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两篇

黄帝内经两篇

黄帝内经两篇
黄帝内经两篇

《黄帝内经》两篇

1.1天覆地載,萬物悉備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1]。君王衆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2],著於骨髓[3],心私慮之。餘欲鍼除其疾病,爲之奈何?”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4];絃絕者[5],其音嘶敗;木敷者[6],其葉發[7]。病深者,其聲噦[8]。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9],毒藥無治[10],短鍼無取[11]。此皆絕皮傷肉[12],血氣爭黑[13]。”

[1]四时之法: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

[2]留淫:停留蔓延。

[3]着(zhu?浊):附着。

[4]津泄:水液渗漏而出。

[5]弦:“弦”的异体字。绝:断。

[6]敷:陈旧。

[7]发:通“废”。草木枝叶凋落。

[8]哕(yuě):呃逆。王冰注:“谓声浊恶也。”

[9]坏府:脏腑败坏。府,指脏腑。

[10]毒药:泛指攻邪除病的药物。

[11]短针:原指长度较短的针。此泛指针具。

[12]绝皮:此谓皮肤损伤。

[13]血气争黑;血气交瘁,肤色晦暗。

1.2餘念其痛,心爲之亂惑

帝曰:“餘念其痛,心爲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1]。百姓聞之,以爲殘賊[2]。爲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3],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爲之父母[4]。知萬物者,謂之天子[5],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6];天有寒暑,人

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7],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8]。能存八動之變[9],五勝更立[10],能達虛實之數者[11],獨出獨入[12],呿吟至微[13],秋毫在目。”

[1]更代:替代。

[2]残贼:残暴不仁。

[3]悬命于天:人的生命系于上天。悬,系。

[4]“人能”二句:意为人类如果能够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天地之间的阴精阳气就能孕养人类。

[5]天子:指掌握自然规律的人。

[6]“天有阴阳”句:高士宗说:“人有十二节者,人身手足十二骨节之气,开合运行,一如天昼开夜阖之阴阳也。”十二节,指人体左右两侧肩、肘、腕、髋、膝、踝十二处大关节。

[7]经:效法。

[8]欺:超越。

[9]存:省察。八动:八节之风变动。《灵枢?九针论》:“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膝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10]五胜更立:五行之气相胜,或旺或衰,循环更替主时。五胜,谓五行之气相胜。

[11]数:道理。

[12]独出独入:指独立的见解和行为。

[13]“呿(qū祛)吟”二句:张口舒气;呼吸。张志聪集注:“呿,卧声;口张而不合,气之虚也。呻吟之声,气之实也。言其呿吟之至微,而虚实之秋毫皆在

吾目矣。”呿,张口貌。吟,呻吟。

1.3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爲九野[1],分爲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2]。”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3],金得火而缺[4],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鍼有懸布天

下者五,黔首共餘食[5],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爲真[6],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7]。今末世之刺也[8],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衆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9],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10],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11]。”

[1]九野:九州岛地域。据《尚书?禹贡》所载,中国古代设置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九个州。后泛指中国。一说为中央与八方。

[2]方:道。

[3]达:贯穿。

[4]缺:毁坏。

[5]“黔首”二句:为插入语。意为百姓都只知饱食终日,而不知阴阳的道理、针刺的妙处。共,皆。余食,饱食。余,饶,充足。

[6]为:通“伪”。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三》:“为,伪,古同声同义。”

[7]“五法”二句:意为五种方法确立之后,选择运用时,还应当根据需要分清先后,分别采用。

[8]末世:后世。此指近世。

[9]法:效法。用作动词。下文“则”同此。

[10]和(hè贺):应。响:回声。

[11]“道无”二句:意为医道并不神秘,只要掌握规律,针法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独来独往。谓针法巧妙高超,出神入化。

1.4願聞其道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1],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鍼[2]。衆脈不見,衆凶弗聞[3],外內相得,無以形先[4],可玩往來[5],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8],至其當發[7],間不容瞚[6]。手動若務,鍼耀而勻[9],靜意視義,觀適之變[10],是謂冥冥[11],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12],從見其飛,不知其誰[13]。伏如橫弩,起如發機[14]。”

[1]真:正;正法。

[2]存针:存意于针刺之法。

[3]“众脉”二句:意为医者进针时须全神贯注,纵使周围众目暌暌却视而不见,众口

敖敖却听而不闻。脉(mò莫),通“眽”,审视。凶,通“讻”,喧闹之声。

[4]“外内”二句:意为心手相应,不要使形体动作(即针刺手法)在“治神”前先行。

[5]玩:熟习;研究。往来:指人体经脉气血循环往来的情况。

[6]“五虚”二句:意为虚证多为慢性,不可即用泻法;实证多为急性,不可迟缓不泻。五虚,指脉细、皮寒、

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下,泛指虚证。五实,指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泛指实证。见《素问?玉机真藏论》。

[7]发:谓施行针刺。

[8]间不容瞚:比喻不能有瞬息延误。瞚,同“瞬”,眨眼。

[9]“手动”二句:意为运用针刺手法要专心致志,针具要光洁,上下匀称。若,而。务:专一。

[10]“静意”二句:意为静心观察进针后的变化和调适经气的情况。一说:义,通“仪”。适,谓针气所至。二句意为静心观察病人的形体,辨察针气所至病人形气的变化。

[11]冥冥:玄远;渺茫而无形象之貌。此谓针刺得气后血气的细微变化几乎无迹可寻。

[12]“见其”二句:意为针刺得气后,医者手下会感觉到经气的到来。乌乌,稷稷,皆形容其气有如飞鸟之往来。王冰注:“乌乌,叹其气至;稷稷,嗟其已应。”

[13]“从见”二句:意为一般医者纵然感觉出经气在进针后如鸟之飞,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从,同“纵”。一说:“从”当作“徒”,形近而误,义为“祗”。说见清代于鬯《香草续校书》。

[14]“伏如”二句:意为留针候气之时,当如弯弓待发,屏息以待;而当经气到来之时,则应当机而断,如拨机发箭般迅疾。横弩,张弓。横,当作“彉”(ɡuō锅),张。机,弓弩上的发射机关。

1.5何如而虛?何如而實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1]。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2]。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衆物[3]。”

[1]“刺虚”二句:意为针刺虚证,要待经气实(阳气至,针下热)才可去针;针刺实证,要待经气虚(阴气至,针下凉)才可去针。说见《素问?针解》。须,待。

[2]“深浅”二句:意为针刺的程度或深或浅,医者应根据病情灵活运用。针刺的穴位有远有近(穴在四肢为远,穴在腹背为近),而留针候气的道理是一致的。志,记。[3]营:通“荧”。惑乱。

2灵枢经

2.1余聞先師,有所心藏

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1],弗著於方[2]。余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3],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4],德澤下流[5],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岐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6],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7],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黃帝曰:順之奈何?岐伯曰:入國問俗[8],入家問諱[9],上堂問禮[10],臨病人問所便[11]。

[1]心藏:心得。

[2]方:古代用以书写的木板。此泛指为书。

[3]则:作为准则。用作动词。

[4]和亲:和睦亲爱。

[5]德泽:德化和恩泽。

[6]自治:《太素》卷二《顺养》作“治自”。

[7]论:按:详文义,“论”字疑衍。

[8]俗:风俗习惯。

[9]讳:避忌;忌讳。

[10]礼:礼节。

[11]便:适宜。

2.2便病人奈何

黃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熱消癉則便寒[1],寒中之屬則便熱[2]。胃中熱,則消穀,令人縣心善饑[3],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4],臍以下皮寒[5]。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6]。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7];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8],小腹痛脹。

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9],驕恣從欲[10],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

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11],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12]?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黃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悽愴[13],暑無出汗。食飲者,熱無灼灼[14],寒無滄滄[15]。寒溫中適,故氣將持[16],乃不致邪僻也[17]。

[1]中热:肠胃中热。消瘅:病名。又称消中。由脾胃燥热所致,表现为多食善饥,形体消瘦等。

[2]寒中:指邪在脾胃而为里寒的病证。

[3]县心:指令人心中悬空不宁的感觉。县,同“悬”。

[4]黄:指黄色的粪便。糜:粥。

[5]寒:按:详文义,此“寒”字拟改为“热”为妥。

[6]飧(sūn荪)泄:完谷不化的泄泻。

[7]而:《太素》、《甲乙经》并无“而”字。

[8]疾饥:谓速饥。俗云火化食。疾,速。

[9]血食:肉食。

[10]从:同“纵”。放纵。

[11]开:开导;启发。

[12]恶(wū乌):何,怎么。

[13]凄怆:寒冷的样子。亦作“凄沧”。

[14]灼灼:形容食物烧煮过烫。灼,炙,烧。

[15]沧沧:形容食物过冷。沧,通“凔”,寒冷。

[16]将:乃。

[17]邪僻:邪气。僻,邪。

2.3《本藏》以身形支節肉

黃帝曰:《本藏》以身形支節肉[1],候五藏六府之小大焉[2]。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3]?岐伯曰:身形支節者,藏府之蓋也[4],非面部之閱也[5]。

黃帝曰:五藏之氣,閱於面者,餘已知之矣,以肢節知而閱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者,肺為之蓋[6],巨肩陷咽[7],候見其

外。黃帝曰:善。

岐伯曰:五藏六府,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8],骷骨有餘[9],以候[10]。黃帝曰:善。岐伯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11]。黃帝曰:善。

岐伯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12],視脣舌好惡[13],以知吉凶。黃帝曰:善。

岐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黃帝曰:善。願聞六府之候。

岐伯曰:六府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胷[14],五穀乃容;鼻隧以長[15],以候大腸;脣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16],其膽乃橫[17];鼻孔在外[18],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19],三焦乃約[20]。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21],藏安且良矣。

[1]本藏:指《灵枢?本藏》。(jùn俊)肉:隆起的大块肌肉。

[2]候:诊察。

[3]扪循:抚摸。扪,摸。循,抚摩。

[4]盖:覆盖物。喻形体有保护内脏的作用。

[5]阅:省视;观察。

[6]盖:盖子。喻肺居高位,犹如五脏六腑之上的盖子。

[7]巨肩:大肩。指某些人两肩高突。陷咽:指咽喉的凹陷。张介宾注:“肩高胸突,其喉必缩,是为陷咽。”

[8]缺盆:人体部位名。指锁骨上窝。

[9]骷(kuò括)骨:肩端骨。即胸骨上方锁骨内侧端。

[10](héyú合于):胸骨剑突。即胸下蔽骨,又称蔽心骨。

[11]目小大:此谓眼之明暗。

[12]迎粮:谓接受饮食物。

[13]唇:“唇”的异体字。

[14]广骸:谓颊部肌肉丰满。骸,《千金》卷十六作“胲”。胲(ɡǎi改),颊上肉。以其为须髯所出处而得义。张胷:谓胸部宽阔。胷,“胸”的异体字。张,舒张。

[15]鼻隧:鼻道。

[16]目下果:即下眼胞。果,通“裹”。

[17]横:此谓刚强。

[18]鼻孔在外:谓鼻孔掀露。

[19]起:隆起。

[20]约:好。

[21]上下三等:谓面部的上、中、下三部相称。

2014王洪图 黄帝内经 教学讲座(1—80全集)

《黄帝内经讲义--养生大道》(王洪图)80集全集黄帝内经王洪图教学讲座(1—80全集) 张廷模《中药学》教学讲座(1—79全集) 王洪图黄帝内经 目录xCL一品下载 01《黄帝内经》简介xCL一品下载 02《黄帝内经》的成书、流传xCL一品下载 03《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得结构、形成xCL一品下载04《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价值xCL一品下载 05 阴阳五行概述xCL一品下载 0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二)xCL一品下载 0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三)xCL一品下载 0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xCL一品下载 0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xCL一品下载 1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xCL一品下载 1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七)xCL一品下载 1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八)xCL一品下载 13 素问﹒藏气法时论(二)xCL一品下载 14 素问﹒藏气法时论(三)xCL一品下载

15 藏象概述xCL一品下载 16 素问﹒灵兰秘典论(二)xCL一品下载 17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xCL一品下载 18 素问﹒六节藏象论(二)xCL一品下载 19 素问﹒六节藏象论(三)xCL一品下载 20 素问﹒五藏别论(二)xCL一品下载 21 素问﹒五藏别论(三)xCL一品下载 22 素问﹒经脉别论(二)xCL一品下载 23 素问﹒太阴阳明论(一)xCL一品下载 24 素问﹒太阴阳明论(二)xCL一品下载 25 灵枢﹒本神(一)xCL一品下载 26 灵枢﹒本神(二)xCL一品下载 27 灵枢﹒本神(三)xCL一品下载 28 灵枢﹒营卫生会(二)xCL一品下载 29 灵枢﹒营卫生会(三)xCL一品下载 30 灵枢﹒营卫生会(四)xCL一品下载 31 经络概述xCL一品下载 32 素问﹒骨空论(二)xCL一品下载 33 病因病机概述xCL一品下载 34 素问﹒生气通天论(二)xCL一品下载 35 素问﹒生气通天论(三)xCL一品下载 36 素问﹒生气通天论(四)xCL一品下载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精心整理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_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 上乘_ 于右, _ 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其支者,绕

灵枢·卫气...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卫气 【原文】 灵枢·卫气 【内容】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别本作: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窃(别本作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知)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医部全录》:当作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

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天年》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天年》第一讲(上.文稿) [转贴 2010-01-20 15:08:32] 字号:大中小《灵枢?天年》 第一讲 播出时间:《中国之声》2009.12.12 23:00—24:00 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 经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 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我是 梁冬梁某人,对面的依然是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徐老师,你好~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对,听众朋友的耳朵是雪亮的,所以说呢,还说兑水呢,哈哈哈~…… 徐文兵:当然我们这个节目不知不觉,整整一年了~ 梁冬:是呀~ 徐文兵:嗯。去年也是,我记得就是十一月底,初冬的某个晚上,被梁冬拉到 中山公园他的书房…… 梁冬:对,录制了这个节目的第一期。 徐文兵:录制了第一期,到十二月六号开播~ 梁冬:对,整整这么一年了哈。 徐文兵:诶~这期节目要播出,整整一年了。所以我们非常愉快地做了五十二 期 节目。

梁冬:非常感谢我们的听众朋友,那么热情的给我们的支持。而且呢,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事情但凡是正确的,那么它就会很容易就开始,做事情也比较顺利~你看这个节目,也就这样认认真真地做下来啦,是吧~ 徐文兵:对~ 梁冬:很不容易啊~诶,那这个闲话少说,说回来,上一次呢我们讲完了之后呢,今天开始一个新的一章。以前呢我们大部份时候呢,都讲的《素问》里的文章,有上古天真呐~有四季调神大论呐,等等。那从这一次开始呢,徐老师为我们挑了哪一章呢, 徐文兵:呃~我们挑了一个《灵枢》的第五十四篇叫《天年》。 梁冬:《灵枢》哈~《黄帝内经》是分成《素问》和《灵枢》两篇的,两大篇哈~ 徐文兵:两大部分,嗯~这个,……我们在最早介绍《黄帝内经》的时候就说过,这个《黄帝内经》呢是经过后人,特别是唐朝的太医令,叫王冰的这个编次整理,我们现在学的这个版本是按他编辑而走的。他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素问》,第二部分呢叫《灵枢》。我们为什么跳着讲呢,就是作为一个我已经读过《黄帝内经》,而且行医、教学多年的人来讲呢,我是想给大家先做一个勾勒,做个鸟瞰~就是说,《黄帝内经》一共有一百六十二篇,分成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那么你按照它的顺序去读呢,你可能觉得就有点,……乱~啊,不知道这个方向和路径。按我们引导的方向去读呢~你就知道,我们在《黄帝内经》到底是在干什么~比如第一篇我们讲《上古天真论》是讲做人的道理,总结成两句话叫“亲近自然,回归传统”,或者叫“亲近传统,回归自然”,啊~我们是讲的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而且他在揭示了现代人,啊,几千年来人性没有变,“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这些错误,人人还在犯,啊,不能尽其天年的人有很多;第二篇呢我们讲的是什么,上知天文,讲的是《四气调神大论》,讲的是我们应该跟着天的、星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2学时) ●素问·上古天真论(2学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导自学) ●灵枢·天年(指导自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即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 宝命,珍惜生命之意;全形,保全形体之意。 宝命全形,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养生、摄生、道生。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生思想和方法等问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 1.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8.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一、原文导读 《素问·上古天真论》 [篇解] 上古:即远古,指人类生活的早期时代。以周代而言,上古指史前的远古时期。王冰注:“玄古也。”玄,远也。 天真:有三说,即: 1、指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素问直解》注:“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 也。”

黄帝内经·经脉原文

黄帝内经·经脉原文 【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提要】本段阐述了人体的形成过程以及经脉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1]禁脉乃禁服之误,其意就是指《灵枢》的《禁服》篇;凡刺之理等六句皆载于此篇。因该篇记载了黄帝授书于雷公时所说的话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故雷公在这里以此发问。 【白话解】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绎脉在内依次与五

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雷公说我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经脉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况。 黄帝说经脉不但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周身,而且还可以用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治疗疾病,所以不能不通晓有关它的知识。 【提要】本段介绍了肺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白话解】肺的经脉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大肠腑,然后自大肠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横走并由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人于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口部位,上至手大指本节后手掌

黄帝内经背诵文段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 第一章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 《素问·六节藏象论》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素问·五藏别论》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灵枢·经筋...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经筋 【原文】 灵枢·经筋 【内容】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医部全录》:当作纲,下同),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当作纲),阳明为目下网(当作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

最新最全走进黄帝内经课后习题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一) 1【单选题】《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D)著作。 ?A、《史记》 ?B、《七略》 ?C、《脉经》 ?D、《汉书·艺文志》 2【单选题】《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黄帝,下面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C)。 ?A、书中的官名 ?B、书中的修辞用法 ?C、班固的考据 ?D、书中使用的历法 3【单选题】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不包括(D)。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金匮要略》 4【判断题】《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黄帝内经》概论二 1【单选题】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C)卷。

?A、224 ?B、220 ?C、216 ?D、196 2【单选题】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了三部内外经外,还包括(C)。?A、《伤寒杂病论》 ?B、《神农本草经》 ?C、《旁篇》 ?D、《温病》 3【判断题】《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4【判断题】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整理古籍文献时曾经看到过《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概论(三) 1【单选题】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参考的著作不包括(C)。 ?A、《素问》 ?B、《八十一难经》 ?C、《黄帝内经》 ?D、《九卷》

2【单选题】《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代表了哪里的文化?(C) ?A、北部地区 ?B、西部地区 ?C、沿海地区 ?D、农业民族地区 3【判断题】《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著作。(√) 4【判断题】《黄帝内经》编纂完成后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 《黄帝内经》概论(四) 1【单选题】日本汉学家山田庆儿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认为(D)是古代解剖学派的代表。? A黄帝学派 ? B少师学派 ? C少俞学派 ? D伯高学派 2【单选题】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黄帝内经》的(A)。 ? A哲学观 ? B养生观 ? C诊法 ? D脏腑经络学说 3【判断题】《黄帝内经》是一本论文集,不同篇章的观点有矛盾之处。(√) 4【判断题】在现行流行的《黄帝内经》版本中,能够较好反应原书面貌的是《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一)待做

黄帝内经讲义(一)

黄帝内经讲义(一)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 ? 1.河南新郑历史沿革新郑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11-10] ? 2.黄帝故里河南新郑(组图)华夏经纬[引用日期2013-11-10] 3.《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 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黄帝内经中的皇帝是轩辕,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曾与岐伯等论医学。黄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其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成书在西汉,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岐伯,被黄帝尊为“天师”。这位天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文无所不通,详细地解答了黄帝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阐明了中医的基本道理,所以至今民间称中医学仍为“岐黄之术”。 1.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白话解: 人体有阳气,像天上有太阳一样。太阳不能正常运行,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就会缩短寿命而不能生长壮大。所以说天的运行不息,是借太阳的光明,人体的健康无病,是赖轻清上浮的阳气保卫。 2.原文: 故病久则转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下卷灵枢篇本脏第二十九章要点】一、论述人体经脉、血液、卫气、志意的生理功能,以及在正常情况下的一般表现。这些都是来源于先天,不因人的愚、智、贤、不肖而有所不同。二、论述了容易发病与尽终天年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五脏的大小、高下、坚脆、端正与偏倾的不同。而五脏的这些内在情况,又是可从外在五色、腠理和骨骼等变化而了解的。三、概论五脏之八种变化的生理表现和多发病症。四、具体说明五【本章要点】 一、论述人体经脉、血液、卫气、志意的生理功能,以及在正常情况下的一般表现。这些都是来源于先天,不因人的愚、智、贤、不肖而有所不同。 二、论述了容易发病与尽终天年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五脏的大小、高下、坚脆、端正与偏倾的不同。而五脏的这些内在情况,又是可从外在五色、腠理和骨骼等变化而了解的。 三、概论五脏之八种变化的生理表现和多发病症。 四、具体说明五脏、六腑与外在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释】①解利:润滑的意思。②怵惕:形容惊恐害怕的样子。③五节:五个季节,除春、夏、秋、冬外,还有长夏一季。④喘喝:形容喘息声粗、呼吸困难的样子。 ⑤喉痹:【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①,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②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③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灵枢·卫气行...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卫气行 【原文】 灵枢·卫气行 【内容】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别本作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于身)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别本作二),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黄帝内经练习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阴在内,();阳在外,()。 2、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太冲脉盛,(),故有子。 3、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实则()。 4、怒则气逆,甚则()及飧泄,故()。 5、肝者,(),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 6、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实则()。 7、恐则精却,却则(),闭则气还,还则(),故气不行矣。 8、心者,(),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 9、《素问·热论》曰:病热少愈,()则复,多食则(),此其禁也。 10、形不足者,温之(),精不足者,补之()。 11、《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病为本,(),标本不得,(),此之谓也。 12、《素问·举痛论》曰:惊则(),神无所归,(),故气乱矣。 13、《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之官,()出焉。 14、《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故精自生,()骨肉相保,()。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浊气在上,则生()。 二、单选题 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 A、《白氏内经》 B、《汉书·艺文志》 C、《史记》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A 、基 B、本 C、楯 D、根 E、标 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 A、阳气致密于外 B、阴精充足 C、精神清净 D、阴气固守于内 E、传精神、服天气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6、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 A 脉 B 脑 C 魄门 D 髓 E 女子胞

灵枢·百病始生...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百病始生 【原文】 灵枢·百病始生 【内容】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去(别本此句,加乃字删去字)。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甲乙》经作擘乎)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别本作腹

灵枢·阴阳系日月...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阴阳系日月 【原文】 灵枢·阴阳系日月 【内容】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 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 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黄帝曰:以治之奈何?

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黄帝曰: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主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 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重点语句

中医经典重点语句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2、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3、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第九》 5、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6、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7、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明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灵枢·本输第二》 8、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

黄帝内经素问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黄帝内经素问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本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入。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

内经讲义

《内经讲义》复习题 来源:贺忠延的日志 绪论 1、《内经》的成书年代。 【归纳】《内经》成书时间:《史记》之后(公元前99年;《七略》之前(公元前26年。 结论:《内经》成书:公元前99年~公元前26年。 2、《内经》的注家、注本。 ※1、全元起---南朝齐梁人----《内经素问训解》 《内经》最早的注本。注释《素问》当时已经存在的八卷。本书已亡佚,但其目录收录于《素问识》中,《新校正》中保留其部分篇目及全元起注解。 2、杨上善---唐----《黄帝内经太素》 该书将《内经》的《素问》、《灵枢》合在一起进行分类编排,共分十九大类,每类分若干篇目,并加以注释。该书的《素问》经文保存了王冰改动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3、王冰---唐----《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将《素问》重新整理编次,刊正谬误,补入运气七篇,并加以注释。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4、马莳---明----《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通注内经的全书。 由于他擅长针灸,因而对《灵枢经》的注释远高于对《素问》的注释,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灵枢》的全注本。 特点:重于灵枢(针灸-结合临床经验) ※5、吴崑---明----《素问吴注》 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加以注释,注文阐发医理深入而不流于空泛。该书有直接改经文或增减经文现象。 6、张介宾---明----《类经》 将《内经》分类并注释,共分十二大类,三百九十目,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其注释义理周祥,明白易懂。 (分类注释,完整,没丢失) 7、张志聪---清----《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张志聪及其门人集体注释《内经》的一部书。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_外,上腘中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_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_,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_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敢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侧,上结于踝;其直者,络于膝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支踝痛,转筋痛,膝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瘈及痉,在外者不能挽,在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踝之前,上循胫,上结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踝之前痛,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廉,结于肘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