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世界上,对人类的时间和认识活动影响对打、传播最广的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就其科学性和积极性来说,任何学派都不能与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马克思主义始终葆其美妙之青春,以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究其原因,在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它吸收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全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科学理论。另外,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的原因在其创造性。它面对世纪,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科学成就,使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中,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就是极好的例子。

产生于18世纪末的德国古典主义,到19世纪上半夜取得了重大成就。它的著名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如果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其经济理论推进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那末,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论则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维。黑格尔是伟大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者,他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系统地、综合地叙述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哲学家。尽管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置的,但他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阐述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都高度评价了黑格尔对辩证法的贡献。马克思说:“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绝不妨碍他第一个全免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

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黑格尔把辩证法应用于观察社会生活,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人类历史的看法。黑格尔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但又是辩证的,其中包含着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黑格尔力图描述历史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他从“理性统治世界”这个客官唯心主义原则出发,把世界历史看成是绝对观念的自我展开。这个过程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绝对观念的发展所决定。因此黑格尔反对用有纯粹的偶然性来解释历史,而是强调从偶然性中看到必然性,例如他在论述罗马共和国灭亡原因时指出:“要知道罗马共和国之所以灭亡,并不是由于凯撒降生这件偶然事故——这种灭亡自由它的必然性。”

正因为黑格尔强调历史的必然性,因而他反对杰出人物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论断。黑格尔把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同世界精神密切联系在一起,认为杰出人物是世界精神的先觉者和代表人,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眼光犀利,认识并道出了世界精神的要求;另一个方面,他们又是世界精神实现自己的工具。黑格尔把拿破仑形象地称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就是这种可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体现。尽管黑格尔把杰出人物看成世界精神的工具和傀儡的观点是神秘主义和宿命论的,但承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内在联系,否认个人意志可以任意决定历史的观点是卓越的。

同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在另一个方面代表了人类在19世界上

半期所取得的哲学成就。他是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在反对宗教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建立起以人本主义为特征的唯物主义哲学。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最高的对象。他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实在型,认为自然界是发展着的永恒的实体,是第一性的实体,是人们借助感官可以直接判断的感性存在物;人不是纯粹的自我意识,而是在主体和课题,即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肉体是产生精神的基础,离开肉体,离开作为身体有机部分的大脑,思维和精神就不可能存在。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肉体都来自自然,人不能离开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批判把人的思维变成独立精神实体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指出黑格尔的逻辑学是理性化和现代化了的神学,是化为逻辑学的神学,坚持和阐述无神论原则,情调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批判不可知主义,强调自然界没有人类不能用自己的五官来感知的属性。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尽管具有形而上学和直观性的缺点,而且在历史观赏是唯心主义的,但它冲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统治,恢复唯物主义的应有权威,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批判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提供了可能性。

列宁在肯定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前提下,又着重强调西欧19世纪社会理论成就的重大意义,指出:“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创造的优秀成果的当然继承者。”因为,这些事人类在19世纪上半夜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它为马克思主义的产

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搬动黑格尔的辩证法,他们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因素,例如有关于运动、发展、变化的观念,关于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观念,关于逻辑和历史同意的观念,关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观念,等等。但彻底批判了黑格尔把绝对观念当作运动的主体,把运动和运动着的物质割裂开来的唯心主义观点。对待费尔巴哈也是这样的,他们高度评价费尔巴哈反对思维唯心主义,反对宗教的斗争,吸收了费尔巴哈关于存在是主词,思维是宾词的观念,关于人的客观实在性、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等等,但彻底摒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消除了费尔巴哈理论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杂质。

在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古典这些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继承,抹煞马克思主义与以往思想体系的本质区别。例如有些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说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把马克思唯物主义说成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或者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简单结合。在当代,西方有些人力图把马克思主义纳入西方文化传统的轨道,把它看成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简单延续。例如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代表弗洛洛姆就特别强调这一点。他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概念》中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西方人道主义的哲学传统,这个传统从斯宾诺莎开始,通过18世纪法国和德国的启蒙运动哲学家,一直延续到歌德和

黑格尔。另一种是否认继承,把马克思主义同人类文化遗产对立起来,例如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就是这样。他们把无产阶级文化看成与人类文化无关的一种特殊文化。这完全是一种臆造。

人类的认识犹如接力赛跑,后人实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前进的。不继承全部人类文化遗产,特别是19世纪上半叶西欧的社会理论成就,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这种继承是批判地继承。列宁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人类文化遗产的几次和改造的双重关系。他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世道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摘要】生态思想的产生与人类大规模的改造自然的活动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关,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迫使人们不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加深对生态思想的研究。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是最早的生态思想家,他们的生态思想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自然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自然观基础上的,他们承认自然的客观优越性;主张自然的社会性,不能脱离人和人的活动谈论自然问题;自然是个整体,是个系统,人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必须受到自然的限制,所以人要预测和调控自己的行为,以免对自然系统造成破坏。 1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护自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和动物不一样,动物是被动性的存在物,人则是主动性的存在物,人类比一切动物都强,在于人的主动创造性。当自然环境改变时,动物只能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或者归于灭亡。人的能动性则使人始终把追求更适宜的环境作为奋斗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依靠积极地、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他们看来,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然而人创造环境的活动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活动。人是具有能动性,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不是不受制约的,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地规律性。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在,人类的盲目活动对自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早在19世纪50年代,雅科比在《改革报》上发表了关于论地球毁灭的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此给予了关注。对于人们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行为,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生产其最初产品,并使气候恶化。” 人通过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改造“进”的方面;而在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条件下,合理地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保护自然环境,则体现了人堆自然改造“退”的方面。二者有机的结合,让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有进有退。 2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马克思将自然界规定为人的一种身体。在他看来,人“不但是有机体,而且还是这种作为主体的无机自然”。自然对人来讲,不再是外在的存在,而是与人和人的活动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的另一种身体。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是人的身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单方面的需要,而是为了双方的互依互存、共同发展。人的有机身体和无机身体具有功能和需要价值关系,是双向的价值关系。一方面,自然地功能首先表现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提供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其次表现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提供人展示其本质力量的舞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人的活动方式也改变了

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张允熠: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本文的题目可能令人诧异,因为至今为止未曾见过同一题目的文章。但这绝非标奇立异,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或者说马克思的中国观和中国人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类学研究和东方社会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曾踏上中国的土地半步,但他们终其一生对中国都关注,这不仅从保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十余篇重要的有关中国的专论、专评和专述中可以看出,而且从这两位革命导师有关中国的零散议论和“只言片语”中也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如何认识中国、如何看待中国人呢?这是一个较为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在这两位伟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素质大致就是那个样子,任何一位西方人都不敢恭维;另一方面,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诚期待充盈于两位伟人的胸襟之中。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中国人的用词有时过于刺目,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令今天的中国读者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借用这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深邃目光来反观自身,对于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社会和已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来说却不无裨益。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屡屡称中国为“天朝帝国”,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的化石”,是“僵死不动的东西”,不仅“几千年来都没有进步”,而且“习惯于靠无知来保证不受物的侵犯、世界的侵犯”。中国的社会制度称为“腐朽的半文明制度”,中国人被称为“半野蛮人”、“野蛮人”、“陈腐世界的代表”和“宗法的骗子”,等等。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这种看法用语偏激而尖刻,实际上却入木三分,颇能揭示19世纪处于衰败深渊里的中国社会的沉疴垢弊,不无正确之处。 马恩一生都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跟中国人直接打过交道,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究竟缘何而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生于19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欧洲思想界恰好经历了长达二百年的“中国热”,“中国”一词已为欧洲主流思想界耳熟能详。尤其在德国,从莱布尼茨和沃尔弗到康德和黑格尔,走过了一个对中国从崇敬颂扬到批判反思的历程。如果说当年莱布尼茨学派对中国持褒奖态度的话,那么,马克思青年时代所崇拜的思想导师黑格尔则对中国进行了辛酸的嘲讽和严厉的批判,马恩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认识中国的。黑格尔说中国很早就已经达到了现在这个发展水平,但几千年来却停滞不前,“……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说中国是“活化石”、“木乃伊”、“僵死不动的东西”,显然跟黑格尔的观点如出一辙。我们的研究还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从同时代人的著述中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之外,欧洲18世纪的思想家乃至古代的先贤们有关东方社会的见解对他们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在欧洲,一般认为最早论及东方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中说:“亚细亚的人民多擅长机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热忱不足;因此,他们常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沦为奴隶。”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对亚洲人的笼统评价是从早他一个多世纪的希腊医圣希伯克拉底那里来的。《希伯克拉底全集》中这样写道:“亚洲人较欧洲人精神卑弱,性情温和,怯于战斗。”这种观点在欧洲流传了二千多年,如17世纪被派到中国来的俄国使节、罗马尼亚人米列斯库在其《中国漫记》一书中就以见证者的口吻说中国男人打起仗来“勇如妇孺,怯如走兔”,“比起我们欧洲人,中国人之勇敢犹如妇女在男子面前所显示的。”后来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对中国人也有类似的评价。可见,欧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在双方直接交往匮乏之时,乃是世代传承、相互影响的。

恩格斯介绍

[360百科百度百科] 个人概况 姓名: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外文名:Friedrich Von Engels 国籍:德国 出生地:莱茵省巴门市(今伍珀塔尔) 出生日期:1820年11月28日 逝世日期:1895年8月5日英国伦敦 父母Friederich, Sr. Elizabeth Engels 配偶终身未婚未育 恩格斯介绍: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且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 恩格斯一生的介绍 1.出自名门望族 2.虔诚的基督教徒 3.爱北斐特中学的学生王 4.资产阶级商人家庭中叛逆者 5.被迫弃学从商 6.不来梅商行的诗人 7.与乌培河谷的信仰决裂 8.发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9.心系英国工人阶级10.跨越门第书写爱情11.革命队伍寻挚友12.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3.伟大的巴黎会见14.第一次联手_创作《神圣家族》15.创立无产阶级的新型世界观16.创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17.《共产党宣言》的诞生18.投身1848年欧洲革命19.《新莱茵报》上唇枪舌剑20.在曼彻斯特经商21.替马克思挣稿费22.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导师23.工人运动的再觉醒24.同拉萨尔的分歧25.提出德国工人的革命任务26.反杜林论27.圣马丁教堂的婚礼28.马克思逝世29.整理和出版《资本论》30.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顾问31.指导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活动32.欢呼英国工人运动的再度高涨33.预言革命首倡权属于俄国34.为建立第二国际而努力35.晚年的理论探索---①创立辩证的自然观②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③终结德国古典哲学④捍卫和发展唯物史观⑤探索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⑥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新政策⑦论证工农联盟的重要性36.在大海中永生 个人名言 1、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2、只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时,才可进行决战。 3、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 4、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5、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 6、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摘录整理有关教育问题的言论集,属于语录体,1950年代始有中译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第一版。本书编选旨在全面、正确地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力求完整地选入不同历史时期中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教育的主要论述,以便读者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发展线索。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均为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版)中选编了1844—1894年间的著作(摘录)和论文及书信共42篇。选编者本着尽量保持原著的完整性原则,凡能全篇选入的尽量全篇选入,不能全篇选入的,节录时也力求保持全篇的基本思想,并注明出处,各段或各篇还附有注释,以便读者查阅、理解原著。全书重要论著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该书汇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何观察与阐明它,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何在,一种教育学说产生和一种教育制度建立的基础何在,历来众说纷纭。其原因是各种剥削阶级的偏见和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思想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他们首次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也给予了科学的解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官》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教育作为社会现象,将永远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但是,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是同阶级性紧密相联的,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总是统治阶级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这就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阶级性。他们认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因此,考察教育就不能从它本身或从一般的教育理论中进行,而要从它据以存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去寻求它的规律。这就使教育科学摆脱了从人们的思想、动机、人性等来考察教育的唯心史观的束缚,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真正成为科学。 (二)关于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发展之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地阐述了这一问题。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遗传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资

恩格斯重要贡献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年11月28~1895年8月5日),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恩格斯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奠基人。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一棉纺厂主家庭。 1834年10月入爱北斐特中学读书。 1837年 9月受父命中途辍学,到商行当练习生。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炮兵部队服役,同时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1842年 4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K.马克思当时在该报社工作)。同年11月到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棉纺厂”的办事处工作。在这里他经常深入工厂,参加工人集会和斗争。这次赴英途中,他在科隆与马克思第一次会面。 1844年 8月在巴黎与马克思再次会面,从此开始了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极为亲密的合作和始终不渝的友谊。 1845年出版了他同马克思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他同马克思一起不仅致力于创立革命理论,而且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做准备。 1847年他们改组正义者同盟,使之成为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翌年 2月出版了他们受同盟委托撰写的《共产党宣言》,阐明了新的世界观并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 月受同盟委托组织出版革命运动的战斗机关报《新莱茵报》。 1849年 5月德国西部和南部为保卫帝国宪法举行了武装起义。恩格斯赴爱北斐特领导该地起义人民的防御工事构筑,在巴登 -普法尔茨起义期间,参加志愿部队的战斗。事后,他撰写了《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和《德国农民战争》,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探讨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他深深体会到军事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意义,开始长期、系统地研究军事。他阅读历代军事家浩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史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讨军事问题,对当时的重大军事行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1850年11月至1869年6月,恩格斯完成了许多重要军事著作。他撰写的《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论证了军事组织和作战方法的发展决定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并预言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他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1852)一书中,总结历史经验,提出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动力,起义是一种艺术。他为纽约《美国新百科全书》写了《军队》、《步兵》、《炮兵》等59个条目,涉及到军队建设、装备发展、作战指挥、筑城、炮兵、海军等范围十分广泛的问题。他在《纽约每日论坛报》、《新奥德报》、《新闻报》、《曼彻斯特卫报》和《派尔-麦尔新闻》等多种报纸上发表了关于克里木战争、意大利战争、美国内战、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等的评论文章和其他军事论文。他摆脱经商活动后,迁居伦敦。 1870年10月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直接参加共产国际的领导。

手稿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丰富有趣又激情

手稿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丰富有趣又激情 张福公鲁宝来自文化课 6月26日至6月30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所长亨克·华尔斯(Henk Wals)教授,研究部主任列奥·卢卡森(Leo Lucassen)教授、高级研究员雅普·克鲁斯特曼(Jaap Kloostermann)教授及文献收集部负责人马林·范德海登(Marien van der Heijden)博士来到南京大学参加了系列学术活动。6月27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教授与亨克·华尔斯教授签订合作协议。 双方希望在网站信息互动、研究成果译介、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经典文献建设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合作编译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等重要项目,将有助于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文献平台和国际视野。先前,南京大学已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带回的一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手稿复制件,目前开始供学生和学者在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使用。南大方面表示:“不对社会开放,只供专业学者和研究生做研究参考,不做商业目的使用。” 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是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档案的主要保存地之一,也是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的重要成员单位。这里珍藏了超过三分之二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因而成为全世界社会历史科学研究者的“朝圣之地”。那么,它究竟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遗产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穿越到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所经历的那段漫漫旅途。 1883年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在他书房的安乐椅上,平静而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手边散落的这些杂乱无章、字迹潦草的手稿会经历一番怎样的惊心动魄之旅。 根据这位老人的口头遗嘱,他的小女儿爱琳娜和挚友恩格斯成为其“文献著作的处理人”。处理完后事,他们随即开始整理这间面朝伦敦梅特兰公园的书房。没想到的是,这项工作整整持续了一年左右,恩格斯从中找到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手稿以及他与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由于编辑《资本论》手稿的需要,这段时期全部手写材料都搬到了恩格斯的住处。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8月27日,他的骨灰被葬在伊斯特勃恩比奇角灯塔附件的大海中。根据恩格斯的遗嘱,所有马克思的文献手稿都移交给爱琳娜,马克思恩格斯的藏书和往来通信则交给德国社会民主党。然而,此后不久,悲剧接踵而至:1898年3月,爱琳娜去世,她手中的大部分手稿寄给她的姐姐劳拉·拉法格和姐夫保尔·拉法格;1911年拉法格夫妇双双离世,马克思的遗稿再次一分为二:一部分由马克思长女燕妮的后人继承,另一部分则通过各种渠道归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 由于种种原因,德国社会民主党整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计划一再搁浅。与此同时,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列宁的支持下,梁赞诺夫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招募了一批专业人员组成国际通信员网络,竭尽全力收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遗产,并着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的编辑出版工作。

浅谈马克思的小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 从初中一直到现在的大学,我们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我个人来说,我很崇拜马克思,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是个很传奇的人物,虽然我对他的生平事迹不是很了解,并且人们对于他的关注似乎更多的在他的革命思想方面,但确实从他的思想理论中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当然,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并不只是马克思一个人的成果,初期还有恩格斯,发展中有列宁等伟大的思想领袖。我们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现在大学还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以下是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认识和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他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通过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是19世纪形成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阶级斗争学说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就形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世界就此改变了。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唯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史观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给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市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并且对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认为人们不应单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存在,而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存在,即首先把存在看作是主体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因为正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使“自在的”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的”自然。同

由马克思、恩格斯论房地产的真知灼见所想到的

由马克思、恩格斯论房地产的真知灼见所想到的 (2010-08-29 15:33:32) 转载 高山流水梦网友将两位无产阶级的理论导师关于城市住宅的语录摘录汇集,揭示了当前房价问题的阶级属性。既然现实如此,那么房价调控只是演给“民众”看的戏,房价只是榨干剩余价值的工具之一。因此,无论如何能在城市特别是发达的中心城市置业都将是属于少数人的游戏,大多数人的梦想,幻想国家的调控使多数人买得起房子是愚蠢的,国家这样做其实只是在偷换概念。国家本来的义务是免费为国民提供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等的,经过这些所谓的调控,愚昧的屁民将忘记这一点,反而接收这些应该花钱购买的理念,国家时不时的放松一下绳索,使奴隶们松一口气,愚昧的奴隶就山呼万岁了。以下是高山流水梦的博文。 今天中国的发展模式,都是欧洲国家走过的路,我们是踏着历史的巨轮,不断重复过去的悲剧。自视房产言论甚高的任志强先生,今天低调得“从了”,因为他知道政府掌握的核武器是什么,我们替任先生提醒一下房地产商们:政府的核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请大家看看恩格斯当年研制的核武器吧:(这一段我不认同,现在的政府是资产阶级政府,不可能践行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 住宅问题缺乏的本质: 住宅缺乏现象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种现象是资产阶级社会形式的必然产物;这样一种社会没有住宅缺乏现象就不可能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95页 现代国家不能够也不愿意消除住宅灾难。国家无非是有产阶级即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用来被剥削阶级即农民和工人的有组织的总和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519页 资产阶级社会的实质正是在于既希望保全现代社会一切祸害的基础,同时又希望消除这些祸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94页 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537页 住宅缺乏现象也是这样.。现代大城市的发展,使某些街区特别是市中心的地皮价值人为地提高起来,往往是大幅度地提高起来。原先建筑在这些地皮上的房屋,不但没有提高这种价值,反而降低了它,因为这种房屋已经不适合于改变了的条件;于是它们就被拆毁而改建别的房屋。首先遭到这种厄运的就是中心的工人住宅,因为这些住宅的租价,甚至在住宅中挤得极满的时候,也永远不能超出或者最多也只能极缓慢的超出一定的最高极限。于是这些住宅就被拆毁,在原地兴建商店、货栈或公共建筑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72页 住宅缺乏现象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种现象是资产阶级社会形式的必然产物;这样一种社会没有住宅缺乏现象就不可能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95页 解决住宅缺乏问题的途径: 要消除这种住宅缺乏现象,只有一个方法:消灭统治阶级对劳动阶级的一切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70页 把属于有产阶级的豪华住宅的一部分加以剥夺,并把其余一部分征用来住人,就会立即有助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环境”关系论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环境”关系论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宇文利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人与环境”关系论是他们批判地分析并超越了前人关于人境关系思想后得到的认识,是形成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立场进程中的创获和范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性、人境关系的社会性特征、人的主体性以及人境关系的实践本质。把马克思恩格斯“人与环境”的关系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加强对人与环境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和环境的利好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关键词]人与环境、双向互动主体性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有机衔接研究”(项目编号:BJSZ2015ZL01)阶段性成果。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一直都比较重视环境对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都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育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近年来,伴随着“大思政”观念的普及和高校环境育人实践的拓展,环境育人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中也再度成为热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何种人与环境的思想素材,马克思恩格斯究竟提出了怎样的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他们的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何实践意义?这是夯实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必要前提。本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并揭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价值,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以此澄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理论与实践中的误区,为更好地培育和利用环境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路。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创新 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久远的思想命题,也是一个鲜活的实践命题。该命题的出现远起于上古时期人们在理解外部世界特别是确定自身内外与外部世界关系之初。在中国上古时期,当经历了鸿蒙初辟时以“天命论”为基础的神怪论和不可知论后,不论是秉持“天人合一”还是“人定胜天”的理念,都是把人与自然环境联合起来考虑外部世界与人的发展变化的,也都触及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相克相生的关系。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是关注外部物质世界、探讨物质世界的本质的思想活动实际性地揭开了关注自然环境的序幕,从而也开启了探讨人与环境关系的历史篇章。从探讨万物“始基”、研究天、地、水、空气和灵魂的米利都学派开始,在对自然及其构成定位的研判中,人多是作为自然元素出场的。如希波吕特提出:“生物是从太阳所蒸发的湿的原素里产生的。人是从另一种动物产生的,实际上就是从鱼产生的。”[1](P10)与此类似,阿那克西曼德也认为人是从另一种动物产生的。经过爱菲斯学派赫拉克里特这一里程碑式的朴素辩证思想之后,等到到了毕泰戈拉学派、爱利亚学派那里,人尽管还是“生于自然”(如德谟克里特认为人是从地里出来的,就和虫豸之类产生的方式一样。见拉克唐修:《神圣的创制》),尽管仍处在不可知的“神性”的笼罩之下,但在大部分的先贤看来,人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小小世界,他相对于自然界的独立性和自主体性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了。自苏格拉底以降,鉴于思想、灵魂、心智、精神等与人不可剥离的那些“神性”的缠绕,虽然有先贤倡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1](P133)但在理解人与身外环境的关系时,偏重外部环境因素却成为了一种重要倾向。由此,当人们还难以理解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时,出现神秘的圣化自然或圣化人自身的思想倾向也就不难理解了。随着文明对蒙昧和神性的稀释,人归属于自然界同时又受制于自然界的思想普遍流行起来,希罗多德、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

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年表 1,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城 2,1830年秋天,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 3,1835年,中学毕业 4,1836-1938年,进入伯恩大学法律系学习,哲学,历史,艺术。在此期间结识布·鲍威 尔 5,1839年-1841年,马克思学习希腊哲学,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和,博士论文《德谟克利 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 6,1842年,马克思为黑格尔左派分子创办的杂志“德法年鉴”写“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令”。1842年11月首次会见恩格斯。 7,《莱茵报》由马克思主持,但是青年黑格尔拍企图利益这份报纸来宣传他们的唯心哲学观点。最后被普鲁士查封。 8,1843年---1844年,马克思为“德法年鉴”所写的两篇论文《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标志着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者变成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变为共产主义者。1844年,马克思收到恩格斯为“德法年鉴”所写的两篇论文《政治经济学批评大纲》和《英国状况(评马斯·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这些论文被普鲁士当局误认为是对国家的叛乱和侮辱陛下而停止。 弗·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年表 1,1820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诚 2,1834年中学转学 3,1837年父亲不让七读书,恩格斯辍学在父亲的营业所打工。 4,1838年---1841年,边工作边学习,黑格尔的哲学等 5,1841年----1842年,进行服兵役,在柏林大学课间学习 6,1842年---1844年,恩格斯研究英国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英国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劳动 条件,了解英国工人的斗争和宪章运动,他访问了曼切斯特的工厂和工人区,参加各种群众 大会和工人集会。 7,

浅谈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浅谈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自己的历史。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也总结了国际的经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2科学的分类思想 3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4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5科学技术与生产动因 6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7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8技术的异化 1 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2 科学的分类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

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3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 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中关于青年的论述(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2001年8月第1版) 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马克思:《致保尔〃拉法格》(1866年8月13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520页 回忆过去的运动对青年是有益的,否则他们会认为,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他们自己。 恩格斯:《致约翰〃菲力蒲〃贝克尔》(1877年3月2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239页。 某些对党的事务的发展表示不满的大学生先生们又开始学习了,这当然很好。他们学习得越多,对那些担任负责工作并勤勤垦垦履行自己职责的人们就越会采取宽容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会看到,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他们还应当发现,他们在工人面前所极力焙耀的“学识”,还是差得很远的,而工人们本能地、“直

接地”(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掌握了的东西,他们这些大学生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获得。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明年2月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270页。 他们这些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总的说来,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 恩格斯:《给〈克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信》(1890年9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第82页。 希望你们的努力将使大学生们愈益意识到,正是应该从他们的行列中产生出这样一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他们负有使命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 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生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他们的政治活动家的最好的原料;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丰富的知识。 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1893年12月19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翅卷第487页。 为了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我们需要有技术素养的人才,而且数量很大。我们没有这样的人才,直到最近,我们甚至还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理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理论的思考 黑格尔辩证法“合理的内核”为马克思对社会矛盾理论的理解提供了灵感来源。在对黑格尔的矛盾思想进行研究后,马克思对这一矛盾思想进行了更深乘次的剖析,并从人类优秀思想中抽取精华,最终创造了唯物辩证的矛盾观。 矛盾动力论思想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随后黑格尔在这一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了《逻辑学》,并对矛盾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此,黑格尔被称为西方第一个论证“矛盾是推进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哲学家。黑格尔理论思想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论证了事物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事物之间存在的矛盾,他认为矛盾在本质规定中的否定性是其能为事物发展提供动力的根本原因。黑格尔的这一发现最终确定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论证了任何事物的运动的动力来源于自己这一理论,在此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辩证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矛盾运动学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与研究,并最终提出来“对立面相互均衡,相互中和,相互抵消”这一经典理论。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借鉴和肯定黑格尔矛盾理论的同时,也对黑格尔理论中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并认为客观思想就是人脑对现实中客观事物的思想改造。马克思在黑格尔矛盾相关理论以及辩证运动学的基础上,同时结合自己的客观思想理论,逐步构建出了全新的“唯物辩证矛盾观”。马克思认为,事物辩证运动的实质就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事务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尔恩格斯则认为矛盾就是两个对立的、相互竞争的事物逐渐向对立面发展的过程。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矛盾运动规律进行了初步阐述,他认为当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组织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矛盾和财产矛盾就会表现出来,而这些矛盾在累积到一定数量、一定程度时,便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进而引起社会变革,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恩格斯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发展的生产力实际上是一种物质生产力。他们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看法用经典表述来说就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其蕴含的社会生产力尚未完全释放出来之前,这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而一种全新的、更高等的社会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久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摘录整理有关教育问题的言论集,属于语录体,1950年代始有中译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第一版。本书编选旨在全面、正确地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力求完整地选入不同历史时期中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教育的主要论述,以便读者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发展线索。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均为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版)中选编了1844—1894年间的著作(摘录)和论文及书信共42篇。选编者本着尽量保持原著的完整性原则,凡能全篇选入的尽量全篇选入,不能全篇选入的,节录时也力求保持全篇的基本思想,并注明出处,各段或各篇还附有注释,以便读者查阅、理解原著。全书重要论著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该书汇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何观察与阐明它,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何在,一种教育学说产生和一种教育制度建立的基础何在,历来众说纷纭。其原因是各种剥削阶级的偏见和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思想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他们首次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也给予了科学的解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官》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上的关系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上的关系 广告1201 徐振泽 1219200112 通过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家。两人情同兄弟,志同道合,有着很深的友情。我想两个人能够成为好兄弟,志趣相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相近或趋于一致的。这也是我觉得首先导致两人在思想上有相同的地方的原因。 有很多马克思主义者都坚持认为: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时一致的,其中包括他们的出发点、基本原则、基本路线等等。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两人在基本思想主张是趋于一致的,两人都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做着努力。包括后来,我们可以发现,说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时一致的这种观点不是别人,而是恩格斯自己。在看了恩格斯写的《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我们可以验证到这样的观点。 而且,恩格斯也把自己从事的理论研究看做“第二小提琴手所演奏的乐章”,而把马克思当作是“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并且以有马克思这样的第一小提琴手而骄傲。1886年,恩格斯在回顾他和马克思所共同走过的历程时,十分诚挚地说:“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指导思想(特别是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了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非常公正的。由此就可以看到两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两人思想上的一些差异性和不同点。首先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的视野上存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超验和经验的分野。由于在视野上的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致思取向。第二点,如果说马克思更强调“存在决定意识”,那么恩格斯则更侧重于“物质决定精神”。而这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差别。所以,我们现在在课本上所学到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也是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上的总结,深化。 以上两点是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两者思想上的一些差异。当然,这些问题都是有一些客观的因素所带来的,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而恩格斯则没有。再加上两个人个性上的小差异,也不可能造成两个人的思想完全同化。再加上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上,也难免会有一些疏忽和遗漏的地方。但是好在经过实践的发展,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总结,他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上,马为主,恩为辅,但离开了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也很难以形成,更难以传播。马克思一生的主要创作中,要么是在恩格斯的帮助下完成,要么是两人共同完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恩格斯在资金上给了马克思极大的帮助。在马克思逝世后,他为宣传马克思的著作出版和宣传作了不朽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