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分析》研究报告

物理组吴媛

一、研究背景

1、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系统科学认为:系统的要素和结构决定其功能,功能要求的改变,必然导致要素及结构的改变。因而,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理论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和实践的中介,是对教学过程及其要素进行的系统设想和具体策划的过程。因而,新课程对传统意义上“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和关键问题。

2、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理论和操作有待探索。

教学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育科学。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已逐步成熟;90年代以来,“第二代设计理论”开始崛起,目前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教学设计以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心理学、脑科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随着上述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新的知识论”、“隐性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创新学习理论”“学科素养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生命生成教学论”“学习共同体理论”“教学过程三合一理论”“情境学习论”等等,这些理论为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供了研究基础。另一方面,现代教学设计论流派纷呈,发展迅速,

已经形成了相当丰富和系统的成果,而这些成果由于种种原因都很少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教学实践需要在吸收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并根据我国国情作应用性研究。积极建构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体系,才能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专业支持。因而,本课题研究也是基于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的需要。

3、提高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目前,在教师专业培训中较为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或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十分忽视。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效益的需要。

二、课题界定:

1、新课程理念: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的总和。

2、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教授主编得《教学设计》)。

3、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即在《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实施原则和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

三、研究目标:

1、在充分考虑影响课堂教学设计因素的前提下,探索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行之有效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品质、丰富的个性等诸方面获得多样化的发展。

3、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优化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要求,把以关注认知领域的目标扩展到了同时关注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的

目标。

2、优化教学过程,由知识的传递转向意义的建构。

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学习本质上是由学习者内部需要引起的,是学习者的自觉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创设适合的情境,在情境中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情境语脉中整合知识和技能,建构生成意义。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三境”即直观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回答,特别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而不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

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共同体验新知意义,教师不再以权威者的身份介入教学过程,做传递知识的工具,而是作为主体性的“人”参与教学活动,体验生命的意义,学生不在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通过体验感受知识的内在意蕴,获得精神的丰富和人格的发展。

3、优化教学内容

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向多元性、非确定性。教学内容打破以往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封闭的单一的状态,消除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界限,融各种知识于一体,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改过去那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进学习主体关系:由教师的绝对权威转向师生的对话合作。

⑴教师角色的定位。

⑵教师与学生对话合作。

5、走近教学对象--学生分析:学生是教学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健全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把握,是搞好教学质量的前提。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虽说教科书的编写已注意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但教科书只考虑到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但教科书只考虑到学生的普遍水平。只考虑到本科体系中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不可能注意到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并未告知学生如何更有效的学习,及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心理状况等)分析。对学生分析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具体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以前搜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和经验文章,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二)、调查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初期,比照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内容,明确新课程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测试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三)、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四)、案例研究法:课题研究中期,在各学科实施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提炼出实效明显的个性化经验。

(五)、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评估与结题阶段,通过一轮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堂研究服务,综合各学科的实践与研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或滚动实施,或加以推广。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分析》阶段总结

物理组吴媛

一、研究背景

1、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2、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理论和操作有待探索。

3、提高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二、课题界定:

1、新课程理念: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的总和。

2、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教授主编得《教学设计》)。

3、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即在《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实施原则和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

三、研究目标:

1、在充分考虑影响课堂教学设计因素的前提下,探索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行之有效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品质、丰富的个性等诸方面获得多样化的发展。

3、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优化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要求,把以关注认知领域的目标扩展到了同时关注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的

目标。

2、优化教学过程,由知识的传递转向意义的建构。

3、优化教学内容

4、改进学习主体关系:由教师的绝对权威转向师生的对话合作。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精心构建课堂策略,形成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师、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目标的设计:

做到把三维目标的落实作为整体考虑,三维目标在同一教学内容中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把它们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拟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在已经习惯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目标拟定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拟定出情感体验,审美情趣以及欣赏品味的目标要求。

在课堂实践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a.教学目标全面,不惟知识,按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目标的内在统一。教师在课堂设计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目标”眼中只有“知识点”,而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以及教学展开过程中“生成”的情感和价值观,并且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b.设计梯度的目标,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多元智力理论”的要求,制定了不同层次的目标。实事就是地承认学生的差异,将其视为一种资源,“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学习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c.思考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非预设的,是在教学情境中,伴随教学过程的展开自然产生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在教学活动实施前是难以完全料及的。但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又是能够产生这样的目标,而且这种生成目标是教学所渴求的,它是师生智慧的展现,是师生创造性的发挥。这种目标的实现,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更为透彻,更好地建构知识,也使师生的思想、情感获得升华。

2、优化教学过程,由知识的传递转向意义的建构。

教师在给学习提高必要的学习策略指导外,主要应做的是设计有益的教学事件或创设教学情境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而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使此种影响往有益的方向发展。学习是由学生内部需要引起的,学习过程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的行为在学习者内部处理的各环节上施加影响。

①为学生的学习创设适合的情境,使学生主体在与他人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创作”建构形成对新知的理解与解释。

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设计是个系统设计,其环境因素很重要环境,主要指学生的学习环境,即可用于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源,还指教师为学生创设平等的和谐环境,前者可利用周围的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后者则为学生提供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创设适合的情境,在情境中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情境语脉中整合知识和技能,建构生成意义。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三境”即直观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②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新知。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倡导建构性学习。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回答,特别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而不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

③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共同体验新知意义,教师不再以权威者的身份介入教学过程,做传递知识的工具,而是作为主体性的“人”参与教学活动,体验生命的意义,学生不在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通过体验感受知识的内在意蕴,获得精神的丰富和人格的发展。

3、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由文本的简单复制,转变为一个交流的资源,学生和教师在体验文本的同时,开展交流对话,在过程中构建教学内容。教师并不是完全按照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而是依据学生的特点及自身的理解对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增加或改造。并且,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理解过程都是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

善于进行课程开发,善于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认真研究和掌握教材的前提下,将文本课程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运用文本,丰富文本,并将文本运用于实际,使教材成为教学的工具,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开发与创生的过程。

4、改进学习主体关系:由教师的绝对权威转向师生的对话合作。

⑴教师角色的定位。

(a)做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b)做问题、知识的提炼者。

(c)做学生学习的提醒者。

(d)做学生学习的提议者。

⑵教师与学生对话合作。首先教师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促进对话向深度发展。其次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和经验时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建构对于知识的理解;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学习方法,疑难问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适时的建议和指导。再次,教师在学生学习及时激励和促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让他们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学习。

在对话合作中,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思考与转换,主动地在情境中追寻意义和价值。而教师不仅仅局限于传达知识,而是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伙伴。”、“智慧的转化器”“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想象力的激发者”。教师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

对学生的不同思想见解给予宽容和支持,与学生共同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

5、走近教学对象--学生分析:

对学生态度的分析;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分析;对学生能力的分析;对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问题的分析,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分析。

知识、技能是指学生对学习的新内容所具有的基本的、前提性的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的基础,是教学活动的立足点。

对学生能力的分析是对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具有的、包括“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能力的分析。这些能力包括观察判断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等。正确、准确地分析学生的能力,进行正确、准确地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活动。

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是泛指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的非智力

因素的分析,主要有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愿望和积极性,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的热情、兴趣,也直接影响他们能力的发挥、潜能的激发、知识的建构、态度的形成。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的分析,就是随着教学情境的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障碍、偏差的分析。由于学生在学习态度、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但我们看到,困难问题也会给教学带来刺激、挑战和压力,适当的刺激和压力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认真分析学生的困难、问题,以便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通过调查、学习、实践、研讨,依据理论,聚焦课堂,扎实推进,重在落实,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促进了师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和实践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统一,让学生获得在智力、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经过理论、经验的学习与研究、全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内涵和综合素养,形

成了教师个体和群体自主积极学习和研究的氛围,把学习研究内化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促进了教师持续发展和教科研水平与能力的不断提高。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 一、导入技能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导入技能的类型 (一)直接导入 直接阐明学习目的、要求和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教师以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来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象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里《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文。 (二)经验导入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的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 (三)实验导入 主要是演示实验。设计演示实验可从已知的实验入手,向本章内涉及的未知实验过度,尽量采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象苏教版小语二下《晚上的“太阳”》一课。课始,老师可以先以激情的语言导入实验,然后拿出相关教具,动手操作实验,让孩子在观察中去发现问题,再走入文本中去学习。 (四)旧知识导入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要精选复习提问时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五)直观导入

注意引导观察,并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以指明学生观察中的思考方向。 (六)设疑导入 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 (七)事例导入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生物学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八)悬念导入 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念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念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九)故事导入 应用原则与要点 各种不同的导入类型,在使用和实施中,均应遵循下列原则才能导之有方。 (一)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导入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适当的导入方法。 (二)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与新课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三)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魔力 趣味性和艺术魔力即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这个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生动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 新课标 人教版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 单位: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姓名:朱茂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的主体(学生)、客体(教师)和教材等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有课堂上产生的学生生成性问题日益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发展的重点。而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反馈――作业,人们关注甚少。为此,本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一谈对自己在实施新教材(苏教版语文)中对作业处理的一些做法及想法。以待抛砖引玉。 在作业方面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不断地思考创新,打破旧有的思维和观念,获得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剔除旧的同时也把一些长期积累的好方法和好的做法也给丢弃了,陷入了两个误区,一认为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就是要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加大训练的力度,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作业难度提高,数量增大,作业求全,求深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认为新课改就是革除学生的负担,尤其减除掉学生的作业负担,注重开展一些在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教学活动。殊不知,这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真实意图,没有真正把握新课程的实质。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应是科学的发展观,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作业多少要“适量”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要不要作业呢?回答是肯定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有作业。因为有了作业就能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反馈。作业检查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向。作业作为教学反馈的手段,它的作用是重要的。为此,在布置作业的数量上是有讲究的。作业量既可多也可少,甚至可没有作业。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布置,让学生做多做少,教师要心中有数。如教授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以下称“苏语一”)时,“向青春举杯”的作业我仅布置两次主题作业。一是开展诗歌朗诵,要求人人参与;二是要求家长和学生互写一封家书,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在学习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 小学美术课《唱大戏》教学案例 东塔中心学校宋海 一、案例背景: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次学习活动旨在以学员的兴趣为基础,对地方人文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好美术,感悟美术,理解美术,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本活动,初步定题为“唱大戏”。旨在通过以美术学科的视角进行对戏剧艺术的综合考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人文艺术的热爱,引导他们参与文化的继承与交流。同时戏剧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使该主题将表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含义的立体式意义,有助于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因此,本主题可作如下剖析: 1、由活动激发儿童对传统艺术——戏剧的热爱,充分利用本地的秦腔剧团,便于学生考察,有利于活动的组织实施,提高他们对戏剧艺术美的综合性欣赏这一层情感方面的意义,可引出本活动的审美主题,博大精深的戏剧艺术。 2、由注重学生美术综合学习欲望的激发和保护,强调实践参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强化学生的独立意识与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在开放环境中综合的美术学习能力方面的意义,可引出本活动的探究合作主题:我们小组的学习。 3、由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文课程的辐射功能,着眼于认识人与艺术,艺术与社会辩证发展的关系,促使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提高,可引出主题:戏剧的未来和发展。 二、案例的实施 (一)活动目标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因特网、书本或向别人请教等途径了解戏剧艺术的流派、表演特点及相关知识。通过摄影、调查采访、绘画、泥塑等自主活动,完成《戏迷园地》或小课题调查报告及相关综合学习成果。 2、掌握收集、分析、整理、利用资料的能力,在具体学习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探究的愉悦和成功感,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 3、个人、小组展示活动过程中积累的图片、小报、综画作品及手工作品和有关调查报告。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读后感 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对本人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书中分析了后进生的成因,指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性格、情绪、学习习惯及学习兴趣等等。二是智力因素,包括记忆力、分析理解能力及注意力等等。随后书中指出了预防学困生出现的措施,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作业、争取家长支持等等。那么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使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什么是课堂?什么是课堂教学技能?现在我将阅读心得整理如下: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每堂课应讲究“导入新课”,使每课都能吸引学生,如“直观演示”、“开拓想象”、“展现意境”、“讨论答辩”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揪住”。在讲课时,要讲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语水流淌”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精神易振奋,读起来有兴趣。二、课文教学要简明、连贯、得体。简明,即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连贯:即语言通畅流利;得体:即适合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的需要。这六个字每节课都应有所讲究。 有些教师上课有个习惯,总要用不少时间进行思想纪律教育,这种做法不是都没必要,但要讲究个“度”。有些教师总是要重复说些口头禅,学生听久了会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同一内容无意义的重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促使他们精神的松弛和注意力的分散。因此,在讲课中,除了一些重点难点需要重复外,应十分注意语言的严谨和简明,让学生沿着思维的规律记取下去。当然一个教师上一节课无意地停顿十数次,或句子表达不完整,或课文分析不连贯,只会破坏学生的思绪,学生是很容易疲倦的。三、创设课文教学的“空白”情境。中国画往往留有一定的空白,让欣赏者去幻想、去猜测,填补没有沟画出来的部分。如“深山藏古寺”,这种画令人联想翩翩,思绪万千,达到了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在课文教学中,可借用这种“空白”,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改变满堂灌,学生机械记忆的昏昏沉沉状态。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匀称、完美、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以上是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教学基本技能师每一个教师必须掌握的,通过阅读感觉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不会教死书,死教书,不会愧对于我们的孩子。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法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主要1、学:老师根据学清在出示学习目标(书面)后,以引学导语(或引学情境)形式指出学习本课内容解决什么问题,具有的重要价值,引起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强烈需要的情感;或出示问题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不易解决或让学生感受到学了本课知识后,解决起来更便捷;或感受到随知识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水到渠成;或创设情境(包括实验)提出新的问题。告诉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解决本课的问题,进行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知识提示等(3分钟)。在问题生成环节,老师先出示自学提纲,让生在自读教材(学材)的基础上,解决自学提纲上的问题,在体验、理解、思考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生成.学生),并在展示环节一并展示,教师点拨(10分钟),由师、生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自学评价,并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后转入下一步。 以课堂为单位划分知识块儿,注重知识体系和脉络,知识点、知识形成过程、方法等用问题覆盖,教师指导学生按先后顺序解决不同的问题,可以采取先重点探究,再通过自学解决系统的问题,即可以先“探”后“学”——系统化。仍遵循每步的六环,六环也不是绝对的,是一种理念的指导。每一节可能要分为几个活动单元,活动安排和落实要到位,学生才能学得扎实有效。 预设要到位,知识脉络要清晰,要为学生思维设置必要的“支架”,问题安排要有梯度,围绕重难点能够生成值得探究的问题。 2、探:教师在第一步的某础上提出探究的问题(1-2个),安排探究活动,提出小组合作、展示、评价办法,在展示过程中关注参与度,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必要点拨,质疑拓展。展示原则:以小组为单位,代表展示、组员补充,其他质疑,进一步探究。展示出错率高的、多解的、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合作学习评价,重点是合作学习文化引导和提升,鼓励合作出新的小组、合作氛围好的小组,量化记录并存档(15分钟)。 3、测:目的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也是对学和探两步完成质量的反馈检测,是学生学习情感的升华。4-6题(10分钟),突出自主完成,注重量化评价。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设置引导文本阅读的问题 2、设置新知学习的铺垫性问题 3、设置引导举生活动的问题 4、设置对新知的理解、探究、归纳、总结的问题 5、设置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问题 6、设置知识拓展的问题 研究方法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观 发表时间:2017-01-10T15:25:10.96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上作者:黄清[导读] 本文在比较传统作业的弊端后,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作业观。 摘要: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传统教学背景下的作业已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课程,必须要有新的作业价值观、新的作业形式和新的作业评价方式。本文在比较传统作业的弊端后,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作业观。关键词: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作业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而作业的改革如果仍是仅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视野,将很难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一、传统作业是“教”的强化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无学的“教论”,基于“教论”的作业逐渐转向了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性。目前,我们的作业还十分严重地存在着注重作业程式化、规范化的倾向。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各级检查评比,甚至让学生抄写课本中的例题例句,结果作业千篇一律、工整规范,极具欣赏性,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都应是作业中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价值观 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展望 1.从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2.由封闭走向开放。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型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另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传统的教师事先确定作业将更多地转向师生共同生发作业。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 3.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 4.作业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感到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将是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的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5.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总之,作业将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学生对教学的深化过程(而非强化)。新课程论的作业必将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逐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作者单位:浙江省黄宅中小 322204)

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 识和经验,为促进学员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 为方式,它是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论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 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 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 教学行为方式,是一种灵活性、开放性的高级技能,是教 师专业素质的外化形式。“教师”被人们称为是“太阳底下 最光辉的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等等,这众多的美誉都表达了对教师 的崇敬,同时,也对教师在各个方面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其中,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是重中之重,如何提高教师的专 业技能成为了我们综合学科教师的首要问题。 一、教师应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课前) 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和“程序”;而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

是对学生达成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 (一)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程根据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在某方面的素质要求,制定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并推行“一纲多本”的教科书编写制度,“教材”不限于“教科书”,还包括了其他的课程资源。 1.学习课程标准。 目的是弄清楚自己所教学科应秉持的教学理念,清楚目标与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编排体系和内容安排,明白学科特点和教学建议以及对课程开发和资源利用的要求,为制定好学期(或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打下基础。 2.钻研教材。 第一步,通读教科书,了解教材体系的安排,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研究它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便向学生传授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各部分教材的不同属性和特点,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初步排队,确定整个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第三步,通览课本的插图、例题、练习、实验、注解、附注和索引等,研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明确哪些内容尚缺乏完整性,需要加以补充;哪些内容应当进一步拓展,需要强调其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 的唯一标准。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 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给学生独立 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 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 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 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 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 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 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 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 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 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作业观

新课标下,我的作业观 文/刘丽华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作业练习。科学有效的数学作业,有助于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以及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师应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作业观。 首先是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有意义的课内外作业。 (一)课堂作业: 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坚持以练习贯穿于课堂始终。关于练习的设计,除了教材中的练习题,许多教师常常会联系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自行设计一些。我认为在设计时,要注意让习题体现以下三点:即基础性、层次性和趣味性(生活味),以确保学生在练习后起到巩固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 基础性这类习题关注的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技能。通过这样的练习,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为学困生提供了再一次学习的机会。因为通过这一层次的练习,教师能及时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障碍而给予个别有效的辅导,为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层次性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练习的设计还应有一定的层次性。我比较提倡设计"套餐"式的练习,即围绕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几份不同的作业,题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地选择性练习,使人人有练习,人人有提高,人人有成就感。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分配律》时,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选择你所喜欢的题目用你认为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1)25×3+25×7 13×(50+2) (2)24.5×37+24.5×63 2.5×14 (3)68×34+34×31+34 72×25+72×76-72 (4)25×5.6+2.5×44 125×0.63+12.5×13.7-125 通过这一组题的选择性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 趣味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更加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作业的设计中,更应注意趣味性(生活味)。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当师生通过共同探究总结出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之后,为了及时有效地巩固新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里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买卖算帐"过程。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多数学生都熟悉的生活情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自己买文具、零食或是帮家长购买简单日用品。而且要象演戏一样来扮演角色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新鲜体验,所以学生们参与性很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量的计量》一课时,让学生现场计量教室里的门窗、玻璃、黑板、讲桌的长宽等有关数据,并适时引导他们进行美化设计。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课堂教学技能技巧

课堂教学技能技巧 课堂教学的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有意识有目的地表现某些特殊的行为或做出某些特别的动作以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行为方式。那么,课堂教学技能技巧有哪些?欢迎大家前来经验135教育栏目查看相关的内容范本! 课堂教学技能技巧 (一)教师的爱与责任 爱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责任则是教师永恒的承诺。“爱”代表的是教师的内在动机﹑需要﹑情感等非机动因素的要求,“责任”代表的是客观的﹑理性的要求。没有理性的要求,教师的活动就会成为一种无目的的活动。没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教师的活动就会失去内在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爱学生呢? 1,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 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呼唤。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以及私人关系有重点的关心,有选择的爱护。现在我们可到学生中做一次调查,会有90%的学生希望教师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就连那些备受教师关注和宠爱的学生也有此观点和希求,为什么?因为他们也不希望出现这种教育上的不公。因为在平时里,那些优秀学生得到的关爱太多,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理所当然,而对那些不起眼的学生来说,因平时得到的关注机会很少,偶尔得到老师的

关爱,就会牢记在心,甚而终生不忘,心存感激。这从另一面告诉我们,平等对待学生的重要。 2,教师应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 教师只做“老好人”,课堂缺乏思辨性,下课时,我们问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学生模棱两可,不知谁对谁错。这种尊重﹑理解和信任就有点过了,要让学生在适当的点拨和中肯评价中找到自己的提升空间。 3,教师应欣赏和鼓励学生,做到“爱”有温度。 先欣赏﹑鼓励学生成为老师处理问题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老师发现他的“闪光点”,并让这一“闪光点”得到承认和强化。这比简单的冷眼﹑讥笑甚至体罚,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实现公平的教学管理。 教师的爱心,说重一点就是师德发生了偏移。我们更应该从自身教学找原因,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之一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都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位学生,在这方面,每位教师都应多做功课。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讲的有效技能,是从整体来说的,一堂有效地课堂教学,总会用到一些技能,什么技能在某节课堂上能最大化的收到成效,这不能一概而论。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什么是最好的方法,最切当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不管运用何种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学的一根主线就是要让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技能技巧 一、备课技能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淡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时下,新课程是教师理论学习重要内容和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首先深入钻研教材,实施有效备课,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1、深入钻研教材,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不能接受;内容太浅,又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2、备课必须要强化目标意识。 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整体落实三维目标呢?加德纳指出:“贪多,是现代课程设置的致命伤。”如果贪多,最好的情况不过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皮毛,弄不好则会失败。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宁少勿多, 3、备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备课前,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认真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生活资料“为我所用”,融入教学设计之中。 4、备课中必须要学会自我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反思应成为教师有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参与,具体一点说,就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脉络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动口、动脑、动手),给与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实践新课程靠的是什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湖林中心小学陈毅武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断调试和完善。 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观的根本转变。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因此,值得强调的是,新教学观不是对传统教学观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新教学观也不是对现代教学观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而是对其进行科学的吸纳、调整与重构。根据时代发展之需、学生身心发展之需,对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加以综观与统整,是新教学观得以建构的科学机制。 在这一科学机制作用下,新教学观得以确立,其要义在于“教师与学生都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只有当两者科学认同各自角色并充分履行各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时,教学才能取得最大收益。在此基础上,教学应注重在诸多充满矛盾的范畴之间,以具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其价值认定上的平衡。一些充满矛盾的概念、要素、现象、形态、策略,诸如交往互动与独立探究、体验与接受、过程与结论、生活与课堂、知识与经验、分科与综合、个性与群性等,比之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受到学界以及实践工作者的关注。也可以说,对上述矛盾的理论探讨、价值统整及实践尝试,正是新教学观逐步确立的表征。其主要内容包括: 教学方式上以合作探究为主。所谓合作,就是指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往的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过去教材的代言人、掌握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探究活动的帮助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转为指导者和参与者。而所谓探究,是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过程,或者无意义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批判、反思的过程,一个生成、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所谓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教材内容,也包括教师已经占有的知识和经验,还包括图书馆、因特网以及校园、社区中充足的教学资源。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变。班级授课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着眼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特点,灵活学则教学组织形式,已成为教学之需。班级授课、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的参差互用、结合使用,充分发挥了教学组织形式应有的教学效能,位学生个体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充裕的时空条件;课堂座位的多变组合、教学情境的全新设计、与社区和大自然的实地接触,无一不为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教学管理更加民主。教师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师爱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用爱与美对学生进行感化与陶冶,师生之间的平等已经构成了创设民主教学环境的基础。 教学手段多样化综合。电影、电视、投影仪、幻灯片以及因特网等信息

新课标下的作业观

新课标下的作业观 在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而长期以来,教师较多地偏重作业使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技巧的操练功能,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不太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学生成为作业的工具和应试的机器。对如何开发与利用数学作业在培养学生正确观念,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造才能等功能的研究不够,即使有一些,也局限于现成习题的改变和筛选,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教师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功能、设计、使用以及评价,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果。 首先,应明确作业的功能目标。 教师设计作业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某方面的解题技能,但具有这样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作业设计时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 1 作业目标的多元化 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例如,在学习利率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到周围的储蓄机构去调查,并为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最佳的储蓄方案;学习完平面图形后,可以让学生自制七巧板,并拼出最具想象力的图案来等等。这些作业不仅更能巩固深化了新知,而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深远的作用。 2 作业目标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标告诉我们,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知识。比如说数学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完圆的周长和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测量计算一棵树的横截面面积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运用创造性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为今后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打下基础。如果只找些类似机械简单的作业,就失去了作业“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 3 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相互兼顾 教师设计的作业不能只看到眼前,不能只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使学生陷入作业的海洋。 其次,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

( 教师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8503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Thoughts on teaching skil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篇1 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明确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师要有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 在构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组织的没有学生,教学活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有了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然就只能是一种自学。 由于教学过程被看作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就成为了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师的角色也就有了新的含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站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是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推动学生学习而展开的。从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行为。指导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反对教师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强制与灌注。 1、讲授是指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讲授必须运用语言,但这只是讲授的一个条件,关键是讲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能与学习这一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相互作用。

2、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最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 3、班级内的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又一种互动方式,他们交流观点以形成对某一问题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为话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意见交换、经营共享、言语交流而求得共同理解和问题解决的活动。 4、板书技能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以辅助知识信息传输,揭示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5、演示,是指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板画或字化媒体,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和动作示范等一类行为方式。 6、学习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新型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等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它体现的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在策略上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点和帮扶,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篇2 我学习了下篇第一章讲授,第三节的内容是讲授的方式,我的学习心得 讲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传输特定的知识信息,综合地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类教学行为。讲授技能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几乎没有哪一种教学活动可以离开它。方式有: 一简洁生动的叙述 叙述型讲授又称为讲述,主要是借助于描摹、叙述的表达方式来传输教学信息。它运用生动具体的或直白的语言,描绘现象和情景,列举数字与事例,叙述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成败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做。 一、教学中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米?斯洛特夫说:“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讲直线的特性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我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验及点拨得到结论:经过

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来自于教师的调动,教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干劲,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使之处于“我要学”的最佳学习状态。 2.优化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当做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和关心学生,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教师要用灿烂的微笑为学生送去阳光、雨露,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迁移,使之“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才敢大胆思考、大胆创新,学会的才敢说一说,不懂的才敢问一问,有不同意见才敢争一争、议一议,才能真正体现出主人的姿态。 3.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利用教材这一载体,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如我在教学一元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