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统计学大纲

社会统计学大纲

社会统计学大纲
社会统计学大纲

《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

毕向阳编写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68 目录

前言 (274)

第一章社会统计学导论 (275)

第一节课程介绍 (275)

一、教学内容 (275)

二、课程要求 (275)

三、统计学的发展 (275)

四、统计学在社会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276)

五、统计学在社会研究中的位置 (276)

六、社会研究(定量)的基本步骤 (276)

七、统计学的作用 (277)

第二节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277)

一、统计学的作用 (277)

二、常见谬误 (277)

三、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277)

四、对统计资料应该提出的五个问题 (277)

复习思考题 (277)

拓展阅读书目 (277)

第二章单变量描述性统计 (278)

第一节基础概念 (278)

一、社会现象的特点 (278)

三、测量尺度 (278)

四、研究类型与数据结构 (278)

第二节统计图 (279)

一、需要注意事项 (279)

二、统计表 (279)

三、统计表制作 (279)

第三节统计表 (280)

一、用图形的形式表示变量分布。 (280)

二、饼图 (280)

三、条形图 (280)

四、直方图 (280)

五、折线图 (280)

六、茎叶图 (280)

七、累计图与累计表 (280)

八、其他图表 (280)

第四节分布图分析 (281)

一、数据分布的特征 (281)

二、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 (281)

三、集中趋势 (281)

四、离散趋势 (282)

社会统计学

作业题 (283)

拓展阅读书目 (283)

第三章概率论基础 (284)

第一节基础概念 (284)

一、概率 (284)

二、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 (284)

三、概率的频率定义 (284)

四、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284)

五、古典概型 (285)

第二节概率的运算 (285)

一、事件之间的关系 (285)

二、概率运算 (285)

三、条件概率 (285)

四、全概公式 (286)

五、逆概公式 (286)

第三节概率分布 (286)

一、随机变量 (286)

二、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性随机变量 (286)

三、分布函数 (287)

第四节数学期望 (287)

一、数学期望的概念 (287)

二、常见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287)

三、数学期望的性质 (287)

第五节方差和标准差 (287)

一、方差 (287)

二、方差的性质 (288)

第六节偏态和峰态 (288)

一、偏态 (288)

二、峰态 (288)

作业题 (288)

拓展阅读书目 (288)

第四章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 (289)

第一节离散型随机变量 (289)

一、基本概念 (289)

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 (289)

三、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律的性质 (289)

第二节主要离散型分布 (289)

一、两点分布 (289)

二、二项分布 (289)

三、多项分布 (290)

四、超几何分布 (290)

五、泊松分布 (290)

六、总结 (290)

269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70 作业题 (290)

拓展阅读书目 (290)

第五章连续型随机变量分布 (291)

第一节正态分布 (291)

一、正态分布 (291)

三、标准分 (291)

第二节常用统计分布 (292)

一、x2分布 (292)

二、t分布 (292)

三、F分布 (292)

第三节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 (293)

一、大数定理 (293)

二、重要不等式 (293)

三、马尔可夫 ( Markov )不等式 (293)

四、切贝雪夫( chebyshev)不等式 (293)

五、切贝谢夫大数定律 (293)

六、独立同分布下的大数定律 (293)

七、贝努里大数定律 (294)

八、辛钦大数定律 (294)

九、中心极限定理 (294)

十、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 (294)

十一、棣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 (294)

作业题 (295)

拓展阅读书目 (295)

第六章参数估计 (296)

第一节参数估计的概念 (296)

一、统计推断与参数估计 (296)

二、抽样调查与样本 (296)

三、统计量 (296)

四、抽样分布 (296)

五、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和中心极限定理 (296)

第二节点估计 (296)

一、参数的点估计 (296)

二、估计量的评选标准: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297)

第三节区间估计 (297)

一、区间估计 (297)

二、置信水平 (297)

三、置信区间 (297)

四、均值的区间估计 (297)

五、对方差的区间估计 (297)

六、二总体的区间估计 (298)

七、两正态总体方差比区间估计 (298)

作业题 (298)

社会统计学

拓展阅读书目 (298)

第七章假设检验 (299)

第一节假设检验的概念 (299)

一、假设检验的依据 (299)

二、两类错误 (299)

三、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299)

三、假设检验的前提 (300)

四、原假设与备择假设 (300)

五、确定统计量 (300)

六、规定显著性水平 (300)

七、做出统计决策 (301)

八、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 (301)

九、双侧检验 (301)

十、单侧检验 (301)

第二节单正态总体的参数检验 (302)

一、检验的步骤 (302)

二、总体均值检验 (302)

三、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 (303)

四、总体方差的检验 (304)

五、利用置信区间进行假设检验 (304)

六、利用 P-值进行假设检验 (304)

第三节二总体假设检验 (305)

一、独立样本与配对样本 (305)

二、大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 (305)

三、大样本二总体成数差检验 (305)

四、小样本二总体均值差检验,方差已知。同大样本二总体均值差检验 (305)

五、小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305)

六、小样本二总体方差比检验(方差齐性检验) (306)

七、配对样本(Paired –samples T test) (306)

作业题 (306)

拓展阅读书目 (307)

第八章列联表 (308)

第一节列联表的概念 (308)

一、列联表 (308)

二、r×c列联表一般形式 (308)

三、列联表中的变量分布 (308)

第二节列联强度 (309)

作业题 (310)

拓展阅读书目 (310)

第九章等级相关 (311)

第一节等级相关 (311)

第二节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311)

一、基本概念 (311)

271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72

二、Rs的统计检验 (311)

第三节Gamma等级相关 (312)

一、同序对、异序对、同分对 (312)

二、基本概念 (312)

三、G系数的统计检验 (312)

第四节其他等级相关 (312)

二、D系数 (313)

作业题 (313)

拓展阅读书目 (313)

第十章相关与回归 (314)

第一节变量间的关系 (314)

一、变量间的关系有两种类型: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 (314)

第二节简单线性相关 (314)

一、相关关系的类型 (314)

二、相关关系的测定 (314)

三、相关关系计算 (315)

四、协方差 (315)

五、相关系数及其意义 (315)

六、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316)

七、相关系数的使用注意问题 (316)

第三节一元线性回归 (316)

一、回归的意义 (316)

二、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 (316)

三、回归模型的类型 (317)

四、回归分析的步骤 (317)

五、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 (317)

六、随机误差项 (317)

七、简单线性回归的基本假定 (317)

八、估计参数的最小二乘法(OLS ) (318)

九、离差的分解 (318)

十、判定系数 (319)

十一、线性相关的显著性检验 (319)

十二、方差分析(F检验) (319)

十三、回归预测 (319)

十四、标准化回归系数 (320)

十五、相关与回归分析应用注意事项 (320)

作业题 (320)

拓展阅读书目 (320)

第十一章单因素方差分析 (321)

第一节方差分析概念 (321)

一、方差分析的概念 (321)

二、为什么引入方差分析 (321)

三、方差分析的假定 (321)

社会统计学

四、方差分析中的几个概念 (321)

五、基本原理 (322)

第二节离均差平方和的分解 (322)

一、总变异:所有测量值之间总的变异程度 (322)

二、组间变异:各组均数与总均数的离均差平方和 (322)

三、组内变异:各组内各测量值Y ij与其所在组的均数差值的平方和,反映随机误差的

影响。 (322)

四、三种“变异”之间的关系 (322)

五、均方差 (322)

第三节F检验 (323)

第四节相关比率 (323)

作业题 (323)

拓展阅读书目 (323)

273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74

前言

课程性质: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

基本内容:统计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统计学

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按照变量的四个测量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和定比),课程详细阐述了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的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并结合生动的实例说明了统计分析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基本要求:掌握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及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类型、方法、程序、作用以及应用等。能够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选择恰当有效的统计类型和统计方法,通过计算机对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并能够对分析结果做出合理和恰当的解释。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交流。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

主要教材:

卢淑华,2005,《社会统计学》(第三版),北大出版社。

参考教材:

李沛良,2001,《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科文献出版社。

Levin, J. & Fox, J. A. 2005. Elementary Statistics in Social Research(10th). NY: Harper Collins.

推荐阅读:

参考书、论文列每节节后。

社会统计学

第一章社会统计学导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介绍本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社会统计学的特点;学习社会统计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学时分配:2课时。

第一节课程介绍

一、教学内容

1.社会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

2.正态分布及常用分布

3.单变量、双变量统计描述

4.单变量、双变量统计推论

5.非参数检验

6.多变量统计介绍

二、课程要求

1.正确理解统计方法的原理

2.正确选择和使用统计分析方法

3.正确地阐释统计分析结果

4.积极思考,注重实践,按时完成作业

三、统计学的发展

1.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statistics)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统计学的英文statistics最早是源于希腊城邦(state)、现代拉丁文statisticum collegium (国会)以及意大利文 statista (国民或政治家)。德文Statistik,最早是由Gottfried Achenwall(1749)所使用,代表对国家的资料进行分析的学问,也就是“研究国家的科学”。因此,统计学的初衷是作为政府(通常是中央政府)以及管理阶层的工具。它大量透过国家以及国际统计服务收集国家以及区域的资料。

2.主要流派

国势学派。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由于该学派主要以文字记述国家的显著事项,故称记述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尔曼、康令和阿亨华尔。

政治算术学派。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创始人是威廉·配第(1623-1687),其代表作是他于1676年完成的《政治算术》一书。“威廉·佩蒂——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统计学的创始人。”政治算术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约翰·格朗特(1620-1674)。

数理统计学派。在18世纪,由于概率理论日益成熟,为统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叶,把概率论引进统计学而形成数理学派。其奠基人是比利时的阿道夫·凯特勒(1796-1874)。

社会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尼斯(1821-1889),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恩格尔(1821-1896)、梅尔(1841-1925)等人。他们融合了国势学派与政治算术学派的观点,沿着凯特勒的“基本统计理论”向前发展,但在学科性质上认

275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76

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变动原因和规律性的实质性科学,以此同数理统计学派通用方法相对立。社会统计学派在研究对象上认为统计学是研究体而不是个别现象,而且认为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必须地总体进行大量观察和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才能揭示现象内在规律。这是社会统计学派的“实质性科学”的显著特点。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计学提供更多的统计方法;社会科学本身也不断地向细分化和定量化发展,也要求统计学能提供更有效的调查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因此,社会统计学派也日益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出现了从实质性方法论转化的趋势。但是,社会统计学派仍然强调在统计研究中必须以事物的质为前提和认识事物质的重要性,这同数理统计学派的计量不计质的方法论性质是有本质区别的。

3.当代统计学的发展

统计技术发展,统计推断、统计预测;多学科渗透;社会经济生活中大量应用;计算机科技应用。 四、统计学在社会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一代统计方法起于1940年代晚期,研究者主要运用交互表(cross-tabulations )的方法,同时对关联测量 (measures of association )和对数线性模型(log-linear models )倾注了许多心血,可以说这是社会学对统计学贡献最大的一个领域。

第二代统计方法始现于1960年代,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主要面对的是个体层次的调查数据,同时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具有线性结构关系(LISREL )的因果模型和事件史分析(event history analysis )上。

第三代统计方法在1980年代晚期就已经初现端倪,研究者所处理的数据已经不能简单地归入上文所述的任何一个范畴。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数据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形式,比如文本和口述,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与空间的和社会网的数据联系时,依赖性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尽管有许多新的挑战,但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这一领域的条件已经成熟,最近,几个主要的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在统计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展开新的探索。Adrian. E. Raftery , 2001《统计学在社会学中的应用——1950-2000:一个简要的回顾》。

五、统计学在社会研究中的位置 统计分析是社会研究中的一个环节。

六、社会研究(定量)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

研究问题表述为可检验的假设 发展测量工具

社会统计学

收集数据(问卷、试验、二手数据)

分析数据

解释结果

七、统计学的作用

定量描述、浓缩信息、抽样推断、建立模型。

第二节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学不是可以证明你所想证明的任何观点的一种方法,事实上我们见到统计学者在制定统计的游戏规则时十分谨慎,以防解释超越数据的限定范围。但是统计方法无法阻止粗枝大叶或弄虚作假的人不依据数据随心所欲地滥下结论。所以统计学的导论课程最重要的就是提醒学生不要滥用统计工具。”

“统计学不仅是收集事实,如仅限于此,便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意义。统计学不能置代抽象的理论思考和对个案的认真检验。……统计方法与个案定性分析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互为补充的。……统计学不能代替测量,也不能替代对调查方案和其他测量工具的认真建构。”布莱克,《社会统计学》。

“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好些时候肉眼不容易看到的数学上的规律或结论,统计学可以明确地表达出来。……统计学的主要弱点,是陷阱太多,其结论不太可靠!一般而言,统计的技巧用得越复杂,越湛深,其可靠性就越低。……验证理论,统计学的方法有时可用,有时不需要用,但一定要想出可以推翻理论的含义,要想得恨详尽。今天后起之秀的困难,是他们认为自己既然统计技巧超凡,就不用去想什么含义,他们于是以电脑算出来的数学规律作结论。这是以量定解释事实——依照马歇尔(A.Mashar)所说,是鲁莽而又无耻的。”“理论的验证含义是要预先想出来的。有统计技巧的协助‘锦上添花’。”张五常,《佃农理论的前因后果》

二、常见谬误

混淆统计联系和因果关系;事后假设;生态谬误;还原论;混淆统计检验显著与实际意义显著;追求复杂、放弃简约;不顾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统计方法选用不当;统计图表误用等。

三、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not tell the truth: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Statistics may not tell the true, but it never lies.

四、对统计资料应该提出的五个问题

谁说的?如何知道的?是否遗漏了什么?是否偷换了概念?资料是否有意义?

复习思考题

1.社会研究的主要特点?

2.社会统计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拓展阅读书目

达莱尔·哈夫,2003,《统计陷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77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78

第二章单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介绍社会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让学生掌握统计图表绘制;学习社

会统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单变量描述统计。

学时分配:8课时。

第一节基础概念

一、社会现象的特点

随机性、规律性。统计学属于“不确定性”数学,要寻找随机性中的规律性——统计规律性。

二、变量与分布

某个概念或变量,其各个情况出现的次数或频次。(X1,n1)、(X2,n2)、… …(Xn,nn),X1……Xn是变量X一切可能的取值,n1……nn为其对应的数值。

频次分布、频率分布(相对频次分布)。

三、测量尺度

z定类尺度/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

z定序尺度/等级尺度/顺序尺度(ordinal measurement)

z定距测量/等距测量/区间测量(interval measurement)

z定比尺度/等比尺度/比例尺度(ratio measurement)

层次类型解释名词特性基本验证方式测量能力

名义测量将一个集合分割成

互斥且能完全分派

的种类

无次序、距离

或唯一原点

相等的判定

定序测量等级测量包含所有的名目测

量特性,外加一个

次序指标

具有次序,但

无距离或唯

一原点

较大或较小的判定

定距测量具有名义和次序的

特征,外加一个距

离相等的概念

具有次序与

距离,但无唯

一原点

区间或差距相等的

判定

定比测量具有前三种特征,

外加一个具有实质

意义的绝对零点或

原点

具有次序、距

离与唯一原

比率相等的判定

四、研究类型与数据结构

研究类型数据结构

截面研究

时间序列、趋势研究同期群研究

专题群体研究截面数据

时间序列

混合截面数据面板数据

社会统计学

第二节统计图

一、需要注意事项

z要弄清所面对的数据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数据,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z对定类数据和定序数据主要是做分类整理

z对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则主要是做分组整理

z适合于低层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方法也适合于高层次的数据;但适合于高层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方法并不适合于低层次的数据

二、统计表

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变量的分布。基本结构:表号、表头、标识行、主体行、表尾。

三、统计表制作

1.定类数据整理的相关概念。

(1)频数/次数Frequency:落在某特定类别(或组)中的数据个数

(2)比例Proportion:某一类别数据占全部数据的比值

(3)百分比Percentage:将对比的基数作为100而计算的比值

(4)比率Ratio:不同类别数值的比值

(5)频数分布Frequency Distribution:把各个类别及落在其中的相应频数

2.定序数据整理的相关概念

(1)累计频数cumulative frequencies:各类别的频数逐级累加得到的频数。

(2)累计频率cumulative percentages:将各类别的频率(百分比)逐级累加。

3.定距变量

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对于取值较多的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采取组距式统计表的方式。需要考虑:

(1)组数(class intervals/width)多与少的问题

(2)组距(class limit/cutpoint)等距还是非等距的问题

(3)分组点(cutpoint)的问题(分组点精度比原统计资料高一位)、标明组界(stated limit)、真实组界(true limit)

4.频次表制作过程

(1)收集数据

(2)计算极差

(3)决定组数

(4)计算组距

(5)确定真实组界

(6)计算组中心值

(7)计算频数

(8)编制表格

279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80

第三节统计表

一、用图形的形式表示变量分布。

z定类变量:饼图、条形图

z定序变量:条形图

z定距变量:直方图、折线图

z其他统计图形

二、饼图

饼形图也称圆形图,是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圆形图主要用于表示

总体中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对于研究结构性问题十分有用。在绘制圆形图时,总体中各部分所占的比例用圆内扇形面积表示,扇形面积的大小与该部分的大小成正比。

三、条形图

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来表示数据变动的图形,条形图的高度表示各类别数据的频数或频率。绘制时,各类别可以放在纵轴称为条形图;也可以放在横轴,称为柱形图。长条的高度表示资料类别的次数或频率。

四、直方图

直方图是用矩形的宽度和高度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在直角平面坐标中,横轴表示数据分组,纵轴表示频数或频率,各组与相应的频数就形成一个矩形。

以长条的面积表示频次或相对频次,条形的长度是频次密度或相对频次密度。频次密度=频次/组距(条宽)。仅适用于定距变量。

五、折线图

折线图也称多边形图。离散变量,将变量值、频数对的集合(频次分布)坐标连线。连续变量,用组中值代替变量值,在直方图的基础上,把各矩形顶部的中点用直线依次相连,所得折线,即为折线图。

六、茎叶图

茎叶图是一种既能给出数据的分布状况,又能给出每一个原始数据的一种数据显示方法。茎叶图由“茎”和“叶”两部分组成,通常以每一个数据的高位数作为树茎,放在竖线的左边,树茎一经确定,树叶就自然地长在相应的树茎上,树叶放在竖线的右边。茎叶图类似于横置的直方图,它显示了原始数据,比直方图提供更多的信息。

七、累计图与累计表

表示大于或者小于某个变量值的频次/频率是多少。

八、其他图表

补充:Lorenz曲线与Gini系数计算。

社会统计学

281

第四节 分布图分析

一、数据分布的特征

峰点研究:单峰图形、多峰图形

对称研究:对称图形、偏态图形(负向偏态、正向偏态) 正态分布:单峰、对称 U 型、J 型曲线

二、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 集中趋势: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离散趋势:异众比率、四分位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 分布的形状:偏态、峰态 三、集中趋势

z 一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的倾向和程度

z 测度集中趋势就是寻找数据水平的代表值或中心值 z 不同类型的数据用不同的集中趋势测度值

z 低层次数据的测度值适用于高层次的测量数据,但高层次数据的测度值并不适用于低层次

的测量数据 1.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用具有频数最多的变量表示变量的集中值。适用于任何层次的变量,主要用于分类数据,也可用于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适用于单峰对称情况,适合于数据量较多时使用,不受极端值的影响,一组数据可能没有众数或有几个众数。

2.中位值

数据序列中央位置的值。n 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 )。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82

3.均值

集中趋势的最常用测度值。一组数据的均衡点所在。体现了数据的必然性特征。易受极端值的影响。用于数值型数据,不能用于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

4.均值、众数和中位数之间的关系与次数分布数列有关

在次数分布完全对称时,均值、众数和中位数都是同一数值;在次数分布非对称时,均值、众数和中位数不再是同一数值了,而具有相对固定的关系。在尾巴拖在右边的正偏态(或右偏态)分布中,众数最小,中位数适中,均值最大;在尾巴拖在左边的负偏态(或左偏态)分布中,众数最大,中位数适中,均值数最小。

5.数据类型和所适用的集中趋势测度值

数据类型

定类数据 定序数据 定距数据 定比数据 ※众数

※中位数 ※均值 ※均值 —

四分位数

众数

调和平均数

众数

中位数

几何平均数 — — 四分位数

中位数

— — — 四分位数 适 用 的 测 度 值

— — —

众数

四、离散趋势

z 数据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z 反映各变量值远离其中心值的程度(离散程度) z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集中趋势测度值的代表程度 z 不同类型的数据有不同的离散程度测度值 1.异众比率

对分类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非众值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率。用于衡量众值的代表性。 2.极差

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离散程度的最简单测度值。计算方便,但易受极端值影响,未考虑数据的分布。

3.四分互差

对顺序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也称为内距或四分间距。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之差: Q = Q75 – Q25,反映了中间50%数据的离散程度。不受极端值的影响,用于衡量中位数的代表性。

4.方差和标准差

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常用测度值,反映了各变量值与均值的平均差异。根据总体数据计算的,称为总体方差或标准差;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的,称为样本方差或标准差。

5.离散系数

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均值之比,对数据相对离散程度的测度,消除了数据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的影响,用于对不同组别数据离散程度的比较。

6.数据类型和所适用的离散程度测度值

社会统计学

283

数据类型 分类数据 顺序数据 数值型数据 ※异众比率

※四分位差 ※方差或标准差 —

异众比率

※离散系数(比较实用)

— — 平均差 — — 极差 — — 四分位差 适 用 的 测 度 值

— —

异众比率

作业题

本章14.15.16.17题。 拓展阅读书目

李沛良,2001,《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科文献出版社。

Levin, J. & Fox, J. A. 2005. Elementary Statistics in Social Research (10th ). NY : Harper Collins.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84

第三章 概率论基础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介绍社会统计的概率论基础;让学生掌握概率统计原理;为学习后续社会统计方法打基础。

学时分配:6课时。

第一节 基础概念

一、概率

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

①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即P (必然事件)=1; ②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即P (不可能事件)=0; ③如果A 为随机事件,那么0

随机事件的概率表示了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出现的可能性大小。若随机事件的概率很小,例如小于0.05、0.01、0.001,称之为小概率事件。

小概率事件虽然不是不可能事件,但在一次试验中出现的可能性很小,不出现的可能性很 大 ,以 至于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不可能发生的。若在一次试验中居然发生了,则可怀疑该事件并非小概率事件。

在统计学上,把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看成是实际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亦称为小概率原理、实际推断原理。

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是统计学上进行假设检验(显著性检验)的基本依据。 三、概率的频率定义

事件E 的概率P (E )为试验或观察次数N 趋于无穷时相应频率n/N 的稳定值。

概率是个理论值,是事件的本质决定的。频率只是一个试验值,具有随机性,只能近似反映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具有波动性的弱点。在实际当中,概率不易求出,就取当N 充分大的时频率作为概率近似值。

四、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概率的定义:设S 是试验E 的样本空间,对于E 的每一事件A 赋予一个实数P (A ),如果P (A )满足: 公理(1)对于任何事件A ,有 公理(2)对于S ,有P (S )=1

公理(3)对于对于两两互斥的事件A1,A2,…,Am,…

()lim ()lim

N N n

P E f E N

→∞

→∞==1A P 0≤≤)(

社会统计学

285

则称P (A )为事件A 的概率。 五、古典概型

样本点。随机试验中的每一种结果称作一个样本点,或基本事件(相对于复合事件而言),记为ω

样本空间:所有样本点的全体称作样本空间,记为Ω

随机事件:满足某些条件的样本点所组成的集合,Ω的子集, 记为 A ,B ,…

随机试验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样本点;每个样本点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这种试验称作古典型随机试验,简称古典概型。

第二节 概率的运算

一、事件之间的关系

包含关系,A 的发生必然导致B 的发生 事件和,A 与B 至少一个发生所构成的事件C 事件积,A 与B 同时发生所构成的事件C

互不相容事件,A 发生必导致B 不发生,反之亦然,则A 与B 互不相容或者互斥

对立事件,A 与B 互不相容,且在一次是试验或观察中却必有其一发生,则A 与B 为对立事件。

二、概率运算

加法公式:若A 、B 为任意两个事件,A 与B 不满足互不相容性,则事件A+B 的概率为

)()()()(AB P B P A P B A P ?+=+ 乘法公式:若两个事件互相独立,A 与B 同时发生的概率的观念与A 与B 概率的乘积。

三、条件概率

设A ,B 是随机试验的两个事件,在事件B 已经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 发生的概率,称为事件A 发生的条件概率,记作P (A ∣B ). 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为

)0)(()

()()|(≠=

B P B P AB P B A P

同理可定义在事件A 已经发生的条件下,B 的条件概率,即P (B ∣A ),公式为

)0)(()

()()|(≠=

A P A P A

B P B A P

∑∞

=∞

==1

k k 1

k k A P A P )

()(U ()()()

P AB P A P B =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86

四、全概公式

设A1,A2,…,An 是两两互斥的事件,且P (Ai )>0, i =1,2,…,n, A1+A2+…,+An=Ω,另有一事件B = BA 1+BA 2+…,+BA n

称满足上述条件的A1,A2,…,An 为完备事件组。

五、逆概公式

定义:如果事件A1,A2,…,An (n 可为无穷)是完备事件组, 对任意事件

第三节 概率分布

一、随机变量

事件的概率表示了一次试验某一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若要全面了解随机现象,则必须知道试验的全部可能结果及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概率,即必须知道随机试验的概率分布(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为了深入研究随机试验 ,我 们 先引入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 )的概念。

二、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性随机变量

作一次试验,其结果有多种可能。每一种可能结果都可用一个数来表示,把这些数作为变量x 的取值范围,则试验结果可用变量x 来表示。

如果表示试验结果的变量x ,其可能取值至多为可列个,且以各种确定的概率取这些不同的值,则称x 为离散型随机变量(discrete random variable );

如果表示试验结果的变量x ,其可能取值为某范围内的任何数值 ,且x 在其取值范围内的任一区间中取值时,其概率是确定的,则称x 为连续型随机变量(continuous random variable )。

要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统计规律,就必须 知 道它的一切可能值xi 及取每种可能值的概率pi 。如果我们将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一切可能取值xi (i=1, 2 , … ),及其对应的概率pi ,记作

连续型随机变量X 所有可能取值充满一个区间,对这种类型的随机变量,不能象离散型随机变量那样,以指定它取每个值概率的方式,去给出其概率分布,而是通过给出所谓“概率密度函数”的方式。改用随机变量x 在某个区间内取值的概率P (a ≤x

1

()()()

n

i i i P B P A P B A ==∑|B S

?1

()()(|)

(|),(1,...,)

()

()(|)

j j j j n

i

i

i P A B P A P B A P A B j n P B P A P B A ==

=

=∑()i i

P x p ξ==P(a x < b)=()b

a

x dx

?≤∫

统计学20个重点知识整理

一、统计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按照调查研究的任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运用资料等一系列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 2、统计资料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特征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有联系的其他资料,包括调查阶段搜集的原始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和分析后的图标和文字资料等系统资料。 3、统计学是研究怎样进行社会经济统计活动的方法论科学,它阐述了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和数量关系时应该遵循的原理、原则和采用的方法等,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研究的基础;统计学是统计活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统计学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对统计实践起着指导的作用;统计工作要以统计学的理论为指导,并检验和发展统计理论。 二、统计总体和统计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 1、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单位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 2、统计总体的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3、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4、例:要研究某一乡镇企业的职工素质情况,则该乡镇企业的全体人员构成一个总体,其中每一个职工就是总体单位。 5、关系:a.总体由总体单位组成; b.组成总体的个体是有差别的; C.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与总体单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区别在于: 1、指标说明总体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特征; 2、统计指标必须是可量的;统计标志未必都是可量的; 3、统计指标具有综合性;而统计标志一般不具有综合性; 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在于: 1、许多统计指标的指标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 2、指标与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例如:要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则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是指标,而某省的粮食总产量是标志。 四、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和方法; 5、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五、统计调查的分类 1、按统计调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定期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2、按调查总体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具有连续性,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4、按统计调查是否具有强制性,可分为政府统计调查、民间统计调查和涉外社会调查; 5、按收集资料的方法,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和问卷法

社会统计学试卷A及答案解析

级专业2010学年第 1 学期《社会统计学》试卷 A 姓名:学号: (□开卷□闭卷) 一、选择题:2*10=20分 1、要了解40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B ) 。 A 400个学生 B 每一个学生 C 400个学生的成绩 D 每一个学生的成绩 2、只与一个自由度有关的是( A ) 分布 B 超几何分布C 泊松分布 D F分布 A 2 3、将总体按与研究有关的标志进行分组,然后再随机地从各组中抽选单位组成样本。这种 抽样方式叫( B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类型抽样 C 等距抽样 D 整群抽样。 4、在方差分析中,自变量是(A )。 A 定类变量 B 定序变量 C 定距变量 D 定比变量 5、某城市男性青年27岁结婚的人最多,该城市男性青年结婚平均年龄为26.2岁,则该城 市男性青年结婚的年龄分布为(B)。 A.正偏B.负偏 C.对称D.不能作出结论 6、分析统计资料,可能不存在的平均指标是( A )。 A 众数 B 算术平均数 C 中位数 D 几何平均数 7、在一个左偏的分布中,小于平均数的数据个数将( C )。 A 超过一半 B 等于一半 C 不到一半 D 视情况而定 8、若P(A)=0.2,P(B)=0.6,P(A/B)=0.4,则) P =( D )。 A (B A 0.8 B 0.08 C 0.12 D 0.24。 9、关于学生t分布,下面哪种说法不正确(B )。 A 要求随机样本 B 适用于任何形式的总体分布

C 可用于小样本 D 可用样本标准差S 代替总体标准差σ 10、对于大样本双侧检验,如果根据显著性水平查正态分布表得 Z α/2=1.96,则当零假 设被否定时,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 C )。 A 20% B 10% C 5% D .1% 二、判断题:2*10=20分 1、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变量。 ( 对 ) 2、统计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错 ) 3、随机变量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观测,其可能实现的值不止一个。 (对 ) 4、在社会现象中,即使相同的意识作用也完全可能有不确定的结果,这就提供了概率论应用的可能性。 ( 对 ) 5、成功次数的期望值λ是决定泊松分布的关键因素。 ( 对 ) 6、进行区间估计,置信水平总是预先给定的。 ( 对 ) 7、可以对置信水平作如下解释:“总体参数落在置信区间的概率是(1-α)”。(错 ) 8、将收集到得的数据分组,组数越多,丧失的信息越多。 (错 ) 9、N 个变量值连乘积的平方根,即为几何平均数。 (错 ) 10、当样本容量n 无限增大时,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绝对离差小于任意正数的概率趋于零。 (错 ) 三、简答题:5*7=35分 1、大数规律 大数规律是随机现象出现的基本规律,它的一般意义是:观察过程中每次取得的结果可能不同(因为具有偶然性),但大量重复观察结果的平均值却几乎接近某个确定的数值。 2、配对样本 所谓配对样本,指只有一个总体,双样本是由于样本中的个体两两匹配成对而产生的。 3、消减误差比例 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可以用不知Y 与X 有关系时预测Y 的误差0E ,减去知道Y 与X 有关 系时预测Y 的误差1E ,再将其化为比例来度量。将削减误差比例记为PRE 。 4、同分对 如果在X 序列中,我们观察到i j X =X (此时Y 序列中无i j Y =Y ),则这个配对仅是X 方向而非Y 方向的同分对;如果在Y 序列中,我们观察到i j Y =Y (此时X 序列中无i j X =X ),则这个配对仅是Y 方向而非X 方向的同分对;我们观察到i j X =X ,也观察到i j Y =Y ,则称这个配对为X 与Y 同分对。 5、什么是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就是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或属性分若干类别或层次,再按照一定比 例在各个子类别或层次中随机抽取,最后将各抽取的单位合并成样本。 6、简述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般说来,只有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相关关系时,回归分析才变得有意义和有价值。相关程度越高,回归预测越准确。因此,往往先进行相关分析,然后才选用有明显相关关系的变量作回归分析。与此同时,相关关系往往要通过回归分析才能阐释清楚,例如皮尔逊相关系数的PRE 性质。回归分析具有推理的性质,而相关分析从本质上讲只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描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从分析层次上讲,回归分析更深刻一些。 7、P 值决策与统计量的比较 P 值是被称为观察到的(或实测的)显著性水平。用P 值进行检验比根据统计量检验提供更多

广东财经社会统计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广东财经社会统计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 1.社会统计中的变量一般分四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的变量是 D 。 A、定类变量 B、定序变量 C、定距变量 D、定比变量 2.标准正态分布的均值一定 C 。 A、等于1 B、等于-1 C、等于0 D、不等于0 3.计算中位值时,对于未分组资料,先把原始资料按大小顺序排列成数列,然后用公式 D 确定中位值所在位置。 A、n/2 B、(n-1)/2 C、(n+2)/2 D、(n+1)/2 4.下列统计指标中,对极端值的变化最不敏感的是 A 。 A、众值 B、中位值 C、四分位差 D、均值 5.如果原假设是总体参数不小于某一数值,即大于和等于某一数值,应采用的检验是。 A、两端检验 B、右端检验 C、左端检验 D、无法判断 6.在一个右偏的分布中,大于均值的数据个数将。 A、不到一半 B、等于一半 C、超过一半 D、视情况而定 7.下列关于“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回归分析可用于估计和预测 B、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密切程度 C、相关分析不需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D、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基础 8.假定男性总是与比自己年轻3岁的女性结婚,那么夫妻年龄之间的积距相关系数r为。 A、-1 < r< 0 B、0 < r< 1 C、r = 1 D、r = -1 9.“4、6、8、10、12、26”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宜用测量。 A、众值 B、中位值 C、均值 D、平均差 10.某校期末考试,全校语文平均成绩为80分,标准差为4.5分,数学平均成绩为87分,标准差为9.5分。某学生语文得了83分,数学得了92分,从相对名次的角度看,该生的成绩考得更好。 A、数学 B、语文 C、两门课程一样 D、无法判断 三、判断题(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打√或?。) 1.无论分布曲线是正偏还是负偏,中位值都居于均值和众值之间。 2.一组数据的均值代表了该组数据中大多数的数据。 3.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讨论某一点取值的概率是没有意义的。 4.异众比率越大,各变量值相对于众值越离散,众值的代表性越好。 5.只要样本量足够大,则不论总体分布如何,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都服从正态分布。 6.检验均值差异时,独立样本采用“差的均值”、关联样本采用“均值的差”进行检验。 7.在显著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一端检验比两端检验更容易拒绝H0。 8.不管相关关系表现形式如何,当r=1时,变量X和变量Y都是完全相关;当r=0时,变量X 和变量Y都是完全不相关。 9.方差分析就其内容来说,是分析或检验总体间的均值是否存在差异。 10.纳伪的概率β可以根据原假设H0所设的分布计算出来。 1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电子商务课程类型职业基础课学分数3 学时数48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财会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该课程的开出一般在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之后。

二、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习题与实训》,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3.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标准化题型习题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5. 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 002年8月。 6. 贾俊平.《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 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th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 8. 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三、大纲执行说明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复习课程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 答案)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计算结果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1、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总数之比为 比较 相对指标;某企业男女职工人数之比为 比例 相对指标;某产品的废品率为 结构 相对指标;某地区福利机构网点密度为 强度 相对指标。 2、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为 零 ;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为 最小值 。 3、在回归分析中,各实际观测值y 与估计值y ?的离差平方和称为 剩余 变差。 4、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1(或100%)。 5、 正J 形 反J 形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增多;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减少。 6、调查宝钢、鞍钢等几家主要钢铁企业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重点 调查。 7、要了解某市大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情况,则总体是 该市大学中的全部多媒体教学设备 ;总体单位是 该市大学中的每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 8、若某厂计划规定A 产品单位成本较上年降低6%,实际降低了7%,则A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7% A 100% 1.06%100%6% -=-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若某厂计划规定B 产 品产量较上年增长5%,实际增长了10%,则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10% 100% 4.76%100%5% += -=+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 9、按照标志表现划分,学生的民族、性别、籍贯属于 品质 标志;学生的体重、年龄、成绩属于 数量 标志。

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0×1分=10分)二、判断题(10×1分=10分) 三、单项选择题(20×1分=20分)四、简答题(2×6分=12分)五、计算题(4题共48分) ·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总论 P.2 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其中: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活动过程和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统计”一词包含三种涵义,并且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之间是工作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之间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y ) P.11—P.13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结合课件相关内容) 量化尺度特征功能举例 1、定类尺度确定类别分类民族的测量 2、定序尺度确定类别排列顺序分类排序考试成绩等级的测量 3、定距尺度确定类别排列顺序测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无绝对零点分类排序加减智商的测量 4、定比尺度确定类别有序排序测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有绝对零点分类排序加减乘除体重的测量何谓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两者有何区别?1定类尺度是确定事物类别的计量尺度---高一个层次 2定类只能区分不同性质的现象并予以归类---可将所区分的类别按高低,大小,好坏,强弱,优劣等顺序做有序排列。 3定类不能进行数的比较和数学运算--能进行大小比较。 何谓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两者区别定距尺度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某些数值相差的距离的尺度---最高的数据计量尺度 缺乏绝对零点---有,0 2. 0只表示一个值,即0值---0是绝对零点,表示没有 3.只能加减,不能乘除---加减乘除,高层次的各种统计分析。 P.13—P.14 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总体 1、概念总体(也称为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同质个体的集团)。 2、特点·客观性·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1、总体单位除了必须具备同质性外,还必须具备1、差异性(或变异性)性,否则

2019年统计中级考试大纲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科目 一、考试目的 考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综合运用统计方法、经济学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知识等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根据不同要求进行数据描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并对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能力;利用统计和会计资料进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判断和分析的能力。 二、考试基本要求 (一)统计学基础知识 1.掌握搜集数据的常用方法、特点及应用条件;熟悉统计学基本概念;了解数据来源的主要渠道。 2.掌握描述统计数据特征的基本方法及其适用性。 3.掌握参数估计方法,掌握样本量的影响因素和确定方法;熟悉评价估计量优劣的标准。 4.掌握总体均值与比例的假设检验方法;熟悉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方法;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5.掌握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及检验;熟悉回归预测方法及效果评价;了解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 6.掌握时间序列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时间序列构成分析。 7.掌握统计指数的编制原理及方法。

(二)经济学基础知识 1.熟悉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和价格供给弹性分析,熟悉市场失灵的原因与后果;了解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与手段,了解收入分配理论。 2.掌握利用国民经济恒等式分析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关系,掌握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计算方法;熟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3.掌握IS-LM模型,判断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状况;熟悉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的过程;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及其适用条件,了解不同宏观经济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4.熟悉国际收支平衡表和汇率的影响因素,熟悉净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5.熟悉不同类型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熟悉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型和不同类型的经济周期;了解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三)会计基础知识 1.掌握会计要素、会计计量属性、会计等式及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熟悉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基础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了解会计的目标、分类、核算对象、基本职能及会计法律规范等。 2. 掌握企业主要业务的核算方法;熟悉会计科目及账户的分类,熟悉借贷记账法基本内容;了解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含义,了解会计科目设置原则及账户的结构。 3.熟悉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的基本情况及错账的更正方法;熟悉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及步骤;了解对账与结账的意义。 4.掌握各类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步骤及方法;熟悉财产清查的种类和方法;了解财产清查的概念和意义。

2014年秋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训练题

2014年秋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地区政府想了解全市332.1万户家庭年均收入水平,从中抽取3000户家庭进行调查,以推断所有家庭的年均收入水平。这项研究的总体是() A.332.1万户家庭B.3000户家庭 C.332.1户家庭的年均收入D.3000户家庭的年均收入 2.在频数分布表中,将各个有序类别或组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称为()A.频率B.累积频数C.累积频率D.比率 3.离散系数的主要目的是() A.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B.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C.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D.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4.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正态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 ) A.50%的数据B.68%的数据C.95%的数据D.99%的数据 5.在某市随机抽取10家企业,7月份利润额(单位:万元)分别为72.0、63.1、20.0、23.0、54.7、 54.3、23.9、25.0、26.9、29.0,那么这10家企业7月份利润额均值为() A.39.19B.28.90C.19.54D.27.95 6.用样本统计量的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这种方法称为() A.点估计B.区间估计C.有效估计D.无偏估计 7.在频数分布表中,比率是指() A.各组频数与上一组频数之比B.各组频数与下一组频数之比 C.各组频数与总频数之比D.不同小组的频数之比 8.下面哪一项不是方差分析中的假定() A.每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B.观察值是相互独立的 C.各总体的方差相等D.各总体的方差等于0 9.判断下列哪一个不可能是相关系数() A.-0.9B.0C.0.5D.1.2 10.用于说明回归方程中拟合优度的统计量主要是() A.相关系数B.离散系数C.回归系数D.判定系数 11.在假设检验中,不拒绝虚无假设意味着() A.虚无假设是肯定正确的B.虚无假设肯定是错误的 C.没有证据证明虚无假设是正确的D.没有证据证明虚无假设是错误的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情况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 一、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科学。 三、统计的特点 (1)数量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2)总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的数量方面。例如,国民经济总体的数量方面、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各企事业单位总体数量方面等等。 (3)具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与数学的区别。(4)社会性: 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社会经济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自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四、统计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根据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在有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和统计分类,给出统一的定义、标准。同时提出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案和工作进度等。 (2)收集数据 统计数据的收集有两种基本方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3)整理与分析

描述统计是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经过归纳分析而得到的各种有用的统计信息。 推断统计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方法根据样本数据去估计或检验总体的数量特征。 (4)统计资料的积累、开发与应用 对于已经公布的统计资料需要加以积累,同时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结合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和利用。 五、统计总体的特点 (1)大量性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总体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 (2)同质性 同质性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变标志,即至少有一个具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 (3)变异性 变异性就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变异标志,即至少有一个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作为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变异性是统计研究的重点。 六、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量表示;而所有的指标都能用数量表示。 标志(指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而指标(指数量指标)一定要经过汇总才能取得。

2020年自考《社会统计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0年自考《社会统计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统计数据分组的关键在于。 2.一般说来,统计分组具有三方面的作用:(1) ;(2) ;(3) 。 3.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统计分组可以有分组和分组。 4.按每个变量值分别列组所编制的变量分布数列叫,其组数等于。 5.在组距式数列中,表示各组界限的变量值叫。各组中点位置上的变量值叫。 6.组距式变量数列,根据各组的组距是否相等可以分为和。 7.已知一个数列最后一组的下限为900,其相邻的组中值为850,则最后一组的上限和组中值分别为和。 8.统计资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和。 9.从形式上看,统计表主要由、、和四部分组成;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和两部分组成。 10.统计数据整理就是对搜集得到的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变成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的工作过程。 11.数据的预处理是数据整理先行步骤,它是在对数据分类或分组之前对和所做的必要处理,包括对数据的、和。 12.直方图是用——的宽度和高度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 13.雷达图是一种的图示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 ) A确定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B确定组距和组数 C确定组距和组中值D确定全距和组距 2.要准确地反映异距数列的实际分布情况,必须采用( ) A次数B累计频率C频率D次数密度 3.按品质标志分组,分组界限的确定有时会发生困难,这是由于( ) A组数较多B标志变异不明显C两种性质变异间存在过渡形态D分组有粗有细 4.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 ) A260 B 215 C 230 D 185 5.下列分组中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 A人口按年龄分组B产品按质量优劣分组 C企业按固定资产原值分组D乡镇按工业产值分组 6.对企业先按经济类型分组,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 A简单分组B平行分组C复合分组D再分组 7.用组中值代表各组内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条件是( ) A各组的次数均相等B各组的组距均相等 C各组的变量值均相等D各组次数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 8.对统计总体按两个及以上标志分组后形成的统计表叫( )

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西安交大统计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企业统计中,下列统计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C) A、文化程度 B、职业 C、月工资 D、行业 2.下列属于相对数的综合指标有(B ) A、国民收入 B、人均国民收入 C、国内生产净值 D、设备台数 3.有三个企业的年利润额分别是5000万元、8000万元和3900万元,则这句话中有(B)个变量? A、0个 B、两个 C、1个 D、3个 4.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是(A ) A、身高 B、产品件数 C、企业人数 D、产品品种 5.下列各项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 ) A、库存额 B、总收入 C、平均收入 D、人均收入 6.典型调查是(B )确定调查单位的 A、随机 B、主观 C、随意D盲目 7.总体标准差未知时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要用到(A ): A、Z统计量 B、t统计量 C、统计量 D、X统计量 8. 把样本总体中全部单位数的集合称为(A ) A、样本 B、小总体 C、样本容量 D、总体容量 9.概率的取值范围是p(D ) A、大于1 B、大于-1 C、小于1 D、在0与1之间 10. 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A ) A、零 B、1 C、-1 D、2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题全部答对才给分,否则不计分) 1.数据的计量尺度包括(ABCD ): A、定类尺度 B、定序尺度 C、定距尺度 D、定比尺度 E、测量尺度 2.下列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BE ): A、工人人数 B、商品销售额 C、商品库存额 D、商品库存量 E、总产值 3.测量变量离中趋势的指标有(ABE ) A、极差 B、平均差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E、标准差 4.在工业企业的设备调查中(BDE ) A、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设备是 填报单位D、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5.下列平均数中,容易受数列中极端值影响的平均数有(ABC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 E、众数 三、判断题(在正确答案后写“对”,在错误答案后写“错”。每小题1分,共10分) 1、“性别”是品质标志。(对) 2、方差是离差平方和与相应的自由度之比。(错) 3、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均值之比。(对) 4、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是一个最大值。(错)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计算结果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1、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总数之比为 比较 相对指标;某企业男女职工人数之比为 比例 相对指标;某产品的废品率为 结构 相对指标;某地区福利机构网点密度为 强度 相对指标。 2、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为 零 ;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为 最小值 。 3、在回归分析中,各实际观测值y 与估计值y ?的离差平方和称为 剩余 变差。 4、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1(或100%)。 5、 正J 形 反J 形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增多;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减少。 6、调查宝钢、鞍钢等几家主要钢铁企业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重点 调查。 7、要了解某市大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情况,则总体是 该市大学中的全部多媒体教学设备 ;总体单位是 该市大学中的每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 8、若某厂计划规定A 产品单位成本较上年降低6%,实际降低了7%,则A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7% A 100% 1.06%100%6%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若某厂计划规定B 产品产量较上年增长5%,实际增长了10%,则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10% 100% 4.76%100%5% +=-=+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 9、按照标志表现划分,学生的民族、性别、籍贯属于 品质 标志;学生的体重、年龄、成绩属于 数量 标志。 10、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 主词 和 宾词 两个部分组成;从格式上看,统计表由 总标题 、 横行标题 、 纵栏标题 和 指标数值(或统计数值); 四个部分组成。 11、从变量间的变化方向来看,企业广告费支出与销售额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的相关关系属于 正 相关;而市场价格与消费者需求数量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产品产量的相关关系属于 负 相关。 12、按指标所反映的数量性质不同划分,国民生产总值属于 数量 指标;单位成本属于 质量 指标。 13、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 二、判断题

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

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统计学 英文名称:social statistics 课程编号:12600722j 使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总学时数: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大纲撰写人:文法学院社工系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主干课之一,与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完整地介绍了当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和资料处理技术。社会统计学则侧重介绍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处理技术。从事社会工作研究理论和实践的人都有必要掌握社会统计学这门有用的工具。 本课程共7章。第一章导论,介绍社会统计学和相关概念,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第四章到第七章是统计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描述统计,第六到第七章是统计推断,第六章概率论是统计推断的基础,统计推断有两个基本内容:假设检验第七章。 一、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社会学研究和统计分析(2学时) 第一节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 第二节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和统计学的运用 第二章单变量统计描述分析 第一节分布统计表统计图 第二节集中趋势测量法 第三节离散趋势测量法 第三章概率(3学时) 第一节基础概率 第二节概率分布、均值和方差 第四章二项分布及其他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3学时) 第一节二点分布 第二节排列与组合 第三节二项分布 第四节多项分布 第五节超几何分布 第六节泊松分布 第五章正态分布、常用统计分布和极限定理(3学时) 第一节什么是正态分布 第二节标准正态分布 第三节标准正态分布表的使用 第四节常用统计分布 第五节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 第六章参数估计(4学时) 第一节名词解释 第二节参数的点估计

第四节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 第五节大样本区间估计 第七章假设检验(4学时) 第一节统计假设 第二节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 一、建立假设 二、求抽样分布 三、选择显著性水平和否定域 四、计算检验统计量 五、判定 第八章单总体假设检验(4学时) 第一节大样本假设检验 第二节小样本假设检验 第九章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大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三节小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十章列联表(4学时) 第一节什么是列联表 第二节列联表的检验 第三节列联强度 第十一章等级相关(定序变量之间)(4学时)第一节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第二节Gamma等级相关 第三节其他等级相关系数 第十二章回归与相关(6学时) 第一节回归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回归直线方程的建立与最小二乘法 第三节回归方程的假定与检验 第四节相关 第五节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第十三章方差分析(3学时)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一元方差分析 第三节二元方差分析 第四节多元方差分析 第十四章非参数检验(4学时) 第一节非参数检验 第二节符号检验 第三节符号秩检验 第四节累计频次检验 第十五章抽样(4学时)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

社会统计学重点

1.社会调查研究的步骤:1.确定课题。 2.了解情况。 3.建立假设。 4.确定概念和测量方法。 5.涉及问卷。 6.试填问卷。 7.调查实施。 8.校核与登录。 9.统计分析与命题的检验。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以及如何收集资料正是统计分析所要谈论的内容。 2.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随机性和统计规律性。 3.怎样选用统计分析方法:1.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2.单变量和多变量。3.变量层次. 4.分布概念:指一个概念或变量,它的各个情况出现的次数或频次,又称频次分布。表现形式:数对的集合. 5.变量取值的要求—⑴变量取值必须完备;⑵变量取值必须互斥。 6.统计表:是用表格形式来标识前面所说变量的分布。它不需要文字叙述,就能反应出资料的特性以及资料之间的关系,在编印,传递方面有很大优点,比统计表更精确,但不及统计图直观。 7.统计表必须具备的内容:1.表号。2.表头。3.标识行。4.主体行。5.表尾。 8.根据变量的层次,可以选择以下不同的统计图形:定类变量:圆瓣图、条形图。定序变量:条形图。定距变量:直方图、折线图。 9.圆瓣图:是将资料展示在一个圆的平面上,通常用圆形代表现象的总体,用圆瓣代表现象中一种情况,其大小代表变量取值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数。 10.条形图:是用长条的高度来表示资料类别的次数或百分数。定类:离散。定序:离散或紧挨着的。 11.直方图:直方图从图形来看,也是紧挨着的长条形所组成,它与条形图不同,宽度有意义,一般来说,直方图是以长条的面积来表示频次或相对频次,而条形的长度。即纵轴高度表示是频次密度或相对频次密度。频次密度=频次/组距。 12.折线图:如果用直线连接直方图中条形顶端的中点,就是折线图。折线图可使资料的频次分布趋势更一目了然。 13.累计图和累计表:表示的是大于某个变量值的频次是多少或小于某个变量值的频次是多少。 14.众值:就是用具有频数最多的变量值来表示变量的集中值。 15.中位值:是数据序列之中央位置之变量值。未分组:N为奇数时:中位值等于n+1/2. N 为偶数时:中位值等于中间两变量和/2. 根据频次分布求中位值:中位值等于频次的和+1/2.中位值等于求出所对应值所在的区域。分组:1.计算出累计频次,得到累计百分比。2.确定最高频次所在组。 均值:总体各单位数值之和除以总体单位数目所得之商。 统计分析中习惯以X 来表示。 离散趋势测量法:

社会统计学习题和答案--相关与回归分析报告

第十二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一节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关程度与方向·因果关系与对称关系 第二节 定类变量的相关 双变量交互分类(列联表)·削减误差比例(PRE )·λ系数与τ系数 第三节 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 同序对、异序对和同分对·Gamma 系数·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τa 系数、τb 与τc 系数)·萨默斯系数(d 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ρ相关)·肯德尔和谐系数 第四节 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 相关表和相关图·积差系数的导出和计算·积差系数的性质 第五节 回归分析 线性回归·积差系数的PRE 性质·相关指数R 第六节 曲线相关与回归 可线性化的非线性函数·实例分析(二次曲线指数曲线) 一、填空 1.对于表现为因果关系的相关关系来说,自变量一般都是确定性变量,依变量则一般是( 随机性 )变量。 2.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可以用不知Y 与X 有关系时预测Y 的全部误差E 1,减去知道Y 与X 有关系时预测Y 的联系误差E 2,再将其化为比例来度量,这就是( 削减误差比例 )。 3.依据数理统计原理,在样本容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作出以下两个假定:(1)实际观察值Y 围绕每个估计值c Y 是服从( );(2)分布中围绕每个可能的c Y 值的( )是相同的。 4.在数量上表现为现象依存关系的两个变量,通常称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作为( 变化根据 )的变量,因变量是随( 自变量 )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变量。 5.根据资料,分析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其表现形式或类型如何,并对具有相关关系的现象之间数量变化的议案关系进行测定,即建立一个相关的数学表达式,称为( 回归方程 ),并据以进行估计和预测。这种分析方法,通常又称为( 回归分析 )。 6.积差系数r 是( 协方差 )与X 和Y 的标准差的乘积之比。 二、单项选择 1.当x 按一定数额增加时,y 也近似地按一定数额随之增加,那么可以说x 与y 之间 存在( A )关系。 A 直线正相关 B 直线负相关 C 曲线正相关 D 曲线负相关

2018年春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训练题(4)报告.doc

2018年春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因变量与自变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自变量是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 B.因变量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 C.自变量的变化是以因变量的变化为前提 D.因变量的变化是以自变量的变化为前提 2.在频数分布表中,将各个有序类别或组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称为() A.频率 B.累积频数 C.累积频率 D.比率 3.离散系数的主要目的是() A.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B.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C.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D.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4.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正态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 A.50%的数据 B.68%的数据 C.95%的数据

D.99%的数据 5.在某市随机抽取10家企业,7月份利润额(单位:万元)分别为 72.0、63.1、20.0、23.0、54.7、54.3、23.9、25.0、26.9、29.0,那么这10家企业7月份利润额均值为() A.39.19 B.28.90 C.19.54 D.27.95 6.用样本统计量的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这种方法称为() A.点估计 B.区间估计 C.有效估计 D.无偏估计 7.在频数分布表中,比率是指() A.各组频数与上一组频数之比 B.各组频数与下一组频数之比 C.各组频数与总频数之比 D.不同小组的频数之比 8.下面哪一项不是方差分析中的假定() A.每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 B.观察值是相互独立的 C.各总体的方差相等 D.各总体的方差等于0

9.判断下列哪一个不可能是相关系数() A.-0.9 B.0 C.0.5 D.1.2 10.用于说明回归方程中拟合优度的统计量主要是() A.相关系数 B.离散系数 C.回归系数 D.判定系数 11.在假设检验中,不拒绝虚无假设意味着() A.虚无假设是肯定正确的 B.虚无假设肯定是错误的 C.没有证据证明虚无假设是正确的 D.没有证据证明虚无假设是错误的 12.下列变量属于数值型变量的是() A.工资收入 B.产品等级 C.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 D.企业的类型 13.如果用一个图形描述比较两个或多个样本或总体的结构性问题时,适合选用哪种图形()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试题( A ) 一、填空题 ( 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 1. 标志按其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标志与 ________ 。 2. 统计指标由指标名称和 ________ 。 3. 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 ________ 。 4.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进一步细分为标志总量和 ________ 。 5. 平均指标反映了总体分布的 ________ 。 6. 测定循环变动的常用方法称为 ________ 。 7. 如果用的是各年份季度资料,应采取 ________ 移动平均。 8. 三个或三个以上在经济上有联系,数量上保持一定对等关系的指数形成的一个整体,称为 ________ 。 9. 就方法来说,参数估计的基础是概率论中的大数法则和 ________ 。 10. 估计标准误差愈小,根据回归直线方程式计算的估计值就 ________ 。 二、单项选择题 ( 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 社会经济统计学属于社会科学的 ( )

A. 实验论和理论性的学科 B. 方法论和应用性的学科 C. 系统论和全面性的学科 D. 信息论和社会性的学科 12. 下列属于数量标志的是 ( ) A. 职工的工龄 B. 职工的性别 C. 职工的政治面貌 D. 职工的籍贯 13. 某人的民族是汉族,则汉族是 ( ) A. 数量标志 B. 品质标志 C. 统计总体 D. 总体单位 14. 统计设计的中心内容是 ( ) A. 确定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B确定统计分析的方法 C.确定统计分析的内容 D明确统计研究的目的 15. 调查项目的承担者是 ( ) A. 调查对象 B. 调查项目 C. 调查单位 D. 填报单位 16. 对连续型组距数列,凡是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 ( ) A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 B将此值归入下限所在组 C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或下限所在组 D. 另立一组 17. 某校 2001 年在校学生人数 6000 人,毕业生人数 1400 人,上述两个指标是 ( ) A. 均为时期指标 B. 均为时点指标 C. 前者为时期指标,后者为时点指标 D. 前者为时点指标,后者为时期指标 18. 第一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 6 年,第二组为 8 年,第三组为 10 年,第一组工人数占总数的 30% ,第二组占 50% ,则三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 ( ) A.8 年 B.7.55 年 C.32.5 年 D.7.8 年 19. 某企业有三个流水连续作业车间,某月份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 95% , 90% , 85 ,全厂平均合格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期末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18)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期末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18) 考试说明:本人汇总了历年来该科所有的试题及答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标准考试题库,对考生的复习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内容包含: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计算题。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Ctrl+F),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机考及教学考一体化试题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项选择题 1.某班级有100名学生,为了了解学生消费水平,将所有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排序后,在前十名学生 中随机抽出成绩为第3名的学生,后面以10为间隔依次选出第13、23、33、43、53、63、73、83、93九 名同学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 A.简单随机抽样 B.整群抽样 C.分层抽样 D.系统抽样 2.以下关于因变量与自变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自变量是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 B.因变量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 C.自变量的变化是以因变量的变化为前提 D.因变量的变化不以自变量的变化为前提 3.某地区2001- 2010年人口总量(单位:万人)分别为98,102,103,106,108,109,110,111, 114,115,下列哪种图形最适合描述这些数据?( ) A.茎叶图 B.环形图 C.饼图 D.线图 4.以下关于条形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条形图中条形的宽度是固定的 B.条形图中条形的长度(或高度)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 C.条形图的矩形通常是紧密排列的 D.条形图通常是适用于所有类型数据 5.某校期末考试,全校语文平均成绩为80分,标准差为3分,数学平均成绩为87分,标准差为5 分。某学生语文得了83分,数学得了97分,从相对名次的角度看,该生( )的成绩考得更好。 A.数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