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生理卫生知识总结

人体生理卫生知识总结

人体生理卫生知识总结
人体生理卫生知识总结

第六部分人体生理卫生

第一章人的身体

一、人体各部分的名称

(1)人体内较大的腔

头部的颅腔、

胸腔

躯干部的体腔

腹腔

腹腔

盆腔——腹腔的最下部

(2)腔的围成

皮肤

腔的围成肌肉

骨骼

二、人体的基本结构

八大系统及其主要功能

运动系统——运动、支持和保护。

循环系统——运输体内物质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呼吸系统——吸入氧和呼出二氧化碳

泌尿系统——泌尿和排尿

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通过激素的作用,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生殖系统——生殖。

第二章皮肤

学习目标

1.皮肤的结构

2.皮肤的功能

3.皮肤的再生和皮肤的卫生保健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皮肤的结构

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防止细菌的侵入,并防止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

1. 表皮:分生细胞:具有分裂增生的能力,增加新细胞

生发层

色素细胞:在光下能产生黑色素,吸收紫外线,从而使内部组织免紫外线的

损伤;

结缔组织:抗摩擦和挤压

血管:在炎热的环境中,真皮中的大量血管扩张,使体内的热量随血液运至体表,及时散发;同时汗腺分泌增强,通过汗液在体表的蒸发而带走大量体热。反之,

在寒冷时,皮肤中血管收缩,使流经皮肤的血液大大减少,体内热量通过体表

的散失极大降低;同时汗腺活动减弱,从而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

2. 真皮

神经末梢:感受冷、热、触、痛等多种外界刺激。

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皮肤柔韧而富有弹性。

毛发

皮脂腺分泌皮脂,滋润毛发和皮肤

3. 附属物

汗腺分泌汗液,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氯化钠),因此,皮肤有排泄作用。

指(趾)甲

二、皮肤的功能

1.保护功能

(1)皮肤的表皮中的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防止细菌的侵入,并防止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2)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能吸收紫外线,从而使内部组织免紫外线的损伤;

(3)此外,真皮的致密结缔组织能抗摩擦和挤压,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皮肤柔韧而富有弹性。

2.分泌和排泄功能

皮肤中皮脂腺能够分泌皮脂,滋润毛发和皮肤;皮肤的汗腺能分泌汗液,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氯化钠),因此,皮肤有排泄作用。

3.调解体温

皮肤是体内热量散发的主要器官。在炎热的环境中,真皮中的大量血管扩张,使体内的热量随血液运至体表,及时散发;同时汗腺分泌增强,通过汗液在体表的蒸发而带走大量体热。反之,在寒冷时,

弱,从而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

4.感受外界刺激

真皮中含有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冷、热、触、痛等多种外界刺激。

5.再生

皮肤的生发层有分生细胞:具有分裂增生的能力,增加新细胞。

注意:

(1)表皮最外层的角质层细胞既容易脱落(皮屑),又容易形成老茧。在人体的足底部、写字握笔的部位、工人劳动的手掌心等处易生老茧,这时外层细胞经常接触和磨损的结果。

(2)表皮内没有血管,其营养物质的供应和废物的排出是通过细胞间隙的组织液,组织液再跟真皮中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3)皮肤里的神经末梢,有冷、热、触、压和痛的感觉,还有痒、粗糙、光滑和湿润等感觉。人体各部分皮肤对感觉外界刺激的程度不一样,是因为神经末梢分布疏密有所不同。

三、皮肤的卫生保健

1.锻炼皮肤

方法:经常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空气浴),接受阳光照射(阳光浴),用冷水洗澡(水浴)。

意义:(1)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活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2)提高人体适应骤热和骤寒的能力;(3)减少皮肤病的发生。

2.保持皮肤清洁

方法:常洗澡、勤换衣

意义:除去污垢,畅通皮脂腺和汗腺,减少皮肤病的发生。

3.正确选用护肤用品

油性皮肤:选含油脂少的(雪花膏)

干性皮肤:选含油脂多的(冷霜)

中性皮肤:选略带油性的(奶液)

注意:

学习皮肤的卫生保健知识,一方面要弄清对皮肤的锻炼,主要是加强皮肤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要弄清保持皮肤清洁,主要是保持皮肤的防御作用,预防皮肤病的发生。

第三章运动

第一节骨

1.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3.骨的生长和体育锻炼对骨的影响,以及骨折急救。

4.观察认识长骨的结构

5.鉴定骨的成分

重点、难点、知识点讲解

骨的形态: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一、骨的结构

1.骨膜:位于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其内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血管中的血液对骨有营养作用;其内还有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骨折后骨的愈合)有重要作用。

2.骨质:分骨密质(位于长骨的骨干,致密、坚硬)和骨松质(位于长骨的两端,呈蜂窝状、疏松)两种,是骨的主要部分,使骨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和张力。

3.骨髓:分红色骨髓和黄色骨髓两种。人在幼年时,骨中的骨髓均为红色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腔中的红色骨髓转变成黄色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当大量失血时,黄色骨髓又可转变成红色骨髓。,恢复造血功能。骨松质中始终存在红色骨髓。

长骨的管状结构,既轻便又坚固,适于人体的运动。

小结:

骨膜:覆盖在骨表面,对骨的营养、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

骨松质:位于骨的两端,结构疏松

骨骨质

骨密质:大部分集中在骨干,致密坚硬

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内,幼年时是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成年后骨髓腔中的红骨髓变为失去造血功能的黄骨髓。大量失血时,黄骨髓可以暂时恢复造血功

能。

注意:(1)在幼年时期,骨膜的内层细胞非常活跃,进行分裂增殖,分化的成骨细胞,参与骨的生

长,使骨不断加粗。成年以后,骨膜的内层细胞终生保持分化能力,如骨折后对骨的愈合起修复作用。(2)人体长骨都有骨髓腔,对牢固成对虽有轻微的影响,却大大减轻了骨的自重,最终减轻体重,给人体活动带来很大的灵活性。

二、骨的成分

有机物:柔韧,使骨有弹性

无机物:脆硬,使骨有硬度

2.人一生中骨成分的变化

3.骨的物理特性: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方面。

4.骨的煅烧:放在酒精上煅烧,有机物(如胶原纤维等)被烧掉,股变得很脆,轻轻一敲就碎。

骨的脱钙:将骨浸入盛有HCL的质量分数为15% 的盐酸的试管中,浸泡过程中会有气泡产生,是由于骨中的无机物(如碳酸钙等)被盐酸分解,并释放出二氧化碳,骨变得很柔软,能弯曲或打结。

注意:

检验骨的成分时,应该选用新鲜的肋骨或较细的骨。试验时,必须注意操作要领,要正确使用酒精灯,一定要用镊子取出浸在酸内的骨,并且放在清水中清洗,不能直接用手取出,以防灼伤。

三、骨的生长

1.长长:儿童时期,骨端和骨干间软骨层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长长,成年后软骨层骨化成骨,

不再产生新的骨组织。成年后,长骨不再长长,人就不再长高了。

2.长粗:包括管壁的增厚和骨髓腔的增大两个方面。管壁增厚主要靠骨膜内成骨细胞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表面增厚。骨髓腔增大是由于原来的骨质不断被破骨细胞破坏和吸收的缘故。

四、体育锻炼对骨的影响

1.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加强骨的营养

2.体育锻炼能促进骨的生长,使身体长高。

五、骨折和骨折的急救

关于骨折的急救,关键是用夹板把骨折两端的关节固定起来(夹板的长度要超过骨折部位两端的关节),然后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第二节骨骼

1.人体骨骼的组成

2.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人体骨骼的组成

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连结而成,其中颅骨29块,躯干骨50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脑颅骨(如额骨、顶骨、枕骨)除下颌骨能够活动外,其余骨连接紧密,——有利于颅骨面颅骨(如颧骨、上颌骨、下颌骨)保护脑及眼等器官

听小骨

由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椎(5块愈合成一块骶骨),尾骨(4块愈合成一块尾骨)组成躯干骨脊柱所有椎骨的椎孔组成椎管,——保护和容纳着脊髓。

脊髓有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四个生理弯曲,——能缓冲震荡维持身体平衡

肋骨(12对)、胸骨(1块)——同胸椎共同组成胸廓,保护心脏和肺等重要器官

肩胛骨、锁骨

上臂骨(肱骨)

上肢骨

前臂骨(尺骨、桡骨)——里尺外桡

手骨(腕骨、掌骨、指骨)

四肢骨

大腿骨(股骨)

膝盖骨(髌骨)

下肢骨

小腿骨(胫骨、腓骨)

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注意:

一块骨和一块骨骼的区别,即许多的骨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

二、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1.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可增加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运动时对脑的震荡和维持躯体平衡。

2.下肢骨骨骼粗壮,是与支持体重和直立行走相适应的。

3.足部的跗骨、跖骨与足底部的韧带、肌腱共同组成足弓,能增强人体站立、行走和运动时的稳定性,减轻运动时对脑的震荡,同时还有保护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等作用。

第三节关节

学习目标

1.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

3.脱臼及其急救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关节的结构

不活动的(颅连结)

1.骨连接:半活动的(脊椎连结)

活动的连结,又叫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2.关节结构和功能

(1)关节囊: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它包绕着整个关节,使相邻两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关节囊内还有坚韧的韧带,对关节起加固作用。

(2)关节腔:是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活动灵活。

(3)关节面:两个相邻骨的接触面,凸起面叫关节头,凹进面叫关节窝;关键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可以减少运动时两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振动。

关节的特点是既坚固又灵活。

小结:

关节头表面覆盖着一层光滑的关节软骨,可以减少两骨之间的摩擦,减轻关节面两骨之间的撞击

关节窝

关节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囊壁表面能分泌滑液,减少两骨之间的摩擦;囊外有韧带,使两骨连结的更加牢固。

关节腔:内有滑液,起润滑作用

注意:

少年儿童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较大,关节周围的肌肉较长,因此,关节运动的范围大于成年人,这样既有利于少年儿童的身体生长,也有利于儿童进行各种灵活性或速度性的训练,但是,少年儿童的关节牢固性较差,易在外力的突然作用下发生脱臼,应该予以注意。

二、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使关节囊增厚、韧带增粗、肌肉收缩力量增强,以及加强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从而使关节既牢固又灵活。

三、脱臼及其急救

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造成脱臼。脱臼后注意不要让受伤关节再活动,以免伤势加重,并及时请医生治疗。

第四节骨骼肌

学习目标

1.骨骼肌的收缩特性

2.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3.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骨骼肌的收缩特性

1.骨骼肌的结构:

肌细胞(即肌纤维)——具有收缩特性

基地组织膜——保护作用

肌腹

血管——营养作用

神经——产生并传导兴奋

肌腱:致密结缔组织——附着在骨骼上

2.收缩特性:

肌肉受到刺激,就会发生收缩;停止刺激,肌肉就舒张。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完成各种动作。

注意:

端的肌腱必须分别固着在两块或多块不同的骨上,并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这样骨骼肌接受刺激后产生收缩时,就能牵动骨围绕关节活动。

二、人体主要骨骼肌的组成和功能

表情肌(如眼轮匝肌):使面部产生各种表情

头肌

咀嚼肌(如咬肌):产生咀嚼动作

头颈肌

颈肌:(如胸锁乳突肌):使头部产生运动

胸大肌:引起上肢运动

胸部肌群肋间肌

膈肌

腹直肌

腹部肌群改变腹压、协助呼吸和排便

腹外斜肌

斜方肌:收缩时,是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躯干肌背部肌群

背阔肌:收缩时,使臂向后、向内转动

三角肌

上肢肌肱二头肌:收缩时,屈前臂

四肢肌

臀大肌:收缩时,伸大腿

下肢肌股四头肌:收缩时,伸小腿

腓肠肌:收缩时,使足跟离地

三、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群舒缩协作,准确完成动作。例如,屈肘:肱二头肌鞥屈肌肌群收缩;同时,肱三头肌等伸肌肌群舒张协同完成屈肘动作。伸肘时正好相反。

四、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

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骨骼肌的血液供应,从而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长期锻炼,骨骼肌肌纤维逐渐变粗,肌肉的体积变大,收缩力增强。

注意:

人体的任何动作,都不是一块肌肉或一个肌群所能完成的,而是由多块肌肉或多个肌群在神经系统的同一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例如,膝关节的屈伸运动:当屈肌群收缩时,伸肌群舒张,便能产生屈膝动作;伸膝动作则正好相反。在上述屈伸运动中,屈肌群诸肌协同动作,是协同肌;伸肌群诸肌也是协同肌,而屈肌群与伸肌群在作用上是相互对抗的,是拮抗肌。这两群互相拮抗的肌肉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拮抗肌之间的协同或拮抗关系,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例如,人体在维持直立姿势时,则上述屈肌群和伸肌群都是共同收缩的。这时,它们就由拮抗性协作关系(一方收缩,一方舒张,协作完成动作)转化为协同性协作关系(双方共同收缩,或共同舒张,协作完成动作)。

专题小结:

1.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以提高许多系统的功能:

(1)循环系统——心肌增厚、心跳坚强有力、心跳次数减少和输出量增大。

(2)运动系统——骨骼肌变粗

(3)消化系统——消化液分泌量增加、消化功能提高

(4)神经系统——促进神经系统健康发展。

2.肌肉的特性:

(1)物理特性

一切肌肉都可以因外力而被拉长,这种性质叫做伸展性。当除去外力后,肌肉就能恢复原状,这是肌肉有弹性的表现。但是,肌肉的伸长或缩短,跟外力不能成正比。因为肌肉中含有的胶质物质,使肌肉的长度不随外力剧增而呈正比例增加,起到自我保护作用。

(2)生理特性

肌肉除有活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外,还有高度灵活的收缩性。肌肉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很快把兴奋传递到每条肌纤维,肌肉的兴奋使肌纤维缩短变粗,产生力量,这就是肌肉的收缩特性。

第一节血液

学习目标

1.贫血、发炎和血清

2.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4.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5.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

6.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血液的成分和功能比较

2.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里面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红细胞之所以呈现红色,就因为含有血红蛋白。成年人每100ml血液里血红蛋白的含量,男子平均为14克左右,女子平均为12克左右。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此外,红细胞还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动脉血和静脉血都是血液,区别在于它们含氧的高低及颜色。动脉血中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含氧高,颜色鲜红,而静脉血中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含氧低,颜色暗红。

4.血浆和血清

血浆和血液中的液体部分。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块周围出现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血液在凝固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血小板释放的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作用下,变成了纤维蛋白。因此,血浆和血清的最大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因此,可以说血液包含血浆;血浆包含血清;血清是除去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5.血液凝固和红细胞凝集

血液由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血凝块,这一现象称为血液凝固。红细胞凝集是指红细胞上的凝集原与血清中的凝集素发生的凝集反应,致使红细胞凝集。

6.贫血

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都叫做贫血。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现象。贫血患者注意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注意:

(1)血液占人体体重的7—8%,是一种流动性的液体,它属于结缔组织。血液里有形的成分(如血细胞)较少,占血液容积的45%。细胞间质(血浆)相对地较多,占血液容积的55%。心脏的节律性舒缩(搏动),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川流不息地循环。血浆里含有大量的水分(占91—92%)以及蛋白质、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因此血浆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使人体的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2)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时,观察的要求不光是能否看到血细胞,而要从数量、比例、形态和结构等方面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而血小板过小和过细,不易观察到。

(3)血液的功能:一是运输功能,血液能输送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还把新陈代谢的最终产物分别运输到肺、肾脏和皮肤等排出体外,内分泌的激素也由血液输送。二是保持人体内的内环境成分的相对稳定,确保全身各个系统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三是防御作用,白细胞以及抗体等能抵御病菌和病毒等外侵者。四是凝血功能。

二、血量和血型

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如果一次失血超过自身血量的30%就会危及生命;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400毫升左右),能够很快恢复正常。所以,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为危急病人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输血必须与病人的血型相合,输血应以同型血为原则。

(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及其分型依据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存在特异抗原的类型,这些血型抗原是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在ABO血型系统中,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抗原(凝集原)的种类不同和有无来分型。经测定,该血型

抗原的,称为A型;只含B抗原的,称为B型;A、B两种抗原都有,称为AB型;A、B两种抗原均无,称为O型。

ABO血型系统的血型抗体(凝集素)存在于血浆中,属天然抗体,有抗A和抗B两种抗体。在A型血清中含有抗B,B型血清中含有抗A,AB型血清中无抗A和抗B,O型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当含有某种抗原的红细胞与相对抗的抗体相遇时(A抗原与抗A相遇或B抗原与抗B相遇),会发生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即红细胞凝集反应。此时红细胞聚集成团,破裂溶血,这是一种危机生

(二)红细胞凝集反应与输血原则

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这是输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为此,临床输血应输同型血。如遇紧急情况需输血而又无同型血时,可考虑缓慢地输少量异型血(一般不超过300毫升),但异型血相输必需符合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中的抗体所凝集的原则。由于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A、B两种抗原都不含,AB型血的血浆中抗A、抗B两种抗体均没有,故有O型血为万能供血者,AB型血为万能受血者之称。

输异型血只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中的抗体凝集,而不考虑受血者的红细胞是否会被供血者血浆中的抗体所凝集:因为异型输血量少、速度慢,所输入的供血者血浆中的抗体被受血者体内大量的血液所稀释,浓度急剧下降,不致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而供血者的红细胞输入后,则可被受血者血浆中足够浓度的抗体所凝集。

(三)交叉配血实验

为病人输血是一项严肃工作,必须谨慎从事,在输血前应做交叉配血实验。目前已知,红细胞有

多种血型,就ABO血型系统中还存在亚型,如A型血分为A1和A2两种亚型,当型血输给型时,也可能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为了避免亚型不合带来的严重后果,即使输同型血,也必须在输血前常规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Bb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称主测;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相混合,称次测。主测和次测均不凝集,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主测凝集,为配血不合,决不能输血;主测不凝集而次测凝集,为配血基本相合,可以输血,但必须谨慎,不得已时才使用。

二Rh血型系统

除ABO血型系统外,还发现绝大部分人的红细胞膜上有五种Rh抗原,其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凡红细胞膜上含D抗原者,称Rh阳性,不含D抗原者为Rh阴性。

Rh血型系统的特点是无论Rh阳性或Rh阴性者的血清中均不存在与Rh抗原起反应的天然抗体。Rh阳性的红细胞输给Rh阴性的人,可促使后者血浆中产生抗Rh抗体,当第二次输入Rh阳性血液时,输入的红细胞就要发生凝集反应,故临床上重复输同一个人的同型血前,也必须作交叉配血实验。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Rh阳性胎儿的红细胞因某种原因(如少量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循环后,也可使母体产生抗Rh抗体,如果再次妊娠仍为Rh阳性胎儿时,母体的抗Rh抗体

塔尔族阳性者占15.8%,苗族占12.3%,布依族和乌孜别克族均为8.7%。因此,在Rh阴性较多的地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对Rh血型应当特别重视。

注意:

输血时为了慎重起见应先进行供血者同受血者之间的交叉配血实验,确认都没有凝集现象时才能输血。

三、血常规化验单说明表

第二节血管和心脏

学习目标

1.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2.心脏的位置和结构的基础知识

3.心率和心输出量的基础知识

4.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以及饮酒对心脏和血管的有害影响

5.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血管

注意:

(1)毛细血管是最细的血管,比人的头发还细得多。多数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较粗的毛细血管也只有2~3层上皮细胞构成。加上它们分布广、数量多、口径小,其内的血流得很慢,便于管内血液跟管外细胞之间交换物质。

(2)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时,判断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方法是:①动脉内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②静脉内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③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二、心脏

1.心脏的位置、大小、形态

位于胸腔中部左下方,夹于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跟本人的拳头差不多。

2.心脏的结构

(1)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2)心脏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同侧的心室和心房相通。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3)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向动脉开,这就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些特点与心脏的功能相适应。

3.心率

心脏的单位时间内(一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75次/分,正常变动

4.心输出率量

心输出量通常指“每分输出量”,即每搏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是心脏每收缩一次,向动脉射出的血量。人体在安静状态,每搏输出量约为70毫升,若心率为75次/分,则每分输出量为70×75=5250毫升,每分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5.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动周期由心缩期和心舒期组成,心动周期的长短是由心率决定的。

(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缩期比心舒期短,心房收缩期比心室收缩期短。

(2)心脏活动规律和顺序为: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接着心房舒张,心室便开始收缩,心室收缩后,心房和心室共同舒张。接着又开始第二个心动周期。

(3)心脏在活动过程中,心肌有充分的时间休息,血液回流心脏也充分,保证心脏的每次收缩都能向动脉射出足够的血量。

注意:

(1)左心室的壁最厚,这与它的射血功能相适应,因它射血经过主动脉送至全身各处。

(2)观察心脏内部结构时注意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各连接什么血管,心脏内两处房室瓣和动脉瓣的结构特点以及瓣膜的开启方向。

(3)心率决定心动周期,在一个0.8秒的心动周期里,对心脏输出血液有积极意义的心房收缩期约0.1秒,心房舒张期约0.7秒,心室收缩期约为0.3秒,心室舒张期约0.5秒。心房、心室的共同舒张期为0.4秒。收缩与舒张有节奏交替保证心脏经久不息的工作。

三、心脏的锻炼和保健

体育锻炼能促进心肌发达,搏动有力,每搏输出量增多,心脏工作潜力大。饮酒对心脏和血管有害。

注意: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使心肌发达,心脏的潜力增大。可从心率、心动周期和心输出量三者相互关系来阐明体育锻炼的作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率较低,当增加劳动量和运动量时,主要是依靠增加每搏输出量提高心脏工作的强度。而很少锻炼的人往往单纯增加心跳次数。最后指出体育锻炼应该根据各人的体质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第三节血液循环

学习目标

1.血液循环的概念

2.体循环和肺循环

3.血压和脉搏

4.出血的初步护理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1.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2.冠脉循环:

冠脉循环是指心脏本省的血液循环,在主动脉基部的左右两侧各发出一条冠状动脉,它们紧贴在心脏的外面,并且逐渐分支,深入到心肌内部,形成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成静脉,最后通入右心房。血液沿着这条途径循环,就叫做冠脉循环。冠脉循环能够给心脏本身运来养料和氧,并且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心脏是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本身的能力供应是不可短缺的。一个人如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官腔变窄,就会导致心肌缺血,将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冠心病症状。

3.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体循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全身的毛细血管网,由主动流出的动脉血流经各级动脉后,再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此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养料和氧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肺循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部的毛细血管网,由肺动脉流出的静脉血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而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注意:

(1)血液循环是指心脏不停地、有节律地搏动,使血液在沿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式管道循环流动。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应与前面的血液、血管和心脏以及后面的呼吸系统中气体交换等知识组成一个整体,来理解血液运输的功能和物质交换等知识。

(2)注意如下误解:一是动脉血和静脉血中都含有二氧化碳和氧,不过含氧相对多少罢了,并不是动脉血里只含氧、而静脉血里只含二氧化碳。二是挂图或课本为了简明的表示血液循环,常模式化的把动脉和静脉各画在一边,事实上动脉与静脉常是伴随而行的。

(3)血液循环对于人体重要的意义是:主要是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顺利进行。血液循环为组织细胞不断运去氧和养料,又不断运走二氧化碳和其它代谢废物。有人把血液循环对人体的意义比喻为铁路对一个国家的作用,这是并不为过的。

(4)心脏射血的基本原理:一是心脏进行纪律性舒缩活动,使心房和心室产生压力变化,成为血流的原动力;二是靠心脏、血管各出入口的瓣膜的作用,使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完成血液循环作用。

二、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做血压。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数值叫做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数值叫做舒张压,例如16/10.7千帕即为收

注意:

血压以及血压的差异对于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有很重要意义,心室收缩而形成的血压近心脏处较高,而远离心脏时逐渐降低。因此,血压的差异是在血管中流动的主要原因。这里要注意,血压和血流是两回事。

三、脉搏

心脏收缩,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主动脉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回缩,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动脉壁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脉搏。简单地说,脉搏就是动脉的搏动。正常人每分时间内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一样。

注意:

懂得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给动脉造成跳动(搏动),就不难理解脉搏,由于脉搏的频率与心率一致,因而能从脉搏的强弱、深浅和快慢等变化推知心脏活动的情况,这就是我国古代扁鹊切脉的诊断。

四、出血的初步护理

1.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慢慢渗出,血量少,一般会由于血液凝固而自然止血。处理方法,可在伤口处先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包扎。

2.动脉出血:血色鲜红,特别是大动脉出血,血流猛急,呈喷射状。急救方法,一般是在受伤动脉的近心端,采用指压止血或止血带止血进行止血。

3.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和。一般是将受伤静脉的远心端压住而止血。

注意:

不论动脉出血还是静脉出血,采用急救方法后,应紧急往医院治疗,因为采用止血法后,血液不能流血至出血处到达其它部位,这些部位由于缺血,时间过长会造成组织细胞坏死。

第五节淋巴循环

学习目标

1.淋巴系统的组成

2.淋巴循环的途径

3.淋巴循环的意义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淋巴系统的组成 (一)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最大淋巴管?→?左右锁骨下静脉

(二)淋巴器 1.淋巴结

在人体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结内有吞噬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2.脾

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部,能产生白细胞,脾内含吞噬细胞,能吞噬衰老的血细胞和异物。此外,脾还有贮存血液的功能。

3.扁桃体

扁桃体位于口腔上壁后部两侧,能产生白细胞,有防御功能。

注意:

(1)毛细淋巴管与毛细血管有显著的区别:毛细淋巴管的起始端为盲端。 (2)脾、扁桃体都能产生白细胞,具有造血功能。

二、淋巴的形成

组织液是由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物质,如水、葡萄糖、无机盐等,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细胞间隙而形成的。组织液与血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一些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还有一些组织液则渗透到毛细淋巴管里,形成淋巴,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血液

渗透

渗透??→

←组织液?

?渗透

注意:

根据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的关系可知血浆除含蛋白质外,其余成分与组织液基本相同,淋巴的成分与组织液的成分基本一致。

三、淋巴循环

1.淋巴循环途径

淋巴从毛细淋巴管?→?

各级淋巴管?→?总淋巴管?→?左、右锁骨下的静脉,其特点是单向运行 2.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关系

总淋巴管 静脉 心脏

血液循环

淋巴管 淋巴循环 毛细血管 动脉

毛细淋巴管 组织液 组织细胞

注意:

淋巴循环中的淋巴最后汇入到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之中,可见淋巴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的辅助部分,它同血液循环共同组成人体循环系统。

四、淋巴循环的意义

1.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平衡

2.将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和由小肠绒毛吸收的大部分脂肪成分运回血液。

3.具有防御保护作用。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营养物质

学习目标

1.食物中营养物质和各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2.食物的热价

人体形态学—简答题重点(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医学检验 大一上学期)

上皮组织 分类: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特点:1.细胞多,间质少 2.上皮细胞呈极性分布 3.上皮组织内大多无血管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子宫韧带 脑脊液循环 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状矢窦颈内静脉 第四脑室外侧孔

眼的结构耳的结构 角膜耳廓 外膜外耳外耳道 巩膜鼓膜 虹膜鼓室 眼球壁中膜睫状体耳中耳咽鼓管 脉络膜乳突小房和乳突窦 眼球内膜:视神经骨半规管 房水骨迷路前庭 眼内容物晶状体内耳耳蜗 玻璃体膜半规管 膜迷路椭圆囊和球囊 蜗管 尿液的形成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手背静脉网打针流经那些血管到达阑尾 头静脉或贵要静脉 -- 肱静脉 -- 腋静脉 -- 锁骨下静脉 -- 头臂静脉 -- 上腔静脉 -- 右心房 -- 右心室 -- 肺动脉 -- 肺毛细血管网 -- 肺静脉 -- 左心房 -- 左心室 -- 升主动脉 -- 主动脉弓 -- 胸主动脉 -- 腹主动脉 -- 肠系膜上动脉 -- 回结肠动脉 -- 阑尾动脉 -- 阑尾毛细血管 -- 阑尾病变部位 手背静脉网打针流经那些血管到达肝脏 头静脉或贵要静脉 -- 肱静脉 -- 腋静脉 -- 锁骨下静脉 -- 头臂静脉 -- 上腔静脉 -- 右心房 -- 右心室 -- 肺动脉 -- 肺毛细血管网 -- 肺静脉 -- 左心房 -- 左心室 -- 升主动脉 -- 主动脉弓 -- 胸主动脉 -- 腹主动脉 -- 腹腔干 -- 肝总动脉 -- 肝固有动脉 -- 肝左右支 -- 肝左右叶 口服药物流经那些血管到达阑尾 胃肠吸收 -- 肠系膜上静脉 -- 门静脉 -- 经下腔静脉回心脏 --右心房 -- 右心室 -- 肺动脉 -- 肺内毛细血管-- 肺静脉 -- 左心房 -- 左心室 -- 胸主动脉 -- 腹主动脉 -- 肠系膜上动脉 -- 回结肠动脉 -- 阑尾动脉 -- 阑尾毛细血管 -- 阑尾病变部位 口服药物流经那些血管到达阑尾肝脏 胃肠吸收 -- 肠系膜上静脉 -- 门静脉 -- 经下腔静脉回心脏 --右心房 -- 右心室 -- 肺动脉 -- 肺内毛细血管-- 肺静脉 -- 左心房 -- 左心室 -- 胸主动脉 -- 腹主动脉 --腹腔干 -- 肝总动脉 -- 肝固有动脉 -- 肝左右支 -- 肝左右叶 肝硬化病人会出现呕血和便血症状 胃底直肠静脉曲张,此处的血管处于脆弱状态,当突然压力增大时,如恶心呕吐等,此处的静脉容易破裂出血,从上消化道流出导致呕血,从下消化道流出导致便血 鼻窦炎 由于鼻腔黏膜与鼻窦粘膜在各鼻窦窦口处相互延续,故鼻腔黏膜的炎症常可蔓延到鼻窦,引起鼻窦炎 肺循环:静脉血从右心室→肺动脉干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动脉血经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动脉血从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简答题,选择

简答题(5分×3=15分) 1、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2、肺牵张反射 3、肾脏在内环境相对恒定中的作用 4、红细胞的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 5、消化道平滑肌除有肌肉组织的共性外,又有哪些特点? 6、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7、心血管系统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 8、小肠运动及其生理意义。 9、肾血流量的调节 10、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11、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及其途径 12、胆汁的分泌与作用 13、血液对O2的运输 14、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及其机理 15、肝脏的功能 16、血液对O2的运输 17、各呼吸中枢及其相互关系 18、肾上腺髓质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19、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20、红细胞在气体运输中的作用 21、肾上腺髓质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22、全身血管分布的主要规律 23、垂体各部分生理作用 24、胎盘及其主要功能 25、血浆的理化特性与生理作用 26、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 27、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28、血液凝固及其主要步骤 29、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30、排泄及其途径 31、气体交换及其影响因素 32、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33、哪些激素与生长有关?各起何作用? 34、内环境相对恒定的生理意义 35、消化管的结构特点 36、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选择题(1分×15=15分) 1.哺乳动物心脏迷走神经的作用是 A减慢心率,减慢传导,延长不应期,减弱收缩力 B减慢心率,减慢传导,缩短不应期,减弱收缩力 C减慢心率,加速传导,缩短不应期,减弱收缩力

D增加心率,加速传导,缩短不应期,增强收缩力 E增加心率,加速传导,延长不应期,减弱收缩力 2.构成肺通气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是 A肺泡表面张力 B粘滞阻力 C气道阻力 D惯性阻力 E肺弹性纤维回缩力 3.血液的氧含量主要决定于 A 氧分压 B CO2分压 C pH值 D 血红蛋白 E 2,3-DPG蛋白含量 4.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 A胆盐 B胆固醇 C胆色素 D脂肪酸 E水和无机盐 5.食物的热价是指 A一克食物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B食物消耗一升氧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C食物在氧中燃烧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D一克食物消耗一升氧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E一克食物在一升氧中燃烧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6.肾脏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A释放肾素 B分泌醛固酮 C释放抗利尿激素 D排泄钠、氯离子 E浓缩与稀释尿液 7.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敏感因素是 A循环血量减少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痛刺激 E寒冷刺激 8.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 B Ca2+由膜外进入突角前膜内 C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相结合D突触后膜对K+通透性增高 E后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1.人体解剖生理学: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功能的一门科学。 2.研究方法: a.解剖学: i.尸体研究——新鲜尸体采用冰冻处理,固定尸体采用福尔马林固定。方法包括剖查 法、腐蚀法、透明法、冰冻切片法。 ii.活体研究:X射线检查法、活体测量法、仪器探测法 iii.动物实验:可以观察形态结构变化的过程,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iv.显微解剖学方法:光镜技术、电镜技术 b.生理学:多采用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实验、慢性实验 i.动物急性实验:离体器官、组织实验法、在体解剖实验 ii.动物慢性实验: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在保持比较自然的外界环境情况下进行实验。分为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整体水平。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a.新陈代谢:指有生命物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b.生殖和生长发育:生殖是有机体产生下一代以延续种族的过程;生长是形态的生长,机体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使细胞繁殖增大、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各组织、器官的大小、长短及重量的增加。发育指性机能的成熟,一个新的个体要经过一系列转变过程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 c.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兴奋条件:一定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变化率) d.适应性:活的有机体对其生存的环境具有适应能力,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对的功能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e.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i.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反射活动完成。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ii.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行调解。激素有选择性作用,也有的有弥散性。 iii.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一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发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不依赖于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称为自身调节。 iv.(三种调节的特点: ) f.稳态的反馈调节:反馈指生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或结果,反过来影响这一过程的发展速度;负反馈指调节的结果反过来使调节的终产物或结果降低;正反馈指调节的结果反过来使调节的进程加速或加强。 第一章: 1.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膜的功能:P9-10图 a.运输作用: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 二、名词解释 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3.发育:发育是个体在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是身体认知,情绪,运动等各种功能有机的统一并伴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质的改变。 4.成熟: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的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三)简答题 生长发育的分期: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 ⑧成人期 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 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 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 第二章胎儿期 (二)名词解释 1.胎儿期: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约280天。 2.胎动: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三)简答题 胎儿期认知发育:①视觉的发育②听觉的发育③味、嗅、触觉的发育④记忆力⑤言语⑥学习的可能性 第三章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二)名词解释 1.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10.立直反射: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正常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多于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 12.平衡反应: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三)简答题 原始反射发育顺序(看课本14个) 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4.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人体形态学复习资料资料

一、名词解释 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两足跟、足尖靠拢,足尖向前,两上肢垂于身体两侧,手掌向前 二、填空 1、解剖学上常用的切面有矢状面、冠状面、横切面三种。 2、以器官本身为准,沿其长轴所作的切面为纵切面,与长轴垂直的切面为横切面。 3、轴分为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三种。 (1) 一、名词解释 胸骨角 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其、两侧与第2肋相连,是临床上计数肋和肋间隙的重要标志。 椎间盘 位于相邻的椎体之间(第1、第2颈椎除外),由周围的纤维(软骨)环和中央的髓核组成,将相邻的椎体紧密相连) 二、填空 1、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 2、根据骨的外形,可将骨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3、椎体和椎弓围成的孔为椎孔;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的孔为椎间孔。 4、从上向下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组成。 5、脑颅骨共8块,包括成对的顶骨和颞骨;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 6、不成对的面颅骨有下颌骨、犁骨和舌骨。 7、鼻旁窦有4对,上鼻道有筛窦后组的开口,中鼻道有筛窦前组、筛窦中组、上颌窦和额窦的开口,开口于蝶筛隐窝的是蝶窦。 8、鼻旁窦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9、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10、椎间盘是由纤维环和髓核两部分构成。 11、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共有11对。 12、最大的闭合最晚的颅囟是前囟。 13、运动系统的肌为骨骼肌,根据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阔(扁)肌和轮匝肌。 14、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 15、膈肌有三个裂孔,即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和腔静脉孔;分别有主动脉与胸导管;食管迷走神经前干、后干和下腔静脉通过。 16、股四头肌有四个头,即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直肌和股中间肌。 17、小腿三头肌是由骨骼(间)肌和蚓状肌合成。 三、单项选择题 1、椎骨属于( D ) A、长骨 B、短骨 C、扁骨 D、不规则骨 2、老年人易发生骨折的原因是( B ) A、有机质含量多 B、无机质含量多 C、骨松质较多 D、无机质有机质均少 3、开口位置高于窦底的鼻旁窦是( A ) A、上颔窦 B、筛窦 C、额窦 D、蝶窦

人体解剖生理学 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生理学研究得基本范畴 一、机体得内环境与稳态 1、细胞直接生存得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得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得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得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得调节 生理功能得调节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得基本过程就是反射。 反射就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得变化(刺激)所作出得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得结构基础就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5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 三、体内得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 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得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得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 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得结果就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得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 第三章 第一节细胞膜得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均匀分布) 被动转运就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得跨细胞膜得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就是达到膜两侧物质得浓度或电位得平衡。 (一)、单纯扩散 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得非极性分子。如O 2、N2、CO2、乙醇、尿素以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得帮助。 推动物质转运得力量就是物质得浓度梯度。 物质转运得方向就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 转运得结果就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得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扩散。(膜蛋白介导) 一些单纯扩散不能实现得非脂溶性得较大得分子或带电离子得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得帮助。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得物质跨膜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1、经载体得异化扩散。(离子,分子,选择性高) 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得一类具有特殊得物质转运功能得蛋白质。 物质:葡萄糖与氨基酸。 特征:饱与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得异化扩散。(速度快,被动) 特征:离子选择性 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与机械门控通道。 二、主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更不均匀) 主动转运就是通过细胞得耗能或称,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得跨膜转运。 (一)、原发主动转运

人体发育学重点课稿

人体发育学 第一章 1.人体发育学: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是一门新的学科,是研究人体发生、 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2.生长: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 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发育,重点涉及儿童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 3.格赛尔成熟理论:①适应性行为②大肌群运动行为③小集群运动行为④言语行为⑤个体 和社会行为 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方面:①本我②自我③超我 5.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性器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6.学习理论代表人物:①华生——行为主义②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③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7.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 ④形式运算阶段 8.正常小儿囟门闭合时间:约半数在1~1.5岁闭合,最晚闭合时间不超过2岁。 9.囟门早闭多见于小头畸形,囟门晚闭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也偶见于生长过 速的婴儿。 10.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 复杂的规律。 11.婴儿出生时的平均头围:32~34cm。 12.较小的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13.判定骨龄的方法主要有图谱法和计分法 14.大多数婴儿在6~7个月时开始出牙。 15.生殖系统发育分为:胚胎期性分化;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生长。 16.生殖系统发育主要特征:①Y染色体短臂决定胚胎期性分化的基因性别②从出生到青春 期生殖系统处于静止状态③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性器官迅速增长,出现第二性征 17.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 18.脑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易于受环 境的影响。 视觉发育出生后半年内 语言学习5~6岁之前 19.脑的可塑性:经验可改变脑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 20.脑性瘫痪: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 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1.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体重:3.20~3.30kg,一般男婴比女婴重100g。 22.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身长:50cm。 23.影响生长发育的两个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2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任性和学习困难为特征。

人体形态学自测题部分答案

人体形态学自测题答案(部分) 5.头颈、躯干、四肢主要的肌性标志有哪些? 一、头颈部 1、咬肌:当牙咬紧时,在下颌角的前上方,颧弓下方可摸到坚硬的条状隆起。 2、颞肌:当牙咬紧时,在颞窝,于颧弓上方可摸到坚硬的隆起。 3、胸锁乳突肌:当面部转向外侧时,可明显看到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呈长条状的隆起。 二、躯干部 1、斜方肌:在项部和背上部,可见斜方肌的外上缘的轮廓。 2、背阔肌:在背下部可见此肌的轮廓,它的外下缘参与形成腋后壁。 3、竖脊肌:脊柱两旁的纵形肌性隆起。 4、胸大肌:其下缘构成腋前壁。 5、腹直肌:腹前正中线两侧的纵形隆起,肌肉发达者可见脐以上有三条横沟,即为腹直肌的腱划。 三、上肢 1、三角肌:在肩部形成园隆的外形,其止点在臂外侧中部呈现一小凹。 2、肱二头肌:当屈肘握拳时,此肌收缩可明显在臂前面见到膨隆的肌腹。 在肘窝中央,当屈肘时可明显模到此肌的肌腱。 3、肱三头肌:在臂的后面,三角肌后缘的下方可见到肢三头肌长头。

4、掌长肌腱:当手握拳、屈腕并使外展时,在腕掌面的中份、腕横纹的上方,可明显见此肌的肌腱。 5、桡侧腕屈肌腱:同上述掌长肌的动作,在掌长肌腱的桡侧,可见此肌的肌腱。 6、鼻烟窝:在腕背侧面,当拇指伸直外展时,自桡侧向尺侧可见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腱。在后二肌腹之间有深的凹隆,称鼻烟窝。 7、指伸肌腱:在手背,伸直手指,可见此肌至2~5指的肌腱。 四、下肢 1、股四头肌:在大腿前方,股直肌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所组成的夹角内。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在大腿前面的下部,分别位于股直肌的内、外侧。 2、臀大肌:在臀部形成圆隆外形。 3、股二头肌:在腘窝的外上界,可摸到它的肌腱止于腓骨头。 14、半腱肌、半膜肌:在腘窝的内上界,可摸到它们的肌腱止于胫骨。 5、胟长伸肌:当用力伸胟趾时,在踝关节前方和足背可摸到此肌的肌腱。 6、胫骨前肌:在踝关节的前方,长伸肌腱的内侧可摸到此肌的肌腱。 7、趾长伸肌:当背屈时,在踝关节前方,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可摸到此肌的肌腱。在伸趾时,在足背可清晰见到至各趾的肌腱。 8、小腿三头肌:在小腿后面,可明显见到该肌膨隆的肌腹,并向下形成粗索状的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9、髌韧带:髌骨下缘至胫骨粗隆之间。 10、跟腱:踝关节后方。 6.某小孩误吞一枚小玻璃球,后见从粪便中排出,请描述玻璃球所经过的器官。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二

实验题目:骨骼肌生理姓名:王超杰 合作者: 唐用 组别:第一组 日期:5月8日 室温:24.5℃

【实验目的】: 确定肌肉收缩的 A、阈水平、最大收缩和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 B、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和舒张期 C、刺激频率与收缩之间的关系 【实验方法】: 1、双毁髓法处死蟾蜍,剥离神经干保留腓肠肌和膝关节。结扎,保持湿润。将标本放入标 本盒内,连接张力换能器。在试验过程中注意标本休息,连接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2、选择菜单栏刺激强度对骨骼肌的收缩的影响,更改相应数据,测量肌肉收缩的阈水平、 最大收缩和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 1)连接通道一,检查神经的活性,测试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2)开始记录,可适当调零,开始刺激 3)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 4)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和其对应的最小刺激强度,记录下收 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3、测量肌肉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和舒张期 1)展开上一实验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测量三个时期 2)复至少三次 3)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4、测量刺激频率与收缩之间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 和4,保留通道1 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号和肌 肉动作电位信号。示波状态下修改参数设置:采集频率20kHz;通道1:通道模式为 张力,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度7.5g (可根据收缩幅度合理选择),放大器时间常数 设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通道2:通道模式为生物电,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 度2mv,放大器时间常数0.001s,滤波频率1kHz。刺激模式为串单单刺激,波宽1ms, 延时20ms,选择一定的刺激脉冲个数(10-60 个,避免让肌肉受到过多的刺激)和刺激 强度(阈上刺激强度即可,不必达到最大刺逐渐减小刺激间隔,直到第二个CAP开始 减小,进入相对不应期 2)开始记录,开始刺激 3)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确定肌肉收缩的最小融合频率,观察肌肉动作电位 与收缩的关系,测量并记录不同频率引起肌肉收缩的幅度 【实验结果与讨论】:见附图一:Physiology Lab #4 Skeletal Muscle Physiology 实验A:测量肌肉收缩的阈水平、最大收缩和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生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 5 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三、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 第三章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均匀分布)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一)、单纯扩散 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如O 2、N2、CO2 、乙醇、尿素以 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物质转运的方向 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 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扩散。(膜蛋白介导)一些单纯扩散不能实现的非脂溶性的较大的分子或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1、经载体的异化扩散。(离子,分子,选择性高)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殊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 特征: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异化扩散。(速度快,被动) 特征:离子选择性 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二、主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更不均匀)主动转运是通过细胞的耗能或称,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一)、原发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泵蛋白,直接水解ATP提 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的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钠钾泵。(外Na+内K+) 每分解一份子的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人体形态学概论学期末总复习

人体形态学概论学期末总复习 一.名词概念 1.胸骨角:胸骨柄成上宽下窄的四边形,上缘的中份为颈静脉切迹,其两侧为锁切迹,与 锁骨相关节.柄和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胸骨角侧 方恰与第二肋相连结,因此胸骨角可作为胸前部计数肋的标志. (p35) 2.翼点:颞窝底(内侧壁)的前下方骨质较薄,最弱处在额、顶、颞、蝶四骨的会合处,常 构成”H”形的缝,称为翼区(翼点),其内面紧邻脑膜中的动脉前支.(p39) 3.半月板:半月板是垫在股骨内、外侧髁与胫骨内、外侧髁关节面之间的两块半月 形纤维软骨板,分别称内、外侧半月板。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前端 窄后份宽;周缘与关节囊及胫侧副韧带紧密相连。外侧半月板较小,近似“o” 形,周缘亦与关节囊相连。半月板是关节面更为相适,也能缓冲压力,吸收 震荡,其弹性垫的作用。(p48、49) 4.咽峡:咽峡由腭垂、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它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P61 5.肝门:肝的脏面上有一近似“H”形的沟。右侧纵沟前部为胆囊窝,容纳胆囊。 右侧纵沟后部为腔静脉沟,有下腔静脉通过。左侧纵沟前部有肝圆韧带,左侧 纵沟后部有静脉韧带.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管,神经和淋巴 管出入肝的部位.P70 6.肺门:肺的内侧面(纵隔面)中央为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 及神经等出入。P78 7.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称。其前界为胸骨,后 界为脊柱胸段,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两侧是纵隔胸膜。P81 8.膀胱三角:在膀胱低的内面有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 口之间,称膀胱三角,此区黏膜与基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 膀胱处于空虚或充盈时,黏膜都保持平滑状态。该趋势膀胱结核与肿瘤的好 发部位。)p88 9.肾门:肾前面较凸,朝向腹腔;后面平坦紧贴腹后壁;上端宽而薄,下端窄 而厚;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成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 肾盂出入之处。P82 10.二叶(尖)瓣:左心室入口为左房室口,口周附有左房室瓣(二尖瓣)亦与 左室内相应的乳头肌和腱索相连,构成二尖瓣复合体。P110 11.三叶(尖)瓣:右心室入口为右房室口,口周附有右房室瓣(三尖瓣)。P110 12.颈动脉窦:颈动脉窦为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动脉壁内有压力感受器。 当血压升高时,窦壁扩张,刺激此处感受器,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减慢,末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连续使用单独的条件刺激而不采用非条件刺激进行强化,那么条件刺激会逐渐减弱,直至完全不出现的现象叫条件反射的消退 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对心血管活动所产生的调节作用。 血管紧张素的主要作用——升高血压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健康人及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对某些特定的组织起作用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生殖等机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局部组织或细胞不依赖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自身对刺激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支架,其中镶嵌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指一些小的脂溶性物质依靠分子运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的方式。 易化扩散:某些物质能够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下,通过消耗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受体:指细胞拥有的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的蛋白质大分子。 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PCD) 细胞保护:细胞对于各种有害因素的适应能力,称为细胞保护。 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或组织、细胞的兴奋,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生物电现象:一个活的细胞无论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是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其中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霍奇金学派的离子学说:生物电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对化学离子的严格选择性的通透性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极化:—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 去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的过程。 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逐步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 超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的状态。 超射:膜由原来的-70mv去极化到0 mv,进而变化到20~40mv,去极化超过0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终板电位:冲动传导到突触前终末时,在极短时间内,差不多同时有200-300个囊泡同时破裂,其中的Ach被释放,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结果导致终膜出现远较微终板电位大得多的去极化,这种去极化电位称为终板电位。 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有效刺激时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 兴奋—收缩耦联:把从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肌膜发生兴奋,与肌原纤维中的肌丝活动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基本电节律:有节律地反复进行的去极化和复极化活动叫基本电节律。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免费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两足并立,掌心、足尖向前,这种姿势称为解剖学姿势。 2.阈电位:是指去极化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Na离子的电压依从性,引起Na离子通道大量激活、开放,导致Na离子迅速大量内流而爆发动作电位。 3.去极化:在电解质溶液或电极中加入某种去极剂而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4.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5.胸骨角:位于胸骨上切迹下约5cm处。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 6.翼点: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7.界线:指由骶骨的岬及其两侧的骶骨翼、髂骨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连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 8.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9.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10.肝门:肝脏面正中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为肝门。 11.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 12.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13.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是静止条件下测得的每单位压力改变所产生的容积改变,是分析呼吸系统弹性阻力的静态指标。 14.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15.真肋:第1-7对肋前端与胸骨相接,称为真肋。 16.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 17.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18.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19.激素:由生物体特定细胞分泌的一类调节性物质。 20.红细胞渗透脆性:正常红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对水分渗入所引起的膨胀有一定的抵抗力。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抵抗力的大小,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21.心动周期:心脏舒张时内压降低,腔静脉血液回流入心,心脏收缩时内压升高,将血液泵到动脉。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22.窦性心律:窦房结每发生1次冲动,心脏就跳动1次,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律”。所以,心脏正常的跳动就应该是窦性心律。 23.中心静脉压: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的压力。 24.灰质:脑、脊髓内神经元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所以称为灰质。 25.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 26.胸内压:是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27.等渗溶液:实验观察,正常血浆渗透压约为280~320mmol/L。凡是和此渗透压近似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

人体发育学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 ●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 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全过 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 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 发育,重点涉及儿童的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 ●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 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包含各种欲望和冲动,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服从于“快乐原 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而来,代表人们在满足外部现实制约的同时,满足本我的基本 冲动的努力,是有意识的、理性的,按“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按“至善原则”行动,限制“自我”对“本我”的满足。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胎儿8周时即可出现,妊娠28~30 周是胎动最活跃的时期。明显的胎动有3种类型:①缓慢的蠕动或扭动,在妊娠3~4个月时最易察觉;②剧烈的踢脚或冲撞,从6个月起增加,直至分娩;③剧烈的痉挛动作。 ●胎教:即胎儿教育的简称,就是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 影响,根据胎儿各感觉机能发育的实际情况对胎儿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训练和教育,旨在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 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 ●平衡:在不同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主要包括保持体位,在随意运 动中调整姿势,对外来干扰做出安全有效反应。靠视觉、躯体感觉和前庭。 ●运动的协调性:在准确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互相配合,和谐地完成 动作。 ●痉挛:被动屈伸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阻力突然减弱,称为折刀现象,为锥体束损 害现象。 ●精细运动能力: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 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双手协调:是指同时使用双手操作物体的能力将物体从一只手中传递到另一只手中,同 时使用双手进行游戏 ●手眼协调:是指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触觉识别:是人类单凭用手触及物体无需用眼看就能识别物体的能力是手指的精细感觉●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即人们说出的话 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 ●言语链:是借用“链”的结构形式,形象地说明说话人的意思到达听话人、从而完成言 语交际任务的紧紧相扣的转换过程。包括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译码5个环节,包括三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总结

各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4个水平上的研究: (1)细胞和分子水平 (2)组织和器官水平 (3)系统水平 (4)整体水平 2.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1)神经调节 ①机制:由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其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即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②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 ①机制: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的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运输调节全身各处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其调节方式是激素. ②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 ①机制: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局部的细胞、组织、器官本身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②特点:作用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部,有利于维持机体细胞自稳态. 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 1.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简单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①主动运输: A.原发性主动转运: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 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 ②被动运输 A.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 B.经通道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3)胞吞和胞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细胞间通讯和信号传导的类型: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①cAMP-PKA途径 ②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 (2)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人体发育学知识总结.docx

名词解释: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 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发育,重点涉及儿童的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 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包含各种欲望和冲动,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服从于“快乐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而来,代表人们在满足外部现实制约的同时,满足本我的基本冲动的努力,是有意识的、理性的,按“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按“至善原则”行动,限制“自我”对“本我”的满足。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胎儿8周时即可出现,妊娠28?30周是胎动最活跃的时期。明显的胎动有3种类型:①缓慢的蠕动或扭动,在妊娠3?4个月时最易察觉;②剧烈的踢脚或冲撞,从6个月起增加,直至分娩;③剧烈的痉挛动 作。 胎教:即胎儿教育的简称,就是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根据胎儿各感觉机能发育的实际情况对胎儿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训练和教育,旨在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 平衡:在不同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主要包括保持体位,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对外来干扰做出安全有效反应。靠视觉、躯体感觉和前庭。 运动的协调性:在准确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互相配合,和谐地完成动作。 痉挛:被动屈伸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阻力突然减弱,称为折刀现象,为锥体束损害现象。 精细运动能力: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双手协调:是指同时使用双手操作物体的能力将物体从一只手中传递到另一只手中,同时使用双手进行游戏 手眼协调:是指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触觉识别:是人类单凭用手触及物体无需用眼看就能识别物体的能力是手指的精细感觉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即人们说出的话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 言语链:是借用“链”的结构形式,形象地说明说话人的意思到达听话人、从而完成言语交际任务的紧紧相扣的转换过程。包括编码-发送-传递- 接收- 译码5个环节,包括三个不同的平面语言学平面、生理学平面、物理学(声学)平面感觉:是一定的物质运动作用于感觉器官并经过外界或身体内部的神经通路传入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知觉:是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动觉等协同活动的结果,是人对客观物体的多种感觉的综合。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 4 个基本过程。 同化:将自身行为或思考方法构成图式,并能够理解和适应图式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