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西医外科学重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西医外科学重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西医外科学重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西医外科学重点

西医外科学

1、无菌术:是为了预防伤口的感染,针对这些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抗菌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

2、手术区皮肤消毒:①第一助手消毒②2.5%碘酊涂擦两遍,以切口为中心向周围皮肤涂擦,稍干后用70%酒精涂擦2—3遍,充分脱碘③消毒范围:切口周围15CM的区域④步骤:自上而下,自切口中心向外周,方向一致,不可遗漏空白,不可自外周返回中心⑤肛门或感染伤口:自外周向中心⑥婴儿、口腔、肛门、外阴面部:用碘伏新洁尔灭消毒,不用碘酊

3、利多卡因

特点:穿透力强,毒性小,适用范围广,过敏反应少见,可用于各种局部麻醉。

极限量400-500mg,小儿8-10mg/kg。

4、气管插管术

适应症:需要实施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通气和完善肌松作用的全身麻醉和急救复苏。

禁忌症绝对禁忌:喉水肿、喉头黏膜下血肿、急性喉炎。相对禁忌:气道不全梗阻、胸主动脉瘤压迫气管、出血性疾病、气管肿瘤或畸形。

5、气管插管操作步骤:1、给氧去氮,快诱麻醉。2、推额抬颌,开口,使口、咽、喉的轴线重叠。3、轻柔置入喉镜,缓慢伸入,到达会厌谷,暴露声门。4、将带有朔胶管芯的导管轻轻送入声门,拔除管芯,同时插入导管到所需深度。5、注气使气囊充盈,人工呼吸,听诊双肺,调整深度。

6、用牙垫固定导管,接上麻醉机开始通气。

6、输血反应及并发症:1、与血液质量有关的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2、与大量快速输血有关的并发症: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枸橼酸盐中毒。3、与输血操作有关的并发症:空气栓塞、微血栓栓塞。4、输血传播疾病:输血后肝炎、艾滋病、梅毒、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疟疾、巨细胞病毒感染。

7、输血浆作用:补充血容量和血浆蛋白、各种凝血因子和蛋白

8、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又称为多器官衰竭,是指患者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复苏后,短时期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器官的急性功能障碍综合症。

9、休克: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微循环障碍、重要脏器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感染性休克分为暖休克和冷休克。暖休克又称高动力型休克,多见于革兰阳性菌或真菌感染并发休克的早期,无明显失液,有心脏指数增高和周围血管阻力降低(高排低阻)的改变。冷休克又称低动力型休克,多由革兰阴性菌感染引起,有明显失液,心脏指数降低和周围血管阻力增高(低排高阻)。

10、休克类型和病因:1. 失血失液性休克:上消化道出血、宫外孕破裂出血、动脉瘤破裂、肝脾和大动脉破裂出血、水和电解质严重紊乱。2. 创伤性休克:严重烧伤、骨折、内脏损伤、软组织挤压伤、大手术、创伤后引起的剧烈疼痛、血浆的渗出或全血丧失以及组织破坏后毒素吸收引起。3. 感染性休克:又称脓毒性休克。外科脓毒症、败血症引起。4. 过敏性休克:青霉素、普鲁卡因、血清制剂和疫苗过敏。5. 神经源性休克:腰椎麻醉、高位脊髓损害或剧烈疼痛。6. 心源性休克:大面积心肌梗塞、室壁瘤形成、严重心律紊乱、急性心肌炎和心包填塞。

11、休克的治疗:1、一般紧急处理2、消除病因3、扩充血容量4、调整酸碱度5、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6、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7、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8、防止呼吸衰竭9、防治心力衰竭10、处理脑水肿11、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2、营养支持13、防治感染14、免疫治疗15、低温治疗16、外科处理17、动态监测。

12、围手术期:指病人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此次手术有关的治疗结束时止。

13、胆囊三角区:是由肝下缘、胆囊管与肝总管围成的三角形区域,80%的肝囊动脉在这个三角内通过。三角区内近胆囊颈部有一个大淋巴结,是胆道手术中安全处理胆囊动脉的重要标志。

14、伤口感染防治:⑴严格无菌⑵操作、止血仔细,不留死腔⑶增强局部抗感染能力

15、丹毒:是皮肤或粘膜内的网状淋巴管的急性感染,相当于西医的网状淋巴管炎。

16、破伤风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可有乏力、头痛、烦躁不安,伤口局部有疼痛和肌肉牵拉感,咀嚼无力。

典型表现:1、肌肉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部肌肉收缩,出现颈项强直,头向后仰;“角弓反张”:胸腹背部肌肉强直性收缩,由于背部肌群力量较强,使得腰部前凸,头足后屈,形如背弓;四肢肌收缩痉挛;尿潴留;窒息、呼吸困难)。2、阵发性抽搐。3、一般无高热,病人神志始终清醒。

17、破伤风治疗:①清除毒素来源(伤口处理)3%双氧水②中和游离毒素③控制和解除痉挛④应用抗生素(青霉素80万~100万μ)⑤全身支持疗法⑥保持呼吸道通畅⑦加强护理18、低钾血症补钾原则:1、尿多补钾,见尿补钾(尿量<40ml/h或<500ml/24h,暂不补钾);2、尽量口服(氯化钾1~2g/次,3/日);3、低浓度,慢速度:静脉补钾应均匀分配。补钾引起高钾血症的最主要原因是单位时间内钾的高浓度、快速度输入,而并非全日补钾总量过大。因此,静脉输注的液体中氯化钾的浓度不能高于3% (即<40mmol/L),每分钟应少于80滴的速度(即<20mmol/h)补给,严禁以10%氯化钾溶液直接静推、静滴,以免因一过性高钾血症危及生命;4、分阶段补给。

19、创伤(伤口)愈合类型:

一期愈合:仅限于无菌手术切口和经过清创缝合的伤口。具备条件:创缘整齐,组织有活力,缝合后创缘对合好并无张力,伤口内腔隙很小,少量结缔组织即可充满。愈合后局部仅留有一条形瘢痕,功能良好。

二期愈合:伤口较大或不规则,创缘分离远而难于对合,或污染严重不能进行缝合的伤口,需待大量肉芽组织生长和大片上皮覆盖才能愈合。愈合后瘢痕组织多,并可影响功能。20、清创术:

概念:处理污染伤口,改善局部组织修复的条件,使其转变成或接近于清洁伤口,争取达到一期愈合。

清创术的原则:认真进行清洗和消毒、注意清除失活组织、伤口内止血彻底、缝合不残留死腔。

清创术的方法与步骤:1、清洗、消毒皮肤、麻醉;2、切除创缘坏死皮肤;3、扩大伤口;4、清除异物、去除坏死组织;5、冲洗创腔;6、缝合神经、肌腱、血管、骨折对位;7、止血、冲洗、引流、缝合皮肤。

二期缝合:伤口污染较多,超过8-12小时

感染伤口的处理(换药):包括延迟处理的开放性创伤、脓肿切开、手术切口感染等。

换药的要求:无菌原则、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引流物、局部使用杀菌药、注意肉芽组织生长情况。

21、脑损伤处理原则:1、急救:解除呼吸道梗阻;抗休克治疗、制止外出血;防止伤口再污染及早期预防感染;及时注射TAT;镇静、镇痛;对呼吸不通畅及休克病人不能立即转送。

2、头部及体位:头部升高15-30度、定时翻身以防褥疮、有脑脊液漏耳漏者头偏向患侧。

3、脱水治疗

4、激素治疗

5、摄入与营养问题

6、应用神经营养药物

7、氧气治疗

8、冬眠降温

9、镇静及抗癫痫治疗10、抗菌药物应用11、预防消化道出血12、解除顽固性呃逆13、预防肾功能衰竭14、外伤性尿崩症15、注意神经源性肺水肿16、手术

22、急腹症的治疗原则:1、尽快明确诊断,选择恰当的治疗措施,争取早期解除病人的痛苦,及时抢救病人生命;2、尚未明确诊断的急腹症病人,应严格观察病情变化,抓紧时机作必要检查,争取尽早作出诊断;3、熟悉掌握非手术疗法与手术疗法的适应症,合理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便取得较高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掌握病人全身情况,控制感染,防治休克,纠正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23、急性腹膜炎体征:⑴全身状况:急性病容、表情痛苦、焦虑,多喜蜷曲或平卧位。重症出现重度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中毒休克的表现。⑵腹部体征:①视诊:早期腹部平坦,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后期明显腹胀。②触诊: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③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④听诊:肠鸣音多减弱或消失。⑶直肠指检:直肠前窝有触痛、饱满感或波动感。

24、肠梗阻的诊断:1、症状:痛--阵发性剧烈腹痛;吐--反射性呕吐;胀--腹胀;闭--停止排便排气。2、体征:全身脱水,腹部膨隆,可见肠型或肠蠕动波,可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亢进或消失。3、实验室检查:血液分析、尿液分析、呕吐物及粪便检查。4、X线检查:肠管的气液平面--肠梗阻特有的X线表现

25、高钾血症紧急处理:1停止摄入钾,治疗原发病;2对抗心律失常,应用钙剂拮抗钾对心肌的抑制作用;3 降低血钾浓度(a 静注5%NaHco3 溶液60~100ml再静滴100~200ml b 高渗糖溶液加胰岛素滴注);4促进排钾(阳离子交换树脂)。

26、水中毒:又称水过多或稀释性低钠,系指在兵力或人为治疗因素作用下,水的摄入量超出总排出量,以致水在体内潴留,循环血量增多及细胞内水过多。急性水中毒表现:起病急,由于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神经症状最早出现且突出,如头痛、呕吐、失语、精神失常、定向障碍、嗜睡、抽搐、惊厥、谵妄、昏迷等,严重时可因脑疝形成而致呼吸、心跳停止。28、双侧上尿路结石的手术原则:双侧输尿管结石先处理梗阻严重侧;一侧输尿管,一侧肾结石,先解决输尿管结石;双侧肾结石先处理易取出结石的一侧;鹿角形结石应采取综合治疗。

29、疼痛治疗常用方法:药物治疗(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催眠镇静药、抗癫痫药、抗忧郁药)、神经阻滞、椎管内注药、痛点注射、针灸疗法、按摩疗法、物理疗法、心理疗法。

30、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是指细胞外液减少并呈现低钠血症的一种缺水。特点是水、钠同时丧失,但失钠多于失水,主要是细胞外液的减少。

31、败血症: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存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者。

32、夏科三联征: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发病急骤,初期为突发剑突下或右上腹顶痛,继而很快出现腹痛、寒战高热、黄疸,即所谓夏科三联征。可引起夏科三联征的疾病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肝外胆管结石合并感染等。

33、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表现:因肝硬变等因素致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淤滞,门静脉压力增高(>24cmH2O ,正常值13-24cmH2O)的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脾功能亢进、脾肿大、呕血或柏油样变、黑便(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症状。

34、甲状腺手术后并发呼吸困难和窒息多发生在48小时内,最危急的并发症。原因:血肿压迫、喉头水肿、气管塌陷、双侧喉返神经损伤。

35、消化道溃疡主要的并发症:出血,穿孔,梗阻,癌变,邻近器官损伤,成瘘,倾倒综合征,低血糖综合征,贫血,吻合口溃疡,营养不良,残胃癌等。

36、胃大部切除术切除范围:胃体2/3-3/4(不少于60%),包括胃体的远侧部分、胃窦部、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的近侧。解剖标志:从胃小弯胃左动脉第一降支的右侧到大弯胃网膜左动脉最下第一个垂直分支左侧的连线。

37、胃肠手术的术前准备:1、术前常规: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及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测、胸部摄片,了解全身情况;2、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者,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紧急手术;3、伴瘢痕性幽门梗阻者,术前应提前3—5天洗胃并注意改善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8、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手术适应征:1、出血量大、短期即出现休克;2、6~8 h 内输血600~800ml无好转,或24h输血1000ml以上才维持血压和比积;3、反复大出血;4、正接受内科治疗;5、5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心肾疾病者;6、同时存在梗阻或穿孔;7、纤维胃镜检查发现动脉搏动性出血,或溃疡底部血管显露再出血危险很大。39、腹股沟三角(Hesslbach三角),其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此区内无腹肌覆盖,腹横筋膜又比其他部位薄弱,故易发生疝,又称直疝三角。

40、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斜疝直疝

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多见于老年

突出路径: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疝块外形: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半球形,基底较宽

疝块回纳后压住内环:疝块不再突出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与疝囊关系:精索在疝囊后方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囊颈与腹壁下A的关系: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嵌顿机会:较多极少

41、腹股沟疝临床表现:

一、腹股沟斜疝:

1.易复性斜疝:(1)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2)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3)用手按肿块并嘱病人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4)如病人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肿块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

2.难复性斜疝:(1)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2)滑动性斜疝疝块除了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3)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发病率之比约为1:6。

3.嵌顿性疝:(1)通常发生在斜疝,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是其主要原因。(2)临床上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3)肠管壁疝(Richter疝)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

4.绞窄性疝:(1)临床症状多较严重。(2)在肠袢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块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3)绞窄时间较长者,由于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引起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

二、腹股沟直疝

多见于老人男性体弱者,其包块位于腹股沟内侧和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形状似半球形,绝不进入阴囊。容易还纳,极少发生嵌顿。还纳后用手指压内环,不能阻止其出现。

4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表现:1、疼痛——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2、感觉异常。3、皮肤色泽改变-潮红、苍白、紫绀。4、动脉搏动-注意比较双侧同部位的动脉搏动,避免将本身手指动脉搏动误为病人搏动。5、营养障碍-皮肤干燥、汗毛脱落、指甲增厚变形,腓肠肌萎缩。6、坏疽、溃疡。

43、间歇性跛行:肢体运动步行后疼痛使病人止步称间歇性跛行休息2-3`缓解,又可走相同距离。通常部位在腓肠肌,有时先出现于趾或足部小肌肉,少数可在大腿或臀部,疼痛多

为痉挛性剧痛,也可为沉重、乏力、胀痛、锐痛等。从走到痛的时间为跛行时间,行程为跛行距离,跛行时间或跛行距离越短,病变越严重。

44、前列腺增生病诊断:

凡50岁以上男性有进行性排尿困难,均应考虑前列腺增生:1.直肠指诊:前列腺增大、质地偏硬﹑中间沟变浅或消失,如触及硬结须警惕前列腺癌。分度:Ⅰ度:鸽子蛋大Ⅱ度:鸡蛋大,Ⅲ度:鸭蛋大,Ⅳ度:鹅蛋大。尿流率检查,判断下尿路梗阻是否存在及程度。

2.B超——测定前列腺体积和残余尿,有助于了解有无肾积水和积水程度。

3.膀胱镜:必要时采用,可直接看到增大腺体和小梁小室,但有严重梗阻时慎用。

4.尿流动力学检查:疑有神经病变或既往前列腺手术失败,了解膀胱功能(尿量超过150ml ,MFR小于10ml/s)。

5.CT检查

45、急性肾功能衰竭分期:少尿早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46、心跳骤停的诊断:1、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2、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到,心音听不到。3、自主呼吸在挣扎一两次后停止。4、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5、突然出现皮肤、粘膜苍白,手术视野血色变暗、发紫。

47、膀胱结石的临床表现:排尿突然中断,改变体位后能自行排出。常伴有耻骨上、会阴部钝痛或剧痛,并可放射至阴茎和龟头。并发感染时可出现血尿、脓血,产生膀胱刺激症状。儿童发生排尿困难时,常用手抓捏阴茎,可有阴茎异常勃起和遗尿。

48、泌尿系结石的形成:自然和社会环境、先天和后天差异,包括遗传因素、生活习惯、所患疾病等对发生结石症起重要作用。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和畸形等可促进结石生长。尿中形成结石晶体的盐类呈饱和状态,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不足和核基质存在,是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过饱和液中析出晶体首先经过核过程,如核的成分与晶体都一致称均质成核,如如在不同物质表面成核称异质成核。成核的胚晶在过饱和液中长成具有一定形状的晶体并继续增大,相互聚集成团是形成结石的重要过程,晶体析出后大部分不造成肾集合管阻塞而排出体外,只有少数在尿路滞留而长大,形成真正的结石。

49、普查原发性肝癌的方法是超声检查;特异性方法是甲胎蛋白检测。

50、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是于胸骨上施加压力使心脏或胸腔的容积改变,从而推动血液循环的方法。方法:1、体位:患者仰卧在硬地板上或将患者移至地面,去枕使头部不要高于心脏平面,否则因重力因素会使脑血流减少,抬高双下肢15°;2、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手掌与患者胸骨纵轴平行以避免直接按压肋骨,另一手平行按在该手背上;3、按压力度及频率:使胸骨下降3-5cm,立即放松,使胸骨自行恢复到原位,按压与放松时间比1:1,按压频率一般成人80-100次/分,儿童可单手按压,胸骨下降1-2cm,频率100-120次/分;4、与人工呼吸配合;5、按压有效指征:能摸到大动脉搏动,可测到血压,皮肤、口唇转为红润,自主呼吸恢复,瞳孔缩小,眼睑反射恢复,下颌、四肢肌张力恢复;

6、并发症:肋骨、胸骨骨折级由此损伤内脏致肝脾破裂、气胸、心包积血等,胃内容物返流和误吸。

51、急性胆囊炎的病因:1、梗阻因素:结石、胆道寄生虫、粘连、十二指肠乳头炎及胆囊功能性疾病等因梗阻使胆汁潴留,胆酸浓度过高,有显著致炎性,引起急性胆囊炎;2、感染因素:细菌等感染病灶经血行引致胆道感染;3、血管因素:局部血运障碍导致血管强力痉挛,伤害胆囊屏障,抵抗力降低,极易受感染;4、结石因素:胆石长期反复刺激胆道粘膜使之损伤,又常造成胆道梗阻。

52、恶性肿瘤的诊断依据:

恶性肿瘤临床表现:1.局部症状:肿块(过大肿块有压迫和梗阻症状)、疼痛、出血、体腔积液、破坏所在器官的功能、转移。2.全身症状:早期无全身症状;晚期有:消瘦、贫血、浮肿、食欲不振、疲倦、发热等恶病质。

诊断方法:1、病史2、体格检查3、实验室检查4、免疫学检查5、X线检查6、光敏技术检查7、内经检查8、超声波检查9、CT检查10、MRI检查11、放射性核素检查12、肿瘤细胞学检查13、病理组织学检查14、基因诊断。病理学诊断是肿瘤众多诊断方法中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

53、会合并出血的消化道溃疡有:

54、引起右下腹疼痛的常见外科疾病有:急性阑尾炎、阑尾类癌、急性局限性肠炎、回肠憩室炎、回肠-盲肠套叠、盲肠结核、回盲部癌、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右侧输卵管妊娠破裂、右侧卵巢滤泡或黄体破裂、右侧附件炎等。

右下腹疼痛需与妇科病、泌尿系统疾病鉴别:

中医外科学重点51801

08中甲乙班外科学复习材料 题型:名解填空单选X题型简答2 病例1 ★表示重要章节▲表示老师上课明确提出的重点﹡表示小重点 上篇总论占40%★★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 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头从头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在治疗上善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用三焦辩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展部位的规律。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西医外科学复习重点整理 人卫版

西医外科学复习整理 §1无菌术 1、定义:就是针对可能得感染来源与途径所采取得有效得预防方法,由灭菌法、抗菌法与一定得操作规则与管理制度所组成。 2、高压蒸汽灭菌法:就是目前应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得灭菌方法。通常用压力就是104、0~137、3kPa,温度可达121~126℃,一般维持30分钟。常用于耐湿耐热得物品,如金属器械、玻璃、布类、搪瓷、敷料与橡胶药液等物品得灭菌。 3、低温灭菌法:目前应用最多得低温灭菌法就是环氧乙烷灭菌法。作用浓度450-1200mg/L,灭菌温度37~63℃,相对湿度40-80%,灭菌时间1~6小时,适用范围广,穿透力强,可达到灭菌效果又不损伤灭菌物品。适用于不耐高温、湿热得物品,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塑料制品、内镜与一次性得诊疗用品。 4、碘伏消毒法:中效消毒剂,特点:中效、速效、低毒、对皮肤黏膜并无刺激。 5。手术进行中得无菌原则(瞧) 1、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与戴无菌手套之后,手不能接触背部、腰部以下与肩部以上部位,这些区域属于有菌地带;同样,也不要接触手术台边缘以下得布单。 2、不可在手术人员得背后传递手术器械及用品。坠落到无菌巾或手术台边以外得器械物品,不准拾回再用。 3、手术中如手套破损或接触到有菌地方,应更换无菌手套。如前臂或肘部触碰有菌地方,应更换无菌手术衣或加套无菌袖套。 4、如无菌巾、布单等物巳被湿透,其无菌隔离作用不再完整,应加盖干得无菌布单。 5、在手术过程中,同侧手术人员如需调换位置,一人应先退后一步,背对背地转身到达另一位置,以防触及对方背部不洁区。 6、作皮肤切口以及缝合皮肤之前,需用 70% 酒精再涂擦消毒皮肤一次。 7、切口边缘应以无菌大纱布垫或手术巾遮盖,并用巾钳或缝线固定,仅显露手术切口。术前手术区粘贴无菌塑料薄膜可达到相同目得。切开空腔脏器前,要先用纱布垫保护周围组织,以防止或减少污染。 8、9、10书上跟别得地方不一样瞧书P7 §2体液代谢(重点) 正常体液代谢 1、正常成人每日水得出入量 入量ml 出量ml 饮水1000~1500 尿1000~1500 食物含水700 粪150 代谢水300 皮肤蒸发500 呼吸350 共计2000~2500 共计2000~2500 2、电解质平衡:体液中主要阳离子有Na、K、Ca、Mg,阴离子有Cl、HCO 3、HPO4与蛋白质。细胞外液主要得阳离子就是Na+,主要得阴离子就是Cl-与;细胞内液主要得阳离子就是K+,主要得阴 离子就是与蛋白质。 *3、体液中电解质得生理功能 :①维持体液得渗透平衡与酸碱平衡;②维持神经、肌肉、心肌细胞得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I、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着 二、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 疖<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 回阳生肌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 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I 、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一一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 《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 多提示可能发生走 黄。 三、疾病辨证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 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 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 的部位,谓之掺药,古 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 ;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 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 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6. 箍围药 疡:又称外疡, 疮疡: 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肿疡: 溃疡: 广义: 狭义: 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疖 V 3cm 横向痈3~ 9cm 疖:表皮 纵向 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 >9cm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 B 超。

西医外科学重点中医药版

第一章绪论 1.西医外科学的畴(4页) (1)损伤:外来暴力破坏引起的组织损伤(脏破裂·骨折·外伤性出血) (2)感染:病原菌or寄生虫引起坏死和脓肿(阑尾炎·坏疽性胆囊炎的手术切除·肝脓肿的引流) (3)肿瘤:手术切除(良性·恶性) (4)畸形:手术治疗(先天性唇裂·后天性烧伤后瘢痕挛缩) (5)其他性质的疾病:结石·梗阻·血液循环障碍·分泌功能失调·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 2.怎样学习西医外科学4点(标题)(5页) (1)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重视基本技术操作的训练 (4)加强对急危重症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第二章无菌术 1.无菌术·灭菌法·消毒法的定义(6页) (1)无菌术:针对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抗菌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组成。 (2)灭菌法:一般是指预先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域或伤口接触的物品上所附的微生物。 (3)消毒法(抗菌法):常指应用化学方法来消灭微生物,如器械消毒、手术室空气消毒、手术人员手臂消毒及患者皮肤消毒等。 2. 无菌技术的分类(6页)

(1)机械方法:为先行步骤如剃除手术区或伤口皮肤周围的毛发;用肥皂、清水或其他洗涤剂清除物品和皮肤上的游子污垢和细菌,冲洗伤口。 (2)物理方法:常用热力及紫外线灭菌。 (3)化学方法:用化学药物粉剂直接喷洒、气体熏蒸、溶液浸泡喷洒或擦拭。 另:生物方法(非无菌技术)用抗生素or抗毒血清消除病原微生物。 3.药物浸泡消毒法适用于(7页) 刀剪缝针等锐利器械 + 镜塑胶制品等不宜热力灭菌的物品 4.高压蒸汽灭菌法(应用最普遍)适用于(8页):一切能耐受高温的物品如 金属器械·玻璃·搪瓷器皿·敷料·橡胶·药液 5、手术人员的术前准备(10页) (1)一般准备(2)手臂消毒(3)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6.患者手术区域的准备(13页) (1)手术前皮肤准备(2)手术区皮肤消毒 7.无菌操作规则10条(15页) (1)手不接触条: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后,手不接触背部腰部以下&肩部以上部位,亦不接触手术台边缘以下的布单。 (2)不递不拾条:不在手术人员背后转递手术器械及用品。坠落到无菌巾或手术台边以外的器械物品不准拾回再用。 (3)及时更换条:术中如发现手套破损或接触到非无菌区应及时更换,衣袖如碰触有菌物品,应加套无菌袖套或更换手术衣。 (4)加盖重消条:术中如无菌巾单等覆盖物已湿透或碰触有菌物品时应加盖无菌巾单;如患者需要更换体位另选切口做手术时需重新消毒铺巾。 (5)背对换位条:手术过程中,同侧手术人员如需调换位置,一人应先退后一步,背对背的转身到达另一位置,以防触及对方背部不洁区 (6)体腔核对条:手术开始前要点清器械敷料,手术结束时检查胸腹等体腔,待核对器械、敷料数目无误后才能关闭切口。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2018 年备战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学习笔记
2018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外感六淫致病特点: (1) 风邪致病,其肿宣浮,痛无定处 (2) 寒邪致病,不红不热,痛有定处 第一单元: 中 (3) 暑邪致病=湿+热+耗气+伤津 医 外 科 疾 病 (4) 湿邪致病=“流水” (5) 燥邪致病:干 的 病 因 病 机 (6) 火邪致病:热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诸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故外科疾病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助理不考) 2、外来伤害致病: 凡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 3、感受特殊之毒致病: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及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原因的病邪 4、常见病因: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但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中 医外科疾病 辨证 (助理不 考)
2、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 多风温、风热 3、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整理人:duanyuen 第 1 页 共 16 页

2018 年备战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学习笔记 4、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寒湿、湿热多见 5、局部辨肿:(记忆秒杀词) ① 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见于阳证疮疡。 ② 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见于冻疮、脱疽等。 ③ 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④ 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见于股肿、湿疮。 ⑤ 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等。 ⑥ 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等。 ⑦ 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见于皮下血肿等。 ⑧ 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见于外痈、肛痈等。 ⑨ 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⑩ 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6、局部辨痛:(记忆秒杀词) ① 热痛 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② 寒痛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③ 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④ 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⑤ 湿痛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 ⑥ 痰痛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⑦ 化脓痛 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见于疮疡成脓期。 ⑧ 瘀血痛 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7、局部辨痒:(记忆秒杀词)最常见病因: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① 风胜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见于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② 湿胜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见于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如脓疱疮。 ③ 热胜 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见于接触性皮炎。 ④ 虫淫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见于手足癣、疥疮等。 ⑤ 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见于牛皮癣、慢性湿疮。 ⑥ 肿疡作痒 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消散之际。 ⑦ 溃疡作痒:一是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二是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三是毒邪渐化,气血渐 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整理人:duanyuen 第 2 页 共 16 页

西医外科学重点整理

. . 西医外科学重点整理 一、名解: 1.消毒法:又称抗菌法,常指应用化学方法消灭微生物,例如某些器械的消毒,手术室空气的 消毒,手术人员的手臂消毒以及病人皮肤的消毒。 2.灭菌法:一般是指预先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或伤口接触的物体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3.全身麻醉:应用全身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地使病人暂时丧失意识和全部感觉的 方法,简称全麻。 4.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指血钠浓度正常而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的一种缺水, 是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5.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是指细胞外液减少并呈现高钠血症的一种缺水。 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非发挥性酸生成过多和排出障碍,或因体内失碱过多,使血浆碳酸氢 根原发性减少所致。 7.代谢性碱中毒:是由于酸丢失过多或碱摄入过多,使血浆碳酸氢根离子相对或绝对增高所致。 8.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肺通气、弥散及肺循环功能障碍,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使血液PaCO2增高而形成高碳酸血症。 9.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是重要脏器 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症。 1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急性呼吸衰竭,可能在多种病症过程中发生。共同 性病理有肺血管内皮和肺泡的损害,肺间质水肿以及其他病变。 11.应激性溃疡:是继发于创伤,包括手术、烧伤、休克等为主的病变,以胃为主的上消化道黏 膜发生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穿孔。 1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和休克等急性危重病过程中,两 个或两个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先后发生功能障碍。 13.疖:是单个毛囊及所属的皮质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14.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质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颈项、背部,偶见于上唇。 15.菌血症:临床上将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阳性者,称为菌血症。 16.闭合性气胸:多为肋骨骨折的并发症,肋骨断端刺破肺表面,空气漏入胸膜腔所造成。 17.张力性气胸:气管或、支气管或肺损伤形成活瓣,气体随每次吸气进入胸膜腔并积累增多, 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又称高压性气胸。 18.开放性气胸:胸壁穿透性损伤导致胸膜腔与外界相通,空气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内,形成 开放性气胸。 19.挤压综合征:是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在解除压迫后,出现以肢 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等为特点的急性肾衰竭。 20.肿瘤:是指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在某些内在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加上外来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 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异常增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21.基础代谢率(BMR):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 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常用计算公式:基础代谢率=(脉率+脉压)-111。 22.倾倒综合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原来控制胃排空的幽门窦、幽门括约肌功能丧失,此外,部分病人胃肠吻合口过大,导致胃排空过快而产生一系列综合征。 23.嵌顿性疝:是指囊颈较小而腹内压骤然升高,腹腔脏器或组织强行扩张疝颈部而进入疝囊, 随即疝颈弹性收缩,疝内容物被卡住而不能回纳入腹腔的疝,临床也称作箍闭性疝。 24.腹股沟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测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此区内无 腹肌覆盖,腹横筋膜又比其他部位薄弱,故易发生疝,又称直疝三角。 25.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体进行交换并取得 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6.冷沉淀:是FFP置于1℃~5℃条件下融化后,再在4℃无菌条件下经每分钟2000转离心沉淀,

中医外科学重点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3、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4、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名及基本术语 1、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 2、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创肿科。 3、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 4、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和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疔,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5、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创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方剂学趣味方歌速记口诀(广州中医药大学版)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桂枝汤《伤寒论》:大嫂炒姜汁。(大枣,芍药,炙甘草,桂枝)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羌活,川芎)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麻黄,五味子,干姜,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竹叶,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薄荷,银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嘛姓石。(炙甘草,麻黄,杏仁,石膏)三、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穷。(独活,人参,羌活,桔梗,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川芎) 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二、温下剂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大黄,附子,人参,甘草,干姜)三、润下剂 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厚朴,枳实,火麻仁,白芍,大黄,蜂蜜,杏仁) 四、逐水剂 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甘遂,芫花,大戟,大枣) 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炙甘草,半夏,人参) 二、调和肝脾剂 四逆散《伤寒论》: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白芍) 逍遥散《和剂局方》: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白术,烧生姜,薄荷) 三、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江大人今夏添草帘。(干姜,大枣,人参,黄芩,甘草,黄连) 第四章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师母干净。(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中医外科学歌诀

第一单元疮疡(6个病) 一、疖(五仙清五神) 1、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二、痈(托五味仙) 1、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 2、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三、有头疽(黄连仙,八珍竹) 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 3、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 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四、丹毒(柴犀萆普)柴稀必铺 1.风热毒蕴;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 2、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3、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 4、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五、瘰疬(六郁香贝) 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 六、褥疮(萆生血托)必生血托 1、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2、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 3、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第二单元乳房疾病:(5个病) 一、乳痈(瓜透托)刮透托 1)初期;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 2)成脓: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 3)溃后: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二、乳癖(逍遥二仙) 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三、乳核(逍遥桃红)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 2、血瘀痰凝: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四、乳衄(丹栀归脾) 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 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 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 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着,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一“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 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外痈指 彳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 / 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 \ 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v 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西医外科学重点整理

西医外科学重点整理 一、名解: 1.消毒法:又称抗菌法,常指应用化学方法消灭微生物,例如某些器械的消毒,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手术人员的手臂消毒以及病人皮肤的消毒。 2.灭菌法:一般是指预先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或伤口接触的物体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3.全身麻醉:应用全身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地使病人暂时丧失意识和全部感觉的方法,简称全麻。 4.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指血钠浓度正常而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的一种缺水,是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5.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是指细胞外液减少并呈现高钠血症的一种缺水。 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非发挥性酸生成过多和排出障碍,或因体内失碱过多,使血浆碳酸氢根原发性减少所致。 7.代谢性碱中毒:是由于酸丢失过多或碱摄入过多,使血浆碳酸氢根离子相对或绝对增高所致。 8.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肺通气、弥散及肺循环功能障碍,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使血液PaCO2增高而形成高碳酸血症。 9.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是重要脏器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症。 1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急性呼吸衰竭,可能在多种病症过程中发生。共同性病理有肺血管内皮和肺泡的损害,肺间质水肿以及其他病变。 11.应激性溃疡:是继发于创伤,包括手术、烧伤、休克等为主的病变,以胃为主的上消化道黏膜发生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穿孔。 1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和休克等急性危重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先后发生功能障碍。 13.疖:是单个毛囊及所属的皮质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14.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质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颈项、背部,偶见于上唇。 15.菌血症:临床上将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阳性者,称为菌血症。 16.闭合性气胸:多为肋骨骨折的并发症,肋骨断端刺破肺表面,空气漏入胸膜腔所造成。 17.张力性气胸:气管或、支气管或肺损伤形成活瓣,气体随每次吸气进入胸膜腔并积累增多,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又称高压性气胸。 18.开放性气胸:胸壁穿透性损伤导致胸膜腔与外界相通,空气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内,形成开放性气胸。 19.挤压综合征:是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在解除压迫后,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等为特点的急性肾衰竭。 20.肿瘤:是指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在某些内在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加上外来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异常增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21.基础代谢率(BMR):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常用计算公式:基础代谢率=(脉率+脉压)-111。22.倾倒综合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原来控制胃排空的幽门窦、幽门括约肌功能丧失,此外,部分病人胃肠吻合口过大,导致胃排空过快而产生一系列综合征。 23.嵌顿性疝:是指囊颈较小而腹内压骤然升高,腹腔脏器或组织强行扩张疝颈部而进入疝囊,随即疝颈弹性收缩,疝内容物被卡住而不能回纳入腹腔的疝,临床也称作箍闭性疝。 24.腹股沟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测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此区内无腹肌覆盖,腹横筋膜又比其他部位薄弱,故易发生疝,又称直疝三角。 25.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体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6.冷沉淀:是FFP置于1℃~5℃条件下融化后,再在4℃无菌条件下经每分钟2000转离心沉淀,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I、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得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得医书。 4、《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得理论基础。 5.《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得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就是指一切外科疾病得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 广义:上就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得总称; 狭义:就是指发于体表得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得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得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得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得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得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得痈:相当于中医得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得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得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得痈。 无头疽:就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得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得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得疔得基底根部得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 疖<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就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得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与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与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将各种不同得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得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得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与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阳证:月 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 ⑨洗剂:三黄洗剂 6.箍围药

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学重点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西汉《金创疭瘛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着 《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着 外科三大学术流派:①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②全生派:王维德《外科正治全生集》③心得派: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中医外科学病机: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中部辩证病因:多属气郁、火郁 寒肿表现:肿而木硬,皮色不泽,苍白或暗紫,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 辨脓透光法适应症: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因其局部组织纤薄且能透光 内治法治疗原则:消、托、补 内治法之清热法:由于外科疮疡多因火毒所生,所以清热法是外科的主要治疗原则 透托法代表方:透脓散当归、生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刺 外治法之箍围药:古称敷贴,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 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种类:消散药,提脓祛腐药,腐蚀药与平胬药,祛腐生肌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 提脓祛腐药:主药是升丹,常用的有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 熏法之神灯照法:活血化瘀,解毒止痛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易脓、易溃、易敛。 蝼蛄疖临床表现:①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②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 疖病临床表现: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暑热浸淫证代表方(暑疖治疗方法):清暑汤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范围3-6cm。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肢体功能。 颜面部疔疮临床特点:发于颜面部,病变迅速,疮形如栗,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 痈:是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颈痈代表方: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 腋痈代表方:柴胡清肝汤 锁喉痈: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发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痘史。 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流注: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部。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方剂组成

A解表剂一辛温解表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生姜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二辛凉解表 银翘散: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芍药甘草 柴葛解肌汤: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 三扶正解表 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参苏饮: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陈皮甘草

再造散: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生姜 加减葳蕤汤:生葳蕤生葱白桔梗东白薇淡豆豉苏薄荷甘草 B泻下剂一寒下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桃仁瓜子芒硝 二温下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三物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 温脾汤: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三润下 五仁丸: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陈皮 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四攻补兼施 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 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 五逐水 十枣汤:芫花甘遂大蓟大枣禹功散:黑牵牛茴香

C和解剂一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蒿芩清胆汤:青蒿脑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壳陈广皮碧玉散 二调和肝脾 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生姜 痛泻药方:白术白芍药陈皮防风 三调和寒热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四表里双解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防风通圣散: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 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疏凿饮子:泽泻赤小豆商陆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槟榔茯苓皮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2、血瘤1西医称为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多数表现为在皮肤上有红色丘疹或小的红斑;海绵状血管瘤:肿心肾火毒证 多见于初生婴儿。伴五心烦热,面赤口渴,尿黄便干,易口 舌生疮。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 清心泻火,凉血解肝经火旺证多发于头面或大腿部,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脉弦细数。清肝泻火,祛瘀解脾统失司证发于下肢,伴肢软乏力,面色萎黄,纳食不佳等。健脾益气,化湿解 3、肉瘤1西医称为脂肪瘤。不硬,不疼,便结清楚。往往没有什么表征,常常在无意中发现。 4、失荣(不是重点) 1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癌。2病机:因其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枝叶气郁痰结证伴胸闷胁痛,心烦口苦等症。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滑理气解郁,化痰散阴毒结聚证伴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弦细温阳散寒,化痰散瘀毒化热证伴疼痛,发热,消瘦,头颈活动受限。舌质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化痰散气血两亏证伴低热,乏力,消瘦等。舌质淡,苔白或无苔,脉沉细。补益气血,解毒化 第八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1、热疮(单纯疱疹)(助理不要求) 2、蛇串疮(带状疱疹)1带状疱疹。2诊断:水疱、特别疼,带状分布。 1.肝经郁热证:脉弦数。治以清泄肝火,解毒止痛,方选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 2.脾虚湿蕴证:纳呆腹胀便溏。治以健脾利湿,解毒消肿,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胀痛瘀斑瘀点。治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3、疣 因其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于手背、手指、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扁平疣。 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 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 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 (1)寻常疣(疣目) 1)风热血燥证:治以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方选治瘊方加板蓝根、夏枯草。 2)湿热血瘀证:治以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方选马齿苋合剂加薏苡仁、冬瓜仁。 (2)扁平疣(扁瘊) 1)风热蕴结证: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散结,方选马齿苋合剂去桃仁、红花加木贼草、郁金 2)热瘀互结证:治以活血化瘀,清热散结,方选桃红四物汤加生黄芪、板蓝根、紫草、马疣目、扁瘊皮损少者及鼠乳、掌跖疣、丝状疣均不需内服治疗。 4、癣(真菌感染)1、头癣:包括白癣和黄癣;白癣:白鳞屑,头发折断参差不齐,愈后良好。黄癣:黄鳞屑、特殊 2、手癣:鹅掌风。足癣:脚湿气。 3、体癣:皮损多呈钱币状。圆形,故名圆癣,亦称铜钱癣,圆癣的皮损特征为环形或多环形、边 4、花斑癣:亦名:汗斑、紫白癜风。常发于多汗体质青年,往往夏发冬愈,复发率高。大小不一 5、脂溢性皮炎1是因皮肤油腻,出现红斑,覆有鳞屑而得名,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头以青壮年为多,乳儿期亦有发生。2本病皮疹分干性与湿性,干性头皮屑多,湿性较油腻。干性者风热血燥证干性头皮屑多祛风清热,养血润肠胃湿热证湿性头发较油腻健脾除湿,清热止 6、油风1是一种头发突然发生斑块状脱落的慢性皮肤病。因头发脱落之处头皮光亮而得名,又称鬼舐头、薄,多无自觉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