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_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对“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从导入到实验探究都紧紧围绕性质展开。

本节课的重点是密度概念的建立。通过探究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等,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的不变性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

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等知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类比速度,建构密度。对公式的运用设计了求木制哑铃和铁质哑铃的质量,既练习了公式又与前面导入相呼应。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活动1、2达成目标1。2.通过活动2达成目标2。

3. 通过活动3,反馈练习达成目标3。4.通过活动4、5,反馈练习达成目标4。

5. 通过问题1、2,活动2达成目标5。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每天锻炼一小时”是国家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

举措,目的是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今天我们

要进行一个小小的体能比赛。

活动1:举哑铃比赛请两位同学参加比赛,规则是相

同时间内将哑铃举起次数多者获胜。准备两对哑铃:女生举

木制哑铃,男生举铁制哑铃.

比赛结束后解释这两个哑铃体积相同,同学们通过比较

既强调体质锻

炼的重要性,又

通过体验活动

使课堂变得生

动有趣,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质量进行了区分,这其实与物质另一个特性“密度”有关。

导入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探究新知板块一、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提出问题】

问题1: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一个体积

是另一个的2倍,你认为质量可能会有怎样的关系?如果恰

好也是2倍的关系

接着追问如果体积是另一个的3倍,你认为质量会是它的几

倍?进而提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到底存在怎样的关

系?

【猜想与假设】

猜想是否成立,还要经过实验的验证。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每个小组桌上都有一组同种材料做成体积不同的物块

问题2:要完成本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用什么工具测

量?说明自己的方案,然后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活动2: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设计的方

案进行实验,并及时把测量的数据填到学案的表格中。

由定性引导着

学生朝定量关

系上思考。

让学生亲自选

器材、设计实

验,进行实验既

体现了学生的

自主性又发挥

探究新知(1)测:用天平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木块(铝块、塑料块)

的质量m。用刻度尺测量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V。

(2)算:请计算出各物体质

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入表

中。

(3)画:以体积为横轴、质

量为纵轴,在方格纸上描

点, 再画出质量与体积的关

系图象。

注意:当体积为0时质量也是

0,所以根据V=0和m=0,也可

以作出一个点。

【分析与论证】

学生展示出数据,并对图像进行解说,共同得出了同种物质

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交流评估】

通过图像可知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同种物质质量与

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利用图像对不同种物质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种物质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板块二、密度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

一般也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物理学中用密

度来表示这种性质。

了学生的主动

性,还培养了学

生的动手、合作

等能力。

通过对数据和

图像的分析与

论证帮助学生

建立密度概念

让学生理解密

度反映物质的

某种性质

培养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力

类比速度学习

密度,既可以简

化学习密度的

物理量 类比 速度 建构 密度1.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2.公式

3.变形公式

4.国际单位

5.常用单位

6.换算关系1m/s=3.6km/h s t v=m/s km/h

s=vt s v t =

【活动3】学生自学课本 P107密度部分的内容,并类比速度完成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活动4】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并从密度表

获取信息。

①水的密度是多少?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②对比水和冰的密度你有什么发现?

③对比蜡和植物油、煤油和酒精的密度你有什么发现?

【反馈练习】

①一瓶水,喝掉了一半,则剩下的一半,质量 ,体难度,又可以让学生知道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以后能更容易的学习新的物理量。 了解不同物质的密度,会从小资料中获取信息。

通过反馈联系

学以致用

第一小题重在

让学生理解好

密度是物质的

一种特性。

第二题体会生活中的物理 由第三题结果引发影视剧中巨石材料的思考,体验密度在

积,密度 .(填如何变化)

②鸡尾酒是由几种不同的酒调配而成的,经过调配后不同颜

色的酒界面分明。这是由于不同颜色的酒有()

A.不同质量

B.不同体积

C.不同温度

D.不同密度

③假设今天比赛所用的哑铃每个体积2×10-4m3,已知ρ铁

=7.9×103kg/m3,ρ木=0.5×103kg/m3,请男生计算出铁制哑

铃的质量,女生计算出木制哑铃的质量是多少?

密度的应用

【活动5】介绍新材料,感受科技前沿。

相关链接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

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精确测量各种气体的

密度时,发现由空气中提取的氮气的密度为1.2572kg/m3,

而从氨气中提取的氮气的密度为1.2508kg/m3。虽经多次重

复测量,仍然存在这个令人奇怪的差异。瑞利由于不放过这

个细微的差异而执著地研究下去,最终发现了氩气,并因此

生活实践中的

应用

让学生感受科

技的力量

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课堂总结对照知识结构,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

对所学知识进

行梳理,让知识

更系统。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估计你们教室里空气的质量有多少?

2.人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根据你的质量估算自己身体

的体积。

巩固基础知识,

同时又拓展学

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

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2.公式:ρ=m/V

3.单位换算:1 g/cm3 =103 kg/m3

数据收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导学案

一、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天平和砝码、体积不同的长方体物块、刻度尺

步骤1.调节天平平衡

2.测:用天平测量三个物块的质量m。用刻度尺测量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V,记在表格中。

3.算:计算出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入表格中。

4.画:以体积为横轴、质量为纵轴,在方格纸上描点,再画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5.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数据表

格次数质量

m/g

体积

V/cm3

质量与体积

的比值m/V

1 2 3图

(注意:体积为0时质量也是0,所以

根据m=0和V=0,也可以作出一个点)

论分析图像可知: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提示:

小组进行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如实验员、记录员、监督员等。希望同学们合作愉快!

二:密度

1.阅读课本P114 “密度”部分的内容,类比速度完成学案。

物理量类比速度建构密度

1.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

2.公式

s

t v=

3.变形公式s=vt s

v

t =

4.基本单位米每秒符号m/s

5.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符号km/h

6.换算关系1m/s=3.6km/h

2.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并从密度表获取信息。

①水的密度是?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②对比水和冰的密度你有什么发现?

③对比蜡和植物油、煤油和酒精的密度你有什么发现?

3.反馈练习

①一瓶水,喝掉了一半,则剩下的一半,质量,体积,密度(填如何变化)

②鸡尾酒是由几种不同的酒调配而成的,经过调配后不同颜色的酒界面分明。这是由于不同颜色的酒有()A.不同质量 B.不同体积 C.不同温度 D.不同密度

4、学以致用:假设今天所用的哑铃每个体积2×10-4m3,已知ρ铁=7.9×103kg/m3,ρ木=0.5×103kg/m3,请男生计算出铁制哑铃的质量,女生计算出木制哑铃的质

量是多少?

相关链接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

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精确测量各种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空气中提取的氮气的密度为1.2572kg/m3,而从氨气中提取的氮气的密度为1.2508kg/m3。虽经多次重复测量,仍然存在这个令人奇怪的差异。瑞利由于不放过这个细微的差异而执著地研究下去,最终发现了氩气,并因此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课后作业:1.估计你们教室里空气的质量有多少?

2.人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根据你的质量估算自己身体的体积。

《密度》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密度》,是在学习质量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与实验分析论证建立密度的概念.现在从三方面对学情进行分析:

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来看根据学生已有经验来看,他们在生活中对于木头轻、铁重这样的感性认识已经形成,但是轻重指的是物体的质量,大部分学生不了解这其实与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有关。八年级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的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质量、体积的方法,他们注重直观感性认识不能深入思考,又因为密度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很难从现象看到本质,不会完整的探究总结,需要教师一步步引导。

从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来看在教学中需要突出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中的科学方法,突出物理知识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而本节教材以实验探究为手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建立密度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探究活动,针对密度概念的建立(即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定值)的实验探究,也要经历“猜想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探究要素并不陌生。在操作水平上来看,因为前面学习了刻度尺和天平的使用,所以,质量与体积的测量应该比较顺利,但是分析论证、归纳概括能力尚不成熟,尤其是数据与图像的处理能力与待提高,因此本节课应该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明晰数据处理方法、经历分析与论证的过程,并感受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学生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深刻感受到物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物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多数学生反映物理是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90%的学生

有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但面临新的问题和有难度的问题往往会有挫折感,也没有方法去全面细致的分析,甚至会对问题选择放弃,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针对以上分析,本节课仍然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重视通过实验数据、图像进行分析、论证、评估、总结的能力。所以,应把对实验数据与图像的分析、评估等来建立密度概念确定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密度》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分析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物理教学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通过本节课,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的变化与收获是显而易见的:

一、学生情感表现

1.课前小游戏环节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知欲望。利用自制教具两对体积相同的哑铃,一对木制哑铃,一对铁制哑铃,设计一个

小活动,让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进行举哑铃比赛,结果女同学赢得比赛,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哑铃体积相同,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质量来区分,由此引出本节课题,这其实与物质另一个特性“密度”有关。

2.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整堂课从发现问题、猜想、到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与论证全部由学生完成,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引导作用,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3. 学生参与度广,小组活动有分工,实验前组长合理分配任务:

①测量②记录数据③计算比值④描点,让所有同学全员参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自信心。

二、学生能力培养

1.提高了操作能力。例如: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实验。小组同学利用天平测量质量,利用刻度尺测长、宽、高求体积,从而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通过本实验又一次熟悉天平与刻度尺的使用。

2.提升了思考能力。测量得出三个物块的质量与体积之后,通过数据的比对引发学生的思考,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到底什么关系?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敢于质疑,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提高了表达能力。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规范、有条理。

4.提高了分析总结能力。在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实验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以及由数据描绘的图像,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学生的法分析总结能力得以提升。

三、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本节课共设计了两个思考问题、5个活动、3个反馈练习。通过

问题1、2,活动1、2探究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会比值法定义密度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活动2,学习了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通过活动3,反馈练习理解了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通过活动4、5,反

馈练习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新型材料,通过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生课堂反馈结果看出,设置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设计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设计的反馈练习巩固了学生知识性目标,整体看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比较高。

《密度》教材分析

主要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不同版本教材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处理;教材编写的特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策略;教法、学法;课型、课时安排等方面展开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密度》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鲁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质量和密度》的第二节《密度》,密度这节课是学生在学完质量这个基本概念后又接触的另一个反映物质属性的新的物理量,在物质密度知识的基础上,下节课

简单介绍材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纳米材料的有关知识。密度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学的重点知识之一,是今后学习压强和浮力的必要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节,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不同版本教材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处理

1.章节上的处理

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这一总纲领的指引与要求下,各个版本在章节上的编排上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人教版、北师大版、沪科版和鲁教版在章节的安排上大同小异;而苏教版将质量、密度与比热容进行整合,意图是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沪教版则是将密度与浮力压强整合在一起。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都为学习压强、浮力、功和能等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内容的处理

第六章压力与压强

人教版章节安排北师大版章节安排苏教版章节安排沪教版章节安排沪科版章节安排鲁教版章节安排

分析不同版本教材发现各版本对于密度的结构安排很相似,都是从实验入手,通过探究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等,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的不变性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概念引入后,进行与此概念相关的基本知识的介绍(定义、公示、单位),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通过密度表了解一些物体的密度,从小资料中获取信息,由此引申并体验密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三、本版本教材编写的特点

1.教材的编写注重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让学生在质量的基础上引发对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的思考,让学生的猜想有了依据。

2.教材注意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突出了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完成“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是

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打好基础,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3.注重定量测量并将测量数据图像化,锻炼学生的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与数据分析让学生更直观的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呈线性关系,即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上述比值的物理意义,它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试图让学生发现物质的特性—密度,进而知道密度概念的由来。

4.教材重视基本概念的建立。让学生了解每一个概念(物理量)包含着哪些方面的内容,知晓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需要涵盖的方面,给学生自主学习指引方向。

5.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是本节的另一个特点。表现在它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通过密度表了解一些物体的密度,会从小资料中获取信息,由此引申并体验密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6.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认识密度知识的应用很有意义。教材中相关链接“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介绍了科学家瑞利通过精确测量密度,从细微差别中做出重大发现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并可以以此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

做好实验建立密度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策略

本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同时也为后面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的难点对“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从导入到实验探究都紧紧围绕性质展开。

本节课的重点是密度概念的建立。通过探究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等,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的不变性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

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等知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类比速度,建构密度。对公式的运用设计了求木制哑铃和铁质哑铃的质量,既练习了公式又与前面导入相呼应。

六、教法、学法

教法:

1.观察、实验:观察实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采集数据。有目的的观察、实验是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核心。

2.小组合作: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3.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学法:讨论归纳法和实验探究法。

七、课型、课时安排:新授课 1课时

以上七个方面是我对《密度》这节教材的分析,希望能得到评委专家的批评与指正!

第五章第二节《密度》

评测练习

一、探究实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收集数据分析论证

分析图像可知: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二、类比速度建构密度

v=

s=vt s

t =

v

三、分析数据获取信息

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并从密度表获取信息。

①水的密度是,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②对比水和冰的密度你有什么发现?

③对比蜡和植物油、煤油和酒精的密度你有什么发现?

四、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平常我们所说的“铁比棉花重”的正确含义是:()

A.铁比棉花质量大

B.铁比棉花的密度大

C.铁比棉花的体积大

D.以上都不对

2.鸡尾酒是由几种不同的酒调配而成的,经过调配后不同颜色的酒界面分明。这是由于不同颜色的酒有()

A.不同质量

B.不同体积

C.不同温度

D.不同密度

3.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枳成反比

B.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C.密度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及策略 ●重点:是密度概念理解。 突破策略:充分利用学生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比值”定义密度概念。 ●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 质”。 突破策略: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三设计思路 八年级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教师演示器材:天平,相同烧杯两个,水、煤油。 学生实验器材:天平,刻度尺,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2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各25组。 五教学设计 1 展示目标自学反馈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规定好自学任务和限定时间,学生结合学习手册对教材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习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巡回指导,再纠错补漏。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外形相同,表面镀有相同颜色的铜块和铝块,在不损坏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如何辨别?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轻重来辨别,有的可能反驳,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 教师演示:取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放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上,让学生猜想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

以学生为主体_提高课堂效率--学案教学经验浅谈.doc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 一一关于学案教学法的几点反思 成都三十七中化学组李彬大家好,首先感谢邓老'师和崔老师给我在这里发言机会,我来自于一所普通中学,37 中,学案教学法在我区推进了多年,在我们坚持使用学案教学法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体会到了成功,同时,也遇到以一些困惑。在此,我把这几年在教学中,特别是在高三复习阶段使用学案教学法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关于学案教学法的基本格式: 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学案的设计一般要有儿个基本格式:①学习目标②知识摸底一一在新课的学习中,知识摸底是以前一节课的知识复习的面貌出现的,这部分也包括前一节课结束时,老师预留的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内容。③知识回顾(如果是新课,就以新知学习的形式出现),该部分内容为教师前一节课时,预留的预习内容,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情况。④知识过手。以近几届学生易错点以及近几年考试(会考、调研考试、全国各地的模拟考试、高考等)的高频考点以及易错题型为载体,进行课堂实战。⑤知识升华。本部分内容为教师引导学生,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经典的结论、易错点等进行归纳总结,本部分的关键点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去引导,而不是讲述,只是帮助学生归纳出结论。 ⑥课后习题(课后习题要注重挖掘教材习题的内涵一一比如对教材上的课后作业的适当拓展、对学生实验的适当改进、对实验习题的设计等等)⑦课后预习提纲。 对于实验的改进,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高二教材第六章第六节乙酸竣酸中演示实验6 -11:乙酸乙酯在水、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解,其水解程度只能靠鼻子闻气味来判断, 在课堂上老师演示的时候,现象不明显,因此我们借鉴他人的经验,进行改进一一不用鼻子, 而靠眼睛来看。大部分漆均可溶于乙酸乙酯,为方便,可选一些干的油漆膜进行染色,如把一支红漆面的铅笔浸于乙酸乙酯中片刻,即能把液体染成红色,这一类颜料均不溶于水。当然也可以对水层进行染色,具体方法可见下面操作的实例: 1).在三支中号试管中分别注入2毫升蒸葡水,再依次分别加入2毫升蒸儒水、2毫升16%硫酸、2亳升20%NaOH溶液。 2) .在碱液试管中滴加十几滴石蕊溶液,另两支试管各滴加十几滴甲 基橙指示剂(对水层进行染色)。 3)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乙酸乙酯,振荡后静置,可明显看到 有不同颜色的分层。 在一烧杯中注入水,置于石棉网上加热,将三支试管插入其中进行水 浴加热。加热约5分钟(其间注意振荡),即可明显看到三支试管的 水解程度不同。根据颜色的不同还可区别哪一支是碱液,哪一支是 酸,哪一支是蒸德水。 二、力争做到教材、学案、例题以及课外资料的无缝衔接。对于学案设计,个人观点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案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知识和例题的梯度, 尽量避免在高一阶段,就大规模的演练高考难度甚至超越高考难度的题目,题目难度的跨度不宜太大,应该从教材和近儿年高考中挖掘出学案的设计中心,特别围绕历届学生在该章节各知识的易错点,以及高考的高频考点进行设计,也就是以教材为基本骨架,进行授课,不能完全脱离了教材(在高三的总复习中,有经验的老教师,经常会犯脱离教材而单纯依赖复习资料以及学案进行复习的错误)。我在复习过程中,就严格要求学生手边要有五本化学教材,以及从高一到高三我们使用过的课外资料。当遇到了学生对于以往所学知识产生了遗忘, 马上师生共同翻看教材,当然,翻看教材并非只是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九年级物理第11章第3节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习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高中化学学案教学反思.doc

高中化学学案教学反思 学案教学在我校已实施一年多,通过学案教学,确实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展示个人才智,提高聊表达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运用学案让学生动手动脑。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让学生根据学案查找资料,自查自纠。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

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Scientific inquiry: teaching design of material density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密度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教材从识别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谈起,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引出密度的概念,并鼓励学生通过认识一些物质的密度,解释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密度知识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②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天平与量筒的使用过程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2.学龄特点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较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特点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最好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①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对一堂语法填空复习课学案教学的反思

对一堂语法填空复习课学案教学的反思 觉民中学叶华桃 学案导学在我校已实践将近一个学期了,通过这一学期的时间和研究,我对学案导学这个新型的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案导学教学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明确有关知识结构,力求知识规律化,系统化,思路条理化,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合理安排。对于老师来说,避免了授课的随意性,可以随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学生根据学案,能清晰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每张学案都备有适当的课堂练习,教师在习题讲解时注重了学法指导。 下面通过一个老师的语法填空复习课进行分析。 一、Teaching aim: To learn some ways of doing grammar-filling through makin g conclusions by yourselves. 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忌学习目标过多,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 二、学生运用教师下发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一)巧用派生词,做好语法填空。 1. His _______ (careful) resulted in the terrible accident. 2. He was one of the _____ (visit) who thought highly of Tom, their guide. (二)动词变化 1. Actually, the custom of crying marriage existed a long time ago in many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and ______ (remain) in fashion till the end of Qin Dy nasty. 2. The tornadoes damaged several newly built buildings, toppled power lines and _____ (cause) fires. 3. So far we ______ (know) everything behind the accident. 4. The corner stone for it was laid in the year of 1792, and it _______ (co mplete) in the year of 1799. (三)非谓语动词 1. Notices have been put up here and there in the village for the last two w eeks _______ (announce) a meeting to discuss the yearly Flower Show. 2.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were 222 people _______ (report) to be billio naires in 200 3. 3. She was so angry that she felt lke ________ (throw) something at him. (四) 代词的选用 1. Tom’s mother kept telling him to work harder, but _____ didn’t help. 2. Tom’s mother kept telling him to work harker, _____ d idn’t help. (五)熟记固定搭配 1. When people move to another country, they often try keep ____ the customs of their native land. 2. Very few experts have come up ____ complete new answers to the world’s e conomic problems.l (六)形容词/副词 1. The ______ (strength) we become, the more modest we should be. 2. The little girl is _____ (extreme) eager to know the result of the exam.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九年级物理第11章第3节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习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学案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学案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新课程理念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尊重生命,把学生看作有思想、有情感、有活力、有个性、有潜能的张扬可爱的生命,把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体验过程。 我校的“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互动,和谐高效、知情合一。“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是教研组集体讨论,由其中一位老师执笔编制出的全程学习方案,包括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检测反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以《观舞记》一课的预习、展示、反馈为例,介绍一下我们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一些经验体会。 学习目标 一节成功的课首先需要一个清晰合理的学习目标来支撑。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观舞记》正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感染、审美熏陶的最好例子。它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大量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美好的视觉形象转化为美好的语言形象,生动而鲜明地表现了异国的文化风情。因此我们把这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2.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学习重点: 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自主探究题目的预设实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拐杖,学生自学的依据。学生的学与老师无形的教在这个载体上合而为一了。《观舞记》一课中卡拉玛舞蹈的文化背景是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因此我们在预习形成部分预设了这么几个题目:

(完整版)密度教学设计.docx

课题:密度 (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第十一章第三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 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 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 和注意事项。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通过探 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 的属性之一——密度。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实验 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敢于大胆提问,乐 于主动探究日常现象中的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2.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3.教学难点: 密度单位的换算、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4.教学用具: 教师演示用:哑铃 2 个、小铁钉、大泡沫块 学生观察实验用:天平砝码,木块 2 个,石块 2 个,量筒,水,烧杯 2 个 三、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

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 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目的 师:最近老师一直在减肥健身,老师今 天带来两个哑铃想和咱们班力气大的同 学比一比。看看健身效果如何。谁想试 试啊? 找一健壮男学生到讲台前。拿出两个哑 铃(一真一假,假的为泡沫模型与真的 外观相同)。师拿假哑铃并将真哑铃递给 学生。师生一起举起哑铃。 引 课学生败,老师胜。老师显得很轻松。 老师将假的哑铃递给学生。 师:两个哑铃不是一样的么? 老师拿一大块泡沫和一个小铁钉,问学 生那个质量大。 师:不是铁质量大么?到底谁质量大 啊? 师:哦。原来还有前提啊!那同学们说 铁和金子谁的质量大呢? 提 出 问师:那同学们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题和前面的情况一样呢? 通过精彩的课 学生踊跃举手 堂小活动,激 起学生的疑 问。 其他学生为师 生二人计时 学生们奇怪 生:哑铃是假 的,泡沫做的 啊太像了 生:不一样, 铁沉,铁的质 量大 通过图钉与泡生:泡沫沫塑料块的比 较,把学生的思生:在体积相 维定向到“质量”同的情况下, 和“体积”上来 铁质量大。 生:体积相同 时金子的质量 大。 引领学生思考 学生动脑思考 生活中的现象, 并回答 培养学生细心 学生举例观察生活现象的 习惯。

《分数乘整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能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准确计算,使计算简便,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做到约分过程一目了然;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竞赛:以旧引新 1、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 5个13是多少?(运用两种方法解决)10分 用加法计算:13+13+13+13+13=65 用乘法计算:13×5=65 提问:13×5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由第一题的计算,完成下题。10分

① 15+15+15+15+15+15=( )×( ) ② 22+22+22+22=( )×( ) 提问: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可改写为乘法算式? 3、计算。10分 61+61+61= 103+103+10 3= 提问:上面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4、回顾旧知 ①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②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作和的分子。 二、新课教学 (一)问题导入:课件出示例1(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页) 1、知识点一: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设疑激趣过程 ①明确题中的关键条件(学生找条件,老师进行讲解)。 讲解:题中的“相当于”就是“是”、“占”的意思。 “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11 2”。意思就是说人跑一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11 2,或者说人跑一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11 2。 提问:把什么看做单位“1”的量? ②根据题意,引导学生学会画线段图。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新课程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应该重视实验探究,主要采用“边讨论、边探究、边实验”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施教。通过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实验探究,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实验探究方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和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渗透新课程教育理念。一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教育;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出发,经历实际问题导入→理论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体现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资源】 学生实验器材:体积和颜色相同的正方形木块、铁块、铝块(6组),体积相同的正方形铁块、铝块(3组),体积不同的正方形铝块(3组),天平和砝码各6组。 【学习过程】

《密度》概念引入教学设计

《密度》概念引入教学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 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平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铺垫: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学生回答。 1.1cm3= dm3= m3 2.1.5㎏= g 3.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随机出示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出示后放在讲桌上)问: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等,就是物质的不同特性。依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实践总结 反思提升——学案教学及反思

实践总结反思提升——学案教学及反思 发表时间:2013-01-10T15:35:31.60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20期供稿作者:贾秀萍[导读] 本文阐述了笔者的教学思想,简述了学案教学的教学过程,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贾秀萍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着新的教学方式,每种方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从学生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找出优点与不足,不断的调整,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出现在的学案式教学。通过实践与运用,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但仍然有它的不足之处。本文阐述了笔者的教学思想,简述了学案教学的教学过程,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学案教学;总结;反思 一、学案教学过程简述 自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笔者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学案式教学,着重运用了引导、启发、点拨等教学手段,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进行了“查、议、讲、练”四个教学程序,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是“查”。在每次上新课之前,就会把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一定在课前完成。上课后让全体学生将学案摆在桌子上,笔者逐个巡查,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预习,只是原来不发学案没法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现在有具体可查的内容了。第二步是“议”。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把各自的学案与同桌交流,会的对一下答案,不会的互相讨论,两人讨论不出来的可以扩大为4人,假如还讨论不出来,就由其中一位学生把问题记下来递给笔者,这就是“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他们的思维,有利于他们能从更本质的方向上理解和掌握知识,现举例如下: 在进行《苯》的教学时,学案上有这么一个问题, CH3+Br2如何取代?这个问题书上没有,学生从书上学到的是:CH4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发生的取代反应,苯与溴在催化剂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当学生在讨论时就分成了两组,一组认为在—CH3上取代,一组认为在上取代,当他们争持不下时便来问笔者,笔者提示他们:与CH4分别和Br2发生取代反应时条件相同吗?这一句话使学生茅塞顿开。第三步是“讲”。讲就是讲解,这是上好课的关键,主要目的是:1.讲解疑难问题,2.比较归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3.对本节知识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更清楚的知识框架。 第四步是“练”,这是检验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先让学生做课本后面的习题,然后再做学案上的练习题,若学生能独立完成且正确率能达到95%,说明教学效果不错;反之,说明教学效果不理想,然后再通过学生无法完成或正确率较低的题,来找出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点加以补漏,这样就做到了当堂反馈当堂修正,利于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上面所述的四个教学步骤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环节缺一不可,但由于教学内容不相同,教师还应做到各有侧重,不可千篇一律。 二、学案教学反思 1.学案教学的优点 首先,对学生而言,预习学案起一个“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联系人”,是学案的编写者,编写的依据是课标要求、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教学素材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呈现在学案上的是教师的完整的教学思路,展现的是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这个形成过程教师以知识间的跨度最小为标准,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跨度最小的台阶让他们从旧知识顺利的走向新知识——这就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在学案上,学生能从知识点间的传递去体会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其应用范围,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解方式和学习方法,这就是学案的规范作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学案会引导学生去规范的进行不同思路的学习,如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实验的学习,它们的学习思路是不同的。 其次,对教师而言,收获是尤其大的。这要从试用新教材说起。在1997年,第一轮试用新教材开始,自己便进行了“自我发现,点拨归纳”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即学生预习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当堂一一解答,然后自己总结归纳,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问题太多太费时间,规定的课时根本不够用,而后改为“引导发现,点拨归纳”的课堂教学方法,即教师写出提纲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以此为准去预习、提问题,明显学生提问题的面窄了,问题也少了许多,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教师的收获也减少了,为此自己就停用此教学模式,反思后归纳出原因在于:自己在写提纲时少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知识的综合程度也不够,因此笔者将上述两种教学方式进行了对比、综合,改成现在的学案教学,加进了提纲中缺少的部分,并且对于重难点的知识加上了“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能想出一个问题吗?”等等,这样一来学案教学就出“彩”了,它让笔者在教学中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了解了学生的困惑所在,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很有针对性,从中感觉到了自己真的是学生思维障碍的疏通者,学生疑难的解惑者,而且还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乐趣所在。 例如在学习“溶液的PH计算”时,学案上给出学生以下几个题目: 例1. 25℃时,PH=1与PH=3的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例2.25℃时,PH=10和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例3.25℃时,PH=3的HCl溶液和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说明:上述题目中均假设溶液混合后的体积为二者之和。 在进行例2计算时学生出错的真不少,笔者便引导学生回头复习上节学过的内容:“水中加入酸或碱后,H2O的电离受到什么影响”,学生们想了想后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不能只从表面上看问题,应该从本质上理解问题才会做对。笔者的体会是: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当学生遇到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辨别方向,这就是“启迪”。在例2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对例3的计算,该类型题的分析思路会更清楚更深刻。在例1、例2、例3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总结归纳,要求学生填写,填写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对比,这个要求保证了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程度。 再如关于Al(OH)3的问题,一是它参与反应的方程式书写,二是它的生成的方程式书写。

氢原子光谱学案及教学反思徐斌

玻尔的原子模型、氢原子光谱 溧阳市埭头中学 徐斌 一.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1、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仑引力的作用下,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电子绕核 运动的可能轨道是___________的.且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 半径不是 的。 2、定态假设: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时,原子处于不同 的状态,因而具有不同的能量,即原子的能量是_______的. 这些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称为定态,在各个定态中, 原子是________的,不向外辐射能量. 3、跃迁假设:原子从一个能量状态向另一个能量状态跃迁 时要________或_______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等于 两个状态的__________,即hν=___________。 【例1】在氢原子模型中,若已知电子的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氢原子在基态时轨道半径为r 1,试问:(静电力常量为k ) (1)电子在基态上运行时的动能E k 1= ; (2)已知原子内电子与原子核间的电势能满足关系r e k E p 2 -=,则氢原子在基态时的电势能E P 1= ;其总能量E 1= ; (3)若氢原子激发态的轨道半径和基态的轨道半径满足关系r n =n 2r 1,则氢原子在激发态时的总能量En = E 1; (4)随着氢原子能级值n 的增加,其动能E k 将 ,势能E P 将 ,总能量E 将 。(填写“增大”或“减小”) 【变式训练1】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则【 】 A .电子绕核旋转的半径增大 B .电子的动能增大 C .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 D .原子的能级值增大 【例2】氢原子基态能量E 1=-13.6eV ,当氢原子处于n =5激发态时,求: (1)最少要给基态的氢原子提供多少电子伏特的能量,才能使它跃迁到该激发态? (2)该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辐射的光子频率最多有多少种?请画出所有可能的跃迁方式;其中最低频率为多少?最高频率为多少? (3)若已知钠的极限频率为6.00×1014Hz ,今用一群处于n =5的激发态的氢原子发射的光谱照射钠,试通过计算说明有几条谱线可使钠发生光电效应? (4)若要使该激发态的氢原子发生电离,则应用多长波长的光照射?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教案)

【分析和论证】 1、实验结论一: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实验结论二:同种物质,不同体积的物质质量不同。即: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投影显示) 3、实验结论三: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推论】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我们就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属性。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用符号ρ表示。 【公式】密度的公式:; 【单位】kg/m3、或写成kg·m-3;还有一些常用单位:g/cm3等,其换算关系为1kg/m3=10-3g/cm3。 如何换算其单位呢? 1kg/m3==10-3g/cm3。熟练记忆数据学生回答 单纯用数学公式讨论问题

学生练习换算1kg/m3=________ g/dm3。【一些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 (二)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 2、看课本例题,然后出示变式习题: 如果一块大石头的长为10m、宽为5m、高为9m,则这块石头的质量是多大?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步骤要求与课本上保持一致,解中含有已知条件,计算过程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中间的物理量尽量采用国际单位等。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思考理解学生练习习题巩固 板书设计 一、密度 实验结论: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 2、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密度的公式:; 单位:kg/m3、g/cm3等。1kg/m3=10-3g/cm3。

初中物理_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6.2《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 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经过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 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具和媒体: 天平、刻度尺、颜色相同、体积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实验卡、图像卡、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出示体积较小的苹果。 提问:同学们想要吗? 2、出示体积较大的苹果。 提问:同学们想要哪一个? 3、提问:为什么想要大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大的体积大、质量大。 二、提出问题: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不同体积相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 1、为了验证你的的猜想,应如何选取器材?如何进行实验探究?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确定组内实验方案。) 2、组织学生对组内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估 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 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体积(V) 3)分别计算出金属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M/V)。 3、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4、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m-v的关系图像,组内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

学案导学教学反思

学案导学教学反思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一个学期以来,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点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学案导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根据学案,能清晰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每张学案都备有适当的课堂练习,教师在习题讲解时注重了学法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先学后教、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预期目的。 二、“学案导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由于学案的定稿经过了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所以有的教师就认为已经“集思广益”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即使不是使用自己负责编写的学案时,也不再认真单独备课,而是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的学案。但是各个班级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完全以学案为唯一抓手,搞“一刀切”,把一张学案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加任何思考地去使用,怎么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隐患。所以,我们要想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因此,教师在集体教研前的草备和课堂中或后的二次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学生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他们不敢存在着突发奇想,用不着去发散思维,因为有老师为自己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但学案导学提倡的是学生自学,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在使用学案导学时就要鼓励学生发言,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不必忙于纠正,而应让他讲完,然后请别的学生继续发言,最后引导学生来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要鼓励后进生参加讨论,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 总之,学案导学的优点很多,但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发扬学案中的优点,弥补不足,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