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 诗词五首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 诗词五首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 诗词五首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 诗词五首

灵官镇中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时间:2013年9月制作人:邓谋臣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掌握诗词中的疑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3、培养朗读、文言感悟等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诗词中的疑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了解作者: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他是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再一位就是(),他是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有名的(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二、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课文朗读,小声跟读,揣摩诗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三、注音

怒号()三重茅()挂罥()塘坳()布衾()大庇()突兀见此屋()恶卧()丧乱()四、合作探究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

2)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3)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4)群童为何抱茅?

5)“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6)哪句话表现了祸不单行? 7)哪句话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8)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9)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诗中树立了什么样的诗人自我形象?

五、本诗主旨

过故人庄

一、练习回顾

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作品

孟浩然(689~740) 唐代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与()并称王孟。此诗是一首()言律诗。

二)熟读并当堂背诵此诗。默写填空:

1.写景千古名句是()用了()修辞。

2.表达对田园生活向往之情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本诗主旨

三、展示提升

“重阳日”是哪一天?(农历月日) ,重阳节又被称为

《游山西村》

一、导入新课

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本诗是一首()言()诗,圈出韵脚字。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c.本诗主旨

三、展示提升

1.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家傲

一、本词作者是()代的(),他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渔家傲是词牌名。本词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二、品味赏析《渔家傲》。反复诵读诗歌,完成填空。

(1)《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有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

(3)《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

(4)《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讨论交流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_____ __

5.本诗主旨:

《浣溪沙》

一、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解题:作者是()“浣溪沙”,词牌名。“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浣溪沙》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的一首游词。

三、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气。

四、理解词意,诵读悟情

(一)这首词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分析上阕

《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三) 分析下阕

1.下阕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本诗主旨: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灵官镇中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时间:2013年9月制作人:邓谋臣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掌握诗词中的疑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3、培养朗读、文言感悟等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诗词中的疑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了解作者: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诗圣”。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有名的(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二、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课文朗读,小声跟读,揣摩诗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三、注音

怒号()三重茅()挂罥()塘坳()布衾()大庇()突兀见此屋()恶卧()丧乱()

四、合作探究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2)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3)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5)“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6)哪句话表现了祸不单行?

7)哪句话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8)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长夜沾湿何由彻?

9)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诗中树立了什么样的诗人自我形象?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忧国忧民

五、本诗主旨

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

过故人庄

一、练习回顾

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作品

孟浩然(689~740) 唐代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二)熟读并当堂背诵此诗。默写填空:

1.写景千古名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用了()修辞。

2.表达对田园生活向往之情的一句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本诗主旨

这首诗叙述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幽美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三、展示提升

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游山西村》

一、导入新课

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圈出韵脚字。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c.本诗主旨

主要写了诗人做客山村,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展示提升

1.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_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渔家傲

一、本词作者是(宋)代的(范仲淹),他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渔家傲是词牌名。本词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二、品味赏析《渔家傲》。反复诵读诗歌,完成填空。

(1)《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异,有关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

(3)《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5)《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三、讨论交流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风景异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苍茫、凄凉、孤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本诗主旨:

抒发征夫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浣溪沙》

一、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二、解题:作者是(苏轼)“浣溪沙”,词牌名。“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浣溪沙》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的一首游词。

三、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气。

四、理解词意,诵读悟情

(一)这首词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字数少,句数少。词前有几句介绍,“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这叫做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相同点:都分上下两阙,都是上阕,下阕。

(二)分析上阕

《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

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三) 分析下阕

1.下阕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

实在难能可贵。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

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较低沉。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苏轼借这个典故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2.本诗主旨:

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闻笛赋(fù)烂柯人(kē)折戟(jǐ)销(xiāo) 干戈(gē)絮(xù)寥落(liáo)惶恐(huáng) 宫阙(qua)绮(qǐ)婵娟(chán)踌躇(chóu chú) (2)多音字辨析 (3)形似字区别 (4)解词 暂凭杯酒长精神(增长,振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销蚀) 自将磨洗认前朝(拿起) 辛苦遭逢起一经(遭遇) 干戈寥落四周星(文中代指战争) 零丁洋里叹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代指史册。) 把酒问青天(端起) 高处不胜寒(经受不住) 何似在人间(哪里比得上) 千里共婵娟(指月亮) 伤心秦汉经行处(经过) 【重点句子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名句,总说人生终有一死,一定要把一片火红的忠心永留史册,表明了文天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对人世间最美好的祝愿。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有《刘宾客集》。 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现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后人称之为“小杜”。著有《樊川集》。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体道人,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宋末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 (2)背景知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赏析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五言古诗) 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或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也就会有闹市,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三四句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极为精练的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诗的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暗用《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行路难(其一)李白 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对偶),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伊尹那样,有为于当世。但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情)境界顿开,高昂乐观,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歌行体古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记叙描写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记叙描写群童抢草。(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比喻)记叙描写屋破雨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议论抒情)表现了作者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希望,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歌行体送别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突出西北边疆环境气候的特点:风雪来得早、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这个春意盎然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像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描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酷冷气候和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对偶夸张)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愁云”既写景也写情,自然引出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

24 诗词五首 课题诗词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 美。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 诗歌的朗读节奏。 2.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 化素养。 3.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 化的兴趣。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浔阳柴桑(今 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 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登高》《春 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

《渔家傲》: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 涛之险。此词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读准 字音 还.(huán)搔.(sāo)簪.(zān)塞.上(sài) 燕脂 ..(yān zhī) 霜重.(zhònɡ) 携.(xié)折戟.(jǐ) 长嗟. (jiē) 谩.(màn)蓬.舟(pénɡ) 古今 异义 结(古义:建造、构筑今义:结合)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书(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浑(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销(古义:销蚀今义:出售) 一词 多义 自心远地自.偏(副词,自然) 归来倚仗自.叹息(副词,独自) 将自将.磨洗认前朝(动词,拿起) 李白乘舟将.欲行(副词,将要) 与东风不与.周郎便(动词,给予) 陈太丘与.友期(连词,和,跟) 寒霜重鼓寒.声不起(形容词,沉闷而不响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形容词,寒冷) 殷勤殷勤 ..问我归何处(形容词,情意恳切) 青鸟殷勤 ..为探看(副词,频繁,反复) 词类 活用 城春.草木深(名词做动词,到了春天) 铜雀春深锁.二乔(名词做动词,囚禁) 文言 句式 倒装句: 采菊东篱下(宾语前置,应该是“东篱下采菊”) 新 课 导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

沈阳市康平县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赤壁》同步练习

沈阳市康平县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赤壁》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共8题;共22分) 1. (2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押韵关系倒置句末。 B . “入”“流”两个动词,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 .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 D . 诗人初离乡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江行见月,寄情千里,触发了对家乡和君王的恋恋不舍。 2. (2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B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D .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 (3分)《带上她的眼睛》的作者是________,中国________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________》等。 4. (6分)给加线字注音 硕士 ________ 执著________ 生机勃勃________ 深谙________ 煞有介事________ 侃侃而谈________ 5. (2分)读《渔舟唱晚》,诗的第一节是写过去________;第二节是写现在________。 6. (3分)读《渡汉江》,“岭外”一般是指________地区,由此看来宋之问诗的一二句是写________,三四句是写________ 。 7. (3分)读《渡汉江》,“近乡情更怯”的“近”从文言的角度来看是________(词类活用),“怯”字的意思是________,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心理。 8. (1分)读《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引用的典故是________。 二、问题解答 (共8题;共40分) 9. (5分)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有的人》运用对比

运用对比,凸显精神 ——赏析《有的人》中的对比手法 《有的人》这篇文章,通过对鲁迅和与他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阐述了人生哲理。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作手法。作者通过对比,歌颂了鲁迅伟大的精神,非常符合斗争现实。 ★生死观的对比 【精彩在线】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含英咀华】诗的开始以两种生死观作对比,其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含义各不一样。前一个“活”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指“生命结束”。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虽生犹死;而一生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虽死犹生。在对比中两种生死观高下立判。 ★对人民态度的对比 【精彩在线】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含英咀华】各节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妄想“流芳百世”;残害人民。诗句生动再现了某些人的丑恶嘴脸。各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那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在对比中,人物的崇高精神跃然纸上。 ★人民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精彩在线】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各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像鲁迅一样的人的称颂。在对比中体现人民的爱憎。

2017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 诗词五首课后拓展训练 (新版)语文版

24 诗词五首 名校讲坛 1.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那”同“哪”) (2)词类活用 出门东.向看(名词作状语,往东) 2.主题解说 《十五从军征》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通过描写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凄凉和悲苦的处境,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对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诉衷情》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后写的,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壮志未酬、岁月虚度、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人借景抒怀,借古讽今。通过对三国时期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表现了作者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满江红》是作者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3.难点攻克 《诉衷情》这首词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试说一说其中的情感。 提示一: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是:①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②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③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提示二:“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4.结构图解 十作者十五少年从军对比 五感慨八十皓首得归夸张 从家兔入狗窦征 军中雉飞梁上者荒冢累累抒 征惨庭生旅谷悲泪沾衣裳情 景井生旅葵伤 爱国情 诉衷情—诉 壮志难酬的悲愤

2017年春《名校课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 30 诗五首

30 诗五首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珍羞.(xiū) 金樽.(zūn) 布衾.(qīn) 投箸.(zhù) 塘坳.(ào) 大庇.(bì) 突兀.(wù) 瀚.海(hàn) 挂罥.(juàn) 风掣.(cha) 狐裘.(qiú) 岑.参(c?n)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问君何能尔.这样 (2)多歧路,今安.在哪里 (3)高者挂罥长.林梢高 (4)玉盘珍羞.直万钱同“馐”,美味的食物 (5)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出现 (7)愁云惨淡 ..万里凝阴暗 (8)瀚海阑干 ..百丈冰纵横交错的样子 3.默写或理解性填空。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3)《饮酒(其五)》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己亥杂诗》中被后人用来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翻译下列句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屋东的篱下采摘野菊,悠然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掩护贫寒的士人,使他们都有欢快的容颜!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像一夜间忽然春风吹来,千万树梨花顿时盛开。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不是无情的东西,化作春泥培育更多新花。 5.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②鸟鸣山更幽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⑤窗外见南山 (1)上联:__①__ 下联:__⑤__ (2)上联:④__ 下联:②__ 6.根据所给的例句仿写句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中秋词。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想入世又想出世的矛盾心理,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为天下人送去美好的愿望做结。全词彰显词人由思念亲人官场失意的忧郁、愁苦到豁达胸襟的情绪变化,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该词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思路清晰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二、授课对象:八年级三班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加叛逆期心理阶段,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对于亲情、友情和兄弟情理解起来稍显生疏。《水调歌头》中传达了浓浓亲情,可通过本词的学习对他们进行一次情感教育引导,使得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处理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鉴于八年级对于词的积累有一定基础,因而能简单地叙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但对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根据该学段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文及文本的特点,意境、情感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是利用文中浓浓的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也要加强挫折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很脆弱,很容易放弃。对作者苏轼的介绍可采用考查的方式,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可以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苏轼的了解,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 四、教学目标 1、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背诵全词。学生能根据内容说出其描绘的画面,可以在忠实原文意境及情感的基础上,加以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内容。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在解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能提取出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3、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联系自身的实际,说说这首词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 首》教案 来源:语文网作者:匿名 内容预览: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乐府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2.转入《采薇》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3.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 (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 (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 (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 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1、理解诗的意境,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2.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 2.学生诵读这首诗,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让学生朗读此诗,并讲述诗的大意。 3、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形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5诗词五首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烂柯.人()自将.磨洗() 干戈.()低绮.户()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留取丹心 ..()() ..照汗青 (4)把酒 ..问青天() (5)高处不胜 ..寒() (6)千里共婵娟 ..() 3.按要求写句子。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表现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B.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只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读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上一学期,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及抱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 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合作探讨,解读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学生根据课下注解,以及手中所掌握的辅助材料,解读诗句。 (2)交流探讨。 (3)明确: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明确: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明确:“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明确: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4、小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语文版

《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补充填空: 1.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云归而岩穴暝。 3.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 4.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 5.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 6.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 7.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 二.理解填空: 1.《岳阳楼记》一文中表现作者政治主张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美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3.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远大的政治抱负;生命就是文天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_________,__________”的献身精神。4.巿委巿政府新一层领导班子响亮在提出“重振雄风,富民升位”的口号,带领全巿人民齐心合力,艰苦奋斗,创设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老工业基地焕发了青春。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清照的《渔家傲》中,通过形象的比喻,表明理想难以实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现诗人对人生渴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典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出自《桃花源记》一文,常用来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的成语是“_______”,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环境幽美,生活安乐的成语是“_________”,常用来比喻不了解外界情况,十分闭塞的成语是“__________”,常用来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的成语是“________”。 8.《岳阳楼记》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其中形容国泰民安的是“_____”,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的是“_____”,形容水势浩大的是“________”,形容景色或事业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是“________”,表示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是“______”。 9.出自《醉翁亭记》,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的成语是“________”。 10.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源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限时训练 (新版)新人教版

30诗五首限时训练 一、理解性默写: 《饮酒》——陶渊明 1、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表现诗人悠闲自得、恬淡心境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诗人面对美景而神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明诗人从回归自然的生活中,领悟到人生哲理(或: 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路难》 1、表现诗人内心极度苦闷、无所适从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2、象征前途渺茫,表现诗人欲行无路,心绪茫然、痛苦万分(或:正面写行路难,并喻指人生道路多艰险,远大理想难实现)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引用典故,写诗人想到历史人物,又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4、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充满信心,有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诗中“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可见诗人在草堂的生活十分困窘。 2、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宽大胸襟(或:诗人的美好愿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表现诗人只要理想成为现实,甘愿牺牲个人的思想境界(或: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写出边塞风狂雪早(或: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2、以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4、运用夸张、对偶修辞手法,描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5、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6、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优质教案

25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本篇课文选自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旨在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一是使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教学中本着“解放学生”的理念,以课文生动的语言为突破口,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抓词抓句领悟文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实现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宝葫芦的秘密》的精彩片段。 学生准备:阅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搜集作者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的真善美。 2.培养阅读兴趣,能按自己的想法创编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视频,情境导入 1.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动画片的一段视频。 2.导思:你们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吗?主人公是谁呢? 3.导学:其实这部动画片是根据长篇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出示书,学生读封皮。 4.介绍书的作者等要素。

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关注作者。 (1)学生介绍搜集的作者资料,同学间互相补充。 (2)教师补充。 张天翼(1906—1985)现代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积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发表了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不动脑筋的故事》等。作者想象丰富,能寓教育意义于生动活泼的故事之中,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小读者的喜爱。 5.揭题:《宝葫芦的秘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相机板书:宝葫芦的秘密 6.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过渡: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宝葫芦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动画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交流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面对题目揣摩思考,说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搭建一个平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诗五首》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

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因此,教法上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诵、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推理、想像等方法。 媒体设计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赵翼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看长城:观长城全貌便有气势充沛、景象宏观之感;来到垛口、瞭望台,摸摸残痕,见景生情,感时伤别,忧国思亲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走走,停停,极目远眺,以理入诗、发人深思之念便会形成。是呀,待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复习

一、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1分) (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3)、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二、诗歌赏析题二 阅读李白《行路难》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②,忽复乘舟梦日边③。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此诗是李白遭到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作。 ②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未遇文王前,曾一度在磻溪钓鱼。 ③乘舟梦日边:伊尹将受商汤聘用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日月比喻天子、皇后。 1.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诗五首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复习资料 作者:加入日期:12-05-27 第30课诗五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樽zūn 箸zh 三重chng茅挂罥jun 坳o 突兀 w 狐裘qi 锦衾qīn 瀚hn海掣ch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结庐在人境结:建造、构筑。(2)问君何能 尔尔:这样。 (3)直挂云帆济沧海济:-渡。(4)高者挂罥长林 梢长:高。 (5)秋天漠漠向昏黑向:渐近。(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庇:遮盖,掩护。俱:都。 (7)将军角弓不得控控:拉开。(8)风掣红旗冻不翻掣:拉,扯。 (9)吟鞭东指即天涯吟:指吟诗。(10)落红不是无情物落红:落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饮酒》中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千古名句是: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中运用典故写出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人们常用《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激励人们战胜挫折,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奇特的想象写“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夸张地描写胡地异常寒冷的诗句是;瀚诲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己亥杂诗》中,作者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透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瞵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曰:“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您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起来。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有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而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淋不进,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

灵官镇中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时间:2013年9月制作人:邓谋臣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掌握诗词中的疑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3、培养朗读、文言感悟等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诗词中的疑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了解作者: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他是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再一位就是(),他是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有名的(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二、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课文朗读,小声跟读,揣摩诗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三、注音 怒号()三重茅()挂罥()塘坳()布衾()大庇()突兀见此屋()恶卧()丧乱()四、合作探究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 2)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3)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4)群童为何抱茅? 5)“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6)哪句话表现了祸不单行? 7)哪句话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8)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9)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诗中树立了什么样的诗人自我形象? 五、本诗主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