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湘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湘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湘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湘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复习资料

教材知识梳理·系统复习第一单元数与式

第1讲实数

第2讲整式与因式分解

第3讲分式

第4讲二次根式

第二单元方程(组)与不等式(组)

第6讲一元二次方程

第7讲分式方程

第8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定义用不等号连接,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1的,

左右两边为整式的式子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例:若230

m

mx++>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则m的值为-1.

4.解法(1)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失分点警示

系数化为1时,注意系数的正负

性,若系数是负数,则不等式改

变方向.

(2)解集在数轴上表示:

x≥a x>a x≤a x<a

知识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及其解法

5.定义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一元

一次不等式组.(1)在表示解集时“≥”,“≤”

表示含有,要用实心圆点表示;“<”,“>”表示不包含要用空心圆点表示.

(2)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情况,求字母系数时,一般先视字母系数为常数,再逆用不等式(组)解集的定义,反推出含字母的方程,最后求出字母的值.

如:已知不等式(a-1)x<1-a 的解集是x>-1,则a的取值范围是a<1.

6.解法先分别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各个解集的公共部分

7.不等式

组解集

的类型假设a<b解集数轴表示口诀

x a

x b

?

?

?

x≥b大大取大

x a

x b

?

?

?

x≤a小小取小

x a

x b

?

?

?

a≤x≤b大小,小大中间找x a

x b

?

?

?

无解大大,小小取不了

知识点四:列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列不等

式解应

用题(1)一般步骤:审题;设未知数;找出不等式关系;列不等式;解不

等式;验检是否有意义.

(2)应用不等式解决问题的情况:

a.关键词:含有“至少(≥)”、“最多(≤)”、“不低于(≥)”、“不

高于(≤)”、“不大(小)于”、“超过(>)”、“不足(<)”等;

b.隐含不等关系:如“更省钱”、“更划算”等方案决策问题,一般

还需根据整数解,得出最佳方案

注意:

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中,设未

知数时,不应带“至少”、“最多”

等字眼,与方程中设未知数一

致.

第三单元函数

第9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

知识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关键点拨及对应举例

1.相关概念(1)定义:在平面内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2)几何意义: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M与有序实数对(x,y)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点的坐标先读横坐标(x轴),再读纵坐标(y轴).

2.点的坐标

特征( 1 )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如图所示):

点P(x,y)在第一象限?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x<0,y>0;

点P(x,y)在第三象限?x<0,y<0;

点P(x,y)在第四象限?x>0,y<0.

(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①在横轴上?y=0;②在纵轴上?x=0;③原点?x=0,y=0.

(3)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

①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相等;

②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4)点P(a,b)的对称点的坐标特征:

①关于x轴对称的点P1的坐标为(a,-b);②关于y轴对称的点P2的坐标为(-a,b);

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P3的坐标为(-a,-b).

(5)点M(x,y)平移的坐标特征:

(1)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

何象限.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

的平移,图形上所有点的

坐标变化情况相同.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图

形面积时,先观察所求图形

是否为规则图形,若是,再

进一步寻找求这个图形面积

的因素,若找不到,就要借

助割补法,割补法的主要秘

诀是过点向x轴、y轴作垂

线,从而将其割补成可以直

接计算面积的图形来解决.

x

y

第四象限

(+,-)

第三象限

(-,-)

第二象限

(-,+)

第一象限

(+,+)

–1

–2

–3123

–1

–2

–3

1

2

3

O

M (x,y)M1(x+a,y) M2(x+a,y+b)

3.坐标点的

距离问题(1)点M(a,b)到x轴,y轴的距离:到x轴的距离为|b|;)到y轴的距离为|a|.

(2)平行于x轴,y轴直线上的两点间的距离:

点M1(x1,0),M2(x2,0)之间的距离为|x1-x2|,点M1(x1,y),M2(x2,y)间的距离为|x1-x2|;

点M1(0,y1),M2(0,y2)间的距离为|y1-y2|,点M1(x,y1),M2(x,y2)间的距离为|y1-y2|.

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纵

坐标相等;平行于y轴的直

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等.

知识点二:函数

4.函数的相关

概念(1)常量、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数值发生变化的量

叫做变量.

(2)函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

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就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列表法、

图像法、解析法.

(3)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原则为:整式为全体实数;分式的分母不为零;二次

根式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失分点警示

函数解析式,同时有几个代

数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

围应是各个代数式中自变量

的公共部分. 例:函数

y=3

5

x

x

+

-

中自变量的取值范

围是x≥-3且x≠5.

5.函数的图象(1)分析实际问题判断函数图象的方法:

①找起点:结合题干中所给自变量及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对应到图象中找对应点;

②找特殊点:即交点或转折点,说明图象在此点处将发生变化;

③判断图象趋势:判断出函数的增减性,图象的倾斜方向.

(2)以几何图形(动点)为背景判断函数图象的方法:

①设时间为t(或线段长为x),找因变量与t(或x)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用含t(或x)的

式子表示,再找相应的函数图象.要注意是否需要分类讨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读取函数图象增减性的技

巧:①当函数图象从左到右

呈“上升”(“下降”)状态时,

函数y随x的增大而增大(减

小);②函数值变化越大,图

象越陡峭;③当函数y值始

终是同一个常数,那么在这

个区间上的函数图象是一条

平行于x轴的线段.

第10讲一次函数

知识点一:一次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性质关键点拨与对应举例

1.一次函数的

相关概念(1)概念:一般来说,形如y=kx+b(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特别地,当b =0

时,称为正比例函数.

(2)图象形状:一次函数y=kx+b是一条经过点(0,b)和(-b/k,0)的直线.特别地,

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一条恒经过点(0,0)的直线.

例:当k=1时,函数y=kx+k-

1是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

的性质k,b

符号

K>0,

b>0

K>0,

b<0

K>0,b=0 k<0,

b>0

k<0,

b<0

k<0,

b=0

(1)一次函数y=kx+b中,k确

定了倾斜方向和倾斜程度,b确定

了与y轴交点的位置.

(2)比较两个一次函数函数值的

大小:性质法,借助函数的图象,

也可以运用数值代入法.

例:已知函数y=-2x+b,函数值

y随x的增大而减小(填“增大”或

“减小”).

大致

图象

经过

象限

一、二、三一、三、

一、三一、二、

二、三、

二、四

图象

性质

y随x的增大而增大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一次函数与

坐标轴交

点坐标(1)交点坐标:求一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只需令y=0,解出x即可;求与y轴的交点,

只需令x=0,求出y即可.故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是

()

b

k,0,与y轴的交点是(0,b);

(2)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恒过点(0,0).

例:

一次函数y=x+2与x轴交点的

坐标是(-2,0),与y轴交点的坐

标是(0,2).

知识点二: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4.确定一次函

数表达式

的条件(1)常用方法:待定系数法,其一般步骤为:

①设:设函数表达式为y=kx+b(k≠0);

②代:将已知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解方程或方程组;

③解:求出k与b的值,得到函数表达式.

(2)常见类型:

①已知两点确定表达式;②已知两对函数对应值确定表达式;

③平移转化型:如已知函数是由y=2x平移所得到的,且经过点(0,1),则可设要

求函数的解析式为y=2x+b,再把点(0,1)的坐标代入即可.

(1)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

组条件,而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

达式,只需一组条件即可.

(2)只要给出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

坐标即可得出b的值,b值为其纵

坐标,可快速解题. 如:已知一次

函数经过点(0,2),则可知b=2.

5.一次函数图

象的平移规律:①一次函数图象平移前后k不变,或两条直线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则可知它们

的k值相同.

②若向上平移h单位,则b值增大h;若向下平移h单位,则b值减小h.

例:将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

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所得图

象的函数关系式为y=-2x+2.

知识点三: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关系

6.一次函数与方程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根就是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例:

(1)已知关于x的方程ax+b=0

的解为x=1,则函数y=ax+b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1,0).

(2)一次函数y=-3x+12中,当x

>4时,y的值为负数.

7.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两个一次函数y=k1x+b 和y=k2x+b图象的交点坐标.

8.一次函数与

不等式(1)函数y=kx+b的函数值y>0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就是不等式kx+b>0的解集

(2)函数y=kx+b的函数值y<0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就是不等式kx+b<0的解集

知识点四: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9.一般步骤(1)设出实际问题中的变量;

(2)建立一次函数关系式;

(3)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次函数关系式;

(4)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5)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求相应的值,对所求的值进行检验,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6)做答. 一次函数本身并没有最值,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往往有一定的限制,其图象为射线或线段.涉及最值问题的一般思路:确定函数表达式→确定函数增减性→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最值.

10.常见题型(1)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决方案问题.

第11讲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知识点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性质关键点拨与对应举例

1.反比例函

数的概念(1)定义:形如y=

k

x(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k叫做比例系数,自变量的

取值范围是非零的一切实数.

(2)形式:反比例函数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①y=

k

x;②y=kx-1; ③xy=k.(其中k为常数,且k≠0)

例:函数y=3x m+1,当m=-2时,则该

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

数的图象和性质k的符号图象经过象限y随x变化的情况(1)判断点是否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

的方法:①把点的横、纵坐标代入看是

否满足其解析式;②把点的横、纵坐标

相乘,判断其乘积是否等于k.

失分点警示

(2)反比例函数值大小的比较时,首

先要判断自变量的取值是否同号,即是

否在同一个象限内,若不在则不能运用

性质进行比较,可以画出草图,直观地

判断.

k>0 图象经过第

一、三象限

(x、y同号)

每个象限内,函数y的值

随x的增大而减小.

k<0 图象经过第

二、四象限

(x、y异号)

每个象限内,函数y的值

随x的增大而增大.

y=k2x+b

y=k1x+b

3.反比例函

数的图象

特征(1)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2)图象的两个分支都无限接近x轴和y轴,但都不会与x轴和y轴相交;

(3)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原点为对称中心;也是轴对称图形,2条对称轴分

别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一、三象限和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

例:若(a,b)在反比例函数

k

y

x

=的图

象上,则(-a,-b)在该函数图象上.(填

“在"、"不在")

4.待定系数

法只需要知道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坐标,设函数解析式,代入求出反比例函数系数

k即可.

例:已知反比例函数图象过点(-3,

-1),则它的解析式是y=3/x.

知识点二:反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及与一次函数的综合

5.系数k的

几何意义(1)意义:从反比例函数y=

k

x(k≠0)图象上任意一点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线

与坐标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为|k|,以该点、一个垂足和原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

面积为1/2|k|.

(2)常见的面积类型:

失分点警示

已知相关面积,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

式,注意若函数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则k<0.

例:已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作坐

标轴的垂线所围成矩形为3,则该反比

例函数解析式为:

3

y

x

=或

3

y

x

=-.

6.与一次函

数的综合(1)确定交点坐标:【方法一】已知一个交点坐标为(a,b),则根据中心对称性,

可得另一个交点坐标为(-a,-b).【方法二】联立两个函数解析式,利用方程

思想求解.

(2)确定函数解析式:利用待定系数法,先确定交点坐标,再分别代入两个函

数解析式中求解

(3)在同一坐标系中判断函数图象:充分利用函数图象与各字母系数的关系,

可采用假设法,分k>0和k<0两种情况讨论,看哪个选项符合要求即可.

也可逐一选项判断、排除.

(4)比较函数值的大小:主要通过观察图象,图象在上方的值大,图象在下方

的值小,结合交点坐标,确定出解集的范围.

涉及与面积有关的问题时,①要善于把

点的横、纵坐标转化为图形的边长,对

于不好直接求

的面积往往可

分割转化为较

好求的三角形

面积;②也要注意系数k的几何意义.

例:如图所示,三个阴影部分的面积按

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S△AOC=S△OPE

>S△BOD.

知识点三: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

7.一般步

骤(1题意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乘积关系;

(2设出函数表达式;

(3)依题意求解函数表达式;

(4)根据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或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第12讲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知识点一:二次函数的概念及解析式关键点拨与对应举例

1.一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例:如果函数y=(a-1)x2是二

次函数,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a≠0.

2.解析式(1)三种解析式:①一般式:y=ax2+bx+c;②顶点式:y=a(x-h)2+k(a≠0),其

中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是(h,k); ③交点式:y=a(x-x1)(x-x2),其中x1,x2为

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2)待定系数法:巧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根据已知条件,得到关于待定系

数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的值,从而求出函数的解析

式.

若已知条件是图象上的三个

点或三对对应函数值,可设一

般式;若已知顶点坐标或对称

轴方程与最值,可设顶点式;

若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

点坐标,可设交点式.

知识点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13讲二次函数的应用

第四单元图形的初步认识与三角形第14讲平面图形与相交线、平行线

第15讲一般三角形及其性质

6.全等三

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对应中线、对应高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等、面积等. 失分点警示: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要注意找准对应边与对应角.

7.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一般三角形全等 SSS (三边对应相等)

SAS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

ASA (两角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

AAS (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

失分点警示

如图,SSA 和AA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直角三角形全等

(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HL )

(2)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同样可以用 SAS,ASA 和AAS.

8.全等三

角形的运用

(1)利用全等证明角、边相等或求线段长、求角度:将特征的边或角放到

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中,通过证明全等得到结论.在寻求全等的条件时,注意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等银行条件. (2)全等三角形中的辅助线的作法:

①直接连接法:如图①,连接公共边,构造全等.

②倍长中线法:用于证明线段的不等关系,如图②,由SAS 可得△ACD ≌△EBD ,则AC=BE.在△ABE 中,AB+BE >AE ,即AB+AC >2AD. ③截长补短法:适合证明线段的和差关系,如图③、④.

例:

如图,在△ABC 中,已知∠1=∠2

,BE=CD

,AB=5,

AE=2,则

CE=3.

第16讲 等腰、等边及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一:等腰和等边三角形

关键点拨与对应举例

1.等腰

三角

(1)性质

①等边对等角:两腰相等,底角相等,即AB =AC ∠B =∠C ; ②三线合一: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

互相重合;

③对称性: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直线AD 是对称轴. (2)判定

①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等角对等边:即若∠B =∠C ,则△ABC 是等腰三角形.

(1)三角形中“垂线、角平分线、中线、等腰”四个条件中,只要满足其中两个,其余均成立. 如:如左图,已知AD ⊥BC,D 为BC 的中点,则三角形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

失分点警示:当等腰三角形的

腰和底不明确时,需分类讨论. 如若等腰三角形ABC 的一个内角为3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为30°、120°或75°、75°. 2.等边

三角形

(1)性质:①边角关系:三边相等,三角都相等且都等于60°.

即AB =BC =AC ,∠BAC =∠B =∠C =60°; ②对称性: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三条高线(或角平分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2)判定

①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均为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任一内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即若AB =AC ,且∠B =60°,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

(1)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也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 (2)等边三角形有一个特殊的角

60°,所以当等边三角形出现高时,会结合直角三角形30°角的性质,即BD=1/2AB. 例:△ABC 中,∠B=60°,AB=AC ,BC=3,则△ABC 的周长为9.

知识点二:角平分线和垂直平分线

3.角平分线(1)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即若

∠1 =∠2,PA⊥OA,PB⊥OB,则PA=PB.

(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角平

分线上.

例:如图,△ABC中,∠C=90°,

∠A=30°,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D,交AB于E,CD=2,则AC=6.

4.垂直平分线图形(1)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端点距离相等.即若OP垂直且平分AB,则PA=PB.

(2)判定: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知识点三: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两锐角互余.即∠A+∠B=90°;

(2) 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若∠B=30°则AC=

1

2

AB;

(3)斜边上的中线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即若CD是中线,则

CD=

1

2

AB.

(4)勾股定理: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

a2+b2=c2 .

(1)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S=1/2ch=1/2ab(其中a,b为直角

边,c为斜边,h是斜边上的高),

可以利用这一公式借助面积这个

中间量解决与高相关的求长度问

题.

(2)已知两边,利用勾股定理求

长度,若斜边不明确,应分类讨

论.

(3)在折叠问题中,求长度,往

往需要结合勾股定理来列方程解

决.

6.直角

三角

形的

判定(1)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即若∠C=90°,则

△ABC是Rt△;

(2) 如果三角形一条边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

形是直角三角形.即若AD=BD=CD,则△ABC是Rt△(3)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a2+b2=c2,则△ABC是Rt△.

第17讲相似三角形

知识点一:比例线段关键点拨与对应举例

1.比例

线段在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

a c

b d

=,

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列比例等式时,注意四条线段的大小

顺序,防止出现比例混乱.

2.比例

的基

本性

质(1)基本性质:

a c

b d

=? ad=bc;(b、d≠0)

(2)合比性质:

a c

b d

=?

a b

b

±

c d

d

±

;(b、d≠0)

(3)等比性质:

a c

b d

==…=

m

n

=k(b+d+…+n≠0)?

...

...

a c m

b d n

+++

+++

=k.(b、d、···、n≠0)

已知比例式的值,求相关字母代数式的值,

常用引入参数法,将所有的量都统一用含同

一个参数的式子表示,再求代数式的值,也

可以用给出的字母中的一个表示出其他的

字母,再代入求解.如下题可设a=3k,b=5k,再

代入所求式子,也可以把原式变形得a=3/5b

代入求解.

例:若

3

5

a

b

=,则

a b

b

+

=

8

5

.

3.平行

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1)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

段成比例.即如图所示,若l3∥l4∥l5,则

AB DE

BC EF

=.

利用平行线所截线段成比例求线段长

或线段比时,注意根据图形列出比例

等式,灵活运用比例基本性质求解.

例:如图,已知D,E分别是△ABC的

边BC和AC上的点,AE=2,CE=3,

要使DE∥AB,那么BC:CD应等于

5

3

. (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

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即如图所示,若AB∥CD,则

OA OB

OD OC

=.

(3)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

所构成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如图所示,若DE∥BC,则△ADE∽△ABC.

4.黄金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AC

AB==5-1

2≈0.618,

例:把长为10cm的线段进行黄金分2

1P C

O

B

A

P

C

O B

A

D

A

B

C a

b

c

D

A

B

C a

b

c

F

E

D

C

B

A

l5

l4

l3

l2

l1

O

D

C

B

A

E

D

C

B

A

分割

那么线段AB 被点C 黄金分割.其中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C 与AB 的比叫做黄金比.

割,那么较长线段长为5(5-1)cm .

知识点二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5.相似三角

形的

判定 (1) 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AAA). 如图,若∠A =∠D ,∠B =∠E ,则△ABC ∽△DEF.

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思路:①条件中若有平行 线,可用平行线找出相等的角而判定;②条

件中若有一对等角,可再找一对等角或再找

夹这对等角的两组边对应成比例;③条件中 若有两边对应成比例可找夹角相等;④条件

中若有一对直角,可考虑再找一对等角或证 明直角边和斜边对应成比例;⑤条件中若有 等腰关系,可找顶角相等或找一对底角相等

或找底、腰对应成比例.

(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

角形相似. 如图,若∠A =∠D ,

AC AB DF DE

=,则△ABC ∽△DEF. (3)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如

图,若AB AC BC

DE DF EF

==

,则△ABC ∽△DEF. 6.相似

三角形的

性质

(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3)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例:(1)已知△ABC ∽△DEF ,△ABC 的周长为3,△DEF 的周长为2,则△ABC 与△DEF 的面积之比为9:4.

(2) 如图,DE ∥BC , AF ⊥BC,已知S △ADE:S △ABC=1:4,则AF:AG =1:2.

7.相似三

角形的

基本模型

(1)熟悉利用利用相似求解问题的基本图

形,可以迅速找到解题思路,事半功倍. (2)证明等积式或者比例式的一般方法:经

常把等积式化为比例式,把比例式的四条线段分别看做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然后,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得出结果.

第18讲 解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一: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关键点拨与对应举例

1.锐角三

角函数

正弦: sin A =∠A 的对边斜边

=a

c

余弦: cos A =∠A 的邻边斜边=b

c

正切: tan A =∠A 的对边∠A 的邻边=a

b .

根据定义求三角函数值时,一定根据题目图形来理解,严格按照三角函数的定义求解,有时需要通过辅助线来构造直角三角形.

2.特殊角

的三角函数值

度数 三角函数

30°

45°

60°

sinA

12

22 32 cosA

32 22

12

tanA

33

1

3

知识点二 :解直角三角形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3.解直角

三角形

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

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

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科学选择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口诀:

已知斜边求直边,正弦、余弦很方便;

已知直边求直边,理所当然用正切;

已知两边求一边,勾股定理最方便;

已知两边求一角,函数关系要记牢;

已知锐角求锐角,互余关系不能少;

已知直边求斜边,用除还需正余弦.

例:在Rt△ABC中,已知

a=5,sinA=30°,则c=10,b=5.

4.解直角

三角形的常用关系(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 A==cosB=

a

c,cos A=sinB=

b

c,tan A=

a

b.

知识点三: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5.仰角、俯

角、坡

度、坡角

和方向

角(1)仰、俯角: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

的角叫做俯角.(如图①)

(2)坡度:坡面的铅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比叫做坡度(或者叫做坡

比),用字母i表示.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

用α表示,则有i=tanα. (如图②)

(3)方向角:平面上,通过观察点Ο作一条水平线(向右为东向)和

一条铅垂线(向上为北向),则从点O出发的视线与水平线或铅

垂线所夹的角,叫做观测的方向角.(如图③)

解直角三角形中“双直角三角形”的

基本模型:

(1)叠合式(2)背靠式

解题方法:这两种模型种都有一条公

共的直角边,解题时,往往通过这条

边为中介在两个三角形中依次求边,

或通过公共边相等,列方程求解.

6.解直角

三角形实际应用的一般步骤(1)弄清题中名词、术语,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建立数学模型;

(2)将条件转化为几何图形中的边、角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3)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式,使运算简便、准确;

(4)得出数学问题的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到问题的解.

第五单元四边形

知识点一:多边形关键点拨与对应举例

1.多边形的相关概念(1)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段线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2)对角线: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并且这些对角线

把多边形分成了(n-2)个三角形;n边形对角线条数为

()3

2

n n-

多边形中求度数时,灵

活选择公式求度数,解

决多边形内角和问题

时,多数列方程求解.

例:

(1)若一个多边形的内

角和为1440°,则这个

多边形的边数为10.

(2)从多边形的一个顶

点出发引对角线,可以

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

7个三角形,则该多边

形为九边形.

2.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 1 ) 内角和:n边形内角和公式为(n-2)·180°(2)外角和: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3.正多边形(1)定义: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

(2)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

()2180

n

n

-?o

,每一个外角为360°/n.

( 3 ) 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

(4)对于正n边形,当n为奇数时,是轴对称图形;当n为偶数时,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知识点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4.平行四边

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用“□”表示.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

质解题时的一些常用

到的结论和方法:

5.平行四边形

的性质

(1)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即AB∥CD 且AB=CD,BC∥AD且AD=BC.

(2)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即∠BAD=∠BCD,∠ABC=∠ADC,

∠ABC+∠BCD=180°,∠BAD+∠ADC=180°.

(3)对角线:互相平分.即OA=OC,OB=OD

(4)对称性:中心对称但不是轴对称.

(1)平行四边形相邻

两边之和等于周长的

一半.

(2)平行四边形中有

相等的边、角和平行关

系,所以经常需结合三

角形全等来解题.

(3)过平行四边形对

称中心的任一直线等

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及周长.

例:

如图,□ABCD中,

EF过对角线的交点

O,AB=4,AD=3,

OF=1.3,则四边形

BCEF的周长为9.6.

6.平行四边形

中的几个解

题模型

(1)如图①,AF平分∠BAD,则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结合等角对等边得到

△ABF为等腰三角形,即AB=BF.

(2)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其分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如图②中△ABD

≌△CDB;

两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为两组全等的三角形,如图②中△AOD≌△

COB,△AOB≌△COD;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可得经过对称中心O的线段与对角线所

组成的居于中心对称位置的三角形全等,如图②△AOE≌△COF.图②中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如图③,已知点E为AD上一点,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可

得S△BEC=S△ABE+S△CDE.

(4)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求法,可得AE·BC=AF·CD.

知识点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7.平行四边形

的判定

(1)方法一(定义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即若AB∥CD,AD∥BC,则四边形ABCD是□.

(2)方法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即若AB=CD,AD=BC,则四边形ABCD是□.

(3)方法三: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即若AB=CD,AB∥CD,或AD=BC,AD∥BC,则四边形ABCD是□.

(4)方法四: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即若OA=OC,OB=OD,则四边形ABCD是□.

(5)方法五: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若∠ABC=∠ADC,∠BAD=∠BCD,则四边形ABCD是□.

例:如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

O,AO=CO,请你添加

一个条件BO=DO或

AD∥BC或AB∥CD

(只添加一个即可),

使四边形ABCD为平

行四边形.

第20讲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知识点一: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关键点拨及对应举例

1.性质

(具有平

行四边形

的一切性

质,对边平

行且相等)

矩形菱形正方形(1)矩形中,Rt△ABD≌Rt△DCA≌

Rt△CDB≌Rt△BAC; _两对全等

的等腰三角形.所以经常结合勾股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

(2)菱形中,有两对全等的等腰

三角形;Rt△ABO≌Rt△ADO≌

Rt△CBO≌Rt△CDO;若∠

ABC=60°,则△ABC和△ADC

为等边三角形,且四个直角三角

形中都有一个30°的锐角.

(3)正方形中有8个等腰直角三

角形,解题时结合等腰直角三角形

的锐角为45°,斜边=直角边.

(1)四个角都是直角

(2)对角线相等且互

相平分.即

AO=CO=BO=DO.

(3)面积=长×宽

=2S△ABD=4S△AOB.

(1)四边相等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面积=底×高

=对角线_乘积的一半

(1)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

(2)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

(3)面积=边长×边长

=2S△ABD

=4S△AOB

O

D C

B

A

O

D C

B

A

2.判定(1)定义法:有一个

角是直角的平行四

边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

(3)对角线相等的平

行四边形

(1)定义法:有一组邻边相

等的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

四边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1)定义法:有一个角是直角,

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

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

(3)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4)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平分

例:判断正误.

邻边相等的四边形为菱形.()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式矩形.

()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

菱形. ()

对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3.联系

包含关系:知识点二: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拓展归纳

4.中点四边形(1)任意四边形多得到的中点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所得到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所得到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4)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所得到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

如图,四边形

ABCD为菱形,

则其中点四边形

EFGD的形状是矩形.

5.特殊四边形中的解题模型(1)矩形:如图①,E为AD上任意一点,EF过矩形中心O,则△AOE≌△COF,S1=S2.

(2)正方形:如图②,若EF⊥MN,则EF=MN;如图③,P为AD边上任意一点,则PE+PF=AO. (变式:如图④,四边形ABCD为矩形,则PE+PF的求法利用面积法,需连接PO.)

图①图②图③图④

第21讲圆的基本性质

知识点一:圆的有关概念关键点拨与对应举例

1.与圆有

关的概念和性质(1)圆: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

的图形.如图所示的圆记做⊙O.

(2)弦与直径: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过

圆心的弦叫做直径,直径是圆内最长的弦.

(3)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弧,小于半圆的

弧叫做劣弧,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

(4)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5)圆周角: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还有一个

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6)弦心距:圆心到弦的距离.

(1)经过圆心的直线是该

圆的对称轴,故圆的对称轴

有无数条;

(2)3点确定一个圆,经

过1点或2点的圆有无数

个.

(3)任意三角形的三个顶

点确定一个圆,即该三角形

的外接圆.

知识点二: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2.垂径定

理及其推论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关于垂径定理的计算常与勾股

定理相结合,解题时往往需要添

加辅助线,一般过圆心作弦的垂

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推论

(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延伸

根据圆的对称性,如图所示,在以下五条结论中:

①弧AC=弧BC;

②弧AD=弧BD;

③AE=BE;

④AB⊥CD;⑤CD是直径.

只要满足其中两个,另外三个结论一定成立,即推二知三.

知识点三:圆心角、弧、弦的关系

3.圆心角、

弧、弦的关系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等量

关系必须在同圆等式中才

成立.

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

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知识点四: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4.圆周角

定理及

其推论(1)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如图a,

∠A=1/2∠O.

图a 图b 图c

( 2 )推论:

①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如图b,∠A=∠C.

②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如图c,∠C=90°.

③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如图a,∠A+∠C=180°,∠ABC+∠

ADC=180°.

在圆中求角度时,通常需要

通过一些圆的性质进行转

化.比如圆心角与圆周角间

的转化;同弧或等弧的圆周

角间的转化;连直径,得到

直角三角形,通过两锐角互

余进行转化等.

例:如图,

AB是⊙O

的直径,C,

D是⊙O上

两点,∠BAC=40°,则∠D

的度数为130°.

第22讲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知识点一: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关键点拨及对应举例

1.点与

圆的位置关系设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

(1)dr?点在⊙O外.

判断点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将该

点的圆心距与半径作比较即可.

2.直线

和圆

的位

置关

系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由于圆是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所以关于圆的位置或计算题中常常

出现分类讨论多解的情况.

例:已知:⊙O的半径为2,圆心

到直线l的距离为1,将直线l沿

垂直于l的方向平移,使l与⊙O

相切,则平移的距离是1或3.

图形

公共点个数0个1个2个

数量关系d>r d=r d<r

知识点二:切线的性质与判定

3.切线的判定(1)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定义法).

(2)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经过半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判定常用的证明方法:①知道

直线和圆有公共点时,连半径,证

垂直;②不知道直线与圆有没有公

共点时,作垂直,证垂线段等于半

径.

4.切线的性质(1)切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2)切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3)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利用切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时,通常

连过切点的半径,利用直角三角形

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5.切线

长(1)定义:从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这点与切点之间的线段长叫做

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2)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两切线长相等,

圆心与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例:如图,AB、AC、

DB是⊙O的切线,P、

C、D为切点,如果

AB=5,AC=3,则BD

的长为2.

初中数学目录知识点(冀教版)

有理数知识归纳 1、数轴“三要素”是,,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是关系 2、实数a的相反数可表示为。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 3、实数a(a≠0)的倒数可表示为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 4、∣a∣= () ()?? ? ? ?≥ a a ∣a∣在数轴上表示实数a的点到的距离,∣a∣是一类重要的非负数,即不论a为何实数,总有∣a∣ 0 5、实数a(a≥0)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 a是一类常见的非负数,即; (a)2= , () () ?? ? ? ?≥ = = 0 2 a a a a 6、把一个实数记为a×10n的形式,其中a的范围是这样的记数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7、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那一位,从左边第一个数字起,到精确的这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 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数轴、比较大小 1、数轴上表示的两个实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 2、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 3、比较实数a与b的大小,可以做差比较: (1)若a-b>0则a b (2)若a-b=0则a b (3)若a-b<0则a b 4、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中,属于一级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属于三级运算。在运算过程中, 先在最后 5、若a≠0,则a0= 6、若a≠0则a-n= ;a-n与a n 互为 因式分解 1、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互为 运算 2、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1)提公因式法:ma+mb+mc= (2)运用公式法: ①平方差公式:a2-b2= ②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 a2-2ab+b2=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先观察多项式的各项有没有,有公因式时先 (2)多项式没有公因式时,看能不能用来分解 (3)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 整式及运算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单项式中数字因数是单项式的,单项式的次数是指 2、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也分别相同的单项式叫做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是把它们的相加作为系数,字母 和字母的指数 3、+(a+b-c)= ,-(a-b+c)= ; a+b-c=a+ (),a+b-c=a- () 4、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 5、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幂的乘法:a m·a n= (m、n均为整数) (2)幂的乘方:(a m)n = (m、n为整数) (3)积的乘方:(ab)n = ( n为整数) (4)同底数幂的除法:a m÷a n= (m、n为整数) 6、(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把系数和同底数幂分别相乘,作为积的因式,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一 起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m(a+b+c)= (3)(a+b)(m+n)= 7、(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中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作 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用多项式的每一分别除以这个单项式,然后再把所得的商 8、(1)平方差公式:(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b)2=

初一数学代数式知识点概括

第四章代数式 用字母表示数的规范格式: 1.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相乘,或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来代替。 2. 当数和字母相乘,省略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到前面,字母写后面。如:100a或100?a,na或n?a。 3. 后面接单位的相加式子要用括号括起来。如:(5s )时 4. 除法运算写成分数形式 5.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带分数要写成假分数的形式。 面积公式: 正方形面积=边长X 边长 长方形面积=长X宽 三角形面积= 圆形面积= 周长公式: 三角形周长=三边之和 正方形周长=边长×4 长方形周长=(长+宽)×2 圆的周长= 行程问题 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价格问题 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代数式:由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运算符号连接而成的数学表达式——代数式(单个字母和数字也是代数式) 列代数式时要注意 (1)语言叙述中关键词的意义,如“大”“小”“增加”“减少” “倍”“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运算符号之间的关系.

(2)要理清运算顺序和正确使用括号,以防出现颠倒等错误,例如“积的和”与“和的积”“平方差”“差的平方”等等 (3)在同一问题中,不同的数量必须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代数式的值:一般地,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单项式:由数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相乘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叫做单项式,如0,1,a -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由几个单项式相加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的项: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的次数: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单项式、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注意:特别强调1 , x y x x y - + 等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同类项:多项式中,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所有常数项也看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沪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九章整式 第一节整式的概念 9.1.2.3、字母表示数 代数式:用括号和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独的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代数式的书写:1、代数式中出现乘号通常写作“*”或省略不写,但数与数相乘不遵循此原则。 2、数字与字母相乘,数字写在字母前面,而有理数要写在无理数的前面。 3、带分数应写成假分数的形式,除法运算写成分数形式。 4、相同字母相乘通常不把每个因式写出来,而写成幂的形式。 5、代数式不能含有“=、≠、<、>、≥、≤”符号。 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关系计算出的结果,叫代数式的值。 注意:1、代数式中省略了乘号,带入数值后应添加×。 2、若带入的值是负数时,应添上括号。 3、注意解题格式规范,应写“当…..时,原式=……..”. 4、在实际问题中代数式所取的值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9.4整式 1、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 也是单项式。 2、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 式的次数。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5、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6、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9.5合并同类项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 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一个多项式合并后含有几项,这个多项式就叫做几项式。 3、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的结果作为合并后 的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第二节9.6整式的加减: 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面是"+"号,去掉"+"号和括号,括号里各项的不变号; (2)括号前面是"-"号,去掉"-"号和括号,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添括号法则 (1)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 (2)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第三节整式的乘法9.7同底数幂的乘法、9.8幂的乘方、9.9积的乘方: ①同底数幂的乘法 a m·a n=a m+n(m、n都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②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 n b n (n都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人教版初中数学代数式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数学代数式知识点 一、选择题 1.下列图形都是由同样大小的五角星按照一定规律所组成的,按此规律排列下去,第n 个图形中五角星的个数为( ) A .31n - B .3n C .31n + D .32n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前4个图形中五角星的个数得到规律,即可列式得到答案. 【详解】 观察图形可知: 第1个图形中一共是4个五角星,即4311=?+, 第2个图形中一共是7个五角星,即7321=?+, 第3个图形中一共是10个五角星,即10331=?+, 第4个图形中一共是13个五角星,即13341=?+, L ,按此规律排列下去, 第n 个图形中一共有五角星的个数为31n +,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图形类规律的探究,观察图形得到五角星的个数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解题是关键. 2.下列各计算中,正确的是( ) A .2323a a a += B .326a a a ?= C .824a a a ÷= D .326()a a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就是同底数幂的计算法则 【详解】 解:A 、不是同类项,无法进行合并计算; B 、同底数幂乘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原式=5a ; C 、同底数幂的除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原式=6a ; D 、幂的乘方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原式=6a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就是同底数幂的计算法则.在运用同底数幂的计算的时候首先必须将各幂的底数化成相同,然后再利用公式来进行计算得出答案.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幂的乘方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在进行逆运算的时候很多同学容易用错,例如:m n m n a a a +=+等等. 3.观察等式:2+22=23-2;2+22+23=24-2;2+22+23+24=25-2;已知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250、251、252、、299、2100,若250=a ,用含a 的式子表示这组数的和是( ) A .2a 2-2a B .2a 2-2a -2 C .2a 2-a D .2a 2+a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等式:2+22=23-2;2+22+23=24-2;2+22+23+24=25-2,得出规律:2+22+23+…+2n =2n+1-2,那么250+251+252+…+299+2100=(2+22+23+…+2100)-(2+22+23+…+249),将规律代入计算即可. 【详解】 解:∵2+22=23-2; 2+22+23=24-2; 2+22+23+24=25-2; … ∴2+22+23+…+2n =2n+1-2, ∴250+251+252+…+299+2100 =(2+22+23+...+2100)-(2+22+23+ (249) =(2101-2)-(250-2) =2101-250, ∵250=a , ∴2101=(250)2?2=2a 2, ∴原式=2a 2-a . 故选:C . 【点睛】 本题是一道找规律的题目,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解决本题的难点在于得出规律:2+22+23+…+2n =2n+1-2. 4.如图,由4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若大正方形面积是9,小正方形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为a ,较短直角边为b ,则ab 的值是( )

新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 学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1章二次函数 1.1 二次函数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具体情景中二次函数的意义,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二次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会写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教材P2“动脑筋”中的两个问题:矩形植物园的面积S(m2)与相邻于围墙面的每一面墙的长度x(m)的关系式是S=-2x2+100x,(0

b,c 是常数,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a,b,c 分别是函数解析式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注意:①二次函数中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②在指出二次函数中各项系数时,要连同符号一起指出.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指出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x-3)2-x 2 ;(2)y=2x(x-1);(3)y=32x-1;(4)y=22x ;(5)y=5-x 2+x. 【分析】先化为一般形式,右边为整式,依照定义分析. 解:(2)(5)是二次函数,其余不是. 【教学说明】判定一个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的思路: 1.将函数化为一般形式. 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次. 3.若二次项系数中有字母,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 例2 讲解教材P3例题. 【教学说明】由实际问题确定二次函数关系式时,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函数y=(m 2-m)x 2+mx+(m+1)(m 是常数),当m 为何值时: (1)函数是一次函数; (2)函数是二次函数. 【分析】判断函数类型,关键取决于其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能否为零,列出相应方程或不等式. 解:(1)由200 m m m ?-=?≠? 得010m m ?=≠??或 , ∴m=1.即当m=1时,函数y=(m 2-m)x 2+mx+(m+1)是一次函数. (2)由m 2-m ≠0得m ≠0且m ≠1, ∴当m ≠0且m ≠1时,函数y=(m 2-m)x 2+mx+(m+1)是二次函数.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并让学生会列二次函数的一些实际应用中的二次函数解析式.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函数中是二次函数的是( )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代数式的相关概念

知识点总结 一、代数式的定义: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注意:(1)单个数字与字母也是代数式;(2)代数式与公式、等式的区别是代数式中不含等号,而公式和等式中都含有等号;(3)代数式可按运算关系和运算结果两种情况理解。 三、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单项式:数与字母的积所表示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特别地,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在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四、升(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降)幂排列。 五、代数式书写要求: 1.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用表示或者省略不写;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应写在字母前面;数与数相乘时,仍用号; 2.数字与字母相乘、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一般按照先写数字,再写单项式,最后写多项式的书写顺序.如式子(a+b)2a 应写成2a(a+b); 3.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后再与字母相乘;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按分数的写法来写; 5.在一些实际问题中,有时表示数量的代数式有单位名称,如果代数式是积或商的形式,则单位直接写在式子后面;如果代数式是和或差的形式,则必须先把代数式用括号括起来,再将单位名称写在式子的后面,如2a米,(2a-b)kg。 六、系数与次数

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色

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的特色 我们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湘教版)的主要特色如下: 一、改革平面几何的讲授体系 平面几何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相当多的初中生感到平面几何难学。我们尝试构建平面几何的新的讲授体系,把几何的直观性与思维的严谨性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既比较容易地学习平面几何,又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 学生从直观上很容易接受下述事实:经过平移,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会改变;经过旋转,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会改变;经过轴反射,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也不会改变。我们把这三条作为公理。整套教材以下列命题为公理: (1)等量加等量,和相等。 (2)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3)等量代换(即,如果a=b且c=b,那么a=c)。 (4)整体大于部分。 (5)通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6)连接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7)经过一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8)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不改变直线的方向。

(9)轴反射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但是会改变图形的定向)。 (10)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运用公理(7)和公理(8)证明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I;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I和公理(3)证明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I;运用公理(8)、(9)、(10)证明了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判定定理。然后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去研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的性质和有关判定定理。在整个平面几何的讲授体系中,我们始终坚持把直观性与严谨性相结合。直观性使学生比较容易学习平面几何,严谨性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讲道理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按照数学的思维方式编写教学内容 我们认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要让学生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数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它让人们观察客观现象,从中抓住主要特征,抽象出概念或者建立模型;运用直觉判断或归纳、类比、联想、推理等进行探索,猜测可能有的规律;然后进行深入分析、逻辑推理和计算,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把纷繁复杂的客观现象整理得井然有序。这就是数学思维方式的全过程。我们按照数学的思维方式编写教材,既使学生比较容易的学习数学,又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这将使他

冀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

年级学科重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同 步 精 讲 查 漏 补 缺 冲刺 拔高 综 合 应 用 七年级上 ★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1.2数轴 1.3绝对值与相反数 1.4有理数的大小 1.5有理数的加法 1.6有理数的减法 1.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8有理数的乘法 1.9有理数的除法 1.10有理数的乘法 1.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12计算器的使用 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熟练掌 握有理数的运算 2、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 掌握线段及角的计算,了解立 体图形展开图 3、了解整式的相关概念,理解 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4、熟练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 5、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 念 6、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法,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4224★ 第二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2.1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2.2点和线 2.3线段的长短 2.4线段的和与差 2.5角以及角的度量 2.6角的大小 2.7角的和与差 2.8平面图形的旋转 2334★★ 第三章、代数式 3.1用字母表示数 4424

3.2代数式 3.3代数式的值 ★★第四章、整式的加减 4.1整式 4.2合并同类项 4.3去括号 4.4整式的加减 2224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5.1一元一次方程 5.2等式的基本性质 5.3解一元一次方程 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4424 七年级下★★★ 第六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6.1二元一次方程组 6.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6.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6.4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1、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 法,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二元 一次方程组,会运用二元一次 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了解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能 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理解整式乘除法的运算法 则,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除法 运算,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因 式分解 4、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由两 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 式组,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 量关系,用列出一元一次不等 式解决简单问题。 2222★★★ 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7.1命题 7.2相交线 7.3平行线 7.4平行线的判定 7.5平行线的性质 7.6图形的平移 2424★★★ 第八章、整式的乘法 8.1同底数幂的乘法 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8.3同底数幂的除法 4424

人教版初中数学代数式知识点总复习

人教版初中数学代数式知识点总复习 一、选择题 1.已知:()()22x 1x 32x px q +-=++,则p ,q 的值分别为( ) A .5,3 B .5,?3 C .?5,3 D .?5, ?3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可以将等式左边展开和等式右边对照,根据对应项系数相等即可得到p 、q 的值. 【详解】 由于()()2x 1x 3+-=2x 2-6x+x-3=2 x 2-5x-3=22x px q ++, 则p=-5,q=-3, 故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根据对应项系数相等求解是关键.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2222x y x xy y -=-- B .224a a a += C .226a a a ?= D .()2224xy x y =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积的乘方法则、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完全平方公式分别化简求出答案. 【详解】 解:A.、()2222x y x xy y -=-+,故本选项错误; B.、2222a a a +=,故本选项错误; C.、224a a a ?=,故本选项错误; D 、 ()2224xy x y =,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合并同类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完全平方公式,熟练掌握相关的计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232235x y xy x y += B .()323626ab a b -=-

C .()22239a b a b +=+ D .()()22 339a b a b a b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积的乘方,完全平方公式以及平方差公式分别化简即可. 【详解】 A .22x y 和3xy 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故该选项计算错误,不符合题意; B .()323628ab a b -=-,故该选项计算错误,不符合题意; C .()2 22396a b a ab b +=++,故该选项计算错误,不符合题意; D .()()22339a b a b a b +-=-,故该选项计算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合并同类项、幂的运算性质以及乘法公式,熟练掌握相关公式及运算法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各式中,计算正确的是( ) A .835a b ab -= B .352()a a = C .842a a a ÷= D .23a a a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别根据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幂的乘方法则以及同底数幂除法法则解答即可. 【详解】 解:A 、8a 与3b 不是同类项,故不能合并,故选项A 不合题意; B 、()326a a =,故选项B 不合题意; C 、844a a a ÷=,故选项C 不符合题意; D 、23a a a ?=,故选项D 符合题意. 故选:D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幂的运算性质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将正整数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排列下去,若有序实数对(n ,m )表示第n 排,从左到右第m 个数,如(4,2)表示9,则表示58的有序数对是( )

沪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精修订

沪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第一章数的整除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5,……,叫做整数 2.在正整数1,2,3,4,5,……,的前面添上“—”号,得到的数—1,—2,—3,—4,—5,……,叫做负整数 3. 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4.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5.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 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1.2 因数和倍数 1.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1.3能被2,5整除的数 1.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2.整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3.在正整数中(除1外),与奇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偶数 4.在正整数中,与偶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奇数 5.个位数字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 6. 0是偶数 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1.只含有因数1及本身的整数叫做素数或质数 2.除了1及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奇数和偶数统称为正整数,素数、合数和1统称为正整数 5.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素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 6.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 7.通常用什么方法分解素因数: 树枝分解法,短除法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湘教版初中数学7-9年级(上下册)电子课本汇总(下载看文末)

湘教版初中数学7-9年级(上下册)电子课本汇总(下载看文 末) l 湘教版初中7-9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汇编 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解读教材是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载体。新课改以来,尽管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出现了“一纲多本”,也许它们编写的理念、结构和呈现方式不尽相同,但在这些教材的后面站着的都是“立德树人”这四个大字,在这四个字的背后,是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深刻的文化自信的一代新人。而这一切的发生离不开课堂,教材的落地在课堂,在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下面我以八年级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上下册为例进行解读,以期大家了解编者意图,便于我们有效的使用教材。 NO.1 一、教材的逻辑主线

SPRING 春暖花开好天气

教材内容总体来说涉及初中数学四个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各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1)数与代数的逻辑主线着重于建模和算法 “数与代数”部分,教材自始至终重视数学建模,并随时渗透算理算法,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核心素养。例如,八上第4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八下第4章“一次函数”,都是先把实际情境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符号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得到模型的;然后通过模型算出结果,并用此去解释其他现实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建模的过程,理解不等式、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同时,为了浅显易懂地渗透算法,教材采用形象、生动的卡通流程图给出了一般的解法步骤,例如八上1.5节的内容采用了流程图,将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步骤以及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呈现出来。 (2)空间与图形的逻辑主线注重于变换 “几何几何,想烂老壳”,可见几何的学习历来是初中数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图形变换来研究图形的性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如八下 2.3“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认识了中心对称;八上2.3“等腰三角形”、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一些问题的探究,都是用变换的观点来认识图形,并在

初中数学代数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代数知识点总结 1、实数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数轴: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 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

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4、整式与分式A、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AM)N=ANMN(A/B)N=AN/BN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16.1 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0。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 0()0(2a a a a a a ; ②)0()(2≥=a a a ③)0,0(≥≥?=b a b a ab ; ④)0,0(>≥=b a b a b a 16.2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 1.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2.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乘法: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 即 ).0,0(≥≥=?b a ab b a 3.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4.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0) ).0,0(≥≥=?b a ab b a =a ≥0,b>0) n =≥0)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

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般形式y=ax 2+bx+c (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 叫做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 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 3.求根公式x =:12x x ==; △=2 4b ac -≥0 17.3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1.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一般来说,如果二次三项式2ax bx c ++(0a ≠)通过因式分解得2ax bx c ++=12()()a x x x x --;1x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 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 如果2 4b ac -≥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 如果24b ac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 3. 实际问题:设,列,解,答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18.1.函数的概念 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 和y ,如果在变量x 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y 随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 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是自称为函数解析式()y f x =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之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y 是自变量x 的函数,那么对于x 在定义域内去顶的一个值a ,变量y 的对应值叫做当x=a 时的函数值 18.2 正比例函数 1. 如果两个变量每一组对应值的比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 2.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kx (k 是不等于零的常数)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气质常数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2、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 为常数,并且 )。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有无数组解。 3、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每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一个解。 4、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观察方程组中,是否有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果有,则将它直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如果没有,则将其中一个方程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将表示出的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 5、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1)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4)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方程组的解。 6、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特点,确定先消去哪个未知数; ②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与另外两个方程分别组成两组,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关于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③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④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中,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邻补角与对顶角: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存在两种不同关系的角,它们的概念

初中数学代数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代数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知识 (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 1、实数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4、整式与分式 A、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沪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复习课程

沪教版初中数学知识 点整理

第一章数的整除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5,……,叫做整数2.在正整数1,2,3,4,5,……,的前面添上“—”号,得到的数—1,—2,—3,—4,—5,……,叫做负整数 3. 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4.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5.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1.2 因数和倍数 1.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1.3能被2,5整除的数 1.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2.整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3.在正整数中(除1外),与奇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偶数 4.在正整数中,与偶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奇数 5.个位数字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 6. 0是偶数 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1.只含有因数1及本身的整数叫做素数或质数 2.除了1及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奇数和偶数统称为正整数,素数、合数和1统称为正整数 5.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素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 6.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 7.通常用什么方法分解素因数: 树枝分解法,短除法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如果两个整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称这两个数互素数 3.把两个数公有的素因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如果两个数中,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小的数

秋湘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新版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1 章:分式: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的运算;能够依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简单的分式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会解简单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第2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三角形相关概念和性质,命题与证明;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反射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勾股定理;三角形的作法。 第3章:实数: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平方根与立方根、算术平方根,在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概念后,引进了无理数,从而对数的认识从有理数扩大到实数,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得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为学习函数及通过直角坐标系研究几何问题提供了研究工具。本章包含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第4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法。 第5章:二次根式: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够应用定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二次根式;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 六、课时安排 章节时间 第1章分式约22课时 1.1分式 1.2分式的乘法和除法 1.3整数指数幂 1.4分式的加法和减法 1.5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小结与复习 第2章三角形约27课时

2.1三角形 2.2命题与证明 2.3等腰三角形 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5全等三角形 2.6用尺规作三角形 小结与复习 第3章实数约9课时 3.1平方根 3.2立方根 3.3实数 小结与复习 第4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约13课时 4.1不等式 4.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4.4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4.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小结与复习 第5章二次根式约14课时 5.1二次根式 5.2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5.3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 小结与复习 2013-9-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