们。就说围城内的人们吧,整天抱怨婚姻不幸,“老婆别人的好”、“别人的丈夫才象男人”这些思想的人随处可见。更有甚者老婆之外养着二奶、三奶、四奶,特别是有些贪官,情人几十个。 再说围城外的人们吧,有好多人都想快点冲进城里,可是碍于房呀、车呀、钱呀,不得不望城兴叹,止步于城外。于是乎有些叛逆者,用“裸婚”来宣泄。可笑的是有的人把“11、11”光棍节看得非常神圣,大搞相亲会,还打出“非诚勿扰”的标语;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专门选这天登记结婚,差点把围城的大门挤破。 总之,《围城》里的方鸿渐也好,现如今的人们也好,对待婚姻要好自为之。 钱钟书作品读后感(二)

读完了《围城》,不得不说,这确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楚。因为一种好奇与向往,在书柜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几页合上书后,心中便会升起一种挂念,对下一段的内容便会有无限的幻想。就这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十分诧异的发现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一切遭遇--毕业、追求、失恋、任教、结婚…无疑不都是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这一切的目的也不过是要阐发结婚就入深陷围城一样。但我想,方鸿渐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满似乎还可以理解。而钱钟书先生如果让他与心上人唐小芙成为眷属,结婚后再吵架闹翻,那么"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娶的总不是意中人"的"围城",会不会更加牢不可破呢?不过,也许作者是偏爱唐小芙的,不愿让她嫁给方鸿渐。尽管这样。其实《围城》还是一样的精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

钱钟书先生

六、钱钟书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 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2.难点: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 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进行学习。由学生先对文本进行点读,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书笔记,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交流、评比。“白描”知识点如何落实,教师可视学生的阅读情况而定。 练习举隅 1.制作一期主题为“我心目的大师”的手抄报,选取你喜欢的一位作家,以文字说明的形式介绍作家生平、主要作品、学术成就、轶事掌故等,并进行编辑、排版。 2.在现代作家中,鲁迅先生也是一名“白描”能手,在他的小说《故乡》、《孔乙己》中都有精彩的白描描写,选择一个文本中的白描片段进行分析,说说这种表现手法对人物刻画的可取之处。 提示:《故乡》中(闰土的)“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显示了其生活的艰辛。《孔乙已》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他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长衫主顾”有某些共同之处;“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很特殊。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不相称,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的,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3.推荐阅读:《黄永玉,大师之境》 2008年第24期《读者》 4.推荐阅读:《比我老的老头》黄永玉作家出版社 / 2008年

论钱钟书的《围城》

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是一篇“五四”以后新文学中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的文学艺术成就也是十分凸显的,在当今文坛上就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的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方面所遇到的矛盾和纠葛。作者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含苞待放 纵观整部作品,其独特的讽刺艺术与比喻艺术是最为突出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沙汀是沉毅浑厚,张天翼是冷峭尖刻,而《围城》将钱钟书独特的讽刺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它的幽默的讽刺手法灵活多样,运用漫画式的笔法、调侃式的行文、微妙至极的心理讽刺来达到讽刺的效果。就艺术表现而言,尤以比喻使用得最多最精彩。《围城》的故事情节只好比一幅画的简单线条,而语言修辞则是它的色彩,比喻却是其中最亮丽的颜色。这种语言修辞艺术贯穿了小说全篇,将各人物的性格、心理与行为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以下对这两个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围城》的讽刺艺术 (一)幽默的讽刺手法灵活多样

钱钟书在自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而这一类人物,就是当时的病态的知识分子。《围城》中常用诙谐的锋刃刺向这些所谓的“无毛两足动物”。这主要表现在: 1、漫画式的笔法 在《围城》里的“芸芸众生”中,几乎每个人物出场时,作者都对其肖像常常采用既含蓄而又挖苦的漫画式笔法,进行了一番讽刺描绘。令其形神毕露。例如:那位出场一次的“哲学家”,他的名气是靠同外国著名哲学家通信和会面猎取来的。当他沾沾自喜,吹嘘他同罗素会面的对话时,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再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学家,人们却看不到他的科学家风范,其实是一位心术不正、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败的大学的化身……像这样的例子,在《围城》中随处可见。每一个人物,在钱钟书的笔下都化作一幅幅讽刺性极强的漫画,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品尝到漫画式的幽默。 2、调侃式的行文 作者常用半讽刺半悲怜的口吻调侃“芸芸众生”,他联想特别丰富,思维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他总是尽情地挥洒着那种博引经传,融贯中西,联想无穷的、超越具体描写对象、

钱钟书的著名作品 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有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浪抛心力而已。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钱锺书先生旁观浮生,思虑沉潜;指点世态,寄慨遥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读者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书风格幽默,妙譬可人,读之颇可领略汉语文字的丰赡粹美。《围城》的艺术特色:一、采取大跨度的横向移动式的结构间架,以人物行踪的三点双线来布设格局。二、与众不同的讽刺艺术——反仿、反讽、反论构成的机敏的讽刺。三、用心灵内在的表现手法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技术含量上更高一褚。四、运用环境渲染及后现代叙述手法,不断展现多重艺术讽刺形式或夸张或夸大或魔幻。 《围城》写完后,钱钟书先生并不满意,便动笔写了《百合心》这篇小说小说,百合心脱胎于法文成语(le coeurd' artichaut),中心人物是一个女角。大约已写成了两万字。但后来因搬家遗失,但在钱先生心底的一个顽固想法是的信念:假如《百合心》写得成,它会比《围城》好一点。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写于1945—1946年。其中《上帝的梦》写上帝创造了人,但后来因某些原因而加害于人类,想要人类彻底臣服于他。但人类意志坚定,宁可饿死也不屈服于上帝,上帝惊诧。文章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又有虚幻的意味。《猫》以一只黑猫为线索,用一种近乎描写状物的方式介绍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引人深思的人物,标志着钱钟书的文章由此进入了一个更高一些的境界,手法更娴熟,描写更精辟。《灵感》写一名蹩脚作家生前写了大量的枯燥呆板的文章,把其中的人物写得死板呆滞,结果因文章中的人物向阎罗控告而在自己的办公室内直落入地府。其间一个个人物相继控诉,这也是文章很精彩的一部分,最后以一个极尽幽默的方式“判决”了作家,但在投胎时又引发了令人惊奇的事,令人啼笑皆非。 《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生前的一部笔记体的巨著。本书堪称“国学大典”,是一部钱钟书先生灌注大量心血而成的学术著作,是其主要学术代表作之一。书中旁征博引,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而缜密的考证和诠释。其中以《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种耗力最巨,占全书近半篇幅。 钱钟书所著的《谈艺录》是中国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书中对古来诗家作品多所评骘,唐以后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更被重点论列。本书征引或评述的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钱先生曾谦虚地说他的这几篇散文不过是如同中国旧书上的眉批,补的是人生这部大书的空白。这本散文集收录的散文语言幽默,见解独到精辟,行文一气呵成,更是旁征博引,极富哲理。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2) 正文 (2) 一、钱老简介 (2) 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 三、翻译例文欣赏 (4) 四、我的观点 (5) 参考文献 (5) 摘要 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 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

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 关键字 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 Key words 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 正文 一、钱老简介 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所以要想做一个好的翻译,必须两种语言都掌握的很好。这段时间,我对钱钟书老先生的翻译及其对翻译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在这里做下简单介绍并谈谈我的看法:钱钟书老先生是一代比较文学尤其是比较文化大家,是当代中国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之一。他精熟于英、法、拉丁、德、意、西等国文字与艺术,在很多重要的文化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同时,对翻译理论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他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其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伊索寓言》——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

钱终书的文学创作既有现实主义品格,又有现代主义品格,这种肯定代表了这些年来学术界对以《围城》为代表的钱钟书文学创作的总体评价。本文试图以创作心理研究为主线,把钱钟书这样一个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放到波澜壮阔,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以现代白话文体写的全部作品,适当考虑旧体诗和外文作品——作深层把握,并观照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和以后更长时间内的文学走向。亦即,我们要阐释钱钟书文学创作深刻的人生忧患感,深沉的文化心理感和深蕴的历史感。一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有更深的亲缘,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原因在于他完成了从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传统忧患意识到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的心理转型。在完成其主要的现代作品以前,钱钟书已是一个出色的旧体诗人和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家。因而,无论在知识体系还是在情怀感通上,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性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是非常突出的。然而,钱钟书作为一个对西方文学传统和现代思潮有深层把握的现代作家,他与中国文学传统的深切亲缘并没有产生归附意识,而是予以冷峻的现代观照。在此应该提及他早年的两篇英文论文,一是《中国古剧中的悲剧》,文章在与西方戏剧对比中,认为中国悲剧缺乏西方那种由崇高引起的激情意识,使观众只简单地停留在对悲剧人物的个人同情中。一是他为《中国年鉴》(1944-1945)写的《中国文学》一文,他对中国小说的评论很值得我们注意。他说“中国讽刺作家只俳徊在表层,从未深入探察人性的根本颓败……。正如中国戏剧家缺乏”悲剧的正义“的意识,中国讽刺作家也缺乏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1945年正是钱钟书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他对中国小说作出这样锐利的批判,鲜明地透露出他自己的创作心理意向:摒弃那种温和的取笑,代之以对人性弱点和人性困境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极其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这等雄心我们可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得到印证。很少有别的中国现代作家能象钱钟书那样对自己所属的知识阶层作出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其程度之激烈,的确做到如他自己所说的“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在他最亲密的交游圈子里都引起不满。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和现代审视使钱钟书在创作心态上,完成了从传统忧患意识到现代忧患意识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学的精神是被社会伦理高度规范化的,所谓“文以载道”。“文以载道”说充分体现了以社会伦理为主导的价值坐标系统。在此价值系统中,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忧患意识是中国文艺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突出表现。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可谓渊源流长,绵延不绝,尤其是唐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亡国之音,隔代相闻,故国之思,不绝如缕。钱钟书身处国弱民穷,“忧患遍均安得外”的现代中国,当把心智投向文学传统时,对作为中国文学主导精神之一的忧患意识有更深刻的体验。然而,在钱钟书身上这种忧患意识毕竟得到比较彻底的现代转型:从“身-家-国”外向型的慨兴转向“人类-人生-人性”内向型的警悟,从对人生境遇,家国命运的寄兴转向整个人类文化价值和人性心理困境的体察,也即从传统的社会伦理本体转向人类学哲学本体。在这种转型中,忧患意识的本质属性——-对人类命运和苦难的审美体验——-未有根本的动摇,但其中的精神导向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忧患意识常有的那种沉郁缠绵格调迥然不同的气质:觉醒和警悟。这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在钱种书身上表现为:第一,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境遇有着深刻和真挚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对整个人类内部(人己之间)的精神沟通的高度关注。钱钟书身上有一种极其强烈的类意识,这种“类”不是阶层的职业的乃至民族的“类”,而是取整个人类意义上的极大“类”。就以《围城》来说,钱钟书明确地说他最终的兴趣不在他自己归属的知识阶层这一小类,也不在于中国的族类,而是整个两足无毛,圆颅方趾的人类。钱钟书执著地追求一种类性相通的精神境界。在人与人创造的文化层面上,人类创造物的精神属性有着比较彻底的同一性,在1945年12月发表的《谈中国诗》一文中,钱钟书称: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

钱钟书阅读答案

钱钟书钱先生幼时,家人为他抓周,他抱起一本书不忍便释,于是得名为钟书。先生在事业 上有几个惊人之绩:其一,_______其二,_____。其三,______ 读过《写在人生边上》 的人可能不多。而看过并称道电视剧《围城》的观众则难以数计。先生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才 情、眼光和趣味,被杨绛先生称为痴气;有人把这个词理解为钱先生在生活中偶尔一现的迁阔 之气,其实,那才是洞见真理的大智慧呢。能够通读《管锥篇》的人肯定不多。这不仅是因 为它评说了十大部古籍(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化的所有领域),引用着作达 1800种之多,而且 还因为先生精通拉丁、法、英、德等数种外语,以及全书纯以典奥文言写就。现在钱学已日 渐成为一门显学,而钱钟书本人仍像从前那样淡泊宁静,据说一些欧美学人去北京有两个目 的:一是看长城,二是希图能拜见钱钟书。一次英国某女士在电话中求见,钱先生说:假如你 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从许多方面来看,钱先生是后学难以企及 的。且不说他曾被吴宓先生指为人中之龙,也不说他的《围城》被视为整个人类基本生存状况 的写政,就论其空灵大方的幽默,也令人叹为观止。钱钟书少时喜读《三国》、《水游》, 能熟记各种兵器的斤两,但却常常认不清阿拉伯数字l、,穿鞋也会不分左右。有人说先生的 幽默出自真情性,嗯,看来确实如此。1.顾名思义,钱先生的名字钟书二字应理解为2.淡泊宁 静是捐钱先生的3.第二段的横线上,原文有以下几句话,你认为怎样排列才恰当(写出各句的 序码,不必抄录原文)①其巨着《管锥篇》问世以后,四海学子竞相拜服,称之为古今奇 书。②早年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纵谈生活哲理,不久,论者便以大散文家名号相 赠。③据说仅仅是因为对学者不宜作小说之语不满,便起笔试写出一本《围城》,而此书被 誉为最伟大的中国现代小说。4.你根据什么确定第3题中的三句话的排列顺序5.从钱先生在事 业上的几个惊人之绩来看,钱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6.第五段写一些欧美学人去北京有两个目的 与写钱先生的惊人之绩有什么关系7.钱先生的作品如何惊人,作者没有只言片语的评价,而是 借助_______来力陈惊人,这样写可以收到____的效果。8.试从得体的角度分析假如你吃了个 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这句话,并指出它表现了钱先生的什么性格。《钱 钟书》答案1.钟爱书籍2.不追求名利,心情安静3.(2)③①4.根据第三、第四段先后提 到的三本书的书名:《写在人生边上》、《围城》、《管锥编》。习惯上,先提到的应该先 写,后提到的应该后写。5.钱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学者。6.说明钱先生的惊人之绩可 以和万里长城媲美。7.他人的热情赞语言简意丰8.钱先生用这句话委婉地(而不是生硬 地)谢绝了外国学人的求见,表现了他空灵大方的幽默。

九年级语文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说明: 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2.难点: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

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教学过程 先生之今天就让我 课文,思考:文章一共写了钱钟书先生几件事情?用简练的语言概 拒绝江青之邀

论钱钟书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钱钟书小说研究中存在的侧重于《围城》研究,侧重于男性人物形象研究的两种倾向,从女性人物入手,对小说中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揭示出了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从而对钱钟书的小说创作及其女性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钱钟书小说评论知识女性女性形象 钱钟书先生一生博学多能,著述颇丰,但其小说创作却有限,仅有《围城》和《猫》、《纪念》这一部长篇和两个短篇。然而就凭这几部作品,钱先生就已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大家地位。 钱钟书小说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40年代旧中国的图景,聚焦的是这一图景中的一个卑微的群体——知识分子。虽然钱先生小说中人物众多,千姿百态,但始终活动在前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描写知识分子,这从钱先生的经历、学识、性情、兴趣、环境等因素来分析都是合理而必然的。反映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并以此折射出当下中国内忧外患、国力凋敝的生存状态,这也许就是包括钱钟书先生在内的所谓“第三阵线”中的作家们欲达到的目的。 在许多分析钱钟书小说人物的文章中,论者的兴趣点和重点有两个主要倾向:一是集中在《围城》,极少论及《猫》、《纪念》及其中的人物;二是集中在男性人物,较少论及女性人物,论及时也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这两种倾向造成了钱钟书小说研究的不完整性,也影响了我们对钱钟书小说的释读,并从中获取更深刻的人生感悟。本文拟从钱钟书的三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入手,去分析、体验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一、共性分析: 钱钟书小说中的女性大都美丽、智慧、多情、善感,这很符合中国男人低俗而陈旧的审美趣味。而她们的柔弱、哀怨、狭隘、无助,又可满足男人的优越感和征服欲。当然,这些并不是钱先生笔下女性形象的全部。在我看来,这些女性还具备了以下一些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同特征。 1、知识女性 钱钟书先生极擅长对知识分子命运进行揭示,其小说的笔触都置于知识阶层,小说中的女性也多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围城》中留洋回来的苏小姐、鲍小姐、孙姑妈自不必说;孙柔嘉也是大学毕业后去三闾大学谋职的;此间的范懿、刘小姐,一个是讲师,一个是助教,自然是有知识的;即使是因“病”赋闲在家的汪太太也是带着“中国画”和“钢琴”两份中西合璧的文化嫁妆来到汪家的知识女性。此外,《猫》中的爱默,毕业于美国人办的时髦女学,也算是受过良好(而且是西式)的教育。而曼倩(《纪念》)则是在没有情人的状态下完成了她的大学教育……。钱钟书的目光和注意力都放在知识女性的形象上,即便是小说中偶有出现的其他阶层的女性形象,如《围城》中方鸿渐的两个浅陋、粗俗、无聊的弟媳,与李梅亭眉来眼去的苏州寡妇,“欧亚大旅社”奶孩子的胖女人,妓女王美玉,《纪念》中的“航空母舰”等,也都是为更突出、鲜明地塑造知识女性形象而设置的,她们只不过是知识女性形象的铺垫和陪衬而已。 2、处于《围城》之中 “围城”于读者而言是一个具有很大解读空间的词语,钱钟书先生借西方“金色鸟笼”和

钱钟书文章《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 钱锺书 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斗大的胆。理由很明白简单。日本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知道要讲一些值得向各位请教的新鲜东西,实在不是轻易的事,我是日语的文盲,面对着贵国“汉学”或“支那学”研究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开撬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但是,盲目无知往往是勇气的源泉。意大利有一句嘲笑人的惯语,说“他发明了雨伞” (ha inventato I’ombrello)。据说有那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在路上走,忽然下起小雨来了,他凑巧拿着一根棒和一方布,人急智生,把棒撑了布,遮住头顶,居然到家没有淋得象落汤鸡。他自我欣赏之余,也觉得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应该公诸于世。他风闻城里有一个“发明品注册专利局”,就兴冲冲拿棍连布,赶进城去,到那局里报告和表演他的新发明。局里的职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来,让他看个仔细。我今天就仿佛那个上注册局去的乡下佬,孤陋寡闻,没见识过雨伞。不过,在找不到屋檐下去借躲雨点的时候,棒撑着布也还不失为自力应急的一种有效办法。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Der Sehmerzmacht Huhner und Dichter gackern)t1]。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这个意见在中国古代不但是诗文理论里的常谈,而且成为写作实践里的套板。因此,我们惯见熟闻,习而相忘,没有把它当作中国文评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提示出来。我下面也只举一些最平常的例来说明。 《论语·季氏》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了一个。《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那一种“音”。《汉书·艺文志》申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不两面兼顾的人。《报任少卿书》和《史记·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那就是撇开了“乐”,只强调《诗》的“怨”或“哀”了;作《诗》者都是“有所郁结”的伤心不得志之士,诗歌也“大抵”是“发愤”的悲鸣或怒喊了。中国成语里似乎反映了这个情况。乐府古辞《悲歌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从此“长歌当哭”是常用的

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一)

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一) 钱终书的文学创作既有现实主义品格,又有现代主义品格,这种肯定代表了这些年来学术界对以围城>>为代表的钱钟书文学创作的总体评价.本文试图以创作心理研究为主线,把钱钟书这样一个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放到波澜壮阔,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以现代白话文体写的全部作品,适当考虑旧体诗和外文作品--作深层把握,并观照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和以后更长时间内的文学走向.亦即,我们要阐释钱钟书文学创作深刻的人生忧患感,深沉的文化心理感和深蕴的历史感.一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有更深的亲缘,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原因在于他完成了从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传统忧患意识到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的心理转型.在完成其主要的现代作品以前,钱钟书已是一个出色的旧体诗人和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家.因而,无论在知识体系还是在情怀感通上,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性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是非常突出的.然而,钱钟书作为一个对西方文学传统和现代思潮有深层把握的现代作家,他与中国文学传统的深切亲缘并没有产生归附意识,而是予以冷峻的现代观照.在此应该提及他早年的两篇英文论文,一是中国古剧中的悲剧>>,文章在与西方戏剧对比中,认为中国悲剧缺乏西方那种由崇高引起的激情意识,使观众只简单地停留在对悲剧人物的个人同情中.一是他为中国年鉴>>(1944-1945)写的中国文学>>一文,他对中国小说的评论很值得我们注意.他说"中国讽刺作家只俳徊在表层,从未深入探察人性的根本颓败.......正如中国戏剧家缺乏"悲剧的正义"的意识,中国讽刺作家也缺乏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1945年正是钱钟书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他对中国小说作出这样锐利的批判,鲜明地透露出他自己的创作心理意向:摒弃那种温和的取笑,代之以对人性弱点和人性困境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极其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这等雄心我们可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得到印证.很少有别的中国现代作家能象钱钟书那样对自己所属的知识阶层作出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其程度之激烈,的确做到如他自己所说的"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在他最亲密的交游圈子里都引起不满.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和现代审视使钱钟书在创作心态上,完成了从传统忧患意识到现代忧患意识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学的精神是被社会伦理高度规范化的,所谓"文以载道"."文以载道"说充分体现了以社会伦理为主导的价值坐标系统.在此价值系统中,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忧患意识是中国文艺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突出表现.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可谓渊源流长,绵延不绝,尤其是唐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亡国之音,隔代相闻,故国之思,不绝如缕.钱钟书身处国弱民穷,"忧患遍均安得外"的现代中国,当把心智投向文学传统时,对作为中国文学主导精神之一的忧患意识有更深刻的体验.然而,在钱钟书身上这种忧患意识毕竟得到比较彻底的现代转型:从"身-家-国"外向型的慨兴转向"人类-人生-人性"内向型的警悟,从对人生境遇,家国命运的寄兴转向整个人类文化价值和人性心理困境的体察,也即从传统的社会伦理本体转向人类学哲学本体.在这种转型中,忧患意识的本质属性---对人类命运和苦难的审美体验---未有根本的动摇,但其中的精神导向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忧患意识常有的那种沉郁缠绵格调迥然不同的气质:觉醒和警悟.这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在钱种书身上表现为:第一,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境遇有着深刻和真挚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对整个人类内部(人己之间)的精神沟通的高度关注.钱钟书身上有一种极其强烈的类意识,这种"类"不是阶层的职业的乃至民族的"类",而是取整个人类意义上的极大"类".就以围城>>来说,钱钟书明确地说他最终的兴趣不在他自己归属的知识阶层这一小类,也不在于中国的族类,而是整个两足无毛,圆颅方趾的人类.钱钟书执着地追求一种类性相通的精神境界.在人与人创造的文化层面上,人类创造物的精神属性有着比较彻底的同一性,在1945年12月发表的谈中国诗>>一文中,钱钟书称: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这也印

钱钟书散文之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散文之读伊索寓言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到冬天,蚂蚁把在冬天的米粒出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德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麽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