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课件:三国鼎立

初中历史课件:三国鼎立

初中历史课件:三国鼎立
初中历史课件:三国鼎立

初中历史课件:三国鼎立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

“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

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

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

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

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

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仅仅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

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

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水平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准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2)理解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准确理解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

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相关魏蜀吴的资料。

基础知识: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个局面?(能够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系,三国鼎立这个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能够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个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因为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

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

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

的学习,主持人能够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

组派代表回答等等。能够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

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

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

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但要教

给学生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

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

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实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能够

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

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实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但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

习的实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

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

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能够打断,实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

录节目那样,导演能够随时叫停实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即时

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

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

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

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

简单,写板书能够让学生对重点知识实行巩固,即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

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体现

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能够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

就不会觉得自己仅仅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

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理解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实行评价要

更理性一些。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

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这个

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型:反思课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

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个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

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能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

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

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

学的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

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同时学生主持水平、采访水

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水平、表演水平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

的活灵活现。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

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3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 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 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

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 目录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 3 课华夏之祖 活动课一寻找历史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 4 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 5 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 6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 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8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 课“秦王扫六合” 第11 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12 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3 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 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 课三国鼎立 第19 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 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 1 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第 2 课“贞观之治” 第 3 课“开元盛世” 第 4 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 5 课“和同为一家” 第 6 课对外友好往来 第7 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8 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 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10 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1 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3 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4 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 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6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7 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8 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9 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20 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1 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第22 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活动课三历史知识竞赛 活动课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 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能力方面: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 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 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 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思想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 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 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 感情。 二、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 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 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 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 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 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 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

初中历史 课件

英华双语学校2012----2013年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测试 七年级上历史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题40分) 1.北京人事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 A. 约三四百万年 B.约一百七十万年 C. 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D.约七千年 2.《礼记》中所说“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与什么时期() A. 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C.黄帝、炎帝时期 D.尧、舜、禹时期 3.“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的时期是() A. 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C、夏商周时期D、春秋时期 4. 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最早“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是() A 齐桓公 B 楚庄王 C 秦孝公 D 秦穆公 5.下列能说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A 能吃熟食 B 懂得人工取火 C 山顶洞人 D 河姆渡人 6.商鞅变法、齐桓公称霸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 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 统一多民族的巩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 统一国家的建立 7.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 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 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 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 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8.“夏桀将人当坐骑”反映的社会情况是() A 夏桀暴虐无道 B 当时没有交通工具 C 夏桀喜欢把人当坐骑 D 当时奴隶社会人们习惯将人当坐骑当马骑 9.我们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是因为() A 战争频繁 B 诸侯争霸 C 新旧制度更替D“百家争鸣” 10.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是()

人教版初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 2011年 9月 1日课题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时 1 主备人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谋人、北京人 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教 学 方 法 阅读指导法、对比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参见教法建议),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优良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历史要善于抓比较、抓联系。本课中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对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很有助益,教师应适度提示学生比较的角度,抓准对应的比点。可列表如下: 板书设计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二、北京人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生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为学生充分体会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提供了感性材料。 另一方面,教师把重点放在对北京人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发展的探讨上,通过学生的合理想象,理解了原始人类的基本特点。对早期的原始人的生活状况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