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有为

康有为

康有为
康有为

读《康有为传》有感

最近我在读一本历史人物传记--《康有为传》,读后深有启发,还有一些感想。读史使人明智,我相信历史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而使人有所反省的。康有为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人,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和宋明理学,因此,康有为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鄙弃所谓汉学家的烦琐考据,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在这里我认为一个先进的制度不是看制度本身,而是要看它是否适合一个国家的国情。虽然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比较先进,但在当时中国根本不具备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条件,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当时能够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算是一个历史上的进步了。

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他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我认为在当时康有为的这种思想是比较先进的,正因为有这种思想,中国才能不断地一步一步地摆脱落后的局面,改变被凌辱被侵略的地位,也在知识界掀起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康有为编《人类公理》一书经多次修补,后定名为《大同书》发表。《大同书》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这当然是荒谬的,因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我的观点是大同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虽然这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社会,但事实上是跟现实不符合的,这容易让人误入很多歧途,这告诉我们在现实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理论联系实际,记得我在成长的历程中有很多时候都是脱离实际的,太多不切实际的目标,而行动太少,导致走了不少弯路,今后必须吸取教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康有为参与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前后不过百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在我看来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固然有其进步意义,但其失败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以后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我认为一个正确科学的思想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一个完善的思想体系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一个漫长探索的过程,不断吸收新元素形成的,虽然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还不是完善的,但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历史总在不断地前进,所以每个阶段的一些改革和思想体系的形成是不容忽视的。

历史不能重演,但不同的历史时代却可能有相似的问题。 19末、20初的中国与今天一样,都处在社会政治与法制的转型时期。因此,研究过去100宪法思想的发展,对今天的宪法学和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在这里,我想谈一下我成长历程中的一些感悟。寒窗苦读十余年,小学、初中、高中,现在是大学,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责任和使命,正如每个历史时代一样,但有很多时候却会面临相似的问题,例如虽然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但学习方法和技巧却是相似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比较科学的方法,学习效果是非常低的,这是至今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但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要不断付诸实践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借鉴过去正确的方面是非常必要的,过去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你看到进步还有不足,因此历史还是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的,我认为自己很需要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不断追求进步,勇于向前,与时俱进,而不应该安于现状。

看了《康有为传》这篇传记,我对康有为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进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这给我的启示是在学习上对于不正确、不科学的知识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在我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我的看法是西方有许多科学的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我们并不能盲目机械地照抄照搬,全盘西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对于完善自身很有帮助。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仍然应当重视。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

读史使人明智,鉴史可明兴替。通过这篇传记我深深感受到历史带给人的思考是很多方面的,历史让我增强了对思想的认识,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很重要的,只有端正思想,才能不断进步、成熟,我在历史中得到的就是他人的历史,吸取别人的经验或者教训,我觉得我在从中学到很多,人总是要追求进步的,因此多去了解历史,多结合自身成长过程思考和总结,总会有不同程度的感悟和收获。

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摘要】《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以《大同书》为代表的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为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人建构出一种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为寻求现代转型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家园,并尝试着将中国文化价值世界化。而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谐思想、素质教育、价值观的选择等各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大同思想西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平等观教育思想价值观 一、历史背景 (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剧 19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剧是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也摇摇欲坠,社会危机日益加剧,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是在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一些有见识的思想家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也逐渐接受了近代的政治价值观念。戊戌维新以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过程,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三)中国人自立自强 近代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在抗争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企图采取不留些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君主立宪的道路,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四)个人经历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走出国门的康有为先后游历了日本、印度、美国、意大利、法兰西、英吉利等一些国家,亲眼目睹了西方社会。他也曾向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渴望自由、平等、博爱,但不久,他在考察西方各国情况时,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千孔百疮,弊病很多。既然,封建社会已腐败不堪,资本主义社会也并不理想,这就促使他去寻求另一个更理想、更美好的社会,进而诞生了中国人研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走势的第一部社会主义著作—《大同书》。 二、大同思想 (一)平等观 平等观是康有为思想中闪光点之一。康有为认为“男女皆为人类,同属天生,而且女子最有功于人类,男女应该平等。然而,我国的传统却是“重男轻女”。

梁启超给康有为送的挽联 康有为生平

------------------------------精选公文范文-----------------------------梁启超给康有为送的挽联康有为生平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惨;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康有为生平简介康有为于1927年3月31日逝世,梁启超于4月27日与同门诸子曾在北京畿辅先哲祠举行公祭,此为梁氏于此时献的挽联。上联祝宗祈死,祝宗,犹宗祝,主祭祀祈祷的人。祈死,祈求速死。表示世事悲愤绝望的心情。陆沉,比喻国土沉沦,非由于洪水而由于祸乱。鱼烂,鱼烂自内发,比喻由内乱而覆亡。上联说康有晚年悲愤世事,体衰眼枯,非常痛苦;但现在去世了,免睹全国遭受祸乱灾害的惨象。下联西狩获麟,语出《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世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传说孔子作春秋,至此而止。 微言,谓精微之言。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又大义乖。天之将丧,语出《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意为: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山颓木坏,典出《礼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精选公文范文----------------1------------------------------精选公文范文-----------------------------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盖寝疾七日而没。后来因以山颓木坏喻有重要影响人物的死亡。下联将康有为比作孔子,表现了学生对老师推崇之极的认识;同时也表现了对先师之死悲痛之极的感情。康梁政治关系至张勋复辟时已经完全破裂,可是师生之谊始终未断。梁氏之寿联与挽联应作师生佳话看。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精选公文范文----------------2 1/ 1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

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张小敏 摘要:面对异于古代的新的社会环境,康有为对为学的主观前提(性善、性恶)、为学的基本态度(顺、逆)和为学的最终目标(成人、普遍的善)等观念都做了自己的创造性解释。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转换,康有为力图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开始进行了自己的独 《长 [1]。 康有为关于为学必要性的阐述,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儒学史上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生之谓性”的解释;荀子的性恶论。康有为认同告子的思想,他说:“告子‘生之谓性’,自是确论,与孔子说合,但发之未透。使告子书存,当有可观。”[2]生之谓性,即主张在本体论上对性存而不论;在表征上,认为世间万物

就不存在本质差别:“夫性者受天命之自然,至顺者也。不独人有之,禽兽有之,草木亦有之。附子性热,大黄性凉是也。若名之曰人,性必不远,故孔子曰:‘性相近也’。夫相近,则平等之谓。故有性无学,人人相等,同是食味别声被色,无所谓小人无所谓大人也。有性无学,则人与禽兽相等,同是视听运动,无人禽之别也。”[3] 康有为对孟子和荀子分别关于人性的阐述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这一比较研究,康有 “天 造化施为。受天之所命不是简单的受造于造物主,更直接意味着人生在世具有的使命感和庄严的存在意义。因此人生来就背负了责任,生存总是伴随着将天之所命在世内展开和现实化的迫切要求。通过这一阐述,论证了人与禽兽的区别,人与人的区别都来源于后天的学习。因而学与不学意义重大,正是居于此,康有为才不遗余力大力开展为学、讲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以求完善自己,更求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教和学的思想 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一书中对“教”与“学”的发生追本溯源,通过这种几乎是社会进化论的还原,对教与学的传统想象作了修改。他说:“教学不知所自始也?人类之生,其性善辨,其性善思,惟其智也。禽兽颛颛冥愚,不辨不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斯。民生颛颛顽愚,不辨不思。君子所以异于小人者在斯。惟其善于辨思,人道之始,其必有别矣。 待的:“夫学患不深详,教患不明浅;学患选之不精,教患推之不广,义皆相反。以学为教,安能行哉?”[6]“周官尚有岁月读法,谏救劝德犹是敷教之余法,不与学校相杂”[7]“选举止于士,敷教下逮于民”[8]。康有为所说的教不再是以孔子所说的“成人”(像藏武仲一样博学多识,像公绰一样清心无欲,像卞庄子一样孔武有力,像冉求一样多才多艺)为目标,而是指一般的社会成员应该能够接受到的最基本素质教育,前者对于新时代来说,过于想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简介 简介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简介二: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

书法的基本常识

书法的基本常识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因此,其有两义: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法;一指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其为侧重于“心画”。二者相融合,便构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以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笔法,要求熟练地执使毛笔,还握正确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笔势。要求妥当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三是笔意。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气质、情趣、学素和人品。从书体、风格上说,更是多姿多态,美不胜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主要取决于中国人善于把实用的东西上升为美的艺术,同时与中国独特的文字和毛笔关系密切有关。其文字以象构思、立象尽意的特点酝酿着书法艺术的灵魂,而方块构形,灿然于目的姿质又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基础。其工具,“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书法不仅成为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且居于所有艺术之首。书法在中国不仅举世同好,千古一风,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友谊的媒介,在东方世界颇有影响,也倍受西方世界的瞩目。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故元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墨法】亦称“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临地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第 1 页 共 1 页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材料一 ①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就当前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社会风习各方面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主张、建议、措施和方法,其中要点是要求开放政权,用立宪制度代替君主专制制度,通过和缓的改良方法,从上面来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②这些要求和建议是直接承继、综合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整个改良主义变法思潮而来的,是它的最后的政纲政策式的提出和概括。③作为行为纲领,这一方面的思想直接服务于当时的变法运动,对康有为本人和改良派具有最直接的实践意义。康有为在其他方面的思想理论活动和宣传组织活动,大都是服务于这一实践目的和现实政纲的。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④康有为努力改革的中心目标是以西方为主要模式以求中国政治、经济以及学术思想的改变。他要达成目标的方法是⑤按照近代西方的样板,以缓进的步调,使古老的中国传统进入共同的近代世界的价值系统——他认为近代西方的样板适合同一时期发展中的所有国家。⑥中国的专制必须结束;但考虑到政治发展的阶段,它必须先经过君主立宪的中间阶段,然后才能达到完全的民主。它的落后农业经济必须改为工业经济;私有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化,才是其原动力。⑦在近代生活方式到来之前,必须先有社会与思想上的准备;但本土文化中的有效因子不能一概扫除。 ——摘编自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 ①阐述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②指出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思想来源;③点明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实践意义;④指出了康有为变法改革的中心目标;⑤点明了康有为为达成变法改革目标而采取的方法;⑥反映出康有为认为中国必须变革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⑦说明康有为维新思想中继承传统与革新面貌并存。两则材料论述了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凸显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目标。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史述 中国书法的极端之美

史述:中国书法的极端之美 余秋雨笔墨肯定是人类奇迹。一片黑黝黝的流动线条,既实用,又审美,既具体,又抽象,居然把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连结起来了。千百年来,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什么都可以分裂、诀别、遗佚、湮灭,唯一断不了、挣不脱的,就是这些黑黝黝的流动线条。 中国文化千变万化,中国文人千奇百怪,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那就是笔墨。 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但它自己也有历史。 我曾经考察过人类其他重大的古文明的废墟,特别关注那里的文字遗存。与中国汉字相比,它们有的未脱原始象形,有的未脱简陋单调,有的未脱狭小神秘。在北非的沙漠边,在中东的烟尘中,在南亚的泥污间,我明白了那些文明中断和湮灭的技术原因。 在中国的很多考古现场,我也见到不少原始符号。它们有可能向文字过渡,但更有可能结束过渡。就像地球上大量文化遗址一样,符号只是符号,没有找到文明的洞口,终于在黑暗中消失。 由此可知,文字,因刻刻划划而刻划出了一个民族永久的生命线。人类的诸多奇迹中,中国文字,独占鳌头。那些黑森森的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基元。 中国文字在苦风凄雨的近代,曾受到远方列强的嘲笑。那些由字母拼接的西方语言,与枪炮、毒品和科技一起,包围住了汉字的大地,汉字一度不知回应。但是,就在大地即将沉沦的时刻,甲骨文突然出土,而且很快被读懂,告知天下,何谓文明的年轮,何谓历史的底气,何谓时间的尊严。 一般所说的书法,总是有笔有墨。但是,我们首先看到的文字,却不见笔迹和墨痕,而是以坚硬的方法刻铸在甲骨上,青铜钟鼎上,

瓦当上,玺印上。更壮观的,则是刻凿在山水之间的石崖、石鼓、石碑上。中国书法史的前几页,以铜铸为笔,以炉火为墨,保持着洪荒之雄、太初之质。 汉以前出现在甲骨、钟鼎、石碑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篆书。那是一个订立千年规矩的时代,重要的规矩由李斯这样的高官亲自书写,因此那些字,都体型恭敬、不苟言笑、装束严整,而且都一个个站立着,那就是篆书。 李斯为了统一文字,对各地繁缛怪异的象形文字进行简化。因此他手下的小篆,已经薄衣少带,骨骼精练。 有一种传说,秦代一个叫程邈的狱隶犯事,在狱中简化篆书而成隶书。隶书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一到汉代,隶书更符合社会需要了。这是一个开阔的时代,众多的书写者席地而坐,在几案上执笔。宽大的衣袖轻轻一甩,手势横向舒展,把篆书圆曲笔态一变为“蚕头燕尾”的波荡。 这一来,被李斯简化了的汉字更简化了,甚至把篆书中所遗留的象形架构也基本打破,使中国文字向着抽象化又解放了一大步。 事情一到东汉出现了重大变化,在率真、随意的另一方面,碑刻又成了一种时尚。有的刻在碑版上,有的刻在山崖上,笔墨又一次向自然贴近,并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叮叮当当间,文化和山河在相互叩门。 如果从书法的整体流变逻辑着眼,我大体判断楷书产生于汉末魏初。如果一定要拿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人做标杆,那么,我可能会选钟繇。 钟繇是大动荡时代的大人物,主要忙于笔墨之外的事功。官渡大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支援曹操一千多匹战马,后来又建立一系列战功,曾被魏文帝曹丕称为“一代之伟人”。可以想象,这样一位将军来面对文字书写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沙场。 但是,他毕竟不是粗人,而是深谙笔墨之道。他知道经过几百年流行,不少隶书已经减省了蚕头燕尾,改变了方正队列,并在转折处

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寄语: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分三个层面去观察,通过事实去辨别他的好坏、忠奸、能庸、功过等等诸多方面:一个层面是他的事业是否对时代进步有利;二是他的学说是否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仍然是不易之论;三是个人的品行是否是人中君子、道德楷模。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建议“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且提出了具体六个方面的变法措施。不断提出改革思路,得到光绪的高度重视,组织推动了戊戌变法。从这一点上来看,康有为还是值得肯定的。今天分享的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读史使人明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经济思想 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他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他猛烈抨击了厘金税,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他说“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大益”。他主张通过征收印花税等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 康有为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指出“中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人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 宪政思想 1. 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 到戊戌变法以前,中国的封建制度存留长达4000余年,不可谓没有法,也不可谓没有“依法治国”,但是法自君出,权尊于法,法律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拘束臣民而不拘束君主,引礼入法,以家族为本位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康有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即宪法。他认为国家的政体可以分为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张小敏 摘要:面对异于古代的新的社会环境,康有为对为学的主观前提(性善、性恶)、为学的基本态度(顺、逆)和为学的最终目标(成人、普遍的善)等观念都做了自己的创造性解释。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转换,康有为力图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开始进行了自己的独特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现代化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康有为摒弃传统的身心体认的学问方式,而提倡经验知识的掌握;强调逆乎常纬以突破传统的保守性和封闭性;提倡开拓心胸以包容他者。“勉强为学,逆乎常为”也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康有为儒学现代化为学 康有为关于为学的思想主要反映在《长兴学记》、《教学通义》、《大同书》等书中。《长兴学记》是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开堂讲学时候的学规。康有为通过对为学的观念的重塑,试图将学者的旨趣从身心修养和实证考据转移到对对象世界的经验认识之中。《长兴学记》的主要思想包括:以生之谓性的自然主义态度解释作为学习的主观条件的人性;强调“勉强为学”,将“逆乎常纬以为学”作为学习的基本态度;将学问的归宿放置在抽象的仁善之上,而不是儒家语境的成圣;强调通天人之故以开拓学者的格局。如果说三世进化论是康有为对静止的世界观的修正,孔子改制思想是对传统的历史观的修正,那么康有为的这些教育思想则是对传统知识论的修改。其弟子梁启超称康有为为“中国先时之一人物”[1]。 为学必要性的阐释 康有为关于为学必要性的阐述,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儒学史上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生之谓性”的解释;荀子的性恶论。康有为认

近代名人简介

1:梁启超——他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公车上书,并参与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民国后成为著名教授、社会活动家: 2:林则徐——他是封疆大吏,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亲身参与了虎门销烟,被人们誉为民族英雄 3: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 5: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他修建的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6:洪秀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7:李鸿章——李鸿章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8: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 9:康有为——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戊戌变法主要参与者 10: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11:谭嗣同——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谭曾著《仁学》一书,维新派代表人物,变法失败后,甘愿流血牺牲,英勇就义。 12:孙中山——是医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 13:蔡元培——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4:陈独秀——思想家、政治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 15: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6:蔡锷——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17:汪精卫——早期革命家,青年时代加入孙文的革命组织,成为孙文的得力助手。18:蒋介石——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20: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著《天演论》,是早期的共产主义者。 21: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2:朱德——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军委第一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十大元帅第一。 23 :刘少奇——中央人民政府第二副主席;军委第二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4 ;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军委第叁副主席;政协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5 :任弼时——七大中央书记处第5书记兼书记处秘书长,政治局委员。 26 :彭德怀——军委第四副主席;十大元帅第二;西北政府主席,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 27:林彪——十大元帅第叁;中南政府主席,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 28:邓小平——人民政府委员;军委委员,曾拟授元帅;西南政府第二副主席;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二)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二)
2007-11-19 12:11:23 作者:■邓代昆 来源:书法报 浏览次数:980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简介: 【原文】文字何以生也,生于人之智也。虎豺之强,龙凤之奇,不能造为文字,而人独能创之,何也? 以其身峙立。首函清阳不为血气之浊所熏,故智独灵也。凡物中倒植之身,横立之身,则必大愚,必无文 字。以血气 ...
【原文】文字何以生也,生于人之智也。虎豺之强,龙凤之奇,不能造为文 字,而人独能创之,何也?以其身峙立。首函清阳不为血气之浊所熏,故智独灵 也。凡物中倒植之身,横立之身,则必大愚,必无文字。以血气熏其首,故聪明 弱也。凡地中之物,峙立之身,积之岁年,必有文字。不独中国有之,印度有之, 欧洲有之,亚非利加洲之黑人,澳大利亚洲之土人,亦必有文字焉,秘鲁地裂, 其下有古城,得前劫之文字于屋壁。其文字如古虫篆,不可识别。故谓凡为峙立 之身,曰人体者,必有文字也。以其智首出万物,自能制造,不能自已也。 文字之始,莫不生于象形。物有无形者,不能穷也,故以指事继之;理有凭 虚,无事可指者,以会意尽之。若谐声、假借其后起者也。转注则刘歆创例,古 者无之。仓、沮创造科斗虫篆,文必不多,皆出象形,见于古籀者,不胜偻数。 今小篆之日、月、山、川、水、火、草、木、面、首、马、牛、象、鸟诸文,必 仓颉之遗也。匪惟中国然,外国亦莫不然。近年埃及国掘地,得三千年古文字, 郭侍郎嵩焘使经其地,购得数十拓本。文字酷类中国科斗虫篆,率皆象形,以此 知文字之始于象形也。
【译文】文字是怎样产生的,它产生于人的智慧。以虎和豺的凶猛,龙和凤的 神奇,却创造不出文字,而惟独只有人能创造。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人是站 立生活的缘故。站立生活,头脑里充溢着的是一团清阳之气,没有被血气中的浊 气所熏染,所以有一种独具的灵智,世间事物中凡属身体倒立着生活的东西,或 者身体横立着生活的东西,就必然非常蠢笨,必然创造不出文字。倒立和横立, 头脑被血气中的浊气所熏染,所以蠢笨而极少智慧。凡生活在土地上,身体是站 立着的东西(人类) ,经过岁月的积累,就一定会创造出文字。不仅中国有文字,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正赴京会试的康有为联络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爱国士子《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迁都、拒和、变法”。这次运动使维新思想迅速传播,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领袖的地位也从此确立。 康有为与其他维新人士救亡图存的维新活动终于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光绪皇帝下令变法,实施新政。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在国外,康有为思想渐趋反动,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坚持改良主义,成为保皇派。1913年回国,在辛亥革命后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著述颇丰,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主要教育著作有:《长兴学记》、《公车上书》、《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试论折》、《请开学校折》等。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说:“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为此,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振兴中国和政治改良的手段。在康有为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关键在于国民智慧的高低,而智慧又依赖教育的发展。中国之弱,即弱于教育之不发达,民智之不开,因此,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是当务之急。 (2)变科举,废八股。 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以致于甲午战争战败后割地赔款。为此,他认为改革科举考试,废除禁锢人才的八股取士,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就如何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提出:文试要“立废八股”,“罢试帖”,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病弓石,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康有为把变科举比喻为“以吐下而去其宿蚵疴”,是必治之痼疾。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在县设立中学,在省、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律、师范各专门学校。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康有为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力图在中国建立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学制。他把办学校比喻为“宜急补养以培养其中气”的治病良方。 (4)《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和等级制,“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他设想了大同社会的教育是有一个前后相衔接的完整的学校体系。在这个学制体系中人人必须学习到20岁。它包括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本院,接受胎教)、育婴院(婴儿在人本院到6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接受学前教育,至5-6岁)、小学院(儿童在此接受初等教育,至10岁)、中学院(从10岁-15岁,接受中等教育)、大学院(从16岁- 20岁,接受高等教育)。 康有为认为大同社会里“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在公费的条件下接受教育。特别是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享受各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康有为重视学龄前教育,强调胎教的意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

康有为

康有为 班级:09级历史(一)班姓名:王永芳 学号:0906********

一、生平介绍。 康有为,1858年出生在广东,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1.教育世家 康有为从六岁开始便跟着启蒙老师攻读《大学》、《中庸》、《论语》,灌输的全是儒家经典。此后,康家连续请当地一批著名学者严格指导康有为尊孔读经。少年康有为最快乐的时候,是跟着祖父康赞修在连州官舍里读书,他在连州官舍观《大清会典》、《东华录》,读《明史》、《三国志》。尤其使康有为大开眼界的是,在连州官舍里看到了清政府频频发到官舍的《邸报》(亦称《京报》,由报房商人经营的专载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的出版物),从上面他渐渐知道了朝廷里的政事,初识了曾国藩、骆秉章、左宗棠等人。同时,康赞修性喜游览,每逢春秋佳日,风和日丽之时,他总是带领孙子外出游览祖国河山和古老的文化遗存,这在无形中便培养了康有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进入青年时代后,康有为遇上了两位对他影响很大的老师,一位是国学导师朱次琦,一位是政治启蒙导师张鼎华。朱次琦是他祖父康赞修的好朋友,他父亲康达初的老师,岭南著名的硕学通儒。在1876到1878的三年里康有为跟随朱次琦打下了深厚的旧学基础。离开朱次琦后,康有为师从张鼎华,张鼎华向他生动介绍了京朝风气,当时名流和各种新书,以及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掌故,使他开始接触到近代维新政治思潮。接着康有为又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介绍西学的书和游记。西方的文物制度和政治习惯,开始吸引他的视线。 1879年底,康有为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香港,当时香港已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据点,深受国土沦丧的刺激。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新鲜事物,他脑子里封建士大夫对资本主义的传统偏见开始动摇了。香港之行,使他开始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接触,思想产生了很大变化,为讲求西学打开了通道。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2.南洲讲学 1888年康有为赴京师应顺天乡试,那时正值中法战争之后,康有为目睹帝国主义的强横和清政府的腐败,深感若不改革弊政,中国将国无亡日了,在此情况下康有为便第一次上书,请求改革。但他的上书却遭到封建顽固派势力的阻挠,并没有送到光绪的手中。此外康有为在考试中也名落孙山,两方面的打击使康有为陷入苦闷之中。1889年,康有为便踏上了南归的旅途。 康有为回家后经过苦思冥想认为他救亡图存的思想之所以遭到社会的冷嘲热讽是因为国民 仍然十分愚昧,因此康有为决心自己办学,以培养维新人才。1891年春,康有为在陈千秋(陈千秋(1869-1895)字通甫,号随生。南海人。年少时勤学聪慧,曾入学海堂,熟悉历朝掌故,精通考据典章之学。1886年著《广经传释词》。1891年入万木草堂,从师于康有为,曾任万木草堂学长,并协助康编撰《新学伪经考》等书,讨论《大同书》有关问题。1895年因协助康办理西樵乡同人团练局操劳过度而病故。)、梁启超的协助下,租赁长兴里邱氏书屋,正式开设学堂,称长兴学社。由于前来求学的人不断增多,长兴学社不断更换地址,1893年迁至广州府学宫仰高祠,正式挂上“万木草堂”的匾额。 康有为在他开办的学堂里,既是总监督又是总教授,他讲课喜欢征引欧美的事物并与中国的历史现状相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理想从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变革世界的能力。在康有为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万木草堂逐渐形成了关心时事、独立

8字书法作品欣赏

8字书法作品欣赏 8字书法作品欣赏 8字书法作品欣赏1 8字书法作品欣赏2 8字书法作品欣赏3 8字书法作品欣赏4 8字书法作品欣赏5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关系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

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 学好书法的四要点 书法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书法。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和书写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间架,分布,行款,章法等。执笔要求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求中锋铺毫;点划要求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分布要疏密得宜,错综变化,风格要不拘束一格,全章贯通等。这些都是历代书法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1、多读帖及各类书法资料,多背帖只有多读多背。写时才能一气呵成。集各家之长多创作。 2、对临即写实,书法唯一的途径即临帖,临帖一定要细心,不要小心;要大胆,不要大意,再者应选名帖,有用之帖,感兴趣

佛学_康有为哲学的主要来源

作者简介: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国学与中国近代文化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0BZX039)的最终成果。①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载《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88-489页。 摘要:康有为一面提倡立孔教为国教,一面对佛教倍加推崇,这使佛学与儒学 一样成为其哲学的主要来源:康有为以仁为本体的博爱哲学与佛教的“能仁”尤其是华严宗的思想密切相关;主乐哲学容纳了佛教涅槃之乐和精神解脱的思想要素;进化哲学以孔子的《春秋》为经典,同时和合了佛教的三世轮回说;大同理想基于大乘小乘并行不悖的圆融理念。有鉴于此,康有为本人一再对孔教与佛教相互比附,梁启超更是将康有为所讲的孔教直接称为“佛教之华严宗”。 关键词:康有为;佛学;孔佛关系 中图分类号:B25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11)02-0075-09 佛学:康有为哲学的主要来源 魏义霞 作为孔教的教主,康有为呼吁立孔教为国教。与此同时,他十分崇尚佛教,一面利用佛教建构自己的哲学,一面对佛教予以改造和创新,进而纳入孔教之中。这使康有为的哲学在深受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等人影响的同时,吸纳了大量的佛学因素。在康有为的哲学中,处处显示出佛教的影响,或者说,康有为的哲学带有明显的佛学印记。对于这一点,梁启超对康有为哲学的概括是极好的注脚。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梁启超曾经将康有为的哲学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先生之哲学,博爱派哲学也……先生之哲学,主乐派哲学也……先生之哲学,进化派哲学也……先生之哲学,社会主义派哲学也。”①反观康有为的哲学可以发现,这几个方面都与佛教相关,内含着佛教的思想要素。 一、博爱哲学与佛之“能仁” 在为康有为作传时,梁启超专门辟《康南海之哲学》一章来介绍康有为的哲学,并且首先将康有为的哲学归结为“博爱派”。对于康有为的哲学因何称为“博爱派”以第2卷第2期 2011年4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 Vol.2,No.2Apr.,2011 75··

中国书法史博大精深

中国书法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里我们就以中国朝代变迁为脉络,用“书体、碑帖、书家、纪事、书论”穿梭,织一卷书法锦缎,让您感受一下中国书法的温度,享受那一份恬静与快乐。 一 1、朝代 商前16世纪-11世纪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东周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56年 2、书体 甲骨文 金文 朱书墨书 玉书石刻 3、代表碑帖 甲骨文书法 金文书法 《散氏盘》 《大盂鼎》 《石鼓文》 4、书坛纪事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1899年,在河南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乃殷人占卜文字,龟甲上刻多为卜辞。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即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名钟鼎文,又名金文。

汉字造字方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史称六书。 二 1、朝代 秦前221年--前206年 2、书体 大篆 小篆 3、代表碑帖 《史籀篇》 《峄山刻石》 《泰山刻石》 《琅琊刻石》 4、时代书家 李斯 胡毋敬 5、书坛纪事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着手实行思想文化的统一政策。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同文”运动,“丞相李斯乃奏同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遂统一文字,史称小篆,乃中国最早的统一文字。 传秦国大将蒙恬制笔。 6、备注 胡毋:姓,胡毋敬是太史令,曾作《博学篇》。

峄音yi 三 1、朝代 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东汉公元25年-220年2、书体 篆书 隶书 行书(东汉中期) 章草(东汉末期) 楷书(东汉末期) 3、代表碑帖 《石门颂》 《礼器碑》 《华山庙碑》 《景君碑》 《鲜于璜碑》 《史晨碑》 《乙瑛碑》 《曹全碑》 《冠军帖》

4、时代书家 崔瑗 杜操 刘德昇 蔡邕 张芝 5、书论名篇 许慎《说文解字》 崔瑗《草书势》 蔡邕《篆势》《笔赋》 赵壹《非草书》 托名蔡邕《笔论》 托名蔡邕《九势》 6、书坛纪事 西汉重视书法但不兴立碑,因此西汉的篆书作品很少传世,我们今天所见的西汉篆书多为铜器刻文,分书意味已逐渐加重。到东汉时,篆书的使用范围缩为两个:一是碑额题字,一是祭文拜册。其他书写摹刻多为隶书,这时期的隶书已经非常成熟。 两汉时,简、帛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书写材料,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到普及。 7、备注 隶书又名分书,隶书的草写未脱隶意,被称作章草,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史称草圣。 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