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执教人:江汉区红领巾学校CBD 朱敏

【教材解读】

《滁州西涧》是鄂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诗词诵读课。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作者通过描写涧边幽草,涧上黄鹂、渡口春潮带雨和无人横舟等景物,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布局和谐的画面。全诗动静结合,用黄鹂欢叫衬野草之幽静,急流之动态托扁舟横浮之状,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得恰到好处。在诗情的表现上更令人回味:借用对幽草的“独怜”和“舟自横”来暗示自己思欲归隐,向往淡泊恬静的胸襟和无所作为,忧伤无奈的情怀。此诗正是诗人任滁州剌史,游览至滁州西涧时所写,也是他当时心境的形象写照。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已有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因此,对他们而言,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借助关键词想象画面都不算难,难的是对作者暗含在诗句中的思想感情的体会。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作者韦应物的资料,这样很利于学生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根据赛前不见学生的要求,我设计在课前师生互动环节中渗入对需查阅资料的补充,以对课中学生的学习给予知识的铺垫。再通过课件的设计、师生的情景对话以及反复地诵读来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想象力,逐步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一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用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诗歌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写下来。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品味语言,体会诗情诗境。

(三)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用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诗歌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写下来。2、背诵诗古诗。

难点: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互动】:

做游戏:诗海拾珠

一、教师简介“山水诗”,导入游戏。

二、学生游戏。(教师相机出示古诗。)

三、剩下韦应物的《西塞山》,直接出示,师朗读。

四、简介诗人韦应物。【PPT出示。】

【教学过程】:

一、释诗题,激兴趣。

1.板书诗题。

指名读诗题。正音:“滁”“涧”。(读得准的相机表扬。)——齐读诗题。

2.释题:请看书下对这两个字的注释。【PPT出示“滁”、“涧”字义。】谁来解释一下诗题?

(【预设】生:这首诗写的就是滁州西涧的景色。)

(1)抓住“涧”义,请生上台在图中指出“西涧”的位置。

(2)师:简介“滁州”。

3. 导入:让我们一起走进韦应物笔下“滁州西涧”的画卷。

二、初读诗,明诗意。

1.请生自由读诗句,读前师送“12字诀”【PPT出示:“字字准,句句通;有节奏,诗韵足。”】(全班齐读一遍)。

师:请按这12字诀的要求来读。

2.指名朗读。师生相机评价。(【预设】读得好的,从各个层面肯定优点;若没读好,师范读一次,生评。)

3.全班齐读全诗。

4.小结过渡:看,多读几遍,古诗自然就会越读越好了。如果大家了解了诗

意,还能读出诗的意境和情感来。

5.师:你们平时是怎么理解诗词的大意的?(相机评价鼓励。)【据生充分回答后PPT出示教师归纳的方法:

读诗词,明诗意,

先借注释来学习。

翻字典,查资料,

书上插图也参考。

连词成句细推敲,

还有不懂做记号。

上课再听效率高。】

(【预设】:生没有说到的方法,师指PPT介绍,供学生参考。)

6.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诗意。【PPT出示全诗】

7.全班交流反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指名说,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后纠正或补充。师相机评价。)

三、品诗境,悟诗情。

1. 过渡: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美的山水画啊,诗的每一行都主要写了一个景物,是什么呢?(据生答板书:幽草黄鹂春潮舟)【PPT点红这些词语。】

2.师: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请你们抓住关键词,边品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吧。

A.幽草与鸟鸣——【PPT出示一二行诗句。】

(一)品诗境:

1.师:我们先来到涧边,读了作者笔下的幽草,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点红“幽草”,淡化第二行。】(据生答,板书:生)

(【预设】生如果答不透,再问: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闻到了什么气味?)(答案参考:(1)野草的姿态:繁茂,葱茏,自由,无人践踏(打扰)…(2)草的生长环境:涧边,幽静、悠闲自在…)(据生答,板书:静)

2.师结合学生回答相机评价并指导朗读:

【预设】(1)生说出“幽静”“繁茂”等,师:请读出你的感受来。

(2)师:你喜欢这样的野草吗?——请读出你的喜爱之情来。

(3)师:诗人喜欢吗?——你从哪里读出的?(“独怜”,这里重在释“怜”。结合“应怜屐齿印苍苔”,义相同。) 【PPT出示“怜”字义。】——请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我们再随着诗人一起抬头往涧上边看去,【点红“黄鹂”。】这里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据生答板书:黄鹂鸣)来,听一听!【PPT播放黄鹂鸟叫声。】

4.瞧,这一动一静使画面更加生动了!(板书:动)【PPT显出一二行诗句。】

请你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读一二行)

(二)悟诗情:

1. 如果我们去掉这个“独”字,改成“怜爱”好吗?(请全班小声试读再答)。(生答略)为什么?(指名答)【PPT出示“独”字义。】

2. 师:既然作者只喜欢涧边幽草,为什么还要写黄鹂鸣叫呢?(指名答)【预设】:

(1)生:动静结合,更生动/ 更突出幽草的静和作者的情有独钟……(师相机鼓励。)

(2)如果答不出,师指导:联系旧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讲解,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提示《鹿柴》第一句诗。如学生能回忆起以前所学,自己说出写法来,激励评价。)

师据生答小结写法,(板书:以动衬静。)

3. 指导朗读: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动静之美来?(【PPT配乐】,指名读)(三)明学法

1. 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第一二行诗的?【据生答归纳方法。PPT出示:

“关键词语多品读,

想象画面显诗境,

体会写法悟诗情。”】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和同桌一起品读后两行古诗,待会儿把你们想到的画面说给大伙听!

2.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互学。教师巡视辅导。

B.潮急与舟横——【PPT出示三四行诗句。】

全班反馈交流:

(一)品诗境:

1.指名说说:在渡口,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答)【据生答,点红关键词】(板书“横”板书“急”)

2.师:这潮水为什么会“急”呢?(指名答:晚上下大雨了,潮水猛涨……)——读。

是啊,春天本就是多雨的季节,雨大潮更急了,你仿佛听到了——(随机点答),听——【PPT播放涨潮的声音。】你仿佛看到了——(随机点答)能用一句比喻来形容一下当时的画面吗?(生:如万马奔腾……)真形象!——【PPT 再次播放涨潮的声音。】风更狂了,雨更大了,潮更急了!——全班读!(第三行) 3.潮水很猛很急,你还可以从哪里读出来呢?(生联系下句:“舟横”说明水急……师表扬。)——你体会得好,读一读。

4.这小舟怎能抵挡住大雨怒潮的袭击啊,请连起来读!(全班连读后两行。)(二)悟诗情:

1.深入体会:此时此刻,诗人韦应物就站在岸边,看着眼前潮水的汹涌,而小舟却无力地漂浮,作者的心也波澜起伏了。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指名答)仅仅是这样吗?看了诗人的资料,你的感受就会不一样了。【PPT出示诗人资料】(请生自己默读资料)

2.看完资料,你知道诗人看到潮中小舟时想到了什么吗?

【预设】

(1)生可能答:想到百姓又要遭受洪涝灾害,心中着急,可又无能为力。)——师评:真是一心为民着想的好官啊!带着你的感受读。

(2)生可能答:想到自己就是那条小船,只能任凭风吹雨打,在风雨中漂泊,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顺其自然,急于归隐,却又退不下来……)

——师评:难怪诗人后来发过“扁舟不系与心同”的感慨啊!【PPT出示诗人这句话。】再齐读后两行。

3.回顾全诗,深入悟情:

师渲染语境,创境导读——【PPT出示全诗。配乐。】

(1)师:作者独爱幽草,因为它生于幽静的涧边,淡泊而朴实,其实暗示了诗人想归隐山林,向往淡泊清净,不愿与官场上的腐败同流合污的心境。——(指

女生齐读一二行。)

(2)师:然而,世事难料,进退两难的韦应物,虽心系百姓,但无所作为,内心无比苦闷烦忧,只能自愧自悲,听之任之罢了——(指男生齐读三四行。)(3)师(指诗句):在这一动一静之间,在这一“急”一“横”之下,作者借用景物抒发情怀,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的志向啊——(齐读全诗。)

4.师学法指导:这种借景物表志向的写法叫做——(据生答板书:托物言志)(三)诵诗词:

能背下来了吗?让我们好好地诵读一番,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全班配乐诵读,背诵。)

四、书诗意,巧积累。

1.课中练笔: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品味,我们有了对诗情诗境的深入体会,来写写这首诗的大意吧!(随机提示书写姿势和书写规范。)(生拿出作业纸。写后各找一个同学念出来,师生共评。要求分层对待,基标:能写完整的意思,通顺,用词较准即可;高标:可能运用好词好句渲染,加入自己的想象,意译部分的。)

2.开放式课外拓展作业:请同学们课外搜集同期诗人描写的山水诗,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皆可。也可边读边比较,看看有什么这些诗有什么异同?有兴趣的请分小组做份山水诗的比较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幽草生

黄鹂鸣以动衬静

春潮急托物言志

舟横

指导老师:王丹

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分享了《滁州西涧》教学 设计,欢迎同学们来阅读! 【课标与教材分析】 1.准确理解、用学科语言描述、运用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 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诗歌 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 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 《滁州西涧》是写景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 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 所见。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 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教材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教材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知道了什么:对韦应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已经进行背诵和默写。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字音字形,查阅资料,疏通诗 歌大意。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 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及 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2)预测学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 学会如何 赏析。 【教学目标】
1/6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 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 ,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 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教学评价】 课标中指出: 评价学生阅读古诗文和浅易文言文, 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 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课上要求学生上黑板默写, 展示,并评价书写。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课代表进行评价。小组展开诵读 比赛,感悟诗情。 【教学方法与媒体】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课时安排】1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 一、构建动场: 学生齐背古诗《滁州西涧》。 1.作者简介: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韦应物。后教师补充。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 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 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 并称为“韦柳”。 【教学反思】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 中二年(781 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 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 诗人独独喜爱涧边 生长的幽草, 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 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
2/6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 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滁州西涧》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滁州西涧》创新教案【教学设想】 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这《滁州西涧》究竟景色如何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滁州西涧》公开课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会写生字。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风景如画的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国的一位大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同学们知道吗?板书课题《滁州西涧》 二、内容研讨: 1、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2、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谁愿意把《滁州西涧》读给大家听?边听边想:作者写了水边、水中哪些景物?板书:草鸟水舟 (4)这青草、黄鹂鸟、湍急的河水,横来荡去的小船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 (5)河边碧绿的小草让人怎么样?“独怜” (6)树上还有黄鹂鸟在鸣叫呢,一场春雨过后,河水怎么样了? (7)水面上的小船呢? 生:小船在河上漂来荡去的。 师:从哪知道小船在河上漂来荡去的?(生:横……) 师:如果把“横”换成“停”可以吗? 生:停就是停在水面上,没有动感,横在水面上,是横来荡去的,自由自在的。 (8)这么美的图画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 (9)生:喜爱之情 (10)想象着画面,读出喜爱之情。生自己练习读诗。 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见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3、总结诗意 4、悟诗情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有我们的脑海中吧!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 一、解诗题 1、同学们,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老师板书:韦应物)来,叫一叫。好的,有谁听说过他? 2、同学们,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是著 名的四大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诗——《滁州西涧》。(老师板书课题) 2、板书:滁州西涧 齐读师:涧指的是什么?(简笔画解析涧)。 滁州西涧指的是什么?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滁州西涧”就是写的——滁州西边的涧水。 3、为什么诗人会对这滁州西涧情有独钟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出示全诗) 二、感诗韵 1、打开课本,大声地朗读古诗,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流畅;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诗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学生自由读诗。)谁愿意一个人来读读。指三名学生读。评价。(从正确流利上评)2、诵还讲究节奏,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自己再读读,这回注意体会体会节奏。 指名读。再指名读。全班有节奏地齐读。 3、评:读的真好!读古代诗词,不但把它读正确,读得很有节奏,还读出了它的味道。 三、品诗意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仔细听,边听边感受: 《滁州西涧》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师范读 2、预设: 宁静换个词说,很寂静,寂静,很静谧,很幽静。板书:幽 优美板书:美合起来就是:幽美 野野的意思就是:荒凉板书:荒凉 3、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滁州西涧》。齐读。真幽静啊! (一)师:反复吟诵这首诗,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滁州西涧的幽美呢? 1、从“幽草”感受到美 师: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呢?低声吟诵,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闻到什么气味吗? 生:(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未经践踏,还有清香。。。) 师:读出幽草带给我们的感受。评:读出荫绿、繁茂的感觉。 师:诗人看到这样的幽草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出示草的图片) (引导理解“独怜”:偏爱,特别喜欢,只爱) 诗人只爱(这涧边生长繁茂、未经践踏的)草。 师:“独怜幽草涧边生”这行诗的意思是——? 生:(我)惟独喜爱这涧边生长繁茂、未经践踏的草。 (我)特别喜欢 2、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滁州西涧的幽美呢? 预设一: 生:我还从“鹂鸣”中感受西涧静谧的美。

醉翁亭记教案3篇

醉翁亭记教案3篇 醉翁亭记教案一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 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 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 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 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幼儿园教案:古诗《滁州西涧》教案

古诗《滁州西涧》教案 周村凤鸣小学附属幼儿园曲元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比较枯燥,讲起来难度也比较大。以他们现有的年龄很难去领略诗中的意韵,因此怎样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课中加入一些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游戏,使孩子们参与其中,达到玩中学、学中玩,学习和游戏相结合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由此加深孩子们的记忆! 目标:1、了解古诗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 2、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以及诗人的心情。 准备:1、手绘图画(与诗中景色相契合)。 2、古诗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过程:1、出示图画,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提问:孩子们仔细看一看,画中都有什么呢? 2、由孩子的回答引出故事,“孩子们,知道吗?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还藏着一个小故事呢!” 3、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在唐朝,有一个很有名的诗人,他的名字叫韦应物。有一年他来到一个叫滁州的地方做官,因为滁州这里的景色非常美,所以韦应物就经常出去游玩。这一天,他来到一个叫西涧的地方,顿时就被西涧美丽的景色给迷住了!

虽然当时正下着雨,潮水涨得很急,而且在野外的渡口一个人也没有,但是诗人仍然很喜欢这里的景色。诗人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棵小小的野草,还能听到树木深处黄鹂鸟“啾、啾”叫的声音……别人没有发现的美,都被诗人看到了眼里,放在了心里,还为这美丽景色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诗的名字叫做《滁州西涧》。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4、出示与四句古诗所描写的景色相对应的图画,边朗读边解释诗句的意思: ○1独怜幽草涧边生:我非常喜欢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的安静而又有趣; ○2上有黄鹂深树鸣:在茂密的树木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的动听; ○3春潮带雨晚来急:因为傍晚的时候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 ○4野渡无人舟自横:在天要黑的时候,渡口那儿已经没有人要过河,只有小船独自在河面上自在地漂浮着。 5、互动游戏:分别请上来三组小朋友,每组四个人,每个人手拿一张图画。老师朗诵一句古诗,请认为自己手中拿的是与老师朗诵的古诗相对应图画的小朋友举起图画来,看看谁的反应又快又准确。 6、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朗诵古诗,加深印象。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3篇 Teaching plan of "ancient poetry" in fourth grade Chinese Volu me II 编订:JinTai College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3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2、篇章2: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3、篇章3: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章1: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 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 (5).doc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能用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词句段运用,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记录;认识并会使用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语段和习作。 3.积累古诗《滁州西涧》,感受诗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教学重难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古诗《滁州西涧》的意思,并背诵古诗。 2.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并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策略 1.借助例文,学会迁移 在教学“交流平台”内容时,教师可以呈现例文,让学生找关键语句,并训练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自然段大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迁移运用,由说到写,层层深入,将本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训练落到实处。 2.发现规律,拓展升华 “词句段运用”指向实践运用。第一部分与单元语文要素“观察事物的变化”有关。教学时,可以先呈现示范语段,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每段话前面部分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最后一句则是由此引发的思考,即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值得思考的生活现象,并提出问题。运用范例中习得的记录方法进行练笔。最后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问题,随时记录。第二部分通过比较、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表示对调和移动的修改符号,并迁移运用到习作的修改中去。 ?教学准备 一盆含羞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关键语句,并能用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2.学会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及提出的问题。

3.认识并学会使用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忆片段,自然过渡 1.交流平台,说说发现。 (1)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课件出示: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段落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请大家找一找。 (3)这段话的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①学生交流。 ②“也是”在文中起过渡作用。这句话概括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段落中心句。 (4)小结:“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直接写出了第5自然段的大意,它是本段的关键语句。 2.课件出示《花钟》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1)找出这段话的关键语句。 (2)探讨:可以直接用这个关键语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吗?(不可以,这个关键语句概括不完全。关键语句虽然和段意有关,但有时候需要对关键语句进行改造,才能概括出段落大意)(3)概括本段话的大意。(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 3.课件出示《小虾》第3自然段。找出关键句,概括本自然段大意。 课件出示: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聂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滁州西涧》。我们知道,古诗语言凝炼,字字句句都要斟酌考虑,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位诗人,他是谁呢?(出示课件: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指名读。诗句中“僧敲月下门”的“敲”开始是“推”,贾岛想,到底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最后决定用“敲”。可这决定来自一个人的建议,这个人又是谁呢?(学生回答)谁能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于是,“推敲”这个词就产生了,于是,“推敲”就成了贾岛和韩愈之间的一段佳话,于是,“推敲”就成了典故。难怪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原来,这就是古诗的境界。 一、衔接谈话,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推敲推敲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二、检查预习,及时指点: 1、解诗题:“滁州”指什么?“西涧”指什么?题目该怎么读? 2、说诗人:(学生说后,老师出示课件,从学诗的目的选择性介 绍。)指名读介绍。

3、读古诗: 1)指名读,检查朗读情况。 2)在节奏上提要求:每行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 3)全班按节奏齐读。 二、自主学习,合作提升: 1、明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来到滁州西涧赏景,都遇见了哪些景物呢?(勾画出来) 2)结合课后的注释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动笔写一写。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幽草:幽深、茂密、没有受到践踏的草。涧:山间的水沟。(板书:涧边)把它们的特点用朗读告诉大家吧。 黄鹂:也叫黄莺,羽毛呈黄色,叫声悦耳动听。深树:茂密的大树。(板书:涧上)读出你心中的感觉。 春潮:春天的潮水。雨:即春雨,细细的,密密的。(板书;涧中)把你看到的景色说一说,再带着理解读。 野渡:野外的渡口。舟:小船。(板书:涧口)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渡口?此时的小船怎么样?带着理解读第四行。 5)刚才,我们一一了解了这些景物,就是这些看似普通,极其平常的景物让你感受到什么?它们也常常吸引着诗人,使诗人总是独

《滁州西涧》赏析教学

《滁州西涧》赏析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诗歌并能读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 3、能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遣词造句的特点和作用,并能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重点、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0.5课时,学生自读、理解、质疑0.5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 ( ) () 滁.州西涧. 二、划分朗读节奏并反复诵读(“/”为必断,“|”为可断可不断)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三、理解下列词语含义,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全诗大意。 独怜.幽草涧边生 四、诗句赏析 背景介绍: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写出了滁州西涧清幽疏旷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从寄寓的角度来说)同时,这两句也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深”字既写出了树木的枝繁叶茂,又突出了树林的幽静,与“幽”字相照应,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也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独怜幽草涧边生”写静景,体现的是诗人甘于寂寞,安贫守节、不趋炎附势的高尚节操和恬淡胸襟;而“上有黄鹂深树鸣”以声衬静,是对趋炎附势,居高媚上的仕宦世态的否定,也是对诗人恬淡胸襟的衬托。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言志,同时也为后两句诗写诗人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理想作铺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诗写春潮带雨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情景。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动中有静,“急”与“横”,动与静映照,清丽如画。(从寄寓的角度来说)作者在这动与静之中,不动声色地表述了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心迹。同时也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无所作为的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 五、小结 内容:这首诗描写了滁州本涧晚潮时的雨中之景,营造了一个恬淡幽静的意境,抒写了诗人恬淡闲适的情怀。 写法:以情写景,句句景语皆情语。 六、反复诵读、质疑 七、达标反馈 1、《滁州西涧》中最能体现诗人恬淡情怀的是 体现了诗人想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心思的是 2、赏析:诗中的“独”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内容 1、《古诗词三首》,课本页码1-5页,教参页码2-7页. 二、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四、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生字卡片、课件 五、教学授课时间:2012年2 月日 六、学情分析 这三首古诗词同是写景的,通过将同一主题的三首古诗词整合在一起教学,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准备采用并列推进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别理解同构文本的诗意,再比较其中的区别和联系,体会诗人不同的意境和心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七、问题聚焦: 第一课时 1、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2、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4、分组学习(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3.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第三课时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 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急、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 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 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 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 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 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 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 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 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 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优质课教案《所见》

《所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能与课外的古诗积累有机、随机关联。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学习过程 暖场:看图猜古诗。 一、诵诗句而临其境 1.回顾已学古诗中小朋友的趣闻趣事。 (1)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2)村居(高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4)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2.诗歌中展现的童真童趣,真有意思。如果得空闲,我们也可以像他们那样,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引导学生背诵识字1),“傍桑阴学种瓜”,“趁东风放纸鸢”,也可以选择“追黄蝶”“学垂纶”。而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去“捕鸣蝉”。 二、解诗意而知其蕴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suǒbìlìbǔchán mù lín yuè 所闭立捕蝉牧林樾 1.拼读生字。“所、闭”组词赛。 2.自由读古诗,跟读。 3.骑着黄牛的牧童在干什么呢——歌声振林樾。理解“林樾”。(再读) 4.骆宾王写过鹅的歌唱: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里的“歌”是“唱歌”的意思。我们也听过采莲姑娘唱过歌。王昌龄《采莲曲》: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里的“歌”是“歌声”的意思。牧童唱歌,是轻轻地哼唱,还是放声高歌——理解“振”。 5.牧童唱得自由自在,唱得轻松畅快。读出这种感觉。 6.“忽然闭口立”。立(一字组多词)。除了牧童“立”,还有“蜻蜓立”。《小池》(杨万里):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滁州西涧》教案 人教(部编版)

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之美 2.诗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二、文学常识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三、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他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盛唐王维、孟浩然、中唐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其作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四、读:语速,语调,节奏 五、赏析 1.独: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明确: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怜爱,爱惜。幽草:幽深的草丛。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物?

明确:视觉角度。草丛幽深,色彩清丽。静景。 3.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 明确: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景物,是动景。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4.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5.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该是“雨带春潮”,可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挟而来。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量。 6.最后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图? 明确:最后这一句诗,用“野”“无人”,写出了一片荒凉之意。系在岸边的渡船上也没有人影,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横斜的情景,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自”字,舟“自”横,幽草又何尝不是“自”生,黄鹂鸟又何尝不是“自”鸣,春水又何尝不是“自”来?诗歌尤其诗的最后两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如那叶任意横斜的小船)的意趣。 7.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明确:他在幽闲地漫步在西涧边上,虽然春雨袭来,他仍然不慌不忙。草自生,鸟自鸣,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横,人——诗人,自在。但是,在这自由在外表下,我们看到了一颗为国事而忧伤的心。 六、写作特色 1.写景如画,闲远疏淡,清丽幽美,意境深远。 2.构思精巧,用词传神。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2、学习鉴赏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方法把握 教学难点:主旨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山水田园诗景与情的关系导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气象万千的自然风景、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诗人总会情动于衷,形诸于文。诗人以景传情,独抒性灵;我们就要诵其诗,绘其景,品其情。我们能不能诵读一下之前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呢? 二、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三、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滁州西涧》优秀教案

《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 1.会写田字格里的“怜、野”等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滁州西涧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怜”“野”,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生:“怜”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窄右宽。 生:“怜”的右边是“令”不是“今”。 生:“野”左边里字的最后一笔是提。 3.学习前两行诗,读一读这两行诗,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横线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勾画出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 生:幽草。 这里的“幽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板书:幽草静景 生:沉静、安闲。 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指名读。 (2)黄鹂——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呢?板书:黄鹂动景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 生: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板书:静中有声 上下两句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倍显其静。让咱们再次感受西涧清幽。请男女生配合读(男生读1句,女生读2句) 上下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视觉冲击,又有听觉享受,就画中景物而言,既有上下之分,又有远近之别。让咱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处于这样的充满生机的清幽境地,诗人会是怎样的心境呢? 生:悠然自得、闲适。 (3)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生:招人怜爱的清幽细草在涧边丛生,黄鹂在茂密的树丛里鸣叫。 (4)再读这两行诗,想象描写的画面。 前两行诗写了作者在涧边所见的景物,后两行诗又写了作者在哪所见的景物呢? 4.学习后两行诗。指生读后两行诗,教师出示课件。 看后,现在你能说说后两句诗描写的是哪的景物了吗? 生:涧中。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该是“雨带春潮”,可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挟而来。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量。)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急于归航。 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 生:舟自横。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 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 一.诵读内容:《雨晴》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雨晴》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 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