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人口资源能源宗教战争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今天想借此机会同大家谈谈三方面的问题: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中国环境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若干设想,目的是理清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一,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现状的认识

人口资源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在1949年之前就已经有1/3天然不可居住了。这是两千多年来多次人口的迁徙和几次大屯垦造成的,一次在秦汉、一次在宋元、一次在明清,尤其是明清。三次大的迁徙,1/3的土地没了,沙漠化、荒漠化了。建国以来,土地又因水土流失减少了1/3,现在可居住的国土面积是300多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却反而增加了一倍,从7亿增到13亿。许多人口学专家认为,中国人口在两三亿比较合适,7亿就是极限,实际上我们的人口已经增加到了13亿多。更不幸的是,人口增长得最快的地区,往往又是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也是全国生态屏障最重要的地区,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生态难民最主要的产生地区。

先谈谈能源问题。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孪生兄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全世界几千年来战争主要为两个目的而打:一个是为意识形态,如宗教战争、西方民主化输出等等;再一个就是为了资源,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为此而打的。

日本可以做个例子。日本当时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多,素质高,野心大,它有一个亚洲帝国的梦想。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能源。本来他有个“西进”战略,即先朝鲜,后满蒙,再中国,然后进军西伯利亚的能源开发。后来发现,中国当时只有煤,没发现石油能源,而进军西伯利亚又成本太大,开发时间也太长(大约半个多世纪)。因此他们决定了另一个战略,即“南下”战略,就是打通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进入波斯湾,把中东的石油运过来。为此就必须发展海军,发展海军必须跟一路上所有的老牌殖民主义者发生冲突,而老牌殖民主义者的坚决盟友正是美国,日本背后的钉子正是美国太平洋舰队,所以无论如何要打珍珠港,无论如何要把背后的钉子拔掉才能放心南下。日本还必须占领澳洲,因为那里有铁矿砂。

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必然要走向资源枯竭,必然要为争夺资源而不断冲突。如今中国45个主要矿种在14年后将剩下6个,石油5年以后将60%以上依靠进口,木材铁矿等等也统统要依靠进口。中国GDP占世界4%,却消耗了全球26%的钢,37%的棉花、47%的水泥。传统工业化需要的三大自然要素,一个是土地,一个是水,一个是矿产资源,中国已耗损大半。

再说说环境问题。如今中国有三大污染:一是工业污染。我们现在拉动GDP增长几乎都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如造纸、电力、化工、建材、冶金等等。二是城市污染。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空气严重污染。中国人好面子,在城市地上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上三路”都修得不错,而“下三路”几乎都不通。仅因排污管网不通,很多污水流不过去,那些建起来的污水处理厂就变成了形象工程。三是农村污染。这是我们治污工作中的弱项。农村面源污染那么重,别说治理,由于体制制约,就连统计数据都算不出来。总体而言两句话描述:一是1.5亿亩土地受到污染,其中一部分是重金属污染,很难恢复;二是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农村的环保设施几乎等于零。现在谈新农村建设,生态安全应该是第一位,如果生态文明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都没有享受的基础如今,除了众所周知的这些老污染以外,一些新的污染接连而来,比如废旧电子电器

的问题,比如机动车尾气问题,还有室内建材污染问题。北京的空气污染主要是机动车尾气造成的,尤其是北京三面环山,这些污染就淤积在城市上空,形成“阴霾”现象,让人昏昏暗暗看不清。还有洋垃圾进口问题,因为我们缺资源,就进口洋垃圾。但洋垃圾进来后应该有一个循环利用系统,可实际上他们将洋垃圾中有用的部件拆了,没用的就扔,这就造成了重金属严重污染。尤其在沿海城市十分突出,部分地方土壤重金属污染非常严重。还有生物多样性问题,还有争论不休的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还有争论不休的核能核电的问题,还有我们至今不知道的、没有定性的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一组数字: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力得以明显提升,创造了不少奇迹。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全世界第一,中国的外汇储备全世界第一,中国引进外资全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的煤炭、石油、钢等能源消耗全世界第一,建材消耗全世界第一,原材料进口全世界第一。中国是工业用的木材纸浆纸产品全世界第二大市场,石油进口全世界第二,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到10倍,污染是发达国家的30倍,劳动生产率是发达国家的1/30。我们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是全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全世界第一,碳排放是全世界第二,十年以后第一。我们的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40%的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工业危险废物化学物质处理率不足30%。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人口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其中1/3的城市空气是严重污染。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一多半的城市空气不达标,山西几乎全不达标。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逢水必污、逢河必干、逢雨必酸”。

传统污染的数字固然可怕,但是还要有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就象一个人得癌症还没到中期晚期时还可以撑一段时间。如今最头疼的也是最紧迫的问题是环境高风险时期提前来到。

以松花江事件为标志,平均每两、三天发生一起和水相关的污染事故,现在已发生150多起了。这是一个布局和结构的问题,因为我们所有高污染、高风险的企业都建在水边。先不说钢铁厂、冶炼厂等等,仅石化化工企业一项,一万个在长江,四千个在黄河,还有两千个在人口密集区与饮用水源地。其中81%地处环境敏感区域,45%存在高风险隐患。有人会问,国外的石化企业也是在水边,因为取水方便、运输方便、排污方便,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水边?那是由于人家在建的时候,都考虑到了环境因素,为环境安全而建了很多设施。还有一个产业链的问题,即把这些重化工大规模、大集中、大封闭地建在一起,为未来的大综合、大循环奠定了整合的基础。而我们东一个西一个,重复建设不说了,但远远未考虑环境问题倒是真的。我们正在亡羊补牢,在高风险企业的旁边挖一个池子,建一个隔离带,争取一出事故能使污染物不流到江里。但这并未根本解决问题,它们确实成了一枚枚环境风险的“定时炸弹”。

未来几年里,水污染的危机和缺水的危机会成为中国环保的一块心病,也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水污染,一方面严重缺水。一缺水我们就抽地下水。过度的抽地下水,致使华北出现了一个25万平方公里的大漏斗,并且每年以一至二米的速度在下沉。这个大漏斗又在河北等地产生了一系列大裂缝,几十年之内难以恢复。华北平原各级政府现在都盼星星盼月亮地盼南水北调赶紧过来。但几乎所有当地领导想的不是让这些水来涵养生态,而是为了上更多的火电与传统高耗能工业。环保部门这点人管不了如何用这些水,也管不了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的生态影响。我们首先头疼的是南水北调的水是不是污染的水,流过来的究竟是几类水质?一百年来,全球用水增加了五倍,40年后要翻一番。由于缺水,粮食产量必然下降,水价必然飞涨,水将继石油以后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不得不考虑的。这是我讲的第一部分。

第二,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造成三大严重后果

第一大后果是直接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十五”计划时,各省市GDP的指标全都超额完成了,一系列人因此升官,一系列人因此发财,一系列人因此上了广播电视,但是能耗的指标和环保的主要指标没有一项完成,全部都欠账,而且还有反弹。环保的指标一个是COD,水的指标;一个是二氧化硫,气的指标。COD每年的环境容量是700万吨,现在排的是1500万吨;二氧化硫每年的环境容量是1200万吨,2005年排了2500万吨,今年有可能突破2700万吨,2010年可能是3200万吨,2020年3500万吨以上。到时候国土面积50%都将被酸雨覆盖,80%的人口将处于严重的空气污染中。

这源于我们重化工业发达,大气污染90%来自工业,工业中污染的70%来自火电。中国的能源结构85%都是燃煤结构。火电每年投资增长50%以上,2004年装机是三亿多千瓦,明年有可能一跃进入五亿多千瓦。这当然要拉动煤炭的需求。煤炭每年增长2亿吨,2005年是21亿吨,今年24亿吨,2010年将达到30亿吨。这一系列火电的发展,当然会产生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为此就必须实行严格的脱硫政策。但如今全国火电厂相当部分没有安装或者没有运营脱硫设施。

世界银行做了一个统计,说空气污染造成的一系列损失几年内将达到我们GDP的13%。可能估计得稍高一些,但确实表明我们必将回头支付巨大的治理成本,而这些治理成本很可能抵消我们取得的经济成果。

现在,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是“三同步”的。我们都知道这几年GDP增长10%,能耗增长10%,污染物排放量也差不多增长10%。“三同步”的增长就使大家理解为什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要把这三个指标并列到一起来考核各级干部的政绩;大家也就可以理解总局为什么对火电、石化项目这么敏感的原因。因此,大家要记住几个“三”:三个5年计划的环保欠账,三个指标的同步增长,三个指标的第一次并列,因此要实现环保工作的“三个转变”。

我对那些来上火电厂项目以大带小、以新带老的承诺越来越不相信。如果这些纸面承诺都兑现的话,中国的脱硫早完成达标了。这说明许多项目是在蒙我们,当然也就是在蒙中央。所以说环境严重制约了我们的经济发展这句话是不过分的。

第二个后果是直接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2005年全国共发生5.1万起环境纠纷;上访投诉40多万起,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两会的提案中,环境保护作为热门问题,已经超过公共安全、教育、医疗,成为前五位的热点关注问题。在北京等大城市已成前三位热点关注问题。未来的水电开发,将使移民、土地、环境三者搅合在一起,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还有就是人体健康问题。环保局管的是污染,卫生部管的是癌症,但什么污染造成什么样的疾病?污染和癌症两者之间的研究是空白,在国外却有专门的研究。咱们不是说以人为本吗?人命值钱啊,我们这方面的统计机制还远远没有到位。总体而言,城市的四亿人口受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1500万人因为空气污染患上了呼吸道的各种疾病。据肿瘤专家统计,每年200多万癌症病死者中,70%跟环境污染有关。甘肃徽县出现血铅中毒,其中相当部分为儿童患者。我刚处理完,随后又陆续接到东部一些省、市老百姓来信,反映那里的血铅中毒比甘肃还严重得多。大家知道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概念产生于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社会的概念产生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理论又来自于日本,或者说来自于日本一次声势浩大的环境运动。这个运动因为什么来的呢?因为水俣病。这个病是由镉污染引起的。株州冶炼厂的污染,也正是镉,而且非常严重。

再有就是环境公平问题。环境不公平必然促成社会不公平,社会的不公平也反过来会加重环境不公平。城乡不公大家已经知道了,农村的环保设施等于零,有限的环保投入全部用

于城市和工业。区域也是不公平的,西部廉价的能源供应东部而没有得到生态补偿。人群不公平就更不用说了,有钱的洗桑拿、开高能耗的汽车,山西的“煤耗子”炒热了北京的房地产,现在进一步往东转移。他们也知道污染,也在逃避污染,而矿区都在严重污染,而承受的都是当地老百姓和居民。这便是严重的环境不公平,这能带来社会和谐稳定吗?

第三大后果是带来严重的国际问题。现在各主要西方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和人权宗教联系在一起,变成对华外交的主题。比如我在英国学习的时候,正好赶上总书记访问英国,英女王首先谈的便是气候变化。外交学院不断要求我们给外交官们讲课,因为外交官以后出去经常面对国际上关于环境的询问,外交部也经常让我们出函提供关于环境问题的口径。所有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用环境问题制约中国,都会得到选票,特别会得到左翼的选票。

现在邻国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呢?象日本、韩国最关心的是沙尘暴,他们认为沙尘暴100%来源于蒙古和中国,落在他们头上的酸雨50%来源于中国;东南亚一些国家抗议我们在上游修水电站,破坏了他们的生态;俄国、马来西亚和印尼认为我们的造纸业毁坏了他们的原始森林;美国认为我们十年内会成为他们西海岸的主要污染源。

最重要的是所有发达国家最关心我们的气候变化问题,也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世界300多个环境公约,中国加入了50个。以《京都议定书》为例,美国虽然没有加入,但是定出一个削减的计划,又定出一个新能源替代发展计划,估计会马上见效好转,可能在五年内有一个巨大的转变。也就是说美国从碳排放全世界第一会变成第二,中国将迎头赶上变成第一。我们变成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燃煤结构。我们现在非常庆幸美国是第一,何况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第一、二阶段没有削减任务。但到第三阶段即到2015年,我们也必须削减的时候,正赶上是全世界第一,我们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

我们现在就应该马上调整应对,因为要改变一个能源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是一两年就可以转过来的,要经过好几年的转型,包括加油、加气都要转,我们很多消费方式也都要转。但似乎我们还远没有真正行动起来。因此再过若干年,中国将处于更加尴尬的境地:要减排,是天文数字,经济负担非常重;要不减,在国际上将成为众矢之的,中国的外交形象、政治形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借此机会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文明问题,即西方传统工业文明与生态工业文明的问题。传统工业化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新型工业化产生于生态工业文明。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生发展原因很多,像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技革命、商业革命等等,但是能延续西方工业文明的最重要一点是资本主义制度无限自私的扩张本质,即海外殖民地。他们发现新大陆以后更加促进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更加需要大规模的商品输出与资源占有,更加可以把多余的人口、多余的矛盾,如阶级矛盾、经济矛盾,包括生态资源矛盾都转移出去。几百年来无一例外,美国就是这样来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上讲得就是一船冒险家与苏格兰、爱尔兰移民,到美国新大陆去找机会。这些移民在东部发展起来后便往西部开拓,再驱赶甚至屠杀当地土著人,因为那片土地有大量的矿产资源。西方国家一方面对外转移矛盾与成本,一方面对内实行民主福利,缓解了内部矛盾。当所有的新大陆都被发现完毕后,资本主义自私的本质和无休止的饥渴,仍然会无限制的扩张下去。这个扩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某个制度、某个公约、某个规则来限制,它像一台失控的机器一样不断地扩张下去。

但由于地球的资源与面积有限,为了能更有借口不断扩张,就需要制定一系列保护他们进行扩张转移的规则。这些国际规则的制订首先需要几次大国间的战争与竞争,打到最后,便可把这些规则固定下来。当然这些规则只是对发达国家有利,本质是不公平的,导致南北矛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很难得到真正解决。尤其生态问题更是如此。

发达国家以15%的人口控制了世界85%以上的资源,而且通过自己定的游戏规则实行生态殖民主义,一方面提高本国的环境标准,一方面将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可能就是我们“第一外资引进国”的由来。引进了些什么?引进的可能比我们原

有的先进,却永远比人家先进的落后;落后再引进,引进再落后,永远跟在人家后面不断循环。我在伦敦看到英国最后的一个老牌汽车厂已经落户我的老家南京。英国的一些老贵族很留恋这个车厂,但更多人很高兴这个厂转移了。两边都很高兴:这边引来了一个新项目,那外转走了一个有污染的老厂子,“各得其所”。

就全球范围而言,发展中国家正在为发达国家的环境和资源成本买单。鉴于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你300块钱不干有人干,有人200块钱甚至150块钱也干。劳动力无限供给加上二元结构的限制,给了我们一个错觉,觉得中国目前的生产模式仍然可以照样折腾下去。这就造成我们经济学几大怪现象,除了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同时盈余外,还造成了产品过剩、产业过剩、劳动力过剩、货币过剩。

发达国家从没有全面兑现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保技术资金的承诺。他们说得好听,他们只转移设备,不转移技术。他们说技术在企业手里,企业有自己的专利产权。那还不容易?如真想帮我们,政府可以买断这些技术,再无偿赠给我们,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不就完成了吗?还有,这些环保和节能的产业如果出口发展中国家,政府可以给予优惠补贴呀!但他们不给,我们使用起来就很贵。与此同时,他们反倒设置了一系列绿色贸易壁垒,而且越来越多,来保护自己的制造业,限制我们产品的出口。对中国而言,受限产品以后是汽车,现在主要是机电、纺织。仅欧盟2005年关于机电的两项环保指令,使我们对欧机电出口损失了317亿美元,占我们对欧机电出口的71%。

我们付出生态成本,付出廉价劳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打败了欧美制造业,造成了欧美制造业的大规模失业;为了养这些失业人群,他们政府就要出福利出社保;社保要大量的钱,政府就发行国债。谁来买?我们来买,我们是外汇储备第一。这等于我们花外汇帮他们养失业工人。经济学第一个定义就是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稀缺资源如今包不包括资源环境?这个帐是不是算进去了?

说到西方工业文明,就涉及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问题。传统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势不两立,但有一点是传统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相同的,即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是一致的,因为当时的科技水平与生产力水平是一致的,因为它们都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都学自一个经济学老师,都认为地球的资源是无限的,资源开采出来之前是无价的,所以才会出现“按需分配”与无限扩张。其实,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所以无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会产生工业化的奇迹,也都会出现传统工业化的污染与弊端,既会出现伦敦的雾,也会出现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马克思当时较多地强调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较少强调过度的生产消费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因为这个矛盾在当时并不突出。

近几十年全球爆发的绿色生态运动反对一切传统工业化模式,不管你姓资姓社,凡高耗能、高污染、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他全反对。这些运动的骨干分子,竟然许多都是当年苏东时期的老###员。尽管如此,生态运动这些人仍然觉得跟社会主义更接近,主要是与社会主义政治理念比较接近,如基层民主、公平公正、可持续、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现在说的所谓幸福指数等等。所以生态运动与社会民主主义在组织上出现了“红绿”结盟,思想上产生了很多新流派,其中一个就是生态社会主义。这就不展开讲了。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在转移生态成本上占了大便宜,但是地球的面积和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他们终于发现一个问题,即什么矛盾都可向他国转移,唯独污染转移不了,谁让我们不幸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呢?我们国内污染也是如此,想转移也转移不到哪儿去,羊毛最后仍出在羊身上。这一点发达国家算是真正算明白了,明白了以后就做了很多政策上的调整。政治上的调整我不细说了,包括各政党的环境理念。在经济上,他们花了巨大成本进行了新型工业化的转型与实践,也就是取代了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工业文明。

发达国家一边在进行自身工业化的转型,一边“有限帮助、无限督促”发展中国家也向新

型工业化转型。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里,他们最关注中国。因为他们没看到中国真正在转型,他们不相信中国一再宣传的“和平崛起”。因为他们是“过来人”,他们知道中国如按他们的老路往前走会发生什么。他们算了一笔帐:中国如在25年内仍按照现在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实现现代化,会消耗全球今天粮食总产量的2/3;每天会耗掉一万亿桶原油,超过全球今天总产量的25%;煤会超过全球总产量的30%;钢会超过西方所有工业国家产量的总和;汽车会超过全球总产量的38%。这样,中国需要1.2个地球来支撑。因此他们推断,中国必然会插手全球资源开发,必然会影响全球资源价格,必然会插手和涉及国际金融秩序,必然去保护能源通道,而为了保护能源通道就必然会发展国防力量,特别是海军,例如发展航空母舰,为此必然会与唯一的武器供应国俄罗斯联盟;必然会卷入一些地区的地缘政治,例如支持伊朗、苏丹,委瑞内拉。这便是所谓“中国威胁论”的由来之一。所以,欧美发达国家集合起来一起向我们施压,所有的代表团来到中国,越来越多地要谈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环境外交;所有中国的代表团出访,越来越多谈的是能源问题,变成能源外交。人家进来给我们造成了环境压力,我们出去被人家夸大成能源压力,环境和能源的两大项将成为中国外交的主轴之一,直接关系到中国推动“和谐世界”的结果。我们只能实行“绿色和平崛起”。“绿色和平崛起”是什么内容?一共八条:第一是低消耗的生产体系,第二是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第三是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第四是持续循环的环境资源体系,第五是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第六是更加开放的金融贸易体系,第七是注重公平的分配体系,第八是开明进步的民主体系。

出于国情所限,我们必须对内对外都得这么说这么走,唯有此才能真正减缓我们的压力。但既然要这么走,就需要钱,需国际援助。钱从哪儿来?例如中国的环境问题是世界的环境问题,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中国一家造成的。既然是大家的事儿,大家就一齐掏银子,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多掏一些。为了让他们多掏,就要修订那些不公平的国际规则,就要迫使他们真正承担起全球环境的责任。他们承担不承担正好成为衡量他们是否真正义的标准。如不愿承担,那就由社会主义大旗去承担。总有一天,社会主义必然能在国际层面上团结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讨还生态成本。这就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国际内涵。

第三,关于解决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一个是讲思想观念问题。建国58周年,前半段是阶级斗争,一切以政治为中心,以阶段斗争为纲。后半段是改革开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我们走入了误区,就是把发展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等于单纯的GDP增长。认为只要GDP增长了,人口、资源、环境、政治、文化等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都有了充足的物质条件,这就是“先污染、后治理”思路的由来。

我也希望先污染后治理,反正治理是后代的事。可惜这样不成。许多因素表明我们无法先污染后治理。第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时世界早已经制定好了国际一系列不公平的规则,中国的生态成本根本转移不出去。绿色贸易壁垒就是其中之一,发达国家想什么时候制定就什么时候制定,他往我们转移时不制定,我们往他们那儿出口他们就制定,WTO也是这样。第二,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结构太差,人家能够折腾到人均8000到10000美元时解决环境问题,但我们在人均2000美元的时候环境危机已提前来到,不用等到小康,5年后就是环境风险高发期了。我们只能提前付出成本解决环境问题。第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能当生态殖民主义或生态帝国主义,我们不能剥削亚非拉国家,我们不能不讲和谐世界。第四点最重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中华民族是全世界两三千年以来唯一以国家形态存留下来的同根、同种、同文的民族。犹太民族虽然同根、同种,但是他们不是以国家形态存留下来的。

什么叫国家形态?国家形态一是指伦理体系,二是指国家制度。中国的伦理体系和国家

制度充满着非常丰富的生态智慧,可以说没这些生态智慧,中华民族存留不到今天。生态智慧的核心就是一个“度”字。在伦理体系上,大家都知道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琴棋诗画中的山水自然等等;国家政治制度上一直体现一种平衡、有序、协调、和谐的结构设计。如我们农耕时代的中产阶级乡绅制,乡绅制度是上传下达的革命隔离带,起到政权平衡的作用。还有科举制,还有历史上最早最完善的官僚体制等等。

这些存在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农耕文明,在1840年迎头碰上西方工业文明。西方工业文明发现了新大陆觉得不够,觉得中国这块大陆还是一块没有开垦的处女地,出于他无限扩张的饥渴本性,发动了鸦片战争,也开始了我们的民族屈辱史。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图强而奋斗。开始只觉得是技不如人,特别是在经济、科技、商业上不如别人,便开始了蓬勃的洋务运动;过段时间发现还是不行,又觉得制度不行,制度不行就要改良,又开始了风起云涌的戊戌变法;最后还是觉得不行,觉得我们的思想文化有问题,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思想障碍,因此又开始了新文化运动,砸烂孔家店,以革命文化代替传统文化。最后,大家无论左右都选择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正是这条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转移不出我们的成本与矛盾,耗尽了我们的资源与环境,我们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发生的环境问题在中国20多年里集中体现,20年的成果与20年的污染,这笔账要好好的算一算。一系列问题说明,经济如果出现问题,宏观调控可以解决;社会出现问题,付出一定的政治成本也可以解决;但环境要出了问题,那可是民族的灾难,是多少年无法扭转的。

我是绿色GDP课题组的组长。所谓绿色GDP的环境成本只占1/3,因为还有资源等等,但即便是环境成本,我们也只算出其中1/3,就这1/3,已占2004年GDP的3.05%。很多朋友经常责问我,说我是在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要求发展中国家,来限制我们国家的发展。我说,你们才刚刚知道你在发展中国家啊?那你为什么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高消费呢?买豪车、住豪宅、吃豪餐?你何必不惜国力地建设比欧洲还要豪华的城市大理石广场,还要耗水建大草坪?你又何必将70%的农村人口留在“二元结构”这堵墙以外,正是这至今落后贫穷的广大人群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公平正义的沉重负担。一句话,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不能全面代表中国,这些城市以外的广大农村才是中国发展水平的真正现实。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国力。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危机使我们发现,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解决全部的危机。新一届党中央因此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全面转型。中央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跟世界可持续发展理论完全吻合,它绝对不是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是解决“怎么活”的问题。就像一万年前所有的东西方文明都是在信息隔绝、道路隔绝的情况下,惊人相似地产生一样,现在又惊人相似地归结到一个点上。西方叫生态工业文明,我们叫科学发展观下的新型工业化。西方生态工业文明的内涵主要是可持续发展三大理念、新教伦理、新社会主义流派思想与新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循环经济、新能源、绿色消费等等)。中国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是可持续发展三大理念、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等等。我们强调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并不是鼓励人们回到农耕文明时代,而是用高科技和现代经济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第三条道路”。

和谐社会理论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自从革命党转变成执政党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当然不是比谁最能斗争,谁最革命,但也不仅仅比的是生产力,而比的是谁最公平,谁最能共同富裕,谁最能使人全面发展,谁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谁最讲诚信道德。如果将马克思主义全集看一遍,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哲学本身就不是为斗争而斗争的哲学,终极目标还是共产主义,还是和谐社会。

我是个百分之百的科学发展观的拥护者,我也将终生不折不扣地执行科学发展观。希望在场的所有同志跟我一道去转变观念,去执行科学发展观。既然中央已将“又快又好”改为“又好又快”,那么我们的发展已从求数量向求质量、从求单一向求综合转变。25年前政协委员中的企业代表选的是谁最革命,今天以前的政协委员中的企业代表选的是谁交利税最多,明天以后的政协委员应比的是谁最公益慈善、谁最有社会责任、最具道德诚信。科学发展观的新时代已经开始了。

如果思想观念转变了,我们就可谈第二个问题了,即战略调整问题。科学发展观这条路必然涉及到国家战略的调整,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两个没做好,第一个是国土整治规划,第二个是产业发展规划。前一个关系到我们的城市化,后一个关系到我们的工业化。现在的环境问题都是从前的大布局和大结构问题,新上马的工业项目从单个上看基本都符合环保,起码字面上是

符合环保的,但是挤在一起,这个地方环境与资源是不是能承载得了,就需要对这个区域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如今却只有单个项目的审批权。

未来大工业和大城市的规划制订,必须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容量总量,制定不同地区的发展目标,再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目标制定不同的考核体系,再根据不同的考核体系制订不同的经济政策与责任机制。在这考核体系中,环境评价是主要考核指标。有些部委已经开始这么做了,比如人口计生委提出根据人口总量来划分,如人口限制区、人口疏散区、人口的聚集区等等,我们环保也在做规划环评,根据不同的区域,根据生态环境来设定不同的开发区域。其实这些战略规划应由谁做?当然应由宏观经济部门做。可很多部门都正在热衷于审批。目前,我国在立法体制上存在不少问题,因为立法的和执法的全是一拨人。争那个法就是为了争那个权,争那个权又是为了争那个利,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的行政泥潭。上面把该管的宏观规划变成微观审批,而下面则把该管的微观事务变成雄心万丈的战略规划,使各区域间划地为牢、以邻为壑、重复建设。这便是典型的“宏

微倒挂”。

比方说内蒙的鄂尔多斯相邻四个省,根据不同行政区划,建成了完全相同的煤化基地,而几个不同的大能源公司到那里又上马了一批内容重复的产业项目,下面那些市县又成立了数以百计内容重复的相关企业。这种无序,这种浪费,这种分割,正说明这是一个大决策、大规划、大体制问题。宏观部门当然要重新系统地去制定战略规划。战略规划一旦调整,我们就可谈第三个问题了,即政策和体制问题。政策上首先需要创新干部考核体系,就是一个新的干部考核体系中应该加上什么新内容,我们绝不能再仅凭着GDP和政治口号就提拔干部,这个“官场潜规则”必须打破。我们要提倡综合指标,综合指标必然产生综合干部,综合干部必然产生综合业绩,综合业绩必然产生综合国力

其次是制定环境经济新政策。谁都知道环境和经济“双赢”的路,比如新能源,循环经济等等,但是有一点没有算出来,就是我们在人均2000美元的时候走人家人均8000美元才走的路,我们的发展速度会降多少?我们的财税能否支撑得住?经济转型成本究竟有多大?至今,还没有一个部门,一个机构、一个组织认真去算过。由于没有人算,中央就处于两难而下不了决心,一系列政策也就没有办法出台,比如生态环境税,比如高耗能惩罚、新能源鼓励的政策,比如区域平衡的生态补偿等等。我个人认为,这新能源与循环经济的路还必须勒紧裤腰带下决心提前走。为什么呢?一是国情所迫。二是即便降些速度,只要能在若干年后实现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也很值得。三是还会有其他收获,比如能带来新的就业,带来科技的创新,带来外交的主动,带来人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社会主义一系列新指标的建立。

最后再说一下体制问题。我们如今最头疼的问题就是职能交叉与权责不明,这颇具中国特色。我原来在体改办当副主任,国务院领导批示我们研究一下“注水猪”问题。我说太容易了,定几条标准来限制市场准入不就成了吗?后来才发现,居然九个部门跟这头猪有关系,

九个部门吵得晕头转向,因为这关系到各部门的切身利益。光相关法律就有那么厚一叠,至今这个问题也未根本解决。我在国资局时,九个部门管国有资产;我在技术监督局时,七个部门管市场。现在环保局,一条河几个部门,水利部管水,我们管岸上,他们上不了岸我们下不了水,就像那首歌,“妹妹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大家都在抢权,但一出事儿就先找环保,谁叫你全称叫环境保护局的?国际和国内都统统认为你就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唯一品牌,中国的环境保护出了事儿就是你负责。再如在沙尘暴的问题上,有不少人批评我们环保部门,说环保工作是怎么干的。其实防治沙尘暴的体制很复杂。草原是畜牧部门管,治沙是林业局管,发布是气象局管。还有,城市污水建设部管,海洋污染海洋局管,农业污染农业部管。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完整的林木水草土气的生态系统非要人为地分割成不同部门管理。最近不断有人讨论环保局升环境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名称很不重要,我不要这个“面子”,我希望给更多“里子”,把分散到各部门的职能尽可能多地统一起来。不让环保局统也行,谁来统都可以,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问题是综合的问题,必须要有综合管理的机制,必须达到综合权能的统一。实在不行就在上面设一个大协调机制,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并

且还应有最终裁断权。

还有就是地方垂直问题。环保是不是该垂直,我们非常矛盾。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质量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但是他不负责也没辙。这时候就需要监管,监管就需要有限垂直,起码我们要在执法与监测上垂直。行政执法垂直好理解,为什么环境监测也要垂直呢?因为我治不好起码也能说得清,要让中央知道真情况。要承担环境监管责任就要赋予一定的

权力,权责利必须统一。

我还要强调一点,我们以后的法律、机制、观念上一定要扭转,就是我们对人大、政协、学术界、新闻界、公众、社团、中介组织等等要有一个良性互动的机制。世界上自从有环保部门出现的那天起,就必然会和所有的利益集团、所有的地方保护主义、所有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的发展思维发生冲撞。但是中央政府是支持环保的,因为中央政府看到的是全局综合信息,算的是政治大账,不会只算局部经济账,中央政府会为执政地位、执政基础算这个大帐。中央反复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就说明了这一点。另外,环保工作是公共事务,涉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利益。因此环保部门要全面推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环保的法规法律应该是公众参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法规,为此要加大环境信息的披露。

最后,我衷心希望环境保护这个队伍永葆自己的敏锐性与前瞻性,上下一心,富有朝气,不怕失败,不计得失,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推动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和环保事业的最终胜利,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

公开课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设计及反思 肖淇元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04例1,做一做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课前准备: 1、铺垫: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收集历代有关合理安排的故事。 2、教具准备:圆形卡片、工序卡片、记录表格和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好图形卡片和工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趣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让你来猜一猜: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却能跑,只见匆忙过,不见奔回头. 1、师生谈话。你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吗?你会做什么呢?你能用“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的句式来说一句话吗?。 2、刚才造句中说的几件事都是可以同时做的,不仅在文字里有这样的表述,在数学领域也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数学广角(出示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二)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导入沏茶话题 先导入例2的主题图:小明家又来了客人,大家想去看看是谁吗? 组织学生读懂图片上的数学信息,再导入沏茶话题:那谁知道沏茶要做些什么事呢?两三位学生畅谈完后,课件展示沏茶要做的事情和所需要的时间。 (3)理清事情的先后次序 让他们理清工序的先后次序,再提出问题:那小明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小明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案。现在,请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工序图片摆一摆,然后算一算,你们设计的方案需要多长时间? (4)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讨论,自主设计方案。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巡堂并给小组的活动适当的指导。(5)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方法 讨论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说说是怎样安排的,并上台展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箭头的方法把沏茶的过程用流程图画出来,并让他们通过对比自己挑选出最佳方案。 ①洗水壶→接水→烧水→ 沏茶(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②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 沏茶(14分钟) (6)谈发现,作总结。(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师:比较上面的方案,你认为哪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为什么? 生:第一种,因为用的时间少。 师:在哪节省了时间? 生:烧水的同时洗茶杯。找茶叶,同时做了3件事,所以更节省时间。 师总结:可以看到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少。我们把这种最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法叫做合理

浅谈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

浅谈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 教师:杨宗顺 在张湾区实施三六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前,虽说也下发了一些关于高效课堂方面的资料,但对于多数教师来说,没能理解高效课堂是什么,自三六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区推广以来,我认真阅读了《张湾区“三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析》,同时也查阅了一些关于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的资料,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了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高效课堂教学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高效课堂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思维在先”的原则。学生思维在先与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最终,高效课堂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我以为大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备课求“实”。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备到位,做好课堂预设。因此,必须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材是专家编写的,供较大范围的学生学习的材料,带有普遍性的特点,有时为了更好的实施教学,我们需要重组教学内容,大胆改造教材,让教材“为师所用、为生所用”。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预设是教师备课时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有预

设才有生成,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承互为作用的,有效的预设才能促进有效的生成。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如果仅仅预设到教材上的方法,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可是仅仅预设到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要想到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最终拼成的是个正方形。这样的话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也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有了这样的预设,课堂上如能达到这样的生成效果,那么这节课就是一节高效的课。 过去把生成看成是一种意外的收获,现在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所以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一堂高效的课必须要有高效的预设。 二、课堂求“活”。只有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才能有高的教学质量,这就要在“活”字上做文章。 1、教学方法灵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对象的不周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识计算》时,可以用“小组合作”“独立自学”“教师演示讲解”“多媒体演示”等等。可能都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但教师在课前要充分的了解学生,选择最适合眼前所教学生的方法。可能今年这届学生用“独立自学”的方法效很好,也许到了下一届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更好。 2、学法指导灵活。“教就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惠其一时;

公开课后的一点反思

公开课后的一点反思 熊琴 2007年12月11日 10月30日,我有幸地给英语教研员侯老师听了一节课。特别感动的是,学校里绝大多数的英语老师都抽空来听我的课,并给了我很多中肯的批评建议,使我受益颇多,在次我先向在教学上给过我帮助和指导的侯教研员及英语科组的老师表示我深深的感激之情。 公开课开过后,我认真听取了侯教研员的批评建议,并认真向其他老师请教。之后自己做了一下总结反思。以下就是我的几点感想:一.公开课要开,对我这样的年轻老师,尤其要开。年轻人需要的就是历练,需要的就是机会,。“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机会只会垂青随时做好准备的人。”可是,我发现自己以前一直缺乏勇气,害怕丢脸,危惧挨批评,所以错失了很多良机,教学水平也一直难以提高上去。现在想起来,其实开公开课也并不是那样的可怕。最重要的是,开公开课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自己。 二.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尤其是开公开课的时候,要考虑的事情可多了。首先,一定要对自己要上课的学生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他们是个什么水平?你要他们说几句话,他们说得出来吗?或是他们会说出什么样的句子?你要他们写一篇短文,他们能写出来 吗?或是他们会写出什么样的句子?他们能不能配合你?学生实际水平的情况这是老师一定要事先考虑到的。其次,你这堂课

主要要教会学生什么?作为老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再者,你的教学环节的每一个步骤都是要为这个目标而设,否则就 没有存在的必要。另外,环节要环环相扣,这个环节为下一个环节服务。这样才能条理清晰,衔接自然,一堂课才能讲得很顺,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听起来才会很轻松。最后,你上完课后,投影仪一关,学生需不需要材料去完成作业的情况你也要考 虑进去。如果需要的话,一定要事先准备材料,发给学生,否则 布置的作业就难以完成。 三.老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帮助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们目前学生状况不是很理想的情况,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一定要做好铺垫,给学生足够的帮助上下一番功夫。例如,我这节课是一堂读写课。展示写作的图面里面单词很多,又很难,怎么办?其实后来发现可以用配对的方法让学生发挥他们的猜想能力的。阅读信 息很多,怎么办?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找答案。 学生要写一篇文章很难,怎么办?那好,给出关键词,和学生一起口头练习一遍,然后再要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就容易多 了。写出来后,还可以通过平台展示一下学生写的,当堂批改,无形之中给其他同学又是一次示范。 四.课堂活动的花样要不断变化。英语学习一定要有多种多样的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活动并不是花招,不是弄虚作假,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帮助学生落实要掌握的语言知识点。 要尽量克服老师问学生答单一的活动方式,这样学生难免会厌烦

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

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 郭秋艳 人才需要培养,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离不开教师,离不开教育。从最根本上讲人才的培养就是需要老师在每一节课中都有高效率,高质量。所以我认为高效课堂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提倡高效课堂,就是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对我们教师提出了高效课堂的要求。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自己是这样理解的,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有高度责任心的基础上,有渊博的知识,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强,了解每一个学生特点后,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很轻松愉悦的上的每一节课,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那么如何做到高效课堂呢?我想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师是学校的主干,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是影响质量提高的因素。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就会对教学敷衍塞责,对待上课总是搪塞应付,草草了事,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关心、细心和爱心。试想,如果一所学校教师都没有责任心了,那学生在校如何学到知识,又如何健康成长呢。所以我想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责任心是提倡高效课堂的关键和前提。你只有爱自己的行业、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你才会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每一节课。你才会把上课当作自己的乐趣,认真的去对待,认真的去准备。你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很高了,对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就会不断的去反思,去完善,精益求精。 2、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谈吐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我对公开课几点看法

我对公开课的几点看法 公开课,长期以来一直被我国中小学当作促进教师交流、溶化教学研究,传递先进理念、推广教学经验的有效载体,而今,公开课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正不断变味,也不断面临着被质疑甚至“打假”的命运。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在多个场合大声疾呼:我们的公开课正在变味,正在成为束缚教师的绳索,成为某些功利的工具,甚至成为教育腐败的载体!为了改进公开课,必须“清算”“公开课”!本文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公开课的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当前公开课存在的问题 症状一:表演化。公开课是“演课”而非“讲课”,已成为心照不宣、无需公开的游戏规则。在公开课中,课堂等同于舞台或剧场,上课变成了“教案剧”。某市一教师在公开课前嘱咐学生,当老师提问时,会与不会回答的同学都举手,会的伸5个手指,不会的伸出4个手指。 症状二:形式化。其一是为活动而活动。不管是什么科目,也不管是否必要,只要上公开课,就必须有三四人小组讨论,常常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教室里讨

论声顿时雀起,待几分钟后,再听老师的一声击掌,于是讨论嘎然而止。至于学生讨论是否有效,讨论是否充分,往往就忽略不计了。其二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公开课活动中的多媒体手段有滥用之嫌,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就不能显示教师的水平。 症状三:道具化。教学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成长。然而,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学生往往沦为教师教学表演的配角。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关注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学生已不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有生命的个体,他们仅是教学场景中的若干道具而已。公开课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 症状四:商业化。借新课改的东风,市场化运作,采用“听课加专家点评欣赏会”的方式,使公开课沦为某些部门和个人的生财之道。组织者通常会打着教研的幌子,出高价请专家、特级教师上课,收取广大与会者的活动费。这种公开课往往没有具体的研究主题,没有说课、评课等研究性的环节,是不折不扣的发“教改财”…… 上述病症严重败坏了公开课的声誉,降低了公开课的实效。那么,还要不要公开课?什么是公开课? 二、公开课及存在的必要性

请你对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想法

请你对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想法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高效课堂主张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备课、课堂流程的设计、问题和时间的预设、课上精讲和点播等方面。只有高效课堂,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习习惯培养,使学生会预习、会听课、会复习、会作业、会总结、会记忆。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成为学习主人。 通过学习,我更深刻地感受到,“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掌控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时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 2、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确定

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要最大限度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的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当性,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体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3、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是无从谈起。 4、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实际,只有选择最适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为了学生搭建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平台,把黑板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任务转移到学生身上。对于教师就要尽快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高效课堂“以生为本”先学后导,学生仍不动脑现象居多,要完成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需从问题入手,创设自由和谐的情境,多元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热情,帮学生找回自信,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我认为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

给新教师的建议-关于听评课的几点想法-教师心得体会

给新教师的建议:关于听评课的几点想法- 教师心得体会 给新教师的建议:关于听评课的几点想法 这学期是新一轮聘任期开始的第一学期,学校大部分老师为年轻教师,考虑到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学习锻炼的教研平台,我校与两所邻校共同开展了三校互动教研活动。我们认为,对于一个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能力是最基本最首要的专业素质能力,所以我们教研活动暂以听评课为主。听了一些年轻老师的课,不算多,有了些感想,算不得高见,仅将本人几点零碎的思考整理出来与同行分享,也希望能给某些年轻教师一些有益的借鉴。 新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反思 近两学期以来,在开展校内听课及三校教研的评课研讨时,我们都会先请授课老师来谈谈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然后再进行评课研讨,研讨后还会要求老师要及时写教学反思。前两周的评课研讨活动上,年轻老师小h上完一节数学公开课,因为自认为课上得不太理想,发言时情绪明显有些激动,还带着自责说,因为自己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上公开课,心里有些紧张,因上课刚开始时提出的一两个问题后,没想到学生答不出来,极大地影响了自己的心态,所以后面也越上越压抑,没有激情去调动学生,课堂也很沉闷。我想,作为新教师,一堂课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这是很正常的事。能够通过这一节课发现问题,吸取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善和调

整,这就达到了提高自己的目的。对于新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这堂课上得多么成功,而是要有正确积极的学习心态,无论课上得好不好,我们都应该进行课后的自我反思,并将这些思考运用于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因为相对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外出参加各类研讨培训活动的机会总要少得多,所以我坚持认为,教学反思是新教师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 在几次的三校研讨活动中,我看到很多年轻老师在评课时没有底气,以自己没经验为由,不喜欢或不敢发言。于是我特意提出这样一个建议评课时把发言权首先让给新老师。因为,我认为,逃避发言很多时候是因为人的惰性不愿意深入思考,这不是谦虚或经验的问题,一堂课听下来,只要愿意积极思考,不论你的观点正确与否,总会有所发现。而积极深入地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每个教师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此外,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各种问题时,有一句话或许能使我们有所启发,那就是少埋怨学生,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语言表达(包括表达习惯等)这关乎的不仅仅是一堂课 如果有人问我,评判一个老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好坏,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语言表达能力。听的课越多,便越觉得语言表达的的重要性,也越加深我的这种想法。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表达习惯等)这关乎的不仅仅是一堂课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我无法想象,一个口齿不清、语言贫乏的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在我看来,一堂课的很多不足

谈我对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谈我对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3-05-08T08:41:11.95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吴建钢 [导读]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河北省大名县旧治乡旧治中学吴建钢 056900 【摘要】: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课改、两个优化、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认识时间解决问题--用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认识时间解决问题--用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92页例3及练习二十三第4-6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教学难点:判断时间的合理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分,也就是()分=1小时。 3、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是()分,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二、引出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出示例3主题图 师:明明和红红是一对好朋友,今天他们约好一起玩,现在是什么时间,他们在说什么? 再看情境图: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问:明明做完作业是什么时间?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说一说事情的过程吗? 3、提出问题: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钟面上的时间(7:45 9:15 10:50)根据画面中提供的数学信息,你能推算出明明踢球的时间是

上面三个时间中的哪一个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4、汇报交流 引导:要求明明哪个时间去踢球,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板书:做完作业、看木偶剧) 踢球的时间在这两个时间中间,你能找出这两个时间吗?(板书:踢球) 指名回答,师板书如下: 9:00 ---- ? ---- 10:30 做完作业踢球看木偶剧 你是怎样解答的?(指名回答,师小结并红笔板书:9:15 )5、检验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把所选的答案9:15代到题目中看看是否合理。 学生自己尝试检验,然后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教材练习二十三第4题。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推算时间的情况,瞧,小红和妈妈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师出示题目,指名说题意。 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推算出小红去摘西红柿的时间吗? 8:30 ——?—— 12:30 大扫除摘西红柿去小文 家玩 钟面上有4个时间可供选择,你能都读出来吗? 哪个时间较合适,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推算时间,是用什么方法推算的?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二十三第5、6题。 第5题: 亮亮的活动时间表 时间 3:00—3:20 3:30—4:00 4:10—4:35 4:45—

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发表时间:2015-09-08T16:21:04.8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5期供稿作者:邱义仁伦恒霞[导读] 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东城新区实验小学如何设计课堂,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邱义仁伦恒霞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东城新区实验小学262700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不断地改革,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自从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我们在不断摸索符合学生、符合语文教学发展、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语文教学手段和方式,应该说,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已有了初步的成效。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精妙设计每一节课,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如何设计课堂,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成功的最大法宝。用高超的悬念艺术,层层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设计精妙的引导,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悬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气氛,营造氛围。我们选入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绝大部分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情境。 3.直接入题,短小精悍。直接入题可以达到一针见血的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设计短而精的引导。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二、“灵活运用方法”,高效课堂有保障 怎样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我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2.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 三、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使,有的是聪明伶俐的,有的是调皮可爱的,也有的是爱捣乱的。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多注意学困生的表现,教师应用爱心、耐心去帮助和感动他们。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上课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好的学生,而应更多地顾及学困生,用激励的方式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平时只要有进步,就算是很小的一小步也要大力表扬、鼓励。要尽量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使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第一,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第二,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五、结尾有情趣,是增强学生记忆力的关键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总之,小学语文课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教学中还要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对高效课堂认识

对高效课堂认识 郑红梅 高效课堂,是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的理想。课堂的高效率,应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黑龙江省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年,“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我认为,要提高课堂的高效率,要从学生入手,即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即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主动参与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于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是事半功倍。 学习兴趣除了内在动机外,还需要学生主动参加到学习中,其次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也是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氛围,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为具有实用性、愉悦性的材料,时时处处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疑问等情绪,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产生一种主动参与的欲望。教师还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做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使学生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及其相应的情绪,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教师还要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学生生疑、质疑,教师要注意设置辨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分析,判断,推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应急于回答,应在脑中立即进行梳理,分主、次、轻、重,按一定的顺序巧妙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或逐一解决,或择其要解决,关键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求答案。辨疑、析疑时,注意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使其运转,发挥作用,温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理解与看法 新课程自实施课改两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联系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实践,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看法:这个问题也许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合的地方。 过去的教学是有很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水平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实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所以,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新课程改革在我校推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 现今,在新课改口号的推动下,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启发式教学多了,学生提问和发言多了,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段也被大量使用,课堂“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但伴随着这些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否认的新的问题: 1、新课改的教育观点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学校订阅了很多相关新课改的书籍,但这些书籍不能转化成老师们的思想武器。对于如何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一套完整的清晰思路,仍停留在以前的我教,你学。认为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了,或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解答了就是课改的新模式。在课改教研课中,经常能够看到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形式,这确是推动课改的学习方法,因为老师知道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水平。但效果如何,调查学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学生说:老师要我们这样做的,问他你们讨论出了什么结果没有?学生无言以对,空有其名,而无其实。 2、“穿新鞋,走老路” 打起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旗,实行的是旧有的教学模式。要课改,学校大会、小会天天讲,落实上,组织几堂公开课,组织教师听一听课,评一评课,管它是否符合新课改精神,讲完了,任务完成了。新课程改革又能够暂告一段落,此为一。班级是原来的班级,班额过大,试想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70多人,甚至80人,还谈何去引导学生控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既便是分组讨论,四人一组,也达20组,教师无法即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此为二。教学设备是原来的设备,教学场地也是原来的场地,硬件变化不大,此为三。教师是原来的教师,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地在会上强调几次其重要性,就能让广大教师实行角色的转变,是行不通的。应该要有一个教师培训机制来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否则仅靠让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实验的重任我们的老

公开课教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公开课教案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能力目标:独立完成作业,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学会制定自己的双休日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喜欢各种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欣赏音频“电视迷上课”。) 老师: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呢? 学生:(略) 老师:晚上如果长时间看电视,第二天我们上课时,就不会有精神,就不能认真听讲。我们就不能学会老师的讲课内容,是不是啊?

学生:(略) 老师:所以我们每天上课时,都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认真听讲,这样我们的成绩才会提高。(过渡) 【讲授新课】 一、上课认真听讲(板书) 老师:同学们,大家先打开课本第六十三页,我们认真看一看图中的同学是怎么做的?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听课时要做到:一看、二听、三说、四记、五想。也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更好的学习。我们平时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略) 老师:我们上课还需要注意什么呢?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我们上课时还要积极举手发言,不懂就问,自然课等课程要多动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是不是呢? 学生:(略) (让同学们欣赏视频“上课要专心”;图片“举手发言”、“认真”等。) 老师:课上我们要专心听讲,课下我们要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巩固自己的知识。(过渡) 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板书)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教学参考 1117 1900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有效推行高中语文课改工作,对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提高综合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对推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我性,高效性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适应新的时代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行具有现实性,实用性,高效性,同时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就语文学科谈谈自己浅陋的几点认识。 一、黑板数量增加,个性充分展示 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室黑板由原来的两块变成了现在的8块,课堂上,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了。参与课堂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对于同样的问题,答案有原来的单一性正在向多元性转变。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感受到教学几年前所未有的成功。是有关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雕刻心中的天使》如何审题?学生经过讨论,黑板展示如下的参考答案:谁雕刻心中的天使?雕刻心中什么样的天使?如何雕刻心中的天使?为什么要雕刻心中的天使?雕刻心中的天使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像这样有效地高效课堂现在经常出现,让很多教师上课更有启发。黑板数量的增加,就是客观上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展示个性才华的空间舞台。黑板数量的增加在客观上形式为高效课堂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二、语言魅力相伴,学习气氛加强 开学之初,学校对高效课堂投入力度较大,在教室的四周黑板上加上标语,学习气氛很浓。我校的黑板标语分别是: ⑴“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这已经足够让每位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舞台。 ⑵“把我们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在我们这个学校学生生源稍差,基础薄弱,很多学生是抱着拿毕业证书来学习的,这条标语给了很多学生极大地鼓舞,是这条标语让学生意识到即使基础再差,在课堂上都有成功的机会,就是有一个一个课堂小小的成功,无数次的成功演变成最终的精彩而成功的人生故事。 ⑶“将规范修炼成一个习惯,把认真内化为一种性格。”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尤其是高三语文课堂,“规范”“认真”四个字将伴随高三整个始终。我认为”规范’不仅仅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答题水平,更是一种素养。“认真”二字是每个人一生都有拥有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把其内化成一种性格。因为只有认真,我们才能做好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知,“认真”内化为性格的一部分后,命运自然会有一个好的归宿。 ⑷“带着伟大的使命感来到学校,带着强烈的责任感走进教室,带着深深地

听公开课后的心得体会【优选篇】

听公开课后的心得体会【优选篇】 听公开课后的心得体会【1】 我代表徐汇区向全市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意在向老师传达一些二期课改的理念。 说句实话,二期课改的理念我们都会说,但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圆满,更要考虑先进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可操作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备教材到备学生”的转变。在这儿,我就想谈谈通过这堂课我的一些启发与收获,让我们共同切磋、学习。 这堂课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因为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获得发展,而发展又应当首先体现在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疑”中求“新” “疑”即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创造性地释疑。 就拿《爸爸和书》这堂公开课来说吧,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就安排学生质疑。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多为“‘珍宝’什么意思”等这样的表层问题,而在课堂上,经过深入思考后,学生进一步提出了“‘我’为什么会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这样较有价值的问题。而我在教学时则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边读

边思”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疑问。 二、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教师严格地牵着行,学生小心地跟着走,大量的时间在分析讲解中虚度,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师如果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这堂课上,我就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找出文中相关的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后,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因为这本书是‘我’省下车钱好不容易买来的,所以会视它为‘珍宝’。”也有学生抓住“临时工”、“干零活”这两个词,说“这本书书是爸爸在生活十分窘迫的情况下给‘我’买的,其中包含着深深的父爱,所以我会如此珍惜。”再往下学,同学们又发现了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读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至此,同学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自己总结出了“我们”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的两个原因。 三、树立信心,“异”中见“新” “异”即求异,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学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积极、独立地探索问题。学生摒弃了单向线形的狭隘思路,就可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