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

城市地理

城市地理
城市地理

1、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包括哪些方面?

人类活动空间的重心转移农村→城市

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一)城市形成与发展条件研究

(二)区域内部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三)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四)城市问题与城市政策研究

(五)城市化问题研究

3、宏观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微观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区别何在?

1、现代城市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人口特征(二)景观特征

(三)职能特征(四)文化特征

2、如何从城乡连续论的观点正确理解现代城乡关系?

农村地域/城市地域

→→→

城乡二元论

农村地域/过渡地带/城市地域

→→→

城乡连续论

3、两种城市地域划分方法的区别何在?

(一)城市功能区

MSA (Metropolis Statistical Area)

DID (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 等(二)城市行政区指标?

4、我国城市地域构成的特点及其对城市统计的影响有哪些?

1、怎样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的观点?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

·人类定居——聚落的出现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

·剩余产品的交换——市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大农业

·产业革命——大机械工业的出现

·现代城市的发展

2、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图3-1)

地理位置、地形、水文、资源条件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相对位置、交通、人口、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等

3、地理位置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一)普查法:准确、繁琐

(二)残差法:经验性、主观性

公式B=B0 + (4-1)

(三)区位商法:假设条件

Li =÷(i=1,2,3,···,n) (4-2)

B=∑Bi(Bi>0) (4-3)

其中:Bi=ei-et (4-4)

(四)正常城市法: 经验性

阿氏K值与莫氏K值

两个重要结论:

K值的地域差与规模差

(五)最小需求量法最小需求量?

两个假设一个结论(表4-3)

两个问题对最小需求量法的修正

2、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城市职能?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城市在国家或区域所承担的地域分工。

4、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的进化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各阶段的方法有哪些特点

与问题?

(一)定性描述方法

奥隆索(M. Auronsseau)的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职能专门化:在城市诸多职能中,地位相对突

出,具有一定区际意义的重要职能。

关于定性描述方法的讨论

(二)统计描述方法

哈里斯(C.D.Harris)的城市职能分类

临界值:城市职能专门化的定量指标

关于统计描述方法的讨论

(三)统计分析方法

纳尔逊(H.J.Nelson)的城市职能分类

平均值(M)与标准差(δ)

M= ∑δ= √

城市职能专业化水平的三级标准

M +δM +2δM + 3δ

关于统计分析方法的讨论

(四)多变量分析方法

多变量分析方法的技术与流程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多变量分析方法的特点

各变量对城市差异性的影响

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方法的区别

关于多变量分析方法的讨论

1、怎样理解城市地域的结节性?如何划定城市吸引区?

2、生长极理论是如何解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与广大周围地区的相互关系?

3、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4、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景观的主要区别何在?

5、城市规模分布有哪些主要类型?各类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6、对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理论解释有哪些主要观点?

7、我国城市的规模分布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1、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中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如何解释人文生态学的五个过程?

3、城市职能地域分化的机制是什么?

1、聚集经济

2、地租与地价

3、城市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供给的有限性与巨大的需求压力

供需不平衡或高地价水平下的供需平衡

4、如何解释产业和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的现象?

5、城市地域结构三个经典模式的共同点和主要区别何在?

三种模式:

(一)同心圆模式——伯吉斯(E.W.Burgess)

1、城市地域的单核心圈层构造

2、关于同心圆模式的讨论

(1)单一核心的问题

(2)不规则性的问题

(3)形成机制的理论论证问题

(二)扇形模式——霍伊特(H.Hoyt)

1、模式建立的基础分析

(1)模式图

(2)时间距离与城市地域的外延扩大

(3)高房租地域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2、关于扇形模式的讨论

(1)交通条件的作用

(2)高级居住用地的变化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

(3)指标体系

(三)多核心模式——哈里斯(C.D.Harris)和厄尔曼(E.L.Ullman)

1、模式建立的基础分析

(1)模式图

(2)多核心形成的原因

(3)经济胞体 (economic cells)及其演变

2、关于多核心模式的讨论

(1)形成机制的解释

(2)地域特征的理解

6、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地域特征是什么?

7、怎样划定城市中心商务区?

墨菲(R.E.Murphy)与万斯(J.E.Vance)

(一)中心商务指数法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 (Central Business Height Index) CBHI = >1

中心商务强度指数 (Central Business Intensity Index) CBII = >50% (二)CBD界定的概念示意

(三)戴维斯(D.Davies)的修正

“硬核”: CBHI >4 ; CBI I >80%

8、现代大城市中心商务区职能变化的特点有哪些?

1、商业职能的地位相对下降厄尔曼(1964年)

2、商务职能的地位绝对上升後藤(1997年)等

9、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表现如何?

一、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特征

(一)地域规模小上海/东京=1/6

(二)职能分化不明显“单位社会”与职能混杂

(三)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机制混乱

二、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开发区的建设与郊区城市化的进展

(二)土地利用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三)“单位社会”的解体与城市职能的社会化

1、如何从地理学的角度解释城市化现象?

2、广义城市化与狭义城市化的主要区别何在?

3、如何理解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一前提

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前提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聚集与人口集中——聚集经济原理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

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后工业化?

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

假城市化(pseudo-urbanization )现象

四、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经济总量的增加与经济结构的优化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的正相关关系

4、城市化的地域推进有哪些具体表现?

(一)中心市区的城市化

旧城改造,土地利用的高度集约化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低级城市职能的扩散,城市功能分区

(三)郊区的城市化

作物、劳动、土地的商品化过程

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

(四)广域的城市化

5、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划分有哪些理论?

6、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第四节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空特征

一、时间性差异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局部性、缓慢、低水平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全球化、快速增长、高水平

二、空间性差异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异

地域性? 阶段性?

(二)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间的差异

地域性? 阶段性?

三、规模性差异

大城市与小城市间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7、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第五节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

阶段Ⅰ: 1949年以前

阶段Ⅱ: 1950~1957

阶段Ⅲ: 1958~1965

阶段Ⅳ: 1966~1976

阶段Ⅴ: 1977年以后

二、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

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三、我国城市发展的规模差异

大城市的顽强发展

四、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差异

初级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人口动态

五、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预测

(二)大城市的发展中国大城市区的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郊区城市化、小城镇的发展

8、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有哪些具体表现?

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那些方面?

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超出了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

2、资源浪费生活方式

3、资源利用率低下技术水平

4、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规律

2、如何理解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必要性的问题?

3、现阶段我国城市住宅问题有那些具体表现?

一、城市住宅问题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一)形式: 住宅不足、居住质量低、居住成本高

(二)原因: 过度集中、住宅建设、制度等

二、城市住宅问题的演变

(一)量→质

(二)居住环境的高要求

(三)成本问题

4、什么是内城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二、内城(inner city)问题

(一)内城的地域概念

城市内部的老(旧)城区

(二)内城问题的内涵

1、与内城地区产业基础衰落相联系的经济衰退及

失业;

2、自然环境恶化,居住服务设施缺乏;

3、以城市贫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衰败;

4、种族歧视和种族矛盾。

5、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政策有哪些问题?

6、城市规模与综合效益之间的关系如何?

7、21世纪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当如何选择?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60分) 以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为主

例1: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以区域的角度

研究城市属于城市地理学研究。

例2:人文生态学的五个过程是:;;

;;。

例3:中心商务高度指数等于。

例4: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比值大

于2时的城市规模分布叫做分布。

二、选择填空题 (每题2分,共20分) 以基本理论的理解为主

例1:在克利斯泰勒(W.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中,当K=3时,中心地规模分布按规律排列。

a. 1、3、9、27……;

b. 1、2、6、18……;

c. 1、4、16、64 ……;

d. 1、3、6、9……。

例2:城市地域结构经典模式对城市职能地域的均质性和结节性的认识。

a. 同心圆模式与扇型模式不同

b. 同心圆模式与多核心模式不同

c. 扇型模式与多核心模式不同

d. 三个模式各不相同

三、论述题 (每题10分,共20分) 综合能力与概括能力

例1:如何理解发展城市轻轨交通必要性的问题?

例2:生长极理论是如何解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相互关系?

例3:运用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划分理论,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

《城市地理学》作业题及问题详解

(9106)《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1:[论述题]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如何划分?联系实际论述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影响。 二、联系实际论述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 参考答案: 答一:①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③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④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举例说明)。 答二:(1)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 (3)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

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问题: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差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空间组织,是人地相互作用在空间上的反映。 一、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 人类文明包括物质的文明和精神的文明。经济或者说财富属于物质的文明,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目的和方式的认识,对于财富的管理和分配的认识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政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标准方面存在着差异,有许多方面来自于文化的差异。 二、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 人口规模是世界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人口的增长与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供养能力相联系,也是人地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人口分布遵循的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中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规律。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是热量,水分和地形。当人口分布在克服恶劣自然条件下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用于克服严寒的气候和干旱,用于平整土地等)的地方,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或者地区具有很强的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能力,也会形成密集的人口。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旧大陆”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又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 人口增长有阶段性的“过渡”规律,总体来说,供养能力的提高会带来人口增长的加快,而当供养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对人口数

量的增长会产生控制,即控制能力的提高,此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将放慢。可以从“费用、效用”角度来加以理解。当人口的生产成本(即用于生育、居住、食物、教育、卫生、娱乐乃至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费用)低下,而他们所能产生的效益(效用,即劳动收入)高于上述费用时,人口有加快增长的要求;反之就有放慢速度的要求。从“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出发,人口需求的层次应该是不断上升的,也就是人口的“费用”是不断增加的。愈是经济发达,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就愈低。因此一方面看到我国城市人口和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但是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却遇到很多困难的现象。这也就是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世界人口的区域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①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②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③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第一种情况是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第二种情况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即人类的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第三种情况出现在发达国家,表明人们在控制自己的增长。 城市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可以为各国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城市在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信息传播、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城市居民在人际交往和避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条件也要大大优于农村。无论是传统的工业经济

城市规模和地理位置分析

二、中国城市经向分布不平衡据资料统计,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偏集于东部沿海,这一地带只占全国1 4.2 %的国土面积,却分布着全国44 98%的城市数和45 0 %的城市人口,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其中又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城市密度最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截至2001年末中国设市城市664个,国家建设部公布的《2001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1年末,中国有设市城市664个,城市人口近3.6亿人,城市面积60.7万平方千米,城市范围内人口密度588人/平方千米。 按中国领土960万计算。东南沿海136万平方公里。拥有294个城市。城市面积为0.46万平方公里。我们假设在虚拟的世界(中世纪)里,一万平方公里出现一个城市。那么,根据A=λr2 。那么r=56公里。根据北京的环路来算。 如果根据正方形计算,那么,A=r2,那么r=100。即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为100公里。 为了保证一屏幕的距离就能看见两个城市,需要在10-12格的距离,也就是文明5中等视图情况。假设两个城池间隔10格。那么一格为10公里宽x10公里长。那么根据这样的设计,每10x10方格均匀布置一个玩家。

那么两个城市间的距离为56x2==102公里。 2011年7月1日–目前,中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达240多个,各省会城市之间平均直线距离1500公里左右,这部分中长距离的客流主要由铁路承担。京沪高铁的...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无锡, 欧洲大部分城市的人口密度平均值是每平方千米3500人,而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相对比较高,无锡中心城人口密度约为9600人,很显然无锡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国际上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城市,这就要求把远景规划的人口密度降下来。 源自: 生态无锡刍议《华东旅游报》2004/06/22 中国上海, 今天,上海是中国最具备“城市复兴”条件的城市,上海市目前常住人口1640万,其中流动人口380万,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人口数量最大的城市,也是亚太地区的特大型国际城市。 源自: 中国楼市的上海启示《中国建设报》2003/04/09 他认为,中国城市化率应该在75%至80%,才能适应城乡协调发展和优化人口布局的需要;二是城市规模结构的集中化,主要表现为大城市、大都市和中型城市率先发展;三是城市布局的集群化,主要表现为各个不同等级和影响力的大都市密集区的形成和发展;四是城市空间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即紧凑型城市,表现为在有限城市空间布置较高密度的产业和人口,城市用地单位面积有更高的产出。 源自: 集中型城市化是必由之路《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6/09 二、中国城市经向分布不平衡据资料统计 ,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偏集于东部沿海 ,这一地带只占全国 1 4.2 %的国土面积 ,却分布着全国 44 98%的城市数和 45 0 %的城市人口 ,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 ,其中又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城市密度最大。 源自: 中国城市地域分布的三个特点《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03期全国少有的双核城市群和人口密集区成渝经济区人口近1亿,是七大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人口密度达到490人/平方公里,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域;拥有 0.7个/万 2座特大城市、16座地级城市,17座小城市,平均每一万平方公里有城市1.73座,是中国西部城市最密集区,高于全国

(完整版)中国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中国地理作业习题 第一章问答题: 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 中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地带形成有什么 影响? 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概述中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自然结构 一.读图读月千帕斯卡平均流场图 要求读出下面的内容:()我国以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以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分别是什么方向的气流? 其流场类型(指气旋、反气旋、平直等)如何?()何处有反气旋中心?何处有切变线?()将上面读图结果,联系到地面层的气压中心、气团、锋面 等系统试做说明或解释。 二、问答题

简述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中国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在哪? 中国下垫面对气候影响的表现如何? 中国冬、夏环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指出我国降水季节分配的个主要类型的表现。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且对我国的水 资源有何基本评价? 试述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我国的森林资源有何特点? 试述中国矿藏的基本特征。分析矿藏资源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 第四章灾害与环境 、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 异大? 、中国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 、论述中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中国生态工程布局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

、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五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举例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的特点与依据。 、论述中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发展(可以举例)。 、论述中国交通布局的特点和前景。 第六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 程、简述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 境。、概括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特 征。 、论述中国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简答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时作业

2.2城市化 一、选择题 (2014·银川模拟)读“我国两省区人口产业构成及人口增长柱状图”,完成1-2题。 1.甲省区( ) A.城市化速度较快 B.城市化水平高 C.城市规模大,数量大 D.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2.两省区( ) A.人口文化素质较高 B.人口增长模式不同 C.均为欠发达地区 D.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答案 1.A 2.C 解析第1题,读左图可知甲省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所以城市规模、数量不会很大,还没有达到郊区城市化阶段,但在我国城市化速度较快。第2题,甲、乙两省区城市化水平都较低,说明均为欠发达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产业结构中应该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读右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是相同的。 (2014·山东菏泽一模)读“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完成3-4题。 3.1982-2007年,我国( )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 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 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 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4.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答案 3.D 4.C 解析第3题,我国城市人口一直呈快速的增长态势,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都呈增长态势,但是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说明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资源存在浪费问题。 (2014·山东潍坊模拟)读“某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

5.该市不同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心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少于郊区 B.中心区人口数量已低于郊区 C.中心区经济发展水平已落后于郊区 D.远郊区人口总量减少 6.近几年,该市近郊区住房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 ) ①近郊区成为新商业中心②工业区外迁,部分人口迁往近郊区③近郊区城市化发展④远郊区较近郊区建筑密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5.D 6.B 解析第5题,人口增长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率。读图,中心区人口增长率是负值,郊区是正值,但不能表示中心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少于郊区,A项错。人口增长率为负值,也不能表示人口数量已经低于郊区,B项错。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郊区,C项错。图中两个时间段中,远郊区人口增长率由正值转变为负值,说明远郊区人口总量在减少,D项对。第6题,商业区主要位于城市的中心区,不会在近郊区成为新商业中心,①错。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区外迁,部分人口迁往近郊区,②对。近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向城市化发展,③对。远郊区人口少,较近郊区建筑密度小,④错。所以B项对,A、C、D项错。 下列资料为“我国某省不同年份GDP总值、三大产业构成表”及“该省与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据此回答7-8题。 我国某省三个不同年份GDP总值、三大产业构成表 年份总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年200 47 36 17 1999年 1 023 19 45 36 2008年 6 110 13.4 54.4 32.2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2、城市内部空 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 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 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 民点。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 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6.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剩数效应”。 7.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 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8.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三种类型:1、中心地城镇。2交通贸易城镇。3、 专门化职能城镇。中心地城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交通贸易城镇是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小城市的雏形。近代随着经济发展,以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基础,促进了这类城市的大量产生和不断发展。专门化职能城镇是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积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输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9.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1,土地集约化:A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 变)B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C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度化:遵循“配第- 克拉克”定律进行,郊区是受城市化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最先影响到郊区。从产业结构看,大城市郊区经济以工业为主,劳动力结构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工业采用“飞地”形式在郊区新建工业卫星城市或工业点,他们对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3,城市网络化:城市网络化是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各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和布局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与布局 一、知识讲解 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城市的主要职能。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与高坡和文化区相连。低级住宅区布局在内城,与工业区相连。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分布。该区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因该区人流货流量大,所以一般布局交通通达度好的交通干线两侧、市中心、街角路口。 工业区:呈现沿着交通干线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势。一般布局在市区外缘,降低对城市的污染,布局在交通干线的两侧,方便进出原料和产品。 二、例题分析 兰新高铁(图一)的部分路段既有地下隧道也有“地上隧道”,“地上隧道”主要目的是防止新疆境内的强风吹翻列车,其一侧有许多圆形小洞,“地上隧道”内壁采用双层结构是为了克服当地另外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图二)。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下列关于隧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修地下隧道,乙地修“地上隧道”②甲地修“地上隧道”,乙地修地下隧道 ③图二内壁采用双层结构的目的是克服低温④图二内壁采用双层结构的目的是克服强风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 在高铁站核心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A. 物流 B. 商务 C. 工业 D. 园艺 【答案】1. C 2. B

【解析】 1.一般而言,地上隧道修建在大风区,地下隧道修建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根据图示,甲地位于山间谷地,地势平坦,但甲地两侧为山地,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大,这就需要建设地上隧道以防风。乙地需要穿过祁连山脉,地势起伏大,需要修建地下隧道。据此分析①错②对。地上隧道只需要单层就可以防风,材料中描述双层的作用是为了克服另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当地纬度较高,且离冷空气源地较近,冬季寒冷,正如我国东北等地民居双层玻璃为防寒一样,这里的双层主要目的最可能是为了防冬季的严寒,故③对④错。根据以上分析本题选C。 2.高铁客运站是以旅客集散为主,高铁站核心区域人流较多,具有交通优势,也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地价也相对较高,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商业活动,选项中,只有B项商务属于商业活动,选B。高铁以客运为主,货运量小不适合布局物流产业,A错误;工业一般布局在市区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不会占据地铁的核心区域;园艺业分布在市郊,也不会在地铁的核心区域。也就是说工业与园艺所需要的区位因素均与高铁核心区域无较大关联,据此分析选B。 三、跟踪训练 读某城市规划略图,回答1~2题。 1.N地为该城市规划预留地,最适宜建 A.客货物流区B.高新技术区C.旅游度假区D.金融商业区 答案:B点拨:N地临近大学城和科研所,最适宜建高新技术区。 2.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欲在该市投资建设—大型超市,最合理的选择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答案:A点拨:大型零售企业应该选择交通便利、临近消费市场地区,①处位于

高一+地理+0219作业答案及详细解答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读下列四种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四种地貌景观中,其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的为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中属于堆积地貌的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A,2选D。图①地貌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图②地貌是在地壳水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图③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侵蚀地貌,图④地貌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图①、②地貌

与内力作用有关,图④为堆积地貌。 读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陡崖的成因正确的是 ( ) A.火山喷发形成 B.断块下陷形成 C.外力侵蚀形成 D.板块碰撞形成 4.形成陡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风力堆积 B.海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水堆积 【解析】3选C,4选B。第3题,图中陡崖处位于海岸地带,受海浪击打,久经侵蚀而成,因此该地貌为外力侵蚀地貌。第4题,结合图示信息,形成陡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水侵蚀。 下图为某游客在中国台湾野柳国家地质公园中拍摄的颜色发黑的多孔岩石照片。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岩石属于 (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6.形成图中岩石的地质作用为 ( )

A.岩浆喷出 B.岩浆侵入 C.变质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5选A,6选A。图中颜色发黑的多孔岩石为火山岩,火山岩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喷出型岩浆岩。 【新思维·新考向】 7.结合图文材料,思考问题。 在一片叫做“鲸之谷”的埃及沙漠中,散落着鲨鱼牙齿、海胆刺、巨型鲶鱼的化石。下图为“鲸之谷”中的一幅图像。 (1)岩石转化为沙粒主要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 (2)“鲸之谷”沙漠中海洋生物化石的存在说明了该地区曾出现过何种地壳运动? (3)你能推测出目前影响该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吗?请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岩石碎块,最后变为沙粒的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第(2)题,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因而海洋生物化石也形成于海洋环境;现在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鲸之谷”沙漠中,说明陆地曾出现过上升运动。第(3)题,从图中可以判断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几乎没有生物,因而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答案:(1)风化作用。 (2)地壳的上升运动。

城市地理作业

平顶山中心商务区分析 引言:中心商务区(CBD)是第三产业高度集中,以中央商业和中央事务两大职 能为主体的城市核心功能区。其空间范围是由中央商务高度指数(CBHI)=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1;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50%的周边街道所包围的地价峰值街区构成。作为城市中央商务和交通流量最集中、地价最高、建筑密度最大、可达性最高的大型商贸企业荟萃之地,CBD是城市景观最繁华的地段和标示性建筑最集中地区域,也是城市经济的灵魂和城市及其腹地经济繁荣和发展的标志。 1、平顶山CBD范围界定 1.1平顶山CBD范围界定 平顶山CBD以平顶山市CBD以和平路步行街为中心东到开源路以东的诸庙街,西到朝阳路,南到建设路以南,北到矿工路。中央商务区一般是在城市商业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确定平顶山的CBD,必须先对平顶山市的商业中心进行界定,通过实地的调查,此次调查的内容包括区域内所有楼房的层数,用于商业用途的层数,以及所有楼房的用途。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平顶山市区的CBHI很多地方都大于1,但是CBII均达不到墨菲和范斯界定的50%,商业中心有些地方甚至30%都达不到,由此可以得出平顶山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CBD结论。CBHI 大于1只能说明该街道的中心商务功能的总楼面面积至少相当于一栋覆盖此街道的一层建筑的面积,而CBII小于50%,指表示说明在所有楼面面积中,中心商务功能所占的比例只有50%以下。从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在中心商业区内住宅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这在真正的CBD中是不会出现的。 图1 平顶山市CBD划分图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2013.11.

《城市地理学》考查说明及复习要点 考查方式:闭卷,成绩:作业20%,课程论文20%,期末60% 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解释术语;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各章要点: 第一章 城市的概念: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研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第二章 居民点的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章 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2.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 3.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分类: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浅谈山水格局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拓扑分析

94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09/2010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0)09-0094-03 摘 要 该文采用以GIS为平台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分析方法,对利川市在1986年、1999年、2009年三个时间段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其周围自然山水格局所构成的图底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空间句法参数,总结发展规律。 关键词 城市形态 空间句法 山水格局 利川市 Abstract Topo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urban space syntax. Contrast the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in Shan-Shui situation of Lichuan in 1986, 1999 and 2009.Analyse the fi gure-ground relationship, and give a summary of urban development.Key words Urban morphology, Space syntax, Shanshui situation, Lichuan 1 山水格局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自古以来,人们在城市选址及建设中都非常重视城市与城市周边的山水格局,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加,城市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城市发展与周边自然山水地貌相互影响的问题,而物质层面上的接触与碰撞必然导致精神层面上对城市景观审美的不同感知。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山水格局下的城市发展进程就存在两方面结果:一是城市发展与自然山水环境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城市建设即成为自然山水景观的有益补充,自然山水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城市风貌,对城市景观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与完善作用,两者和谐发展,提升了城市景观的美学价值,也提高了城市品位,优化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反之,如果城市发展脱离了周围自然山水的大环境,置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于不顾,甚至对城市的山水格局进行不利的改造与破坏,将对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品质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 城市空间形态 形态(morphology)一词在不列颠百科全书(Britannica)中的定义为“生物学中研究动植物组织结构的一个分支;有机体或其任何部分的组织结构(a branch of biology that deals with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animals and plants; Chen Xin Zhang Bin 陈 鑫张 斌浅谈山水格局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拓扑分析 Preliminary Study on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Evolution in Shanshui Situation by Topological Analysis: 城乡规划?园林景观Urban Planning ? Gardens Landscape —— 以利川市为例 In Lichuan for Example 特征的交通网络构建为轴线图(Axial Map)[3],结合城市周围自然山水格局,分析其空间句法参数,总结发展规律。 4 利川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规律 本文以利川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利川市在1986年、1999年、2009年这三个时间节点上的城市空间拓扑结构进行空间句法分析。4.1 集成核(Integrator)分析 集成核是拥有相对高集成度(集成度反映城市某一街道轴线空间相对其他轴线集聚与整合运动经济流的水平,它体现了某一街道空间对其他街道所具有的相对可达性、集成性与渗透性优势)的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分布图区,可以是树状,也可能是环网状,反映城市社会活动密度,代表社会性最强的空间区域。 根据图1分析可以看出利川市在1986年与1999年两个时间段的全局集成核的最高部分(颜色最深部分)形态相似,都以东西向清江大道与南北向龙船大道为主轴,2009年全局集成核有明显扩大。 1986年的集成核为龙船大道—清江大道—丹桂园路—胜利大道构成的环。 1999年的集成核虽然和1986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南部清源大道的集成度已经接近集成核,而且以清江大道为轴向,城市东西两侧集 ·华中农业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009JC014)·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an organism or any of its parts)”。它来源于希腊语Morphe(形)和Logos(逻辑)。 城市形态(Urban Morphology)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其中城市的构成要素又分为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两种,物质要素包括建筑、街道、植物、地形、水体等;非物质要素包括风俗、文化、政治、经济等,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之间又存在着关联性,它们在城市化过程中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城市与山水格局的结合问题往往是由物质要素构成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周围自然山水环境的图底关系问题。所以本文将以城市空间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周围自然山水环境中的分布与构成。 3 拓扑分析方法 拓扑是遵循图论原理,将空间要素抽象为点、线、面并探讨其结构关系的现代数学分析技术[1]。自拓扑分析技术应用于城市研究中以来,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纯粹空间表态图形的传统拓扑分析,第二阶段是基于城市空间主客体双重特性的空间句法分析[2]。 本文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拓扑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以GIS为平台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分析,将最能够体现城市空间形态变化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自然地理1作业和答案

1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以下各种三角洲中属于鸟足状三角洲的是() A.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B. 黄河三角洲 C. 尼罗河三角洲 D. 长江三角洲 2. 石海属于() A. 重力地貌 B. 冻土地貌 C. 风沙地貌 D. 喀斯特地貌 满分:3 分 3. 河床向上游的加长主要是由()造成的 A. B. 下蚀作用 C. 侧蚀作用 D. 磨蚀作用 E. 溯源侵蚀作用 满分:3 分 4. 河流侵蚀最强烈是()处 A. 海平面以下 B. 海平面附近 C. 中游水库 D. 上游源头地区

满分:3 分 5. 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认为()阶段地表起伏最大。 A. 萌芽期 B. 幼年期 C. 壮年期 D. 老年期 满分:3 分 6. 某山地海拔高度4185m,它属于() A. 低山 B. 中山 C. 高山 D. 极高山 满分:3 分 7. 属于冰蚀地貌的是() A. 蛇形丘 B. 冰斗 C. 终碛堤 D. 鼓丘 满分:3 分 8. 某谷地走向较为顺直,横剖面呈梯形,谷坡陡峻,纵剖面崎岖不平,没有恒定的纵比 降,谷底组成物质为沙或基岩,这个谷地应当是() A. 溶蚀谷 B. 河谷 C. 风蚀谷 D. 冰川谷 满分:3 分 9. 当外海的波浪进入深度小于()波长的浅水区时,波浪开始变形 A. 1/2

B. 1倍 C. 2倍 D. 4倍 满分:3 分 10. 理论上,当波浪入射角与岸线成()角时,沿岸泥沙流的搬运量最大。 A. 0° B. 15° C. 45° D. 75° 满分:3 分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以下为干旱区常见的地貌有() A. 风蚀残丘 B. 峰丛 C. 洪积扇 D. 溶蚀谷 满分:3 分 2. 以下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有() A. 溶沟 B. 溶斗 C. 石芽 D. 石柱 满分:3 分 3. 以下属于冰水堆积的有() A. 冰砾阜 B. 蛇形丘

《城市地理学》作业题及答案汇编

(9106)《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 答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1:[论述题]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如何划分?联系实际论述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影响。 二、联系实际论述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 参考答案: 答一:①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③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④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举例说明)。 答二:(1)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

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 (3)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裂的条件”。在他们看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主张尽量发展小城镇,主张工农一体化,城乡融合。②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不少人认为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数目的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和工业都出现了向大城市以外地区疏散的现象,表现资本主义发展走了一条弯路,中国不能重蹈发展大城市的覆辙。③有充分的国情基础。中国本来就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 (4)大城市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是:①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控制大城市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人为办法”,"大城市是国家的‘超级金库',是带动中小城市和乡镇快速高效发展的火车头”,"控制大城市人口的方针是脱离了财政经济利益的片面方针”。②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随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效益/成本比越来越大,发展大城市最经济。 ③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方面的种种优势。认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效益越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5)总之,关于大、中、小城市发展重点的讨论,很多是在定义概念、分析方法、约束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单就"要不要发展大城市”,"要不要发展小城镇”来说,各家所言都有合理的成分。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国家,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市镇组成的。处在城市体系不同层次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用小城镇的发展来排斥大城市的发展,或把大城市的发展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用它来排斥小城镇的发展,都不足以说服人。 (6)(联系实际阐明观点):各类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市密集地区有序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方针。 1:[论述题] 一、简述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二、简述"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 三、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四、简述"城中村”的地域特征。 参考答案: 答一:①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