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15.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指导学生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教学重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教学难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作者: 2、生字: 二、导入,解题,介绍文体: 1、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导入 2、题解:不求:不追求。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不求甚解”是陶渊明的一句名言,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 3、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三、作者介绍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四、个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15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5 短文两篇(第2课时) 课题课型新授课时序数 备课人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日期 课标解读与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的阅读有如下表述: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教学内容分析: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读书的一些问题,人们已经发表了大量的有益的意见。在这两篇短文中,培根的许多精辟见解,至今给人宝贵的启示;马南邨的一些看法,也发人深思。 教学目标知识 与 技能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 论证等。2.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 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 与 方法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 用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媒体教 具 常规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 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 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表明态度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四、讨论: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六、小结:

第15课《短文两篇》课堂实录doc初中语文

第15 课《短文两篇》课堂实录doc 初中语文 第一课时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伙儿:你喜爱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生:我比较喜爱读书。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专门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生:我读过?钢铁是如何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生:我的学习成绩不行,但我也读过一些书。专门是心情不行的时候我最喜爱读书,那时候,书确实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讲明过去。热爱读书的小孩确实是优秀的。知识能改变一切。生:我读过?西游记?,专门有味。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快乐。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怎么讲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如何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如何讲。〔大屏幕显示:谈读书培根〕师: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摸索咨询题。 〔大屏幕显示:〔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咨询题吗?大胆地讲出来〕 〔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咨询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生 1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我对读书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生 2 :有一句话我反复读都没读明白:读书费时过多易惰。师:你能够向教室里除你以外的任何人请教。 生1 :请XXX同学帮忙指点一下。 生 2 :我是如此明白得的:读书速度太慢容易养成拖沓、懒惰的适应。师:接下来连续我们的交流。生: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确实是不同。〝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师:我们不但要做〝有知音〞,而且应该是一个〝明智之士〞。 生 1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那么需咀嚼消化。〞不同的书我们能够采纳不同的读法。生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躯体百病,皆可借适宜之运动除之〞。这句话我不明白。 生 3 :我是如此明白得的:人的思维、才能进展受阻,都能够通过读书得到疏通,就看起来人体的各种疾病都能够通过运动得到治疗一样。 生4: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我始终没有找到它的论点。 生5:我觉得文章要紧谈论的是读书的益处,因此,它的议点就应该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师:这篇文章是培根的一篇随笔,跟一样议论文相比较,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述,形式上显得有些散,但这些看似零散的语言差不多上围绕某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就如这篇文章一样,全文要紧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的方法等咨询题。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闻名的散文家。是他将随笔这种文学体裁引处英国。他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扬讲:〝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因为,培根的随笔语言有诗歌的韵味,有格言的深刻。 现在,请大伙儿举荐一位能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为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能够作读书名言的句子标记出来。 〔一人读,其他同学标记读书名言〕师:文章中,作者妙语连珠,格言迭出,堪称为一本读书名言集锦。这些句子不仅透露出了作者对咨询题平复而透彻的观看,而且具有种种专门的美感。因此,我想和大伙儿一起为这篇文章编一本?读书名言精评?。我们第一采纳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 〔在屏幕显示:编写?读书名言精评?:每人从课文中选取2?句读书名言作为杰出点评。点评角度自主确定,能够挖掘句子思想内涵,能够分析句式,赏析修辞,也能够涉及遣词造句。范例: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句子分不以”读书“”讨论“”作文〃为例论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句式整齐,使论证更为有力〕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2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5.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6.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7.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15《短文两篇》课时作业

《短文两篇》课时作业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藻.饰( zǎo) 狡黠.(xiá) 傅.彩(hù) B.诘难.(nàn) 咀嚼.(jiǎo) 味同嚼.蜡(jué) C.滞.碍(chì) 劝诫.(jiè) 抠.字句(kōu) D.轻鄙.(bǐ) 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文采藻饰读书费时纵观统筹 B.孜孜不倦天姿聪颖滥加粗暴 C.独到见解咬文爵字豁然贯通 D.仔细揣磨明辨是非高谈阔论 3.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2)好读书,不求甚解;___________,便欣然忘食。 (3)读史使人_________,读诗使人_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_,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4)敏而好学,____________。 4.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4)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1)比喻 (2)排比 (3)比喻 (4)引用 B.(1)比拟 (2)反复 (3)夸张 (4)比喻 C.(1)对比 (2)排比 (3)比喻 (4)拟人 D.(1)比喻 (2)反复 (3)夸张 (4)引用 二、文本提升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归纳总结+训练(含解析)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为诗气豪迈,被称为“诗豪”。其代表作品有《秋词》《西塞山怀古》等。 基础积累 一、积累篇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调.素琴( tiáo ) 案牍.( dú ) 鸿儒.( rú ) 惟吾德馨.( xīn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梳理篇 1.一词多义 (1)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 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2) 名?????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名. 之者谁(命名)

(3) 乱?????无丝竹之乱. 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战乱) 2.古今异义 (1)形? ????古义:形体、躯体。例:无案牍之劳形. 。今义:形状。 (2)鸿? ????古义:大。例:谈笑有鸿. 儒。今义:鸿雁,书信。 (3)丝竹?????古义:奏乐的声音。 例:无丝竹..之乱耳。今义:丝绸、竹子。 3.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3)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三、写作特色 反向立意,巧妙构思 作者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即“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既紧紧扣住“陋室”,又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

语文说课短文两篇(说课稿)_0878文档

2020 语文说课短文两篇(说课稿)_0878 文档 EDUCATION WORD

语文说课短文两篇(说课稿)_0878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林贤琼(海云中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1、《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

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二、说教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A.创设情境法 B.疑读法 C.议读法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小组竞赛法:在既定的评分标准下,竞赛。 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一课时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不求甚解》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不求甚解》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答案:邓拓|《燕山夜话》 解析:第一空要根据要求填写原名,不能填写笔名,书集句要用书名号。 点评:对于文学常识在学习中要准确记忆,丰富自己的知识。 2.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藻.饰zǎo 狡黠.xiá大而无当.dàng B、诘难.nàn 咀嚼.jiǎo 味同嚼.蜡jué C、滞.碍chì劝诫.jiè抠.字句kōu D、轻鄙.bǐ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 答案:A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B“嚼”读jué,C“滞”读zhì,D“鄙”读bǐ,答案为A。 点评:对于文学常识在学习中要准确记忆,丰富自己的知识。 3.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A.她的温声细语在耳边流淌,仿佛阳光穿透浓荫,撒下一地的色彩斑澜。 B.让我们以志向为矛、以坚韧为弓,持之以恒地捶打命运这堵厚实冰冷的墙。 C.读书可不求甚解,但不可潦草应付;可咬文嚼字,但不可吹毛求次。 D.一阵暖风熏过,花儿们抖落一冬的沉闷,相互拥抱嘻闹。 答案:B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澜”为“斓”,C“次”为“疵”,D“嘻”为“嬉”,答案为B。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夏天的庐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季节。

B.从2014年9月1日起,我校将基本上完全启动课堂教学改革。 C.班主任老师围绕如何更好地开展“五小行动”,畅所欲言,广泛地交流了意见。 D.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和后人利益为代价。 答案: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句压缩句子主干可知“庐山是季节”主谓搭配不当,B句“基本上”与“完全”矛盾,D句谓语“杜绝”之后的宾语部分缺少中心语“行为”,答案为C。点评: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5.对下列复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读书补天然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②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大而无当。 ③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④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A、①并列;②因果;③转折;④递进 B、①递进;②假设;③递进;④因果 C、①并列;②假设;③转折;④因果 D、①递进;②因果;③递进;④转折 答案: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1)“又”是进一层陈述,是递进复句;(2)“如……则”是假设复句;(3)“只是”是转向前句意思另一方面,是转折复句;(4)第一层关系在“所以”处,是因果复句,故答案为C。 点评:复句是复杂的,学习中要注意了解各类复句的特点,记忆关联词,学会判断。 6.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微笑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例句:书籍像一架梯子,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门。 微笑: 微笑: 答案:微笑如同一汩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田。微笑如同一缕春风。吹拂我们忧伤的心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知识讲解

《短文两篇》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刘安(前179~前121),西汉文学家。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以宣扬道家思想为主,共21卷。“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知识积累 《夸父逐日》 1.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2.逐.(zhú)日:追赶太阳。 3.逐走:竞跑,赛跑。 4.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5.于:到。 6.河、渭:即黄河、渭水。 7.北:名词作状语,向北方,到北方。 8.大泽: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10.为:成为。 11.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颛顼 ..(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6.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7.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8.尘埃.(āi):尘土,这里指泥沙。 考题例析 1.(2015?河北中考)中国邮政于2015年1月10日发行一枚以“拜年”为主题的特种邮票。仔细观察这枚邮票,完成下面的任务。 (1)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邮票画面的主要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13《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藻.饰(zǎo) 狡黠.(xié)傅.彩(fù) B.诘.难(jié) 咀嚼.(jiáo)味同嚼.蜡(jué) C.滞.碍(chì) 阐.证(chǎn)幽.居(yōu) D.轻鄙.(bǐ) 粗糙.(cāo)吹毛求疵.(cī) 【答案】D 【解析】A项“黠”应读xiá;B项“咀嚼”的“嚼”应读jué,“味同嚼蜡”的“嚼”应读jiáo;C项“滞”应读zhì。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高谈阔论纵观统酬孜孜不倦寻章摘句 文彩藻饰炼达之士不求甚解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豁然惯通因小失大开卷有益 【答案】统筹文采练达贯通 【解析】注意形似字、同音字的区别。 3.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①周密②庄重③灵秀④深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______,数学使人______,科学使人_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答案】(1). ③ (2). ① (3). ④ (4). ② 【解析】 【详解】选词填空。文句出自培根的《谈读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词语或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它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要分别理解好“诗”“数学”“科学”“伦理”对人生的意义。如“诗”可使人“灵秀”的意义;“数学”可使人“周密”的意义;“科学”可使人“深刻”的意义。注意其中的一一对应关系。还可运用

排除法解题。 4.仿句练习。 原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仿句:天生才干犹如__________,读书然后__________。 【答案】 (1). 天生才干犹如未琢之璞 (2). 读书然后成稀世之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除了注意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例句的格式。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答案】A 【解析】文段的中心意思是说读书少而精远胜过多而不求甚解。抓住了这一点,做这道题就很容易了。⑤⑥两个选项的区别在于,⑤中有“许多人读书”,着眼点是读书这件事,⑥中有“许多读书人”,着眼点是“读书人”,而“读书人”指知识分子,也有一些地方指学生。从上下文看,作者主要是对“以多为贵”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评,所以选⑤更符合上下文意。 6.学校准备开展以“我读书,我思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活动一】定方向选书目 “主题活动”启动前,图书馆已全天候开放。面对众多的书籍,你将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作家:作品: 【活动二】有步骤深探究 选定书目后,你向老师咨询。老师建议你深入了解该作家及其作品,并写出研究步骤,完成研究任务。你的研究步骤是: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大连市第七十六中学文科教学设计学科:第单元第课时授课人: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短文两篇主备人江秋颖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艺术。 过程与 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并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情感态度 价值观 梳理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重点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难点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 教学 关注 学生梳理课文论述思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内容及环节学生活动 教师 行为 设计意图 (含德育 渗透点) 自备、集备 补充 一、课前活动,交流点评 《西游记》重点情节介绍 二、预习检测,明确目标 字词检测 怡.情练.达藻饰 ..狡黠.诘.难涉.猎聪颖. 滞碍.要诀.劝诫.高谈阔论味同嚼.蜡 诸如此类吹毛求疵.狂妄自大开卷有益. 三、学习新知,探究质疑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了解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是应该近代著名哲学家,也是优秀的散文作家。代表作为《随笔》(《论说文集》),多为短小的议论文,论述了人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见解独到而精辟,给人以启迪。 翻译者:王佐良 (三)朗读《谈读书》,梳理文章结构 根据提示将文章大致分为四个层次,并简要说明每一项目的的具体内容。 1.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检测 课前收集 交流 朗读 分析提炼 导入 补充 指导 了解名著, 感受古代 文学艺术 美 进入情境 了解哲学 家,感受哲 学思想

解读巴金笔下的日和月--短文两篇分析 (1)

【案例背景】 巴金先生的散文诗《日》和《月》,朴实无华,充满诗意,富含哲理,给人很深的教诲与启迪,被选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该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内心倾向、主观色彩极明显的文体,具有真诚的自我表现色彩。 无论是教参,还是课外提供的一些资料,都将赏析的重点放在对《日》的主题与飞蛾、夸父形象的分析上,而对《月》的意向以及姮娥形象的分析,则多含糊其词。有的资料,将奔月的姮娥说成是作者理想的化身,而对月的象征意义,要么 避而不谈,要么仅肯定其正面、美好的象征义。 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却发现,学生在认真研读教材后,对月的意象与姮娥形象的分析,产生了不同的见解。现将教学过程呈现如下。 【课例呈现】 《短文两篇》教学实录 一、课文导入 师: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写过散文诗《日》和《月》,里面也写到了夸父和嫦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巴金笔下的“他们”,与古老的神话与传说中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作者,赋予了“他们”哪些别样的深意。 二、通读课文,提出问题 (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生:文末“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那个人是谁? 三、从学生问题切入,研读课文,初步感知形象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的是什么人的面影?这个人是谁很重要吗? 生1:当然。这个人应该说是作者推测的姮娥奔月的原因。大家仔细阅读最后一节:“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谈读书》紧紧扣住“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不求甚解》则是从批驳别人的观点开始,接着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学情分析: 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但见解独到。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积累“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豁然开朗、开卷有益”等词语。 2. 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与价值观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走近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词语 1、藻饰:修饰文辞。 2、狡黠:狡诈。 3、诘难:诘间,为难。 4、滞碍:不通畅。 5、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6、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合作探究、弄懂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 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2014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15.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理解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水平。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个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益处: 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 (2)自主、合作、探究 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个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5.学生自主提出相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实行辩证分析,使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能够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能够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竿充数”这个成语,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 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先介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后,才有可能讨论得起来。

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由此可见,叶老批评陶渊明,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也是阅读理论中的作者理论与读者理论之争。 四、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 《谈读书》中名言警句迭出,让学生积累下来,好处多多。这些名言警句一般都没有进行论证,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学生不难找出一条来试着论证一下。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

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习自我小测:15短文两篇(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习自我小测:15短文两篇(新人 教版) 1.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狡(xiá)___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___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 可存心拮难 ..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____A____,数学使人____B____,科学使人____C____,伦 理学使人____D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词中书写有误的字。 (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A、B、C、D处选填合适的词语。(只选序号)选项:①周密②庄重③灵秀④深刻 我会选:A.___ B.___ C.___ D.___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傅彩文彩藻饰咬文嚼字 B.统筹全神贯注吹毛求疵 C.涉猎狂妄自大开券有益 D.怡情明辩是非孜孜不倦 3.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 ....、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 ....,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 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 ....,粗观其貌即可。 4.下面文字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A.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读书使人充实 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C.作文使人准确,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 D.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 5.请从课外摘录两句有关读书的名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二、作者简介 《谈读书》的作者为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不求甚解》的作者为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怡yí情:使心情愉快。 傅fù彩:涂上色彩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jié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jiáo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zhì碍ài:不通畅。 吹毛求疵cī:可以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狡黠xiá:狡猾,刁诈。 开卷有益:指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所收获。 二、主题概述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激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此篇需背诵。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三、技法品析 《谈读书》 1.说理透彻,方法多样。作者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作用,让深奥的哲理显得通俗易懂。又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举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严密。 2.排比句式,富有文采。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鱼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就运用了排比句式,是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有气势,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求甚解》 1.破立结合,思路清晰。作者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文章主要是为了论证“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个道理。首先提出论题,指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的曲解;然后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理解其精神实质。 2.巧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来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能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四、思考探究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不求甚解”的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要了解大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