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副本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副本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副本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副本

- 1 -

第一章 地球

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

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

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

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P6

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P15-16

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

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

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

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

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

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

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

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

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8.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P27

①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太阳辐射)

②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相态) ③ 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地貌)

④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能量流动)

⑤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异质性)

⑥ 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人类场所)

第二章 地壳

1.矿物、岩石的概念。P30-31

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2.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简述其特点。P30-31

答:主要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

① 石英: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致密块状、粒状集合体,无解理、晶面具有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为油脂光泽,质纯者为水晶,无色透明;

② 长石:单晶体呈板状,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2为6.0~6.5,有两组近似的正交完全解理;

③ 云母:一般呈片状或磷片状,玻璃及珍珠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硬度2-3,一组完全解理,薄片有弹性;

④ 普通角闪石:近菱形的六边形长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5-6。为中性岩、酸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⑤ 普通辉石:近方形的八边形短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5-6。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⑥ 橄榄石:橄榄绿色,晶体扁柱状,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6.5-7,贝壳状断口,性脆。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3.根据岩石成因,岩石可分为哪三大类?简述其概念,特征及演化过程。P31-36

答:(1)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概念: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

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3)特征:A.岩浆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以及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挥发性物质(如H2O、CO2、H2S等);有多种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有一定的产状;B.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存在化石;产状为层状产出;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C. 变质岩化学成分主要由SiO2Al2O3、Fe2O3、FeO、MnO等氧化物组成,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岩石重结晶明显;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

(4)演化过程:岩浆岩:来自上地幔的熔融状物质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冷凝形成侵入岩,喷出地面则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或喷出岩;

沉积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沉积岩;

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4.简述岩浆岩的类型,其代表性岩石是什么?P31

答:1)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45%,含铁镁较多,含钾钠甚少。主要由橄榄石、辉石组成。如橄榄岩、辉岩。

2)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45—52%,主要由辉石、钙斜长石和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组成。如辉长岩、玄武岩。

3)中性岩:二氧化硅含量52—65%,主要由角闪石、长石和少量石英、辉石、黑云母等组成。如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和粗面岩。

4)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65%,含钾和钠较多,铁镁较少,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如花岗岩、流纹岩。

5.沉积岩的成因类型有哪些?简述其指示意义。P34

答: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是介于火山岩与普通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岩类;正常碎屑岩是母岩风化碎屑经搬运再堆积后经胶结形成的;(烁岩,沙岩,粉沙)

粘土岩:由大量粘土矿物和其他细微物质组成;泥状结构,是介于碎屑岩与生物化学岩之间的过渡类型;(页岩,泥岩,粘土)生物化学沉积岩:主要见于海像或陆像沉积物,成分较为单一。(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6.简述变质作用的类型。常见的变质岩有哪些?P35-36

答:动力(碎裂)变质作用;角砾岩、碎裂岩、穈棱岩、

接触(热力)变质作用: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接触交代(热液)变质作用:矽卡岩

区域(动力)变质作用: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混合花岗岩

7.什么是岩石层产状的三要素?P40

答:岩石层产状的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8.什么是地壳运动?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特征有哪些?

答:地壳运动: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使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在地貌的表现就是构造地貌)

新构造运动:发生在晚第三纪(N)和第四纪(Q)的构造运动。主要研究地貌的变化。

特征:1)、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2)、具有方向性;3)、具有非均速性;4)、具有不同的幅度和规模

9.褶皱、断层的要素有哪些?P39-44

答:1)褶皱:翼、轴面、核、枢纽、倾状、

2)断层: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断距

10.举例说明什么是构造地貌。

答:受地质构造控制并能反映构造特点的地貌。如平原(高原):桌状台地:平顶山(方山):构造阶地:丹霞地貌

11.地层的接触关系有哪几种类型?并说明其意义。P38

①整合:指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相互平行,地层时代也是连续的。

②假整合(平行不整合):两套地层的产状平行,而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即其间有地层缺失。

③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两套地层的产状既不平行,时代也不连续,其间亦有地层缺失。

12.举例说明火山喷发的类型。简述其特点。P50

答:(1)裂隙式喷发:多见于大洋中脊的裂谷中,常可造成海底扩张,陆地上如冰岛拉基火山。

(2)中心式或管状喷发:

A.夏威夷型或宁静式:没有猛烈的火山碎屑物喷发,只有流动性的大量熔岩溢出

B.培雷型或爆炸型:喷发时产生非常猛烈的爆炸现象

C.中间型:特点介于前两者之间,依喷发力递增次序再可分为:斯特朗博利型、武尔卡型、维苏威型。

13.简述火山地貌类型及其形成过程。P51

答:(1)灰渣火山堆:火山碎屑在喷口周围堆积而成;

(2)富硅质熔岩穹丘:流动性小、富含硅质的熔岩形成穹丘;

(3)基性熔岩盾:流动性大的基性熔岩流反复喷出堆积而成的盾状体;

(4)次生火山堆:古火山堆再喷发是锥顶破坏或扩大成环形凹地;

(5)复合火山堆:多次喷发的火山碎屑和熔岩呈层状混合堆成的火山堆或巨大火山堆上生长许多小火山堆;

(6)破火山口:爆炸式喷发的火山堆积物很少却形成和大的爆破口;

(7)火山塞:堵塞在火山喷管中的大块凝固熔岩在火山堆被剥蚀后露出地表;

- 2 -

(8)火山口湖:火山口积水可形成湖泊。

15.简述地震的分布范围。P50-51

答: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活动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多位于大陆部分,分布范围较宽)、大洋中脊带(浅源地震,多为小震,较大的地震多分布于转换断层处)、东非裂谷带:

第三章大气与气候

1、大气的主要成分有那些?P59

答:干洁空气【氮(N2)、氧(O2)、氩(Ar)、二氧化碳(CO2)、O3)】,水汽,固、液体杂质(悬浮颗粒)、

2、简述大气的垂直分层概况?P63-65

答:大气的分层据气温和气流运动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外层)

①对流层,特征:(1)厚度时空分布:夏季>冬季;低纬度到高纬度厚度减小。(2)在一般情况下,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3)空气对流运动显著。(4)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②平流层,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公里范围。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水汽含量极少。气流运动相当平稳,并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透明度良好。

③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0—85公里。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到顶部降至160—190K;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水汽很少。

④暖层,自中间层顶到800公里高空。大气密度很小。空气因受太阳紫外辐射和宇宙线作用而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常出现极光,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升高。

⑤散逸层(外层),暖层顶之上,800km以上的大气层,空气极其稀薄,温度随高度升高。

3、解释大气逆辐射、温室效应、地面有效辐射。P66-68

答:大气逆辐射: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时向下投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

温室效应: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

地面有效辐射: 是地面辐射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差值。

4、什么是气温垂直减率?P72

答:单位高度(100m)的气温变化值,即℃/100米(整个对流层平均状况)

5、分析全球等温线图可获得那些信息?P71-72

答:全球等温线图不仅可以反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情况,也可表示海陆、地形、洋流等对热力分布的影响,从而显现地球气温水平分布的真实情况。

全球范围内的气温水平分布的特点:

①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而不同,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度平行。

②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路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

③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④冬季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差异比夏季大。

⑤7月份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20°—30°N一带。

6、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

答: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有:①永久性活动中心:太平洋高压,或称夏威夷高压;大西洋高压,或称亚速尔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②季节性活动中心(半永久性气压系统):亚洲高压,或称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亚洲低压,或称印度低压;北美低压。

7、简述全球环流图式。P91-95

答: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区(赤道低压带);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有空气辐合,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成高压区(极地高压带);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空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流向逐渐趋于纬线方向,阻滞着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气压(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间形成相对低压带(极地低压带)。

8、气候形成及变化的因子有哪些?解释厄尔尼诺现象。P106-113

答:(1)太阳辐射、宇宙-地球物理因子、大气环流、下垫面因子、人类活动的影响

(2)厄尔尼诺现象:由于大气环流变异,南半球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并向南扩张,秘鲁-厄瓜多尔沿岸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降雨量大增,出现洪涝灾害

9、全球可划分为那几个气候带?简述其特征。P114-118

答:低纬度气候带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均温15~18°C以上。

中纬度气候带: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作用,最冷月均温低于15~18°C,有4~12个月的平均气温大于10°C,四季较分明。

高纬度气候带: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低温、降水少蒸散弱,自然景观为无干旱型,有大片沼泽。

高地气候:出现在55°S~70°N的大陆高山高原地区,自山麓至山顶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10、什么是气压梯度力?P85-86

答:存在水平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阻力

11、简述大气环流及其类型P91-97

答: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分为:环球环流、季风环流、局部环流

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

12、什么是焚风效应?P97

答:答案1: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13、简述降水类型及其形成机制、降水变率的意义。P81-83

- 3 -

答:对流雨(热雷雨)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常见于夏季,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地形雨:暖湿空气遇高山阻碍而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降水。迎风坡多余,背风坡少雨。

锋面(气旋)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暖湿空气循环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便产生云雨。雨区广,持续时间长,主要在温带地区。

台风雨:台风中有大量暖湿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剧烈且范围很大,限于夏秋两季。

降水变率: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当年降水量与平均数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反映降水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14、如何表示大气湿度?P

答:(1)饱和水汽压: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可容纳的最大水汽量

(2)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大气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

(3)露点温度: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

15、简述气团类型及其特征。P98-99

答:1)气团的热力分类:

i.暖气团:气团气温高于其所经下垫面,一般由低纬流向高纬,

ii.冷气团:气团气温低于其所经下垫面,一般由高纬流向低纬

2)气团的地理分类:依据气团源地特点划分:

①冰洋气团A:形成于北极区域和南极的高压系统,特点:气温低,水汽含量极少,气层稳定。

②中纬气团或称极地气团P:

根据源地性质不同,分中纬大陆气团cP与中纬海洋气团mP。

中纬大陆气团,主要形成于北半球45°—70°,亚洲的西伯利亚和北美的加拿大,阿拉斯加等地。

中纬海洋气团,多数由中纬大陆气团移至海洋变性而成。

③热带气团T:

按源地性质分热带大陆气团cT和热带海洋气团mT

热带大陆气团:副热带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北非、北美西南部,冬季见于北非

特点:气温高,湿度低,气温直减率较大,气层不稳定。在该气团控制下的天气多晴朗。

热带海洋气团:副热带海洋上。

特点:低层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气层不大稳定。但在它的中层常常有一下沉逆温层存在,气层稳定,阻碍了对流的发展。

④赤道气团E:赤道地带

特点:温度高,湿度大,水汽含量丰富,气层不稳定。它控制下的天气闷热、多雷阵雨。

16、简述锋的类型及天气状况。P99-101

答:类型:(1)根据锋的移动情况,锋分为暖锋、准静止锋、冷锋三种基本类型。暖锋: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准静止锋:指很少移动或速度非常缓慢移动的锋;冷锋: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2)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类型,又可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赤道锋三类。冰洋锋是冰洋气团与中纬气团的分界面;极锋是极地气团与副热带或热带气团的分界面;赤道锋是热带或副热带气团与赤道气团的分界面。

天气状况:

暖锋:(1)近地面锋线处,云层最厚,云的高度也最低;离锋线愈远,云层愈薄,高度也愈高。(2)暖锋雨区在锋前,多连续性降水,强度较小,历时较长,雨区范围较广。(3)若暖气团温度高,水汽含量很少,则暖锋上可能出现高云,甚至无云的好天气。(4)在锋线前约150—200km区域内,由于空中降水,雨滴蒸发,使近地面层湿度增大,可以形成锋面雾。

冷锋:(1)缓型冷锋:云雨天气主要在锋后,离锋越远,冷空气越厚,云层由雨层云抬高为高层云、高积云、卷云,最后不再受锋面影响,转为晴朗少云天气。(2)急行冷风:夏季地面锋附近常发生旺盛的积雨云、雷雨天气,范围窄;冬季地面锋前出现层状云,锋面移近时有较厚云层,锋面过后天气很快好转。

准静止锋:(1)准静止锋的云区,降水区比暖锋更广,降水强度比暖锋更小,降水历时比暖锋更长。(2)如果暖空气的湿度较大,又不稳定,锋上可能形成积状云和雷阵雨。

锢囚锋:锋面两侧有降雨,且强度较大。

第四章海洋与陆地水

1、什么是水分循环?区分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差异。P128-129

答:水分循环:海洋、大气和陆地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连续的大规模的交换。

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它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致雨,又回到地面。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面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在运动过程中,水又重新产生蒸发、输送、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差异:水分的内循环是指大陆上(或海洋上)水分蒸发的水汽进入大气,经凝结成云,产生降水,降落到原大陆上(或原海洋上)所完成的循环。水分的外循环是指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中一部分随着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与大陆上蒸发的水汽汇合,凝结成云,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除部分被蒸发外,其余均经江河等径流流回海洋,补偿海洋蒸发失去的水分, 这样的海洋与大陆间的水分循环。

2、水分循环中的三个环节是什么?P128

答:蒸发:指太阳辐射使水分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蒸发,从植物表面散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

径流:指进入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在重力作用下以雨、雪和雹等形态降落;

降水:指降水除一部分蒸发返回大气外,另一部分经植物截留、下渗、填洼及地面滞留水,并通过不同途径形成地面径流、表层流和地下径流,汇入江河,流入湖海。3、潮汐有哪些类型?P136

答: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 4 -

(1)半日潮:一天有两次高潮和低潮,相邻两次高潮或低潮的潮位和涨、落潮的时间相差不多;高潮和低潮间隔时间:6 时。

(2)混合潮:一天虽有两次高潮和低潮,但这两次高潮或低潮潮位和涨、落潮的时间有很大差别;

(3)全日潮:大多数日期一天有一次高潮和低潮。

4、了解各大洋主要洋流和水团运动状况。P139-144

答:主要洋流:

北太平洋: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阿拉斯加暖流,千岛寒流(亲潮)

南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加纳利寒流,

北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暖流(湾流),北大西洋暖流,拉布拉多寒流

南大西洋:南赤道暖流,本格拉寒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

印度洋:季风洋流,赤道逆流,南赤道暖流,阿古拉斯暖流,西澳大利亚寒流,西风漂流,

其他:南极环流,

大洋水团:(1)南极深层水团沿洋底流向赤道,也绕南极大陆东流影响西风漂流,同时为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提供深层水团;南极中层水团在南纬60°季节性冷却下沉形成南极辐合区;(2)北大西洋深层水团跨越南极底层水团之上流向南大西洋并直抵南纬60°;南北大西洋中心水团形成于南北亚热带辐合区,流向赤道;从北极辐合区难流的北大西洋中层水团约在北纬20°和南极中层水团混合;地中海水团对大西洋深层水团上部影响强烈(3)太平洋水团普遍流动缓慢,南极底层水团不断流进南太平洋,部分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水体混合的环南极水团缓慢连续地进入深水层;太平洋中层水团和中心水团由于扩散不易区分;几个远距离水团在赤道形成太平洋赤道水团(4)南极底层水团在印度洋南部范围清楚,红海底层水团同印度洋水团相混合;印度洋浅层水团不清晰。

5、简述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149

答:1) 海洋本身构成了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

2)海洋是太阳能的主要收集者和储积者,其通过与大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间接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各种自然现象。

3)海洋热容量和比重远大于空气,使它成为气温重要调节者;

4)洋流与气候关系密切,濒临寒流的海岸,气温叫同纬度地区低;而接近暖流的海岸则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从低纬度区输送到高纬度的热量,约有一半使洋流完成的。5)洋流还影响水的地理分布。暖流影响区气旋发育,降水较多;寒流影响反气旋发育,降水较少。

6、解释河流、水系、流域的概念。P150

答:河流(stream) ::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水系(drainage system) :河流沿途接纳很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流域(watershed,drainage basin):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7、简述水系的类型及其特点。P150

答:(1)水系通常可分为树枝状、格状和长方形三类。

树枝状:发育在抗侵蚀能力较一致的沉积岩或变质岩区;

格状:常出现在岩层软硬相间、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平行褶皱构造区;

长方形:和巨大的断裂构造相联系。

(2)水系按其构成的几何形态划分:

扇状水系:众多支流集中汇入干流;

羽状水系:支流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干流两侧,交错汇入干流;

梳妆水系:一侧直流很多,另一侧支流很少;

平行水系:支流与干流平行,至河口附近才会合;

向心水系;

辐散状水系;

8、河流的水情要素有哪些?P152-156

答:河流的水情要素有:

水位: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的水面高度;

流速:水质点单位时间移动的距离;

流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量;

河水温度与冰情:河流补给特征影响水温,水温随时间、流程变化;

9、简述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P156

①停蓄阶段:降水被植物截留和被分散洼地停蓄起来(填洼)

②漫流阶段: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出现坡面漫流,坡面漫流范围扩大,流向不同河槽

③河槽集流阶段: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中,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大为增加(河槽集流)。大部分河水流出河口,小部分渗过河谷堆积物补给地下水,待

洪水消退后,地下水又反过来补给河流。

10、简述河流补给的类型及其特点。P160

①降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融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在春季常形成春汛。出现的时间较为稳定,变化较有规律。

③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具有稳定和均匀两大特点。深层地下水补给通常没有季节变化,浅层地下水补给状况视地下水与河流之间有无水力联系而定。

④湖泊与沼泽水补给:河流水量变化缓慢而且稳定。

4、人工补给:

11、了解地下水的总矿化度、硬度及其对水分类的影响。P172

- 5 -

答:(1)总矿化度: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单位为g/l。

根据总矿化度的大小,天然水可以分为五类:

淡水残渣<1克/升

弱矿化水1—3克/升

中等矿化水3—10克/升

强矿化水10—50克/升

盐水>50克/升

(2)水的总硬度: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

根据水的总硬度可以把水分为五类:

极软水<1.5毫克当量(<4.2°)

软水 1.5—3.0毫克当量(4.2—8.4°)

弱硬水 3.0—6.0毫克当量(8.4—16.8°)

硬水 6.0—9.0毫克当量(16.8—25.2°)

极硬水>9.0毫克当量(>25.2°

12、岩石的水理性质有哪些?P172-173

答:岩石的水理性质:

溶水性:岩石纳水量的性能;

持水性: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孔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

给水性: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能。(分为透水、半透水、不透水)

13、地下水可分为哪几类?简述其特点。P175-177

答: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1)上层滞水: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特征: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上一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主要的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水量不大而季变化强烈;矿化度比较低;最容易受到污染。(2)潜水: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特点:①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②绝大多数潜水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③潜水面的位置随补给来源的变化而发生季节性升降;④潜水面的形状是倾斜的、水平的或低凹的曲面;⑤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特征

(3)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

特征:水头高于上部隔水层(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可形成自流水;补给区和分布区常不一致;水头高于上部隔水层(隔水顶板);单斜构造也可以构成自流含水层。

14、湖水有哪些性质?P166

答:1)颜色和透明度,湖水一般呈浅蓝、青蓝、黄绿或黄褐色,其透明度与太阳光线、湖水含沙量、温度及浮游生物都有关。

2)温度,最热层位于湖面,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3)化学成分,湖水的化学成分大致相同,但化学元素含量及其变化,却可以因时因地而有较大差异。

15、分析沼泽的形成过程。P168

答:沼泽形成过程:水体沼泽化、陆地沼泽化。

水体沼泽化:沿湖岸的水生植物或漂浮植毡向湖中央生长,使全湖布满植物,大量有机物堆积于湖底,形成泥炭,湖渐渐变浅,最后形成沼泽。

陆地沼泽化:(1)森林沼泽化:在过湿区域的森林砍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上,草本植物大量繁殖,阻碍木本植物生长,同时成为苔藓植物的温床,最后形成苔藓沼泽;(2)草甸沼泽化: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的状态,使潜水位升高或地下水出露造成草甸的过度湿润,以致低洼处水分积聚,土壤中形成嫌气环境,死亡有机物在嫌气细菌的作用下缓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层。

16、简述冰川的形成过程及其类型。P178-179

答:(1)在极地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常年积雪,当雪积聚在地面上后,如果温度降低到零下,可以受到它本身的压力作用或经再度结晶而造成雪粒,称为粒雪(firn)。当雪层增加,将粒雪往更深处埋,冰的结晶越变越粗,而粒雪的密度则因存在于粒雪颗粒间的空气体积不断减少而增加,使粒雪变得更为密实而形成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形成后,因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体,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缓流动形成冰川。

(2)按照冰川的形态、规模及所处的地形条件分为:山岳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和山麓冰川。

17、雪线有什么指示意义?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有哪些?P180

答:指示意义:雪线高低变化可反映气候波动,雪线升高,气温升高,气候变暖;雪线高度降低,气温降低,气候变冷.

影响因素:气温、降水量、地形

18、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181

答:1、在极地和中低纬高山冰川区,冰川本身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形成独特的冰川景观。

2、对气候的影响

2、对地球水圈的水分循环有重要的作用,冰盖消融量的增减将直接影响海平面的升降。

4、冰川是河流的补给来源,也是其调节者

第五章地貌

- 6 -

1、名词解释:泥石流、牛轭湖、洪积扇、河流阶地、准平原、山麓平原、季候泥、冰斗、新月形沙丘、构造土、地貌、风化壳。

答:泥石流:山区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并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P195

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P198

洪积扇:暂时性或季节性洪流在山谷出口处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P201-202

河流阶地:原先河谷的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顺河谷分布于河谷两侧;

准平原:湿润地区,在长期的风化和流水等作用下形成的接近于平原的终极地貌形态;P205

山麓平原: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P206

季候泥(纹泥):冰水湖泊由于季节变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有颗粒粗细和颜色深浅的差别而形成的;P215

冰斗:位于雪线附近由雪蚀凹地演化成的斗状基岩冰川侵蚀地貌;P212

新月形沙丘:是在单向风或两反向风的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状如新月,弧形凸向主风向,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P224

构造土:是冻土地面松散物质经冻裂作用和冻融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网格式地面;P217

地貌: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P183

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基岩之上的风化物在地壳表层构成的一层外壳。P188-89

2、简述地貌发育的因素。P183-P184

答:①构造运动:造成地表的巨大起伏,是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②气候:水热组合状况的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组合

③岩性:岩石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的不同是其抗风化和抗外力能力差别很大从而形成不同地貌类型和地貌轮廓;

④人类活动:通过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减缓某种地貌过程或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3、简述气候地貌的地带性特征。

答:①寒冷气候区:以冰川作用为主,其次是冻融风化、块体运动和冰融水的作用等,以冰川地貌:角峰、刃脊、冰斗和冰川谷等地貌为主要特征。冰缘气候带的主导外力是冻融作用,其次是流水和风的作用。冰缘地貌主要是冻土地貌:阶梯状台地。多年冻土的分布大致与冰缘气候带相吻合。

②温湿气候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导,化学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也较普遍。主要形成流水地貌,常见岭脊凸起山坡下凹、和缓的山丘。

③湿热气候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导外力。但化学风化也很强烈,发育有厚层的红色风化壳。

④干旱气候区:以风和间隙性洪流作用为主要外力。主要形成风沙地貌和间隙性洪流作用地貌。此外,还形成山麓面和岛状山

⑤干旱荒漠地区:根据地表组成物质的不同划分为岩漠、砾漠(戈壁/石漠)、沙漠和泥漠等荒漠类型。

4、风化作用有哪几种类型?P187-188

答:①物理风化(崩解):

特点:岩石破碎为碎屑状态,并具有新的性质(如裂隙、孔隙和比面的增加等)。

影响物理风化的因素:主要是地表水热条件的变化和生物作用等。

②化学风化(分解):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受到化学分解,使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

影响化学风化的重要因素:岩石的矿物学性质。

结果:破坏原有的岩石矿物,产生新的粘土矿物。

③生物风化:生物的机械破坏作用;促进化学风化;微生物的作用

5、简述重力地貌、水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的类型、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答:重力地貌: P190-193

①崩塌: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而形成

②滑坡:岩石、土体、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

④蠕动土屑:坡面岩屑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及缓慢的速度移动

流水地貌: P194-205

(1)坡面流水地貌

一个坡面,在分水岭的顶部,微弱侵蚀带;坡面的中段,坡度一般较陡,流量较大,冲刷强度也大;坡麓地段,出现堆积。

坡积裙(或坡积裾):坡麓堆积围绕着山麓接连地成片分布时,形似衣裙。

(2)沟谷流水地貌

沟谷水流:沟流比较集中,有较固定的流路,其侵蚀能力较坡面流水有显著增强,是形成沟谷地貌的主要营力。

沟谷纵剖面上陡下缓,多陡坎、壶穴,横剖面多呈V形。

在水平岩层分布的地区,常形成直立或阶梯状的沟坡。

规模较大的沟谷,在沟头有汇水盆(集水盆),沟口有冲出锥(冲积锥)。

(3)河流地貌

河谷纵剖面的坡度较大,以下蚀为主,谷地深切成 V 形谷或峡谷。在下蚀过程中有旁蚀,在凹岸进行冲刷,凸岸发生堆积,形成连续的河湾和交错的山嘴。河湾向两侧扩展,同时向下游移动,切平交错山嘴,谷地变宽;谷底发生堆积,形成河漫滩,河谷变为宽谷。

河谷包括包括河床,河漫滩,三角洲,洪积扇,河流阶地等。

(4)准平原:湿润地区,在长期的风化和流水等作用下,地面发育到最后阶段,形成一个接近于平原的终极形态。

(5)山麓面(山前夷平面):山麓带的山足剥蚀面不断扩大而彼此相连,成为大片的山麓面。

岩溶地貌:石灰岩地区经过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而形成P207-209

- 7 -

②地表喀斯特地貌:

②地下喀斯特地貌:

发育过程:1发育石芽、溶沟、漏斗和落水洞,无统一的地下水面,地面河流仍居优势。2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的溶洞干涸,附近的洞穴内有地下河。地下水的垂直分带明显,地面河流转入地下,地面呈蜂窝状,非常缺水。3地下河转变为地面河。形成大型的溶蚀洼地和峰林等。4在岩溶盆地底部或平原上堆积石灰岩残余堆积物红土,残留有石灰岩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小,接近于准平原

冰川地貌: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P211-215

①冰蚀地貌:由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

②冰碛地貌:冰碛物堆积的各种地形

③冰水堆积地貌:冰融水将原来冰川搬运堆积的物质经过再搬运堆积而成

⑤冰面地貌:冰川表面因受并曾褶皱、断裂、冰床坡度变化、差别消融、流水侵蚀等影响形成

冻土地貌:由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貌。P216-219

①石海:基岩经过剧烈的冻融崩解产生一大片巨石角砾就地堆积在平坦地面上

②石河:山坡上冻融崩解产生的大量碎屑充填凹槽或沟谷并在重力作用下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或多年冻土层表面发生整体运动

③构造土:由冻土地面松散物质冻裂和冻融分选形成

④冻账丘: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

⑤热融地貌: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而形成的地形

风沙地貌:P221-225

(1)风蚀地貌:

①峰棱石:戈壁砾石在多个迎风面长期风蚀后被磨光磨平后形成峰棱

②石窝:迎风崖壁上由风沙旋磨岩石裂隙而成

③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基岩,经长期风蚀,形成一些孤立的石柱。

④风蚀蘑菇: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较强,再加上岩性的差异,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易形成顶大基小的

⑤风蚀洼地: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表,经长期吹蚀后在局部地方形成的凹地。风蚀洼地呈椭圆形或马蹄形,背风坡较陡。

⑥风蚀盆地: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表,经长期吹蚀后在局部地方形成的凹地。风蚀洼地呈椭圆形或马蹄形,背风坡较陡。

⑦风蚀残丘:风蚀谷不断扩展,使谷间地不断缩小而形成岛状高地或孤立小丘。

⑧雅丹地貌:具有陡壁的风蚀垄槽

(2)风积地貌:沙丘

黄土地貌:黄土缺乏层理,有明显的垂直节理,孔隙度大。黄土的抗蚀性弱。有古土壤发育。含陆生草原性动、植物化石P225-226

②黄土沟谷地貌:细沟→浅沟→切沟→冲沟→河沟

②黄土沟间地地貌:源梁峁

海岸地貌:P226-P231

①海蚀地貌:在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等作用下形成

②海积地貌: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变形作用力推动下移动并进一步被研磨和分选形成

6、简述坡积物、洪积物、冰碛物、风积物的特征。

答:坡积物:当坡面的倾斜坡度较大时,开始滚动,重量越大,滚动越远,泥沙粒径变化从坡顶到坡脚愈来愈粗;坡面的倾斜坡度比较小,颗粒越细带得越远,其碎屑颗粒的磨圆度很差,分选性也不太好

洪积物:一般堆积在山前沟口,颗粒较粗,分选性也差,大小混杂,碎屑滚园度不好,多呈次棱角状,层理面不清,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

冰碛物:碎屑颗粒大小不一,泥、砾混杂,没有层理;砾石磨圆度不好,形状各异;砾石的一二个面上有时被磨成平滑面或具擦痕。

风积物:具有分选性和分带性,磨圆度好(球状)风积物球状,表面粗糙感,毛玻璃状,斜层理发育,砂粒的矿物成分以耐磨的石英为主,颜色偏红色调

7、季候泥、冰斗的指示意义是什么?P212、P215

答:季候泥:浅色的夏季粉砂层在暖季形成,深色的冬季粘土层在冷季形成

冰斗:冰斗均分布于雪线附近,具有指示雪线的作用

第六章土壤图

1、简述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P237

答: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时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土壤肥力的四个因素是什么?P237

答:养分、水分、空气、热量;

3、土壤的形态特征有哪些?P240-242

答:土壤剖面构造: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土壤颜色:可作为判断和研究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黑色: 表示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含量减少则呈灰色;白色:与土壤中含石英、高岭石、碳酸盐、长石、石膏和可溶性盐有关;红色:是土壤中含较高的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黄色:是水化氧化铁造成的;棕色:含大量的伊利石、云母类矿物质和不同水化程度的氧化铁混合物;紫色: 游离氧化锰含量高;绿色或蓝色 :土壤积水处于还原状态,含大量的亚铁氧化物)

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等

结构:土壤颗粒胶结情况;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 8 -

松紧度(结持性:指土壤风干状态在手中挤压的破碎难易程度):土壤疏松或紧实的程度;

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

干湿度:土壤中水分含量;分为干、润、潮、湿

新生体: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积的生成物;

侵入体:有外界进入土壤中的特殊物质。

4、简述自然土壤剖面的层次特征。P240

答:①枯枝落叶层(覆盖层):以A0或O表示。由地面上枯枝落叶堆积而成。

②腐殖质-淋溶层(A层):成土作用最活跃;明显的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团粒状结构和富含养分;产生淋溶过程,易溶性物质淋失,难溶性物质如铁、铝及粘粒等发生化学的和机械的迁移;下段留下难移动的抗风化最强的矿物颗粒,;颜色浅淡(常为灰白色)、颗粒较粗、养分贫乏。

③淀积层(B层):淀积着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质地偏粘、土体较紧实,具块状或棱柱状等结构,出现新生体。

④母质层(C层)。由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所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成土作用甚微。

⑤母质层之下则为未风化的基岩(用D或R表示)。

5、根据土壤的质地类型,土壤可分为哪几类?简述其特点。P245

答:砂土:通气透水性能良好,作物根系易于深入和发展,土温增温和有机质矿质化都比较快,担保水供水性能差,易旱;

壤土:通气透水性差,作物根系不易伸展,土温上升慢,土壤中有机质矿化作用也慢,保水保肥供肥能力较强;

粘土:有大孔隙也有相当的毛管孔隙,通气透水性能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强,土温较稳定,土粒比表面积小粘性不大,耕性良好,适耕期长,始于多种作物生长。

6、土壤有机质分为哪两类?简述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特点。P243

答:①非特殊有机质②土壤腐殖质

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特点:分为两个过程:①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过程。在通风良好条件下生成CO2、H2O、NO2、N2、NH3和其他矿质养分,分解速度快,彻底,放出大量热能,不产生有毒物质。在通风不良条件下分解速度慢,不彻底,释放能量少,除产生植物营养物质外,还产生有毒物质,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后再缩合和聚合成一系列黑褐色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7、简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P254

答:地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和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岩石经过风化,其产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剥蚀和搬运过程堆积在低洼的地方成为沉积物,并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成为沉积岩再经地壳运动抬升出露于陆地表面。以地质历史时期为周期的过程。

生物小循环:主要通过植物从土壤中选择吸收所需的养分并存储于活质中,再以残落物的形式归还给地表,并通过微生物等的分解进入土壤中的过程。即通过生物生长吸收、归还、分解三个过程完成一个生态周期的循环

8、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P249-254

答:母质(parent material):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并影响成土过程中的速度和方向及自然肥力;气候(climate):通过影响土壤水热状况间接影响延时的风化过程、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生物(organ)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是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地貌(relief):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时间(time)土壤的形成: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强;人为因素:对耕作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最为突出。自然土壤的属性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地发生改变

9、以欧亚大陆为例,说明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P259-264

答: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包括由于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和热量在地表随纬度方向发生递交,导致气候、生物等成土因素以及土壤的性质和类型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更替。以欧亚大陆为例,大陆西岸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中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大陆东岸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经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的差异以及大地构造和地形条件(尤其是纵向构造带)的影响,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成土因素从沿海到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的性质和类型也相应地依次发生变化。如中国温带地区: 从沿海至内陆分布的土壤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垂直地带性:在山地土壤中当山体达足够高度时,热量由下而上迅速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且超过这各高程后即行降低,因而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以及土壤的性质和类型亦随高度而发生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

在大陆东部从南至北依次出现: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土,温带森林土,寒温带森林土及寒带冰沼土。如位于湿热带地区的珠穆朗玛峰:由下而上依次出现:砖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棕壤→山地灰壤→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草原土→高山寒漠土及永久冰雪带。

10、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有哪些?P270-274

答:问题:

①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②土壤侵蚀问题:

③土壤盐碱化

④土壤污染

⑤土地沙化:

解决途径:

①扩大耕地面积,盘活土地存量

②综合整治,合理布局

③改造土壤资源的障碍因素(1)防止土壤侵蚀;(2)改良盐碱土;(3)改良沙土地;(4)防止土壤污染(5)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 9 -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哪几界?P276-279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五个)

3、名词解释:生态学、生境、种群、植被、建群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食物链。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科学;P279

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P279

种群: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体;(P292)

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P297)

建群种: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P298

群落演替: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代替的过程;P302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行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P306

食物链: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连接而形成的一个能量和物质流通的系列。P308

4、简述生物之间的关系。(P288-290)

(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彼此不能分开而单独地生存。

(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害也无利的关系。

(4)竞争:对于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要求的不同物种或同种的不同个体,为了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其结果,起初双方都受损伤,但最后是一方获胜而另一方被淘汰。

(5)捕食:捕食者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的现象。捕食者因获得食物而受益,被捕食者则受到抑制或死亡。

(6)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组织中吸取营养,但并不经常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

5、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92-296)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种群的大小:某种生物在一定空间中个体数目的多少;密度:在单位空间中的个体数目。

年龄结构和性比: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根据生育年龄和其他各龄级个体的多少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性比:一个种群全部个体中或某一龄级中雌雄性个体的比例。

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成群分布和均匀分布。

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增长:连续地增殖,增长曲线表现为“J”形曲线;逻辑斯谛增长,增长曲线表现为“S”形

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领域性、婚配制度

6、简述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其作用。P307-308

非生物成分:太阳能、水、氧、二氧化碳、无机盐类、蛋白质等有机物;

生产者:绿色植物、蓝藻、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

消费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原生生物

7、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P310-318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8、生态系统的类型有哪些?P321

按人类对系统影响程度分:自然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农业和城市生态系统)

9、简述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P325-328

(一)热带雨林:1、植物种类极为丰富;2、多具光滑柱状树干,具有高大的板状根与老茎生花现象;3、生活型各异而非常复杂;4、林内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极其丰富,

群落外貌终年常绿;4、动物种类繁多,尤以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的数量与种类最多;5、灵长目动物也比较多,而大型食草动物比较贫乏;6、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最高。7、年均温在26°以上,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500mm,土壤多为砖红壤;终年高温多雨;

(二)热带稀树草原:1、以高达1米以上的旱生禾草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草被层占优势,散生着一些旱生矮乔木,具有分枝多的丛生树干和扁平的伞状树冠,叶小坚硬,

常绿或落叶;2、有大量有蹄类食草哺乳动物,还有一些大型食肉动物;3、生产力比雨林低;4、终年温暖,年均温18-24°C,年降水量500-1500mm,季节分配不均匀;1m以上的旱生禾草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草被层占优势;常见动物群为大型食肉动物;

(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硬叶常绿阔叶林:旱生特征明显,乔木以栎类为主。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相当繁茂。2、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照叶林):(1)植物种类

和群落结构相当复杂,但远不如热带雨林;(2)树叶较厚、常绿、宽阔,表面暗绿光亮且多与阳光垂直;(3)林冠整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明显,藤本和附生植物较少,蕨类植物很丰富;(4)生产力仅次于热带雨林;(5)动物资源十分丰富;3、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不甚寒冷;年均温16-18°C,年降水量800-2000mm,土壤为红壤或黄壤的酸性土;植物种类和结构较复杂,动物种类较丰富;

(四)温带落叶阔叶林:1、具有比较宽薄的叶片,春夏长叶,秋冬落叶;2、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具有四个非常清楚的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3、

藤本和附生植物极少;4、季相变化十分鲜明;5、动物有鼠、松鼠、鹿、鸟类,以及狐、狼和熊等;6、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8-14°C,年均降水量500-1000mm,土壤以褐土和棕壤为主;

(五)北方针叶林:1、植物区系比较贫乏,乔木以松杉类植物如云杉、冷杉、松、落叶松等植物为主。为常绿针叶树(除落叶松外);2、树干通直,树冠尖塔形或圆形;

3、森林的结构比较简单,常由单一树种构成纯林,林相整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不甚发育,由苔藓构成的地被层在许多林下十分发育,有时连片分布,密被地

表;林下具有很厚的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在有积水或湖泊地方有泥炭的积累。生产力较低;林木寿命长,植物物质的现存量高。动物以麋、黑熊、鹿、貂和啮

- 10 -

齿类为主,尚有虎、驯鹿等。5、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凉而较短;年均温0°C上下,年降水量400-500mm;植物种类较贫乏森林结构简单,层次清晰,乔木层常由一两个树种组成由苔藓植物形成的地被层发达,连续成片;;

(六)温带草原:1、主要由丛生禾草针茅、羊茅、须芒草、草、早熟禾等组成,混有多种双子叶杂类草如豆科、菊科植物,散生矮小灌木;2、普遍具有叶面积狭小、

具绒毛、叶片内卷、气孔下陷、根系发达等旱生特征;3、群落结构简单,一般仅有一或二个层;4、季相更替频繁而鲜明,有时出现十分华丽的外貌。5、动物以大型植食动物如野驴、野牛、骆驼、黄羊等和以穴居为主的啮齿类动物为主;6、温带草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都不高。7、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年均降水量250-500mm,多集中夏季,年际变化大;

(七)荒漠:1、群落的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覆盖度低,有些地面完全裸露,只有为数不多的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或肉质的仙人掌类植物稀疏

地分布;2、动物的种类不多,数量也少,常见的有昆虫、蜥蜴、啮齿类和某些鸟类;3、许多动物具有高度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如夏眠、夜间活动、长期不饮水、不具汗腺和排放高浓度的尿液等;4、生产力很低;5、荒漠是个脆弱的生态系统。6、极端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大都在250mm以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倍,温度变化剧烈,并多风沙与尘暴,土地贫瘠;

(八)冻原:1、植被的种类组成很贫乏,主要是苔藓、地衣和莎草科、禾本科、毛茛科、十字花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杨柳科、石楠科与桦木科的矮小灌木。2、紧

贴地面生长;3、多为常绿的多年生植物,具有大型和鲜艳的花朵;4、群落结构简单,通常仅1-2层,苔藓地衣层特别繁茂;5、动物种类贫乏,主要有驯鹿、麝牛、北极狐、北极熊、狼和旅鼠等,夏季多有候鸟迁来繁息;6、生产力很低。7、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降水量200-300mm,地表面下常有永冻层存在;

9、人工生态系统的的主要类型有哪些?P331-340

农业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哪些?P352-354

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

2、什么是地域分异规律?简述其类型。P355

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各组成成分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地带性规律: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而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成因)

地带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变化。

非地带性规律:由地球内能的作用而产生地表形态和大地构造的区域性差异,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水热条件和其他成分在区域上发生一定的分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3、地域分异的尺度有哪些?P362

(1)大尺度分异,包括:

?全球性尺度;

?全大陆、全海洋尺度;

?区域性尺度。

(2)中尺度分异,如山地中垂直带的分异等。

(3)小尺度分异,如局部地段中处境引起的分异等。

4、什么是自然区划?简述区划的原则及其方法。P368-371

自然区划: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依据,划分各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线,确定各自然区域等级(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

区划的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

2、相对一致性原则;

3、空间连续性原则;

4、综合分析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方法:1、自上而下的划分: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2、自下而上的结合(类型组合法):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个区域。

5、什么是土地?简述土地分级、分类、评价与规划的关系。P376

土地:地理环境中由相互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土地分级、分类、评价与规划的关系:

土地分级:各个土地地段的划分或合并。

土地分类: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即按各个土地单元的属性所反映的相似关系对其进行分组,使同组的单元尽量相似,不同组的则尽量相异。

土地评价(土地分等):根据生产任务的具体要求,按土地的自然特点并结合一定的经济利用可能性,对土地质量进行分析对比后得出不同的评定等级。即按不同的土地用途对各种土地类型再进行一次评价性的分类。

土地类型研究是土地评价的基础。土地评价又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6、如何理解人-地和谐发展?P383

人口爆炸性增长、人均占有耕地和淡水量减少、能源与矿产趋于枯竭、空气污染空前严重等问题明显威胁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人地关系的冲突日趋尖锐,促使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人类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人类本身的发展必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承受力和容量;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必须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出发点;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总之,人必须根除人与自然的对抗,树立两者协调发展的观念亦即可持续发展观念。

- 11 -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名词解释

岁差:日月引力对地球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轴旋进,而黄赤交角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2013) 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轴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 钱德勒章动: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地球的形状轴与地面的交点)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一现象称为极移,实际上是地球的自由章动,或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2008) 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 纬度:地面点沿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经度:某一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夹角。 赤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圆即为赤道。 黄道与黄道面:太阳位于地球的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中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黄道面与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是重合的。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二面角叫做黄赤交角,为23°27′。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大地水准面: 地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称为地壳,在大陆平均厚度35 km,在大洋下平均厚度 5 km。(2008) 地幔: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称为地幔。个别缺乏地壳处,如大西洋中部,地幔也可形成地球硬表面。

矿物:矿物是单位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2009、2012)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2006) 岩浆:岩浆是来自上地幔的高温熔融状物质,温度在800——1200℃,具有较强的黏性,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1)当其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时,冷凝结晶形成侵入岩;(2)喷出地面则迅速冷凝形成火山岩。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2011) 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和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机械运动,其基本运动方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构造运动能够使地壳发生变形与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2011) 块体运动: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及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下沿坡向下运动,称为块体运动。块体运动大致分为崩落、滑落和蠕动。 地貌内外营力:内营力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外营力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地貌的内外营力又称地貌的内外动力。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过构造运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主要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四大类型。(2007、2011) 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没有发生褶皱,仍然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 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运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称为倾斜构造。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 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 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 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大题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样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3)地球自转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一个地方正当午时,距它180度的地方,正当午夜。说明每隔15度精度,时差相差一个小时。为此人们划定了地球的时区。共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东西经各7度30分的范围为中时区。东西另外各15度为东一区、西一区。自西向东,每过一个时区,要加一个小时,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减去一日。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密切相关。 公转: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被分为昼夜两个半球:向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昼夜两半球之间的分界线,被叫做晨昏线,是地球的一个大圆。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

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自3月21日(北半球春分日)至9月23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弧大于夜弧,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北极四周,太阳整日不落,叫做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6月22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北极圈以北,都是白昼,南半球反之。9月23至次年的3月21是北半球的冬半年。12月22日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每年的3月21和9月23。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获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一日之内,太阳以不同的高度照射地面。正午时刻,它升的最高,称正午太阳高度。由于地球的公转,在不同的日期内,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是不同的。对于地球上的四季的形成来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两个主要的因素。前者影响日照时间的长短,后者决定辐射强度的大小。气候(climate)希腊原意为“倾斜”指的就是正午太阳高度。 (3)四季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但是,严格的说,只有中纬度地带才是四季分明的。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时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热量集中,是夏季,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是冬季。春秋二季是夏冬之间的过渡季节。如果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不变,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始终不变,也就无所谓季节变化了。

生理学第八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解析

第一章思考题 1. 生理学研究为必须在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以及整体水平进行?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功能,由于人体功能取决于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组成这些器官系统的细胞的功能,细胞功能又取决于亚细胞器和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所以,要全面探索人体生理学,研究应在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分子水平上进行,并将各个水平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 2. 为什么生理学中非常看重稳态这一概念? 人体细胞大部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等)之中。因此,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环境,称为机体的环境。细胞的正常代活动需要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其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稳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因为细胞的各种代活动都是酶促反应,因此,细胞外液中需要足够的营养物质、O2和水分,以及适宜的温度、离子浓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细胞膜两侧一定的离子浓度和分布也是可兴奋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产生生物电的重要保证。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高热、低氧、水与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都将导致细胞功能的重损害,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在临床上,若某些血检指标在较长时间明显偏离正常值,即表明稳态已遭到破坏,提示机体可能已患某种疾病。3. 试举例说明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在生理功能活动调节中的意义。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

原先活动相反的向改变,称为负反馈。人体的负反馈极为多见,在维持机体生理活动的稳态中具有重要意义。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抑制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血压便回降;相反,而当动脉血压降低时,也可通过反射增强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血压回升,从而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向改变,称为正反馈。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产生“滚雪球”效应,或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如在排尿反射过程中,当排尿发动后,由于尿液进入后尿道并刺激此处的感受器,后者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强,直至尿液排完为止。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如在寒冷环境中,当体温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的代活动加强,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使体表散热减少,于是体温回升。这是负反馈控制。但实际上正常人的体温是非常稳定的。因为除上述反馈控制外,还有前馈控制的参与,人们可根据气温降低的有关信息,通过视、听等感受器官传递到脑,脑就立即发出指令增加产热活动和减少机体散热。这些产热和散热活动并不需要等到寒冷刺激使体温降低以后,而是在体温降低之前就已经发生。条件反射也是一种前馈控制。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案要点]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的矛盾?[答案要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所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决定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存在条件的。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属于私人所有,他们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以及品种等,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或者说,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的生产者,他们要生产什么,怎样进行生产,生产多少,完全是他们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各个商品生产者客观上都要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因此,他们的劳动又都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这样,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对此,马克思指出,当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成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所具有的这二重性质,表现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对立的。其矛盾性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者个人的私事,但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是它的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当他的产品在市场上顺利地实现了交换之后,他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是社会需要的,他的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才能实现。如果他的劳动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卖出去,那就表明,尽管他是为社会生产的,但事实上,社会并不需要他的产品,那么他的产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重点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第四节地理坐标 一、纬线与纬度 二、经线与经度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 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 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 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 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③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四章 重点总结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1、水的作用? 1)灌溉 2)运输 3)医疗 4)工业中广泛用于能量转化和力的传递介质,例如热电厂、水压机和各种冷却装置。 5)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可提取重要的矿物和元素 2、水的存在形式?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质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分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3、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这种现象称为水循环。 4、全球水量平衡特点? 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大洋年降水量加入海径流量等于大洋年蒸发量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5、洋的主体指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的水域。 6、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内海(地中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临海相通。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临海相分割,但直接受外海洋流或潮汐的影响。 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 7、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氯离子大约在海水的溶解固体中占55%,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 8、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地球中心所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是这两种引力的平均值,而地球上任何地点所受到的月球和 太阳的引力,同这一平均值比较,大小有差别,方向也不同。正是这一引力差使海面发生升 降,所以称为引潮力。 9、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这就是潮流。 10、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做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因地震或风暴而引起的波浪称为海啸。

书本每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书本每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危险化学品生产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P1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危险化学品包括哪七大类?P2-P3 3.哪些因素导致化工生产的高度危险性? P11 4.是否装置的规模越大、自动化程度越高,生产越安全?为什么? 否 P4、P6、P12、P13 第二章 1.《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哪些权利和义务?P30、P36 2.企业可以与从业人员通过自愿协商方式订立的劳动合同是不是都有效?哪些内容是不能协商的?否 P19 3.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包括哪些?P21 4.哪些伤亡事故属于工伤事故?P24 5.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导致操作者本人伤亡的,是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是P29 第三章 1.什么是安全生产、安全管理?P38 2.事故的直接原因有哪些?P46 3.预防事故的综合对策有哪些? P40-P50 4.列出五种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规章制度?P53 – P63 5.为什么要重视班组安全管理?P64 第四章 1.燃烧的条件是什么?P71 2.什么是化学爆炸?化学爆炸分为几类?P77 – P78 3.列举出化工生产中常见的点火源? P93 4.化工生产中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P81 5.列出不能用水扑灭的火灾?P112 第五章 1.人的触电方式有哪些?P117 2.防止触电事故的措施有哪些?P118-P120 3. A P119 4. C 5.电气火灾爆炸中的点火源的表现形式有哪些?P125

第六章 1.什么是腐蚀?它有什么危害?P131 2.常用的腐蚀控制措施有哪些? P135 第七章 1.锅炉压力容器造成的破坏作用有哪三种方式?P153 2.什么是锅炉的三大安全附件?P146 3.压力容器的安全装置有哪些?P146 4.压力容器的主要受压元件有哪些? 5.锅炉的主要受压元件有哪些?P144 6. C P148 第八章 1.从安全方面讲,化工检修有哪些特点?P157 2.设备检修施工前需要做好哪些工作?P158 –P159 3.动火作业的安全要点有哪些?P167 – P168 4.罐内作业有哪些特殊的危险因素?任何消除?P172 – P175第九章 1.机械性伤害主要发生在什么区域?P180 2.典型的安全防护装置有哪些?P182 – P184 3.起重吊装作业应有哪些人员在场?人员资格有何要求?P188 4.什么是起重机司机“十不吊”?P188 第十章 1. ABCDE P190 2. C P192 3. ABC P192 4. A P192 5. ABCDE P192 6. ABC P199 7. BC 8.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有哪些? P193 – P195

电气工程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电气工程与电工科学的关系就是什么? 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就是电气科学。 2.与“现代五大工程”的其她工程相比,电气工程的突出特点就是什么? 与其她工程相比,电气工程的特点在于:她的出现首先不就是来源与文明发展的自发需要,而就是来源于科学发现。她以全新的能量形态开辟出一个人类文明的新领域。她的发展又伴生了电子工程,从而孕育出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工程领域,为信息时代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 在这一时期,发电,输电,配电已形成了一气轮机,水轮机为原动机,以交流发电机为核心,以变压器与输配电线路等组成的输配点系统为“动脉”的输电网,使电力的生产,应用达到较高的水平,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中电力拖动,电力牵引,电动工具,点加工,点加热等得到普遍应用。 4.根据自己了解,电气工程有哪些应用? 多电飞机,线控汽车,全电舰船。 5.20世纪哪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器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永磁材料,超导磁体技术,电磁技术。 6、电气科学与电气工程的发展史给您哪些启发? 今天电能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她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生产力,而且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极大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电气工程也应次被誉为“现代文明之轮” 7、21世纪电器工程科学的发展趋势就是什么? 将电气科学与工程与近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前沿融合,加强从整体上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研究,加深对微观现象及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同时用信息科学的成就改造与提升本学科并开创新的研究方向。 8、为什么说21世纪电器工程与其她科学融合交叉就是她的显著特点? 21世纪的电气工程科学将在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创新与飞跃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上, 9电气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那些? 电路藜芦,电磁理论,电磁计量理论等。 10您认为今后电气工程还会有哪些新应用? 电力大系统,电力传动系统及电力电子变流系统中各问题基于新材料,新原理成为开拓新应用领域的电机,电器,电能质量的理论及其测量控制,现代测量传感技术。 11您认为还有那些计算机软件可以用于今后的专业学习? MATLAB,PSPICE,EMTP,SABER,ANSOFT。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

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概念、区别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 3、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即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 按照“层次性”观点,自然地理学分科涉及两个层次: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研究自然地理整体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生物地理学。 根据“三重性”的观点,无论部门自然地理学或是综合自然地理学都需要对其基本原理与方法、实际应用及具体区域等方面进行研究。 5、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 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任务: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大汇总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 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 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 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三讲庄子秋水思考题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 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5. 比较庄子和孟子的文章风格,谈谈二者间有何差别?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第四讲韩愈与潮州文化思考题 1. 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分析此说是否有道理。 苏轼的说法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指出此文饱蘸着作者真情的特点。 2. 后人认为袁枚的《祭妹文》,乃是本文的接踵之作。通过比较两文,你能否找出祭文佳作的一些共通之处? 《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袁枚《祭妹文》也通篇充盈着兄妹之间的诚挚、亲密之情。故而,祭文的最可贵处,在于能抒写真情,有真情贯注于其中。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四章

第四章xx和陆地水 1、水的作用? 1)灌溉 2)运输 3)医疗 4)工业中广泛用于能量转化和力的传递介质,例如热电厂、水压机和各种冷却装置。 5)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可提取重要的矿物和元素 2、水的存在形式?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质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分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3、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这种现象称为水循环。 4、全球水量平衡特点? 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大洋年降水量加入海径流量等于大洋年蒸发量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 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5、洋的主体指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的水域。 6、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内海(地中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临海相通。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临海相分割,但直接受外海洋流或潮汐的影响。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 7、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氯离子大约在海水的溶解固体中占55%,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 8、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地球中心所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是这两种引力的平均值,而地球上任何地点所受到的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同这一平均值比较,大小有差别,方向也不同。正是这一引力差使海面发生升降,所以称为引潮力。 9、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这就是潮流。 10、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做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因地震或风暴而引起的波浪称为海啸。 11、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洋流。 12、洋流的成因和分类? 按照成因,洋流可分为摩擦流(主要为风海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倾斜流、密度流、补充流)、潮流 根据海水温度的高低,洋流可分为暖流和寒流。

软件工程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软件工程概论郑人杰等版 第1章软件与软件工程的概念 1.1 举出你所知道的应用软件的例子。 办公软件、游戏软件、财务软件、银行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工资管理软件、学籍管理软件等。 1.2 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软件开发就是编程序。”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软件开发就是编程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它是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程序只是软件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次,在软件开发中,编程只是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 1.3 如果将软件开发比作高楼大厦的建造,可以将软件的设计比作什么? 可以将软件的设计比作建筑设计,软件设计的成果相当于建筑设计的设计图纸。 1.4 什么是软件危机?它有哪些典型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典型表现: (1)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 (2)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 (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6)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7)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既跟不上硬件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 迅速普及深入的趋势。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除了软件本身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软件开发的经验和有关软件开发数据的积累,使得开发工作计划很难制定。 (2) 软件人员与用户的交流存在障碍,使得获取的需求不充分或存在错误。 (3) 软件开发过程不规范。如,没有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就开始编程序。 (4) 随着软件规模的增大,其复杂性往往会呈指数级升高。需要很多人分工协作,不仅涉及 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必须有科学严格的管理。

自然地理学大纲(伍光和)[1]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 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 4. 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化工原理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 2-1 流体输送机械有何作用 答:提高流体的位能、静压能、流速,克服管路阻力。 2-2 离心泵在启动前,为什么泵壳内要灌满液体启动后,液体在泵内是怎样提高压力的泵入口的压力处于什么状体 答:离心泵在启动前未充满液体,则泵壳内存在空气。由于空气的密度很小,所产生的离心力也很小。此时,在吸入口处所形成的真空不足以将液体吸入泵内。虽启动离心泵,但不能输送液体(气缚); 启动后泵轴带动叶轮旋转,叶片之间的液体随叶轮一起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液体沿着叶片间的通道从叶轮中心进口位置处被甩到叶轮外围,以很高的速度流入泵壳,液体流到蜗形通道后,由于截面逐渐扩大,大部分动能转变为静压能。 泵入口处于一定的真空状态(或负压) 2-3 离心泵的主要特性参数有哪些其定义与单位是什么 1、流量q v: 单位时间内泵所输送到液体体积,m3/s, m3/min, m3/h.。 2、扬程H:单位重量液体流经泵所获得的能量,J/N,m 3、功率与效率:

轴功率P :泵轴所需的功率。或电动机传给泵轴的功率。 有效功率P e :gH q v ρ=e P 效率η:p P e = η 2-4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有几条其曲线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离心泵启动时,为什么要关闭出口阀门 答:1、离心泵的H 、P 、η与q v 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特性曲线。共三条; 2、离心泵的压头H 一般随流量加大而下降 离心泵的轴功率P 在流量为零时为最小,随流量的增大而上升。 η与q v 先增大,后减小。额定流量下泵的效率最高。该最高效率点称为泵 的设计点,对应的值称为最佳工况参数。 3、关闭出口阀,使电动机的启动电流减至最小,以保护电动机。 2-5 什么是液体输送机械的扬程离心泵的扬程与流量的关系是怎样测定的液体的流量、泵的转速、液体的粘度对扬程有何影响 答:1、单位重量液体流经泵所获得的能量 2、在泵的进、出口管路处分别安装真空表和压力表,在这两处管路截面1、 2间列伯努利方程得:f V M H g u u g P P h H ∑+-+-+=221220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