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政策 各章思考题

社会政策 各章思考题

社会政策 各章思考题
社会政策 各章思考题

社会政策的主体

类型: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政党,间接主体包括利益集团、选民和其它政党;

特点:主动性;多元性;权威性;

角色:政策制定者,政策实施者,政策评估者、政策调整者及资源提供者;

社会政策的对象

类型:按社会政策针对的人员范围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性对象;按社会政策的运作方式分为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根据从一项社会政策中得到好处还是受到损害分为受益者和受损者;

特点:被动型;差异性;连带性;

角色:政策诉求者;政策接受者;信息提供者;关于社会政策执行的理论解释

1、霍恩和米特模型:政策标准、政策资源、经济、社会与政治条件、执行机构的特质、执行者的意向、组织间的沟通与有效执行。

2、史密斯模型第一,理想化政策,指理想的政策方案;第二,目标群体,是指受到政策影响的团体。就政策执行而言,必须注意这些群体的需求,以免遭遇抗议与挑战;第三,执行机构,通常是在政府机构中,实际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第四,环境因素是指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因素。

社会政策评估

意义:发现问题,了解效果,监控过程;

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

1社会政策方案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2政策执行过程中各项行动是否合理有效,包括组织工作是否得力,机构设置是否合理,它们在社会政策行动中是否有效地发挥了作用,规章制度是否合理完善,资金和其他资源调动是否及时有效等。3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数量、质量和价值,社会政策成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分析,以及社会政策执行行动的效果,亦即成果/成本分析。

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

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是指在评估过程中用来判断社会政策行动优劣的标准。

1、价值标准:是指对社会政策行动及其收效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标准。一般包括社会政策行动是否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是否坚持了社会公平原则,是否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发展,是否促进了社会整合,是否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等。

2、事实标准:是指对社会政策事实过程及其收效中各种事实的评判与分析。

3、行动标准:评判一项社会政策行动进展情况的标准,即已投入的资金和已采取的行动是否达到了预先的计划。

4、收效标准:评判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收效的大小及质量的标准,即已采取的行动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收效,是否达到了该项社会政策预期的目标。

5、效率标准:是指对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评判,也即对其投入产出高低的评判。吉尔伯特的分析架构解释我国的养老保险

分配(对象)…,理论层面:社会民主主义(合作主义);价值层面:集体、权利、公平供给:基本养老金;理论层面:自由主义;价值层面:自由,个人

财政:个人、用人单位、政府;理论层面:多元主义;价值层面:个人、效率

传递:行政架构;理论层面:社会民主主义(合作主义)价值层面:集体、效率

米什拉关于社会福利的三种类型:米什拉曾据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概括出社会主义的福利概念。认为社会主义福利观的核心是“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换言之,集体消费亦即诸如健康和教育这样的普遍性、综合性和免费的社会服务构成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模型。国家则代表整个社会,根据平均主义的原则分配收入和资源。

米什拉还把社会主义的福利观念称作结构性的,并和资本主义的两种主要福利观念(剩余性的和制度性的)进行比照,以刻画它的主要特征。

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观

社会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本是一家,两者有着共同的渊源,但100年来,社会民主主义已变成资

本主义体制内温和的执政党。

社会民主主义是福利国家的积极鼓吹者和建

设者,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导致了许多马克思所诊断

出来的弊端,但又相信这些症状可以通过国家对市

场的干预而得到缓解或克服。

在他们看来,相对于家庭和市场来讲,社会福

利最好通过政府机构来提供。国家有义务提供市场

无法提供,或者只能以零散的方式提供的公共产品。

由于公共权力在一个民主社会中代表着集体

意志,所以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的其他领域是正常

的,同时也是应该的。不仅如此,国家对家庭生活

的介入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值得鼓励的。当个

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无法自食其力时,国家

可以伸出手来助他们一臂之力。

新右派对国家福利制度的批判

新右派是对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统称;

基于他们的基本理念,新右派对福利国家为代表的

国家福利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1)由于自然秩

序的实质、理性规划及实现共同目的的不可行,建

立综合的福利国家是不可能的;(2)福利国家的出

现是建立在对人类实质、社会秩序及福利的错误观

念基础之上的;(3)由于政府的扩张、理想社会的

观念、平等主义及缺乏选择性,福利国家会对自由

造成威胁;(4)由于服务的提供依赖科层组织和专

业组织、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的难以控制、服务的

过度供给或供给不足、以及普及性服务的大量支出,

福利国家是没有效率的;(5)由于减少了对成功的

奖赏和对失败的惩罚,福利国家会在经济上造成伤

害;(6)由于政府责任不断扩大所导致失败、福利

国家所造就的利益集团,福利国家会在政治上造成

伤害;(7)最后,福利国家亦会在社会上造成伤害,

一方面表现为它消除了个人责任:没有认识到个人

责任、个人责任的消除、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人们选择权的剥夺、依赖文化的形成、道德伤害,

另一方面表现为消除了社会责任:损害了个人对社

会的责任、使家庭不稳定、破坏了“居中结构”。

“第三条道路”的福利观

“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思维框架或政策制

定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二三十年来这个翻天覆地

的世界,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总的目标是帮助公民在全球化、个人生活的转变、

以及与自然的关系等重大的时代变革中找到自己

的方向。座右铭一个是无责任即无权利,另一个是

无民主即无权威。基于其政治和经济理念,“第三

条道路”在社会福利方面主张建设积极的福利社会。

首先,“第三条道路”对福利国家制度采取了

辩证的态度。一方面,它接受新右派对福利国家提

出的某些批评。认同福利国家依赖于自上而下的福

利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很不民主的;它的主要

动机是保护和照顾,没有给个人自由留下足够的空

间;某些类型的福利机构是官僚化的、脱离群体的、

没有效率的;福利救济有可能导致违反设计福利制

度之初衷的不合理结果,等等。但另一方面,它并

不把这些问题看成是应剔除福利国家的信号,而是

把它们视为重建福利国家的理由。

其次,“第三条道路”提出了责任与权利平衡

的福利原则,即无责任即无权利。认为政府对于其

公民和其他人负有一系列责任,包括对弱者的保护。

但与此同时亦认为在个人主义不断扩张的同时,个

人义务也应当延伸。例如,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

应当履行主动寻找工作的义务。作为一项伦理原则,

“无责任即无权利”必须不仅仅适用于福利的受益

者,而且也适用于每一个人。

再次,“第三条道路”提倡积极的福利。由于

传统的福利所覆盖的风险并不符合需要,以及受到

其保护的群体本不是应予保护的所造成的脱节,福

利国家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以便覆盖那些新

型的风险,比如与技术变迁、社会排斥或者不断增

加的单亲家庭有关的风险。因而,“第三条道路”

倡导一种积极的福利,主张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

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资助。

最后,“第三条道路”主张用“社会投资国家”

取代“福利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福利开支将

不再是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与其

他机构(包括企业)一起通过合作来提供。这里的福

利社会不仅是国家,它还延伸到国家之上和国家之

下。在积极的福利社会中,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

发生了转变,因为自主与自我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

这种基本意义上的福利不仅关注富人,而且也关注

穷人。

发展性社会福利

1)诞生: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米奇利等学

者把社会发展的观点引入社会政策领域,形成发展

性福利的概念。

2)特点(和传统的慈善、社会工作及社会行

政不同)

其一,主要的焦点不是放在个人上,而是放在

社区或社会,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过程和结构上;

其二,社会发展不仅为穷人提供膳宿,而且谋

求提升整个人口的福祉;

其三,社会发展也是动态的,包括成长和改变

的过程。与其他取向(主要关心维持充分的福利水平)

不同,社会发展通过积极地促进发展过程,超越了

这种静态的立场;

其四,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试图把社会

发展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的努力。

实施策略

在实现这些目标上,有三个基本原则是重要的:

第一,建立国家性的组织机构,在对可持续的

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的综合承诺框架内,协调经济和

社会政策。政府组织必须和社会服务机构经常联系。

实施社会发展取向要求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机构

更紧密地一道运作。第二,发展取向的倡导者迫

切要求采纳那些能够促进就业和获得以人为本经

济发展结果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这种取向的角度来

看,经济发展对人们的福利有直接的和积极的影响

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创造工作岗位和自雇促进人们

融入发展过程的计划被赋予了优先权。人力资本和

社会资本方面的投资、信用的供给、和促进最大化

经济融入的经济援助的其他形式也得到了强调。把

重点放在通过社会投资来提升人类能力,目的是促

进和使经济与社会融合成为可能。这个取向对生态

关注是敏感的。第三,发展取向的支持者提议,社

会计划应当是投资导向的,或者生产主义导向的,

通过促进经济参与和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回报。如果

一个社会计划把焦点集中在物质需求上、促进有效

地参与经济和为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那么这

个方案就是生产主义的。社会投资和生产主义的观

念是发展性福利理论的核心。

1、增加社会福利中的成本效益

2、提升人力资本的

投资3、促进社会资本形成4、发展个人和社区资

产5、通过生产性就业和自雇促进经济参与6、消

除经济参与的障碍7、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社会气氛

健康照顾政策定义

布莱克莫尔狭义:政府通过健康服务和医学

治疗改善健康的努力和政策;广义:影响健康和疾

病的任何政府活动;

医疗保障体系筹资模式

指人们如何花钱抵御疾病风险的问题。包括病

人自费、自愿保险、强制储蓄、强制保险和国家出

资五种;

自费医疗模式:筹资者是个人、家庭及其社会网络。

三大弊病1)缺乏公平性:穷人因无力支付医药费

用坐以待毙的例子屡见不鲜;(2)抗风险性低:因

病致贫的现象比比皆是,而社会网络筹资机制具有

非正式性亦即可靠性不足的缺点;(3)信息不对称

性:病人没有办法应对因医疗服务双方信息不对称

而引发的供方诱导过度消费问题,即医患双方的

“契约失灵”问题。

自愿保险模式:包括社区保险和商业保险,前者中

的保险者属非营利组织,而后者的保险者以赚取利

润为目的。社区医疗筹资者为行会、工会、互助社

等非营利性机构,致命缺陷,即风险分担的池子太

小和"逆向选择"问题(也就是身体健康的人一般选

择不投保,从而使保险的风险加大)。商业性医疗

保险筹资者为保险公司等营利性机构,困难在于应

付"逆向选择"难题。保险公司为了盈利,往往在风

险规避上想尽办法,尽可能把医疗风险高的人群排

除在外,从而使社区医疗保险所面临的单向逆向选

择变成了双向逆向选择。由于逆向选择的普遍存在,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可能普遍覆盖所有人群。

强制性医疗储蓄筹资方式为国家强制个人进行储蓄,可以帮助所有人实现医疗费用风险在其健康与生病时期分摊,但是由于这一制度缺乏在健康人群与生病者之间分散风险的机制以及完全缺乏再分配机制,无论是从风险分担还是从公平的角度来看,都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其适用范围不太广泛。

强制保险国家强制社会大众参加保险,直到社会医疗保险的兴起,以强制性保险取代了自愿性保险,医疗保障制度的抗风险性和公平性才得到极大的增强。弊病为无工作者的问题;

国家出资比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更进一步,则是公费医疗体制,亦即全体国民无论贫富,均可获得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

健康照顾服务的传递模型

性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组织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即公立组织、民营非营利性组织和民营营利性组织。绝大多数国家都同时存在公立和民营的医疗服务提供者。

等级: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医疗服务常常被分为初级、二级和三级三类。初级服务主要是针对一些非急性的疾病提供一般的门诊,在许多国家由所谓"全科医生"执业;二级服务则由医院提供,主要针对急诊、需要专科医生治疗的疾病以及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病;三级医疗服务则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疾病,提供非常专业化的特殊护理。

全科医生往往是病人接触医疗体系的第一站,而且在大多数国家他们扮演了所谓“守门人”的角色,即如果不经过全科医生的转诊,非急诊病人一般无法接触二级和三级医疗服务。

二级医疗服务提供者,也就是一般的医院,其所有制的模式在世界各国颇为不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私立医院为主的医疗服务传递体制,不仅同民间自愿保险主导的美国模式相容,而且还同全民健保体制(加拿大)和分散化社会保险制度(荷兰)相容。即使是在公立医院主导的地方,例如在英国,私立医院也同样存在。

廉租房保障方式

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相结合。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低收入家庭在市场上承租住房的能力,每平方米租赁补贴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平均租金、保障对象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其中,对符合条件的城市低保家庭,可按当地的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和市场平均租金给予补贴。

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

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衔接。

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确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求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由该家庭提出申请,有关单位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对符合标准的,纳入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范围。

过去享受过福利分房或购买过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不得再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已经购买了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又购买其他住房的,原经济适用住房由政府按规定回购。

社会福利社会化

指导思想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目标到2005年,在我国基本建成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数量和集中收养人员的数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尤其是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的数量有较大增长;城市中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床

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10张左右,普遍建立起社区

福利服务设施并开展家庭护理等系列服务项目;农

村90%以上的乡镇建立起以“五保”老人为主要对

象,同时面向所有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的社会福

利机构。

居家养老

意义: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

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

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

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

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

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

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基本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

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

社区普遍展开,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力争“十

一五”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

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社区居家养老服

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专业

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逐

步建立、健全和完善。

保障措施

第一,科学地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并

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

中。

第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

第三,贯彻落实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

第四,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

务网络

第五,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

服务队伍建设。

第六,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

第七,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制。

第八,切实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

对象

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一般性服务对象,即60

岁及以上的老人;另一种为补贴服务对象,即符合

当地补贴服务资格标准的老人。

一般性服务对象无力或无意愿购买服务;补贴

服务对象对补贴服务有抵触情绪,使得服务对象的

有效需求不足、服务对象的范围过小,进而妨碍居

家养老服务的广泛开展。

进一步明确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长期照顾),

适当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对象的范围,并在社会

中树立“公民权”观念。

内容

不尽相同,基本上以生活照顾、保健护理和精

神慰籍为主,但也有兼顾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项

目的。虽然所承诺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较多,但真

正能提供给老人的并非如此。在实际所提供的居家

养老服务内容与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

的错位。

进一步明确老人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居家养老

服务在满足老人基本需求中的角色。

形式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家庭为本的入户服务;

另一种是以社区为本的日间照顾服务。

两种服务形式的对象不同,所提供的服务亦不

同,表面上的全面掩盖了实质上的差异。

入户服务和日间照顾虽然可以各有侧重,但均

应提供全方位的老年福利服务。

组织体系

本着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原则,一般形成了

区、街、社(区)三级组织架构,分工负责居家养

老服务的各项工作。

组织体系各组成部门之间缺乏整合,实质性部

门的工作人员人手不足。

能否考虑成立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体

系;如果要借助于原有的组织架构,里面的人手最

好是专职的,而不能是兼职的。

提供者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受薪的服务人员,另一

类是不受薪的志愿服务人员。受薪的服务人员又可

以进一步分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站自有的人员,

以及隶属于家政服务公司等机构的外聘人员。

首先,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有效需求不足,

使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站自有的服务人员数量

严重不足,难于达成既解决老人的居家养老问题,

同时也解决4050人员再就业问题的目标。

其次,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有效需求不足,也

妨碍了民间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现有居家养老服务受薪服务人员的专门

化程度不高,且两种类型的服务人员靠两种不同的

机制来提供服务。

第一,扩大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有效需求,建

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站的服务人员队伍;

第二,积极为民间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产生与

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加强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门化水平。

资金来源与使用

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

面:一是财政拨款,二是福利彩票的收入,三是社

会捐助。这笔资金一方面用来支持各级居家养老服

务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用来支付居家养老服务人

员的报酬。第一,在补贴服务对象数量较少的

情况下,资金总量目前尚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要

扩大补贴服务对象的范围,则有待于进一步拓宽资

金来源渠道和增加资金的总量。

第二,由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是指定用途的,

里面缺乏街道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居家

养老服务的运行资金,使得它们难于拥有自己的服

务人员队伍、难于开展更多的服务,甚至向服务人

员征收费用。

针对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在原有资金来源的基

础之上,可考虑增设“长期照顾保险”。

针对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可考虑增加居家养老

服务的运行资金,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建

立起自己的服务人员队伍,并开展创新性的为老服

务。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第一章 认识社会政策

第一章认识社会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含义 1、定义: 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含义: 例子: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系列政策 二、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行动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行动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行动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以《《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及其实施为例 三、公共政策 定义: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承担维持秩序和推进发展功能的主要工具。 公共政策的领域: 国防政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金融政策、企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外贸政策、收入政策、产业结构政策、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婚姻家庭政策、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户籍政策、出版政策、体育政策、文艺政策等等。。。。。。 公共政策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必要性: 1、为市场的有序运行提供必要的制度框架 2、作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依据 3、协调公共资源的使用 4、解决具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提供中的问题 5、解决经济活动中的“自然垄断”问题 6、解决市场的不完全性问题 7、修正市场导致的两极化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1、公共性 2、权威性 3、价值性 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四、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中的一个领域,是政府在某种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在当代社会中,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事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对定义的理解: 1、“社会”:取其狭义,即直接与社会中人们的具体生活有关,具有非经济性的特征;限于国内事务;具有社会性目标

社会政策 重点

社会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于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公共政策的目标: 1.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5.公共政策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1.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2.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 社会政策的学科特点: 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社会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今,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以及非政府部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三长二短: 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学科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1.单一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也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

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山大网络教育《社会政策》含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一)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⑴确立社会政策议程⑵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⑶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⑷社会政策的试点⑸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3)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政策的研究以福利为基本着眼点,因此可以把社会福利视为与社会政策重合的学科。 福利被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价值基础,因此,社会福利的变迁和福利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政策的变迁和发展。不同的福利观会影响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社会政策概论三合一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5、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3、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者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4、社会政策主体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直接作用或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直接执行政策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间接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或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拥有合法的权利直接参与而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起作用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5、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在社会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 6、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它可以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也可以是权利、地位、威信、名誉等非物质资源。 7、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者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8、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诺斯基和美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以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会介入运作,并且只是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9、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性的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到人。 三、简答 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准市场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何? ①准市场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②基本内容: a、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b、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c、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d、增加福利使者的付费,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e、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 5、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主要方式? 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①社会政策的修订②社会政策的改革③社会政策的终止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方案)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doc

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 第1章 习题: 1、政策概念的定义。 参考答案: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它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讨论题: 1.当代各国社会政策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2.简述我国社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第2章 习题: 1、简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在社会政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该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它国家所效仿。虽然该法在后来的执法过程中经过这样或那样的修订,但其基本原则和内容变化并不大,甚至1834年的《新济贫法》也仍然沿袭该法的基本原则。 2.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20世纪初期,欧洲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更加信任政府,希望政府在福利事务上做更多的事;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也对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讨论题: 1.德国社会保险法的社会控制性质包含哪些内容? 2.简述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3.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 第3章 习题: 1、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 参考答案: 理论研究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 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2、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参考答案: 描述性分析; 过程分析; 评估;

规范性分析; 价值或目的取向。 讨论题: 1.社会政策科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社会政策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3.社会政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 第4章 习题: 1、什么是社会需要? 参考答案:也可以表述为社会的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2、社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讨论题: 1.社会需要和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2.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有限性? 第5章 习题: 1、社会政策的主体行动者可以分为哪些层次?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一个领域。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5 1、从概念上看,社会政策中的“社会”一词是取其狭义的用法 2、从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的角度看,社会政策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和实施社会管理的政策体系。 3、从运行原则上看,社会政策属于福利性原则的领域。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一定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求,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二)社会政策的实质 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政府“干预”社会福利事务——残余式社会福利 政府“包揽”社会福利事务——制度式社会福利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1、社会保障政策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业政策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的行为矫治) 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 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2、关系 联系 区别:表达问题的角度不同;各国的外延不同。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 1、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 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类型 预防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增能 治疗性——原则:补偿;社会关照 2、关系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 1、社会行政的基本含义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知识整理

第一章 1、特点:①政府满足群众基本需要提供服务得行动②社会性(社会目标与社会价值)③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结合得政策体系④福利性⑤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 2、社会政策以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为其基本目标之一。 3、社会问题: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各国共同面临社会问题:①社会不平等贫困②老龄③犯罪④歧视⑤健康与疾病⑥居住环境及其它。 4、目标:①满足成员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②解决社会问题与维护社会稳定③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 5、功能:①经济功能*人力资本投资*调节经济运行*激励劳动者积极性②社会功能*再分配*社会投资与社会建设*社会控制③政治功能*社会管理*调节群体利益矛盾*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与维护政治稳定。 6、原则:①兼顾公平与效率②以人为本、尊重人权③社会保护④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7、我国社发展趋势:①经济增长模式②公众对社会公平得关注度③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 8、我国发展社得基本趋势:①进一步重视②确立新得目标体系③优化基本原则④加强在各个领域中得行动。第二章社会政策得运行 1、狭义得社会政策运行机制就是指社会服务得具体传递方式,主要包括:①资金得筹措方式②社会服务得提 供方式③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社会服务体系中得分工合作关系。 2、政府作为社会政策主体得特点:权威性;严肃性;复杂性;变化性;*角色:政策制定者;实施者;管理者教育者; 资源提供者。 3:非营利性;自治性;开放性;可塑性。角色:参与与实施者;合作伙伴;政策咨询者;社会服务得提供者。 4:①确定实施得具体细节与主要步骤②对社会政策具体项目得规划③社会政策各个具体行动得实施程序④对特定问题与复杂情境得特殊说明或规定。 5:①确定基本得服务方式②确定社会服务得组织方式③确定资金得分配与使用方式④建立各种规范与机制,以提高服务质量。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4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

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政府之所以要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政策,其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因此,从某种角度看,社会政策是对个人、群体、社区的各种需要的制度性回应,是对社会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社会政策分析的内容之一,是要分析政策的需要基础以及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在特定范围内,哪些人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有何需要,是政策决策者进行社会政策的基础,也是提供政策执行方案以及对方案进行评估的基础。本章将主要讨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的概念及其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社会问题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及其与社会政策的关系、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以及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有限性。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 当代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要为不能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人提供福利性的帮助。因此,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在社会政策实践中,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都是社会政策行动的基础。从理论上看,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社会政策的出发点,从实践上看,各项社会政策行动的范围、水平和实施方式都要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然而,人的需要是复杂的,既有基本的需要,也有高层次的需要;既有个人需要,也有集体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在进行社会政策分析时首先要对人的需要做出仔细的分析和明确的界定。 一、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 1、个人需要及其社会意义 对人类需要(need )的研究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都离不开对人的需要的分析,社会政策的形成以及执行,所依据的也是政策受益人口的需要假设。因此,研究社会政策离不开对人类需要的研究。广义的需要概念涉及整个生物界,可以指植物、动物、个人及人类社会的一种摄取状态,以此保证主体的牛存和发展。社会政策中的需要概念是相对狭义的概念,指个人及社会的需要,即个体和社会为了维系其生存并求得发展而必须设法满足的摄取状态。 人的需要首先表现在个人的需要,即人类个体在其生活中具有的各种需要。与其他生物一样,每个人首先具有各种基本的生理性需要。但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一方面具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的需要,尤其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具有社会性的意义。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个人的需要在不同程度反映了社会的需要,是社会需要在个体层次上的表现,或说是个体层次上的社会需要。因为,第一,社会的整体需求往往通过众多的个体表达出来,表现为个体的需要,但这种需要的满足,从功能上来说,不仅维系了个体的生存,电维系了社会整体的整合。第二,个人需要的产生也是社会性的。个人的需要没有纯粹自然性质的,往往需要用社会的标准来衡量,并以社会性需要的形式表达出来。第兰,个人需要的满足往往以社会的途径来实现,即便是传统的以家庭、邻里、社区为主要需要满足手段的那些需要,也因为在社会关系中表达并得到解决而带有社会的性质。所以,个人的需要实际上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 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 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 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 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 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 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 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__ 1) 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 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 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一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 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 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 的制度。 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 和过程。 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 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9度和措施, 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 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 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 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 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 增能,Empowerment 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 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 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 —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_ 米取的 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 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 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 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 务。 14. 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 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 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 ,..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 …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 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15. 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对象: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

第一章社会政策释义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什么是政策 关信平《社会政策》:“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团体、组织、政府机构或者说是团体、组织中的有管理或支配权力的那个班子,即社会、组织中的决策部门。 (2)制定政策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和处理某项事物,即为了促成某些改变。政策通过解决某些问题或处理某些事务达到期望实现的状态,就是政策的目标。 (3)政策既是为了促成期望的改变而采取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动所依据的计划、方案或规则,也是一个较长的活动过程。这种较长的活动过程大多是依据一定的计划方案进行的。(4)政策的具体表达方式可以是法律、法令、章程、规定、规划、方案、计划等。在这些具体的表达方式中,一般会包括对所要处理的事项必须遵循的原则、政策目标、行动方式、执行者、目标对象、具体的行动规则等的说明和解释。 (5)作为政策的具体表达的法律、法令、计划、方案以及执行政策的行动过程,都离不开一定的实践经验、科学知识、社会理论、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的指导。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P5) 1、什么是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 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1)制度主要是指一套既定的规则、结构和行为规范,而政策则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一个 领域中的行动体系。 ?(2)二者中虽然都包含有规范的要素,但制度概念所包含的规范要素主要是一种客观的、 既定的规范体系,而政策概念中的规范要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制度和实施的特定规范体系。 ?(3)从产生方法上看,制度既可以是自上而下规定的,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方式自然形成 的,而政策则一个组织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的。 ?二、什么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胡宁生认为:“所谓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的和连续的抉择以及具体实施产生效果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公共政策是对社会的公私行为、价值、规范所作出的有选择性的约束与指引,它通常是通过法令、条例、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形式表达出来的。” 11、关信平: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8) (二)公共政策的要素 1.公共政策的主体

社会政策概论三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 2、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 3、社会政策对象从其基本原则上看,可以分为一般性的对象和() 4、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过程性。 5、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 2、普遍性福利模式 3、社会政策主体 4、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 5、社会政策的资源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4、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5、社会政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有哪些?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由于在当代社会中社会福利项目大多数都是由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机构直接投入并管理,因此,划分是否属于社会福利项目只需要看它是否向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和服务帮助,以及是否由公共资金或优惠政策支持,因而接受者可以免费或低费地获得这些物质和服务产品。从这个角度看,在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在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 但是另一方面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首先,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社会福利”是指一种既定的制度和过程,它可以是人为设计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相比之下,社会政策概念则重点强调政府或其它组织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干预行动。或者说,社会福利概念侧重反映既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及与其相关的实践操作模式。而社会政策概念则主要反映政府(或其它组织)在社会福利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有意识的行动。其次,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一些国家在使用社会政策概念时采用其广义,包含了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而使用社会福利概念时相对比较狭窄,因此导致二者的外延出现一定的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