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勘探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期末总复习资料2(共四部分)

地震勘探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期末总复习资料2(共四部分)

地震勘探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期末总复习资料2(共四部分)
地震勘探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期末总复习资料2(共四部分)

5 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共中心点方法)

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 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 次。

如果观测到的记录都来自R 点反射(界面为水平层),R 点就叫这些道的共反射点

或共深度点(CDP )。

共反射点R 点在地面的投影正好与地面炮点和接收点中点M 重合,称M 点为共中心点。这些道组成的道集是R 点的共反射点(CRP )道集。

如果界面倾斜,观测到的不都是R 的反射,则称这些道集为以M 点对称的共中心点道集

单边放炮六次复盖观测系统特点

对于6次覆盖,每个反射点有6次放炮记录,如果每放一炮,炮点移动2个道间距,则炮点移动距离的计算方法为:6次覆盖的第一个反射点由第6炮的第1个检波点确定,第6个反射点由第1炮确定,由于6次覆盖,要求半个排列被6等分,所以炮点和排列移动距离为: 式中d 为炮点移动距离;N 为排列道数;Δx 为道间距;n 为覆盖次数。

双边放炮观测系统与单边观测系统的不同是: 1)覆盖次数必须是偶数;

2)由于是在排列的左边和右边放炮,为获得共反射点,如果单边观测系统的偏移距是x ,

则双边观测系统的偏移距是 3) 炮点和排列移动距离不同,即双边放炮观测系统移动距离为单边观测系统的两倍。

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与排列和移动道数

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移动的道数m 为:

式中N 是排列中的接收道数:n 是覆盖次数;S 是一端放炮时等于1,两端放炮时等于2。

6道间距Δx 和空间假频

地震波接收时要注意道间距的选择和避免产生空间假频。

如果有效波视周期为T ,那么道间距Δx 选择的原则应使Δt

空间采样间隔必须小于视波长的一半。或者,一个波长内空间采样个数不少于两个,否则会产生空间假频。

空间假频是由于空间采样不足引起的一促现象,由于道间距大于半个视波长而产生的。

7 四种类型的观测方式

n X N d 2??=x

x x ?+=21'

n

S N m 2?=*max 2

1T v x a =?x n L ?-=)1(

1)从炮点出发的斜线代表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称共炮点线。

2)另一组从接收点出发的斜线,在此线上所有道都是在同一个地面接收点的,称共接收点线。

3)与炮点线平行的水平线上,各接收点炮检距都相等,此线称为共炮检距线或等炮检距线。

4)垂直共炮检距线方向的线上,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界面水平时)称为共反射点线。

如果把上述4条线的交点表示一个接收点,并把每个接收点的波形绘在交点位置上,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反射点和共炮检距的形式排列成图,这图叫地震波列图

8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的,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的观测系统。

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 1)空间采样间隔

三维勘探是面积勘探,有横向和纵向两种采样间隔,即道间距和测线距。空间采样间隔

由空间采样定理确定: (fa 为反射波最高频率;Va 反射波视速度) 2)反射波的最高频率

反射波的最高频率是根据地震分辨率的要求确定的。 3)最大炮检距

决定最大炮检距的因素与反射波的能量,动校正的拉伸程度和求速度的要求等参量有关。它们之间有可能是相互抵触的。 4)检波点线距的选择 一般为道距的倍数。 5)覆盖次数N

一般叠加次数越高,叠加数据的信噪比越高,成本也大,生产效率会降低。

9 地震波的激发

人工震源:人工激发产生的震源。

震源激发有一定的要求(理想的震源): 1)有足够的能量;

2)持续时间短(脉冲源); 3)可重复性;

4)尽量减少产生干扰波。

震源分炸药和非炸药两大类型

其中,炸药激发地震波的最大特点是信号源是球面波,激发波的能量强、频带宽。

优点:具有良好的脉冲特性及较高的能量

对炸药震源的选择主要是考虑激发条件和激发方式

a

a f V x 2≤?

激发条件(影响爆炸震源的几个因素):

1.激发点的岩性,爆炸时产生的波的频率谱取决于炸药埋放处岩性。岩层过软或过硬

都不是最好,应选用可塑性岩层。

2.激发深度,选在潜水面以下。

<1>为了避免近地表疏松介质(术语称之为低降速带)对地震波的强烈衰减作用或

降低对地面环境的破坏作用.

<2>提高地震反射或折射信号对地质目标的分辨能力

<3>利用潜水面的较强声阻抗使能量向下传播。

3.药量的控制,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事先进行试验。考虑到成本,

一般是凭经验。

激发方式

井中爆炸—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在一定深度的井中爆炸,深度在潜水面以下最好。

优点是:1)降低面波和声波的强度,具有很宽的频谱;2)炸药量减少,3)炸的时间短,4)直达波有很宽的振动频谱。

坑中爆炸—地表复杂、钻井困难时常用。一般采用组合方式,以消除干扰波。这种方式的干扰强、效率低、用炸药量大。

水中爆炸—水系发育的地区,如南方。一般水深大于2m才采用。

爆炸震源的缺点

钻炮井和用炸药的成本较大;

受地形影响,缺水地区,施工不便;

工业区或人口稠密区不宜用炸药;

用药量受一定的限制;

炸药运输、保管和使用中的安全性。

非爆炸震源

最大缺点是能量不够

陆上的非炸药震源分撞击和振动型两种

1)重锤

2)气动震源

3)可控震源

海上主要用气枪。

其中,对于可控震源:

增大有效波的能量有两个途径:

一是增大振幅,如加大药量,这种方法受到一定限制;

二是增大信号的延续时间△t,信号延续时间过长又降低了分辨能力,这是一个矛盾。可控震源的特点:可控震源只是一个低振幅的激发源,而不是低能量的激发源。激发信号频带宽度是有限的

注意:这种记录上的反射波形不是反射信号本

身,而是它的自相关函数的图形。自相关函数

的极大值对应的时间才是反射波的到达时间。

可控震源的优点:

1)可控震源不产生地层不传播的振动频率,从而节约能量。

2)可控震源不破坏岩石,不消耗能量于岩石的破碎上。

3)可控震源抗干扰能力强。

10 地震波的接收

由两部分结成:检波器和地震仪

针对地震波的特点对仪器有如下要求:

1)检波器有较好的灵敏度(地震波引起地面位移只有微米量级);

2)记录仪有放大、选频功能(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

3)有较大的动态范围(地震波的振幅大小范围);

4)用时标显示传播时,可用来推断反射界面的深度。

检波器:安置在地面、水中或井下以拾取大地振动的地震探测器或接收器,它实质是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动圈式(用于陆地工作)和压电式(用于海洋和沼泽)检波器的主要性能有:固有频率、阻尼系数、灵敏度等参数

地震仪器的基本要求

1) 把地面的机械振动转变成电信号,地面位移只有微米的数量级。

2)频率选择作用,以便让有效波的频率成分全部通过,干扰波的频率成分被滤掉。

3)大动态范围(24bit),估计为130分贝。信号差别可达百万倍。

4)备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海上勘探的主要干扰波

1)震源气泡,也称重复冲击。主要是震源在海水所产生的气泡,气泡效应。

2)鸣震

海水层内形成的多次反射,海底较平时多次反射造成水层一种共振现象,称鸣震。

海底不平时所引起的散射与多次反射还会形成一种交混回向。

3)侧反射—海底潜山,暗礁等产生的反射。

4)底波—海底界面有低速层,出现面波。

11 井孔地震勘探

井中地震观测方法包括垂直地震剖面法,(VSP 或反VSP)和井间地震技术等。

VSP观测方法:接收点布置在深井中,震源在地面的观测方式。

这种观测方式能测试到从地面向下传播的地震波(下行波),也能部分地接收到反

射波(上行波)。

反VSP观测方法:震源位于深井中,观测点布设在地面的观测方式

井间地震观测系统:利用两口井,一口作为震源井,一口作为检波器接收井。

VSP的用途:能够精确地测得时间与深度的关系(时-深关系)。

VSP的特点(优点):

1) VSP是通过垂直方向的波场研究地质剖面的垂向变化。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更直接、更灵敏。

2)VSP记录可以在介质内部紧靠界面附近观测,可以记录到与界面有关的较纯的地震子波。

3)可以避开或减弱地表低降速带的干扰,易于识别波的性质。

4)可以提高仪器的接收有效灵敏度和记录的分辨率。

5)可以接收到来自上下方向的波,利用它们的不同判别波的性质。

VSP震源的选择原则:

1)与VSP井旁地面地震记录所用的震源一致;

2)各种震源每次激发的子波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重复性;

3)震源的输出能量应当适中;

4)激发子波的频谱应尽可能宽,以便提高分辨率。

反VSP观测方法的优点:1)地面布设的观测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如直线状、放射状、环状、线束状等;

2)采用这些观测方式,可进一步扩大研究井口周围地质细节的范围;

3)观测资料经数字处理后的成果很容易与常规地面地震资料进行对比,便于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

井间地震观测系统利用两口井,一口作为震源井,一口作为检波器接收井。

井间地震震源震源的要求:

1)不具破坏力,水泥固井,应力不大于20psi ;

2)有一定的能量,激发信号为宽频带;频率上限达1000Hz;

3)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4)耐高温高压;

5)再好能激发横波。

井下震源主要分两大类:脉冲型和可控震源型。

爆炸震源是最早使用的脉冲震源,特点是井下环境适应能力强,激发有效能量大信号频带宽和操作简单。

12 低(降)速带的测定和静校正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二)

为了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就要求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

地震组合法就是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不同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方法它主要用于压制面波之类低视速度的规则干扰及随机干扰。

组合

把多个检波器接收信号输入一个地震道或者用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的震源,前者称为检波器组合,后者称为震源组合。

组合可以压制规则干扰,也可以压制随机干扰。

1 干扰波和组合概念

有效波--那些可用解决地质问题的波。如反射波、折射波等。

干扰波--是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如面波、多次反射波。

根据干扰波的特点分规则和不规则(随机)两大类干扰波。

规则干扰--具有一定主频和视速度,能在地震记录以上一定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声波、面波、浅层折射波、多次拨、侧面波、工业干扰)

不规则干扰、随机干扰--没有一定规律,没有一定的的主频和视速度,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

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别:

1)在传播方向上不同,即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干扰波沿地表附近传播,有效波几乎是从地下垂直来到地面。

2)在频谱上有差别。

3)经过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有差别。

4)出现的传播规律可能有差别。

常见规则干扰波:

(1)面波

指沿地表传播的瑞利波,其特点为:频率低、传播速度小,有频散现象,面波能量弱,衰减缓慢,时距曲线为直线,视速度与真速度相等。

(2)声波

声波是一种在空气中传播的弹性纵波,速度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短。

(3)浅层折射波

当浅层存在有高速层,可以观测到直线同相轴的浅层折射波。

(4)多次反射波

多次波和一次波的频谱、视速度是相近的。多次波的传播速度,比同时到达的一次反射波的传播速度低。

(5)50Hz交流电干扰

特点是频率稳定,一般在50Hz左右。

2 组合法的形式

组合法的形式,指用多个检波器组成一个地震道的输入或者采用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的震波,前者叫组合检波,后者叫组合爆炸,两者原理相同。

组合法分为:

1)野外检波器组合,即把安置在测线上一定距离的几个检波器所接收到的振动叠加起来作为一道地震信号。

2)野外的震源组合,即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几个震点上同时激发,总效应为一炮。

3)室内混波,把若干个地震道信号按比例相加,作为一个新地震道。

组合原理

对一组检波器,一个垂直到达地表的波场,将同时影响组合内的每个检波器,它们会产生相干加强。如果水平方向传播的波在不同的时间影响不同的检波器,出现相消干涉。

均匀组合、线性组合:沿测线方向等间距布置各个检波器的组合方式。

面积组合:检波器在一个面积内的组合方式。

15

组合的方向特性

1

、检波器组合的方向特性

假设沿测线布置n 个检波器,检波器间距为Δx ,地震波是平面波,波前面与地面成α角,地震波速为V

。则相邻两检波器的时差

设第一个检波点的地震波形为f(t),则各点接收到的波形依次为:f(t-Δt),f(t-2Δt),……,f (t-(n-1)Δt )

V

x V B S t α

sin 2?==

?

18

t ?-=?ω??

?

ω??--=

j nj e e j K 11)(令?

???+?=?sin cos i e i ?

???-?=?-sin cos i e i 由欧拉公式

代入化简可得:

则此式即为n 个检波器线性组合的组合特性

t

n j e t t n n

j K ?-??=ωωωω212

sin

2sin )(

19

组合后信号的谱等于原来单个检波器接收信号的谱乘上某个函数K(j ω)

可以把组合看成一个线性系统,系统的特性为K(j ω)

组合后信号等于单个信号通过这个系统,特性被改造。K(j ω)即是频率ω的函数,也与方向Δt 有关,Δt 的大小与波的入射方向有关。

)

()()(ωωωj K j g j G =t

n j e t t n n

j K ?-??=ωωωω212

sin

2sin )(

20

组合的振幅特性为

t

t n B ??=

ωωω2

1sin 21

sin )(组合的相位特性为

t

n ?--=ωω?)1(2

1)(2

sin

2sin

)()(??ωω??=

=n j K B

17

则组合后输出波的频谱为:

t

j n t

j t j e j g t n t f e j g t t f e j g t t f ?--?-?-?--?-?-ωωωωωω)1(2)(])1([)()2()()(的谱是的谱是的谱是Λ

t

j t

nj t j n t j t j n t j e e e e j K j K j g e e j g j G ?-?---?-?--?---=

+++==+++=ωωωωωωωωωωω11)1()()()()1)(()()1()1(ΛΛ设f(t)的谱是g(j ω),根据频谱定理中的时延定理有:

K 为等比级数

22

我们知道只有速度才是与时间和空间变量都相关的参量,因此组合的方向效应实质上是一种视速度滤波。

)]

2/(sin[)]2/(sin[)(***v x v x n v B ??=

ωω)

2/sin sin()2/sin sin()(v x v x n B αωαωα??=

α

sin *v v =

由上式可看出组合的振幅特性和地震波的入射角有关,当α=0,反射波与地面垂直,B(0)=n ,即总振幅增强了n 倍,有效波得到加强,而对于其它角度则相对受到压制。

V

x t αsin ?=

?

所以,为了清楚地了解组合的相对加强和压制作用与波的入射角α、检波器的数目n 、检波器间距Δx 的关系,通常用组合后的总振动的振幅与组合前的单个检波器的振幅的n 倍之比值:

此式也表示一种组合特性,其本质上相当于作了归一化处理。它表示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波的相对加强或压制效果,称为组合的方向特性。

方向特性其它形式表示

2方向特性曲线

)

2sin sin()

2sin sin()(),(0

0v x n v x n nA B A n αωαωαα??=

=Φ)sin()

sin(),(T

t n T t n T t n ??=

?Φππ

24

2

、方向特性曲线

通过讨论下式函数的图形性质来说明组合的方向特性。

y

n y n y n ππsin sin ),(=

Φ(1)极值点

当y=0时,Φ(n,0)=1取极大。y=0,即Δt/T →0当y=1,2,…正整数时,

??

?

?

?-=Φ为偶数

为奇数,为奇数为偶数,都为奇数,或n y n y n y y n 1,1),(为二次极大,如果波落入二次极大,也能得到加强。

v

x y 2sin α

ω?=

25

(2)零值点

由公式可知0< y <1,要使Φ(n ,y)=0则必须使:

0sin 0sin ≠=y n y n ππ因此当

时,

有零点,

地震波进入零值区,就会受到最大的压制。

n

n n n y 12,1-=

Λ),(y n Φ

26

(3)通放带

7

.0),(21

,1),(,0≈Φ==Φ=y n n

y y n y 时,当7.0),(≥Φy n ]21

,0[

n 一般定义对某一波,若组合后的,则y 的变化

范围就是通放带,可知通放带的区间为,为了使反射波在组合后得到加强,必须保证反射波的组合参数y 位于通放带内。

(4)压制区

地震波进入零值区有最大的压制,为了使干扰波在组合后受到压制,必须使干扰波的组合参数y 满足:

n

n y n 11-≤≤区间称为压制区。

??

?

???-n n n 1,1

27

(5)

压制区极值

在压制区内也有极值,称为压制区极值。在(0,l)区间内,压制区极值有n-2

个,极值位置可解析式得出

压制区内极值大小不等,以中心极值最小,当n 为奇

数,中心点为y=0.5时,将y 代人公式得:

ΛΛn

n n y 27

,25,23=

n n n

y y n n n 12

sin 2sin 1sin sin 1)21,(±==

=Φππ

ππ

组合法的缺陷

!-

28

3、组合的方向性效应

为了估算组合对信噪比改善的程度,定义组合的方向

性效应为组合前的反射波与干扰波的振幅比与组合后

的反射波与干扰波的振幅之比。

设组合前反射波与干扰波的振幅比

组合后的反射波与干扰波的振幅比

由此可得组合的方向性效应为

g

f

f A

A

b=

)

,

(

)

,

(

g

g

y

y

b y

n

A

y

n

A

b

Φ

Φ

=

)

,

(

)

,

(

g

y

f

b

y

n

y

n

b

b

G

Φ

Φ

=

=

29

当干扰波进入压制带时,一般,故

若此时有效波落入通放带

则有G≈n,即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组合的方向性效应

与组内的检波器的个数n相等,检波器个数越多,信噪

比的改善越大。

n

y

n

g

1

)

,

(≤

Φ

y

n

y

n

y

n

n

G

π

sin

sin

)

,

(=

Φ

y

y1

)

,

(≈

Φ

y

y

n

30

4、线性组合的频率特性

上面讨论的组合方向特性是基于固定频率的平面简谐

波,对平面简谐波,组合前后频率不变,有效波到达

相邻检波器的时差为0。

实际的地震波包含许多频率成分,频率不同,Δx/λ*

也不同。有效波到达相邻检波器的时差可能很小,但

不为0。组合后的波形有畸变

宽频波组合后的波形是否畸变,就需要考察组合的频

率特性。

31

分析这种畸变的基本思路是:把组合看作是一种滤波装

置(系统),把脉冲看作是许多不同频率的简谐波组成,

每种谐波在组合后的变化可以利用组合的方向频率特性

公式来计算,最后,把组合后的各种简谐波成分叠加起

来,就可得到脉冲波组合的输出。把组合特性式改写为:

由公式可看出,组合后振幅随地震波的频率不同而变

化,这就是组合的频率滤波特性。

)

sin(

)

sin(

)

,

,

(

t

f

n

t

nf

f

t

n

?

?

=

?

Φ

π

π

33

从上图中可以说明组合的频率特性:

1)Δt=0组合的频率曲线为直线,无频率滤波作用。

2)Δt≠0组合具有低通滤波器的特点,通频带的宽度与

地震波到达相邻两个组合点的时差Δt有关,Δt越小

通频带越宽,t越大通频带越窄。

3)若组合时采用较大的时差,由于通频带变窄引起有效

波的波形畸变,有效波的高频成分就有压制作用。

34

4)组合时差Δt的大小与地震波的视速度有关,对反射波

而言,近炮点的视速度较大。因而,时差较小,而远

炮点的视速度较小,时差较大,因而,在同一张记录

上,远炮点道的波形畸变大,使波的延续时间增长,

相位增多,动力学特征降低。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doc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广义地说, 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而速度大于层速度。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最、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 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问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汕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高频地震high frequency seismic survey: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杏和金属矿床勘探中,勘测深度只在儿米到儿百米之间,需要精细分层和精确地测定波的传播时间。为了提高仪器的分辨能力,要用专门的高频地震仪,记录震波的高频分量。高频地震仪的通频带?般在60-350周 /秒之间,专门测定岩石波速时需提高到500-600周/秒。为了压制低频干扰,仪器频率特性的低频一边应有较大的陡度。 干扰波noise: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干扰波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其中具有明显传播规律的称为规则干扰或干扰波,如声波、面波,多次波等等;没有明显传播规律性的振动称为随机干扰,或简称干扰,如微震等。抗干扰的问题是关系到地震勘探中提高勘探的质量和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野外工作和资料处理上采用多种措施,以提高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干扰波有时也是相对的概念,如在反射法中,折射波就常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前言 石油天然气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质状况,认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探明油气田面积,摸清油气藏情况和产出能力。地震勘探原理在油气田勘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地震勘探原理是资源勘查工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掌握好地震勘探原理,将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也为我们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和此次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 有利于我们初步学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通过此次的地震课设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容: 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绘制等t0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 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构造图; 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 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通过此次的课程设计,我们不仅加深掌握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更提高了以后实际工作能力。 一、工区概况 1.1工区位置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93.3,北至99.9,西起439.5,东至443.3,工区南北长6.6Km,东西宽3.9Km,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为东经124?18'—124?24' 北纬46?09'—46?14' 原点位置:439.5/99.3 原点坐标:x=5115246,y=21602618 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0.3*00.3Km。

地震基本常识

地震基本常识 一、地震预警信息一般包含哪些内容? 按照日本现在的做法,面向公众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内容一般很简明,主要是为了方便接收者快速理解地震预警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地震的强度,如发生的是中等地震,还是强烈地震,一般不使用震级概念。 (2)预警时间,即本地大约多少时间后可能发生地震灾害。 二、是不是能够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就一定能避免地震灾害的伤害? 答案是:否。地震预警实际上是一种灾害警报,它只能提示接收者注意地震灾害可能在未来的数秒至数十秒(即预警时间)后发生。 要想成功地避免地震灾害的伤害,实际上需要的是接收者在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迅速地采取合理的避震措施。这才是减轻地震伤亡的关键。 三、听说地震预警信息有可能出现误差和误报,应该如何对待? 由于地震预警信息是在某地地震灾害发生前发出的灾害警报。因此,它的计算时间非常有限,出现误差甚至误报,确实难免。但即便如此,为了自身的安全起见,还是要以地震灾害可能会发生的态度来对待它,即在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要及时采取避震措施,以免生命受到伤害。 四、听说日本的地震预警信息会出现改变或更正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因为地震预警信息的计算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有时最先发出的地震预警信息可能没有准确地反映出即将发生的地震灾害强度,所以会根据后续的计算结果对先前的信息进行修正。其目的,还是为了方便公众准确地了解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强度,从而采取有效、合理的避震措施。 五、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一定要采取避震措施吗?

对。地震预警信息实际上是对即将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发出的一种警报。不管灾害是否会发生,都应在第一时间采取避震措施。这样做才能最有效地保护自己。 六、为什么有时接到地震预警信息,而实际上却没有发生地震灾害? 地震预警信息是对即将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发出的一种警报,这并不代表地震灾害一定会发生。就好像宾馆的火灾警报发生时,你所居住的客房并不一定会出现火灾一样。 地震灾害的发生,取决于很多的因素,这些因素中又有很多是偶然因素。因此,很难确定地说,哪里一定会或者不会发生地震灾害。当地震预警信息发出时,只是代表地震灾害可能会发生。所以,最好还是及时采取避震措施,以防万一。 七、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应该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接收者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灵活地选择避震措施。以下是两种较常见的避震措施,供网友参考。 (1)如果预警时间足够接收者撤离建筑物:及时关闭火源和电源,迅速离开房间,到户外远离建筑物的空旷之处。 (2)如果预警时间不足以让接收者撤离建筑物:及时关闭火源和电源,迅速到坚固的家具下方或侧下方伏下(注意远离玻璃窗户),双手护头;或者到小开间的房屋中蹲下(注意远离玻璃镜或玻璃窗户),双手护头。等到地震震动过去后,再迅速离开房间,到户外远离建筑物的空旷之处。 八、企业如何接收和使用地震预警信息? 不同的企业,因其抗震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的不同,而对地震预警信息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因此,需要企业明晰自身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地震预警信息内容,然后向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单位订制本企业所需要的地震预警信息,并专门安装符合本企业技术特点的接收终端。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2.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 3. 地震波: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频率较低(与天然地震的频率相近)的波,弹性波在 岩层中传播的一种通俗说法。地震波由一个震源激发。 4. 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地震子波看作组成一道地震记录的基本元素。 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 6.射线: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一种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观测的一点P。这是一条假想的路径,也叫波线。射线总是与波阵面垂直,波动经过每一点都可以设想有这么一条波线。 7. 振动图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8. 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 9.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θ2 > sinθ1 ,θ2 > θ1。当θ1还没到90o时,θ2 到达90o,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地震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2 波阻抗:指的是介质(地层)的密度和波的速度的乘积(Zi=ρiVi,i为地层),在声学中称为声阻抗,在地震学中称波阻抗。波的反射和透射与分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关。只有在Z1≠Z2的条件下,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差别越大,反射也越强。 13.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最快。又称压缩波、膨胀波、纵波或P-波。 14.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比纵波慢,也称剪切波、旋转波、横波或S-波,速度小于纵波约0.7倍。横波分为SV和SH波两种形式。 15.体波:波在无穷大均匀介质(固体)中传播时有两种类型的波(纵波和横波),它们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合称体波。 16共炮点反射道集:在同一炮点激发,不同接收点上接收的反射波记录,称为共炮点道集。在野外的数据采集原始记录中,常以这种记录形式。可分单边放炮和中间放炮。 17.面波:波在自由表面或岩体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种类型的波。 18.纵测线和非纵测线:激发点与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测线称为纵测线。用纵测线进行观测得到的时距曲线称为纵时距曲线。激发点不在测线上,用非纵测线进行观测得到的时距曲线称为非纵时距曲线。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述 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 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 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 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 (2)地震波的激发 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炸药震源 的井中激发、土坑等。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 3-5m道距、连续观测 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 (2)直角排列 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 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工业电干扰: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产生,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常出现侧面波干扰。

地震预防基本知识

地震预防基本知识 1.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震源:地震在三维空间上实际发生的位置,是地震能量的来源地和地震波的始发地点。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强度:或称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判别地震破坏程度的重要标志,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目前世界上一般将地震分为1-10十个震级。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2.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 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 ○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3.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应急要点:

油田认识实习 第一辑

油田认识实习总结第一辑 ——培训讲稿中的考点 说明:1.油田认识实习笔试的内容包括培训讲稿、录像解说词以及现场见习内容。 2.本总结旨在讲稿的知识点,所列知识点为老师的讲稿和我整理的重点。 3.声明:本总结仅作复习参考之用,并不保证所列知识点全面、详尽,严禁用于作弊及其他目的, 否则产生的一切责任与“703考试特辑系列”及本总结的撰稿人无关。 第一讲石油地质勘探概论 曲江秀主讲 1.石油的荧光性与旋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这种特性,被称作石油的荧光性。引起石油旋光性的原因:在于石油中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对称的碳原子→不对称的分子结构。石油的旋光性是石油有机成因的有力证据。 2.油气生成的来源物质 油气现代有机成因理论指出,油气起源于生物有机质,生物有机质先经水体分解,进入沉积物,形成沉积有机质,然后在适宜的温压等地质条件下向油气转化。即Array 3. 生油门限温度与生油门限深度 有机质随埋深加大,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开始大量向石油转化,这个温度称生油门限温度。对应的深度称生油门限深度。 4.油气生成各阶段比较 初次运移:低成熟阶段,水溶相运移最有可能;生油高峰阶段,主要以游离油相运移;生凝析气阶段,以气溶油相运移;过成熟干气阶段,以游离气相运移 二次运移:二次运移石油主要呈游离相,天然气可呈游离相和水溶相。 6.圈闭的组成 储集层:储存油气—圈闭的主体 盖层:紧盖着储集层,垂向上阻止油气逸散 封闭条件 遮挡物:侧向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 7.油气藏有哪些类型? 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 8.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1)充足的油气源条件(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3)有效的圈闭(4)必要的保存条件 第二讲地震勘探原理简介 宋建国主讲 1.各种勘探法基本比较 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物探法—覆盖区、连续测量、间接;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 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作为专业石油人,我们有必要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一.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二.地震勘探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

的。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野外生产又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 第二个环节是室内资料处理。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工作,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频率等资料。 第三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解释。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的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说明地层的岩性和地质时代,说明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绘制反映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和其他的综合分析图件;查明有含油、气希望的圈闭,提出钻探井位。 三.钻井 经过石油工作者的勘探会发现储油区块, 利用专用设备和技术,在预先选定的地表位置处,向下或一侧钻出一定直径的圆柱孔眼,并钻达地下油气层的工作,称为钻井。 在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的各项任务中,钻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诸如寻找和证实含油气构造、获得工业油流、探明已证实的含油气构造的含油气面积和储量,取得有关油田的地质资料和开发数据,最后将原油从地下取到地面上来等等,无一不是通过钻井来完成的。钻井是勘探与开采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勘探和开发石油的重要手段。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 答: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觉到的地面振动。它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凡由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2、什么是地震三要素? 答: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就是地震发生的时刻。地震发生的地点叫做震中,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当然也要标明该地的地名。地震的大小用震级M来表示。 3、何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答: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略微有点扁的圆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球上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们把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h≤70公里)、中源地震(h=70~100公里)和深源地震(h >300公里)。 4、何谓地震震级? 答: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一次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吨黄色ZY(TNT)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30倍。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5、什么是里氏震级? 答: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如果用地震面波计

算震级,则用MS表示;如果用地震体波计算震级,则用ML表示。在60年代,里克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地震学权威。里克特很善于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热心回答公众提出的有关地震的问题,因此里氏震级这一术语很快成了衡量地震大小的人人皆知的术语。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大地震)。 6、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怎样制订的? 答: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如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等方面来判断。当然,也可通过仪器的微观记录进行有关计算得出绝对的烈度。地震烈度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据各地遭受破坏和影响不同而不同。 7、地震分哪几类?哪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答: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8、什么叫构造地震? 答: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当力的作用使地壳或更深部位的岩石产生变形、断裂和滑动时,常常伴随着地震发生,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最常见,灾害性最大的一类。它占地震总数的90%,而且震级强度大。目前已记录到的最大构造地震震级为8.9级(智利,1960年5月22日)。另外,构造地震的分布与最新世界活动的构造带一致。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 2、有效波 3、干扰波 4、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______勘探,_________勘探, __________勘探和________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______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____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_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_______地震法、__________地震法和_________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__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通过电缆 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________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做出地震____________,并提出_______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_____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________追踪反 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关系.这种系称为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___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___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________就是有效波. A.多次波; B.反射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_________. A.一个点; B.许多点. 3 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____________. A.传播时间长; B.反射能量强. 4.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___________反射时间. A.垂直; B.标准. 5 水平迭加能使多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_____________. A.突出; B.增强; C.压制; D.变化不明显. 四、 简答题 1、什么是多次覆盖? 2、什么是多次波记录? 3、什么是反射定律? 4、什么是时距曲线? 五、计算题 1、地下有一水平界面,其上介质的速度为3000米/秒.从水平叠加剖面上知其反射时间为2.25秒,试问此反射界面的深度是多少? 2、计算波阻抗Z 知:砂岩速度V=3500m/s,密度ρ=2.7g/cm的立方. 求:Z=?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绪 论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 物探法—面积覆盖、连续测量、间接 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法—岩石密度差异 磁法—岩石磁性差异 电法—岩石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岩石弹性差异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作业范围大、布局灵活、成本低等特点,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3)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透射波路径 反射波路径 滑行波路径 (4)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 折射波法 反 射波法—主要的地震勘探方法 (基本原理: 回声测距原理)h=1/2vt 透射波法 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野外采集 室内处理 资料解释 (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数据通常记成SEGB 或SEGD 格式,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 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进行综合解释。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井间地震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下成像资料,能分辨2-5米薄层和小断层,为描述井间精细构造、薄层砂体分布,确定储层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复杂地质问题,指导调整井的布署和采收率的提高,提供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期望解决的问题 ? 1、 h=1/2vt ,时间t 不仅包含有地下界面的深度信息,而且还有炮检距(x )的信息。如何消除?-----动校 正 ? 2、地表的起伏变化、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等如何消除?------静校正。 ? 3、地下地层的成层性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如何认识和利用速度及其差异。 ? 4、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时如何消除干扰? ? 5、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能量问题。 ? 6、地下界面的复杂性问题----偏移归位 ? 7、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问题 ? 8、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及油气检测 ? 9、精细的构造解释、油藏描述、储层预测 ? 10、开发地震解释(四维地震、油藏监测) 总论 1波的种类 时距曲线 地震波的种类: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瑞利面波和勒夫波)1、纵波(P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在固、液、气中传播。2、横波(S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的特征 (1)时间域(空间域): 周期:质点振动一次需要的时间。 频率:质点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振幅: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波峰:最大的正位移。 波谷: 波长: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是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距离。 波数:波长的倒数。 (2)频率域: 波形特征可以转换成频谱特征——完全等价——傅氏变换———将时间域上的波形变换为频率域的振幅谱和相位谱(通称为频谱) 激发地震波——某时刻刚刚振动的点组成的曲面——波前面(波前) 停止振动的的点组成的曲面叫波尾 射线——地震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 射线与波前垂直 费马定理 波传播——费时最少——最佳路径——垂直于波前面 视速度: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 折射波的形成 这个角度叫做临界角。 折射波盲区 大地滤波作用大地不是完全弹性介质,在弹性波传播过程中,高频成分容易被吸收。从而对震源激发的地震子波起到改造作用,由粘弹性理论证明:吸收系数与频率成正比还与地层的物质成分、结构的不均匀性有关。一般疏松地层比致密地层对弹性波的吸收更大。 波阻抗是速度与密度的乘积 岩石的弹性性质决定了弹性波的传播规律。弹性~塑性 物质的弹性性质可用几个弹性模量或常量来描述。它们可以定量地描述不同类型的应力和应变的关系 影响速度的因素: 孔隙度、岩石的埋藏深度、变质、脱水、相变等等。 21v v >090c i i = 时,透射角等于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地震以外,还有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灾害,但是地震的破坏性却是最强的,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不一样,旱灾、水灾、火灾等灾害目前基本上都可以预报了,但是地震预报目前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我们国家开展的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在地震预报难题未解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为方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小因地震对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历史上,人类公认的一次成功预报地震是1975年辽宁海城级地震,成功转移了23万人。但是像汶川等许多破坏性地震,仍然难以准确预测。地震预报还有许多未知的空间、未知的领域,还有许多高峰,需要我们去探索。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通俗的讲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二是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三是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四是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五是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三要素:1、震中:地震发生时,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点,一般用经纬度表述;2、震级:地震发生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3、时间:地震发生时的时间; 其它几个概念:1、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2、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3、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1、地震预报按时间划分为: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试题库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制:四年本科 学时数:80 石家庄经济学院勘查技术学院 2001年2月 一、判断题(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每题1分) 1.视速度小于等于真速度。() 2.平均速度大于等于均方根速度。() 3.倾斜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4.倾斜界面情况下,折射波上倾方向接收时的视速度等于下倾方向的视速度。() 5.纵波和横波都是线性极化波。() 6.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大于真倾角。() 7.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带宽度成正比。() 8.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是波前面的传播速度。() 9.折射波时距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视速度等于界面速度。() 10.法线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11.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激发的短脉冲的频率变低。() 12.瑞雷面波是线性极化波。() 13.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小于真倾角。() 1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 15.沿地层倾向布置地震测线,倾斜反射界面的射线平面与地面垂直。()16.n个检波器组合后,有效波的振幅是未组合前单个检波器输出振幅的n 倍。() 17如果叠加速度大于有效波的真速度,动校正后有效波的同相轴与初至波的同相轴方向一致。() 18.水平叠加法的统计效应优于组合法。() 19.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地下存在波阻抗界面。() 20.对水平多层介质,叠加速度是均方根速度。() 21.对水平叠加法,偏移距增大,分辨率提高。() 22.地震测线任意观测点处的反射界面视深度和法线深度小于或等于真深度。() 23.倾斜反射界面情况下,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极小点位于界面的上倾方向。() 24.从各个方向的测线观测到的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一般可以确定反射界面的大致倾向。() 25.沿走向观测时,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随倾斜界面的倾角加大和埋深加深而偏离爆炸点越远。() 26.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面等时线的地面投影为同心圆系,其圆心位于爆炸点处。()

地震安全知识测试题(答案)

地震安全知识测试题 部门姓名计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地震安全手册旨在帮助大家学会未雨绸缪,以便在大地震时逃生。 2、地震事先进行准备,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冲击。做一些适当的应急储备,并告诉你的家人在灾难中和灾难之后该做些什么。 3、当灾难发生时,很可能在72小时之内得不到任何救助。因此,至少要学会如何撑过这72个小时。 4、地震中地面的运动一般不会造成直接伤亡。大多数伤亡是由建筑物的坍塌以及次生灾害造成。 5、当地震还在持续时,将活动范围限制在周围某个安全地点几步以内,在晃动停止、确认安全后再离开室内。 6、地震发生时切勿使用电梯逃生。 7、如果在地震发生前就做好了准备和演习,就能在察觉震感的第一时间及时、正确地作出反应。 8、地震水灾的危险主要来自地震滑坡、泥石流。 9、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Lh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到安全地段。

10 ' “盲目避震”灾害也是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一个较普遍的地震次生灾害° 选择题(可多选,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地震发生时,你应该矢闭家中的水电设施来降低灾害风险。一定要确保(ABC ) A、切断保险丝或跳闸; B、矢闭煤气阀门; C、尖闭自来水阀门。 2、地震发生时如果被困在废墟下时,应(ABCDEF) A、不要点火柴。 B、不要向周围移动,避免扬起灰尘o C、用手帕或布遮住口部。 D、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救援人员发现你。 E、可能的话,请使用哨子。 F、在其他方式都不奏效的情况下再选择呼喊一一因为喊叫可能使人吸入大量有害灰尘并消耗体能。 3、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外,应(AB) A、待在原地不要动。 B、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 4、地震滑坡的工程治理:分为(AB)两类。 A、减滑工程、 B、抗滑工程, C、减震工程 5、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现场人员应紧急发出危险性警报,并因时、因地进行躲避。主要有(ABC ) A、滑坡的躲避。 B、崩塌和滚石的躲避。 C、泥石流的躲避 6、灾后搜救搜索手段主要有(ABC) A、搜救犬搜索, B、技术搜索, C、人工搜索, D、电动搜索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基础知识 (一) 什么是地震 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 1、波和横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每秒钟传播速度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衰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可根据间隔的长短判断震中的远近,用每秒8千米乘以间隔时间可以估算出震中距离。 2、震源和震中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也叫"极震区"。从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离,叫"震源深度"。在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3、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5)10倍,即大约32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的不同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地面运动参数。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为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1976年唐山7.6级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11-12度,北京、天津的烈度则为6-7度。 (三) 地震的种类 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按成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构造地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