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汇编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汇编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汇编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汇编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韦学翠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题型,其特点是材料来源广泛、信息容量大、灵活性强、考察层次高等,在中考试题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位置。但是从学生试卷的卷面来看,历史材料解析题失分非常严重,同学们的材料解析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对材料解析题不知道从何入手,更有甚者弃题不答。即便通过平时的讲解练习,大多数学生每当做材料解析题时还是要么不知所措,要么答非所问。怎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呢?基于此,特提出此课题。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探索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分析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失分原因,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材料题:是一种最富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该题要求学生能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进而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见解。整体上说,就是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题型。

2.解析能力: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很基础很重要的能力。因此历史科的中考《考试说明》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明确列出了三条具体要求: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整理,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上述的三条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

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正体现了历史学科能力由低到高、由认知到应用的必然发展过程,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做好这种题型决不是仅仅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所能实现的,而是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学科能力,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培养。

二、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探索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分析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失分原因,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初中生材料解析题解题失误的现状及其归因。

(2)调查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材料解析能力培养的现状。

(3)分析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和规律。

(4)探究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与方法的学法指导。

三、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初中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现状,以便分析成因。通过教师访谈,了解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材料解析能力培养的现状。

2.课堂案例分析法。通过课例分析,初步分析教师课堂行为存在的问题,然后和本年级组教师交流,探讨材料解析题解题的方法与策略。

3.文献资料研讨法。搜集近年来全国各省市以及本地的中考试卷,阅读相关的史料教学期刊与文献,搜集整理其中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理论学习准备阶段。

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在研究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阅读有关史料教学的理论书籍,这样就研究就有了理论支撑。阅读时把相关的知识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并及时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在规定时间内上传到课题博客上。阅读的书目有:《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朱煜著;

《初中历史教师专业能力必修》朱汉国等著《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何成刚等著。阅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沈为慧著。《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教学期刊杂志。同时也在网上浏览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最前沿的研究资讯。通过前期的阅读,我对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有了初步认识,便于下一步研究过程的开始,同时在潜心阅读历史专著、网上阅读的过程中,也提高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

2.方案实施阶段

(1)调查了解目前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学、教现状,分析其原因:

为了解目前初中生历史材料题解析能力的现状,我在所任教的三个班级随机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4份。调查的现状及其归因分析如下:①超过半数的学生做历史材料解析题存在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平时做题少。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48%的学生对历史材料题很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在兴趣的引领下愿意去做材料解析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52%的学生在做历史材料题方面存在困难,超过半数同学,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现状,说明我们对学生进行材料解析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分析存在困难的原因:56%的学生认为平时做历史材料解析题少,10%的学生认为老师缺少指导,34%的学生认为理解能力欠缺。很显然学生之所以在做历史材料解析题存在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平时历史材料解析题做的少。

②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材料解析题还是相当重视的。

从学生对材料学习的心态而言,调查中,选择愿意所占的比例较大,达81%数据超过八成,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材料材料解析题还是相当重视的。愿意接受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各种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非常迫切需要老师的指导。

③学生解析熟悉史料的能力高于处理生疏史料的能力;文字叙述性史料的解析能力高于对数字图表材料的解析能力。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从史料的来源看,43%的学生对来自教材中使用过的材料把握较好,学生解析熟悉史料的能力强于处理生疏史料的能力;51%的学生擅长做文字叙述性史料题。学生对文字叙述性史料的解析能力强于对数字图表材料的解析能力。

这显然是由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文字叙述性史料题是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者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

④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

通过问答,发现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历史书籍少的可怜。书目就是几本通史。读的少,文字功底弱。对文字的理解把握就不准确或不透彻,特别是遇到文言文材料时则问题更突出。学生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这直接影响对材料的解析。

⑤答题基本思路、方法和技巧欠缺。

从问答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尚未真正掌握解析史料的基本方法。分析、归纳、比较、概括、论从史出等历史思维能力弱。审题不清或读不懂史料不会捕捉史料提供的已知信息来加以分析综合。

在调查分析学生历史材料题解题能力的现状之后,我又对本校教研组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访谈,我发现初中历史教师基本还没有认识到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学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史料教学的相关常识性知识仍比较缺乏。就连“什么是史料?史料的类型有哪些?史料选择的最基本原则是什么?”这些基本概念都很模糊。这也难怪,我们校历史教研组一共14人,历史科班出身的仅有5人。大多数老师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史料教学的意识不强。

第二,历史课周课时数太少,一周只有两节课。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往往重史实而忽略史料。课堂上很少呈现史料,没有对学生进行材料解析的指导。

第三,当前我们历史课所利用的史实材料基本上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或图片史料。老师们对课外各种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利用相对来说较少,而现在的考试试卷上大量呈现的都是课外的文字、图片史料以及各种数据表格,容量大综合性强。题的难度、广度之大,是我们历史老师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2)分析存在问题,努力找到解决对策。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发现了当前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能力的培养的问题,针对在学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历史材料的解析能力,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第一:从历史课堂入手,设计史料练习。

何为史料?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史料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

增加历史教学的容量与信息;有利于增强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重、难点选用那些有针对性的史料,结合史料设计问题,通过精心设计史料练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的能力。

[案例1]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1.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废丞相、权分六部。

出示史料:

材料一:自秦始至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朱元璋《皇明祖训》

设问:

①从材料来看,朱元璋为何废丞相?

②朱元璋是如何来弥补废除宰相制后的权利真空?这种做法对朱元璋的好处是什么?

材料二:“劳模”朱元璋:“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据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设问:废丞相会给他造成什么麻烦?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找出朱元璋废丞相的原因:朱元璋因担忧丞相“专权乱政”而废丞相。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二问,总结废丞相,权分六部的做法使朱元璋直接控制了军政大权。最后再谈此举的弊端: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全国大事都有其来决断,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来帮助处理政事。

(2)设内阁,协助决策。

出示明朝内阁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确是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3)厂卫制度,特务统治。

出示历史材料: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稗史汇编》思考:京官们为何惶惶不可终日?

通过思考,学生了解厂卫制度是如何实行恐怖专政,从而加强君主专制的。2.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出示史料: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设问: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利用材料中反映信息,如“承旨、出政”等,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军机处的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深入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作用是强化专制皇权。强调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本案例呈现有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史实材料,让学生先阅读史料,然后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来分析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思考,掌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加强的措施。在课堂上对史料精讲精练,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

第二、分析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规律。

川教社历史课程资源网上有大量的历史课件、文字资料。其中有由蒋国化老师编写的2012、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卷分类汇编(川教版体系),涵盖了近两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真的是集大成者,非常有借鉴价值!

我从网上下载了这两套试卷汇编,认真研究,再结合2014年徐州市历史中考试题,认真分析材料解析题命题原则及特点: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历史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大都通过文字或图表(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图示等)等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直观的情境,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同时还根据具体材料设计适量的开放性问题。比如热点性、生活性的切入。

在命题意图上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等。通过认真分析,我了解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和规律,为有效指导学生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做准备。

第三、开展课外阅读历史书籍的活动,提高同学们材料阅读理解的能力。

1.向学生推荐优秀历史读物的书目,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阅读习惯。

3.布置学生搜集文献资料。认真阅读历史材料,查阅参考书,有目的的阅读。进而提高材料阅读理解的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

历史材料解析题可以分为四大类型。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柱状图、曲线图等);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等)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等的综合)。各类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四个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三是分析材料;四是规范答题。可以概括为“一读二找三析四答”。

1.“读”:解题的基础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找出关键词句。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有时也会成为关键提示。

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2.“找”:解题的关键。

(1)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表述一般有三类:

①“根据材料……”:答案在材料中,考察学生的概括、提炼信息能力。

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部分在材料中,考察学生理解、提炼能力。

③“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为引出问题,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句。

3.“析”:解答的核心。

(1)阅读完全部的材料之后,分析材料之间的联系。

(2)分析题干问题之间的联系。

(3)根据分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围绕材料的中心,并和课本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挂靠,找出符合题干问题答案的知识点。

4.“答”:解题的落脚点。

(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3)使用书面语言答题,少说大白话。

通过在课堂中设计史料练习,习题课时例题讲解,我指导学生掌握材料解析题的解题基本思路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所做过的材料解析题进行分析归类,寻找命题规律,并分析归纳所对应的有效解题方法。再通过布置作业、练习,指导学生进行专项强化训练,巩固对解题思路与方法的运用。一年来,参加调查研究的学生养成了做题习惯,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历史材料解析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3.课题总结阶段:

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步骤,分门别类进行课题各个阶段的资料整理汇总,梳理整个研究过程。申请课题结题,填写课题结题报告。

四、研究的成果:

(一)隐形的精神层面成果

通过对史料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学生历史材料题解析能力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我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的转变,我深深的意识到只有理念的提升,才能去指导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中,我不断的与本教研组的成员交流与思维碰撞,听取同事的建议,从而进一步的思考与完善我的研究计划。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及时的和学生沟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调整研究步骤。从课堂教学和专项指导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学习的有效性。提升

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和历史素养。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研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显性的物质层面成果

在进行此课题研究之前,我就喜欢阅读,并且有做摘抄笔记的习惯,美文、哲理小品文、诗歌、书评都是我摘抄的内容,乐此不疲。在学校对老师读书笔记的检查中,我几乎每次都是一等奖获得者。获得学校教科室奖励的百元书卡,这对我来说是激励,鞭策我在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小课题立项以后,我的阅读更有目标性了:阅读有关史料教学方法与策略的书籍,便于小课题的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及时阅读历史专著并撰写了四篇读书笔记;在教学实践中,观摩本教研组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并深入研究自己的课堂,写下了五篇教学案例;我还积极参加各种小课题培训会,聆听专家讲座,每次培训对自己来说都是一次认识的提升。会后总会有感而发,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共写了三篇故事随笔。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不断地积累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上传研究成果。共写了一篇调查报告、两篇研究论文。最后是结题报告的总结。这个过程中既有令人抓狂的痛苦:上传资料的时间就要截止了,而自己仍然没有整理好过程性材料;这个过程又有不断进步的喜悦:逼着自己看书、思考、写作、研究,最终换来的是自我能力的提升。我的写作水平提高了:案例《历史课,我们交给孩子什么?》2013年12月获区论文评比一等奖。我的一篇随笔《最美的读书瞬间》在2014《我为书狂》读书峰会的10年庆典专刊上发表了。个人的教学能力提升了,在2013年12月获区优质课二等奖;教学成绩也提高了:我所在的备课组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全区第一的好成绩。我本人也被评为教学先进个人!这是与这一年来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

五、结论与思考

1.学生的历史材料解析能力亟待提高。通过前期的调查,学生们历史材料解析能力普遍较低,原因有很多。主要的是平时做题少,阅读能力差、绝大部分学生尚未真正掌握解析史料的基本方法。分析、归纳、比较、概括、论从史出等历史思维能力弱。审题不清或读不懂史料,不会捕捉史料提供的已知信息来加以分析综合。在分析学生做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后,在课题实践阶段,我从课堂专题指导两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初有见效,学生们还需要通过大量做题巩固。

2.教师的史料教学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史料教学的意义。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首先要加强史料理论的学习,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善于开发包括史料在内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收集和整理史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收集:网络、期刊、试题。在课堂上适当补充应用。善于读懂史料,对史料设问,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形成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解析能力。

六、附录、

1.《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研究培养》(课题方案)

2.细节决定历史的成败——《历史的细节》读后感

3.听特级教师符永平讲课有感

4.用心去做,就有收获(故事随笔)

5.史料教学的价值(摘抄引用)

6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7.《历史课,我们教给孩子什么?》——《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的教学案例

8.《历史文化课怎样才能上出彩》(教学案例)

9.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读《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10.中期检查表(研究报告)

11.例说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策略(摘抄引用)

12.《最美的读书瞬间》(故事随笔)

《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读后感

13.《英国的新生》教学案例

14《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案例分析

15.关于“初中生历史材料题解析能力现状”的调查报告

16.历史背景在世界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17.《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读书心得

18.校级检查表(研究报告)

19.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研究论文)

20.我的教育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故事随笔)

21.《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七、参考文献:

[1]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历史教学2004年

[3]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xx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在中考历史题型中,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它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摒除了过去传统的死记硬背,更将开卷形式充分发挥。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对于中考考生来说尤为重要。 一、正确阅读历史材料是解题的基础。 历史材料解析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和观点。因此,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了解和掌握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在阅读材料时,要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这样既避免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如2015年中考题中给出这样的设问:(1)据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实现了怎样的转移?(2分)(2)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背景。(2分)(3)并写出四项基本原则的任一项内容。(2分)带着设问去阅读材料,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以及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一般情况下,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准确找出历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也是思考历史史实的过程,从历史材料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关历史信息,对于正确解题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初中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6.分析材料 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 原因有三: 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 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材料训练 一、“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1分)要到哪里去?(1分)去干什么?(1分)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二、材料一:《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1)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2)材料三的歌词是近现代中共领导人丰功伟绩的写照,请思考歌词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些领导人? 四、材料一丰都全县人民到处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社坛乡青年熊应龙步行70多华里,三次进城要求参军。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翅膀要飞大,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要摘几片。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请说出与这事件有关的一个人物(4分)(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历史事件?与此同时还有什么运动?(4分) (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是指一种什么制度?(2分) 五、20XX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举行“2009中国记忆”大型直播活动,直播内容为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选取杭州、扬州、洛阳等8个沿运河城市作为节目组成部分,其中,通州、扬州、杭州是直播点。 请回答:(1)材料中的“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杭州”在隋朝时称为什么?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意义?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隋朝大运河全长多少公里?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

七年级历史题论述题专项 历史题论述题(小论文)解答一般步骤 历史论述题(小论文)一般回答模式为“三段式”,即: 1、是什么(观点明确、准确、正确) 观点(主题)要鲜明,中心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阅读材料,明确观点(提炼观点) 2、为什么(结合材料,多角度论证、列举史实) 论据要务实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料,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迁移(熟能生巧) 如果涉及原因类,就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7要素寻找: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历史背景分析: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等。若需要分析条件,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个人等角度分析。 3、怎么样(结尾进行总结) 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总结语言也切记简明扼要,避免口水话语言。一般以“综上所述…”、“由此可见…”、“所以说…”、“因此…”结尾。 注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

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大地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大地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大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1)南北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2)观点: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中国南北之间的联系/南北大运河是联系中国南北的纽带 论述:南北大运河的开凿,联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把中国的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带联结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材料摘抄),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 (一)材料分析部分 1、阅读材料 1949年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此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请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很多困难,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答:继续追击国民党残余势力;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阅读材料 从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四个地方库存的粮食够维持几天呢?北京是7天,天津10天,上海几乎已经是没有大米库存,随到随销,辽宁8-9天。这四个地方,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天津、辽宁是工业基地,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连这样必须力保的地方都如此困难,全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请回答: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 答: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又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后来党中央对经济作出了调整,到什么时候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没有?为什么? 答:1962年;没有;因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进入十年内乱时期。 3、阅读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一位。 ——《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55年经济建设述评》 请回答: (1)根据现代历史发展历程,请分析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 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 (2)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两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你能说出来吗? 答:1952——1957;1978年以后。 4、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材料二我国工业生产值增长情况 请回答: (1)有人说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你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也不怎么样!请根据上述材料予以反驳。 答:从1952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出现狂飙式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还要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952年到1956年短短4年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试分析原因。 答: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以更高的热情投稿到生产中去;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彻底改变了工业一穷二白的状况;当时苏联的援助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从1956年到1978年22年间,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试分析原因? 答:缓慢。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更加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从1978到2001年20多年间经济发展与1956年到1978年间的速度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答:明显加快了速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陕西省2017年中考历史副题(解析版)

2017年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副题)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12分) 注:1~12题为思想品德试题 13. 朝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 A. 儒法两家思想互相补充 B. 代奉行儒外法思想 C. 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 D. 百家争鸣文化局面形成 14. 他们从国家主义出发,采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先进的生产方式在国家主义的招牌下被堂而皇之地搬进了小生产的千年古国。这一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出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的是() A.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的出现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企业的出现 C.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的兴起 D. 八国联军侵华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据此回答15~16题。 15. 1958年,在谈到长征时说:“不是我们自己要走两万五千里,你没事了,想散步,想散那么长?那都是委员长逼着我们走嘛,所以一路扭秧歌就扭到了陕北。”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委员长逼着我们走”的事件是() A. 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B. 介石背叛国民大革命 C. 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 D. 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 16. 对下图a、b、c、d四处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①a处召开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②b处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③c处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 ④d处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7. 下表列出了1917~1940年欧洲主要国家社会发展部分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 联德国英国 项目 每千居民受过普 5.1 0.9 0.1 教人数 每千人口拥有医 5.7 12 生数 城市人 2.3 0.3 0.2 口比重 婴儿死亡率 2.4 2.7 3.0 ②斯大林模式产生了积极作用 ③各国指标变化与其起点有关系 ④联社会生活水平超过西方国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 如果给右面漫画选择一个主题,最贴切的是() A. 地球生态环境危机 B.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 东欧剧变与联解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8分) 19. (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武帝一生七次巡海,积极开拓海疆,探索域外航线,且每次出巡随从数万,率船

2020年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解题指导

材料论述题解题指导 1、什么是观点?观点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史实的评价、看法、影响、意义、作用、启示、感悟等。观点带有个人的主观评判因素,而史实是一种客观的事实。 2、提炼观点和解答试题要注意的问题 (1)观点要用陈述句(不能是否定或疑问句等,不能是短语或词组)。 (2)提炼观点不宜停留在具体的“史”(史实)上,要上升到“论”(结论)的高度。 (3)观点必须是鲜明、简练、完整的一句话,观点表述不能啰嗦或模棱两可。(4)观点在材料中要能得到验证,要反映整则材料的完整意思,不能只抓住材料中的一句话或其中一个方面。 (5)要避免大包抄、“万金油”式的空泛观点。 (6)观点提炼要体现历史学科知识内容,要凸显“历史味” (7)论述部分要紧扣观点,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不能太少(答题卡空白处约150字)。 论述一定要包含两个论据,结构为:论述1(史实+论证);论述2(史实+论证)。选取的论据一是从材料中归纳,论据二一般是跟所提取的观点有关但取材于课本(也有可能材料本身就有两个论据,那就不必用到课本知识)。 要特别注意设问对论据可能有时间或空间的限定要求(如“世界近代史”) (8)结论是观点的升华,一定要写,但又不能照抄观点,可以参照两个论证对观点进行改写、扩写。 3、观点提炼的常见方法: (1)分层解析材料意思,再概括段落大意,找到中心意思与课本观点的相似之处。 (2)抓住材料的关键词(高频率词语)、主题词(体现中心意思的词语),找出几个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已知的知识组合成一个观点。 (3)注意材料的出处与第一个设问等信息提示。 (4)根据材料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确定人物或事件的地位、性质、评价、影响、启示等内容中带观点性的句子。 (5)确定材料所涉及的是什么主题的:改革、开放、革命、科技、战争、思想解放、人物评价、古代重大工程等,回归课本或参考资料,寻找能对号入座的观点。但一定要记住不能出现过分空泛的观点,可以通过加限定语的方法把过于空泛的大观点降格成中观点。 4、强调: (1)观点不能太空泛。尽量选择比较熟悉、好论证的观点,不要给自己挖坑。(2)观点提炼后,要回归材料去验证一下,看看是否符合材料的整体意思。(3)要特别注意设问对论据可能有时间或空间的限定要求。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考试中最难的题,无非是材料分析题。很多孩子在这里失分严重,虽然考前对书本知识有了大概掌握,但是,一上考场,很多孩子就招架不住,对有些问题总是答不上、答不全。材料分析题如何拿满分? 材料题考察难度也分为易、中、难三种,但从试卷整体来说,难度肯定比选择题大。材料分析题常见的出题方式: 一、文字型材料题。这是平时考试中的常见出题方式,中考也是。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学生较好回答。 二、表格型材料题。除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对重要历史表格材料的分析能力。这类题往往考查某个知识的具体方面,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设问也往往采取递进式。 要想读懂这些图表,需要图表和文字材料结合起来理解,其次还要把图表、文字材料和设问结合认识,进行答案的组织。 三、开放型材料题。所谓的开放型,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材,尽可能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贴近生活,做到新颖,但是有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以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等这一类为主。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一)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1.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2.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3.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二)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

七年级材料论述题集

材料论述题 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大地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大地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大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1)南北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2)观点: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中国南北之间的联系/南北大运河是联系中国南北的纽带 论述:南北大运河的开凿,联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把中国的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带联结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材料摘抄),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 国家人文历史 (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隋朝 (2)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复习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复习 历史科的材料分析题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材料分析题有不同的解答技巧,可是材料分析题,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却是失分率最高的部分,因此,学业水平测试冲刺阶段要对材料分析题进行专项训练,带领学生正确地阅读、理解、分析、解答是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是提高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历史材料题的解析能力,现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认识材料分析题特点 1.“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材料分析题中的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大,灵活性强,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它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同时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必须回忆教材中相关知识,并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最后总结答案提供基础。如果仅凭材料,往往难以回答完整。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从历史文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论从史出的能力,联系比较历史史实的能力等理应是我们复习中培养学生的重点。 2.材料分析题的考查内容及方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材料分析题通常考查的内容及考查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

(2)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3)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 (4)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 (5)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 (6)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从以上考察内容及考察方式来看,题目的题干往往会在实际考题中表述为这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 对于这三种表述的回答,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现在材料中,这就得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课本当中,同时要紧扣材料这就得指导学生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及资料找相关的答案;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要么直接从课本中找,要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来回答。这样,把学业水平测试题型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一下,学生的复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指导学生学会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 根据材料分析题特点,在复习过程中教会学生答题方法。 1.“读”——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2.“找”——是解答的关键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几种类型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 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是近年来历史中考的必考题,也是很多学生日常考试中比较畏惧的题目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运用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这类题目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1、看题目 看懂题目,注意关键词 (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2)答题有何要求 ▲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如“有何变化”,即从什么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于史实答题; ▲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实事求是,根据国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看到“工业革命”就想到“教育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谐社会”、看到“污染”就想到“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看到“闭关锁国”“学习西方”就想到“坚持开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还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在问中划出来) ▲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2018年中考历史《热点材料分析题》专题复习训练及解析

2018年中考历史《热点材料分析题》专题复习训练及解析 第1页,共14页2018年中考历史 《热点材料分析题》专题复习训练及解析 一、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俄(联)农业生产的情况 项目 年份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66207860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2.134.5544.24 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 材料三:1978年邓小平指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现在我们的经济管理体制过于集中……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1)材料一中苏俄(联)农业生产情况的变化得益于列宁实施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经济状况是由什么事件造成的?罗斯福为解决“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的问题颁布的法律文献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是哪次会议?为了“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什么决定? (4)结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 2.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举出宋代对世界文化传播有重大意义的一项发明。 材料二李时珍是明朝卓越的医学家,经过27年的研究,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它内容丰富,考订详细,图文并茂,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中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有这样一本神奇的书,法国著名的汉学教授儒莲称其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的狄德罗” --宋应星所作的“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2)写出“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和“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两部著作名称。材料三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主要的社会条件。……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和发展了开普勒的天体力学和伽利略的地上力学成就;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一套基本概念,发现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摘编自肖耀根《世界近代科学革命事件及其意义》(3)依据材料三,分析牛顿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材料四“互联网+”是当今热门概念,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渗透、融合,促使传统行业改造升级,促生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改变。 (4)互联网是哪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依据材料四,分析“互联网+”的积极影响。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解题技巧

任何的技巧都必须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所以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夯实学考的个个知识点,毕竟所有的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万变不离其宗。 一.材料解析题的模式 1.阅读理解材料 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结合。 2.精读设问部分 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3.进行材料整理 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组织文字作答 按问作答,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5.当然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举几个方法: (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 (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 (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 (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 (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的分类: 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文字加表格混合型材料这几类;按照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形式两类。 三、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的分类应用: (一)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 材料1: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办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玩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及改创缫丝小机,以利于小

2018年中考适应性练习三(辨析题、材料解析与论述题专项) (1)

初中研训中心组供稿 适应性练习三(辨析题、材料解析与论述题专项) 一、辨析题 1.文艺复兴的大师们高举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帜,创造了诸如《神 曲》、《最后的晚餐》等宣传宗教神学思想的艺术作品。请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6分) 2. 右图是小史的学习笔记,你认为他的笔记内容是否正确? (2分)请说明理由(4分) 3.小史同学认为右图所示内容是日本明治维新 时期向中国学习的结果。你认为小史同学的观点 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6分) 二、材料解析与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摘自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2分) 材料二 有了这些发现,欧洲的商业城镇……,现在已成为为数众多的、兴旺的美 洲耕作者的制造者,也是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运输者和某种程度上的制造 者。 ——摘自《亚当·斯密谈欧洲的扩张》 (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分) 1875年横滨街头的蒸汽车

(3)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和新航路开辟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的基础。(4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探索世界】 材料二【发现世界】 材料三【改变世界】 (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人眼中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与图8线路①和线路②有关的航海家。(4分)并指出“结束了它的孤立状态”的历史事件(2分)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训练 1、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①上述材料引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哪一年通过?这个文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②该文件限制了什么人的权利?又维护了哪一机构的权利? ③该文件有什么作用?④对英国政体产生了什么影响?(确定了哪一种政治体制?) 2、材料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议,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材料二:1938年夏至秋,英国首相张伯伦三次会见希特勒。第三次,与德、意、法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后,他飞回伦敦对群众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 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结果。 ①慕尼黑会议召开于哪一年?②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慕尼黑会议是个大阴谋?④张伯伦的预言正确吗?为什么? ⑤慕尼黑会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⑥简要谈谈你对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理解? 3、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世界历史》第一册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②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③通过这次革命,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明治维新前,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上什么? 4、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这标志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世界性的技术革命。 回答:三次科技革命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由此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次革命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些影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远胜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二: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要领导"自由世界"。 材料三: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为,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 ①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②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 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初中《世界历史》课本 ①这段史料摘自哪一文献?这一文献是何时由何机构发布的? ②这个国家为自由独立而进行过什么样的斗争?其领导者是谁?(1分) ③这一文献的发表有什么意义?(1分) 7、.以下为《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我们应知道,此歌是歌颂一位中国伟人的。 现请回答: ①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1分)这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什么?(1分) ②哪一次会议确定老人的指导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分) ③简要列举这位老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历史功绩(2分)(至少列出两点) 8、材料一:首先,从整顿改革危机最深的金融业开始,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私人的现款又存入银行,重新流通。其次,在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再次,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整顿。--选自《世界历史》第二册 材料二: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尽成枯枝残叶;农业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

初中历史2019中考: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考高分必备

2019中考: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考高分必备 材料分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是初中历史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试当中,考生在材料分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如何来解答这一类型的题呢?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主要有单纯表格型、单纯图片型和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等形式。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型,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材,尽可能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