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幸福教育模式初探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幸福教育模式初探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幸福教育模式初探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幸福教育模式初探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幸福教育模式初探

“幸福”是教育的最终极的目标。本文通过访谈、调查等了解了目前某些高校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涵,提出了新视角下的高校幸福教育的模式,即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体验积极情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创建积极人际关系,进而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构建幸福课堂。

一、问题提出

教育是让个体充分社会化并成为完整的社会人的有效途径,而高等教育在其中承担了较为重要的角色。学生们进入大学后,将有机会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单纯的知识学习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而其中的核心则是对幸福感的追求。大学课堂如果不能让学生感到幸福,将限制他们追求卓越和寻求自我实现的潜能的发挥。因此,了解高校课堂幸福感知的现状、从新的视角提出幸福教育的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以贵州省某高校为例,旨在通过访谈了解部分课堂的教育模式现状,进而调查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成长的条件。

二、高校课堂教育问题及现状

本研究设置的访谈题目为“你认为目前接受的大学教育是‘幸福教育’吗?如果不是,你认为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和“你认为什么样的高校教育是幸福教育”。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高校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不高,觉得没有从中获得学习知识的幸福感,认为目前的高校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首先,教学条件限制了学生的学习。部分学校的硬件配置不到位,部分教师的“软件”也跟不上,他们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教授的知识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加之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够丰富,会让学生陷入“求不得苦”。其次,教学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和传统。多数学生从小一直接受应试教育,进入大学后,希望能接触新的教学模式,但很多老师依然采取“灌输”模式,学生就像一个被动的容器,等到被灌满就毕业了。但这些刻板的知识对于他们适应社会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生活中的幸福感自然就减少了。第三,部分教师授课较为自我,不关注学生,不关注内容。这些教师缺乏责任感,不愿意与学生交流和互动,把授课内容草草读一遍即完成任务,形成了沉闷、乏味、缺乏幸福感的课堂。第四,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被压制。学生进入大学后需按专业学习,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可能会包含学生不敢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在学习时有可能会产生厌恶情绪,难以形成探究欲望。第五,学生的某些意志品质缺乏,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不够。自制力是较为重要的一种意志品质,指的是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变成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