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机械学 教学大纲 (1)

农业机械学 教学大纲 (1)

农业机械学  教学大纲 (1)
农业机械学  教学大纲 (1)

《农业机械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机械学( Agricultural Machinery )

课程编号:030401

总学时数:64学时(其中含实验24 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限选

先修课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

教材:《新编农业机械学》(耿端阳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

1.李宝筏.农业机械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丁为民.农业机械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吴守一主编.农业机械学[M].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 1988

4.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主编.农业机械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2001

5.南京农业大学主编.农业机械学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6.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编.农业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7.农业机械学报

8.农业工程学报

课程内容简介

《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使用机械设备的结构、作用原理、功能、理论分析及其性能设计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农业机械结构、原理、使用知识、熟悉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新理论,学会典型农业机械性能设计和典型工作部件结构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农机设计、结构对比分析、试验鉴定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性质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业机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从而为用好农业机械、改进现有农业机械以及对新一代农业机械进行性能设计打下基础。

本课程主要由课堂讲授和实验实习两个主要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主要讲授农业机械及其零部件的工作原理、有关理论和设计计算等。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课后尽可能多的阅读有关农业机械的参考书或最新资料。实习实验主要讲授农业机械的一般构造、工作过程、使用与维护,以及农业机械的性能试验等,为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还结合国内外农业机械幻灯片、录相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农业机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自学,或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及最新研究动态专题讲座,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门课程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既要有较深的基础课如数学、力学等为基础,还要有专业基础课的功底以及必要的农业知识等。由于农业机械的种类繁多,各种机械的技术要求和设

计方法又各不相同,缺乏共性基础。根据教学学时少的实际情况,本课程应以主要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为重点,建立较宏观的概念,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专业的实际问题及处理新问题的应变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农业机械学》授课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1.1 农业机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2 农业机械的作业特点

1.3 农业科学、耕作制度和农业机械化的关系

1.4 国内外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向

1.5 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耕地机械(2/4学时)

2.1 铧式犁犁体工作过程和土垡宽深比

2.1.1三面楔的工作原理

2.1.2土垡翻转和宽深比K的确定

2.2 犁体曲面的形成原理和设计方法

2.2.1犁体曲面的形成原理

2.2.2由水平直元线构成的犁体曲面的设计

2.2.3高速犁体和深耕犁体的设计要点

2.3 作用在犁体上的力和犁耕牵引阻力

2.3.1铧式犁犁体外载特性及其表达

2.3.2犁的牵引阻力

2.3.3 犁耕牵引阻力的测定方法

2.3.4 影响阻力的因素和减轻阻力的途径

2.4 犁耕机组的配套计算与总体配置

2.4.1配套计算

2.4.2总体配置

2.5 悬挂犁的悬挂参数选择和挂结调整原理

2.5.1纵垂面悬挂参数的选择

2.5.2水平面悬挂参数的选择

本章重点和难点:

1.犁体曲面的形成原理和设计方法

2.作用在犁体上的力和犁耕牵引阻力

3.纵垂面、水平面悬挂参数的选择

第三章整地机械( 4/6学时)

3.1 圆盘靶及其理论

3.1.1球面圆盘靶片的工作分析和参数确定

3.1.2圆盘靶的受力分析

3.1.3圆盘靶的阻力计算

3.2 旋耕机及其理论

3.2.1、刀片运动轨迹及其分析

3.2.2机组前进速度与刀片回转速度的配合关系

3.2.3刀片正常工作的条件

3.2.4刀片的类型及工作特点

3.2.5旋耕机功率计算

本章重点和难点:

1.刀片正常工作的条件

2.机组前进速度与刀片回转速度的配合关系

思考题:

1.圆盘耙工作偏角调整的应用价值?

2.旋耕机运动参数速度比λ对耕作深度影响的机理?

第四章播种机械( 4/8学时)

4.1 概述

4.1.1播种方法

4.1.2播种要求

4.1.3播种机的类型

4.2 排种器及其理论

4.2.1排种器的类型及工作特点

4.2.2排种器的工艺实质

4.2.3外槽轮排种器的工作原理

4.2.4外槽轮排种器的基本计算

4.2.5外槽轮排种器的参数分析

4.2.6水平圆盘式排种器的工作原理

4.2.7水平圆盘式排种器的结构参数分析

4.2.8水平圆盘式排种器的运动参数分析

4.2.9国内外排种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向

4.3 开沟器

4.3.1开沟器的类型及工作特点

4.3.2开沟器工作阻力计算

4.4 播种机的使用与调整

本章重点和难点:

1. 排种器及其理论

2. 播种机的使用与调整

3. 外槽轮排种器的基本计算

4. 水平圆盘式排种器的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选择

第五章植保机械(4/6学时)

5.1 人力式喷雾机

5.1.1气泵式喷雾机

5.1.2液泵式喷雾机

5.1.3手持式超低量喷雾机

5.2 机力式喷雾机

5.2.1液力式喷雾机

5.2.2风送式弥雾机

5.2.3超低量弥雾机

5.3 喷头及其雾化原理

5.3.1通用喷头

5.3.2弥雾喷头

5.3.3超低量喷头

5.3.4静电喷头

本章重点和难点:

喷头及其雾化原理

思考题:

1.超低量喷雾机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工作部件?

2.空气室的作用?

第六章收割机械(10/16学时)

6.1 概述

6.1.1谷物的收获方法

6.1.2收割机的类型及工作特点

6.2 切割器及其理论

6.2.1切割原理及其理论分析

6.2.2切割器类型及特点

6.2.3往复式切割器的传动机构

6.2.4往复式切割器的工作原理和参数分析

6.2.5切割器功率计算

6.2.6 割刀惯性力的平衡

6.3 扶禾装置及其运动分析

6.3.1拨禾轮的工作原理

6.3.2拨禾轮的运动分析

6.3.3 拨禾轮参数选择

6.3.4输送器和放铺机构

本章重点和难点:

1.切割原理及其理论分析

2.往复式切割器的工作原理和参数分析

3.拨禾轮的运动分析及参数选择

4.割刀惯性力的平衡

第七章脱粒机械(4/6学时)

7.1 脱粒装置

7.1.1脱粒原理与工艺流程

7.1.2脱粒装置的种类及工作特点

7.1.3纹杆滚筒式脱粒装置

7.1.4钉齿滚筒式脱粒装置

7.1.5轴流滚筒式脱粒装置

7.1.6脱粒滚筒功率计算和运转稳定性

7.2 分离装置

7.2.1分离装置的作用、类别和结构特点

7.2.2逐稿器的分离原理

7.2.3逐稿器主要参数与运动分析

7.3 清粮装置

7.3.1清粮装置的功用、类别和工作原理

7.3.2谷物清选原理

7.3.3谷物在筛面上的运动及其分析

本章重点和难点:

1.脱粒滚筒功率计算和运转稳定性

2.逐稿器主要参数与运动分析

3.谷物在筛面上的运动及其分析

第八章谷物联合收获机简介(2/4学时)

8.1 联合收获机的分类及工作特点

8.1.1联合收获机的分类

8.1.2联合收获机的工作特点

8.2 联合收获机的一般结构和工作过程

8.1.1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8.1.2半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8.1.3割前脱粒式联合收获机

8.3 联合收获机的总体设计

8.3.1联合收获机的总体参数

8.3.2联合收获机的总体参数

8.3.3联合收获机的总体配量

8.3.4联合收获机功率分配

8.4 联合收获机的发展趋向

本章重点和难点:

1.联合收获机的总体参数确定

2.联合收获机的总体配置原则

第九章清选、干燥及种子加工机械(4/6学时)

9.1 谷物混合物的物理机械性质与清选方法。

9.2清粮装置和常用清选机的种类、构造工作原理、性能比较、使用和调整。

9.3 筛子种类、筛选原理,筛子的运动参数与尺寸确定,筛子运动参数的测试。

9.4气流清选原理,谷粒的临界速度和飘浮系数测定。

9.5 气流与筛子配合清选时的工作原理,风扇与筛子的配置。

9.6 其它清选方法及其工作原理。风机的类型、工作原理和选用。

本章重点和难点:

常用清选机的工作原理和调整,筛子运动参数,气流与筛子配合清选的工作原理。难点是筛子的运动参数和比重清选原理。

第十章玉米联合收获机械(4/6学时)

10.1 机械收获玉米的农业技术要求和方法。

10.2玉米收获机械的种类、构造、工作过程。

10.3分禾器、扶正喂入装置、摘置辊、剥苞叶装置和工作原理。

本章重点和难点:

摘穗辊和剥苞叶装置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以理论分析、结构设计和设计计算案例分析为主,主要解决典型部件的结构、原理、设计要点等问题。采用示范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授课方式,结合多媒体课件、结构模型及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学生自学和作业使学生掌握该重点和难点内容。

实验课----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对各种农机具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调整的讲授,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面对机具,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讨论课---从不同角度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的理解,达到让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融会贯通,同时必须能够灵活应用。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突出重点和难点、强调思路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学---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用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教师形成双向交流,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除课堂讲授外,通过提出问题、推荐参考资料、安排和指导自学并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使问题得以解决。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农业机械网络查询,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从课堂外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些内容,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增加了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和使命感。

四、成绩考核方式

本课程理论性、专业性均很强,讲授内容较多,课程最终成绩为课程结束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之和。其中,课程结束考试成绩占 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 15 %,实验课成绩占 15 %)。

五、制定本大纲的有关说明

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作为本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主干课,主要研究农业生产中所使用机械设备的功用、结构、工作原理、理论分析及性能设计。本课程前续课为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理论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等课程,后续课程为机械维修、农业机械管理等课程。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习时间:课程类型:0110098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32选修英文名称:课程成绩:课程性质:预存课程:课程系: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2专业课程电气与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机电工程学院应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及自动化课程术语: 1、第六学期课程的地位、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的状态: 测试技术和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机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介绍机电系统中传感器、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应注重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本课程的目标是: 1.学生获得传感器、自动检测方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将所学的自动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灵活地应用于未来的工作和生产实践。本课程的任务: 1.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2.具备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4.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和实现技术; 5.初步形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以前的课程:电气和电子技术,C语言编程。后课程:创新机械设计等。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导言 教学要求: 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和发展趋势。要点: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难点: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 (3)机电系统的分类(4)机电系统的特征 第二节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1)机电一体化理论与技术基础(2)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3)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 第三节机电一体化的历史和趋势(1)机电一体化的历史(2)机电一体化的趋势 第二章传感器和检测技术 教学要求: 理解传感和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应变和应力、压力、位移、流量、温度等典型物理量的检测技术及相应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要点: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的测量原理。难点: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适用场合和选型。教学内容: 第1节传感和检测技术概述(1)检测技术基础(2)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1340051《植物保护学》实验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植物保护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植物保护学是农业昆虫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两门课综合起来的一门课程。它包括昆虫基础知识和水稻、甘蔗、蔬菜和水果等害虫防治知识以及植物病害基础知识和多种农业植物病害防治知识。总学时90 理论60学时实验30学时。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保护学是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病虫害防治防治基础知识和各种病虫害防治方法。为学好植物科学与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该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好植物保护理论基础,掌握各种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讲授、实验和教学实习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基础知识和防治通过实验和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求学生采集昆虫标本50种以上,病害标本30种以上。 三、面向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 四、先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遗传学、气象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植物保护学与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遗传学等课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学习植物保护学要有上面的课程的基础知识作依托。 六、实验名称与类别: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1 昆虫体躯的外部特征 实验目的:了解昆虫各部分构造和名称 实验内容:1。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2.观察口器构造与类型 3.观察昆虫的头式 4.观察昆虫触角、足和翅的类型。 实验要求:每个学生一台双目解剖镜按实验指导书观察每一顶内容。 实验2 昆虫的发育与变态 实验目的:了解昆虫的发育与变态的各种类型 实验内容:1。变态的主要类型 2.昆虫卵的类型 3.全变态类幼虫的类型 4.蛹的类型 实验要求:掌握昆虫的发育与变态类型。 实验3 昆虫目的分类 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用检索表鉴定昆虫的方法。 2.重点掌握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昆虫十个目的成虫特征,认识代表种类。实验内容:1。观察10个目昆虫的代表种类。 2.根据所列检索表,鉴定自己所采的标本属哪个目。 实验要求:根据提供昆虫的标本,完成实验作业。 实验 4 昆虫标本采集及一般制作方法 实验目的:1。掌握昆虫标本的采集与保存方法 2.了解昆虫标本的一般制作方法 实验内容:1。毒瓶的制作 2.野外采集保存 3.干标本的制作 4.浸渍标本的制作方法 实验要求:要求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按实验内容认真去做。 实验 5 主要农作物害虫识别 实验目的:认识水稻、甘蔗、花生、甘薯、果树、蔬菜等作物主要害虫。 实验内容:1。甘蔗暝虫 2.水稻螟虫(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3.花生斜纹夜蛾 实验要求:根据提供的标本,用实验报告描述各种昆虫的主要特征。 实验 6 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实验目的:通过室外观察,认识植物病害的多样性。 实验内容:观察五大症状类型和各种病征。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325001 总学时:48学时(讲课38学时,实验10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预修要求: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测试技术是进行科学研究、验证科学理论必本可少的技术。本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补充,广博的理论性和丰富的实践性是本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合理地选用测试装置并初步掌握静、动态测量和常用工程试验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将其结果提供给观察者或输入给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控制系统。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建立明确的信号的频谱结构的概念;掌握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数字信号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掌握测试装置基本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的条件,并能正确地运用于测试装置的分析和选择。掌握一阶、二阶线性系统特性及其测定方法。 3、了解常用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和显示、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并能够较正确地选用。 4、对动态测试工作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于机械工程中某些参量的测量和产品的试验。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1、本课程的学习中,特别要注意物理概念,建立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比较完整的概念。 2、本课程教学中应突出理论内容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应用,可将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在主要内容讲解结束后,可考虑安排一次测试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如转子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课堂讨论,讨论内容涉及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应用。 3、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参加必要的实验,从而受到应有的实验能力的训练,获得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完整概念,并初步具备处理实际测试工作的能力。实验学时应不少于8学时。实验大纲见附录。 4、建议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将内容尽可能利用Matlab进行演示。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机、电结合较紧密的课程,需要的知识面较广,涉及数学中的“积分变换”、“概率统计”知识;涉及物理中的电、磁、声及振动内容;涉及电工学中的“谐振”、“相敏检波”等典型电路。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 1、理解测试技术的作用、任务、内容和特点 2、了解测试技术的发展概况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知识竞赛试题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知识竞赛试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于2004年()通过,并将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A、6月25日 B、7月25日 2、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为了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 A、大型高档 B、先进适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所称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生态效益的过程。 A、社会效益 B、经济效益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财政支持和实施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扶持等措施,逐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护环境的原则,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A、保障安全 B、保护生态 5、国家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任何单位和个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其指定的农业机械产品。 A、不得强迫 B、须规定 6、国家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和作业质量等标准。对农业机械产品涉及人身安全、农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强制执行的技术规范。 A、维修问题 B、维修质量 7、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部门根据农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可以组织对在用的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进行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 A、售后服务状况 B、实用性 8、农业生产者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保障人身安全的要求,在其生产的农业机械产品上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警示标志和()说明。

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保护通论》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植物保护学是现代农业高产、稳产、高效、优质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与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密切相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非植保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有关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理论和策略,并掌握基本的植保技能,从而培养出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本科生,为培养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保护的概念 1.植物保护的对象 2.植物保护的目的 3.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 4.植物保护的方式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的概念,有害生物及其灾害,防与治。第二节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

1.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 2.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 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 3.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习题要点:农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植物保护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植物保护方针。 本章重点是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难点是树立植物保护观念,采取正确地植物保护措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植物保护中涉及的不同的有害生物的类群,理解广义的植物保护与狭义的植物保护之间的区别,并结合后续章节的内容,掌握植物保护的综合治理策略和植物保护的目的。 第二章植物病害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1.植物病害的定义 2.植物病害的症状 3.植物病害的类型 习题要点:病害三角,人为干扰,伤害与病害,植物病害的病征、病状和症状,病害的两重性,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1.真菌 2.原核生物 3.病毒 4.线虫 5.寄生性种子植物 习题要点:寄生性和致病性;菌丝组织体、菌丝、菌核、子座、菌索、厚垣孢子,真菌的繁殖体,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种类和形态,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五个亚门的特征及典型的病害;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重要的原核生物属及病害,病毒的特征及常见的病毒病;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特征及常见病害。 第三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4.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5.病害循环 习题要点: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不同病原物的侵染特点;病害循环的定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easure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学制),是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机械制造领域,无论是在机械系统研究过程分析还是机械自动加工控制系统中,工程测试技术应用及其普遍,所以掌握必要的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对做好机械制造专业的工作尤为重要。 2.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非电量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常用的传感器、中间变换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测试目的选用合适的仪器组建测试系统及装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位移、振动、温度、力、压力、噪声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应用方法;掌握计算机测量系统、虚拟仪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了解掌握新时期测试技术的更新内容及发展动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好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物理学上的电磁学理论知识、控制工程基础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电工学的电路分析理论。 2.要求掌握电工实验独立动手能力和仪器的操作能力。 3.掌握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检测技术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应对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测试系统设计以及传感器的选型、调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研究对象为机械工程中常见动态机械参数,主要讲授有关动态测试与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选择与使用。为后续专业课、选修课有关动态量的实验研究打基础,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中。 1.从进行动态测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重点阐述建立明确的频谱概念,掌握信号强度的表达式、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功率谱密度函数及应用和数字信号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白波形图、频谱图的含义,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读取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2)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部分:掌握系统传递函数、频响函数以及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特性的描述及测试方法,掌握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条件,并能正确运用于测试装置分析和选择。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2004年6月2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科研开发 第三章质量保障 第四章推广使用 第五章社会化服务 第六章扶持措施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本法所称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财政支持和实施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扶持等措施,逐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第四条国家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其指定的农业机械产品。

第五条国家采取措施,开展农业机械化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六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责农业机械化有关工作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业机械化促进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农业机械化促进工作。 第二章科研开发 第七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采取技术攻关、试验、示范等措施,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第八条国家支持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加强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支持农业机械科研、教学与生产、推广相结合,促进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第九条国家支持农业机械生产者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系列化、标准化、多功能和质量优良、节约能源、价格合理的农业机械产品。 第十条国家支持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鼓励引进外资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 第三章质量保障 第十一条国家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等标准。对农业机械产品涉及人身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强制执行的技术规范。 第十二条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对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农业机械产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2015级植物保护学概论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一)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掌握农业昆虫识别的基本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要点和各种防治方法;熟悉当地主要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二)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能正确识别植物主要害虫种类;在田间能正确诊断植物主要几大类病原的病害;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方法和病虫害的防治适期;掌握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技术;基本具有对当地植物主要病、虫进行综合防治的能力;调查了解当地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初步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方面:培养学生植物保护意识;从事病、虫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四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主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二级学科分别在群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1课时,讲授1) 主要讲述植物保护的概念,植物保护的研究内容,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的发展和趋势。 1.基本要求

检测技术与控制仪表课程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仪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1331116 总学时数:51(理论45,实验6) 总学分数:2.5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阐述测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各种传感器如何将非电量转换为电量,并对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及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作介绍,同时也适当的介绍误差处理、弹性元件、抗干扰技术、信号的处理与变换及仪表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等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理论、工作原理、转换电路、主要性能和特点以及自动检测技术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使用相应仪器。 课程涉及光、机、电等多方面知识,应用到统计、数值分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内容,因而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把握全书的重点和各章的重点,有助于在理论上得到提升。还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对待试验环节,才能全面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基本内容包括: 1. 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1)检测仪表控制系统及基本概念 (2)误差分析基础及测量不确定度 (3)检测技术及相关方法介绍 2. 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1)温度检测 (2)压力检测 (3)流量监测 (4)物位检测 (5)机械量检测 3. 仪表系统分析 (1)仪表系统及其理论分析 (2)变送单元 (3)显示单元 (4)调节控制单元 (5)执行单元 4. 系统控制技术 (1)计算机仪表控制系统 (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5. 现代检测与仪表技术 (1)虚拟仪器介绍及LabVIEW软件 (2)软测量方法及技术

(3)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4)传感器网络 基本要求: (1)掌握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2)熟悉误差分析过程及方法 (3)了解检测技术及方法 (4)熟悉各种传感器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5)熟悉仪表控制系统 (6)了解系统控制技术 (7)了解现代检测与仪表技术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实验1:电参数型传感器实验,学习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信号检测。 实验2:仪表的调试与校验,学习测温仪表的调试与校验。 实验3:热电偶的校验,学习常用热电偶的校验。 要求: 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固化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培养其创新意识。 四、教学时数分配: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本课程属考查课,考试方式为闭卷。由平时(60%)、考试(40%)两部分综合评定。 2、习题: 每次上完课后,布置2-3道习题。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安排习题课。 3、能力培养要求: 理论课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基础,实验课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作为国民经济生产的基础行业,农业的发展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的发展是一切经济生产的前提。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技术大面积实施的前提,农业机械化发展适用技术推广面积的扩大,实质上就是普及农业和非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推动科技兴农实施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发展农业机械化主体,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和谐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说,国内国外各有差异,但总体趋势却不会改变,都是朝着智能化,高效益,以及有机生态的方向在发展。一、国际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一、农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所需的技术与装备将有迅速发展。保护农业环境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技术与装备将有大的发展。主要发展农业环境保护及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所需的耕种联合作业机械设备、少耕免耕机械设备、有机肥生产与施用机械设备、化肥高效施肥技术与机械、生物农药与喷洒药机、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所需机械、工厂化规模化饲养、畜禽类便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农村污水的综合治理技术、农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无害化

处理技术与装备、提高水、肥料和农药利用率的技术与装备等。农业是淡水资源的最大用户,经济发展对淡水资源需要量日益增多,充分发展节水农业技术与设施,也将是世界农业机械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 第二、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高效率的农机具将加快研发、制造。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 第三、人们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高品质需求,使得“蓝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及其相应的技术、装备与设施的迅速发展。 第四、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将广泛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如AUTOCAD、CAM、CAPP、CAT等。此外,在农业机械制造中,加工中心、加工与喷漆、焊接自动设备等将广泛应用,农业机械的制造质量与可靠性也将进一步提高。 第五、新知识经济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机械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对新品种的培育的重要作用正日益显现。高技术、信息技术在未来农业如精准农业上的应用,将引起现代农业装备的重大变化。工业化和工厂化农产品生产方面,在人工环境下按照农作物、畜禽、水产生产期所需,实时进行精确管理,使农产品达到或接近设定的优良品质和性状及高生产率将成为农业新技术装备的主流发展方向。 第六、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推广与普及,使农业机械化得新装备信息得到及时传播,将在推进各国发展农业机

植保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植保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专业英语 英文名称:Special En glish for Pla nt Protectio n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对象:植物保护 考核方式:课堂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先修课程:植物病理学昆虫学 二、课程简介 本书的取材主要侧重植物保护的基础知识,介绍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线虫、病毒以 及昆虫的种类和形态、繁殖方式和传播方式、危害特点以及防治方法。本课程主要是加强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认识,为以后从事植物病理专业工作、查阅外文资料和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The objective of Special En glish for Pla nt Protectio n is to prese nt basic theories of Plant Protecti on, which in cludes classificati on, morphology, reproduct ion of the pathoge ns (fun gi, bacteria, virus and n ematodes) and in sects and the epidemiology, diag no sis and man ageme nt of pla nt diseases caused by them. The other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help stude nts study ing special En glish, read ing refere nces and writ ing papers. 、教学内容及要求 Chapter1 In troduct ion to pla nt pathology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植物病害的种类、病害生理、病害防治,掌握有关植物病害的英语词汇。 (二)教学内容 第——节Classificati on of pla nt diseases 1 ?主要内容 1) Infectious, or biotic, plant diseases (1)Diseases caused by fungi (2)Diseases caused by prokaryotes (bacteria and mycoplasmas) (3)Diseases caused by parasitic higher plants (4)Diseases caused by viruses and viroids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课程设置的目的及开课对象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对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与分析方法,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检测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开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本科生。 二、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0学时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念 传感器的组成、分类及发展动向,技术的定义及应用。 重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现场认识教学相结合。 (二)传感器的特性 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响; 重点: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的性质。 难点:工艺计算与平面布置;微机联网控制系统。 广度:本章主要讲述传感器特性的基础知识。 深度:主要讲述传感器的特性,不涉及复杂的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际操作。 (三)电阻式传感器 1.电位器式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其应用 2.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3.应变片式电阻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应用 重点:理解电位器式传感器、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性能特点,了解其常用结构形式及应用。 难点:线性与非线性电位器的测量原理,应变片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植物保护学 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Plant protection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学(G5020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先行、后续课程情况:先行课: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形态结构与生理 后续课: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农业技术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中草药种植推广、 热带经济作物栽培技术、毕业设计等 学分:4 学时数:64 理论学时:34学时实验(实训)学时:30学时 执笔人:丁丽芬 讨论成员: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组(课程组)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我国南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物药业(中药产业)生产一线,具备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操作技能)、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 《植物保护学》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的病、虫、草的鉴别,准确稀释和混配农药,熟练操作植保机械,并能够对中草药的病、虫、草、鼠害制定出相应有效防治方案、并能够顺利实施防治方案,能过胜任中草药病、虫、草、鼠防治和预防工作。该课程在强调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创新、团结协作精神、管理组织等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的职业素质。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对中草药常见的病、虫、草的进行能正确识别,准确稀释和使用农药,熟练操作植保机械,并能够对热带中草药常见的病、虫、草、鼠害制定出相应有效防治方案、并能实施防治方案。 知识目标: 1.知道中草药病害的概念、症状、病原分类识别要点、病害诊断技术、中草药病害发生发展及流行 规律; 2.熟知农业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分类识别要点及生态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预测预报基础知识,有害生物的发生与防治的基本原理; 4.掌握常用农药的性能及使用技术的基本知识; 5.学会对中草药的病、虫、草、鼠进行鉴别,并掌握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等。

植物保护学与实验教学大纲辩析

《植物保护学与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简介 《植物保护学与实验》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阐述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应用科学。内容包括认识植物病虫害在农业生产中的危害性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重要性,掌握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主要植物病虫害的诊断方法、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实训环节与当地农业发展的联系。 2、教学对象 四年制XX专业XX年级学生 3、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 (1)了解植物保护的相关理论,知识。 (2)掌握植物保护的相关技术与原理。 (3)掌握常见农业病虫害防治,诊断技术。 (4)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实践。 4、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方式,该课程总课时36,理论课18课时,实践18课时。要求在每次理论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理论教学以多媒体手段为主,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效果。成绩考核评定办法:期末考试(闭卷)占45%,实践考核占45%(平时实践课中进行考核),平时成绩(考勤)占10%。 5、教学要求的基础内容及学时要求 学时分配 单元 节序号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 注 讲授实践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学时 1 绪论 1 2 植物病害 4 14 3 植物虫害8 8 4 农业草害 4 5 农业鼠害 4 6 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 律及预测 4 7 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 术与策略 4 8 8 主要作物病虫害综合治 理 6

9 植物保护技术推广 1 合计36 30 66 各单元教学要求及教学重点: 绪论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2、了解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 3、掌握植物保护的概念,植物保护的对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保护的概念 一、植物保护的对象 二、植物保护的目的 三、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 四、植物保护的方式 第二节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 一、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 二、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 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一、有害生物的生物学 二、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 三、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 第一单元植物病害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的几种病原物。 2、掌握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病害形成的原因。 3、重点掌握植物病害症状的概念,症状的类型,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 4、理解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一、真茵 二、原核生物 三、病毒 四、线虫 五、寄生性种子植物 第三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二、病害循环 第四节植物病害的诊断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21370 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Sensors And Measuring Technology 学时:64学分:3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开课学期:6(春) 开课部门:机电工程教研室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电子电工等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戴蓉主编,《传感器原理与工程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 郁有文等主编,《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贾民平等主编,《测试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Ramon Pallas-Areny等著,《传感器和信号调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而成的专业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要日益增长,要及时获取各种信息,解决工程、生产及科研中遇到的检测问题,必须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各种传感器。本课程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工程应用,强调实验教学,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为三比一。 本课程主要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专科生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传感器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检测中的具体问

题。对学科发展有初步认识,掌握基本的共性技术。 本课程学习基本要求为: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以下知识: (1)传感器、检测系统组成、描述。 (2)自动检测的历史、发展。 (3)传感器测量的共性技术,传感技术的新发展。 (4)传感器的一般工程参数测量方法。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以下知识: (1)传感器分类方法 (2)传感器动、静态特性的定义、测量方法。 (3)不同传感器等效、测量电路。 (4)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建立和分析方法。 (5)各种物理效应和功能传感器基本特性。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 (1)常用传感器静态性能检测及数据处理方法; (2)电桥测量、线性化处理及检测技术一般共性技术; (3)R、C、L传感器基本原理、测量方法; (4)主要固态传感器工作原理、测量电路; (5)能设计一般工程参数的检测方法。 要求理解不同原理传感器的物理概念,常用的电路搭配;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进行检测并正确处理检测数据;掌握正确使用传感器的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发展前沿状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 【法规类别】农业科技与农机 【发文字号】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一届第12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08.09.26 【实施日期】2009.0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 (2008年9月26日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08年9月26日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一届第12号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 施行) 第一条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机械科研、生产、经营、推广、使用、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财政支持和实施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扶持等措施,逐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机械化促进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机械化促进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农业机械化促进工作。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农业机械科研、教学、生产等单位从事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科学研究。 对研究开发和引进利用适应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并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农业机械新产品、新技术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资金扶持或者奖励。 鼓励和支持农业机械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承包和技术入股等形式,促进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的转化。 第六条省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生产需要,编制农业机械化科研开发项目目录。 省发展改革、科技部门应当将农业机械化科研开发项目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省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第七条省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财政、发展改革部门,根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推广农业新技术与加快农机具更新的原则,确定、公布省人民政府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并定期调整。 列入前款目录的产品,应当由农业机械生产者自愿提出申请,并通过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进行的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鉴定,取得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明。

植物保护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教学大纲 (适用于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植物保护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开设此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害生物防治的实践能力及相关知识。能识别当地植物主要有害生物,了解其发生规律和简易测报方法,掌握综合防治措施,并能组织和指导群众开展对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发展绿色食品生产。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教学要求 本课程实践部分突出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力求掌握生产实际中正在使用的技术和新近将要推广的新技术。对相关知识部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 能力目标要求: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主要掌握病虫标本的采集、识别与制作,主要病虫的调查和防治,农药的配制、使用等。 相关知识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病虫的形态、生物特性,农药的理化性质等。 三、总学时分配

四、能力(实践)教学方案 1.能力教学项目及教学目标、要求

2.能力教学的组织方式、所需场地及主要设备器材。 ⑴组织方式:由任课教师、实践教辅人员、班委干部,按4人选出1名小组长组成实践领导组。任课教师担任组长,实践教辅人员、班长、学习委员担任副组长。教师将安全放在首位进行强调,实践领导组进行严格管理,保证实现教学目标。

⑵场地、课内实验在植物保护室进行,综合实训在植物保护室、学院农场及宜宾市翠屏区新村一带进行。 ⑶主要设备器材:需植保实验室1间,主要应配备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喷雾器、采集包、标本夹、放大镜、波美比重计、捕虫网、昆虫灯、烧杯、量筒、试管、天平、铁锅、灶、石蕊试纸,昆虫针插标本、玻盒标本、植物病害玻盒标本、切片(玻片)标本等。 五、考核方案(考纲) 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理论成绩(占40%),实践成绩(占40%)计入总分,为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综合实训进行专项技能考核,成绩按百分制单独考核。 1.平时成绩含作业、上课出勤、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等考核。 2.理论成绩为课程(单元)结束后的相关知识考核,各部分数权重如下: 相关知识点分数分布: 第一单元:农业应用昆虫……………………………………20分 第二单元:植物病害…………………………………………20分 第三单元:植物病虫害防治法……………………………………20分 第四单元:农作物病虫……………………………………………20分 第五单元:其它植物病虫…………………………………………20分 总计100分 3.课内实践的考核,可结合学生实验过程,通过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含生物绘图、结果分析、计算等内容),评定出A、B、C、D等四个等级,并记入平时成绩。 4.综合实训考核,为充分体现本课程综合实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以能力为本位,应对综合实训内容进行专项技能考核,成绩按百分制单独考核。参考方案

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规划

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规划 (2010-20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提出了2010-2015年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标准是在总结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原理制定的,是现代机械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具有科学、统一、规范的特点,是保障农机安全作业和运行的技术依据,是促进农机推广应用,提高农机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是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技术支撑。健全完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对保证农机安全、高效、低耗、优质的运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做好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工作对强化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保障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提升农业机械化效益,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公布实施以来,农业机械化标准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机械化标准范围向重点机具、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拓展,农机鉴定、监理、推广、维修等领域的标准得到不同程度加强,新制修订农业机械化标准190多项。目前现行农业机械化国家标准8项、农业行业标准205项、

地方标准496项,正在制修订的农业机械化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69项,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但是,由于农业机械化标准工作起步晚、投入不足、基础性研究薄弱等原因,农业机械化标准协调配套性不强,有些领域、环节的标准尚属空白,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中级阶段。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高涨,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农业机械化标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和实施,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提升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二、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遵循标准化规律,着眼市场需求,坚持政府推动,构建国家标准为龙头、农业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支撑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基本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和管理需求,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作贡献。 (二)基本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