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参皂甙体内代谢综述复习过程

人参皂甙体内代谢综述复习过程

人参皂甙体内代谢综述复习过程
人参皂甙体内代谢综述复习过程

人参皂甙体内代谢综

人参皂甙体内代谢综述

方松

学号:201261930

人参又名人衔、棒锤,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系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在我国的医药学中应用广泛,素有“中药之王”之称。主要产于吉林省长白山一带,是我国“东北三宝”之一。具有抗肿瘤、降血脂、促进细胞再生等多种生理活性。现就人参皂甙在体内代谢作简要综述。

1、人参皂甙分类

现代研究表明,人参中含有人参皂甙、多种氨基酸、糖类、低分子肽类、脂肪酸、有机酸、维生素B、维生素C、菸酸、胆碱、果胶、微量元素等。皂甙是人参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从其皂甙元母核结构上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1)以原人参三醇为母体的糖甙,以Rg1为代表,为人参的主要成分。(2)以原人参二醇为母体的糖甙,以Rb1为代表,为西洋参的主要成分。(3)以齐墩果醇酸为母体结构的五元环皂甙Ro。

2、人参皂甙的药理活性

(1)对中枢神精系统的双向调节作用:人参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使兴奋和抑制二种过程达到平衡,使由于紧张造成紊乱的神经过程得以恢复,人参皂甙小剂量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的兴奋作用,大剂量则转为抑制作用。从人参所含的有效成分分折、人参皂甙Rb类有中枢镇静作用Rg类有中枢兴奋作用。

(2)人参的适应原样作用:人参对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各种有害刺激有非特异性的抵抗能力,可以使紊乱的机能恢复正常、主要表现为对血压、肾上腺、甲状腺机能和血糖等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用作:人参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在临床上人参主要用于休克、冠心病、心律失常、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还常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肿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早衰、记忆力减退等辅助治疗。

3、Rg1的体内代谢

早在1983年,日本学者Odani等在无菌大鼠灌胃实验中发现,原人参三醇型皂甙Rg1在胃肠道中的直接吸收率非常低。同时研究了Rg1在大鼠的胃、大肠和盲肠中的代谢产物。在口服给药30 min后,通过TLC和13C—NMR鉴定,在胃中发现了3个代谢产物,其中两个分别为Rh l和Rh l的25位羟化产物,另一个由于不稳定,因此结构未能确定。而在大肠中发现了Rh l和F l。在大鼠盲肠内容物实验中发现,将Rg l转化为Rh l所需的菌群是四环素敏感的,而将Rg l转化为F1所需菌群是四环素抗性的。

王毅等人研究表明,原人参皂甙Rg1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Rh l、F l,并最终转化为Ppt。在人体内, Rg1则转化为Rh l和Ppt,而没有形成F l。人和大鼠肠内菌群对人参皂甙Rg1的代谢模式之所以有所差别,可能是由于两者参与代谢的肠内菌群或者其代谢酶有所不同所致。

在陈广通等人研究中,以微生物转化产物做为对照品,以Lc-EsI-Ms/Ms检测到人参皂甙Rg1在大鼠体内代谢的产物主要有6个:20(S)-人参皂甙Rh1,、20(R)-人参皂甙Rh,、人参皂甙F1、人参皂甙Rh4。、2-羟基人参皂甙Rh1和原人参三醇。

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在药物的相互作用中,很大一部分是由P450酶介导的反应。研究表明,,Rg l单体本身对多种亚型的P450酶都没有抑制作用。但是,Rg l的代谢产物对多个亚型的P450酶有影响。当然,这种影响由于其在体内的血药浓度较低所以可以忽略。

4、Rg2的代谢

Rg2(GSRG-2)是20(S)-GSRG-2(SGSRG-2)和20(R)-GSRG-2(RGSRG-2)差向异构体的混合物杨秀伟等在对Rg2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中,在对大鼠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的Rg2后,利用HPLC法在不同时间点对大鼠血浆中SGSRG-2和RGSRG-2的血药浓度进行测定,并绘制血药浓度-时间表。结果发现中RGSRG-2的血药浓度在相同的采血时点总是高于SGSRG-2。这表明,现SGSRG-2在血浆中可向RGSRG-2转化,且具有代谢不稳定性。同时,RGSRG-2的消除半衰期更长。

5、Rg3的代谢

黄莺和刘继华研究了20(S)-Rg3肌肉注射后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发现20(S)-Rg3主要分布在心、肝、脾、肺和肾中,其含量:肺>脾>心>肾>肝。Tianxiu等研究发现Rg3的半衰期很短,在给药1.5小时后便无法检出。大鼠按100 mg/kg灌胃给药后.血浆和

尿中均未能检测到Rg3原型,但粪便中可检测到Rg3原型,检出虽为给药量的0.97%~1.15%。同时检出Rg3水解产物人参皂甙Rh2和原人参二醇,这两个代谢产物是Rg3通过胃肠道时被水解的脱糖产物,表明Rg3口服时。经胃肠道后原型吸收入血的很少,大部分被代谢。另外检测到的两个代谢产物分别为原人参二醇在侧链上加一个氧和加两个氧的加氧产物,这可能是Rg3通过胃肠道时被解脱糖后的甙元再被肠黏膜细胞卜的氧化酶进一步转化所致。

庞焕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研究了20(R)-人参皂甙R93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正常国人口服Rg3胶囊后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很快,服药后15—30 min即可在血浆中测到原型药.给药后lh左右血药浓度可达峰值。这表明Rg3口服后血药浓度低,在人体内分布快、消除快。

6、Rb1的代谢

研究表明,对大鼠进行口服给予Rb1后,在血清及肝、肾、心、肺、胰、脑中难以检出。Rb1在尿中48 h累积排泄为给药量的0.05%,在粪中24 h累积排泄量10.8 4%,由此可见Rb1在大肠内迅速分解。Rb1在尿中的排泄主要在投药后48 h,但以后继续排泄,到120 h累积排泄为44.4%。在胆汁中的排泄,24 h累积为O.83%。Rb1在胆汁中的排泄很低,这表示Rb1难于在消化道吸收,约为O.1%,在体内代谢慢,主要由肾-尿系统排泄。

有报告指出:人参二醇系皂甙比人参三醇系皂甙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以推测这可能是Rb1比Rg l在体内滞留时间长的原因。

我国和日本学者已证明,在人和大鼠肠内菌的作用下,人参皂甙Rb1可经Rb1→ginsenoside Rd→ginsenoside F

→compound K→20(S)protopanaxadiol这一代

2

谢过程而被代谢,并推断其机理为肠道细菌所产生的β-葡糖苷酶对人参皂苷进行的水解作用。马吉胜等人的研究表明,Rb1可以被真菌代谢,起代谢过程与人肠内菌可能相同。但由于产物得率不高,需要对更多真菌的代谢活性进行更进一步的筛选,以获得更高、具有应用意义的产物量。

7、Rb2的代谢

Rb2投药后,从上消化道吸收, 12 h后Rb2广泛分布予各脏器。在肝脏中浓度最高,其次为肾、肺、心、睾丸等,24 h从体内排出,以粪便排泄为主要途径。

8、拟人参皂甙F11的代谢

王金辉等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给药后,发现拟人参皂苷F11以原形形式经尿液排泄,尿液中无任何水解代谢、氧化代谢产物。在粪便中,前9h拟人参皂苷F11主要以原形和少量水解代谢产物形式经粪便排泄;并且在给药9-12h后发现1个微量的氧化代谢产物,12h后的排泄物中以水解代谢产物为主要形式。对胆汁进行检测后表面,F11以原形形式经胆汁排泄。

同时王金辉等人使F11在人工胃液中孵化1h后仍几乎检测不出任何水解产物,这表明F11在胃内能够保持稳定,口服给药后以原型形式经小肠吸收。拟人参皂苷F11为原人参三醇型皂苷-人参皂苷Rg2的侧链双键氧化环合产物,推测其在胃液中的反应性应与原人参三醇型皂苷相似,即保持6位糖链。

9、稀有人参皂苷compound K的代谢

compound K是非天然的人参皂苷,它可由其他二醇型人参皂苷转化而来。周伟等采用荧光标记的compound K进行了药代分析,发现compound K在静脉注射给药后,迅速从血液中消失,而集中于肝脏。另外,compound K在肝脏选择性的蓄积后,一方面以原形从胆汁排泄,另一方面,在肝脏中转化成脂肪酸酯,即脂肪酰化compound K。

进一步研究发现compound K在肝脏中的清除率是血浆清除率的11.3倍,胆汁清除率是肝脏清除率的1/2,这些都说明compound K主要是经过肝脏蓄积,以胆汁排泄方式清除,而不是通过一般的肾脏代谢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海南,人参皂甙药理研究进展,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 Nov;1201-1206.

【2】袁玉兰,探讨人参的药效与现代应用,内蒙古中医药,2012;67-68.

【3】郑志忠,明艳林,人参皂苷体内代谢及其产物的生物活性,海峡药学,2012;9-13.

【4】张怡轩,陈晓莹,赵文倩,人参皂苷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419-422.

【5】吴月侠,梁克军,阎力伟,人参皂甙的体内代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

229.

【6】陈广通,高慧媛,宋妍,杨敏,果德安,吴立军,人参皂苷Rg1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中国现代中药,2008;37-40.

【7】王毅,刘铁汉,王巍,王本祥,肠内菌群对人参皂苷Rg1的代谢转化作用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1;188-190.

【8】杨秀伟,桂方晋,田建明,李龙云,金毅,人参皂苷Rg2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中国药理学通报,2009;967-970.

【9】储继红,许美娟,吴婷,刘史佳,张军,居文政,人参皂苷Rg3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中国药物与临床,2001;180-182.

【10】马吉胜,周秋丽,费晓方,孙晔,王本祥,真菌对人参皂苷Rb1及人参二醇系皂苷的代谢作用,药学学报,2001;603-605.

【11】张经纬,王广基,孙建国,人参皂苷Rg l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283-288.

【12】王金辉,李铣,拟人参皂苷F11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研究,药学学报,2001;427-431.

【13】周伟,周珮,稀有人参皂苷compound K研究进展,药学学报,2001;917-923.

人参叶的功效与作用

人参叶的功效与作用 人参叶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人参叶的功效与作用:具有养血,补胃气,泻心火,调中治气,消食开胃,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等功效。人参叶可用于暑热口渴,用于热病伤津,用于肺燥干咳及虚火牙痛。下面小编就详细为您介绍人参叶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人参叶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质,圆柱或纺锤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黄色。叶为掌状复叶,具长柄;轮生叶的数目依生长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复叶,2年复叶,最多可达6片复叶;小叶5,偶有7片, 考证 1.《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2.《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 人参叶-原植物 忘。 3.《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4.《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5.《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6.《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7.《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8.《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9.《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寒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医学作用 【化学成分】 人参茎叶含三萜类及其皂甙成分:人参皂甙(ginsenoside)-Rb1、-Rc、-Rd、-Re、-Rf、-Rg1、-Rg2、-Rg3、-Rg4、-Rh1、-Rh2、-Rh3、-F1、-F2、-F3、-F4、-La,20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重点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 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 ★氮平衡是指摄入氮与排出氮之间的平衡关系,它反映出体内蛋白质的代谢状况 ⑴氮总平衡——常见于健康成人 ⑵氮正平衡——常见于儿童、孕妇和康复期患者 ⑶氮负平衡——常见于长时间饥饿、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和大量失血等 2.蛋白质的生理需要量 日常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量应当高于最低生理需要量才能满足实际生理需要。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我国成人的蛋白质日需要量为70~80g 3.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补充蛋白质不能只考虑量,还要考虑质—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食物蛋白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必需氨基酸含量的高低及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是否与人体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一致 ⑴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必需氨基酸是体内需要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包括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 ⑵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 ⑶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将不同种类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可以相互补充所缺少的必需氨基酸,从而提高其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选择下列哪类氨基酸都是必需氨基酸? D A芳香族氨基酸B含硫氨基酸C碱性氨基酸D支链氨基酸E脂肪族氨基酸★选择不含必需氨基酸的是 D A芳香族氨基酸B含硫氨基酸C碱性氨基酸D酸性氨基酸E支链氨基酸★选择哪组是非必需氨基酸? B A苯丙氨酸和赖氨酸B谷氨酸和脯氨酸C甲硫氨酸和色氨酸D亮氨酸和异亮氨酸E苏氨酸和缬氨酸 第二节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腐败 一、蛋白质的消化 1. 胃内消化 ★胃黏膜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由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胃酸激活成胃蛋白酶 ⑴食物→粘膜→胃泌素→HCl、胃蛋白酶原 ⑵HCl杀菌、变性食物蛋白、激活胃蛋白酶原 ⑶胃蛋白酶最适pH值为1.5~2.5,水解芳香族氨基酸氨基肽键 ⑷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很短,食物蛋白在胃内的消化并不完全,主要水解产物是多肽和少量氨基酸 2. 小肠内消化 ★②外肽酶:羧肽酶A、羧肽酶B 二、氨基酸的吸收和转运 ★肠黏膜、肾小管上皮和肌肉等的细胞膜上均存在着载体蛋白,能够在耗能、需Na+的条件下将氨基酸主动吸收到细胞内 三、蛋白质的腐败putrefaction ★在胃肠道内的消化过程中,未被消化的食物蛋白和未被吸收的消化产物在大肠下部受肠道菌作用,产生一系列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一过程称为腐败 2.肝昏迷与假神经递质

人体内的乳酸代谢(最新整理)

人体内的乳酸(C3H6O3)代谢 文/徐占胜 乳酸是人体代谢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中间产物,它与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以及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关系密切。本文从产生和消除这两个方面阐明它的代谢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1乳酸(C3H6O3)的产生 人体内的乳酸源于葡萄糖(C6H12O6)和糖元的酵解过程。代谢过程十分复杂,需要众多的酶参与,这些酶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因此,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具体过程可用如下反应式简单表示: C6H12O62C3H6O3+2ATP C6H12O6 (单位:糖元)2C3H6O3+3ATP 糖酵解是细胞广泛存在的代谢途径,特别是在耗能较多的组织细胞(如神经细胞、骨髓细胞、骨骼肌细胞和血红细胞)内更加活跃。但是,不同的细胞或同一细胞在不同状态下,乳酸的产生量有着显著的差异。如骨骼肌细胞正常状态下肌乳酸浓度为1mmoL·kg-1 湿肌,而在剧烈运动时却高达39mmoL·kg-1 湿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内的糖分解速度较慢,产生的丙酮酸和 NADH 较少,并且绝大多数的丙酮酸可进入线粒体内被彻底氧化分解;大部分 NADH 通过线粒体膜上的电子穿梭系统将一对电子传递给线粒体内的 NAD+,参与丙酮酸的氧化过程,自身转变为 NAD+。细胞质基质中只存留少量的丙酮酸和 NADH,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乳酸。 运动时,随着细胞内 ATP 和 CP 的消耗,细胞质内的 ADP、AMP、Pi 和肌酸大大增加,激活了细胞内的糖分解过程,产生大量的丙酮酸和 NADH,而且,其生成速率远远超过线粒体内的氧化速率,结果,丙酮酸和 NADH 在细胞质基质中大量积累,导致细胞内产生较多的乳酸。 另外,缺氧亦是引起乳酸增加的重要原因。当人处于缺氧或剧烈运动时,细胞供氧不足,线粒体内丙酮酸和 NADH 的氧化分解过程受抑制,从而导致丙酮酸和 NADH 在细胞质基质中大量积累,加快了乳酸的生成。 总之,细胞无时不在产生乳酸,但产量却因细胞活动状态和给氧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具体可用下图表示:

专业解析酒精代谢的全过程

专业解析酒精的代谢全过程 一、酒精的体内吸收 酒精从口腔进入人体后,很少部分酒精在口腔中被吸收,约10-20%的酒精在胃中吸收,其余的75-80%小肠吸收。 二、酒精的体内代谢途径 酒精进入人体后很快经口腔、食道、胃、肠等器官直接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迅速地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行代谢利用。胃和肠道吸收的酒精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有90%的酒精在肝脏代谢,其余的5-8%在肾脏、肌肉及其他组织器官中代谢,仅有2-5%的酒精通过呼吸和汗液等以原形排出体外。 三、酒精的体内代谢过程 1.乙醇被氧化为乙醛 当血液中乙醇浓度不高时,在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即ADH)催化下,乙醇被氧化成为乙醛;当乙醇浓度过高时,乙醇主要通过ADH代谢系统进行氧化,同时还需要借助于过氧化氢氧化酶系统、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和膜结合离子转送系统等进行代谢,进而形成乙醛。 备注:肝脏中的乙醇代谢体系 实现上述过程的代谢途径有三个,且每一途径均定位于一个特定的亚细胞结构内。 ①乙醇脱氢酶(ADH)途径:定位于胞质内。其反应方式为: 乙醇+氧化型辅酶Ⅰ→乙醛+还原型辅酶I+H+; ②微粒体乙醇氧化(MEOS)途径:定位于内质网内。其反应方式为: 乙醇+氧化型辅酶Ⅱ+O2+H+→乙醛+还原型辅酶Ⅱ+2H2O。 该反应需重要辅酶细胞色素P-450参与方能完成;

③过氧化氢酶(CAT)途径: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内。其反应方式为: 乙醇+过氧化氢→乙醛+2H2O 其中,ADH和MEOS是乙醇代谢的主要途径。 2.乙醛被氧化为乙酸,乙酸再彻底氧化形成H2O和CO2 在线粒体内,乙醛经过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即ALDH)转化为乙酸,乙酸以乙酰CoA的形式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成H2O、CO2同时释放出大量ATP。肝脏内ADH和ALDH在辅酶I(NAD+)参与下对酒精正常的生理代谢共同发挥作用。H+从底物上转移到NAD(氧化型辅酶I),使其转变为NADH(还原型辅酶I),酒精的代谢速度决定于呼吸链再氧化NADH的速率。

人参皂苷的神奇功效

人参皂苷的神奇功效 人参提取物及其衍生物事人参发挥抗致癌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人员对人参皂苷Rh1、Rh2、Rg3、Rg5成分进行了筛选: 1、人参皂苷Rh1预防和抗肿瘤: 人参通过醇类萃取人参总皂苷,再分离人参二醇皂苷和人参三醇皂苷,其中三醇组通过固定话醇素水解分离纯化稀有皂苷Rh1。 单体Rh1具有促进肝细胞增值的作用,治疗和预防肝癌、肝硬化的作用,促进DNA合成。 2、人参皂苷Rh2预防和抗肿瘤: 人参皂苷Rh2是从人参中分离得到的原人参二醇型低糖链皂苷单体。它是生晒参加工红参时,由于某些原人参二醇组人参皂苷受热分解,配基上糖链断裂降解产生的次皂苷人参皂苷Rh2的提取次级人参皂苷,通常只有降解的办法才能得以实现。 人参皂苷 Rh2单体对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能诱导肿瘤细 胞凋亡,逆转肿瘤细胞异常分化,抗肿瘤转移,与化疗药物联用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除去抗肿瘤作用外,人参皂苷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菌、改善心脑血管供血不足、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抗疲劳、延缓衰老等作用。

3、人参皂苷单体Rg3预防和抗肿瘤: Rg3对肿瘤细胞的抑制,首先是通过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此作用在小剂量应用时即可产生,最适合预防肿瘤发生和肿瘤的复发、转移,并且无其他抗癌药物常见的毒副作用,完全可以长期使用。 Rg3在较大计量时还能抑制肿瘤瘤细胞的增殖、浸润,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因此,Rg3常常和放疗、化疗同时使用,可明显增强放疗、化疗效果,大大减轻其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人参皂苷单体Rg5预防和抗肿瘤: 人参皂苷单体Rg5是二醇皂苷经过水解的产物。人参皂苷Rg5 可以显著降低肺癌的发生率。被认为是红参中抗癌的活性物质。

乳酸酸中毒(内容清晰)

一例乳酸酸中毒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5年8月26日13:00-14:30 地点:内分泌科大厅会议室 参加人员:护士长:郭光霞,主管护师:张国珍,孙占良护师:岳晓云,周晓雪,王丹,曹叶新,张琪,谭小雪护士:马羚周琳琳 岳晓云(查房者):“大家好,今天我们来针对26床病人王运印的病例进行一次护理查房,进一步加强对乳酸酸中毒疾病更深刻的认识,更好的对病人进行护理,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配合。现在我们由责任护士(马羚)来介绍 目的 ●了解乳酸酸中毒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 ●掌握乳酸酸中毒的护理要点 定义 ●乳酸由丙酮酸还原而成,是糖中间代谢产物,当缺氧或丙酮酸未及氧化时即还原为乳酸。 各种原因引起血乳酸水平升高而导致的酸中毒称为乳酸性酸中毒。 病因 ● 1.缺氧 ●人体在缺氧的情况下会造成乳酸的生成明显增加。心、肺功能障碍或者血管阻塞均可 造成氧气供应不足,此外多种休克(心源性、内毒素性、低血容量性)、贫血、心衰、窒息、CO中毒等也是造成机体缺氧的原因。 ● 2.药物应用 ●双胍类、山梨醇、木糖醇、甲醇、乙醇等醇类药物、扑热息痛以及水杨酸盐的应用均 可引起体内乳酸堆积。其中双胍类药物尤其是降糖灵能增强无氧酵解,抑制肝脏及肌肉对乳酸的摄取,抑制糖异生作用,故有致乳酸性酸中毒的作用。 ● 3.系统性疾病 ●见于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等)、肝病(急性病毒性或药物中毒性肝炎伴功能衰 竭)、严重感染(败血症等)、尿毒症、惊厥、胰腺炎及胃肠病等。系统性疾病常引起机体肝肾功能障碍,导致体内多余的乳酸无法代谢排出体外,引起乳酸堆积。 ● 4.先天性代谢异常 有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第1型糖原累积病)、丙酮酸脱氢酶及羧化酶缺陷、果糖1、6二磷酸酶缺陷、氧化磷酸化缺陷者可引起体内乳酸代谢异常,导致酸中毒。 临床表现 ●乳酸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视病因不同而异。 ●症状轻者可仅有恶心、腹痛、食欲下降、头昏、嗜睡、呼吸稍深快。病情较重或严重患 者可有恶心、呕吐、头痛、头昏、全身酸软、口唇发绀、低血压、体温低、脉弱、心率

酒精在人体内的流程

外的酒'精远,需经过消化系统而可被肠胃直接吸收 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 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 酒 精 在 体 内 的 代 谢 过 程 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少量酒精可在进入人体之后,马上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 体 夕卜 绝大部分酒精在肝脏中先与乙醇脱氢酶 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害,但它 甲姗 上睨寿鼎 下腔轉鼻 1 rr 酒精是进 入胃和小肠直接吸收进入血液, 然后流过肝脏解毒,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

很快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 乙酸是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 它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热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的, 如果饮酒过量, 酒精就会在体内器官,特在肝脏和中积蓄, 积蓄至定程度即出现酒精中毒症状。 我们常听说,喝太多酒或长期疲劳会“伤肝”;作息不规律也会对肝造成伤害。 肝位于腹部右上方,承担着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它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肝脏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储藏动物淀粉,调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 等 。 还有解毒、造血和凝血作用。肝脏还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体内产生的毒物、废物,吃进去的毒物、有损肝脏的药物等等也必须依靠肝脏解毒。 肝脏分解由肠道吸收或身体其他部分制造的有毒物质,然后以无害物质的形式分泌到胆

汁或血液继而 例如,肠道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会产生恶臭的氨, 素 再由尿中排泄出去,这是人 我们服用的药物,也 排出体外 。 氨由肠道吸收後,先送到肝脏解毒成尿 体精密设计的解毒机制。要通过肝脏解毒。 因为除了极少数水溶性药物在体内可以不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以原形从肾脏排出外,

人参皂甙Rh2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

王占峰,罗毅男,洪新雨,鞠砚,孙玉芹,韩海铃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吉林) 作者简介:王占峰(),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脑外伤及颅脑肿瘤地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 出处: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卷第期 摘要:恶性肿瘤治疗至今尚无好地方法.传统化疗药因其缺乏特异性地细胞毒性作用,治疗中容易造成正常细胞地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地并发症.人参皂甙是人参中提取地天然活性成分,具有很高地抗肿瘤活性,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文章从人参皂甙地抗肿瘤作用机制(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诱导分化、抑制肿瘤合成、提高荷瘤机体地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转移、抗肿瘤耐药性增强、其他化疗药物对耐药肿瘤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关键词:生物提取物;人参皂甙;抗肿瘤作用机制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 , , , . . . (, , ,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人参作为中国传统中药,在中药史上占有重要地地位,具有大补元气,补气益肺,安神益智地功效,被用于多种古方验方地主药.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成分具有诸多生物活性成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参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辐射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人参皂甙是人参中主要地有效成分,迄今已分离出多种单体,人参皂甙是从人参中提取地天然活性成分,属于十二醇皂甙,在体外对黑色素瘤细胞具有分化诱导作用.通过实验已证实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或凋亡,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地增殖和生长,并证明对正常细胞毒性作用甚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肿瘤地常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肿瘤化疗地目地在于通过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促进肿瘤细胞地死亡或阻止其增殖.但绝大多数药物其细胞毒性缺乏特异性,造成正常细胞地死亡,特别是增生活跃地造血干细胞,导致骨髓移植及全身毒性等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地方法弥补和完善常规治疗地不足.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地一个主要特征在于分化障碍,因此,恶性肿瘤被看作是细胞分化异常地疾病.分化异常后,返回原始胚胎细胞表型,即去分化.近来地研究表明,引起细胞分化阻抑特异性地基因改变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地.诱导分化治疗就是基于以上认识,应用分化诱导剂,使恶性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转变,甚至完全转变为正常细胞,即再分化或肿瘤逆转,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地新途径,从天然化合物中寻找分化诱导剂成为学者们研究地重点[].细胞凋亡是一个程序化死亡地过程,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及其对治疗因子地反应关系密切.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凋亡可维持细胞地形态,减轻周围炎症反应,促进肿瘤细胞地凋亡,并成为恶性肿瘤化疗地新目标.大量研究表明,该药抗肿瘤作用与传统地化疗药物有所不同,深入研究地抗肿瘤作用机制具有重要地现实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抑制肿瘤细胞合成通过[]掺入实验检测人参皂甙对前列腺癌细胞株细胞核酸合成地影响,发现人参皂甙作用地细胞地[]掺入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这可能是人参皂甙作用于细胞后对合成复制有抑制作用,且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强度随药物浓度地增高而增强[]. 诱导肿瘤细胞地凋亡和分化 诱导肿瘤细胞地凋亡

2021年人体内的乳酸代谢

人体内的乳酸(C3H6O3) 代谢 欧阳光明(2021.03.07) 文/徐占胜 乳酸是人体代谢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中间产物,它与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以及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关系密切。本文从产生和消除这两个方面阐明它的代谢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1乳酸(C3H6O3)的产生 人体内的乳酸源于葡萄糖(C6H12O6)和糖元的酵解过程。代谢过程十分复杂,需要众多的酶参与,这些酶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因此,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具体过程可用如下反应式简单表示: C6H12O62C3H6O3+2ATP C6H12O6(单位:糖元)2C3H6O3+3ATP 糖酵解是细胞广泛存在的代谢途径,特别是在耗能较多的组织细胞(如神经细胞、骨髓细胞、骨骼肌细胞和血红细胞)内更加活跃。但是,不同的细胞或同一细胞在不同状态下,乳酸的产生量有着显著的差异。如骨骼肌细胞正常状态下肌乳酸浓度为1mmoL·kg-1湿肌,而在剧烈运动时却高达39mmoL·kg-1湿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内的糖分解速度较慢,产生的丙酮酸和NADH较少,并且绝大多数的丙酮酸可进入线粒体内被彻底氧化分解;大部分NADH通过线粒体膜上的电子穿梭系统将一对电子传递给线粒体内的NAD+,参与丙酮酸的氧化过程,自身转变为NAD+。细胞质基质中只存留少量的丙酮酸和NADH,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乳酸。

运动时,随着细胞内ATP和CP的消耗,细胞质内的ADP、AMP、Pi和肌酸大大增加,激活了细胞内的糖分解过程,产生大量的丙酮酸和NADH,而且,其生成速率远远超过线粒体内的氧化速率,结果,丙酮酸和NADH在细胞质基质中大量积累,导致细胞内产生较多的乳酸。 另外,缺氧亦是引起乳酸增加的重要原因。当人处于缺氧或剧烈运动时,细胞供氧不足,线粒体内丙酮酸和NADH的氧化分解过程受抑制,从而导致丙酮酸和NADH在细胞质基质中大量积累,加快了乳酸的生成。 总之,细胞无时不在产生乳酸,但产量却因细胞活动状态和给氧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具体可用下图表示: 糖酵解过程中,除有乳酸的生成外,还伴有能量的释放和ATP 的合成,但利用率比有氧呼吸低得多(有氧分解1分子葡萄糖形成36分子的ATP)。那么,糖、酵解过程为什么仍广泛存在呢? 原来糖酵解是人体细胞,特别是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主要能量来源。 短时剧烈运动时能量来源相对分配表(%) 运动时间(s)磷酸原供能糖酵解供能 有氧代谢供 能 10 53 44 3 30 23 49 28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酒,特别是烈性酒,一般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粘膜等吸收到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宫中,并于5min即可出现于血液中,待到30—60min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可达到最高点。空腹饮酒比饱腹时的吸收率要高得多。其中胃可吸收 10-20%的酒,小肠吸收75-80%。一次饮用的酒60%于一小时内吸收,两小时可全部吸收。 酒精在人体内氧化和排泄速度缓慢,所以被吸收后积聚在血液和各组织中(脑组织中的酒精浓度是血液酒精浓度的10倍)。绝大多数酒精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只有极少量(约2%~10%)酒精没有氧化分解直接经肾从尿中排出或经肺从呼吸道呼出或经皮肤汗腺随蒸发排除。因此一个人呼出气体的酒精浓度远远低于体内实际酒精的浓度。 酒精代谢过程中,还会伴随发生NADH与NAD的比例改变(NAD是一个辅助因子和氢接受体)、半乳糖耐量减低,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脂质过氧化增加等复杂变化,所以临床上曾有饮酒后的低血糖症及痛风病发作情况,而往往长期饮酒过量者甘油三酯水平高。 下面,详细介绍酒精的吸收、代谢过程。 第一关:酒精在胃中的吸收。 1、酒的度数越高吸收速度越快。 (1)酒精浓度低于10%以下的酒,由于酒被胃液稀释吸收少; (2)含酒精15%~30%的酒精性饮料吸收速度加快 (3)30%以上可引起胃粘膜出血和糜烂。 2、不同的酒,吸收速度不一样。 (1)白酒是发酵酒,酒精以外的成分(糖蛋白、有机酸等)可抑制胃的运动和血流,使酒的吸收延迟; (2)啤酒是发泡酒含有CO2气体,刺激胃运动,促进向小肠的移行,吸收速度加快。 【对策】:饮酒时饮用白水(非茶水)可以降低胃内酒精的浓度,减少酒精的吸收。 3、食物影响酒精的吸收。 胃内的食物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的酒精降低了胃内酒精浓度,减少与胃粘膜的接触,酒精向小肠转移减慢,使酒精吸收延迟。食物的种类也有影响,与蛋白质、糖、脂肪比例适当的牛奶混合食用,酒精的吸收速度减慢,固体食物比液体食物排泄延迟,故酒精的吸收也缓慢。

人参皂苷Rg3的抗肿瘤作用及研究进展

人参皂苷Rg3 的抗肿瘤作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江昌,缪雨青,周文丽,王杰军单位:上海长征医院王杰军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中国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会长、上海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综合性医院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防癌抗癌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常务委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 ) 委员( Active member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肿瘤专科委员会荣誉主委肿瘤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恶性疾病,全球年发病率及死亡率还在不断增加,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我国传统中药中有很多都具有抗肿瘤功效,如半枝莲、薏米仁、石上柏、人参、黄芪等。紫杉醇、雷公藤甲素、喜树碱等植物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而人参同样具有抗肿瘤活性,作为最古老的传统中药之一,人参的使用已经有数百年历史。目前人参已广泛用作医疗用药,用于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人参皂苷Rg3 是从人参中分离出的一种有效成分,是一种四环三萜皂苷,因为C20 空间位置的差异,其分为20(R) 和20(S)2 种异构体。Rg3 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能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转移,提高机体免疫功

能。笔者将通过“人参皂苷Rg3”、“抗肿瘤”、“细胞凋亡”、 “血管生成”等作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 、EMBASE 、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点回顾近10 年关于人参皂苷Rg3 的作用机制及在胃癌、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实体肿瘤中的最新科研进展。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细胞的死亡和更新是多细胞生物整个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可及时清除机体内的多余细胞和受损细胞,对各组织器官的发育及免疫系统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岩藻糖基化是肿瘤的特征之一,在肿瘤生物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癌症中已经报道了糖蛋白和糖脂的岩藻糖基化水平上升。岩藻糖基转移酶Ⅳ(FUT4 )是催化LewisY 寡糖合成的必需酶,并受特异性蛋白1(SP1 )和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 )的调控。SP1 的高表达可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而HSF1 则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二者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预后不良相关。Aziz 等预先用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抗原A(CagA )处理胃癌细胞,发现经CagA 处理的胃癌细胞中SP1 表达显著降低,而HSF1 、FUT4 表达明显增高。之后用Rg3 处理CagA 胃癌细胞,结果显示Rg3 可明显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同时caspase-8 、caspase-9 、caspase-3 和SP1 表达明显增高,而HSF1 和FUT4 表达明显降低。 进一步研究发现SP1 抑制剂处理胃癌细胞可导致Bax 的低表 达以及caspase-8 、caspase-9 和caspase-3 的失活,而 用

毒物在体内的代谢

安全管理编号:LX-FS-A17686 毒物在体内的代谢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毒物在体内的代谢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分布。毒物被吸收后,可随血液、淋巴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中。例如,铅、汞、砷主要集中在骨髓、肝、肾等组织。苯、二硫化碳多分布于骨骼等富于脂肪的组织中并可通过富于类脂质的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 (二)蓄积。有些毒物可以在某些组织内或气管内蓄积,当毒物蓄积到一定量时,才引起中毒。毒物蓄积后,可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中毒的急性发作。毒物也可因接触毒物的时间逐渐延长,累积而发生慢性中毒。 (三)转化。毒物被吸收后参与体内生化过程,称

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酒,特别就是烈性酒,一般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粘膜等吸收到体内得各种组织器宫中,并于5min即可出现于血液中,待到30-60min时,血液中得酒精浓度就可达到最高点。空腹饮酒比饱腹时得吸收率要高得多、其中胃可吸收10-20%得酒,小肠吸收75-80%。一次饮用得酒60%于一小时内吸收,两小时可全部吸收。? 酒精在人体内氧化与排泄速度缓慢,所以被吸收后积聚在血液与各组织中(脑组织中得酒精浓度就是血液酒精浓度得10倍)。绝大多数酒精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只有极少量(约2% ~10%)酒精没有氧化分解直接经肾从尿中排出或经肺从呼吸道呼出或经皮肤汗腺随蒸发排除。因此一个人呼出气体得酒精浓度远远低于体内实际酒精得浓度。 ?酒精代谢过程中,还会伴随发生NADH与NAD得比例改变(NAD就是一个辅助因子与氢接受体)、半乳糖耐量减低,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脂质过氧化增加等复杂变化,所以临床上曾有饮酒后得低血糖症及痛风病发作情况,而往往长期饮酒过量者甘油三酯水平高。 ?下面,详细介绍酒精得吸收、代谢过程。 第一关:酒精在胃中得吸收、 1. 酒得度数越高吸收速度越快。 (1)酒精浓度低于10%以下得酒,由于酒被胃液稀释吸收少; (2)含酒精15%~30%得酒精性饮料吸收速度加快 (3)30%以上可引起胃粘膜出血与糜烂。 2。不同得酒,吸收速度不一样。 (1)白酒就是发酵酒,酒精以外得成分(糖蛋白、有机酸等)可抑制胃得运动与血流,使酒得吸收延迟; (2)啤酒就是发泡酒含有CO2气体,刺激胃运动,促进向小肠得移行,吸收速度加快。 对策:饮酒时饮用白水(非茶水)可以降低胃内酒精得浓度,减少酒精得吸收、

人参皂甙体内代谢综述

人参皂甙体内代谢综述 方松 学号:201261930 人参又名人衔、棒锤,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系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在我国的医药学中应用广泛,素有“中药之王”之称。主要产于吉林省长白山一带,是我国“东北三宝”之一。具有抗肿瘤、降血脂、促进细胞再生等多种生理活性。现就人参皂甙在体内代谢作简要综述。 1、人参皂甙分类 现代研究表明,人参中含有人参皂甙、多种氨基酸、糖类、低分子肽类、脂肪酸、有机酸、维生素B、维生素C、菸酸、胆碱、果胶、微量元素等。皂甙是人参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从其皂甙元母核结构上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1)以原人参三醇为母体的糖甙,以Rg1为代表,为人参的主要成分。(2)以原人参二醇为母体的糖甙,以Rb1为代表,为西洋参的主要成分。(3)以齐墩果醇酸为母体结构的五元环皂甙Ro。 2、人参皂甙的药理活性 (1)对中枢神精系统的双向调节作用:人参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使兴奋和抑制二种过程达到平衡,使由于紧张造成紊乱的神经过程得以恢复,人参皂甙小剂量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的兴奋作用,大剂量则转为抑制作用。从人参所含的有效成分分折、人参皂甙Rb类有中枢镇静作用Rg类有中枢兴奋作用。 (2)人参的适应原样作用:人参对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各种有害刺激有非特异性的抵抗能力,可以使紊乱的机能恢复正常、主要表现为对血压、肾上腺、甲状腺机能和血糖等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用作:人参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在临床上人参主要用于休克、冠心病、心律失常、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还常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肿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早衰、记忆力减退等辅助治疗。 3、Rg1的体内代谢 早在1983年,日本学者Odani等在无菌大鼠灌胃实验中发现,原人参三醇型皂甙Rg1

乳酸的产生与排除

探讨有关乳酸的产生与排除问题 【摘要】长期以来,乳酸(lactate) 一直被运动教练、体育教师、运动员、以及一般社会大众,认为是引起肌肉疲劳(muscle fatigue)、肌肉酸痛(muscle soreness) 、肌肉痉挛(muscle cramp)、无氧阈值(anaerobic threshold)和氧债(oxygendebt) 的主要原因。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完全和不正确的。所以系统,明确分析乳酸的产生及排除原理、是提高教练员、运动员运动理论知识水平的最好途径。 【关键词】乳酸;肌肉疲劳;肌肉酸痛;肌肉痉挛;无氧阈值;氧债;乳酸的产生及排除;运动理论 0 引言 在日常训练及授课中,经常听到有关乳酸与“肌肉酸痛”密切关连的错误论调被提出来,例如:“大量丙酮酸异化为乳酸,乳酸堆积造成爬山后肌肉酸痛”。“因乳酸堆积而造成肌肉酸痛”。“长跑活动后产生肌肉酸痛的原因是机体处于缺氧状态,产生大量乳酸”。“少运动的人,有氧代谢的能力亦通常较低,偶尔进行运动时,肌肉内的血液供应不足,就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例:乳酸)。由于未能把这些物质及时排出体外或氧化掉,积聚起来就会刺激到肌肉中的神经末梢,或引起渗透压的变化,令水分增加渗入肌肉纤维内,使肌肉膨胀,这些现象都会导致肌肉酸痛……只要勤加锻炼,运动后就不会那么容易感到肌肉酸痛了”。 其实,乳酸在激烈运动过程中的堆积,确实会形成肌肉pH值的下降,造成肌肉酵素活性的降低,进而形成肌肉活动的疲劳现象(急性肌肉酸痛),但是,运动后1至3天的迟发性肌肉酸痛( 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简称DOMS)现象,根本就与乳酸的形成没有显著关连。 1 乳酸的产生原理 有两个理由可以简要说明乳酸与迟发性肌肉酸痛无关。首先,在激烈运动后1至2小时,血乳酸的浓度即恢复到安静休息水准,运动后1至2天才出现迟发性肌肉酸痛的运动者,其血乳酸的浓度根本没有显著上升;其次,在测试试验中2000名同时参与长跑竞赛的运动员,很有4%参赛者,发生了迟发性肌肉酸痛的症状,另一部份90%则没有这种困扰。因此,突然急剧增加运动量与运动强度、进行大量的肌肉离心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 运动,才是造成迟发性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高强度的运动造成了肌肉纤维的轻微断裂伤害。 体育生化理论发展的早期,乳酸被认为是无氧性激烈运动下的产物,肌肉在缓慢的氧化代谢过程中,并不会产生乳酸。人体在轻负荷的运动条件下,会将葡萄糖(glucose) 糖解(glycolysis)代谢成丙酮酸(pyruvate),然后再代谢分解进入Krebs 循环,氧化产生大量能量。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人体在安静休息时,消化系统、骨骼肌、红血球和肝脏等部位都会产生乳酸;血乳酸的排除,则透过循环系统的输送,在肝脏与肾脏中再合成葡萄糖,或者直接氧化代谢产生能量。休息时,血中乳酸所以能够维持1 mM/L的原因,在于乳酸的产生与排除达到平衡。由于乳酸是糖解作用的产物(产生的速度快),而且分子较小、容易通透过细胞膜,在葡萄糖的代谢反应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中间产物(intermediate)。而且,人体在进食后也会增加血液中的乳酸浓度,同时达成降低胰岛素分泌与输送碳水化合物的双重功能。 2 乳酸的排除原理

酒精在人体内的流程(相关知识)

酒精是进 入胃和小肠直接吸收进入血液,然后流过肝脏解毒,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而可被肠胃直接吸收。 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 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少量酒精可在进入人体之后,马上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体外, 绝大部分酒精在肝脏中先与乙醇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害,但它很快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 乙酸是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它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热量。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的,如果饮酒过量,酒精就会在体内器官,特别是在肝脏和大脑中积蓄, 积蓄至一定程度即出现酒精中毒症状。

我们常听说,喝太多酒或长期疲劳会“伤肝”;作息不规律也会对肝造成伤害。 肝位于腹部右上方,承担着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 它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储藏动物淀粉,调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等。 还有解毒、造血和凝血作用。肝脏还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 体内产生的毒物、废物,吃进去的毒物、有损肝脏的药物等等也必须依靠肝脏解毒。 肝脏分解由肠道吸收或身体其他部分制造的有毒物质,然后以无害物质的形式分泌到胆汁或血液继而排出体外。 例如,肠道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会产生恶臭的氨,氨由肠道吸收後,先送到肝脏解毒成尿素, 再由尿中排泄出去,这是人体精密设计的解毒机制。 我们服用的药物,也要通过肝脏解毒。 因为除了极少数水溶性药物在体内可以不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以原形从肾脏排出外, 大多数药物都在肝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后,再从肾脏或胆道排出体外。 长期大量饮酒有损肝脏此外,酒精也得经过肝脏解毒。 喝酒时,酒精从胃和小肠中吸收入血。所有胃和小肠的血液通过肝脏后进入全身循环。 因此,流过肝脏的血液酒精浓度最高。 肝细胞含有可以代谢酒精的酶类。 这些物质将酒精分解为其他化学物质,后者被进一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继而都排入尿液和从肺排出。 肝细胞每小时仅能代谢一定量的酒精,所以饮酒过快,超过肝脏处理能力, 血中的酒精浓度就会升高。 若长期大量饮酒,首先造成脂肪肝,最后可经酒精性肝炎导致肝硬化。 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另外,养生常识也告诉我们,早睡对身体有益。 这是因为,生活作息对于肝脏及一些负责解毒排毒工作的器官影响很大。

人参叶的功效与作用

人参叶的功效与作用 文章目录*一、人参叶的简介*二、人参叶的功效与作用*三、人参叶的市场信息1. 人参叶的价格2. 人参叶的选购方法3. 人参叶的保存方法 人参叶的简介人参叶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质,圆柱或纺锤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黄色。叶为掌状复叶,具长柄;轮生叶的数目依生长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复叶,2年复叶,最多可达6片复叶;小叶5,偶有7片。 人参叶的功效与作用1、富含物质 人参茎叶含三萜类及其皂甙成分:人参皂甙Rb1、Rb2、Rc、Re、Rf、Rg1、Rg3、Rg4、Rh1、Rh2、Rh3、F1、F2、F3、F4、La,20(R)人参皂甙,20-葡萄糖人参皂甙Rf,20(R)原人参二醇,20(R)-达玛烷-3β,6α,12β,20,25-五醇,胡萝卜甙。还含黄酮尖成分:山柰酚,三叶豆甙,人参黄酮甙即是山柰酚-3-O-葡萄糖基(1→2)半乳糖甙。 2、功效作用 角暑清热;性津止渴。主暑热口渴;热病伤津;胃阴不足;消渴;肺燥干咳;虚火牙痛。内服:煎汤:煎汤,3-10g。 3、临床应用 3.1、《纲目拾遗》:百草本性,大率补者多在根,叶则枝节之

余气,不可以言补也。参叶虽禀参之余气,究其力,止能行皮毛四肢,性带表散,与参力远甚,惟可施于生津润燥,益肺和肝之用。今一概用作培补元气,起废救危,何不察之甚。 3.2、《药性考》:清肺,生津,止渴。 3.3、《纲目拾遗》:补中带表,大能生胃津,祛暑气,降虚火, 利四肢头目;醉后食之,解酲。 人参叶的市场信息 1、人参叶的价格人参叶的价格约为2元/50克。 2、人参叶的选购方法多捆扎成小把呈扇形或束状,全长 30-50cm。茎细圆柱形或扁缩,直径3-9mm,黄褐色或紫褐色,有明显的纵沟棱。质脆易折断,断面可邮白色的髓,有时中空。掌状复叶,3-6枚轮生;总叶柄长6-13cm;小叶舒展或卷叠、皱缩,有的破碎,完整者呈椭圆形,长4-20cm,宽2.2-9cm,绿色、黄绿色或暗绿色,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而下延,边缘具细锯齿,叶上表面脉上疏 生直立刚毛,小叶柄长2.5-4.5cm,复叶基部的小叶较小,长 2-7cm,宽1-4cm。质脆,气清香,味苦。 3、人参叶的保存方法人参叶可搁置在阴凉通风处,置干燥处。

人参的药用功效

人参的药用功效 性味归经 人参味甘、微苦,性温。《本经》中称味甘,微寒。《别录》中称微温,无毒。《本草纲要》中称生,甘苦,微凉;熟,甘,温;入脾、肺经。《本草衍义补遗》中称“入手太阴”。《本草汇言》中称入肺、脾二经。《药品化义》中称入脾、胃、肺三经。 药用部位 商品人参的主根、须根、芦头、人参茎叶、人参花蕾、人参果实等全株均可入药。 药用功效 【传统应用】 人参作为名贵药材在我国已有近四千年的应用历史,历代医药名家均视其为“君药之首”。诸多医药名著均记载: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养心安神、开心益智等功效。 《神农本草经》列人参为上品,称其功能“补五脏,安精神,……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本草纲目》认为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 《本草汇言》指出:“人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故真气虚弱、短促气虚,以此补之;……惊悸怔仲、健忘恍惚,以此宁之;元神不足、虚赢乏力,以此培之。……若久病元虚、六脉空大者,吐血过多、面色萎白者,疟痢日久、精神萎顿者,中热伤暑、汗竭神疲者,血崩溃乱、身寒脉微者,内伤伤寒、邪实心虚者,风虚眼黑、旋晕卒倒者,皆可用也”。 【现代应用】 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参的药用功效是多方面的,除与古代医药文献记载相关内容一致外,现代临床实践证明:人参还具有强心、镇静大脑、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作用、提高记忆力作用;有恢复疲劳作用;有抗癌和增强肌体免疫功效;有促进代谢、活跃内分泌系统作用;有增强肝脏解毒功能;提高血液中血红素的含量,改善骨髓造血能力;有抗辐射效能;有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减肥降脂等功效。在美容方面,人参具有减少皱纹生成,增强皮肤弹性,去除色斑,柔顺头发和防止脱发等作用。 人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保健效能是多方面的,而最奇特的作用是双向调节和维持生命的恒常作用。久服人参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人参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尤以兴奋作用更为明显。人参皂甙Rg类有兴奋作用,Rb类有抑制作用。 人参有益智作用,Rg1与学习过程有关,而Rb1与记忆和安定作用有关。人参皂甙能明显降低小鼠由戊四氮引起的惊厥率及士的宁引起的死亡率。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人参可全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其活性成分主要是皂甙和多糖。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乳酸的生成规律

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乳酸的生成规律 兰柳叶 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谷氨酸作为食品工业重要的添加剂和鲜味剂,发酵法生产谷氨 酸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方法。目前工业上应用的谷氨酸产生菌有谷氨酸 棒状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散枝短杆菌、黄色短杆菌、噬氨短杆菌 等。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等。 关键词:谷氨酸菌乳酸丙酮酸脱羧酶谷氨酸发酵过程生物素菌 体糖酵解葡萄糖三羧酸循环酮戊二酸 1 菌体代谢中与乳酸生成机制有关的三个基础知识 1.1 谷氨酸的发酵机制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涉及的是糖酵解(EMP)和三羧酸循环(TCA)反应等。当谷氨酸发酵时,糖的降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EMP途径,即一分子葡萄糖生成两分子的丙酮酸,释放能量合成ATP。生成的丙酮酸可被NADH。还原成乳酸或酒精。第二阶段是在有氧存在的情况下,因NADH:被分子氧氧化,丙酮酸经过氧化脱羧作用变成乙酰辅酶A后,进入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当生成仅一酮戊二酸时,由于谷氨酸产生菌的仪一酮戊二酸脱氢酶活力低,会造成一酮戊二酸积累,此时在NH4+存在的情况下,一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谷氨酸。 1.2 菌体细胞内丙酮酸转化成谷氨酸的过程比葡萄糖转化成丙酮酸的过程所需或放出的能量要大得多。 葡萄糖的降解过程中,1分子葡萄糖进行糖酵解时只生成2分子ATP。而1分子葡萄糖彻底有氧氧化时却能生成38分子ATP。所以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通过糖的有氧氧化获取能量。但是,由于糖的有氧氧化和三羧酸循环所涉及的酶系较多,且反应条件较为苛刻,所以一般而

言,二步反应较一步反应进行的难度要大多,只有在菌种活力旺盛、条件适宜时,二步反应才得以高效进行。如果菌体内酶活力较差,二步反应受阻,菌体获得能量的方式就会由二步反应慢慢趋向于一步反应,对葡萄糖只进行初步降解而获得少量能量维持自身的生存,同时由于二步反应的减慢,导致了菌体内丙酮酸的积累。 1.3 在化学平衡的反应动力学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决定了反应的方向。谷氨酸菌体内乳酸的生成,其根本原因和菌体内的代谢途径有关。其中丙酮酸生成乳酸的反应是可逆的,丙酮酸可以通过丙酮酸脱羧酶作用,生成乳酸,乳酸也可以通过糖异生作用即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把乳酸转变丙酮酸和葡萄糖。 如果菌体内丙酮酸积累,浓度较大,则反应中生成乳酸的速率大于生成丙酮酸的速率,在生产中表现为乳酸升高;如果菌体内丙酮酸浓度降低,则反应中乳酸生成丙酮酸的速率大于丙酮酸生成乳酸的速率,在生产中表现为乳酸降低。如果发酵过程中始终保持顺畅的代谢流,使丙酮酸浓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则相应乳酸的生成量也较少,葡萄糖转化成谷氨酸的代谢流便会高效进行。 2 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乳酸产生的类型及应对策略 2.1谷氨酸正常发酵过程中一般乳酸产生量较低,中间过程至发酵结束时乳酸一般维持在0.2%以下。由于谷氨酸发酵工艺普遍使用生物素亚适量控制工艺,由于培养基配方中对生物素的限量添加,限制了一步反应的速率,使得葡萄糖至丙酮酸的反应较为平稳。另外通过对谷氨酸菌种生长控制条件的控制,如温度、风量、pH等,使得丙酮酸至谷氨酸的二步反应也较平稳,这就保证了葡萄糖最大限度的生成谷氨酸。对于正常谷氨酸发酵而言,乳酸的生成量较少,一般情况下不超过0.2%。 2.2谷氨酸发酵中前期乳酸升高,可高达0.8%,但自中后期开始,乳酸会慢慢降低至正常范围。此种情况的出现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原因: 2.2.1 谷氨酸发酵中前期溶解氧相对较低引起 由于发酵中前期菌体营养成分较充分,活力较旺盛,葡萄糖降解的速度非常快,此时如果发酵液通风量或搅拌转速过低造成溶氧较差,则菌体内糖的有氧氧化与糖酵解同时高效进行,当丙酮酸含量升高时,部分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但随着发酵的进行,生物素的逐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