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清平调 其三》
- 格式:docx
- 大小:17.28 KB
- 文档页数:3
歌曲李白的清平调三首的简谱
《李白·清平调·其三》是李白的诗,后被许多音乐家作曲为歌曲。
这首歌曲的旋律悠扬动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下《李白·清平调·其三》的简谱。
1. 《李白·清平调·其三》简谱:
乐理音名:G3 G3 A3 G3 B3 B3 A3
G3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D4 F#4 F#4
G4 G4 G4 G4 G4 F#4 E4 F#4 G4 G4 G4 G4
2. 歌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岳峰迎晓出群峰,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东南见,吴会虎。
两个子弟,遍天下,不减殷勤,点检衣裳。
3. 李白及《李白·清平调·其三》简介: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颇具豪放派的气魄,此诗《李白·清平调·其三》便以荒诞、潇洒、非凡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不凡的才情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他的诗歌曾被辑录在《全唐诗》中,广为流传。
以上就是《李白·清平调·其三》的简谱及歌曲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歌曲中的歌词表达出了诗人对天地自然和人类的深刻感悟,刻画了诗人的追求和豪情,是一首非常值得一听的经典歌曲。
李白的古诗300首1. 《将进酒》2. 《蜀道难》3. 《静夜思》4. 《望庐山瀑布》5. 《早发白帝城》6. 《赠汪伦》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8. 《望天门山》9. 《独坐敬亭山》10. 《月下独酌》11. 《清平调·其一》12. 《清平调·其二》13. 《清平调·其三》14. 《夜宿山寺》15. 《峨眉山月歌》16. 《渡荆门送别》17. 《送友人》18. 《春夜洛城闻笛》19. 《客中行》20.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21. 《登金陵凤凰台》22. 《行路难·其一》23. 《行路难·其二》24. 《行路难·其三》25. 《长相思·其一》26. 《长相思·其二》27. 《塞下曲·其一》28. 《塞下曲·其二》29. 《塞下曲·其三》30. 《塞下曲·其四》31. 《塞下曲·其五》32. 《塞下曲·其六》33. 《关山月》34. 《从军行》35. 《子夜吴歌·春歌》36. 《子夜吴歌·夏歌》37. 《子夜吴歌·秋歌》38. 《子夜吴歌·冬歌》39. 《玉阶怨》40. 《怨情》41. 《秋浦歌·其一》42. 《秋浦歌·其二》43. 《秋浦歌·其三》44. 《秋浦歌·其四》45. 《秋浦歌·其五》46. 《秋浦歌·其六》47. 《秋浦歌·其七》48. 《秋浦歌·其八》49. 《秋浦歌·其九》50. 《秋浦歌·其十》51. 《秋浦歌·其十一》52. 《秋浦歌·其十二》53. 《秋浦歌·其十三》54. 《秋浦歌·其十四》55. 《秋浦歌·其十五》56. 《古风·其一》57. 《古风·其二》58. 《古风·其三》59. 《古风·其四》60. 《古风·其五》61. 《古风·其六》62. 《古风·其七》63. 《古风·其八》64. 《古风·其九》65. 《古风·其十》66. 《古风·其十一》67. 《古风·其十二》68. 《古风·其十三》69. 《古风·其十四》70. 《古风·其十五》71. 《古风·其十六》72. 《古风·其十七》73. 《古风·其十八》74. 《古风·其十九》75. 《古风·其二十》76. 《古风·其二十一》77. 《古风·其二十二》78. 《古风·其二十三》79. 《古风·其二十四》80. 《古风·其二十五》81. 《古风·其二十六》82. 《古风·其二十七》83. 《古风·其二十八》84. 《古风·其二十九》85. 《古风·其三十》86. 《梁甫吟》87. 《长干行·其一》88. 《长干行·其二》89. 《侠客行》90. 《白头吟》91. 《山中问答》92. 《把酒问月》93. 《听蜀僧濬弹琴》94.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95. 《苏台览古》96. 《越中览古》97. 《忆秦娥·箫声咽》98.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99. 《长门怨·其一》100. 《长门怨·其二》101. 《哭晁卿衡》102. 《丁都护歌》103. 《乌栖曲》104. 《山中与幽人对酌》105. 《清平乐·画堂晨起》106. 《南陵别儿童入京》107. 《上李邕》108. 《登太白峰》109.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110.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111. 《江夏行》112. 《长歌行》113. 《古朗月行》114. 《妾薄命》115. 《渌水曲》116. 《采莲曲》117. 《临路歌》118. 《东山吟》119. 《拟古·其七》120. 《拟古·其九》121. 《拟古·其十》122. 《拟古·其十一》123. 《拟古·其十二》124. 《感兴·其六》125. 《感兴·其八》126.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127. 《对酒行》128. 《捣衣篇》129. 《秋思》130. 《劳劳亭》131. 《春思》132. 《秋思》133. 《子夜四时歌·春歌》134. 《子夜四时歌·夏歌》135. 《子夜四时歌·秋歌》136. 《子夜四时歌·冬歌》137. 《短歌行》138. 《侠客行》139. 《胡无人》140. 《北风行》141. 《公无渡河》142. 《飞龙引·其一》143. 《飞龙引·其二》144. 《山人劝酒》145. 《于阗采花》146. 《鞠歌行》147. 《幽涧泉》148. 《王昭君·其一》149. 《王昭君·其二》150. 《阳春歌》151. 《杨叛儿》152. 《双燕离》153. 《久别离》154. 《白头吟·其二》155. 《长门怨·其二》156. 《清平调词三首》157. 《鸣皋歌送岑徵君》158. 《灞陵行送别》159. 《送贺宾客归越》160.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161. 《送杨山人归嵩山》162. 《送友人入蜀》163. 《送麹十少府》164. 《送梁四归东平》165.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166.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167. 《送窦司马贬宜春》168. 《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169.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170.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171. 《送纪秀才游越》172. 《送崔度还吴》173.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174. 《送蔡山人》175.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176. 《送杨少府赴选》177.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178. 《送梁公昌从信安北征》179. 《送张舍人之江东》180. 《送韩侍御之广德》181. 《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182.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183.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184.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185.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186.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187. 《送梁九兴江陵》188.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189.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190. 《送岑徵君归鸣皋山》191. 《送范山人归泰山》192.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193. 《送杨少府贬郴州》194.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195.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196. 《送殷淑三首》197. 《送侯十一》198. 《送麹十少府》199. 《送张秀才从军》200.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201. 《送梁公昌从信安北征》202.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203.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204. 《送杨山人归天台》205. 《送友人游梅湖》206.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207. 《送舍弟》208.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209.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210. 《送窦司马贬宜春》211. 《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212.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213.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214. 《送纪秀才游越》215. 《送崔度还吴》216.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217. 《送蔡山人》218.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219. 《送杨少府赴选》220.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221. 《送梁公昌从信安北征》222. 《送张舍人之江东》223. 《送韩侍御之广德》224. 《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225.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226.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227.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228.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229.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230. 《送梁九兴江陵》231.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232.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233. 《送岑徵君归鸣皋山》234. 《送范山人归泰山》235.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236. 《送杨少府贬郴州》237.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238. 《送殷淑三首》239. 《送侯十一》240. 《送麹十少府》241. 《送张秀才从军》242.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24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44. 《沙丘城下寄杜甫》245.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246.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247.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248.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249.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250.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251. 《送杨长史赴果州》252. 《送友人游蜀》253.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254. 《送梁四归东平》255. 《送韩侍御之广德》256. 《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257.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258.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259.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260.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261.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262. 《送梁九兴江陵》263.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264.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265. 《送岑徵君归鸣皋山》266. 《送范山人归泰山》267.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268. 《送杨少府贬郴州》269.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270. 《送殷淑三首》271. 《送侯十一》272. 《送麹十少府》273. 《送张秀才从军》274.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275.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276. 《登新平楼》277. 《谒老君庙》278.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279. 《江上吟》280.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281. 《玉壶吟》282. 《梁园吟》283. 《襄阳歌》284. 《江上答崔宣城》285.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286. 《游泰山六首》287. 《游南阳清泠泉》288. 《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289.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290.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291.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292.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293. 《秋浦寄内》294. 《自代内赠》295.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296.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297. 《别内赴征三首》298. 《南流夜郎寄内》299. 《越女词·其一》300. 《越女词·其二》。
李白清平调三首原文及注解李白清平调三首原文及注解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注释译文⑴清平调:唐大曲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辞》,后用为词牌。
⑵“云想”句: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群玉:山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因山中多玉石,故名。
⑸会:应。
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
⑹一枝秾(nóng)艳:指牡丹花(木芍药)而言。
秾,一作“红”。
⑺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⑻可怜:犹可爱、可喜之意。
飞燕:即汉成帝皇后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倚,穿着、依凭。
⑼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⑽看(kān):此为韵脚,读平声。
⑾解释:解散、消解之意。
释,即消释、消散。
一作“识”。
春风:此指唐玄宗。
⑿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在唐兴庆宫龙池东。
故址在今西安市兴庆公园内。
沉,一作“沈”。
阑干:即栏杆。
[2] [3] [4] [5]白话译文其一云想变作贵妃的衣裳,花想变为贵妃之容貌,贵妃之美,如沉香亭畔春风拂煦下的带露之牡丹。
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见到的飘飘仙子,必定是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遇到的女神仙。
其二美丽得像一枝凝香带露的红牡丹,那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枉断肝肠。
借问那汉宫中谁能与她相比,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着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
其三名花和绝色美人相与为欢,长使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沉香亭北倚栏消魂之时,君王的无限春愁都随春风一扫而光.。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爱读诗的我今天给大家带来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调词三首《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话译文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唐诗《清平调词》鉴赏及译文注释《清平调词》是由李白所创作的,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清平调词》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清平调词》朝代:唐朝|作者:李白【清平调词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词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词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词》古诗简介《清平调词》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是组诗作品,共三首。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翻译/译文【清平调词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清平调词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清平调词其三】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明白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清平调词》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清平调词三首全诗译文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全文译文: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月下所遇的神女。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译文: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的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
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名花和绝色美人交相辉映,使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贵妃的赞美之情,也暗喻了自
己因得不到重用而抒发的愁怀。
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清平调词三首》2.全诗翻译正文《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诗歌,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清平调中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
下面是对这三首诗的全文翻译。
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翻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以云和花为背景,描绘了一位美丽女子的形象。
诗中用春风、露华等自然景象,突显了女子的美丽和娇艳。
同时,作者通过“群玉山头见”和“瑶台月下逢”的意象,表达了对这位美丽女子的景仰和渴望一见的心情。
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翻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首诗以一枝红艳的鲜花为背景,通过对花枝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中用“云雨巫山”和“飞燕新妆”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渴望。
作者通过“借问汉宫谁得似”的疑问,强调了美好事物的稀缺和珍贵。
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翻译: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首诗以名花为背景,描绘了国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用“名花倾国”和“春风无限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
同时,作者通过“沉香亭北倚阑干”的描绘,展现了自己为民请命的决心和信念。
总之,《清平调词三首》以优美的诗句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爱情和国家人民的关爱之情。
清平调词三首
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李白给杨玉环的诗李白为杨贵妃写的是《清平调词三首》,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词三首》译文其一云想变作贵妃的衣裳,花想变为贵妃之容貌,贵妃之美,如沉香亭畔春风拂煦下的带露之牡丹。
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见到的飘飘仙子,必定是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遇到的女神仙。
其二美丽得像一枝凝香带露的红牡丹,那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枉断肝肠。
借问那汉宫中谁能与她相比,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着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
其三名花和绝色美人相与为欢,长使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沉香亭北倚栏消魂之时,君王的无限春愁都随春风一扫而光。
《清平调词三首》赏析这三首诗,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
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
“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云想衣裳花想容”七字,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李白《清平调》翻译赏析7篇李白《清平调》翻译赏析7篇李白《清平调》翻译赏析(1)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
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
”李龟年赶紧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
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
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
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
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
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
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彩云像她的衣裳花儿像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明。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可怜赵飞燕也要靠精心梳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李白清平调译文及赏析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对其进行阅读赏析,领略古诗词的美。
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李白清平调译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清平调·其一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注释】①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②槛:有格子的门窗。
③华:通花。
④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⑤会:应。
⑥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赏析】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云想衣裳花想容”起句以重字出现,这在绝句诗虽不常见,但它却是写作七言诗的一种值得效仿的手法,而且也由此更见出诗人举重若轻的笔力。
加以“互文见义的手法在该句子里的运用,更是见出诗人从侧面烘托美妇人杨玉环的技巧和功力,从而也难怪文学素养均为极高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对此都很为欣赏。
宋人乐史《太真外传》就记载了玄宗高兴地亲自吹笛伴奏,而杨氏则被感动得“敛绣巾再拜”;所有这一切,当然是大诗人李白该成功诗作的魅力引导下的现场感所致!拼音读音参考qīng píng diào清平调míng huā qīng guó liǎng 某iāng huān, cháng dé jūn wáng dài某iào kàn.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李白爱国的诗句李白爱国的诗句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大家学习了诗人李白的哪些有关爱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爱国的诗句,欢迎阅读参考。
1、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李白《清平调·其三》2、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李白《九日龙山饮》3、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
——李白《阳春歌》4、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李白《太原早秋》5、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李白《西施》6、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
——李白《送郄昂谪巴中》7、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李白《登高丘而望远》8、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李白《鞠歌行》9、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李白《鞠歌行》10、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李白《千里思》11、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
——李白《秦女休行》李白诗句1、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酒肆留别》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把酒问月》5、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8、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其二9、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秋风词》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赠韦侍御黄裳其一》1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1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1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月下独酌》1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1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17、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天门山》1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1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2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清平调 其三》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
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
《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以下是小编分享
的李白《清平调 其三》,欢迎大家阅读! 《清平调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诗文解释】
高贵的牡丹,倾国的美人,两相映照,使得各自愈加流光溢
彩,更赢得了君王的欢心,他面带笑容时时瞻看。而今这春风无
限惆怅,它深深感到它已到了可告消解的时候了。你看,君王正
倚靠在沉香亭北边的栏杆上出神地望着名花和美人呢!
【词语解释】
名花:指牡丹花。
沉香亭:用沉香木建造的亭子。
【诗文赏析】
赏花亦在赏人,花容玉面,相互映衬,因此才得君王带笑看。
诗人写花又在写人,物我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中语语浓艳,
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
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拓展:
蹉跎岁月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
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
夏,往长安,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寓居终南山玉真公
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
邢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岁,
游于晋(今山西省)。
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
表奏 举杯邀明月的李白 ,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
洛阳。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
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
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
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
阳。
开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到洛阳以北(今山西省一
带)地区出巡,诏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才直接向
朝廷推荐。十一月,至北都太原(唐朝开国之地),祀后土(土地
神),大赦天下。十二月,归还洛阳。是年全国户数为七百八十
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
为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李白三十岁。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
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
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
北省随县)。岁未,归家安陆。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
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与庶民)家藏一册,梅年贡举时加试
《老子》策。三月,韩休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五月,张九
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为人正直,敢于力谏,张九龄尤以文
学才能,道德文章,为世所重。分天下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负
责监察督办所辖地区的政治等项),是年长安久雨,京师饥谨,
诏令放太仓米二百万石以赈民。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
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阳。二月,秦州
(今甘肃天水县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坏殆尽,压死者四千余
人。征沼自称生于尧时的道士张果先生,玄宗亲问以治道神仙之
术。授其银青光禄大夫(银印上系以青色缓带,以为品位高的标
志。副职),位侍中(唐门下省协助宰相起草文书等项的官吏)。
西游献赋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
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
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
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
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
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
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
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
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
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
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
人。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