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重点高中2018届期考、联考诗歌鉴赏题评析

全国重点高中2018届期考、联考诗歌鉴赏题评析

全国重点高中2018届期考、联考诗歌鉴赏题评析
全国重点高中2018届期考、联考诗歌鉴赏题评析

全国重点高中2018届期考、联考诗歌鉴赏题评析

一、【18届广东省珠海市珠海二中、斗门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②拳毛:蜷曲的马毛。③雕:猛禽。④眄(miǎn):斜视。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 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BD

2.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解析】1.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2.注意结合和重点词语“与君别”“我却回”“颜状”“拳毛动”“睡眼开”的变化过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和足以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分析情感,如根据“上高台”分析“老而弥坚”的精神状态。

二、【18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①

白居易

曾于太白峰②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③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注]①本诗作于白居易送别王质夫时。王质夫因仕途不顺从京归家,时任翰林学士的诗人有感而发。王十八:指诗人在长安以西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做官时结识的好友王质夫。仙游寺:位于盩厓县境内。②太白峰:位于盩厔县境内。③洞门:指山洞入口。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因当时诗人与好友王质夫分离,所以在题目中,诗人用了“寄题”一语。

B. 颔联中,诗人依循空间远近顺序,介绍了仙游寺附近曾游玩过的山水景观。

C. 颈联运用了“倒装”句式:“烧红叶”为了“暖酒”,“扫绿苔”后“题诗”。

D.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并借“菊花时节”暗示了二人分别的时令。

4.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试概括分析。

【答案】3.BD

4.诗人主要表达了羡慕安慰、惆怅可惜之情。友人王质夫因仕途不顺,适逢秋季回乡,重游故地,诗人不禁羡慕不已,同时也劝慰友人借此能消解烦忧。同时,诗人联想到自己还肩负宦职,不能与友人同游,未免惆怅可惜之情涌上心头。

【解析】3.B项中“远近”无中生有。“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黑水平静清澈的时候,就会看见谭底的景象,白云飘散就可以看见山洞的入口。白居易在周至当县令时,曾多次游览仙游寺,此二句写出了仙游寺附近黑龙潭的景观。D项,“对友人的嘱托”曲解诗意。“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曾经游览过的美好景象不能和你一起再去观赏,羡慕你在菊花成型的时节返回家乡,既有表达出朋友的安慰之情,也有不能与朋友同行的惆怅惋惜。

4.诗歌的首联“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诗人回忆曾在周至当县令时多次游览仙游寺的经历;颔联“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回忆曾在仙游寺附近游览过的景观;颈联“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在林子里烧红色的落叶用来热酒喝,扫去石头上青色的苔藓用来题字写诗,写出了当年在仙游寺附近与朋友畅游的快乐生活;前三联集中笔力展现了仙游寺附近的美好景致和仙游寺给诗人留下的美好记忆,尾联直抒胸臆,用“惆怅”“羡”表达出自己无法与友人同往的惆怅、遗憾与羡慕之情。由注释可知,王质夫因仕途不顺从京归家,他的家就在周至县,也就是说仙游寺是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诗人将仙游寺附近的景致写的美好,也就是在安慰友人,替友人消解烦恼。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惜别、依

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18届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杭②,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③,堕泪羊公却姓杨④。

【注】①杨元素:即杨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③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④“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诗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以后只能两地相望。

B. “云海天涯两渺茫”一句以空间的辽阔,表达词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 “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济苍生、安社稷的志向,“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 “醉笑陪公三万场”一句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

E.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两句,写劝友人痛饮,不必像世俗之人那样悲伤,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

6.本首词与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所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5.DE

6.(1)都表达了离别的惆怅和感伤。王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彼此共同命运的无奈和感伤。苏诗以“云海天涯两渺茫”的感叹,表达离别的惆怅,更以“灯火冷”的环境描写,烘托离别后的凄凉心境。

(2)都表现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精神。王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洋溢着乐观积极精神,表达了离别时对朋友的勉励。苏诗“何日功成名遂了”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而“堕泪羊公却姓杨”用羊祜的典故既表达对朋友的欣赏也暗含对他的期望。

【解析】5.D“虚实结合”错误,是“虚写(想象)”。E“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错误,没有这样的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6.本题考查的是一道对比阅读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课内和本诗进行充分的理解,可不是可以作答为,都表达了离别的惆怅和感伤。王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彼此共同命运的无奈和感伤。苏诗以“云海天涯两渺茫”的感叹,表达离别的惆怅,更以“灯火冷”的环境描写,烘托离别后的凄凉心境。都表现出积极乐观豁达的精神。王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洋溢着乐观积极精神,表达了离别时对朋友的勉励。苏诗“何日功成名遂了”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而“堕泪羊公却姓杨”用羊祜的典故既表达对朋友的拉家常也暗含对他的期望。

四、【18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宋】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岳父。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说从演员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 “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即使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C. 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 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E. 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8.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7.DE

8.①表达出了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出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怀;②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诗人年亊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忍受与妻儿的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③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解析】7.D项,颈联运用的反问的修辞手法,不是设问。E项,“含蓄委婉,慷慨悲壮”错,应是“通俗易懂,自然纯朴”。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地作答这类试题。

8.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诗歌的情感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意思概括,并结合诗句分析情感,本题可以作答为,表达出了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出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怀;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诗人年事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忍受与妻儿的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五、【18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1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董判官

高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9.一餐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两项是()

A. 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 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般羡慕之情。

C. 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

D. 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 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10.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9.BD

10.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解析】9.B项,“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D项,“对比”手法错,应为“先抑后扬”。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侧耳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10.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赏析的一道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六、【18届湖南省株洲市醴陵第二中学、醴陵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两校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1.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2.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3、《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11.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写出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

B. 第四句写作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而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

C.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但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却不工致,说明作者过于看重达意抒情,因而格律上出现了明显不足。

D.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E. 结尾用典,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表现自身的怀才不遇,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么自己也终将再得起用,暗含了对个人美好未来的热切期望。

12.首联中“嗟”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分析,“嗟”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11.CE

12.“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颔联“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句借江树含情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颈联用孙楚、屈原的典故表达伤怀之情,为故人被贬而感伤。

【解析】11.C项,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乳清粉形式上的刻意求工。E项,应该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相信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12.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签出在诗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效果从手法、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方面分析。此题先答出“嗟”字的含义是“叹息”的意思,后面的两联交代叹息的原因“同知己离别”“故人被贬”,可见“嗟”自然蕴藉。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七、【18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戏呈孔毅父①

黄庭坚

管城子②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③。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注】①孔毅父:黄庭坚好友。②管城子:指毛笔。③上车问何如:梁朝时,贵家子弟大多担任秘书郎、著作郎之类官职,却没有真才实学,仅能登上车子问候别人身体如何罢了。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一句写自己靠着笔杆子立身处世,既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

B. 第三句写自己的文章没有经邦治世的功用,话语中充满自责之意。

C. 第四句写缀附于蛛网上的露珠比喻无实际用途的文章,构思新颖。

D. 第五句写自己的仕宦生活,说自己被授予校书郎、著作郎的职位。

E. 七、八句用虚写的手法回忆自己曾在东湖和僧人同庆共饭的情景。

14.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3.BE

14.①以自嘲的形式抒写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②表达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③表达对自由悠闲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解析】13.B项,不是自责,是自嘲,并在自嘲中寓有自负的意味。E项,不是和僧人,是和朋友。

14.注意结合诗中的词语“不经世”“诏除”“到东湖”分析“政治上不得志”“对官场生涯的不满”和“归隐”的思想。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词语“不经世”“诏除”“到东湖”分析。

八、【18届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宋)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 ①划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阕开篇直言“离恨”,点明词作主题。采用比喻手法,将春夜话别的无尽离愁比作绵绵春雨,化无形为有形。

B. “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绵绵不绝,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

C. “弱柳系船都不住”一句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写弱柳系不住离舟,尽管殷勤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D. “鸣橹”指划船摇橹时发出的声响,“为君愁绝听鸣橹”一句描写了友人远行时耳听桨声,心中惆怅,因前程未卜而担忧,一个“绝”字写出朋友心事沉痛。

E. 上阕借“春雨”“春江”“弱柳”营造了伤感的离别气氛,将惜春之情与惜别之情相融为一,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16.本词下阕与柳永《雨霖铃》下阕抒写离情运用的技巧有何异同?

【答案】15.DE

16.①相同:都运用了虚写(想象)、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离恨与思念。②不同:本词设想友人回望却有乱山遮隔,从对方着笔,表面写友人思“我”,实则一语兼言两者,把双方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柳词则是设想别后凄清冷落的环境,以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后自己的孤独与对心爱之人的想念。

【解析】15.D项,对词句的理解有误,“为君愁绝听鸣橹”描写了作者在朋友送行时听着朋友乘坐的小船摇橹声音越来越小,心生惆怅,表达了对朋友远行前途未卜的担忧,“绝”字写出的是作者的无限深情。E项,词中没有表现出惜春之情。

16.这是一道比较抒情方式的异同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明确抒情方式的类别,然后辨析,此题两首词下片都是虚写,但写的内容不同柳词是写景,杨词设想场面,结合这些整理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此题注意借景抒情,借助想象抒情的方式。九、【18届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鹊踏枝

冯延巳·南唐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玉楼春

刘因·元

未开常探花开未。又恐开时风雨至。花开风雨不相妨,说甚不来花下醉。

百年枉作千年计。今日不知明日事。春风欲劝座中人,一片落红当眼坠。

17.下面对两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之初起原为歌筵酒席间之艳词,本无鲜明个性及深刻之意境可言。冯延巳这首词,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

B. 冯词开端“谁道闲情抛弃久”一句,虽仅七个字,却写得千回百转。句中“闲情”应作“男女恋情”解。

C. 刘词“百年枉作千年计”句,运化乐府古辞《西门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句意,流露出人生短促,世事无常的感慨。

D. 冯词“河畔青芜堤上柳”以年年河畔草青、堤边柳绿衬托出愁情的绵远纤柔。

E. 刘词“春风欲劝座中人”句,用拟人手法,“春风欲劝”实则词人劝勉众人:人生短促,应及时奋进,建立功业。

18.冯词中“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与刘词中“花开风雨不相妨,说甚不来花下醉”,虽均写花前醉酒,但情致各异,请结合词句简析。

【答案】17.BE

18.刘词开头两句,说长探花信,希望花开,但又恐风雨相妨。接下来却忽然一转,说即便有风雨,也不妨害花开,既然花开了,为何不可以来“花下醉”呢?表现出一种万物各有定理,无需因而忧喜的旷达胸襟。冯词,本已闲愁难抛,加以面对易落的春花,这愁可谓无计可消,怎不以酒浇愁?即使喝多伤身也在所不惜。“镜里朱颜瘦”则是“日日病酒”的结果,前用“不辞”二字,则表达出一种决心一意承担负荷,殉身无悔的情意,显出情感之境界。

【解析】17.B项,“闲情”也作“闲愁”,此词中不只为“男女恋情”。E项,应是劝勉众人:人生短促,世事无常,惟及时行乐。

18.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的“不想妨”“说甚不来”“病酒”“朱颜瘦”等词

语分析二人在词中表达出的“旷达”和“殉身无悔”的情感。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共同事件下的不同情感,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具体的分析。

十、【18届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秋季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正和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巨人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黑客用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

B. 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

C. 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愉悦心情。

D. 颔联用比喻的手法既作了形象上的暗示,又指出了精神上的契合:当桃李春风之日,群芳争奇斗艳,占尽春色,而官舍竹仍一身青衣,独守坚贞,只愿在岁暮天寒之际,让漫天的冰霜来检验自己贞洁不渝的操守。

E. 尾联以想象作结:即使明年贬谪到更远的更荒僻的地方,今年已将岁暮,犹能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雪里看”翠竹,既具骚人之风致,又照应了颔联,待得岁寒而现出孤贞。20.颈联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请找出来,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19.CD

20.“拂”和“侵”。都用了拟人的写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这两句对仗工稳,动静结合,用“拂”和“侵”两字将句子写得富有动感,有声有色,饶有雅趣。(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19.C项,“‘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愉悦心情”有误;“闲官”一词传达出的是因遭贬无法申志的无奈和愤懑。D项,“颔联用比喻的手法”有误,颔联“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争”“守”写的是官舍竹,使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不是比喻。

20.颈联的两个动词应是“拂”“侵”,五、六两句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拂”和“侵”两个传

神动词,让竹叶萧萧的声音和青青的姿影介入诗人的生活。公退之暇,拂琴敲棋,清风徐至,物我同趣,竹声与琴声共生雅趣;竹影与棋局同助清欢。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谐一致,无限清欢。点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主要是“拂”和“侵”两个字用得好,拂(轻轻吹过活擦过),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轻柔,含情脉脉;侵,(超出行事的范围和限度),写出了竹子似乎不甘于旁观,似乎要支招、要参与到下棋中,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十一、【18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

岑参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不曾台[注]上种,留向碛中栽。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台:御史台,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后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府。

2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青青色”描绘柏树的特征,“移”字是作者的行为,其原因是十分喜爱柏树青葱的秀色,也点名标题中的“新裁”。

B. 第二联“台上”与“碛中”相对比,“碛中”指沙漠,表面说无由栽种在华堂大厦,只能栖身于荒漠,实际是表达愤恨不平。

C. 第三联用字精妙,“欺”字前面冠以“脆”就写出了叶片脆弱易折,“笑”字前面冠以“狂”就写出了花的媚俗。

D. 第四联意思是不用发愁岁月已近冬日,那些寒冷哪里能令柏树摧损呢?实际言近旨远,作者自明心志。

E. 全诗表达技巧独特、借柏树来托物言志,又将柏树与柳树、梅花进行对比,还运用夸张的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2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1.BE

22.①礼赞了柏树枝叶青葱,扎根沙漠、不畏霜露、坚忍不拔的品格。②勉励朋友和自己追求为人正直、志行高洁的品质。③抒发自己百折不挠、建功立业于沙漠边塞,隐蔽后人的雄心壮志。④对“门柳”“狂花”及像它们这类人的嘲讽。

【解析】21.B项,“表达愤恨不平”分析有误,应该是“引以为自喻”。E项,“夸张”应为“拟人”,如“脆叶欺门柳”。

22.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语“爱”“欺”“笑”“岂能摧”和“碛中”“岁晚”“霜露”等表环境的词语,分析对柏树的赞美和对“门柳”“狂花”的嘲讽。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和主要的环境分析情感。

十二、【18届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元)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③。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③苏轼曾有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23.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B.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写尽了自己现在所居官场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采用了实写的手法。

C.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有思于今昔的境况而发出深沉感慨: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D. 七、八两句化用了古人诗句,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

E.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24.作品末尾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答案】23.AB

24.(1)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清景象之景: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答一即可) 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3)

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及象征。(4)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解析】23.A项“秋”“归雁”之意象和“强整乌纱”的动作传达出困倦浪子对家乡的思念。B项“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为官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24.末三句化用宋词人秦观《满庭芳》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中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点睛:1、由景语推导情感。根据诗词所写的“景”或“物”的特征倾向,来推导诗词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来说,入诗的景或物大多都染上了诗人的喜怒哀乐,品读这一类诗词,可由景而悟情。2、从题材识别情感。古诗词大致可分为十大题材。不同题材的诗词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

比如咏史怀古诗词多感叹昔盛今衰,缅怀物是人非;边塞征战诗词多表达厌战思乡,对亲人的思念;托物言志诗多借物明志,多抒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把握诗词情感可先弄清楚诗词的类别,因为某一类别的诗词,诗人的情感大致相同。3、由意象探求情感。在古诗词中,以景传情达意的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有情有意,有意有情,情随意生,情意交融。可见,抓住意向探求诗词情感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4、从手法辨识情感。艺术表现技巧除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外,主要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反客为主、虚实、用典、渲染、衬托、对比等。同样的情感,可以用不同的手法表现;同一手法,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对识别其情感具有重要意义。5、“知人论世”,透视情感。“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词,无不深深地烙上了诗人身世和时代的印痕。所以,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十三、【18届广西南宁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②慵:懒。

2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B. 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C. 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

D. “几曾着眼看侯王”句是这首词的点晴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

E. 这首词语言含蓄蕴藉,风格诙谐风趣,想象力丰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26.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

【答案】145.CE

146.①傲视权贵,不愿在朝为官。如“玉楼金阙慵归去”,表达了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做官也懒得去的人生态度。②留恋自然,品行高沽。词人借品行高沽的“梅花”来象征自己的品行。③行为疏放,洒脱不羁。如“插梅花醉洛阳”一句,表现了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洛阳城中的洒脱不羁性格。【解析】25.C项,“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分析错误,这里用诙谐的手法表现自己疏狂的个性特点。E项,“语言含蓄蕴藉”分析错误,这首词语言质朴,抒情直白。

26.答题关键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周围环境来分析形象特征,注意抓住“慵”“且”“醉”和“梅花”的形象分析傲视权贵、品德高洁、行为疏放的特征。

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十四、【18届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27.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 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28.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27.BD

28.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每点3分,句意、手法、情感各1分)

【解析】27.B 项,“仍然未写到杜鹃花”错误,“寄芳丛”写到杜鹃花。D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相生”。

28.分析诗句中的意象,答题关键是运用的手法,结合注释和诗意看是“托物言志”,白诗是“衬托”,答题时具体解释即可。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的托物言志和衬托。

十五、【18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筼筜(yún dāng):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首联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B. 颔联“竞”与“闲”生动传神。“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踯躅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写出来了。

C. 诗中所写之景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表现了诗人此时悠闲超脱、了无羁绊的状态,以及自由闲适之情。

D. “斗觉”二字用得奇崛,诗人并没有直接点出情感,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为什么变成这样,却不说明。诗意委婉,韵味醇厚。

E. 本诗前半段写景,后半段叙事,景中含情,事中寄情,全诗情感激越澎湃,令读者在字里行间都能

30.本诗第三联意蕴丰富,请概括这两句诗中主要蕴含了哪些感情。

【答案】29.CE

30.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解析】29.C项,静与闲的景象背后其实是诗人的孤独与凄凉。E项,诗人的情感是深藏于心的,是一种含蓄的表露。

30.颈联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十六、【18届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平蔡州三首(其二)①

刘禹锡

汝南②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①无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作这三首诗,热烈赞颂这一重大胜利。②汝南,即蔡州。

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三句用“路旁”而不是用“路中”,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此刻“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

B. 第七句中的“元和十二载”交代平蔡之战发生的时间,其实这一时间也可不在诗句中出现。

C. 蔡州老人曾见过天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同时经历过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苦。

D. 面对平蔡之战,诗人写下了《平蔡州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重点写平叛的巨大影响。

E. 本首诗在精炼含蓄与通俗易懂两个方面结合得较好,凸显出诗人刘禹锡高超的艺术才能。32.本诗哪一联巧妙地写出了李愬夜袭蔡州、不战而胜的场景?试加以赏析。

【答案】31.BD

32.第一联(首联)。①通过环境描写,巧妙地写出了平蔡之战雪夜奇袭,叛军猝不及防,在睡梦中就被解除了武装,而且城破后李愬号令严明,一无所犯;②运用了渲染烘托(或间接描写)的手法,作者极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暗含夜袭蔡州、不战而胜的欢欣,巧妙地烘托了李愬将军的神勇。

【解析】31.B项,诗中特别提到的“元和十二载”,是诗人的精心安排,意在用史家之笔将这一重要事件告知众人。因此,这一时间要在诗句中出现。D项,这首诗重点写平叛后百姓的欢欣,第三首重点才是写平叛的巨大影响。

32.答题的关键是手法的赏析,重点通过“喔喔鸣”和“鼓角音和平”分析环境的渲染和烘托作用。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此题重点从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额角度分析。

十七、【18届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高三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秋夜

罗隐①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②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铩羽而归。②[欹]倾斜,歪向一边。

3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

B. 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的冷遇与打击。

C. 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景,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D. 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E. 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34.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33.DE

34.①以景结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苍黑夜色,寄寓自己年华已老,羁旅思乡和一事无成的凄凉、绝望和愤恨之情;②照应首联,表现报效朝廷的理想破灭后对黑暗现实的觉悟;③象征,以“双阙夜苍苍”象征朝廷的黑暗。

【解析】33.D项,“所见所闻”有误。本诗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诗人对长安秋夜的感受与联想来抒发的。E项,“相互映衬”赏析有误。本诗通过对过去岁月的追忆来映衬眼前悲凉的境况,并没有“相互映衬”。

34.答题关键是明确诗句的内容是景物描写,应该是以景结情,结尾一般和情感有关,同时注意结尾和首联的照应。

十八、【18届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三9月份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夏州城楼

罗隐①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②。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注】①罗隐: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才华出众,然历十余年不第。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唐代属边塞要地。②晋英雄:五胡乱华,大夏建国于夏州后,晋朝与之战于夏州,边塞战士死伤极多。3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诗人在猎猎旗风中登上夏州城楼,有感于屡试不第而凭栏远眺,心中一片怅然。“寒”字和“独”字渲染了边关苍凉寒冷的气氛,凸显诗人孤独寂寞之感。

B. 颔联由“唐土地”联想到“魏晋魂”,指出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晋朝与大夏国的战斗,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

C. 颈联由追怀英雄而自悲自叹,往事不堪回首,连战马的嘶鸣也不忍听,只能将一腔心事托付塞外的鸿雁,诗句沉郁有味,有无穷牢愁见于言外。

D. 尾联诗人渴望脱去儒生冠服,执戟上战场,表达了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壮志和决心,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

36.这首诗第二句中“怅”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35.BD

36.(1)是全诗的诗眼,点明旨意;(2)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因屡试不第而登楼远眺的激愤惆怅;(3)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4)统领全诗,为下文吊古伤今,抒写羁旅之愁、怀才不遇之苦做铺垫。【解析】35.B项,“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理解不妥,注释(2)中有“五胡乱华”“边塞战士死伤极多”,此联主要是借古伤今,隐含对唐王朝衰败的指责和讥讽,沉郁的感悟与上下联相吻合。D项“情感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理解错误,尾联虽有投笔从戎之意,但不是抒其壮志,而是发其余悲,虽棱棱有骨,却不免衰飒,表达的是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愤懑无奈,终是晚唐风调。

36.注意从结构的角度答出“是全诗的诗眼”“做铺垫”“统领全诗”;从内容的角度答出“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点明主旨”,抒写羁旅之愁、怀才不遇的作用。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结构方面考虑。

十九、【18届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三11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此诗写于 829 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3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

B. “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C. “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 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虽然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距离遥远,但都在月下牵挂彼此。

E. 颔联和颈联,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友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表达诗人的思念。38.本诗前六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37.CD

38.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中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

【解析】37.C项,“如约”一说无依据。D项,漏掉了在越州的元稹,是三人的彼此思念。

38.此题首先答出“虚实结合”的手法,关键是区分诗歌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最后分析效果及情感。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注意答出“虚实结合”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二十、【18届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39.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的“画图”二字可谓诗眼,其后五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画图中景象,尾联以不舍之情作结。

B. 中间四句精当传神的描写,是首句中的“画图”的抽象概括,是末两句的“勾留”之情的基础。

C. 颔联和颈联中,诗人以华美新奇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山水的旖旎风光。

D. 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出新。

E.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40.此诗作于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钱塘湖春行》一诗,同为描写西湖春光,两首诗在意象选择和画面营造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39.AB

40.《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春题湖上》选择了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丰富。

【解析】39.A项,没有“虚写”的内容。B项,不是“抽象根据”,是进一步具体描绘。

40.此题意象的不同直接摘取诗中的意象即可,关键是意境的不同,注意“早莺”“新燕”“渐欲迷人眼”和“才能没马蹄”展现的生机,抓的是小的方面的内容,此诗重点注意是湖光山色和农田,抓的是大的方面。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意象和意境的不同,注意分析。

二十一、【18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语文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B. “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

C. 颔联用“转蓬”比喻自己飘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

D. “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

E. 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

42.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

【答案】41.CD

42.“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解析】41.C项,没有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D项,不是把“霜露”比喻成“雪”,而是把“月光”比喻成“雪”。

4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见羽毛”“数秋毫”效果的分析,这两句写看得清,说明光线明,再结合诗歌的情感是“愁绪”,二者是反衬关系。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此题主要从反衬的手法上分析。

二十二、【18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验收】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筿: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通“浥”,沾湿。

4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

A. 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B.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饶有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C. 颔联对仗工整,“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含”字感情色彩很浓,有小心爱护意味;“裛”字尽显轻柔,有“润物细无声”之感。

D. 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则家人忍饥挨饿的情形可以想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E. 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而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44.本诗塑造了“狂夫”怎样的形象,主要运用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43.CE

44.①写出了生计潦倒却仍能赞赏自然景物之美,潦倒穷愁中“疏放”“自笑”、开愁遣闷的狂夫形象,表现了狂夫疏狂和贫困不能移的精神。②反衬(乐景写哀情)。前两联描写了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这样的赏心悦目之景;后两联写的却是忍饥挨饿、濒临死亡的可悲可叹之事,反差鲜明。

【解析】43.C项,“二字运用拟人手法”错误。E项,“自笑狂夫老更狂”是诗人自嘲,选项解释错误。

44.先根据诗中的“疏放”“自笑”“更狂”等讲习班概括“狂夫疏狂和贫困不能移”的形象特征,从手法看诗歌的前两联写的是一幅“赏心悦目”之景,后面和注释显现的却是“可悲可叹”之事,可知是“反衬”。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

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借景抒情”或“反衬”的手法。

二十三、【18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9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 “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 “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

D. 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E. 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46.苏拭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答案】45.BE

46.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解析】45.试题分析:B项,本句不能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E项,本诗写景抒情并重,“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误。

46.试题分析:答出“诗中有画”的画面的内容“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概括画面的内容和意境特征。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二十四、【18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摸底考试(10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玉楼春

钱惟演①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②。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①钱惟演,北宋临安人。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被贬外放,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作。②鸾镜:背后饰有鸾鸟的镜子。

4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前两句写视觉所见:城上莺语唧唧,风光无限;城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

B. 首句中“乱”字写出了暮春时节热闹的景象,同时又寄寓了作者不宁的心绪。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诗歌鉴赏题的形象

板块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魏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 (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首诗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请简要回答。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分析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野步者的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注]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朱敦儒辞官离开朝廷。此作为朱敦儒隐居浙江嘉兴时作。 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趣?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房兵曹胡马①

杜甫 胡马大宛名②,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③。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①〔房兵曹〕不详为何人。〔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管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胡马〕产于西域的马。②〔大宛名〕大宛国的好马。大宛,汉代西域国名,盛产良马。③〔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饮酒 (其八) [晋]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注]尘羁。 【注】〔绁〕捆绑,束缚。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 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018届上海市各高中学校高三英语试题分类汇编--阅读理解B篇(带答案精确校对)

Section B Directions:Read the following three passages. 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several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 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one that fits best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passage you have just read. (B) With the coming of big data age, data science is supposed to be starved for, of which the adaption can point a profound change in corporate competitiveness. Companies, both born-in the digital era and traditional world are showing off their skills in data science. Therefore, it seems to have been creating a great demand for the experts of this type. Mr Carlos Guestrin, machine learning professor from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rgues that all software applications will need inbuilt intelligence within five years, making data scientists—people trained to analyze large bodies of information — key workers in this emerging “cognitive” technology economy. There are already critical applicat ions that depend on machine learning, a subfield of data science, led by recommendation programs, fraud detection system, forecasting tools and applications for predicting customer behavior. Many companies that are born digital—particularly internet companies that have a great number of real-time customer interactions to handle—are all-in when it comes to data science. Pinterest, for instance, maintains more than 100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that could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classes of problems, and it constantly fields request from managers eager to use this resource to deal with their business problem.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weighing on many traditional companies will be the high cost of launching a serious machine-learning operation. Netflix is estimated to spend $150m a year on a single application and the total bills is probably four times that once all its uses of the technology are taken into account. Another problem for many non-technology companies is talent.Of the computer science experts who use Kaggle, only about 1000 have deep learning skills, compared to 100,000 who can apply other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says Mr Goldbloom. He adds that even some big companies of this type are often reluctant to expend their pay scales to hire the top talent in this field. A third barrier to adapting to the coming era of “smart” applications, however, is likely to be

诗歌鉴赏中形象试题答题方法

例谈古代诗歌鉴赏中形象试题答题方法 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是必不可少的,考纲目标对此考项的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中准确把握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是基础,更是关键。现在总结一下我在带领学生高考备考复习中古代诗歌鉴赏中形象类试题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一、必要的知识储备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画面,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考查形式与规范答题 [提问方式] 1、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人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形象? 3、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象? 4、诗中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鉴赏方法] (一)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常用的方法 要先概括诗人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从诗歌的具体词语方面对这个中心进行分析论证。 2、鉴赏人物形象的思路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分析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答题步骤 (1)概括诗中塑造的是怎样的形象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概括诗歌所塑造形象的意义 [典型例题一]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规范答题] 第一步:概括人物形象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隐士形象。 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 第三步:形象的意义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诗歌鉴赏之形象分析学生版

诗歌鉴赏之形象分析 诗歌鉴赏中应注意的几点: 第一点:诗歌鉴赏易忽视的“三看” 1、看标题。(1)暗示写作目的。(2)提示写作范围。(3)主要内容指向。 2、看作者。反映主流风格、代表性内容。 3、看注释。介绍写作或时代背景、解释诗歌的难点,有助于正确了解诗歌。 第二点:高考中诗歌鉴赏应树立的两个意识 1、“扩展式解释诗句”的意识,也即把诗句换成散文语段。 2、诗歌鉴赏“无简答题”原则的意识。 不能止于答案,比如问某一联运用了什么修辞,就不能只回答运用了某种修辞,还应该回答为什么是这种修辞,以及这种修辞的效果或者作用。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人(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中的景) 物(咏物诗中的物)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复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诗歌形象的分类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 什么是形象? 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

2018届上海市各高中学校高三英语试题分类汇编--完型填空(带答案精准校对提高版)

One【2018届上海市西南位育高三英语上学期10月试题】 III. Read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 A Directions: For each blank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 there are four words or phrases marked A, B, C and D. Fill in each blank with the word or phrase that best fits the context. Many people think that listening is a passive business. It is just the ___41___one. Listening well is an active exercise of our attention and hard work. It is because they do not realize this, or because they are not __42____to do the work, that most people do not listen well. Listening well also requires total ____43____upon someone else. An essential part of listening well is the rule known as ‘bracketing’. Bracketing includes the temporary giving up or ___44___your own prejudices and desires, to experience as far as possible someone else’s world from the inside, stepping into his or her shoes. ____45____, since listening well involves bracketing, it also involves a temporary ____46____ of the other person. Sensing this acceptance, the speaker will seem quite willing to____47____up the inner part of his or her mind to the listener. True communication is under way and the energy required for listening well is so great that it can be _____48____ only by the will to extend oneself for mutual growth. Most of the time we____49____ this energy. Even though we may feel in our business dealings or social relationships that we are listening well, what we are usually doing is listening _____50____. Often we have a prepared list in mind and wonder, as we listen, how we can achieve certain_____51_____ results to get the conversation over as quickly as possible or redirected in ways more satisfactory to us. Many of us are far more interested in talking than in to hear. listening, or we simply____52____ to listen to what we don’t want It wasn’t until toward the end of my doctor career that I have found the knowledge that one is being truly listened to is frequently therapeutic. In about a quarter of the patients I saw, ____53_____ improvement was shown during the first few months of psychotherapy, before any of the____54_____of problems had been uncovered or explained.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__55____ that he or she this phenomenon, but chief among them, I believe, was the patient’s __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型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型: 1、题型一、诗歌人物规范性鉴赏 1)答题规范: (1)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或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2)提问变式:简析下面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并说明通过这一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题分析: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歌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和语句分析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说明,最后,交代一下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作用。 答题规范:答案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及身份)。 ②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 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

③人物形象的意义或表达效果(诗人 通过人物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的道理等。) 2)答题例析: 例析1、简要分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 1、诗歌描写了一个有报国之志却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2、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 旅夜书怀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 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原野辽阔,天 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 【试题】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考点:锤炼语言——炼字)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③点出该 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①"垂"和"涌"在这里都是动词,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 ②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③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身居船中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 考点:意境、画面)答:这一联是诗人“旅夜”的场景: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 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3.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考点:写作技巧) 答:①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人把在此时此景的自己比作天地间孤苦无依的一只沙鸥,运用了 比喻;此时的自己像什么呢?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 ②从抒情方法上看:尾联触景而生情,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 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和反衬。颔联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极 言天地之大,与尾联沙鸥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此时孤苦伶仃的形象。 4.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点:思想情感) 答:①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满腹才华,而四处奔波,得不到朝廷重用,②刻画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形象,③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飘泊无依、孤独落魄的感伤。 中考古诗词赏析四大考点方法汇总 (一)、评价思想内容、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 联描写了(景、人、事、物),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 的 (情感、理想、志趣)。(二)、体会意境 ①捕捉意象,把握特点 +②联系背景,发挥想象+③描摹诗歌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概括意境特点(幽静、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④依景辨情,剖析作者(诗中人物形象)思想(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赏析技巧 点手法+析诗句、点意境+明情感 (四)、锤炼语言 抓词语、释含义+ 描景象+点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点作用、思结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班级:初三(10) 姓名:

2020届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形象

诗歌鉴赏之形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我”,一般指的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人物形象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指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诗歌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包括意象和意境。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志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中的“事物”。 人物形象 【例题剖析】 1、阅读《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⑵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⑶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的孤傲豪迈相比。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意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评分标准: 开头或结尾简明扼要地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人物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参考答案: ⑴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形象。众鸟皆向高空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了他的孤僻。那孤云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体现出他的高傲。 人物形象 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2018届上海市各高中名校高三英语题型分类专题汇编--语法填空-(带答案精准校对加强版)

II. Grammar and Vocabulary Section A Directions: 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 below, fill in the blanks to make the passage coherent and grammatically correct. For the blanks with a given word, fill in each blank with the proper form of the given word; for the other blanks, use one word that best fits each blank. Sizing Up Carbon Footprints Kelsey Schroeder was ―born green‖, according to her mother, and she takes that environmentalenthusiasm to class with her at the Oak Knoll School of the Holy Child in Summit, N. J.. The 12-year-old (21)_____ (be) a driving force in greening her school since she was a fourth-grader. But (22)______really motivates kids — especially the sort of achievers who attend an exemplary private school like Oak Knoll — is a little competition. So when Schroeder and her classmates found out about a website (23) _____ (launch) last year that sets teams from around the country against one another in a contest to see who could be (24)______(green), they jumped on board. Her seventh-grade Royal Acorns team is Carbonrally’s the most recent champion, (25)_____(save)11.21 tons of climate-changing CO2 to date. (26)_____Americans grow more green-minded, more of them want to approach environmentalism in concrete terms. Thanks to websites like Carbonrally, one increasingly popular way to do so is by measuring and measurably reducing our carbon footprints —the greenhouse gases we’re responsible for (27)_____(emit). The more dependent we are (28)_____ fossil fuels, the bigger our carbon footprints; unsurprisingly, American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more than 20 tons of CO2 per capita annually, have some of the biggest feet in the world. How big? A recent study by a class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und that even a homeless American (29)_____ have a carbon footprint of 8.5 tons —twice (30)_______global average. ―We have contributed more than our fair share to this problem,‖ says Katherine Wroth, a senior editor at the green website https://www.doczj.com/doc/f09253854.html,. ―It seems logical that we would want to contribute to the solution.‖ Keys: 21. has been22. what23. launched24. greener 25. having saved 26. As27. on 28. emitting29. would 30. the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剖析

------------------------------------------------------------精品文档-------------------------------------------------------- ★★★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班级:初三姓名: 甫旅夜书怀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赏析】天边原野辽阔,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试题】考点:锤炼语言——炼字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涌 在这里都是动词,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 ①垂和答②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 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③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身居船中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考点:意境、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2. 答:这一联是诗人“旅夜”的场景: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考点:写作技巧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3.答:①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人把在此时此景的自己比作天地间孤苦无依的一只沙鸥,运用了比喻;此时的自己像什么呢?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②从抒情方法上看:尾联触景而生情,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和反衬。颔联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极言天地之大,与尾联沙鸥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此时孤苦伶仃的形象。考点:思想情感)4.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①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满腹才华,而四处奔波,得不到朝廷重用,②刻画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形象,③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飘泊无依、孤独落魄的感伤。中考古诗词赏析四大考点方法汇(一、评价思想内容、 思想情的意境,表达了诗(景、人、事、物这首诗联描写,创设(情感、理想、志趣 、体会意(二 、概括意境特点(幽静、③描摹诗歌图景(切忌翻译原句②联系背景,发挥想①捕捉意象,把握 特 / - 1 -9

2018年上海市高中化学等级考试卷

2018 年上海市高中化学等级考试卷相对原子质量: C-12 O-16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 2 分,共计 40分) 1. 2018 年 3 月《 Nature》杂志上刊登了通过测量行星物质中4844 Ca/Ca 的比值,揭示了行星 演变的关系。48Ca 和44Ca 具有 A. 相同的质量数 B. 不同的质子数 B. C.相同的中子数 D.相同的电子数 2.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 的机身大量使用铝锂合金材料。这是利用了铝锂合金性质中的 A. 高强度、低密度 B.高强度、导热性 C. 低密度、导电性 D.导电性、导热性 3.下列过程中,仅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是 A. 氯化钾熔融 B.碳酸钠溶于水 C.碘升华 D.晶体硅熔融 4.下列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的是 A. 浓硫酸 B.NaOH C.NaCl D.NH 4Cl 5.有机反应一般不具有的特点是 A .反应比较复杂 B .产率较高 C.副产物较多D.反应速率较慢 6.下列固体中经充分加热分解,无固体残留的是 A.NH 4HCO 3 B.NaHCO 3 C.Al(OH) 3 D.CaCO 3 7.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含有非极性键 B. 是直线形分子 C. 属于极性分子 D.结构式为C=O=O 8.下列变化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的是 A. 铁遇浓硫酸发生变化 B. 蔗糖遇浓硫酸变黑 C. 加热时碳与浓硫酸反应 D.加热时铜与浓硫酸反应 9.海水提溴的过程不包括 A .浓缩 B.氧化 C.提取 D.灼烧

10. 下列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H 2O A.H 2S +O 2 SO 2 B. SO 2 H 2SO 3 +O 2 +H 2O C. S SO 3 D. SO 3 H 2SO 4 11. 侯氏制碱法中,使 NH 4Cl 从母液中析出的措施不包括 A. 通入二氧化碳 B. 冷却 C.通入氨气 D.加入研细的食盐 12.与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 OHCCH 2CH 2CHO B.CH 3CH 2 OCH 2CH 2OH C.CH 3 CH=CHCOOH D.HOCH 2 CH=CHCH 2OH 13. 醇脱水得到烯烃所需的试剂和条件是 A .浓氢溴酸酸,加热 B .NaOH/H 2O ,加热 C .浓硫酸,加热 D .NaOH/C 2H 5OH ,加热 14. 关于硫酸工业中的催化氧化反应 ,叙述正确的是 A .是吸热反应 B .在常压下进行 C .在沸腾炉中进行 D .使用铁触媒作催化剂 15. 下列关于含氮微粒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N 2 的电子式为 B . N 3—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6 C . N 3—的质子数是 20 D .氮原子未成对电子的电子云形状相同 16. 重量法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时,会引起测定值偏高的是 A .未作恒重操作 B .硫酸铜部分分解 C .硫酸铜晶体未完全失水 D .坩埚放在空气中冷却 17. 铝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实现 的转化,可通入过量 CO 2 B. 实现 的转化,可加入过量 NaOH 溶液 C. 实现 的转化,可加入过量 NaOH 溶液 D. 实现 的转化,可通入过量 NH 3 18. H 2( g )和 I 2( g )、 H 2( g )和 I 2(s) 以及 HI ( g )的能量高低如下图所示,下列判 断错误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