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舆论学考点

舆论学考点

舆论学考点
舆论学考点

1、如何理解舆论的客观自在性?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舆论存在的总和表现,是能够以自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明显地或隐蔽地影响着舆论客体。

首先,舆论是一种自在的群体意识,反映了群体对于某个公共事务的态度。即使个人意见发生了变化,群体的意识仍然会独立地存在,同时也会促使其他具有同样意识的个人继续加入到持这种态度的群体中来。这种现象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其次,舆论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是关系到群体利益的具体事务。当公共事务促使大多数群体获益时,社会就会出现压倒性的支持舆论。而舆论一旦形成就会构成对社会的无形压力,虽然它没有制度性的力量强制公共事务的实施者执行某种行动,但由于社会舆论形成的精神压力却迫使实施者不得不考虑这种群体的要求。

第三,舆论是公众价值判断和评价的结果,社会的主流价值是形成舆论的主要准则。在社会的主流价值的规范下,不同的社会群体也有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当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越是模糊,群体的价值评判就越是广泛发挥作用。群体价值判断的影响因素中,信息量的充分与否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第四,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当舆论偏离了“真”时,即舆论评价偏离了社会事件的本质、规律及其固有的价值,就不会以舆论对象的客观实际为依据,就不会尊重人们的意志,如实反映他们的心声。盲目的舆论、狂热的舆论、偏执的舆论,大都是因为其首先失之于真,“文革”中的狂热舆论即是如此。

某种舆论总是在反映某种经济基础上的客观世界,总是捕捉各个领域刚刚发生的利害问题和重要事件,把触角伸向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占据这些领域的表层空间。舆论不是历史的偶然之举,它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舆论的客观自在性。

2、如何理解舆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

舆论的质量是指舆论包括的信念、情绪、态度、意见中的理智成分与非理智成分的比,即舆论的理性程度的高低。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舆论的质量不断提高。一方面,它表现为较多的作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能产生有效的监督机制,而且这种监督是低成本的体制外监督,另一方面,在社会舆论参与下的政策制定,能使目标群体比较容易接受新出台的政策,而且执行机构执行的阻力也比较小,能有效避免政策失灵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舆论的理性与大众传媒有很大关系,舆论对社会政策制定的影响是通过大众传媒、报纸、书刊等形式为手段的。媒体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现代政策制定的公共选择理论,充分体现了舆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渗透作用。充分反映了政治人与经纪人一样,“在政治市场追求利益最大化”。由公众舆论的发展导致公共选择理论的出现是社会进步和民主的反映,如欧美各国面对广泛的反核运动,以及对诸如克隆等尖端技术的发展都尊重舆论的公共选择。

但是舆论不管什么时候都有它非理性的一面。据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的研究:“公众代表着另一种群众形式,它是一个具有共同利益、共同关心的事物或共同意见的分散人群。”由于公众没有共同的行事准则,所以他们不会遵循严格的规范行事。古斯塔夫邦恩认为:“群众使个人着迷的能力取决于三个因素:无敌感、感染性、暗示性”从这三种特性中可以看出它暗含的趋同性,群众并不是非常一致的,但在某种暗示下却具有巨大的非理智性。当今社会,尽管言论自由的权利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人们对“话语权”泛滥的后果还很陌生。结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形——我们在酣畅淋漓、嬉笑怒骂时,快意的只是我们的情绪,而事实的真相,往往离我们很远。

3、谈谈你对舆论的功能的认识(结合实际)。

舆论的功能是指舆论的内在效能,舆论的社会作用则是内在效能的外在效应——效能发挥后所产生的实际社会影响。两者具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却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舆论的功能多是从理论层面论说的,主要是分析它到底能发挥哪些方面的作用,描述的是一种可能性,所以舆论的功能并无好坏之分。当舆论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时必将产生一定的外部效应,但是舆论功能对外界的作用,既可能是正面作用,也可能是负面作用,这要看功能跟外部环境的互动方式。

舆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一、舆论的信息功能。这种功能可以给社会公众传达某种信息,让人们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所发生的事情对国家、民族、社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影响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有多大,也可以使人们了解其他人对所发生的事情抱有何种态度,以及这种态度的强烈程度,在此基础上社会公众才能确定其对舆论的态度。

二、舆论的指导功能。舆论是公众的意见,对个人能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因而能够影响个人的言论和行为,使个人的言行与舆论所代表的公众意见保持一致。在舆论的公共话语空间里会形成一种氛围,而这种氛围有一种明显的导向作用;顺舆论而动能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逆舆论而动则有可能陷入孤立,这种功能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在发挥作用。

三、舆论的沟通功能。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矛盾必然存在,而针对这种社会矛盾的舆论的发生也就成了必然。社会矛盾作用于大众利益。使大众开始觉察到问题的存在,不同的组织、不同的人群都倍加关心,尤其是与自己利益攸关时,他们都要针对舆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协调并宣示自己的立场。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意见外露的同时,个体观点之间伴随着协调、磨合的过程,即相互间的意见互动过程。使社会大众的舆论达到最大的聚势和强势。可以看出,大众意见的表达与观点的互动是舆论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舆论最终可能作用于社会实践、影响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舆论的监督功能。人们对社会不公和社会丑恶现象具有一种天然的反感,如对收入差距、政策不当、执法不公、权力腐败等一些社会现象,人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捕捉相关信息,及时反映并能通过强大的舆论引起社会公众的共鸣,形成讨伐之势,使舆论具备了一种监督功能。

4、什么叫舆论场?你如何看待当代网络舆论场的特征?

场是物理学概念,指特定物质相互作用的空间,这个空间本身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如电磁场、引力场。这一自然科学概念后来被引入社会学、哲学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一些领域,用以指相互作用的物质的或观念上的空间。而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公众都在一定环境中生存,个体在特定时间对具体世界的体验,总是伴随环境与他人的影响趋向一体化,公众的共同意见必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特殊场合下形成的,这种场合就是舆论场。构成舆论场有三要素: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开放程度和渲染力,它们聚合着发挥“场”的作用。总之,舆论场形成于一个特定的时空里,人们在这同一时空段相邻密度与交往频率较高,并且空间的感染力或诱惑程度较强。此时,舆论场就会为舆论的产生聚合多项外力的作用。无数个人的意见在场的刺激作用下,经过多方面的交流、协调、组合、扬弃、汇集,最终归顺向同一个方向,使信念和见解筑成坚不可摧的意志合力,以比一般环境下快得多的速度形成舆论,并由加速蔓延的趋势。

网络舆论是随着互联网的长足发展而产生和兴起的一种新兴舆论形式,主要是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新闻跟帖、论坛(BBS)及日志共同反映与形成。曾创造性地以比喻的方式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麦克卢汉指出:人体的延伸的最后阶段是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它指出了网络的本质——技术模拟,正是这种技术模拟使得网络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色。相

应地,因为融入了互联网海量的信息,独特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更强的针对性和高新技术支持、低成本、低门槛等新的元素,使网络舆论改变了“舆论场”的形成和作用方式,呈现出与传统舆论不同的特点。

第一,形式崭新、现状复杂的舆论主体。

舆论主体在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匿名和虚拟性,以及泛化和分散的特点。在数字网络中,行为主体符号化,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社会里扮演自己喜爱或需要的角色,从而造成“身份角色”虚拟化,使得舆论主体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隐匿而松散,迥异于现实社会。

网络的产生,还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其传播空间部分地域,没有疆界。网络空间无限,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网民们,积极主动地在网络社区中寻找同盟军,同质相吸。网络传播的个性化使舆论主体呈现分众化趋势——同一网站或社区内部群体同质,不同网站或社区之间的异质,从而使舆论主体变得更为泛化和分散。

第二,五色杂陈的舆论客体

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的海量和把关人力量在网络传播中的削弱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络具有海量信息存储能力,它有巨大的储存和再现功能,不受版面和时段限制。而且超链接的独特功能使得网络能很便捷地汇总、整合信息,既能横向地集纳最广泛的信息源,又能纵向保存历史信息。

网络新闻传播中,各级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相对较小,信息准入的标准更加宽泛,超链接、搜索引擎等服务的提供者则由于信息量大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把关。

第三,复杂多变的舆论自身。

舆论自身在网络环境里有即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由于网络具有可以实时更新的特点,一旦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尤其是一些突发性的灾害事件或重大新闻,网络媒体都会在第一事件予以及时追踪、滚动报道,捕捉最新动态。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在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中,谁都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进来,推动舆论的发展,从而形成舆论自身的开放性。网络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相对于主流媒体的强势,个人逐渐成为网上信息发布主体,网民的力量在增强。但也造成了舆论自身形成迅速,难以掌控的特点。

因此,当代网络舆论场表现出与传统舆论迥然不同的新特点,这些新特点是一把双刃剑,既赋予网络舆论更强大的正面功能,又带来了相应的隐患和负面问题。

5、请以一个网络谣言实例,分析网络谣言的形成、特点和引导。

由于网络传播的低门槛和把关力量的弱化,使得网上的假新闻、假消息比其他媒体要多得多。大多数网民面对这样的消息,却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进而辨别真假,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由于网络舆论受信息源的影响极大,缺乏进一步的核实和理性的思考,短时间内形成的舆论就可能成为网络谣言的载体。其次,舆论主体匿名和虚拟性这种崭新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大胆、自由表达意见和实现民主的安全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滥用自由的隐患。在网络中,道德自律很难起到直接的作用,容易让人产生可以不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人的错觉,从而使网民把网络当做了宣泄个人情绪的窗口。在人机对话中,交流也更加符号化,有些网民鉴别能力较差,容易对一些错误思想产生“认同感”,导致一种非理性共鸣。

如何引导?首先要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包括新闻单位网站和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使网络媒体可以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把社会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帮助网民提高对环境的认知,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其次要提高引导艺术。充分利用网络互动的优势,通过网上调查或交互式交流的方式来了解网民的需求,用融入的心态,采用网民普遍采用的诙谐、幽默的方式,用网民的语言和行为来拉近与网民的心理距离。让网络成为网民显示生活中的减压阀,在把握网上主流舆论的同时,可以有节制地反映某些具有强烈反应的消极社会舆论,使其适度宣泄,从而有利于缓解

社会矛盾,起到减压作用,有利于营造一个健康宽松的舆论环境。

第三,技术与法律双管齐下,净化舆论环境

第四,树网络文明新风,实现舆论自律

谣言的传播是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以及表达人们不同的愿望,那么要消除谣言的影响也必须从人们的心理需要和愿望出发。如何抓住大众的心理需求是反谣言宣传应该注意的。信息公开程度越高的社会,谣言生存的空间越小。但是谣言往往涉及最新的事态,而这常常是信息公开的盲点所在,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一旦怀疑网上出现谣言,不仅能够迅速查到相关信息,而且能够及时向主管部门求证,主管部门则能迅速做出符合实际的回答。

6、结合一个实际的网络舆论案例,谈谈其与传统舆论的不同。

与传统舆论相比,网络舆论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概念,真实的地理隔离消融了;其次,从容量上来说,传统舆论中信息承载量有限,报纸的报数是有限的,版面所能容纳的字数和图片量是固定的;广播、电视传播信息采用的是稍纵即逝、不能倒检的线性模式,固定的时间内只能播出固定的新闻信息,甚至会出现信息供不应求的局面。而网络舆论最大的特征就是海量信息的存储能力。再次,网络舆论的双向互动也让民意的表达更加便捷,代表了底层百姓的意见和呼声,也加速和加大了信息的传播,形成了“舆论场”,实现了思想的平等交流。当然,也有不可规避的风险,就是网络流言的蔓延。

7、谈一谈当代大众传媒引导舆论的方式(结合实例)

在当代,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被媒介舆论所替代,大众传媒影响乃至引导社会舆论已经是既成事实。这种导致的结果:在受众看来,“媒介环境”也许就是社会环境,受其促动。一、宣传宣传是一种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或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的传播实践活动。现代宣传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进行的,报刊、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都可以成为宣传者使用的基本工具。因此,新闻宣传成为了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影响舆论的宣传方式。而用事实说话,注重宣传方法的运用,这是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影响舆论的重要做法。

二、新闻策划对于新闻策划,完整意义的理解应该是新闻报道策划,而非新闻事实策划。它是指新闻编辑通过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在日常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善于组织新闻报道策划,有利于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典型报道、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都离不开新闻策划的参与。它可以使新闻报道的主题鲜明,对报道的方针和原则有正确的把握,保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还可以发挥整合优势,全方位利用新闻媒体,形成巨大的舆论声势。

三、议程设置媒体通过编辑方针对报道定调、设定自己的议程,并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社会公众舆论。要注意引导舆论要避免“推定效果”以及引导效果的最佳时间问题,还有就是主观的舆论导向与客观的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统一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各个阶层、群体利益的调整,这既给公众带来了新的解放感,也带来了新的社会压力,社会舆论表现出了较为复杂的态势,特别是情绪型舆论的大量出现,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媒体在致力于提高舆论引导效果上需要手段创新。

一、培育舆论领袖,提高舆论引导质量

以舆论领袖提升网络言论的中心地位,特别是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上,灵活运用舆论领袖及时进行评论,在与网上各种观点的交锋辩论中,使正确思想和观点占据制高点,形成网上主流舆论。

二、加强选题策划,当好把关人角色

网络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置好有关的话题或者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

话语空间,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使正确舆论的形成,并培养受众对网站的忠诚度和好感度。网络把关人不仅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要重视引导艺术,更多地依赖他所要表达意见本身的说服力,以及说服的技巧来实现观点的胜利,把握和引导舆论的走向。

三、加强多媒体的合作,扩大主流舆论的社会影响力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优势,拥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就舆论引导而言,传统媒体更容易控制舆论走向。二者的有效互动,取长补短可取得1+1>2的传播效果,也更有利于网上舆论的引导。

四、整合公众意见,把握民间舆论

从宣传的角度看,为网民提供互动沟通的空间,在尊重他们观点的同时,有意识地整合他们的言论,将这些言论作为一种反馈式的报道资源,进行梳理、集纳、选择、加工,促使舆论的适当聚合,形成舆论多远的良性态势,不失为引导舆论的有效途径。

五、公布舆情调查结果,增加公共事件透明度

媒体可以进行舆情问卷公众调查,调查的内容围绕公众关心的问题展开。网络情绪型舆论的引导一定要抓住时机,媒介的引导越及时效果越好。

具体的引导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典型引导法——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人物的报道

典型,尤其是典型人物,往往是一种社会思想、行为的“模特”。典型报道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之所以在新闻舆论导向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它能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认识世界的桥梁和窗口,提供一个学习和模仿的模特。

2、热点引导法——菜价的追踪报道、郭美美炫富、动车事故等

舆论导向把握得好不好,要看热点问题报道把握如何。舆论导向不应回避热点问题,而是应通过连续评价社会热点,唤起公众的参与热情,从而逐步确立新的符合社会规范的生活态度和理性观念。

3、评论引导法——《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人民日报社评、南方周末评论版

新闻评论是正面引导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是编辑部整体的声音,它的地位决定了它是新闻舆论的核心。

4、提问引导法——渤海2号翻沉事故报道

媒介能通过议题设置和提问来巧妙地引导舆论。议题设置是指大众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使这些问题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舆论或社会情绪。

5、监督引导法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监督。这种引导与正面引导的社会效果和心理效果也不同,不可太多、太滥、太密,以至于造成错觉,产生负面效应。

6、苗头引导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报道

新闻舆论要得风气之先,某种有全局意义的动向刚露头,新闻媒介就要以极大的政治敏感与非凡的洞察力,紧紧抓住这些新事物、新趋势、新动向,加以报道,形成舆论力量。

7、强势引导法——中国质量万里行报道

新闻舆论导向要取得好效果也要讲究强势。新闻导向有了强势,就能系统详尽,丰富深刻,集中渲染,形成阵势,引起受众格外注意,给受众留下完整而不是零碎,深刻而不是浅显,持久而不是短暂的印象,从而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能够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取得较好的导向效果。

8、理论引导法——邓小平理论学习

9、讨论引导发——真理标准大讨论

10、渗透导向法——基准税测定工作启动

8、你认为当代有利益集团么?他们是如何引导舆论的?

利益是利益主体与利益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社会关系。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代中国社会

的利益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和竞争性的特点。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发生了“四个深刻”: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其中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就揭示出相对过去我国利益诉求不但在加大、增多和交叉,而且通过不断的利益分化,正在逐步结成众多、复杂且力量对比不一的利益团体或利益集团。而且这些利益集团会抱着某些共同目标,努力去影响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进而影响公共政策。关于利益集团,从比较宽泛的定义来理解,社会学者李强就认为可以把它与利益群体等同,用它来指标在物质利益或在经济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所构成的群体。国内最早研究利益集团的学者张宇燕则认为,利益集团“是由一群拥有共同利益的、社会中占少数的人组成的团体,其目的在于力求通过对国家立法或政府政策的形成与执行施加于己有利之影响,以期最便捷地实现自身的利益”。所以,一般来说,利益集团是指那些具有大体相近观点与认识,具有特定的共同利益诉求的个体的集合体,他们一般试图通过影响公共政策来提高或促进集团内部的公共利益。

张宇燕还认为,“在西方政治学文献中‘利益集团’一词本身毫无贬义,它对民主政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因为只有当各种利益集团通过利益表达而使自己的要求得以反映时,政府才能从中获得大量可供决策参考的信息,有助于决策的科学性;当政府为利益集团所包围时,政府的行政权力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影响,从而构成对政府活动的监督作用。”

利益集团的功能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功能主要表现在:它代表和集中了各种利益,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践着民主政治;它通过协调和整合各种利益,有助于政局和社会的稳定;它以利益为纽带的代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地域为基础的代表方式所产生的缺陷;它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搜集信息,提供政策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为政府机构的助手;同时,它可以通过各种舆论手段把政府的有关信息告知公众,可以对政府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至于消极方面的功能表现,主要在于:它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可能会带来政治上的腐败,会导致扩大政治上的不平等,也有可能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以及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尤其是一些特殊利益集团或强势利益集团,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因而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和谐。比如某些电力、交通、电信、能源等垄断行业员工的收入是社会平均收入的好多倍,颇受公众的不满。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利益集团的活跃有一定的必然性,对此,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限制其消极影响,利用其积极功能。

利益集团对传媒舆论有影响。在现代社会,随着开放程度的纵深化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在新闻改革的过程中,新闻活动的开放领域也越来越宽广。一些利益集团必然会基于利益诉求,希望影响、掌握乃至自己拥有舆论工具,实现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主动权。即使不能自己掌握,也要努力与有关媒介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利益集团通过公开演讲、张贴标语和举行记者招待会,以及向记者提供新闻和真相并由相关媒体加以报道的手段,试图影响决策过程,其目的主要在于制造公共舆论,从而营造有利于他们利益诉求的舆论氛围。利益集团不仅可以利用公共舆论鼓动公众支持自己的主张,以“民意”影响公共政策,而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所形成的舆论氛围,也会影响到相关人士对现实情况的认识,进而影响他们的决定。在具体的做法方面,利益集团可能会要求新闻媒体选择对集团有利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而舍弃对本集团不利的新闻事实;或在新闻策划过程中进行有倾向性的处理,以求达到整体上有利于本集团利益的舆论引导效果。

9、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测量网络舆论。

舆论测量方法包括直观的舆论考察和科学的民意测验两类。

直观的舆论考察主要有现场观察、电话调查、访谈法、开调查会、群众来信综合、专家咨询

等。

科学的舆论测量方法即民意测验,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来精确反映社会舆论或一般民意动向。

民意测验步骤:

1、确定调查选题及与此相关的调查对象

2、抽样

3、设计问卷问卷包括:说明信、调查内容、编码和结束语。

4、实施调查

5、整理分析资料数据

6、撰写调查报告

既然是对网络舆论的测量,需要大量对网络舆论的分析,然后结合线上调查等方式,这部分每个人的看法应该都不一样,需要大家自己发挥一下哈。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读书笔记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读书笔记 陈力丹老师所著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是我国第一本对舆论导向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学术专著,本书第二页中的内容提要写到: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把握的外部精神力量对自己言行的制约,《舆论学:舆论学导向研究》揭示的便是这种力量——舆论的内在要素,形成,形态,以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由于我的论文主要研究舆论引导力,所以读书笔记以书中的舆论引导内容为主。 大众媒介对各种舆论形态的引导P98 作者在第四章中指出舆论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即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喻国明)。潜舆论虽然具有非理性和情绪化特点,但有时比显舆论更能说明舆论的真正倾向;显舆论所表达的公众意见倾向更复杂,常常不能代表舆论;行为舆论是一种综合性舆论,作者引用了社会学家斯梅塞的“集合行为理论”说明了行为舆论的意见表达强度要大于一般的显舆论。 同时作者从信息形态对舆论进行分类,将其分为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以及舆论的畸变形态——流言。舆论处于讯息形态时,舆论强度较弱,发展方向也不十分明确,如果大众媒介这是给予适当的引导,有可能较为有效地使舆论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起来;观念形态的舆论表达或是简单或是情绪化的,较为抽象;艺术信息形态的舆论,心理性成分浓重,较为复杂。 对于不同形态的舆论,作者给出了大众媒介引导办法,面对情绪型舆论,媒介要保持冷静理智,抓住时机,越早引导越好;引导讯息形态舆论,要以准确的讯息应对模糊的信息;引导观念形态舆论,要提供接近性的参照系;面对艺术形态舆论,要防止舆论共振;引导行为舆论,要扶植正面行为以抑制负面行为。 大众媒介针对舆论特征的引导P119 作者在第五章“我国当代舆论的特征和媒介引导”中,从公众心态和社群分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情况,分析了我国国情下的舆论特征,并指出这些舆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失误有关联,吸取近几年的经验教训,针对我国当代舆论特征,给出一些宏观引导思路。 一、扩大正面舆论,展示积极、实在的生活目标 1、提供正面价值观拒绝媒体生造,假大空,要具体、实在并且能够估计原有的信念和现实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再版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再版 陈力丹的专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1999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20千字,六次以上印刷。2012年6月该著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再版,255千字。这次再版正文基本保持原貌,只在第七章第三节中增补了一小节“‘主动设置议程’有悖议程设置论的本意”。鉴于书出版于13年前,需要讨论十几年以来传播技术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舆论问题,书前添加了导言一和导言二,导言一主要阐述舆论的基本理念,导言二阐述了web2.0条件下的流言、意见的流通。添加的一小节: “主动设置议程”有悖议程设置论本意【增补】 由于近年来传播学被大力引入,一些传播学的概念在我国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要求传媒“主动设置议程”,就被视为一种传播学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这样的简单移植,需要对理论本身理解正确,防止产生谬误。 任何学术的、专业的话语,其能够成立,均有一定的条件或限定的使用范围,否则便成为谬误。然而根据生活经验,表述越简单的信息,越能够被传播。某一学术的或专业的话语被普及,常常会被省略掉必要的条件或忽略它得以成立的环境要求,于是产生专业术语的运用“不专业”的现象。我国强调大众传媒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于是新闻传播学科内的一些同行想到了“议程设置论”这一理论假设,既然传媒可以对公众的议程产生影响,那么我们“主动设置议程”,不就能够影响到公众想什么和说什么了吗!于是,“主动设置议程”就成为很多论述引导舆论文章的理论依据。 “议程设置论”指的是什么?我们重申一下,郭镇之教授在很早的一篇论文《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中回顾这一理论假设时写道:“议程设置作为一种间接的媒介效果,获得了大量的验证,说明它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这种效果具有潜在的歪曲‘图像’的危险,但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功能。”这里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功能”。这个理论假设论述的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客观产生的传播功能,不是传媒自身的主观的传播功能。一旦把传媒的议程设置视为人为的和有计划的、想设置什么就设置什么、想怎样设置就怎样设置,就与这一理论假设提出的初衷相悖了。 “议程设置论”提出的传媒工作环境是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Maxwell

高考学霸笔记

★超值珍藏★最新高考学霸笔记 2015-07-30 如果你自觉得上课认真、作业认真,但成绩不是特别理想,我觉得你可能是没有掌握较为合理的方法,方法好了,真心是事半功倍。 注:本文对于中小学的同学一样适用。有心向上的同学,看完就可以开始实践了! 1、课堂 大家从老师那里听说过的耳皮子都起茧的一句话是:课堂上要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不然你怎么可能考好? 之所以这句话让人产生抵触,是因为它与鸡汤无异,没有告诉你该怎么认真听讲、怎么记笔记。 如何认真听讲? 1. 听讲姿势要端正,比如不要托下巴,跷二郎腿,坐太师椅或者斜着身子, 2. 3.

笔一定要握在手中!!这点非常重要,不仅仅是记笔记的缘故,我们老师做过一些简单的测试和观察,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笔不握着的时候非常容易走神。 4. 5. 集中思维,一心一意。怎么做?眼睛和大脑要跟着老师行动。老师叫你看书,你就看书,叫你思考,你就思考。不要和同学交流,有问题自己先圈出来或者备注下,和同学交流不仅打断自己也打断同学的听讲,还干扰上课秩序。不要做一些没有意义的小事,比如在橡皮上画画,给课本图上写画什么东西。和老师眼神交流能很好的集中思维,你若走神老师其实是看得出来的,负责任的老师就会提醒你。若老师走到台下,就看讲义、板书或者PPT。 6. 7. 一定要动脑,玩命的动脑。考虑老师所讲的东西的概念、作用、合理性、是否存在矛盾、潜在的应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等等。不动脑筋以上所述的都会没有意义! 8. 如何记笔记? 我用的是康奈尔笔记法。学起来很快,用起来也很方便。怎么记,那个链接里都有详细说明,我不赘述。你可以先用一门简单训练,然后用到各个学科。 下图是我物理的笔记,字丑将就看吧。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九讲 宣传学)【圣才出品】

第九讲宣传学 一、概念题 1.宣传[复旦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中南财大2007年研] 答:宣传是指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宣传作为一个传播过程,共由七个环节组成:①宣传者——谁来宣传(who);②被宣传者——向谁作宣传(whom);③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④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地方作宣传(where);⑤宣传时机——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时机作宣传(when);⑥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⑦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上述七个环节,总称6W1H。这七个环节是决定宣传效益的七个因素。 2.宣传者[中南财大2008年研] 答: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3.传者 答:传者又称为传播者,它涵盖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作者、出版机构等信息知识的生产者、

制作者和传播者,又包括使信息知识广为传播成为可能的人、组织、机构等,如广告主、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等。 4.把关人 答:“把关人”,是指在传播过程中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选择、加工和传播的组织或是组织化了的人。出版者实际上就是出版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出版者受到信息知识、传者、传播目的、受者、媒介等差异性的影响,从而赋予了自己把关人的地位和作用。 5.受众 答:受众在出版中可以称之为读者、消费者或用户。读者主要是指书报刊等传统媒介的阅读者;消费者更多是指人们不仅作为媒介内容的阅读者,而且也是媒介中所承载广告产品的购买者;用户主要是指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的阅读者。这些概念所强调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都属于信息知识的接受者。 6.潜在受众[辽宁大学2006年研] 答:潜在受众是指具备健全的阅听能力,而尚未接触全部或部分新闻传播媒介的人。对新闻传播媒介而言,可将接触某种新闻传播媒介而不接触其他新闻传播媒介的受众,视为其他媒介的潜在受众。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潜在受众是该新闻传播媒介尚待开发的受众市场,媒介应该进行充分的、深入的调查,有针对性地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切实改进工作,努力使潜在受众不断地转化为现实受众。 7.现实受众[黑龙江大学2006年研]

高考物理复习笔记

高考物理复习笔记2019“物理”二字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物理复习笔记,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物理网一直陪伴您。 (一)方法一:及时归纳法第一种方法是及时归纳法。每学完一节或一章之后,将这一部分的内容回顾一遍,记下自己平时忽略了的知识点和遗忘了的知识点,然后自己发现规律,去找出每一节之间的联系,每一节内部具体的知识点的联系, 这其实也是定期总结。 好处在于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全局,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在复习时便于查找重点与难点。 (二)方法二:经验公式法 第二种方法是经验公式法。每做完一道题,分析一下出题者的目的以及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 我曾经就把整本书的内容划分为几个大的知识模块,然后, 每一种类型的题专门用一页纸记录。做完这类题时,我就把思路记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当这一整页纸记满时,回头看看,以这么多种方法对付,这一类题竟然有这么多的方法和思路一道题就再也没有问题了。尤其是一道很典型的题,让你叫绝的题,能够给你更多的灵感和思路。

这种方法需要持之以恒,因为我们天天都在做题,我们遇到的奇特的方法也肯定很多。最后,我们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将这些方法再进行整理,该合并的就可以归为一类。 我还记得物理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告诉我们的:物理就几种固定的方法,如物理归纳法、分类讨论的思想、归一思想、反正法等。后来学完以后,自己思考了一下,果然,所有做过的题都可以在这几种方法中找到原型。 对理科综合来说也一样,每一科中你都可以找到通用的方法,物理的条理性强些,与物理的关系较紧密,化学与生物的联 系较紧密,当做的题多了以后,你自然就可以区别出一道综 合题中哪些部分是物理、哪些是化学、哪些是生物,而不会觉得没有思路,因为综合题并不是拼凑题,它有一定的层次 和组织结构。 例如,分析受力和物体的运动问题,基础就是牛顿三定律。首先选取研究对象,然后进行受力分析,明确物理过程,选取实用的物理公式,解答完以后可以从量纲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也可以用极限法分析结果,主要是想特例。 我们,首先?我们如何分析呢,做完斜面上物体的受力的题后考虑参数角无限小,趋近于零,就是物体放在平面上的情形;再考虑参数角增大到直角时,没有斜面支持物体,物体受到 的力就是重力。 尤其是做完有关两个叠加物体的摩擦力的题时,我们一定要

传媒大学专业介绍(doc 15页)

传媒大学专业介绍(doc 15页)

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代码)拟招 人数 初试科目 (代码) 复试专业课考试 科目(代码) 同等学力考生 加试科目 产业经济学(020205) 01产业系统理论 02文化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 03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04文化产业市场 05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 06娱乐产业发展与管理22(3) ①101政治 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 ③303数学三 ④801西方经济学 01、02方向901 经济学综合; 03、04、05方向 902文化产业管理 与经营; 06方向903娱乐 产业管理运营 01、02方向微观经济学、 高等数学; 03、04、05方向管理学、 文化产业学;06方向管 理学、艺术产业运营学 国际关系(030207) 01国际关系理论 02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 03国际关系与跨文化交流 04当代国际关系18(3) ①101政治 ②201英、202俄、203日、240 法、241德选一 ③701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 ④802综合考试[国际关系] 904当代国际关系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 系; 世界近现代史

研究方向(代码)人数(代码)科目(代码) 加试科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0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0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0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10(2) ①101政治 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 ③7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④803综合考试[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 01方向905马克 思主义与当代社 会思潮; 02方向906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 03方向907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传 播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史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01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02传媒政治 03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20(3) ①101政治 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 ③7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④803综合考试[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 01方向908思想 政治教育原理与 方法; 02方向909传媒 政治; 03方向910政治 传播学概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政治学 文艺学(050101) 01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 02文艺学原理与马列文论 03西方文艺理论04审美文化学10(2) ①101政治 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 ③703文艺理论 ④804综合考试[文学] 911文艺美学西方文论史 文艺学基本原理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 01应用语言学 02对外汉语教学 03语言信息处理22(3) ①101政治 ②01方向为201英、202俄、203 日选一;02方向为201英、202 俄、203日、240法、241德选一 ③704语言学理论 01方向912应用 语言学; 02方向913对外 汉语教学; 03方向914自然 01、03方向汉语知识、 文学知识; 02方向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舆论学复习资料(考题)

一、名词解释 舆论:舆论是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陈力丹) 沉默的螺旋:该理论是德国著名学者诺依曼提出的,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李普曼: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记者、政论家、专栏作家,是传播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公众舆论》是舆论学的奠基之作,曾被施拉姆认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是李普曼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他是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舆论监督: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社会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他们或是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媒介或消息源,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

见的人,或者同时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左右周围的人。 内容分析:对媒介内容进行系统量化的研究,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包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二、简答题 1.舆论的基本要素?(1)舆论的主体:公众;(2)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现象、问题;(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4)舆论的数量;(5)舆论的强烈程度;(6)舆论的持续性;(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分。 2.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1)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2)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3)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舆论(4)文化与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 3.舆论的测量方法?(1)民意调查(2)焦点小组讨论 (3)控制实验(4)内容分析 4.舆论的存在形态?(1)潜舆论(2)显舆论(3)行为舆论 (1)讯息形态的舆论(2)观念形态的舆论 (3)艺术形态的舆论 5.影响我国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1)公众总体(2)舆论环境 (3)中国舆论场(4)舆论波

舆论学原理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 第一节:舆论传播的源头 1.研究对象:变动的整体意识,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的语言关系所构成的总体模式。 2.研究目的和任务:探讨舆论的各种规律和法则,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律和法则来改造社会。 3.舆论学是研究社会公众的共同意见如何让制约人类生活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 1.民本主义舆论观 源于西周,在春秋时期得到实践和发展,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思想由如家学派完成。 理论基础:周公的“以德论天”,儒家的“借天为说”。 2.轻言主义舆论观 以法家学派为代表,商鞅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理论基础:法家学派,韩非“因道全法”-----“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第二章:舆论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角色扮演与功用 第一节:现代舆论的应用基础 一.私人领域的二元伦理 1.个体的“责任伦理” 2.个体的“信念伦理” 二.公共领域的前提与保证 1.公共领域的公民权利保证 2.公共领域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法制保障和调节;对公共权力的制衡机制---宪政 第二节:关于舆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角色解析 一.关于社会目标的设定 1.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社会目标---公共管理决策---社会效果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尊重与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 3.社会目标设定的维度:理性与非理性;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理性--合理,理性---不合理,非理性---合理,非理性---不合理。 二.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 1.专业水平,科学意识:决策过程的程序性和阶段性,决策机构的规范化。 2.利益平衡,轻重缓急:政治,社会经济。 三.舆论作用发挥 1.舆论反馈社会效果的目的与作用 2.前提与保证: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政治透明;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保证是社会监督制度的建立;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适度性。 3.反馈社会效果的规范方法:定性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反馈。 第三章:舆论的三要素 第一节:“舆论”之词解与相关定义 1.舆论的定义: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十讲 舆论学)【圣才出品】

第十讲舆论学 一、概念题 1.舆论[华南理工2013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范农业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 2.舆论监督[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2007年研] 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3.舆论引导[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其中,引导舆论,在这四种作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报刊、广播电视的最主要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广播电视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工具。

正确引导舆论,坚持党的宣传思想战线极其重要。正确引导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思想动员,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健康的舆论去占领新闻阵地,而是任其按商品交换关系发展,那么其后果,轻则会使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流于媚俗,严重则会出现错误的政治导向。 4.舆论及其基本要素[南京师大2002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①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是指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②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它或是社会现象,或是社会问题,或是社会伦理,也可以是突发性的社会事件。③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意见实际就是针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判断,以语言或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评价性。④舆论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形成的一致意见要成为具备社会影响力的舆论,其间必须经过公开表达的形式向社会传播。 5.舆论的持续性 答:舆论的持续性,又称“舆论的韧性”,任何舆论都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它与舆论客体的情况有关。如果人们议论的客体所体现的理念与公众差距过大,或“问题没有解决”,舆论持续的时间就会较长。

历年高考状元笔记语文

状元道路之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世界。 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成功经验中,让高考“状元”激励我们,走向成功,通往大学殿堂。 一、走进高三,快速适应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这首周杰伦的《蜗牛》也是我在高三冲刺阶段的“战歌”。是的,高三会很苦,高考是挑战。但有苦才有甜,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高考,不必畏惧,而应感激,只有它能让人生在最短时间内增值,只有它能使我们磨炼出坚强的意志。“用一年,换一生。”这是我的高三宣言;“信念坚定+持之以恒。”这是我恪守的学习准则。(刘涵,20XX年云南高考文科状元) 那么,如何快速适应高三紧张而又繁重的学习生活呢? 1.准确定位,做好规划 认真分析,给自己的学业水平出初步定位,结合实际,树立目标。有了理想和目标,学习才会有追求的动力。 可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检测目标,并在一定的时间后对目标进行修改和完善。 2.抓牢基础,形成网络 高三的学习一定要抓基础,并把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为现在的高考正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 3.主动学习,善于总结 高三的学习其实是对十年苦读的一次总复习,在这个高二转折到高三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转变身份,主动学习,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梳理者,把自己的所学尽可能地全部整理一次,发现薄弱之处,及时有针对性地补漏补缺,强化自己的知识储备。 分析总结对高三同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遇到新问题,学到新方法,都应及时记下来;每次考试,对于新题型的解法思路、典型试题等都要及时整理分析。得失心中有数,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二、缓解压力,从容应对 非智力因素往往左右结果,摆正心态吧。当我因成绩波动而焦躁时,我会选择用安静的音乐来平静自己;当我意志消沉时,我会用榜样来激励自己;当我情不自禁开始胡思乱想时,我也会给自己放个假,留出时间来天马行空地幻想。我用各种方法来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永远乐观、积极,调整最佳心态来应对每一次人生的挑战。(李小龙,20XX年宁夏高考理科状元) 面对高考,压力肯定会有的。面对学习压力,我们可以做一只最好的轮胎。气不足,就打点儿;气太足,就放掉一点儿,无论在哪里使用,什么样的路面,轮胎都能够适应,并且跑得轻松愉快。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一只最好的轮胎,还要有“备用轮胎”——这就是面对压力的平常心。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需要注意。 第一,压力适度,举重若轻。就是以适度的紧张面对生活压力,镇定自若,学会使自己“心静如水”。 第二,适应性好,生活、学习有条不紊。感到学习有压力时,最好是给自己列出一个清单:你有多少事情要做?做什么?有哪些知识还不熟悉,原因是什么?针对每一门课程,你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外界有什么干扰因素?最后制定月、周、日的具体行动计划,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成效的。 第三,承受力强,科学分析和正确评价自己。不要因一次考试成绩落后而气馁。只要我们把精力用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就会体验到成功,看到希望。第四,变压力为动力,建立适当的目标。在考试前可以制定一个基本目标,但不要把分数

舆论学教学大纲

舆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英文) :舆论学/The public opinion 课程编码:Z315321 总学时/总学分:32/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32/2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0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科选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舆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掌握舆论的本质特征、内在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功能,掌握舆论的客观法则和重要规律以及民意测验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并熟悉其基本技术和方法步骤,以便能够认识社会思潮的激变,洞察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新闻媒体的相关工作及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舆论现象概说(2学时) 教学内容:舆论是一种自在的社会意识;舆论的表现形态;舆论形态的历史考察。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辨识现实社会中的舆论现象,了解舆论与一般 意见和议论的区别,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各阶段的舆论的特点;理解舆论既是一种社会集 合意识又具有客观自在性的特点。 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 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 第二章舆论的要素(2学时) 教学内容:舆论的外部要素;舆论的内部要素。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舆论的内部及外部要素,理解领会舆论各个要 素的内涵及特征。 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 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 第三章舆论的功能(4学时) 教学内容:何谓舆论的功能;舆论功能的表达方式。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舆论的各项功能,理解舆论在社会各个领域发 挥的作用机制。本章难点是舆论对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的影响。 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 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

我学舆论学

舆论学 ——舆论导向研究 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版 第一章认识舆论 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现实—历史—现实 1、舆论是能够感觉到而个人难于把握的存在物。 各个层次、各个领域舆论的总和称为“舆论环境”。 2、传统社会的舆论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往往滞后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而基本上是社会中的保守性因素。 3、现代舆论 其滞后性似乎消失了,成为可现代社会变动的先兆。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拉丁文体系中的“公众”与“意见”两个词汇联系起来,用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性的或者公共事务方面的意见,即“舆论”。他充分肯定了舆论的强大力量,认为它是正规法律以外的法律。 “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以习惯的力量代替权威的力量。我说的就是风俗、习惯,而尤其是舆论” 卢梭将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利益,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公意指人们最初自由结为共同体时的协议、约定、公共意愿,它是“普遍的意志”和“有机结合的意志”,他认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结论:公意和众意的设想,只是一种理论上说得通的乌托邦。 捷克作家昆德拉:个人通常需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心态和做法,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思潮中,而把自己真实的意见隐藏起来,这种现象他称为“媚俗”。我们中没有一个超人,强大得足以完全逃避媚俗。脑子里留有一个公众,就意味着生活在谎言之中。4、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 ·黑格尔: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所以决不能把它们任何一个看做的确认真的东西。 公共舆论又值得重视,又不值一顾,不值一顾的是它的具体意识和具体表达,值得重视的是在那具体表达中只是隐隐约约地映现着的本质基础。 脱离公共舆论而独立乃是取得某种伟大的和合乎理性的成就的第一个形式上条件。 谁在这里和那里听到了公共舆论而不懂得去藐视它,这种人决做不出伟大的事业来。 ·丹纳:真理越辩越明。许多成见在互相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舆论形成的过程可能会集中社会的理智,因而舆论应当得到尊重,这是社会民主化的基础。 第二节解析舆论:舆论的八要素 1、舆论定义: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 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 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高考状元笔记

高考状元笔记:全面复习物理基础知识 [作者:shulihua 来源:书利华教育网点击数:65 更新时间:2011-11-8 ] 【字体:】 刚刚步入高三的同学,往往感觉到物理这一门功课的难度一下子提高了,处理问题时往往觉得无所适从。实际上针对高考要求,物理复习内容包括理解基础知识和培养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两个方面,重点是后者,即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物理复习的核心是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 一、全面复习物理基础知识 应该了解知识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一般来说,高考试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是结合起来进行的。一道试题既考查了知识,同时又考查了能力,而且常常是考查了几种能力。我们不应该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显然,一个知识贫乏的人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所以,考生应该全面复习知识,不要遗漏。全面复习不是机械地、简单地浏览全部知识。由物理现象、物理概念、规律等组成的物理理论好比一棵大树,各部分内容是紧密联系形成的一有机的整体,有主干、支干、树叶等。在逐章逐节复习全部知识时,要注意深入理解和体会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使自己具备丰富的、系统的物理知识,逐步体会各知识点的地位、作用、分清主次,理解理论的实质,这是提高能力的基础。 高考试题知识覆盖面广,考生应对全部考试内容进行认真复习,该记忆的记忆,该整理的整理。不要猜题、压题,不要认为非重点内容就会不考,也不要认为有的知识生疏、冷僻就会不考,应该扎扎实实地全面复习,落脚到每一个知识点。 二、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1)要在更广泛的知识和更普遍的背景材料上把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就需要对概念、规律的提出、建立有一定的了解,对概念、规律内容的各种表达形式(文字的和公式的)有清楚的认识,能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理解它们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理解它们在物理理论大厦中的位置,会应用它们分析解决问题。在复习前考生对此已经有一定的认识、理解,但是应该知道,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揭露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人类经过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的结晶,具有深刻的、丰富的意义,对它们的实质和意义的理解是分层次的,在高中一、二年级学习时的理解是低层次的,在复习过程中要努力提高一个层次。 例如,对电场的理解就是一个从静止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到变化的磁场产生涡旋电场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深化的过程。电场强度的定义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和电荷所带电量的比值。全部学完高中教材后应该清楚有两种电场:即静止电荷产生的电场和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的电场。电场强度的定义对这两种电场都适用,它是电场强度的普遍定义。这两种电场的性质不同,即:静止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其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止于负电荷,沿着电场线电势降落,不可能闭合;变化磁场产生的涡旋电场,其电场线没有起点、终点,是闭合的,也没有沿着电场线电视降落的说法了。电动势的本质是

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分享 本人2019级研一传播学学生,上岸半年,又一波的农大考研生的一年结束了,突发奇想回来整理下农大传播学的一些新变化和自己就读半年的一些经验,对于那些想要考农大的同学的问题做一些回答。 2020考研的一些变化:从开学到现在,也接触了一些农大传播学的老师,对于这个学科的性质和一些知识有了更不一样和深刻的理解。也听到很多的信息,希望可以给准备考研的你们一些提醒和动力。根据和老师的闲聊中得知2020会扩招,明年会招12个人,但是还没有出招生简章和保研所占的名额。而且大纲可能也会发生一些改变,但大致内容就是那些,不会有他打的变动,以前复习东西都有涉及,但需要更加扩充。这是农大传播学20年出的大纲 考试科目:725传播学原理 1新闻学(含新闻史、新闻理论) 1.1中国新闻史重要发展时期重要事件和人物重要媒体1.2外国新闻史重要发展时期重要事件和人物重要媒体1.3新闻理论新闻概念经典的新闻学理论当代新闻理论的新进展1.4新闻伦理新闻伦理基本要则和概况新闻伦理的经典理论观点著名的案例 2传播学 传播的概念传播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和对比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经典的传播学理论观点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发展传播学理论与进展乡村传播研究 3舆论学

舆论的概念特征舆论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舆论学基本理论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的功能公共关系发展史公共关系重要理论公共关系研究方法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的概念发展传播学的历史发展传播学重要理论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乡村传播研究的特点乡村传播研究的进展乡村传播研究方法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发展史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重要理论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研究的特点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研究的新进展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研究方法 一、考核科目要求: 了解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以及中国新闻事业活动的特色掌握新闻报道活动的过程,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和主要问题掌握新闻学研究的一般模型、方法和步骤了解传播学的主要概念、术语和相关理论以及发展历程掌握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并具备独立从事传播学研究的能力掌握从传播学视角来审视媒体与社会的关系,能够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了解发展舆论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舆论发展的规律。掌握用舆论学理论分析社会舆论现象的能力。了解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公共关系活动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合理论观点,并能够联系现实分析问题。了解发展传播学理论内涵与研究状况。了解乡村传播研究的特点,掌握乡村传播研究的方法。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招生 826传播实务科目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本科目的考试,是全日制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专业实务课程考核,本

高考状元提分笔记 (1)

《高考状元提分笔记—答题万能公式》 成绩不理想想上本科的同学需要志愿填报咨询的欢迎咨询Q33474264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新闻理论十讲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宣传 1.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 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 动。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中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 3.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 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4.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新闻≠舆论 1.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 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 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 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 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 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 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 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 中国古代生活传播结构有一下几个特征: 1、信息内敛,文化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 2、文化封闭,在认知上趋向于同化对象,对外部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内部协调比应对外部 更有现实价值。 3、内圈往往是进入外圈的必要精神基础。 4、圈层间具有内在的彼此渗透性和灵活的伸缩关系。

我的高考笔记整理 高考状元之数学篇

高考状元独门笔记之:数学篇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高考虽然只有两天,但考前的准备却是一场持久战。作为跨入高三门槛的学生,就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让自己赢在起点,更赢在终点。具体而言,需要做好心理、方法和状态上的三大准备。 首先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走进高三,每一位同学应当保持健康的心理。高三是辛苦的,但决非痛苦不堪的人间地狱。准高三学生首先要克服对高三的恐惧心理,以主动的心态,以积极的行动,去迎接高三的到来。刚迈入高三的同学还应克服一种“急功近利”的焦躁心理,有的同学一认识到自己已进入高三,就迫不及待地想证明自己的实力,想在第一轮高考复习中立竿见影。这种激进的念头如果控制不好,反而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一旦某一次考试发挥失利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考生就需要客观评估自己的实力,审视自己的基础,检讨自己的方法,反思自己的状态,不要被好高骛远的想法牵引自己步入泥潭。 第二是做好方法上的准备。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每一个优秀的高考考生都有其独到的学习方法,对刚刚进入高三的学生而言,掌握一套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指出的是,看书,听课,反思,作业,考试是一个学习的综合系统,看懂不等于心领神会,听懂也不等于真正掌握,对知识要实现真正的领悟和内化离不开后面三个环节。知识要过手,要从教师的大脑移植入我们细胞,知识要堂堂清、天天清,决不留一点一滴的遗漏。反思和作业可以利用晚自习和周末时间进行综合归纳,强化记忆巩固,达到准确、灵活、高效。 第三是做好状态上的准备。学习状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形象、形态。一个学生在跨越高三的门槛时,应当有更专注、更投入、更高效的冲刺状态。“学习求成才,考试求成功”是指学习的目的在于成才,考试的目标在于成功。在中国当今的高考制度下,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通过高考实现青春跨越是众多学生的共同选择。 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对失败的回答是重新站起,对困难的回答是迎难而上,对高考角逐的回答是夺取最后胜利。 一份“状元笔记” 高考之筹备,近年各省市一些高考状元将与刚进入高三的学子谈高三的学习及生活历程,给予高考学子们心理上的辅导,消除数学学科上的心理压力,帮助了解高考数学的大致形式与趋势,使之更好的调整复习规划。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第一部分高中历史知识点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提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朝代表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 【知识网络】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 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