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临沂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临沂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临沂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临沂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临沂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徐芹磊

地理系地理科学班

摘要: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临沂市2010年的生态足迹,主要包括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两部分进行计算,评价研究了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临沂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98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04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369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2倍。临沂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是全国人均生态足迹(1.5hm2)的1.33倍,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又低于全国人均水平(0.700hm),这反映出生态足迹需求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影响了该市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临沂市

引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针对可持续发展

能力评价中指标体系过于庞杂、指标量纲的统一化和权重的确定主观性较强等缺陷,把利用生态足迹概念建立的计算模型引入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和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生态足迹概念及其计算模型,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者Rees等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Wackernagel等进一步完善的一种直观的、较易操作的度量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程度的方法[1]。该方法以其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形象明了的概念框架,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开始流行。笔者在对该模型方法及相关内容介绍的基础上,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对市域尺度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旨在研究其生态承载阈值,定量测度其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为确定临沂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制定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等提供依据。

1 生态足迹概念及计算模型

1.1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生态足迹是指具有一定生产能力且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

生产性土地面积。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可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6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生态足迹的计算[2]是以生态生产性土地为基础,将生态资源的消费折算成具有一定生产力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它的计算基于以下2个简单的事实:①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能源以及其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②这些资源、能源和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能折算成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因此,任何一个已知人口区域的生态足迹就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能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计算公式如下[2]:

EF=N?ef

ef=rΣ(aai)=rΣ(ci/pi)ji

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j 为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ci为第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第i种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rj为均衡因子。因为6类生态生产性用地类型,即:化石能源土地、可耕地、林地、草场、建筑用地和水域的生物生产

能力差异很大,为了加总计算生态足迹,让其转化为一个可比较的标准,引入均衡因子进行处理,即在每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前乘上一个均衡因子。

即:rk=dkD

式中,rk为均衡因子(k=1,2,3,…,6);dk为全球第k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D为全球所有各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该研究采用的均衡因子分别为:可耕地、建筑用地为2.800,林地、化石能源土地为1.100,草场为0.500,水域为0.200[3]。

1.2 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

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不仅单位面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等之间的生态生产能力差异很大,而且单位面积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生态生产力也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实际面积是不能进行直接对比的,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面积进行标准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所代表的局地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的差异可用“产量因子”表示。某个国家或地区某类土地的产量因子是其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计算公式:

EC=N?=N?Σajyj (j=1,2,3,…,6)ecrj

式中,EC为总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同时出于谨慎性考虑,按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所建议的,应该留出12%的生物生产面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4],因此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扣除了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5],即用所得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减去12%的ec值就得到实际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值。

1.3 生态可持续判断依据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与其生态承载力进行比

较,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处于可持续状态。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区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则出现生态盈余,可持续发展状态良好,具体到城市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时,应该注意到,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城市与外界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城市需要不断地从其他地方摄入大量的物质、能量,惟有如此才能维持城市人口的现有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城市的生态足迹一般都远远大于城市的生态承载力,那么,简单地通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通过对各地区、城市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做横向比较,可以反映其所受压力程度,为地区、城市的生态规划、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 临沂市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东部连接日照,地近黄海,西接枣庄、济宁、泰安,北靠淄博、潍坊,南与江苏省连云港市相接。地跨东经117度25秒─119度12秒,北纬34度23秒─36度12秒,南北最大长距22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161公里,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市,总人口1069万人。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模型,对临沂市2010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临沂市生态足迹计算主要由2部分组成:生物资源的消费和能源的消费。同时,在生物资源的消费量、能源的消费量的足迹计算中,由于该统计年鉴未能提供以上2类资源的贸易量,因此直接采用人均生物资源消费量而忽视了生物资源贸易调整。

2.1 生物资源消费生物资源消费部分包括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水果和木

材等消费项目。在生物资源生产面积折算中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年计算的有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作为标准[3](采用这一公共标准主要是使计算结果可以进行国与国、地区和地区之间的比较)。采用的计算方法如下[4]:

EFi=N?i(Pi+Ii-Ei)/pi∑r

表1 临沂市生态足迹计算中资源帐户

式中:i为所消费的商品与投入的类型;P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产量;Ii、i为第i种消费的年进口量和出口量;ri为E第i种生物资源的均衡因子;pi为第i种消费商品的世界平均生产能力。EFi除以人口数即得人均足迹。计算结果见表1。

2.2 能源消费能源消费部分根据资料计算原煤、焦炭、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

和电力6种能源的足迹,消费数量数据(来自《临沂统计年鉴》2005),计算时将能源消费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能源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6],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能源土地面积[7]。其计算公式为[3]:ef=(能源消费量?折算系数)/(全球平均能源足迹?)。计算结果见表2。人口

表2临沂市生态足迹计算中能源帐户

2.3 结果与分析全市土地总面积1720166.53公顷(25802498.0亩)。农用地面积

1218921.85公顷(18283827.8)亩,占土地总总面积的70.9%,其中耕地面积857219.73公顷(12858296.0亩),园地面积131427.33公顷(1971410.0亩),林地面积187610.40公顷(2364156.0亩),牧草地347.20公顷(5208.0亩),主要分布于沂南县、平邑县山地丘岭地带;水面72317.19公顷(1084757.9亩)。这就是2010年临沂市能够供给的生物生产面积。对人均拥有的各类生物生产面积乘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就可以转化为按世界平均生态空间计算的临沂市2010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其中产量因子是依据Wacker2nagel等对中国生态足迹计算时的取值[3]。对临沂市2010年各种生物资源生物生产面积类型进行汇总,由表3显示,临沂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988hm,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04hm,减去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0.084hm),则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19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1.369hm2。

3 临沂市生态可持续问题分析及对策

3.1 生态可持续问题分析由以上计算可得,2010年临沂人均生态足迹赤字是人

均生态承载力的2.2倍,假如不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1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仍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8倍。生产性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超出了自然界能够更新的速度,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承载力中耕地占总生态供给的78.8%,反映出该市生态足迹供给严重依赖于耕地。临沂生态足迹赤字的存在,主要因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的。主要表现为:①耕地面积不足,人均生态足迹为0.628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88hm2;②草地、林地面积少,林木质量差,草地和林地生态需求面积分别为0.290和0.015hm2,而可提供的生态承载力都只有0.006hm2;③化石能源用地量大,其使用加强了对林地资源的需求,因而要注重植树种草,增加绿化面积。以2010年的人口来计算,临沂市2010年总的生态足迹赤字为641.81万hm,相当于自身面积的8.6倍,这同Rees等对世界上其他城市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几乎所有的城市的生态足迹都比自身的生态承载力和行政面积大得多,对其比值进行比较,可以反映某一地区(城市)的生态压力。表4是临沂市与不同国家、地区和城市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比较。

表3临沂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表4临沂市与全球其他地区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①临沂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与全国人均生态足迹1.500hm相比,是全国人均生态足迹的1.33倍,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又低于全国人均(0.700hm)水平。②临沂市人均生态赤字1.369hm,高于全国水平0.800hm,也高于全球水平0.400hm,是全球人均生态赤字的3.42倍,说明该市发展过程中需要从外界输入生态足迹。③为了直观地反映区域生物生产面积的利用效率,以1hm2所能产生的G产值来揭示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益。1hm2的DPG产值的生态足迹越大,区域生物生产面积的产出率越DP高,反之越低。临沂市2010年1hm2G产值7551元人DP民币,远远低于全球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说明临沂市的资源利用率很低,仍处于高消费、低效益以损失自然生态为代价的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④将生态足迹与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压力,从表4可以看出临沂市的生态压力(3.2)大于全球(1.2)和全国(2.1)。另外,参考有关的评价分析方法和徐中民等[11]计算的中国1999年31个省市的生态足迹,采用相对指标法,将中国的生态赤字/盈余(ED)划分为5个等级,即可持续(ED≥0.414)、弱可持续(0≤ED<0.414)、弱不可持续(-0.995≤ED<0)、不可持续(-1.99

3.2 对策分析基于以上分析,临沂市的资源利用率很低,处于高消费、低效益的一

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首先,应提高该地区生态承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提高单位面积自然系统的产出率,加强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海域等的保护和管理,可持续利用现有的资源;②防止耕地质量退化,控制化石能源用地规模,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此外加强建设林地资源并合理使用,防止乱砍乱伐林木、毁林开荒等行为;③积极开发利用临

沂市丰富的海洋资源。其次,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足迹的需求,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消费体系。再者,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与单位土地人口承载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的服务业,减少对土地直接生产力的依赖性。此外,应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旅游资源,依赖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优越性,搞好软环境建设,以提高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结语

由上述对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介绍,以及对临沂市2010年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可以看出:①生态足迹方法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涉及系统性、公平性和发展的一个综合指标;②该方法的计算结果只能反映经济决策对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只注意了经济产品和社会服务能的耗费,而未注意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能的耗费,而且在考虑资源的消费时,只注意了资源的直接消费而未考虑间接消费,同时也忽略了资源开发利用中其他的重要影响因素;③生态足迹方法并没有设计成一个预测模型,是一种基于现状静态数据的分析方法,其计算结果不能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所得结论具有瞬时性。

参考文献

[1 ] 薛国珍 ,潘俊刚 ,王尚义 ,等. 太原市 2003 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J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5 (2) :115 - 119.

[2] 徐中民 ,张志强 ,陈国栋 ,等. 中国 1999 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2) :280 - 285.

[3] HARDIP ,BARG ,HODGET ,et al.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ReviewS of current practice[ R]. 1997 :1 - 2 ,49 - 51.

[4] 徐中民 ,陈国栋 ,张志强. 生态足迹方法 :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 1995 年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 ]. 生态学报 ,2001 ,21 (9) :1484 - 1493.

[5] HABER H ,ERB K. H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s for longLow periods of time :the case of Austria ,1926~1995 [J ]. 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1 ,38 (1) :25 - 45.

[6] WACKENAGE M ,ONISTO L ,BELLLO P ,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 ]. Ecol Eeconom ,1999 ,29 :375 - 390.

[7] 邱大雄. 能源规划与系统分析[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45 -48.

[8] 孙凡 ,孟令彬. 重庆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量研究[J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 (7) :1370 - 1374.

[9] 张培刚 ,王金花 ,戴军. 临沂市区 2003 年生态足迹分析[J ].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5 ,21 (3) :46 - 49.

[10] WWF. 2010 Living Planet Report [ EB/ OL ]. [20102102110 ]. http :/ / www. chinainfo. gov. cn/ 200503.

[11] 徐中民 ,陈东景 ,张志强 ,等. 中国 1999 年生态足迹分析[J ]. 土壤学报 ,2002 ,39 (3) :441 - 445.

[12] 斯蔼 ,汤洁 ,王娟 ,等.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可持续性度量研究[J ]. 经济地理 ,2005 ,25 (6) :757 - 760.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是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市场地位的提高,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完善内部各要素系统,并兼顾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目标,可持续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发展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的目的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各利益相关者都至关重要: 1.股东:衡量企业创造股东价值的程度,为采取下一步战略行动提供依据。 2.潜在投资者:评价企业的成长性,选择合适目标,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经营者:发现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采取正确的经营策略和财务策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债权人:判断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三、分析内容 1.分析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分析企业负债变化的趋势 3.正确预测企业未来发展速度和企业对策 4.分析企业的资源情况 页脚内容1

页脚内容2 四、影响因素 1.营业收入:只有营业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为企业不断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2.资产规模:资产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是取得收入的保证。 3.净利润:净利润的增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形成留存收益,保证扩大再生产,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 4.财务杠杆系数:适度的利用财务杠杆,满足发展所需资金。 5.股利分配:选择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即重视股东需求,有留存部分进行累积,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五、指标分析 一、股东权益增长率分析 股东权益增长率是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与股东权益期初余额之比,也叫做资本积累率。 1.计算公式 %100-?= 期初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增长率

DPSIR模型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及效应评价中的应用资料

D P S I R模型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及效应评价中的应用

DPSIR模型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及效应评价中的应用 DPSIR 模型是一种在环境系统中广泛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它是作为衡量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指标体系而开发出来的,它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待人和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它将表征一个自然系统的评价指标分成驱动力(Driving 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s)五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分为若干个指标,以及一些环境状态对社会的反馈和人类改善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一、DPSIR模型的概念和框架 在PSR和DSR模型的基础上欧洲环境署EEA(European Enivorment Agency)反展了DPSIR概念框架。在DPSIR框架中,“驱动力”是指造成生态环境变化的潜在的原因;“压力”是指人类活动对其紧邻的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生态环境的直接作用的因子;“状态”是指生态环境在上述压力下所处的状况;“影响”是指系统所处的状态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响应”为人类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对策和制定的的积极政策。已有的研究表明,DPSIR模型强调经济运作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之间的联系,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灵活性等特点,能揭示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因果关系并并有效整合资源、发展、环境与人类健康。DOSIR枢架结构消晰、简单明了,为生态建设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二、生态建设环境效应评价内容 (1)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必须用效益预测采确定规划是否可行,在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时,也要进行效益分析。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反映了水土保持的四重效益,即: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念效益。 (2)生态安全评价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您化.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今的一个主要内容。生态安全是生态经济学、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和关注的 热点,目前关丁失态安全概念基本上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而言之为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人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反思,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这些现实问题是:第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用来学习,其目的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好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后一个阶段从事工作,并且工作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和表达自身价值的手段。如此以来,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就局限在了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二个阶段就很少发展或没有发展甚至是倒退了。第二,有些人把人的发展仅仅定位于对外在功

利目标的追求上,一味只求物质享受,就会使人异化为动物或工具,就会使人个性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第三,有些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后续的发展为代价的,以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的,他们尽管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和较快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却不是可持续的。第四,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发展”,把别人当成跳板,这些人的发展是以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消耗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损害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制约着大学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修养和政治文明程度,制约着一个人政治鉴别力的提高。各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修养,提高其政治鉴别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但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浪费、沉迷酒色等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不但思想受到侵蚀,有的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去刻意模仿,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对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为不利。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

生态足迹模型在多领域多层次的应用

生态足迹模型在多领域多层次的应用 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的概念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Rees和他的博士生Wack-ernagel于1992年在《我们的生态足迹———减轻人类对地球的冲击》中提出的,即“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人、城市或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物质和能量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1996年后,他们又从不同侧面对此概念进行了解释并提出将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用于衡量可持续发展,所谓的生态足迹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负荷”,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或消纳废弃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1]。 生态足迹通过引入均衡因子和产出因子实现各国各地区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可加性和可比性,以此作为度量区域可持续经济发展程度的方法简单明了,其概念一经提出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0年被引入中国。目前,国内外对生态足迹的研究还处于摸索、完善的阶段,其模型的局限性已遭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诸多研究者结合不同的数理方法以求更加精准的核算模型对不同层次的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其有意义的修正方法和模型也在迅速地发展和完善中[2]。

1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及修正 在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的实际运用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其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功能性,NathanFiala[3]、G.CornelisvanKooten[4]、HansOpschoor[5]、MichelleL.M.Graymore [6]等学者认为假设所有国家的能源用地供给都为零、没有用于吸收CO2的土地;未把区域的环境压力、自然系统提供资源、消纳废弃物的功能描述完全;未全面考虑区域的物质交换的开放程度而造成进口型和出口型地区边界定义的混乱;未考虑土地退化造成承载人类活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不断缩减等因素造成生态足迹模型在实际运用中的严重失真。MichelleL.M.Graymore[6]等学者通过评价指标矩阵评价各个可持续发展指标用于区域范围的有效性,结果指出生态足迹模型无法全面地评价区域可持续性、其累加运算不能清楚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各个环节,基于此的分析也很难深入到各个环节,认为生态足迹法更多起到的是警示、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对该模型的质疑和实际运用中,学者们衍生了一系列的生态足迹改进模型。 为了弥补生态足迹模型的瞬时性和非动态性,学者们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时间序列计算多年份的生态足迹将其转化为一种动态分析法,NickHanley等[7]学者利用7种不同指标对1980-1990年间的苏格兰地区做可持续性分析;荷兰学者Vuur-enoDoP等[8]分别选取1980年、1987年和1994年为研究时段,对贝宁、不丹、哥斯

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19, 9(2), 161-164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fc949772.html,/journal/sd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fc949772.html,/10.12677/sd.2019.92022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an Chu, Qian Su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Dianchi College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Mar. 20th, 2019; accepted: Apr. 9th, 2019; published: Apr. 16th, 2019 Abstract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human utilization of nature. By analyz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a region, we can judge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 is within the scope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hat is, ecological deficit or ecological surplu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Keywords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储雁,孙倩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收稿日期:2019年3月20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16日 摘要 生态足迹是一种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区域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判断出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即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生态足迹分析的特点。

生态适宜性评价

工业园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实例研究 ——以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例 黄丽华王亚男 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工业园区内部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中采用生态适宜度法进行评价,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自然、社会、环境三方面评价因子,建立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将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三类,据此提出调整建议,为工业园区用地布局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用地布局 一、前言 近年来随区域开发活动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作为规范区域开发活动,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特点具有较大差异,若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照搬相同的规划建设模式和强度,忽略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过度开发,将导致开发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通过对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优化园区规划的用地布局,避免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方法 (一)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生态适宜度评价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各类用地的生态要求,评价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原则,从而明确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寻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评价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目前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常用方法有地图叠置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 1.地图叠置法:是一种形象直观,可以将社会、环境等不同量纲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一种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缺点是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颜色表示适宜等级并进行重叠的方法相当繁琐,并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2.因子加权评分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基本原理与地图重叠法的原理相似。它克服了地图重叠法繁琐的照相制图过程,避免了对阴影辨别的技术困难,该方法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但是不论是地图重叠法还是加权求和法,从数学角度上讲,要求各个因子应该是独立的,而实际上许多因子是相互联泵、相互影响的。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专家们又发展了一种新方法,称为“生态因子组合法”。 3.生态因子组合法:生态因子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层次组合法首先用一组组合因子去判断土地的适宜度等级,然后,将这组因子看作一个单独的新因子与其他因子进行组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度,这种按一定层次组合的方法便是层次组合法。相反,则为非层次组合法。显然,非层次组合法适用于判断因子较少的情况,而当因子过多时,采用层次组合法要方便得多。但不管采用层次组合法还是非层次组合法,首先需要专家建立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组合因子和判断准则,这是运用生态因子组合法关键的一步,也是较为困难的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 生态生产性土地与全球生态标杆 “生态生产性土地”是生态足迹分析法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的统一度量基础。生态生产也称生物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生态生产是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原因。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能力由生态生产力(ecological productivity)衡量。生态生产力越大,说明某种自然资本的生命支持能力越强。 由于自然资本总是与一定的地球表面相联系,因此生态足迹分析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来代表自然资本。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ec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这种替换的一个可能好处是极大地简化了对自然资本的统计,并且各类土地之间总比各种繁杂的自然资本项目之间容易建立等价关系,从而方便于计算自然资本的总量。事实上,生态足迹分析法的所有指标都是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而定义的。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分为6大类: (1)化石能源地(fossil energy land) 生态足迹分析法强调资源的再生性。从理论上讲,为了保证自然资本总量不减少,我们应该储备一定量的土地来补偿因化石能源的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的量。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并没有作这样的保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是在直接消费着资本。 (2)可耕地(arable land) 从生态分析来看,可耕地是所有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它所能集聚的生物量是最多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好的可耕地,大约13.5亿hm2,都已处于耕种的状态;并且每年其中大约100万hm2的土地又因土质严重恶化而遭废耕。这意味着,今天世界上平均每个人所能得到的可耕地面积已不足0.25hm2了。 (3)牧草地(pasture) 即适用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全球目前大约有33.5亿hm2的牧草地,折合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论文生态足迹模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态安全分析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论文生态足迹模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态安全分析———以XX市为例摘要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可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利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以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评价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分别计算了流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并分析其生态安全。结果表明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且渐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呈现赤字,同时生态压力处于不安全状况,生态经济协调性差,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说明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考验,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承受力不相协调。对此,提出了有利于该区生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生态恢复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生态安全;XX 经济技术开发区 1引言 自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1987年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以来,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方法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1, 2]。在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等的共同努力下于1992年提出生态足迹模型[3]。该理论建立简明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来测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以反映区域的资源利用状况

是否在生态承载力的X围之内。这种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生态足迹模型不断发展,由单一时间尺度向连续时间序列拓展,由单一年份全球平均产量拓展为多种实际产量,从综合法转变为综合法与组分法并存[1, 2]。本文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利用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等对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足迹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经济技术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演变与生态足迹随时间变化关系,并提出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对策,以期改善环境,实现生态文明,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区概况 XX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XX省XX市马尾区,是全国首批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历史悠久的马尾港就在区内。它是全国目前唯一集国家级开发区(198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台商投资区(1989年5月)、科技园区(1991年3月)和保税区(1992年11月)于一体,享有诸多优惠政策的对外开放区域, 1996年8月还被确定为海峡两岸船舶直航试点口岸。在外资企业发展的同时内外资项目并重,致力于出口创汇的同时鼓励企业内销;致力于高新技术的发展;致力于构建台资向大陆转移的生产基地,成为XX省经济发展增长点,是海峡西岸一颗璀灿的明珠。 3计算方法 3.1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金融生态系统的评价模型构建

曾胜1,廖林1,2 (1.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都610031;2.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南宁530000) 摘要:文章通过采用空间系统分析方法,把金融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表达为一个集合即开放性、闭路循环性、根植性和可持续性;通过采用结构分析方法,提出了上述基本特征范畴的测量方程和评价模型。相对于以往文献的描述性方法和个案研究而言,本文从提出概念假说到推导立论和指标设计均体现了一种逻辑论证和系统分析的科学方法,从而保证了理论命题的准确性和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金融生态系统;系统分析;测量方程;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09)15-0007-03 金融生态系统的评价模型构建 0引言 “金融生态系统”这一全新概念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年11月“经济学50人论坛”所作的《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它是对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高度概括[1]。研究金融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了解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2],而且对于预测和管理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产的质量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提供了坚实的认识论基础[3]。徐小林以山东省三个城市为例,提出了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的三层指标体系[4]。李扬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金融运行所依托的基础设施、基本制度和外部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基本的法律、会计、清算制度、中介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当地的诚信文化及其区域政治、经济环境等[5]。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认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子体系[6]。黄国平认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评价过程和技术路线由三个层次构成,即金融系统现实表征分析,金融生态环境分析以及金融生态系统效率分析[7]。李昱姣认为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均可以从不同方面对金融主体的生存态势产生影响。这些子系统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政府的功能及分配制度等)、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服务环境、市场监管环境等[8]。 金融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范畴,必须在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界定(基本性状描述)的基础上才能验证其特征,并由此引出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然而,现有文献对此的研究往往是一个孤立的或分别的分析过程,即基本性状与验证过程以及评价指标之间缺乏一致性、兼容性和包容性。针对以往文献研究的这一局限,本文拟首先对金融生态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的界定;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其测量方程和评价模型。只有按照这一分析流程对金融生态进行系统分析,才能保证这一概念范畴具有科学的基础。 1金融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本文假设金融生态系统一般具有4个基本特征,即开放性、闭路循环性、根植性和可持续性。其表述结构如图1所示:开放性表征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外向的能量交换系统,它只有在不断吸收外来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新的有序结构;循环性表征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内置的信用交换系统,在此将使用和补偿的信用关系从产业和银行领域扩展到生态环境;根植性表征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确定运行边界的服务系统,在这个确定的活动范围内,不管是作为外来的或本地的、条条的或块块的产业和金融主体都需要融入当地的经济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持续性表征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可经受时间周期考验的进化系统,这种进化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和统筹。 从以上基本特征可以看出,首先,金融生态系统具有广义的开放性。按照熵原理,金融系统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只有在开放中才能进行能量(这里指资本和商品)的交换,从而形成一个输入与输出的有序结构。其次,闭路循环性是资本在金融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框架内的有效流通。在一个经济区域内,银行信用(也包括其他金融信用)与产业信用和生态信用之间,在资源的使用和补偿之间具有因果关联,在此强调的是资本流通中起点与终点的统一。第三,根植性是把金融生态系统中的经济行为和模型分析嵌入到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制度文化背景中,它解释了金融生态系统的边界问题。本文所讨论的金融生态系统的边界就是其根植的省级行政区。根植性与该行政区下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金融深化程度 基金项目:中国投资学会资助课题“区域金融生态系统基本性状模型研究”(2007~2008年度第162号) 7 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5期(总第291期)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度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方法。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等设计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定量研究。生态足迹(EF)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来的比较成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之一。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生态足迹 英文名字: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footprint 其他的名:生态占用 定义: 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应用科学 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应用可科学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生态学(二) 生态足迹(英文: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 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和魏克内尔提出,生态足迹模型由张志强、许中民与1996年首次引入我国。生态足迹主要研究对象的各种消费转化为提供该消费量并吸纳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定量测度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并通过阻击与实际生态承载面积的对比,测量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综合法、成分法、投入产出法。。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福建省为例

Regional Economy 区域经济 https://www.doczj.com/doc/fc949772.html, 2012年5月 229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以福建省为例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胡琳 摘 要: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人们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越来越重视区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本文在阐述可持续发展能力涵义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三个子系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构造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为例,对其2005~2009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同时就评价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成分分析 福建省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c)-229-03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在这样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发展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可持续发展能力含义的界定 学术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界定有着不同的意见,各自偏向于某一方面,无统一定论。因此本文采取最为广泛使用的定义,即为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报告书所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3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3.1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1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可持续发展能力涉及的变量多、层次广,因此在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就要科学全面地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客观有效地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因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代表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 3.1.2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持续发展是人与物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借鉴了国内其他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分为三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在此分类的基础上,依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本文选取了36个指标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3.2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 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以及生态子系统进行分析,得出其评价指数。再根据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子系统的权重,最终由各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及其权重得出福建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得分,以评价福建省5年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走向。 3.2.1 主成分分析方法简介 表1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经济子系统A1 经济规模B1 C1.人均GDP; C2.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C3.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C4.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经济结构B2 C5.GDP 中第二产业贡献率;C6. GDP 中第三产业贡献率经济效益B3 C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C8.万元GDP 能耗;C9.工业增加值; C10.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经济速度B4C11.GDP 增长率; C12.地方财政收入年增长率; 经济外向B5 C13.进出口总额; C14.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额社会子系统A2 人口状况B6 C15.人口密度; C16.非农业人口比重;C17.人口自然增长率 生活质量B7 C18.人均年收入;C19.人均居住面积;C20.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科技教育B8 C21.教育经费占GDP 比重;C22.每万人拥有大学在校生数;C23.每万人拥有专利数 基础设施B9 C24.人均道路面积(m 2); C25.人均日生活用水量(kg/日);C26.人均用电量(千瓦时)生态子系统A3 资源状况B10 C27.森林覆盖率; C28.人均占有水资源量;C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环境污染B11 C30.工业废气排放量;C31.工业废水排放量; C32.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C33.城市生活垃圾产量 环境治理B12 C34.工业废水处理率; C3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比率;C3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生态足迹计算

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资源与环境系 08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张笑然20080802004 田滢伟20080802016 胡庆贺20080802042 摘要:利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对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 1.27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 1.716hm2,人均生态盈余为0.444hm2,属于较小程度上可持续发展状态。 关键词:陕西省榆林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 1.引言 1.1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近年来度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较为通行的方法。它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源的承载量,判定地区、国家或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近几年,生态足迹方法由于具有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 生态足迹分析法从需求方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方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即:计算区域的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面积等对应的土地面积,通过对比分析该区域的生态足迹产出和承载来评价该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度. 生态足迹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特定人口的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一般计算公式为: EF = N ×ef = N ∑(αai) = N ∑(ci/pi) 其中,EF为区域总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α为均衡因子;ai为人均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生态生产性面积;i为消费项目类型;pi为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 附:生态足迹测度中的土地类型及均衡因子说明 生态足迹的有关概念: SEF: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

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区域生态供应链的概念,并构建了其在环境绩效评价方面的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基准分析思想、模糊评价法和德菲尔法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函数的一个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各具体指标的权重系数应用德菲尔专家调查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隶属度由三角模糊函数和基准分析思想确定,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区域生态供应链的环境绩效。 abstract: firstly, the concept of the regional eco-supply chain was introduced. then, it set up it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finally, based on the ahp, the benchmarking, triangular fuzzy function, and delphi, it put forwar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this model can evaluate it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n whole. 关键词:三角模糊综合评价法;区域生态供应链 key words: triangular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regional eco-supply chain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33-02 0 引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生态供应链”的概念也随之出现,生态供应链一方面在源头尽量消除污染,另一方面也注重了社会、经

生态足迹的发展

Wackernagel等人的开创性研究 Willian Rees的博士生Wackernagel等曾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 证计算研究表明,全球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为2.8hm2,而可利用生物生产面积仅为2hm2,全球人均生态赤字0.8hm2。在计算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中3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生态赤字,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中国199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 hm2,而其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 hm2。因此,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35%,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产能力,即人类正在耗尽全球的自然资产存量。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 为了让各个国家在占用了多少自然资源上“有账可查”,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使用了“生态足迹”这一指标,并列出了一份“大脚黑名单”。这份由WWF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完成的报告于2004年10月21日在瑞士格兰德正式发布。十几位来自WWF总部、挪威管理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全球足迹网络的专家参与了研究,报告的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能源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及联合国环境项目世界保护监测中心。 在这份“大脚黑名单”上,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人均生态足迹达9.9公顷,是全球平均水平(2.2公顷)的4.5倍;美国、科威特紧随其后,以人均生态足迹9.5公顷位居第二。贫困的阿富汗则以人均0.3公顷生态足迹位居最后。中国排名第75位,人均生态足迹为1.5公顷,低于2.2公顷的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国人口数目庞大,其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即大自然能够给予的消耗量)仅为0.8公顷,生态赤字高达0.7公顷,而全球的平均生态赤字为0.4公顷。”专家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自然消耗量还将迅速增加,中国的整体生态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报告显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韩国、西班牙、印度均是生态赤字很大的国家。“很简单,如果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就是不可持续的。为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费,减小自身的生态足迹。”《报告》的主要作者、生态学家骆乔森(Jonathan Loh)说。报告说,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刚果、秘鲁、安哥拉、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由于国土面积辽阔、人口相对稀少或者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生态盈余(总生态足迹小于总生态承载容量)榜”上位居前列。“就在这些生态盈余国家的居民为全球生态环境作出贡献时,西方人正在以难以持续的极端水平消耗自然资源———北美人均资源消耗水平不仅是欧洲人的两倍,甚至是亚洲或非洲人的七倍。”专家们批评说,“如果全球的居民都达到美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人类将需要5个地球。”报告的作者们称,他们试图从另一角度寻找“谁应该对目前的全球生态危机负有更大责任”这一争论不休话题的答案。 “那些生态赤字较大国家的资源消耗量已经超过了本国的资源再生能力,其结果就是加剧了环境恶化,或者将这种生态危机通过原材料进口等国际贸易方式转移到了其他国家或地区。”郝克明还担心,大大小小的环保组织如何说服人们为了追求高水平生活而不去高破坏地消耗地球资源。“在目前,使政府、工业界和公众转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的技术、建筑和交通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丁说。 《亚太区2005生态足迹与自然财富报告》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郭晓泽,于连生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3)  email:zhb-xzguo@https://www.doczj.com/doc/fc949772.html, 摘要: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衡量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量化方法,它将人类对环境的需求以及环境提供的服务归结到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比较上。本文对生态足迹法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计算模型应用等进行了阐述、探讨。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旅游    人类进入了21世纪,物质文明空前繁荣,世界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自然的需求。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靠过多的摄取自然资源来提升工业化国家的物质标准以及经济的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就必须生存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1[,所以人类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状态。在1987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观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但只有定量测度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才能实现其可操作性。基于这一思想,各国学者先后提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Meadows等的世界资源动态模型]3,2[、Holdren等的IPAT公式]4[、Daly和Cobb(1989)年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Cobb等(1995)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Prescott -Allen(1995)提出的“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ofSostainability)模型等。但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足迹法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它使人们认清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成为可能,从而明确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1生态足迹法介绍  1.1 生态足迹法的定义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是在其上进行的。生态足迹法的定义(1996)是: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它将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转化为提供这种需求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进而判断人类的生存状态是否处于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  1.2 生态足迹法中使用的生物性生产面积的类型  在生态足迹核算中,根据生产力大小差异,生物生产面积主要考虑如下6种类型]6,5[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和海洋。  (1)化石燃料土地(fossilenergyland):人类消费生物化石燃料的同时释放了大量的 - 1 -

生物多样性评价模型

2011年第四届“互动出版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 论 文

2011年第四届“互动出版杯”数学中国 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 题目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 摘要 2010年是联合国大会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已经越来越被人类所关注。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也相当的多,因此,对生物多样性的评定时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为提出一种全面而有效的生物多样性评定指标,我们建立数学线性模型。根据科学性、代表性、实用性的原则,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的7个指标: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野生高等动物丰富度、生态系统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的完整性、物种特有型、外来物种入侵度、物种受威胁程度。利用归一化模型处理以上7个指标,按照经过研究归结的各指标所占权重,得到评价生物多样性指标系数。在此过程中,利用样线法、样方法等采集群落数据,利用数学思想、图表、函数等形式将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一系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指标系数。再利用规定的生物多样性状况等级图表,从而能够得到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分布情况。文中也提到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这些都对生物多样性的评定有一定影响。然而这一切的指数都需要用合理的数据,因此,我们选取重庆、四川的生物多样性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文通过科学的计算和阅读大量的资料以及样地调查等野外调查方法进行评测,建立了一个用数学知识解决受多因素影响的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回归模型。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野生高等 动物丰富度生态系统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的完整性物 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物种受威胁程度归一化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