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30年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综述

近30年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综述

近30年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综述
近30年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综述

近30年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9-05-27T17:08:03.577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10期作者:王丽娜

[导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将迎来又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优质旅游服务让更多中国人享受“诗和远方”是旅游业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王丽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将迎来又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优质旅游服务让更多中国人享受“诗和远方”是旅游业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我国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对当地少数民族女性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本文对近30年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进行了综述性研究。

关键词:民族旅游;少数民族;研究综述

经过改革开放后约40年的发展,中国正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面临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我国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对当地少数民族女性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我国民族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少数民族女性在旅游参与中的作用。

1.研究方法

为了对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研究现状进行了解,笔者使用中国知网(CNKI)学术搜索平台分别以“旅游”并含“女性”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仅有51篇文献。使用这两个词为篇名进行搜索,也只有323篇。把标准放宽到以主题进行搜索,则有974篇文献。并对这974篇文献逐篇甄选,最后共得到120余篇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相关文献(截止至2018年4月20日)。文献的类型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以及著作章节。又用“旅游”并含“妇女/女性”在期刊和篇名中勾选“CSSCI”进行高级搜索,有46篇文献,筛选后得到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北大核心期刊(CSSCI)相关文献24篇(截止至2018年4月20日)。通过文献筛选发现目前关于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的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欲以民族旅游作为出发点,讨论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近30年,在研究过程中理论视角和相关研究内容的发展和变化。

2.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

从学科性质角度来讲,旅游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范围较广的学科。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的理论基础更为薄弱,可以说很多理论基本上都适用于旅游学领域的任何分支的研究。本文将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理论视角对以往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的梳理。

2.1基于研究内容的理论视角

2.1.1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西方女权运动。男女两性的差异首先是自然的和生理的,更是社会的和文化的,这就是所谓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sex)指的是与生俱有的,基于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的生物属性。社会性别(gender)则作为社会的构成,特指通过社会后天习得的,与性相关的一套规范期望和行为,特指男性/男性气质和女性/女性气质的观念和理想。若干世纪以来,人们意识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两性之间不平等的社会差异是由生理决定的,女性的从属地位是由她们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结构决定的,因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可改变的。社会性别理论为我们认识两性的性别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性别角色是不同性别的个体被一定的社会文化规定了的、特定的行为模式,是社会期望的结果。分析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对农村妇女就业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2.1.2资源理论

学者唐雪琼、朱竑和薛熙明在研究中发现,旅游发展后摩梭女性家庭权力的变迁是资源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中的权威和权力来源于夫妻双方占有资源的比较,权力的对比要看哪方占有雄厚的资源。这一思想后来发展成为解释家庭权利的主要理论?资源理论。孙九霞,廖婧琳在《旅游参与对少数民族两性家庭分工的影响—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主》中以资源理论为框架,分析西江千户苗寨女性参与旅游后的家务变化。以回答影响家务分配的相关要素,及其通过怎样的相互作用,形塑了少数民族家庭当下的权利及性别关系。希尔(D.M.Heer)、萨菲利奥斯—罗斯柴尔德(Safilios-Rothschild)、奥斯默德(M.W.Osmond)等学者在资源理论基础上生发出修正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

2.1.3文化再生理论

文化再生产理论是20 世纪 70 年代初,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他后来的一系列论著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在《教育、社会和文化中的再生产》一书中(与让·克劳德·帕松合著,1990),他用此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的文化制度如何在人们的观念里制造出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意识,从而使得现存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被保持下来,即被再生产出来。文化通过不断的“再生产”推陈出新,以这样的进化方式不断演变,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文化的再生提供了现实舞台。在旅游过程中,当地的民族文化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展示来实现文化的“再生产”,从而使这种文化能够维持平衡、得以延续。旅游开发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问题己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妇女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2.1.4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使用了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该理论指出利益相关者是一个群体,没有它的支持,组织将不复存在。弗瑞曼(freeman)认为一个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可以影响该组织的个人或群体。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企业不仅仅要考虑所有者、员工、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利益需求,而且要将政府、社区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乃至非人类的因素如自然生态环境等纳入利益主体之中,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管理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闵咏梅在研究中指出,少数民族妇女以及她们所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都是民族旅游开发价值链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贾巧云在文章中提到,研究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及其不同主体在旅游开发中的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风情--西江千户苗寨、

直航贵州黄果树瀑布、荔波大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少数民族风情五天游 第一天:揭阳—贵阳–荔波中晚餐自理宿:荔波集中后乘Cz3857(07:45/09:40)揭阳飞贵阳,抵达后乘车前往乘车前往游览以险、奇、壮著称的【大七孔景区】(游约2H)。它是以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为主的景区,景观峻险神奇、气势雄劲磅礴,景区地下有湖,洞中有瀑、湖上有天窗,尤以地俄宫,恐怖峡、风神洞为代表,极富惊险性、神秘性、奇特性。晚赴荔波县城入住酒店休息 第二天:小七孔—西江早中晚宿:西江早餐后早餐后前往贵州第一个世界级自然遗产保护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喀斯特奇观的精华、地球腰带上的一颗绿色宝石——荔波游览喀斯特精华幽、静、奇、古特色的【小七孔景区】(游3H)——涵碧潭小七孔古桥、秀美的拉雅瀑布、人间美景68级响水河瀑布群、奇特的龟背山原始森林、极具吸引力的水上森林(拖鞋、短裤自备),浪漫神奇的鸳鸯湖、有着小九寨沟之称的卧龙潭。中餐后乘车前往世界最大最美的苗族村寨【西江千户苗寨】(车程3.5H左右),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晚餐品尝苗家长桌宴风味餐(听苗家敬酒歌,品苗家自酿米酒)。 第三天:西江—贵阳早中晚宿:贵阳早上睡到自然醒,或者清晨前往观景台欣赏炊烟袅袅的西江晨景,薄雾笼罩着苗寨,第一缕阳光将木头房子渡成金色,炊烟袅袅升起,俯视苗寨群山、欣赏苗寨旖旎风光,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也可跟随导游步入西江博物馆了解苗族的迁徙、发展历史和节庆习俗等。11:30欣赏原生态的苗族歌舞表演(表演费用包含在门票中,如因恶劣天气或政府行为取消表演,不退补任何费用),中餐后乘车赴贵阳 (晚可前往贵阳陕西路、二七路、青云路夜市小吃街,品尝贵阳特色夜市小吃,贵阳的士起步价8元,晚22时以后起步价10元。住宿酒店前往夜市的士车价一般在10到15元。) 第四天:贵阳——黄果树——贵阳早中晚宿:贵阳早餐后前往【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游览亚州第一大瀑布“黄果树大瀑布”,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可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看的瀑布,也是世界上唯一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观、摸的瀑布。之后游览瀑顶最宽的【陡坡塘瀑布】(游0.5H),它也是《西游记》片尾曲瀑布的拍摄点。中餐后游览【天星桥景区】(游2H),天星桥以瘦骨嶙峋奇形怪状的水上石林为主要看点。加上石头上盘根错节的古藤老树,俨然一个巨大的天然盘景园。后乘车前往贵阳,晚餐后入住酒店。 第五天:贵阳—揭阳早中 早餐后游览【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有浮玉桥衔接两岸。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乘车贵阳机场乘CZ3857(14: 10/16:00)返揭阳机场,结束贵州愉快之旅! 服务标准: 行:揭阳/贵阳/揭阳、含机票及机建税、空调旅游车 住:三星酒店或同级(补350、退230) 食:4早8正,餐标25/餐 游:行程所列门票(费用不含:黄果树野外观光大扶梯单程30元/人,往返50元/人) 购:全程无购物 贵州旅游注意事项: 1.请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证件。 2.贵州属云贵高原地区,海拔1100米左右,紫外线幅射较强,请自备防晒霜,以免长时间户外活动晒黑晒伤皮肤。 3.贵阳春季,早晚温差较大,请注意增加保暖衣物。 4.贵阳小吃众多,黔菜口味以辣为主,如:丝娃娃,花江狗肉,乌江鱼,酸汤鱼,肠旺面,恋爱豆腐果、黔式烘烤等 等,小吃一条街位于陕西路,合群路,青云路、以夜市大排档为主,通宵营业。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社会学 班级旅管134班 学号89 姓名强兴萍

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 —杭州旅游为例一、民俗旅游文化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但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背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旅游文化失去其本真性时,逐渐被商业化、戏剧化、仪式化代替,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景观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民俗旅游文化已经没有了其原承载的意义,而是变成了一个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一种文化符号。 历史上西湖所在的杭州有两个时期非常重要,即吴越国时期和南宋时期,至今西湖周边地区还遗留着大量这两个时期的遗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显著的都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景点

银潭侗寨:从江县谷坪乡银潭村 谷歌地图:25.8341190844,108.8547706604 百度地图:25.8403623190,108.8612319410 谷歌地球:25.8373252273,108.8507258892 北纬N25°50′14.37″ 东经E108°51′2.61″ 海拔:673.56米 靠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321国道 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谷坪乡银潭村 巫沙苗寨:剑河县南哨乡巫沙村 谷歌地图:26.5000105053,108.6081200838 百度地图:26.5062503430,108.6145509153 谷歌地球:26.5036495709,108.6041986942 北纬N26°30′13.14″ 东经E108°36′15.12″ 海拔:682.76米 靠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 S31152 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哨乡东南方向 占里侗寨: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 谷歌地图:25.7989150000,108.9418040000 百度地图:25.8051421862,108.9482609569 谷歌地球:25.8021316147,108.9377431356 北纬N25°48′7.67″ 东经E108°56′15.88″ 海拔:370.28米 靠近:Unnamed Road, 从江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省中国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 红阳苗寨:台江县台拱镇红阳村 谷歌地图:26.6683590000,108.3216250000 百度地图:26.6742735973,108.3281761050 谷歌地球:26.6717673567,108.3174246607 北纬N26°40′18.36″ 东经E108°19′2.73″ 海拔:676.87米 靠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文昌西路 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 邓蒙苗寨:黎平县大稼乡邓蒙村 谷歌地图:26.3384991782,108.8636970520 百度地图:26.3445960312,108.8701772910 谷歌地球:26.3420423360,108.8596361876 北纬N26°20′31.35″ 东经E108°51′34.69″ 海拔:773.21米 靠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 S308 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大稼乡邓蒙村东南方向

民俗资源与旅游 (尔雅)课后答案2020年

1 【单选题】()是高雅文化的基础。 ?A、政治 ?B、人类 ?C、民俗 ?D、社会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民俗不具有()的特点。 ?A、民族性 ?B、政治性 ?C、集体性 ?D、地域性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民间”和“风俗”构成了民俗。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民俗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但是民俗的发展不受传媒的影响。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密切相关。 ?A、社会政治 ?B、自然界 ?C、社会群体 ?D、人类社会生活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匈牙利人于()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A、1905年 ?B、1895年 ?C、1890年 ?D、1900年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旅游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一国的基础文化是政治文化。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A、石塔 ?B、钟楼 ?C、大院 ?D、四合院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中不包含()。?A、自然风光 ?B、古村落 ?C、建筑风格 ?D、乡间民居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多选题】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含了()。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我的答案:ABC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是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 ?A、知识 ?B、社会 ?C、人力资源 ?D、选项A和选项C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一种()。 ?A、劳动能力 ?B、体力劳动 ?C、智慧的表现 ?D、脑力劳动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资源就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A、能量 ?B、信息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黔东南最新旅游攻略

黔东南 (第一版)https://www.doczj.com/doc/f013508029.html, 首府凯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民风较为淳朴。鼓楼、风雨桥、干栏式吊脚楼、碧清的都柳江和榕江、一个个鳞次栉比的寨子,民族习俗的东西保留较好。那里的风景不震撼,但值得细细品味。住在那里的农村,很是写意。 黔东南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峰,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7个,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平行贯穿中、北、南部。 黔东南州自然风光神奇秀丽,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民族风情浓郁迷人。 黔东南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4-19℃之间,雨季明显,降水较多。遮天蔽日的亚热带森林,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又使其成为理想的避暑胜地。 (一)西江千户苗寨 (2) (二)镇远古镇 (3) (三)雷公山 (4) (四)杉木河漂流 (5) (五)肇兴侗寨 (6) 四、黔东南美食 (7) 五、黔东南住宿推荐 (8) 六、黔东南特色商品 (9) 七、黔东南民俗娱乐简介 (9)

三、黔东南景点 (一)西江千户苗寨 概况 等级暂无数据 门票价格100元/人 小交通暂无数据 联系方式暂无数据 景点属地贵州黔东南 详细地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 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 山麓 景点介绍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交通指南 从贵阳出发,可到东客站乘坐到凯里的汽车,车费50元,或者坐火车到达凯里,车票29元,从凯里可乘坐直达西江的汽车,车费13.5元,车程1小时左右,最早8点,最晚5点,每小时一班,汽车直接进寨,进寨前司机会停车,需要下车买票。

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

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 1引言“社区”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术语,由德国社会学家T?nnies(1999)于1887年提出。20世纪20、30年代,以帕克(Park R E)、伯吉斯(Burgess E W)、麦肯齐(Mckenzie R D)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以都市社区为研究对象,对“社区”一词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并发展出一系列社区研究理论(费孝通,1999)。在该阶段,大都市内不同种族和民族居民居住地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关注,以民族成员为社区人口构成主体,兼具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特殊社区类型,即民族社区,成为研究的重心(高永久等, 2009)。 同一时期,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中国(费孝通,1999)。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迁,社区概念被赋予了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内涵,已经从一种具有精神和情感内涵的“社会类型”,逐渐演变成了以文化为核心、具有地域内涵的“地域性社会”(孙立平, 2001),并且在新的社会实践形式下出现了多样化的形态。在中国,民族社区主要指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地内,以少数民族成员为主体,以民族社会成员的共同地缘和紧密的日常生活联系为基础的民族区域性社会,是一个兼具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社会共同体,表现为小型民族社区(即一个村寨)或大型民族社区(多个村寨形成的地域综合体)。与国外民族

社区研究不同,受国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的影响,乡村地区的民族社区成为研究重点。 本文以“ethnic community”、“ethnic minoritycommunity”为关键词进行国外文献检索,以“民族社区”、“少数民族社区”、“民族旅游社区”、“民族旅游村寨”等为关键词进行中文核心期刊检索,并涉及关于“土著居民”、“乡村社区”、“旅游感知”、“城市空间结构”和“乡村空间系统”等领域,共计获取18本专著和百余篇论文。基于文献分析,对民族社区相关研究领域、方法、内容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对比国内外研究的不同,并对国内民族社区未来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2国外民族社区研究进展国外民族社区的研究起源于民族人类学、社会学家对初民社会的原始部落研究(Boas,1974),通过典型社会学方法探索初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之后出现的以乡村社会学和乡村地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乡村地 区少数民族社区研究,主要通过定性描述来分析乡村少数民族社区的历史和社会现象(陆翔兴, 1989)。二战前后,乡村民族社区研究曾出现一段时间的停滞,重心也转移到城市民族社区研究(Willbern, 1966)。 20世纪30年代以来,城市民族社区研究一直以欧美国家为主导,主要分析城市中本土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移民聚集地的生存状况、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Rosenblum et al,

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探讨以黔东南为例

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探讨 ——以黔东南州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文化的利用进行探讨,浅析当前黔东南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主要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黔东南州村落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理论性的建议。 关键词:黔东南州,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建议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1]。反应人和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一个社会文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黔东南少数民族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文化,为人们孕育了一方生态净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上乡村价值被重新发现,黔东南州成为研究乡村生态文化的重点区域之一,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进入21世纪,生态旅游成为生态文化利用的主要手段,对黔东南生态文化的研究成为热点,。从中国知网上生态旅游或者生态文化旅游的文献有865篇,集中讨论村落生态文化、乡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主题。大多数趋向于黔东南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相关的旅游产业开发。 1村落生态文化的特征与利用 1.1村落生态文化的特征 村落是以农村人群聚居的大聚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村落是以农村人群为核心,伴生生物为主要生物群落,建筑设施为重要栖息环境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是农业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2]。 村落生态系统包括:土地、房屋、到了、公共场所、居住环境、小气候、植物、家禽家畜、伴生生物等自然要素;人、经济、风俗、风水、伦理、制度、秩序、禁忌、家庭等社会要素。村落生态系统体现的文化即为村落生态文化。村落生态文化具有范围上的局限性、文化上的独特性、及生态上的原真性等特点。 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具有更为鲜明的特征。从村落物质生态文化上来举例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依山伴水而建的吊脚楼建筑、村落农业景观、珍稀药材、植被及动植物等;从村落非物质生态文化上举例如:少数民族利用蓝靛染布、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体现于风俗、宗教及节庆等生态文化极为丰富。 1.2村落生态文化利用模式 1.2.1建立生态博物馆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距肇兴乡的堂安村,1999年成为中国与挪威合作建设与保护的中国唯一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村有5个村民小组,全村207户,890人。堂安坐落在半山腰上,四面环山,峰峦叠嶂,梯田层叠,依山就势建寨,吊脚楼鳞次栉比,鼓楼、戏台、瓢井、古墓群等古建筑保存完好,村民还延续着侗族的传统习俗和饮食习惯。保持着原始的风味,成为”浓缩的侗乡“,被世界著名的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称为”人类反璞归真“的范例。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属于稻鱼耕作系统。目前也正在尝试旅游开发的路径,节假日每天有100游客左右慕名来到堂安村,具有接待能力和条件的农户都开始接待游客。政府也在大力推动堂安旅游的开发,正在建设新的堂安生态展览馆。 1.2.2乡村旅游开发

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

第四章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 民俗旅游区划的基础理论,是进行民俗旅游区划研究及对民俗旅游区进行实际划分的基础。尤其是旅游业在开发和管理民俗旅游资源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制订、企业区位的选择、资源的规划、旅游线路的设计等等,都离不开民俗旅游区划基础理论的指导。 第一节民俗旅游区划的理论来源 一、区划的一般理论 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区划是一种系统研究法,通过区域划分来对自然与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区划系统研究法源于自然区划理论。自然区划又是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应用。 1、地域分异规律学说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按规模和作用范围不同,呈现四个等级规律,一是全球性规模的分异规律,如全球性的热量带,一般划分为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二是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分异规律,如横贯整个大陆的纬度自然地带和海洋上的自然带。三是区域性规模的分异规律,如在温带从沿海向内陆因干湿度变化而产生的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四是地方性分异规律,其一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系列性地域分异;其二由地形的不同所引起的坡向性地域分异。 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将区划系统研究法从对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的研究,扩展到对社会的构成、文化、经济与产业的研究,就形成了行政区划、文化区划、经济区划、旅游区划、民俗旅游区划等等。 2、自然区划理论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划分为一定范围的区域,称“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自然区划的对象是从最高级的地理壳到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自然区划是多级的系统区划。 (1)自然区划类型:按区划的对象,自然区划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对象,即从景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出发,进行地域划分,体现环境的综合特征。部门自然区划是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基础上,依据某一组成成分地域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区域划分,如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物区划、动物区划等。按区划的目的,自然区划中又分为各种实用自然区划,如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 (2)自然区划原则:①综合性原则,也有称“主导因素原则”,要求在全面地、综合地分析所有自然因素的基础上,找出自然区域的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所划出的自然区域具有相似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共同利用与改造的自然方向。②发生统一性原则,要求不仅揭示自然综合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还包含着区域逐级分异产生过程的相对一致性。③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划单位时,必须注意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④区域共轭性原则,要求进行区划时既不重复,也不遗漏。⑤区域联系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划时,看到组成同一区划单位内的各低级单位所具有的统一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和相互毗连的地域接触关系。各项区划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3)自然区划方法:①部门区划叠置法:采用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重叠各部门区划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②古地理法: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考察,借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贵州东南攻略

贵州八日游 2014.8.3(第一天) 策划已久的黔东南游终于成行,早上5点拽起尚处于懵懂中的女儿,一家人赶赴机场,搭乘海航HU7189航班飞往贵阳。一路上飞的很顺,上午11点多准点到达贵阳龙洞堡机场。按照网上攻略的介绍,搭出租到离机场不远的贵阳汽车东站,不过这里的司机很少打表,一般是一口价(应该在20元以内)。在汽车东站已经没有到荔波的大巴,经询问得知可以在都匀转车,于是马不停蹄登上大巴赶赴都匀。这一段主要是高速公路,路上风光也还不错,一路穿山越洞,2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当时还感慨,贵州的公路建设不错嘛,谁知更艰苦的路程还在前面等着我们呢! 都匀到荔波的票很好买,中间正好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我们在车站附近的一家米粉店解决午餐,三碗热气腾腾的花溪米粉被一扫而空,味道与迁徙到北京的米粉真是天壤之别呀,必须赞一个,好吃,呵呵!再次坐上大巴奔赴荔波,但是越近荔波,路越是难走,据说正在修路中。我同事2009年来这里就在修路,5年过去了路还在修,工程真是旷日持久啊!断断续续已经走了7个多小时了,e越来越不耐烦了,一会儿头晕,一会儿肚子不舒服,弄得我上揉下搓不亦乐乎,好在翻过最后一个山头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荔波城,虽然对第一天的长途跋涉有思想准备,但到这时也真是精疲力竭。在携程上预订了登喜来酒店,看着同行的太原一对母女还在拖着行李找住处,心里还是暗自庆幸提前预订了酒店的。旅游旺季很多好酒店都爆满,建议还是要提前预订,省心省力啊!这次从贵阳到荔波一路大巴,时间还是太长了,建议也可搭乘火车从贵阳到独山,然后乘大巴从独山到荔波,据走过的人说只要5个多小时,大约能节省2个小时左右。晚上我们去小吃一条街吃晚餐,这里以烤鱼为主,点了一条,没觉得比北京的更好吃,评价中等吧! 8.4(第二天) 一早乘小巴车到小七孔景区,军人和14岁以下孩子都免费,只是这里的查票员看着我免票很不爽的样子,不仅盘问是否带保障卡,还拿着证件长时间审视,最后满不情愿地放我进去了。景区很大,所以有专门的大巴运送游客。我们是先一路坐到终点,然后慢慢往回玩,与九寨沟的玩法是一样的。小七孔终点是卧龙潭,卧龙潭很漂亮,在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