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酶学第十一章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酶学第十一章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酶学第十一章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酶学第十一章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第十一章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酶工程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是研究和解决酶在医学上应用时的各种技术问题。现代分子生物学认为生物活动的正常进行都依赖于机体内部生化反应的平衡和稳定,这种复杂而有序的生化反应需要酶来催化调节,以控制体内代谢的正常进行。因此,一旦疾病发生,究其根本原因都与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机体内部发生的疾病,往往由于酶的功能失调,把酶作为药物,补充酶的不足,或调整酶的作用,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体内某一器官失调,使酶的分泌不足,或因基因突变使酶分子结构改变,使酶丧失原有功能,都可以用酶来作补充治疗。体内许多有害物质的积累,可用酶来清除。癌细胞的异常生化环境,可用酶来破坏。早期酶在医疗上的应用限于帮助食物消化,问题较少;但进一步使用酶就遇到了不少问题。外来酶作为异源大分子物质,容易引起过敏反应;酶在体内半衰期很短,一般只有几分钟,不能达到治疗目的;酶进入体内后必须使之集中到治疗部位,以达到最高疗效。

酶除了用作治疗外,还可用于医学工程的某些组成部分,使之发挥医疗作用。如利用体外循环装置清除血液中的某些废物时,酶就能发挥重要作用。将酶用作临床体外检测的试剂也是近年来在医疗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

由此可见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11.1 药用酶

用酶来治疗疾病最早是以淀粉酶为代表的各类口服消化用酶。1952年,Innerfield将结晶胰蛋白酶静脉注射治疗脉管炎获得成功。现在已经知道有药用价值的酶有近百种,但其中临床疗效肯定,使用安全的品种不过30余种,随着酶的稳定性、副作用、给药方式及剂型的逐步改进,酶用于医疗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11.1.1 药用酶的分类

a. 消化酶类:胃蛋白酶、胰酶、α-淀粉酶、胰脂肪酶、凝乳酶、乳糖酶

b. 抗炎及清疮用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菠萝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链激酶、胶原酶、胰蛋白酶、尿酸酶、尿素酶、α-糜蛋白酶

c. 溶纤酶类:溶栓酶、尿激酶、链激酶、蚯蚓溶纤酶

d. 心血管疾病用酶:激肽释放酶、弹性酶、促凝血酶原激酶、细胞色素C、辅酶Q10、辅酶A

e. 遗传性缺酶症治疗用酶:氨基己糖酶A、α-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脑苷酯酶、酸性麦芽糖酶、苯丙氨酸氨基裂解酶

f. 肿瘤治疗用酶:L-天冬酰胺酶、谷氨酰胺酶、羧基肽酶、L-亮氨酸脱水酶、L-精氨酸酶

11.1.2 药用酶的固定化和给药方法

长期以来药用酶的剂型是将纯化的天然酶制成口服、注射、或外用等制剂为主要给药方式。但对于稳定性较差,在体半衰期很短的酶则治疗效果很差。特别是近年来发展的治疗遗传性缺酶症、代谢紊乱症、肿瘤以及心血管病等的酶如能利用酶的固定化技术和新的给药方式,可使酶发挥较大的作用。

(1) 将酶以微囊、红细胞载体、人白蛋白载体等形式,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等方法引入体内,可以延长酶的半衰期,且使酶缓慢释放,提高酶的功效。红细胞膜上有许多小孔,在溶血过程中小孔可以开放,使血红蛋白逸出,同时也能使其它蛋白进入胞内。如果用人工方法使红细胞膨胀,可使酶进入红细胞内。制备方法如下:

用酶液稀释经过清洗的红细胞,加入低渗盐水,使通过暂时胀大的细胞膜孔,进入细胞。然后用高渗盐水恢复其等渗状态。再经多次离心洗涤除去剩余酶液。这种红细胞载体可以注入人体,能将酶活力集中与肝脏(约70%),比较安全可靠。

(2) 包埋的含酶颗粒可以经口服使酶在胃肠道释放,并与相应的底物反应,降低胃肠道中底物的水平,从而间接降低血液中底物的水平。如口服尿素酶微囊可降低血中尿素的水平。

(3) 配合体外循环装置将酶固定在微囊、玻璃球、尼龙管、纤维素、胶原蛋白等上面,安装在透析器内,解决异体蛋白在体内引起的过敏问题。

人工肾是体外循环装置中最成功的代表。它是利用体外循环将患者的血液通过透析器除去代谢废物(如尿素)后重新返回体内的一种装置。老式的人工肾需要体积庞大的透析液,既不经济又不方便。1968年,T.M.S.Chang加以改进,将通过透析器的含尿素的透析液用泵输入到一个玻璃柱内。柱的一端装有尿素酶微囊,另一端装有活性碳或离子交换剂。当透析液通过玻璃柱时,其中的尿素受尿素酶作用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氨,氨被活性碳吸附,二氧化碳回到血中由肺排出体外。活性碳也能除去血液中的其它废物。整个装置可以降低血液中的尿素达80%。此装置的优点是体积小型化,透析液可以循环使用,使人工肾成为实用化的一种医疗器械。

(4) 使用微型植入式注射泵,是一种长期给药的方法。它能①使

药物在血中的水平保持稳定,避免药物水平在血中波动太大;②避

免多次注射引起的局部感染和局部肿块的产生;③病人可以自由行

走;④药物可以集中于病灶局部。虽然优点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

也不少。一是由于注射泵植入体内,出了故障不便修复;二是异物植入容易引起反应,必须选择合适的材料;三是药物与泵材料之间不能发生反应。目前使用钛合金制作泵体,硅橡胶管为泵管。其动力初期是采用蓄电池,现在有一种利用氟—碳化合物的蒸气来推动泵的活塞,而蒸气的压力则借助于体温。Ⅰ型糖尿病人可使用微型植入式注射泵注射胰岛素(Ⅱ型糖尿病为非胰岛素依赖型)。

(5) 注入体内的酶,使之集中到某一部位以提高酶的疗效。如根据酶微囊颗粒的大小,可以使微囊集中在某一器官或组织。用人白蛋白制成的酶微囊,直径在15~30μm以上,静注时可通过心脏,进入肺部微血管,在此可集中99%的酶。如果是直径为1~3μm的微囊,则静注后可到达网状内皮系统,在此可集中90%的酶。再小于1μm的颗粒则可在肝(80%)、脾(5~8%)、骨髓(1~2%)中依比例分布。还可以使微囊表面带上特殊物质(抗体、可识别物质)与特定组织细胞表面的抗原或受体反应,达到定向给药的目的。

11.2 诊断用酶

诊断用酶是用来检测体内某些与疾病有关的代谢物质或与疾病有关的酶变化(化验),从而诊断病情。酶法检测有快速、简便、正确、灵敏等优点,因而发展很快。对诊断用酶的要求比药用酶低些,因其不用于体内,可以不考虑其抗原性和毒性;对纯度的要求是只要不含有能干扰所需反应的物质即可,如脱氢酶中不能含有NADH氧化酶,激酶中不能含有肌激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中不能有6-磷酸葡萄糖酸。化验所用的酶可以是来自微生物,也可以是来自动植物。不同来源的同一种酶往往反应性质不同,例如从酵母中提取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只能利用辅酶Ⅱ(NADP+)为反应时的受氢体,而从肠膜状明串珠菌来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则能利用辅酶Ⅰ(NAD+)或辅酶Ⅱ(NADP+)为反应时的受氢体;微生物来源的尿酸酶的最适反应pH为6~7,而从牛肾提取的尿酸酶最适pH为9~10。

11.2.1 酶反应系统的建立

在大多数情况下,酶法分析需要一个以上的酶和一个以上的反应,才能达到检测的目的。例如要测定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首先要找到一个能作用于胆固醇的酶,如胆固醇氧化酶,反应以后,产物之一是H2O2,再用过氧化物酶通过偶联反应,将H2O2定量地与显色底物反应,生成有色物质,色泽的深浅与胆固醇的含量成正比关系,用比色计测出500nm的光密度,即可计算出胆固醇在样品中的含量。上述催化第一步反应的酶称为始发反应酶,催化第二步反应的酶称为指示反应酶。

始发反应:胆固醇+O2胆固醇氧化酶

胆甾酮+H2O2

—————→

有色物质+H2O

指示反应:H2O2+显色底物过氧化物酶

————→

显色底物又叫色原,对于测H 2O2来说色原有两类,第一类为单

一色原,常用的有邻苯二酚、邻联(二)茴香胺及2,2'-连氮基-双(3-乙苯

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ABTS)。第二类为双色素原,即由两种色素

原合成一种有色物质,如酚和4-氨基安替比林、

3-methyl-2-benzothiazolinone hydrazone(MBTH)和二甲基苯胺。

指示反应的产物应便于检测,常用于检测的指示反应产物是:有色物质、有紫外吸收的物质

(NDAH),使pH发生变化的物质。因为H2O2有上述指示反应,所以常利用可以产生H2O2的始发反应。NAD(P)H在340nm处有光吸收,而NAD(P)+没有,用紫外比色可以测定NAD(P)H的变化,所以产生或消耗NAD(P)H的反应也可作为指示反应。若没有适当的始发反应可以利用,可在始发反应与指示反应之间加一个或两个中间反应。

a.肌酸激酶的测定:

始发反应:+ADP 肌酸激酶

———→

肌酸+ATP

中间反应:ATP +葡萄糖己糖激酶

———→

6-磷酸葡萄糖+ADP

指示反应:6-磷酸葡萄糖+NAD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

6-磷酸葡萄糖酸+NADH

b. 酶法测定甘油三酯:

始发反应:甘油三酯脂肪酶

——→

甘油+脂肪酸

中间反应Ⅰ:甘油+ATP 甘油激酶

———→

甘油-3-磷酸+ADP

中间反应Ⅱ:ADP +PEP 丙酮酸激酶

————→

丙酮酸+ATP

指示反应:丙酮酸+NADH 乳酸脱氢酶

————→

乳酸+NAD

11.2.2 底物测定原理

11.2.2.1 平衡法

平衡法是测定酶反应达到平衡时的产物生成量。该法要考虑反应的平衡常数、达到平衡点所需要的时间、所需的酶量和辅酶或辅反应物的量。设反应如下:

式中S代表待测底物,C是辅酶或辅反应物,P和Q是反应产物。反应达到平衡时用掉的底物比例越高,测定的结果越精确。反应的平衡常数越大,辅酶或辅反应物与底物的浓度比越大,平衡时用掉的底物就越多(表9.1)。

表9.1 达到所述百分转化率所需的C0 : S0比率

百分转化率

K eq

1 5 10 20

(C0 : S0比率)

99.0%100 20 10 1

99.5%200 40 20 5

99.9%1000 200 100 20

平衡常数大时所需辅酶或辅反应物的量就少。在低K eq值时要求非常高的C0 : S0比率,但在实际使用时,C0太高可能会不溶解,也可能会对酶产生抑制作用。在低Keq值时可以加入某种

能与产物之一反应的物质,从反应混合物中除去产物之一,而使反应进行得更为彻底。

在最适反应条件下达到反应平衡所需的时间与酶量有关,酶量多则达到反应平衡所需的时间短。应采用在适当时间内达到平衡所需的酶量。

11.2.2.2 动力学法

60年代初以来,出现了各种连续动力学分析仪,这些仪器一般是通过若干固定的时间间隔对反应的进程进行跟踪,检验曲线的线性部分,并打印出反应的初速度,根据反应的初速度计算出底物浓度。此方法的灵敏度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因此S0=K m是动力学法应用的上限。

11.2.3 酶活性测定原理

当底物浓度远大于酶浓度时,测定反应的初速度,可得到酶浓度。

11.2.4 干试纸条

将测定底物所需的酶和其它物质按一定次序铺在试纸(或塑料片)上,滴上待测溶液或将试纸条浸入待测溶液中,就会产生颜色变化,将产生的颜色与标准色版比较,可得到测定结果。

如图是尿素干试纸条的结构。当一滴血清滴到尿素干试纸条上时,样品首先同多孔的扩散层接触,通过毛细作用快速均匀地扩散开来。扩散层下面是试剂层,此层含有结合在明胶上的脲酶和缓冲剂。脲酶催化尿素水解成氨和CO 2,然后氨通过半透膜扩散到

指示剂层,在此产生颜色。干试纸条还可用于测定葡萄糖、尿酸、胆固

醇、甘油三酯等。

11.2.5 酶电极

酶电极又叫生物分析探针,它是由一种电化学传感器和一层固定化酶层及一到两层滤膜组成,用来测定某些物质的含量。待测物通过滤膜扩散到固定化酶层,经酶催化转变成产物,产物再扩散到电化学传感器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信号,此电信号经放大后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指示出来,或用记录仪记录下来。若用电流表示,被测物质的浓度与电流成线性关系;若用电压表示,则被测物质的浓度与电压成对数关系。

电化学传感器又称为电极,不同的电极对不同的物质敏感。根

据敏感物质的不同,电极分为氧电极、H2O2电极、氨电极、CO2电

极、pH电极等。对底物专一性强并能产生这些敏感物质的酶与相应

的电极组合,就可用来测定相应的底物。实用的酶电极要求专一性

强,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成熟的酶电极是测葡萄糖的酶电极,其结构见右图。

图中的外膜由聚碳酸酯制作。它允许葡萄糖、氧气及其它小分子物质透过,不允许细胞和大分子物质透过。固定的葡萄糖氧化酶催化的反应为:

葡萄糖+O2葡萄糖氧化酶

葡萄糖酸+H2O2

—————→

反应产物H2O2扩散透过醋酸纤维制成的内膜,在铂电极(阳极)处发生下列反应:

H2O2 —→O2+2H++2e

醋酸纤维内膜的孔更小,其截留分子量为100。该膜可以阻止葡萄糖、尿酸、抗坏血酸、以及大部分其它可能产生干扰的物质到达电极。

酶电极用于临床检验有许多优点:检测快速、灵敏度高、取样量少、费用低、携带方便。使用时主要应注意干扰物质的影响。

11.2.6 酶法免疫测定(EIA)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专一性,可以进行一些物质的测定,被测定的物质既可以是抗原,也可以是抗体。酶法免疫测定可分为均相反应和非均相反应两类。

11.2.6.1 均相反应

均相反应在检测时不需要分离抗原、抗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方法简便、快捷。此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用一定量的酶标抗原和未知量的游离抗原(待测抗原)竞争性地与有限量的抗体反应,然后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酶标抗原上的酶有活性,与抗体形成酶—抗原—抗体复合物后酶失去活性。这样,当待测抗原多时,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酶标抗原就少,游离的酶标抗原多,体系中的酶活性高;待测抗原少时,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酶标抗原就多,游离的酶标抗原少,体系中的酶活性低。通过加入显色底物后比色,可测出酶活性的大小,从而得知待测抗原的多少。在这种情况下,酶活性与待测抗原的量成正相关。二是酶标抗原上的酶失去活性,与抗体形成酶—抗原—抗体复合物后酶恢复活性。这样,当待测抗原多时,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酶标抗原就少,恢复的酶活性也少,体系中的酶活性低;待测抗原少时,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酶标抗原就多,恢复的酶活性也多,体系中的酶活性高。这种情况下是酶活性与待测抗原的量成反相关。第二种情况的例子如甲状腺素—苹果酸脱氢酶结合物中的酶没有活性,与甲状腺素的抗体结合后酶恢复活性。

还有两种情况是不用酶标抗原,一种是用底物标记抗原,与待测抗原及抗体反应后,加入游离酶,游离的底物标记抗原具有底物活性,可被酶催化形成产物,而与抗体形成底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不具有底物活性。产物的量与待测抗原的量成正相关。这种方法因没有放大作用,灵敏度较差,但若能产生荧光产物可补偿这个缺点。如伞形酮—艮他霉素可被β-半乳糖苷酶水解产生荧光产物。二是用酶抑制剂标记抗原,如甲状腺素在同磷酸盐共价结合后,就可成为胆碱酯酶的不可逆抑制剂,但磷酸化的甲状腺素在与甲状腺素的抗体结合后,就不能抑制胆碱酯酶。当体系中含有一定量的游离酶时,剩余的酶活性与待测抗原成反相关。

因为待测抗原往往是混合物(如血清),若其中含有酶抑制剂,会影响测定结果。

11.2.6.2 非均相反应

非均相反应需要用到固相载体,首先要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到固相载体上。常用的固相载体是聚苯乙烯微孔板(酶标板),还有用聚乙烯、聚丙烯等材料制成的微孔板。此法常被称为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①测抗体:将纯化的抗原固定到微孔板的孔中,加入不同稀释度的抗血清,待测抗体即和固定的抗原结合,洗涤后,加入酶标的二抗(抗抗体),再洗去未结合的多余酶标二抗,加底物显色,比色,色度与抗体的量成正相关。

②测抗原:

a. 双抗夹心法:将抗体固定到微孔板的孔中,加入待测抗原,待测抗原与固定的抗体结合,再加入酶标抗体,酶标抗体与待测抗原结合,洗去未结合的多余酶标抗体,加底物显色,比色,色度与待测抗原的量成正相关。若上述酶标抗体换成非酶标抗体(必须与固定抗体不同,如分别为鼠和兔来源),洗涤后再加上酶标二抗,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此法适合于测定具有两个以上抗原决定簇的抗原。

b. 竞争法Ⅰ:将抗体固定到微孔板的孔中,再加入待测抗原和一定量的酶标抗原,两种抗原竞争与固定抗体结合,待测抗原多则结合上去的酶标抗原少,色度与待测抗原量成反相关。

c. 竞争法Ⅱ:让游离的待测抗原和抗体在试管中反应,然后加到固定有纯化抗原的微孔板的孔中,待测抗原多则结合到固定抗原上的抗体少,洗涤后加入酶标二抗。色度与待测抗原成反相关。此法适合于测定只具有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

在非均相反应中,因有多次洗涤过程,待测抗原中若有酶的可逆抑制剂,影响不大。

(3) 标记酶的选择:

采用标记酶有放大作用,因为每一个酶分子可以催化许多底物转化成产物。理想的标记酶要有下列特点:

a. 在抗原—抗体结合的最适pH条件下,酶有高的比活性;

b. 酶有一些可供共价偶联的反应基团,与抗原或抗体偶联后酶活性损失很小;

c. 酶活性不受测定液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抑制剂标记抗原的影响除外;

d. 酶反应的产物为有色物质,颜色稳定,便于比色检测;

e. 价廉(包括酶、底物);

f. 底物、酶、产物对人无害。

常用的标记酶有过氧化物酶,它价格便宜,是糖蛋白,可以用高碘酸活化法与抗原或抗体偶联。防腐剂、氧化剂、还原剂会使该酶失活,所以反应体系中不能含有这些物质。用比色法可以测出皮摩尔水平的酶,最灵敏的底物是邻苯二胺(同时加H2O2),但其具有光敏性,应在弱光下使用。另一种常用的标记酶是碱性磷酸酶。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11章(排泄)模拟题及答案

【习题】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导尿前需要彻底清洁外阴的目的是 A.防止污染导尿管 B.使患者舒适 C.便于固定导尿管 D.清除并减少会阴部病原微生物 E.防止污染导尿的无菌物品 2.对尿失禁患者的护理中错误的一项是 A.指导患者行盆底肌锻炼 B.女患者可采用橡胶接尿器 C.对长期尿失禁患者可采用一次性导尿术 D.嘱患者多饮水,促进排尿反射 E.多用温水清洗会阴部 3.下列疾病的患者中排出的尿液含有烂苹果味的是 A.前列腺炎 B.尿道炎 C.膀胱炎 D糖尿病酸中毒 E急性肾炎 4.尿潴留患者首次导尿放出的尿量不应超过 A. 500ml B. 800ml C.1000ml D.1500ml E.2000ml 5.胆红素尿呈 A.酱油色 B.红色或棕色 C金黄色 D黄褐色 E乳白色 6.多尿是指24h尿量超过 A. 1000ml B. 1600ml C.1800ml D.2000ml E.2500ml 7.当患膀胱炎时,患者排出新鲜尿液有 A.硫化氢味 B.烂苹果味 C.氨臭味 D.粪臭味 E.芳香味 8.成年女性导尿时,导尿管插入长度是 A. 2 ~ 3cm B. 4 ~6cm C. 7 ~8cm D. 7 -9cm E. 9 ~ 10cm 9.男性患者导尿,导管插入的深度应为 A. 12-14cm B. 14 ~ 16cm C. 16-18cm D. 18 ~ 20cm E. 20 ~22cm 10.正常尿液的pH是 A.中性 B.酸性 C.碱性D.弱碱性 E.弱酸性 11.为尿潴留患者导尿的目的是 A.测量膀胱容量 B.鉴别有无尿闭 C.排空膀胱,避免术中误伤 D.减轻患者痛苦 E.记录尿量、观察肾功能 12.当患者胆道完全阻塞时,因胆汁不能进入肠道,粪便呈

电化学基础全章教案(教与学)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4.1 原电池 一、探究目标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验步骤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 硫酸 【问题探究】 Zn Cu ×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 Zn+2H+=Zn2++H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酶工程 试题及答案

共三套 《酶工程》试题一: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酶是具有生物催化特性的特殊蛋白质。() 2、酶的分类与命名的基础是酶的专一性。() 3、酶活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反应速度,反应速度越大,意味着酶活力越高。() 4、液体深层发酵是目前酶发酵生产的主要方式。() 5、培养基中的碳源,其唯一作用是能够向细胞提供碳素化合物的营养物质。() 6、膜分离过程中,膜的作用是选择性地让小于其孔径的物质颗粒成分或分子通过,而把大于其孔径的颗粒截留。() 7、在酶与底物、酶与竞争性抑制剂、酶与辅酶之间都是互配的分子对,在酶的亲和层析分离中,可把分子对中的任何一方作为固定相。() 8、角叉菜胶也是一种凝胶,在酶工程中常用于凝胶层析分离纯化酶。() 9、α-淀粉酶在一定条件下可使淀粉液化,但不称为糊精化酶。() 10、酶法产生饴糖使用α-淀粉酶和葡萄糖异构酶协同作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日本称为“酵素”的东西,中文称为__________,英文则为__________,是库尼(Kuhne)于1878年首先使用的。其实它存在于生物体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 2、1926年,萨姆纳(Sumner)首先制得__________酶结晶,并指出__________是蛋白质。他因这一杰出贡献,获194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3、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高产糖比酶优良菌株菌号为__________,高产液化酶优良菌株菌号为___________。在微生物分类上,前者属于__________菌,后者属于__________菌。 4、1960年,查柯柏(Jacob)和莫洛德(Monod)提出了操纵子学说,认为DNA分子中,与酶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有四种,即操纵基因、调节基因、__________基因和__________基因。 5、1961年,国际酶委会规定的酶活力单位为:在特定的条件下(25oC,PH及底物浓度为最适宜)__________,催化__________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__________为一个国际单位,即1IU。 6、酶分子修饰的主要目的是改进酶的性能,即提高酶的__________、减少__________,增加__________。 7、酶的生产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借助__________使__________发生交联作用,制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酶的方法称为交联法。 9、酶的分离纯化方法中,根据目的酶与杂质分子大小差别有__________法,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法三种。 10、由于各种分子形成结晶条件的不同,也由于变性的蛋白质和酶不能形成结晶,因此酶结晶既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 三、名词术语的解释与区别(每组6分,共30分) 1、酶生物合成中的转录与翻译 2、诱导与阻遏 3、酶回收率与酶纯化比(纯度提高比) 4、酶的变性与酶的失活

核医学基础知识-11

核医学基础知识-11 (总分:100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50,score:100分) 1.肺栓塞核素诊断应用99m Tc-MAA的原理 【score:2分】 【A】细胞吞噬 【B】微血管暂时性栓塞【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选择性排泄 【D】合成代谢 【E】通透弥散 本题思路:[解析] 颗粒直径大于10μm的放射性药物如99m Tc-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 99m Tc-MAA)注入静脉后随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由于这些颗粒直径大于肺毛细血管的直径而被阻断不能通过,暂时性的阻塞于部分肺微血管内从而使肺显像,可以观察肺内血流灌注的情况并诊断是否有肺栓塞。 2.放射免疫显像和放射受体显像的原理均属于【score:2分】 【A】细胞吞噬

【B】特异性结合【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C】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 【D】合成代谢 【E】细胞拦截 本题思路:[解析] 放射性标记配体只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放射性标记抗体只与相应的抗原结合,从而可使含有受体和特殊抗原的组织显影,这种影像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3.根据影像获取的状态,可将放射性核素显像分为【score:2分】 【A】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 【B】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 【D】早期显像和晚期显像 【E】阴性显像和阳性显像 本题思路: 4.根据影像获取的部位可将放射性核素显像分为【score:2分】

【A】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 【C】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 【D】早期显像和晚期显像 【E】阴性显像和阳性显像 本题思路: 5.根据获取影像的维线与层面可将放射性核素显像分为 【score:2分】 【A】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 【B】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 【C】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早期显像和晚期显像 【E】阴性显像和阳性显像 本题思路: 6.根据获取影像的时间可将放射性核素显像分为【score:2分】 【A】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

电化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电化学基础习题解答 第四章P63 1.将甘汞电极与另一电极(在电极上析出氢气)组成电解池。电解液是pH 为7的饱和KCl 溶液。在25℃时,以一定大小的电流通过电解池,测得两极间电压为 1.25V 。若认为甘汞电极是不极化的,求此条件下阴极的过电位(假定溶液的欧姆电位降可略去不计)。 解:-+-=??E V 0085.125.12415.0-=-=-=+-E ?? 22 1 H e H = +-+ [] () V 4141.0705916.01ln 0-=-?=??? ? ??- =+-H nF RT ?? ()V 5944.04141.00085.1-=---=?Δ 2. 用Pb 电极来电解0.1mH 2SO 4(265.0=±γ),若在电解过程中,把Pb 阴极与 另一当量甘汞电极相连接时,测得电动势为E=1.0685V 。试求H 2在Pb 极上的过电位。 解:E -=+-??﹦ 0.2802-1.0685 ﹦ -0.7883V 22 1 H e H = +-+ [] ??? ? ??- =+-H nF RT 1ln 0??=0.05916lg(0.2×0.265)=-0.07547V V 7883.0=?Δ-0.07552V=0.7128V 第五章P73 1. 试证明对于反应R ne vO =+-扩散电流密度为 dx dC D v nF i 00= 证明: O 在x 方向上的扩散传递速度dx dC D V x 0 0-=,对于反应 R ne vO =+- 若以阴极反应电流为正,则()?? ? ????? ??=-??? ??=dx dC D F v n V F v n i x 00

哈工大酶工程试题答案

年级2001 专业生物技术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30分) 1.酶工程 2.自杀性底物 3.别构酶 4.诱导酶 5.Mol催化活性 6.离子交换层析 7.固定化酶 8.修饰酶 9.非水酶学 10.模拟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决定酶催化活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 2.求Km最常用的方法是。 3.多底物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 4.可逆抑制作用可分为,,, 。 5.对生产酶的菌种来说,我们必须要考虑的条件有,一是看它是不是,二是能够利用廉价原料,发酵周期,产酶量,三是菌种不易,四是最好选用能产生酶的菌种,有利于酶的分离纯化,回收率高。 6.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可用反应法和反应法。 7.酶制剂有四种类型即酶制剂,酶制剂,酶制剂和 酶制剂。 8.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法,法,法, 法。 9.酶分子的体外改造包括酶的修饰和修饰。 10.模拟酶的两种类型是酶和酶。 11.抗体酶的制备方法有法和法。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相比,有何优缺点 2.写出三种分离纯化酶蛋白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 3.为什么酶制剂的生产主要以微生物为材料 4.下面是某人对酶测定的一些数据,据此求出该酶的最大反应速度和米氏常数。

10-6 10-6 10-5 10-5 10-5 10-4 10-4 10-2 酶工程试题(B) 一名词解释 1.抗体酶 2.酶反应器 3.模拟酶 4.产物抑制 5.稳定pH 6.产酶动力学 7.凝胶过滤 8.固定化酶 9.非水酶学 10.液体发酵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值增加,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Km不变,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Km 减小,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 2.菌种培养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培养法和培养法。 3.菌种的优劣是影响产酶发酵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发酵条件对菌种产酶也有很大的影响,发酵条件一般包括,,,, 和等。 4.打破酶合成调节机制限制的方有,,。 5.酶生物合成的模式分是,,, 。 6.根据酶和蛋白质在稳定性上的差异而建立的纯化方法有法,法和 法 7. 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法,法,法, 法。 8. 酶分子的体外改造包括酶的修饰和修饰。 9.酶与抗体的重要区别在于酶能够结合并稳定化学反应的,从而降低了底物分子的,而抗体结合的抗原只是一个态分子,所以没有催化能力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在生产实践中,对产酶菌有何要求 2.对酶进行化学修饰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列出用共价结合法对酶进行固定化时酶蛋白上可和载体结合的功能团 4.某酶的初提取液经过一次纯化后,经测定得到下列数据,试计算比活力,回收率及纯化 倍数。

核医学试题、试卷及答案(1)

核医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25题1分/题) B1关于核医学内容不正确的是: ASPECT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B核医学不能进行体外检测 CPET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D核医学可以治疗疾病 E99m Tc是常用的放射性药物 B2 脏器功能测定、脏器显像以及体外放射分析等其共同原理是: A 动态分布原理 B 射线能使物质感光的原理 C 稀释法原理 D 物质转化原理E示踪技术的原理 E3 图像融合的主要目的是 A判断病灶大小和形态B 病灶区解剖密度的变化 C 病灶区解剖形态的变化 D 提高病灶的分辨率 E 帮助病灶的定位 C4 体内射线测量通常测量 A α粒子 B β粒子 C γ粒子Dβ+粒子 E 中子 C5 核医学射线测量探头中通常包括 A 射线探测器和脉冲幅度分析器 B 自动控制和显示系统C、射线探测器和前置放大器D前置放大器和脉冲幅度分析器 E 脉冲幅度分析器和计数率 D6 1uci表示 A、每秒×1010次核衰变 B、每秒×107次核衰变 C、每秒×105次核衰变 D 、每秒×104次核衰变E、每秒×103次核衰变 B7 决定放射性核素有效半衰因素是 A 粒子的射程 B 物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 C 淋洗时间间隔 D 断层重建方式 E 测量系统的分辨时间 A8 甲状腺I显像时用那种准直器: A高能通用平行孔准直器B低能通用平行孔准直器 C低能通用高分辨率准直器D、针孔准直器E任意 B9 放射性核素肝胶体显像病人准备包括 A清洁口腔B 无需任何特殊准备C 空腹过夜 D 隔夜灌肠E 术前饮水 E10 哪项描述肾静态显像原理是不正确的 A 肾静态显像的显像剂为99m Tc(Ⅲ)二羟丁二酸 B DMSA主要聚集在肾皮质,注药后10分钟肾摄取达高峰 C 在1h肾摄取血中DMSA的4%-8%,其中50%固定在肾皮质 D 静脉注射1h后,12%DMSA滞留于肾皮质内并保留较长时间,30%-45%排出体外 E 注药后3-4h进行显像,以避免显像剂中排泄快的那一部分在肾盏肾盂和集合管内的放射性对皮质显影的干扰 B11 肾图a段描述正确的是 A a段为聚集段,即静脉注射示踪剂后急剧上升段Ba段为出现段,此段放射性主要来自肾外血床,8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摄取,它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血流灌注量 C、a段为排泄段 D、此段放射性主要来自肾内血床 E、1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摄取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第一部分:第1-5章)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主编:李小寒、尚少梅 适用范围:护理学本科专业 目的:提供电子简版,以备教师备课、撰写教案使用 章节:共十八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环境 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第五章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 第六章患者的清洁卫生 第七章休息与活动 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九章冷热疗法 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第十一章排泄 第十二章给药 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第十四章标本采集 第十五章疼痛患者的护理 第十六章病情观察与危重患者的管理 第十七章临终护理 第十八章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 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五章 (5号宋体,22磅行距)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的地位和基本任务 (一)课程的地位 1.是护理学科的基础 2.是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3.是护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 4.为临床各专科护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 1.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使护生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 2.使护生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以履行护理人员的角色和功能 二、课程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 1.获得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需求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认识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三、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1.实践学习法:实验室学习、临床学习 2.反思学习法 第二章环境 第一节环境与健康 一、环境概述 1.定义: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环境的分类 内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 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自然气候影响、地形地质影响、环境污染 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因素、卫生服务 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 护士需要了解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才能完成护理的基本任务: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护士的职责:帮助发现环境中对人类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素。保护人类健康,满足人们需要 第二节医院环境 一、医院环境的特点 (一)服务专业性

第9章 电化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电化学基础 第28讲原电池 一、选择题 1.用铜片、银片、Cu(NO3)2溶液、AgNO3溶液、导线和盐桥(装有琼脂—KNO3的U 形管)构成—个原电池(如图)。以下有关该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铜电极流向银电极 ②正极反应为:Ag++e-===Ag ③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原电池仍继续工作 ④将铜片浸入AgNO3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与该原电池反应相同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2.有关下图所示原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电子沿导线由Cu片流向Ag片 B.正极的电极反应是Ag++e-===Ag C.Cu片上发生氧化反应,Ag片上发生还原反应 D.用该电池电解饱和食盐水,3.2 g Cu溶解时生成1.12 L Cl2 3.小明利用家中废旧材料制作了一个可使玩具扬声器发出声音的电池,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该电池工作时的说法错误的是() A.铝罐将逐渐被腐蚀 B.电子流向为铝质汽水罐→导线→扬声器→导线→炭棒 C.食盐水中的Na+向炭棒移动 D.炭棒上发生的反应为:2H++2e-===H2↑ 4.下列反应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是() A.Zn+2HCl===ZnCl2+H2↑ B.2CH3OH+3O2―→2CO2+4H2O C.NaOH+HCl===NaCl+H2O D.4Al+3O2+6H2O===4Al(OH)3 5.原电池的电极名称不仅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下列说法中

不正确的是( ) A .由Al 、Cu 、稀H 2SO 4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Al -3e -===Al 3+ B .由Mg 、Al 、NaOH 溶液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Al -3e -+4OH -===AlO -2+ 2H 2O C .由Fe 、Cu 、FeCl 3溶液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Cu -2e -===Cu 2+ D .由Al 、Cu 、浓硝酸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Cu -2e -===Cu 2+ 6.(2013辽宁铁岭一中期中卷)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Fe 作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B .负极反应: 2H ++2e -===H 2↑ C .工作一段时间后,NaCl 溶液中c (Cl -)增大 D .工作一段时间后,两烧杯中溶液pH 均不变 7.(2012·安徽)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微型实验装置。实验时,先断开K 2,闭合K 1,两极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断开K 1,闭合K 2,发现电流表A 指针偏转。 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断开K 2,闭合K 1时,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 ++2Cl -=====通电 Cl 2↑+H 2↑ B .断开K 2,闭合K 1时,石墨电极附近溶液变红 C .断开K 1,闭合K 2时,铜电极上的电极反应为:Cl 2+2e -===2Cl - D .断开K 1,闭合K 2时,石墨电极作正极 二、非选择题 8.在由铜片、锌片和200 mL 一定浓度的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若锌片只发生电化学腐蚀,当在铜片上放出3.36 L(标准状况)的H 2时,硫酸恰好用完,请填空: (1)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导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0.3 mol ; (3)原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75 mol/L 。 9.有甲、乙两位同学均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两人均使用镁片与铝片作电极,但甲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 H 2SO 4溶液中,乙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 的NaOH 溶液中,如图所示。请回答:

哈工大酶工程试题(A)答案

酶工程试题(A) 年级2001 专业生物技术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30分) 1.酶工程 2.自杀性底物 3.别构酶 4.诱导酶 5.Mol催化活性 6.离子交换层析 7.固定化酶 8.修饰酶 9.非水酶学 10.模拟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决定酶催化活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 2.求Km最常用的方法是。 3.多底物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 4.可逆抑制作用可分为,,, 。 5.对生产酶的菌种来说,我们必须要考虑的条件有,一是看它是不是,二是能够利用廉价原料,发酵周期,产酶量,三是菌种不易,四是最好选用能产生酶的菌种,有利于酶的分离纯化,回收率高。 6.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可用反应法和反应法。 7.酶制剂有四种类型即酶制剂,酶制剂,酶制剂和 酶制剂。 8.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法,法,法, 法。 9.酶分子的体外改造包括酶的修饰和修饰。 10.模拟酶的两种类型是酶和酶。 11.抗体酶的制备方法有法和法。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相比,有何优缺点? 2.写出三种分离纯化酶蛋白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 3.为什么酶制剂的生产主要以微生物为材料? 4.

酶工程试题(B) 一名词解释 1.抗体酶 2.酶反应器 3.模拟酶 4.产物抑制 5.稳定pH 6.产酶动力学 7.凝胶过滤 8.固定化酶 9.非水酶学 10.液体发酵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Km值增加,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Km不变,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Km减小,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 2.菌种培养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培养法和培养法。 3.菌种的优劣是影响产酶发酵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发酵条件对菌种产酶也有很大的影响,发酵条件一般包括,,,, 和等。 4.打破酶合成调节机制限制的方有,,。 5.酶生物合成的模式分是,,, 。 6.根据酶和蛋白质在稳定性上的差异而建立的纯化方法有法,法和 法 7. 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法,法,法, 法。 8. 酶分子的体外改造包括酶的修饰和修饰。 9.酶与抗体的重要区别在于酶能够结合并稳定化学反应的,从而降低了底物分子的,而抗体结合的抗原只是一个态分子,所以没有催化能力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在生产实践中,对产酶菌有何要求? 2.对酶进行化学修饰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列出用共价结合法对酶进行固定化时酶蛋白上可和载体结合的功能团 4.某酶的初提取液经过一次纯化后,经测定得到下列数据,试计算比活力,回收率及纯化 倍数。 (A)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 1. 酶工程:又叫酶技术,是酶制剂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技术。

酶工程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问题:试述木瓜蛋白酶的生产方法? 答:木瓜蛋白酶可以采用提取分离法、基因工程菌发酵法、植物细胞培养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生产。 (1)提取分离法:从木瓜的果皮中获得木瓜乳汁,通过各种分离纯化技术获得木瓜蛋白酶。 (2)发酵法:通过DNA重组技术将木瓜蛋白酶的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中,获得基因工程菌,在通过基因工程菌发酵获得木瓜蛋白酶。 (3)植物细胞培养法:通过愈伤组织诱导获得木瓜细胞,在通过植物细胞培养获得木瓜蛋白酶。 第二章微生物发酵产酶 1、解释酶的发酵生产、酶的诱导、酶的反馈阻遏(产物阻遏)、分解代谢物阻遏。诱导物的种类? 答:酶的发酵生产: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获得所需的酶的技术过程; 酶的诱导:加进某些物质,使酶的生物合成开始或加速的现象,称为诱导作用; 产物阻遏(反馈阻遏):指酶催化反应的产物或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使该酶的生物合成受到阻遏的现象。 分解代谢物阻遏(营养源阻遏):是指某些物质经过分解代谢产生的物质阻遏其他酶合成的现象。 诱导物的种类:诱导物一般是酶催化作用的底物或其底物类似物,有的也是反应产物。2、微生物产酶模式几种?特点?最理想的合成模式是什么? 答:(1)同步合成型特点: a.发酵开始,细胞生长,酶也开始合成,说明不受分解代谢物和终产物阻遏。 b.生长至平衡期后,酶浓度不再增长,说明mRNA很不稳定。 (2)延续合成型特点: a.该类酶一般不受分解代谢产物阻遏和终产物阻遏。 b.该酶对应的mRNA是相当稳定的。 (3)中期合成型特点: a.该类酶的合成受分解代谢物阻遏和终产物阻遏。 b.该酶对应的mRNA不稳定。 (4)滞后合成型特点: a.该类酶受分解代谢物阻遏和终产物阻遏作用的影响,阻遏解除后,酶才大量合成。 b.该酶对应的mRNA稳定性高。 选择:在酶的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酶产率和缩短发酵周期,最理想的合成模式是延续合成型。 3、可以添加什么解除分解代谢物阻遏?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答:(1)一些酶的发酵生产时要控制容易降解物质的量或添加一定量的cAMP,均可减少或解除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 (2)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增溶、乳化作用、润湿作用、助悬作用、起泡和消泡作用、消毒和杀菌剂。 4、根据微生物培养方式不同,酶的发酵生产有几种类型?哪种是目前酶发酵生产的主要方式?按酶生物合成的速度把细胞中的酶分几类?酶的生物合成在转录水平的调节主要有哪三种模式?微生物细胞生长过程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

《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 Teaching Syllabus for Fundamental Nursing 一、课程任务与性质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是护理专业主干学科之一,是护理患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满足患者清洁、舒适、休息活动、营养排泄等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用药知识与技能;常用抢救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护理事业的情感,掌握评估和满足患者各种基本需要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情景式模拟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护理程序科学化管理病人,满足服务对象整体护理的需要,为后期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学习和临床护理实践打下重要基础。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单元测试、阶段测试、期末测试、操作考核及实验报告测评等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理论考试占70%,技能考试占30%。 三、学时分配表 理论课教学内容学时数实验(见习)课教学内容学时数 绪论 1 环境 3 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3 铺备用床法、铺麻醉床法12 舒适与安全 3 卧位与搬运3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9 无菌技术、隔离技术 6 患者的清洁卫生 6 口腔、皮肤、头发护理 6 休息与活动 3 协助患者活动 3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8 T、P、R、BP测量及绘制、鼻导管 吸氧法 9 冷、热疗法 1 冷、热疗法 3 饮食与营养 6 鼻饲法 3 排泄 6 女患者导尿术、灌肠法 6 给药9 摆发口服药法、肌内注射法、静脉 注射法、皮下注射法、皮肤过敏试 验法 15 静脉输液与输血8 周围静脉输液法 6 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抢救 6 基础生命支持技术 6

酶工程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固定化酶: 2、原生质体: 3、超滤: 4、酶的催化特性: 5、生物酶工程: 6、酶的必需基团和活性中心: 7、诱导与阻遏: 8、酶反应器: 二、填空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酶的分类()()()。(三种即可) 2、酶活力是()的量度指标,酶的比活力是()的量度指标,酶转换数是()的量度指标。 3、微生物产酶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合成型,()中期合成型,()四种。 4、酶的生产方法有(),生物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 5、优良的产酶微生物所具备的条件:(1)()(2)()(3)()(写出三种即可)。 三、判断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空1.5分,共15分)。 1、酶是具有生物催化特性的特殊蛋白质。 2、酶活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反应速度,反应速度越大,意味着酶活力越高。 3、液体深层发酵是目前酶发酵生产的主要方式。 4、培养基中的碳源,其唯一作用是能够向细胞提供碳素化合物的营养物质。 5、在酶与底物、酶与竞争性抑制剂、酶与辅酶之间都是互配的分子对,在酶的亲和层析分离中,可把分子对中的任何一方作为固定相。 6、补料是指在发酵过程中补充添加一定量的营养物质,补料的时间一般以发酵前期为好。 7、酶固定化过程中,固定化的载体应是疏水的。 8、在酶的抽提过程,抽提液的 pH 应接近酶蛋白的等电点。 9、青霉素酰化酶不但能催化青霉素侧链的水解作用,而且也能催化逆反应。 10、亲和试剂又称活性部位指示试剂,这类修饰剂的结构类似于底物结构。 四、问答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45分)。 1、试述提高酶发酵产量的措施。(8 分,答出四点即可) 2、酶失活的因素?(8分) 3、酶的提取方法有哪些?(8分) 4、酶分子修饰的意义有哪些?(6分) 5、试简述酶分子的定向进化。(5分) 6、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相比,有何优缺点?(10分,优缺点答五点即可) 答案 一、1、固定化酶: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酶固定在载体上,能使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酶;2、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植物、真菌或细菌细胞;3、超滤:超滤是采用中空纤维过滤新技术,配合三级预处理过滤清除自来水中杂质;4、酶的催化特性:①极高的催化效率②高度的专一性③酶活性的可调节性④酶的不稳定性5、生物酶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对酶蛋白分子进行修饰、改造,改进酶蛋白的催化特性或酶蛋白的蛋白质特性等;6、酶的必需基团:指酶分子中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活性中心:是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反应的场所;7、酶合成的诱导是指加入某种物质使酶的合成开始或加速进行的过程;酶合成

核医学习题集11章-骨关节系统

第十一章骨、关节系统 【学习目标】 1.掌握骨、关节显像的基本原理,正常、异常影像表现及主要临床应用。 2.熟悉骨、关节显像的常用方法、显像剂、 基本操作及影响显像图质量的主要因素; 熟悉骨显像与其它影像学检查比较其优缺点所在。 3.了解骨密度的概念及测定骨密度的常用方 法;了解PET 18F-FDG骨骼恶性肿瘤显像的原理、临床应用。 【内容要点】 第一节骨、关节显像的原理、 方法和影象分析 一、骨显像的基本原理及影响骨骼各部位 摄取显像剂多少的主要因素。 二、骨显像剂:常用的骨显像剂类型及特点。 三、骨显像方法: 1.骨动态显像:可分为骨三时相显像(即 血流相、血池相和延迟相)和骨四时相 (在前者基础上再加24小时延迟相) 2.骨静态显像:包括全身及局部静态显像。 3.骨断层显像 4.骨融合显像(图像融合) 四、骨显像图像分析 1.正常骨显像影像表现:包括正常动态及静态骨显像表现。 2.异常骨显像影像表现;包括异常动态 及静态影像,后者又有异常放射性浓聚、 异常放射性稀疏缺损、混合型(浓聚与 稀疏缺损同时存在)、超级骨显像等。五、关节显像:基本原理、显像剂、显像方法及图像分析。 第二节骨、关节显像的临床应用 一、对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与其它影 像学方法比较优势所在。 二、对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包括良性及恶 性骨肿瘤)。 三、对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主要是急性化 脓性骨髓炎) 四、对骨坏死的诊断;包括股骨头无菌性坏 死儿童股骨头骨软骨病。 五、对骨创伤的诊断:包括特殊部位骨折、 细小骨折及应力性骨折等。 六、对移植骨是否存活的检测。 七、对代谢性骨病的诊断:包括骨质疏松、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Paget's病等。 八、对关节疾病的诊断:包括类风湿关节 炎、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等。 第三节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的测量 一、常用的骨密度测量原理及方法。 二、影响骨密度测定的因素及诊断标准。

基础护理学第十一章排泄

第十一章排泄 1、是机体将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排除体外的生理活动过程,是人体的基本生理需要之一,也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 2、尿潴留患者的护理 (1)尿潴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2)护理: A心理护理B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 C调整体位和姿势D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 E热敷、按摩F健康教育 G必要时药物治疗:卡巴胆碱H导尿术 3、尿失禁患者的护理 (1)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2)护理: A皮肤护理B外部引流 C重建正常排尿功能 a病情许可分时间段多饮水 b定时给予便器协助排便 c指导患者进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 D留置导尿E心理护理 4、导尿术(catheterization):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 【操作步骤】 (1)核对、解释(2)准备环境(3)协助患者准备好体位(4)垫巾,保护床单不被污染 (5)根据男、女患者尿道的解剖特点进行消毒、导尿 A女: a初步消毒:取消毒液棉球消毒阴阜、大阴唇,另一手分开大阴唇,消毒小阴唇和尿道口;消毒顺序是由外向内、自上而下,每个棉球限用一次 b打开导尿包,倒消毒液于药杯内,浸湿棉球 c戴无菌手套,铺洞巾 d摆放用物,润滑尿管 e再次消毒:分别消毒尿道口、小阴唇、尿道口,消毒顺序是内→外→内,自上而下。 一个棉球限用一次 f导尿:用另一血管钳夹持导尿管对准尿道口轻轻插入尿道4~6cm,见尿液流出再插入1cm左右,松开固定小阴唇的手下移固定导尿管,将尿液引入弯盘内 A男: a初步消毒:取消毒液棉球进行初步消毒,依次为阴阜、阴茎、阴囊,尿道口向外向后旋转擦拭尿道口、龟头及冠状沟 c~e同女性患者导尿 f再次消毒:用纱布包住阴茎将包皮向后推,暴露尿道口。用消毒液棉球再次消毒尿道口、龟头及冠状沟 g导尿:固定阴茎并提起,使之与腹壁成60o角,将弯盘置于洞巾口旁,嘱患者张口呼吸,用另一血管钳夹持导尿管对准尿道口轻轻插入尿道20~22cm,见尿液流出再插入1~2cm,将尿液引入弯盘内 (6)夹管、倒尿 (7)取标本若需作尿培养,用无菌标本瓶接取中段尿5ml,盖好瓶盖,放置合适处 (8)操作后处理 A协助患者睡卧舒适,收拾清理用物 B测量尿量,尿标本贴标签后送检 C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患者着凉。 (3)对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的患者,第一次放尿不得超过1000ml。(4)避免误入阴道。 (5)为女患者插尿管时,如导尿管误入阴道,应另换无菌导尿管重新插管。 (6)为避免损伤和导致泌尿系统的感染,必须掌握男性和女性尿道的解剖特点。 5、留置导尿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 【操作步骤】

2008-2009年度酶工程期末试卷A-标准答案

(A) 正协同作用;(B) 负协同作用;(C) 无协同;(D) 激活作用 7、一个原体(蛋白)能同时结合几个同种配体,若有正协同作用,则原体饱和分数Y与配体浓度的关系曲线为C。 (A) 直线; (B) 双曲线;(C) S形曲线;(D) 抛物线 8、某代谢途径的终点产物对该途径的第一个酶的活性具有反馈抑制作用,这种活性调节方式为C。 (A) 竞争性抑制;(B) 非竞争性抑制;(C) 别构调节; (D) 共价结构改变调节 9、测定某种酶的活性时,实际上是设计一个该酶的反应体系,测定C,通过该指标反映酶的量。 (A) 底物的消耗总量;(B) 产物生成总量;(C) 反应的初速度;(D) 反应的平均速度 10、在测定酶活力时,一般要设置空白,下列哪一种最不可能是合适的空白D。 (A) 在反应体系中不加酶; (B)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失活的酶;(C) 控制反应体系的pH 为强酸性; (D)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已知活性的标准酶 11、进行酶法分析时,若使用动力学分析法,则应设计反应体系使 C 。 (A) 酶不足;(B) 底物过量; (C) 底物浓度小于0.1Km;(D) 产物过量 12、下列酶蛋白的分离纯化方法中,哪一种不属于根据电荷性质来进行纯化的 D 。 (A) 阴离子交换层析;(B) 阳离子交换层析;(C) 等电聚焦;(D) 超滤 13、根据介质孔径的不同,可以将过滤分为几种类型,其中用来分离酶蛋白和小分子杂质的过滤方法为C。 (A) 凝胶过滤;(B) 微滤;(C) 超滤;(D) 反渗透 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非水介质中酶催化反应的优势 C 。 (A) 酶的稳定性更好;(B) 底物的范围更广;(C) 酶活性中心的柔性更强;(D) 可减少由水引起的副反应 15、要在非水介质进行酶催化反应,需做到B。 (A) 非水介质中应完全无水;(B) 酶分子周围应有少量结合水;(C) 非水介质分散在酶的水溶液中;(D) 只在酶分子周围结合少量非水介质 16、经可溶性大分子修饰的酶,下列哪种性质最有可能提高? A 。 (A) 稳定性;(B) 催化活性;(C) 抗原性;(D) 酶分子的柔性 17、可以选择性地对酶活性中心基团进行修饰的是 C 。 (A) 小分子修饰;(B) 大分子修饰;(C) 亲和修饰;(D) 金属离子修饰 18、RNase P由蛋白成分和RNA成分构成,Altman经过研究,最终发现RNA成分是A。 (A) 该酶的活性中心;(B) 辅助因子;(C) 结构稳定因子;(D) 与酶活无关 19、I型内含子的自我剪接通过三次B反应完成。 (A) 转氨反应;(B) 转酯反应;(C) 氧化还原反应;(D) 水解反应 20、迄今为止,核酶C。 (A) 都是天然存在的;(B) 都是人工合成的;(C) 既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合成的;(D) 只在真核生物中发现 21、环糊精之所以可以用来设计模拟酶,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有 A 。 (A) 疏水性孔穴;(B) 亲水性孔穴;(C) 糖环;(D) 糖苷键 22、利用环糊精设计模拟酶时,需向其分子结构中引入B。 (A) 底物结合基团;(B) 催化基团;(C) 氨基酸;(D) 小肽 23、下列哪种技术可用于酶分子的体外定向进化 D 。 (A) 诱变选育;(B) 自然选育;(C) 杂交育种; (D) 易错PCR 24、从对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认识的角度而言,酶分子定向进化属于B。 (A) 酶分子的合理设计;(B) 酶分子的非合理设计;(C) DNA改组;(D) 易错PCR 25、下列哪一种定向进化策略属于无性进化 C 。 (A) DNA改组技术;(B) 交错延伸法;(C) 易错PCR;(D) 随机引物体外重组法 26、医疗或分析检测用酶通常要采用 C

最新版基础护理学试章节强化练习第十一章 排泄

最新版基础护理学试章节强化练习 第十一章排泄 一、单项选择题 1. 正常成人一昼夜尿量为 A.800ml B.1500ml C.2500ml D.2800ml E.3500ml 2.少尿是指24h排尿量多于 A.50ml B.100ml C.200ml D.400ml E.600ml 3.多尿是指24h排尿多于 A.2500ml B.2000ml C.1800ml D.1600ml E.1400ml 4.留置导尿管为防止泌尿系统逆行感染,导尿管应 A.每日更换1次 B.每周更换1次 C.每周更化2次 D.每两周更换1次 E.每月更换1次 第十二章给药 一单项选择 1药物的半衰期是(B) A药物从血浆中完全消失所用时间的一半 B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C药物作用强度减弱一半所需时间 D 50%药物生物转化所需时间 E 50%药物在血浆中浓度下降所需的时间 2、服用铁剂时,多食哪种食物可增加铁的吸收(D) A含电解质的流质食物 B 高蛋白的食物 C 含纤维素多的食物 D 酸性食物 E 米面食物 3、易氧化和遇光变质,需装在密闭瓶中保存的药物是(B) A 巴比妥 B 安茶碱 C 甲氧氯谱胺(胃复安) D 糖衣片 E 地西泮 4、抢救青霉素过敏休克病人时、首选的药物是(C) A盐酸异丙秦 B 去肾上腺素 C 盐酸肾上腺素 D 异丙肾上腺素 E 盐酸肾上腺素 5、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下列哪种方法是正确的(E) A分2次量,平均每隔20min注射1次 B 分3次量,平均每隔20min注射1次 B分4次量,平均每隔20min注射1次 D 分3次量,注射量由多到少,平均每隔20min注射1次 E 分4次量,注射量由多到少,平均每隔20min注射1次 6、药效发挥最快的给药途径是(B) A口服给药 B 静脉注射 C 吸入给药 D 皮下注射 E 皮肤给药 7、应放置于冰箱冷藏的药物是(B) A肾上腺素 B胎盘球蛋白 C 安茶碱 D 地西泮 E甲养氯谱胺(胃复安) 8、宜饭前服用的药物是(B) A维生素E B.胃蛋白酶合剂 C.止咳合剂 D.庆大霉素 E.先锋霉素 9、护士在给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服用地高辛时,应重点观察:(C) A.胃肠道反应 B、是否成瘾 C、心率、心律 D、体温 E。血压 10、内服药在瓶上应贴有哪种颜色标签(A) A.蓝色 B、红色 C、黑色 D、绿色 E、黄色 11、连续使用超声波雾化吸入治疗时,雾化器水槽内的水温不宜过(C) A.30度 B、40度 C.50度 D、60度 E.70度 12、在肌肉注射时,如需两种药物混合注射时,应首先注意的是(A) A.药物有无配伍禁忌 B.药物的有效期 C.安瓿有无裂缝 D.药物的刺激性 E.药物的粘稠度 13、2岁以下的婴儿肌肉注射时,最好不选用(A) A.臀大肌 B.上臂三角肌 C.臀中肌 D.股外侧肌肉 E. 臀小肌 14.臀大肌肉注射时、为使肌肉松弛,应采取的姿势为(C) A.俯卧位,足尖分开,足跟相对 B.侧卧位,上腿稍弯曲,下腿伸直 C.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D.坐位时,应选择较矮坐凳 E.仰卧位,足尖分开,足跟相对 15.皮下注射时,针尖与皮肤通常呈(C) A.5°~10° B.20°~30° C.30°~40° D 45~50° E.50~60° 16.皮肤药物试验过程当中,正确的操作是(C) A.进针角度为20~30° B.用2%碘酊消毒皮肤 C.通常注射量是0.1ml D.拔针后用无菌棉签按压针眼处 E.若皮试需做对照实验,可用同一注射器及针头 17.青霉素使用后出现血清病样反应,常发生在用药后(C) A.2-3天 B3-5天 C. 7-12天 D 15-18天 E 一个月左右 18.对于TAT过敏试验阳性的病人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B) A停止注射TAT; B采用脱敏疗法注射TAT; C 再次做过敏试验并用生理盐水做对照试验D注射肾上腺素、苯海拉明等药物抗过敏; E 先准备好抢救器材,然后直接注射TA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